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qctzb

[原创]亲历青川地震灾难和人间真爱---------不断上传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获得四川官方认可


制度门槛仍难跨越


在今年两会期间,四川省政协主席陶武先等人特地到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看望在此就读的灾区学生,并对校方及社会各界对学生的关爱表示感谢。


“如何在跟官方的互动中找到一个契合点,这将决定慈善行动的效果。”段德峰说。


而如何让志愿者的善举热情不会消退,也是“映秀·姚渡”之友需要考虑的问题。“大灾不久,大家的热情都比较高涨,但时间长了会逐渐平复。”段德峰说,组织中需要不断有激情的志愿者加入,“尤其是要有一两个能调动大家热情的核心人物。”


“映秀·姚渡”之友面临最大的一个问题,是组织的法律身份问题。这个以熟人圈子为纽带的草根慈善社团,并没有相应的法律身份。如果遇到走账等公干,“映秀·姚渡”之友还是要打着中国红十字会互力健康基金会的“红帽子”。


“有人形象地说,汶川地震中的慈善行为推进了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速度,至少推进了10年,我觉得不为过。”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促进司司长王振耀在一次访谈中说,汶川地震所激发的慈善热情已经改变了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格局。


“从很多国际经验来看,一些重大的灾害后,特别是地震灾害会形成NGO元年。我们所面临的危机、需求是共同的,能不能形成NGO的大发展,还必须依赖于我们的制度的改进。”在一次关于灾后民间力量的主题演讲中,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副所长贾西津点明了中国NGO目前仍无法逾越的制度壁垒。


贾说,我们面临的挑战是没有迈过对NGO管理的制度门槛。在组织注册上,我们实行的是审批制度,而不是国际上通行的备案制度。草根组织没有合法的法律身份,给行动造成了困境。


最先牵线让灾区学子进京复学的记者刘丁,如今已到广东一家媒体任职,但他仍与其他成员继续奋战在一起。尽管面临法律身份的困境,但“映秀·姚渡之友”还是希望能走得更远,对灾区能有更多更实质性的帮助。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临安采访团到金子山 一本厚重的书慢慢打开


作者:钱弘
来源:【临安新闻网】 添加日期:2009.05.05


川渝之地,是一片熟悉而又完全陌生的土地,“5·12”汶川地震几乎使这里的每一个地名都深深铭刻在国人的脑海中,而那些耳闻的灾情和重建的数据,对大部分人来说,又仿佛显得遥远,只有亲自踏上这片曾经受伤、如今百废俱兴的土地,你才能感受到什么叫做对生的渴望和坚持,什么叫做大爱无疆。
2009年5月4日,当采访团乘坐的国航CA4520航班在空中经武汉,过宜昌,14:08降落在成都双流机场的时候,这本厚重的书才慢慢打开,而等待我们阅读的是封面和内页都精彩的灾后周年史书。

汽车行驶在成绵和绵广高速公路之上,从成都向东北,经过德阳、绵阳,到达广元境内,沿途“大行德广,伴你成长”、“危难见真情”、“有你的温暖,美丽的什邡定能重现”等标语映入眼帘,让人体会到重建的信心和动力,油菜、麦子都已经成熟,散发着这个五月最诱人的色泽,在农民的收割中,我们看到了收获的喜悦,与成片麦子和油菜相应的,是绿油油生长的秧苗,是的,这既是一个收获的五月,也是一个播种希望的五月,这个季节,,将会慢慢覆盖地震带来的创伤和痛苦。
17:00,汽车进入金子山乡境内,地形也从平原、盆地过渡为高山险岭,隧道增多,地势奇峻,北部石档关长脊梁与南面印把山悬岩相夹,把金子山乡呈现在带子形山谷中,雄伟山势扑面而来,异峰突起、层峦叠嶂,80%的森林覆盖率将一个陌生而又充满生机的金子山乡呈现在我们面前。

下了绵广高速转入竹金路,便进入金子山乡,这个高速路口,是进入青川的唯一通道,在入城口,曾经的办公、生活的板房已经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绿化带;路基下方,便是在建的金子山乡中心小学、卫生院。顺着嘉陵江的支流青竹江而下,穿过狭长的金子山乡,便进入青川第二大乡镇竹园镇,杭州市援建指挥部就驻扎在这里,杭州援建产业园工地建设正如火如荼展开,工程车、挖土机来回穿梭,好不热闹。
来接待采访团的临安对口援建指挥部工作人员对这里的乡情和援建项目如数家珍,临安援建指挥部总指挥蔡伟军是去年9月4日第一个到达金子山乡的援建干部,他介绍说,目前援建工作正有条不紊进行,力争在“5?12”大地震一周年前,实现卫生院项目完工、金子山乡小学主体工程完工;5月份前农房建设全面完成,示范点综合工作基本完成;产业援建的主要项目全部启动实施;9月份前,入城口和路堤改造工程实现开工,饮用水工程等不住类项目全面启动,年底前确保完成三年援建任务的60%实物工程量,金子山所有援建项目全部启动。
金子山,在这一年时间里,远隔千里的临安人牵挂和关注着这片土地,同时融入了52万临安人对灾区重建最无私的爱。”5.12”地震中,金子山乡虽仅有1人受伤、无人员死亡,但民房、学校、医院、农林作物、基础设施等严重受损。令金子山乡党委书记陈燕丽感动的不仅是在地震中全乡干部群众表现出来的抗震救灾精神,更有临安援建干部的踏实、忘我的工作作风,民生、产业等4大类7大项目都已落地,90%的农房重建工程和覆盖80%人口的饮水工程都已启动,竹笋、核桃、桤木等产业援建项目也正紧锣密鼓备战中,援建干部克服人员少、任务重、水土不服、远离家人的困难,给予金子山乡的是合作、发展、信心和感恩,“金子山是大家的家,重建就是让这个家更接近幸福,让更多的人学会感恩。”陈燕丽如是说。

金子山,这块厚重的土地上,距离临安千里,却和我们一样有着渴望经济发展和幸福生活的脉动,我们看到的是爱心设计的封面,信心书写的内页,而随着此次阅读的深入,更为精彩的内容将会逐一展现出来。

信息发布:凌培基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公乡:渴望被关注的重灾区
 
   2009-5-5 5:09:00· 来源 : 长江商报
 
 
  浙江衢州援建指挥部工作人员郑雪良在青川县马公乡的高山上已经有两个多月没出山了。指挥部建在马公乡的入口,海拔1500多米,放眼看去四周的高山都是裂口。地震后,石块和黄土掩埋了原有的森林,想要出山,就要穿越一个个滑坡地段。
  “真是穷山恶水啊”,郑雪良发出感叹。一位同事打断他:“你说错了,这连‘恶水’都没有”。
  马公乡吃水困难,援建指挥部进入初期,山上山下都没水源,只能用车到几公里外拉水。现在,他们从一条河沟接了细水管,水才抽到山顶,但仍然时有时无。
  马公乡是青川县最西边的乡村。地震之前,青川县交通局的柏油路也只修到附近的关庄镇,而从马公乡到关庄镇还有两个多小时的车程。该乡工作人员说,他们都是步行10个小时到乡里报到。
  “5·12”地震后,青川县成为急重灾区,马公乡是受灾最为严重的几个乡镇之一,但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马公乡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关注。

  13辆车掉落悬崖,至今未找到残骸

  青川县处于四川的偏远地区,地震刚发生时,这个受灾严重的县因为距离震中汶川相对较远,因此,当汶川、北川、都江堰都已经集中了大批救援力量时,由于通讯中断,青川的灾情延迟一天才公布。
  位于青川县最西边、到处是海拔1500米以上高山的马公乡,在地震之后,唯一的一条盘山土路也一再塌方,更进一步阻隔了外界的关注。4月27日,记者从青川县城出发,沿着盘山双车道的柏油路行驶2个多小时后才到达关庄镇。然后,山路开始崎岖起来,仅比一车略宽的土路上随处可见山上掉落的黄土和石块。大部分高山的半面山体都被石块和黄土覆盖。
  当地人介绍,这条路还是地震之后,救援人员在滑坡的山体上强行挖出来的。路的一面是滑坡的高山,不断有碎石滚落,另一面则是数百米深的悬崖。据称,地震期间,这里有13辆车掉落几百米深的悬崖,被乱石掩埋,至今未找到残骸。
  即使地震之前,马公乡也不通公交车,村民出门靠双腿,要步行三四个小时,到石坝乡坐车。地震之后,上级领导下达死命令,通信部门日夜抢工,才在该乡开通了两部固定电话。
  这个63.8平方公里的乡镇,在地震前也只有575户,1600余人。地震造成70人死亡, 200余人受伤,房屋几乎全部损毁。窝前村是整个5·12地震的爆发点之一,地震造成当地地面下陷,海拔近2000米的山体整体崩塌,零星居住的村民,瞬间被乱石埋没,人、山林、房屋,全部消失在百余米的地下。

