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玄龙门阵] 三星堆祭祀坑群鸟瞰图大致呈北斗遗迹与成都太阳神鸟金箔是可合为天文文物研究...[已转交]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2-18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2-18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中括号内介绍的《紫金历》,主要来自对天文爱好者李潇或网名映山红“《紫金历》介绍”之摘录:

        紫金历是从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年)一直延续至今使用的夏历(后改称农历)版本,即现行农历的版本。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宣布沿用民国的西方格里历(现行公历),采用公元纪年法,但是也恢复和保留了传统夏历采用干支纪年(及旧历的纪月纪日)在民间使用;让新历之公历与旧历之夏历,二历并存和双年节皆用。

        新法天文夏历-民国(1912年 - 1928年)——注:以东经116度平太阳时为基准。
        
        天文时宪历-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1929年 - 1960年)——注:以东经120度平太阳时为基准。

        现代天文时宪历 [紫金历⑵] -中华人民共和国、?(1961年 -? 本程序算到10000年)——注:以东经120度计算平太阳时为基准。

        《紫金历》与前一个版本民国《近代癸卯元历》的主要区别是:《近代癸卯元历》采用北京地方116度23分太阳下中天平均时刻排谱,而《紫金历》使用东经120度太阳下中天平均时刻排谱。《紫金历》历算采用每年最新的现代天文模型计算,确保最大程度地和实际天象吻合;所以,1929年直至现在的农历版本,应该和《近代癸卯元历》是不同的,应该视为农历的新版本;所以,就称为《紫金历》。

        紫金历编排历谱主要规则(没有包括全部规则)框架:

        ①东经120度太阳下中天平均时刻为子时正(子正初刻即0时0分0秒),作为一个历日开始时刻。

        ②北半球太阳高度角最低(视太阳黄经270度)时刻为农历冬至,分12中气和12节令。包含节气时刻的历日,为节气日。两个相邻的冬至,定为一个岁实。

        ③日月黄经差为0度(日月合朔)的时刻,为定朔时刻;包含定朔时刻的,为定朔日;两个相邻定朔的时刻,为一朔策(朔望周期)。

        ④定朔日为历月之首,即初一日,历日是完整的。

        ⑤定冬至日所在历月为子月(建子),即农历十一月(寅正历谱月序),历月是完整的。

        ⑥如果两个冬至日之间包含十二个定朔日的,为闰岁(13个历月)。以前一个冬至日起第一个没有中气日的历月,为前一个月的闰月;岁实是完整的。

        ⑦历谱,以建寅之历月为正月;以正月初一为新年,前一日为除夕。

        ⑧定气、定朔和时制,均依照现代最新的天文理论和数据计算。】

        3、对中国夏历称谓不宜与阴历的概念相混淆

        不论是认识相传成书于战国的《夏小正》或是本文图13摘录于“汉戴德传”之《大戴礼记》(“戴德传《记》八十五篇,则《大戴礼》是也”)的《夏小正》古籍,均只记载了夏代历法的一部分;在其不多的内容中却多农事与物候,既致使人们误认为夏历即最早农历,也有称夏历为阴历的。这两种说法,均有不当。

        称中国旧历为阴历,这是坊间人士的简化说辞;在民国初期,甚至还是官方的不严谨措辞。实际上,如果说将阴历作为中国主体的传统历法来认识,它必须属于对阴阳历称谓之俗称,即在民间将该不严谨称谓一代代传下来的;所以,有相当比例的中国人、习惯过阴历的生日(尤其在农村,这样的习惯还较为浓厚)。

        中国阴阳历从商代起有闰月。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二编第二章第三节“商代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每年分为春、秋,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闰月置于年末,称为‘十三月’。到祖甲以后,闰月也有放在年中的。”

        中国夏历虽然也可能是阴阳历,然而从已知《夏小正》表现的夏历,其内容的原始和时代的古老等文化信息虽可能保留了夏代的东西,但它表现历法法则的内容不多、知识的层次也不丰富;只能泛泛理解其近似历书性质。


