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工人先锋号”的映秀邮电支局的职工,大地震后在办公楼倒塌、部分职工自己受伤和家人遇难的情况下,强忍悲痛于2008年6月2日在临时搭建的板房里全面恢复营业,一直保证着震中映秀的邮电畅通,为加快灾后重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是5月2日映秀邮电支局的职工主动放弃休息,坚守岗位为灾后重建的居民提供邮电服务的一个镜头。本报记者 于文国 摄
4月30日上午,成都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四川省总工会、成都市总工会在这里联合举行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劳动者之歌”广场文化周活动。
省、市各行各业的600余名职工代表参加了庆祝。舞台背景“劳动者之歌”五个字仿佛透着一股力量,职工合唱队嘹亮的歌声将震后四川的第一个“五一”庆典推向高潮。
“精神家园的重建,丝毫不亚于物质家园重建。”4月20日,德阳市总工会副主席龚小嫚对记者说。这一天,她陪同记者采访了重灾区绵竹。绵竹市总工会大楼的墙上,四处有弯弯曲曲的裂缝。每间墙壁“漏风”的办公室里,架着单人床。会议室里,挂着一幅“职工活动中心”的效果图。
包括绵竹工会在内的灾区县市工会的职工“精神家园”重建工程,为灾后重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职工书屋”、工会文化活动室进了板房社区,职工读书节、职工乒乓球大赛、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和新市民学校安置区流动课堂等活动,在广大职工中持续开展。
“把温暖送给职工、把困难留给自己”,成为灾区工会组织的坚定意志。
工会的牌子在,工会组织的力量无法替代
青川县和它的名字一样美丽,山翠绿,水清澈,青竹江蜿蜒从县城流过……
4月22日记者到达青川的时候,青川县城已经看不出遭灾的明显痕迹。整个青川县城似乎是个大工地,到处都在热气腾腾的建设中。
“震不垮的青川工会”像是一条标语,又像是一道门拱,从这里钻进去,就是青川县总工会——浙江省总援建的四排活动板房,县总职工的办公和生活区都在这里。
一进“门”,县总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田行卫就带着记者看他的“家当”——板房里整洁的办公用具,电脑,空调……“这都是地震后我们从别人的废墟抢出来的,当时想,灾后要开展工作,没有电脑可不行。”
所谓“别人”,其实就是原来租用县总办公楼的青川政务中心。征得人家同意,田行卫组织人员“冒险”将能用的家当都拆下来用,电脑、空调、饮水机……不错的家当让县总的“板房办公室”显得颇有“档次”。
田行卫是个十分善于“因地制宜”的人——板房的外墙上,居然工工整整地印着“2009年青川县工会工作要点”,十分醒目。
从写着“中华全国总工会”字样的蓝色帐篷钻过去,是一间储存救灾物资的仓库,田主席从腰间取下钥匙,打开仓库门领记者参观:“大米,油,面,矿泉水……都是县总购买和其他兄弟工会捐的,给困难职工送些救急的物资,还能维持几个月呢。”
随后,这位充满达观的青川人很认真地对记者说:“地震后,我们收到了来自全总、省总和兄弟省市工会许多救灾物资和专款,县总职工一瓶矿泉水都不能喝啊。”震后慰问、春节送温暖,青川县总将一份份爱心送到了特困职工家里。他相信:只要工会的牌子在,工会的活动在,工会组织的力量就无法替代。
“工会的牌子不能倒”成了田行卫十分执著的信念。
地震发生后,工会的大楼成了废墟。“我们立刻想到,在此危难时刻,工会办公楼可以没有,但工会的牌子不能没有,工会组织的旗帜不能倒!工会工作不能停止!”田行卫说,“当时,大家七手八脚地一阵忙碌,在倒塌办公楼对面街旁的开阔地上,搭起了两个彩条布棚,我找来材料,用颤抖的双手在一块破门板上写上几个大字:‘县总工会临时办公地点’。”
震后不到一小时,青川县总工会的牌子又挂出来了,工会组织又开始运转了。
县工会在上级工会的部署下,完成了大量与浙江等兄弟省区工会的爱心对接,完成了十几车捐赠物资的接收、装卸和搬运,完成了到位物资和上级拨入救灾资金的分发、分配;在灾后重建的日子里,县总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还主动请战,与县里其他几个部门一道承担起了竹园片区乡镇和大坝乡共六乡一镇的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的指挥、协调和参与工作……
爱心助学、农民工就业培训……这些田行卫眼中的“工会日常工作”,也都有条不紊地开展着。在长达数月的时间里,县总每一位工会干部每天只能休息3~5个小时,大家都晒黑了、累瘦了。在一次工作小结会上,田行卫说:“大灾面前,我们都还活着,活着就要有一点精神!非常时期,没有男女性别之分,女人要当男人用!一个男人要当两个男人用!”
他对大家说:“灾后,我要请大家好好喝顿酒,大家都要喝醉!”
