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qctzb

最起码,我们青川人应该记住的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川:蔬菜大棚里的希望(图)

2009/05/01  [来源:华商晨报]     

  在剑青公路上,经常能看到像这样的重建工程■本报特派四川记者 岳巍 摄

  本报特派四川记者 岳巍 报道

  “512”大地震,造成青川全县4697人遇难,90%以上房屋垮塌,因灾损失达500.8亿元。

  辽宁消防部队作为第一支进入青川的专业救援队伍,曾在这片土地上战斗了8天8夜,我作为我省惟一的随军记者也在青川坚守了8天8夜。

  快到地震一周年时,我再次踏入这片土地……

  

  剑青公路,是目前青川县对内贯通南北的惟一陆路通道。

  2008年5月14日,我就是沿着这条路进入了青川,那时沿路看到的只有道路塌陷、巨石挡路……

  2009年4月24日,我再次踏入了这片土地,景象已完全不同……

  “要命”公路正在变坦途

  从剑阁下高速到青川县城的剑青路,3个小时车程之后进入盘山路,这条路被人们称为“要命”的路

  2008年5月14日,我进入青川时,路上随时可见滚落的巨石,沿路山体出现了大面积滑坡。

  由于余震不断,山体经常发生滑坡塌方,要是遇上雨天,刚刚打通的公路更面临着阻断的威胁,随时都可能发生“要命”的危险。

  “现在的路好走多喽!”大巴司机何林先给我吃了个定心丸。

  我发现,我们此时行车的速度还和地震后一样,并没有快多少,但看到的已经不是巨石挡路了,工人在修补马路坍塌的地方。

  从竹园镇到凉水镇约30公里的路上,有10多处工人修路的现场,占去了半边马路。

  在马路边修路的告示牌上,有这样的介绍:

  剑青公路金乔段(金子山乔庄,就是那3个小时的盘山路段)全长73.5公里,途经8个乡镇。剑青公路金乔段灾后修复工程将投入4600万元,计划2009年5月完工。

  “你要6月份来,路就更好走喽。”看着工人修路,何林说着还吹起了口哨,作为每天都跑个来回的大巴司机,他因为看着“死亡”公路马上变成坦途而感到高兴。

  “没想到我们也有了大棚”

  坐在我旁边的年轻男子在经过马鹿乡时,惊讶地说了一句:“啥子时候盖的大棚?”

  马鹿乡是剑青公路上的第二个乡,被年轻男子一提醒,我才记起地震时我在马鹿乡并没看到大棚。

  因为修路的原因,车停下了,也让乘客下车休息了几分钟。这个时候我见到了54岁的老刘。

  老刘说,那些都是浙江省援建的大棚,他也有一个,现在还没盖好。但他说自己已经等不及了,开始想象丰收后的情景。

  一个大棚,不光给灾区人民带来了生活和经济收入的本质改变,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希望。

  “以前都不敢想,在山里,不知道外面的农民都咋生活,他们靠什么来赚钱,没想到我们也有了大棚!”老刘说。

  包括马鹿乡在内,一路上除了不时出现的修路工人外,看见最多的就是重建的工地、塔吊,还有工地上忙碌的工人,他们在重建小学、医院、工厂……

  商铺老板坐在外面等客人

  3个小时后,我进入了青川县城,地震后作为辽宁消防救援部队营地的地方已经盖上了大片板房。

  青川县城里的变化并不大,出现裂缝的楼房还在,但居民已基本没了恐惧,边走还边和同伴们说说笑笑。

  “房子都不能住喽,所有人都在县城边上的板房里住。”何林介绍着,但马路两边的大部分门市房都在正常营业。

  住在城外板房内的居民或走或乘坐三轮车到县城里购物,因县城内居住的人少,所以县城的街路上人并不是很多。

  我发现,在没有顾客光临的时候,老板们都拿着个小凳坐在店外等待客人光临。

  “生意得做,可也得注意安全。”开服装店的小赵坐在凳子上说,虽然余震已经不可怕,但毕竟坐在外面要更安全。

  县委县政府留在最后重建

  现在的青川县委县政府的大院里很宁静,一排排的板房上写着各部门的名字。

  青川县委宣传部王维听我回忆那栋一遇余震就掉砖头瓦块的办公楼后笑着说,“那栋楼早拆喽”,包括沈阳消防官兵为了救一对爷孙冲进去100多回的县委家属楼。

  王维说,青川是异地重建还是原地重建目前还没有定论,但如果异地重建最佳选址是竹园镇。

  但肯定的是县委县政府的办公楼要留在最后重建,先要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

  地震致使青川县2万户群众通行没了道路、生活没了饮水、建房找不到安全地方。

  我在青川县委宣传部了解到,道路正在修,饮水已解决,对于居民建房,青川县正以“就地、就近、分散安置”的工作方针安置着居民,

  青川县委提供的数据显示,现在青川县已经有1.67万户6万名失地农民在安全的集中安置点实现了就地就近安置。另外,通过失地农民向城镇集中,通过集镇扩容还安置762户1590人。

  因为人员的成功安置,青川县现在已经成功拆除了竹园、关庄等12个临时集中安置区。

  “我要做个普通学生”

  全国“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何翠青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何翠青(左三)高兴地和同学们玩着游戏

  ■本报特派四川记者 岳巍 摄 

  地震发生时,13岁的何翠青本来已跑出寝室,但后来又返回寝室将还在午休的10多名同学摇醒。她却因错过了最佳逃生时间而被埋废墟,最终导致失去了右腿。她被中央文明办等单位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称号。

  4月28日,记者在青川县木鱼镇板房中学操场上见到了何翠青。此时,她正开心地和10个同学们玩着“心有千千结”的游戏。

  老师:她变得更成熟坚强

  现在的何翠青已经安上了假肢。今年2月25日,重新站立的她走进了青川县木鱼中学的板房校园,回到了她盼望已久的课堂。

  “因为地震的关系,何翠青耽误了半年多课程,从初一重新读。”何翠青的代理班主任老师贾雪峰说,“她与同学相处得十分融洽,很努力,成绩一天天在提高,已经到了班级中上等。”

  贾雪峰老师说:“她开学来的时候先跟我们说‘我要做个普通学生’。”

  何翠青因为在地震中的言行感动了很多人,被中央文明办等单位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称号,在同学眼中已经是个“大英雄”了。

  “地震让她变得成熟、变得更坚强,也知道自己现在该做什么。”在老师眼中,何翠青从来不主动提出什么,甚至在自己腿不方便的时候……

  何翠青:我渴望安心学习

  体育课上,有些活动不适合何翠青,她就在旁边笑着接受记者采访。

  记者:看着同学们玩游戏,你也这么高兴?

  何翠青(还在笑):当然了,你看看第二排的那个男孩儿做错了。做错了得做5个俯卧撑的,我就不用了,呵呵……

  记者:你可以逃过去了。

  何翠青(一脸坏笑):没有了一条腿,有好处也有坏处,现在就是好处啊……往好了想,我就开心了。

  记者:不后悔地震时放弃了最佳的逃生机会,又跑回寝室吗?

  何翠青:不后悔,后悔的是我没有救出更多的同学。

  记者:看你现在很高兴,“小英雄”在学生、生活上有了明确的目标了吧?

