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玄龙门阵] 三星堆祭祀坑群鸟瞰图大致呈北斗遗迹与成都太阳神鸟金箔是可合为天文文物研究...[已转交]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3-7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3-7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3-7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3-7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3-7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3-7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3-7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3-7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3-7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3-8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法、象牙最靠谱……后来正式定名为“晚商青铜立人像”……)】 。

        在《百度》中输入“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是女王”的提问,答案为零。输入“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是鱼凫王或蜀王”的提问,答案为很多。这一现象说明:直到2017年11月底,还无任何文论谈及与“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是女王”有关的话题。这一话题,可能就是一项发现。

        [ 66 ]“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是女王”的证明如下:
图51中的王者,虽头戴双层王冠,可是顶层的王冠却只有3/5围绕头部而呈现半环状,即双层的王冠,是容纳不了较多的头发。如果说戴着王冠的王者是女性,浓密的头发应该留在头部的什么部位呢?

        图55:从青铜大立人像的背面,观察到大立人像后脑有双孔。这两大孔、可能用于将女性浓密头发以笄发形式固定后,能方便某王者头戴双层王冠之际,在让底层王冠容纳了部分头发后,又可分出多余的头发盘绕于这双孔处、将浓密头发以笄发形式固定后,再插簪于孔穴中;这样的妆扮,正是女王特质的形态。

        [ 67 ]图55:观察青铜大立人像背部右侧“绶带”的腰部有穴和大立人像右腋下隐有两孔,可分析“人像右腋有两孔,与腰部一孔配合:让女王在祭祀时能携带“襁褓”(此“襁褓”未用青铜制作,便不能像青铜器物那样被保存数千年而与青铜大立人同时被发掘出来)而设计,以讲解妇女月经历法(13月太阳历)。”

        [ 68]由本文图51:青铜大立人像的相关数据与形体等……观察其形比较修长,隐约有女性的身材。

        [ 69 ]从图51、图62中观察青铜大立人人像的全身图案,可见其双手双脚均戴镯,耳朵有穿孔;这些特征与女性有关,似可肯定……青铜大立人像,正是进行妇女月经历法即13月历之人体历法的最好演讲者。


        四、识别:青铜大立人曾有“‘手崇拜’与‘脚神秘’”的行为之秘
  
        人们以往以为三星堆青铜大立人的巨大双手很奇特,从而将“握”有玉琮、象牙、神筒以象征权利、财富、巫术的推测,寄托在这双左右手之中,产生了慕名的“手崇拜”。同理,现代人却惊讶此王者为权威富贵的蜀王竟然“双足裸露”而不可思议,便滋生出莫名的“脚神秘”。其实,当本文本书举证三星堆人创造有《三星堆数字》和《三星堆太阳历》这两把主要功能的钥匙时,以往的“崇拜、神秘”的感觉,便会从朦胧与困惑中走向清晰与清楚——当此文物“神”的意识淡化之后,露出的文化便接近于真相。

        [ 70 ]从图51或图62,都有基本完整的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图片,所见青铜大立人的双手虽未握物,却不等于这双手没有表示什么意象的寓意;我们认为双手的姿势,就有“像巫师在作巫术那样,以手势表达着大立人的特有肢体语言方式、教导着参加祭祀的臣民们在传神的祭祀中,学习着多样化的历法知识”。

        [ 71 ]因为图74-3左侧,以推测的方式复原着青铜大立人可能作为古蜀人古夷人利用圭表天文仪器中的“表”之标杆,在测量着一年中六个重要时节的日影;即将春分→夏至→大暑→秋分→冬至→大寒→春分——这“六个重要时节”的日影测量过程,予以了示意。

        [ 72 ]图56中青铜大立人的左手,显示手势表意的知识顺序是:“以四指与三个指缝(各个手指由有箭头的直线来指示、三个指缝只由较短的直线指示而区别),排列六时节(冬至、大寒、春分、夏至、大暑、秋分、冬至——当这第二个冬至出现时,是表示又一年的开始)”;这与图74-3的图示排列虽不相同,但结构性却是相同的;即大立人能用四指和三手缝相配合的解说,共同演绎太阳历中一年的六个重要时节。

        [ 73 ]图56中青铜大立人的右手,显示的手势表意的知识顺序是:“以三个指缝、合拟二分二至”循环——需要将左侧配图中的两组箭头的示意图弄清,就可以理解太阳的回归运动如何能在手指缝之间,演绎出阳光直射的周年移动规律。

        [ 74 ]从图51、图62或图56中,凡是在显现青铜大立人手势时,均是一双大手。这双大手,是三星堆人的图腾神之手——在青铜大立人身穿龙袍之衮认绣裳中存在四条夔龙的图案,这是前面已讲过的。回首看看这四条作为三星堆的图腾之夔龙,前肢都很大,隐含古蜀古夷的先祖,是大手之人或族人崇拜大手。

