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玄龙门阵] 三星堆祭祀坑群鸟瞰图大致呈北斗遗迹与成都太阳神鸟金箔是可合为天文文物研究...[已转交]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4-26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篇  三堆黄土的三星堆与两大祭祀坑共隐有“星斗崇拜”之古天文地理信息

        摘要:笔者2016年到三星堆遗址区考察,曾以为此“三星堆”地名由来于“三星堆城墙”的旧释有误;疑本原可能是祭奠古蜀蚕丛、柏灌与鱼凫三代先王的三个祭台,或在此观察有关中星的三个观象台,再或是传播三星堆此地有鱼凫人创造三种太阳历的展示台……当古蜀人将这样的“三个‘祭台’或‘观象台’或‘展示台’”拟为北斗斗柄之“杓”部位的后三颗星,再结合两大祭祀坑被今人发现后可还原北斗斗勺之“魁”部位的前四颗星时,一幅天上的北斗七星图曾被蜀人移植到鱼凫古都城中——隐喻着这里有“星斗崇拜”的古天文地理信息,是古蜀在此举国祭祀的神圣地。

关键词:三星堆城墙  北斗七星  蜀曰邛皆夷种  天文证据  三台  地理  民俗  历史  文化

        历史和文化,是社会实践所聚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之财富的总和,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知识与环节。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在磨砺中一点一点地累积营养、以滋润着中华文明生长点的持续萌发;直至成为参天大树并构建出民族文化的宝库,成为世代的道德传承,成为融通各种先进思想、创造出精神文明观念原生形态母体的力量源泉。

        笔者爱慕三星堆文化:来自在新世纪中体验到谈论中国有5000多年历史文化这类物证的连贯性,应与代表长江文明之一源的三星堆文化遗存有关;这样的物证,不是因为有古史传说中的炎黄二帝,也不是因为有夏、商、周三代的存在,而是因中国有着对三星堆文化的发现、发掘及系统的新研究与新应用;因为三星堆文化遗迹,是迄今为止在我国信史中属已知最早文明体系的历史证据。

        三星堆古地,既是能前延距今5000年前作为长江上游已知最大的一处中心遗址,又是相对独立跨越两千年、持续出现在成都平原史前城邦组织中得以保存最好的古蜀国中心都邑。

        我们顺着认识三星堆文物和三星堆祭祀坑遗址的目光,能将视线穿透远古和星空,窥见在这大片肥田沃土、民风古朴的地域环境中,滋养出特定天文地理养分并诞生、成长、壮大了三星堆文化,具有相当的神圣性;展示出一片极开阔、充溢着众多神明感、甚至于部分奇特靓点,或将丰富着世界的某些知识传统?!

        由三星堆鱼凫王朝的这座城邦都邑,经前延后续所关联着的古老文化,既能上接于古蜀历史传说中约4800~4000年前的“蚕丛”与“柏灌”王朝(有三星堆一期文化支撑);其三星堆遗址区本身所在地,系距今约4000~3200年“鱼凫”王朝(有大量地三星堆二、三期文化与文物为证),能下通于商末周初时期接续鱼凫王朝的古蜀金沙遗址、即延续为“杜宇”王朝,让三星堆文化的历史超过两千年;其后,由不再属三星堆文化的古蜀开明王朝,执政于公元前666~公元前316年,才被秦国于公元前314年辖为蜀郡。由此,这一方“上古蜀国史”发生大变化,让蜀郡及以后的历史文化不再“不与秦塞通人烟”,始融入到中国社会的大环境中;天府之国的美名,便享誉神州至今。

        从古蜀国的产生、发展,到消亡;再到古蜀社会衍生体以华夏西南地区之一隅的身份,衍生出蜀郡、巴郡、广汉郡等而相继出现在风云变幻的秦汉社会;从而,结束了“上古蜀国史”。

        研究在如此连贯的上古蜀国史主要时期中演进生成的三星堆文化,用大众参与的当代力量,必有利于推进研究水平;对于已退休并喜爱巴蜀文化的我们来说,是一件“累与快乐着”的事。

        我们珍视三星堆文化:通过分析古蜀“史前城邦组织”的部分社会活动,还可将蜀之先民的历史前延于约4800年前的数百年,能将对其文化研究的时间起点、定格在距今5000年前的萌芽期;再通过了解古蜀国经战国到秦汉年间演变为蜀郡、巴郡、广汉郡这“古三郡”后,在最终融入到华夏大家庭的进程中,开辟着“蜀与汉相融”的后世蜀史并发展至今;这其间,有无数曾让人不能忘怀、不能无视的大事迹。例如:有《汉书·地理志》载“巴蜀广汉本南夷,秦并以为郡……”古语,记载的历史事实;又如,《华阳国志·蜀志》和《水经注》两部名著载:“蜀曰邛皆夷种”等内容,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文化痕迹。