  何翠青说:我不是英雄,我只做了我应该做的事,现在就渴望一个安心的环境好好学习,做我自己,以优异的成绩回报所有关爱我的人。

  本报特派四川记者 岳巍 

 楼主| 发表于 2009-5-1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川“六个满意”的背后
    2009-4-30 23:09:06   来源:广元新闻网


本网记者   谢家平   任小昌

    还有什么比山摇地裂家破人亡更让人战栗?“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青川人所有的泪水凝聚成一种浴火重生的力量,在巨大灾难的创痛中顽强挺立。

    今日,记者在青川县看到,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父老乡亲们,一双双眼睛里闪动着沉静、坚毅和不屈;废墟上,有许多新修建的房屋、飘动的炊烟、新播种的玉米、新建起的产业……

    难怪,3月26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深入青川调研时,对该县六个方面工作感到满意。

    ——“青川在处理地质灾害和打通交通‘瓶颈’等方面,科学决策,及时处置,全力攻坚,很不容易,十分难得。”

    地震造成青川104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青川加强监测和预防,整治地质灾害和病险工程安全隐患,采取疏浚排险、自然溢出等办法,及时处置了全省第二大高危堰塞湖——石板沟堰塞湖及东河口、红石河等36处大型堰塞湖,确保了下游15万群众的安全,全县未因次生灾害死亡一个人。

    震后22小时抢通了金子山至乔庄的生命线,确保了金子山至乔庄等多条交通主干线及红光至马公等偏远乡镇道路畅通;震后30小时恢复了与外界通讯联络;震后3天,解决了居民安置点临时供水;震后15天,各居民安置点供电面达100%,85%的村通照明电;震后30天,全县固定电话基本畅通,移动通讯覆盖全部乡镇,85%的村通广播电视。

    ——“广元市、青川县在安置失地农民问题上,坚决贯彻省委决策,想尽千方百计,尽量在村内、组内安置,这种方式最好,能尽快实现生产自救,也能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地震使青川2万户7万多名群众通行无道路、生活无饮水、建房无地基、耕作无田地。青川县委、县政府坚决贯彻省委“以人为本,就地、就近、分散安置”工作方针。采取以地换地、以林换地、项目补助等方式落实宅基地,通过组内安置、村内跨组、乡内跨村、县内跨乡等多种方式,1.67万户6万名失地农民实现了就地就近分散安置。他们鼓励失地农民向城镇集中,通过集镇扩容安置762户1590人。他们鼓励群众劳务输出、投亲靠友县外安置1541户4836人。在省、市主要领导关心下,剑阁、元坝等市内异地安置828户3155人,在成都市邛崃省内跨市安置152户679人,全县失地农民安置工作基本完成,实现了 “移得出、稳得住、安居乐业能致富”的目标。

    ——“青川大力推广木架结构房、钢木结构房和轻钢结构房,尽量做到了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具有山区特色。”

    全县5.3万户农房需重建,1.1万户需维修加固。青川坚持“调结构、减面积、降成本、重质量、抢进度”的理念,按照“依山傍水、显山露水、随形就势、错落有致”的原则,突出“小青瓦、白粉墙、人字顶”的川北民居特色。在沿路、沿河、沿湖和城镇节点,大力推广钢木、轻钢结构农房,在半山以上大力推广传统穿斗木架房,以上三类住房完工2.9万户,占完工户的75%。与俄罗斯、加拿大签订20万立方米木材采购合同,已到位木材3万立方米,县特供办按成本价销售给建房企业。成立永生农房担保公司,已为农房重建担保贷款1.8亿元。通过9个月的艰苦奋战,全县所有重建户均开工建设,完成74%的重建任务,维修加固户全部入住。4月2日,在全省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上,青川县的农房灾后恢复重建经验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青川因地制宜,利用浙江对口援建的机遇和优势,在产业支持和承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非常显著。浙江对口援建机制很好,项目启动多、推进快,效果很好。”

    青川产业重建,按照“小山珍铸就大产业”的理念,以山区林业综合开发为突破口,重点打造以黑木耳为主的森林蔬菜业、以土鸡养殖为主的森林畜牧业、以林板加工和食品加工为主的森林加工业、以大湖生态养殖为主的生态水产业。特色产业已经恢复到震前水平,川珍实业等26家规模企业已全部恢复生产。浙江援建2.3亿元,建立川浙合作产业园和竹园工业园区,一批项目即将落户园区。按照“打造东河口、提升唐家河、发展乡村游”的思路,抓好旅游产业发展,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建成后已接待游客26余万人次,带动了沿途和当地农户增收。

    县委、县政府与浙江援建指挥部携手并进,以民生项目建设为重点,开展项目建设“双百攻坚战”。震后第一个恢复开工的重点交通项目——酒家垭隧道提前42天贯通,饮水工程、通乡通村公路等21个大类项目已全部竣工。44所学校、34个乡镇卫生院8月底前可确保竣工。震后全县开工项目203个,累计完成投资32亿元。

    项目推进在全国19个对口省市中后来居上、走在前列。浙江省已经下达的两批援建项目实施计划和资金计划,包括11大类149个,援建总投资25.29亿元。截至4月26日,援建项目中已开工121个,完工9个,完成投资8.856亿元。

    ——“青川在抓城乡清洁行动上,行动非常迅速,效果很明显,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按照统一部署,青川迅速启动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落实清扫保洁人员5000多人,印发宣传资料2万余份,书写宣传标语3000余幅。围绕“四化一确保”(即清洁化、优美化、制度化、秩序化和确保不发生大疫)目标要求,集中抓好废墟清理、破损房屋、废旧标语和有碍观瞻棚户、杂物的清理拆除工作。今年将建成清洁场镇5个,清洁村庄22个。

    ——“面对空前复杂形势,青川工作思路清晰,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妥善处置了涉灾、涉校等维稳问题,社会大局保持总体稳定。”

    建立帐篷、板房警务室,创建平安板房区,维护了社会治安。创新信访工作,开通县委书记、县长信箱。开展大接访、大下访580余次,悉心听取群众诉求。自去年10月份开通手机短信平台以来,收到并回复短信3500余条。

    真实的生活从来都是在最平淡无奇中显示出它的不可摧毁,有土地就不能荒芜,有耕耘才有收获——这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力量。在灾难的底色上,跃动的永远是生生不息!
 
 
    编辑:汪秋萍   

 楼主| 发表于 2009-5-1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加紧农房建设 让百姓安居乐业
新华网浙江频道( 2009-05-01 08:51:52 ) 来源: 新华网浙江频道编辑: 顾颖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新华网浙江频道5月1日电 (记者 何俊昌)  为把受灾农户住房建好,让百姓早些安居乐业,四川省青川县与浙江省援建单位一起发出了三年工程争取两年半前完成,让这里的百姓早些安居乐业,这一倡议使青川县的农户欢欣鼓舞,备受感激。青川县需重建农户52673户,截至目前,已开工51353户,占任务的97.49%,已完工35877户,占任务的68.11%;公兑现重建补助资金55865.55万元。这是浙江省援建青川东山安居小区的施工队队员们在建农户房。(摄于4月 25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让青川群众早迁新居,浙江援建者不休息

2009-05-01 07:23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作者:王晨辉

  浙江在线05月01日讯“第一名,四组,砌砖3264块,坚固、平整、美观!”当裁判员宣读完成绩时,5名工人跳了起来,高兴地抱在了一起。这是记者今天下午在青川县东山安居小区工地上看到的情景。

  东山安居小区的相关负责人说,为了让青川的居民早日搬出板房住进新居,他们“五一”期间不休息,600名建设者全部坚守岗位,并且举行了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刚才记者看到的,就是他们的砌砖比赛:一个楼层分5个小组,每个组5名工人,看谁在4小时内砌的砖又多又好。裁判员说,5个小组砌的砖都超过了3000块,并且质量都很好,而第四组则以3264块砖获得了冠军,冠军的奖品是每人一瓶可乐,但是,其他4个小组并不服气,提出明天继续比赛。

  “拿到冠军,我很高兴,这样的‘五一’节很有意义。”擦擦脸上的汗,喝一大口可乐,工人李红卫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李红卫是浙江衢州人,来到青川已经4个月了,很多个周末都是在工作中度过的。“其实,有时候周末也可以休息,但我一般会主动要求上班,虽然有时候会觉得累,但是,我觉得很值。”