        [ 75 ]图45由玉边璋图案下图的两座神山,左右各伸出有一只“巨手”似有开天辟地之功力,这就是古蜀古夷崇拜其祖先的神力来自一双大手的又一次印证;所以,青铜大立人也应当有一双大手。

        [ 76 ]本文36、37、38项发现,已简介了大立人用形体语言指示了13月历、18月历和10月历的存在并分别演绎;这里是从总体的图解方式,解释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因掌握着普通人难知的天文历法知识,她以女王、女巫,兼任历法大师傅、天数一体、神明与科技一体等多重身份,综合说明女王可首先利用妇女月经知识以28天为周期作为13月历的每月日期,向部族的巫师和大臣传播古蜀的第一种太阳历、第一种人体历法——妇女月经历法;然后以手脚共有20根手指与脚趾表示一月的日期并传播18月历即第二种人体历法;还可突出自己巨手的10根手指表示10月历(以36日为一月日期)……张扬着属于古蜀人古夷人至迟在夏商时期,就已创造出由这三种太阳历组成的太阳历体系(即本书简称”古三历”,)的文化精华。

        天赋极高的女王女巫,既能以很生动的形体方式,辅助”古三历”,,的传播;又能利用祭祀大典向族人重点传授生存与生产的知识,让民众更好地利用历法,把握农时、从事农事、安排生活。鱼凫王朝的顶级艺术家,对女王这番手势比划、跣足交斗及衣着和深情演说等肢体语言或物象的综合姿态,进行了瞬间定格与造型;这才形成了大立人此经典地“双手空心抱拳状平抬置胸前”的造型,能供臣民们长期模仿(三星堆遗址区出土文物的模仿者多:如图28青铜神坛“人界中”的四神人、图29青铜神坛“天界中”的五巫师、图32青铜神殿祭祀台第一级上表现古蜀人“手崇拜”的宗教仪式、图35三星堆祭台第一级台阶右侧人像群雕姿势多“手崇拜”、图65三星堆二号坑出土的兽首冠人像中巫师以右手小指、像在掐算历法的时间……),却从此之后无人无物再超越(成都金沙遗址“头戴从中心向四周辐射十三道光芒‘太阳冠’”的青铜小立人,它模拟的人物形态,既像三星堆青铜大立人的缩小版本,又明显以辐射十三道光芒的头饰图案,突出着自己在三星堆文化中的文物意义、是在祭奠创造13月历之太阳历的先祖;还有陕西宝鸡国茹家庄墓地出土的铜人像,虽与三星堆青铜大立人的手势很相似能表示具有族源相通,但造型仍只属模仿)。

        这,就证明由青铜大立人像留下如此神奇肢体形态并产生族人竞相效仿的所谓“手崇拜”,确实存在。

        此“手崇拜”却并非手握有物,而是以左右手相互配合加语言比喻的解释,传递着特殊的三星堆智慧……

        必须再次指出:此类“手崇拜”所普及的内容虽与大立人有关,却不是模仿着青铜大立人去握住什么虚假的玉琮、象牙等“代表权力或财富类型”的对象,而是去模仿我们推测鱼凫古人通过青铜大立人女王兼历法大师的具体演绎,在学习与崇拜太阳神的过程中,了解太阳视运动等规律性(如上面的图56所示)、即在“手崇拜”中学习与农事有关的时节(或“时令·气”)等知识。

        [ 77 ]看本文图1中青铜大立人“裸露十趾”的“脚神秘”现象是为了跣足交北斗

        鱼凫女王衣着华丽龙袍,却要在举国祭祀的盛大场所中赤足而立;此异常之举,被人们长期熟视无睹、或少有人对这类行为特征去捉摸与探究;所以,单单青铜大立人那双赤踝的大脚之下就储存着“古三历”特殊纹饰的底座第一层,就神秘。面对如此“神秘”,却因无人问津为何赤足;后果,则必然更加神秘。