        回首以秦国蜀郡出现,才成为划分古老蜀史与后世蜀史的这一历史阶段分界线之前,在由“上古蜀国史”所创造古老蜀史多样的文化中,首举灿烂的三星堆文化。面对三星堆文化“半人半神”的历史背景,我们发现其更具有“神性与科学性同在”的特殊神明环境。现选择针对这样的特殊环境去尝试研究:以该环境存在的这类神明文化或科技,转化在以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对象为主而作为供客观考察的载体,去从实物证据的分析中,做出可能接近鱼凫王朝某些真实的文化状况、属于阶段性的系列推测或解析。

        将“古老蜀人(古老夷人)→古蜀国→蜀郡(后世蜀史的开始)→蜀国(指东汉末期三国鼎立之一的蜀国)→蜀(自封建社会以来、‘蜀’便是文化人对古今四川的一种简称)”这一距今超5000年的“蜀史”,作为大课题进行研究;需要研究者能树立大格局,拥有大智慧。在以获有实物支撑的前提下,去解析中国5000年历史中所含西南一域这一分支文化的地方特色,去链接并展示着有巴蜀特质的具象文化。

        本研究,已找到代表三星堆具象文化科技水平高峰的《三星堆太阳历》和《三星堆数字》这两类专题文物群,能从器物层面解析出部分与主观或客观相关的内涵,能在人们眼前呈现其新的文化之光……

        广汉三星堆两大祭祀坑被今人发掘三十余年来,众多学者或考古专家对古蜀三星堆文化的评价与简介之著作、作品等,可谓汗牛充栋,给后来人认识三星堆文化提供了解本土考古知识的阶梯;大量有效的文献资料与相关实物、或复制的作品与宣传品等,亦是充实解读这方面文明的积极元素。

        由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于2016年7月18~20日在广汉发掘地主办了“纪念三星堆祭祀坑发现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收到60余篇论文,对三星堆文明的特质、三星堆考古30年回顾、三星堆文物、三星堆与十二桥文化考古学研究以及三星堆同时期世界文明的比较研究、三星堆文明研究的新方法与新视角等方面进行了学术研讨;指出三星堆遗址及古蜀文明是早期中国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论,既有宏观的比较,也有具体的专题,都值得读学习。

        我们在新世纪探究三星堆,需要科技创新、需要从该文化原多隐晦的迷茫中去闯开一条新路、需要以理性思考与具有颠覆性新观点,去实现本书针对三星堆文化与文物进行专题文物考古的转折。要将过去曾解读的部分古奥向神明与科技的合体转化,要将三星堆文物中原不起眼的纹饰理解为无声语言,要将剖析《三星堆数字》和《三星堆太阳历》新发现为主要视角和切入点;以细节研究定方向,于无声之处听惊雷。

        进行这类个性化探究的有利条件,来自我们的大学专业主要是历史和地理这两个交叉学科并受益;既知晓蜀史的大脉络,又吸收有部分天文与地理的营养;加上我们20多年前曾成功发明有天文、历法教学仪器的高级别(分别先后获省级、国家级与国际级发明奖)成果……当2015年冬至,我们第一次走进久久神往的三星堆博物馆进行专题考察与研究,该知识殿堂映入我们眼帘的盛况,既引人入胜,又引发系列共鸣。

        从三星堆博物馆筛选供专题研究的文物群中,我们排列出《三星堆太阳历(三种)》和《三星堆数字(目前属推测的“象数类”)》等若干组研究阵容的对象(认识到《三星堆数字》主要是为《三星堆太阳历》服务)。它们,就像一串串待开启认识三星堆文化宝库的钥匙,能让相当一部分呈封闭状且长期无声的三星堆文物群,成为指认古蜀国鱼凫王朝不仅有古奥与神明,还曾有可证明璀璨科技的实物证据……

        研究三星堆文明与文化,既要重视分析由三星堆博物馆保存的文物,也要回首三星堆田野考古的场景与过程,还需要考究三星堆遗址区的文化环境。基于这样的考虑,2016年11月,我们从家乡四川省南充市专程乘的士,前往三星堆祭祀坑发掘现场考察。首次来到命名为“三星堆”地名的祭祀坑遗址区,一些在笔者先行编著《成都太阳历大发现》(2016年冬至日已用“《成都太阳历大发现》之总序”为题,陆续发帖于《天涯论坛 ·天涯杂谈》)中曾初步推测的地理环境,被加速启发要将这疑是“三星堆”地名命名之源的三堆黄土、修改成可能与特定天象相结合、去“构建三星堆特定的天数一体环境”——这仿佛让自己站在了广汉市郊由“三堆黄土垒筑着三千年前的祭祀台或观象台或展示
台”上那样,理性推测、油然而生……
 楼主| 发表于 2023-4-27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专程考察三星堆遗址核心区之前先对“三星堆”地名由来做了点滴了解

