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qctzb

最起码,我们青川人应该记住的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跨越千山万水的大爱

——浙江省援建青川重建家园纪实

   11个多月来,让人眼眶湿润的场景历历在目:捐赠现场热切的面容,一件件精心编织的毛衣,一车车翻山越岭的物资,援建工地上忙碌的身影……

  走进四川青川灾区,在一栋栋新建的房屋里感受温情,在一件件厚实的寒衣上体味牵挂,来自全国各地特别是浙江人民的同胞之情,为灾区群众重新燃起希望之火。

面对灾难 浙江青川携手前行

  早从1996年起,浙江省就开始对口帮扶青川县,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过长期的磨合,融化成深厚的情意。12年来,浙江省对口帮扶资金3000多万元,从工业、农业、种植、养殖、智力等各个方面给青川人民以大力扶持。这情意,写满了青川的村村社社,写在了青川百姓的心里,暖暖的。
  2008年“5·12”特大地震,青川遭遇毁灭性灾难。牵动着数千公里外每一个浙江人的心,他们用各种方式告诉正在经历悲伤的灾区群众:我们和你在一起!
  面对灾难,浙江省委、省政府当即发出通知,要求全省干部群众紧急行动起来,迅速投入抗震救灾工作。
  第一时间,浙江全省323517名共产党员,自愿交纳1.23多亿元抗震救灾“特殊党费”,207名医疗卫生人员深入青川灾区,救治伤病人员2万多人次,450名特警、交警迅速到位,维护青川灾区交通和社会秩序,1000多名志愿者来到青川,主动挑起卫生防疫、清洁卫生、心理咨询等重任……
  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要求:“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抗震救灾工作精神,紧急行动起来,急灾区所急,想灾区所想,把救灾援助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更加有效。”
  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强调,要从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救援工作,灾区缺什么,浙江就支持什么。
  在浙江省的主动请缨下,去年5月22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由浙江省对口支援青川县恢复重建。从2008年8月起,浙江省将用3年的时间,总投入不少于60亿元,再造一个新青川。
  2008年6月19日,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冒着余震,带队深入青川。此后,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省委副书记夏宝龙,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陈敏尔,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王华元,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长斯鑫良,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黄坤明,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副省长郑继伟、陈加元、王建满先后来到青川了解灾情,慰问受灾群众,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商灾后重建事宜。
  在5000万浙江儿女看来,情牵12载,这次走近青川,融入青川,建设青川,他们义不容辞。2008年7月4日,浙江省对口支援青川县灾后重建指挥部挂牌成立,成为全国援建队伍中第一个挂牌的指挥部。按照“一市、县(市、区)帮一受灾乡镇”的原则,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湖州市、嘉兴市、绍兴市、金华市、台州市、衢州市、舟山市、丽水市及29个经济发达县(市、区)对口支援青川县36个乡镇,省级各部门分块对口援建,各路精兵强将第一时间奔赴青川,建板房,搞规划,修道路,建房屋,兴产业,谋发展……大家只有一个目标--凝聚所有力量,再造一个新青川。
  这股力量,让青川绝地逢生;这股力量,让我们精神抖擞!这力量,来自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力量,来自中华民族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强大凝聚力。

真心援建 从讲责任到讲效率

  稳定的安置,源于浙江援建队伍的快速行动。2008年7月初,为让灾区群众早日建起过渡房,住进活动板房,绍兴、温洲、金华等市的7900名建筑工人克服时间紧、任务重、运输难等难题,顶烈日、冒酷暑,渴了喝口矿泉水,饿了啃袋方便面,白天拼命干活,夜晚露宿河滩,忍受蚊虫叮咬,经受风雨袭击,到去年11月初全县建起61626户过渡房,援建活动板房28060套,及时向受灾群众捐赠棉被21.7万余床、冬衣64万余件,确保了青川受灾群众安全过冬。截止去年底,浙江省有1.8万人次赴青川灾区参与抗震救灾和人力智力支援行动,向青川提供了4个多亿元的社会捐助(其中捐赠物品价值2亿元)。暖意,从灾区群众心中升起。
  在青川,浙江援建指挥部在指挥长谈月明的带领下,发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不怕险的“四不怕”精神,用自己独有的响亮口号作为行动标杆:晴天抢着干、雨天瞧着干、晚上挑灯干、双休日加班干、合理安排科学干!
  不仅是建板房,“浙江效率”扩展到了每个方面。2008年8月12日,浙江省援建青川灾后重建的第一个项目,青川县城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剑(剑阁)青(青川)公路的关键工程酒家垭隧道复工,这也是四川省公路灾后重建正式复工的第一个项目,今年5月12日将实现通车。
  此前,383名浙江规划师、测绘人员奔走于青川各乡镇,访谈、摸底、调查、评估,仅印送的各种研究报告和资料文件就达600多万字,完成了青川城镇体系和33个乡镇规划、“1+12”专项规划,为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11个多月来,浙江省援建青川指挥部和青川县委、县政府把恢复重建项目作为中心工作,创新项目实施管理办法、援建项目联审机制、县内项目科学决策机制、项目协调机制、项目共同推进机制,保障了科学重建、高效重建、廉洁重建、安全重建,加速项目推进,项目推进在全国19个对口省市中后来居上、走在前列,以民生项目建设为重点,项目建设“双百攻坚战”迅速展开。
  在国家对灾区建房农户每户补助之外,浙江省组织实施了农房援建“661工程”,即安排6亿元资金、帮扶6万家农户、组织100名指导员。还注资5000万成立永生担保公司,已发放农房重建贷款3亿多元。截止5月30日,全县5.3万户农房均开工建设,完成76%的重建任务,其中建成抗震性能高的钢木结构、轻钢结构、蜂窝保温整体钢构和穿斗木架结构房3万户,占完工户的75%,维修加固1.1万户全部入住。随着一栋栋新房陆续建起,村民们说:“最想和支援我们的浙江人民一起分享这份喜悦,正是他们让我们充满期待的未来渐渐变成了现实。”
  去年8月21日开工的乔庄东山安居小区楼层天天往上长,是青川县灾后首个城镇永久性住房建设和灾后家园重建项目,与之配套的桥梁、防洪堤等工程同步进行。该小区用地规模约3.8公顷,建筑规模5.5万平方米,工程估算1.1亿元,计划建设800多套安置房,可安置受灾群众约3000人,预计5月12日前有12幢主体工程竣工。
  来到世人关注的木鱼中学重建工地,浙江曙光集团工人正在紧张施工,新的木鱼中小学选址于白龙湖北岸的威虎山上,由浙江省温岭市全额援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总占地面积68亩,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投资概算5100万元,于今年2月12日动工,建设工期为7个月,建成后可容纳2000余名学生就读。目前,需重建的44所学校已开工42所,其中60%左右基本完成主体工程,9月1日将投入使用,全县3.4万名学生将搬进新的永久性校舍上课。
  在新建的建峰乡卫生院施工现场,一幢3层楼房矗立于眼帘,工人们忙着室内装饰、粉刷。这是由浙江省援建青川县首家卫生院,3月16日完成主体结顶,预计5月12日前交付使用。
  如今,浙江省已经下达的两批援建项目实施计划和资金计划,包括11大类149个,援建总投资25.29亿元。目前,援建项目中已开工121个,完工9个,完成投资8.856亿元。
  住房、医院、学校、交通、供水……一项项事关民生的工程在浙江人民的援助下纷纷启动,为灾区群众带去了重建家园的力量、信心和生活的希望。

授之以渔 从提供就业到产业扶持

  就业是民生之本。去年9月5日,“浙江-青川劳务信息平台建立暨对口现场劳务招聘会”举行,引来7000多位灾区待业人员。浙江省劳动保障厅与青川县建立了就业援助协调制度,组织浙江企业在青川举办劳务招聘会,49家浙江知名企业已帮助青川县安置6400多名劳动力就业,指挥长谈月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6400人实现就业,按每人每年收入1万元计算,就能为青川每年带来至少6400万元的收入!
  从提供就业岗位,到产业扶持,浙江援建工作中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抓好青川特色农业、农产品销售和旅游产业的恢复重建,着力把“输血”与“造血”结合,把当前与长远结合。
  在《浙江援助青川地震灾后产业恢复重建方案》中,提出了“建设一个工业园区(川浙产业园)、培育两个特色基地(种子种苗、农产品加工)、构建三个绿色通道(农副产品、劳动力、旅游)、重建四个市场服务体系(日用品、农业生产资料、重建物资、农产品)”的基本思路。
  为帮助恢复重建青川商贸业,浙江省经委与青川签订了《关于商贸对口援建灾后重建合作协议》,去年8月以来,“全国浙商参与灾后重建青川行”考察团来到这里,20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其中已签订意向性协议的有6个,总投资额4.1亿元。同时,为青川农产品和药材进入浙江市场开辟“绿色通道”,在杭州等大型超市设专柜、提供浙江农博会免费摊位等形式销售青川农副产品,9月初,青川县的22种特色农产品(药材)出现在杭州大中型超市的柜台上,柜台上方都有这样一幅标语:多买一份青川山珍,就是给灾区人民多一份爱!目前,累计销售额达500余万元。
  去年11月5日川浙合作产业园开工,第一期场平工程已经完工,第二期场平已经开始,目前已经有3家企业签约入园。园区基础配套建设依托浙江援建资金2亿元进行打造,主要发展纺织、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矿石精深加工等产业,到2011年基本建成,入园落户企业30家,力争建成30亿工业园区。加强浙江与广元的产业对接,赴浙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签订了3个项目约10亿元的投资意向。
  按照“打造东河口、提升唐家河、发展乡村游”的思路,抓好旅游产业发展,去年11月12日,由浙江援建的四川汶川大地震首个地震遗址保护纪念地——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开园,将极大的提升青川乃至广元旅游的核心竞争能力和知名度,同时将与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龙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共同构建起青川旅游的金三角,成为青川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经济的突破口和引爆点。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一期建成后已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带动了沿途和当地农户农民的增收。
  观音店乡的群众还记忆犹新,地震后不久,浙江东阳市援建指挥部的同志在抓好受灾群众的安置与重建规划的同时,把目光放在核桃产业发展上,几个月来,他们一边调查了解,一边规划实施,目前,已新栽优质核桃6500亩,使该乡核桃产业规模达到1.4万亩,成为全县最大的优质核桃产业园区,为受灾群众找到新的增收途径。
  11个多月来,数以千计的浙江援建领导和援建队伍,在灾区用血汗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丽篇章,他们用善打敢拼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钢铁意志,让大爱在青川大地上流传!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浙江省13位艺术家赴青川采风

发布时间(2009-05-05 09:01) 信息采编:尹海波 

 

  4月20日至26日,浙江省作协党组成员、副秘书长王益军带领浙江省文联、作协的曲艺家、美术家、戏剧家、摄影家、作家等13位艺术家们赴我县采风。市委副书记、浙江省援建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谈月明与艺术家们进行了座谈。

  艺术家们先后深入关庄、凉水、沙州、木鱼、清溪等乡镇查看农房重建、产业援建等情况,体验我县民间生活,感受援建氛围。

  座谈会上,市委副书记、浙江省援建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谈月明向艺术家们简要介绍了11个月来的援建情况。谈月明说,援建总体工作思路是在遵照中央“三年任务,两年干”的整体部署下,打好双百攻坚战,充分发扬晴天抢着干、雨天巧着干、晚上挑灯干、节假日加班干、合理安排科学干的“五干”精神,取得了良好的开局,得到了四川省委、省政府好评,青川人民的认可。

