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大地震后,全国人民的心跳有了同一个方向,全国人民的大爱有了同一个目标——灾区。
灾区,每一刻,都有爱心体现;每一刻,都有真情呈现;每一刻,都有英雄再现。
灾区,更多的是普通人,而每一个普通人身上,都有着不平凡的事。这些人,这些事都让我们感动过,流泪过。在这个英雄辈出的大背景下,让我们也把敬仰的目光,投向这些平凡的人、平凡的事——
一定要让学生有书读
杨发荣
职业:校长 关键词:救人 育人
6月8日,青川县的气温已可以用“酷热”俩字来形容。我们随广元市领导送粽子慰问了灾民、武警浙江总队驻青川的战士、济南军区猛虎师官兵后,又赶到关庄镇灾民安置点。在一大片救灾帐篷里,迎着最大的一面五星红旗,我们找到了宽敞得有点“奢侈”的“浙江嘉兴南湖晚报帐篷书屋”。
在那里,除了场地的简陋和屋角残存的菜根外,我们看不到灾难的痕迹。迎接我们的是几十个沉浸在书香中的学生、受托管理书屋的杨发荣校长和在书屋值班的老师们。书屋的良好氛围让我们欣慰,杨校长的肺腑之言又让我们深感“帮助人,其实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地震时,学生正在午眠。老师不顾个人安危,楼上楼下奔跑呼喊……杨发荣把光着身子正在发抖的老师背了下来。
杨发荣是青川县关庄镇初级中学的校长。这所建校40多年,有50多名教师700多名学生的初级中学,在这次大地震中,除1幢楼无碍1幢楼成了危房外,其余全都垮塌,直接经济损失1060万元,死亡师生4人(直接被垮塌下来的校舍压死1名,1名学生被抢救出来后死亡,1名老师在家访中与学生一起被埋在学生家中)。
教学楼大面积垮塌,而学校的伤亡不是太严重。杨校长说主要原因是“平时的严格要求和地震时老师表现出来的责任心所致”。地震时刻,“学生正在午眠,值周老师和生活辅导员分别在楼上楼下值班”,地摇起来时,老师迅速反应,不顾个人安危,楼上楼下奔跑呼喊“地震了,快下楼”。
师生集中到操场,得知还有3名学生失踪,杨校长又立即下令各班主任清点人数、安抚学生和紧急寻找失踪学生。当得知有个骨折生病在家的老师还在三楼未能逃出来时,杨校长“想也没想就往上冲,在厕所边把光着身子正在发抖的老师背了下来”。而在此之前,中午休息在家的杨发荣在感觉到房屋剧烈的抖动后,只来得及飞奔到五楼顶(他家住四楼),冲正在哭喊的母亲和妻子大喊一声“不要怕”后,就又往三十米外的学校冲去,只想去“看看学生怎么样了”。
就在他一阵风似地卷下楼时,只听见路边一幢废墟里传出50多岁的刘老师悲惨的“救命”声。是先去学校还是救老师?杨发荣心里“忽闪了两下后认为都要救”,便立即扑了上去,在一个乱砖堆积的小洞中拖出了腿上鲜血直流的刘老师。他说,那个时候他不知哪来的力气,而且整个过程最多只有几秒钟。然后,在丢下一句“你自己照料自己后”,又往学校冲去。
