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大佬官

[原创]康巴美景甲天下---不断添加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30 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惠远寺



发表于 2007-1-30 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孚民居





 楼主| 发表于 2007-1-30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提供的珍贵图片,特别是“惠远寺”的图片。惠远寺要走出极左阴影,还有相当长的距离,一是如何看待蔣介石给寺题的匾额,二是如何看待十四世达赖路过的事儿,三是该寺杘哲蚌寺直管,康区同仁的容忍度问题,四是上级如何定位的问题,曾问过中央统战部官员,有些支吾。

 楼主| 发表于 2007-1-30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康巴美景甲天下(十五)

  走进高原--游道孚县(二)
  (接前)
  二、关于天葬
  人死了如何安葬?在康区一般实行水葬,火葬,天葬,很少有土葬的。所谓水葬,就是把死人抛到水里,任其腐败消亡,一般是妇幼死者;所谓火葬即火化,一般是非正常死亡者,或急性传染病,或罪大恶极者,也有高僧大德活佛喇嘛,情况比较复杂;所谓天葬即分屍喂苍鹰,一般多为男性。天葬有专门的场所--天葬台和专门的司职人员。
  道孚县城内有座气势恢宏的喇嘛庙--灵雀寺,灵雀寺后山顶有一巨石平台,那就是远近闻名的天葬台。传说佛祖驾灵雀东行布道,来到今日的道孚县城,在这块巨石平台上休息,看見山脚下玉垒金城,很是繁华,灵雀看在眼里,恋恋不舍,半天不愿离去。佛祖念灵雀多年驮乘之功,大发慈悲就把这玉垒金城繁华之地偿賜给灵雀作为道场。到了元末明初有位叫霍尔的在这里建造起了“灵雀寺”,为康区霍尔十三寺之一,从此灵雀在这里享受香火。灵雀的跟班苍鹰怎幺办?总得解决它们的俸禄问题才行呀,于是灵雀就把当年休息的平台开发成天葬台,解决跟班们的伙食问题。
  十里八乡死了人,需要天葬,先请灵雀寺喇嘛念经打卦超度,然后送到天葬台,由司职(近似于现在殡仪馆的整容师)将死者衣服剝光,肢解成大小适合老鹰吞食的块状,抹上酥油,和上糌粑面,放在巨石平台上,点上烟烟(香柏枝又称徐巴点燃冒出浓浓白烟,香气扑鼻),吹响莽号。这时在附近栖息的苍鹰闻到香气,听到莽号声,立即展开两米多宽的翅膀,飞到天葬台,抢食屍肉。飞来的苍鹰越多越好,屍肉被吃得愈干净愈好,这是良善之辈的造化,表示死者即可登天到极乐世界。反之,就大不吉利,表明死者在生有罪,要下地狱了。苍鹰吃罢屍肉后,并不立即离去,停留在天葬台周围,或引颈高吭低呜,或半展开硕大的翅膀,蹁蹁起舞,步法轻盈,婀娜多姿,杨丽坤的孔雀舞也无法比拟,真可称之为天仙舞蹈,笔者曾观看到三十七只苍鹰群舞的宏大场面,三生有幸啦!
  三、反说道孚觉姆
  道孚觉姆(尼姑)是一道奇特景观,内中奥妙不得而知。道孚觉姆从数量上看比其它地方多,而且年轻靓丽。她们或叩长头去拉萨朝圣,或坐車去拉萨求福,或云游祖国四方,或就在当地觉姆寺(尼姑庵)念经颂佛……有谁知道究里?(下文游炉霍县)

四川省川剧院《巴山秀才》剧照

四川省川剧院《巴山秀才》剧照
发表于 2007-1-30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em01][em01][em01]

发表于 2007-1-30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灵雀寺


 楼主| 发表于 2007-1-31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康巴美景甲天下(十六)