  艺术家们纷纷表示,力争早日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把青川人民的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带给广大读者;把援建人员的不畏艰难、乐于奉献、坚忍不拔的援建精神带回后方。(张涛)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浙江援建青川特色产业加快推进“一乡一业”

发布时间(2009-05-05 09:05) 信息采编:尹海波 


  浙江义乌指挥部援建规模1万亩的青川板桥现代农业示范园,核心区内6家食用菌业主已进园生产,80亩的生猪养殖小区全面开工建设;辐射区3000亩核桃已全部栽植。园区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5300余万元。

  宁波指挥部援建乔庄、黄坪、茶坝、瓦砾等乡镇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及食用菌示范基地建设四个项目全部启动,乔庄镇黄家岩“零排放”生猪养殖小区初现雏形,投产后可实现户平增收1.2万元。

  湖州指挥部援建马鹿钢管蔬菜大棚180个,首季60个大棚蔬菜已经播种,将于4月上中旬开始定植,经营户人均年收入可达1.5万元。

  这只是浙江援建青川农业产业,帮助农村特色产业恢复发展的点滴缩影。笔者所到之处,灾后重建热火朝天,产业恢复发展势头正酣……

  浙江:特色产业恢复重建是我们援建青川的重点工作之一

  农村特色产业重建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输血和造血的民生工程 。加快推进青川产业重建,帮助受灾群众致富增收,是青川人民的迫切愿望,也是浙江援建的重要任务。3月27日,在我县加快推进“耙幌缫灰”当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现场会上,广元市委副书记、浙江援建青川指挥部指挥长谈月明再一次强调指出,特色产业恢复重建是发展灾区经济、扩大灾区就业、维护灾区稳定的重要基础,是帮助灾区长远发展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我们援建青川的重点工作之一。

  农村特色产业顺利对接与务实援建,是成功实现 “输血”向“造血”转变的有效实践。据悉,浙江援建指挥部自去年7月入驻青川以来,坚持一手抓项目建设、一手抓特色产业推进,积极配合县委、县政府及各乡镇,加快推进特色产业援建工作,并有了良好开端,取得了可喜成效。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先后制定了《浙江援助青川地震灾后产业恢复重建方案》,提出了“建设一个工业园区、培育两个特色基地、构建三个绿色通道、重建四个市场服务体系”的基本思路,联合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一乡一业”农村特色产业恢复发展工作指导意见》,重点对青川的食用菌、茶叶、水产养殖、核桃、油橄榄、畜牧、新型高效农业、特色旅游、特色产业交易市场、特色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十项产业进行有效扶持。同时,有序确定并相继启动了多个农业产业项目,为加快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增强了后劲。援建各乡镇的分指挥部都就如何加快推进“一乡一业”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规划。各援建分指挥部充分利用浙江市场大省的优势,把帮助青川农产品市场开拓作为产业援建的重要内容,进一步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对接、政策扶持的形式,突出重点销区,通过举办农产品展示展销、大型超市上柜销售等活动,帮助农产品扩大销售渠道,建立长期稳定的农产品销售网络,确保青川农产品有市场、有销路,农民增收有预期、有保证。青川县山珍实业有限公司的农副产品已于去年8月进入浙江各大超市上架销售,销售金额达300余万元。

  青川:加快产业重建,增强造血功能,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尤为迫切

  生态是我县的最大优势,也是发展的潜力所在。青川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地”的山区农业县,山地占85%,现有林业用地4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8.7%,活立木蓄积达1500万立方米,有川北最大的湖泊白龙湖,水域面积75平方公里。“5.12”地震使原本经济基础薄弱的青川雪上加霜,但森林、山珍、水面等资源丰富独特,生态优势依然明显。 我县“生态立县,产业富民”、“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大手笔培植产业”的总体思路不变。

  当前,我县灾后农房重建即将完成,很多农户面临着偿还债务的现实问题。震前青川农民收入的40%左右靠务工收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去年下半年来部分农民工纷纷返乡,外出务工收入明显下滑,产业增收和就地就近务工增收的压力不断增大。在多种不利背景下,狠抓灾后重建机遇,努力增加产业收入和就地就近务工收入,对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我县抢先抓住浙江援建的大好时机和国家强农惠农有利政策,用好用活这个有效平台,充分调研,与浙江援建指挥部共同商议决定,提出了“抓示范、促合作、拓市场、提效益”的“一乡一业”产业援建基本思路,确立了三年实现示范项目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对外招商引资、产品入浙销售、农民收入增长“五个突破”的援建目标。“一乡一业”产业援建,就是支持每个乡镇重点发展一至三个主导产业,这既是指导、支持乡镇恢复发展农村特色主导产业的有效方式,更是农村特色产业恢复重建的主要载体。通过强有力的援建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强造血功能、振兴农村经济;通过援建“一乡一业”特色产业项目,带动一批农民参与生产经营,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理念,提升现代农业经营水平,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努力让援建项目参与的农民人均纯收入2009年新增500元以上,2010年新增800元以上,2011年争取新增1000以上。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图:宁波市乔庄分指挥部慰问乔庄援建工程建设者

发布时间(2009-05-05 09:29) 信息采编:尹海波 

 

送去节日慰问品

  五.一是国际劳动节,宁波市乔庄分部全体援建干部在指挥长毛斐恩的带领下,分别看望了青川县乔庄援建工程的施工、监理单位,并给坚持战斗在一线工地的工程建设者带去了水果、饮料等节日慰问品。

  毛指挥长一行首先来到了东山区块建设工地。东山区块由浙江建工集团承建,分东山小区、甬川桥、东山防洪堤等3个项目,其中甬川桥和东山防洪堤由乔庄分部管理, 40多个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全部放弃节假日,加班加点赶工期。在甬川桥施工现场,一辆大型挖掘机正紧张地工作着,工人们有的在扎桥墩钢筋,有的在拌水泥,三个桥墩已经立了起来。在东山防洪堤施工现场,一辆压路机正在轰鸣着,工人们正在做防洪堤上的道路平整,整个防洪堤已经全部完工,一条崭新的防洪堤已经把整个东山小区保护起来。毛指挥长走到工人们身边,亲切地交谈着,并和他们一一握手,祝工程建设者节日快乐。工程负责人向毛指挥长一行介绍了项目进展情况,感谢乔庄分部的节日慰问,同时也表态,将继续抓紧工期,发扬晴天抢着干、雨天巧着干、晚上挑灯干、双休日加班干、合理安排科学干的“五干”作风,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援建工程。

  毛指挥长一行还到了宁波建设集团和宁波工正监理公司进行了慰问,并给工程建设者带去了节日慰问品。(宁波指挥部乔庄分指挥部:金岐伟  县对口办 李华)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浙江省科技厅蒋厅长一行到青川指导工作
时间:2009-05-05 09:37     单位:青川县抗震救灾指挥部

  4月29日浙江省科技厅厅长蒋泰维带领科技厅相关处室、省农科院、省茶叶所、省淡水所负责人到青川调研指导灾后重建工作。
  副县长周建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蒋厅长一行汇报了我县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科技重建、科技产业恢复发展方面的工作。听取汇报后,蒋厅长对青川人民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所感动。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对青川在产业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等方面提供科技帮扶。要求以浙江省农科院牵头,科技厅农村处、成果处参与组织农科院、茶叶所、淡水所的专家在调研的基础上、帮助青川制定一个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项目,发展目标,以利进行科技产业帮扶。
  市政府副秘书长顾立群、市科技局副局长谭林德陪同调研。浙江援建青川指挥副指挥长周华富、县四大班子领导和县相关产业办负责人参加了工作汇报。(青川县科学技术局)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川行漫记②:回访5·12的一个民间样本

来源:【临安新闻网 添加日期:2009.5.6
 

57岁的涂加论在春日的阳光下显得神采奕奕,每天他都很精神地打扫庭院,一边仔细打理自己的小店,一边迎接来到儿子经营的“涂氏餐旅山庄”的客人。2007年他用心血建造的这幢山庄就在金子山乡临时办公用房隔壁,绵广高速下来经剑青路去往青川的货车从他家门前穿流而过,这样具有优势的地理位置使这个山庄生意兴隆,而在老涂的记忆中,他见证了去年5·12地震中这个路口发生的一幕幕故事,一年了,却丝毫没有减弱和淡化。

“有一种非常巨大的声响传来,像飞机的轰鸣,但是,却来自地下。”老涂描述一年前那个恐怖的下午时,眼睛里有着一种很难捉摸的迷离。正在经营“涂氏餐旅山庄”的老涂听见了从未耳闻的声响,一下子手足无措,地下仿佛开裂了一般,紧接着,他便听到了小店货架上掉落酒瓶的清脆响声,顾不得多想,老涂连忙喊叫:“地震了!地震了!”但是那种从未听见过的巨大声响盖过了他的声音,自救式的喊声在那一刻显得软弱无力,同样软弱无力的还有老涂的双脚,他从家中跑向大路,脚却怎么也抬不起来,软绵绵的,仿佛被什么东西牵制了,等他回头,他看到了房屋左右摇晃,像钟摆一样来回。

老涂知道地震终于又降临了。

这一刻,据他感受1975年唐山地震已经33年了,但是对地震却依然清晰,当时22岁的老涂就是在唐山地震的余波中第一次知道什么是地震,但是不同的是,这次他仿佛被一股巨浪逼迫退到距离房屋很远的地方,“那完全是本能!”老涂说,他知道,自己的山庄里还住着7个客人,他必须告诉他们。当他的喊声微弱地传到楼上时,他听到了他们慌乱的脚步,紧接着,便是吊灯掉落和客房电视机砸到地上的声音,他想,一切肯定都完了,自己多年积蓄建造的这幢山庄将不复存在。

然而,幸运的是,房子再经过一系列摆动之后,终于没有坍塌,但是墙体却出现了裂缝,据老涂回忆,最长的口子大约有10厘米,仿佛将他的皮肉狠狠撕开了。命在什么都无所谓了,现在想来,老涂还是觉得整个金子山乡都是幸运的,虽然房屋遭受损失,但是没有一条生命被死神夺去。

幸免于难的老涂和金子山乡父老乡亲一起,在第二天开始,就参与了抗震救灾的服务。大批的部队官兵、志愿者带着对生命拯救的使命从金子山乡入城口进入青川,而位于入城口的老涂家,自然成了临时中转站,他和其他村民自发组成的自愿者,为过往的救灾车辆和人员服务,烧开水、煮稀饭,甚至把他山庄里的房间整理出来,为志愿者提供住宿。

老涂把这种行为解释为“别无选择”,“当时受到了感染,谁遇到都会这样去做。”老涂说。就是因为有像老涂这样的村民志愿者服务,才使大批志愿者方便进入青川,大批救灾物质顺利转入灾民手中。

而一年过去了,现在的老涂觉得地震之后最大的变化就是自己的“涂氏餐旅山庄”生意不错,他说,这主要还是要感谢临安援建人员的努力,不断引进项目,劳动力流动增多,自然带动了自己这一亩三分地的生意。

