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qctzb

最起码,我们青川人应该记住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25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em03][em03][em02]

      

[em04]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返乡农民工尹强的创业故事
    2009-4-24 21:17:53   来源:广元新闻网
 

晓   曦

    现年41岁的共产党员尹强,是青川县孔溪乡青峰村向家院社人,在外闯荡多年积累起了经验,用自己打工挣回的3万元钱起家,发展生态土鸡养殖,半年多后实现纯收入1.6万元,并带动当地近100户农民发展生态土鸡养殖。他是如何在自己发家致富的同时,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笔者日前走访了他。

    2008年“5·12”特大地震之前,尹强常年在山东省青岛市一家养鸡场打工,看到山东农村发展得欣欣向荣,心里感慨万千,他默默下定决心:一定要打拼出一番事业来,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2008年6月,尹强在“5·12”特大地震余震不断的非常时期,毅然返回家乡,与乡亲们共度时艰。他用自己打工挣回的3万元钱,建起了面积200平方米的成鸡舍,100平方米脱温鸡舍,就这样在青峰村向家院社开始发展生态土鸡养殖。

    尹强经过多年在外的历练,深谙市场之道,那就是靠质量求生存,靠规模保效益,靠品牌占市场。他始终坚持走生态发展之路,注重科学饲养管理,严格鸡只疫病防控,做到了标准化生产。由于他养殖的生态土鸡品质好,属绿色食品,深受市场欢迎,畅销成都、广元等地,发展势头良好。从建成鸡舍投产到2008年底出栏商品鸡1.5万只,实现纯收入1.6万元。

    尹强在大力开创家庭增收支柱产业的同时,不忘家乡群众,毫无保留地传授乡亲们生态土鸡养殖技术,积极帮助他们依托养鸡兴业增收,带动当地近100户农民发展生态土鸡养殖,并实现就地就业近130人。他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县政协委员,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真正富,要努力争取当好乡亲们致富的带头人。”

    2009年,尹强计划再投入7万元(其中自筹资金4万元,信贷3万元)扩大养殖规模,全年出栏商品鸡3万只以上,实现纯收入3万元以上。
 
 
    编辑:汪秋萍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灾后农房重建,基层干部怎么做?

发布时间(2009-04-24 09:37) 信息采编:尹海波 

寺背后社村民正在建设立木结构房

基层干部为村民讲解钢木结构房屋的避雷、防电措施

基层干部把政策理论送到群众手中

  “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前进乡房屋严重受损,倒房无房户共计1473户,重建困难异常严峻。面对这一实际,我乡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五干”精神,赶超农房重建,使我乡在农房重建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我乡基层干部以身作则、深入群众、真心为民办实事的工作作风更加令人钦佩。

 一、以身作则,基层干部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5.12”特大地震发生后,残房、倒房四处可见,前进乡一片废墟。5000多群众一时间无家可归、无房可住。乡党委、政府紧急召开乡、村、社(含各村大学生村官)会议,紧急部署灾后工作。一周之内,全乡5000多群众全部搬入过度安置房。

  农房重建工作启动初,村三职干部、大学生村官积极动员,以身作则,发扬干部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主动包社、包户联系群众,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加快了我乡农房重建的步伐。

  二、深入群众,基层干部时刻在群众身边

  农房重建初,国家政策理论是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为了解开群众心中的结,我乡基层干部时刻把政策带在身上、记在心间,走村入社,深入群众,在群众过度房中、重建房地基上,与群众促膝而谈。

  我乡属中山区,山峦重叠,沟谷纵横,道路交通运输相对困难。乡党委、政府立足乡情,从实际出发,切实为民着想,提供了抗震性强、经济适用的木架结构房修建资料,并提出了“人字顶、白粉墙、小青瓦、白吊檐、提脚线”农房重建主基调,统规统建,统一风格风貌。广大基层干部广泛宣传,给群众讲解木质结构房屋的诸多好处;讲解建设木质结构房屋的注意事项;对建设钢木结构房屋的农户宣传避雷、避电措施。至此,全乡修建钢木结构及圆木结构房屋农户达95%以上,确保了农房建设效果好、速度快。

  三、真心为民办实事,基层干部把群众冷暖放心间

  “我们并不希望乡、村干部能为我们架砖修房,我们更高兴听到基层干部一句知人、暖心的话。”震后,常能听到群众夸奖我们基层领导。是的,“说宽心话、办实在事”是我们乡党委、政府在震后工作中总结出的办事准则。人们群众心情高兴了,生活积极性提高了,重建速度也就加快了。 

  缺水、缺电、缺路是灾后重建工作的三大难题。攻克这三大问题,我乡基层干部做了很多工作。一是积极和嘉善援建指挥部对接,修建供水站点,解决高山群众的人畜饮水问题。二是电力部门加紧抢通,保障农房重建的电力供应。三是大力采取机械集中施工,统一清运废墟,扩宽路面,保障建材畅通运输。四是对居民集中安置点实行集体开挖地基,平整场地。五是鼓励群众合理利用自家山地树木修建立木、钢木结构房屋。六是提倡基层干部多下村,多深入群众,多与群众交流。

  基层干部就是人们群众的主心骨。只有基层干部以身作则、深入群众、真心为民办实事,才能早日完成农房重建,使人们群众早日搬进新家园。


 

 楼主| 发表于 2009-4-26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世许:手足(散文)

2009-04-26 10:14:33千龙网
  “兄弟你好!我是日比野公平,还记得我吗?你的脚怎么样了?在青川能为你和村民治疗减轻你们的伤痛,我感到很高兴。能够在青川有如此宝贵的经历,对我今后的人生非常有帮助。日比野公平,6月19日,于上海宛平南路650号。”——题记
  5月17日,我从温家宝总理亲临慰问灾民并指导救灾的青川县木鱼镇回到县城乔庄,领导和同事跌声劝我赶紧治疗,说晚了恐怕一只脚保不住。我的脚在地震中受伤,开始并不严重,只不过当晚到木鱼奔忙救人,四天四夜日渐加重,终于到了“怕保不住”的地步。

  当时医院尽毁,药品和设备奇缺,医生看了我的脚,摇摇头说,只能简单消炎,慢慢恢复,说完又摇摇头,嘱咐我必须休息。我靠在医疗卫生指挥部的帐篷边输液,仔细看时自己吓了一跳:右脚肿得象个透明的塑料模具,一碰,痛得钻心。眼下救灾如火如荼,全国各地甚至很多外国朋友都纷纷援助,要我拖一条病腿在旁边观望,我宁愿不要一只脚。

  晚上,我踮着脚接待志愿者,很晚了,一名解放军战士找到我,说有两个日本人搭他们的车从成都过来,找卫生局,还有一个翻译。帐篷外坝子里灯光很暗,两个差不多身高、年龄和黑瘦的日本青年背着近于庞大的背包,有点不知所措的样子。作翻译的中国姑娘向告别的解放军战士致谢,然后走进帐篷,介绍说,他们是日本针灸师,在日本有20年从业经验,为了深入学习中国针灸推拿,现就读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地震发生后,他们不代表任何国家和团体,希望以自己的方式为灾区出把力。他们——可以进来吗?

  两个日本人在得到允许后缓缓走进帐篷,我看见他们的衣服上写着很大的四个字:“中国加油”,他们的脸上写着很大的悲痛和决心。登记时他们恭敬地递过明片,一个叫日比野公平,一个叫铃木聪岩,都是上海中医药大学的针灸师。中国姑娘自我介绍说,她是新疆人,也在上海读书,跟公平和聪岩是朋友。

  简单接待以后,我们去忙别的事,抽空过去看一下,问一声,新疆姑娘陪她的朋友坐着聊天。公平和聪岩尽量不讲日语,跟他们的翻译学习汉语,说话很吃力。很显然,他们不愿被听出是日本人。我让人给他们水和食物,他们很礼貌地拒绝,拍一下大背包,说他们带了足够多。那时候,水和食品非常紧张,很显然,他们不愿给我们增加负担,他们甚至准备了各自的睡袋。

  新疆姑娘告诉我们,她的日本朋友希望进村入户,为灾民针灸治疗,没车也无所谓,步行就可以。刚好第二天有一支医疗队下乡,他们同路,不必“步行就可以”。公平和聪岩都很感激,不住地说谢谢,打扰了。我让他们去休息一会儿,明天走得早。他们点着头,公平突然发现我的脚,向新疆姑娘说了几句日语,翻译出来是:“我的天,这么严重还坚持工作,我很感动。我能为你治疗吗?”我迟疑了一下,新疆姑娘赶忙说:“你不必担心,他技术很好的。”

  见我点头,公平和聪岩惊喜万分,兴奋地打开背包做准备,象两个参加面试的考生。聪岩把银针、纱布和一些药膏取出来,摆放有序。公平扶我坐下,他右膝跪在厚厚的尘土里,把我的病脚抬放到他的左腿上伸直,仔细检查。我的脚很脏,甚至很臭,但他不介意。我示意他坐,他让新疆姑娘告诉我:“不行,这样方便治疗。”新疆姑娘蹲在公平身边,默契地配合、照顾公平,我猜,他们之间有故事。

  推拿的时候,公平通过新疆姑娘告诉我:“会很疼。要忍住。”我说:“没问题,放心吧。”公平的手细长,灵活,有力,这使他的推拿精准独到,游刃有余。每当要剧痛的时候,他会抬头看我一眼,用眼神提示和鼓励我,让我的痛感有所准备,而他的手近乎巧妙地配合,让我感觉贯通和嫁接的畅快。手和脚如此完美地连接,非一件艺术品所能比拟。

  半个多小时以后,聪岩递过银针,公平为我针灸。日本的银针很细,拿在公平的手上得心应手。我等他扎完针突然指着他胸前的字问他:“会讲吗?”他谦逊地点头,然后认真地念了一次:“中——国——加——油!”