        《夏小正》内容中既无闰月,也无二十四节气(二十四气是西汉初期由《淮南子》收集于战国陕南人民创造的农谣,再由落下闳在汉武帝时期成功编制《太初历》过程中,进行创新划分出二十四节气的历法系统);所以,战国时期由《夏小正》代表的早期夏历,只能算是中国阴阳历的雏形(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产生于商代),还不宜用可代表阴阳历或约等于“阴历”的名称,去全面飞扬跋扈式地代称《夏小正》来自战国历法的蕴涵。

        4、对中国古今称谓的夏历不宜空泛地与农历概念相联系

        在现今介绍夏历的书籍或网络中,都称夏历为中国传统历法。特别是辛亥革命使用西历后,一些人以为中国传统历法因行的是夏正,即这类历法就都叫夏历。

        目前的人们,一方面多将夏历别称为农历、阴历、古历、旧历等,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这一点与阴历原则相同;所以,夏历有阴历的成分无疑。另一方面在改进型的夏历即《太初历》中,因设置了闰月而比《夏小正》有进步,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并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征;所以,《太初历》中的阳历成分明显。

        别道林有篇《农历一词起源于何时》的文章。该文引用了多幅与“历书”有关的图幅并称:我国自古以来对传统历法的称谓五花八门,
        大致有;黄历、皇历、中历、旧历、古历、阴历、夏历、农历等等。直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也没有统一,但多称夏历。近代对农历的称谓是什么?到底是何时开始有“农历”这一称谓的呢……六十年代中叶,一场史无前例的文革从大破“四旧”开始,黄历、皇历等自然属于必破对象,“农历”应运而生,属于大办农业的产物,意思是指导农业生产的历书。70年代起,我国一些日历小册子开始使用“农历”一词至今……

        读该文章至此,一个问题出现了:中国“农历”一词,是“文革”的产物吗?观察一些身边流行的简单用语,表面上好像都支持这类疑问的存在?

        首先,查询“农历”的文献解释,往往是:农历是中国长期采用的一种汉族传统历法,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古代劳动人民农业生产活动,故“文革”时改称农历……

        其次,以《人民日报》报头日历的变化为例:1948年6月15日,由《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的中共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在河北省平山县里庄创刊,毛泽东同志为人民日报题写报头。其报头中的日历内容从创刊后,长期称用“夏历”。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由此,新中国采用比民国政府更彻底的公元纪年法,所有政府文告、统计报表、报纸刊头等均采用公历的公元纪年法;传统的夏历纪年在《人民日报》等重要报纸报头的公历附近,既以配套标注方式存在,又在夏历与干支纪年的后面,再加上旧历的纪月纪日。在中国的“文革”时期,从1968年元旦开始,官方出版物《人民日报》报头原来与公元纪年法并用的夏历纪年、被改用农历纪年。

        1979年以后,社会上泛起一种“‘农历’之称是‘文革’产物应纠正”的说法。随后《人民日报》报头日历从1980年元旦起,去掉了与公历对应的“农历”两字,却并不恢复原有“夏历”的冠名;而是标出不通俗易懂的干支纪年及旧历(指以西汉《太初历》为代表所修订夏历之后的旧历,是阴阳历)的月、日;如此再去与公元纪年、月、日相对应,这就多多少少有不伦不类之嫌——《人民日报》报头在这里使用旧历的年月日,先用阴阳历性质的干支纪年法,后面却不跟上干支的纪月法、纪日法,而是旧历的纪月纪日,这似乎存在其尴尬。

        人民日报报头设计,有可能在考虑公历附近如何配套标注传统历法纪年加干支历的方式时有顾忌;干脆将创刊时原用“夏历加干支历”、或文革用“农历加干支历”中最通俗的“夏历”或“农历”均删除。这种现象,表示报头设计者未了解国家历法专门机构已针对夏历更新其评价为:新世纪《紫金历》≈最先进的《夏历》≈农历。