对于老涂来说,地震的恐惧真的仅仅只停留在那瞬间,瞬间过后便是新的开始,而更为长远的计划正在他脑海中形成,现在他满怀着对未来的希望,他说要把山庄开得更大服务更好,言语中有一缕阳光轻轻打在他的脸上。  (作者:钱弘)

信息发布:杨鹏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省青川县金子山乡行记【1】:如画金子山

 

来源:【临安新闻网 添加日期:2009.5.6
 

 

图为金子山乡小学在举行升旗仪式。记者 黄丁宁  摄

 

昨日下午5点半抵达四川青川县金子山乡时,天空还是一片明媚,太阳高高的悬在西天。由于和浙江有大约一个多小时的时差,在浙江应该是晚霞漫天的时段,这边仍然暖阳高照,太阳直至七点多才懒洋洋的下到山那边,让我们有些时空错乱之感。成绵广高速出口处,绿草满坡,满山娇翠欲滴,和成都平原上的一望无垠形成鲜明对比,地震,这个一年前让人揪心的字眼,此时离这里似乎非常遥远。面对剑门山脉下蜿蜒而居的金子山乡,我根本无法把这个美丽的乡镇和地震相联系。如果告诉你,这就是临安昌北的某个山村,你也不会有丝毫怀疑。

 

晚饭后,我们和临安援建金子山指挥部总指挥蔡建伟、副总指挥刘保法和金子山乡党委书记陈燕丽以及支医小分队等人举行了座谈,让我们对临安援建金子山乡的几个项目有了个大概了解。援建指挥部的人克服重重困难,将几大项目开展得有声有色,目前卫生院即将完工交付使用,金子山小学建设也进入尾声,和其他县市援建指挥部相比,我市指挥部人员少(只有3人,外加一个驾驶员)任务重的特点让金子山乡党委书记陈燕丽感慨不已,“他们3个人的工作量十分大,项目前期工作强度超出我们预想,他们的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值得我们乡镇干部学习”。

 

今天上午,我们列席了临安援建金子山乡指挥部的工作例会,与会者包括刘保法、陈燕丽和临安援建项目建设方和监理公司负责人。座谈会主要对本月即将竣工的卫生院揭牌和投入使用启动仪式做了安排。随后我们和金山、大院、大山三个村的村干部举行了座谈,了解到该乡在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饮用水工程建设等方面都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下午五点,我们来到在板房上课的金子山小学,发现这里的师生沉浸在欢乐的时光里。他们唱歌、朗诵、打乒乓球,把这美好的下午演绎得如诗如画。 本报记者 高红波 5月5日晚发自四川省青川县金子山乡

信息发布:杨鹏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让灾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最好的纪念

2009年05月06日 09:16:42  来源: 浙江在线  

  最近,全国媒体组织记者到四川灾区进行“汶川地震一周年?特别报道”采访活动,通过采访将灾区的真实情况告诉全国人民,告诉关心和惦记他们的人,这也是一种纪念方式,通过纪念让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据《人民日报》报道,沿着布满地震遗迹的崎岖山路,记者来到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灰瓦白墙沐浴着和煦阳光,红花绿草繁茂生长在房前屋后。此情此景,与一年前遍地废墟的惨状大相径庭。

  这就是说,如今的灾区已经通过灾后重建获得了发展,得到了援助。现在我们纪念,就是要让灾区的人民安康幸福,让灾区的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纪念。

  读着这些从灾区一线传来的篇篇报道,看到灾区发展的幅幅照片,我们也有一个希望,希望灾区人民化悲痛为力量,战胜灾难战胜困难;有一个祝福,祝福灾区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永远幸福。

  发展才是硬道理,建设才是最好的救助,让灾区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更是硬道理,才是最好的纪念。那么四川这次在灾后重建中的“三心”,即安心、舒心、放心,值得一提,也是建设灾区美好家园和幸福生活的需要。

  四川以民生为先,通过科学决策,让群众安心。四川省委、省政府以及全省各级党政部门把永久性住房建设作为灾后恢复重建的重中之重和最大的民生工程,同时这也是灾区人民的心愿。去年“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的重灾区面积达10万平方公里,需重建的永久性住房达126.3万户,需维修加固的农房221.3万户。灾难发生后,党和政府靠前指挥,全国人民大力支持和援助,用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就解决了上千万受灾群众过渡住房安置问题,从而让灾区人民安下心来。

  在整体建设的同时,四川省注重当地特色改善村容面貌,让群众舒心。让群众舒心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那么如何在农房重建规划中既符合科学、安全、方便要求,又体现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特色和生活习惯,同时又利用重建机遇切实改善人居环境,这就要求当地党委政府特别重视和关注,将整体规划和当地实际结合起来,既要整体考虑,还要考虑群众的意愿,进行建设规划。通过心切心的服务,才赢得了群众,于是就有村民们说:“住在这样的新房里,感觉就像回到了老房子,亲切、踏实、舒心!”

  当然在解决好人民群众安心、舒心的同时,还要让群众放心,需要立足当前,还要着眼长远,在灾后重建中,既要解决当前问题,还在为人民群众以后生活生产铺平道路,还要既发展城市,也要建设农村。就是统筹兼顾,兼顾城乡一体化的实践思路,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融入到灾后重建中,让灾区群众不仅能住上漂亮的新房子,过上幸福的好日子,吃上精美的饭菜。从而改变面貌,让群众放心和满意。

  安心就是要灾区人民群众安下心来,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舒心就是要让灾区人民群众自己决定自己的事,觉得灾区重建住起来舒服;放心就是不愁以后的事,既解决当前,也解决长远,让失去家园的群众有房住,有衣穿,有饭吃,不但吃得上,还要吃得好。

  解决好三心,带来灾区人的就是幸福生活。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纪念5.12,就是要让灾区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让他安居乐业,积极投身于美好生活的憧憬中去。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汶川地震后东河口发现的最美的“凉粉妹妹”/图
2009-05-06 09:13:23    

  2009年4月25日—29日,我们在成都召开了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学术讨论会,这是全国为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而举办的第一个学术会议。

  会后,我和三位同事到四川地震灾区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地震灾害考察,这是我第二次在地震后深入到地震灾区进行的考察。

  我们这一天来到了位于青川的东河口,这里受地震影响破坏的非常严重,在几座山中间有两个村子,在地震中被全部埋在了十几米深的地下,当时在村子里的人都遇难了。

  我们在考察东河口的时候,发现在这里有一个小姑娘在卖凉粉、饮料及一些小食品。经过我们与她交淡得知了她的情况。

  她叫王婷,就是被埋在十几米下的其中一个村的人,她现在在成都大学上学,经济管理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地震前因为家里农活忙,她请假回家帮着干活。地震发生的时候,她与她的妈妈正在山上干活,所以,她和她妈妈在地震中幸免于难,父亲在地震中去世了。她现在为了照顾妈妈,休学回家边照顾妈妈,边在这里摆摊挣点生活费。

  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姑娘呀,在与她交谈中我们深深感觉到这个女孩的成熟与坚强。一个弱弱的女孩,心里承受了多么大的痛苦和悲伤。在她的推车上,写着:腾飞的心。

  我们去的人每个人都买下了一份她的凉粉,凉粉味道非常好吃,是她的妈妈亲自做的。

  希望,以后每一个去东河口的人,都去她那里买一份凉粉吃,以表示大家对她的支持。

  我相信,她以后的道路会很光明,相信,她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这就是我在汶川地震后二次考察中发现的最美的“凉粉妹妹”。(搜狐社区)  

  

 

(责编:黄炜信 作者:威虎山中王)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汶川地震一周年:东河口“菊花男”的生存与思念
潍坊新闻网 2009-05-06 08:58:02 
新华网成都5月5日电 题:东河口“菊花男”的生存与思念

新华社记者 黄毅

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纪念广场,镌刻着遇难者姓名的黑色大理石碑上,一枝黄色的菊花压着“张发英”3个字,风吹过,菊花向一旁偏去,一名黑瘦的男子赶紧上前,扶正菊花。凝视着妻子的名字,这个名叫何先通的东河口村农家男子,眼眶再一次湿润了。

每一天,何先通都要向长眠于脚下这片地震废墟中的妻子,献上一枝菊花或一炷香,默默地陪着妻子,生死相守,思念深深。

大理石碑边的几米远处,是何先通出售菊花的小木屋和生活的帐篷。每一天,何先通通过向祭奠者和参观者售卖菊花,养活自己、养育儿子,顽强生存。

(一)

4月底的一天下午,记者再一次来到东河口――这个多处山体崩塌掩埋了780余人的巨大地震遗址。 何先通正守候在小木屋边。木屋外,几个塑料桶装着一束束黄的、白的菊花,旁边写着价格,有15元一束的,也有20元一束的。

在公园参观的客人不断来到这个记录着地震遇难者姓名的纪念广场,人们纷纷向地震遇难者鞠躬、默哀。这时的何先通就会转身进入小木屋,搬来CD机播发哀乐。

有的参观者看见何先通的小木屋和屋前的菊花后,几步走过来,掏出钱买菊花,祭奠亡灵。这时的何先通则默默地一手递给菊花,一手接过钱。

镌刻着遇难者姓名的黑色大理石碑周围,摆满了人们祭奠的菊花。风中的菊花轻轻摇曳,诉说着人们对遇难者的思念。

东河口的风大,有的菊花斜了、倒了,何先通就上前去扶正;广场上有人丢弃了烟蒂,何先通就拿出火钳捡拾;地面上灰尘多了,何先通马上拿出扫帚来扫……

从去年9月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开园后,这个小小的广场就是何先通每天的主要活动区域,除了出售菊花外,他还负责广场的管理和清洁卫生。

何先通出售的菊花是远在成都上大学的儿子从花店购买并托运回来的。每天晚上8点左右,何先通都要赶到邻近的凉水镇,接收通过客车托运回来的菊花。地震中,青川道路损毁严重,目前许多道路正在修建,客车晚点是常事。

去年冬天的一天,为了等待菊花,何先通一直等到深夜十一点。冷风灌进脖子,冻得他在桥上直跳。跳累了,只好蹲在地上,把头深深地埋进双手间。“我那时感觉好孤苦伶仃,但我告诉自己要好好地活下去,把儿子培养成才。”

每卖一束菊花,何先通能挣上约1元钱,每月能挣上七八百元,这就是何先通父子俩的生活来源。

(二)

汶川大地震前,何先通有一个幸福的家。他在山西一铁矿打工,每月收入多则上万,少则六七千元;在老家务农的妻子也勤劳能干,每年喂养、出售生猪四五十头。独子何元凯在成都一所高校上大一。

“我们夫妻不光感情好,还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让儿子享受高等教育,走出大山。”“老婆生前对我说,等到儿子大学毕业,我们夫妻就会过上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生活。可好生活还没来,地震把一切都毁了。山垮了,把老婆和家埋在了地下100多米。”

去年5月15日下午2点,何先通从打工的山西一路包车紧急赶回老家时,得知妻子已经遇难。“我跑到我家房子所在位置的地震废墟上,找了个大石头,当时只想一头撞死。儿子在旁边哭着说,‘爸爸,只要有我,你要好好活下去,我以后会对你好的。’听着儿子的话,想着和老婆共同的目标,我才决定为了儿子要活下去!”