  接下来涂药膏,缠纱布,公平已是满头大汗,但他羞涩地问我:“好一点吗?”我点头说:“很好。谢谢你。”我还发现,他们包里的东西,除了银针,都是中国产品,包括各种药膏,我想,这也是一种联结和融合,就象手,和脚。

  第二天新疆姑娘带她的日本朋友去乡下,为46名伤员治疗,回来已是晚上。聪岩高兴地告诉我们,村民非常接受治疗,还有人送给他们每人一根黄瓜,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公平则提出再为我治疗一次,新疆姑娘也说是啊,我们只能在这里三天。那一晚,我不仅再次领受了手的根植和力量,而且证实了一个美丽的猜想:新疆姑娘是公平的恋人。

  我的脚经过两次治疗,果真好了很多,到他们离开的时候我去送,扬着脚向他们证实。公平跟我合影,握别之后又不放心,非要再为我检查一遍。回到上海,公平给我写了一纸半中文半日文的短信,新疆姑娘把日文译在下面,中日文字很自然地融为一体,就象手,和脚。

  因为大爱之手的治疗,面临再大的困难,历史的脚步必定远大,坚强,直达美好。

编辑:程旭 来源:四川新闻网

 楼主| 发表于 2009-4-26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川见闻:灾区显新貌一切正变好(组图)

2009年04月26日10:33   来源:人民网 
 
 
放学的孩子从援建工地边走过


已经建起的新居


 4月24日下午6点,经过6个小时的“艰苦跋涉”,抵达青川县城。

  
青川灾区标语


青川处处可见的标语


  4月24日下午6点,经过6个小时的“艰苦跋涉”,抵达青川县城。

 4月24日下午6点,经过6个小时的“艰苦跋涉”,抵达青川县城。

在县城,处处可见废弃的建筑,98%的居民搬离危楼,县领导在大院里搭起的板房里办公。一到傍晚,街边一栋栋楼房一团漆黑,县委大院板房里却是灯火通明。

  4月25日一大早,记者出去看看群众的生活。在一个废弃的住宅区,偶遇原县纪委干部黄大爷,他和老伴正在忙着搬家,黄大爷在一旁指挥,老伴和几个小伙子忙前忙后。
 
 
 
原来,这座楼房已是危楼,早就没有人住了,要拆掉。如今他们老两口住在20多平的板房里,把这以前剩下的旧家具拉回去。“困难时期,要节俭干革命。”黄大爷笑着说。

  对于地震印象,黄大爷说,用“天崩地裂”形容毫不为过。房倒屋塌,很多人一下子就没了性命。不过,如今一切都已过去,也不愿再讲这伤心的事情。

  黄大爷三个孩子都已成家,在外地工作。震后老两口一直住在孩子家。“外面再好,也不如自己的这个破家,如今政府关怀灾区,全国人民关心灾区、支援灾区,建设家园终究是青川人自己的事情,我如今才75岁,也想为家乡重建发挥余热”。

  说起生活,黄大爷说:“在灾区有一句话叫做"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我们感谢援建者和全国的爱心人士,生活现在艰苦点,但是我们自己争气,有决心建设好自己的家园。”

  经历太多苦累、勤劳的青川人依然追求美好的生活,他们挺起脊梁,选择了坚强和奋起。“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这两条标语如今在青川人民当中广为流传,被誉为灾区最动人的标语,也被称为“青川精神”。

  黄大爷是灾区民众的一个代表,他的话也许能代表灾区人民的心声。联想到来时路上看到的那些已经建起和正在建设的新居,记者不禁要说,重建热火朝天,灾区渐显新貌。在穿越灾难的日子里,大山里的青川生机勃勃,一切正在变好。 (责任编辑:廖恒)

 楼主| 发表于 2009-4-26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绍兴市党政代表团赴川考察灾后援建和对口帮扶工作,张金如要求
“向灾区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绍兴网  2009年04月26日 09:43:34 

  张金如在我市中成建工集团承建的青川县关庄中小学工地慰问援建者。

4月23日至25日,带着436万绍兴人民对灾区人民的深情厚谊,市领导张金如、陈长兴率绍兴市党政代表团,赴四川省广元市检查我市支援灾后重建工作,慰问绍兴在灾区一线参与灾后重建的工作人员,并参加了绍兴广元对口帮扶座谈会暨捐赠仪式。

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亲切接见了代表团一行,对来自家乡绍兴的客人表示热烈欢迎。他说,地震灾情发生后,包括绍兴在内的浙江人民第一时间伸出了援手,充分体现了川浙两省人民的深厚感情。绍兴与广元市有着13年的帮扶情缘,绍兴在全力应对金融危机之时,帮扶力度不减,支援重建工作迅速,在全力做好灾区永久性住房建设、促进产业重建等方面还创造了很多好的经验,希望双方继续携手并肩,加快推进各项重建工作,早日让灾区群众过上安宁稳定的生活。

根据中央、浙江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市对口支援极重灾区广元市青川县关庄镇、凉水镇、苏河乡、茅坝乡、大院回族乡等三乡两镇。市援建指挥部自2008年8月27日在青川县关庄镇挂牌以来,已启动防洪堤、人饮工程、中小学、社会福利中心和卫生院等全额援建项目17个,援建项目数占全省近五分之一,并在援建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具有绍兴特色的经验,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市委书记张金如一行从成都驱车5个多小时赶到青川县关庄镇,实地检查了我市援建的部分基础设施、民生工程项目,送上家乡人民的亲切慰问和鼓励。中成建工集团承建的关庄中小学工地彩旗飘扬,工人们列队欢迎来自家乡的代表团,张金如与大家一一握手,对他们所作贡献表示感谢,并再三叮嘱施工负责人,一定要百分百保证工程质量,为灾区建设震不垮的学校。绍兴市第一水利公司承建的官庄防洪堤是我省支援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工程项目中首个通过初步设计批复的工程,经过建设者们近半年奋战,工程已基本完工,张金如站上堤坝仔细察看,并以一个老水利工作者的丰富经验对工程建设提出了建议。

听取市援建指挥部工作情况汇报后,张金如说,对口援建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大家在省援建指挥部的领导和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帮助灾区人民搞好灾后重建,抓紧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产业重建项目,把绍兴人民对青川人民的深情厚谊化为实际行动,向灾区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与广元市委书记罗强、市长马华等座谈时,张金如表示,绍兴市将按照浙江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继续加大对广元市特别是青川县的对口帮扶工作力度,创新方式方法,拓宽帮扶领域,特别要加强两地产业合作,共创美好未来。

考察期间,我市代表团还在青川县城乔庄与省援建指挥部和青川县委、县政府举行座谈,了解我省援建项目概况及青川县援建工作进展,并考察了东河口地震遗址。灾区广大干部群众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英雄气概和昂扬斗志,让代表团成员深受感动和鼓舞。大家表示,要把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带回去,化作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推进科学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为更加扎实地推进对口援建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来源: 绍兴网-绍兴日报 作者: 首席记者 李菲 文/摄 编辑: 杨昕

 楼主| 发表于 2009-4-26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组图:远上青川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山上的人家,小河中的木筏

 
山坡上新修的房屋

 
山里人的新家

白云生处有人家

白云生处有人家

白云生处有人家

白云生处有人家

山民们在一个工地上背土、背石块。一天挣40元钱。

纯真的山里娃,看到镜头,眼睛里有一种不动声色的怯意。

4月24日,绵阳到青川,体验蜀道难。出入青川就一条道,途中光盘山路、傍山险路就花费近3个小时。地震使这条本来就不好走的路,变得愈发艰难,碎石满地,路窄、坡陡、沟深、弯急。好在身处深山,满目青翠、鸟鸣悦耳,不时有流水潺潺,炊烟袅袅。山上常有一两户人家,路上常遇两三个山民,更有纯洁的笑脸、纯真的孩子、纯粹的川音,一时间,让我忘了路途的劳顿……

 楼主| 发表于 2009-4-26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灾区宣传部长的故事

雷阳
 

2009年04月26日03:46  来源:人民网

 

右为青川县宣传部长马健

  4月24日,记者驱车赶往青川县,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一点不假。公路隐藏于高山峻岭中,山路蜿蜒,都以为青川县城可以片刻即到,急弯、堵车、道路凹凸,短短几十公里的路程足足跋涉了3个多小时。中途与青川县宣传部联系,得到他们那上午刚刚发生余震。

  傍晚赶到青川县城,一栋栋楼房成为危房,人去楼空,一团漆黑。走进县委大院,里面搭起了一间间板房,已是周末,但多处房屋亮着灯。青川县宣传部长叫马健,微胖黝黑,人如其名很健谈。

  灾区的干部也是灾民

  他主要负责接待媒体记者,汶川地震中,马健的三名亲属遇难,但这一年来,他却将自己的情感放在了一边,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每天要忙到凌晨,至今,他只休息过一天,那天正好没有记者来。地震起初几天,他直言站着都能睡着。他带的十几个兵也是没日没夜的干。“灾区的干部也是普通人,也是灾民。我对我手下的兵承诺,就是没办法也要想办法,按照国家规定给与他们加班补助。”说着说着他的眼角有些润湿,真不该让他回忆过去呀。

  减压的方法

  灾区基层干部是各种压力的集中点,上级的任务、群众的要求等,全都汇集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和重建任务,问他如何减压?他说:“工作压力太大的时候,我就会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吼几声,然后大声唱首自己喜欢的歌 ;或者上网看看轻松的视频。”县里为了减轻他们的压力,也分批组织部分干部外出散心。马健说他过1个月后也会到外地培训,到时候会好好休息下。