  几十间房子的地基都找不到

  浙江衢州援建指挥部和乡政府工作人员在一个灶台吃饭。本地人吃着米糊糊拌辣椒、酱油就能对付一顿饭,援建人员开始无法适应,但现在,他们跟当地人一样,吃点白菜、豆角都觉得很香。记者到达的当天,一群人听说要杀鸡吃,正手舞足蹈地互相转告,像在过年。他们对厨房特别交代:鸡肉要切小点,汤炖多点,这样可以保证每人都吃到一大碗。
  马公乡本来就缺少水源,震后更不好找水。当地人说:“马公乡要么没水,要么就是洪灾”。2005年,干旱已久的马公乡曾爆发洪水,冲毁了河床边居民的房屋,随后又是长年的干旱。
  4月27日,马公乡正在山腰上抓紧重建小学和卫生所。当地山势险峻,村民一般在山腰建土木混合的住房,村民们也想过集体居住,互相有照应,但“几十间房子的地基都找不到”。援建人员寻找论证几个月,才为学校找到了这块600余平米的土地。
  地震之后,马公乡的环境更加恶劣,大部分山体都开了长长的口子,滑坡地段随时可能有石头飞下来,还造成了多个堰塞湖。成都理工大学的专家赴当地考察后摇摇头,“这么恶劣的环境,已经不适合人类居住了”。
  政府曾考虑撤掉这个乡,让村民搬迁到剑阁县等地。震后,青川县的上级广元市政府连续7次下达命令,要求马公乡搬迁。一段时间内,青川电视台滚动播出节目,“马公乡已不适合人类居住,计划全部搬迁……”
  但这个计划遭来了村里人的强烈反对,老年人说离不开生活了一辈子的土地,再艰难也要回来。
  去年7月,在外地避难1个多月后,陆续有村民回到马公乡。2008年7月15日,政府决定马公乡原址重建,1500余村民返迁。

  记者在山上住了几天,他们都记得

  地震之前,在青川县乡镇官员中有句顺口溜,“宁可在其他乡当‘兵’,也不愿到马公当‘官’”。据说,马公的乡长、书记调任其他地方,一般只能任副乡长。只有前任书记因为在救灾中表现突出,才调到县民政局当副局长,这也成了马公乡工作人员的骄傲。
  一位曾经在马公乡工作的干部说,到其他乡镇可以大干一场,在马公乡却不太可能。他这样解释:“地处偏远,受上级关注少,即使震后,前来视察的各级领导也比其他乡镇少。干部看不到希望,工作没动力,不容易做出成绩。”
  重建期间,不少乡镇都做了统一的规划:小青瓦、白墙……但马公乡却不敢对村民有要求。各种自然灾害随时可能再来,不能让村民浪费钱。曾有上级领导表示,马公乡震后做好稳定工作就可以了,不必要有大的发展。
  得知记者要到该乡采访,乡政府派工作人员到30多里外等候。马公乡的工作人员说,一是为了上山记者们的交通安全;更主要的是,他们迫切需要更多的人知晓山里的情况。地震发生快1年了,马公乡的工作人员仍然对曾经到来的每位记者都印象深刻:“谁睡在米袋子上”、“谁在山上住了几天”,他们都记得。
  让人欣慰的是,对口援建工作开展,地震后的马公乡里通了网络,乡内的路段正在维修。耗资300多万、600余平米的小学;投资100多万、300余平米的卫生院都将于今年7月完工。这个边缘地带的极重灾区,同样拥有了希望。

  本报记者王毅 
  发自青川县马公乡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特别报道②坚守:“巴心巴肝”的工会人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05日 04时57分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作者:陈昌云 高柱 方大丰 贺少成   
 
 


    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工人先锋号”的映秀邮电支局的职工,大地震后在办公楼倒塌、部分职工自己受伤和家人遇难的情况下,强忍悲痛于2008年6月2日在临时搭建的板房里全面恢复营业,一直保证着震中映秀的邮电畅通,为加快灾后重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是5月2日映秀邮电支局的职工主动放弃休息,坚守岗位为灾后重建的居民提供邮电服务的一个镜头。本报记者 于文国 摄

    4月30日上午,成都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四川省总工会、成都市总工会在这里联合举行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劳动者之歌”广场文化周活动。

    省、市各行各业的600余名职工代表参加了庆祝。舞台背景“劳动者之歌”五个字仿佛透着一股力量,职工合唱队嘹亮的歌声将震后四川的第一个“五一”庆典推向高潮。

    “精神家园的重建,丝毫不亚于物质家园重建。”4月20日,德阳市总工会副主席龚小嫚对记者说。这一天,她陪同记者采访了重灾区绵竹。绵竹市总工会大楼的墙上,四处有弯弯曲曲的裂缝。每间墙壁“漏风”的办公室里,架着单人床。会议室里,挂着一幅“职工活动中心”的效果图。

    包括绵竹工会在内的灾区县市工会的职工“精神家园”重建工程,为灾后重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职工书屋”、工会文化活动室进了板房社区,职工读书节、职工乒乓球大赛、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和新市民学校安置区流动课堂等活动,在广大职工中持续开展。

    “把温暖送给职工、把困难留给自己”,成为灾区工会组织的坚定意志。

    工会的牌子在,工会组织的力量无法替代

    青川县和它的名字一样美丽,山翠绿,水清澈,青竹江蜿蜒从县城流过……

    4月22日记者到达青川的时候,青川县城已经看不出遭灾的明显痕迹。整个青川县城似乎是个大工地,到处都在热气腾腾的建设中。

    “震不垮的青川工会”像是一条标语,又像是一道门拱,从这里钻进去,就是青川县总工会——浙江省总援建的四排活动板房,县总职工的办公和生活区都在这里。

    一进“门”,县总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田行卫就带着记者看他的“家当”——板房里整洁的办公用具,电脑,空调……“这都是地震后我们从别人的废墟抢出来的,当时想,灾后要开展工作,没有电脑可不行。”

    所谓“别人”,其实就是原来租用县总办公楼的青川政务中心。征得人家同意,田行卫组织人员“冒险”将能用的家当都拆下来用,电脑、空调、饮水机……不错的家当让县总的“板房办公室”显得颇有“档次”。

    田行卫是个十分善于“因地制宜”的人——板房的外墙上,居然工工整整地印着“2009年青川县工会工作要点”,十分醒目。

    从写着“中华全国总工会”字样的蓝色帐篷钻过去,是一间储存救灾物资的仓库,田主席从腰间取下钥匙,打开仓库门领记者参观:“大米,油,面,矿泉水……都是县总购买和其他兄弟工会捐的,给困难职工送些救急的物资,还能维持几个月呢。”

    随后,这位充满达观的青川人很认真地对记者说:“地震后,我们收到了来自全总、省总和兄弟省市工会许多救灾物资和专款,县总职工一瓶矿泉水都不能喝啊。”震后慰问、春节送温暖,青川县总将一份份爱心送到了特困职工家里。他相信:只要工会的牌子在,工会的活动在,工会组织的力量就无法替代。

    “工会的牌子不能倒”成了田行卫十分执著的信念。

    地震发生后,工会的大楼成了废墟。“我们立刻想到,在此危难时刻,工会办公楼可以没有,但工会的牌子不能没有,工会组织的旗帜不能倒!工会工作不能停止!”田行卫说,“当时,大家七手八脚地一阵忙碌,在倒塌办公楼对面街旁的开阔地上,搭起了两个彩条布棚,我找来材料,用颤抖的双手在一块破门板上写上几个大字:‘县总工会临时办公地点’。”

    震后不到一小时,青川县总工会的牌子又挂出来了,工会组织又开始运转了。

    县工会在上级工会的部署下,完成了大量与浙江等兄弟省区工会的爱心对接,完成了十几车捐赠物资的接收、装卸和搬运,完成了到位物资和上级拨入救灾资金的分发、分配;在灾后重建的日子里,县总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还主动请战,与县里其他几个部门一道承担起了竹园片区乡镇和大坝乡共六乡一镇的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的指挥、协调和参与工作……

    爱心助学、农民工就业培训……这些田行卫眼中的“工会日常工作”,也都有条不紊地开展着。在长达数月的时间里,县总每一位工会干部每天只能休息3~5个小时,大家都晒黑了、累瘦了。在一次工作小结会上,田行卫说:“大灾面前,我们都还活着,活着就要有一点精神!非常时期,没有男女性别之分,女人要当男人用!一个男人要当两个男人用!”

    他对大家说:“灾后,我要请大家好好喝顿酒,大家都要喝醉!”

    田行卫没有告诉记者这顿酒他请了没有。从他的电脑里,记者“拷”了许多资料,其中有一份演讲稿的结尾,引用了去年端午节他发给同事们的短信:

    “天当被、地当床,笑傲风月卧广场,数星星、看月亮,纵有余震又何妨。叹人生,话沧桑,以苦为乐在梦乡。杏子红,麦穗黄,帐篷里外过端阳……”

    下午,田行卫将记者领到了黄坪乡枣树村。“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一对残疾夫妇自撰的口号仍然挂在他们新建的房屋上。“工会的办公楼可以没有,工会的牌子不能倒!”在这个共和国总理曾经握手鼓励过的山区农民屋前,田行卫再次向记者重复了他心中的“信念”。

    告别田行卫,驱车在崎岖的“剑青公路”上,挂在青川县总“板房大院”门口那“震不垮的青川工会”8个大字,愈发清晰地在记者的脑海中闪耀……绵竹、什邡、北川、都江堰,我们采访过的每一个灾区工会,无不如青川工会一样,顽强而抖擞地释放着力量!