对遇难妻子深深的思念让何先通在板房里“休息”了一个多月,何先通决定慢慢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先是赊了辆摩托车跑摩的,每天吹吹风、见见光,心情好受些。”

“去年9月地震遗址公园开园后,我决定在公园里卖菊花,为人们祭奠亲人、悼念遇难者服务。同时我也向老婆献菊花。菊花能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思。通过向老婆献菊花,我才能从哀思中慢慢地解脱出来,这需要时间。”

(三)

“我现在能和你谈谈我的不幸了。而在过去,一提起遇难的亲人,我就痛苦得说不出话来。我们东河口人太惨了。”和何先通一个村的农妇王先会告诉记者,她的老公、外孙以及亲家公也被掩埋于东河口地震废墟下。

而去年地震后不久记者赶到东河口时,空气中弥漫着悲伤。许多人在废墟上悲伤地坐着,什么也没做,什么也不说。有的人则在废墟上走来走去,在寻找着什么。

地震过去近一年了,和何先通、王先会一样,遭受巨大灾难的东河口人正慢慢地从悲伤、痛苦中走出来。昔日的家园变成今天的地震遗址公园。在公园,他们有的摆小摊,有的打零工,有的当清洁工、保安。一部分人则外迁出去了。

52岁的王先会正在公园打零工,每天能挣五六十元,“我们不能再想着依靠国家,而要自己挣钱活下去!”东河口人一边思念着远去的亲人,一边正依靠着自己的双手,顽强地生存着,延续着生活的希望。

 
(责任编辑: 门三客 )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电信四川灾区2年规划:适度超前重建灾区通信

2009年05月06日08:11  来源: 我有话说 

  中国电信透露了其四川灾区灾后通信设施重建的情况,据悉,中国电信在地震期间仅四川公司就直接经济损失32.9亿元,但目前城镇和大部分农村恢复震前通信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电信在重建中还将光纤和宽带铺设到乡镇,并逐步延伸到具备条件的行政村。

  四川电信直接经济损失32.9亿元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一场8.0级大地震造成四川48个县的通信设施遭受巨大破坏。中国电信透露,地震对中国电信四川公司的网络设施破坏严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2.9亿元,其中光缆、电缆累计受损1.03万皮长公里,小灵通基站损毁10228个,倒杆、断杆4.1万余根,2665个局所通信受灾,固话交换中断60万门,宽带中断8万余线,影响用户约770万户。

  中国电信表示,5月26日,中国电信四川公司正式成立了“通信网络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着手开始灾后重建工作。

  在震后一个月,中国电信四川公司已经恢复99%以上具备恢复环境条件的乡镇及所有县城的基本通信,通信能力基本达到灾前水平;同时,为100%的新建安置点提供基本通信,具备条件的提供互联网接入;

  在震后三个月里,中国电信四川公司已经100%完成受灾乡镇以上局房的维修或加固,具备条件的县以上光缆线路恢复到震前水平,行政村具备条件的基本恢复到震前水平。同时,完成黑水—刷经寺,小金—宝兴两条光缆的建设,确保受灾县城通信的畅通稳定;

  城镇和大部分农村恢复震前通信水平

  截止到2008年底,中国电信跟进政府的临时安置和搬迁工作,实施通信和信息化服务保障,城镇和大部分农村通信和信息化服务能力恢复到震前水平,启动数字城市建设。

  其中,在山前平原丘陵区:完成市、县、乡镇的局所和营业网点的修复和重建;完成县间的光缆环网络建设,提高基础承载网络的安全性。光纤和宽带到乡镇,并逐步延伸到具备条件的行政村,电子政务及相关信息化应用覆盖到区县、争取覆盖到乡镇。进行C网优化扩建,实现移动语音和数据业务全覆盖;在龙门山区域:完成非迁建县、乡镇的局所和营业网点的修复和重建;光缆、宽带及信息化服务覆盖到具备条件的乡镇。进行C网优化扩建,实现大部分区域移动语音和数据业务覆盖;在山后高原区域:完成市县城区、乡镇的局所和营业网点的修复和重建;光缆、宽带及信息化服务部署到人口过渡安置点和集中迁置点。完成市县城区、乡镇的移动基站修复和重建。

  未来两年重建规划

  在未来2年内,中国电信四川公司将建成应急通信网络和保障体系,启动灾备中心建设,跟进政府的城镇建设(尤其是汶川、青川和北川3个县城的迁建工作),采用多种技术手段,进行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迁建县城按照数字化城市的标准,采用FTTB等先进技术进行建设,无线C网实现95%乡镇的移动语音和数据业务覆盖,推进旅游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建设,通信和信息化服务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中国电信四川公司同时表示,将按照“近期恢复重建,远期发展提高”的规划,依据政府相关部门的灾后重建总体区域规划,按照“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发展新格局,建设西部经济高地目标,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采用先进技术,把网络的安全、网络防灾减灾的能力建设放在突出位置,适度超前重建灾区通信网络。在保证受灾地区全部恢复通信的基础上,配合政府重建工作,与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实时跟进通信网络的建设,利用多种先进的技术手段,为客户提供全业务的通信服务。(康钊)

【来源:通信世界网】 (责任编辑:和讯网站)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千里之外的我们感到温暖


四川在线  (2009-05-06 07:14:26)  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我们谁也不敢奢谈是灾区的恩人,在灾难发生时,大家只是尽了一份义务。”连日来,众多在“5·12”特大地震后参与四川灾区抢险救援和恢复重建的浙江救援者、援建者和志愿者,纷纷给记者发来情真意切的电子邮件,在表达对灾区人民美好祝福的同时,也表达了渴望重回四川灾区,感受灾后重建的热潮,重温刻骨铭心的记忆,见证中华民族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的强烈愿望。

  杭州消防支队特勤大队一中队副中队长程本来信说,能幸运成为浙江消防的首批救援队成员参与灾区救援,将是他们一生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想去看看青川,那里有他正在青川消防中队服役的战友。

  作为浙江交通架桥突击队的骨干,来自台州玉环县公路管理段的郑彬勇,是在震后第一时间被浙江省交通厅派往四川重灾区的。他所在架桥突击队先后转战青川、什邡等地。由于过度劳累,他不幸受伤。这位轻伤不下火线的坚强交通人,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去灾区看一眼当时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架通的战备钢桥牢不牢固。

  浙江省慈善总会秘书长李刚看到报道后,专门致电记者推荐湖州“滴水公益”的义工魏钧。他说,从地震发生后至今,无论是抢险救灾还是灾区重建,魏钧始终没有离开过四川灾区,目前他受浙江省慈善总会的委托,在青川开展助学活动。这位立志终身从事公益事业的义工,代表了千千万万浙江爱心人士对灾区的深情厚谊。

  更多的市民向记者推荐把一生积蓄捐给四川灾区的德清七旬高龄“卖煤翁”陆松芳;不少党员则向记者推荐在浙江省率先交纳了第一笔“特殊党费”、后被中组部授予“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的绍兴农村共产党员祁友富……在短短的3天时间里,有毛遂自荐的志愿者和救援者,更多的是单位与组织向记者推荐优秀代表。

  “最后能否是我到四川,这个并不重要。”网名为“梦回青川”的发信人说,重要的是四川日报发起的“请恩人回四川”的活动,让千里之外的我们内心深处感受到了温暖,体会到川浙间血浓于水的亲情。
    浙江日报记者 汪成明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忘的“帐篷战地新闻中心”

 

  四川在线  (2009-05-06 07:11:37)  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核心提示;

  作为极重灾区第一家帐篷新闻中心,在震后初期,这里每天有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媒体的数十名记者,最高峰达100多人。

  加固过的宾馆可以住人了,房间里配有网线,记者再不会顶着40多度的高温在帐篷里写稿。

  帐篷虽然变成板房了,很快还会变成更漂亮的永久性建筑,但新闻中心的精神不会变!

  去年5月底到6月初,记者曾在青川驻点采访半个月。其时,白天下乡采访,晚上回到位于县委大院的帐篷新闻中心,发回一篇篇报道,完了再和衣躺在旁边的大帐篷休息几个小时,等到黎明再次出发。

  作为极重灾区第一家帐篷新闻中心,在震后初期,这里每天有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媒体的数十名记者,最高峰达100多人。他们在这里进进出出,忙忙碌碌,记录着灾区的非凡岁月,帐篷新闻中心也因此留在了很多人的记忆里。

  时隔一年,那个建在帐篷里,见证了无数故事的灾区新闻中心怎么样了?记者近日再赴青川,真切感受了帐篷新闻中心一年的变迁。

  新闻中心的帐篷已经变成板房

  走进青川县委大院,昔日以帐篷搭建的新闻中心,已变成一排整齐的板房。宽敞明亮的板房门口,当初在一块牛皮纸板上用毛笔书写的 “新闻中心”四个字,已经被一块标牌取代。大院里依然停满了各种车辆,进进出出,繁忙异常。

  院里高大的树木,依然繁盛葱茏,在火热的阳光中洒下片片绿阴。故地重回,使人仿佛又回到那段非常岁月。

  来到县委宣传部,早就熟悉了的工作人员依然像去年一样,拿出一本登记簿,单位、姓名、联系电话,一一登记在册。每天来了哪些新闻单位的记者,一目了然。“从地震到现在,我们已经满满地记了10多本记者名单了。”青川县委宣传部部长马健说,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进行登记,一是为了铭记这些关注青川的人,二是便于保持联系,随时提供新闻线索,同时在重要节日的时候给他们发条感谢短信,或寄上一张感恩贺卡。

  最令人记忆深刻的是县委大院一块空地上搭建的两个灶台,两口黑色的大锅。在那段非常岁月,这里就是记者们的食堂。来自天南地北的新闻记者,从乡下采访回到县城,就在这两口大锅里捞起一碗一碗面条,打堆站着就一阵狼吞虎咽。大量发自极重灾区的新闻作品的诞生,离不开这两口大锅的功劳。

  这次重访,大锅不见了,灶台不见了,心里竟有些怅然。

  “最困难的时候过去了,现在来采访的记者,不用天天吃面条了,县上备有便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柳桂华说,县里尽量为采访的记者提供条件,加固过的宾馆可以住人了,房间里配有网线,记者再不会顶着40多度的高温在帐篷里写稿。

  “随着重建加快,这里的变化会越来越大”,柳桂华说。

  新闻中心的战友会一直关心青川

  随着“5·12”一周年的临近,全国各地的新闻记者仿佛听到了集结号,一下子又涌向这里。记者前往采访的这天,正在青川采访的新闻单位有近10家,记者20多名。在这里,记者意外地见到两位曾在帐篷新闻中心里并肩战斗的朋友。

  熊芙蓉,广元日报女记者。地震初期,熊芙蓉每天奔波于青川各个重灾乡镇,由于对当地很多情况熟悉,一些省外来的记者常常找她了解情况,哪个乡镇有新闻,走哪一条路比较近,什么地方又断道了等等,她都一一热情作答,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此后,她还将在青川采访的灾后重建的新闻线索,通过邮件发给这些同行,以供采访或选用。