  开诚布公

  问他怕不怕负面报道。马健回答:“通过这一年来与记者朋友的接触,我深深感受到了要与大家开诚布公地进行思想交流,解除双方的误解;有问题讲出来比隐藏起来更好,更有助于解决问题。”

  地震了

  晚上,回到宾馆,刚进房门,忽听到“哐啷”一声巨响,楼层上下震动了两下。我下意识到地震了,赶忙跑到楼道,此刻,楼道内停满了面带慌色的人群。

  入川以来,第一次感受余震,赶忙跑到宣传部询问情况。只见马健正镇定自若坐在办公室内,看到我已知来意,没等我说就解释道:“我们这余震不断,刚才应该不超过四级,天天地震,我心理踏实,一天不地震,我会毛骨悚然,生怕更大的地震来袭。”他自我解嘲道:他现在变成了“地震专家、地质专家、水利专家、气象专家和神经病专家”。

  返回住所上网查看新闻:“据四川省地震台网测定,24日21时44分,在四川省青川县、甘肃省文县交界发生3.3级地震。”

  第二天结束青川的采访,与马健告别,“要注意身体、多多休息”,我对他说,他只是微微一笑,连说“没事、没事”。

(责任编辑:姚晓晨)

 楼主| 发表于 2009-4-27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守望废墟出售记忆(组图)

2009-04-27 02:25:00 来源: 新京报(北京)
  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何先通每日都会仔细将祭坛周围的垃圾纸屑收进垃圾箱。本报记者 张涛 摄

  何先通在地震遗址公园。

  人物档案

  何先通 年龄:44岁 性别:男

  简历:四川青川县东河口村民。地震中,何先通的父亲、妻子等12名亲人丧生。而他则因在山西打工,幸免于难。

  就在他人坐等救济时,何先通则开始积极为自己谋求更好的生活。他赊账购买摩托拉活,在地震遗址公园内开花店,并成为公园的义务讲解员,为游客讲述地震前美丽的东河口村,还把洗印出的震前震后照片,作为纪念物出售给游客。

  他希望游客明白,我们都有美好家园,应该好好生活。

  4月4日,清明节。

  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木质的房屋斗梁插在废墟上,远望像静默的十字架,被系上了白布条,在风中轻扬。

  何先通拿起一根红蜡烛,又当起讲解员。

  指着照片中的村庄说,那里曾是他的家,现在已被深埋在110米的地下。

  东河口,青川县红光乡的一个村庄。

  地震时,山体崩塌,村庄被埋,其中有780多名村民丧生。

  去年11月12日,汶川大地震第一个遗址公园在废墟原址建成,何先通成了那里唯一的卖花人。

  不经意中,他又成了义务讲解员。

  “讲,自己痛苦,不讲,游客不知道。”

  44岁的何先通在废墟上守望着,一遍又一遍复述东河口的前世今生。

  逃过一劫

  故园美好和地震残酷,通过何先通讲述向外传递。

  花店门口挂着两张照片,拍摄角度一样。

  一张是现在的东河口,山崩地裂。

  一张是地震前的东河口,民房是一律的白墙、青瓦、人字顶,林木掩映中,坐落着几幢农家小院。

  2008年5月12日,这个充满了川北风情的村落被永远埋葬,上面堆积了厚达110米的山泥。

  父亲、大伯、妻子、弟弟、……顷刻间,12位亲人与何先通阴阳两隔。

  幸运的是,唯一的儿子在成都上大学,安然无恙。

  灾难发生时,何先通在山西孝义的一家铁矿驾驶吊车,逃过了灾难。

  5月15日,他回到东河口,跪下给亲人们磕了三个头:“我真的是没有能力救你们,你们到天堂不要埋怨我。”赊来一条“活路”

  “忘了亲人不可能,老想着也不行。”在帐篷里过了半个月的集体生活,何先通回到现实生活中寻找“活路”。

  去年6月,他想买辆摩托车拉活,“兜兜风也能让心里好受点”。

  但地震后,他身无分文。

  他想赊账,卖摩托的黄华勇同意了。黄华勇4月6日说,何先通以前收过废品,信誉不错,去年12月已将购买摩的的5800元还清。

  提出赊账时,何先通已经盘算了一番:经东河口到红光的路已打通,浙江援建的队伍已经进驻,老百姓灾后去乡政府开证明、领救济,来往频繁。

  “再动点脑筋,拉活肯定能赚钱。”何先通提出帮乡亲们代领救济款,受到欢迎。

  灾民自己去乡政府来回两趟坐车要花10块钱。何先通代领只收5块钱,大家既省钱又省麻烦。

  何先通想,一趟多领几户,就能挣上几十元。当时还经常有飞石从山上滚下,骑摩托不带人也更加安全。

  “他很有经济头脑。”邻居何元龙说,何先通看到什么能赚钱就肯定去干,卖水果、卖鸡,收废品,都做过。

  二姐何先梅说自己的弟弟不抽烟、不喝酒、不打麻将,“不爱生活,就爱钱”。他7岁时就捡桐籽卖钱,不像别的小孩去卖了钱就买零食,他是买喜欢的灯芯绒衣服。

  凭着闯劲,他的日子在6个兄弟姐妹中是最好过的,盖了楼房,里外都贴了瓷砖,那在农村是不多见的,家里购买了冰箱、空调。

  当一切被地震埋葬,其他人等着救济时,何先通靠着“摩的”每天纯收入超过100元。

  搬入地震遗址内卖花

  遗址公园正式开放那天,是何先通经营“摩的”挣得最多的一天,收入300元。

  他预料当天来往的人会特别多,头天下午将油加满,早上5点就去等活,忙了一天没停。

  公园是去年8月开工的,原东河口村部分村民不同意,怂恿何先通阻止施工,理由是他家遇难的人最多,公园纪念台所占的土地原来也属于何家。

  何先通没去,他说,建公园是件好事,还有教育意义,游客看到凄惨的场面,或许会想:“我们有个美好的家园,回去后就该好好生活。”

  不阻止,不等于没想法。

  青川县旅游局副局长郭文桃回忆,一天早上,他骑摩托到东河口,何先通从后面超过郭文桃,两人停下,何先通说了他家的情况后,问“能否给予一点照顾”。

  郭文桃的答复是需要研究,二人此后没有接触。

  去年11月12日,公园落成。14日,村干部通知何先通,墓园里的花店无偿交给他经营,但要负责打扫卫生。

  看到何先通每天有100多元收入,很多村民后悔。

  “但是晚了。”旅游局规划股股长段明聪说,原计划设立5个零售点,都不收管理费,没人愿意来,最后只设三个,除何先通的花店,另两个分别卖食品饮料和纪念品。

  出售记忆

  11月16日,花店正式营业的第一天,何先通被一段对话刺痛。

  两个游客转了一圈,说遗址公园是假的,一堆废墟上连根草都没有,地震前不可能有人生活。

  心里难受,何先通却也不好反驳。

  那个瞬间,他闪出了一个念头:过几天我就把照片拿来证明!

  地震后,何先通就开始寻找、收集过去的记忆。6月20日找到了妻子和弟弟的照片,洗好后挂在活动板房里。

  7月,他去镇上领救济款,看到办公室电脑里有张东河口地震前照片,他立即打电话要来儿子的QQ号,工作人员将照片传给儿子。并叮嘱儿子冲洗后用相框镶好,寄回家。

  公园当时还没有开建,他也没有开花店的打算,后来决定开花店时,也没想到要挂起以前的照片,只想保留一份记忆。

  听了两个游客的对话,他让儿子赶快将照片寄回。

  12月1日,两张东河口的照片被挂到花店门口,一张是地震前,一张是地震后。

  第一个听他讲述的游客来自剑阁,也是重灾区。

  何先通看着过去的照片,讲述悲痛的往事。

  “不可能不痛苦,但痛苦埋在心里没用,也没人能帮我。”何先通感觉时间长了,痛苦能轻点,但不会平静。

  他甚至担心,如果不将过去说出来,会遭到已故亲人埋怨,“面对游客误解,不能一点作为都没。”

  从那以后,只要不忙,见到游客在照片前讨论,他就上去讲解。

  再后来,记忆成了可以出售的商品。

  有一次,游客问何先通,有没有多余照片可卖,他说没有。

  不断有游客提出这个要求后,他给儿子何元凯打电话,问能不能多做几张。

  22岁的何元凯就读成都西华大学,第一张照片在花店挂出后,经常有村里熟人让他将照片做好带回去。

  接到父亲电话后,何元凯今年1月带回了第一批照片,何先通以每张10元的价格对外出售。

  照片的上半部分是地震前的东河口,下半部分是地震后的东河口。

  买的人不多,何先通有个愿望:希望游客到了废墟,看了照片后能珍惜现在的生活,回去后忘掉恩怨,化解矛盾。

  不敬的游园人

  遗址公园最高处是墓园,墓园里有座纪念台,用地震时从山上滚下岩石修成。

  大理石墓碑上刻有4697个姓名,都是地震中遇难的青川人。

  何先通寻找每个熟人的名字,他指出,“杨永会”应该是“杨元会”,“蒲江全”应该是“蒲汇全”,经核实后,这些名字都得到更正。

  (下转A19版)

   (本文来源:新京报 ) netease

 楼主| 发表于 2009-4-27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前的青川县东河口村。

地震后的青川县东河口村。本报记者 钱昊平 摄

  (上接A18版)

  他说,纪念台的一切都与自己有关,他最恨活着的游客在墓园里嘻嘻哈哈。

  “那是你开心的地方吗?”这句话,他在心里说过很多次。

  他也没法制止别人在那里开心,他觉得别人会反问他:“你伤心,难道游客也要跟着伤心吗?”