  东山安居小区是青川县第一个城镇安居小区,也是我省参与青川县灾后重建的第一个项目,由浙江省建工集团承建。该小区规划有794套住宅,建成后可容纳3000多居民。小区计划在今年年底前交付使用,今年5月12日,将有10栋房屋结顶。

  记者从浙江省援建青川指挥部了解到,浙江参建企业的6000多名建设者“五一”期间基本都坚守岗位。按建设者们的话说,今年的“五一”,忙并且快乐。
(新民网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09-5-1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变悲伤为经济的推动力

 
  [2009-05-01 07:01:38 ]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成都4月30日电(记者易凌 李来房 黄毅)地震幸存者四川省青川县东河口村村民王先会自去年9月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开始建设后,就在工地上打零工,每天挣50到60元。去年她挣了1000多元钱。
  “参观的人多了,对当地老百姓的收入、经济发展都有好处。”52岁的王先会说。公园边,施工车辆正在开挖山体、平整场地,修建公路和更大的停车场。

  去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在四川省青川县东河口造成了崩塌、地裂、隆起、断层、褶皱等多种地质破坏形态。山体崩塌时瞬间淹没了东河口村的4个村民小组,780余人瞬间失去了生命,包括王先会的丈夫、外孙和亲家公。

  如今,这里正在建设着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汶川大地震首个遗 址公园。公园面积近50平方公里,里面有36个大大小小的堰塞湖。自去年11月12日一期工程竣工并开园以来,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已接待参观者26万余人次,其中主要是国内旅游团和散客,也包括上千的国外参观者。

  “公园开园后,沿途的乡村旅游更加红火了,新增了农家乐餐馆14家,而且还在不断发展。” 青川县旅游局局长沈兴娜说。当地一家农家乐目前月营业额在1万元左右,有的高达5万元,比地震前增加一倍多。

  “一个农家乐从业人员一般3至5人,仅农家乐就新增就业70人以上,同时农家乐还要购买物资、农副产品,当地一部分农民从事起农副产品销售。”这位旅游局长说。据了解,公园建立后,地震幸存下来的一些当地人还开起了小商品店,或从事公园清洁、保安和施工等工作。

  “我们建地震遗址公园,既保护了汶川大地震这一段灾难历史,同时也变成了一种发展资源。” 沈兴娜对记者说。

  事实上,与地震遗址旅游相关的服务业在一些灾区已经兴起。遗址旅游业在帮助灾区群众实现就业的同时,也有望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驱动力。

  “地震给我们带来太多的不幸,但活下来就要把以后的日子过好。”汶川县映秀镇百花大桥不远处摆着简易拍照留念摊铺的王爱新说。映秀镇是汶川大地震的震中,原来共有1.6万多人,其中6000多人在地震中遇难。

  百花大桥是该镇的门户,距镇中心不到2公里。地震将这座500多米长的钢筋混凝土大桥震得七零八落。如今这座大桥已成为许多游客到映秀参观地震遗址的热点景区。

  “国家和全国人民已经给我们很多帮助了,我们不能总是沉浸在灾难的伤痛中,利用各种资源把自己养活、重建家园就是对逝者最好的安慰。”在她的摊铺前,一个心形的小木牌上,用工整的楷书写着“欢迎进入震中映秀,请您爱护环境卫生”。

  映秀镇党委副书记蔡代敏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平均每天到映秀旅游的散客都在千人以上。随着市场的发展,小饭店、旅馆、茶铺、小卖铺等迅速在该镇成长起来。

  “土地没有了,今后村子的发展主要就靠旅游了。”映秀镇渔子溪村党支部书记蒋永福说。现在每天来村子里的游客有1000至2000人。

  据蒋永福介绍,根据已经制定好的规划,该村将在3年内建成映秀镇的旅游接待中心。地震遇难者公墓、地震遗址公园、地震纪念馆和民俗文化展览馆等设施也将同时建成。

  “修建映秀地震遗址公园在尊重历史的同时,希望唤起人们对灾难的重视和对生命的珍爱,激起我们对生活的希望,同时也是当地老百姓将来增加收入的途径之一。”

  汶川县常务副县长张通荣说。

  根据规划,汶川将以恢复重建为契机,大力发展以古羌文化、震中映秀为特色的旅游产业。其中映秀震中旅游开发三年内将投资800万元。

  张通荣说,将来5至10年内,旅游业对该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从现在的15%提高到30%。

  地震极重灾区北川县的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整体设计方案3月已经出炉。整个方案的规划区方圆有8平方公里左右,由博物馆区、县城遗址保护区和次生灾害展示与自然恢复区三大块组成。

  擂鼓镇猫儿石村吉娜羌寨是北川新县城通往被地震摧毁的老县城的必经之地。羌寨的69户村民已经搬进新建的具有羌族文化特色的房子。去年年底,北川羌族自治县吉娜羌寨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成立。

  猫儿石村一组的朱玉华现在羌寨的广场上摆小摊,卖羌族传统的织绣手工艺品,每天销售收入在50元以上,多的时候超过100元。村子里的羌族农家乐也开始红火起来。

  “将来北川的地震遗址旅游业发展起来后,我们的生意就会更好了。”她说。

 

 楼主| 发表于 2009-5-3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灾区村民震后摆摊谋生 每天收入200余元

2009-05-03 06:52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是汶川大地震第一个地震遗址保护纪念地,位于广元市青川县红光乡东河口村。该地震遗址公园是由汶川大地震中地球应力爆发形成的,也是地质破坏形态最丰富体量最大、地震堰塞湖数量最多最为集中、伤亡最为惨重的地震遗址群。4月29日中午,记者来到这里时,该地震遗址公园的一期工程已经竣工 ,在这里,每天都有至少上百名游客前来参观,附近的新华村等村民做着与“地震”有关的买卖。

 


    摆摊一天收入二三百

 


    家住石板村的何清翠坐在爱心广场的石板椅上,她面前摆放着拎包、钱包等工艺品。拎包是用塑料珠串成的,钱包是牛皮的,这些都由何清翠纯手工制作。一个塑料珠拎包最便宜的50元 ,最贵的要150元。何清翠靠卖包好的时候一天能收入二三百元。

 


    地震前,何清翠和丈夫都在成都的一家鞋厂打工,地震后,何清翠选择了留下,将1岁半的儿子交给了远在重庆的公婆和爱人。“越是艰难的时候越要坚强,我们应该好好生活。”她说。

 


    在何清翠的小摊上,记者注意到,有的游客嫌她卖的拎包贵,何清翠总是一遍又一遍地解释,说做一个拎包要用至少一天时间,手工费在那搁着呢!而对于买了拎包的客人,何清翠总喜欢将编制的塑料小动物送给他们,“买了东西就是支持我们,我们要懂得感恩。”她做的拎包上,用塑料珠编出来的最多的字是“感恩”和“青川”。

 


    相关服务业带来财路

 


    “马路对面的山涧里,有60多米高的瀑布,那时候还有犀牛……”何天伦说,作为生态度假村,这里每天都要接待上千人,青川周围的城里人周末都来这里度假。他手指的度假村就在50米之外,如今,这里已被石板沟堰塞湖阻隔,度假村也已面目全非。地震前,何天伦在自家门口开了家茶馆,靠供过路游客歇脚,一月收入1000多元。眼下,度假村变成了地震遗址,何天伦还拿不定主意是否重开茶馆的生意。

 


    东河口村民何先通在公园里开了家花店,顺带销售地震照片,作为公园内唯一的卖花人,他的腰包一天也能进账100多元。何先通的父亲、妻子等12名亲人丧生,而他则因在山西打工,幸免于难。在地震遗址公园内开花店前,他还赊账购买摩托拉活,靠着“摩的”每天纯收入超过100元。他说,无论什么时候,谋求更好的生活都不坐等救济。