  此次意外重逢,这名热情的女记者又多了一份成熟。“我已经记不清是第几十次来了,县里几乎每一个人都认识我了,他们都当我是青川人。”熊芙蓉说,她这次来,是为她写的一本青川抗震救灾的书——《东河口绝恋》——进行最后的核实补充。“全书18万字,春节开始动笔,现在基本定稿即将出版了”。

  熊芙蓉告诉记者,在青川她采访到了大量感人的故事,其中一部分在她供职的报纸刊发了,另有大多数限于版面,不能全部发表。“我要把它们写下来,把那些被山体掩盖的动人故事,把那些自强不息的声音记录成历史。”她说要把这本书作为地震周年礼物送给青川人民。

  无独有偶。记者遇到的另一位旧友,也带来了一本新书。她是来自浙江杭州的青年女作家李素红,带着她刚出版的新书《爱在延续》,专程从杭州赴青川。

  去年,在帐篷新闻中心,她是很特别的一位。因为其他人都是在新闻单位供职的记者,只有她是以作家的身份采访工作。虽然不需要每天发回报道,然而她的勤奋与吃苦,并不亚于任何一名记者。每天一大早,她搭乘记者们的车翻山越岭,又采访,又拍照,还把随身带的几千元钱全数捐了出去。

  地震初期,新闻中心仅有三四个大帐篷用来住宿,来的人又男多女少,好几个晚上,李素红只能和十几个大男人同住一个帐篷。那些此起彼伏的如雷鼾声,让任何一个最后入睡或半夜醒来的人都惊心动魄。无法想象,像她这样来自江南大都市的纤弱女子,是怎样度过那一个个不平凡的夜晚的。

  再次见面,李素红说,地震后,她已经三次到青川,每次都要呆上近一个月时间。“每一次来,沿途都会看到不一样的景象。这真是一幅激动人心的历史画卷。”她说她写青川地震故事的《爱在延续》,是要让青川的受灾群众深切地感受到:明天的太阳依然美丽!

  “给予是一种幸福,付出是一种快乐。我会一直关心青川,并唤起更多人关注青川。”李素红道出此行目的。

  帐篷新闻中心的故事在延续

  晚上,两大桌记者一起吃饭,宣传部副部长柳桂华和分管新闻工作的其他工作人员也都到场。他们的热情,感染着每一个人。据了解,自春节以来,他们几乎没有休息过周末,高负荷的工作量,让他们每天不停运转。

  “记者来,是我们最高兴的事。”柳桂华对记者去年写过的《帐篷里的“战地新闻中心”》印象很深,她说:“帐篷虽然变成板房了,很快还会变成更漂亮的永久性建筑,但新闻中心的精神不会变!”

  夜晚的青川,星星特别亮。记者围绕曾经的帐篷新闻中心走走,像是心有灵犀,突然收到一名志愿者梁达尧的短信——他震后专程从河南赶到青川,沿途把带的3万多元现金分别捐献给了受灾群众,然后又开着自己的车在新闻中心为记者们当了一个月专职司机,因为他曾经最大的理想就是做一名记者。记者把他的故事写在了文章里。

  他在短信中说:今年5月,他还会去看望青川的乡亲们。特殊时期结下的情谊,将一生不忘。

  帐篷新闻中心的故事,依然还会延续……

  记者与青川

  2008年5月29日至6月中旬,记者在青川县进行为期半月的驻点采访。白天到重灾乡村采访,晚上在帐篷新闻中心写稿发稿,其间主要作品有—

  2008年5月31日:《村民领到了新帐篷》

  2008年6月1日:《书声朗朗,青川唯一一所农村高中复课》

  2008年6月4日:《青川,震不垮的精神》、《帐篷里的“战地新闻中心”》

    本报记者 宋开文 文/图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青溪学生诗歌赞美温州援建人员

2009年05月06日 06:41:35来源:温州网–温州日报

核心提示:温州对口援建青川青溪片区3个乡镇(青溪镇、桥楼乡、三锅乡)已有8个多月。 8个多月,温州援建人员不辞辛苦,为灾后重建工作奔波不停……
  编者按:去年5月12日,大地痉挛,神州失色。
  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让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瞬间满目疮痍。
  地震后,温州人民迅速行动起来,加入到帮助灾区重建的队伍中。去年8月27日,温州市支援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在青川青溪镇正式挂牌成立。
  8个多月来,温州援建人员不辞辛苦,全力为灾后重建工作奔波不停。
  一年来,在温州人民的帮助下,温州对口支援的青川县青溪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看本报记者发自青溪镇的报道。
  特派青川记者 向前
  夜幕下
  是谁,是谁
  谁的身影在天际闪过
  烈日下
  是谁,是谁
  谁的身影在忍受灼烤
  黑暗中
  是谁,是谁
  谁的身影在挑灯夜战
  ……
  在人心情低落的时候
  是谁,是谁
  是谁在身边安抚我们
  啊,是他们
  是可爱可敬的他们
  温州援建的叔叔阿姨们
  那不辞辛苦来到我们身边的志愿者
  这是一首短诗,题目是《是谁——纪念温州工人有感》,出自一位13岁的四川青川县男孩。
  男孩名叫梁天豪,青溪中心小学学生,去年地震中,他家的楼房和学校的教学楼都成了危房。如今,梁天豪生活在板房里,学习则是在经过简单修复加固的教学楼里。
  梁天豪没有因此对生活失望,因为温州援建人员正在夜以继日、不辞辛苦地修建他们的校舍和家园。
  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动和谢意,前几天,梁天豪写下上面这首饱含深情的诗,赞颂温州援建人员。
  “我们每天都在昼夜不停地加紧施工。”温州市支援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指挥长鲍卫翔说,“一定要让青川的孩子们在今年9月1日开学时,坐进宽敞、明亮、安全的新教室。”
  小学生写诗赞温州人
  昨天中午,青川县青溪镇,在家匆匆扒完一碗饭,梁天豪就马上赶到了学校。听说新建的青溪中心小学已经封顶,他要拉上同学们一起去工地上看看。
  海拔1000多米的青溪镇,阳光比较刺眼,有些热,梁天豪和同学们一路小跑着,奔向建设中的青溪中心小学工地,额头上满是汗珠,脸上透着掩饰不住的兴奋。
  尽管是中午,工地上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6幢新楼房已经拔地而起,其中有4幢已经封顶。“看,以后那就是宿舍,那是教室……”对照着工地旁的一张规划图,梁天豪兴奋地向同学们介绍起来。
  梁天豪是青溪中心小学六年级二班副班长,去年5月12日午后,大地剧烈摇晃,他的家园和校园顷刻间爬满裂缝,变成座座危房,他的一位伯伯也在地震中不幸遇难。
  去年9月开学后,梁天豪和同学们一直在板房中上课,然后又搬回到经过修复的老教学楼里。
  今年3月,离学校不远处的一块油菜地上,一幢幢楼房开工建设。梁天豪听说,那些楼房是温州人民建的,将会成为他们的新小学和初中。打那之后,他就经常去工地旁边转转,每次都能看到援建人员忙碌的身影。
  前几天的一个夜晚,梁天豪骑自行车,又绕着建筑工地转了一圈。“工地上开着灯,工人们扛钢筋、推水泥,可辛苦了。”梁天豪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写得不是很好,我想再修改下,赠送给温州的叔叔们。”梁天豪仰着头,满脸童真。
  一个星期建好一层
  建设中的青溪中心小学和青溪初级中学都建在青溪镇东方村的一大块油菜地上,小学设15个班级,初中设24个班级,总投资4656万元。
  在梁天豪的印象中,“学校建得很快很快,没多长时间,油菜地上的楼房就长高了”。
  “按照计划,小学和中学的建设要在8月10日前竣工,确保学生们能在9月1日开学时搬进新学校。”鲍卫翔说,两所学校正式开工建设是在3月7日,担心青川多雨,影响施工进度,援建的工人分三班,昼夜不停施工,“差不多一个星期左右,就能建好一层。”
  昨天正午时分,青溪中心小学建设工地上,湖南人张天祥正在工地上埋头焊接钢筋,汗水顺着脸颊不时滑落,他都顾不上擦一下。
  张天祥是瓯海三建的一名电焊工,来青川已经两个多月,他说自己经常通宵工作,就算是下雨天,也要穿着雨靴干活。“说实话,这里条件很艰苦,但是,我们既然来了,就要好好工作。”张天祥说,他也有个上初中的孩子,“只要孩子们能在教室里安全地上课,这些苦算不得什么。”
  除了青溪的两所学校,在青溪片区的三锅乡和桥楼乡,乐清和瑞安负责援建的3所学校,也在加紧施工,确保9月1日能投入使用。
  每平方米造价1800元
  加紧施工的同时,教学楼的质量,始终是温州援建指挥部最重视的。
  温州援建指挥部总工程师陈峰介绍说,温州援建的5所中小学的教学楼全部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防裂度为8度。
  为达到这个目标,援建教学楼每平方米用钢筋80公斤,比平常多出20公斤。钢筋、混凝土的使用密度加大,工程造价自然也跟着增加。陈峰说,5所学校,每幢楼房每平方米的造价约为1800元,比平常增加20%多。
关键词:青川
编辑: 姜巽林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川地震模拟体验馆明年开馆

四川在线  (2009-05-06 05:14:18)  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本报讯(记者汪仁洪)人在其间,可感受地面晃动,声、电、光、影将人带到地震发生的时刻……昨日,广元市青川旅游局办公室主任杜高翔透露,四川第一个地震模拟体验馆将于近期在青川县关庄镇破土动工。

  青川地震模拟体验馆位于青川县关庄镇,系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的一部分。地震模拟体验馆建成后,人们进入体验馆,通过现代科技制造软地面晃动,馆内人们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同时,地震模拟体验馆通过声、电、光、影4D影院让“地震”显得更为逼真。杜高翔说,地震模拟体验馆有利于增加人们地震方面的知识,提高救灾减灾意识。预计该地震模拟体验馆在明年五一节前开馆。
    汪仁洪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灾区孤儿有个“江西妈妈”
 2009-05-06 05:25

  大学毕业后,邱金燕就投身慈善事业。屈指算来,她投身慈善事业已经7年,在奉献青春和爱心的同时,她将个人感情和婚姻问题置之度外。邱金燕是江西赣州人,目前的身份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地震灾区孤儿项目主管。从去年5月12日汶川地震至今,她筹集善款高达1900万元。

  大学毕业后投身慈善

  邱金燕的老家在赣州市全南县城。2002年9月,她从中华女子学院毕业。毕业之初,她在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实习。实习结束后,邱金燕希望加入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组织。但是加入组织需要经过严格的组织考核和时间考验,为此,邱金燕以志愿者的身份,开始参与调查中国贫苦地区少年儿童的成长问题。一年后,她被正式录用,工作内容是儿童慈善事业的项目开发和管理。

  第一时间赶赴地震灾区

  去年5月12日汶川地震时,邱金燕正在内蒙古额济纳旗调查牧区少年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率。去年5月13日下午,邱金燕直奔四川灾区。

  地震发生后,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去年5月18日紧急启动灾区孤儿助养计划,向全国发起紧急募捐,考虑到实际情况,邱金燕和中国扶贫基金会进行了紧急协商,5月19日,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后,正式任命邱金燕为中国扶贫基金会地震灾区孤儿项目主管,并给她派了三名项目官员。邱金燕上任后,向社会各界紧急募捐。在半年的时间内,孤儿项目部筹集到的善款高达1900余万元。

