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qctzb

最起码,我们青川人应该记住的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5-4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棵老梨树救了一百名学生

  
大众网青川讯(特派记者 赵尔印)东河口小学靠近这一死亡带的边缘,原来共有103名学生和9名教师,学校内一棵直径约10厘米的梨树在地震发生的瞬间,救了100名学生。
 
 
山崩地裂瞬间,学校两栋教学楼分别向南北向倒塌,巨大气浪像飓风袭来,老师拉着学生,一层叠一层死死抱住梨树抵抗。地震时,何天义、何发贵、何清芳3位老师,为救3名未来得及跑出教室的学生,与孩子们一起被埋废墟。

除此以外,抱在梨树最外圈的6名教师和部分学生被飞沙走石所伤,但整整100名学生生还!当部队赶到把被埋的3名教师和3位学生挖出来时,老师还弓着腰,护着他的学生。

13岁的陈伟达和14岁陈一文,就是这棵梨树“搭救”的幸运者。地震后一直奔波于地震灾区的天府早报记者党青告诉记者:“但他俩也不幸,因为地震后,陈伟达失去所有亲人,陈一文只能和姐姐陈一萍相依为命。”

这次采访一到关庄,记者就一路寻找这姐弟俩。询问多人无果,最后竟在地震遇难者纪念台,奇迹般遇见陈一文的同学何元敏。何元敏说,他们姐弟俩目前已经到山东读书。经了解,原来在地震后,日照钢铁集团将东河口小学孤儿全部接到了日照读书。

 楼主| 发表于 2009-5-4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2009年05月03日08:32   腾讯博客 

写在前面:

  警车视线之外,在浙江援建工地上,坐着小板凳,和两个厨娘聊了聊。和妈妈相仿的年纪,很亲切。其实村子里的人都很淳朴,他们需要有人聆听,叨叨日子。

  

 楼主| 发表于 2009-5-4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没有掌声的五四节日 

发布时间(2009-05-04 10:28) 信息采编:尹海波 

 


青川县纪念没有掌声的五四节日

 

我们郑重倡议

 

我们庄严宣誓

 

我们快乐感恩

 

青川县人大副主任罗超胜作了重要讲话

  4月30日,青川团委在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川字碑前隆重举办了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暨“感恩、自强”主题教育活动,来自社会各界的青年志愿者代表、就业创业青年代表、基层团干代表、学生团员代表和浙江交工援建项目团支部等1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由团县委书记罗榆皓主持,在全体向“5.4”革命先烈和“5.12”地震遇难同胞默哀3分钟后,在广场奏响了庄严的国歌;随后,90名学生团员组成“五四”字样阵形,用手语轻唱了歌曲《感恩的心》,令在场群众不禁动容;现场还为20名新团员进行了入团宣誓仪式,在场所有的老团员也一起重温了入团誓词;在现场互动环节,关庄中学一名学生向曾援助过学校板房教室的宝洁公司现场连线,让感恩的话语飞到了恩人的耳边;随后,曾受团中央表彰的马鹿乡团干部白培力向广大团员青年发出了“继承五四传统,争做热爱祖国、感恩自强、科学发展新青年,为广元市‘三年重建家园,五年实现跨越’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倡议;最后,县人大副主任罗超胜作了重要讲话。

    在活动现场,没有鼓掌,没有欢呼。全体团员青年们以最轻声的吟唱、最感恩的话语、最庄严的姿态,向广大团员青年们发出了“感恩、自强”的庄严承诺。


 楼主| 发表于 2009-5-4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图: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浙江省援建青川指挥部

发布时间(2009-05-04 09:45) 信息采编:尹海波 


浙江省援建工作科学有序推进

  浙江省援建指挥部2008年7月4日在青川挂牌,9月13日全省39个援建指挥部、335名援建干部全部进驻青川,9个月以来,浙江省援建指挥部认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浙江两省党委、政府的总体部署,全力以赴开展各项援建工作。全体援建干部克服余震不断、停水停电、交通不便、气候不适、条件艰苦等各种困难,发扬“四个不怕”、“四个特别”和“五干”精神,确保了援建工作科学、有序、稳步、快速推进,得到了青川干部群众的普遍称赞,吸引了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四川电视台、浙江电视台、四川日报 、浙江日报等全国各大媒体记者前来采访报道。(柳桂华   张涛)

 

  广元市委副书记、浙江省援建青川灾后重建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谈月明,浙江省援建青川灾后重建指挥部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赵克,浙江省援建青川灾后重建指挥部综合组组长顾承甫正在接受《人民日报》驻四川记者站站长郑德刚、驻湖南记者站站长贺广华及香港凤凰网记者采访。
 

 楼主| 发表于 2009-5-4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一”前夕 青川县领导慰问绍兴市援建者
时间:2009-05-04 09:44     单位:青川县抗震救灾指挥部

  4月30 日,在“五一”在国际劳动节即将到来之际,青川县委副书记、县长陈正永、青川县委常委、副县长王金川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前来青川县关庄镇走访慰问绍兴市援建指挥部全体成员,代表青川县委、县政府向大家致以节日祝福和诚挚的谢意。(绍兴援建指挥部 徐勇  青川县对口办:李华)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日第二批青川老乡安置邛崃 
2009-5-5 8:59:41 来源:天府热线 
 
    继3月首批青川共80户因灾失地农民被安置到邛崃南宝山后,明日,第二批共67户、254位青川老乡将到达邛崃,住进当地早已准备好的过渡安置房。据悉,本月8日,还有一批来自汶川的145户、681位老乡来到邛崃过渡安置点安居。这两批来自灾区的老乡们将入住邛崃城区内一个名为鲁川小区的板房区,约半年后,他们将搬进位于南宝山的永久性住所。
 昨日,邛崃市鲁川小区已准备完毕,这个地震后修起的板房安置点被重新打扫过,450间房屋整齐排列着,屋里,柴米油盐被依次放好,生活用品也被准备齐全。据介绍,目前小区的水、电、气等已经过专业人士检查,确保异地安置群众入住后生活方便,半年后,他们将搬进位于南宝山的永久性安置区。而在681位汶川老乡到达邛崃安置后,我省在邛崃市异地安置灾区群众也将画上句号。


编辑:胡艳君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川籍歌手郭蓉倾情演绎《崛起》主题歌

2009-05-05 08:45:00 

  四川新闻网成都5月5日讯(记者吴开国)5月4日21时35分,由四川省委宣传部和四川电视台共同制作的大型电视系列片《崛起——“5·12”四川抗震救灾启示录》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和四川卫视震撼登场。四川籍著名女歌手郭蓉担任了片尾主题曲《明天》的演唱。

  据悉,该记录片共10集,每集45分钟。由国内一流纪录片团队历时8个月拍摄完成,将首次播出大量鲜为人知的珍贵历史镜头,全面纵深地展示四川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伟大历程。

  郭蓉——东方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第十一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青年委员、中国文化部青联委员、中央直属机关青联委员。出生在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她从三岁起就随父亲学习小提琴,十三岁时,被著名歌唱家中国东方歌舞团团长王昆看中,招进东方歌舞团,并接受了声乐、形体、乐理、钢琴、外语等系统教育,迅速提高了自身的艺术修养。

  在她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多年的演出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她的演唱极具实力,嗓音宽广、高亢,富有磁性的音色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她把小提琴巧妙地融入到演唱中,这种又唱又拉充满时代气息的激情演绎,感染到每一位观众。由她演唱的歌曲《红旗飘飘》更是激情四溢,这首歌得到国内外观众的高度赞誉,并多次获得国际、国内比赛的大奖,郭蓉也随着这首歌的广泛流传而成为中国最具实力的知名歌唱演员之一。

  郭蓉

  郭蓉曾多次到国外进行访问演出,先后到过奥地利、意大利、澳大利亚、毛里求斯、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白俄罗斯、新加坡、日本、韩国、朝鲜、巴拿马、巴西等国家。在国外演出时,她除了演唱中国歌曲,还经常演唱一些当地歌曲。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中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曾评价说:“郭蓉的演唱极具实力,在舞台上全身心投入,充满了热情,有着强烈的震撼力。这样的演员在国内很少见”;音乐界的著名艺术家王昆、乔羽、吴雁泽等,也都给予她极高的评价和赞誉,称她为“最具实力、能演唱多种风格歌曲的流行歌手”。

  郭蓉

  2008年10月,郭蓉演唱的新版《歌唱祖国》,在中国宇航学会主办的“探索宇宙,祝福神七”活动中经活动评审委员会层层评审,最终以评审第一的成绩被光荣地选送搭载上了“神州七号”飞船,与中国的宇航员一同遨游太空。

  去年“5·12”大地震后,郭蓉作为四川人,对于发生在老乡身上的灾难感同身受,她说:“我的老家在四川南充营山县,但是整个四川对于我来说,每一个地方都像家一样,从小的时候就在四川的各地演出,绵竹,什邡,都江堰,汶川等地都去过,而且有些地方会住很长的时间,比如绵竹,那里有很多关心我的老乡和看我成长的人。”地震发生后,郭蓉带着对家乡人的牵挂和祝福,先后7次踏上受灾区,将一首首象征感恩、战胜困难的歌曲献给亲人们和抗震救灾英雄。