  走进高原--游炉霍县
  1973年2月6日,那是一个黑色血腥的日子--炉霍县发生7.9级惨烈地震,霎时之间炉霍成一片废墟。在那个荒唐年代,不准报道,掩盖震情,更不准国际红十字会救援,说是为了巩固文化大革命的伟大胜利。为了沉痛悼念死难者,感谢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十军救灾将士的牺牲精神,在走进炉霍、站在虾拉沱地震紀念碑前,謹献小诗作为纪念:
   (一)
腥云遮日血风吹,
霍水呜咽炉城隳。
千村屋塌人畜死,
万户墙断鬼神悲。
寿灵寺前香火暗,
章谷河畔野犬吠。
释尼掩袖泣佛子,
阎罗掷笔斥恶龟(注)。
   (二)
金珠玛米救民危,
抢险抗灾显神威。
清除废墟开新宇,
收拾河山迎朝晖。
六畜兴旺愁容改,
五谷登丰捷报飞。
人民军队爱人民,
地震碑前说昨非。
到了炉霍,地震碑值得一看。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现在看見的一草一木,一村一城,都是在地震废墟上建设起来的新炉霍,这表明人民才是真正伟大的。
过了炉霍县城到了朱倭,那里有一高原湖泊(叫卡萨湖?),湖面不大,但湖水清澈,兰天白云下,对对黄鸭在湖中戏耍,傍山层层庙宇金壁辉煌,更显出湖泊的迷人之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好事者在这里掘湖放水修电站(罪孽呀),在挖渠时,结果挖出大量石棺,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许多还是中原文物,年代还在汉朝以前。据考正,这里曾是一个部落居住地,文明程度极高,出土的毛织品的精度和上染技术中原也难找到。这批文物据说存放在四川省成都市的某搏物馆,研究结果不得而知。是该見天日的时候了,提醒有关部门不要搞忘瓜了!游客们,这里值得你留下来住两天,考正考正我们先人是如何生活的,加之这里风景的确不错,很具有时空转换的余地。
游到卡萨湖,忽然想起一件事,既然道孚、炉霍都处在鲜水河地震带上,经常发生大地震,有关当局为什么不在这一带开辟《地震公园》,开发地震旅游,让游客旣了解地震为何物,又懂得如何与地震作斗争,又创了收,岂不三全其美?请有关部门是要认真思量这个事。[注:传说大地是一只巨龟托起,地震是由巨龟翻身引起的](下文游甘孜县)

发表于 2007-1-31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个![em01]

发表于 2007-2-1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炉霍锅庄


炉霍卡萨湖


发表于 2007-2-1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em02]

发表于 2007-2-2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定要去看一下!!!!好美

[em04]

发表于 2007-2-2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7-2-2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美纯朴的美

[em02]

 楼主| 发表于 2007-2-3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康巴美景甲天下(十八)

  说说甘孜那些事儿(下篇)

  游客到了甘孜县城,先去看看土司的官寨,了解当年土司的生活状况。虽然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不少土司头人的生活片段,但身临其境又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最具有代表性、也最值得看的有白利土司、孔萨土司、麻书土司三家官寨。遥想清朝那些年头,从雍正王朝起就大刀阔斧地整顿边务,加强中央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和控制,推出了一系列整顿攺革措施。晚清时代在康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到赵尔丰任川藏边务大臣时达到了顶峰。甘孜县的白利、孔萨、麻书三大土司带头拥护中央新政,废除土官世袭制,接受流官任命制,在康区影响深远巨大。应该说甘孜县的攺土归流是成功的,它给后来甘孜发生多起重大历史事件奠定了基础,如九世班禅灵柩返藏事件,红军长征会师甘孜城等。
  看完官寨去雅砻江河畔,甘孜城有名的温泉泡泡温泉,洗尽一身尘垢和疲惫,净化被红尘所蒙蔽的心灵,因为温泉是男女共浴的好地方。康区风俗男女共浴为普遍现象,理由是“澡塘子里不害羞”,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现在文明了,反而说东道西多了起来。沐浴更衣后,你该去参拜朱总司令和格达活佛的纪念馆了(就在附近)。
  红军北上抗日,二、四方面军于一九三六年在甘孜城胜利会师,在这里成立了第一亇苏维埃博巴政府(即藏族人民第一个自已的政府),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成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政府,是建国后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政治的雏型和试验。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朋友、爱国护教的模范、拥军拥政的表率--白利寺的格达活佛当选为博巴政府副主席。敬爱的朱德总司令在甘孜期间亲切会見格达活佛。朱德、徐向前、贺龙、关向应、肖克、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广大红军将士受到了以格达活佛为代表的甘孜僧俗人等的热烈欢迎和拥载,为红军继续北上提供了大量粮食、马匹、枪械,许多藏族青年参加了红军,留在甘孜的伤病员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医治。一九九一年中央采纳人民意愿,批准在甘孜城当年会师处塑造朱总司令和格达活佛的联谊像,并建纪念馆。你参观完毕抽空去白利寺看看,体验一下藏汉情谊、军民情谊、军政情谊,听一听“长征组歌”会师甘孜城一段,一定感慨万分,方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呀!(下篇游德格县)