  重灾区青川县民政局调研员白含清说,这一年来,他和邱金燕打交道的次数不下10次,在政府官员眼中,她表现的精明能干。在孤儿眼中,她又变得非常慈祥温柔,被大家称为灾区孤儿妈妈。

  为慈善事业牺牲个人感情

  这些年,邱金燕在慈善事业尽心尽力,一个月至少有半个月奔波在外。邱金燕牺牲了个人感情,至今未婚。

  邱金燕坦言,她谈过三次恋爱,其中有两个不能接受她长期在外,最终分手。对将来的感情生活,邱金燕认为对方一定要有一颗慈善的心,并支持慈善事业,对孩子要有爱心,包括他们组合家庭后,在必要的时候收养孤儿。否则,她宁可为了慈善事业放弃个人婚姻,至少短期内不会考虑。

  特派记者金其会发自北川

来源: 大江网-江南都市报
编辑: 王世强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获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称号西安青年义卖筹款捐灾区

  时间:2009-05-06 05:39:56  
 

  西安市长安区的李军最近很忙,他要给即将见面的四川青川的孩子们带些礼品。去年,以志愿者身份获得青川县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的李军,上月末收到了青川县政府的邀请函,请他参加地震一周年“再回青川”活动。

  5月2日,为了这次“再回青川”给那里的孩子们带些体育用品,借着长安区市容园林局提供的商业步行街场地,自由职业者李军和他的临时团队开始举办义卖筹款活动。义卖品许多是他从地震灾区带回的纪念品,其中有一面手工缝制的团旗,就是从青川一所学校的废墟里捡来的。

  义卖的商品赞助是从一个观赏石展览会上拉来的,采用了类似拍卖的形式。相中商品的顾客出价并留下联系方式,义卖最后一天由出价最高的顾客付款提货。56岁的蔺亚利和30岁的张林波,分别相中了一串珍珠项链和一块泰山石,这两位路人都是出于对李军他们善举的敬佩而出的价。

  虽然获得了赞助商和顾客的信任,但李军认为,即便是再小的公益项目也要尽力做到规范运营,财务透明是必须的。为此,他征求了共青团长安区委和长安区民政局的建议,请专职从事财务工作的朋友加入团队处理相关事务。

  32岁的李军坦言,义卖筹备得很仓促。去年,他可以一个人开车去四川参与救灾,可现在募集义卖商品,整个项目的运营管理,却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所以这次活动之前,李军就招募了义工组建团队,一起来实现为灾区孩子做些善事的愿望。

  李军想把公益作为一项事业继续下去。做公益不仅要有善心,而且要有毅力,这是他去年赴川参与救灾得出的结论。本报记者 杨劭榤董国梁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她,被地震气浪冲出一公里远

 2009年05月06日05:54  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她,被地震气浪冲出一公里远
她,被地震气浪冲出一公里远
她,被地震气浪冲出一公里远
她,被地震气浪冲出一公里远
她,被地震气浪冲出一公里远
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是汶川特大地震中地质破坏形态最丰富,地震堰塞湖数量最多、最为集中,伤亡最为惨重的地球应力爆发形成的地震遗址群。公园呈“Y”形布局,集中连片近50平方公里。红光乡东河口村、石坝乡青龙村、马公乡窝前村和苏河乡三凤村等四大地球应力爆发形成崩塌现场,集中展示了地震造成的崩塌、地裂、隆起、断层、褶皱等多种地质破坏形态,其中马公乡的窝前应力爆发点是此次地震中最大的爆发点。

  生死浪

  地震时,一张撕裂山体的大手突然从山底伸出,活生生地把垂直高度300米的东河口王家山劈成两半,一半山上的千万方巨石裹着泥土,雷霆万钧般从西向东以扇形倾泻而下,王家山社、王阳坪和三元坝三社顷刻消失……

  天旋地转 她被气浪推进河里

  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内,一个标牌上写着以东河口为中心地震爆发点分布在宽达50平方公里Y形区域内,总共有四个,即红光乡的东河口、石坝乡的青龙、马公的窝前村、苏河乡的三凤村。四个点同时爆炸,喷射出千万方巨石,从王家山自西向东倾泻而下,形成一个扇形,扇形以南北向为界形成了两条生命线。扇形内,无一幸免。扇形南北两翼,家住北端的黄光礼、黄光华、何应军,南端的杨林生等4户生还,他们受损的房屋,作为地震民居遗址,成为景点。

  东河口靠东的何清凤目睹了地震的威力,“天一下就黑了,像是整座山都在叫,一股强大的气浪滚滚而来。老婆听见声音不对,赶紧拉起女儿抱头就往墙角钻。气浪掀翻了房顶,女儿腿被砸伤。我当时正好开着拖拉机在沿红石河的山路上,正好处在气浪边缘。”

  当时处在巨浪边缘的还有村民王天珍,王天珍当时在山上打菜籽。地震前一分钟,王天珍感到口渴,就回家喝水。地震瞬间,王天珍只感到天旋地转,“当时天黑了,我也不晓得我咋个在河里的,我干活的那个坡距河还远。”那时,她只觉得两个胳肢窝里被什么东西撑着往下冲,她被源源不断的气浪和泥水推着冲出一公里远,掉进了河里。

  太极手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教授裴向军表示,马公乡窝前村地质滑坡体为广元目前发现的最大地质滑坡体,总体积比红光乡东河口滑坡体多出三分之一。该地质滑坡体为高速岩崩,瞬间碎石流沿沟道呈“之”字形运行,像只能量巨大的太极手,滑坡体长达两公里,为其它地方所罕见。

  鼓足勇气 踏入爆发点的巨石堆

  地震到底让东河口的地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出东河口后,路就在堰塞湖边延伸,路一侧的山体明显被震得松碎变形,车完全是在碎石路上行进,紧贴河岸,有时甚至就在河床上穿行。

  到石坝乡后,继续往前约三公里,开始爬坡,不经意间,车子突然驶入一个约30度陡坡合并180度急转弯,吓出一身冷汗后,眼前是山崩形成的巨大塌方堆体,足有100米高!这就是石坝乡青龙爆发点。旧路已被塌方掩埋,新路是在青龙塌方堆体上临时开出来的,路窄、坡陡弯急。行至该处爆发点尾部,一小段绿色突然跳进眼帘:一小片野花在一片乱石边生起,毁灭的景象与充满生机的绿洲共存。

  到达山顶后,一路下坡,路已变成泥浆路,窄窄的路面,内侧滚石高悬,外侧深不见底,驾着车紧贴着内侧山体慢慢向下滑去,车轮不断打滑飘摆。记者不得不下车徒步行走。走了几公里后,终于来到了山梁上的马公山,如果不是七八块白底黑字挤成一堆的招牌说明这里是政府所在地,记者还以为这里是一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村落。在河谷的漫水路走了数公里又升到半坡上,下方的河道已变成堰塞湖,碧绿碧绿,两岸山坡上盛开的各种山花倒映在水中,不时可以看到半露出水面的房子。

  转过一个小弯,薄雾中隐约看到一堆巨石横在路前,这就是“5·12”最大的马公乡窝前爆发点,站在这个位置,只能窥见冰山一角,路没了。记者鼓足勇气,踏入了爆发点里的巨石堆,一路心惊胆战,深恐陷入石缝或踏翻巨石砸伤自己。这里曾是一个峡谷,以对面山体为参照,碎石堆高出谷底近100米。

  撑起一片天>>>

  来年,请你吃东河口的梨子

  因为原来村委会干部全部遇难,东河口成为目前唯一没有“村委会”的村。由于东河口地震遗址变成公园并交由青川县旅游局管理,这个村的管理改叫“管委会”。“管委会”四个领导,三个是常年在外打工的年轻人。

  一块重达150吨的巨石,盘踞在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中。这块地震石的下面,就是何祥贵家里以前的良田。“我们整个后院社就剩4个青壮年。”何祥贵说,他和张林当了管委会副手,同时兼任公园的保安。“虽然我家最幸运,没有一个伤亡,但我还是选择留下来。”管委会主任王钧成说,看见我们在纪念台上挂的标语没有:你们在地下,我们在地上,你们和我们永远在一起!“我们准备引进经济林木和果树,让满山栽满树木,一年后请你们再来,我一定请你们吃东河口的梨子和核桃。”

  走入“乡巴仔农庄”,一声吆喝,老板扛着一张餐桌急匆匆跑来,安置下碗筷就跑。“生意好得遭不住,人手不够,你们自己写菜单。”老板邹权原是广安人,来此开饭馆已3年。地震后,他丢下饭馆跑回老家。听说要将东河口建成地震遗址公园,凭着商人的敏锐,他又回到这里。邹权笑着说,每天上千的外乡人、外国人到这里来,一逢节假日,客人还得排轮次。

  家住石板村的何清翠坐在爱心广场的石板椅上,她面前摆放着拎包、钱包等工艺品。拎包是用塑料珠串成的,钱包是牛皮的,这些都是由何清翠纯手工制作。一个塑料珠拎包最便宜的50元,最贵的要150元。何清翠一天能收入两三百元。对于买了包的客人,何清翠将编织的塑料小动物送给他们,“买了东西就是支持我们,我们要懂得感恩。”她做的拎包上,用塑料珠编出来的最多的字是“感恩”和“青川”。

  解读东河口>>>

  关键词·堰塞湖群

  一年前,被生生轧断的东河口、红石河,形成两个堰塞湖。最大库容达到300万—400万立方米、水深18米的东河口堰塞湖,地震垮塌近3000万立方米,堵塞了青竹江;青竹江倒流形成了最大的石板沟堰塞湖;东河口西南面,红石河被截断,形成库容200万立方米、水深32米的堰塞湖。从石坝乡往马公乡方向分布了24个大大小小的堰塞湖,与邻近的苏家河堰塞湖连成一整串,密集分布在龙门山腹地的河流上,整个青川共形成堰塞湖36处,“如此密集的堰塞湖群比较罕见,可能是整个地震灾区数量最集中的一个区域。”成都理工大学地质专家裴向军说。

  关键词·爆发点

  此次地震的四个应力爆发点,分别是马家梁、青龙、窝前、三凤,都在青川。爆发点彻底改变了当地的地质地貌,集中展示了崩塌、隆起、断层、褶皱等地震破坏形态。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距其中的一个应力爆发点不远,成都理工大学地质专家裴向军认为,应力爆发点所处位置因高速滑坡形成了大量碎石堆积,厚度大、稳定性差,遇到暴雨等天气易诱发泥石流,在规划旅游或重建时,应注意这一点。

  关键词·谜团

  在王阳坪附近的应力爆发点附近,20米长的一带区域,每逢雨天就会冒出缕缕白烟,该现象吸引了众多地质专家的目光。通过实地考察,专家初步认为:一种可能是地球应力爆发点刚好处在断裂带上,在释放剩余能量;第二种可能是石灰岩遇水的化学反应。裴向军认为,地震遗址公园内的神秘现象还很多,地震石为什么与周围石头材质迥异?王天珍为什么从山上飞向新华索桥而毫发无损?崩塌体为什么呈直线抛物状态?王阳坪为什么出现生死界限?

