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梯单向,宽宽的四米左右,可供10余人行走。因为不负重压的缘故,踏在上面它还会嘎嘎的作响,有时下课的男生们总会故意加重了脚步,——“一、二、三、四!”的呼着,或劈里啪啦一轰而下,常常搞得整个房楼都微微的振动起来。这时你也总会听到:“楼上的在板命啦!”的吆喝声。大约跨过10级梯步的时候,左右两个急拐,楼梯一分为二,经过钉木裸露的木质走廊,便可以到达各自的教室了。
红楼得名于它顶上盖的那层红红的机制瓦,“万绿从中一点红”,整个校区就因它而瞩目。其实这楼也是外强中干,虽然建造年代并不久,不知什么原因,铸就那些墙体的红砖就已开始风化,轻轻一碰便会掉下许多尘削碎块来,在这“震区”自然也被定为“危楼”了,学生当然也不敢安排去上课,于是用钢筋加固加固,再用薄薄的纸板间隔了,就做起我们这些新分来大学生的住宿楼来。
文革终了,这是1981年,恰逢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分配。我属于秋季分配的那类,因我是州外学校分来的,此次独自一人。我背着行囊踏入了红楼,进入了属于我的那间用1/3教室隔作的寝室。
这时楼上已有10余户人家了,他们大都是半年前由西昌师专分来的大学生。特殊年代造成的罢,都是些早已成家立业,30好几的人,农村里摸爬滚打了几载的知青大学生嘿。但自豪的是,都不是“工农兵学员”,而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毕业生,10年哪!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