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丹心拱卫希望青川县努力抓好救灾物资保障使25万人摆脱危机
时间:2008-07-07 11:33 单位:青川县抗震救灾指挥部
“5.12”特大地震致使25万青川人民无家可归、衣食尽毁、信心丧失。一个月过去了,全县大局稳定、人心安定,没有一户灾民露宿野外、一个人被饿死……
用 丹 心 拱 卫 希 望
青川县努力抓好救灾物资保障使25万人摆脱危机
“山崩地裂,天旋地转”。“5.12”大地震在一瞬间使地处四川北部边缘、素有鸡鸣三省之称的青川县面目全非:房屋一幢幢倒塌,村庄一个个被毁,数以千计的亲人带着满身血污惨离人间,上万人身受创伤,二十多万人无家可归……全县血腥弥漫、悲声裂肺、惊恐掠魂;全县交通中断、通信中断、电力中断。青川在废墟中颤抖,人们在哭泣、生命在呼唤,但是生活还得继续,希望仍需燃起。于是,青川县在吹起抗震抢险号角的同时,打响了一场与时间赛跑、让希望重归、使信心弥坚、确保25万人民生存的物资保障供应战。
临危受命:请托使责任更加重大
5月12日下午两点33分,余震仍在继续。青川县县级领导集结在了青川中学操场。县委书记阵前点将,要求常务副县长赵银江、副县长杜非同志负责全县25万灾民的物资供给工作。杜非同志看到书记焦急的神情,听到他简短的请托,已明白自已肩上的份量,所担负使命的重大。他清楚,这不单单是一项物资保障工作,更是一场重燃希望、重铸信心的战斗。他下定决心要把担子担好,把责任尽好。
青川中学操场上到处躺的是满身血污的受伤群众、满身尘土惊魂未定的幸存者,呼天抢地、悲呦甚切的情境让他更加坚毅和无畏。他吆喝了几个工作人员便一起挤进摇摇欲坠的学生宿舍。宿舍里灰尘滚动,进去的人立即被烟尘笼罩,睁不开眼,迈不开步,他们脚挨脚往里走摸着拖出了一批被毯和床,迅速搭好,将伤员安顿到了床上,伤员和家属情绪立即稳定起来。抢险队员们都成了“灰人”,汗水从脸上划过留下道道黑印,只能看见眼睛在转,有几个同志面对面还在大声喊:“杜县长、杜县长”,杜县长也认不出是谁在喊他。
16时左右,杜非来到了供电局的办公楼前,指挥抢修供电设施。当得知抢修线路至少需要一天半时间时,他的眉头锁紧了。他知道,一旦天黑下来,极度惶恐的群众,如果没有亮光,就会更加恐慌,失去信心、希望;如果没有亮光,伤员将得不到及时治疗……他当机立断:“徐富荣负责找100个灯泡、40个插线板、500米电线;电力公司、供电局各派5人负责接线;我负责借发电机,六点钟在明欣广场碰面”。当时,县城一片狼藉,眼前飞落着七零八落的砖头、耳旁响着隆隆的房屋倒塌声,商铺店面倒塌或成重度危房,部分店门半掩半开,店主已不知去向,偶尔几家店主远远立在店门前,仍然惊魂不定,“要啥自已去拿,出来算帐。”没有平日的讨价还价。时间紧急,领导干部一齐上,硬从石板或门板下扯出了电线,刨出了灯泡、插板。晚上八点,县抗震救灾指挥部,青川中学、县武装部、乔庄镇小三个临时医疗点,明欣广场、滨河广场、老车站等灾民集中安置点等十余处亮起了点点灯光。大家悬着心才放下一点了。夜幕降临了,在稍憩的短暂时间里,他们才想起家人的安危,但谁也没有谈及,只在内心深处祈祷亲人们平安!而此时他们想的更多的还是身边的群众、伤员和后面的战斗。
夜深了。县石油公司经理报告:地震使全县多个加油站、储油设施遭到严重损坏,几乎无法使用,尤其是全县只有约2万吨的储油量。打通乔庄至凉水这条生命通道需要油,抢险排危的机械需要油,抢救伤员发电需要油……没有油全县就会彻底陷入瘫痪。
情势危急!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决定,必须控制性加油,首先保障道路抢修车辆、救灾车辆、紧急公务用车、发电机用油,明确由杜非同志一支笔审批。看似权力,却是压力。大量工程抢修机械加油来了,抢险车辆加油来了,要加油的熟人来了……,生命通道不知何时打通?外援不知何时到达?手头的这点油料能坚持多久?这些,他心中没底。面对储量小需求大的矛盾,他作出了三条规定:工程抢险机械、救急车辆凭单位证明加油;发电机实行流动配送加油;其他车辆原则上不予加油。他严格按规定操作,只讲原则,不讲特殊、不讲人情,他死命抵住各方压力,在救援到来之前,没有一辆工程抢险车、救急车和发电机因为缺油而停止工作。杜非同志带领一班人用行动履行了誓言,把誓言溶入了责任。