    “巴心巴肝”的服务温暖万户千家

    自从率领53名干部职工在九州体育馆“熬过”50多天特殊的日子,被人们称为“傅大爷”的绵阳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傅鹏在随后的工作里就发现,市总机关的风气变了。

    “市总一直在搞服务型、责任型、学习型工会建设,但很多时候仍难免流于说教。”傅鹏说,“九州体育馆服务受灾群众的特殊经历,让机关吃苦的精神增强了,”巴心巴肝‘为职工服务的意识增强了,工作责任心增强了。“

    副主席贾志艳说:“经历了一场患难和同舟共济的特殊战斗,干部加班加点几乎成为常态,大家都想多做事,做好事。尤其帮扶中心那一块,从来就没有休息日,也没有任何人有怨言。”

    “巴心巴肝”这句地道的“四川话”,意指掏心掏肺,在灾后恢复重建的时期里,几乎成为从上到下各级工会组织服务职工、服务大局的基本理念。

    在企业,工会干部“巴心巴肝”帮扶困难职工、救助因灾贫困家庭,每一个住在板房的职工都得到了工会无微不至的关爱,工会为生产自救和恢复重建而组织的劳动竞赛,让企业充分体会到工会“巴心巴肝”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在社区,板房工会的旗帜在飘扬,工会干部走家串户搞慰问,吃在板房,睡在板房,将职工书屋、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活动带进受灾职工群众的临时家园,每一个板房人家都能体会到工会组织“巴心巴肝”的温馨服务。

    在农村,不少工会干部联村蹲点,有的兼任了“村支书”,灾后的农房重建中,工会干部“巴心巴肝”为农民跑建材,“巴心巴肝”将农民工技能培训班开进村庄,把职业介绍送进田间地头……

    连日来,在灾区工会,我们见到了一张张疲惫的面容,也感受到了工会干部“火热”的心跳。

    4月21日下午,记者在北川新县城安昌镇遇到县总主席张映芳的时候,从她脸上,已经找不到去年5月25日遇见她时的痕迹了。那时的张映芳,黑而瘦,疲倦憔悴,脸上笼罩着愁容惨雾。

    当时她指着草地上的一顶小帐篷对记者说:“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只有这顶别人给的小帐篷可以栖身。”逃生到九州体育馆的张映芳,坚持在帐篷办公,搭建了一个著名的“帐篷工会”。

    “遇到这样的大灾害,工会尤其不能倒。工会不倒,职工就有希望,有盼头。”当时她说。

    现在的北川县总已经搬进了正规的办公室,但灾后恢复重建的漫漫长路里,工会也面临着更繁重和琐细的工作任务。张映芳说:“有党和政府坚强的领导,有上级工会和全国人民的倾力支持,有我们北川工会坚忍不拔的努力,我们一定会从灾难中坚强地站起来。”

    张映芳如数家珍地介绍北川县各级工会重建情况。她不时要操起电话,向人布置4月26日在吉娜羌寨举办的“牵手百年、重建家园”的集体婚礼事宜。她说:“这20对新人,都是地震后家庭破碎,又重新组合的。”

    张映芳的桌子上摆着《北川县总工会2009年的工作目标》,从“企业帮助”到“农房建设”一共9项。张映芳说:不能说大话,要一件一件地干!

    灾后的工作千头万绪。除了做好救助慰问工作,张映芳将组织职业技能培训、搜寻就业信息、发掘就业渠道作为灾后工会工作的重点。

    张映芳在联村蹲点时发现,桂溪、凤凰两个村,许多人因为没有任何打工就业的信息,只好呆在板房里。张映芳将村支书“一起拖出来”,到成都、绵阳、广元四处打探,将宝贵的就业资料带回村子……

    县总机关的干部职工仍然称张映芳为“张妈”,但大家发现,这个“张妈”变得更泼辣了。她烫了头发,上街买了十几盆兰草,在每个办公室都摆上,“活着就要活出质量”的话,她几乎每天都要跟县总的干部职工念叨几遍,她还爱上网了,每天,只要有空,她就会打开电脑放一段轻快的曲子,看下载的蔚蓝大海的图片。她说:每当失去亲友的刺痛袭来时,我就把心放到大海中去翱翔。

    灾后大约半年的时间,张映芳一一删去了手机里存着的63个至亲好友的电话号码,他们永远也联系不上了……说到这里,记者和张映芳的眼里,热泪同时滚落……

    拭干泪水,掩埋悲伤,灾区无数的工会干部,如同张映芳那样,将全部的爱与热情,“巴心巴肝”地洒在职工和受灾群众身上,工会温暖的触角,延伸进任何可以延伸的角落。

    在救人抢险工作阶段性结束后,都江堰市总工会就在主城区17个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成立临时工委,组建“板房工会”,较大的14个安置点修建了工会文化活动室,配置了电视、书籍、书桌及娱乐器材。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汪鹏说:“全市210个集中安置点均覆盖了工会组织。”

    4月17日,一大早记者走进“勤俭人家”板房区时,板房工会主席刘丝芳推着自行车来到“职工活动室”门口,眼里布满血丝。这个板房居民最熟悉的“刘姐”、“刘妈”、“刘阿姨”、“刘主任”手里拿着一本磨毛了边的学生练习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勤俭人家”文艺骨干、棋类爱好者、乒乓球、羽毛球爱好者等数十类名单。

    刘丝芳在38000人中一一将他们找了出来。板房社区里,从此有了歌声、有了舞会、有了围棋象棋赛、有了篮球场上的吆喝、乒乓球的对垒……

    跟随推着自行车的刘丝芳,这一天,记者穿行在纵横交错的板房社区,流连忘返。

    这是输送温暖的桥梁,这是对接爱心的纽带,面对巨大的灾难,爱心在涌动,力量在凝聚。

    “灾后的工会组织,更充分地凸显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全国人民的爱心,通过工会组织快速传递到灾区职工群众中,党和政府的温暖,快速送达灾区职工和企业。可以说,挺立在灾区的各级工会组织,也是一座座挺立的爱心丰碑。”都江堰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汪鹏说。

    4月18日上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师生爱心捐献的20万元“自强助学金”在都江堰市总举行交接仪式,作为仪式的重要部分,来自该大学的领导与都江堰市委、政府和市总工会领导一起,在向峨乡石碑村种下的“自强林”也正式落成。

    去年7月,该校研究生崔开昌作为志愿者被分配到市总帮扶中心工作,亲历了工会组织贴心服务职工的种种感人场面,回到母校,他向校长汪泓汇报了在灾区工会的所见所闻,汪泓当即决定,学校师生捐献的20万元救助款,全部捐献给都江堰市总用于爱心助学。

    都江堰市总领导无法一一细数来自全总和全国各级工会的捐助,但工会这条渠道传递的爱心,不仅感动着都江堰的职工群众,也感动着市总和各级工会干部。

    自去年6月30日上海市总工会副主席陈国华一行到都江堰就对口支援工作进行首次对接以来,工人文化宫重建项目正式纳入上海援建项目,选址已基本确定;已建成“职工书屋”12个;提供“金秋助学”资金25万元,129名学生接受了助学帮扶;市总工会37名工会干部赴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接受了为期一周的业务培训……

    两地工会在相互交流中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这样的情谊,在灾区18个对口支援的地方工会中汩汩流淌着。都江堰市总副主席赖永辉说:灾后的第一个月里,一位兄弟市的工会领导顺便带了两只卤鸭来犒劳我们,那是我这辈子吃得最香的一顿饭。

    灾难让全国工会干部心连心手牵手,“远方的人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句诞生于冰雪灾害的温情话语,在震后的灾区工会,又成为顽强坚守的广大工会干部的真实体验。据四川省总领导介绍,截至2008年底,省总到账救灾资金2.22亿元,接受捐助的救灾物资价值约3900万元。

    在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号召和组织下,全国各级工会组织给予灾区的恢复重建以大力支援。记者在都江堰、德阳、绵阳等重灾区采访的受灾企业,几乎都能列举来自全总的救助和帮扶,全总领导的脚步,几乎踏遍了灾区的受灾重点企业。

    全总组织的劳模技术服务队,成为灾后恢复重建的靓丽风景,留下了一个又一个佳话。

    去年7月下旬,全总劳模技术服务队李黄玺分队到了东汽。

    东汽有一台从德国原装进口的离子氮化炉设备,这是一台完全由计算机控制的离子氮化炉,安装调试阶段遭受地震,抢运安装到新车间后已经“罢工”2个多月,直接影响汽轮机核心部件的加工和东汽恢复重建进度。李黄玺领着数控设备维修技师展宝丞、高级工程师李登文与一汽专家通力调试,故障顺利排除……

    采访行将结束之际,四川省总给了我们一本厚厚的“资料”,大量的数据无法一一列举,但记者能感受到,每一个数字后面,都是全国各级工会组织携手并肩共克时艰的生动写照。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浙川同心 山歌再起

2009年05月05日04:39  浙江日报

  本报杭州5月4日讯 (记者 张帆 实习生 章程) 为了感谢“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浙江省给予四川省青川县地震灾区在资金、物资和重建上的巨大帮助。今天晚上,由青川县委、县政府主办的“山歌再起”赴浙感恩演出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举行。

  晚会分为“天灾无情”、“人间有爱”、“山歌再起”、“青川永恒”4个主题。表演形式丰富多彩,有歌舞、小品、快板、朗诵等,传递着25万青川人民对浙江人民的感激之情,以及重建家园的坚强信心。演出中掌声不断,高潮处全场还高喊:中国加油!浙江加油!青川加油!

