| 孙树梅对患者治疗总是一丝不苟。宁习源摄 |
|
|
编者按震撼中国,川粤同心。在这次汶川大地震救援行动中,我省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他们迎难而上,百折不挠,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本报从今日起开辟专栏,报道他们的感人事迹,敬请垂注。
在余震不断的废墟上,她苦觅数日,只为找一个旧锅能煮水给手术刀消毒;
在山体滑坡的暴雨夜里,她让患者坐车先撤退,自己悄悄流着泪在帐篷里写好遗书……
作为广东援川医疗队医院感染控制专家组副队长,38岁的南方医院感染专家孙树梅副教授,和其他9名队友在地震重灾区青川县日夜奋战,扼住灾区医院感染蔓延的源头,确保了“灾后无大疫”。
行李还没放下,余震就把来路给阻断了
5月19日中午,孙树梅和队友们从四川广元赶到了地震重灾区青川县。不到160公里的路程,车辆竟爬行了近5小时。由于堰塞湖、山体滑坡,当地人形容青川是“头顶一湖水,脚踏一条沟,踏入青川县,跨进鬼门关”。
刚到青川,站在街边还没来得及安顿行李,孙树梅只听到一阵轰隆巨响,一场5.4级余震接踵而至,街上危房立刻倾倒一片。余震导致泥石流倾泻,把他们刚刚进入青川唯一的道路再次阻断了!
与泥石流擦肩而过,“后路”又被切断!惊魂刚定的队员们互相鼓劲:“想不到青川用这么惊天动地的仪式来迎接我们!”孙树梅说,大家都感到庆幸,不仅是因为他们跑在了死神的前面,更重要的是在道路切断前进入了青川,能尽快救死扶伤。
为了一口消毒锅,她天天在废墟上搜寻
由于青川县人民医院的消毒室已全部毁坏,医疗器械及消毒药械奇缺。仅有的是两瓶250ml戊二醛消毒剂、一个已经没有了盖子的消毒碗和两套处理伤口的刀剪。
面对不断涌来的伤病员,孙树梅心急如焚。她和队友天天冒着余震,在残楼断壁中仔细搜寻,希望找到一口可以消毒的煮锅,哪怕是几个带盖的饭盒也好。
他们不顾路途艰险,冒着飞石和滑坡的危险,到传染病高发的清溪乡。路途的颠簸,让她呕吐连连,但不经意看到竟有店铺开门,她赶紧叫司机慢点开,沿途搜寻“救命”的煮锅。找遍半个乡镇,终于在一个小卖店里发现了煮锅,队员们赶紧自己掏钱,一口气就买了5个。“终于可以用最原始的办法给器械灭菌了,我们真是如获至宝!”
为了建帐篷医院,医生们割起了小麦……
由于山体滑坡,医疗队必须搬迁。来到新营地,大家顿时傻了眼:大山的怀抱中,一片黄澄澄的小麦,绿油油的果树正在茁壮成长。这就是他们准备驻扎的地方,需要马上割麦、铲地、搭帐篷。看着即将落山的太阳,从没割过麦和搭帐篷的医生们,心顿时沉了下去,只好边学边干了。
就在孙树梅手忙脚乱铲地、搭篷时,一群可爱的解放军战士“从天而降”!原来聪明的队友及时向附近救灾的部队求援。晚上11点多钟,他们终于有了一个“温馨”的窝。
进入青川后,男队员在空闲时可以到山溪中洗澡,而女队员不行。后来,广东省卫生厅的后援队送来10张防潮垫,男队员用5张防潮垫围成临时冲凉房,帮提水,烧热火,终于让每个女队员都冲了个热水澡,女队员们齐呼:万岁!
暴雨夜,一封没有发出的遗书
5月21日深夜,驻地附近山体出现裂缝,随时有滑坡危险!指挥部要求紧急搬迁。但车辆紧张,队员们紧急商量,一致决定:先撤离患者和群众!
在那个疾风暴雨的夜里,孙树梅默默躺在被窝中,望着无边的黑暗和黑蒙蒙的大山,泪水再也无法自抑!
当时,年迈的父母还不知道她在抗震的前线,虽然丈夫一再询问,可她一直瞒着说“很安全”。她悄悄写下了遗言:作为女儿、妻子、母亲,虽没做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我努力了!如果发生意外,请他们要好好生活下去。因为我过去曾是一名军人,现在是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经过一夜雨的冲刷,天空重新蔚蓝,滑坡奇迹般地没有发生。但那封没有发出的遗书,却让孙树梅一夜无眠。
收获感动:几十名小学生轮流举着输液瓶
在青川的废墟上,队员们冒着酷暑搭建帐篷医院,胳膊、背部都被晒脱了皮。门诊、治疗室、观察室,在烈日中一一搭起,青川县人民医院终于又开业了!
当帐篷前挂起“广东省医疗队”与“青川县人民医院”的牌子时,群众送来从地震废墟里刨出来的腊肉和鸡蛋,医院院办的老妈妈用家中仅有的面粉为他们蒸了花卷送来,但队员们却眼噙泪水难以下咽……
回顾这段终生难忘的经历,孙树梅动情地说,大地无情,人间有情。听当地医生讲,地震发生当天,50余名正在输液的患者被紧急转移至操场,几十名小学生就轮流坚持举着输液瓶继续给患者输液,这些孩子半天滴水未进。这样感人的事情太多了,作为救援的医生,我们在付出,但我们也在收获感动。我们更感受到了中国人的善良、团结与坚强。
本报记者陈枫
通讯员黄治才宁习源
南方日报 2008-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