        本文在前文中举证:在中国出现的“农历”一词,不是文革的产物,而是辛亥革命成果的延续。因而,在报头标注传统历法的字词选用中,就有对“夏历·农历·干支历”这样的词语进行各自相对合理采用的新选择。
 楼主| 发表于 2023-2-18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2-18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初步认为:新中国《人民日报》的报头日期表示方法,采用公元纪年与夏历纪年兼用法是对的。从1968年元旦开始将原本与公历配套使用的“夏历”在贵报报头改用“农历”的行为,大致是政治氛围上的“赶时髦”。十年后,因有人将“农历”一词称是“文革”的产物而增加了某种意义的压力。后来《人民日报》又从1980年元旦开始,在报头“出版日期”一栏中将“农历”两字去掉,至今只标示让少有人懂的干支纪年与另类旧历的月、日(而非按干支去纪月、纪日)相组合……在中国,以为“农历”一词的出现是受“文革”影响的意识,或形而上学?因为前面图14、15举证有20世纪三十年代民国的坊间,已连续多年出现“农历通书”的书籍。

        若只将中国传统历法之夏历从战国《夏小正》算起,已超两千年历史。如此相对于百年前才正式引入公历之新历(如下图、早在清代光绪年间已有西历引入)的中国而言,夏历的意义就相对成了旧历。《夏小正》的内容,虽无二十四节气与闰月,却因其本身就具有农事历性质,依然陪衬有四个阶段的夏历而仍可广义地泛称“农历”。
 楼主| 发表于 2023-2-18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2-18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现代“农历”泛称有着与夏历、旧历或《太初历》、阴阳历共存的历法环境

        1、中国历法的“历”字本身就含有浓厚的、与农业关联的“农历”文化属性

        (1)《辞海·词语分册》第121页  历……历法:推算岁时节候的方法。《大戴祀记·曾子天圆》:“慎守日月之数,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时之顺逆,谓之历。”《辞源·第二册》第1450页  历  推算日月星辰之运行以定岁时节气的方法。《易革》:“君子以治历明时。”

        (2)网上的《百度百科》中,有对“历”字结构与字义起源这两方面的解释;现予以部分摘录与充实:
历:从厂从秝(li)从止,谓历史;从厂从秝从日,谓日历。
        ①从厂从秝从止。厂,山石之厓巖,人可居;秝,一行一行的禾苗,谓之农业、农耕;止,一只脚,脚趾朝上,脚后跟朝下,停止。我们的历史,是在一个稳固的山石之下,止于农业社会,周而复始。

        ②从厂从秝从日。以日为单位,记录我们农耕社会的历史。

        “历”的注解之一:推算年、月、日和节气的方法:~法。

        “历”的注解之二:形声。字从止,从厤(lì),厤亦声。“厤”本指“山崖边的庄稼”,引申指“庄稼地的尽头”。“止”意为“停步”。“止”与“厤”联合起来表示“走到庄稼地尽头停步”。

      本义:走到庄稼地尽头停步。

        转义:经过每一块庄稼田。转义的引申:1)(空间上)经过。2)(时间上)经过。

      说明:“历”字“从厂、从秝、从止”的本义,是指农夫察看庄稼长势而巡视庄稼地;或者“历”字“从日,厤声”的本义,是指中国历法与农业有关或有此历法中有阳历的成分。
 楼主| 发表于 2023-2-18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2-18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2、20世纪在使用“夏历”时增加“农历”称呼是搭了中国历法服务农业的本土便车

        辛亥革命后才兴起的夏历春节、旧历春节或阴历春节,在后来20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又多了个“农历春节”的形容,让人们在辨别“春节古老起源与年轻演变”的史话中,又有了新变数。