  据晚会的总导演郭江锋介绍,这台晚会自去年11月就开始筹划。约60名演员都是青川人,除十几名专业演员外,其余全是从青川县的学校、机关单位抽调的。演出还将在宁波、嘉兴、绍兴进行。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起梨花漫天

 2009年05月05日02:34  都市快报

  

想起梨花漫天

  去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浙江对口援建青川。

  昨天晚上7点30分,青川县赴浙江感恩演出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举行。

  台上演员动情,台下观众动容。其中一个叫《梨花漫天》的节目,说的是青川东河口小学门口有一棵梨树,地震发生之前,孩子们经常在这棵开花的树下玩。节目还特别请来了故事中的主人公——东河口(现在是地震遗址)小学的学生,说起地震当时老师为抢救同学而被压地下,再也没有出来时,她的眼泪止不住往下流。见习记者 任烨 摄影报道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谷拼出总理画像 粒粒杂粮表青川人感激 
 
 四川在线  (2009-05-05 05:08:33)  来源: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清晨7点,前往青川县城经黄坪乡路段约2公里的弯口,一阵浓香随风而至。从未到过青川的人很难想象,如此偏僻的弯口内,蕴藏着一座美丽干净的村庄——枣树村。4月30日,35岁的李玉民正在厨房里独创米豆腐烧山鸡的招牌菜,妻子锁桂芳哼着小曲,收拾着院内的白色座椅。这天,是枣树村首家农家乐开门揽客的日子。锁桂芳指着屋后的林子说,不久,客人能在这里赏花、摘茶。近日,他们还将在乡政府的带领下,到成都龙泉向当地的农家乐老板取经。


  标语响当当;随口答话 最感人标语诞生

  走进村口,一幅动人的画面映入眼帘。阳光暖暖地照着枣树坝,清亮的小河泛着粼粼波光,梨花、桃花一树接一树点缀着38栋新起的青瓦木檐农舍,错落成一幅农家最平实、最温馨的画面。画里最醒目的便是贴在农家门面墙上两条用红色写成的标语: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这条四川人乐观坚强标语的由来还得从44岁的断手人石光武说起。石光武是个残疾人,右手臂肘部以下截肢。“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就出自他的口。地震后,石光武就发动全家把地震震裂的三楼和二楼拆了,在没有较大损坏的一楼两间房子上加盖了青瓦屋顶,又在旁边新修了两间房。砖砌了两米高时,余震来了,把砌好的砖墙震松了,他怕了,拆了砖墙又筹划修木结构房子,拖着一只残臂跑了几十里,花8000元钱买了邻乡一个木匠的三排木扇。“温家宝总理来时,我正在修木结构房,他称赞我修木结构房好,还握了我的手。”石光武家两新两旧七八间房子,如今都内外装修了,全家6口人足够住了。

  锁桂芳的丈夫李玉民,地震后最早动手修永久性住房,当时他把除旧房子的工程承包出去,自己也在里面打工。有一天,一个过路的村民跟他开玩笑,“李玉民,你不要一把工程包出去,就偷懒哈。”李玉民随口答话:“咋会偷懒呢?修自己的房子,当然得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枣树村村委会主任雍明说:“地震后,大家碰面都会说几句鼓励打气的话,我就想选几句写成标语,鼓励大家不等不靠,自己动手重建家园。”石光武的话和李玉民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被雍明选中。经过雍明整理,去年7月下旬,“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两条标语分别贴在村民尚元进和李玉民家墙上,这两条响当当的标语传遍全国。

  粒粒皆感激;25公斤五谷制作总理画像

  “这屋真不错,贴着咖啡色墙砖,样式也很洋气。”走近村口的一幢房子让记者眼前一亮。这就是锁桂芳的家,搬进来已有大半年了。“地震中我的房子倒了,这是新建的,政府补贴了16000元。”锁桂芳说,去年8月前,全村206户村民,有一半的人住进了自己修建的永久性住房。“总理来到这里后,很高兴很欣慰。总理和我握了手,告诉我们,明天会更加美好。”锁桂芳回想起去年8月、总理走进她家时的情景,自豪不已。

  随着锁桂芳的指引,记者看到村庄的沿途,设立着铺有石砖的英雄路、铭记园、纪念碑等。“上面都是我们记录地震当时,解放军官兵在抗震救灾中的英雄壮举。”走进村博物馆,推开红色的两开门,一幅巨大的总理画像跳入眼帘。

  这幅高1.83米、宽3.05米、由15名村民耗时100多个小时,用25公斤五谷制作而成的巨画中,亲切的温家宝总理位于画面中央,两侧是露出笑脸的村民,他们有的手握铁铲正在劳动,有的手提茶壶想敬上一碗热茶……画面中每个人都透着深深的感激之情。画面背景的村落房屋,一座是“猛虎师”驻扎过的住所,另一座是温家宝总理曾绑过钢筋的住户房子。画面以碎玉米粒打底,背景为一片用绿豆、红小豆、小麦组合粘贴成的枣树,掩映在枣树林中的民房则为大米白墙、丝瓜籽黑瓦房顶,墙上标语“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用黑米连成;画面中的总理穿着糯米白衬衫和黑米下装,神态平易亲切,村民们分别穿着小米、红小豆、剥皮黑黄豆衣服,一个个神采奕奕、眉宇间尽显希冀和自信。画面还用稻谷、荞麦、油菜籽等24种粮食做了其他细节修饰。

  味道很巴适;敞养山鸡引来浙商下订单

  枣树村不大,走完一遍,记者跟随锁桂芳回到家中,李玉民独创的米豆腐烧山鸡已上桌了,香味溢满了整个房间。村支书罗义碧迫不及待地夹上一块鸡肉放入口中,“香,太香了。”罗义碧对着李玉民竖起大指姆,“米豆腐是青川的特产,将米豆腐与青川独有的森林跑山鸡搭配,味道巴适惨了。这绝对是青川最地道的特色农家菜。”

  李玉民的农家乐是4月18日开张的。规模不大,三间房屋,两间用来招待客人,最后一间有两张机麻供客人消遣。门面很霸道,每道门外都用红木立着对联——“总理首肯喜开颂, 出力流汗建家园”,横批“自力更生”。屋外10平方米的平台上搭建了一个棚子,里面摆了四五张白色座椅,供客人喝茶用。

  李玉民是枣树村最早打造农家乐的农户之一,第二批10户农家乐将在7月1日前开张营业,第三批14户农家乐将于10月1日前开张营业,该村全年预计打造26户。“目前,客人不多,但自开业以来,每天收入达到了700元。”李玉民乐呵呵地说,不仅如此,政府还帮助他们发展了森林跑山鸡,选择有坡地、茶园、竹园、树林等条件的农户,完全敞养。

  石光武最近就在忙于联系鸡种的事,他的杂货铺是村里最早开张的商铺,修房贷的账也快还完了,现在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拥有自己的产业。“我们这的山林多得很,在这样的生态中生长的鸡本身就有卖点,况且政府还将邀请浙商实地参观这种土鸡的生产环境,之后实行订单养殖。”

  龙泉取经;免费传经验 青川人信心足

  李玉民说,近期乡政府就将组织他们第一批发展农家旅游经济的人到龙泉去取经。“我听说,龙泉三圣花乡的农家乐很厉害,每家人年收入都超过10万元。”李玉民说,这次过去准备好好讨教一下当地老板的生意经。“他们那里有的,我们这里都有。我们有梨花、桃花,还有枣树花、核桃花呢。”听说要去龙泉了,锁桂芳更是劲头十足。李玉民在一旁也笑个不停,“我们还是抗震救灾精神家园,年轻人到我们这里来还能受到教育。”李玉民说,成都的农家乐管理理念很先进,经营模式很独到,这是他们此次去偷师学艺的主要目的。“听说成都的农家乐每户都用画框精心包装了六个不同版本、不同时期的菜谱,客人总是吃不够。尤其是他们对自己的品牌意识很强,把环境、周围的文化赋予在菜品上,吸引回头客。”

  “他们能做到,我们肯定也能做到。”李玉民对经营农家乐信心十足,“在我们这样一个园林式的村庄里,你可以在现代化的绿色茶园里充当采茶的农人,体验采茶的乐趣,也可以在这个美丽富饶的新农村,体味‘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对掩扉’的意境。”

  罗义碧说,前段时间,他与龙泉驿区政府进行了沟通,龙泉那边很欢迎村民过去。“我们过去,所有费用都不用出,他们还免费给我们的村民传授经验。”罗义碧说,这次过去,村民们不仅要学习先进的农家乐管理经营模式,还将参加礼仪培训。“我们相信他们能做到的事情,我们也能做到。”李玉民信息十足,他有信心在青川打造一个三圣花乡。

  早报记者丁宁摄影方炜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5月12日前,我们能够住进新家”
    2009-5-4 22:48:24   来源:广元新闻网

    本网讯 (记者  熊芙蓉) 5月2日,阳光明媚,青川县板桥乡浮寨村两排30幢永久性农房建设工地上一片忙碌:有的在盖瓦,有的在抹墙,一些工程人员在现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一些修起新房的农户正在从过渡房往新家里面搬东西,一些小孩子在新家前的空地上与小狗小猫嬉戏,满脸幸福的微笑。