田行卫没有告诉记者这顿酒他请了没有。从他的电脑里,记者“拷”了许多资料,其中有一份演讲稿的结尾,引用了去年端午节他发给同事们的短信:
“天当被、地当床,笑傲风月卧广场,数星星、看月亮,纵有余震又何妨。叹人生,话沧桑,以苦为乐在梦乡。杏子红,麦穗黄,帐篷里外过端阳……”
下午,田行卫将记者领到了黄坪乡枣树村。“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一对残疾夫妇自撰的口号仍然挂在他们新建的房屋上。“工会的办公楼可以没有,工会的牌子不能倒!”在这个共和国总理曾经握手鼓励过的山区农民屋前,田行卫再次向记者重复了他心中的“信念”。
告别田行卫,驱车在崎岖的“剑青公路”上,挂在青川县总“板房大院”门口那“震不垮的青川工会”8个大字,愈发清晰地在记者的脑海中闪耀……绵竹、什邡、北川、都江堰,我们采访过的每一个灾区工会,无不如青川工会一样,顽强而抖擞地释放着力量!
“巴心巴肝”的服务温暖万户千家
自从率领53名干部职工在九州体育馆“熬过”50多天特殊的日子,被人们称为“傅大爷”的绵阳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傅鹏在随后的工作里就发现,市总机关的风气变了。
“市总一直在搞服务型、责任型、学习型工会建设,但很多时候仍难免流于说教。”傅鹏说,“九州体育馆服务受灾群众的特殊经历,让机关吃苦的精神增强了,”巴心巴肝‘为职工服务的意识增强了,工作责任心增强了。“
副主席贾志艳说:“经历了一场患难和同舟共济的特殊战斗,干部加班加点几乎成为常态,大家都想多做事,做好事。尤其帮扶中心那一块,从来就没有休息日,也没有任何人有怨言。”
“巴心巴肝”这句地道的“四川话”,意指掏心掏肺,在灾后恢复重建的时期里,几乎成为从上到下各级工会组织服务职工、服务大局的基本理念。
在企业,工会干部“巴心巴肝”帮扶困难职工、救助因灾贫困家庭,每一个住在板房的职工都得到了工会无微不至的关爱,工会为生产自救和恢复重建而组织的劳动竞赛,让企业充分体会到工会“巴心巴肝”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在社区,板房工会的旗帜在飘扬,工会干部走家串户搞慰问,吃在板房,睡在板房,将职工书屋、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活动带进受灾职工群众的临时家园,每一个板房人家都能体会到工会组织“巴心巴肝”的温馨服务。
在农村,不少工会干部联村蹲点,有的兼任了“村支书”,灾后的农房重建中,工会干部“巴心巴肝”为农民跑建材,“巴心巴肝”将农民工技能培训班开进村庄,把职业介绍送进田间地头……
连日来,在灾区工会,我们见到了一张张疲惫的面容,也感受到了工会干部“火热”的心跳。
4月21日下午,记者在北川新县城安昌镇遇到县总主席张映芳的时候,从她脸上,已经找不到去年5月25日遇见她时的痕迹了。那时的张映芳,黑而瘦,疲倦憔悴,脸上笼罩着愁容惨雾。
当时她指着草地上的一顶小帐篷对记者说:“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只有这顶别人给的小帐篷可以栖身。”逃生到九州体育馆的张映芳,坚持在帐篷办公,搭建了一个著名的“帐篷工会”。
“遇到这样的大灾害,工会尤其不能倒。工会不倒,职工就有希望,有盼头。”当时她说。
现在的北川县总已经搬进了正规的办公室,但灾后恢复重建的漫漫长路里,工会也面临着更繁重和琐细的工作任务。张映芳说:“有党和政府坚强的领导,有上级工会和全国人民的倾力支持,有我们北川工会坚忍不拔的努力,我们一定会从灾难中坚强地站起来。”
张映芳如数家珍地介绍北川县各级工会重建情况。她不时要操起电话,向人布置4月26日在吉娜羌寨举办的“牵手百年、重建家园”的集体婚礼事宜。她说:“这20对新人,都是地震后家庭破碎,又重新组合的。”
张映芳的桌子上摆着《北川县总工会2009年的工作目标》,从“企业帮助”到“农房建设”一共9项。张映芳说:不能说大话,要一件一件地干!
