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救灾前线纪实 “虎”师长——胡武帅
时间: 2008-07-09 17:33:15 来源: 中新网河南新闻
济南军区某摩步师,素有“猛虎之师”的美誉,师长胡武帅络腮胡子,壮实身材,说话震人耳朵“嗡嗡”直响,发怒时双目圆睁,令人不敢直视,官兵们都叫他“虎”师长。
在四川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流传了许多“虎”师长的故事。
“当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就要敢冒风险”
5月16日9时30分,这个师万余名官兵、1000余台车全部进驻青川28个乡镇。
从师部营门到青川县政府大门,里程表显示的距离是1970公里。
总部机关接到报告,觉得不可思议:万人千车,千里机动,中间还要穿越八百里秦川,平均时速竟达80.5公里!
不可思议的背后是胡武帅的超常举措。
5月14日,这个师接到命令到部队出发,只有短短两个小时,全师部队分散在7个点。
胡武帅的第一个超常举措是:打破以往全师统一编队的习惯做法,7个点的部队,准备好一个出发一个,行进中,各梯队打破原有序列,轮换休息,梯次超越,无论何时,始终有车轮滚滚向前。
长途机动,装备保障是关键。胡武帅第二个超常举措是:组建师、团、特种保障等3级保障队,实施伴随保障,随时抢修,携带的维修器材打破基数常规,轮胎、制动、刹车片等易损件加大携带量。
打破常规意味着增加风险。从中原入川,山高林密,坡陡路滑,1100名司机都是第一次进川。副师长王刚说:“当时,我们都为他捏了一把汗,万一出了差错,他是要负责的。”
胡武帅有自己的理由: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当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就要敢冒风险。
“看脚下的路,盯远处的山”
胡武帅说,没进四川,对“蜀道难”还没有完整印象。
5月15日6时许,当他带着760人空运部队从金子山下了绵广高速后,“蜀道难”立刻成为现实。
在前所未有的大地震面前,两山夹一谷的“川”字地形遭受重创,几十吨的巨石横立道中,路上堆满了碎石和泥块。
此处距青川县城还有70多公里。要是在中原,这个路程也是车上打个盹的时间。此时,不要说是车,就是人走也困难重重。
胡武帅大手一挥,下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命令:向里拱!
150人的排险队先行出发。官兵们背着背囊,绕过巨石,一步一步向前探着走。
此时,余震繁发,走着走着,余震来临,顷刻间,地动山摇,紧接着,山上就有石块滚落。
胡武帅发现,每当山石滚落时,总伴有灰尘腾起。
炮兵营导弹连班长李超回忆说,当时,胡师长给官兵们总结了一条行军要领:看脚下的路,盯远处的山。
“前一句告诫我们,脚下防止踏空,”李超说,后一句提醒我们,一旦发现远处山上有灰尘冒起,立刻暂停行军。
一路上,胡武帅始终走在队伍的最前头。晚上19时20分,经过11小时的艰难跋涉,这支先头部队终于到达青川县城,成为第一支到达青川县城的人民解放军。
“没有路,爬也要爬到灾村去”
“红光、石坝、马公3个乡与外界隔绝,至今没有一个人进去过。”
18日,胡武帅从青川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听到这个消息后,再也坐不住了。
他认定一个事实:从相邻乡镇受灾的情况来看,这3个乡镇的灾情一定不轻。
当晚,他驱车向这3个乡方向赶去。
走到关庄镇,山体塌方,路断了。
没有路,前面的情况又不明,能不能晚些时候再进去?官兵们的目光都集中到胡武帅身上。
“我们千里迢迢来这里就是救人,再晚一天,时间就超过了人生存的最大极限,进去还有什么意义?”胡武帅一锤定音:“没有路,我们爬也要爬到灾村去!”
