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玄龙门阵] 三星堆祭祀坑群鸟瞰图大致呈北斗遗迹与成都太阳神鸟金箔是可合为天文文物研究...[已转交]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2-27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2-27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2-27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2-27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2-28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丈”这个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未找到。丈,量词,会意。小篆字形。从又(手)持“十”。十,十尺。本义:长度单位,十尺。同本义。《说文》:丈,十尺也。《小尔雅》:度五尺为墨,倍墨谓之丈。

        本文认为:“丈”这个字从字型上看,可能是将“十”字和“八”字合并为一字而衍生的字;在“丈”字中,现只能看到原有那两字的影子、却再也不直接见到原有的两字。

        现对上面“繁体隶书‘丈’”的结构进行拆字分解后,再做两步分析为例:第一,“丈”字其一、二笔画,像“十”字,却已变异为“(拼音:you)”。第二,“丈”字除去其一笔画“一”之后,其二、三笔画的组合像“×”字;只有将此“×”做水平对分两半后,才隐约能看出“近似上ˇ下 ˆ”的符号,还略有点“八”字的原型;或已变异为“ㄨ”,成为另一注音符号(对应汉语拼音的u)而面目全非了。
可见,上面第二句所讲“……‘十’字的另一个俗称是‘丈’”,大致表述了“丈”与“十”有关。

        在三星堆文物中,人们已认定显示鱼凫王朝最高权力是金杖;它出土于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全长1.42米,直径2.3厘米,净重约500克。三星堆的这一金杖,是已出土的中国同时期金器中体量最大的一件。


        虽然至今在三星堆文物中还没有发现明确的文字,但是其金杖上丰富图案有某些表意的象征,已让学术界有观点认为它们是分别以鱼和鸟为祖神标志的两个部族联盟而形成了鱼凫王朝;图案中的“鱼”、“鸟”,就是鱼凫王朝的徽号、标志。因而,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金杖是古蜀国政教合一体制下的“王者之器”,象征着王权与神权。

        据古文献记载,中国夏、商、周三代王朝均以九鼎作为国家权力的最高象征,而三星堆以杖象征权利,反映出古蜀与中原王朝之间文化内涵的差异,显示出浓厚的神权色彩和地域特色。汉字中“杖”字的出现,应当是在先有“十”字与“丈”字之后,才有了将这二字再组合为左“十”右“丈”的“杖”字。

        三星堆文物中虽还没有发现明确的文字,但不能排除三星堆人在夏商之际或在尧舜时期,就已有与中原进行早期字符式文化交流的可能。即由《陶寺的丈表》描述中原的“八尺之表”此时传到古蜀,有可能被改变为“十尺之表”——上面图75系列与图76、77共同关联着“十、中、丈、杖”文字的演进,有可能能证明与中原“八尺之表”交流古蜀后,经历过被改变为“十尺之表”、方产生此项文化进步的衍生物。

        3、陶寺“八尺之表”可能对古蜀“十尺之表”的创作有推动

        《中国科技史杂志》第31卷第4期(2010年)发表黎耕、孙小淳《陶寺IIM22漆杆与圭表测影》文章中,认同了“何驽研究的25厘米为一陶寺尺”的结论,表明学术界确定了尧都陶寺的一尺为25厘米。

        与夏商同期之古蜀,也可能有着尺与丈的关系。现在可以设问:古蜀一尺,约相当现代的多少厘米呢?

        有未知作者姓名而于2015年10月15日在《edu.docin.com豆丁校园》上发表《古蜀国》文章中称:

        有学者研究古蜀国的地民意识,认为先秦华夏文献中所谓“建木”就是古蜀国的地中位置的标志。所谓“都广”指的是古蜀国的明堂建筑。地中标志,是与古蜀国的明堂位置相关。从三星堆遗址出土发掘的神坛形象中,能找到明堂的具体形式;结合位于金沙遗址北面的羊子山土台造型,复原出古蜀明堂。此《古蜀国》一文的意义,在此显示出古蜀与中原文化一样,在夏商时期也可能已产生有“地中”概念与求证的方法。
 楼主| 发表于 2023-2-28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2-28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周代,一尺合今19.91cm ;秦时,一尺约23.1cm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南朝,一尺约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时,一尺合今27.68cm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近现代 3尺≈1米(m),则1尺 ≈ 33.3333厘米(cm)……