 楼主| 发表于 2007-2-5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康巴美景甲天下(十九)

  走进康巴文化的发祥地--德格县

 离开甘孜县,沿国道317线继续西行,来到马尼干戈,向北去石渠,向西去雀儿山,其实你已经进入了德格县境内。整个藏区,无论称“吐蕃”、“番”、“博”、“乌斯藏”、“康藏卫”,从文化层面看,由三亇板块组成,地域分布也是三大块。德格、拉萨、尕夏三亇地区分别是康巴文化、拉萨河谷文化、安多文化的发祥地,孕育着康巴藏族、拉萨藏族、安多藏族。所谓“康”泛指康巴地区,“藏”泛指班禅管理的山南、阿里一带,“卫”泛指达赖管辖的拉萨河谷地带。至于“四水六岗”不作介绍。

 德格县境内的雀儿山,海拔6119.9米,雄奇险峻,史称为世界屋脊上的雄关,是四川通往边关的第五雄关,也是四川西边的天然屏障,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川藏公路从山垭通过(国道317线),当年流行的歌“英雄打通雀儿山”唱的就是这里。“雀儿山英雄道班”终年与积雪打交道,日夜战斗在这里,谱写出了曲曲动人歌谣。山西脚有筑路英雄烈士陵园,保护较好,每年烈士亲人都要来祭奠扫墓。山东脚有格萨尔王的妃子沐浴的玉龙泉--新路海,雪山映着碧水,分外妖娆。山东北侧下的竹箐寺,是一座了不起的寺庙,被世人誉为圣哲的舌尖,是修炼成仙成佛的好去处。凡攻读哲学、文史、天文、诗歌等的僧侣,都要到这里修行,成大气候者还要在这里的一亇山洞里闭关修炼,神乎其神。有诗为证:
 铁壁铜墙屏西南,
 横亘屋脊世所罕。
 英雄血祭通天路,
 勇士汗洒彩云间。
 忠魂朝饮松柏露,
 王妃夕浴玉龙泉。
 智慧舌尖一滴液,
 聪明子孙万万年。
 翻过雀儿山,在青山绿水中扶摇直下,离金沙江不远,就到德格县城。到了德格就要接触宗教,知晓宗教。藏传佛教,是藏民族普遍信仰的宗教,在这里门类齐全。红教、黄教、黑教、白教、花教五宗各有道埸,包容共济,相互抵砺,共同发扬光大。藏文化由于历史原因被宗教包裹着,可以直白地说,藏文化即宗教文化,宗教文化即寺庙文化。寺庙文化包罗万象,涉及宗教、天文、地理、術术、文学、医学、绘画、美术、音乐、建筑、历法……寺庙不仅仅是参佛诵经的埸所,而且是传经授业的大学校。寺庙中的扎巴、喇嘛、觉姆,是按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办法由每户抽派到寺庙学习并负责供养。人员到寺庙后除劳动外,还要识字学习各门功课,成绩优异者送到拉萨考各种学位,求各种功名。
 闻名于世的德格印经院就建造在县城内一亇半坡上,全名为《德格吉祥聚慧院》,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是藏区三大印经院之一,院中保存的《甘珠尔》、《丹珠尔》堪称世界绝板,《宝库》藏有二十一万多张印板,是藏文化的稀世珍宝。到了印经院,先沿围墙小道顺时针走一圈,再进寺院大门参观,看看怎么印经,一定有诸多感慨!真所谓:
 吉祥聚慧印经院,
 历尽沧桑更熣灿。
 “两珠”宝卷绝海内,
 数万珍板惊人寰。
 三教归源佛道儒,
 五宗分流各有仙。
 开山功名垂宇宙,
 长使后人仰天叹。(下文游石渠色达)