胡武帅出发了,师高炮团900官兵也出发了。
当时,胡武帅手中只有一份旅游地图,从地图上看,翻过一座山就能到红光乡。哪曾想,官兵们翻过一座山,前面还有一座,再翻一座山,前面还挡着一座。那天晚上,他们一直翻越了11座山,才到达了红光、石坝等乡。
这3个乡果然惨不忍睹:断壁残垣,死伤众多。事后统计,这3个乡伤亡两千余人,是青川县伤亡人数最多的3个乡镇。
胡武帅二话没说,立刻组织官兵展开拉网式搜救。
七连一排陈大超、邢万辉等8名战士搜寻一处塌方锰矿时,听到了微弱的喘息声,官兵们用随身携带的锹镐先挖开表层的碎石,再小心翼翼地用手向外扒,许多战士的双手磨得鲜血淋淋,经过两个小时奋战,终于将掩埋了七天七夜的老矿工王春邦救了出来,创造了搜救行动的奇迹。
随后,胡武帅又从装甲团调来1000名官兵继续在石坝、马公等乡镇进行搜救。
这次行动,全师搜救、救治伤员近千人,转移群众两千多人。
对胡武帅这次决策,高炮团政委王信民感触颇深:刚开始,我们还犯嘀咕,有没有必要进;等进了村看见了灾情,我们觉得该来;当我们搜救了那么多伤员后,更加真切地感到来得值,苦吃得值。
“怕危险,我们还来灾区干什么?”
5月22日深夜,胡武帅接到报告:木鱼镇有300多名遇难群众遗体掩埋不符合防疫要求,需要重新深埋。
此时,大地震已过去10天,部分遇难群众遗体已经腐烂,重新挖掘,重新埋葬,被细菌感染的风险极大。
听说有人顾虑重重,“啪!”胡武帅一掌拍在桌子上:“怕危险,我们还来灾区干什么!”
他立刻让副师长高翔、炮兵团团长刘德俊带200名官兵紧急驰援木鱼镇。
随后,胡武帅处理完手头工作,也赶到了木鱼镇现场。
现场遗体发出了一阵阵恶臭,战士们都十七、八岁,有的第一次接触尸体,心理、生理压力极大,胡武帅一边与地方政府协调防护服,一边现场动员,接着,又与官兵们一起挖掘、搬运尸体,消除官兵的恐惧心理。
在师团领导带领下,200名官兵身着防护服,小心翼翼地挖掘、搬运每一具遗体,整整19个小时没吃一顿饭、没喝一口水,防护服密不透风,官兵们全身湿透,衣服都能拧出水来,有4名战士中暑休克,晕倒在现场。
经过20个小时连续奋战,官兵们顺利完成了所有尸体的挖掘和重新掩埋任务,及时消除了一个潜在的重大污染源,堵住了重大疫情的传播路径。
目睹整个抢险现场的青川县副县长王志坚,感动地热泪盈眶,她拉着胡武帅的手说:“危急时刻还是要靠解放军!”
“救灾就是打仗,救援也有战法”
5月25日16时24分,一次6.4级强烈余震突袭青川。
18时35分,这个师接到青川县抗震救灾指挥中心通报,余震造成了观音店乡人员伤亡,通信中断。
胡武帅拿起电话下达第一个命令:某摩步团出动团卫生队和两个连兵力,火速赶往观音店乡抢救受伤群众。
紧接着,胡武帅又下达了第二个命令:师炮兵团动用团卫生队和一个营兵力,火速赶往观音店乡抢救受伤群众。
一项任务,两个命令?作训参谋邹飞有点不解地看着师长。
胡武帅没作任何解释。
8时许,某摩步团团长韩兵报告:余震造成山体滑坡,前进道路受阻。
胡武帅一把抓过身边的地图,立刻给该团下达了“改变行军路”的命令。
22时许,师炮兵团团长刘德俊报告:救援人员到达观音店乡。
11时30分,绕道行军的某摩步团救援人员也赶到了观音店乡。
两支救援队分为指挥组、搜救组、医疗组和后送组,立刻展开了救援工作。
一声微弱的哭声传来,官兵们在一个树林里发现了村民董国旺一家3口被倒塌的房屋砸伤。医疗组马上对伤员进行了简单包扎和止血处理,伤员随后被简易担架担下了山。
凌晨零点10分,董国旺一家被安全送到了医疗救助点。
这次行动,这个师及时抢救、救治群众105人,转移群众98人。
邹飞这才明白,师长采用的是南北夹击的战法,否则,根本不能保证第一时间到达救援现场。此时,他才对师长那句“救灾就是打仗,救援也有战法”有了切身体会。
这一夜,两个支救援队伍一夜未睡,胡武帅也在指挥位置上一夜未眠。
“我的命令为啥多了两个字?”
