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字典

[社会•争鸣] 家乡杂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25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山寨笔记本在2009-4-14 0:21:00的发言:

姐姐,不好意思哈!虽然字典前辈的贴子百看不倦,可是因为忙,没有及时回复你。

我是小时候听我爸爸常说陈俊龙老师教书教得好,他在桂花教书,可是当我到乡上读书的时候,他已经退休了,后来也就没有了他的消息了。

你有没有在金鸡初中上学?我始终觉得你象一个同学

发表于 2009-6-25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字典在2008-11-21 10:34:00的发言:
现在还不该有吧,县城里不知道有没有。

县城里寺崖上有家腊肉馆子,但是现在好像拆迁了,可以在两河渔村吃母猪壳,凉菜有腊鸡,还有腊肉饼子,

发表于 2009-6-30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精灵在2009-6-25 23:23:00的发言:

我是庙儿嘴的,经常回去,你说的那条路还要些时间才会有水泥铺

[em78]

发表于 2009-7-1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长歌意无极在2009-6-30 14:08: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顾。。。

发表于 2009-7-1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字典在2008-9-6 0:51:00的发言:

        五、椿芽树

二00六年借十一长假之机,回家与家人团聚,走到大哥家的自留山坡上,我眼前一亮,我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怎么在这里还有很嫩绿的香椿,北方在这个季节香椿已经老的不能食用了,可是在这里还是这样的娇嫩,我问身边的侄女,为什么不摘来吃?她说到;“我们不会吃这个”。我明白了他们是不知道如何来吃,我就摘了点,到家后给他们做了香椿炒鸡蛋,他们第一次知道椿芽树的叶子还可以吃,我说你们为何不摘了去卖钱呢,山上那么多,不充分利用多可惜啊。大嫂的话让我很无语;“你要吃吗,二天你转起的时候,你多带点噻”。我只能是苦笑,心想实诚的农民们需要的是能为他们谋利的带头人,把哪些宝贝挖掘出来,真正让百姓致富。

      同样是椿芽叶,南方和北方的身价相差一万倍!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北方地区,椿芽树是大棚里面的高档菜品,刚上市的时候,前几年最高可买到70元一斤,而在盐亭老家基本上是一钱不值。北方人对椿芽的吃法也相当惊人:除了炒蛋,很多人竟然先将椿芽用盐巴腌制成咸菜,再裹上面酱直接用油炸。我以前经常去山东烟台、青岛,潍坊出差,经常吃那里的朋友这样的菜,闻起来很香,但我们南方人都不喜欢吃。

发表于 2009-7-3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字典在2009-7-3 12:13:00的发言:
      感谢大家对我的关注,确实有两个月没有来,但我还是牵挂大家,牵挂家乡,由于工作和其它的一些原因,给我上网的机会少了。看到家乡论坛里的人气还是那么旺盛,很是欣慰。

有时间就来看看吧,喜欢你的文章。

 楼主| 发表于 2009-7-3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十二、谢谢螺丝弟:

     当5月初你的贴文中,知道我的恩师已经仙逝的消息后,心里沉痛了几天的时间,他必定是教我识字的第一人,在我离开小山村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当时正轰轰烈烈,是他告诫我,到哪儿都要好好念书,可能是就这样一句话,成就了我的人生。心情的沉痛还在于自责自己,这些年回去的次数也多,没有去看看他老人家,后悔不已。回家虽然向哥哥和弟弟打听过老师的情况,但由于没有确切的消息,也就放之了。在我的心里他老人家健康的身躯让我历历在目,没有敢想到会离开我们。使我生活中留下了缺憾。

   再次谢谢螺丝老弟。

    

 楼主| 发表于 2009-7-3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十三、回翘首望乡问答

    越战对我来说,是心中永远的痛,在撤出来的时候就发誓,很多的东西要埋在心底并带进坟墓。参加过那场战争并不是炫耀,更多的是悲伤和眼泪。只能给你说,我希望世界没有硝烟,人们都和平的生活。