    “我到新房子去看看”,从过渡房走过来一个拄着拐杖的老人对记者说。老人叫唐玉章,今年68岁,记者跟着他来到了新房跟前,看到他家的新房已盖好,外面有两个人在帮他家粉刷墙壁。这是一排有五户人新修的砖混结构的两层楼房,他的房子在中间,走进大门,给人的感觉就像城里人的跃式楼房,两层共有6间,总共106平方米,猪牛圈在外。“一家人完全够住了,堆放粮食摆放家具也有地方。”老乡们说。

    唐玉章一家三口,在地震时,房屋全部垮塌,唐玉章跑出来了,儿子背着身体有病的母亲往外跑时,垮塌的后墙掉过来的一根檩子当场将母子俩打翻在地,将儿子唐全军的两只腿打断,母亲的一只腿打断。之后三天,母亲和儿子分别转运到广元治疗,后来儿子到上海治疗,由政府派人护理。母亲不能坐飞机,只有转到成都华西医院治疗,老伴唐玉章前往护理,治疗后回到广元残疾人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辗转5个月后一家三口回到板桥乡。浙江义乌已经将他们家的板房给建好了,他们心里感到十分温暖。

    永久性住房开始建设的时候,板桥乡对这个村的永久性农房建设进行了统一规划,在该村规划了45亩的土地,让149户失去家园的群众按统一风格和标准修建新农村住房,浙江义乌投资100多万对这块土地进行了基础设施改造。所有建房农户投工投劳,全部参与到建设新家园的战斗中。但是,唐玉章家两个地震伤员行动很不方便,什么事情也不能干,去年腊月,老伴又去世了。今年,唐玉章在为新房吊顶时大腿受伤,行动极为不便。但是当地政府以及老乡还有帮扶单位考虑到他们家的特殊情况,把他家的情况作为一种特例进行帮扶,在各个方面给与优惠与照顾。到现在,他们家的房子也快完工了,外墙的粉刷也是政府在统一安排进行。

    唐玉章高兴地说,“5月12前,我们能够住进新家。党和政府考虑的太周到了,真是太感谢了。”

 
 
    编辑:汪秋萍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跨越千山万水的大爱

——浙江省援建青川重建家园纪实

   11个多月来,让人眼眶湿润的场景历历在目:捐赠现场热切的面容,一件件精心编织的毛衣,一车车翻山越岭的物资,援建工地上忙碌的身影……

  走进四川青川灾区,在一栋栋新建的房屋里感受温情,在一件件厚实的寒衣上体味牵挂,来自全国各地特别是浙江人民的同胞之情,为灾区群众重新燃起希望之火。

面对灾难 浙江青川携手前行

  早从1996年起,浙江省就开始对口帮扶青川县,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过长期的磨合,融化成深厚的情意。12年来,浙江省对口帮扶资金3000多万元,从工业、农业、种植、养殖、智力等各个方面给青川人民以大力扶持。这情意,写满了青川的村村社社,写在了青川百姓的心里,暖暖的。
  2008年“5·12”特大地震,青川遭遇毁灭性灾难。牵动着数千公里外每一个浙江人的心,他们用各种方式告诉正在经历悲伤的灾区群众:我们和你在一起!
  面对灾难,浙江省委、省政府当即发出通知,要求全省干部群众紧急行动起来,迅速投入抗震救灾工作。
  第一时间,浙江全省323517名共产党员,自愿交纳1.23多亿元抗震救灾“特殊党费”,207名医疗卫生人员深入青川灾区,救治伤病人员2万多人次,450名特警、交警迅速到位,维护青川灾区交通和社会秩序,1000多名志愿者来到青川,主动挑起卫生防疫、清洁卫生、心理咨询等重任……
  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要求:“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抗震救灾工作精神,紧急行动起来,急灾区所急,想灾区所想,把救灾援助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更加有效。”
  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强调,要从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救援工作,灾区缺什么,浙江就支持什么。
  在浙江省的主动请缨下,去年5月22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由浙江省对口支援青川县恢复重建。从2008年8月起,浙江省将用3年的时间,总投入不少于60亿元,再造一个新青川。
  2008年6月19日,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冒着余震,带队深入青川。此后,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省委副书记夏宝龙,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陈敏尔,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王华元,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长斯鑫良,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黄坤明,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副省长郑继伟、陈加元、王建满先后来到青川了解灾情,慰问受灾群众,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商灾后重建事宜。
  在5000万浙江儿女看来,情牵12载,这次走近青川,融入青川,建设青川,他们义不容辞。2008年7月4日,浙江省对口支援青川县灾后重建指挥部挂牌成立,成为全国援建队伍中第一个挂牌的指挥部。按照“一市、县(市、区)帮一受灾乡镇”的原则,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湖州市、嘉兴市、绍兴市、金华市、台州市、衢州市、舟山市、丽水市及29个经济发达县(市、区)对口支援青川县36个乡镇,省级各部门分块对口援建,各路精兵强将第一时间奔赴青川,建板房,搞规划,修道路,建房屋,兴产业,谋发展……大家只有一个目标--凝聚所有力量,再造一个新青川。
  这股力量,让青川绝地逢生;这股力量,让我们精神抖擞!这力量,来自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力量,来自中华民族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强大凝聚力。

真心援建 从讲责任到讲效率

  稳定的安置,源于浙江援建队伍的快速行动。2008年7月初,为让灾区群众早日建起过渡房,住进活动板房,绍兴、温洲、金华等市的7900名建筑工人克服时间紧、任务重、运输难等难题,顶烈日、冒酷暑,渴了喝口矿泉水,饿了啃袋方便面,白天拼命干活,夜晚露宿河滩,忍受蚊虫叮咬,经受风雨袭击,到去年11月初全县建起61626户过渡房,援建活动板房28060套,及时向受灾群众捐赠棉被21.7万余床、冬衣64万余件,确保了青川受灾群众安全过冬。截止去年底,浙江省有1.8万人次赴青川灾区参与抗震救灾和人力智力支援行动,向青川提供了4个多亿元的社会捐助(其中捐赠物品价值2亿元)。暖意,从灾区群众心中升起。
  在青川,浙江援建指挥部在指挥长谈月明的带领下,发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不怕险的“四不怕”精神,用自己独有的响亮口号作为行动标杆:晴天抢着干、雨天瞧着干、晚上挑灯干、双休日加班干、合理安排科学干!
  不仅是建板房,“浙江效率”扩展到了每个方面。2008年8月12日,浙江省援建青川灾后重建的第一个项目,青川县城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剑(剑阁)青(青川)公路的关键工程酒家垭隧道复工,这也是四川省公路灾后重建正式复工的第一个项目,今年5月12日将实现通车。
  此前,383名浙江规划师、测绘人员奔走于青川各乡镇,访谈、摸底、调查、评估,仅印送的各种研究报告和资料文件就达600多万字,完成了青川城镇体系和33个乡镇规划、“1+12”专项规划,为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11个多月来,浙江省援建青川指挥部和青川县委、县政府把恢复重建项目作为中心工作,创新项目实施管理办法、援建项目联审机制、县内项目科学决策机制、项目协调机制、项目共同推进机制,保障了科学重建、高效重建、廉洁重建、安全重建,加速项目推进,项目推进在全国19个对口省市中后来居上、走在前列,以民生项目建设为重点,项目建设“双百攻坚战”迅速展开。
  在国家对灾区建房农户每户补助之外,浙江省组织实施了农房援建“661工程”,即安排6亿元资金、帮扶6万家农户、组织100名指导员。还注资5000万成立永生担保公司,已发放农房重建贷款3亿多元。截止5月30日,全县5.3万户农房均开工建设,完成76%的重建任务,其中建成抗震性能高的钢木结构、轻钢结构、蜂窝保温整体钢构和穿斗木架结构房3万户,占完工户的75%,维修加固1.1万户全部入住。随着一栋栋新房陆续建起,村民们说:“最想和支援我们的浙江人民一起分享这份喜悦,正是他们让我们充满期待的未来渐渐变成了现实。”
  去年8月21日开工的乔庄东山安居小区楼层天天往上长,是青川县灾后首个城镇永久性住房建设和灾后家园重建项目,与之配套的桥梁、防洪堤等工程同步进行。该小区用地规模约3.8公顷,建筑规模5.5万平方米,工程估算1.1亿元,计划建设800多套安置房,可安置受灾群众约3000人,预计5月12日前有12幢主体工程竣工。
  来到世人关注的木鱼中学重建工地,浙江曙光集团工人正在紧张施工,新的木鱼中小学选址于白龙湖北岸的威虎山上,由浙江省温岭市全额援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总占地面积68亩,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投资概算5100万元,于今年2月12日动工,建设工期为7个月,建成后可容纳2000余名学生就读。目前,需重建的44所学校已开工42所,其中60%左右基本完成主体工程,9月1日将投入使用,全县3.4万名学生将搬进新的永久性校舍上课。
  在新建的建峰乡卫生院施工现场,一幢3层楼房矗立于眼帘,工人们忙着室内装饰、粉刷。这是由浙江省援建青川县首家卫生院,3月16日完成主体结顶,预计5月12日前交付使用。
  如今,浙江省已经下达的两批援建项目实施计划和资金计划,包括11大类149个,援建总投资25.29亿元。目前,援建项目中已开工121个,完工9个,完成投资8.856亿元。
  住房、医院、学校、交通、供水……一项项事关民生的工程在浙江人民的援助下纷纷启动,为灾区群众带去了重建家园的力量、信心和生活的希望。