  但有一次他忍无可忍。

  一个男的在纪念台小便,“我发火了。”何先通指着男的问“你在干什么,那是你解小便的地方吗?”

  男的装作没听见,走出墓园上车走了。

  怒气未消,何先通用手机拍下车牌号码,电话打到公园入口处的保安点反映此事。

  站在高处,何先通看到保安拦下车辆进行了询问。

  回话说那人原来当过乡镇的负责人,现在是老板,地震中捐了300万,不能得罪。

  “我无话可说。”他将照片从手机中删除。

  亡妻痛

  “望着你我心里难受无语泪流,你的温柔我不再奢求,往事历历不堪回首,月缺难圆梦醉西楼”。

  清明节的上午,站在墓园的每个角落,都能听见这首被反复播放的《梦醉西楼》,花房里挂着妻子张发英生前的照片。

  地震后何先通偶然听到了这首歌,听一次,喜欢上了歌曲的旋律和歌词,让儿子下载了。

  “我喜欢,估计她也喜欢。”想妻子时,何先通就烧纸烧香,和妻子一起听这首《梦醉西楼》,每次都要放上几遍。

  介绍这首歌时,一个女游客进入他的视野,穿着红衣、身体微胖。身高、走路姿势都像亡妻。

  他叫住内侄:“那个女的像不像你姑姑?”

  他说,看到像妻子的女子,都会勾起他对亡妻的思念。

  他们20岁时经人介绍认识,他嫌张发英是个文盲,在父亲的逼迫下两人结婚,1987年儿子出生后,感情加深。

  妻子很尊重他,从来没叫过何先通的名字,一直叫“飞儿(儿子小名)他爸”。

  他在外跑,她就一个人在家养猪、卖面条,一年能赚一万多。

  何先通最喜欢吃米浇汤,用浸泡后碾碎的大米和酸菜做成。他以前不论从哪里回家,吃的第一顿饭必有米浇汤。

  地震后,他在东河口的帐篷里吃第一顿饭时哭了,因为味道变了、吃饭的地点变了,做饭的人也变了。

  从小没做过家务,何先通现在一日三餐都要自己动手,4月6日,直到下午三点才吃上馒头,他说这是生活的常态。

  啃馒头的时候,《梦醉西楼》的音乐再度响起,“说什么生生世世恩爱白头,我却抓不住你的手……”

  花房里守孝三年

  对何先通来说,守着墓园,就是守着亲人。

  去年腊月一到,他就想着怎么过年。

  “不好过,但一定要过。”他决定在墓园和亲人们一起过。

  大年三十,姐姐、弟弟、外甥女几家人都到墓园吃了团圆饭。

  以前从来不放烟花、鞭炮,今年他放了,他要让下面的人也能感受到过年的气氛。

  古有守孝三年的说法,何先通希望自己也能守孝三年。“如果不让我卖花,那另当别论。”

  清明节那天,他5点半起床,首先是去堰塞湖提水浇花、擦拭墓碑、冲刷地面。

  地震在东河口留下18个堰塞湖,最近的离墓园50米。他两手各提一桶,每桶20斤。

  走了两趟,何先通脱去外套和毛衣,只穿一件秋衣,每天早上他都要来回跑10趟。

  他这么做得到的回报是,去年11月12日摆放在纪念台周围的盆花依旧绽放,而公园其他景区的盆花早已枯萎。

  清明节上午,何先通忙得顾不上喝水、吃饭,但不忘浇花。

  曾有人问,为什么每次去都看到他在浇花。

  他回答,绽放的鲜花、清洁的地面都是亲人的脸面。

  清明节上午9:22,第一批游客向地震遇难者默哀时,何先通打开音响,哀乐在山谷间飘荡。

  这是他每天的习惯。

  愿下一代走出青川

  何先通的一头乌发总是一丝不乱,那是啫哩水的效果。他说,旅游局要求卖花要保持整洁。

  儿子何元凯说,爸爸好面子,现在一天要见很多人,不想有人觉得他地震后变得落魄,所以保持好的形象。

  以前,爸爸爱笑、幽默,会随时开儿子玩笑,但也容易发火。

  现在,爸爸不爱笑了,脾气也没那么急了,跟儿子说什么都心平气和。

  二姐夫张金意觉得内弟以前爱交朋友,现在变得内向了。“也许因为更忙了。”

  清明节傍晚,打扫过卫生,何先通还俯身看了一眼化纸池,重新点燃未烧尽的香和草纸,“不烧尽,一刮风到处都是”。

  晚饭后,他骑着摩托赶到18公里外的凉水镇,那是他的取花点。每周取两次。清明节那几天每天都去。

  花是儿子何元凯在成都批发的,送上成都到青川的客车,晚上8:30左右到达凉水镇,那里离东河口最近。

  如果时间允许,何先通在等花的时间会再拉上几趟活,每月可挣几百元。

  回到东河口,已是晚上10点,还要剪掉花根,用营养液掺进水中浸泡,11点上床睡觉。

  离公园5公里的关庄镇,何先通有间板房,但一直没去睡过,他说来回要耽误时间。

  花房后面的那顶帐篷,就是他现在的家。

  村庄被埋,田地被毁。政府已安排一部分东河口人移民到成都邛崃。

  何先通没去,他想好了,儿子毕业以后去哪里安家,他就跟到哪里,后半生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他最大的心愿是儿子和侄子好好读书,走出青川。

  他不愿下一代仍生活在地震带上触景生情。

  (更多《重生》专题报道见新京报网和新浪网)

  本报记者钱昊平四川青川报道专题统筹/李素丽宋喜燕闾宏新京报制图/林军明

  作者:钱昊平

   (本文来源:新京报 ) netease

 楼主| 发表于 2009-4-27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活着的人都要感谢死去的人
2009-04-27 02:25:00 

   穿越震区

  时间:2009年4月4日

  地点:青川县关庄镇

  第一眼看到的废墟,没有文学语言描述的沧桑,废墟不古老,也不荒凉。

  4月3日,到墓园烧纸钱时,村民脸上写满了悲戚。

  4月4日,他们讲述地震时,能面带笑容。

  关于地震发生的80秒,他们对村中的死者有很多假设:可能有人跑了,但跑到村口就停了,因为他们觉得到了安全地带,没想到山体崩塌,村庄被埋,如果继续跑就好了……

  地震遗址公园二期工程即将开工。4月4日早上,发生了一场冲突,村民觉得公园占地应该给补偿,政府认为灾后已经进行了土地置换,也给了各种补偿和补助,不应再给。

  实际上,村民不反对修建公园,除了导游,公园里的工作人员都从东河口雇佣。光是何先通的花店就让不少村人羡慕。

  公园离关庄镇还有5公里。有了公园,从东河口拉客的摩托、面的生意好转了。

  自从公园开放,关庄镇的农家乐开始好转,旅社新开了四家,饭馆里60元一斤的野生鱼也有了食客。

  关庄的繁荣,离不开政府的推动。青川民政局副局长带队,一帮人马常住关庄,协调遗址公园各项事务。

  回青川时,坐上了旅游规划股股长段明聪的自驾车,这是位老同志,公园开建以来一直驻守关庄,曾两个月没回青川。

  他认为自己人头熟,处理问题相对容易。

  他辨证地看问题:是地震为建设带来了机遇,包括旅游。

  “活着的人都要感谢死去的人。”他说,这么一想,就算为死人多守一段时间也没什么。

  一语中的。

  一条道路从公园中间穿过,人行车驶,底下躺着长眠的逝者。

  从他们身上踏过的时候,又有多少人想过,最好的感谢应是什么?

  

(本文来源:新京报 ) 

 楼主| 发表于 2009-4-27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


【http://www.newssc.org 】  【 2009-04-27 07:58 】 【来源: 人民网

永远无法忘却的日子
三块石碑组合成一个“川”字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震不垮我们的精神,摧不垮我们的意志,压不垮我们的脊梁”
东河口地震遗址石碑
石块后面便是东河口堰塞湖
正在修建中的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
大爱无疆
“四川加油”

  人民网记者 孟凡波 摄影

  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是汶川大地震第一个地震遗址保护纪念地,位于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该地震遗址公园是由汶川大地震中地球应力爆发形成的,也是地质破坏形态最丰富体量最大、地震堰塞湖数量最多最为集中、伤亡最为惨重的地震遗址群。

 

编辑: 陈浩

 楼主| 发表于 2009-4-27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灾区缺雨鞋缺老师 不缺爱心
2009年04月27日 09:24  来源:南方都市报

                川莞班的四个孩子徐广、王嫣岚、何金健、王娜合唱了歌曲《快乐天堂》。

  ■热闻快读

  “到灾区去,帮助孩子们!”昨日上午,南都社区论坛第19期在南城SPAR超市新基店广场举行。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祭日即将来到之时,本报请来了地震灾害发生后援川的武警战士、公安干警、医生,还请来了灾区的老师和孩子,以及一直在默默助学的坤叔助学团队成员。他们都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和感触,也触动了许多热心的市民。

  “申请去灾区支教”、“申请一对一捐助灾区孩子”……市民从东莞各个地方汇集过来,甚至还有人从深圳赶来。还有更多人通过网络、热线电话将他们的爱心传递……

  论坛现场南都“莞·爱”汶川地震大型图片展也吸引了大量市民。

  热度系数:★★★★★

  本期论坛嘉宾

  ◎东莞边防检查站卫生队副队长邹辉

  ◎东莞援川卫监队队员陈新琤

  ◎东莞交警支队警官周乃兴

  ◎青川马鹿乡中心小学校长霍俊明

  ◎青川马鹿乡中心小学后勤部主任王宜翔

  ◎青川马鹿乡中心小学川莞二班班主任何汝泽

  ◎青川马鹿乡中心小学学生徐广王嫣岚何金健王娜

  ◎坤叔助学团队成员卢叙安冼建红

  新食堂建好了,我们打算用统一卫生标准的餐具,这个没有;计算机房建好了也没有机子。回来就读的孩子也多了,我们还缺200多套课桌椅。

  ———霍俊明

  坤叔助学团队20年助学的一个理念,就是要长时间地助学。这不应该只是给钱,给物质,还需要沟通。

  ———卢叙安

  论坛实录

  “5·12”记忆

  野猫眼中有令人畏惧的野性

  主持:今天我们请来的这三位嘉宾,他们都在地震发生后参加了救援行动。东莞边检卫生队副队长邹辉地震后第二天就抵达了汶川县;东莞援川卫监队队员陈新琤则是5月20日出发,5月24日到达汶川县县城。东莞交警支队警官周乃兴是去年10月14日到12月26日援川的。你们看到地震后的情景分别是怎么样的呢?