    对于其它的问题,要具体问题才可以有具体的看法。

 楼主| 发表于 2009-7-3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大家对我的关注,确实有两个月没有来,但我还是牵挂大家,牵挂家乡,由于工作和其它的一些原因,给我上网的机会少了。看到家乡论坛里的人气还是那么旺盛,很是欣慰。
发表于 2009-7-4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字典在2009-7-3 12:55:00的发言:

四十三、回翘首望乡问答

    越战对我来说,是心中永远的痛,在撤出来的时候就发誓,很多的东西要埋在心底并带进坟墓。参加过那场战争并不是炫耀,更多的是悲伤和眼泪。只能给你说,我希望世界没有硝烟,人们都和平的生活。

    对于其它的问题,要具体问题才可以有具体的看法。

越战,在我的记忆里,模模糊糊。那时太小,没有电视,接触不到任何报道,只有听老师和大人们讲有关的东西。依稀记得老师要我们给前线的英雄们写信,也不知老师从哪里搞到的姓名和地址。我记得我是流着泪写完那封信的。老师说战争带来的不变,信不一定能寄到前线,但我们都怀着无比崇敬的心理写了祝福平安和期待和平的话。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知当年我的信有没有寄到战场,但我一直相信寄到了。。。。。。愿世界没有战争的硝烟,愿人们都和平的生活!!

发表于 2009-7-8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雨中的梧桐树在2009-7-7 12:07:00的发言:
这么多年过去了,有时我想当年也许老师只是给了一个作文作业罢了,信也许并没有真正的寄出。但我们当时都坚信老师给寄出了。。。。。。

梧桐说的这个我好象有点印象,好象是在我们读书时老师给我们说过的。

发表于 2009-7-8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字典在2009-7-8 12:30:00的发言:

四十四、盐亭是否能吸引他(她)们回去

    从清顺治年间开始延续百年湖广填川,到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川人顺应改革浪潮,走出夔门,翻越秦岭,在历史的长河也就是瞬间的功夫,一进一出我感觉到作为四川人真的很自豪。我的家乡盐亭也为这段历史重重的涂上了一笔,我生活的城市里就有一批来自嫘祖故里的家乡人,虽然从事着不同岗位,但四川的灵气、洒脱、袍哥的义气,在我看来并没有因为由于融入这个城市而消失,有些人虽然和我一样在这里已经安家落户,他们的第二代可以不会再说川话,但祖籍永远不会变。有些人虽然买房安居,但他们还不想把户口迁移出来,聊起来说最多的话就是还要回去,年轻人说还要回去,可能来自于自己的深思,也可能来自于冲动。说心里话,在一个没有前辈打基础的城市里,能在单位独当一面,置攒家业,也可以说他们都是用心劲在生存,在发展。他们学历不同,但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生存的位置。这些能把自己放在熔炉里熔炼的人,可以说是家乡建设不可多得的人才。我感觉应当比大学生村官们有头脑。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这批人如果政府通过官方渠道吸引他们回去,对家乡百姓来说,该是多大一笔财富。

       政府的主官们,能吸引他们回去吗。

   

关注这件事情。

 楼主| 发表于 2009-7-8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十四、盐亭是否能吸引他(她)们回去

    从清顺治年间开始延续百年湖广填川,到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川人顺应改革浪潮,走出夔门,翻越秦岭,在历史的长河也就是瞬间的功夫,一进一出我感觉到作为四川人真的很自豪。我的家乡盐亭也为这段历史重重的涂上了一笔,我生活的城市里就有一批来自嫘祖故里的家乡人,虽然从事着不同岗位,但四川的灵气、洒脱、袍哥的义气,在我看来并没有因为由于融入这个城市而消失,有些人虽然和我一样在这里已经安家落户,他们的第二代可以不会再说川话,但祖籍永远不会变。有些人虽然买房安居,但他们还不想把户口迁移出来,聊起来说最多的话就是还要回去,年轻人说还要回去,可能来自于自己的深思,也可能来自于冲动。说心里话,在一个没有前辈打基础的城市里,能在单位独当一面,置攒家业,也可以说他们都是用心劲在生存,在发展。他们学历不同,但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生存的位置。这些能把自己放在熔炉里熔炼的人,可以说是家乡建设不可多得的人才。我感觉应当比大学生村官们有头脑。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这批人如果政府通过官方渠道吸引他们回去,对家乡百姓来说,该是多大一笔财富。

       政府的主官们,能吸引他们回去吗。

   

发表于 2009-7-7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多年过去了,有时我想当年也许老师只是给了一个作文作业罢了,信也许并没有真正的寄出。但我们当时都坚信老师给寄出了。。。。。。

发表于 2009-7-7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精灵在2009-7-1 19:51:00的发言:

顾。。。

王?