两“抢”食物:用生命为责任作抵押
时间流动至13日下午13点,地震已过去24小时,生命线还在紧张的抢修之中,水、电、通讯仍然处于瘫痪,城内2000多位伤员和100多位医护人员已是一天一夜没进一点东西,部分伤员已饿得难以支撑,工作人员、医务人员走起路来摇摇晃晃,嘴上已起了一层厚厚的黑壳。在这里时间把生命体现的活灵活现。如果继续找不到吃的喝的,就会造成新的次生伤亡,很可能出现哄抢食物、饮水等混乱局面。杜非深陷发红的双眼中充满了焦急,他自言自语地说:不能等了,拼命也要找到吃的喝的。随即,他决心以生命为责任作抵押,组织突击队到已成危房的超市中“抢”物资,以渡危机。
下午1点40分,杜非同志紧急召集县经济和商务局局长徐富荣、副局长杨宽勇,招商局局长刘绍贤及工商局、供销社等部门的10余个工作人员组成了突击队,横下心要在天黑前找到吃的东西。大家没有考虑自已的生死,没有任何交待,10余人义无返顾地冲进了歪歪斜斜的鸿运超市。四周的群众都为他们担心,都下意识地握紧了拳头,眼睛眨也不眨的望着超市的大门,有的脸上挂满了汗水,第一趟物资被抢出来后大家才松了一口气。两小时里,突击队员们只有一个念头,多抢东西,哪怕多一样也是胜利,大家冲出冲进没有一个人说话,没有一个停留,就是张着嘴大口喘气也没放慢脚步。这期间发生了三次余震,大家没有惊慌,没有退却,一直战斗到最后。出来时,队员脸上黑一块、花一块,衣服上冒着阵阵热气,互相比了一个手式,算是胜利了。
突击队不顾生命危险用了两个多小时“抢”出了近3吨食品,“战友们”舍不得吃一点、喝一口,立即将物资运送至离县城1公里以外的蓉成制药厂装袋分发至乔庄镇小、青川中校、武装部三个医疗点和几个公安干警执勤点。那天,他们检查了医疗点物资供应情况,慰问安抚了灾民、落实物资库房后,已到凌晨2点, 5点半就又投入了新的战斗。
到了14日上午,部分灾民还没有食物。这时生命线还没有打通,大小余震已发生上千次了,灾民燥动起来。突击队兵分两路,一路由杨宽勇带队到如意超市,一路由杜非带队到如意超市的库房。奇怪的是原班人马不但没有少,反还新增加了10余个。如意超市周围倒塌殆尽,四层小楼只有三层,墙体严重变形,灯管电线随处晃荡。库房的门是硬撬开的,紧靠库房的小山裂开了一条宽一米的缝,余震随时可能造成滑坡把库房掩埋掉。尽管这样危险,大家也没有停下来,经过近4小时 “抢”出了约5吨物资。队员们调侃说他们在与阎罗王争吃的。
灾难把时间无限拉长,已没有“天”这个时间单位了。三天过去了,这三天好像是一个整体,物资组的队员们没有洗过脸、没有休息过、没有看望过家人,在这里人的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展现,把生命诠释得更加完美。
救援到了:燃起了希望和信心
14日下午,生命线终于抢修贯通,救援到了,灾民得救了,青川有救了。
救灾物资的到来,如何安全妥善保管、发放物资的难题也来了。一是没有库房,二是没有可借鉴的办法和经验,三是没有机构。但是有了物资,就有了希望和信心,没有办不了的事。乔庄镇上坪村白龙湖茶业有限公司的两幢厂房正在建设,里面只有少量机械设备,杜非同志找到企业负责人尚金良协商,负责人二话没说,立即组织把机械设备拆卸下来,用废旧的木板把多出的门窗堵了起来,只用了一个多小时就把第一个仓库建好了。
仓库建好后经济和商务局、招商局、药监局、工商局、质监局等单位的干部集中起来搞物资的收发管理,请旺苍民兵预备役战士负责守库和装卸物资。一个救灾物资收发管理机构便成立了。这个机构就设在白龙湖茶叶厂房的大门口,企业堆放杂物的板凳成了办公桌,纸笔等基本办公用品也是借来的,表册用手划,文件用手抄写,大家忙碌地干起来。余震把厂房玻璃震得哗啦啦直响,尽管每天要把大家从座位上“惊”起来几十次,也没放慢工作节奏。