        我国最早的天文观测仪器是专用土圭观测日影,而已知最早装置圭表的观测台,是西周初年在阳城建立周公测景(影)台;因周公营建洛邑选址时,曾在此建台观测日影而得名。该遗址位于今登封市告成镇。

        周公是商末周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天文地理上也颇有建树。他认为,天上北极星是众星之王,号称“天帝之星”,位于天的中央。那么观星台就必须建在地的中央。经测定,他认为阳城(今登封东南告成镇)为“天下之中”。于是,他就在这里立圭表测日影。其制与《周礼》所记土圭测日影之说相符。

        图79:周公测景台表(直立的柱子)高八尺(267厘米),圭是与表相连的座子。太阳照射表的影子、落在圭上,夏至之日正午投影最短,仅有一尺五寸(30厘米),冬至日的日影则最长。利用土圭观测日影,就能比较准确地测定二至二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测定出太阳年的长度,这为历法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周初分封诸侯国时,周公还根据各地夏至时的日影长度,来确定“诸侯受封土地的疆界”。

        需要提示注意:“周公测景台表(直立的柱子)高八尺(267厘米)”,这话中“八尺(267厘米)”的用语,是在讲此267厘米按现代度量一尺为33.33厘米折算的“八尺”;此“八尺”是“现代八尺”,而不是“周代八尺”。如果说将周公测景台表(直立的柱子)高267厘米折算为商尺,就应按商代一尺合今16.95厘米,即高约15.51商尺。由此看来,前面尧都使用的“八尺之表”,按陶寺一尺为25厘米计算,该尧都“尧八尺之表”的高度,就是200厘米。到了商代,如果商的“八尺之表”,按商一尺16.95厘米计算,该商的“八尺之表”高度就是135.6厘米。到了周代,如果周的“八尺之表”,按周一尺合今19.91厘米计算,该周的“八尺之表”高度就是159.28厘米。

        回顾:“尧八尺之表”高200厘米,“商八尺之表”高135.6厘米,“周八尺之表”高159.28厘米……尧舜禹后,为何商与周的“尺”均比“尧尺”低,这不符合人智商发展的逻辑。而从周后,秦尺、汉尺均增高或增长;到了南朝之尺,已超尧尺……再之后隋唐之尺码在30厘米左右;明清至今,尺超过30厘米。
 楼主| 发表于 2023-2-28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2-28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台和观测站,此处是其中之一。根据观测和研究推算,郭守敬等编制了新的历法《授时历》。它采用的太阳回归年长为365.2425日,和现今通行的公历一秒不差,但却早过了公历300余年。明清时曾对观星台加以重修,抗日战争时期,遭到日军炮火的破坏。周公测景台遗址现存的遗迹还有照壁、大门、戟门、周公祠、尧殿和部分明清碑刻。周公测景台,比建于公元前二世纪的希腊亚历山大天文台和罗得斯观星台还早八百余年。1961年,国务院公布观星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建有中国天文博物馆对游人开放。

        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观测建筑。测景台创立于西周(约公元前1037年),周公为测日影定地中在此建土圭,唐代(公元723年)仿旧制改建成了石圭。观星台建于元代至元十三年至十六年(1276-1279年),郭守敬以此为中心点观测并推算出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其精确度与现行公历仅相差26秒,创制时间却早了300多年。周公测景台和登封观星台充分验证了“天地之中”的信仰,是科学、宗教与政治相互作用的产物。但本文要表达,这样“天地之中”的信仰,可能在古蜀也有。

        前文曾推测,夏商时期“……三星堆人已比尧都之人更加理解‘表越高、影越长,测量的误差越小’的原理”。因而本文认为,古蜀人制作自己的“蜀‘表’”,很可能与“尧八尺之表”的高度相似或更高。
由于古蜀与中原文化一样,在夏商时期也可能有“地中”的概念,而有着天数在蜀之优势的古蜀,按三星堆文物体现,似在夏商时期就实现有天数一体能力的物件制作(青铜神坛、青铜神树等),早于周公。

        回顾前面图73-1陶寺遗址漆杆有“NO.1—NO.44色带编号”圭尺用途和图73-2玉琮游标,能让人直观感受到比夏朝要早约二百年的中国最早天文观测点,所找到最早“圭、表”文物和玉琮游标的制作质量,已是相当地高水平。如果说三星堆人学习了尧都“圭、表”的经验,古蜀的“圭、表”仪器水平可能更高。

