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青川的我省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灾区,快乐生活。陈扬渲摄
本报《校园BBS》栏目发起特别行动,走进在四川省青川县服务的我省大学生抗震救灾志愿者群体,感受青春激情
主持人:去年“5·12”大地震后,团中央等部委在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中单独招募了一批抗震救灾志愿者,到地震灾区参与各项重建工作。其中,我省30名抗震救灾志愿者统一前往浙江对口支援的重灾区青川县开展服务。一年过去了,他们经历了些什么?志愿服务带给了他们怎样的收获?今天,本报《校园BBS》栏目发起特别行动,走进服务于青川的大学生抗震救灾志愿者群体,与外省大学生志愿者一起互动交流,倾听他们内心的故事。
本次活动由本报和浙江省支援青川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青川县委、县政府共同主办,本报《校园BBS》栏目和青川县委宣传部、团县委承办。
再苦也没想过放弃
如果没有那场地震,浙江师范大学2008届毕业生许海燕现在已经是一名老师,当时她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通过了选拔考试,正等待着走上三尺讲台。当得知灾区急需土木工程与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时,毕业于教育心理学专业的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在这些志愿者中,他们有的已经考取研究生,很多人找到了好工作,还有的正准备自主创业,但为了帮助灾区人民早日重建家园,他们毅然选择了做一名普通的志愿者。
一年前的青川,条件比现在艰苦许多。志愿者们几个人住一顶帐篷,或者十多个人住一间板房,一个星期没水洗澡是很正常的事,没有荤菜,没有娱乐,出门便是大山。
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的金平原本被安排在县城工作,但他主动要求去非常偏远的楼子乡。为了调查群众受灾情况,他每天清晨出发,一个月走访了全乡大部分住户,而他带来的几双鞋全被磨破。金平说:“既然我们选择了志愿服务,就要全心全意干好自己的工作,再苦也没想过放弃。”
志愿服务也有回报
天道酬勤。当志愿者们在崎岖的山道上艰难跋涉,不停奔波于遭受重创的村落,时间正悄悄对他们的付出给予回报。
依靠国家助学贷款和学校提供的勤工俭学岗位完成4年学业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杨阳,在考取研究生后决定休学一年,支持灾区重建。杨阳被分配在县建设局工作。当时,建造农居房成为灾后重建的首要任务之一,杨阳从规划、设计到施工、验收,全程参与各项工作,不仅专业知识得到了发挥,还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如果在公司上班,最多了解其中一个环节,根本不可能得到这样全面的锻炼。”他感叹说。
在建设局服务的温州大学毕业生谢荣乐,主要工作是陪同专家调查危房,并负责验收搭建好的板房,一年里跑遍了全县35个乡镇。他深有感触地说,从基层干起,让他收获了很多大学课堂里学不到的知识,将来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这都是一笔财富。
在青川,大学生志愿者一直深受干部群众的欢迎。他们助农建房,清洁城乡,对学生进行灾后心理疏导,利用空闲时间慰问孤寡老人,在点点滴滴中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
志愿者刘兵说,这一年的服务不仅让他们的专业知识得到了提升,还增强了与人沟通的能力,塑造了团队协作的精神,更树立了面对人生挑战的信心,使自己的人生规划日趋明晰。
西部渴望更多智力支持
年轻的大学生志愿者被当地人视为青川的财富。
今天,青川县委书记李浩生特地前来为一部分服务期满的志愿者送行,他一再表示:“非常希望你们留下来,灾区重建需要大量人才,只要你们肯留下来,我们愿意在生活上工作上为你们提供一切便利。”
在我省的大学生志愿者队伍中,有些人已经决定留在青川,继续为这片热土挥洒青春与汗水。宁波大学毕业生付碧英说,灾后重建给了大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西部大开发更创造了无数机遇。因此她决定留下来开创自己的事业。
浙江省援建指挥部综合组组长顾承甫希望大学生们能始终坚持志愿服务的价值追求,在服务过程中,不断丰富内涵,提升服务的效率,为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有益补充。同时,社会和有关部门也应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积极宣传志愿者的精神,使更多人能在无后顾之忧的前提下参加到志愿者队伍中来,为灾区的重建和西部大开发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