  春节期间,她跟随演出团一天两场、冒着严寒、日夜兼程、不顾疲劳、连续作战,进板房、去羌寨、走村落、到工地,行程近3000公里,共在汶川县漩口镇、北川县吉娜羌寨、擂鼓镇板房安置区、青川县竹园镇、都江堰市青城山镇、邛崃县平乐镇、安县辽源板房区、崇州市三郎镇,成都高新西区地铁站工地,广元市利州区、剑阁县等主要受灾基层点义务演出20余场,观众超过5万人。

  郭蓉

  这次大型纪录片《崛起》制作过程中,剧组一直想找一位用心歌唱、台风激扬、实力派歌手来演绎主题曲《明天》,作为四川人的郭蓉便成了不二人选。在录制歌曲的过程中,郭蓉因为对灾区有着最切身的感触,她还亲自参与了词曲创作与修改。在录音棚里,当她高亢激昂的歌声响起来时,其情至真,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工作人员。  

(本文来源:四川新闻网 )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青川县红光乡东河口村支部副书记何清宝:我在,他们不乱

2009年05月05日 08:45四川日报

“我的岗位就是救人,我在他们不乱。要走,我要走在群众最后面,要死,我就死在大家最前面。”

跑车的人喜欢从江油枫顺乡过青川县红光乡东河口村到达青川县城。村支部院的小卖部是司机歇脚的小驿所,村子南面高约1000米的牛圈包山很“雄”,村里人认为“这是炮都炸不开的石头山”。

5月12日14时28分,“砰腾”一声巨响,牛圈包山向北面的瓦窑背梁喷泄而下,腾起漫天尘埃——

地震让他们组成一个200多人的大家庭

和四川很多乡村一样,东河口村纯朴的民风让谁都丢不下谁。何况,那是一个没有任何征兆的日子。村支部副书记何清宝的妻子周渝会和平日一样到河边的地里种玉米,东河口村小学教师何发桂估计学生午睡要起床了便匆匆从家里赶来,何天易老师端着刚剖好鱼的盆子走在回校的路上……

“轰的一声,眼前全是白烟,啥都看不见,人几乎被吓昏了。”村民李光陈回忆。此时,何清宝正翻过瓦窑背梁赶往村小去看望师生。经过一片青冈林,他被飞石击中头部和腰部。顾不得疼痛,也看不清路面,他急切地往学校爬去。

何清宝爬到学校,看到教师们正将学生疏散出教室,相互掺扶着围在梨树下。一直颤抖的地面告诉何清宝这里不可久留。他立即与老师们将130多名学生转移到一块平地上。他的妹妹何清芳老师因抢救学生被埋教室中,刨开废墟时,见她手中紧紧抱着一个叫娅娅的女孩。师生俩都遇难了。“剩下的学生一个也不能再少。”

泥石流造成东河口村塌方800万立方米以上,三元坝、后园、王家山、阳平4个社及邻近的关庄镇沙坝社区,约260户700人被掩埋。安顿好学生,何清宝又组织村里的壮劳力搜索和抢救乡亲。“只要有哭喊声音,我们都要去救。”何汉泰被从土堆里救出来时,手腿都被压断了。大家用断树枝做担架,用小树枝和树皮把他的断肢夹住,急忙抬向条件好的乡镇。

捱过地震当晚,第二天一早,何清宝组织大家到地里刨土豆,抬来断椽裂檩点火烧烤。不断的余震中,他们吃上了第一顿饭火烧土豆。又从自家刨出白面、花生、核桃,村民们陆续刨出大米、锅碗。地震让他们组成一个200多人的大家庭,一起吃,一起克服困难。

我的岗位就是救人,我在他们不乱

本就严重受伤,加上过度劳作,何清宝很快体力不支。村民留着泪让他随伤员队伍离开,他始终坚持不走。“当时余震不断,地摇得相当厉害,我根本没什么希望活下来,与其死在转移的路上,被人笑成‘逃亡’,不如死在自己的岗位上。我的岗位就是救人,我在他们不乱。要走,我要走在群众最后面,要死,我就死在大家最前面。”

在何清宝的安慰下,村民无一人惊慌。待抢救基本妥当,已是13日凌晨,何清宝腰痛厉害。家园在瞬间与往日判若两样,他好容易才回忆起妻子、儿子、媳妇、孙子在地震前所处的位置,他们无一幸免。唯一活着的亲人就是80岁的老母亲,老母亲自地震后,完全没了主意,只有跟在儿子身后。“依当时的想法,我想就地撞死。但是我如果撞死,失去亲人的村民又该怎么办?”他强忍悲痛,指挥自救,安抚乡亲。

“东河口村4个主要干部,只剩下我一个了,我不能走!”13日,救援部队赶来,看到浑身血淋淋的他,要送他出来治疗,但是他坚决要求先送走3个重伤村民,自己留下来。直到14日13时,被救援部队硬抬上担架。

“全村17个孤儿不知怎样了,两山坍塌掩埋4个社,还有2个高山社无路下山……”即便躺在医院,他还牵挂着乡亲。(郭勇 徐凯 陈岳海)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显示的是代码内容。如不清楚,请点击后面的“运行代码”

俄侨领温锦华的灾后重建故事:重建关系灾区明天

2009年05月05日08:26  来源:中国新闻网


资料图:俄罗斯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莫斯科华人报》社长温锦华。 中新社发 田冰 摄

  “著名侨领、俄罗斯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主席温锦华先生,已经来青川灾区一月有余。当初他冒着摄氏零下四十几度的严寒,三进西伯利亚林场木区,将优质樟松型材争取到四川,投入到灾后农房重建中来。”近日,记者随同四川侨办主任周敏谦一行到极重灾区青川考察,他的一席话引起了记者对俄罗斯侨领温锦华的浓厚兴趣:温锦华为什么会放着国外的公司不顾,却来到灾区搞起灾后重建了呢?

  “我公司的员工,包括我老婆在内,都不能理解。”对于记者的疑问,温锦华微微一笑,“我认为,重建关系到灾区的明天,所以就来了。”

  在青川关庄镇中国首个“侨爱家园”农房重建点前,记者见到了建设者温锦华,他身材魁梧、皮肤黝黑,在大雨中仔细的凝听着前来考察“侨爱家园”建设进度的四川省侨办主任周敏谦的发言。

  温锦华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于北京一个军人家庭,他当过兵,转业后又当过警察。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温锦华跨出国门,成为一名自费留学生。后来因缘际会,留在了俄罗斯。在莫斯科,他从易货贸易做起,生意逐渐有了起色。因乐善好施、侠骨热肠,他得到了在俄华人的拥戴,成为当地非常有名望的华侨领袖。

  去年“五·一二”汶川大地震后,温锦华及俄罗斯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华侨华人及时向四川灾区捐赠了一百万美元。“西博会”期间,来川考察的温锦华在青川县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灾后农房重建,建材是关键,由于当地木材缺乏,若是砍树伐林,将对震后生态带来更大破坏。这时,四川省侨办找到温锦华,希望通过他与俄罗斯有关方面联系,为灾后重建组织部分木材资源。

  返回俄罗斯后,温锦华立即行动起来。他多方奔走,冒着零下四十度的低温,三次深入西伯利亚林场,查看木材质量。在他的协调下,终于得到了俄罗斯政府方面大力支持,获得首批十五点五万立方米优质樟松型材。

  温锦华告诉记者,木材从俄罗斯经满洲里运往青川,是时正值中国春运高峰,如此大数量的木材运输起来非常困难。在国务院侨办主任李海峰的亲自协调下,俄罗斯木材在最短时间内被顺利运到了四川青川灾区。这批木材的到来,及时缓解了灾区建材压力,加快了灾区农房重建进度。

  木材运来后,温锦华再次来到四川灾区。这次,他留在了青川,与当地民众同吃同住,一起搞灾后重建。他先后在青川二十余个乡镇考察,每天走上百里路,鼓励村民恢复生活信念和希望。由于当地灾后水、电全断,温锦华最长时间三天没有洗过脸,但他仍然坚持一家一户考察,给民众加油、鼓劲。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温锦华对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们为什么不对生活燃起希望?这里青山绿水,你们不仅要生存,还要发展。人只要有信心就能生存,就能开创出新家园。”

  除了出钱出力,温锦华还为当地发展献计献策。部分村民居住的位置距离“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不太远,温锦华说:“你们在交通要道上,今后开个农家乐,就可以发展赚钱。”

  中共青川县委书记李浩生说:“青川共有七万多灾民因受灾失去了家园,俄罗斯侨领温锦华带来的这批木材太好了。轻木结构建起来的农房成本低、建设速度快,且抗震性能还非常高,民众还非常接受这样的农房。国务院侨办牵线搭桥、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参与的模式,既省钱、效果又好,目前青川已经成为四川灾区农房重建进度最快的地区。”

  温锦华说:“我不是一个亿万富翁,我也不是灾后捐款最多的华侨,我只是希望尽自己一份力,为灾区民众带来生活的希望。希望不能空谈,还需要行动,还需要千百万海外华侨的支持。” (完)

(责任编辑:段欣毅)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灾区学生北京复学:制度门槛仍难跨越
 2009年05月05日08:09   南方网   
第 1 2 3

“有人形象地说,汶川地震中的慈善行为推进了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速度,至少推进了10年,我觉得不为过。”

———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促进司司长王振耀

震后幸存的赵昌云写下了全班遇难同学的名字。资料图片

 在志愿者帮助下,青川县姚渡小学学生顺利来到北京复学。资料图片

采写:本报记者 上官敫铭

统筹:本报记者 喻尘

“映秀·姚渡”之友是一个至少持续两年的北京最大的四川地震灾区助学项目,通过相互信任的熟人圈子,志愿者们将资助(助养)102名灾区中小学生完成在北京的两年复学之路,并将在更长久的未来持续关注和支持这些学生的成长。

4月18日,北京野生动物园迎来了近百名头戴小黄帽的学生,他们都来自地震灾区。但他们身边的志愿者们刻意保守这个“秘密”,不想在公共场合因学生的这一身份引发太多关注。

地震后,在这些志愿者的帮助下,汶川县映秀镇、青川县姚渡镇和都江堰市向峨乡的102名学生来到北京,将在北京市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借读到2010年,直到家乡校舍建好。

 


大地震临近一周年,灾区已难见志愿者身影,但在远离四川的北京,这102名灾区学生的存在,提醒着外界,志愿者精神仍在延续。

这个志愿者群体叫做“映秀·姚渡”之友,一个因地震而生的民间慈善组织。

助学善举遭遇信任危机

“万一是人贩子怎么办?”