 


    何清翠和何先通都被当地人称作“吃地震”,他们自己也承认,是地震带给了他们生意和财路。

 


    遗址将吸引更多游客

 


    除了是卖鲜花的小贩,何先通在遗址公园还有另外一个职务:义务讲解员。他让上大学的儿子印了地震的照片,他拿着照片向游客讲述地震前的东河口,他希望游客明白,我们都有美好家园,应该珍惜生活。

 


    而遗址公园自去年年底开放后 ,就招聘了一批导游负责讲解地震。一个团队花上30元就能请个导游。来自公园方面的统计,每天进入遗址公园参观地震的游客至少有上百人。

 


    据介绍,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的保护建设分为两期 ,目前一期工程已经竣工,而正在建设中的二期工程主要任务是建设地震遗址游览系统 、博物馆、抗震救灾展示馆、游客中心等,以吸引更多游客的到来。

 


    “建地震遗址是为了让人们记住历史,吸取教训。”负责公园建设的青川县政府一位负责人说,现在,连日本的地震专家都来这里参观学习,他们知道,从地震遗址过去的灾难中,藏着战胜将来灾难的克敌术。 文/图 特派记者 陈浩杰  刘延珉 


■新闻故事

 


老师救人处红旗仍飘扬

 


    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带来的山体崩塌,将东河口村永远埋葬,780多名村民瞬间丧生。地震遗址公园内有一处东河口小学遗址。东河口小学原是一所四合院小学,地震时,在老师的带领下 ,100多个孩子躲到了校园中心的梨树下,撤离时,三位老师将未能及时撤出的三个学生护在身下,6位师生都不幸遇难。直到目前,处于遗址中心位置的那棵梨树上仍国旗飘扬。

 


■记者手记

 


孤车闯蜀道跋山又涉水

 


    俗话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从绵阳到青川,记者一路上亲身体验到了蜀道难。出入青川就一条道,途中都是盘山路、傍山险路,加上地震导致的塌陷,使得这条本来就不好走的路走起来愈发艰难。碎石满地,路窄、坡陡、沟深、弯急,汽车走在狭窄的山道上,远远望去就像驶在飘带上。

 


    山道狭窄得仅容得下一辆车单向行驶。记者一路上都在祈祷:千万不要有车从对面开过来,要不然我们就被困住了,要知道,山道上是没有回路的。好在我们比较幸运,单车道的时候都是在孤车行驶。虽然车轮子经常陷在泥坑里,走在山道上车底盘磨得哗啦哗啦响,还要驶过堰塞湖的浅水沟,但一路上还是有惊无险地走了过来。

 


    在南坝镇九环线公路,几名工人正在往石头里打眼,他们要炸山开道,将原本的山道“截弯取直”,以此减少山道的交通安全隐患。当记者驾驶着沾满污泥的桑塔纳出现在青川县的房石镇时,当地人甚至瞪大了眼睛,这条要翻4座大山的老路就连当地人都已舍弃,记者的孤车之行他们觉得不可思议。经江油、平武,绵阳与青川走山道的距离约是200公里,除去路上两个小时的采访时间,从上午9时到晚上9时,一路上记者走了整整10个小时。

 楼主| 发表于 2009-5-3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浙江速度,没说的

2009年05月03日05:36  钱江晚报

  本报讯 又到劳动节,今年大不同。

  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青川县,6000多浙江援建大军奋战在重建工地上。在我省援建的东山安居小区,脚手架上的一幅大红标语尤显夺目:“劳动快乐,援建伟大!”它道出了我省援建大军的心声,印证着他们加班加点作奉献的浙江精神。

  身着统一工作服的浙江建工集团500多名建设者,井然有序地忙碌着。这里是青川县震后重建的第一个城镇安居小区,也是我省援建青川的第一个居住项目。

  “省里要求在今年底前交付使用,而且要做成‘示范工程’。”具体负责承建的浙江建工集团东山项目负责人钟飞深感责任重大。

  项目部一班人倒排工期,科学调度,合理安排。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挖潜增效,将筑造速度由原来的8天一层提高到5天一层。“五一”节期间,工地还开展了劳动竞赛,工人们士气极高,因为大家都只有一个心愿:为青川人民早日住进好房子!

  “浙江人就是不一般!”当地人常常这样称赞我省的援建者们。确实,无论进度和质量,都是没说的,受到了我省和四川各方的充分肯定和赞赏。青川县已联系洽谈,要求将东山小区这支队伍留下来,以其为核心组建自己的建筑公司。据说,这是青川方面再三比较考量后的选择。本报记者 陈悟宪

 楼主| 发表于 2009-5-3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元市委书记: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灾后农房重建
 
罗强
2009年05月02日18:09   来源:《求是》
 

  四川广元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重灾区,全市农房大量损毁,近20万户需要重建,任务十分艰巨。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破解受灾群众最困难、最现实的问题入手,统筹规划、开拓创新,重建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全市97.61%的重建户已开工建房,71.7%完成重建,为今年9月底全面完成灾后农房重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以人为本,科学谋划灾后农房重建

  坚持民生为先,把灾后农房重建放在首位。灾后农房重建涉及约72.5万农民。我们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以保民生为重点,急民所急,忧民所忧,始终把解决受灾群众“安居”作为最大的民生,把农房重建作为“一号工程”,把实现“家家有房住”作为首要目标和重要任务。第一时间应急抢险、救治人员,全力以赴抓好临时安置和过渡安置,确保受灾群众安定、安全、安居、安心。

  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引领灾后农房重建。我们把农房重建作为改善农村面貌、提升人居环境的重要机遇,与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统筹考虑。把“安全、经济、实用、节地、特色”作为基本要求,把“控面积、降成本、调结构、保质量、抢进度”的理念贯穿规划始终,在有利于生产发展、有利于社会管理、有利于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前提下,注重当前与长远、建房与致富、分散与集中、统建与自建相结合,整体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建设。宅基地选址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提高抗震设防标准。不仅兼顾就地、就近、分散安置和建设,而且按照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的原则,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适度向重点集镇和村庄集中。

  坚持政策导向,充分发挥受灾群众的建设主体作用。地震发生后的第8天,市委、市政府就下发了迅速开展抗灾自救、重建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及时召开全市损毁农房重建工作会议,提出了“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协同”的重建思路,提出了“政府与群众两方联动,过渡和永久两步合一”的灾后农房重建方针,出台了“联户联建,统规统建”、“一事一议、群众互助”等政策机制。做到政策先行,措施配套,调动一切积极性,整合一切资源,充分利用政策指导支持灾后农房重建。极重灾区青川县群众以“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的豪迈气概和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自强精神,向世人展示了灾区人民战胜灾难、加快重建的信心与意志,展现了灾区人民灾难面前不低头、自强不息创一流的精神风貌。

  二、统筹兼顾,又好又快推进建设速度

  分类指导,大力调整农房结构。我们坚持因时因地制宜,调结构上求突破,降成本上动脑筋,打破农村传统砖混建房结构模式,大力引进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有效化解矛盾与压力。通过现场会、抓点示范,在全市大规模推广抗震强度高、工厂化生产、流水线作业、成套化安装、规模化建设的预制木结构、轻钢结构、钢木结构、全木结构及穿斗木结构住房,共计6万余户,占重建农户30%以上,与传统农房结构相比,由3年建设期缩至16个月,且节约投资24亿元,户均降低成本1.23万元。