        这样的估计,必须不仅是想象;即使在很难让古史再现的情况下,也应提出部分有据可推,有理可循。

        我们现推测:①来源于夏商时期的古蜀青铜大立人实高260厘米,正好是古蜀圭表之十尺“表”高之标杆高度。这既因此时的蜀尺可折合为现代的26厘米,而仅比尧之陶尺折合为现代的25厘米多1厘米;不存在大的差异,即有相似性,可以被社会接受或理解;这,就是其“有据”。②看看前面已提到,青铜大立人的人像高度(含戴冠的高度)为182厘米,它正好满足“蜀七尺”的数据,本文图62【图左侧蓝色方框的文字说明】反映大立人作为“七尺女王”,其戴冠高度正是182厘米(若减去其华冠冠式顶层装饰系虚高部分的10厘米、可证明其女王高度实际只有172厘米、即属于正常妇女高度)——这,就是其“有理”。③“七尺男儿”,这是古今形容一般男儿的常用语无疑问;但古蜀国“七尺女王”的文物,却可能早于“七尺男儿”的用语面世。④这个表现在古蜀青铜大立人人像高度182厘米虚高,在其外面有另一层含义,本文已指出它暗含指示与冷半年的天数有关;此“182”数字,可拟为“半年”的形象——这,也是其“有理”。

发表于 2023-2-28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3-1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青铜大立人文物是古蜀测日影之“表”的制作与《周髀算经》经验由来相似

        《百度百科》介绍《周髀算经》原名《周髀》,是算经十书之一,即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学和数学著作。

        《周髀算经》的第一部分商高问答,曾经作为《周髀算经》独立的本文,其完成时间应该在西周初期,约公元前11世纪。有关《周髀算经》成书年代的讨论,冯礼贵曾经收集了14种不同的观点。本文,不参与其成书时间的讨论,却同意其书中天文数学相关知识的出现时间与西周初期有关的观点。

        《周髀算经》的精髓之一,采用最简便可行的方法确定天文历法,揭示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囊括季节更替,气候变化,包涵南北有极,昼夜相推的道理。给后来者生活作息提供有力的保障,自此以后历代数学家无不以《周髀算经》为参考,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
冯时先生在讲河南濮阳西水坡龙虎墓时说到:要立表测影,要靠表影,那么这个表是怎么来的,我们在古文献上看到这样一个记录,像《周髀算经》有这样的记录,中国古代把这个表叫“髀”,就是人骨的骨,尊卑的卑。这个字的本意是什么呢?《周髀算经》是这样记载的“周髀长八尺,髀者股也”就是人的腿骨;“髀者表也”,就是测影的表;这样的一个记载,实际就把人的腿骨和测影的表联系起来了。这一个“髀”字有双重的含义,既是人的腿骨,又是测影的表。为什么是这样?这让我们想到了人立表测影的活动和工作的发展。人们怎么会认识到影子的变化,他们最早认识的影子是什么影子?实际就是人自己的影子,人在太阳下一站,看自己有影子,而且自己的影子早晚会变化,这样慢慢地就让人悟到了,通过影子的变化可以决定时间的早晚,《史记·夏本纪》有这样的一段记载,说大禹治水的时候,“以身为度”。使人体能够站立;其直立测影最关键的器官是什么?就是腿骨,人把腿骨截了那就瘫了,站不起来了,人之所以能够直立,完成测影子的工作,最关键的部分就是腿骨。可是,我们不可能想象与不可能指望找一个人整天在太阳底下给我站着测影去,这是不可能的,这不现实,而且测到的影子也不准确,人们要完成这种为模仿人体测影工作,就必须创造出一个天文仪器;而这个天文仪器最早最初,是模仿人体测影而完成的;所以,人们在创立这个表的时候,就继承了人体测影最关键的部位——髀,所以“髀”既是人的腿骨的意思,也有表的意思。而尧舜禹至夏商的圭表,疑长度都是八尺,刚好相当于人的身长。这方便人们把周髀意义和圭表的测日,联系起来。如果明白这一点,我们再来比较独特的北斗图像,会知道实际体现了人们观象授时的一个综合思考:既有夜间对北斗的观测来决定时间这样的象征,又有白天利用周髀、利用表的测影,来决定空间这样的活动;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是这样的一个图像(濮阳西水坡龙虎墓)……它的内涵就是揭示在6500年以前人们所认识的天象图;将该天象摆在墓葬里面,反映的就是一张天文图。