2008年5月22日,采访灾情的北京记者刘丁在成都西南财经大学校园与一群映秀镇漩口中学的学生相遇。“他们说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正常读书,”刘丁说,“我希望能利用手头的资源帮助他们。”

“能去北京读书?”其中一位学生惊喜而又狐疑。同样,在灾区救援的香港乐施会成员段德峰,听学生们讲起这个事来也表示担心,“会不会是个骗子?”

地震发生之后,来自国内外的NGO及众多民间力量纷纷奔赴灾区。彼时,政府部门对NGO及志愿者们采取了罕见的宽容态度,平时名不见经传的几百个NGO组成了“五一二民间救助服务小组”和“NGO四川救灾联合办公室”两大NGO平台。但由于缺少有效的协调,人员也显得鱼龙混杂。“万一是人贩子怎么办?”段德峰从学生的手中,拿到了刘丁的电话和工作单位,经过一番核实终于打消了疑虑。

在电话中,刘丁告诉段德峰,和学生们相遇第二天,自己就找到北京市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当时正在英国伦敦出差的该校董事长李健表示:“无条件接收。”

但百名学生来京的路费及日后的生活费还需要解决,“大概还需要100万元。”此外,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要接收灾区学生,对接的只能是组织而非个人。

段德峰想到了“北京大学传媒人校友群”(成员约300人,简称“北大M群”)。“北大M群”是一群主要在传媒行业工作的北大校友组成的网络群,地震后,他们组织义卖、捐款,购买大批物品捐献灾区。

段德峰是这个群体的一员。他联系上同为“北大M群”成员的王旺桂。王的工作身份,是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互力健康基金管委会副主任。

通过王旺桂的努力,互力健康基金会决定提供灾区学生到京的路费及复学生活补贴等费用。

但是,2008年6月5日,刘丁、李健和王旺桂一行抵达成都,在汶川县教育局临时办事处却碰了一鼻子灰。对方不同意放行这近百名学生,其理由是至少要一次接收500名师生才考虑。

彼时,四川省政协副秘书长夏公海得知了刘丁等人的遭遇,建议将助学资源向青川倾斜。四川省政协对口支援的正是青川县,该县在地震中失学的学生有3.6万人左右,而震中汶川的数字是1.4万。

在夏公海等人帮助下,北京一行人联系上了青川县姚渡镇九年制学校。学校挑选了67名受助学生,相关手续只花了3天时间。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助养”绕开地方掣肘

但仍需戴上官方“红帽”

而在汶川县映秀镇,即使得不到教育部门的支持,这里仍有6名学生希望在北京复学。

“他们当中,有些人失去了亲人,有些人与家人联系不便。他们是以个人身份申请的,依据当时的相关规定,没有官方允许会出现不少麻烦。”段德峰说,青川县的67名学生随行有2名老师且通过官方渠道,接收学校不但放心,借读2年后重返原籍也没任何问题;但映秀的学生则面临如何解除接收学校的顾虑及以后返回原籍就学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段德峰最终想到了“助养”这一方法。

在灾区学生准备启程前两天,关于“招募灾区儿童助养人”的倡议发到了网上。倡议书强调,“需要实实在在的关怀,谢绝远程帮助,”“完全义务,没有任何经济或名誉上的回报。”

段德峰的倡议得到了“北大M群”校友们的响应,6名映秀中学学生很快便找到了相应的助养人。“老段他们牵头,我们平常也是很好的朋友,我也对公益比较感兴趣,所以就参与进来了。”“北大M群”的创始人何博闻说。

2008年6月11日,中国联合航空有限公司以2折的“爱心机票”将73名灾区学生送抵北京。这是灾区学生入京复学的最大一次规模。

在协助学生入京的过程中,由于加入了救助灾区学生的元素,以“北大M群”成员为主体的民间慈善组织“映秀·姚渡”之友也顺势诞生。8名成员组成了执行协调委员会,段德峰任委员会的执行长。

第一批学生抵京一周后,海淀外国语学校决定再接收青川县姚渡镇28名学生入京复学,并继续承担学费及住宿费。来往的路费,由“映秀·姚渡”之友解决。

据段德峰介绍,借助第一批5名映秀中学的助养经验,第二批姚渡镇28名六年级学生也与“映秀·姚渡”之友建立了助养关系。第二批学生每月300元生活费,都由助养人捐款解决。

由于与校方走账的需要,助养人的捐款统一汇入了中国红十字会互力健康基金会。段德峰将此举喻为“戴了个‘红帽子’”,“如果不借助基金会的牌子不好对接。”

不仅是捐钱,更需感情沟通

个别志愿者资格被终止

为了平复灾区学生的心情,在到达北京的第一个双休日,学生们被带去游览了天安门广场及故宫。

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和“映秀·姚渡”之友达成的协议是插班教学,让学生们依据所在的年级安排到各个班级中,“这样没有‘围墙’,灾区学生和其他学生容易形成一个群体。”

“其实就是参与团体和个体的学生活动,跟他们聊天陪他们玩,看他们的需求。”对于助养,这是何博闻的第一感受。

然而,赵昌云打人事件,让志愿者们感到助养并不简单。

赵昌云是海淀外国语学校接收的最后一位灾区学生,也是惟一非“映秀”、“姚渡”来的学生。地震中,除了赵昌云,他所在的都江堰市向峨中学七年级(初一)二班43名学生全部遇难。赵跳楼后,夹在两块预制板形成的空间而幸免于难。

正在灾区救援的北京志愿者王彬知道后,想帮助赵昌云。她联系上段德峰。经过一番努力,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接收了赵昌云。

或许是亲历同学、老师逝去的场景造成了心理阴影,赵昌云到北京后一度性格暴躁,无法与同学相处,还动手打人。

“映秀·姚渡”之友执行协调委员会特地请来了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教授等专业人士,对助养人(志愿者)进行专业培训。

“不合格的助养人或志愿者,我们将对其进行淘汰。”段德峰说,由于个别志愿者在时间安排及跟学生的交流上不是十分令人满意,“映秀·姚渡”之友及时终止了他们的资格。

在助养人方面,有些助养人出于疼爱被助养学生的关系,会单独送物品给他们。对此,协调委员会与助养人约法三章,“不能单独送东西,如果要送东西也要集中起来,统一发到每个小孩的手中。”

段德峰认为这种小事很重要,一来是可以防止学生可能会出现相互炫耀攀比的心理,二来是可以让善举制度化,虽然是“一对一”的助养关系,但所有行为最终还是要以“映秀·姚渡”之友的名义进行。

去年,通过“北大M群”资助的运动鞋,北京时代今典文化传播公司捐赠的图书,以及歌手孙楠捐赠的羽绒服等物品,都统一由“映秀·姚渡”之友分发到每位灾区学生的手中。

“我觉得捐钱事小,很多人都能做到,但这些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钱。”赵昌云的助养人王彬说,灾区学生“其实最需要的是成年人给他们的帮助和鼓励”。

“打人事件”发生后,有一周的时间王彬每天都接赵昌云回家,“辅导他的功课,给他讲一些道理。后来每周一次接他回家。经过一段时间,他耳濡目染知道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自然就好了。”

对于助养,何博闻说这是一次逐渐学习的过程,“很多人最先理解就是交一笔钱帮助一个孩子,但其实助养包括很多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不是资助也不是捐款。”

由于得到了“映秀·姚渡”之友的帮助,校方对这102名灾区学生的评价是,“远远超过了学校方面的预期。”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获得四川官方认可

制度门槛仍难跨越

在今年两会期间,四川省政协主席陶武先等人特地到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看望在此就读的灾区学生,并对校方及社会各界对学生的关爱表示感谢。

“如何在跟官方的互动中找到一个契合点,这将决定慈善行动的效果。”段德峰说。

而如何让志愿者的善举热情不会消退,也是“映秀·姚渡”之友需要考虑的问题。“大灾不久,大家的热情都比较高涨,但时间长了会逐渐平复。”段德峰说,组织中需要不断有激情的志愿者加入,“尤其是要有一两个能调动大家热情的核心人物。”