救灾物资越来越多,领取物资的乡镇和单位越来越多,宽敞的厂房装满了物资,厂房前面若大的坝子停满了车辆。十余个人忙成了一锅粥,一个人当作三个人在用。车辆停乱时就作交警,装卸货物人手紧张时就作装卸工,像陀螺一样高速旋转了一宿的工作人员,累得都有些站立不稳。到了15日下午,杜非、徐富荣、刘绍贤、杨宽勇、徐泉钧、陈文雨、彭小平、何万均、贾秀明等人一个个头发蓬乱,满身灰污,布满血丝的双眼深深陷入了眼框,说话时只见嘴动,说不出话来,打招呼只好用手拍拍肩膀。
物资实在太多了,存放不下,发送不赢,于是决定再建两个库房,一是在下坪建一个物资收发点,由部队官兵帮助装卸物资;二是在木鱼镇建一个库房,能保障木鱼片区和沙州片区7个乡镇的物资供应。这两个点在半天时间也建起来了,物资快速地调发到乔庄、木鱼、乔庄至青溪的沿线乡镇,但因道路不通、信息中断,仍有三分之二的受灾乡镇得不到救灾物资。十万火急!
果敢决断:自加压力扩大物资供给
物资到乔庄难,向乡镇送发更难。到5月15日,青川费尽千辛万苦已打通了竹园到县城乔庄,乔庄到木鱼和乔庄到青溪三条道路。这几条路是虽通不畅,路面有着上千条裂口,有的地方路基接近垮塌,七佛至凉水、酒家垭两段道路多处护拦成了“麻花”,大大小小的危石悬在半坡上,稍有“风吹草动”就会砸下来。很多驾驶员直感叹“开了几十年车没有走过这种要命的路”。但是,自5月14日道路通车起,抢险车、救护车、运输车一进一出的车象两条长龙绞在一起,经常被堵得动弹不得,最凶的时候从竹园到乔庄要走9个多小时。
自商务部门第一批救灾物资运抵青川后,救灾物资源源不断的蜂涌而入,一天多的时间仅乔庄已集聚了上千吨物资,由于只有少数乡镇通车,大量物资送不下去,而且竹园、凉水、关庄片区的物资到了乔庄后还要走回头路,一往一返要多走100公里左右,多用半天的时间。
沙州物资急缺、青溪物资紧张,各片区在告急,全县在告急……
灾情不容等待,灾区急需就是最高要求,维持灾民生存就是最高目标。但只在乔庄、木鱼设接收点无法满足灾区紧急的物资需求。杜非同志当机立断向指挥部建议:把原来设在乔庄的救灾物资调拨机构转移到竹园镇(竹园是青川南大门,当时是进入青川唯一通道,地势开阔,并有一定仓储能力。)以竹园为入口向全县进行调送。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很快同意了杜非同志的建议,命令他迅速在竹园组建救灾物资调拨指挥部。当时杜非同志难以马上抽身,就用一张巴掌大的小纸条给竹园镇党委、政府下了指令:要明天(16日)早上6点在黄沙木材检查站设立物资接收站。
第二天早上5点,李歆谦带领徐贵松等6名工作人员赶到黄沙村木材检查站设立了临时接收点。第一批物资运到是8点40分。分别发往了关庄、三锅、木鱼、前进等乡镇,但是驾驶员因怕余震有危险和道路不熟悉不愿前往,只得分出4个工作人员跟车同行。这样一来,接收站只有三个人。人少也必须撑起来,再难也不能退却。他们作了个简要分工:李歆谦负责接收物资的临时调拨,并落实仓库、组织人员卸车;另两名一人负责物资车辆的接待,对整车直发物资进行登记,并指挥其余车辆到仓库;一个负责入库物资的登记、开具回执证明。
在没有仓库、没有人员、没有装卸队伍的情况下,对只有三个人的接收站来说压力是可想而知的。“那时太阳又大,等待下物资的十多辆车黑压压一片,喇叭按得震天响,差点把人急昏了。”工作人员现在回忆起来都很紧张。最后他们把黄沙村的支部书记宁怀兴找来,要他和社长挨家挨户去找人,接近40分钟把附近在家的大大小小一共98人都找来了。他们中间最小的6岁多,最大的有70多岁。就是这不起眼的98个人却卸了近300吨物资。一名50多岁的妇女在下午4点多就累倒在地上,手都摔烂了,所有的人几乎都累瘫了,手臂几天抬不起来。这天,从早上6点到晚上11点17个小时中,临时接收组共接收了71车800多吨物资,向乡镇直接调拨28车,其余的入库暂时存放(第一天下了29车,剩下14车在第二天下的)。那天工作人员的脚全部磨起了血泡,但仍坚持 “跳来跳去”卸车、整理物资、看守仓库,整整坚持了两天。