  早报记者丁宁摄影方炜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川:开发公益性岗位促就业

  本报讯(岳光佳罗小军)4月30日,青川县观音店乡的张金满正在当地木耳栽培技术培训班上给老师帮忙。去年,在公益性岗位从事防疫工作的他,因岗位的消失,现调整到了新开发的产业技术服务公益性岗位上。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青川县7万余劳动力急需就业。为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灾区稳定,青川县及时开发了消杀防疫、环境保洁、水源监测、牲畜防疫和地质灾害监控等公益性岗位。而震前,青川全县仅有283个公益性岗位。截至2008年底,共开发公益性岗位9700余个。这些公益性岗位为大灾之后无大疫、防止次生灾害发生以及灾区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灾后恢复重建的推移,包括废墟清理、卫生防疫等在内的一些公益性岗位逐步减少,部分群众又将面临失去就业岗位。年初,青川县根据灾后恢复重建需要,统筹安排和调整公益类岗位,在稳定现有岗位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乡镇公益岗位监督管理、社区维权、板房维护、社区防汛监测、产业技术服务等公益性岗位。

  今年一季度,该县已开发公益性岗位近7000个,逐步实现原有应急型公益性岗位的转型。


(本文来源:四川日报 )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2009/05/05 23:02:54 来源:南方网 
 
 


  杨柳村村民一边唱着羌歌一边“协力造屋”。轻钢生态房的特点是抗震而便宜,而且普通人在专业指导下,也能如同装配宜家家具一样把屋架竖立起来。


  青川县骑马乡里坪村第一家建成的轻钢农房。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这幢每平方米造价不到400元的建筑,完全由农户自己施工,并且可以建成一层之后先入住,再进行二三层施工,缓解资金紧张。


  杨柳村村民白万锭常与来自台湾的建筑师谢英俊就房子的建法争论。与农民讨论建筑的细节,发挥农民自己的创造力,也是协力建屋的工作方法。

春天来了,杨柳村的整体迁村工地又开工了。在这大山环抱之间,岷江边的一块平地,已经竖起数排钢制屋架,在炽烈的阳光下闪着光,与远处山上影影绰绰的垒石老羌寨,形成奇异的呼应和反差。

村民白万锭正在工地上,跟来自台湾的建筑师谢英俊为自家房子的建法争论。领着包工队干过工程的老白,在谢英俊面前俨然是同行,一点也不示弱。他洋洋得意地指着自家垒好石墙的房子说:“这已经是个艺术品!”

5·12大地震之后,谢英俊来到灾区,向农民推广他从台湾9·21地震之后开始研制的轻钢生态房和“节能减碳”、“协力造屋”的理念,杨柳就是其中一个示范样板村。

在灾区的10个月,用谢英俊的话说,给他的“乡村建筑工作室”的伙伴们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他们的“协力造屋”在中国大陆,从2005年以来寥寥十几套实验性极强的项目,变成现实中灾区的500套在建农宅。

“协力造屋”:古老羌寨遭遇台湾经验

“不是帮他们盖房子,而是教他们盖房子”。来自日月潭边的台湾经验被“邀请”到岷江边的羌族村寨,村民“互助”换工盖房

杨柳村是位于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北部太平乡的纯羌族山寨,在汶川地震中,虽然没有人员伤亡,但半山老村寨中的传统羌式叠石屋却大多成了危房,村址也成了地质灾害危险区域,因此,全村55户居民需要集体搬迁到山下河谷地带进行新村重建。

地震带来的老一辈遇难、村庄消失和人口迁移,给羌族文化带来危机。学者们认为,羌语将在百年后消失,而杨柳是少数仍然在讲羌语的村庄。这个村子仍然保存了羌族古老而独特的婚丧嫁娶的礼仪,以及濒临失传的羌族多声部合唱。这里的妇女喜欢穿着精心刺绣的民族服装,人们爱在一起跳“锅庄”。“我们希望还是按照羌式风格重建,今后发展旅游,但老式建筑就怕不抗震。”杨柳村村支书杨长清说。

正巧,设计软件公司欧特克发起的农房重建技术援助计划“马尔康行动”,决定把落脚点放在阿坝地区:贫穷、生态敏感、民族文化特征突出,需要融社区、生态和文化传统重建于一体。这个计划,最后选中杨柳村,而为了实现降低农民负担、生态可持续和兼顾文化特色,“马尔康行动”求助于谢英俊的轻钢生态房构造系统。

轻钢生态房,以轻钢龙骨作为建筑结构材料。轻钢结构,是国际上主流的独幢住宅结构,普遍认为抗震性能好,但通常非常昂贵。谢英俊将这个结构简化、研制了自己的连接系统,普通人在专业指导下,也能如同装配宜家家具一样把屋架竖立起来。在建造过程中,强调尽量用本地化、可回收利用或天然降解的天然材料,而少用砖、水泥等制造过程高耗能高污染并且无法回收降解的建材。

不仅仅是要环保,还强调农民自主建设和社区协力。“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住房产商提供的很贵的房子?”在台湾9·21地震之后,谢英俊发现,没有工作可做的少数民族灾民,却要闲在家里酗酒,无所事事地等着专业的建筑商为自己把房子盖起来。“让灾民自己的劳动力可以进来”,省去工钱,少用砖头水泥之后,造价非常低廉。“我们不是帮他们盖房子,而是教他们盖房子。”这套“协力造屋”的体系,最早是在日月潭边、台湾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邵族部落尝试。当他带着“协力造屋”的台湾经验,被邀请到岷江边的羌族村寨进行整村重建规划时,这里的情形与当年的台湾极为相似。

在杨柳蹲点的社会学研究生楚燕说,这个村“社会资本比较好”。村里人几乎都是亲戚,村干部很朴实,村民比较团结。杨柳村建房,地基分配是公平的抓阄,施工实行换工制度:每家每天保证出两个工,出工不足的出钱补助多出工的邻居。灾区到处缺技工,工价猛涨到每天150元到200元,工人却雇不到。而这个换工制度,可以做到不需要请工人。村民虽然抱怨辛苦,但一边唱着羌歌一边自力建房两个月的结果,等于省了万元左右的工钱,相当于家里年收入的一两倍。

尽管每户约3万元的轻钢材料已经有南都基金和欧特克公司赞助,在这个全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的村子,其余的建材仍是沉重的负担。因为海拔高,砖头的价格已经比其他地区高出3毛,而村里有三四十人精通传统的叠石建筑技术。与当地官员商量后,村民们同意房子底层以羌族传统的砌石为墙,以保持传统建筑风貌。片石在这里漫山遍野都是,村民只需要付出劳力即可。

从深秋到初春,村民组织了18个人的工作队,越来越熟练地竖起56户屋架,没有动用一个外来的人。起架的时候,人们喊着羌族劳动号子,优美而壮观。这就是谢英俊“协力造屋”理念的核心:建立一个小区域范围的“自主性的建筑体系”,让建筑材料和劳动力本地化。这样既可以避免农民造屋成本因受到专业、垄断的大市场的剥削而上涨,又可以创造就业,节能环保,还可以通过集体参与,让濒临消失的文化仪式得以保存。

建房子,是第一步。按照谢英俊的规划,当杨柳等自力建屋的村庄完成建设,将帮助他们组织工作队,到灾区各地施工,为村里创造就业机会。而他在这个项目上的合作者、“清华可持续性乡村重建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罗家德,还出资为村里建设一间村史室,陈列村里的文物和重建的记录。将来,清华团队还将帮助村民建立合作社,经营羌绣、羌歌舞表演和农家乐。一方面让村民增强对原有的文化和仪式的信心,另一方面,用商业性的文化展演,给农民带来收入,让传统“活化”。

观念冲突:草土墙的乡村尴尬

不是砖头水泥造,就地取材、冬暖夏凉的示范房被传成笑话:“我们物质上已经落后城市30年了,难道要让我精神上再落后30年?”

并非在所有地方都一帆风顺。

谢英俊在灾区的第一个作品,是在绵竹遵道镇棚花村的一间生态粪尿分离公厕。厕所的墙、屋顶和门都是用当地盛产的竹篾板做的,便坑分为两个部分,粪尿分开收集,便后以草木灰遮盖,这样固体物容易干燥脱水而不滋生虫蝇。粪坑朝南,便于高温发酵、除虫和干燥堆肥,尿池背阴,便于无害化处理和利用。

这个厕所,集中了谢英俊十年来在农村推广的“可持续建筑”的要点。他认为,如果9亿农民全部复制城里人的水冲厕,中国的水环境根本无法承受。虽然比一般农家的厕所尺度宽敞、空间私密而又通风卫生,可交付使用之后,卫生状况仍然让人尴尬。

“那是理想的状态,”执行厕所工程的建筑师谭梅说,“实际上这种厕所需要后续的管理,虽然只是焚烧厕纸、补灰这样简单的事,以及改变一下如厕习惯,但要做到,还需要对使用者不断地沟通、教育……”

在进入灾区之初,谢英俊完全按照他的“理想模式”———即按当地传统方式,竹料编墙,以稻草混合泥土填充,在绵竹九龙镇建造了一所轻钢示范房。这种草土墙,冬暖夏凉,室内外温差可达10℃。如果农民自己做,每平方米造价可以低至三四百元(灾区的传统砖混结构农民住宅造价为800元左右)。

然而,这在前去参观的干部们中间传成一个笑话:“墙上会长蘑菇”,即便选择建轻钢房的农民也这么说。他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砖头水泥结实,而且意味着“现代”。

听到要用石头砌墙,在汶川草坡乡,一位生产队长对谢英俊公司的技术人员说:“我们物质上已经落后城市30年了,难道要让我精神上再落后30年?”用村里产的竹子编竹屋顶做好之后,谢英俊团队前脚离开,户主后脚就把竹子拆了。

谢英俊只好作一些妥协,建议他们用塌掉的老房子的旧砖,没有砖,在钢柱之间拉上双层铁网,以废墟的渣料混合水泥填充作墙。总之,尽量资源循环再用。

同一个轻钢体系,在不同民族的村庄,建出来的房子是藏、羌、汉不同样式。轻钢房能够体现民族风格、尤其是能快速建筑的特点,倒是很受当地官员欢迎。汶川草坡乡的乡长告诉记者,各地重建都有规划示范村的任务,希望以藏式的建筑,吸引到卧龙的游客,途经这桃花源式的山中村落来消费。

国家按照“两档三级”的标准补贴每户2万元左右的补贴款,再加上鼓励农房重建的每户二三万元左右的无息贷款,就是一般灾民可能动用的建房现金。青川里坪村村主任唐述刚告诉记者,“建谢老师提倡的这种轻钢房,每户农民建房基本只需要自己再掏一两万元就可以了。”

抗震而便宜,这是轻钢房被接受的重要原因。如青川县骑马乡里坪村最早建造轻钢房的苟永金家,靠自家四兄弟的力量建起一幢四联排。他估算,建筑面积约为720平方米,总共要花二十四五万;平均每平方400元不到。他觉得钢结构“样子方正、夏天抗热、冬天保暖”,如用同样抗震的传统木结构,本来要建四户的地基便只能建两户半。不过,在外打工就熟识建筑装修行业的老苟,也有自己的主意,他要以木板做楼上的双层墙,中间填以胶水混合的木屑。这也符合谢英俊的理念:农民自己住的房子,要留下他们自己创造力的痕迹。

