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玄龙门阵] 《成都太阳历大发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3-11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 读图96(图来自中国青年网2015年6月18日   卢冠琼《陶寺遗址或为尧都  将华夏文明史提前300年》)的部分图解提示:

        2002年,考古人员在山西陶寺遗址既发现中期王墓IIM22墓室东南角竖立一根漆木杆IIM22:43,为圭表日影测量仪器系统中的圭尺,年代为陶寺文化中期(公元前2100-前2000年)。陶寺文化测日影立中的圭尺与配套圭尺游标的出土,印证了《论语·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陶寺遗址发现了大型圆体夯土建筑,确定为观象祭祀台。整个建筑遗迹总面积约为1740平方米。陶寺观象台总计
12道观测缝,从观测点可观测到冬至—夏至—冬至这样一个太阳回归年的光照并予以记载的情况、即能区别太阳历一年中的20个时节。
自2003年12月22日冬至到2005年12月22日,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山西队进行了两年的实地模拟观测,初步了解了陶寺文化冬至到夏至再到冬至一个回归年的历法规律。

        陶寺观象台的发现,不仅对中国对世界天文学史的探索起到了突破性的推动作用,而且证实了《尚书·尧典》中有关历法的真实知识背景;据此能将对“太阳回归”的探索上溯到距今4000年前。】

        享誉世界的三星堆· 金沙文化精髓之一,就是古蜀的太阳历体系(依序含十三月历、十八月历和十月历)。构成此体系的历法技能,可能来自古蜀人与尧都陶寺遗址文化存在的学习、交流有关;或是古蜀独立创造,仅是与尧都陶寺古人所掌握高超的天文技能异曲同工。

        本书始向社会介绍有关古蜀有系列文物证明的太阳历体系,既是一种探讨,构成了本书创意于《图解三星堆•金沙专项文物群》的思维,又催生了《成都太阳历大发现》书名的寓意,还是呈现本章标题“彝汉学者先追溯祖先太阳历与文献编纂  三星堆金沙后掘出历法文物群今日始展现”的主旨之所在;即揭示古夷太阳历在彝区与古蜀的发生、发展和演绎等,如出一辙、同源异流、殊途同归、合二为一、珠联璧合、共同砥砺:八十年代有彝汉学者追溯祖先太阳历虽出版了有关“十月历”的文献却缺乏文物证据,现在追溯到成都的两大古蜀博物馆有大量文物印证——这是典型地、能互利共赢的大好事。

        著名天文学家陈久金指出:中国天文学的起源,大致可分为阴阳五行太阳历和阴阳相合阴阳历两大系统。不明白这一点,对中国天文学的起源就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我们,既认同陈先生地精辟概括,又相信山西陶寺遗址的例证表明人们是能够透过考古遗存发现相关的蛛丝马迹的;再辅以运用图解法,专项“举证三星堆·金沙遗址文物群寓意的十月太阳历体系”,以构建为本书的骨架与血肉。

        阴阳五行历出自西羌(广义上包括上古蜀人及同期的“西戎”、“羌戎”与遗裔,还可发展为秦汉时期的“西夷、南夷、西南夷”等),阴阳合历出自东夷,二者几乎是平行发展到战国。直至古蜀国最后的开明王朝于公元前316年被秦国统一,阴阳五行的太阳历才迅速被阴阳相合的阴阳历在官场与社会交流的主体层次中所替代;才出现由《山海经》、《淮南子》等以“十日神话”的方式,记载下阴阳相合阴阳历在华夏取代来自西羌原创阴阳五行历即太阳历性质的天干十日历;即出现后来“十日神话”的文化传播,遮盖了古蜀原以青铜神树等文物早先就系列表现而有的“十日文化”。

        自最后的开明王朝在成都被灭之后,由三种太阳历组成的古蜀太阳历体系,便失去了公开存在的社会条件;只能以口传文化或零星文献散落于民间,成为文化的碎片(几乎缺乏严格按地层年代学的文物做科学凭据的支撑),保留在祖国西南的山区民族中(如彝族、哈尼族、傈僳族等)。