        有关此历法大师傅以“跣足交斗”方式,早已暗示古蜀人创造有三种太阳历内容的“脚神秘”;我们做这样的推测,也是有意义的。但是这些推测并不仅仅依靠本书中的几幅图案或纹饰的暗示,就包含着充分的相关内容,还需要从史学角度与地域特色等综合分析,才能将青铜大立人脚下所踩着拟为北斗星神小图腾图案所隐匿有相关历法的秘密之点滴、去逐步予以揭示出来,供学者了解,请专家评判,让文化繁荣。
从图39“玉边璋”文物显示三星堆最古老祭祀宗教的场景中,得知穿鞋穿袜可能是古蜀举国祭祀的主流样式;不穿鞋袜去参加举国祭祀,才属另类。图95三星堆青铜跪坐女人像明显穿着袜子,图63青铜神殿跪立着“双手空心环抱于胸前”的“手崇拜”武士(戴双角帽)与神巫群,都是有穿着鞋袜传统的。然而,作为鱼凫女王在举国祭祀的活动中不穿鞋袜、赤足而立;这当然就特别另类,就易形成“脚神秘”了。
解释“跣”字:光着脚,不穿鞋袜;示意“初民走路”,便左“足”右“先”组合起来。

        已进入三星堆文化第三期末期的这位鱼凫女王,是繁荣王朝的掌权者而非“初民”;在祭祀大典上这位女王之所以要赤足,是为了执行“赤足祭”的巫术传统。《天府新论》2002年第1期登载了《三星堆青铜立人新考》;作者王政指出“赤足:足有‘灵穴’接引地灵、升登仙化之表征”……青铜大立人是三星堆主持祭祀仪式上身份最高的大巫师,“赤脚”站在“方座”(祭台)上,座的四面各由一个倒置的兽首(饕餮),把“方座”托起。就原始宗教象征而言,这个倒置的兽首含具深意。它代表着向“赤脚”巫师(之脚穴)吹嘘、灌入灵气,帮助巫师升天的有翼神兽……从赤足(及赤足踩踏)的巫术意蕴看,三星堆青铜赤脚立人以赤脚之表征,象征着是一个有沟通天地神灵之禀赋的神巫……

        在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文物的象意中,该人像以赤脚立在斗魁上的特殊姿势并非在一般“交斗”,而是以“脚(交)斗”;本文疑该人像用一双赤脚所踩的底座,就是拟北斗的星神——这,很可能是表现某位鱼凫女王兼大巫师在“跣足踩斗”或“跣足脚(交·角)斗”文化环境中、所能接近真实和模拟的一种文化场景。

        [ 78 ]青铜大立人像作为历法大师去模拟测量日影的圭表之“表”正是物尽其用

        本文“图74-3:春分→夏至→大暑→秋分→冬至→大寒→春分‘日影测量示意’”中,身高262厘米的青铜大立人有可能被用镶条包裹底座2厘米后的高度(或这个2厘米高度是因该文物在埋葬前被打砸与火燎中产生变长的结果),可降为260厘米;这正是“蜀十尺”的高度,也是本文图74-3中所立圭表之“表”的高度;即以被修正(除去其镶条或变长的2厘米——可埋在地面平行线以下)为“蜀十尺(260厘米)”的高度,去固定作为三星堆“日影测量示意”台中圭表之“表”,这是古蜀人可能使用其圭表的尺寸。
 楼主| 发表于 2023-3-8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3-9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 80 ]考古人员能在山西省陶寺遗址用“八尺之表”验证正午日影;蜀国三星堆古人能用青铜大立人作为“十尺蜀表”,直接以三星堆之三堆黄土之“堆”,作为三星堆鱼凫都城“立表竿测日影”的观象台。

        [ 81 ]大立人像作为历法大师,用中空形式的双手、模拟“圭尺”游标与演绎阳光移动等而一物多能。

        [ 82 ]图51或图62中,大立人像头顶华冠中的太阳与脚踏北斗星神底座,是在共同演绎“星斗合历”。
我们分析三星堆的太阳历体系,经历了“13月历→18月历→10月历”的三个发展阶段,并且达到了最辉煌的10月历【有象征宣扬10月历成果的青铜神树,以9只太阳鸟加1条龙(“鹰与龙”、在图腾中有互相衍生的关系)的象意方式表达出与“10”有关的象数含意、有显现划分10月太阳历之“年月日方法”的青铜太阳轮天文演示仪、有头顶十绺辨索冠的青铜人头像(表现着“十绺辫索冠 ≈ 指示一年的天干 ≈ 十个太阳月”)文物群予以支撑的文化意义……】。而严格地说此10月历或十月太阳历;是天干太阳历或天干十月太阳历或“星斗合历”:通过测量太阳的回归运动定历年历月,通过观察星斗的方位定寒暑节令;这是天干十月太阳历能成为科学历法的方法与条件,使得该历法有结构科学、形式简明、使用方便等优点。

