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这些观点我认为都是书本上的表述。事实上杂居、通婚、相互学习并不能够融合民族的,凉山汉彝杂居的地方多了,回子完全杂居于汉地,但各族还是各族。通婚也是一样,首先,民族之间通婚的比率是很低的,其次汉人与少民之间,少民与少民之间通婚的后代族别是二选一,只是壮大了某一民族,不是二合一的融合成新民族,二选一的必然结果是选择利益优势较大的族群,在中国一般都是选择少民。而战争,特别是古代战争,的确是民族大融合的途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在其《你需要多少朋友》一书中揭露了这个残酷的秘密,大概是苏格兰人的女性当中具有某人类的基因,但是在苏格兰的男人里面却没有一个某人类的基因,结果就是在古代持续不断的战争中不断胜利的一方的男性总是在消灭持续失败一方的男性而留下了失败一方的女性,这就是民族融合的真相。
一个手掌的五个指头都不一样齐,把汉文化同少数民族文化摆在一个平等的位置这种思维本身就是错误。
第一,在中国你找不到一个与汉人同岁的民族,在地球上你也很难找到一个与汉人一样能够历经数千年总是改变别人而不被别人改变的种群。90年代以来,中国的民族学界尘嚣至上着一种想象的观点并且这样的观点占据了中国民族学界的主流市场,就是:汉族是被各种类别的少数民族融合而成的,是少数民族人种的输血而成的,所以汉族要向少民让利。但是2000年以来新兴的基因分子学彻底否定了这种臆想的观点,事实上相对于世界上所有的民族来看,汉族人的血统是这颗蓝星上最纯的,而中国几乎所有的少民都有40%以上汉人的血统,包括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
二,满清的统治禁锢了中国人清朝以前视野开阔的能力,所以从民国以来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充满了不自信,认为西方的一切都先进,认为西方的教条中国没有经历过民族主义的过程是正确的,所以先要把中国人分成不同的民族,于是我们从苏联拿来了一套制度,开始制造了56个民族,这实际上是大倒退,欧美早就所谓超越了民族主义的阶段,但是今天,欧美仍然在朝民族单一化的方向狂奔,日耳曼人并不因为土耳其人的迁入而融合,央格鲁撒克逊人并不因为全球化而放弃自己的骄傲,美国90%以上的黑人都有白人基因,但白人与黑人的结合并不能改变黑人高于白人7倍的犯罪率,30多岁的黑人男子,每三个就有一个有监狱服刑记录,当然样板的奥巴马例外,西方的向不同方向发展撕裂社会的文化同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华夷之辨文化(即夷和夏是相对的)相比,差的不是一个等级。
三,中国现今所谓的少民文化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还是血缘来看同汉文化从来都是一体的,并不存在同化这样的说法。中国历史上没有民族的概念,当今的56个民族绝大多数是49年以来根据制度的需要从汉族本身分离出来的,并不是历史上与汉族对立发展的,所以根本谈不上同化只能是强调差别的异化(民族识别就是以差异为基础)。汉文化在中国的比重不是越来越大而是逐步减小,这从人口就可以看出,1949年汉族人口占我国的97%,而如今只占89%,而且所谓的汉文化更多的是全球文化,比如手机文化、染发文化、驾车文化等等,能够成为全球文化的注定具有生命力,就从生命力这个角度来看,少民选择趋同实际上是扬弃是进步而不是同化。
四,全球文化都在趋同,各民族部分失去自己的文化特征这很正常,就汉族来说失去的文化特征也很多,从家庭文化来看过去中国妇女缠小脚足不出户,现如今半边天女子就业率排名世界前列,男女平等夫权没有了,族权没有了等等,但 在失去的同时也获得了进步的动力,因此根本没有必要纠结于少民失去的文化,这样的纠结本质是为抢占道德制高点而获得安全感的圣母情节,是非常害人的。把优胜劣汰这种自然规律理解为同化显然是错误的。
简单举一个现实的例子,城市文化无疑是主流文化的聚居地,现在进城市里生活的彝族人越来越多,他们在城市里面出生的小孩就面临着语言选择的问题,假如按照你的善意极力保留小孩选择以彝语为主的教育,这实际上是毁了这个小孩,因为他最初接受的是彝语,而他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以中文为主,语音形成期被强制灌输彝语的他她必须每时每刻不断地转换词义,这是很疼苦的事情,其城市人生发展也很失败。攀枝花生活在城市里的一些彝族人发现了这个问题,在其小孩或者第二个小孩出生后的语言形成期,家长有意淡化其祖父母对小孩的彝语交流,让其自然与电视、音乐交流,自己也用中文与子女交流,这样长大的小孩,不仅没有变成汉族而且成功几率很大,交流能力很强,这样的例子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