商业之争:帮农民建房该不该收钱

两个团队分道扬镳,一个称“不能让善款变成企业的利润”;一个说“我们进村不只是要让村民吃上饭,自己也不能饿死,这才叫工作”

不仅要处理和农民的分歧,合作者之间也产生了志愿和商业的争论,导致谢英俊工作室和清华团队的合作在2008年底画上句点。

罗家德认为,谢英俊的团队在杨柳之外的灾区进行商业性活动,这是双方无法再合作的原因。“我找来的都是善款,我不能让善款变成企业的利润,必须切割清楚。”

谢英俊团队在较早开启的项目点———茂县杨柳和汶川草坡这两个有慈善基金援助钢架的村落,全部是义务提供技术支持;但在青川等其他地方,则已经开始商业性项目。在台湾,他操作的农房重建项目,通常是帮灾民找到慈善团体捐助,然后灾民再以工程款形式给付工作室。“这是正常的状况,他们付出劳动(就该)得到报酬。更何况他们在日月潭蹲点9年。”一位采访过9·21灾区重建的台湾记者说。

“当他第一次进入灾区,媒体就误会了他。”网名“小九”的结构工程师陈银燕是“清华可持续性乡村重建团队”的志愿者,也是杨柳村工地上最被村民欢迎和熟悉的外来者。“以为他给农民建房子,就必须是分文不取的。但慈善捐款根本养不活他们那样的技术团队,其实在杨柳项目上谢老师已经捐出了他的设计管理费,只是大家看不到而已。”作为同行,陈银燕认为,建筑师的善行,建立在专业作为和专业态度上。

陈银燕为了解决建房过程中的技术问题,特地咨询了北京、上海、广、深各个城市的专家。不过,收效甚微。“对于非主流的农民房,他们缺乏专业上的关注。一是没有市场利益,二是现有的结构体系无法规范它(轻钢生态房)。”当她与当地援建单位的一位工程师讨论技术问题时,对方的反应也是:农民房需要这么讲究吗?“因此你就能感觉到,谢老师为这个在台湾做结构试验,再一次一次到现场监督施工,已经多么不容易。”

正晖工程设备有限公司四川负责人彭思乾,是清华团队的志愿者,他表示谢英俊团队是“打着慈善的幌子,进行商业运作,无法合作”。而谢团队则对这个分歧有着自己的理解。“这个项目当初能成立,就是因为结合了我们的KNOW-HOW(关键技术)。”谢的团队认为,正晖公司用志愿者渠道取得他们的技术从事商业项目,却与团队反目,“不太道德”;而彭则宣布,“我们公司在灾区有工程项目,但我们的农房重建都是义务的、非营利的。”陈家坝的一位村民告诉记者,正晖在陈家坝的报价,纯钢架和钢瓦等辅料为每平方米三四百元左右———这与谢英俊团队的商业项目价格相当接近。

事情发生之后,谢团队对一些关键技术申请了专利。陈银燕说,这个系统,“技术上克隆没那么容易,要害之处,只有做的人才知道。”譬如抗震这一块,薄弱之处如何防范,都需要大量后期技术支持。谢英俊称,10年来,在这个系统上的研发经费已经耗费了两亿人民币;申请专利,只是对无法控制的“山寨版”的质量疑虑,担心“出了问题算到我们账上”。对一些愿意过来咨询、也在灾区各处建设“谢氏轻钢房”的志愿者,他们仍然义务指导。

志愿和商业之争,在震后的灾区并不罕见,一位知情者对记者说,“无论看动机,还是看效果,现在都为时过早,关键是灾民能否真正得到实惠。”

彻底切割之后,两支队伍未来的工作计划迥然不同。清华团队在清华大学建筑专业学生中展开农房设计方案征集大赛,中选方案将由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形成可施工图纸,在“5·12”周年时举行向灾区农民的捐图仪式,并在德阳市建设示范房展示园区。“我们会侧重政府统一规划、整村形式的重建。长远的计划,是帮助他们作社区整合、为社区发展出概念。之后以这些村庄为据点,展开NGO重建模式对重建效果影响的研究,形成未来城乡一体化后政府政策所用。”罗家德说。

而谢英俊三十几人的技术队伍,则在各地农村继续建房,规模少则三五户,多则数十户,分布在青川、什邡、茂县、汶川等地一个数百公里的管理半径中。面对争执,谢团队简单地解释自己的商业行为:“当我们进村时,不只是要让村民吃上饭,自己也要活着出来,而不是饿死在里面,这才叫工作!”

农房重建:低端大市场谁主沉浮

竞争非常激烈。建房,不仅仅关乎农民的喜好,当地的政策、社会团体的偏好、领导人的决策、包工队的关系网络,都深深影响着市场的版图

“我们不是NGO,”谢英俊不得不对记者澄清:“我们是‘奸商’,是农民养活了我们。”

“灾区农房重建,是一个低端大规模市场。”成都本地的知名建筑师刘家琨说。这个市场,除去传统木结构和砖混结构,由一些公司大力推广的轻钢和钢木成为市场要角。

以修建一栋两层、面积200平方米的农房计算,钢木结构完全建成一栋房屋至少需要10万元以上;轻钢结构造价则在6万到8万;砖混结构约在11万元以上,而且修建时间慢;传统木结构是在村民自有木材的地区,被当地官员十分推崇的房屋结构,修建此类房屋仅需要数万元,多为平房。不过由于对于木材、宅基面积和专业(木工技术)要求很高,无法大面积推广。以青川沙州镇地区为例,大致可以看到市场的结构和官民的取向:农村居民有2225户需要重建永久性住房,目前已经有102户轻钢房、795户钢木房、1032户土木房以及296户砖混房开始起建。

在一位志愿者眼中,重建的市场虽是巨大,然而有些扑朔迷离。“决定建什么样的房子主要是看政府的方向。村长拥有对一般村民说话的权力。而社长所起的作用则有限……”建房,不仅仅关乎农民的喜好,当地的政策、社会团体的偏好、领导人的决策、包工队的关系网络,都深深影响着市场的版图。

曾经有一个村庄,由于捐助的慈善团体的推荐而选择轻钢结构,但谢英俊团队还没进村,村里已经统一请好施工队,这让他们很难按照设计原意和安全标准来执行项目。一时间,村民与干部、与施工队之间的矛盾让项目窒碍难行。

“一个村子里,各种关系可能是几代人留下来的,各种利益、各种矛盾盘根错节,我们作为外来者,进去不是那么容易。但这不是阻碍,这就是工作的现实。”作为外来者,谢英俊团队进入村庄往往受益于志愿者的引荐。

而帮助村庄向各个基金会寻求资助,也是谢英俊团队的“市场竞争力”。资助草坡乡重建的是红十字光明扶贫基金,其负责人陈昳茹也说,“虽然我们对农民建房的援助并非针对特定的建筑形式,但我们会向受助的村落推荐谢老师的建筑。”然而,仅靠慈善项目推动轻钢房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基金会往往难以资助整个村庄,而多个基金会则通常不愿意出现在一个项目,这样还很容易发生冠名之类的争执。到款的步调、项目官员的措辞,都会让建房计划新生变数。

称霸市场的商业性农房,主要是以方木和钢连接件为原料的“钢木结构”,它充分利用了现有的层层转包的市场体系。在青川付家沟江边村,承包了几栋钢木房工程的陈姓小包工头告诉记者,房产公司通常派出大量业务人员有力推广,揽到工程后,再把工程转包给大包工头,大包工头再分包小工头。

竞争非常激烈。在江边村,谢英俊工作室曾经因合作的工厂钢料碳含量不达标,而面临村民的信任危机,仅仅一周时间,本已划线准备建轻钢房的十几户农户家,钢木结构房已经起架。在当地,钢木结构的市场占有率,远在轻钢之上。而不慎流出的图纸和工料单,则让市场上迅速产生了数家“山寨版”。

谭梅说,轻钢结构几乎有着“取代其他所有结构的优点”,但在灾区推展不多,主要是因为谢英俊“是艺术家”,操作手法不够商业化。“要真正推广,就要像市场上的钢木房那样,有一支专门的业务员队伍。”

谢英俊准备接下来,摸索与公司和施工队合作的可能。“我们退到二线,专门负责技术”,因为“有些事情我们不擅长”。

改变与坚持:“要让城里人向农民看齐”

只有房子起来了,生活才有盼头。青川县沙洲镇镇长畲红认为,协力建房“不光增进了邻里间的沟通,而且让村民有了共同的文化思考”

在台湾,当地政府一般只对灾民的住房重建提供资助和无息贷款,但不对建设进度作任何限制。因此,谢英俊工作室的台湾灾区农房重建持续了近10年,直到目前,很多迁村计划仍在进行。

但四川的情况却不同。如今灾区当地政府多要求农房重建必须在2009年8月31日之前完成,各地都对党员、干部完成农房重建的速度进行评比,对村民的建房速度也有奖励措施。于是,材料和劳力都因为时间限制而变得紧俏,自建反而成为难以达到的目标;而在龙门山以东,农民都已经出门打工,不愿意自己建房。

谢英俊的对策是,房子可以请工人建,但环保必须要坚持。因为这不仅仅是一种建筑结构,也承载着他对中国农村未来的思考与想象。他认为,不仅不要让乡下人往城里挤,乡村还要建立自己的文化生活和价值感,“要让城里人向农民看齐,农民要过得比较有格调,有价值尊严。”

目前,他正在筹备,当青川县里坪村———一个完全由村民自己施工的村竣工之后,对房屋整体进行非破坏性的抗震测试。而再下一步,是在灾区成立一个研发中心,专门研究农民住房建设。而他一直在与都江堰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沟通,希望能与学校合办一个“晏阳初工程学校”,为农房建筑培养年轻人。

对于谢英俊带来的“协力造屋”的理念,青川县沙洲镇江边村书记刘玉文的评价是“效果很好”。他说,5·12地震让许多村民几乎完全失去了希望,作为村干部,“我们劝导他们的时候自己心里也很难受,面对一些村民家的困难都不知道怎么开口。”在他看来,只有房子起来了,生活才有盼头。江边村已经将协力的理念完全引用到整个村的重建过程之中。

事实上,整个沙州镇农房重建工作都已鼓励村民采用互帮互助的合作方式重建家园。沙州镇镇长畲红称,全镇还由村社组织有技术的人员组成86个互助队伍重建农房。目前这种协力建房的效果非常好,“不光增进了邻里间的沟通,而且让村民有了共同的文化思考。”畲红直言,外界的建筑技术人员进入镇里,给这个极重灾镇的人们带来“开阔的思维”,他希望通过重建规划,将沙州建设成一个“尊重自然、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人畜分离、独立成院、庭院发展”的新城镇。

杨柳村“协力造屋”模式

地基分配是公平的抓阄,施工实行换工制度:每家每天保证出两个工,出工不足的出钱补助多出工的邻居。一边唱着羌歌一边自力建房两个月的结果,等于省了万元左右的工钱,相当家里年收入的一两倍。“协力造屋”不仅可避免造屋成本上涨,又可以创造就业,节能环保,还可以通过集体参与,让濒临消失的文化仪式得以保存。

采写:本报记者 李军 黄超

统筹:本报记者 喻尘

 

编辑:黄华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