授之以渔 从提供就业到产业扶持

  就业是民生之本。去年9月5日,“浙江-青川劳务信息平台建立暨对口现场劳务招聘会”举行,引来7000多位灾区待业人员。浙江省劳动保障厅与青川县建立了就业援助协调制度,组织浙江企业在青川举办劳务招聘会,49家浙江知名企业已帮助青川县安置6400多名劳动力就业,指挥长谈月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6400人实现就业,按每人每年收入1万元计算,就能为青川每年带来至少6400万元的收入!
  从提供就业岗位,到产业扶持,浙江援建工作中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抓好青川特色农业、农产品销售和旅游产业的恢复重建,着力把“输血”与“造血”结合,把当前与长远结合。
  在《浙江援助青川地震灾后产业恢复重建方案》中,提出了“建设一个工业园区(川浙产业园)、培育两个特色基地(种子种苗、农产品加工)、构建三个绿色通道(农副产品、劳动力、旅游)、重建四个市场服务体系(日用品、农业生产资料、重建物资、农产品)”的基本思路。
  为帮助恢复重建青川商贸业,浙江省经委与青川签订了《关于商贸对口援建灾后重建合作协议》,去年8月以来,“全国浙商参与灾后重建青川行”考察团来到这里,20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其中已签订意向性协议的有6个,总投资额4.1亿元。同时,为青川农产品和药材进入浙江市场开辟“绿色通道”,在杭州等大型超市设专柜、提供浙江农博会免费摊位等形式销售青川农副产品,9月初,青川县的22种特色农产品(药材)出现在杭州大中型超市的柜台上,柜台上方都有这样一幅标语:多买一份青川山珍,就是给灾区人民多一份爱!目前,累计销售额达500余万元。
  去年11月5日川浙合作产业园开工,第一期场平工程已经完工,第二期场平已经开始,目前已经有3家企业签约入园。园区基础配套建设依托浙江援建资金2亿元进行打造,主要发展纺织、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矿石精深加工等产业,到2011年基本建成,入园落户企业30家,力争建成30亿工业园区。加强浙江与广元的产业对接,赴浙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签订了3个项目约10亿元的投资意向。
  按照“打造东河口、提升唐家河、发展乡村游”的思路,抓好旅游产业发展,去年11月12日,由浙江援建的四川汶川大地震首个地震遗址保护纪念地——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开园,将极大的提升青川乃至广元旅游的核心竞争能力和知名度,同时将与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龙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共同构建起青川旅游的金三角,成为青川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经济的突破口和引爆点。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一期建成后已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带动了沿途和当地农户农民的增收。
  观音店乡的群众还记忆犹新,地震后不久,浙江东阳市援建指挥部的同志在抓好受灾群众的安置与重建规划的同时,把目光放在核桃产业发展上,几个月来,他们一边调查了解,一边规划实施,目前,已新栽优质核桃6500亩,使该乡核桃产业规模达到1.4万亩,成为全县最大的优质核桃产业园区,为受灾群众找到新的增收途径。
  11个多月来,数以千计的浙江援建领导和援建队伍,在灾区用血汗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丽篇章,他们用善打敢拼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钢铁意志,让大爱在青川大地上流传!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浙江省13位艺术家赴青川采风

发布时间(2009-05-05 09:01) 信息采编:尹海波 

 

  4月20日至26日,浙江省作协党组成员、副秘书长王益军带领浙江省文联、作协的曲艺家、美术家、戏剧家、摄影家、作家等13位艺术家们赴我县采风。市委副书记、浙江省援建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谈月明与艺术家们进行了座谈。

  艺术家们先后深入关庄、凉水、沙州、木鱼、清溪等乡镇查看农房重建、产业援建等情况,体验我县民间生活,感受援建氛围。

  座谈会上,市委副书记、浙江省援建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谈月明向艺术家们简要介绍了11个月来的援建情况。谈月明说,援建总体工作思路是在遵照中央“三年任务,两年干”的整体部署下,打好双百攻坚战,充分发扬晴天抢着干、雨天巧着干、晚上挑灯干、节假日加班干、合理安排科学干的“五干”精神,取得了良好的开局,得到了四川省委、省政府好评,青川人民的认可。

  艺术家们纷纷表示,力争早日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把青川人民的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带给广大读者;把援建人员的不畏艰难、乐于奉献、坚忍不拔的援建精神带回后方。(张涛)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浙江援建青川特色产业加快推进“一乡一业”

发布时间(2009-05-05 09:05) 信息采编:尹海波 


  浙江义乌指挥部援建规模1万亩的青川板桥现代农业示范园,核心区内6家食用菌业主已进园生产,80亩的生猪养殖小区全面开工建设;辐射区3000亩核桃已全部栽植。园区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5300余万元。

  宁波指挥部援建乔庄、黄坪、茶坝、瓦砾等乡镇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及食用菌示范基地建设四个项目全部启动,乔庄镇黄家岩“零排放”生猪养殖小区初现雏形,投产后可实现户平增收1.2万元。

  湖州指挥部援建马鹿钢管蔬菜大棚180个,首季60个大棚蔬菜已经播种,将于4月上中旬开始定植,经营户人均年收入可达1.5万元。

  这只是浙江援建青川农业产业,帮助农村特色产业恢复发展的点滴缩影。笔者所到之处,灾后重建热火朝天,产业恢复发展势头正酣……

  浙江:特色产业恢复重建是我们援建青川的重点工作之一

  农村特色产业重建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输血和造血的民生工程 。加快推进青川产业重建,帮助受灾群众致富增收,是青川人民的迫切愿望,也是浙江援建的重要任务。3月27日,在我县加快推进“耙幌缫灰”当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现场会上,广元市委副书记、浙江援建青川指挥部指挥长谈月明再一次强调指出,特色产业恢复重建是发展灾区经济、扩大灾区就业、维护灾区稳定的重要基础,是帮助灾区长远发展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我们援建青川的重点工作之一。

  农村特色产业顺利对接与务实援建,是成功实现 “输血”向“造血”转变的有效实践。据悉,浙江援建指挥部自去年7月入驻青川以来,坚持一手抓项目建设、一手抓特色产业推进,积极配合县委、县政府及各乡镇,加快推进特色产业援建工作,并有了良好开端,取得了可喜成效。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先后制定了《浙江援助青川地震灾后产业恢复重建方案》,提出了“建设一个工业园区、培育两个特色基地、构建三个绿色通道、重建四个市场服务体系”的基本思路,联合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一乡一业”农村特色产业恢复发展工作指导意见》,重点对青川的食用菌、茶叶、水产养殖、核桃、油橄榄、畜牧、新型高效农业、特色旅游、特色产业交易市场、特色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十项产业进行有效扶持。同时,有序确定并相继启动了多个农业产业项目,为加快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增强了后劲。援建各乡镇的分指挥部都就如何加快推进“一乡一业”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规划。各援建分指挥部充分利用浙江市场大省的优势,把帮助青川农产品市场开拓作为产业援建的重要内容,进一步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对接、政策扶持的形式,突出重点销区,通过举办农产品展示展销、大型超市上柜销售等活动,帮助农产品扩大销售渠道,建立长期稳定的农产品销售网络,确保青川农产品有市场、有销路,农民增收有预期、有保证。青川县山珍实业有限公司的农副产品已于去年8月进入浙江各大超市上架销售,销售金额达300余万元。

  青川:加快产业重建,增强造血功能,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尤为迫切

  生态是我县的最大优势,也是发展的潜力所在。青川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地”的山区农业县,山地占85%,现有林业用地4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8.7%,活立木蓄积达1500万立方米,有川北最大的湖泊白龙湖,水域面积75平方公里。“5.12”地震使原本经济基础薄弱的青川雪上加霜,但森林、山珍、水面等资源丰富独特,生态优势依然明显。 我县“生态立县,产业富民”、“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大手笔培植产业”的总体思路不变。

  当前,我县灾后农房重建即将完成,很多农户面临着偿还债务的现实问题。震前青川农民收入的40%左右靠务工收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去年下半年来部分农民工纷纷返乡,外出务工收入明显下滑,产业增收和就地就近务工增收的压力不断增大。在多种不利背景下,狠抓灾后重建机遇,努力增加产业收入和就地就近务工收入,对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我县抢先抓住浙江援建的大好时机和国家强农惠农有利政策,用好用活这个有效平台,充分调研,与浙江援建指挥部共同商议决定,提出了“抓示范、促合作、拓市场、提效益”的“一乡一业”产业援建基本思路,确立了三年实现示范项目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对外招商引资、产品入浙销售、农民收入增长“五个突破”的援建目标。“一乡一业”产业援建,就是支持每个乡镇重点发展一至三个主导产业,这既是指导、支持乡镇恢复发展农村特色主导产业的有效方式,更是农村特色产业恢复重建的主要载体。通过强有力的援建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强造血功能、振兴农村经济;通过援建“一乡一业”特色产业项目,带动一批农民参与生产经营,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理念,提升现代农业经营水平,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努力让援建项目参与的农民人均纯收入2009年新增500元以上,2010年新增800元以上,2011年争取新增1000以上。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图:宁波市乔庄分指挥部慰问乔庄援建工程建设者

发布时间(2009-05-05 09:29) 信息采编:尹海波 

 