        (一)并非是古老地名的“三星堆遗址区”需考究该地域的文化真相

        在民间传播中的“三星堆”现代地名,虽然很有名,却不足百年。这个名字是因自1929年,有广汉当地乡间人士燕道诚在此地首次发现重要的商代文物,才开启了吸引后来续有中外考古专家陆续来此探究的考古活动。直至1980年,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汉县文管所,四川大学等单位考古人员对广汉商代遗址进行的数次发掘,并在此建立了考古工作站。因这里隐约有重大考古气息并联想此地有三堆较大的人造黄土包、有人譬喻这三堆黄土包因形似天上的某种“三星”轮廓,工作人员才初步称此地为“三星堆”。后因1986年农民工在此发掘出土了两个重大祭祀坑文物群而轰动考古界,学者们才认同了“三星堆”地名。

1、现有关于“三星堆”地名由来的几种说法与点评

        其一,由陈德安所著《三星堆·古蜀王国的圣地》画册(以下简称《三星堆》画册、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2010年11月第五次印刷)在第1页中介绍“……有三个长约两三百米的圆丘状土地,传说这是玉皇大帝从天上撒下的三把土,落在了马牧河的南岸,变成了三颗星,故称‘三星堆’”。

        【我们对其一进行点评:这样的开篇语,以传说的消遣为主,少文化参考意义。这样“传说”之说法,被广汉市和德阳市等电视台在报道发掘三星堆遗址和三星堆祭祀坑等文化新闻时,在相当长时期内经常如此宣传着:传说玉皇大帝在天下撒下了三把土,落在了广汉的湔江边,成为突兀在大平原上的三座黄土堆,犹如一条直线上分布的三颗金星,故称三星堆。我们对此认为:①世界上,没有玉皇大帝。但此“传说”,却将这“三座黄土堆”的文化背景与“天”联系在一起,可暗示当地民间在认识该“三座黄土堆”时,可能潜意识到这与某种天象或天文功用曾经有关。②有关这“三座黄土堆”的地貌形态,究竟是“一条直线”或是“一条‘斜’线”或折线?其相关地表达式因无图片或视频来印证,易受置疑。】

        其二,由“土豆网”之视频《中国外星人探索·三星堆的秘密 (原文来自觉醒字幕组之视频《国产外星人系列》)》称:三星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时代遗址,位于四川广汉南兴(星)镇(中兴乡)。1980年起发掘,因有三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黄土堆而得名。三星堆文明上承古蜀宝墩文化,下启金沙文化、古巴国,前后历时约2000年,是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代表,也是迄今为止我国信史中已知最早的系统文明。从三星堆土堆位置及人工印迹的情况来看,此“堆”为古代人工筑“台”,年久失修,塌为土堆。可喜的是名中保留了“星(兴)”,这便将一个久远的秘密带到了今天……三星堆的“堆”与猎户星座“腰带(参宿一、参宿二、参宿三)”的三颗星排列,是对应的。

        【我们对其二进行点评:①此“堆”为古代人工筑“台”……“将一个久远的秘密带到了今天……”的说法,耐人寻味。②有关猎户星座的名称,在国外仅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希腊神话中;有关中国二十八星宿的体系,只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完备了其认识;这两种“星座、星宿”的认识时间,都晚于三星堆作为夏商时期遗址古迹出现的时间。③此三星堆本原在商代已是古蜀天文观象台或祭祀台的意义等,远在希腊“猎户星座由来”与中国“春秋战国才完善有二十八星宿体系”的影响之前与之上。】
 楼主| 发表于 2023-4-27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4-27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三,由《百度百科·三星堆博物馆》介绍:三星堆是三座长约数十米至百米、高约5米至8米,连结成一线的土堆,分布在马牧河西岸东、南、西三面……突兀地立于平原之上,犹如一条直线(应为折线)上分布的三颗金星,故名三星堆。

        【我们对其三进行点评:此文指出“三星堆是三座……连结成一线的土堆”,虽表现了基本方向,却遗憾未用图去做出标记。而我们认为:不是“……连结成一线”,宜为“……连结成倾斜的折线”。现补充上图的图解:上图的北面,原以为以(鸭子河)护卫;近年来,又发现了较完整的北城墙。】

        图121中祭祀坑旁边的三个黄色的点,为笔者经实地考察后结合原图,改绘的三堆黄土大致位置(却缺空中定位);图中的红色区域,是两大祭祀坑大发现前“考古探方与工作场景”,现建有考古的雕塑群。

        图121左上角图示:三堆黄土与两大祭祀坑,合并拟为“秋(冬)半年北斗星象”地貌图(注:中国在商代时期对于一年时间而分为两段,没有冬、夏半年的划分,只有春、秋半年的区别)。

        三星堆遗址在其得名“三星堆”之前,早在1929年时就属于广汉县中兴乡(今属三星乡或南兴镇)。此地最近的老地名中间有“中兴乡”或“南兴镇”两词,这两词中间所含有的这个“兴”字。在汉语中,“兴”皆与“星”同音近义(注:图121中现有的三星村,是后来添加的地名)。即“中兴≈中星”。