  去年十月还一天一次余震

  邹辉:可以用满目苍痍来形容。特别是我们到达学校后,看到已经有很多家长围在那里,挖出第一具尸体时大家都很难过。当地老师和家长介绍,在外国语学校埋了300多个人。

  陈新琤:一路上,我从理县开始就逐渐感觉到大地震对环境的破坏。一旦发生余震,路上不仅有碎尸,还有滑坡滑下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看到很多被压扁的汽车。整个在半山上的村寨完全倒下来了。

  周乃兴:我去的也是映秀,主要工作是治安管理。我们管理一段30公里长的道路,是成都到汶川的救灾生命线,物资和病人都要经过这条路。但仅这一段就有20多处塌方。虽然已经是10月份,但平均还是一天一次余震。另外一个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灾区的野猫和野狗,尤其是猫,它的眼神不一样,有一种特别的令人畏惧的野性。

  关注灾区新闻成业余爱好

  主持:我记得当时去了灾区回来的很多武警战士都说,这个地震不像自然灾害,简直就是一场战争。通过援川的行动,你们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邹辉:非常赞同。没有硝烟炮弹的战争,较量的双方是人与自然界。无法抵御自然界灾难的时候,只能靠我们的爱心去赢得漂亮的胜利。回来后,我花了一个月时间从心理阴影走出来。业余最大的爱好就是关注灾区的新闻。

  援川行动是一次精神洗礼

  周乃兴:现在当地的小孩还经常打电话给我,这可能就是我最大的收获。孩子们生日的时候,我们会托人从都江堰带回一个蛋糕,给他们过生日。十几个孩子突然出来唱生日歌,给我们惊喜,那时觉得非常感动。这次援川行动,对我来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陈新琤:我感触最深的是与当地学生、儿童和居民建立的深厚感情。我们每一个小小的帮助都会得到他们的感激。虽然我们只是尽了一点点很小的力气。我想到我们工作过的地方再去看一看。

  灾区现状

  用两个教室来装物资

  主持人:现在灾区的重建情况怎样呢?孩子们从东莞回到四川后学习和生活怎样?这些都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今天我们请来了青川县马鹿乡小学的校长老师和孩子们。(掌声!)

  他们跟城里孩子一样好

  霍俊明(四川青川县马鹿乡中心小学校长):今天来的这四个孩子,就是川莞班的,他们去年6月开始到东莞博雅外国语学校学习,一直到今年1月22日才返回青川。孩子们受到了东莞人民无微不至的关怀,包括市委书记刘志庚,也包括无数热心市民,从政府到民间。在孩子心目中,他们有东莞的爸爸妈妈,东莞就是他们的家!孩子们在学习方面不但没有退步,才艺方面也有进步。吹葫芦丝、唱歌,他们都有自己的特长。(掌声!!!)

  主持人:你们能不能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今天可惜没有葫芦丝。那就唱首歌吧?

  (徐广、王嫣岚、何金健、王娜四个孩子合唱了《快乐天堂》,这是他们来东莞后学会的歌,台下的观众情不自禁地给他们打起了节拍。)

  霍俊明:给他们机会,这些孩子也能有跟城里孩子一样的表现。

  衣物基本都不缺了

  主持人:在我们印象里,捐助都是好事。学校有没有接受过令人尴尬的捐助呢?

  霍俊明:有。就在我们动身来东莞的前一周内,我们就发了两次衣物,包括鞋子和袜子,原因是物资多得放不下了。地震以后,全国各地都以红十字会的名义捐物,我们不得不用两个教室专门来装物资。

  主持人:多大的两个教室?

  霍俊明:一个教室56平方米,堆了一米多高,全都是捐来的。

  主持人:捐得最多的是什么?

  霍俊明:书包和文具,多得实在用不了了。去年8月份,青川县教育局直接拨给我们两三千只书包。12月份,红十字会又拉来五六千只书包,每个书包里面都有一套文具。我们上个学期书包就发了四五个。

  主持人:几千只书包这么多,那学校有多少学生呢?除了书包还有些什么物资是重复捐赠的呢?

  霍俊明:我们中心小学有800多名,加上一起复课的村小,一共是1027个学生。现在衣物都不太缺了,上次发内衣内裤,每个人发了十条。孩子正在长身体的时候,很可能来不及穿衣服就小了。

  雨鞋餐具急缺没处找

  主持人:那有什么是学校急缺却没有的物资呢?

  霍俊明:其实学生最缺的是雨鞋。到过我们这里的记者就会有体会,一到下雨天,那个泥巴路真是难走啊。因为板房教室就建在原来的农田上,上面铺一层河里的砂石,下雨天地面就会下陷。

  主持人:现在学校是浙江湖州援建的,那建好之后还有什么缺的东西吗?

  霍俊明:援建只负责主体,所有能搬动的东西都不纳入援建计划。例如新食堂建好了,我们打算用统一卫生标准的餐具,这个没有;计算机房建好了也没有机子。这都是我们所缺的东西。而且现在返乡人数增多,回来就读的孩子也多了,我们还缺200多套课桌椅。

  音乐英语教学薄弱

  主持人:我们刚才讨论的都是硬件上的东西,软件或者教师方面有没有缺口呢?

  霍俊明:教师正是我最操心的事情。我们56个教师只有23个受过正规训练,平均年龄43.46岁。由于我们教育经费每年只有10万元左右,几乎没有能力给老师充电。

  主持人:那最缺的是哪些课程的老师呢?

  霍俊明:我们一所农村学校,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英语教师。我们老师的英语水平最多是初中三年级水平,要教好三年级的学生,只能达到简单会说的水平,发音还不一定标准。

  音乐艺术教师、计算机教师都没有。要是到我们学校当计算机教师,必须同时兼任网络管理员了。

  关于助学

  从家庭开始了解学生困难

  主持人:关于为灾区助学的话题,我们今天还请来了坤叔助学团队的两位嘉宾,他们几度到四川地震助学。下面我们就请他们上台来说说他们在灾区助学的感受。

  卢叙安:从去年开始,我和冼女士多次去了四川绵阳市平武县南坝镇助学。到了灾区后,才会真正明白,一场大灾难后一个地方没有十年八年很难恢复。

  主持人:对于想到灾区助学的热心人来说,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卢叙安:在四川灾区,很多学校可能至少盖了板房教室,学校方面也可能获得了来自很多方面的救助,获得了不少的救援物资。但要助学,应该从家庭开始了解他们的困难。而家庭的情况,可能是造成这个孩子上学障碍的根源,或许因为父母在灾难中身亡,或是父母失去劳动能力。而要了解这些,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可能是很多人都忽略的。

  不应单是给钱还要关注孩子成长

  主持人:说得很有道理,此外还有什么要注意的呢?

  卢叙安:另外一个,也是我们坤叔助学团队20年助学的一个理念,就是要长时间地助学。这不应该只是给钱,给物质,还需要沟通。真正去了解学生背后的成长。

  何汝泽:这个说得太对了!东莞台商协会的安娜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她从去年6月开始,一直坚持到现在。在传授知识给孩子的同时,还给孩子们一种精神的力量,一种精神上的支持,东莞有不少这样的人,一直坚持在帮助灾区的孩子们,真正了解他们的需要。灾区的孩子们需要更多这样的人。

  互动花絮

  现场:“我想让他看看,自己多幸福”

  昨日的论坛现场,展出了本报80多幅地震回顾图片,强烈的视觉冲击吸引了大批市民观看。

  “看看这些哥哥姐姐,你还不听话要喝这喝那的,”人群中,一位父亲牵着5岁儿子的手,每走到一幅有孩子为主角或者背景的图片前,都会停下脚步指着让小家伙看着,穿过几张图片后,原本一直动个不停的小家伙安静了下来,静静地陪着父亲看着图片展。其父亲说,早上到超市时孩子一直闹个不停,说要喝这种牛奶那种牛奶的,“我想让他看看对比一下,自己现在的幸福是多么珍贵。”

  与那位父亲一样,昨日的图片展现场,许多家长都带着孩子前来观看,一些刚出超市的家长干脆把两个小孩子一前一后放在购物车上,推着将图片展逐个看完。10时30分,社区论坛进行了半个小时后,参观图片展的市民越来越多,或抬头凝视,或低头无语。市民黄小姐摘下眼镜,揉了揉眼睛,“再看这些相片有点心酸,希望一年后幸存下来的他们会过得更好。”