杨发荣说,听到南湖晚报要来建帐篷书屋,就像“大旱逢甘霖”,人们都很惊喜。
在稳定学生情绪和组织人员救援被压学生的同时,杨发荣又分批派出老师爬出学校废墟,寻找一切可以搭建帐篷的塑料布、食物和饮用水。当晚,就让又惊又饿的学生每人吃到了三片拇指粗的饼干和三分之一瓶饮用水。此后的几天里,杨校长和他的师生在政府及武警、北京消防的救助下,在住了三天学校自搭的帐篷后,又被全体迁到目前的这个灾民安置点。
杨校长说,在安置点,苦一把累一把都不怕,最怕的是学校要到8月1日才能复课,课本全部损毁,学生无书可读,两个月的日子怎么打发?学生空虚,家长发愁,作为校长的他更是急得上火,“一定要想办法让孩子有事做!”就在这个时候,在关庄镇指导抗震救灾的市教育局领导带来了好消息:远在几千里之外的浙江嘉兴南湖晚报带着市民捐助的图书,要来此地建帐篷书屋。杨发荣说,听到这个消息就像“大旱逢甘霖”,这里所有的人“都很惊喜”,学校老师搬来了从废墟中抢出的课桌,镇政府闻讯后也十分支持,立即清理出一块菜地供建书屋用。
地震震垮了校舍,但孩子们读书的心不能垮了。杨发荣校长说,帐篷书屋让关庄镇初中的师生,对学校的恢复重建充满了信心……
6月3日,当南湖晚报志愿者带着帐篷和图书在不时落下滚石的公路上,疾驶三个多小时来到关庄镇灾民安置点时,所有等待已久的老师、学生和家长全围了上来,搭帐篷,给图书分类、分桌摆放,指导学生阅读,“所有的人都比做自家的事还要上心”。不大一会工夫,飘扬着五星红旗的“浙江嘉兴南湖晚报帐篷书屋”像标杆一样醒目地“跻身”在关庄镇的灾民安置点帐篷群里,这是“大地震后青川县第一家由外地人援建的帐篷书屋”。为此,镇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电台连续两天播发这一消息,广元日报则把第二个帐篷书屋的信息传遍了广元市。
6月8日,当我们带着精心组织的“故事会”,跨进这座特别的书屋时,值班老师和几十个学生甚至一些家长都在静静地看书,一切井然有序。帐篷故事会的开讲,又为书屋带来了全新的理念,让杨校长“豁然开朗”,欣然接受了我们的建议:等我们回去后,让值班老师接着讲,让学生们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过一个充实的暑假。
“地震震垮了校舍,但孩子们读书的心不能垮了,”杨发荣说,“故事会”升华了帐篷书屋的内涵,主持人庆华姐姐很有亲和力和感染力,不仅感染了学生同时感染了听课的老师和家长,也激发了学生想当“能预报地震的科学家,能抢救人的解放军和医生”等一串串联想;目前,“浙江嘉兴南湖晚报的帐篷书屋已经做出了影响,以致当地教育部门在分配外省市捐来的书籍时,会首选这个书屋”,杨校长形容说,“这个帐篷书屋已经成了青川灾区的一道风景”。而这,也让关庄镇初中的师生,“对学校的恢复重建充满了信心”,对灾后社会各界的无私援助“充满了感恩之心”。
我干的就是这个!