  立足实际,统筹组织安置重建。我们加大灾后地质隐患排查和除险工作力度,组织7位专家共排查评估出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及隐患点3085处,为农房重建提供安全保障。按照适宜重建、适度重建、生态重建三大类区功能定位,坚持就地就近分散安置重建为主。全市就地、就近重建17.23万户,县内异地重建2.12万户,自主异地重建安置近1400户,政府异地安置到邛崃的180余户受灾重建户正在实施之中,实现了确保无一人因次生灾害伤亡的目标。

  创新机制,攻坚破难抓落实。一是构建整体联动机制,全力助推灾后农房重建。把灾后农房重建作为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的重要内容,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强化领导,落实责任,整合资源,聚合力量,整体联动,全力推进。今年又分阶段落实农房重建目标任务,实行市级领导和部门包乡、县级干部包村、乡镇干部包户制度,协同配合,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是创新建材供应机制。制定了《广元市灾区农房重建建材特供实施方案》,把水泥、钢材、机砖、砂石均纳入特供范围,采取限价、点对点、直销到户、双向控制的办法解决建材供应难题。严格限定出厂价格(含装车费用)与零售价,实施“足量、限价、适度、分段”,千方百计增加建材供应总量。三是破解资金难题。出台了《广元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灾后农村住户永久性住房重建信贷支持的意见》,全市各县区共建立农房恢复重建担保基金1.6亿元,放大灾后农房重建贷款16亿元,有效缓解了建房贷款矛盾。同时采取社会捐赠、对口援建、社会参与等多途径筹措建房资金。整合高山移民、新村扶贫、以工代赈等项目,重点向受灾贫困户(低保户)住房重建倾斜。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夯实群众安居乐业基础

  突出产业发展,夯实经济基础。在灾后农房重建中,我们着眼产业发展,落脚增收致富,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狠抓特色效益农业,恢复稳定粮油生产,大力发展畜牧、林业、果蔬三大优势产业和猕猴桃、木耳、烟叶等特色产品;有序组织灾区农村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就近参与恢复重建工程;加强对外合作,特别是与援建省区及省内援建单位合作,促进农产品流通。创造了大灾之年“粮食不减产、农民保增收”的好成绩,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7%,粮食产量增长2.4%;今年一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比去年同期预计增长291元,增幅36.4%。

  突出基础设施重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我们坚持把改善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作为灾后农房重建目标,加快水、电、路、通讯、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并与灾后农房重建有机结合,配套推进。截至目前,全市共开工灾后重建项目1006个,已完工148个,其中开工道路建设1528公里,完工103.7公里,建设安全饮水工程4662处,开工学校建设463所,已完工3所,确保在9月新学年开学前全面完成学校重建。

  突出新村新貌,彰显川北山区特色。以生态小康新村和援建省区、单位援建的“爱心新村”为重点,统一规划,合理设计,使农房建筑风格与当地生态环境相协调、与当地人文特色相适应,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川北特色民居。带动集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展现新村面貌,实现跨越发展。全市启动建设的400个生态小康新村和100个浙江援建“爱心新村”,目前正在加快推进。

  突出小城镇建设,联动加快推进“三化”。积极引导地质灾害点受灾户、城镇受灾户和有条件的农村受灾户,通过宅基地置换,集中到场镇统一建房安置,鼓励发展服务业吸纳劳动力,深化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等,促进人口、生产要素的相对集中和规模集聚,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协调发展,形成“小县城大集镇”的山区城镇化格局,逐步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

  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网站——《学习与实践》网
 

 楼主| 发表于 2009-5-3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生为青川的学友交一份爱心“保险”
 
  中国宁波网   09年05月02日 08:52 
 
 
  本报讯(吴俊良)余姚市阳明中学语文教师鲁纪权到地震灾区青川黄坪小学支教以来,学校一直和他保持着密切联系,前不久,鲁老师提到黄坪小学的学生连30元的保险费都交不起的时候,阳明中学校长就想到让学生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于是,联合团委,在全校范围内发起“节约一分钱,为灾区孩子献一份力”的倡议。各班纷纷行动起来,把自己的零花钱、压岁钱都捐了出来。很多班级都捐款在1000元以上。特别是获得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的蔡佳然和葛起伟同学,把学校刚刚奖励给他们的300元都捐了出来。有人问他们“不自己留一点吗?”他们都笑着摇摇头说:“不用,那边的孩子更需要这笔钱!”全校师生为地震灾区青川黄坪小学捐款24146.2元。

  同时,阳明中学还将捐赠手提电脑、摄像机、照相机若干台,进一步改善灾区学校的教学条件。
 
稿源: 东南商报   编辑: 范敬英 
 

 楼主| 发表于 2009-5-3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所有在前方的记者来说,这个“五一”劳动节充实无比,虽然我们的力量有限,但我们相信丁点的能力会给灾区带来更大的决心和希望,这个“五一”,我们在灾区劳动并幸福着!

  当拆迁工人:

  半天砍了295块砖

  “所有的建筑全都成了危房,要么拆除,要么经过检测合格后进行加固才能再投入使用。”青川县新闻中心工作人员向我介绍说,青川县城内拆迁队伍成了主要的施工人员。

  “得尽快拆完这些危楼,青川县才能建新房子。”60岁的拆迁工人周汉中这样说。

  为了青川县尽快建设,我“五一”劳动节的工作也就变成了一名拆迁工人。拆迁队“照顾”我,让我做了相对安全和轻松的工作:砍砖。就是把从楼房上拆下来的砖上的水泥砍掉,以便砖再次利用。我的搭档是工程队中年级最长的周汉中和惟一的女性陈英秀。

  穿上黄色的工作服,戴上安全帽,我成了一名拆迁工人,但兴奋劲很快消失了。手疼,没劲儿,这是我挥舞砍刀1个小时后的反应,手明显握不住刀,刀砍在砖头水泥上也没了力气。2小时后,我拿刀的手虎口处磨出了泡。

  上午的工作时间到11时,周汉中统计了一下我的成绩,“295块,不错了。”我知道周汉中是在表扬我,因为和他比,我的只有一半……

  大地震后,我先后来青川2次,都是采访,当一天的拆迁工人也算我为青川人民做点儿贡献吧,我知道一天的工作微不足道,但这一天我一定要尽心尽力。

  本报记者何骞在都江堰报道

辽一网 2009-5-2 08:12

 楼主| 发表于 2009-5-3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汶川地震一周年:绽放的笑脸

  四川青川县马鹿小学的孩子们拿出印有他们照片的画册,请记者为他们留影。去年地震时,他们自发在公路旁打出自制感恩的标语牌,慰问援助队伍,感动了无数人(4月21日摄)。“5·12”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记者走访地震重灾区——四川省青川县、陕西省宁强县,所到之处,都是一派繁忙的建设场景,灾区人民的脸上洋溢的笑容,显现出人们对美好新家园的期盼和重建家园的坚强信心。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5月1日,陕西省宁强县汉源镇的居民在广场上跳起羌族舞蹈。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四川青川县木鱼中学的不少孩子已逐渐走出地震的阴影,脸上充满着自信的笑(4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青川县木鱼镇的农民正在田里种薄膜西瓜,脸上洋溢着笑容(4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5月1日,地震重灾区四川省青川县姚渡镇7岁的王馨小朋友正在帮妈妈准备夜市上的餐饮材料。她家每晚做火锅生意,有了一定的收入。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四川青川县板桥乡周家沟村白培敏(右)夫妇正在自建新房,当地政府为他们的新房补助了1.6万元(4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楼主| 发表于 2009-5-3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巨幅标语展现震区坚强 青川处处忙自救
稿件时间: 2009-05-03 08:43 来源:西安晚报
 
    全城百姓住板房

  进入青川县城的感觉完全和北川县城不同,北川县城已成真正意义上的“空城”,而青川县城人流穿梭,马路两边店铺大开,滨河对岸的空地上高耸的塔吊下面,是成排的水泥柱和钢筋,很多戴安全帽的工人在忙碌……一切都那么详和、安然、振奋。