        三星堆遗址区内上述有关“兴”字地名,若与“星”真有关,将可能隐藏着祭祀坑的一个天文秘密:按“中兴 ≈ 中星”的概念或谐音含义分析,“中星”一词,至少与上古天文科学的起点始于观象授时、或观中星授时有关……
 楼主| 发表于 2023-4-27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2、摘录与点评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七年级历史下册《可爱的四川》介绍的三星堆

        对原文的摘录:三星堆遗址是一个总面积超过 12 平方公里的大型遗址群,包括大型城址、大面积居住区和两个器物坑等重要文化遗迹,位于成都平原北部之沱江冲积扇上,西出广汉市七里许,北临沱江支流湔江(俗称鸭子河),悠悠五千载,胜迹昭汗青。

        传说玉皇大帝在天上撒下了三把土,落在广汉的湔江边,成为突兀在大平原上的三座黄土堆,犹如一条直线上分布的三颗金星,三星堆因此而得名。

        现在考古发掘确认:三堆土实际是这个千年古都的南城墙,城墙上有两个缺口,因年代久远,城墙坍塌剥蚀而成。三星堆的实体,已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烧砖瓦的热潮中夷为平地。而今仅存的半个堆,也是在 1986 年砖厂取土中发现两个祭祀坑后停止挖土才保存下来。三星堆遗址的年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到商末周初,距今 4800~2800 年。
        ……

        上面摘录《可爱的四川》(2012年版)第三段“三堆土实际是这个千年古都的南城墙,城墙上有两个缺口,因年代久远,城墙坍塌剥蚀而成。”但是这一句话,却被本文置疑有几处:

        ①在图121中显现的三堆黄土,不是该“千年古都的南城墙”;该图中本来就标记有“南城墙”、但它在三星村一带,并不包括祭祀坑所在的区域(在此图中,不可能、也不应该出现两处为相同的‘南城墙’)。

        ②图121中,现被笔者改造标记有三个黄色小区域的周边底色,有些像图中“城墙”的颜色。但位于祭祀坑旁的这三个土堆,既不属南城墙的部位,又无古迹能证明其为城墙;可疑其本原,是三个由鱼凫古人建于商代的古祭祀台或古观象台。

        ③图121中,有由笔者增添标记的三个黄色小区域,可拟北斗七星排列为第7、6、5之斗柄中“摇光、开阳、玉衡”三颗星,但不呈直线、而是呈折线排列;合称“斗杓”或“斗柄”、“玉衡”或“勺子把儿”。

       ④图121中,原有两个表示祭祀坑的蓝绿色小区域,可拟北斗七星中天权、天玑、天璇、天枢这先有的四颗星(在北斗七星中排列为第4、3、2、1的顺序)组成的斗勺,叫“斗魁”或“璇玑”或“斗勺”,但不可叫“斗身”。

       ⑤图121中“三星堆”这三字标记的排列,按照作图规范应符合这里存在其三堆黄土的分布走向;但其字体的具体范围,却大大地大于了该三堆黄土的实体空间;建议应改动其位置,须与图中三个黄色小区域相近相似(图中现有这三个黄色小区域的走向,大致与“三星堆”这三字的走向相似)。
 楼主| 发表于 2023-4-27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5-2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3、观象授时在华夏的产生与发展是先形成天文历法之“日、月、年”的时间概念及应用
日,在阴阳历或太阳历中均以一昼夜周期,作为一太阳日。
月,在商代阴阳历中是以月亮圆缺约29.5日周期而更替(划分大月30日、小月29日),在夏商的古蜀太阳历中是以36日为一天干而更替(一年共有十个天干之后的余数5、6天,当作过年过节日)。
年,时段以正午立表(竿)见日影“两短(或指日长至即现称夏至)或两长(或指日短至即现称冬至)之间”一周期的时间间隔为准。
先民们最初的“时”,是以“日、月、年”这三座天体时钟的各自标示相区分,才划再分出“季节”这第四部分。“日、月、年”这三座天体时钟的客观存在,可按规律性在天空中辨识。
定季节,是授时的关键。观象授时,是观察自然现象来判断农事季节。最原始的观象授时,是地象授时。因地象授时受地域、海拔、气象、生物个体等差异而不同,后来就逐步被差异很小的天象授时所取代。
古人,一直把北斗七星作为一种神圣的象征。最早的天象授是斗柄昏(旦)中星授时,后是夜半中星授时(星上中天)。斗柄授时,指根据北斗七星的斗柄三星在昏(旦)中星时(地方时)所指方向,去判断农事季节;即华夏最早的中星授时,从昏(旦)中星开始。后来,发展为多以夜半中星观星象定时节。
北斗七星作为天象授时的标志,但最早的使用意义是定春(热)、秋(冷)两个半年而非定季节。只有到了东周,才有了由巴賨天文学家鹖冠子明确规定出春夏秋冬四季与斗柄指向相关联的法则——将与古蜀古夷先民所识别北斗的专项天文知识,发展为“观北斗、辩季节”的经典名句(见:鹖冠子所著《鹖冠子·环流篇》载“斗杓东指,天下皆春;斗杓南指,天下皆夏;斗杓西指,天下皆秋;斗杓北指,天下皆冬”)。古指南针,也是按这样的形式在战国时期、被中国人发明制作出来。
早期的观象台,既可昼观日影,定年的周期与时节;又观大寒、大暑时节初昏(旦)的北斗星象,定半年更替;再观夜半中星定时节,掌握一年的太阳在星宿中每日移动的天象背景之位置等。
三星堆祭祀坑遗址区的现有地名三星乡,若复原名,可以称“中兴(星)乡”。此若复原名,是否能唤醒人们意识到:这可能暗示着此地曾是当地先民在上古进行“北斗昏中星授时”的观天象之地、或有重大观象台、祭祀台、天象展示台曾存在于此,教导着古蜀古夷的臣民们,以增长族人对农时农事的认知力?
三星堆之“土堆”,很可能是“人工筑台”而非专门的城墙;由颇有天象知识的三星鱼凫能人,建立起用于祭祀与观天的天象台:①观日上中天(日中星)之影并测量,定年的周期与时节;②观北斗昏(旦)中星,定太阳历半年更替;③观夜半中星,定星宿时节等;又可作祭祀场所等。
【趣味阅读(6)——几个天文名词的术语含义:    ①日中星(指天球午线上的恒星,以太阳当顶时,可观察所立圭表之“表”的最短投影; 根据圭上的表影,可用游标测量;如图74-1、-2和-3),能比较或标定其日影的周日、周年变化,以定方向、测时间、定节令、求出周年常数、定回归年或阳历年、划分季节和制定历法)。②天黑后正南方向上(即上中天)的星座,为昏中星;天亮时正南方向上(即上中天)的星座,为旦中星。昏(旦)中星,指天球出现昏线或晨线时的上中天恒星。相邻两天的昏(旦)中星,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但相隔一个月,各自的星座就很不同了。在不同的季节里,可以看到不同的昏中星和旦中星。从所见到的昏、旦中星,可推知观测日所在的季节。③夜半中星(在天球子线上的恒星,即半夜所见正南方的星宿、能反映地球公转,从而推断出太阳位置的变动。根据太阳上中天时为中午,下中天时为子夜,可知子夜时正南方的星宿,恰好与太阳在天球上的位置相差180°)。】