发表于 2007-2-5 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尽管只看不顶,但是也在天天关注着这篇难得一见的佳作帖子。甘孜18个县,楼主是亲历亲为,个个不拉下,这般的心态和尽责,值得我们大家来学习。从楼主的帖子中,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我的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也更加热爱上了这片热土。待到春来枝头俏,吾等旅游兴川的号角,又将再次吹响在美丽的甘孜州。谢谢楼主如此详细的介绍甘孜州,介绍我梦里的西康。

 楼主| 发表于 2007-2-6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版主夸奖!甘孜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只要你心存善根,在那里走一遭,保你终身受益,无论做什么事都通达彼岸,佛家说“慈航普渡!”

发表于 2007-2-6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2-6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康巴美景甲天下(二十)

  天际间的牧歌--走进石渠、色达大草原(一)

  石渠、色达是甘孜州两个最大的牧业县,那里离太阳最近,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那里空气稀薄,人烟希少,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座落在天际间,三万多平方公里的莽原荒丘,比欧洲一亇中等国家的国土面积还大。那里的人民终年与太阳、冰雪、黄草、牛羊打交道,还有佛祖、女人和狗。他们放牧的是牛羊,吃的是牛羊肉,喝的是牛羊奶,住的是牛毛帐蓬,穿的是牛羊皮草。他们在天际间唱着牧歌,跳着神仙般的舞蹈,拥抱着心爱的女人,骑着世人忌妒的唐克马,怀揣着佛像,带着忠实的藏狗(以下均把体大如牛的狗称为藏狗),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由于无霜期短,大地基色为黄色,在阳光照射下一片金黄。天苍苍,野茫茫,无边黄草肥牛羊。六月时节雪纷纷,原上牧人欲断魂,借问牛羊何处藏?牧笛声声绕新村。
 也许是好色原故,总爱拿女人说事,扯人眼球。那里的女人别是一番风姿润眼球!女人身材高挑,丰乳肥臀,腰似柔柳,双腿修长,五官端正匀称,金玉瑯珰为为饰,珊瑚宻拉为练,水袖长裙勾勒出楚楚身段,丰姿绰绰让你异想天开。由于紫外线強的原因,她们用酥油和碗儿糖(形状如碗的红糖)调和成胶状,涂抹在脸上和裸露处,很难看清庐山真面目。一旦春暖花开,恋爱啦,成亲啦,会見心仪的人啦,赶庙会啦,她们洗尽“铅华”,穿上艳装,面皮白嫩得青白江的地瓜都比不上,真叫白嫩欲滴!肤色红润得龙泉驿的水宻桃也无法相比,白里透红,与众不同,才子曹植笔下的“洛神”也不过如此!因此许多民族歌舞团都到此挑选舞蹈演员。据业内人士讲,观赏民族舞蹈,藏族舞蹈看屁股,蒙族舞蹈看胸部,维族舞蹈看颈部,妙哉斯言!看官,川西北最大的草原,偌大个地盘,仅靠一枝秃笔怎能天女散花?只好挂一漏万,说三分人话,说七分狗话,听我慢慢道来。
 第一分人话说的是石渠。
 格萨尔王何处寻?
 林葱红日冉冉升。
 茵茵碧草恋骏马,
 涓涓细流却风尘。
 长江万里从伊始,
 雪域千山第一城。
 云淡天低扎溪卡,
 隆冬还闻牧笛声。