“映秀·姚渡”之友面临最大的一个问题,是组织的法律身份问题。这个以熟人圈子为纽带的草根慈善社团,并没有相应的法律身份。如果遇到走账等公干,“映秀·姚渡”之友还是要打着中国红十字会互力健康基金会的“红帽子”。

“有人形象地说,汶川地震中的慈善行为推进了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速度,至少推进了10年,我觉得不为过。”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促进司司长王振耀在一次访谈中说,汶川地震所激发的慈善热情已经改变了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格局。

“从很多国际经验来看,一些重大的灾害后,特别是地震灾害会形成NGO元年。我们所面临的危机、需求是共同的,能不能形成NGO的大发展,还必须依赖于我们的制度的改进。”在一次关于灾后民间力量的主题演讲中,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副所长贾西津点明了中国NGO目前仍无法逾越的制度壁垒。

贾说,我们面临的挑战是没有迈过对NGO管理的制度门槛。在组织注册上,我们实行的是审批制度,而不是国际上通行的备案制度。草根组织没有合法的法律身份,给行动造成了困境。

最先牵线让灾区学子进京复学的记者刘丁,如今已到广东一家媒体任职,但他仍与其他成员继续奋战在一起。尽管面临法律身份的困境,但“映秀·姚渡之友”还是希望能走得更远,对灾区能有更多更实质性的帮助。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临安采访团到金子山 一本厚重的书慢慢打开

 
 作者:钱弘
 来源:【临安新闻网】 添加日期:2009.05.05


    川渝之地,是一片熟悉而又完全陌生的土地,“5·12”汶川地震几乎使这里的每一个地名都深深铭刻在国人的脑海中,而那些耳闻的灾情和重建的数据,对大部分人来说,又仿佛显得遥远,只有亲自踏上这片曾经受伤、如今百废俱兴的土地,你才能感受到什么叫做对生的渴望和坚持,什么叫做大爱无疆。
    2009年5月4日,当采访团乘坐的国航CA4520航班在空中经武汉,过宜昌,14:08降落在成都双流机场的时候,这本厚重的书才慢慢打开,而等待我们阅读的是封面和内页都精彩的灾后周年史书。

    汽车行驶在成绵和绵广高速公路之上,从成都向东北,经过德阳、绵阳,到达广元境内,沿途“大行德广,伴你成长”、“危难见真情”、“有你的温暖,美丽的什邡定能重现”等标语映入眼帘,让人体会到重建的信心和动力,油菜、麦子都已经成熟,散发着这个五月最诱人的色泽,在农民的收割中,我们看到了收获的喜悦,与成片麦子和油菜相应的,是绿油油生长的秧苗,是的,这既是一个收获的五月,也是一个播种希望的五月,这个季节,,将会慢慢覆盖地震带来的创伤和痛苦。
    17:00,汽车进入金子山乡境内,地形也从平原、盆地过渡为高山险岭,隧道增多,地势奇峻,北部石档关长脊梁与南面印把山悬岩相夹,把金子山乡呈现在带子形山谷中,雄伟山势扑面而来,异峰突起、层峦叠嶂,80%的森林覆盖率将一个陌生而又充满生机的金子山乡呈现在我们面前。

    下了绵广高速转入竹金路,便进入金子山乡,这个高速路口,是进入青川的唯一通道,在入城口,曾经的办公、生活的板房已经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绿化带;路基下方,便是在建的金子山乡中心小学、卫生院。顺着嘉陵江的支流青竹江而下,穿过狭长的金子山乡,便进入青川第二大乡镇竹园镇,杭州市援建指挥部就驻扎在这里,杭州援建产业园工地建设正如火如荼展开,工程车、挖土机来回穿梭,好不热闹。
    来接待采访团的临安对口援建指挥部工作人员对这里的乡情和援建项目如数家珍,临安援建指挥部总指挥蔡伟军是去年9月4日第一个到达金子山乡的援建干部,他介绍说,目前援建工作正有条不紊进行,力争在“5?12”大地震一周年前,实现卫生院项目完工、金子山乡小学主体工程完工;5月份前农房建设全面完成,示范点综合工作基本完成;产业援建的主要项目全部启动实施;9月份前,入城口和路堤改造工程实现开工,饮用水工程等不住类项目全面启动,年底前确保完成三年援建任务的60%实物工程量,金子山所有援建项目全部启动。
    金子山,在这一年时间里,远隔千里的临安人牵挂和关注着这片土地,同时融入了52万临安人对灾区重建最无私的爱。”5.12”地震中,金子山乡虽仅有1人受伤、无人员死亡,但民房、学校、医院、农林作物、基础设施等严重受损。令金子山乡党委书记陈燕丽感动的不仅是在地震中全乡干部群众表现出来的抗震救灾精神,更有临安援建干部的踏实、忘我的工作作风,民生、产业等4大类7大项目都已落地,90%的农房重建工程和覆盖80%人口的饮水工程都已启动,竹笋、核桃、桤木等产业援建项目也正紧锣密鼓备战中,援建干部克服人员少、任务重、水土不服、远离家人的困难,给予金子山乡的是合作、发展、信心和感恩,“金子山是大家的家,重建就是让这个家更接近幸福,让更多的人学会感恩。”陈燕丽如是说。

    金子山,这块厚重的土地上,距离临安千里,却和我们一样有着渴望经济发展和幸福生活的脉动,我们看到的是爱心设计的封面,信心书写的内页,而随着此次阅读的深入,更为精彩的内容将会逐一展现出来。

信息发布:凌培基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灾区归来富家子干力工 一直回避着有关灾区话题
2009-05-05
来源:新商报

郭璐宁在灾区。

  那灾区10天给他的人生带来巨震,生活方式就此改变

   “5·12大地震”后是中国大地所经历的最为波澜壮阔的全民总动员。

  他们曾经互不相识,但却怀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他们不是由谁组织,而是源自民间自发编队。他们不顾自身安危,甚至有人因此牺牲性命,但却救急扶难,把爱心与人道精神发挥到极致。

  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5·12地震志愿者。

  不顾自身安危,甚至不惜生命,所以,这绝不是一次冲动,更是一种爆发。震后一年来,他们仍然时时刻刻在关注灾区的重建、灾区人民的生活,及与灾区有关的一切。很多人的生活在这里转折,发生改变。在“5·12大地震”一周年之际,我们重访大连志愿者,倾听他们的心声,将这一年中他们的经历及所思所想呈献给读者,让志愿者的长情守望和同胞爱的精神照耀我们继续前行。

   ■新商报记者李晓东

  当时间再一次进入5月份的时候,郭璐宁突然沉默起来,而沉默的背后是一种莫名其妙的矛盾与烦躁,“从去年5月15日开始,我在灾区呆了10天,这10天在我的人生中烙下了深深的印痕,我的人生从这里出现拐点。”虽然郭璐宁已与记者相熟,但他却十分不情愿提起那10个日日夜夜,“但我不能不想那里,不能不惦念那里,那里可能是我一生的牵挂,但是我实在不愿意再提起那里。”

  郭璐宁的心声

  “这一年来,我总在想一个词,那就是平静。让灾区人民平静生活,是我们对他们的期盼;我们平静下来生活,是我们对灾区人民最好的安慰。一位灾区的网友说过,他最大的担心,就是这场灾难让我们这些志愿者不再平静。这句话的深意,我能读懂。”

  

  A

  事迹回放爬上危房三楼背出无助老太

  去年5月16日15时,不满19周岁的郭璐宁从妈妈的泪光中踏上了飞往四川的飞机。当天,他就与一些退伍军人组成一个救援队,背起救援物资,快速向灾区进发。在坎坷的山路上爬行,感受阵阵沙土从山顶往下滑落,郭璐宁说:“我努力让自己忘记害怕,总是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对那10天,他有太多的记忆:“没想到的是,死亡其实与我们每个人都如此贴身。”

  在运送了几天救援物资后,郭璐宁和队友接到新的任务,渡过一个堰塞湖,爬到青川一座山上铺设7公里的电缆。“徘徊在波涛汹涌的湖边,站在瓢泼的大雨中,我们第一次那么近距离地闻到了死亡的气息。就在我们准备放弃乘船过湖而选择下水游过去时,一次大余震发生了,我和队友们眼睁睁看着对面的山从中间裂开,大量的石块席卷着尘土疯狂向下滚落,我们愣了一秒之后撒腿就跑。”

  在青川的一个小镇里行走,他们突然发现有一个老太太,站在一个严重倾斜的楼房三楼窗口,无助惶恐地向下望。郭璐宁和队友们找来扶梯,“我顺着扶梯爬上楼,将老太太背了出来。重新回到地面后,老太太吓得双腿发软几乎不能站立,颤颤巍巍地说,她只是想爬回去拿床被子。我站在老太太身旁,恍如隔世,因为我很清楚,任何一点的余震都会让那欲倒的楼房土崩瓦解,而我和那个老太太也不会再走出来。”

  郭璐宁说,他总也忘不了灾区人民的眼神,“我们出现在他们面前的那一瞬间,他们的眼神是惊恐与绝望;当看到我们时,他们好像找到了一种依靠,看到了一种希望。这种眼神的瞬间转换,对我们这些志愿者而言,如同打了强心剂一般。我们多走一步,多帮一人,就会让惊恐与绝望离我们远一点,这成了我们的精神支柱。”