(二)“三星堆”遗址所在地广汉郡“雒县”地名蕴含中华文明一个重要的密码
三星堆遗址祭祀坑的出土地,属1986年的广汉县。“广汉”县的最早县城城池,是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的雒县治所,俗称“雒城”【《360问答》称:“雒城始建于东汉”。据《华阳国志·蜀志》载:“初平中(公元190年至193年间),益州牧刘焉自绵竹移雒城县城,筑阙门。”】
        用《360搜索》,又悉:四川省德阳市下属的广汉市,历史上称为“雒县(俗称‘雒城’)”。雒城镇是广汉市委、市府所在地,是广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汉高帝(公元前201年)为雒县治所,名“雒城”。元置汉州,为州治所,清末名城会,1913年废汉州改置广汉县,为县治所,称“城守镇”。1950年置城关区,1956年设城关镇,1980年改称“雒城镇”。

        著名的三星堆文化遗址,是广汉中兴场古遗址的一部分。 中兴场遗址的位置,在图102月亮湾到三星堆一带;即该图中“南兴镇”,在1980年以前的旧地名是“中兴镇”(解放前叫“中兴乡”)。

        三星堆遗址区,狭义上指今四川省广汉市城西约8公里的南兴镇(原中兴乡)三星村(此村名是现今地名)一带的古文化遗址,面积在 6 平方公里以上。由于三星村北面有三个土堆犹如星象布局,故在此地大型祭祀坑被发掘后,即改称此地名“三星堆”。三星堆文化遗址,由此而得名。

        1、“三星堆”遗址所在地西汉雒县俗称“雒城”的文化来历古奥

        三星堆最早地名“雒城”之“雒”字,有多义:首先,“雒(luo)”字与“傩(nuó)”字近音、近义,有“一音之转”的字义关系。“雒(luo)”字的另一义,可作为鸟名,即“鵋鶀”。清代著名学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141页释鸟(隹)部“雒,忌欺也,各本作鵋鶀……鵋鶀与怪鸱一物。舍人曰,谓鸺鶹也。”这一说法,表示“雒”若作“鸟”义的理解,应指一种小猫头鹰(鸮形目中的鸟)的名字。
然而,此形似“三星”分布的土堆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已成为当地砖厂取土作业的场所;直到1986年夏天,才“两锄头挖出‘三星堆祭祀坑大发现’”。其后,这三堆黄土中的两个半,被加快夷为平地;剩下的半个,才得以残缺不全地被保护。此地现有的三星乡名,替代了1929年在当地存在的中兴乡乡名。

        前面“图109(图摘自《百度》):网民‘蓝色的海星’拍摄广汉‘雒城’的仿古城门”,简介了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建雒县县治,名“雒城”的广汉乡土历史文化。

