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图82的部分图解提示:左图的北斗七星,在以北极星为中心的星空中,存在天然的周日视运动;能指示一夜数小时其北斗图形空间位置的逆时针向变化趋势,又在连续一月中具有图象变化不大的特点,兼有“天象时钟”用途。右图的北斗七星,在以北极星为中心的星空中,存在天然的周年视运动;因能显现一地观察北斗图形每月空间位置按逆时针向变化,体现着夷人隐士鹖冠子所作“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年变化规律。此两种规律,表明北斗有“天象日历·年历”之不同用途。注意,观察北斗七星周年的视运动,应按昏中星观测法(每天黄昏天黑后正南方向上、即上中天的星座,这就是所谓的“昏中星观测”;时间,大致是当地地方时晚上8~9点)。】
以观察右图北斗七星视运动与年的关系为例:古人观察到北斗七星在“年的时钟”钟面上要返回到原有相同位置上的时间,会每天有所提早,一个月约提早一个时辰。如果在同一地点不同日期的相同时辰去观察北方星空,就可以通过所认识北斗七星空间位置的规律性移动去判断时节变迁,从而能把这样的变迁顺序当作“月历”使用;如果在同一地点相同时辰的星空中又见到北斗七星空间位置出现复原了,其经历则为一个“年历”的更新。
2、“三星堆”地名可能残存着北斗七星的星斗知识
本书推测:三星堆原住民的天文活动及原始天文信仰,不仅是古蜀国科学的渊源,同时在与三星堆数字(象数符号)的结合中,形成了“天数一体”的古蜀特色而聚集着古蜀人文明的渊源。其三星堆的地名,疑似以“三星”而命名其三个“由斜直线连接”之黄土堆,就疑可拟北斗七星中间“开阳、玉衡、天权”这三颗星的因素。这“三星”,是北斗之“‘杓’、即‘斗柄’”分布的星体区域,并隐喻“斗柄”之“杓”,连接着北斗核心的“魁”或斗身的四颗“略像‘四方形’的星区”。
经我们于2017年底在三星堆遗址区考察,认为此地原解读“三星堆之原有的三堆黄土”是三星堆城墙的说法不踏实。那种将该“三堆黄土(现仅残留一号堆,而二、三号堆已在祭祀坑大发现前后被夷为平地)”当作“三星堆城墙”的说法,缺乏了去把“三星”地名联想着古人所观天体并予以念想的能力。如今,当笔者将这“三星”看成指代着北斗七星中“摇光、开阳、玉衡”这三颗星之后,其临近的两大祭祀坑,不正是可联想为被这“三星”连接着北斗的“‘魁’部位”吗?
因两大祭祀坑紧邻三堆黄土在祭祀区被发现,决定着此遗址区的核心不再只以三堆黄土为准,还应加出土有两祭祀坑的核心区;如此综合形态,更像“北斗星象”: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头顶“太阳冠”,双脚踩多个“斗形方座”并演绎着《三星堆太阳历》;这,就更吻合夏历本质是“星(太阳)斗(北斗)合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