        三星堆遗址区核心区轮廓像“北斗星象图”,青铜大立人头顶“太阳冠”与脚踩多个“斗形方座”而演绎《三星堆太阳历》,不正是与夏历相似的“星(太阳)斗(北斗)合历”吗?【特别注释:本段内容,是本书在2019年8月28日定稿前,就已经据理推测“三星堆遗址区核心区轮廓像‘北斗星象图’”;这是早于后来于2020-2021年才掘出三星堆祭祀区8个祭祀坑图像“北斗九星(缺少斗柄中的一颗星)”之鸟瞰图的不谋而合——这也许是天意,让笔者在冥冥之中与上古天府“以巫术纠缠于古老天文”的三星堆文化表达式相契合或殊途同归——值得珍惜。】

        [ 83 ]图62青铜大立人像的相关数据中,其头部的双层冠帽的高度是:上层冠高10厘米,下层冠高9厘米;即双层冠帽的总高度是19厘米。这个“19”的数据,可能是暗指在“古三历”之18月历中,可能含有曾一度别称“19小月”的经历 [ 图62的最右侧蓝色注释框中有“此19的数据,可另行拟18月太阳历别称之‘19小月’”的说明 ]。

        [ 84 ]青铜大立文物纹饰图案中,蕴藏着三对“象数数目13、28,18、20,10、36”神明含义的钥匙……

        [ 85 ]青铜大立人衮衣绣裳龙袍中多“鹰纹”,亦另类表达古夷人文化中有“鹰龙一体”风格的传统。

        [ 86 ]青铜大立人像既能被人们推测是“神的塑像”,而大立人本身又是能全面演绎古蜀太阳历体系共三种历法之历法大师的人像;此大立人人像肢体语言所意会多样性地不同,能吻合着与古三历相关天文数目的象数符号,能代表着古蜀在探索宇宙、天文、历法之旅中皆迈出了大步伐,具有“天数一体”的科技基础。因而三星堆的这位青铜大立人像,实际上在兼有“神像·人像”形象相统一之“人神一体·‘年’的象征”时,还可以加上“天人合一·天数一体”的又一形象相综合;具有“三合一”的个性化特征。

        五、青铜大立人代表的氏族或族源疑是现代彝族祖先的古蜀人或古夷人

        [ 87 ]《汉书·地理志》载有“巴蜀广汉本南夷,秦并以为郡。”此古语,证明先秦蜀之三郡,“本南夷”;即三星堆青铜大立人代表的氏族或族源或古蜀,是汉初的西南夷,即是现代彝族之祖先的古夷人。

        [ 88 ]《华阳国志》是最记载古蜀史最详细的古籍,该书记载“蜀曰邛,皆夷种”的古语,是与上一古语相呼应地;即可简化为“蜀曰夷种”,有可信度;则可推测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应当是古夷人的首领。

        [ 89 ]《水经注》载“蜀曰邛,皆夷种”古语,能与上两条古语相印证,在推测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应是古夷人的首领方面,具有同样的可信度。

        [ 90 ]《百度百科·古彝族》“彝族也是西南这块土地上最古老的居住民族”;“古彝族,又称‘古夷族’……是整个西南地区的主体民族”,此“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应是古夷人首领”的推测,有史学基础。

        [ 91 ]图59凉山彝族自治州奴隶社会博物馆内,以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巨幅图示阐明此人像是古夷人早期毕摩代表,即“唐宋以前担任彝族酋长,兼任祭祀”……这是彝族的历史记忆:青铜大立人是上古毕摩。

        [ 92 ]自三星堆遗址发现以来,其一直在四川、云南、贵州一带的彝族人之中获得了某种隐秘的认同。大多了解三星堆遗址与祭祀坑文物的彝族人表示:“一走进三星堆博物馆,在那些青铜面具和神树面前,就感觉十分熟悉和亲切。”同样,青铜大立人是上古夷人的毕摩,也已经是彝族人的共识。

        [ 93 ]本文《序》中引《冯利眼光》称:即使一个未读过书的彝族文盲山民,走进三星堆博物馆,绝不会产生文化的陌生感,熟悉之情定会油然而升。三星堆文化与彝族文化如出一轨,是任何一个彝族都能感受到的——故在冯利所代表彝族平民百姓的眼中:青铜大立人的文化形象,就是彝族先辈古夷人形象。

        [ 94 ]青铜大立人通过巨大双手和赤踝的双足,能共同演绎三种历法的不同表现形式,可谓历法大师。

        [ 95 ]青铜大立人冠帽正中圆圈的“太阳”图案,特色鲜明地表现此历法大师,是太阳历历法大师。

        [ 96 ]青铜大立人的纹饰图案中有两组以上“0~9”完整自然数之象数图案,加上自身可谓历法大师;因而,可合称其具有“天数一体”的形象,有别具一格的恰如其分。

        [ 97 ]青铜大立人文物由上面为人像,下面为底座;其人像拟人,其底座拟北斗七星在秋季时斗口向下的形状;这二者合一,能体现其为“人神一体”而被传神、被祭祀的综合形象。