  观看的市民越来越多,人群里外分了三层。11时许,4名来自青川的小孩走上论坛讲台唱起《快乐天堂》时,观展的人群纷纷转过身露出笑容,一曲过后,掌声持久响了起来。

  志愿支教者:只想资助两个孩子到毕业

  到四川灾区支教去!本报的爱心征集令发出后,不少热心读者纷纷致电咨询,或报名资助贫困学生,或报名前去支教。

  “我想资助两个学生,一直到他们毕业,”已有多次资助经历的黄小姐,昨天因喉咙不适去医院看病后,匆匆赶到论坛现场,提出了想资助两个合眼缘的孩子的想法。“如果可以,我希望能通过支教的方式,与这些孩子作进一步交流,再详细了解他们的状况和需求,”已有六七年教学经验的黄小姐,擅长音乐教学,得知青川马鹿乡小学缺乏专业的计算机、音乐老师时表示,很乐意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孩子学到音乐知识。

  黄小姐表示,她前段时间再到学校进修了专业知识,预计要到今年9月份才能重新投入新工作,因此希望能利用剩下的几个月到灾区支教,“其实我更想通过支教,从中资助到更合适的孩子,毕竟这次资助需要近10年的时间,中途不能中断。我需要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更多的精力,但最重要的是,我只想安静地资助两个孩子到毕业。”

  网络:助学孩子可先跟帖

  截至昨日18时,南都网(http://www.nddaily.com/special/512)和千分之一公益网(http://www.millicharity.com/dispbbs.asp?boardid=3&id=1137&star=1&page=1)上,已经有很多网友跟帖。在千分之一公益网上已经有5名青川孩子被热心市民认捐。还有更多市民仍在了解详细信息。

  在跟帖中,仍有不少市民表示不清楚相关细节。对此,坤叔助学团队成员卢叙安表示,如果想参加助学,可先在论坛后跟帖。留下联系方式和想认捐孩子的编号。然后静候消息。5月上旬坤叔及其团队将专门到青川马鹿乡家访,一一确定孩子的联系地址以及其他捐助事项,之后就可以将钱物寄往认捐的孩子那边了。

  征集令

  给青川高三学子设奖学金

  青川中学是青川县的“最高学府”,在地震中严重受创,全部校舍因为裂缝或者变形而不得不弃用。在其他高三学生吹着风扇备考时,青川中学的学子只能在闷热难挡的板房里复习。

  虽然青川中学高中部无一学生因地震伤亡,但地震仍然留下一些破碎的家庭。为了鼓励这些高三学子能够摆脱阴影,我们筹划设立奖学金鼓励成绩优异的学子,让他们能够摆脱隐忧。

  ◎特别说明

  本次奖学金由广东狮子会和南方都市报共同发起和监管,收入和支出将在报纸及网络公布,为做到专款专用,请捐赠的爱心人士在汇款单上注明“爱心助学款”,并保留汇款单,传真至0769-22429203,以便组织机构进行捐赠善款确认。

  50贫困生等你助学

  青川县马鹿乡小学,50个贫困的孩子,他们承受着家园被毁、失去亲人的痛苦,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从今日开始,本报联合坤叔助学团队,向社会征集助学的热心人士。助学将按照坤叔助学团队二十年的模式,热心人可到南都网或千分之一公益网上跟帖认捐,同时热心人士可随时去学生家庭实地考察,与孩子见面,沟通交流,以确定或变更资助意愿和资助对象。确定结对后,助、受双方直接联系,进行一对一资助。一旦结对,要求助学者尽量坚持一助到底,资助孩子完成全部学业。一般的学费资助标准是:小学一年400元,初中600元,高中2000元,大学第一年按照其录取通知书上的学费再加上适当的路费送进学校。

  50个贫困孩子的资料刊登在南都网(http://www.nddaily.com/special/512)和千分之一公益网(http://www.millicharity.com/dispbbs.asp?boardid=3&id=1137&star=1&page=1),欢迎热心人士前来认捐。联系电话:0769-22883366(本报热线)、13802387058(坤叔电话)

  奖学金捐款账户

  开户名称:广东狮子会

  开户银行:民生银行广州

  越秀支行

  账号:0312014210001039

  导演 罗禹雨

  主持 李月刚

  摄影 刘在富

  场记 刘定国 杨洋

  邱韵菁 莫晓东

  严铧 薛冰妮

编辑: 焦梅

 楼主| 发表于 2009-4-27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青川中学向邢台市七中赠送锦旗

《邢台新闻网》 2009-4-27 7:58:06
 


  记者张文学 通讯员高利辉 王翠芳报道:“至诚至尊,情系灾区学生;质量一流,彰显育人风范”、“千里援助,彰显大爱;七中师德,亘古难忘”。日前,四川地震重灾区——青川中学的领导和部分学生家长专程赶到邢台市第七中学,代表青川县教育局、青川中学和广大学生家长,向该校送来了锦旗,表达灾区人民诚挚的谢意。

  四川地震发生后,青川县遭受重创,25万青川人无家可归,50多所学校夷为平地,近5万名渴求知识的孩童无处求学。闻讯后,市第七中学义务接收了青川中学百名学子异地复课就读的艰巨任务。该校紧急组织优良师资,利用暑假为灾区孩子补课,仅用1个多月的时间就补完了正常情况下需要两个多月才能完成的课程,使孩子们大灾之后享受大爱,在心灵上、学业上得到了安慰和进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7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台州援建沙州中小学工程顺利结顶

2009-04-27 09:58来源:台州商报

  浙江在线04月27日讯昨天上午,记者从台州市援川建设指挥部获悉,作为我省援建青川重建计划的第二批项目的青川县沙州中、小学重建工程,在台州市援川工作者的努力下,克服交通不便、建材供应紧张、余震不断等诸多困难,于4月23日上午顺利结顶。

  “4月23日上午8时30分,台州市援川建设指挥部,青川县沙州镇党委、政府,中国方远建设集团股份公司在青川县沙州中、小学重建工地,隆重举行了工程结顶仪式。”昨天上午,台州市援建指挥部办公室的厉峰通过电话告诉记者,该工程的顺利结顶,也使台州市指挥部成为浙江省援建青川县学校重建项目中11个市(地)级援建指挥部中第一个实现学校重建工程结顶的指挥部。

  记者了解到,青川县沙州镇中心小学重建工程占地19.8亩,总建筑面积7085平方米,包括设备总投资1742万元;沙州中学重建工程占地27.7亩,总建筑面积7373平方米,包括设备总投资1860万元。两项工程均由浙江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中国方远集团承建,台州市建设咨询有限公司负责监理,按国家标准抗8度地震设计施工,建设工期7个月。自今年1月6日重建工程正式开工以来,台州市援建指挥部按照“实现二个目标,落实三项措施,严把四个关”的总体思路,努力克服各种建设困难,有序推进工程建设。在奋战100天后,顺利按计划实现了工程结顶的预期目标。“我们下阶段的工作目标是实现7月31日主体工程竣工,确保今年9月1日,让沙州中、小学的师生能够搬进优美、舒适的新校园。”厉峰说。
(新民网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09-4-27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川金石硅业投产 竹园工业再添新血液

  2009年04月27日 09:10:46  四川新闻网

  

建设中的四川金石硅业有限公司

建设中的四川金石硅业有限公司(图)

  生意社4月27日讯 “重返灾区看希望”系列报道,23日中午,“重返灾区看希望”采访组记者抵达竹园黄沙工业园区,对震后恢复重建,本月刚刚点火试车的四川金石硅业有限公司进行采访。

  四川金石硅业有限公司为青川县政府引资企业,广元市重点企业,由河北民营企业家李建秋先生投资创建。该企业是一家以方石英为主导,石英系列为配套的,集自主技术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公司,利用竹园镇丰富的石英矿藏,生产、销售脉石英、石英系列产品的。一期计划投资项目为一条12000吨方石英生产线、一条5000吨高纯石英砂生产线和一条5000吨硅微粉生产线,一期总投资6000万元,年利税2000万元。

  在“5.12”特大地震发生时,该企业12000吨方石英生产线厂房刚建成,为保证灾区救灾物资的顺利堆放、调配,公司主动无偿让出厂房、厂区,供存放救灾物资、驻扎救灾部队之用;公司还捐赠食品、衣物等以解灾区燃眉之急。

  震后,该企业加速企业重建计划,对因震受损的厂房进行了维修、加固,并迅速购置了生产线设备,经过紧张的安装调试,首条生产线——12000吨方石英生产线已于本月中旬点火试车,进入试生产阶段,5月份就可正式投产,预计年销售收入将达到5000万元,利税1000万元以上。

   “我们企业注重企业创新,把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在企业筹建阶段,公司就开始了创新,为企业产品品质高标准打下了基础,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注入了动力。创新将成为公司发展的永久重要动力。我们的生产线采用的是国内先进技术和设备,我们的产品也将是一流的产品。”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一行。

  “该企业是我们竹园镇灾后重建的新建企业中建设较快的企业,下月投入生产后,对加速竹园镇的灾后重建、人员安置等方面都将起积极的推进作用。”随行的青川县竹园镇副镇长唐艳告诉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09-4-27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志愿者?商人?张平双重身份的困惑
 
  2009-4-27 7:26:00· 来源 : 长江商报
 
 
  文、图/本报记者王毅 发自青川县凉水镇
 
  5月将至,又一个初夏来临。距离“5·12”那次惊天的震动已经过去了340多个日夜。那些在废墟下沉默的生命,那些曾经喧闹又归于沉寂的生命,那些在灾难和绝望前显得格外纯粹的生命。日日夜夜,一年又一年,我们不会忘记。 
  我们曾到过现场,见证和记录过这些生命的力量。而今,一个冬天、又一个春天过后,那些让我们牵肠挂肚过的生命又是什么模样?本报特派记者再回现场,与您一起寻找那些苏醒的力量,成长的力量,重生的力量。 