送去节日慰问品

  五.一是国际劳动节,宁波市乔庄分部全体援建干部在指挥长毛斐恩的带领下,分别看望了青川县乔庄援建工程的施工、监理单位,并给坚持战斗在一线工地的工程建设者带去了水果、饮料等节日慰问品。

  毛指挥长一行首先来到了东山区块建设工地。东山区块由浙江建工集团承建,分东山小区、甬川桥、东山防洪堤等3个项目,其中甬川桥和东山防洪堤由乔庄分部管理, 40多个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全部放弃节假日,加班加点赶工期。在甬川桥施工现场,一辆大型挖掘机正紧张地工作着,工人们有的在扎桥墩钢筋,有的在拌水泥,三个桥墩已经立了起来。在东山防洪堤施工现场,一辆压路机正在轰鸣着,工人们正在做防洪堤上的道路平整,整个防洪堤已经全部完工,一条崭新的防洪堤已经把整个东山小区保护起来。毛指挥长走到工人们身边,亲切地交谈着,并和他们一一握手,祝工程建设者节日快乐。工程负责人向毛指挥长一行介绍了项目进展情况,感谢乔庄分部的节日慰问,同时也表态,将继续抓紧工期,发扬晴天抢着干、雨天巧着干、晚上挑灯干、双休日加班干、合理安排科学干的“五干”作风,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援建工程。

  毛指挥长一行还到了宁波建设集团和宁波工正监理公司进行了慰问,并给工程建设者带去了节日慰问品。(宁波指挥部乔庄分指挥部:金岐伟  县对口办 李华)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浙江省科技厅蒋厅长一行到青川指导工作
时间:2009-05-05 09:37     单位:青川县抗震救灾指挥部

  4月29日浙江省科技厅厅长蒋泰维带领科技厅相关处室、省农科院、省茶叶所、省淡水所负责人到青川调研指导灾后重建工作。
  副县长周建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蒋厅长一行汇报了我县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科技重建、科技产业恢复发展方面的工作。听取汇报后,蒋厅长对青川人民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所感动。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对青川在产业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等方面提供科技帮扶。要求以浙江省农科院牵头,科技厅农村处、成果处参与组织农科院、茶叶所、淡水所的专家在调研的基础上、帮助青川制定一个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项目,发展目标,以利进行科技产业帮扶。
  市政府副秘书长顾立群、市科技局副局长谭林德陪同调研。浙江援建青川指挥副指挥长周华富、县四大班子领导和县相关产业办负责人参加了工作汇报。(青川县科学技术局)

发表于 2009-5-5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斑竹我知道你是哪个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啊啊,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川行漫记②:回访5·12的一个民间样本

来源:【临安新闻网 添加日期:2009.5.6
 

57岁的涂加论在春日的阳光下显得神采奕奕,每天他都很精神地打扫庭院,一边仔细打理自己的小店,一边迎接来到儿子经营的“涂氏餐旅山庄”的客人。2007年他用心血建造的这幢山庄就在金子山乡临时办公用房隔壁,绵广高速下来经剑青路去往青川的货车从他家门前穿流而过,这样具有优势的地理位置使这个山庄生意兴隆,而在老涂的记忆中,他见证了去年5·12地震中这个路口发生的一幕幕故事,一年了,却丝毫没有减弱和淡化。

“有一种非常巨大的声响传来,像飞机的轰鸣,但是,却来自地下。”老涂描述一年前那个恐怖的下午时,眼睛里有着一种很难捉摸的迷离。正在经营“涂氏餐旅山庄”的老涂听见了从未耳闻的声响,一下子手足无措,地下仿佛开裂了一般,紧接着,他便听到了小店货架上掉落酒瓶的清脆响声,顾不得多想,老涂连忙喊叫:“地震了!地震了!”但是那种从未听见过的巨大声响盖过了他的声音,自救式的喊声在那一刻显得软弱无力,同样软弱无力的还有老涂的双脚,他从家中跑向大路,脚却怎么也抬不起来,软绵绵的,仿佛被什么东西牵制了,等他回头,他看到了房屋左右摇晃,像钟摆一样来回。

老涂知道地震终于又降临了。

这一刻,据他感受1975年唐山地震已经33年了,但是对地震却依然清晰,当时22岁的老涂就是在唐山地震的余波中第一次知道什么是地震,但是不同的是,这次他仿佛被一股巨浪逼迫退到距离房屋很远的地方,“那完全是本能!”老涂说,他知道,自己的山庄里还住着7个客人,他必须告诉他们。当他的喊声微弱地传到楼上时,他听到了他们慌乱的脚步,紧接着,便是吊灯掉落和客房电视机砸到地上的声音,他想,一切肯定都完了,自己多年积蓄建造的这幢山庄将不复存在。

然而,幸运的是,房子再经过一系列摆动之后,终于没有坍塌,但是墙体却出现了裂缝,据老涂回忆,最长的口子大约有10厘米,仿佛将他的皮肉狠狠撕开了。命在什么都无所谓了,现在想来,老涂还是觉得整个金子山乡都是幸运的,虽然房屋遭受损失,但是没有一条生命被死神夺去。

幸免于难的老涂和金子山乡父老乡亲一起,在第二天开始,就参与了抗震救灾的服务。大批的部队官兵、志愿者带着对生命拯救的使命从金子山乡入城口进入青川,而位于入城口的老涂家,自然成了临时中转站,他和其他村民自发组成的自愿者,为过往的救灾车辆和人员服务,烧开水、煮稀饭,甚至把他山庄里的房间整理出来,为志愿者提供住宿。

老涂把这种行为解释为“别无选择”,“当时受到了感染,谁遇到都会这样去做。”老涂说。就是因为有像老涂这样的村民志愿者服务,才使大批志愿者方便进入青川,大批救灾物质顺利转入灾民手中。

而一年过去了,现在的老涂觉得地震之后最大的变化就是自己的“涂氏餐旅山庄”生意不错,他说,这主要还是要感谢临安援建人员的努力,不断引进项目,劳动力流动增多,自然带动了自己这一亩三分地的生意。

对于老涂来说,地震的恐惧真的仅仅只停留在那瞬间,瞬间过后便是新的开始,而更为长远的计划正在他脑海中形成,现在他满怀着对未来的希望,他说要把山庄开得更大服务更好,言语中有一缕阳光轻轻打在他的脸上。  (作者:钱弘)

信息发布:杨鹏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省青川县金子山乡行记【1】:如画金子山

 

来源:【临安新闻网 添加日期:2009.5.6
 

 

图为金子山乡小学在举行升旗仪式。记者 黄丁宁  摄

 

昨日下午5点半抵达四川青川县金子山乡时,天空还是一片明媚,太阳高高的悬在西天。由于和浙江有大约一个多小时的时差,在浙江应该是晚霞漫天的时段,这边仍然暖阳高照,太阳直至七点多才懒洋洋的下到山那边,让我们有些时空错乱之感。成绵广高速出口处,绿草满坡,满山娇翠欲滴,和成都平原上的一望无垠形成鲜明对比,地震,这个一年前让人揪心的字眼,此时离这里似乎非常遥远。面对剑门山脉下蜿蜒而居的金子山乡,我根本无法把这个美丽的乡镇和地震相联系。如果告诉你,这就是临安昌北的某个山村,你也不会有丝毫怀疑。

 

晚饭后,我们和临安援建金子山指挥部总指挥蔡建伟、副总指挥刘保法和金子山乡党委书记陈燕丽以及支医小分队等人举行了座谈,让我们对临安援建金子山乡的几个项目有了个大概了解。援建指挥部的人克服重重困难,将几大项目开展得有声有色,目前卫生院即将完工交付使用,金子山小学建设也进入尾声,和其他县市援建指挥部相比,我市指挥部人员少(只有3人,外加一个驾驶员)任务重的特点让金子山乡党委书记陈燕丽感慨不已,“他们3个人的工作量十分大,项目前期工作强度超出我们预想,他们的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值得我们乡镇干部学习”。

 

今天上午,我们列席了临安援建金子山乡指挥部的工作例会,与会者包括刘保法、陈燕丽和临安援建项目建设方和监理公司负责人。座谈会主要对本月即将竣工的卫生院揭牌和投入使用启动仪式做了安排。随后我们和金山、大院、大山三个村的村干部举行了座谈,了解到该乡在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饮用水工程建设等方面都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下午五点,我们来到在板房上课的金子山小学,发现这里的师生沉浸在欢乐的时光里。他们唱歌、朗诵、打乒乓球,把这美好的下午演绎得如诗如画。 本报记者 高红波 5月5日晚发自四川省青川县金子山乡

信息发布:杨鹏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让灾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最好的纪念

2009年05月06日 09:16:42  来源: 浙江在线  

  最近,全国媒体组织记者到四川灾区进行“汶川地震一周年?特别报道”采访活动,通过采访将灾区的真实情况告诉全国人民,告诉关心和惦记他们的人,这也是一种纪念方式,通过纪念让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据《人民日报》报道,沿着布满地震遗迹的崎岖山路,记者来到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灰瓦白墙沐浴着和煦阳光,红花绿草繁茂生长在房前屋后。此情此景,与一年前遍地废墟的惨状大相径庭。

  这就是说,如今的灾区已经通过灾后重建获得了发展,得到了援助。现在我们纪念,就是要让灾区的人民安康幸福,让灾区的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纪念。

  读着这些从灾区一线传来的篇篇报道,看到灾区发展的幅幅照片,我们也有一个希望,希望灾区人民化悲痛为力量,战胜灾难战胜困难;有一个祝福,祝福灾区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永远幸福。

  发展才是硬道理,建设才是最好的救助,让灾区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更是硬道理,才是最好的纪念。那么四川这次在灾后重建中的“三心”,即安心、舒心、放心,值得一提,也是建设灾区美好家园和幸福生活的需要。

  四川以民生为先,通过科学决策,让群众安心。四川省委、省政府以及全省各级党政部门把永久性住房建设作为灾后恢复重建的重中之重和最大的民生工程,同时这也是灾区人民的心愿。去年“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的重灾区面积达10万平方公里,需重建的永久性住房达126.3万户,需维修加固的农房221.3万户。灾难发生后,党和政府靠前指挥,全国人民大力支持和援助,用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就解决了上千万受灾群众过渡住房安置问题,从而让灾区人民安下心来。

  在整体建设的同时,四川省注重当地特色改善村容面貌,让群众舒心。让群众舒心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那么如何在农房重建规划中既符合科学、安全、方便要求,又体现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特色和生活习惯,同时又利用重建机遇切实改善人居环境,这就要求当地党委政府特别重视和关注,将整体规划和当地实际结合起来,既要整体考虑,还要考虑群众的意愿,进行建设规划。通过心切心的服务,才赢得了群众,于是就有村民们说:“住在这样的新房里,感觉就像回到了老房子,亲切、踏实、舒心!”

