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8月:绍兴援建者的改变与被改变
绍兴网 2009年05月03日 08:18:30 手机看新闻
编者按:4月23日至25日,本报首席记者随市党政代表团赴川,在灾区一线采访了我市支援青川灾区重建工作。亲眼目睹了在各地援建队伍的努力下,青川灾区发生的巨大变化,看到了我市援建队伍克服重重困难,为援建工作作出的巨大成绩。在过去的8个月时间里,虽然援建者的生活状态被完全改变,但灾区的面貌同样被他们一点点改变,他们没有辜负绍兴和灾区人民的期望。
一早约好的采访,直到晚上11时才进行。一件白背心加一条迷彩裤,脸晒得黝黑,说话嗓门很大,与在绍兴时的形象已截然不同。这是抵达灾区第一天,马永良留给记者的印象。
2008年8月27日,这位市政府副秘书长临危受命,担任绍兴市支援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指挥长,平生第一次来到青川。这个地震极重灾区改变了他和其他援建干部的生活轨迹。在接下去的8个月里,援建者们用自己的努力同样改变了青川。
他们为青川披上新装
成都至青川,车行约需5小时。记者一路心情忐忑,一年前那一幕幕惨烈的景象,在脑海中不时闪现。
进入青川境内,车窗外不时见到断瓦残垣,但更多的是生机勃勃的重建景象。震后临时搭建的板房基本都已拆除,矗立起了学校、民居、医院等永久性建筑。杭州、湖州、丽水等“邻居”的援建招牌不时映入眼帘,让人对目睹绍兴援建成果更添一份急迫。
按照“一市、县(市、区)帮一受灾乡镇”的原则,浙江省11个市及29个经济发达县(市、区)对口支援青川县36个乡镇,绍兴市本级及下属四个县(市)分别对口援建关庄和凉水、大院、茅坝、苏河等五个乡镇。
“看,那就是我们的关庄援建工地。”车沿着盘山公路行至青川县城西南约50多公里处,狭长的青竹江畔,一个巨大的工地出现在眼前,规模比沿途所见都要大,看上去气势颇为雄伟。
在我省已开工的100个全额援助项目中,绍兴占17个,皆为事关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项目,是援建数量最多的一个市。
进入关庄镇,我市中成建工集团、市第一水利公司、市水务集团承建的中小学校、防洪堤坝、人饮工程等项目一字排开。记者特意来到正在加紧施工中的关庄初级中学和中心小学工地,看到教学楼已经建到四楼。项目负责人说,目前两校已经完成投资1800多万元,今年秋季开学前就可投入使用,届时校舍完全可以和城市里的学校媲美。
到青川后我们才知道,绍兴的援建范围远比我们想象的大。除17个全额援助项目外,今年以来,绍兴援建片区还相继启动桥梁工程、农房建设示范村点设施配套工程、康庄工程、集镇基础设施工程、集镇环境提升工程等30余个援建项目。
顺着青竹江沿线穿行在绍兴援建的5个乡镇,一幢幢样式新颖、坚固耐用、经济环保的木结构房尽收眼底,成为金唐旅游线上的一道风景。这种由绍兴援建者率先设计建设的“小青瓦、白粉墙、人字顶”钢木结构川北民居,由于优点突出,目前已被大面积推广。
在关庄镇固井村梁子山社和沙坝村高坝社,规划占地15亩的“万兔场”和占地3亩的良种培育中心正在加紧建设。这是绍兴为灾区产业重建所作的又一大贡献。震前,关庄镇是川北长毛兔种兔基地,地震时遭受了重创,绍兴援建指挥部与当地党委、政府商量后,决定发挥绍兴(新昌、嵊州)在长毛兔产业上的优势,在关庄打造长毛兔科研中心和良种繁育基地,达到“输血”和“造血”相结合的目的,育种中心计划在5月12日前基本建成并引入种兔。
在震后青川这个特殊的战场,绍兴援建者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了青川人民的满意和信任。青川县委书记李浩生用“行动最快、力度最大、创造经验最多”来评价我市援建队伍所作贡献,“这与绍兴人民对青川人民的深情厚谊是分不开的。”他说。
他们的精神令人感动
马永良清楚地记得,8个月前刚来到青川时那满目疮痍的景象。接下来,他带领援建干部们把全部的心血倾注在了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上,克服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诸多困难。
地震虽已过去近一年,但记者到达青川当天,仍然余震不断。绍兴市援建指挥部靠山而建,山上就有一条宽约30~50厘米的大裂缝,每逢暴雨或余震,大家便都和衣而坐,再也不敢睡下,一段时间下来,大家的生物钟都被改变了。
“青川是大地震后余震强度最大、数次最多和次生灾害发生最多的地方。每天我们不时就能够体会到像飞机起飞时刹那的震颤。我们到县城去开会也不敢去逛街、散步,因为到现在还有一些‘挺立的危楼’上挂着一些断梁残柱,怕一旦有余震会掉下来。”
马永良说,把大家平安带出来,还要把大家一个不少地平安带回家,这是省委赵洪祝书记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他作为指挥长责无旁贷的任务。
在全省11个地级市中,绍兴援建项目数最多,但干部人数却最少,市本级只有10个人。繁重的任务压得他们只能采取准军事化管理,早上6点半,当地人还在梦乡,哨声就在指挥部板房内响起,晚上经常要到十一二点才睡觉,基本没有双休日。
由于发展差异,在绍兴很小的问题在这里都会放大成难题,阻碍施工进展。上虞援建的茅坝乡,从主路进去还要经过狭小弯曲的500米街道和5公里的小路,路面狭小、弯曲、泥泞,两车交会很难通过,前段时间拉钢材的大卡车进去后被卡在路上,只能动用凉水交警队,一前一后两车开道护送。
此前,青川全县每年的基建投资不过2000万元左右,征地拆迁等实际问题碰到不多。但绍兴市援建指挥部仅在关庄的福利中心、水厂等项目就需征地347亩,当地干部连连摇头:“难,没几个月下不来。”指挥部进村入户,没日没夜地上门谈政策、讲道理,最后用10天时间完成了征迁手续。
“我们不把自己当客人,真心地把这里当成第二故乡。”马永良说,在援建的8个月时间里,指挥部的人员走遍了5个乡镇的每一个村庄。去年冬天,许多老乡看到绍兴援建干部上门送御寒衣物,眼泪都掉出来了有人以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指挥部工作肯定比较随意。但事实上,这里仅围绕管事、管人、管权及党风廉政等出台的管理制度就有23项,而且全都是根据指挥部工作任务和性质设计的“原创”。
“绍兴援建干部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幢幢的建筑,更多的是他们身上体现的的宝贵精神。”青川县关庄镇党委书记雍天雄说,绍兴援建人员的老黄牛吃苦耐劳精神、蚂蟥的叮牢督实精神、蚂蚁的团结协作精神,已经成为当地干部学习的一笔宝贵财富。
来源: 绍兴网-绍兴日报 作者: 首席记者 李菲 编辑: 杨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