  但是就像大姑娘脸上的雀斑,这座县城不能细看。

  临街的房子,几乎找不到一栋没有裂缝的,秦兴街350号的一栋5层楼,有的窗户架都完全没有了,大门和墙上喷着“拆”的白字;进入青川宾馆,左侧一栋四层楼楼顶几间房子都塌得没了顶,宾馆外西北角的一个厂房,塌了半个角;马路边上偶有一排脚手架,以为在施工,原来是紧靠脚手架的楼体裂缝太大,安置脚手架行人更安全……一到晚上,这些楼房几乎没有一处灯光亮起,大家都住到板房区了。白天站在半山腰上俯瞰整个县城,白色立面、蓝色屋顶的就是板房了。

  进入小坝板房区,连排的板房大概有十几排,出租车走了几分钟才到尽头。进入刘女士的家,板房面积大概30平方米,南北有窗户,房子里有电脑、电视、一张双人床、两个衣柜、一个沙发,住宿、做饭、孩子学习都在这个房子里。刘女士说,住了半年多,已经习惯了,比住帐篷好多啰!再看板房西边,每排都有公厕和公共浴室。一排板房8户人家,公共浴室可同时供6个人洗澡。

  大幅标语展现青川坚强

  记者外出吃饭,无意中瞅见青川宾馆东边一栋危楼上的大幅标语。长条标语从三楼一直挂到一楼,红底白字印刷,在楼体随处可见的裂缝上固定。上联是“党疼国爱浙江人民无私奉献甘当黄牛”,下联是“地动山摇青川人民互助自救不做孬种”,横批是“经典广告公益发布”。一楼是招牌“经典广告”,进去一问,店主叫尚继冯,是个书画艺术家。不过店主没在,店员讲,他们主要经营户外广告印刷、写真喷绘、做展板等,抗震救灾,重建家园这类的广告语做得最多。

  问店主啥时回来,被告知店主出差了,不过墙上留着这位艺术家店主的简历和照片:尚继冯,本科,抗震期间创作多部艺术作品,史诗代表作《青川魂》被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收录,纪实诗《猛虎之师颂》被济南军区猛虎师陈列馆收藏……店外挂的标语,就是他创作的,写出了浙江省政府援建青川县的大爱,也吼出青川人民竭力自救的坚强。

  的哥:这几天来县城的记者多了

  这几天,记者在青川县城采访,挡一辆出租车还真难。好不容易来了一辆空车,可能被半路“杀出”的一个什么人“劫”去。倒是大街上的“三轮摩的”不少。4月26日去板房区采访,好不容易挡上一辆出租车,“的哥”陈师傅解释,整个青川县城出租车只有350辆,出租车是去年5月8日才开通的。听说记者从西安来,陈师傅说,他这两天拉了不下十几个记者,有从广东来的,也有山东的,还有新华社的。这个消息,在青川县委宣传部得到了证实。

  “最近一下子记者就多啰,你可以去小坝看看板房,我们全县城现在都住在板房。”“的哥”陈师傅说。

  本报特派记者 王飞 发自青川

    相关链接:

    来客太多映秀不堪重负

  “五一”假期间,不少人前往映秀祭奠遇难者,但重建中的映秀,无力接待众多来访者。

  1日早上,都汶路上,载重货车、各地牌照的轿车、旅行客车,蜿蜒前行。在距映秀30多公里处,车辆堵作一团。一位交警说,由于车辆太多,只好单面放行。堵了2小时后,往映秀方向的车辆开始缓行。

  映秀镇的街道上,挤满大小车辆。众多路人穿梭板房区、废墟里,并在旋口中学遗址处献花缅怀。映秀“地震遇难者公墓”守护人王大爷介绍,前几天来公墓祭奠的人数大概在80左右,1日突然增加了400多人。

  随后,记者走访了7家板房宾馆,均被告知没有房间。据一位张姓老板称,映秀大概有20多个板房宾馆,能容纳数百人。但现在床位供不应求。

  映秀镇一工作人员说,“五一”期间,不少人驱车来灾区祭奠遇难者,但由于当地重建工作繁忙,建议大家暂时不要前来。据了解,5月10日,都汶公路将实行双向通车,都江堰到映秀的高速路也将通车。 据《重庆晚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3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川8月:绍兴援建者的改变与被改变
 
 
绍兴网  2009年05月03日 08:18:30 手机看新闻


编者按:4月23日至25日,本报首席记者随市党政代表团赴川,在灾区一线采访了我市支援青川灾区重建工作。亲眼目睹了在各地援建队伍的努力下,青川灾区发生的巨大变化,看到了我市援建队伍克服重重困难,为援建工作作出的巨大成绩。在过去的8个月时间里,虽然援建者的生活状态被完全改变,但灾区的面貌同样被他们一点点改变,他们没有辜负绍兴和灾区人民的期望。

一早约好的采访,直到晚上11时才进行。一件白背心加一条迷彩裤,脸晒得黝黑,说话嗓门很大,与在绍兴时的形象已截然不同。这是抵达灾区第一天,马永良留给记者的印象。

2008年8月27日,这位市政府副秘书长临危受命,担任绍兴市支援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指挥长,平生第一次来到青川。这个地震极重灾区改变了他和其他援建干部的生活轨迹。在接下去的8个月里,援建者们用自己的努力同样改变了青川。

他们为青川披上新装

成都至青川,车行约需5小时。记者一路心情忐忑,一年前那一幕幕惨烈的景象,在脑海中不时闪现。

进入青川境内,车窗外不时见到断瓦残垣,但更多的是生机勃勃的重建景象。震后临时搭建的板房基本都已拆除,矗立起了学校、民居、医院等永久性建筑。杭州、湖州、丽水等“邻居”的援建招牌不时映入眼帘,让人对目睹绍兴援建成果更添一份急迫。

按照“一市、县(市、区)帮一受灾乡镇”的原则,浙江省11个市及29个经济发达县(市、区)对口支援青川县36个乡镇,绍兴市本级及下属四个县(市)分别对口援建关庄和凉水、大院、茅坝、苏河等五个乡镇。

“看,那就是我们的关庄援建工地。”车沿着盘山公路行至青川县城西南约50多公里处,狭长的青竹江畔,一个巨大的工地出现在眼前,规模比沿途所见都要大,看上去气势颇为雄伟。

在我省已开工的100个全额援助项目中,绍兴占17个,皆为事关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项目,是援建数量最多的一个市。

进入关庄镇,我市中成建工集团、市第一水利公司、市水务集团承建的中小学校、防洪堤坝、人饮工程等项目一字排开。记者特意来到正在加紧施工中的关庄初级中学和中心小学工地,看到教学楼已经建到四楼。项目负责人说,目前两校已经完成投资1800多万元,今年秋季开学前就可投入使用,届时校舍完全可以和城市里的学校媲美。

到青川后我们才知道,绍兴的援建范围远比我们想象的大。除17个全额援助项目外,今年以来,绍兴援建片区还相继启动桥梁工程、农房建设示范村点设施配套工程、康庄工程、集镇基础设施工程、集镇环境提升工程等30余个援建项目。

顺着青竹江沿线穿行在绍兴援建的5个乡镇,一幢幢样式新颖、坚固耐用、经济环保的木结构房尽收眼底,成为金唐旅游线上的一道风景。这种由绍兴援建者率先设计建设的“小青瓦、白粉墙、人字顶”钢木结构川北民居,由于优点突出,目前已被大面积推广。