灾后的工作千头万绪。除了做好救助慰问工作,张映芳将组织职业技能培训、搜寻就业信息、发掘就业渠道作为灾后工会工作的重点。
张映芳在联村蹲点时发现,桂溪、凤凰两个村,许多人因为没有任何打工就业的信息,只好呆在板房里。张映芳将村支书“一起拖出来”,到成都、绵阳、广元四处打探,将宝贵的就业资料带回村子……
县总机关的干部职工仍然称张映芳为“张妈”,但大家发现,这个“张妈”变得更泼辣了。她烫了头发,上街买了十几盆兰草,在每个办公室都摆上,“活着就要活出质量”的话,她几乎每天都要跟县总的干部职工念叨几遍,她还爱上网了,每天,只要有空,她就会打开电脑放一段轻快的曲子,看下载的蔚蓝大海的图片。她说:每当失去亲友的刺痛袭来时,我就把心放到大海中去翱翔。
灾后大约半年的时间,张映芳一一删去了手机里存着的63个至亲好友的电话号码,他们永远也联系不上了……说到这里,记者和张映芳的眼里,热泪同时滚落……
拭干泪水,掩埋悲伤,灾区无数的工会干部,如同张映芳那样,将全部的爱与热情,“巴心巴肝”地洒在职工和受灾群众身上,工会温暖的触角,延伸进任何可以延伸的角落。
在救人抢险工作阶段性结束后,都江堰市总工会就在主城区17个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成立临时工委,组建“板房工会”,较大的14个安置点修建了工会文化活动室,配置了电视、书籍、书桌及娱乐器材。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汪鹏说:“全市210个集中安置点均覆盖了工会组织。”
4月17日,一大早记者走进“勤俭人家”板房区时,板房工会主席刘丝芳推着自行车来到“职工活动室”门口,眼里布满血丝。这个板房居民最熟悉的“刘姐”、“刘妈”、“刘阿姨”、“刘主任”手里拿着一本磨毛了边的学生练习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勤俭人家”文艺骨干、棋类爱好者、乒乓球、羽毛球爱好者等数十类名单。
刘丝芳在38000人中一一将他们找了出来。板房社区里,从此有了歌声、有了舞会、有了围棋象棋赛、有了篮球场上的吆喝、乒乓球的对垒……
跟随推着自行车的刘丝芳,这一天,记者穿行在纵横交错的板房社区,流连忘返。
这是输送温暖的桥梁,这是对接爱心的纽带,面对巨大的灾难,爱心在涌动,力量在凝聚。
“灾后的工会组织,更充分地凸显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全国人民的爱心,通过工会组织快速传递到灾区职工群众中,党和政府的温暖,快速送达灾区职工和企业。可以说,挺立在灾区的各级工会组织,也是一座座挺立的爱心丰碑。”都江堰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汪鹏说。
4月18日上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师生爱心捐献的20万元“自强助学金”在都江堰市总举行交接仪式,作为仪式的重要部分,来自该大学的领导与都江堰市委、政府和市总工会领导一起,在向峨乡石碑村种下的“自强林”也正式落成。
去年7月,该校研究生崔开昌作为志愿者被分配到市总帮扶中心工作,亲历了工会组织贴心服务职工的种种感人场面,回到母校,他向校长汪泓汇报了在灾区工会的所见所闻,汪泓当即决定,学校师生捐献的20万元救助款,全部捐献给都江堰市总用于爱心助学。
都江堰市总领导无法一一细数来自全总和全国各级工会的捐助,但工会这条渠道传递的爱心,不仅感动着都江堰的职工群众,也感动着市总和各级工会干部。
自去年6月30日上海市总工会副主席陈国华一行到都江堰就对口支援工作进行首次对接以来,工人文化宫重建项目正式纳入上海援建项目,选址已基本确定;已建成“职工书屋”12个;提供“金秋助学”资金25万元,129名学生接受了助学帮扶;市总工会37名工会干部赴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接受了为期一周的业务培训……
两地工会在相互交流中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这样的情谊,在灾区18个对口支援的地方工会中汩汩流淌着。都江堰市总副主席赖永辉说:灾后的第一个月里,一位兄弟市的工会领导顺便带了两只卤鸭来犒劳我们,那是我这辈子吃得最香的一顿饭。
灾难让全国工会干部心连心手牵手,“远方的人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句诞生于冰雪灾害的温情话语,在震后的灾区工会,又成为顽强坚守的广大工会干部的真实体验。据四川省总领导介绍,截至2008年底,省总到账救灾资金2.22亿元,接受捐助的救灾物资价值约3900万元。
在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号召和组织下,全国各级工会组织给予灾区的恢复重建以大力支援。记者在都江堰、德阳、绵阳等重灾区采访的受灾企业,几乎都能列举来自全总的救助和帮扶,全总领导的脚步,几乎踏遍了灾区的受灾重点企业。
全总组织的劳模技术服务队,成为灾后恢复重建的靓丽风景,留下了一个又一个佳话。
去年7月下旬,全总劳模技术服务队李黄玺分队到了东汽。
东汽有一台从德国原装进口的离子氮化炉设备,这是一台完全由计算机控制的离子氮化炉,安装调试阶段遭受地震,抢运安装到新车间后已经“罢工”2个多月,直接影响汽轮机核心部件的加工和东汽恢复重建进度。李黄玺领着数控设备维修技师展宝丞、高级工程师李登文与一汽专家通力调试,故障顺利排除……
采访行将结束之际,四川省总给了我们一本厚厚的“资料”,大量的数据无法一一列举,但记者能感受到,每一个数字后面,都是全国各级工会组织携手并肩共克时艰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