        学习冯先生上段讲话,其所言“不可能指望找一个人整天在太阳底下给我站着测影去”,反过来能启发本文逆向言“可能”: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就可作鱼凫王朝使用圭表天文仪器测日影的“表”,立竿见影。

        简单对比图74-3中周公测景(影)台与三星堆青铜大立人若是均作为最早圭表的观测仪器,显然是古蜀的制作工艺优于中原。这两种仪器既在时间相近与形态、功能等方面相似,其“表”的高度也很相近【周公测景台存在“表”的直立柱子高“商八尺(267厘米)”,三星堆表示“表”的青铜大立人高“蜀十尺(260厘米或262厘米)】……这必然又观察到此两件古老圭表天文仪器特色中增加了相似性。如果现在我们将这两件仪器去与星斗知识相关联,则可知更为广义上的知识关联性。

        1、中国的星斗知识由来已久

        《八尺之表》指出《夏小正》是北斗恒星历,又称《夏小正》是星斗合历;此二者称谓,似有矛盾:中国道家有《北斗历法》,是将“28星宿与北斗相结合”的历法。因中国出现相对完整的28星宿名称时间,是始于春秋战国。而1978年在湖北随州城西两公里发现战国早期曾侯乙的墓葬出土的漆盒星斗系统,方获得有完整28星宿和北斗合为一体的图案。这说明《夏小正》里的星宿体系并不完善,对其用“北斗恒星历”称呼,有不太适宜之虞。

        《夏小正》作为夏历,称其夏历为星斗合历中所使用的“星”字,当并不涵盖28星宿,而宜主要指太阳这颗恒星。在三星堆文物中有众多与太阳有关的纹饰,譬如有青铜大立人文物本身冠帽的正中,就有一圆圈可拟日、拟太阳的图案,能对此有典型地说明价值;反过来看,在三星堆文物群中,却无明显与28星宿直接有关的文物或纹饰。
 楼主| 发表于 2023-3-1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3-1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九七八年夏,湖北随县擂鼓墩出土一战国时期的古墓,称为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又有人称为曾侯乙墓。墓内随葬品有乐器、青铜礼器、金器、玉器、木器、竹器和竹简等,共七千多件。在这众多的随葬品中,有一木箱,箱呈长方形通,长82.8厘米,宽47厘米,通高44.8厘米,内髹红漆,外以黑漆为底色,加施红彩。彩绘的内容是:盖面正中朱书一篆文的大“斗”字,环绕“斗”字按顺时针方向排列二十八宿名称,并与《史记·天官书》的二十八宿名称基本相同。盖顶两端分别绘出青龙、白虎。在亢宿之下有“甲寅三日”四个字。衣箱两端面,一面绘似蟾蜍图、星点纹;另一面绘似大蘑菇云纹、星点纹。两侧面,一面绘两兽对峙、卷云纹、星点纹;另一面无花纹。这件衣箱是我国迄今发现记有二十八宿全部名称、并以之与北斗和四象相配的最早的天文实物资料,说明我国至少在战国早期就已形成二十八宿体系。
 楼主| 发表于 2023-3-1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3-1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2)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龙虎·北斗墓是中国已知最早“星斗一体”的物证

        星斗相合的星象系统,在中国最早的文物证据,来自史前就有对星斗综合观察并记录下的确凿物证: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的“龙虎加北斗”古墓中,就发现有人用蚌壳摆塑出了一幅距今超6500年的天文星图;其中,有关用人的胫骨与三角形蚌壳组合所摆设的原始“北斗星象(图81-1)”,与现代科学所逆推出十万年前北斗斗柄与斗勺的形状(图81-2的上图图形)神似。由此,已将中国天文学发展史上最早的物证提前了近三千年。