  

  B一年状态

  极力寻求一种生活的原生态10天后,郭璐宁从灾区归来,母亲流着眼泪抱住他时,他还羞涩着,只是眼神不再稚气,而是充满了坚强和刚毅。因为这段特殊的经历,很多人在向他竖起大拇指时,都不忘劝慰他,担心这段经历会给他带来心灵创伤。而郭璐宁则平静地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没事,挺好的,我会把我未考完的驾照考完,然后好好生活。”

  当记者昨天与郭璐宁聊起这些时,他告诉记者,近一年来,他一直努力回避着有关灾区的话题,“虽然我一直在惦念着那里,那里是我一生的牵挂,但我实在不愿意同人谈及那里,我自己都不明白为什么如此!真的,很多东西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不过,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郭璐宁总要登录 QQ,“我们建立了一个群,其中不少是同我一样的志愿者,还有好多是灾区人。”

  郭璐宁能隐约感觉到,在这个群里,很多人都在刻意回避着某些东西,“因为我们经历过,所以我们把它捧着,不忍心去触摸它。大家都是聊聊自己的现状,其实我们知道,这是互相的劝慰,因为那段经历太刻骨铭心了,是痛苦的、悲壮的。即便如此,不经意间还是要打听打听那里的现状。生活在那里的人会告诉我们,我们曾去过的地方现在如何如何了,这时候,我们总是很兴奋,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偶尔,也有人会发来照片,这时候,我总会很激动。”

  记者问他,是否想过重访灾区?他说,很矛盾,想去又怕去,“即便是去了,也是悄悄地去,悄悄地回。我想,我会选择灾区人民都平静的时候再去。真的,我们千万别去破坏那份平静。” C

  生命感悟

  享受有情时光没理由不乐观

  郭璐宁的生活优越,是一个富家子弟,“曾经的我,无忧,年少轻狂,我根本不知道愁滋味,甚至连钱为何物,都闹不明白,只知道缺钱了向父母张张嘴就行,一个月花几千块钱太正常。我不满20周岁,可以说,我们这代人的不少坏毛病,在我的身上都曾有过,我曾让很多人头疼。”郭璐宁说,但这次经历让其明白,人最大的幸福是看到明天的太阳,人最大的权利就是好好活着。名、利,一切都无所谓,只有“情”是恒久的。所以,还活着享受有情时光的人是没有理由不乐观生活的。

  这个很多人眼里的坏小子、纨绔子弟,通过这次经历后,人生出现了拐点。“父亲在沈阳有个工地,从灾区回来后,我决意去尝尝赚钱的感觉。我当起了力工,与农民工吃住在一起,天天6点起床,天擦黑了才散工。一天下来,我就出血泡了,筛沙子、和水泥、拣瓷砖、搬石块……工地上的活儿,我没有没干过的。”这时候,郭璐宁突然明白,其实,人最有韧性和张力,“没有人吃不了的苦,没有人过不了的槛儿,哪怕再苦的日子都能过。记得,刚干力工时,好像从天堂掉进地狱,每天给我80元,5天一开钱。当我看到其他工友幸福满足的样子,我捏着那点钱就想,这钱够干什么呀?可是,那些工友告诉我,这点钱要养活一个家。这些说粗话干粗活的农民工们,心却特别细、特别善,他们不知道我是老板的儿子,还照顾我,说我身子弱,怕支撑不下来,时常帮我干活儿。而且工友之间谁家遇到了麻烦,他们肯定都给凑点钱表达心意。人呀,无论钱多钱少,都能把日子过出情味来。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情而活着的。”

  之所以能有如此感受,郭璐宁坦率承认:“与灾区之行有着莫大关系,倘若没有这段经历,父亲让我去当力工,我会跟他拼命。但现在,我平静地接受了,人只有平静了,才能悟懂生活。”

  记者王博摄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公乡:渴望被关注的重灾区
 
   2009-5-5 5:09:00· 来源 : 长江商报
 
 
  浙江衢州援建指挥部工作人员郑雪良在青川县马公乡的高山上已经有两个多月没出山了。指挥部建在马公乡的入口,海拔1500多米,放眼看去四周的高山都是裂口。地震后,石块和黄土掩埋了原有的森林,想要出山,就要穿越一个个滑坡地段。
  “真是穷山恶水啊”,郑雪良发出感叹。一位同事打断他:“你说错了,这连‘恶水’都没有”。
  马公乡吃水困难,援建指挥部进入初期,山上山下都没水源,只能用车到几公里外拉水。现在,他们从一条河沟接了细水管,水才抽到山顶,但仍然时有时无。
  马公乡是青川县最西边的乡村。地震之前,青川县交通局的柏油路也只修到附近的关庄镇,而从马公乡到关庄镇还有两个多小时的车程。该乡工作人员说,他们都是步行10个小时到乡里报到。
  “5·12”地震后,青川县成为急重灾区,马公乡是受灾最为严重的几个乡镇之一,但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马公乡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关注。

  13辆车掉落悬崖,至今未找到残骸

  青川县处于四川的偏远地区,地震刚发生时,这个受灾严重的县因为距离震中汶川相对较远,因此,当汶川、北川、都江堰都已经集中了大批救援力量时,由于通讯中断,青川的灾情延迟一天才公布。
  位于青川县最西边、到处是海拔1500米以上高山的马公乡,在地震之后,唯一的一条盘山土路也一再塌方,更进一步阻隔了外界的关注。4月27日,记者从青川县城出发,沿着盘山双车道的柏油路行驶2个多小时后才到达关庄镇。然后,山路开始崎岖起来,仅比一车略宽的土路上随处可见山上掉落的黄土和石块。大部分高山的半面山体都被石块和黄土覆盖。
  当地人介绍,这条路还是地震之后,救援人员在滑坡的山体上强行挖出来的。路的一面是滑坡的高山,不断有碎石滚落,另一面则是数百米深的悬崖。据称,地震期间,这里有13辆车掉落几百米深的悬崖,被乱石掩埋,至今未找到残骸。
  即使地震之前,马公乡也不通公交车,村民出门靠双腿,要步行三四个小时,到石坝乡坐车。地震之后,上级领导下达死命令,通信部门日夜抢工,才在该乡开通了两部固定电话。
  这个63.8平方公里的乡镇,在地震前也只有575户,1600余人。地震造成70人死亡, 200余人受伤,房屋几乎全部损毁。窝前村是整个5·12地震的爆发点之一,地震造成当地地面下陷,海拔近2000米的山体整体崩塌,零星居住的村民,瞬间被乱石埋没,人、山林、房屋,全部消失在百余米的地下。

  几十间房子的地基都找不到

  浙江衢州援建指挥部和乡政府工作人员在一个灶台吃饭。本地人吃着米糊糊拌辣椒、酱油就能对付一顿饭,援建人员开始无法适应,但现在,他们跟当地人一样,吃点白菜、豆角都觉得很香。记者到达的当天,一群人听说要杀鸡吃,正手舞足蹈地互相转告,像在过年。他们对厨房特别交代:鸡肉要切小点,汤炖多点,这样可以保证每人都吃到一大碗。
  马公乡本来就缺少水源,震后更不好找水。当地人说:“马公乡要么没水,要么就是洪灾”。2005年,干旱已久的马公乡曾爆发洪水,冲毁了河床边居民的房屋,随后又是长年的干旱。
  4月27日,马公乡正在山腰上抓紧重建小学和卫生所。当地山势险峻,村民一般在山腰建土木混合的住房,村民们也想过集体居住,互相有照应,但“几十间房子的地基都找不到”。援建人员寻找论证几个月,才为学校找到了这块600余平米的土地。
  地震之后,马公乡的环境更加恶劣,大部分山体都开了长长的口子,滑坡地段随时可能有石头飞下来,还造成了多个堰塞湖。成都理工大学的专家赴当地考察后摇摇头,“这么恶劣的环境,已经不适合人类居住了”。
  政府曾考虑撤掉这个乡,让村民搬迁到剑阁县等地。震后,青川县的上级广元市政府连续7次下达命令,要求马公乡搬迁。一段时间内,青川电视台滚动播出节目,“马公乡已不适合人类居住,计划全部搬迁……”
  但这个计划遭来了村里人的强烈反对,老年人说离不开生活了一辈子的土地,再艰难也要回来。
  去年7月,在外地避难1个多月后,陆续有村民回到马公乡。2008年7月15日,政府决定马公乡原址重建,1500余村民返迁。

  记者在山上住了几天,他们都记得

  地震之前,在青川县乡镇官员中有句顺口溜,“宁可在其他乡当‘兵’,也不愿到马公当‘官’”。据说,马公的乡长、书记调任其他地方,一般只能任副乡长。只有前任书记因为在救灾中表现突出,才调到县民政局当副局长,这也成了马公乡工作人员的骄傲。
  一位曾经在马公乡工作的干部说,到其他乡镇可以大干一场,在马公乡却不太可能。他这样解释:“地处偏远,受上级关注少,即使震后,前来视察的各级领导也比其他乡镇少。干部看不到希望,工作没动力,不容易做出成绩。”
  重建期间,不少乡镇都做了统一的规划:小青瓦、白墙……但马公乡却不敢对村民有要求。各种自然灾害随时可能再来,不能让村民浪费钱。曾有上级领导表示,马公乡震后做好稳定工作就可以了,不必要有大的发展。
  得知记者要到该乡采访,乡政府派工作人员到30多里外等候。马公乡的工作人员说,一是为了上山记者们的交通安全;更主要的是,他们迫切需要更多的人知晓山里的情况。地震发生快1年了,马公乡的工作人员仍然对曾经到来的每位记者都印象深刻:“谁睡在米袋子上”、“谁在山上住了几天”,他们都记得。
  让人欣慰的是,对口援建工作开展,地震后的马公乡里通了网络,乡内的路段正在维修。耗资300多万、600余平米的小学;投资100多万、300余平米的卫生院都将于今年7月完工。这个边缘地带的极重灾区,同样拥有了希望。