        笔者在此浅析此“雒城”之名由来的文化基因:既崇拜太阳鸟(此地鱼凫王朝之鱼鹰图案、可转变成鱼凫古人图腾之一的太阳鸟),又传承祭祀北斗神灵的传统习俗。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文物的底座结构,表现着该人像文物以赤足方式接触拟为北斗星神小图腾的底座:用双脚“跣足交斗”方式,象征崇拜“北斗图腾”的虔诚;用“雒”可拟作“鸟”之义(此鸟与一种小猫头鹰有关),隐喻此地太阳鸟图腾与猫头鹰有关,也与三星堆最著名文物之青铜大立人龙袍纹饰中从“鹰纹”有关。

        由图109表现三星堆的“雒(傩)文化”,是突出着对鸟图腾的崇拜;青铜大立人赤足站在拟为北斗图腾的底座之上,是来自继承着由图39反映“玉边璋”文物中有11个巫师像皆为“以双脚脚跟背向的姿势、表示着祭北斗”的传统——这就是此乡土之地“雒(傩)文化”密码中的一部分。
 楼主| 发表于 2023-5-2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5-2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2、对西汉广汉县始称“雒县”之“雒”的由来而置疑所引发出六问
回看图121中三星堆祭祀坑:这两个坑位(或许会再发现第三、四个),皆在北斗七星“魁”部之内。该“魁”部,系北斗七星序列中的前四颗星(第1、2、3、4颗星)。此两大祭祀坑,既可表意曾请星空中北斗“魁”部位星象下凡到“雒县”故地,又折射或显露出更早的古蜀国鱼凫都城居民,企望由此获得上天庇护的心愿;这类由当地商代文物或古迹展示具有的意象,残留着太阳神崇拜和鸟图腾信仰等古老气息。
此两个祭祀坑中的每个坑、均可拟为“魁”部位中的两颗星象,或若有第三、四个祭祀坑再陆续发现,则可以一坑代表一颗星象,即最终也许能统筹着北斗“魁”部位的前四颗星象而趋于完美与无缺。
在商末,因某些大事故,北斗“魁”部位的前四颗所代表的两个(或三、四个)祭祀坑,被隐秘埋藏于地下,近乎让该文明隐了身。但是,三星堆的这两大祭祀坑于1986年在此地轰然问世,恢复了让其深藏于地下、能表示北斗“魁”部位的这前四颗星象,以神话般地意境现身、且可与位于地表三堆黄土拟北斗七星“杓”部的后三颗星相结合;即能还原早就可能构成北斗七星的“斗神”星象。但这类星象,却连续三千多年被人遗忘……我们在此书写着“鱼凫人在夏商时期‘请北斗星神下凡于鱼凫古都’示意”的推理,可能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而不是主观臆测。即这样的说辞、不是戏说;但,能否在当代得到学者的共识呢?
广汉城故地在西汉初期作为雒县的治所,而此地之前曾属鱼凫王朝都城、经商末、衰落千年后,在汉初才被人们再度重点感知;因而留下由此因果关联,方建有最早县治雒县治所的故城古迹。笔者联想前面“图102”的意象与上述推测,可在结合质疑此“雒城”之“雒”的由来中,至少产生六个问:
一是经现代考古收获,方知西汉初期作为雒县的此地,在商末属鱼凫古都(最晚距今约3200年);后在时隔千年的汉初(西汉高帝六年、即公元前201年),因为在此地建雒县治所,才让后世知晓这里曾存在有重要文明。我们请问:接续此地曾有的文明而命名当地汉初所建其县治为“雒城”之“雒”,此“雒”字,是否在字义中隐晦有“‘鸟(隹)部’可能与本地的‘(猫头)鹰图腾’有关”的文化遗存【指可寓意这里原在夏商周三代,就存在有约千年古蜀国的“鸟图腾信仰”(鱼凫国的“鱼凫”二字的本原,就指鱼鹰,就是“鸟”的一种)】?
查《说文解字注》等古籍,知“雒”今称鸺鶹,也叫横纹小鸮,与猫头鹰有关。联系经本书前文曾推测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所穿着龙袍中,有36幅大小不同的“猫头鹰眼纹”的服饰图案,另加龙袍“下裳”中有两对大大的“鹰纹”。这些大小不同“简约图案的‘猫头鹰眼纹’和‘鹰纹’”,应当与“雒”文化有关【中原文化中心的洛阳,古称“雒阳”(雒,古都邑名,今址河南省洛阳。汉光武建都改名雒阳。但雒阳之名,却因其地位居雒水之北,始于战国)。中国的“雒”字由来,或与古骆(雒)越文化有关】?
        二是成都平原的广汉市(县)是三星堆鱼凫王朝都城旧地,疑有北斗崇拜的传统习俗?