在关庄镇固井村梁子山社和沙坝村高坝社,规划占地15亩的“万兔场”和占地3亩的良种培育中心正在加紧建设。这是绍兴为灾区产业重建所作的又一大贡献。震前,关庄镇是川北长毛兔种兔基地,地震时遭受了重创,绍兴援建指挥部与当地党委、政府商量后,决定发挥绍兴(新昌、嵊州)在长毛兔产业上的优势,在关庄打造长毛兔科研中心和良种繁育基地,达到“输血”和“造血”相结合的目的,育种中心计划在5月12日前基本建成并引入种兔。

在震后青川这个特殊的战场,绍兴援建者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了青川人民的满意和信任。青川县委书记李浩生用“行动最快、力度最大、创造经验最多”来评价我市援建队伍所作贡献,“这与绍兴人民对青川人民的深情厚谊是分不开的。”他说。

他们的精神令人感动

马永良清楚地记得,8个月前刚来到青川时那满目疮痍的景象。接下来,他带领援建干部们把全部的心血倾注在了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上,克服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诸多困难。  

    地震虽已过去近一年,但记者到达青川当天,仍然余震不断。绍兴市援建指挥部靠山而建,山上就有一条宽约30~50厘米的大裂缝,每逢暴雨或余震,大家便都和衣而坐,再也不敢睡下,一段时间下来,大家的生物钟都被改变了。

“青川是大地震后余震强度最大、数次最多和次生灾害发生最多的地方。每天我们不时就能够体会到像飞机起飞时刹那的震颤。我们到县城去开会也不敢去逛街、散步,因为到现在还有一些‘挺立的危楼’上挂着一些断梁残柱,怕一旦有余震会掉下来。”

马永良说,把大家平安带出来,还要把大家一个不少地平安带回家,这是省委赵洪祝书记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他作为指挥长责无旁贷的任务。

在全省11个地级市中,绍兴援建项目数最多,但干部人数却最少,市本级只有10个人。繁重的任务压得他们只能采取准军事化管理,早上6点半,当地人还在梦乡,哨声就在指挥部板房内响起,晚上经常要到十一二点才睡觉,基本没有双休日。

由于发展差异,在绍兴很小的问题在这里都会放大成难题,阻碍施工进展。上虞援建的茅坝乡,从主路进去还要经过狭小弯曲的500米街道和5公里的小路,路面狭小、弯曲、泥泞,两车交会很难通过,前段时间拉钢材的大卡车进去后被卡在路上,只能动用凉水交警队,一前一后两车开道护送。

此前,青川全县每年的基建投资不过2000万元左右,征地拆迁等实际问题碰到不多。但绍兴市援建指挥部仅在关庄的福利中心、水厂等项目就需征地347亩,当地干部连连摇头:“难,没几个月下不来。”指挥部进村入户,没日没夜地上门谈政策、讲道理,最后用10天时间完成了征迁手续。

“我们不把自己当客人,真心地把这里当成第二故乡。”马永良说,在援建的8个月时间里,指挥部的人员走遍了5个乡镇的每一个村庄。去年冬天,许多老乡看到绍兴援建干部上门送御寒衣物,眼泪都掉出来了有人以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指挥部工作肯定比较随意。但事实上,这里仅围绕管事、管人、管权及党风廉政等出台的管理制度就有23项,而且全都是根据指挥部工作任务和性质设计的“原创”。

“绍兴援建干部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幢幢的建筑,更多的是他们身上体现的的宝贵精神。”青川县关庄镇党委书记雍天雄说,绍兴援建人员的老黄牛吃苦耐劳精神、蚂蟥的叮牢督实精神、蚂蚁的团结协作精神,已经成为当地干部学习的一笔宝贵财富。

 
来源: 绍兴网-绍兴日报 作者: 首席记者 李菲 编辑: 杨昕

 楼主| 发表于 2009-5-3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台州援川建设指挥部开展“五·一”劳动节慰问活动
发布时间: 2009-5-1   中国台州网 

领取慰问品的工友们

施月中副指挥长向工人发放慰问品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来临之际,为了感谢方远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台州市建设咨询有限公司等广大援川劳动者对台州市对口支援青川县沙州镇灾后重建工程建设做出的努力和贡献,4月30日上午,台州市援川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施月中,青川县沙州镇镇长佘红等领导带着慰问品深入灾后重建工地慰问在一线辛勤劳动的工友们。
  接受慰问的援建工程施工、监理等参建单位代表们非常感谢台州指挥部和当地党委政府的节日问候,纷纷表示要更加努力地又好又快推进台州援建青川灾区的重建工程建设,有能力、有信心、有决心不辜负台州和青川人民的期望,实现工程质量四川省安全文明施工标化工地,确保青川县“青川杯”,争创四川省“天府杯”的工作目标。

新闻来源: 中国台州网   作者: 厉峰   网站编辑: 刘锦萍

发表于 2009-5-3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全国人民对青川的帮助。

 楼主| 发表于 2009-5-4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庆籍大学毕业生 考到青川灾区当村官
2009年05月04日 09:11:32   华龙网—重庆晨报
 
 

  2009年4月19日,青川姚渡镇,重庆籍公务员李静(左)和重庆籍工作人员李成令(中)在向当地居民了解情况。

  4月19日中午1点50分,本报记者一行历时4小时,借道陕西、甘肃地界后,终于抵达青川偏远的乡镇———姚渡镇。 

  脚穿解放鞋的重庆籍村官李成令早已等候多时,见记者是重庆老乡格外高兴,当即带记者到伙食团吃了一顿四荤四素的“大餐”。 

  姚渡镇地处四川、甘肃、陕西三省交界处,去年地震时,镇上部分房屋受损。李成令说,当初来灾区上任前,以为条件很艰苦,还专门从成都背着被子来的,从成都到姚渡镇花了两天时间,谁知道这床被子并没有派上用场。 

  发囧事》 

  初来顿顿吃面食 

  23岁李成令是万州弹子镇人,毕业于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水土保持专业。去年6月毕业后,他回重庆找工作,在老家参加了几次招聘会,转眼到了7月,工作还是没有着落。 

  一天,他在网上看到一则四川招村官的消息,于是心动了。“我在都江堰生活学习了3年,心里一直惦记着灾区,看这则消息就心动了,于是报考了受灾区县青川的村官。” 

  四川省去年7月招聘的这批大学生村官,主要担任村文书或村党组织副书记、主任助理、群团干部,聘期3年,重点向灾区倾斜。 

  很快,李成令收到了“9月26日在青川县面试”的通知。“对于面试我还是比较有信心的,从成都出发前,我以为灾区条件不好,还专门背着被子。”李成令说。 

  10月5日,顺利通过面试的李成令,背着被子坐了一天的车,终于到了姚渡镇。他这才发现,当地不光有板房住,还给他发了一床被子,而且有肉吃。 

  李成令稍不习惯的是,姚渡镇与甘肃文县、陕西康县接壤,当地人饮食习惯偏向北方口味,吃馒头算是一顿,吃面条也算一顿,初来乍到顿顿是面食。 

  委屈事》 

  村民说他不公平 

  柳田村距姚渡镇还有两小时车程,他平时都在镇里协助镇上领导的工作。有让村民填表、对村民宣传重建政策等工作的需要时,他才到村里去。 

  “我们和群众打交道,经验还是不足,够得学。”李成令说。去年12月发放过冬物资,他从早上一直忙到晚上9点,中午只吃了一顿饭。但有的村民认为李成令把差的东西发给他们,而把好的东西发给熟人了,便围着他和其他几名村官不准离开。 