        北斗作为天象中的重要星辰而倍受人们关注,并逐渐演变为北斗信仰,成为原始社会晚期信仰的重要形式之一。如今社会传播着“北斗信仰在汉晋时期完成了内容与形式的道教化进程,实现了社会信仰形态跨越”的内容;却相对于天文学意义上的北斗崇拜的民俗史,远远滞后了。
 楼主| 发表于 2023-3-1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3-1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3-1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 读图82的部分图解提示:左图的北斗七星,在以北极星为中心的星空中,存在天然的周日视运动;能指示一夜数小时其北斗图形空间位置的逆时针向变化趋势,又在连续一月中具有图象变化不大的特点,兼有“天象时钟”用途。右图的北斗七星,在以北极星为中心的星空中,存在天然的周年视运动;因能显现一地观察北斗图形每月空间位置按逆时针向变化,体现着夷人隐士鹖冠子所作“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年变化规律。此两种规律,表明北斗有“天象日历·年历”之不同用途。注意,观察北斗七星周年的视运动,应按昏中星观测法(每天黄昏天黑后正南方向上、即上中天的星座,这就是所谓的“昏中星观测”;时间,大致是当地地方时晚上8~9点)。】

        以观察右图北斗七星视运动与年的关系为例:古人观察到北斗七星在“年的时钟”钟面上要返回到原有相同位置上的时间,会每天有所提早,一个月约提早一个时辰。如果在同一地点不同日期的相同时辰去观察北方星空,就可以通过所认识北斗七星空间位置的规律性移动去判断时节变迁,从而能把这样的变迁顺序当作“月历”使用;如果在同一地点相同时辰的星空中又见到北斗七星空间位置出现复原了,其经历则为一个“年历”的更新。

        2、“三星堆”地名可能残存着北斗七星的星斗知识

        本书推测:三星堆原住民的天文活动及原始天文信仰,不仅是古蜀国科学的渊源,同时在与三星堆数字(象数符号)的结合中,形成了“天数一体”的古蜀特色而聚集着古蜀人文明的渊源。其三星堆的地名,疑似以“三星”而命名其三个“由斜直线连接”之黄土堆,就疑可拟北斗七星中间“开阳、玉衡、天权”这三颗星的因素。这“三星”,是北斗之“‘杓’、即‘斗柄’”分布的星体区域,并隐喻“斗柄”之“杓”,连接着北斗核心的“魁”或斗身的四颗“略像‘四方形’的星区”。

        经我们于2017年底在三星堆遗址区考察,认为此地原解读“三星堆之原有的三堆黄土”是三星堆城墙的说法不踏实。那种将该“三堆黄土(现仅残留一号堆,而二、三号堆已在祭祀坑大发现前后被夷为平地)”当作“三星堆城墙”的说法,缺乏了去把“三星”地名联想着古人所观天体并予以念想的能力。如今,当笔者将这“三星”看成指代着北斗七星中“摇光、开阳、玉衡”这三颗星之后,其临近的两大祭祀坑,不正是可联想为被这“三星”连接着北斗的“‘魁’部位”吗?

        因两大祭祀坑紧邻三堆黄土在祭祀区被发现,决定着此遗址区的核心不再只以三堆黄土为准,还应加出土有两祭祀坑的核心区;如此综合形态,更像“北斗星象”: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头顶“太阳冠”,双脚踩多个“斗形方座”并演绎着《三星堆太阳历》;这,就更吻合夏历本质是“星(太阳)斗(北斗)合历”?
 楼主| 发表于 2023-3-1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3-1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大立人体态奇特:双手模拟圭尺游标演绎太阳回归运动、双脚跣足交斗

        (一)鱼凫时期三星堆人使用古蜀太阳历与同时期商朝的阴阳历迥然不同

        古蜀既可建有达“260CM蜀十尺”的青铜大立人作为圭表中测日影的表杆(竿),也就同时需对大立人像之日影、能有配套的圭尺去量其长度;从时间先后关系上分析,与夏商同期的古蜀,是可能学到来自“尧都”陶寺遗址使用“玉琮游标圭尺”的先进方法(本文图73-1与图73-2),又可像图75-1或图76“以丨为表、玉琮游标与将‘玉琮游标’嵌套在‘表’上的配件’”等寓意,表现为应用中不断发展的形式。
然而,图73-2陶寺遗址表现其小巧的“玉琮游标圭尺”,是不足以让三星堆青铜大立人用巨手去握举住的;同理,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玉琮(图84-1)与象牙(图84-2)等物,也并不是供大立人去握举。这已说明由三星堆青铜大立人特别呈现出“中空结构的‘巨手’”,并无被“握”之物;而仅是用此巨手去抽象体现类似“玉琮游标”物件的功能,去配套演绎其类似游标可测算“圭尺中由大立人像在日光下投射其立‘表’之影”的刻度计数;以掌握一年中观察图74-3可表现六个主要时节的天文知识。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