  速读 

  ●去年8月,张平花30万买了一台装载机运往灾区,春节前又在青川动工修建了一座漫水桥。张平不愿意透露到灾区后开销具体数额,一再追问后,他笑笑说,“上百万了”。 
  ●张平喜欢抽烟,以前10块钱以下的烟他根本不抽,现在,他已经改抽6元一包的烟了,还是去批发,“一包可以省2毛钱”。张平还喜欢喝牛奶,现在好几个月不知道牛奶味。用的手机也是260元买的。 
  ●张平说,他的砂场价格普遍比别的低8%。在青川,最好的洗砂每立方一般40元到45元,张平的砂场只要35元,还“零头附送”。 
  ●一位村民到张平的砂场拉砂,要求免费。拉了100多车,仍要求免费。张平最后得知这位村民是拉砂出去卖,阻止了他。“张总,你是志愿者,你开砂场与你的身份不符,是抢我们的饭碗。”村民把“张总”两个字喊的声音很大,“你不来,我们以前可以在河里随便拉”。 
  4月24日,四川省青川县凉水镇的板房区,一位村民提着几十个鸡蛋到张平家,千叮咛万嘱咐要他一定收下。面对乡亲的“厚礼”,张平连连道谢,但摇手拒绝:“我现在自己挣钱了,更不能收你们的东西。” 

  两人随后陷入了“拉锯战”,互相推让中,有鸡蛋都已经破了。张平最后选择了“妥协”,按一个比市价便宜3毛的价钱把鸡蛋收购下来。 
  安徽滁州人张平曾是南京某企业一位老总,“5·12”地震发生后,他抵押房产购买挖掘机,自费从南京赶到四川青川县做志愿者,前后投入百余万元。 
  来青川之前,张平习惯了人们叫他“张总”。去年11月29日,张平志愿服务到期,在青川承包了一家砂场,又将自己的挖掘机出租,最近1个月已有了近2万元的盈利。但他却非常不愿意听到人们再叫他“张总”,他认为自己始终是一名志愿者,不是商人,他珍惜“志愿者”这个荣誉。 
  “现在,我到底是商人还是自愿者?”张平说,几个月来,他一直在心中这样问自己。 

  板房和“好车” 

  4月24日中午,在离青川县城约2小时车程的凉水镇一间20多平米板房内,张平正和安徽滁州老乡边吃饭边聊天。他指指盘中的腌鹅肉说,“离开老家快一年了,第一次吃到家乡的风味”。 
  5·12地震以后,青川遭受了重大损失,县城的房屋大多成了危房,数万人居住在板房区,只有极少数店铺延续着县城的人气。而张平居住的凉水镇板房区,没有店铺,没有路灯,面朝河背靠山,数十间板房密密麻麻地组合在一起。几十间板房的人公用一座厕所,厕所洗手的龙头还经常放不出水。 
  做客的两位老乡是专程从安徽滁州到青川看望张平的。午餐有5道菜:腌鹅肉、腌猪肉、腌鸡肉、凉拌黄瓜、白菜汤。这是张平近段时间吃得最丰盛的午餐。黄瓜、白菜是张平自家的,其余的菜则全部是老乡从家乡带来的。 
  张平和妻子王慧生活的板房内,家具只有一张床,液化气灶和锅碗瓢盆都摆放在地上,房间内牵了一条绳子,上面挂满了衣服。 
  “你以前好歹也是老总,现在家里连个衣柜都没有,成什么样子。”刚来一天的老乡对张平的生活环境很是不满,帮他买了一个简易衣柜。 
  听着老乡的抱怨,张平始终面露微笑,“半年前我连板房都没有,还是住帐篷呢,现在可以了”。 
  与板房内简陋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张平的板房外停着一辆新款雅阁轿车。雅阁”上挂了一块“中国重灾救援”的牌子,让他可以在各个乱石飞落后被暂时封闭的“禁区”畅行无阻。 
  “雅阁”是张平被“逼”买的。去年,张平的大儿子利用暑假到青川做志愿者,当时张平开着一辆租来的“面的”在山区崎岖的路上救灾,大儿子在离开青川时,拉着张平说:“山路太危险了,爸爸要不买个好车,我就不上学了”。张平只得买了这辆“雅阁”,才打发儿子回到学校。 

  筹资百万救灾 

  赴灾区之前,张平在南京一机械公司担任债权部部长和徐州分公司经理,家里还开了一个小厂,一年收入20余万。去年5月12日,地震发生时,张平在车上听到广播,当即决定赴灾区当志愿者。“当天晚上,我在家里打114查询,打了200多个电话。我老婆看到电视上很多人被压在房屋废墟中,对我说,‘你一个人有什么用,买台挖掘机带去’。”几天时间内,张平把家里4层楼的房子做抵押,买了一台38万元的挖掘机,开进青川救援。 
  去年5月,张平的车队从南京出发,一辆挖掘机、一辆货车、一辆面包车,还雇佣了司机和工人,奔赴地震灾区。车队耗费了张平不少积蓄,租货车花了1万9千元,老家的驾驶员到四川不敢在山路驾驶,在当地又花了3000元租车进山。38万元的挖掘机,1万多元的食品、药品,3万5千元的现金,5000元汽油,雇佣工人的工资……救灾队伍刚刚出发就花去了约50万元。 
  去年8月,张平花30万买了一台装载机运往灾区,春节前又在青川动工修建了一座漫水桥。张平不愿意透露到灾区后开销具体数额,一再追问后,他笑笑说,“上百万了”。 
  张平说,2001年,他的大儿子患病,耗尽了家里积蓄,是社会的救助让儿子活了过来,当时他就发誓要回报社会。“等了这么多年,机会终于来了。” 

  欠债40余万 

  以前当老板的时候,张平很少为钱发愁。但赴灾区抗震救灾后,张平不仅抵押了家里的4层楼房,卖掉家里的厂子,还不得不向亲戚朋友借了钱,保障他们在灾区的开支。 
  去年11月,部分欠账到期。为了能按时还钱,张平以25万元的亏本价将刚买的装载机卖出。从此,张平很少对人提起买过装载机的事。 
  张平喜欢抽烟,以前10块钱以下的烟他根本不抽,现在,他已经改抽6元一包的烟了,还是去批发,“一包可以省2毛钱”。张平还喜欢喝牛奶,现在好几个月不知道牛奶味。用的手机也是260元买的。 
  为了抗震救灾,目前,张平欠款40多万元。有人说,你这是做好事,可以想办法让政府帮你还点。张平则说,“是我张平的脸借的钱,欠的债是我的个人行为,借债还钱天经地义”。 

  “我是张平” 

  在青川,张平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在他居住的镇上,随便向街上的老百姓打听,没有人不知道他的故事和住址。 
  当地群众对张平心存感激。就是在物资匮乏的时期,也几乎每天都有表示谢意的村民到张平家送东西,有些是张平直接帮过的,还有些甚至没见过张平的面,只是“慕名而来”,腊肉、鸡蛋……村民们总是将最好的送给张平。一位村民抓了条大甲鱼,也是第一个想到了张平。 
  因为张平在青川的百姓心中很有地位,他也利用自己的地位,参与处理过不少纠纷。 
  有个镇收到一批捐赠的衣物,由于衣物样式不一,部分村民为“公平”起了争执。“分给我家的衣服大了”、“为什么给他家的衣服比我家的好”、“我就喜欢他家的衣服”……村民的争吵让镇上的干部很是为难,嘈杂的吵闹声淹没了分发物资的喜悦。 
  这时,张平站上一张桌子,对村民说,“我是张平,大家听我说”。 
  听说桌子上站的人就是志愿者张平,村民们停止了争吵。张平说,“大家想想,捐赠物资的好心人看到我们在这大吵大闹,他们心里肯定会很难受”。经过一番思想工作,张平说,“我来给大家发衣物,你们有没有意见”。老百姓一致同意,在他的组织下,50多户村民无一提出异议。 

  “我很在乎荣誉” 

  张平说,自己是一个在乎荣誉的人,他对自己在灾民心中的威望很满意。张平有一个大包,专门用来珍藏地方政府授予的抗震救灾荣誉证书,媒体报道的资料。“搜集的媒体报道有49篇”,张平清楚记得。现在,地震初期就到青川救灾的民间志愿者只剩下两个,张平是其一,他目前还不愿意离开这个他战斗并且给予他荣誉的地方。 
  张平从小学到技校一直都当班长,他的初中老师詹国宾说,张平从小都喜欢乐于助人,他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张平自愿打扫厕所,因为当时的农村初中条件差,厕所卫生非常糟糕,张平的自告奋勇获得了老师的表扬,后来,他多次帮大家打扫恶臭的厕所。老师表扬他时,他就美滋滋地笑。 
  在板房内,看到记者拿出相机要给他照相时,张平摇摇手,“等会,等会”。他指指自己卷起的衣袖和散开的衣领扣子,示意记者不要拍照。他慢慢将已经发黑的衣领扣好,又找了件最好的外套穿上,“不要让外人看到了说我不注意形象”。张平呵呵一笑后,端正坐下。 
  张平说,他不想出风头,但因为自己志愿者的身份,也不想影响了形象。 