        前文中:①摘录了他人“六十年代中叶……‘农历’应运而生 ……”的观点;②引用了他人“70年代起,我国一些日历小册子开始使用‘农历’一词至今……”的介绍;③选用了来自官方报纸《人民日报》原位于报头出版日期中标记的“夏历”二字率先在20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改为“农历”、十多年后中断;再后却发展为将传统“夏历”或“农历”的原有纪年用语,在《人民日报》报头位置均被单一干支纪年、加旧历纪月纪日相混合方式所替代并延续;而这类混合方式,似乎有些尴尬……

        面对这些不同的回顾与对照,本文经初步考证后的看法是:《农历一词起源于何时》所言“……六十年代中叶……‘农历’应运而生……70年代起,我国一些日历小册子开始使用‘农历’一词至今”的内容……这些以表述中国“农历”一词出现于20世纪六十年代中叶、或问世于“文革”期间等说法,都有误……现基本弄清中国“农历”一词出现在20世纪三十年代的部分事实,其“农历”一词的问世,就绝不是“文革”的产物;即这类真相至今日起,便有了可能增添新内容提示的意义……

        中国“农历”一词,既是辛亥革命在中国第三次改历改元大变革时期创造出由正能量聚集并展示其历法用语的新经典,又被赋予了与时俱进的科学技术;既成为可与《夏历》比肩的代名词,还搭上时代的列车,升华为新世纪《紫金历》≈最先进的《夏历》≈最先进的《农历》。

        在本文图14、15“请看这里”,孕育着可能会有新的提示。在其提示还未出现之前,我们可以试从广义地角度,对中国“农历”一词的内涵先通过展示三个因果关系,再去进行考量:

        ①因历法之“历”字的结构与字义起源这两方面的古老解释,都天然书写着“历法”一词之“历”、存在与农业很密切的关系。如此将与农业有关的中国历法简称“农历”虽合情合理和有一些逻辑联系,却缺乏直接的历史依据或文献证明;因此,只能从推导角度大致说明“夏历≈农历”。

        ②西汉阆中人落下闳首次全面地将来自农谣、农谚的24节或24气纳入《太初历》,编制成有历法意义的24节气,首次固定了《太初历》为农业服务的历法用途;所以,可以从广义上称落下闳为中国农历的奠基人。在这样的意义上,将《太初历》称为中国农历的最早代表,也许是可行的。

        ③本文对夏历解析可将其分解成四个发展阶段,即不论是《夏小正》代表早期夏历还是《太初历》代表  
具备阴阳历性质的夏历,再或大量保留《太初历》知识的《时宪历》相混合的“新型夏历”、还是新世纪《紫金历》≈最先进的《夏历》,它们的发展指向皆是农历——则新世纪《紫金历》≈最先进的《夏历》≈广义的农历。

        这样的共同指向,实际上均顺应了古代中国以农业为立国之本而存在编制历法要为农事服务的社会需要,决定着中国历法的性质与农业的关系最密切。从这样的逻辑去阐发中国历法意蕴或引申义上讲,《太初历》或夏历的本身,就是最早的农历代表。

        ……有了这样的考量,可以解读“农历”一词早就在中国文化中搭上了本土历法(《太初历》或夏历等)服务农业的便车或顺风车;由本文考证出中国“农历”一词仅出现于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民国时期之真相,面对如此符合实际的现代“农历”称谓,这一不足百年的“农历”新称谓,以跨越中国历法系统超两千年时空差异或文化隔阂的穿透力,串联起从战国《夏小正》……西汉《太初历》……清代《时宪历》、当代《紫金历》这样上百个中国历法的实用价值,其巨大的贯通性与实用性,正是“农历”一词成为中国历法名称中一种最时髦泛称的价值所在——西汉《太初历》是中国古老农历的“象征”,清代《时宪历》是中国现代农历的“母版”;两千多年来中国实体农历的古今代表,能如此分类表达着各自不同的农历价值,真是天造地设或珠联璧合。