        [ 98 ]以上两种形象相合,能将青铜大立人譬为祈善向好、“天人合一”的吉祥征兆,已超三千年积淀。

        [ 99 ]揭开青铜大立人的身份之秘是:女性、女巫、女王、母系社会首领,兼一位背负襁褓的母亲。

        [ 100 ]揭开青铜大立人的行为之秘是:聚合着“天数一体·人神一体·天人合一”形象有历法大师。

        [ 101 ]中国“年文化”最早形象代表:其人像身高182厘米,可拟秋半年182天;底座第一层象数184,可拟春半年184天。二者相加,为一闰年的时长366天——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历年周期。

        [ 102 ]彝族口传先祖的颛顼历似是太阴历,中国28宿体系亦源于此太阴历,源于人的手指有28个指节;青铜大立人的巨大双手能表现人手指的28个指节,可以对早期的28宿体系起源有指导作用。

        [ 103 ]矗立的青铜大立人文物,像测日影古老仪器圭表中垂直的“表”(见图74-3中“青铜大立人”)。

        [ 104 ]当青铜大立人文物模拟圭表之“表”时,可通过测定白昼中不同时刻的太阳高度角,能证明地球的自转运动(这是青铜大立人文物可作为天文仪器矗立在“三个黄土堆”之观星台上进行观测的理由)。

        [ 105 ]当青铜大立人文物模拟圭表之“表”时,还可以测定一年中不同日期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变化,能证明地球存在的公转运动(青铜大立人文物可作为天文仪器,去观测“二分二至”的时刻、并以此大致确定“年的日期长度”)。

        [ 106 ]青铜大立人的文物形态,略像汉字“中”的字形,大立人巨大的双手,就像是在模拟“图76‘中’字的甲骨文字源与解说中的‘玉琮游标’或‘四游飘’”。

        [ 107 ]青铜大立人文物以顶天立地的形象,演绎着上述一个又一个与古蜀史上天文历法有关的文物意象,能让人们在追思古蜀文史中不再枯燥乏味。

        [ 108 ]青铜大立人文物以站立的上百种形象,表达着王者气势与历法大师的风貌,留下瑰丽与诗意。

        [ 109 ]青铜大立人文物以神明与科技同在的意象彰显于世,让天数在蜀的文化美铭刻进三星堆文明中。
 楼主| 发表于 2023-3-10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篇 “蜀曰邛皆夷种”可勾勒上古蜀夷(彝)文化共同体的轮廓

        摘要:打开国家民委网站,可见“彝族的来源”介绍;走进凉山奴隶社会博物馆,能看到“彝族族源”的展板;二者相似看法,皆以彝族“北来说”为主。中国的历史学、考古学与民族学工作者,努力从不同角度探索彝族来源,形成两类作品的代表:先有刘尧汉、陈久金、卢央编著《彝族天文学史》、《中国文明源头新探》、《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历》(可合称“三书”);后有易谋远编著《彝族古宇宙论与历法研究》与《彝族史要》因联系了古蜀史而具新颖性,却又缺失了三星堆文化。

        “三书”作品在探讨“彝族族源”时,早于三星堆两大祭祀坑大发掘的时间;此历史局限性,让三位作者缺乏条件关注到三星堆。《彝族史要》等能将彝族族源与古蜀世系相关联,是一大进步,却未重视鱼凫王朝、杜宇王朝文化与古夷(彝)相关的重要性而须再补充。本文经重点解读“蜀曰邛皆夷种”古语的内涵、去勾勒出蜀夷(彝)共同体在三星堆文化中能显现的部分轮廓,解析“琼(鹰、雁或大鹏神鸟)仓(巢)≈ 邛笼 ≈ 羌藏彝碉楼由来”等文化的演绎;用史海钩沉的收获,去贯通蜀夷(彝)往昔的文化血脉,去求索“三星堆数字(象数)·三星堆(三种)太阳历”营建中曾有的经历。

        关键词: 蜀曰邛; 夷种; 邛之卤; 邛之泸; 琼鸟; 三书; 古三历; 太阳历; 大立人


        “彝族的来源众说纷纭,主要有北来说、南来说、东来说和云南土著说等,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北来说。”这是查阅“国家民委门户网站·历史沿革·《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中国少数民族》卷”后,有了摘录该卷中与彝族相关段落之第一句话。

        解读此摘录第一句话,便是本文议题的核心之一。因为今彝与古夷(古羌、古蜀)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联系,虽有众多相关文论的探索在积累着经验,却仍扑朔迷离。在经历疑团丛生的探索中,需将“蜀曰邛皆夷种”古语引入三星堆文化里去研究;原被历史烟云笼罩的视野可出现拐点,一些受往昔尘土遮掩的屏蔽渐被解除,显露出古蜀和古夷(彝)族群在先秦社会中曾是一共同体的端倪。