        在约四千年前后的东夷,曾一度受西羌历法或古蜀太阳历的影响,可能交错使用过十月历和十二月历。其十月的太阳历,可简称为阳历;其十二月的阴阳合历,可简称为阴历。《尔雅·释天》将十月的异名称为“月阳”,将十二月的异名称为“月名”,故有羲和生十日、常仪生十二月的传说。这样的传说,可能与十个天干和十二地支的形成有关。
 楼主| 发表于 2023-3-11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3-12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天干地支组成形成了古代纪年历法。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将干和支结合起来,组成六十的周期用于纪日,大约是商民族的创造。

        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用干支来纪年月日时的历法,叫做干支历。

        具有中国特色的天干地支,从其一出现,就与天文历法有着深刻地联系。读者需要认识十干和十二支原本的含义,以方便解答为什么有十干、十二支之分,了解它们为什么又称天干、地支。

        十干、十二支,都是在历法中用以表示一个回归年的不同时段,故二者的性质类似。但十二支表示的历法是以月亮的圆缺为依据,而十干历法却主要与太阳的运行方位有关。依照中国古代的传统观念,日为阳,月为阴;阳为天,阴为地,故十干又称天干,十二支又称地支。】


        现代中国人率先追溯三种太阳历历法的领军人物,是著名的民族学家、历史学家刘尧汉教授。

        上个世纪70年代末,还是青年的天文工作者陈久金为研究彝族天文,有幸认识了刘尧汉并接触到彝族十月太阳历。至此,陈久金与刘尧汉一同研究彝族天文历法。1981年,南京大学原天文系主任卢央教授加入了他们这个研究小组。三人将研究成果写著成《彝族天文学史》,由云南人民出版社于1984年出版。随后,刘尧汉又发表《中国文明源头新探》(专门介绍有十三月历和十月历)专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和《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历》(与卢央合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再后刘尧汉又发表《中国彝族和墨西哥玛雅人的十八月太阳历法》(合著,《云南社会科学》,1990年4月)和《中华彝族十月历和十八月历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彝族文化》,1992年)……

        由彝族先民与其它少数民族所创造出“十三月历、十八月历、十月历这三种太阳历构成的太阳历体系”之残留的文化遗存,就这样以彝、汉学者三十多年前的合作,将古蜀文化中几乎无文字、仅可能有字符记载的“太阳历(太阳月)”的三种方式,在20世纪后期陆续地捧在了世人的眼前。
 楼主| 发表于 2023-3-12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节   中国上古曾出现以“太阳月”纪月的太阳历体系

        “太阳月”,这是天文学的专有名词。来自中国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发布的天文学专有名词中文译名,词条译名和中英文解释数据版权由天文学名词委所有。
中 文 译 名        太 阳 月
英 文 原 名  /  注 释        solar   month

        然而,这个天文学专有名词的“太阳月”虽然被中国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所拥有(但不知时间的起点是何时),却仅存在这个名词本身的几个字;至2016年初,仍无该审定委撰写相关概念等内容载入。

        1988年02期《自然科学史研究》,登载了渐有名气的天文学家陈久金《天干十日考》。该文章在关键词中,突出了“太阳月”的内容;这是陈先生在继承著名作家何新首创有关于“太阳月”名词与词语概念之后,所专门发表其光大“太阳月”等内涵的文论。

        1、陈久金谈《十月历》(摘录)
  
        陈久金集·自序》(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自我介绍真正着力从事中国天文起源的研究,还是1983年以后的事。

        自从发现彝族十月历以后,我就认准了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发现了《夏小正》具有十月太阳历的特性以后,也就更加坚定了我进一步探索的决心。当我得知小凉山以五行配公母作为十月历的月名以后,终于恍然大悟,阴阳是公母概念的提炼和抽象化,阴阳与五行相配就是十月历的月名。中国古代阴阳五行的观念之所以应用如此普遍,正是有了阴阳五行历法这个基础。上古文献中以阴阳五行来表示时节物候,正是使用过阴阳五行历的直接证据……
 楼主| 发表于 2023-3-13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研究上古十月历,我曾系统地研究过有关阴阳五行的历史文献,以及它的演变过程。并且仔细分析了与阴阳五行的历史文献,以及它的演变过程。在仔细分析与阴阳五行密切有关的河图洛书性质时,确信河图洛书就是历法,是用图画和方位的形式表示的十月历,这对于远古没有文字或文字尚不普及人们来说,是很有实用意义的。