        本书,已试将中国传统历法《夏历》分成四个阶段【战国《夏小正》代表《夏历》的简版,西汉《太初历》是阴阳历性质《夏历》的正式代表,清代至民国初期《时宪历》是中西历法结合后升级为阴阳历性质的《新型夏历》,新世纪《紫金历》≈最先进的《夏历》≈最先进的农历】;所以,今后言说中国古今夏历的历法意义,就需要多一些理解与解释,不宜再简单地与农历直接相等:
当代农历的一年周期,采用定冬至的前一个定朔日和下一年定冬至前一个定朔日的间隔决定年长,并由定中气决定月序,由定朔决定日序。

        3、二十四节气升华为国家级与国际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有很高的农业史研究价值与历法意义。是西汉落下闳“将天文历元以冬至为一岁之始,平朔为一月之始,夜半为一日之始,以平朔冬至同在夜半之一日作为历元,用以推算以后各朔望月中的节或气”,方将《淮南子》所载混沌的二十四气,创造性分为十二节气、十二中气,发展为二十四节气,规定以无中气之月作为上月的闰月。一举多得将天文(理论)历元发展为民俗(民用)历元,从而有了十二节月、亦称“季月”相区别;有了以立春作为春季开始的历谱岁首(属阳历时间、以地球在黄道即绕太阳公转轨道上的太阳黄经位置来划分)相融合,并与以正月为岁首(属阴历时间、按三正论来排列夏商周各朝正月)安排的月序。这样使得由《太初历》复夏正而代表的夏历,正式成为科学的阴阳合历;即落下闳对于完善中国的阴阳历贡献很大,值得永久纪念。

        2006年5月20日,中国农业博物馆申报二十四节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特别附录:2009年3月,先秦历法专家吴博君,用《“八尺之表”追寻夏代的历法踪迹》(简称《八尺之表》)文章,在网上发表了对于
     
        《夏小正》和太阳历的认识要点。现被本书选用为参考资料:  1.《夏小正》是北斗恒星历。2.《夏小正》是夏人使用的纯太阳历。3.《夏小正》应是“十干太阳历”而不是所谓“十月历”。4.太阳历由“干支日”和“节日”组成。5.夏末商初是六十干支纪日法产生的时间上限。夏代的历史遗迹不如商代丰富,商代有殷墟可以证明其辉煌的过去,而夏墟则不足道哉。幸而《论语》多有言夏之处,《為政》言“夏礼”,《八佾》言“諸夏”、“夏礼” 、“ 夏後氏”, 《衛靈公》言“行夏之時”,足证有夏无疑,不然孔子师徒岂能空言。】
 楼主| 发表于 2023-2-18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笔者在此点睛:幸而在本丛书表达的新观点中,还特别补正了在三星堆博物馆和金沙博物馆各自的馆藏十月太阳历的专题文物群中,均具有费力证据支持古蜀发明有三种太阳历,典型的有13月历和10月历这两种。特别是:先有三星堆博物馆能以青铜太阳轮形器、作为表现十月太阳历形成机制或原理的展示仪,辅佐青铜神树一号作为宣示十月太阳历的历法大树、以其树上的十只太阳鸟寓意十月太阳历——二者珠联璧合。后有金沙出土的太阳神鸟双面三维图案,能各以一面图案上有五个“日乌(一个太阳与四只太阳鸟是同类的太阳神,各模拟一个太阳月)”、演绎十月太阳历在半年内五个月的历法知识;其双面的三维图案,合为一个太阳年——这疑是由成都在古蜀时期或曾是夏都之一、从而可能保留下中国第一王朝之夏朝原创其《小正》(到了战国称《夏小正》,再到秦汉,才称《夏正》或《夏历》)。则今日我们捧在手中的太阳神鸟文物不仅仅是中国文化遗产之表面美丽,更有此文物极可能是中国已经佚失三千多年的夏王朝之《夏历的模板》;其宝贵程度,足以将华夏的神州古历的原创者——三星堆-金沙两遗址的先民故国,共同抬升到世界顶级的太阳历天文古国。想一想,这是多么值得珍惜的传统优秀文化宝藏——可是,该宝藏现今仅仅是徒有虚名而被低质量的《公告》耽搁了18年误解误用古蜀天文资源。呼请国内考古界与文物界,及时重议18年前国家文物局《启用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的公告》,抓紧进行还原该文物真相重大天文价值的古老财富——实践爱我中华,爱我巴蜀!
 楼主| 发表于 2023-2-18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篇  古蜀古夷创造“三星堆数字·三星堆太阳历”专项文物群超百项大发现