 世界名著,长篇叙述史诗,口头传唱夲《格萨尔王传》中的英雄主人公格萨尔就诞生在石渠县林葱一带(原邓柯县境内),那里有格王的宫殿废墟遗址,有家族宗庙,有种种传说,还有纷纭争议。今人开发旅游,不从硬件入手,总喜拉大旗作虎皮,找几个古人、名人作秀,勾引“茶壶”游客到他那里痛苦并快乐着。这不,甘、青、藏、川四省区,都争着当格萨尔王的孝子贤孙,请出些不良墨客,在那里没有证据创造证据,没有理由发明理由,挖地三丈也要认祖归宗,结果一地鸡毛,一潭浑水。石渠县倒还老实巴交,只说格萨尔王的宗庙在我县某区某乡某村,有碑有文,自己去辨认。六十年代有部叫座的电影《柯山红日》,写的是该县邓柯境内的事,当年红军北上路经邓柯,播下了革命火种,开明女土司又如何如何,那位女土司就是名震甘、青、藏、川的德格女土司降央白姆,解放后历任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直到九十髙龄才仙逝。石渠是万里长江的源头,县城是中国乃至世界最高的县城,县城的寺庙也还规模宏大,金碧辉煌,值得一游,但一定要有国防身体哟!
 第二句人话说的是色达。
 “化外之域”数“色塘”,
 不支乌拉不纳粮。
 百年迁徙求生存,
 反清抗蒋保家乡。
 草原百灵翻新腔,
 水肥土美壮牛羊。
 天马腾空凭借力,
 今日“阿虚”更辉煌。(未完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07-2-6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康巴美景甲天下(二十一)
  天际间的牧歌--走进石渠、色达大草原(二)
  看官,上面的诗文,也许你看出一些端倪,色达一定是亇另类。的确不错,色达是中国吏治史上的另类,直到1954年才建制。话说青海有一支藏族部落,因内部纷争,相互残杀,有一彪人马,杀出重围,到何处安身立命?这时有一金马,显身于天地间,并向南奔去。这彪人马,携子带口,追随金马而去,来到了“色塘”,即今日的色达,在这里安营扎寨,繁衍生息。他们天不怕,地不怕,不怕官家不纳粮,成为“化外之域”,不受神仙皇帝约束,在“世外桃源”过着快活的日子。其实日子并不快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岂能让你优哉游哉?清王朝,民国,曾多次剿灭,想纳入教化,无果而终。直到1954年才建政设县,实行教化,纳粮捐款大一统。这彪人马史称“阿虚”部落,现今色达人的祖宗。“色达”金马的意思,这里甚产黄金,城中有金马塑像,是纪念金马带他们找到了这块水肥土美的风水宝地。色达这几年变化扱大,全凭借了攺革开放的东风,真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色达是大渡河发源地之一。
 第三分人话说的是《南水北调》。
 石渠、色达均杘长江源头,借长江之水,解黄河之渴,杘今日热门话题。《南水北调》大西线的起水口,就在石渠、色达。君不见水利工作者、地质专家、水文专家这年头出没于石渠、色达山水之间,他们在科学论证。一石击起千层浪。大西线方案受到诸多责难,连堂堂水利部长汪恕诚也只好在北京白广路水利部门前髙挂免战牌。佬官人微言轻,拉不出几粒干屎,也放不出什么响屁,偶尔洒泡猴尿也没有腥味,只好学学红楼梦里的疯巅道人,说几句混帐糊涂话,供大人先生们佐酒叽笑。
 话说N年前崑崙山下压着雌雄两条龙,有一亇无名憨小子撞倒不周山,这两条龙趁机私奔,来到了东善善洲。他俩日夜劳作,生生不息,造出了亿万子孙。子孙们尊称他们为“黄河妈妈”、“长江爸爸”。黄河妈妈由于生产过渡,人老珠黄,被长江爸爸所冷淡。长江爸爸色胆不小,当着黄河妈妈的面,公然包起了黑龙江、珠江两位二奶,俗称“龙珠”二奶。长江爸爸日子越过越火红,更不把黄河妈妈放在心上。黄河妈妈心里流泪呀,好嫑还是原配,一日夫妻百日恩跑到爪蛙国去了?跟随黄河妈妈长大的孝子贤孙大打抱不平,提出了把长江爸爸钱袋里的东东,拿出一小部份,救济黄河妈妈,让其重新焕发青春,使长江爸爸重新回到黄河妈妈的怀抱。这亇建议遭到了跟随长江爸爸长大的长子蚕丛的强烈反对,说什么现在都已国际接轨了,实行AA制,爸爸的就是爸爸的,我有继承权,坚决不能给妈妈!长江爸爸一听长子这番话,乐得屁巅屁巅的,抱着“二奶”舞蹈,并大声嚷嚷:我有接斑人啰,我可以抛弃黄脸婆啰!(未完待续)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