        记载上古蜀国的史料,大致以东晋人常璩(系蜀郡江原人、即今四川成都崇州人)的《华阳国志》最为靠谱。常璩作为古蜀人后裔,在《华阳国志·蜀志》记有著名的语句:“筰,笮夷也。汶山曰夷,南中曰昆明,汉嘉、越嶲曰筰,蜀曰邛,皆夷种也。”我们看待此古语在概括上古四川的民族学方面,可能说出了采自蜀地旧说有关“蜀曰邛、夷种”这两个重要的内容;由此反映上古蜀人属上古夷人(彝族祖先)一部分的可能性,且古蜀和古夷均与上古羌人有密切联系的族属情况。


        一、《彝族史要》研究古蜀古夷(彝)复合文化缺少三星堆的内容需弥补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出版了易谋远先生的《彝族史要》,称彝族文明时代起源的地域是成都平原。该书主要有10条新解:①彝族起源的主源是以黄帝为始祖的早期蜀人,彝族多元起源的又一源是以母族昆夷而祖古东夷族;②彝族的族称统称“尼”,是古“夷”字,即古东夷族的“夷”,通“彝”,成为今称;③彝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民族始祖武洛撮,疑即蜀王蚕丛;④春秋中期蜀洪荒后彝族的民族再生始祖笃慕,疑即蜀帝杜宇;⑤彝族的历数之祖额速,疑即颛顼;⑥彝史上的“鬼主”应释为“神守”、“鬼国”应释为“神守之国”;⑦“家支”是“宗族”;⑧凉山彝族“曲诺”等级中的绝大多数人(约占凉山彝族总人口的50%)的阶级属性为“奴隶主占有民”;⑨彝族的传统历法是几近“颛顼历”的阴阳合历;⑩开明氏之蜀国是彝族史上始建的神守之国。

        彝族学者巫达在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中国彝学·第3辑》第45~48页,发表了《彝族先民数千年前已种植稻米的语言学考古学证据》。称“……符合彝族史专家易谋远先生所论断的彝族先民来自成都平原的论断相吻合。”巫达说:彝族历史学者易谋远先生认为,彝族文明时代的起源,从地域上看,是在“邛之卤”而不在哀牢山、乌蒙山、凉山。他论述说,彝族先民希幕遮部自旄牛徼外入居于古蜀地的“邛之卤”,是指今邛崃山麓和大渡河以东以北地域。从旄牛徼外到“邛之卤”,地理环境的改变对彝族先民社会发展的影响甚为明显。从地形上说,旄牛徼外属今川西高原;“邛之卤”,在今成都平原……

        在2009年10月11~15日,由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凉山民族研究所主办的“首届古彝文化与三星堆文化探源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召开。2010年8月3~4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在西昌市主持了“中国·凉山彝州论坛:古彝文化探源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两届研讨会的论文,多涉及研究彝族文化与三星堆文化的关系。巫达教授在首届古彝文化与三星堆文化探源学术研讨会上,提交了“从语言学人类学证据谈古彝文化与三星堆古蜀文化的发生学关系”一文;在古彝文化探源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了“彝族文化能为三星堆文化研究做些什么”的主题演讲。

        2012年,巫达教授在“中国论文网”上,发表了《论彝族文化与三星堆文化研究的路径》。该文章指出“三星堆文化的研究方法论,目前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需要研究者睿智地判断用什么方法、从什么视角对其进行深度研究”;此文章有一个引起我们重视的段落,即第2页第二段落前半部分,大致摘录如下:

        在彝族起源方面,目前中国学术界有两位知名学者的观点堪为代表,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位是彝族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刘尧汉教授,他提出彝族是元谋猿人的后裔,中华民族甚至亚美人类是从元谋人后裔发展过来的。以今天中国境内而论,刘教授认为中国境内各民族及其文明是从西南走向全国的。据巫达认为,作为民族共同体的“彝族”概念、相对于约160万年前的元谋人晚许多,时间间隔太大,而且目前人类起源最有力的证据仍然是十多万年前的“非洲说”;因此,对刘教授的观点持保留意见。另一位是汉族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易谋远教授,他提出彝族的主源是以黄帝为始祖的“早期蜀人”,融入了古东夷族而成。巫达认为刘教授与易教授的观点不同处主要是:刘教授认为彝族先祖源于云南,约万年前以古夷人或古羌人等形式北迁甘青地区,形成西羌或西戎或西夷,再行蕃衍;易教授称彝族先民部分由中国东部今山东地区古东夷(往)西向再西南向进入今西南地区,与原居于四川成都平原的早期蜀人融合成为今天彝族的族源(但我们认为易教授的这类族源举例,细节不够)……