        一、天数一体的三星堆青铜神坛与《三星堆数字》优秀载体之青铜神兽

        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共出土了三件青铜神坛残件,它们在埋藏于坑内之前,无一例外被敲碎成了碎片。由于这类具有“社稷坛”意味的青铜神坛考古价值高,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院)、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已完成了对蜀人先民祭拜天神之礼器文物的初步修复。仅举已修复的一件青铜神坛为例,其残件碎片就有100多块;文物修复家历时两年,才将神坛成功修复并在三星堆博物馆展出。
从本文标题可以看出,我们研究三星堆的青铜神兽与青铜神坛的文物意义,并不以考究蜀人先民祭拜天神之“社稷坛”的意味为主,而是在选择针对三星堆专题文物进行别开生面地研究中,发现了至少由三件文物组成的文物群有一个明显的共性:在它们的各自纹饰中,既有由不同图案隐约呈现出与阿拉伯自然数字以独立方式表现出的相似图案,可分为多组不同形式、能反映“0~9”共十个完整自然数的数字序列;又有部分由多个象数的“数”,组成另有含义而呈现连体数的“象数”……当将这些像数字的纹饰或图案,按其“象形”或“象意”去理解、去当作可能代表数的字符解读时,它们竟能体现着被代表数字所表达“某数”的意义——这就揭示出一种有规律的现象,或存在某种逻辑关系;表现着这些特定、像“数”的符号即“象数”,与某种或很多种传说留在彝族文献中、存在古蜀文物里,能指示与太阳历天文知识而相关。

        这里被称为“有规律”,是因为如果你不能识别这些特定纹饰或图案背后的意蕴与数字有关,那么,它们表达的、就只是某种纹饰或图案表象意义为止;一般而论,就不能解读出可能会与“数”有关的新意。

        这里被称为“存在某种逻辑”,即当你努力在三星堆青铜神坛(含青铜神兽)、青铜大立人和玉边璋这三件专题文物的特定纹饰或图案背后意蕴中,在能识别出某个自然数字后,很可能会接着在该整幅图案中连续读出其它、剩下的多个不同的自然数字或全部的单一字符;当你面对着这三件文物某图案中设想有可能与某种天文或历法相关时,就可能领悟其某些可以意会的逻辑并且表达出来。就目前而言,笔者已针对这三件文物进行实践,能推测出属于各自、有一定指向的、与太阳历法相关的“数字式”逻辑关系。

        冯时研究员2003年2月26日在《百家讲坛》讲《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时指出:天文学的起源和文明的起源大致是处在同一个时期,所以天文考古学的研究,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从天文学的角度去探讨古代文明起源的一个新的途径。对于这一新途径,冯时先生已经运用在对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龙虎墓的考古解读与引导之中、并大有见地。本文与本书将多处引用此考古经验,皆可为之借鉴。

        本文或本书的要旨,要将古蜀、古夷至迟于夏商时期已创造有太阳历体系却被历史遗忘三千多年的部分经历,去用文物图解、用证据补充、用事实说话;去实践着将专题的天文考古与文物考古,引入对到三星堆文化和文物的创新研究中。现先向读者介绍以“三星堆青铜神兽与青铜神坛”为文物对象,解析对具体事物能体现“天数一体”这类过程的理解:当我们把一些看似不太相关的文化现象联系起来时,一些意想不到的推测细节便产生出来,供学者共同面对并经再探讨后,去做出小结、推动更深入地研究与再发展。
 楼主| 发表于 2023-2-18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注:上上帖中的“费力证据“,䘣笔误;