发表于 2009-7-14 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字典在2009-7-8 12:30:00的发言:

 

虽然从事着不同岗位,但四川的灵气、洒脱、袍哥的义气,在我看来并没有因为由于融入这个城市而消失

感动于字典大哥这么质朴而深沉的话语。

发表于 2009-7-15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艳儿在2009-7-8 17:18:00的发言:

关注这件事情。

 

   这永远都是一个有些沉重的话题。

   得益于较为开放的意识,盐亭的老乡们外出做工的时间都比较早,在我老家所在的那个小山村,在外面做工最久的已经快二十年了。四川人固有的勤俭踏实、达观低调的天性,使得很多老乡都有了一定的积蓄。前几年回去时,几个在广东做工的老乡初步算了一下,仅仅是我们那个户籍人口只有150人(长期在外的有大约100人,家里全是老人、小孩)的村民组,所有在外做工的人加起来的积蓄就有近一千万。那么,像这样躺在银行里面睡觉的闲钱,整个金鸡有多少?全盐亭又有多少?(金鸡比较富,早些年被说成是“盐亭的乌克兰”,盐亭部分地方相对差一些,不可能都想我老家那个村组、乡镇一样富有;但是,保守地估计,全县总数二、三十个亿是没有一点问题的)在物价相对较低的盐亭老家,如果能够把这些闲钱好好利用起来投资,是很能够做一些事情的。

   当然了,现在我们村也有一些老乡已经在广东等地开始投资经商了,有个别人在邻近的射洪县城买房,但这些也只是试验性质,规模很小;绝大多数都在等待观望。

   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老百姓想为自己的辛苦钱找到合算的比较保险的出路,可是老家的环境又确实很难大有作为,老百姓投资理财的经验又非常欠缺,必须要有经验的行家加以引导;另外一方面,地方政府又在为招商引资苦苦奔波,而偏远贫瘠的地域因素,注定了盐亭的招商之路将举步维艰,这就成为了一对矛盾。

   联系到楼主的观点,我认为,人才的缺乏永远都只是相对的,软性的;况且,在我的观点看来,盐亭自古以来就从来不缺乏人才。(最好的例子是:以前从盐亭的很多单位走出去的人大都混得很好!) 盐亭真正缺乏的是资金和技术,永远缺乏的是老百姓的投资意识、以及地方政府对老百姓在投资理财方面关心、引导的态度和力度。在对外招商引资方面很难有所作为的情况下,盐亭的各级政府官员如果真能够为老百姓考虑,拿出一些让外出务工者信任的政策和举措,取得他们的信任,引导属于盐亭的资金回笼,为盐亭的经济发展服务,这比任何一个面子工程、形象工程都要有意义得多!当然了,这项工作难度很大,但是,只要是真心为老百姓谋利益,任何尝试都是可以的。

发表于 2009-7-18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字典大哥说的地木耳我记得,小时候常吃,那时没什么好吃的,感觉特好吃。现在难找了。

发表于 2009-7-17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早些年有地木耳的原因,主要是地面没有良好的植被,很多地方都是光秃秃的,适合地木耳生长;现在老家到处都是深草和树木,估计都没有地木耳了。盐亭的老乡们如果有兴趣,可以考虑一下种植油桐,周期虽有点长,但是只要成规模了,前景不可限量。至于椿芽,我个人认为,这条路不大好走,主要因为南方人没有这种饮食习惯,要销往北方,只有先经过深加工(比如用盐巴做成咸菜),这远不如鲜嫩的椿芽值钱,运输成本也大;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南方的椿芽是否有北方那种口味也很难说清楚,因为,气候、土壤、水质等区域性差异太大了。

发表于 2009-7-16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想什么时候回盐亭试下镜!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