  当然在解决好人民群众安心、舒心的同时,还要让群众放心,需要立足当前,还要着眼长远,在灾后重建中,既要解决当前问题,还在为人民群众以后生活生产铺平道路,还要既发展城市,也要建设农村。就是统筹兼顾,兼顾城乡一体化的实践思路,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融入到灾后重建中,让灾区群众不仅能住上漂亮的新房子,过上幸福的好日子,吃上精美的饭菜。从而改变面貌,让群众放心和满意。

  安心就是要灾区人民群众安下心来,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舒心就是要让灾区人民群众自己决定自己的事,觉得灾区重建住起来舒服;放心就是不愁以后的事,既解决当前,也解决长远,让失去家园的群众有房住,有衣穿,有饭吃,不但吃得上,还要吃得好。

  解决好三心,带来灾区人的就是幸福生活。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纪念5.12,就是要让灾区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让他安居乐业,积极投身于美好生活的憧憬中去。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汶川地震后东河口发现的最美的“凉粉妹妹”/图
2009-05-06 09:13:23    

  2009年4月25日—29日,我们在成都召开了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学术讨论会,这是全国为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而举办的第一个学术会议。

  会后,我和三位同事到四川地震灾区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地震灾害考察,这是我第二次在地震后深入到地震灾区进行的考察。

  我们这一天来到了位于青川的东河口,这里受地震影响破坏的非常严重,在几座山中间有两个村子,在地震中被全部埋在了十几米深的地下,当时在村子里的人都遇难了。

  我们在考察东河口的时候,发现在这里有一个小姑娘在卖凉粉、饮料及一些小食品。经过我们与她交淡得知了她的情况。

  她叫王婷,就是被埋在十几米下的其中一个村的人,她现在在成都大学上学,经济管理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地震前因为家里农活忙,她请假回家帮着干活。地震发生的时候,她与她的妈妈正在山上干活,所以,她和她妈妈在地震中幸免于难,父亲在地震中去世了。她现在为了照顾妈妈,休学回家边照顾妈妈,边在这里摆摊挣点生活费。

  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姑娘呀,在与她交谈中我们深深感觉到这个女孩的成熟与坚强。一个弱弱的女孩,心里承受了多么大的痛苦和悲伤。在她的推车上,写着:腾飞的心。

  我们去的人每个人都买下了一份她的凉粉,凉粉味道非常好吃,是她的妈妈亲自做的。

  希望,以后每一个去东河口的人,都去她那里买一份凉粉吃,以表示大家对她的支持。

  我相信,她以后的道路会很光明,相信,她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这就是我在汶川地震后二次考察中发现的最美的“凉粉妹妹”。(搜狐社区)  

  

 

(责编:黄炜信 作者:威虎山中王)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汶川地震一周年:东河口“菊花男”的生存与思念
潍坊新闻网 2009-05-06 08:58:02 
新华网成都5月5日电 题:东河口“菊花男”的生存与思念

新华社记者 黄毅

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纪念广场,镌刻着遇难者姓名的黑色大理石碑上,一枝黄色的菊花压着“张发英”3个字,风吹过,菊花向一旁偏去,一名黑瘦的男子赶紧上前,扶正菊花。凝视着妻子的名字,这个名叫何先通的东河口村农家男子,眼眶再一次湿润了。

每一天,何先通都要向长眠于脚下这片地震废墟中的妻子,献上一枝菊花或一炷香,默默地陪着妻子,生死相守,思念深深。

大理石碑边的几米远处,是何先通出售菊花的小木屋和生活的帐篷。每一天,何先通通过向祭奠者和参观者售卖菊花,养活自己、养育儿子,顽强生存。

(一)

4月底的一天下午,记者再一次来到东河口――这个多处山体崩塌掩埋了780余人的巨大地震遗址。 何先通正守候在小木屋边。木屋外,几个塑料桶装着一束束黄的、白的菊花,旁边写着价格,有15元一束的,也有20元一束的。

在公园参观的客人不断来到这个记录着地震遇难者姓名的纪念广场,人们纷纷向地震遇难者鞠躬、默哀。这时的何先通就会转身进入小木屋,搬来CD机播发哀乐。

有的参观者看见何先通的小木屋和屋前的菊花后,几步走过来,掏出钱买菊花,祭奠亡灵。这时的何先通则默默地一手递给菊花,一手接过钱。

镌刻着遇难者姓名的黑色大理石碑周围,摆满了人们祭奠的菊花。风中的菊花轻轻摇曳,诉说着人们对遇难者的思念。

东河口的风大,有的菊花斜了、倒了,何先通就上前去扶正;广场上有人丢弃了烟蒂,何先通就拿出火钳捡拾;地面上灰尘多了,何先通马上拿出扫帚来扫……

从去年9月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开园后,这个小小的广场就是何先通每天的主要活动区域,除了出售菊花外,他还负责广场的管理和清洁卫生。

何先通出售的菊花是远在成都上大学的儿子从花店购买并托运回来的。每天晚上8点左右,何先通都要赶到邻近的凉水镇,接收通过客车托运回来的菊花。地震中,青川道路损毁严重,目前许多道路正在修建,客车晚点是常事。

去年冬天的一天,为了等待菊花,何先通一直等到深夜十一点。冷风灌进脖子,冻得他在桥上直跳。跳累了,只好蹲在地上,把头深深地埋进双手间。“我那时感觉好孤苦伶仃,但我告诉自己要好好地活下去,把儿子培养成才。”

每卖一束菊花,何先通能挣上约1元钱,每月能挣上七八百元,这就是何先通父子俩的生活来源。

(二)

汶川大地震前,何先通有一个幸福的家。他在山西一铁矿打工,每月收入多则上万,少则六七千元;在老家务农的妻子也勤劳能干,每年喂养、出售生猪四五十头。独子何元凯在成都一所高校上大一。

“我们夫妻不光感情好,还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让儿子享受高等教育,走出大山。”“老婆生前对我说,等到儿子大学毕业,我们夫妻就会过上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生活。可好生活还没来,地震把一切都毁了。山垮了,把老婆和家埋在了地下100多米。”

去年5月15日下午2点,何先通从打工的山西一路包车紧急赶回老家时,得知妻子已经遇难。“我跑到我家房子所在位置的地震废墟上,找了个大石头,当时只想一头撞死。儿子在旁边哭着说,‘爸爸,只要有我,你要好好活下去,我以后会对你好的。’听着儿子的话,想着和老婆共同的目标,我才决定为了儿子要活下去!”

对遇难妻子深深的思念让何先通在板房里“休息”了一个多月,何先通决定慢慢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先是赊了辆摩托车跑摩的,每天吹吹风、见见光,心情好受些。”

“去年9月地震遗址公园开园后,我决定在公园里卖菊花,为人们祭奠亲人、悼念遇难者服务。同时我也向老婆献菊花。菊花能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思。通过向老婆献菊花,我才能从哀思中慢慢地解脱出来,这需要时间。”

(三)

“我现在能和你谈谈我的不幸了。而在过去,一提起遇难的亲人,我就痛苦得说不出话来。我们东河口人太惨了。”和何先通一个村的农妇王先会告诉记者,她的老公、外孙以及亲家公也被掩埋于东河口地震废墟下。

而去年地震后不久记者赶到东河口时,空气中弥漫着悲伤。许多人在废墟上悲伤地坐着,什么也没做,什么也不说。有的人则在废墟上走来走去,在寻找着什么。

地震过去近一年了,和何先通、王先会一样,遭受巨大灾难的东河口人正慢慢地从悲伤、痛苦中走出来。昔日的家园变成今天的地震遗址公园。在公园,他们有的摆小摊,有的打零工,有的当清洁工、保安。一部分人则外迁出去了。

52岁的王先会正在公园打零工,每天能挣五六十元,“我们不能再想着依靠国家,而要自己挣钱活下去!”东河口人一边思念着远去的亲人,一边正依靠着自己的双手,顽强地生存着,延续着生活的希望。

 
(责任编辑: 门三客 )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