  本报记者王毅 
  发自青川县马公乡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特别报道②坚守:“巴心巴肝”的工会人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05日 04时57分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作者:陈昌云 高柱 方大丰 贺少成   
 
 


    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工人先锋号”的映秀邮电支局的职工,大地震后在办公楼倒塌、部分职工自己受伤和家人遇难的情况下,强忍悲痛于2008年6月2日在临时搭建的板房里全面恢复营业,一直保证着震中映秀的邮电畅通,为加快灾后重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是5月2日映秀邮电支局的职工主动放弃休息,坚守岗位为灾后重建的居民提供邮电服务的一个镜头。本报记者 于文国 摄

    4月30日上午,成都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四川省总工会、成都市总工会在这里联合举行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劳动者之歌”广场文化周活动。

    省、市各行各业的600余名职工代表参加了庆祝。舞台背景“劳动者之歌”五个字仿佛透着一股力量,职工合唱队嘹亮的歌声将震后四川的第一个“五一”庆典推向高潮。

    “精神家园的重建,丝毫不亚于物质家园重建。”4月20日,德阳市总工会副主席龚小嫚对记者说。这一天,她陪同记者采访了重灾区绵竹。绵竹市总工会大楼的墙上,四处有弯弯曲曲的裂缝。每间墙壁“漏风”的办公室里,架着单人床。会议室里,挂着一幅“职工活动中心”的效果图。

    包括绵竹工会在内的灾区县市工会的职工“精神家园”重建工程,为灾后重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职工书屋”、工会文化活动室进了板房社区,职工读书节、职工乒乓球大赛、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和新市民学校安置区流动课堂等活动,在广大职工中持续开展。

    “把温暖送给职工、把困难留给自己”,成为灾区工会组织的坚定意志。

    工会的牌子在,工会组织的力量无法替代

    青川县和它的名字一样美丽,山翠绿,水清澈,青竹江蜿蜒从县城流过……

    4月22日记者到达青川的时候,青川县城已经看不出遭灾的明显痕迹。整个青川县城似乎是个大工地,到处都在热气腾腾的建设中。

    “震不垮的青川工会”像是一条标语,又像是一道门拱,从这里钻进去,就是青川县总工会——浙江省总援建的四排活动板房,县总职工的办公和生活区都在这里。

    一进“门”,县总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田行卫就带着记者看他的“家当”——板房里整洁的办公用具,电脑,空调……“这都是地震后我们从别人的废墟抢出来的,当时想,灾后要开展工作,没有电脑可不行。”

    所谓“别人”,其实就是原来租用县总办公楼的青川政务中心。征得人家同意,田行卫组织人员“冒险”将能用的家当都拆下来用,电脑、空调、饮水机……不错的家当让县总的“板房办公室”显得颇有“档次”。

    田行卫是个十分善于“因地制宜”的人——板房的外墙上,居然工工整整地印着“2009年青川县工会工作要点”,十分醒目。

    从写着“中华全国总工会”字样的蓝色帐篷钻过去,是一间储存救灾物资的仓库,田主席从腰间取下钥匙,打开仓库门领记者参观:“大米,油,面,矿泉水……都是县总购买和其他兄弟工会捐的,给困难职工送些救急的物资,还能维持几个月呢。”

    随后,这位充满达观的青川人很认真地对记者说:“地震后,我们收到了来自全总、省总和兄弟省市工会许多救灾物资和专款,县总职工一瓶矿泉水都不能喝啊。”震后慰问、春节送温暖,青川县总将一份份爱心送到了特困职工家里。他相信:只要工会的牌子在,工会的活动在,工会组织的力量就无法替代。

    “工会的牌子不能倒”成了田行卫十分执著的信念。

    地震发生后,工会的大楼成了废墟。“我们立刻想到,在此危难时刻,工会办公楼可以没有,但工会的牌子不能没有,工会组织的旗帜不能倒!工会工作不能停止!”田行卫说,“当时,大家七手八脚地一阵忙碌,在倒塌办公楼对面街旁的开阔地上,搭起了两个彩条布棚,我找来材料,用颤抖的双手在一块破门板上写上几个大字:‘县总工会临时办公地点’。”

    震后不到一小时,青川县总工会的牌子又挂出来了,工会组织又开始运转了。

    县工会在上级工会的部署下,完成了大量与浙江等兄弟省区工会的爱心对接,完成了十几车捐赠物资的接收、装卸和搬运,完成了到位物资和上级拨入救灾资金的分发、分配;在灾后重建的日子里,县总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还主动请战,与县里其他几个部门一道承担起了竹园片区乡镇和大坝乡共六乡一镇的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的指挥、协调和参与工作……

    爱心助学、农民工就业培训……这些田行卫眼中的“工会日常工作”,也都有条不紊地开展着。在长达数月的时间里,县总每一位工会干部每天只能休息3~5个小时,大家都晒黑了、累瘦了。在一次工作小结会上,田行卫说:“大灾面前,我们都还活着,活着就要有一点精神!非常时期,没有男女性别之分,女人要当男人用!一个男人要当两个男人用!”

    他对大家说:“灾后,我要请大家好好喝顿酒,大家都要喝醉!”

    田行卫没有告诉记者这顿酒他请了没有。从他的电脑里,记者“拷”了许多资料,其中有一份演讲稿的结尾,引用了去年端午节他发给同事们的短信:

    “天当被、地当床,笑傲风月卧广场,数星星、看月亮,纵有余震又何妨。叹人生,话沧桑,以苦为乐在梦乡。杏子红,麦穗黄,帐篷里外过端阳……”

    下午,田行卫将记者领到了黄坪乡枣树村。“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一对残疾夫妇自撰的口号仍然挂在他们新建的房屋上。“工会的办公楼可以没有,工会的牌子不能倒!”在这个共和国总理曾经握手鼓励过的山区农民屋前,田行卫再次向记者重复了他心中的“信念”。

    告别田行卫,驱车在崎岖的“剑青公路”上,挂在青川县总“板房大院”门口那“震不垮的青川工会”8个大字,愈发清晰地在记者的脑海中闪耀……绵竹、什邡、北川、都江堰,我们采访过的每一个灾区工会,无不如青川工会一样,顽强而抖擞地释放着力量!

    “巴心巴肝”的服务温暖万户千家

    自从率领53名干部职工在九州体育馆“熬过”50多天特殊的日子,被人们称为“傅大爷”的绵阳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傅鹏在随后的工作里就发现,市总机关的风气变了。

    “市总一直在搞服务型、责任型、学习型工会建设,但很多时候仍难免流于说教。”傅鹏说,“九州体育馆服务受灾群众的特殊经历,让机关吃苦的精神增强了,”巴心巴肝‘为职工服务的意识增强了,工作责任心增强了。“

    副主席贾志艳说:“经历了一场患难和同舟共济的特殊战斗,干部加班加点几乎成为常态,大家都想多做事,做好事。尤其帮扶中心那一块,从来就没有休息日,也没有任何人有怨言。”

    “巴心巴肝”这句地道的“四川话”,意指掏心掏肺,在灾后恢复重建的时期里,几乎成为从上到下各级工会组织服务职工、服务大局的基本理念。

    在企业,工会干部“巴心巴肝”帮扶困难职工、救助因灾贫困家庭,每一个住在板房的职工都得到了工会无微不至的关爱,工会为生产自救和恢复重建而组织的劳动竞赛,让企业充分体会到工会“巴心巴肝”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在社区,板房工会的旗帜在飘扬,工会干部走家串户搞慰问,吃在板房,睡在板房,将职工书屋、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活动带进受灾职工群众的临时家园,每一个板房人家都能体会到工会组织“巴心巴肝”的温馨服务。

    在农村,不少工会干部联村蹲点,有的兼任了“村支书”,灾后的农房重建中,工会干部“巴心巴肝”为农民跑建材,“巴心巴肝”将农民工技能培训班开进村庄,把职业介绍送进田间地头……

    连日来,在灾区工会,我们见到了一张张疲惫的面容,也感受到了工会干部“火热”的心跳。

    4月21日下午,记者在北川新县城安昌镇遇到县总主席张映芳的时候,从她脸上,已经找不到去年5月25日遇见她时的痕迹了。那时的张映芳,黑而瘦,疲倦憔悴,脸上笼罩着愁容惨雾。

    当时她指着草地上的一顶小帐篷对记者说:“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只有这顶别人给的小帐篷可以栖身。”逃生到九州体育馆的张映芳,坚持在帐篷办公,搭建了一个著名的“帐篷工会”。

    “遇到这样的大灾害,工会尤其不能倒。工会不倒,职工就有希望,有盼头。”当时她说。

    现在的北川县总已经搬进了正规的办公室,但灾后恢复重建的漫漫长路里,工会也面临着更繁重和琐细的工作任务。张映芳说:“有党和政府坚强的领导,有上级工会和全国人民的倾力支持,有我们北川工会坚忍不拔的努力,我们一定会从灾难中坚强地站起来。”

    张映芳如数家珍地介绍北川县各级工会重建情况。她不时要操起电话,向人布置4月26日在吉娜羌寨举办的“牵手百年、重建家园”的集体婚礼事宜。她说:“这20对新人,都是地震后家庭破碎,又重新组合的。”

    张映芳的桌子上摆着《北川县总工会2009年的工作目标》,从“企业帮助”到“农房建设”一共9项。张映芳说:不能说大话,要一件一件地干!