        读罢巫达上述文章的部分段落,知其既认同易的观点,又假设着彝族与三星堆文化有渊源关系。

        我们知道:刘尧汉出版《中国文明源头新探——道家与彝族虎宇宙观》(以下简称《中国文明源头新探》)是在1985年,易谋远出版《彝族史要》是在2007年;这两部著作的时间跨度,相差22年。后者的作品,能得到因1986年三星堆两大祭祀坑大发现的滋润,其洗练与文化的沉淀,理应比前者于1985年开拓“探讨彝族起源新路”时看得更远、收获更多;而前者作为彝族文化学派奠基人的刘尧汉,做的是把濒于泯灭的彝族天文学〖 重点是针对彝族先民的三种人体历法或太阳历体系(含:13月历、18月历和10月历) 〗予以初级挽救和整理出来、把研究彝族起源的新思路隆重推荐出来等,皆是很有价值的。

        中国文明源头新探》因在时间上早于三星堆祭祀坑大发现,还不知道由三星堆祭祀文化所可能扩展的新知识,刘尧汉的视野就没有后者那么高远;这些属历史局限性所致的差异,却不应由后者去作为可轻蔑前者在开拓工作中曾出现偏差,去捋出不敬前贤而求全责备的话题、去针对耋耄老人刘尧汉的彝族源流猜想而吹毛求疵(我们对《中国文明源头新探》之贡献与失误,虽有不同解读,但皆是在敬意之中展开,这应当是不难做到的)……
 楼主| 发表于 2023-3-10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3-10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3-10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3-11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书写古夷(彝)史而言,都不具备完整性。

        3、“邛之卤”无疑是彝族先民在迁徙过程中曾长期居住过的一片片重要地方

       《百度百科》解释“邛之卤”是:邛,在古羌彝语言系统里,是大鹏一类的神鸟之意。而我们理解,

        此大鹏一类的神鸟,应指古羌戎或古夷古蜀族群所称广义的鹰类、雕类。

        (1)“邛泸文化”含“邛≈鸟”神话,“卤≈泸”属古汉字读音一声之转并义通于“住地”

        本文结合戈隆阿弘解读“泸与卤通,卤即泸,一声之转也。”可试解“邛之卤≈邛之泸”,即推测来自河湟地区和旄牛徼外“邛之卤”羌人或夷人、在数百年或上千年连续多支南下的途中,先后到达成都平原的邛崃山麓和大渡河以东以北地域的成都平原;最南界,到达了云南省巧家堂狼山的“邛之卤”与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的“邛之泸”等地;我们还可推测:有夷越人在商周交替时,从云南昭通之古地朱提北上,以“大鹏一类的神鸟”之势、“从天堕”而降到古蜀中心,完成对鱼凫王朝的突袭;此成功取代鱼凫王朝的夷越人杜宇,当了蜀王。在成都考古发现出土于三星堆第四期文化的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文物,异常地精湛:既是这一时期古蜀存在“鸟图腾”的证据,也含有神鸟之意(后因杜宇谦逊,死后化作杜鹃鸟)。

        (2)今日大凉山的“邛泸文化”,不指仅四川省第一大湖泊邛海与湖畔的泸山风景,还可透过现象看历史或邛泸文化的实质:“邛”字表示“鸟”,是崇拜大鹏或鹰等图腾,还“将鹰拟人化并反映太阳历”;其“泸(卤)”,表示住地;彝族传说文化中有关著名英雄支格阿龙的身世,相传是“鹰、龙结合”的后代,住在大凉山区。因此,在凉山文化中,有很多雕塑或图案中,或留有“鹰图腾”文化的痕迹(多与彝族的男性文化有关),或留有“雁图腾”文化的痕迹(如图99:凉山奴隶社会博物馆衍生的“女性银冠·13月太阳历”文物中,特别呈现的13道太阳光芒纹,就既与三星堆的衍生文化有关、又与彝族女性文化有关)。
 楼主| 发表于 2023-3-11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3-11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3-11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考究古夷(彝)史若缺了对三星堆文化的系统研究皆需弥补

        1、钱玉趾《三星堆遗址Ca型青铜头像是祭祖头像》文章有新意

        卢志发于2004年1月11日发表在“彝族人网”的《谈彝族源流及文字》,针对“彝族羌裔之说”称:对于彝族的来源之说,学术界历来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其中,“北来说”(即彝为羌裔)之说曾很有权威性。提出“北来说”这一观点的,首推我国著民历史学家、“滇中巨笔”方国瑜先生(纳西族)。他(于20世纪六十年代)提出6个证据,即彝族与羌族习俗相近或相同的6点:①父名母姓为种号;②羌、彝同氏族在十至十二代后可通婚;③有转房之俗;④羌、彝言语都多好譬类;⑤都是“死则焚尸”;⑥羌、彝都党妻族。