杜非带着陈尚春、何万均两名干部于17日下午5点从乔庄出发,接近深夜12点才赶到竹园。他查看仓库后,紧急抽调人员组建物资调拨指挥部。当初被紧急抽调的主要是竹园所在地部门的10 多个同志。18日早上7点借了三张桌子便运行起来。18日下午,市上、友邻县区支援的人员陆续来到,队伍壮大到100多人,设立了13个工作组,建立了三个仓库,从此青川救灾物资的接收、调拨走向了有序,接受和供给能力比原来扩大了5倍,急速缓解了有物资发送不到灾区去的紧张局势。
不畏艰难,咬紧牙关拼到底
救灾物资调拨指挥部的人员来自许多方面,有干部、有志愿者、有下岗工人,尽管许多人不曾相识,但很快融合到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战斗堡垒。
在恶劣的环境中他们从不言苦。救灾物资指挥部在黄沙坝木材检查站公路旁边办公,搭的是简易棚,出太阳象蒸笼,下雨象漏筛。每天来往的车少则几百辆,多则上千辆,晴天尘土飞扬,不到半天每个人身上、耳朵里、鼻孔里、嘴巴里都有灰;雨天到处都是水淋淋的,全身很少有干的地方。刚来的几天,这里无电无水。用电靠机器发,发电机整天轰轰地叫,加之嘈杂的说话声、刺耳的汽车声,说话要靠“吼”;没有水的日子很难熬,两三天洗不成脸,头发结成了一片毡,脸上长了一层壳,身上随便搓上一把污垢一卷卷地往下掉。当初,吃饭绝大多数靠方便面对付,没水就啃干的,有时捐赠物资来了,把饭端在手上就得放下,半小时、一小时吃不成,饭干成一成壳、扑满了灰,但为了饱肚子就把上面的干壳和灰扒掉,泡着水吃。几天下来一些人小便发黄、大便带血,嘴角被“火”冲得起泡。但是,大家一想到灾民吃不上东西和死去的亲人,也就觉得十分幸福和知足了。
在艰苦的工作中他们不叫累。青川县救灾物资发放的面宽、量大、情况复杂,工作难度很大。一难,有多少救灾物资进来、各乡镇需要什么物资不清楚。青川救灾物资主要来源于上级商务、民政部门调拨和全国各地的捐赠,每天来什么、来多少没法预测,心中无数;同时,各乡镇信息不畅、灾情不清,要些什么,要多少搞不准确。二难,救灾物资品种、数量与货物清单不符。比如,清单上填写的是一车皮收音机,而事实上只有120只,其余全是方便食品;清单上写的是帐篷,打开却是杂七杂八的日用品;有的不配套,明明写的是帐篷2500顶,但蓬布只有695顶,支架多出1400个;还有就是计量不清楚,如“一车”、“一批”、“一大包”,甚至连什么东西也没有标明。象这些情况就需要清点、核实,十分费时费力,许多时候把工作人员数得头脑发胀。有次一个工作人员问另一个工作人员今天几号了,他回答说“315件妇女用品”。三难,运力不足,严重缺少上下物资的人。青川有三分之二的救灾物资靠火车运到竹园,就是运送物资的汽车中有三分之一是近20米长的大车,都必须在竹园卸车,要转送。从5月下旬到6月中旬,青川向县外、部队救援、征调本县车辆投入近2000台次转入物资,在高峰时期,每天要发送300个车,接收100多车,进、出物资总量达1000多吨。
面对这些困难,县领导一方面给自己鼓劲,也在给全体参战人员鼓劲,要求大家拼死抗争。不管多难,工作必须做好,杜非和几位副指挥长商量后,下了四道死命令:一是不论有多难,到青川的物资必须把种类和数量搞清楚;二是乡镇和片区必须派出联络员住在指挥部,随时提供情况,每天上报物资需要计划;三是加强对外联系,提前了解物资调拨情况,每天晚上12点前制定第二天的调拨计划。四是调拨计划一经敲定,立即组织装车,天亮第一批车必须出发,上车的人不够就安排民工,没有民工工作人员顶上去。