应为:多种证据
 楼主| 发表于 2023-2-18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䘣笔误    应为:被笔误
 楼主| 发表于 2023-2-18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青铜神坛与青铜神兽呈现“三星堆0~9‘单一数字’”的事实可能改变世界数字史

        王先胜先生在《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第6期发表的《十月太阳历溯源》中,提出了解读古代纹饰的核心方法,即中国传统的象意思维、象数思维以及数理表达方式(这也是考古纹饰学提出的基础和起点);值得本书学习。

        所谓“象意”,即以物象意或以象明意,以象达意,指形象、象征图像等;又有物象、事象、意象的表达意思。《易传·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说的此意思。所谓“象数”,即以形象配合数量表达意思,有形象有数字关系,能让情况一清二楚。所谓数理,即以数明理,有数有理,用数来概括事物、义理。

        王先胜在另一篇《关于建立考古纹饰学的思考》称:“虽然史前纹饰释读困难,但其重要性却早已为学界所认识……文字是起源于记号、符号、图画记事,而且在民族学、考古学方面亦有不少证据表明器物纹饰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功能……纹饰的分解、组合等,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应用这些内容,在本文阐释“天数一体”的解析中,能产生逻辑推理的效应。
 楼主| 发表于 2023-2-18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2-18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2-18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2-18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3、“三星堆‘象数’系列中0~9自然数字”分布在图22或图23青铜神兽躯体部位字符形象的提示

       字符“1”,既可以青铜神兽足、蹄之间横排的乳钉纹为例,又可以该神兽张开食草的大嘴图案为例;

       字符“2”,神兽头顶,由乳钉纹勾勒的犄角与耳朵,合成“向左或向右倾斜90度而书写的空心数字‘2’”;

       字符“3”,位于青铜神兽头部,以“纵目”的眼睛图案,表现为“向左或向右倾斜90度的空心数字‘3’”;

       字符“4”,位于青铜神兽嘴下颈部,以胡须为代表,表现为“笔画顺序像‘4’”的正写或反写,但此“4”数字中第二笔的一竖笔画、不够长;

       字符“5”,神兽夸张翅膀向上翘的后半部,由乳钉纹构成空间较大,“正写或反写、空心的数字‘5’”;

       字符“6”,位于青铜神兽夸张翅膀的根部,直接以乳钉纹像草书形式、正写或反写的数字“6”;

       字符“7”,位于青铜神兽翅膀向上翘的前半部中间偏后位置上,直接以乳钉纹像草书形式并倒置、反写成“7”(此倒置的“7”,也相像于青铜大立人脚下底座第一层奇特图案中的这种“”);

       字符“8”,神兽前、后肢的蹄子,呈现有一定凹凸感,是少数不属乳钉纹表现、即横向的“8”的图案;

       字符“9”,在神兽肩部与臀部,以乳钉纹和紧靠其乳钉纹旁加镂空的双重纹路,表现正、反的数字“9”;

       字符“0”,位于神兽鼻孔或张口的嘴,是少数不以乳钉纹表现的字符,象形“0”而会意;具有双重性。

       4、青铜神兽躯体表达《三星堆数字》时还拟吉祥物独角兽“年”并综合显现有三种太阳历知识

       通过图22、图23两图,所展现青铜神兽在横立姿势中的不同侧面,已将这第一组“三星堆数字0~9”纹饰的完整图幅呈现了出来。但是,这还只是摸索到一种由“象数”表现出来的表象;深入下去的研究,就是要从“象数”的表象,去挖掘出“数理”的关系。以数明理,有数有理,将三星堆的“象数”数字与天文历法事理相联系:既要将这里体现“天数一体”的情况弄出梗概,又要明白出现的象数是服务于历法。
 楼主| 发表于 2023-2-18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2-18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2-18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