职业:记者 关键词:执著
我在临街搭建的帐篷电台中见到了张沫濡。
张沫濡,25岁,广元电台主持人。虽然从事新闻工作不到一年,但他的名字被列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网“地震前线将士谱”,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人员亲切称为“张老师”。
张沫濡是唯一上榜“地震前线将士谱”的市(州)级电台记者。
汶川大地震发生前一个多小时,张沫濡因鼻腔手术刚办完出院手续,医生叮嘱他一定要在家静养休息半个月。可刚到家不久,就遇上8级大地震。“不好!电台设备!”张沫濡顾不上鼻腔的疼痛,立即赶到电台,和同事一起冲上仍不断摇晃着的直播间抢救设备。当天下午,在用抢救出的设备组装成的简易移动直播车上,张沫濡带着浓重的鼻音开始了广元上空的第一次直播,这是大地震后市民获得信息的唯一官方途径。当天晚上,张沫濡通宵进行直播。
在通往青川的道路被打通后的第一时间,张沫濡立即进入战斗状态,爬废墟,穿危巷,跑现场,忙采访……渴了,喝一口矿泉水,饿了,吃一口饼干。他不停地采访,不停地发稿,目的只有一个:让全国人民知道青川的严重灾情,为青川受灾群众最大限度争取救援人员和救援物资。驻守青川期间,张沫濡向中央电台提供稿件26条,向各省市电台供稿67条,他是在重灾区驻守时间最长,唯一不间断与中国之声连线,唯一上榜“地震前线将士谱”的市(州)级电台记者。
张沫濡说,5月17日是他过得最有意义的一个生日,他和极重灾区群众一起见证了生命的力量,他和英雄们在一起战斗。
5月25日,张沫濡前往关庄镇采访,6.4级余震使得原来的滑坡地带又出现塌方,飞石不停从山上袭来。从关庄返回青川县城途中,张沫濡乘坐的汽车在最为险峻和危险的酒家垭遭遇山体滑坡。天太黑,没有光亮,前有滑坡,后有塌方,天上又下着雨,地上泥泞不堪,在这种情况不明的极端环境中,恐惧袭满每个人的心头,也检验着人的心理素质。但张沫濡仍冒险靠近山体滑坡处,录下了自然灾害最恐怖的音响资料。
5月17日是张沫濡25岁生日,一直忙着采访的他早已忘了自己的生日,当他从东河口堰塞湖回到青川县城时,经过同事的提醒他才记起。周围的记者们闻讯赶来祝贺,矿泉水和饼干是他的生日礼物。但张沫濡说,这是他过得最有意义的一个生日,因为他和极重灾区群众一起见证了生命的力量,他和英雄们在一起战斗。
亲眼见到那么多生离死别,亲自经历那么多艰难困苦,对于生存的理解,刚在青川过完25岁生日的张沫濡感慨万千。他在日记中写道:“灾难袭来,总有一些人挺身而出,冲锋在前!面对危难,总有一些人舍生忘死,无私奉献!他们有勇者无畏,挺起不屈的脊梁,他们有仁者大爱,感召群体的力量。荡荡浩然气,磅礴英雄情。”
“我太忙了,”张沫濡说。刚从病床上下来,医生打电话提醒他千万别忘了吃消炎药,但因为太忙,也因为条件限制,他顾不上;朝天老家的房子后墙垮了,房顶没了,家里损失惨重,母亲也在地震中双腿受伤,因为太忙,他至今没有回家探望。张沫濡说:“我干的就是这个!”
“要冷静”
职业:学生 关键词:帮助
冯彬芮说,妈妈叫我遇事要冷静,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
“5·12”大地震后,有个女孩的微笑面容一定让大家过目不忘,那就是什邡市红白中心小学四年级(1)班的唐沁。当救援队员挪动她受伤的身体时,她坚强地咬了咬嘴唇,微笑着安慰大家说:“要勇敢!”她的微笑感动了无数人,一下子让人们“轻松了不少”。而我们在广元市的这几天,也接触到了一位极其冷静的小小少年——广元市实验小学五年级(1)班学生冯彬芮,他在惊心动魄的教学楼摇晃间,在成片女同学倒地的瞬间,沉着冷静地救起了女同学。
5月12日下午,当大地震袭来的那一刻,冯彬芮听到老师快跑的指令后,立即和同学们一起冲向楼下。地心深处的轰隆声,教学楼摇晃的吱嘎声,让同学们惊慌失措,哭喊声一片,慌乱中,几个女生被挤倒在楼梯上,马上要被蜂拥而下的同学踩踏。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冯彬芮大喊一声“不要挤”,一边拉起几个同学的手组成人墙,站在倒地女同学的身后,一边救助女同学。等所有同学被救起来后,才和他们一起跑下楼。事后,有人问他怎么会在那样可怕的时刻能这样做,他一脸平静说,“妈妈叫我遇事要冷静,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
来源:
嘉兴在线 作者:
编辑:
朱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