        远古时人们将1岁分为春秋两季,称为阴年和阳年,是以1岁中的两个收获季节来划分的。每个收获季节各占有5个阳历月,每个阳历月各为36天…… “阴阳”二字的概念,可以由“公母”、“天地”、“刚柔”等代替;五行也可以五个数或任何五个其它名称来区分,或者直接以人的左右手五个手指来代替。故十月历与阴阳五行并不等同,阴阳五行是十月历的月名。但十月历完全可以形成于“阴阳五行”的名称出现之前。

        为了探索十月历的起源,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中便涉及到上古文化史上的若干疑难问题。除掉论及阴阳五行的本质以外,诸如河图洛书,明堂月令、《周易》“系辞”中的天地十个数和乾卦六龙爻位的本质、《山海经》中六座日出入之山的本义和羲和生十日、常仪生十二月的本义等,都作了详细的研究和论证,认定它们都与十月历有关。以往许多费解的问题,只要用十月历来解释,也就十分顺畅自然。我们研究十月历起源的意义,就在于为解开中华文明宝库中许多疑难问题去提供一把有效的钥匙,还古史以本来面目。

        十月太阳历依据不同系统的月名,可以有不同的名称。例如,以阴阳五行给月命名时,称为阴阳五行历,以物候给月份命名时称为天干十日历,以序数给月份命名的,则有《夏小正》。以往有好些学者都以为古人创造天干地支的目的是用于纪日的,经过我们研究,这种说法与古之记载不合,古人无论创立天干或地支,都是用于纪月的。十个天干就是十月历的月名,十二地支,就是阴阳合历的月名。本文集中所选载的《论夏小正是十月历》、《阴阳五行八卦起源新说》、《天干十日考》等,就是探索其起源的一些代表作……

        何新教授《诸神的起源》,从羿射十日的故事,联系到天干十日,便立即认识到古人发明“十干”并不是为了纪日,而是用于纪月的。即“天干十日是太阳月之名”,一岁分为甲月、乙月、丙月……癸月等10个不同阳历月,每个阳历月为36天。“十日并出的本义为1岁中有10个同热度的太阳在天空运行,便形成了没有季而有不同的月度。”这是一种杰出的认识。

        古今天文学家随时随地都在与干支打交道,为什么会想不到呢?这叫作熟视无睹,囿于成见。做研究工作需要有正确严密的推理和灵感,没有灵感和推理就不可能有大的成就,而灵感和推理是建立在浓厚的学术功底基础之上的。彝族十月历的发现和上古十月历文献的发掘,
证实了何新这个推理和判断是正确的……
 楼主| 发表于 2023-3-13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2、何新:关于天文十月历法(摘录)

        何新1992年回忆自己在1983年研究中国上古史时,注意到两个重要而为前人忽略的情况:

        (1)史官起源于天官(《史记·太史公自序》已有明言),天文历法之学,对中国上古文明的形成,特别是宗教哲学及艺术的形成,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这实际也是我当时尝试以太阳崇拜为线索,重新研究和理解中国古文化的原因。而理解此点,也确实导致对中国上古文明的全新认识。

        (2)上古中国存在多种天文(神话性)宇宙理论和历法,远不止于“三正论”,更非可以据阴阳合历的夏历所提供的范式所能理解的。因之,我从后羿射日神话的分析,猜测到其后面可能具有历法改革的意义。并从十干与十日关系,大胆推测十月历法的可能存在。
多年来,在学术上我重视的是一句古训:“唯陈言之务去。”因此,在《诸神的起源》中我自说自话,翻掉了古今不少老先生苦心垒筑经营粥饭的炉灶。为此自然掀起了不少风波。

        但我没想到,在80年代中国学术思想走向解放的进程中,其实是有许多同道者的,陈久金先生我认为就是最近十几年来,在中国天文学史的领域中大胆开拓、力破藩篱,而卓有建树的一位杰出学者。

        我最初读陈氏之书,是其所著《天文学简史》(科学出版社,1985年)。在15万字小篇幅中,对世界各主要天文学理论传统,作了简明扼要、确切周详的概述。此书我多年中一直置于手边,确是一部“开卷有益”之作。