  “变身”的挣扎 

  记者一开始见到张平时,他递给记者一张名片,“灾后重建指定砂石厂张平总经理”。以前在南京做生意,张平习惯了别人叫他“张总”,而现在,他成为青川县苏河口太平砂场的老板后,又很不喜欢别人再次叫他“张总”。 
  去年11月29日,张平的志愿服务到期,灾区重建的板房和道路已基本完工,大多数志愿者已经撤回。当时正值灾后重建,青川县苏河口河边的砂场的生意异常火爆,地方政府考虑到张平在救灾期间个人花费很大,青川县领导建议他承包一个砂场,支援重建,也可以赚些钱。 
  “在灾区赚钱?”张平的心里很挣扎,“我是志愿者,之前都是无私的,在灾区有这么好的口碑,获得了这么多荣誉,别人会怎么说?”妻子王慧也反对他在灾区做生意:“你让别人干,你可以干点别的事,但不能在灾区赚钱”。 
  可张平又要面对现实:欠了大笔债,甚至拿不出钱将机械运回老家。很多天,张平一直睡不着觉考虑这个问题,他不断打电话和朋友谈心。 
  曾经的一位老师劝他,“开砂场也是对你自己实力的巩固,以后你还可以为社会付出更多的力量”。最终,张平承包了砂场。今年3月,他又将自家的挖掘机出租给一些工程队,每月收入近2万元。各方也都很给“面子”,有的项目部对别的砂场是一个月结账,对张平是10天一次,绝不拖欠。 
  张平说,他的砂场价格普遍比别的低8%。在青川,最好的洗砂每立方一般40元到45元,张平的砂场只要35元,还“零头附送”。 
  “我开厂前后,给我送物资的老百姓没有少”,4月24日下午,一位村民在张平家门口放了3个编织袋,一声招呼都没打就跑开了。张平打开编织袋,一袋鸡蛋、一袋花生、一袋腊猪蹄和腊排骨。张平追上前,看清楚远去的村民是附近华合村的张泰华,张平曾帮他家挖过房基。“我的妈,这么多东西,老婆明天记得把钱拿给他。”张平向王慧交代。他又指指家里的鸡蛋、腊肉向记者介绍:“都是老百姓送的”。
 
  身份的困惑 

  从志愿者转变为商人,各种阻力也接连而来。 
  张平没有资金独自承包砂场,便与一个老乡合伙。为了体现自己是自愿者,张平要求对贫困群众自建房免费。但这种规矩遭来了合伙老乡的反对:“我是经商的,说到底就是来赚钱的,我不对任何人免费。” 
  “那你从我那份里扣吧。” 
  首次争执以此结束。 
  张平的商人身份同样引来了部分村民的不满。一位村民到张平的砂场拉砂,要求免费。拉了100多车,仍要求免费。张平最后得知这位村民是拉砂出去卖,阻止了他。 
  “张总,你是志愿者,你开砂场与你的身份不符,是抢我们的饭碗。”村民把“张总”两个字喊的声音很大,“你不来,我们以前可以在河里随便拉”。 
  张平说,“我不来,别人也会来。采砂的设备都要投钱。如果你家自建房,我不收钱,但拉去卖不行。” 
  目前,张平自费修建的漫水桥主体工程已经完工,但全部完工费用大概需要60余万。他想边开厂边建桥。张平说,他当着很多老百姓的面,承诺要见好漫水桥,“既然说出来了,就要做到,不然我没脸出门。” 
  漫水桥建好后,张平说不在桥上留下任何自己的名字,但作为安徽滁州人,他要将“醉翁亭记”刻在桥头。 
  自己还是不是志愿者的困惑仍旧是张平的心病,他始终认为,“我虽然做企业了,可我还是志愿者”,张平不认为自己是商人,但他在心中还在经常问自己:“志愿者是不能赚钱的,我现在开始赚钱,真的还是志愿者吗?” 
  志愿者张平的服务到期后,他在青川当地与人合开了一个砂场。对于自己还是不是志愿者,张平很困惑。 
 

 楼主| 发表于 2009-4-27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川县委书记畅谈灾后重建工作的苦与乐

2009年04月27日09:30  来源:人民网-人民宽频


http://tv.people.com.cn/GB/14645/9198545.html
 
  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震惊了全世界,给四川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全世界人民给予了极大的援助和支持,地震一周年即将到来,灾后重建和援建工作也进行了快一年的时间,现在四川灾区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进行得如何,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
  强国论坛在四川地震一周年之际,随人民网采访团走进四川灾区,邀请青川县委书记李浩生做客强国论坛,与大家进行交流。


  本场访谈主持:徐佳
  摄像:李闻翰

(责任编辑:郑婷婷)

 楼主| 发表于 2009-4-27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记者手记

亲历青川余震

人民网记者 孟凡波
 


2009年04月27日01:55  来源:人民网

 
  从北京出发到四川前就早已听说青川县是四川龙门山断裂带中两条大断裂带的末端,“五·一二”特大地震后余震最为频繁的地区。24日,人民网汶川地震一周年报道组在在川甘交界处的青川县着实亲身体验了一次,至今心有余悸。

  到达青川县城,顺利地安顿到青川宾馆。在青川,余震是经常谈起的话题,同行的人民网四川视窗的同事提醒大家到青川要注意体验余震的感觉。晚饭后,大约10点钟,地震在我的矛盾中不如期的到来了。当时笔者正在屋子里收拾行李,准备趁时间充裕出去扫描一下震后的青川县城。刚一弯腰,感觉脚底下一阵酥麻,仿佛电流穿过地板,传递到我全身的感觉,整个屋子里充斥着轰隆隆的声音,犹如工人在使用钻头破拆房屋发出的巨响。当时我的房门是开着的,外面的人声突然多了大了起来,有的人连裤子都没有穿好便冲出房屋,狼狈不堪。

  事后,问起同行的四川地方视窗的一位女同事,当时什么反应?她笑眯眯的,若无其事地说,“没什么呀,这点地震算什么?”有人说,经过此次地震,青川人民都变成了地震专家、地质专家、气象专家,并非空穴来风,看来还是有一定根据的。其实,这与地震后专家学者以及宣传部门的有效工作是分不开的,是他们让老百姓在第一时间了解了有关方面的知识,让他们做到临危不乱。青川县委书记李浩生在接受我们访谈时让我们经常来青川感受余震的快乐,当然这是玩笑话,但也侧面反映了青川人民面对地震、余震的那种勇敢乐观精神。

  余震并不让人快乐,它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摆在眼前的就是余震让老百姓的生活无法正常恢复起来,余震不断,老百姓的神经紧张兮兮,大规模重建如何谈起?而余震不断,说明去年特大地震的能力没有释放完全,通过小余震来不断释放地震积蓄的能力是有好处的,如果不小规模释放,长时间积聚起来,危害将会是更残酷的。

(责任编辑:杜博)

 楼主| 发表于 2009-4-27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8个多月来,我市31名援川干部奋战在灾后重建第一线
生活很艰苦 工作很伟大
作者: 胡灵敏 发布时间: 2009/04/26 责任编辑: 诸葛淼 来源: 金华晚报

    本报四川青川讯 走进设在青川县乔庄镇上坪板房区内的金华市支援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办公室,板房上“不怕困难,不怕艰险,不打折扣,不辱使命”的鲜红标语牌十分夺目。“这四个‘不’,浓缩了我们金华31名援川干部8个多月的工作和生活,也体现了我们援川干部的精神风貌。”市支援青川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指挥长邱建中说,“我们的生活很艰苦,工作却很伟大。”

    环境恶劣难以想象

    “虽然去年8月下旬,确定自己要援川后,心理上也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可8月29日到了青川后,这里的恶劣环境还是超出了我们的预想。”市支援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张玮琦说,原来办公设备只有一张桌子一张床,因水、电供应不稳,停水、停电是家常便饭。买物品往往要赶到数百里外的绵阳、广元甚至成都,往返起码得一天。

    地震的破坏,使道路更加崎岖不平,“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援川干部工作的真实写照。记者看到,现在青川无论是县城还是乡村都在灾后重建,一辆车经过就是满天的灰尘,下雨天道路上又是泥泞不堪。

    市援建指挥部对口援建的孔溪乡虽然离县城最近,但办公室的板房是建在村民的玉米地上的,考虑到今后要复耕,地面不能硬化,只能在上面铺一层塑料地毯。“一到下雨天,就潮气逼人,而且蚯蚓、蜈蚣等还会从地毯下面钻上来。”市援建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徐光辉说。

    大地震后,青川是余震高发区,多的时候,一天有震感的就有三四次。震感强时,山谷轰鸣板房摇,桌子震动床在晃。“刚开始的时候,的确很怕,可现在也习惯了。”市援建指挥部资金管理组组长徐敬峰说。

    克服困难民生为先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地震改变了原来的水文条件和地质结构,一些村的饮用水非常困难,村民用水要到很远的地方挑。”市援建指挥部规划项目组组长陈安说,指挥部决定启动饮用水工程,包括邱建中指挥长在内的援建人员多次徒步爬上海拔1350米的孔溪乡的锣鼓湾,为村民找到了清洁的水源。如今该饮水工程设计已经完成,还进行了管材招标,项目立项也已经上报到有关部门。

    在青川采访的几天时间里,记者发现,白天在各个指挥部都难以看到援建人员的身影,许多时候援川干部要到晚上带着一身泥土回来,匆匆吃点饭后,他们还要经常挑灯整理材料到深夜。

    “我们的援川干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8个多月下来,我们的各项工作都走在全省前列。”市援建指挥部副指挥长余耀和说。

    百姓褒奖鼓舞干劲

    “衷心感谢永康人民对骑马乡人民的支援”,“义乌、板桥心连心”,“东阳、观音是一家”……在我市援建的各乡村采访,记者随处可以看到这样的标语,表达的是灾区人民对援建干部的感恩之情。

    “他们比我们还不容易”“他们是我们的恩人”……采访中,记者也听到了灾区人民对援川干部发自内心的最朴素的称道。“来自金华的援川干部务实高效,充满爱心,千里驰援,体现了心系灾区,大爱无疆的风范。灾区人民对他们满怀敬意,满怀信心,满怀期待。”青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柳桂华这样评价。

    “百姓褒奖让我们感到自己工作的伟大。”邱建中说,看到这些标语,听到这些话语,就是再苦再累也觉得是值得的,接下来,我市对青川的灾后重建要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让灾区人民早日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首席记者 胡灵敏 文/摄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