  “我一个外地刚来的人,对谁都不认识,一般情况下遇到什么就发什么。有时候一站就是一天,脚都发酸。”酸甜苦辣一下子涌上李成令心头。 

  镇领导赶来后,反复解释说李成令他们几人都是外地来的,在姚渡镇工作时间不长,没什么熟人,请大家相信他们做事绝对公平。李成令和同事们这才脱困回到镇上吃晚饭。 

  平常事》 

  余震中照样大睡 

  李成令带记者来到他和3名同事的寝室,同住的还有一个重庆老乡。寝室就是一间板房,与李成令办公的板房只有一步之遥。 

  寝室里摆放着一台信号时有时无的电视机和一盒象棋。室内杂乱的程度与李成令形容的“大学男生寝室”一样,这让他很不好意思,“平时比较忙,大家都很少收拾。” 

  李成令到姚渡镇后,还遇上过几次余震。听镇上居民说,在他来之前的7月24日、8月5日两次余震比较厉害,还造成姚渡镇大量房屋倒塌。“我来了后,经历大的余震也有两次,所以现在没把余震放在心上。” 

  目前仍时有余震,有时将板房震得哗哗响,“但我早就习惯了,晚上在余震中睡得安稳,最多翻个身又睡了。” 

  高兴事》 

  受领导当面表扬 

  正说话间,姚渡镇党委书记王德平赶到了。 

  听说有重庆记者来采访李成令,王书记很高兴地说,“这个小伙子不错。明知灾区辛苦,还专门申请到边远的青川来,并选择到青川最偏远的乡镇来当村官,这让人感动。” 

  “起初,我们对他的水平还有所怀疑,但后来发现他的水平很高嘛。”王德平笑着说,李成令的工作能力显露出来后,镇里不仅决定让他担任柳田村村委会主任助理,而且让他一有空就回镇上来,处理一些事务,他都干得有条有理。 

  “只是他在处理灾区基层事务、拆迁安置工作时,还需要磨炼。他还年轻,还有很多的煅炼机会,将来前途远大。”王德平说。 

  本版文/本报记者 杜海 杨野 

  本版图/本报记者 甘侠义 

 楼主| 发表于 2009-5-4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一周年之际,记者再次来到地震重灾区的四川省青川县、陕西省宁强县和略阳县。废墟中,板房旁,一簇一簇的鲜花在争夺春光,尽情绽放,生命力强大,势不可挡。地震造成的伤痕在渐渐平复,悲哀在时间和希望中慢慢散尽。记者所到之处,到处是沸腾的重建家园的情景,新的居民点陆续竣工,新的教学楼、卫生院拔地而起。

    青川县马鹿乡的群众采取互相帮助不计报酬的形式建设永久住房(4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宁强县广坪镇一家酒楼的婚礼宴席上,充满了欢声笑语(5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楼主| 发表于 2009-5-4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纪念地震周年 临安新闻采访团今日启程

  来源:【临安新闻网】 添加日期:2009.05.04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震撼了中国、震撼了世界!留给我们许多难以忘怀的记忆!“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即将到来,时隔一年后,地震灾区有什么新的变化?灾区群众一切都还好吗?临安对口援建的金子山乡情况如何?为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临安新闻采访团今日踏上入川征程。
    新闻采访团由临安市新闻传媒中心《今日临安》、临安新闻网和临安市广播电视台记者组成。届时,新闻采访团将在临安对口援建的金子山乡进行实地采访,主要报道临安援建的最新情况、金子山乡灾后重建和援建工程展示,临安支教金子山乡中心小学情况等,集中向社会各界介绍我市对口支援金子山乡灾后恢复重建情况,引导社会各界继续关心、支持金子山乡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在5天采访行程中,采访团还将对青川竹园镇杭州市援川指挥部、青川县城乔庄浙江援川指挥部、嘉兴援川指挥部等进行采访。临安新闻网将在第一时间播报采访团最新情况。
 

 
信息发布:钱弘
 

 楼主| 发表于 2009-5-4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爱同行 灾区孤儿不孤
本报记者参加“五一四川孤儿回访”活动 征集爱心人士加入孤儿助养项目
江南都市报 2009-05-04 04:01
  五一小长假期间,本报记者远赴四川,参加了“五一四川孤儿回访”活动。记者在平昌县和青川县境内走访了灾区的58名孤儿,在灾区境内行程1800公里。此次活动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和报道中国扶贫基金会“孤儿助养项目”,以吸引更多的爱心人士关注该项目。活动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和搜狐公益频道联合举办,本报作为江西唯一受邀媒体,将与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家主流媒体全程参与此次大型公益爱心活动。

  王珞丹担任形象大使

  在这次行程中,影视明星王珞丹担任中国扶贫基金会爱心形象大使。5月1日下午,王珞丹来到平昌县兰草镇中心学校,带着50名孤儿以及部分中小学生唱歌跳舞,并向孩子们赠送了自己设计的T恤衫。2日上午,王珞丹和本报记者到兰草镇丁家村和螺蛳村看望了孤儿。

  扶贫基金会助养孤儿

  中国扶贫基金会官员陈济沧说,去年5月12日地震发生后,除了四川是重灾区外,陕西、甘肃、重庆等省市也遭遇地震灾害。地震后,中国扶贫基金会紧急启动了灾区孤儿助养计划。目前,扶贫基金会在上述地震灾区共计助养了3183名孤儿(包括地震前的孤儿)。

  孤儿均得到妥善安置

  5月2日下午,本报记者一行从平昌县城出发,两天内先后赶赴重灾区绵竹县和青川县,对地震孤儿目前的生活状态和学习方式进行了普遍摸查和个案调查。记者了解到,地震孤儿都得到了妥善安置。

  5月3日,在青川县民政局官员的安排下,本报记者来到青川县红光乡,看望了部分孤儿。据悉,该乡所有的孤儿都享受到了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助养。此外,通过民政部门,山东日照集团每个月给每个孤儿资助600元,中国人寿每个月给每个孤儿资助600元,这些孤儿每个月合计能够领取的费用达到1300元。

  爱心家长看望孤儿

  按照中国扶贫基金会对孤儿的助养模式,每个爱心家庭和每个孤儿结成对子,爱心家庭每年出资1500元,可以随时到孤儿所在地或就读学校看望孤儿。这个五一假期,在中国扶贫基金会和搜狐网的安排下,有56名爱心家长自费从全国各地到平昌县看望助养对象。

  本报联合扶贫基金会-搜狐公益频道征集社会爱心人士加入孤儿助养项目,具体捐助方法如下:中国扶贫基金会“孤儿助养项目”咨询、捐赠热线:010-62556356、62526424,010-82872688转608/658,010-82873688转609。同时欢迎登录http://gongyi.sohu.com/s2009/sichuanguer/查看详细内容。

  文/特派记者金其会发自四川青川

 

 楼主| 发表于 2009-5-4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流动青少年宫”开进南宝山

2009-05-04 03:20:00 来源: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成都) 

  本报讯(记者王怀方野)“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小朋友们甜美的歌声回荡在邛崃南宝山上,这里安置着300多位青川地震灾区的群众。4月30日,“流动青少年宫”服务青少年启动仪式在邛崃市南宝山青川地震移民安置区举行。“我们要让没去过青少年宫的孩子们受到专业培训,拓展他们的艺术空间,让优秀的校外教育资源走进偏远地区。”省委青教办相关负责人在启动仪式上说。11岁的王朝霞是去年和家人一起从青川移民到这里的,现在在邛崃市油榨乡九年制小学校读四年级。“这是我第一次参加青少年宫的活动。”王朝霞激动地挥着手中的卡片,这是“流动青少年宫”志愿者与移民儿童“一对一”结对卡。“我新结识的伙伴是青少年宫的舞蹈小天才,以后我就可以跟她学习舞蹈了。”

  据悉,“流动青少年宫”将充分利用青少年宫自身丰富的教育资源在节假日、双休日、团队活动日、寒暑假时间,在少年儿童中开展以文化艺术培训、表演、展览、心理抚慰等多种形式的服务,丰富青少年的业余生活。


(本文来源:四川日报 )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