还是应对6.4级余震这一晚。
把赶赴观音店乡救援的两支部队派出去后,胡武帅思索了一会儿,随即下达了补充命令:炮兵团预备队抓紧做好一切准备,做到一声令下,随时出动!
作训科长汪中华复述命令时却成了:炮兵团抢救预备队抓紧做好一切准备,做到一声令下,随时出动!
胡武帅一听勃然大怒:我的命令为啥多了两个字?
汪中华小心解释说:“既然去观音店乡救援,预备队加上‘抢救’更准确一些。”
啪!胡武帅把文件夹甩到了地上,对着汪中华吼叫起来:谁说我这个预备队是去观音店乡的,观音店乡人口不过三、四千人,一个余震我派了近两个营的兵力还不够吗?
原来,青川县是余震中心,最容易因余震发生次生灾害的是境内的3个堰塞湖和一个狮子山。尤其是狮子山,山脊断裂四、五处,直接威胁到青川县城居民的安危。作为青川县抗震救灾的主力部队,胡武帅早对这一切了解如指掌。
无论其他灾情再大,师里始终掌握着两支预备队,随时应对这些特大险情。而炮兵团预备队就是师里掌握应对狮子山险情的力量。
当晚,余震级别高,胡武帅担心狮子山出问题,这才要炮兵团预备队做好随时出动准备。汪中华增加“抢救”两个字,等于说要炮兵团再组成一个预备队准备赴观音店乡救援。
多了两个字,命令变了样,难怪胡武帅要大发脾气。
“你为人民干点事,人民会永远记着你”
这一天,胡武帅随某团一连向关庄镇前进。
离开前进乡不久,路断了。
胡武帅正琢磨怎样过去。半山坡上,一位60多岁的老大娘一瘸一拐走了过来:“解放军首长,能不能带人上山去一趟,山上一个村子里有很多伤员。”
“先去救人!”胡武帅带着官兵们向山上攀去。
村子叫大坪村,此时,全村已经没有一间完好的房屋,全村有60多人受伤,8名重伤员生命垂危。
怎么办?胡武帅叫人砍下山上的竹子,从废墟中找来一些绳子和床单,绑了8个简易担架。一个班负责一个担架,抬着重伤员向山下走。
看着一名战士抬得吃力,胡武帅一把夺过担架,放到自己肩上。
山路陡峭,担架前低后高,为了保持担架平衡,走在前面的胡武帅双手把单架举过头顶,后面的官兵尽量弯腰,半蹲着前行。
等担架抬到公路上时,官兵们都累得瘫倒路边。意想不到事情发生了,跟随下山的12名伤员家属,有50多岁的老人,也有十几岁的孩子,竟像谁下过口令似的,齐刷刷地跪在官兵面前。
一连连长张鹏志说:“当时,我看见师长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他连忙站起来,把群众一一搀起。”
想起当时的情景,一向严肃的胡武帅满怀深情地说:“人民是最可爱的,你为人民干点事,人民会永远记着你。”
他还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他刚来青川的前3天,由于部队没来及安营扎寨,他一连三天没有吃一顿热饭。一天中午,一位中年汉子用自家的小铁锅煮了半碗菜,端来让他吃:“我看你一来就有停下过,太辛苦,我家房子塌了,也没啥好东西,你将就吃点吧。”
多好的人民!“虎”师长的眼里竟有了泪花。(朱晓娟 李书伟 吴兴龙 龙君)
【责任编辑: 张宁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