        其实,由卢志发简介的以上习俗,在其他的民族中也都存在。相邻两个民族的习俗,相互影响而相同或相似是常见的。例如,云南省宁蒗县境内的普米族,就有许多习俗与彝族相近:如人死后,进行火葬时,烧柴的垒法:都是男九层,女七层。

        本文并不因为仅有某些类似或相同的习俗,就简单地把相关的两个民族当成同一个民族或说某族是某族之裔;因为如果要解说两个民族间有无历史的血缘渊源,还要考察到更多更好的证据才行。即本文虽支持《谈彝族源流及文字》传播着方国瑜观点的六个证据,但认为还需多补充。而钱玉趾发表在《文史杂志》2007年第3期的《三星堆遗址Ca型青铜头像是祭祖头像》(见图53-1),就提供了能从三星堆文化中,找到古蜀人与古夷(彝)人具有“竹文化”关联性、且较新颖的证据:

        该文章,首先介绍了“三星堆遗址Ca型青铜头像在‘头部后脑勺部位’,佩戴竹根或竹片状外表之‘簪子’或‘发笄’”的线绘图:①图106-1:摘自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星堆祭祀坑》,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第178页(考古工作者针对如此奇怪的头饰图形——头后脑上侧,系挂一长筒形器物,只能暂时称为簪子)。②图106-2:摘自范小平:《古蜀王国的艺术星空》,巴蜀书社2003年版第173页(钱玉趾认为这几种青铜从头图像,都是三星堆的男性头像,佩戴簪子或发笄的可能性不大;即置疑这个长筒形器物,不具备簪子或发笄的功用)。


        ③值第四届国际彝学研讨会于2005年8月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巴普镇举行之际,钱玉趾与雷波县年轻的毕摩吉木阿龙(系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实习研究馆员、毕摩传人)交流了对“Ca型青铜头像”的认识:吉木阿龙说“我们凉山彝族祭祖的一种仪式,在亡者的长子或幼子的头后上部、要系一个木制长筒形器物,上端要掏一孔,开口被斜切。器物中段用细条状织物或麻线系于发辫上。在祭祖之前,要到山中挖出竹根,取小指粗的竹根,砍成5厘米左右一节装入上端孔内。这一节竹根就是祖先灵魂的载体,称为‘祖灵’。如果是祭男性祖先,这节竹根外表要缠上红线;如果祭女性祖先,这节竹根要缠上黑线。装置祖灵的长筒形器物,一般称为‘祖灵筒’。三年前,我作为彝族祭司毕摩曾为彝族人家主持过这种祭祖仪式。”④巴莫曲布嫫博士【彝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法学博士(民俗学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成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专家】针对“彝族头戴‘木制长筒形器物’的功用”,曾专门告诉钱玉趾:“在亡者的幼子和长子的头上系上‘祖灵筒’祭祖,是很久以前的传统的祭祖仪式,现已发生变异。”

        钱玉趾为了验证上古夷人与今日彝族“竹文化”的关联性,既查阅了马学良等编著的《彝族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


220、235页),载有:“桂西彝族的传说:开天辟地的太古时代,从一个兰竹筒中爆出一个人来,他的面貌似猴类……偶然看见一形貌似猿的猕子……于是两情相投,遂配为夫妻,他们的子孙就是罗罗(彝族)。四川大凉山的彝族传说……要么,彝族的始祖从竹而生,要么因竹而得生。”又引用了屈小强《巴蜀竹文化揭秘》(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12页)说:凉山地区“还保留着悼念死者,制作与奉祀竹祖灵——‘玛堵’的数种方法……‘玛堵’意思是:祖先由竹内出生,死后也当返入竹内。”还以钱玉趾早年发表《三星堆文化居民与彝族先民的关系》(《成都文物》1996年第4期)的文章,已从民族的起源与迁徙,从宗教信仰到风俗习惯,从古籍文献到考古发掘成果以及语言文字的亲缘关系等综合分析论证,认为“三星堆文化居民的一部分就是彝族的一个支系;或者说彝族先民的一个支系,就是三星堆文化的居民。”

        南京理工大学唐善纯在《竹王之乡说夜郎》中,指出彝族人对竹的崇拜程度仅次于祖先崇拜。古彝文经典《彝族世系》有“祖宗变山竹,山竹即祖宗”等记载。能从侧面,支持钱玉趾验证上古夷人与今日彝族“竹文化”有着渊源的联系。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