    灾后的工作千头万绪。除了做好救助慰问工作,张映芳将组织职业技能培训、搜寻就业信息、发掘就业渠道作为灾后工会工作的重点。

    张映芳在联村蹲点时发现,桂溪、凤凰两个村,许多人因为没有任何打工就业的信息,只好呆在板房里。张映芳将村支书“一起拖出来”,到成都、绵阳、广元四处打探,将宝贵的就业资料带回村子……

    县总机关的干部职工仍然称张映芳为“张妈”,但大家发现,这个“张妈”变得更泼辣了。她烫了头发,上街买了十几盆兰草,在每个办公室都摆上,“活着就要活出质量”的话,她几乎每天都要跟县总的干部职工念叨几遍,她还爱上网了,每天,只要有空,她就会打开电脑放一段轻快的曲子,看下载的蔚蓝大海的图片。她说:每当失去亲友的刺痛袭来时,我就把心放到大海中去翱翔。

    灾后大约半年的时间,张映芳一一删去了手机里存着的63个至亲好友的电话号码,他们永远也联系不上了……说到这里,记者和张映芳的眼里,热泪同时滚落……

    拭干泪水,掩埋悲伤,灾区无数的工会干部,如同张映芳那样,将全部的爱与热情,“巴心巴肝”地洒在职工和受灾群众身上,工会温暖的触角,延伸进任何可以延伸的角落。

    在救人抢险工作阶段性结束后,都江堰市总工会就在主城区17个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成立临时工委,组建“板房工会”,较大的14个安置点修建了工会文化活动室,配置了电视、书籍、书桌及娱乐器材。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汪鹏说:“全市210个集中安置点均覆盖了工会组织。”

    4月17日,一大早记者走进“勤俭人家”板房区时,板房工会主席刘丝芳推着自行车来到“职工活动室”门口,眼里布满血丝。这个板房居民最熟悉的“刘姐”、“刘妈”、“刘阿姨”、“刘主任”手里拿着一本磨毛了边的学生练习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勤俭人家”文艺骨干、棋类爱好者、乒乓球、羽毛球爱好者等数十类名单。

    刘丝芳在38000人中一一将他们找了出来。板房社区里,从此有了歌声、有了舞会、有了围棋象棋赛、有了篮球场上的吆喝、乒乓球的对垒……

    跟随推着自行车的刘丝芳,这一天,记者穿行在纵横交错的板房社区,流连忘返。

    这是输送温暖的桥梁,这是对接爱心的纽带,面对巨大的灾难,爱心在涌动,力量在凝聚。

    “灾后的工会组织,更充分地凸显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全国人民的爱心,通过工会组织快速传递到灾区职工群众中,党和政府的温暖,快速送达灾区职工和企业。可以说,挺立在灾区的各级工会组织,也是一座座挺立的爱心丰碑。”都江堰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汪鹏说。

    4月18日上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师生爱心捐献的20万元“自强助学金”在都江堰市总举行交接仪式,作为仪式的重要部分,来自该大学的领导与都江堰市委、政府和市总工会领导一起,在向峨乡石碑村种下的“自强林”也正式落成。

    去年7月,该校研究生崔开昌作为志愿者被分配到市总帮扶中心工作,亲历了工会组织贴心服务职工的种种感人场面,回到母校,他向校长汪泓汇报了在灾区工会的所见所闻,汪泓当即决定,学校师生捐献的20万元救助款,全部捐献给都江堰市总用于爱心助学。

    都江堰市总领导无法一一细数来自全总和全国各级工会的捐助,但工会这条渠道传递的爱心,不仅感动着都江堰的职工群众,也感动着市总和各级工会干部。

    自去年6月30日上海市总工会副主席陈国华一行到都江堰就对口支援工作进行首次对接以来,工人文化宫重建项目正式纳入上海援建项目,选址已基本确定;已建成“职工书屋”12个;提供“金秋助学”资金25万元,129名学生接受了助学帮扶;市总工会37名工会干部赴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接受了为期一周的业务培训……

    两地工会在相互交流中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这样的情谊,在灾区18个对口支援的地方工会中汩汩流淌着。都江堰市总副主席赖永辉说:灾后的第一个月里,一位兄弟市的工会领导顺便带了两只卤鸭来犒劳我们,那是我这辈子吃得最香的一顿饭。

    灾难让全国工会干部心连心手牵手,“远方的人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句诞生于冰雪灾害的温情话语,在震后的灾区工会,又成为顽强坚守的广大工会干部的真实体验。据四川省总领导介绍,截至2008年底,省总到账救灾资金2.22亿元,接受捐助的救灾物资价值约3900万元。

    在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号召和组织下,全国各级工会组织给予灾区的恢复重建以大力支援。记者在都江堰、德阳、绵阳等重灾区采访的受灾企业,几乎都能列举来自全总的救助和帮扶,全总领导的脚步,几乎踏遍了灾区的受灾重点企业。

    全总组织的劳模技术服务队,成为灾后恢复重建的靓丽风景,留下了一个又一个佳话。

    去年7月下旬,全总劳模技术服务队李黄玺分队到了东汽。

    东汽有一台从德国原装进口的离子氮化炉设备,这是一台完全由计算机控制的离子氮化炉,安装调试阶段遭受地震,抢运安装到新车间后已经“罢工”2个多月,直接影响汽轮机核心部件的加工和东汽恢复重建进度。李黄玺领着数控设备维修技师展宝丞、高级工程师李登文与一汽专家通力调试,故障顺利排除……

    采访行将结束之际,四川省总给了我们一本厚厚的“资料”,大量的数据无法一一列举,但记者能感受到,每一个数字后面,都是全国各级工会组织携手并肩共克时艰的生动写照。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浙川同心 山歌再起

2009年05月05日04:39  浙江日报

  本报杭州5月4日讯 (记者 张帆 实习生 章程) 为了感谢“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浙江省给予四川省青川县地震灾区在资金、物资和重建上的巨大帮助。今天晚上,由青川县委、县政府主办的“山歌再起”赴浙感恩演出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举行。

  晚会分为“天灾无情”、“人间有爱”、“山歌再起”、“青川永恒”4个主题。表演形式丰富多彩,有歌舞、小品、快板、朗诵等,传递着25万青川人民对浙江人民的感激之情,以及重建家园的坚强信心。演出中掌声不断,高潮处全场还高喊:中国加油!浙江加油!青川加油!

  据晚会的总导演郭江锋介绍,这台晚会自去年11月就开始筹划。约60名演员都是青川人,除十几名专业演员外,其余全是从青川县的学校、机关单位抽调的。演出还将在宁波、嘉兴、绍兴进行。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起梨花漫天

 2009年05月05日02:34  都市快报

  

想起梨花漫天

  去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浙江对口援建青川。

  昨天晚上7点30分,青川县赴浙江感恩演出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举行。

  台上演员动情,台下观众动容。其中一个叫《梨花漫天》的节目,说的是青川东河口小学门口有一棵梨树,地震发生之前,孩子们经常在这棵开花的树下玩。节目还特别请来了故事中的主人公——东河口(现在是地震遗址)小学的学生,说起地震当时老师为抢救同学而被压地下,再也没有出来时,她的眼泪止不住往下流。见习记者 任烨 摄影报道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谷拼出总理画像 粒粒杂粮表青川人感激 
 
 四川在线  (2009-05-05 05:08:33)  来源: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清晨7点,前往青川县城经黄坪乡路段约2公里的弯口,一阵浓香随风而至。从未到过青川的人很难想象,如此偏僻的弯口内,蕴藏着一座美丽干净的村庄——枣树村。4月30日,35岁的李玉民正在厨房里独创米豆腐烧山鸡的招牌菜,妻子锁桂芳哼着小曲,收拾着院内的白色座椅。这天,是枣树村首家农家乐开门揽客的日子。锁桂芳指着屋后的林子说,不久,客人能在这里赏花、摘茶。近日,他们还将在乡政府的带领下,到成都龙泉向当地的农家乐老板取经。