        理由之一,看三星堆遗址区外貌中的三堆黄土与两个祭祀坑之关联的全貌,整体上像北斗七星:明看,原来在地表就有由北斗七星“斗柄”指向作用的“杓”部之三颗星;暗看,1986年深埋于地下三千多年前的“魁”部四星(内含有两个祭祀坑、而每个祭祀坑可模拟北斗七星之“魁部”1/2的两颗星)已出土——于是乎,这里可模拟北斗七星“魁”部的四颗星,加此地表有可模拟北斗七星“杓”部三颗星的综合作用,能以符合由“图122北斗七星由‘斗魁(又称斗勺)四颗星与斗杓(斗柄的主体)三颗星’这两部分”的图形,组成基本上属恒古不变(但仍会以“图81-2科学推导十万年前、后的北斗七星图”的时段,产生其运动与变化)之北斗七星的排列顺序。
 楼主| 发表于 2023-5-2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5-2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5-3 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探究中国上古太阳历法的第一人刘尧汉教授(已故),1985年编著的《中国文明源头新探》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最早明确提出云南古地古羌戎的一支族源(夷人分支),于史前北上,曾到了成都平原及黄河流域,是古蜀先民来源的一部分——刘尧汉的这类分析,到现在已得到后来出现基因工程之证据的支持:回查前文《“蜀曰邛皆夷种”可勾勒上古蜀夷(彝)文化共同体的轮廓》中的“(2)华夏‘西北甘青古羌戎是从西南金沙江两侧古羌戎迁徙而来’的说法是一大创举”?但可惜刘老未考虑到北迁的古羌戎,可能含有骆(雒)越人并将“原始的雒(傩)文化带入上古四川盆地及成都平原”?

        四是“雒”、“糯”、“傩”这三个字,可能隐藏有中华文明中一个相关联的重要文化密码?

        “雒·傩”二字,在“形、音、义” 三方面,有着众多的文化相近?“雒·糯”二字,在“音、义两方面”,也有着众多的文化相通?

        ①傩戏是著名的端公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夏官之属,由武夫充任,职掌驱除疫鬼和山川精怪)驱傩活动。伴随傩祭而产生和发展的傩戏面具,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傩祭,很有可能是三星堆故地大规模宗教典礼的重要形式,既壮美又盛大,故“傩”有“美盛”的含义。

        ②在成都平原长期流行的古代傩戏面具舞,可能与这里三星堆遗址出土有中国最古老、最大型青铜面具文物的影响力,有着文化上的传承关系?四川三星堆故地在汉初建有古“雒城”,这是不是可揭示“雒·傩”二字古义相近这一文化密码的遗存?这样的推理,不是戏说,更非意淫其历史。

        ③湖南省文史研究馆林河2008年10月8日,在网络上发表《傩神是个什么模样?》。推论“傩神就是雒神”……从图腾崇拜的角度来说,由于中国南方从事农耕的鸟部落崇拜雒鸟(一种猫头鹰),所以自称“雒民”;从生产力的角度而言,中国南方的农耕民族,最早种植的是原始的“糯稻(粳糯)”;所以,自称“糯民”……栽种糯稻的民族,当然会祭祀“糯神”;而“糯神”的图腾形象,则是雒鸟。因此,雒神也就是糯神,糯神也就是傩神。

        我们以为:猫头鹰,是粳糯稻田老鼠的天生暗夜杀手。疑这是古老鱼凫人在三星堆文化后期,已经重视保护有利于种植水稻之这类益鸟的原因;因而产生将此种猫头鹰的艺术形象,选作为鱼凫女王龙袍中的“‘鹰纹’与‘猫头鹰眼纹’”的三星堆习俗。而鱼凫古都在商末于此地消失过去的千年之后,到汉代初期于该地建第一个雒县县衙所在地的治所城池,竟被神奇地别称为“雒城”。这样的别称,证明着广汉古地在汉初就恢复有对当地“雒(鸟)文化”或“鹰纹”传统文化的部分传承?

        五是彝族自称,叫“诺苏”。“诺”与“糯、傩”皆为同音字,其古义相通?“诺、糯、傩”都与“雒”是声母不同而韵母相同,有近音近义的属性。“苏”与“蜀”的声母相似、韵母相同,具有声近义通的特点。故而,我们可推测某种特殊的词义关系,或有可能:“诺苏 ≈ 雒蜀≈ 傩蜀 ≈ 倮罗(诺罗)”。

        六、再解读“倮”字,是彝族在解放前的旧社会别称。“倮”,与“雒”为同音字;有同音同义的可能性,共同指认彝族。因而,可推论“诺苏 ≈ 雒蜀 ≈ 傩蜀 ≈ 倮蜀”的古老含意有:

        ①雒蜀,指广汉在汉代初期,不忘自己人与蜀人雒民有关,则将雒县治所的所在地之第一个县名,称“雒县”。其县衙的城池,俗称“雒城”。此“雒城”,是三星堆鱼凫王朝之古都衰落后、由后继者在千年之后,方在此地后续所建的第一个新城池并载入史册。
        ②傩蜀,表示鱼凫古都至雒城(将商末的蜀都与汉初的城池通过文化跨越、实现了相隔千年后的再联系)在族源上与古蜀相关,在民俗上与“傩戏和巫术”相关。
        ③“诺苏 ≈ 倮蜀与雒蜀 ≈ 傩蜀”存在共性,反映古夷人与古蜀人是一家子,揭示彝族先民古夷人和古蜀人一样,同是三星堆文化的创造者,其祖先、有同是鱼凫主人的可能性?④“诺苏 ≈ 雒蜀 ≈ 傩蜀”的文化链条,可发展为“诺苏 ≈ 雒蜀 ≈ 傩蜀 ≈ 倮蜀”的新血缘链条——共同指向:三星堆时代的古蜀与古夷(彝族先民在解放前被贬损、歧视性称为倮倮、罗罗或夷人),曾是血脉相融的兄弟姐妹?

        我们分析“三星堆”地名,重在“三星”。查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三一二页,释“晶”字:“精光也。凡言物之盛,皆三其文。日可言三者,所谓■日也。从三日。”同页,释“星”字:“万物之精,上为列星。从晶,从生声……星之藏于胸中,谓之圣人……”今之星字,由“上‘日’下‘生’”组成;从日(日像星形)、生声,形声字。

        “三星”一词的本意之一,可“谓之圣人”;“三星堆”以“三堆黄土”表示其“三星”,隐寓这里值鱼凫王朝鼎盛时期,由在位的鱼凫女王曾在此地隆重祭奠古蜀“蚕丛、柏灌、鱼凫”三代前朝的先辈……即此“三星”之义的暗示,是最有可能的原意之一。

        3、三星堆遗址区曾有三个显赫黄土堆也许在夏商时期特别隐喻有三种天文知识的可能性

        第一,回看图121-1和图121-2,北斗七星杓部之排序为第七、六、五颗星“摇光、开阳、玉衡”的这三星,是呈折线排列的天象;将此天象先引其“下凡”,转变为以鱼凫古都祭祀遗址地貌形态,即模拟为三堆黄土的物象,让其分布在三星堆祭祀坑遗址区北侧马牧河南边的地表。

        第二,有可能将太阳、星宿与北斗作为“三星”崇拜(三星堆祭祀坑出土有“太阳崇拜”的文物,证据很多;图121-1的“三星乡·三星村”或“南兴(星)镇”这些地名之“星”字,应含有对某些星宿当作星神的崇拜;图121-1中由“三堆黄土加两祭祀坑、可合并为北斗七星轮廓”,能印证存在“北斗崇拜”。

        第三,还可能在回顾上古蜀国的历史——从传说有古蜀人开始、至鱼凫时代之际,已有三个王朝(蚕丛、柏灌、鱼凫),或有三大不同的祖灵。仅观察三星堆遗址的外貌,就暗示着当地人具有早期“三星信仰”或“三星崇拜”之民俗。

        “三星堆”地名在当代之所以特别闻名,跟这里出土了与商朝同时代的古蜀国文物重器并产生有重大文化轰动效应直接相关。当然,三星堆的名气,还因为这里有众多不解之秘,能让人络绎不绝地神往于此,从而愈加其具有不断增长的文化影响力。
 楼主| 发表于 2023-5-4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相对寒碜的三星堆祭祀坑遗址区现状留下让人心痛的破残迹象

        2016年的秋冬之交,顶着冷风,我们乘车来到被命名为“三星堆”地名的祭祀坑遗址区时,笔者还处于“在的士里迷糊”之际。司机原本是想先开车到三星堆博物馆,后到祭祀坑遗址区;结果,却不经意地按汽车导航仪指导下,先到了位于乡间公路边的三星堆祭祀坑遗址区。

        的士,停在路边无明显标志、仅局部有围墙的两扇铁栅栏门边之狭窄停车处;约十米开外,有两、三个农村小地摊在卖瓜子和小吃。推开车门,两米开外,有一位精神矍铄、约八十来岁的老汉,就站在路旁与人闲谈。笔者在车里礼貌地面对老人说:“请问老人家,我们想看看三星堆的三个黄土堆和祭祀坑,是在这附近吗?”老人回答“在这,不远的前面就是。经常有人来此参观。”的士司机下车,及时地向老人家敬烟,老人表示不会。经握手敬意后,老人表示自己在此耍,清闲无事,可以给游客带路,不要费用。于是乎,这位老人便成了我们步行于三星堆祭祀坑遗址区的向导。

        身体硬朗的老人在前面边走边说:自己叫杨永寿,今年81岁,30年前参加了两大祭祀坑的发掘;这里是三星堆的祭祀区,挖出的两个祭祀坑就在前方修筑为夯土高地的新土堆中。那三个黄土堆,我可以带你们现场看看。
 楼主| 发表于 2023-5-4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5-4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5-4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5-4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5-4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5-19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5-19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加: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请问三星堆博物馆,自己馆名中的“三星”含义是什么?该不该认真负责任地解释清楚?千万不要继续像过去那样以其昏 昏,使人昭昭?    三星堆博物馆需要砥砺前行,继续革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