在艰苦的战斗中,上至杜非,下至后勤保障组的同志都拼尽了全力,大多数人累得眼睛都陷下去了,一坐下来人就发呆,一打呵欠直淌眼泪,有许多同志都认为自己挺不了多久,然而他们表现出了坚强的毅志,边吃药边工作,困了就抹风油精、用手掐自己,想尽办法使自己坚持下去,努力拼到最后。
激发斗志:把责任和使命溶为一体
为了打造团结协作、不怕艰苦、勇往直前的团队精神,青川县救灾物资调拨指挥部建立了临时党支部,并把党小组建立在工作前线,成立了共产党员突击队。支部成立时,53名共产党员面对党旗庄重宣誓:“ 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在灾难和危险面前 ,为了人民的利益和安全,我随时准备牺牲自已,哪里最危险,我就到哪里;哪里最需要,我就到哪里;哪里最困难,我就到哪里。”
共产党员胸前别着党徽,手臂带着红袖套,把誓言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中,出现在最艰苦的地方。广元市九龙山安置场场长姚文章同志5月17日受市委组织部安排来到青川,在这里任副指挥长、临时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20多天不回家,他用感恩之心,履行非常之能、负非常之责、尽非常之力,带动了一批人。李国平、何文容同志原来分别是关庄和房石片区的副指挥长,后来充实到物资调拨指挥部任副指挥长,他们在抗震抢险前线不顾个人安危,带领干部和群众抗灾自救,在物资调拨工作中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感染了干部也感动了群众。在共产党员的带动和引领下,这个团队在大灾大难面前不畏艰险,在大悲大爱中更见真情,他们把对受灾群众的真情实感化作了对党、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负责。
青川县物资调拨指挥部不断总结经验,及时调整思路,并制定了《青川县抗震救灾物资调拨工作制度》、《工作人员八条规定》,还明确了物资调拨的流程,确保了救灾物资及时、安全调拨。一是严把五道关口。第一严把“登记关”,把进入青川的所有救灾物资的来源、品种、数量和去向弄明白,清清楚楚登记造册。第二严守“调拨关”,实行分组负责,一个组负责仓库存物资的调拨,一个组负责未入库直接到片区或乡镇的物资调拨,两个组分线作业,便于核实和汇总。第三严守“运送关”,物资出库由驾驶员、出库员、押运员三方按调拨单上审批的品种、数量当面清点,送往乡镇按调拨单点收后出具收条或回单由驾驶员带回,最后到调拨组验证后录入数据,以保证救灾物资在运送过程中的安全。第四严守“发放关”,发送到乡镇的物资要进行公示、公布,把品种、数量、分配方案等公开,让群众知情,接受各方面监督。第五严守“统计关”,对物资的“进”、“出”全面统计,做到日清日报,确保给国家、捐赠者、灾民交个“明白账”、“放心账”。二是严格落实救灾物资调拨集体研究制度和“一支笔”审批制度。对大宗量物资的调拨一律由集体研究,指定指挥长或带班的副指挥长审批。三是实行分级负责和责任跟踪,每宗物资按接收登记—审批—调拨—运送—乡镇接收—数据录入—出具“救灾物资到位证明”—统计的顺序流水作业,一环紧扣一环,并进行全程跟踪和监管。
正因为这样,青川县救灾物资调拨很快从忙乱走向有序,并不断规范。在一个月时间里接收的物资达20多万吨,涉及近200个品种,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救灾物资覆盖到全县所有受灾乡镇的目标,全县没有出现一户灾民露宿野外、一个被饿死,没有一起哄抢救灾物资的事件发生。
艰难岁月:他们相互感动相互激励
救灾物资调拨指挥部的每个人都令人感佩,他们感动着对方,也被对方感动。