  标语响当当;随口答话 最感人标语诞生

  走进村口,一幅动人的画面映入眼帘。阳光暖暖地照着枣树坝,清亮的小河泛着粼粼波光,梨花、桃花一树接一树点缀着38栋新起的青瓦木檐农舍,错落成一幅农家最平实、最温馨的画面。画里最醒目的便是贴在农家门面墙上两条用红色写成的标语: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这条四川人乐观坚强标语的由来还得从44岁的断手人石光武说起。石光武是个残疾人,右手臂肘部以下截肢。“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就出自他的口。地震后,石光武就发动全家把地震震裂的三楼和二楼拆了,在没有较大损坏的一楼两间房子上加盖了青瓦屋顶,又在旁边新修了两间房。砖砌了两米高时,余震来了,把砌好的砖墙震松了,他怕了,拆了砖墙又筹划修木结构房子,拖着一只残臂跑了几十里,花8000元钱买了邻乡一个木匠的三排木扇。“温家宝总理来时,我正在修木结构房,他称赞我修木结构房好,还握了我的手。”石光武家两新两旧七八间房子,如今都内外装修了,全家6口人足够住了。

  锁桂芳的丈夫李玉民,地震后最早动手修永久性住房,当时他把除旧房子的工程承包出去,自己也在里面打工。有一天,一个过路的村民跟他开玩笑,“李玉民,你不要一把工程包出去,就偷懒哈。”李玉民随口答话:“咋会偷懒呢?修自己的房子,当然得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枣树村村委会主任雍明说:“地震后,大家碰面都会说几句鼓励打气的话,我就想选几句写成标语,鼓励大家不等不靠,自己动手重建家园。”石光武的话和李玉民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被雍明选中。经过雍明整理,去年7月下旬,“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两条标语分别贴在村民尚元进和李玉民家墙上,这两条响当当的标语传遍全国。

  粒粒皆感激;25公斤五谷制作总理画像

  “这屋真不错,贴着咖啡色墙砖,样式也很洋气。”走近村口的一幢房子让记者眼前一亮。这就是锁桂芳的家,搬进来已有大半年了。“地震中我的房子倒了,这是新建的,政府补贴了16000元。”锁桂芳说,去年8月前,全村206户村民,有一半的人住进了自己修建的永久性住房。“总理来到这里后,很高兴很欣慰。总理和我握了手,告诉我们,明天会更加美好。”锁桂芳回想起去年8月、总理走进她家时的情景,自豪不已。

  随着锁桂芳的指引,记者看到村庄的沿途,设立着铺有石砖的英雄路、铭记园、纪念碑等。“上面都是我们记录地震当时,解放军官兵在抗震救灾中的英雄壮举。”走进村博物馆,推开红色的两开门,一幅巨大的总理画像跳入眼帘。

  这幅高1.83米、宽3.05米、由15名村民耗时100多个小时,用25公斤五谷制作而成的巨画中,亲切的温家宝总理位于画面中央,两侧是露出笑脸的村民,他们有的手握铁铲正在劳动,有的手提茶壶想敬上一碗热茶……画面中每个人都透着深深的感激之情。画面背景的村落房屋,一座是“猛虎师”驻扎过的住所,另一座是温家宝总理曾绑过钢筋的住户房子。画面以碎玉米粒打底,背景为一片用绿豆、红小豆、小麦组合粘贴成的枣树,掩映在枣树林中的民房则为大米白墙、丝瓜籽黑瓦房顶,墙上标语“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用黑米连成;画面中的总理穿着糯米白衬衫和黑米下装,神态平易亲切,村民们分别穿着小米、红小豆、剥皮黑黄豆衣服,一个个神采奕奕、眉宇间尽显希冀和自信。画面还用稻谷、荞麦、油菜籽等24种粮食做了其他细节修饰。

  味道很巴适;敞养山鸡引来浙商下订单

  枣树村不大,走完一遍,记者跟随锁桂芳回到家中,李玉民独创的米豆腐烧山鸡已上桌了,香味溢满了整个房间。村支书罗义碧迫不及待地夹上一块鸡肉放入口中,“香,太香了。”罗义碧对着李玉民竖起大指姆,“米豆腐是青川的特产,将米豆腐与青川独有的森林跑山鸡搭配,味道巴适惨了。这绝对是青川最地道的特色农家菜。”

  李玉民的农家乐是4月18日开张的。规模不大,三间房屋,两间用来招待客人,最后一间有两张机麻供客人消遣。门面很霸道,每道门外都用红木立着对联——“总理首肯喜开颂, 出力流汗建家园”,横批“自力更生”。屋外10平方米的平台上搭建了一个棚子,里面摆了四五张白色座椅,供客人喝茶用。

  李玉民是枣树村最早打造农家乐的农户之一,第二批10户农家乐将在7月1日前开张营业,第三批14户农家乐将于10月1日前开张营业,该村全年预计打造26户。“目前,客人不多,但自开业以来,每天收入达到了700元。”李玉民乐呵呵地说,不仅如此,政府还帮助他们发展了森林跑山鸡,选择有坡地、茶园、竹园、树林等条件的农户,完全敞养。

  石光武最近就在忙于联系鸡种的事,他的杂货铺是村里最早开张的商铺,修房贷的账也快还完了,现在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拥有自己的产业。“我们这的山林多得很,在这样的生态中生长的鸡本身就有卖点,况且政府还将邀请浙商实地参观这种土鸡的生产环境,之后实行订单养殖。”

  龙泉取经;免费传经验 青川人信心足

  李玉民说,近期乡政府就将组织他们第一批发展农家旅游经济的人到龙泉去取经。“我听说,龙泉三圣花乡的农家乐很厉害,每家人年收入都超过10万元。”李玉民说,这次过去准备好好讨教一下当地老板的生意经。“他们那里有的,我们这里都有。我们有梨花、桃花,还有枣树花、核桃花呢。”听说要去龙泉了,锁桂芳更是劲头十足。李玉民在一旁也笑个不停,“我们还是抗震救灾精神家园,年轻人到我们这里来还能受到教育。”李玉民说,成都的农家乐管理理念很先进,经营模式很独到,这是他们此次去偷师学艺的主要目的。“听说成都的农家乐每户都用画框精心包装了六个不同版本、不同时期的菜谱,客人总是吃不够。尤其是他们对自己的品牌意识很强,把环境、周围的文化赋予在菜品上,吸引回头客。”

  “他们能做到,我们肯定也能做到。”李玉民对经营农家乐信心十足,“在我们这样一个园林式的村庄里,你可以在现代化的绿色茶园里充当采茶的农人,体验采茶的乐趣,也可以在这个美丽富饶的新农村,体味‘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对掩扉’的意境。”

  罗义碧说,前段时间,他与龙泉驿区政府进行了沟通,龙泉那边很欢迎村民过去。“我们过去,所有费用都不用出,他们还免费给我们的村民传授经验。”罗义碧说,这次过去,村民们不仅要学习先进的农家乐管理经营模式,还将参加礼仪培训。“我们相信他们能做到的事情,我们也能做到。”李玉民信息十足,他有信心在青川打造一个三圣花乡。

  早报记者丁宁摄影方炜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5月12日前,我们能够住进新家”
    2009-5-4 22:48:24   来源:广元新闻网

    本网讯 (记者  熊芙蓉) 5月2日,阳光明媚,青川县板桥乡浮寨村两排30幢永久性农房建设工地上一片忙碌:有的在盖瓦,有的在抹墙,一些工程人员在现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一些修起新房的农户正在从过渡房往新家里面搬东西,一些小孩子在新家前的空地上与小狗小猫嬉戏,满脸幸福的微笑。

    “我到新房子去看看”,从过渡房走过来一个拄着拐杖的老人对记者说。老人叫唐玉章,今年68岁,记者跟着他来到了新房跟前,看到他家的新房已盖好,外面有两个人在帮他家粉刷墙壁。这是一排有五户人新修的砖混结构的两层楼房,他的房子在中间,走进大门,给人的感觉就像城里人的跃式楼房,两层共有6间,总共106平方米,猪牛圈在外。“一家人完全够住了,堆放粮食摆放家具也有地方。”老乡们说。

    唐玉章一家三口,在地震时,房屋全部垮塌,唐玉章跑出来了,儿子背着身体有病的母亲往外跑时,垮塌的后墙掉过来的一根檩子当场将母子俩打翻在地,将儿子唐全军的两只腿打断,母亲的一只腿打断。之后三天,母亲和儿子分别转运到广元治疗,后来儿子到上海治疗,由政府派人护理。母亲不能坐飞机,只有转到成都华西医院治疗,老伴唐玉章前往护理,治疗后回到广元残疾人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辗转5个月后一家三口回到板桥乡。浙江义乌已经将他们家的板房给建好了,他们心里感到十分温暖。

    永久性住房开始建设的时候,板桥乡对这个村的永久性农房建设进行了统一规划,在该村规划了45亩的土地,让149户失去家园的群众按统一风格和标准修建新农村住房,浙江义乌投资100多万对这块土地进行了基础设施改造。所有建房农户投工投劳,全部参与到建设新家园的战斗中。但是,唐玉章家两个地震伤员行动很不方便,什么事情也不能干,去年腊月,老伴又去世了。今年,唐玉章在为新房吊顶时大腿受伤,行动极为不便。但是当地政府以及老乡还有帮扶单位考虑到他们家的特殊情况,把他家的情况作为一种特例进行帮扶,在各个方面给与优惠与照顾。到现在,他们家的房子也快完工了,外墙的粉刷也是政府在统一安排进行。

    唐玉章高兴地说,“5月12前,我们能够住进新家。党和政府考虑的太周到了,真是太感谢了。”

 
 
    编辑:汪秋萍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