杜非在这个团队中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一组数据可以概括他的工作和生活:每天要接1000多个电话,要应对200人的询问,要调拨约1000吨物资,要处理60多个问题;每天三餐约1小时,休息约3小时,工作约20小时。5月12日大地震后至15日他几乎未睡觉,几天下来他累得变了个人似的,又黑又瘦,嘴唇起泡,声音嘶哑,与别人讲话也需借助手势和话筒,虚弱得直冒虚汗……即使这样,他仍然没有离开工作岗位,边输液边工作,每天仍然工作20小时以上。
在这个团队里,有许多同志的房屋垮塌了,亲人去世或受伤了,却始终忘我工作。计生局副局长罗义华的妻子在地震中身受重伤被转往西安治疗,他没去看上一眼;竹园质监站干部何发明8个亲人被埋在红光乡东河口的堰塞湖下,只请了一天假就迅速返回了指挥部;经济和商务局干部邓世忠父母被埋在废墟中,他没作过长停留便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工作中。何万均、刘绍贤、彭小平、黎树林、何佑金等数十个同志20多天没有回家,不知道自己亲人的安危,不知道自己的房子是垮还是塌,不知道自己的妻儿是饱还是饥,还有几位同志把子女送回县外老家夫妻双双参加战斗。
指挥部全体参战人员的表现感动了许多人,同样许多人也感动着他们。负责黄沙、火车站、双龙等仓库的解放军、武警官兵有站必应,凡站必胜,他们创下了不到10分钟卸8吨物资,一天装卸300吨物资的战绩,执行任务中,不到20岁的小战士挣得双臂发抖、脖子上的青筋涨得老高,手臂、腰背贴满了膏药。许多时候下完车就或坐、或靠、或躺横七竖八在原地马上就睡着了,太阳把他们晒得满身汗流,但仍然睡得十分香甜,他们的休息是以分或秒记时间。任务一来,只要听到“起”,便“呼”地站了起来,马上又像老虎一样干劲冲天。他们身上有种精神、有种力量,像驻滇某师高炮团的普进处长、余民贵队长和广元武警支队的陈洪国大队长、刘伟参谋,只要吼声“加紧干啰”,不仅战士们精神倍增,就是工作人员、驾驶员也干劲陡涨,信心十足。他们不愧为“神军无畏”!
有17个人的身份较特殊,他们是市组织部调派支援青川抗震救灾的市级机关、苍溪县、旺苍县、剑阁县的领导干部,被安排管理仓库,自己戏称“科级局库头”。他们视灾区为家乡、干工作像拼命,连给亲人和朋友打接电话的时间都压了又压,他们不能回家,老婆主动来看他们,看到他们胡子顾不上刮、头发竖得老长、人瘦了一圈就心痛得哭起来。
我们的一些普通群众在大灾面前的表现叫人很受鼓舞。个体经营者张素芳,搁下自己的生意不做,带领丈夫、店内的工作人员和好朋友陈娟等人从5月17日开始一直做义工到现在;下岗工人尚继伟主动到指挥部请缨加入战斗;浙江省宁波市毕影虽然身负30万元贷款,但从电视上看到灾情后把小孩送回山东老家,借了1.3万元路费和丈夫驾车给青川送救灾物资,目的是能给小孩留下句硬朗话:“老爸、老妈当年也到地震灾区去闯过”;还有许多老师,本身学校放假了,但他们却英勇地加入到战斗队伍里。
所有的这些人都可敬可爱,在抗震中留下了人生的感言,用行为感动了别人,也同样感动自己,“大爱彰显人性光辉”正是对他们的写照。
一个月来,中组部、中纪委,黄小祥副省长、省委组织部、商务厅及市委、市政府等领导来到救灾物资调配指挥部,对青川县救灾物资调拨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慰问了全体工作人员;四川省纪委对青川进行了通报表扬。在5月下旬最艰难的时期,省委组织部和市委组织部领导两次来看望全体工作人员,高部长看到杜非同志熬得发红的眼睛和虚弱无比的神态,握着他的手:“你们受累、辛苦了”。杜非同志异常激动,眼角都湿润了,这就如一个记者所说 “一种感动叫人泪流满面,一种力量让人勇往直前”。的确,接收和管理救灾物资工作平凡,没有在废墟中抢救伤员、在堰塞湖排危抢险那样刺激惊险、触动人心、令人难忘,但他们虽非英雄亦留名,用丹心写下了对党对人民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