        但令我惊讶的是他后来在《彝族天文学史》中关于“十月历法”的论述,我确信其对于《夏小正》、《管子·幼官》以及《诗·七月》的重新阐释是深刻正确的。关于这个问题,我后业在《太平经》等古道书中找到了更直接的证据。以后在我研究《周易》的著作中会予以发表。

        此后,我即注意搜寻研究陈先生的著作,进一步注意到其对五行、八卦、河图、洛书等起源的创造性研究。每读其新作,时有顿开茅塞之感。

        因此,当张文达社长提出讨论1991年《开放丛书》“中青年学者文库”中专集选题的时候,我自然推荐陈久金先生的论文集。而且,我也为我们这部文库能收入陈先生的文集感到荣幸。我深信,此书出后,陈先生的古天文史及少数民族天文学史研究,将在国际汉学界和国内(包括台港)学术界引起应该发生的震动;引起人们通过天文历法学说,重新思考对于中国远古宗教、哲学、艺术起源这些重大问题的关注。

        3、摘录学习陈久金与何新上述作品的会有大收获

        (1)认识“十干”本原的意义有必要学习讨论

        网民金玉凉言在《中国历法--天干的原义与演义》称:“天干”,在夏商时期是用来纪“太阳月”的。“十干”,《汉书·食货志》颜师古注云“干,犹个也”,也就是十个数字的意思。

        ①“天干”或“十干”原本在历法中是用于纪月

        陈久金在《天干十日考》提问:“天干”或“十干”,原来是作什么用的?吕子方说:“十干,自古相传是用来纪日的,这是没有分歧的。”这种说法对不对呢?显然不对。十干十二支又称天干地支,这是取十干为阳性、十二支为阴性之义。为什么十干为阳,十二支为阴?关于这一点,前人一直没有弄清楚,或者说是没有找到正确的答案。

        十二地支为十二辰,代表十二月,平均每月为29.5天,这是毫无疑义的;十二地支与十二月有对应关系,即十二支属于斗建所指的月名。由这样一年十二个月组成的历法,在闰年时为一年十三个月;其“第十三月”这个月,为闰月之月,它只是四年一闰的产物,不是“十三月历”之早期太阳历的规律性出现。这种闰月的历年,属于阴阳合历;在中国,可简称为阴历。

        十天干为十个时节,即十月,每月为36天不变,这也客观是成立的;十个天干以阴阳分为两个半年,以五行方式分为五季;每季,皆有两个时节与两个太阳月的时段(恒定为72天);一年中另有5、6天的过年日,不计入月、季和半年。平年时,为5天的过年(过节)日;闰年时为6天过年(过节)日,即闰年比平年多一天。这种闰日的历年,属于太阳历;在中国,可简称为阳历。

        因天干也必有与之相对应的时节,所谓“十干自古相传是用来纪日”之说,与史实不符。

        《史记》与《汉书》等古籍对天干的记载,有助解读十干辞义。

        《史记·律书第三》载:甲者,言万物剖甲而出也;乙者,言万生轧轧也,丙者,言阳道着明,故曰丙。丁者,言万物之丁壮也,古曰丁。庚者,言阴气庚气物,故曰庚。辛者,言万物之辛生,故曰辛。壬之为言任也,言阳气任养万物于下也。癸之为言揆也,言万物可以揆度,故曰癸。

        《史记·律书第三》所载天干的“十干”内容,缺了“戊己”二干;因其只说四正四隅,未及中央之“土”,故在天干中未说到戊己、在五行中未说到土。但在《汉书·律历志》作了解释:出甲于甲,奋轧于乙,明炳于丙,大成于丁,丰茂于戊,理纪于己,敛更于庚,悉新于辛,怀任于壬,陈揆于癸。

        简而言之,十干的次弟,不外乎是象征着万物以年为周期,从其有了发生而少壮,而繁盛,而衰老,而死亡,而更始的顺序。
可见用十干来计算天日(太阳月)演进的次序,是人们对万物生命在一年内不同发展过程的观察所得出来的,是人类在生活现实中的体验,这说明一月甲,二月乙,三月丙,四月丁,五月戊,六月己,七月庚,八月辛,九月壬,十月癸;这,就是来自古人对生活体验的总结。此十干纪月,乃是中国上古物侯月名的实证?

        ②天干是十月太阳历的十个时节或时段

        《天干十日考》称:所引《汉书》、《史记》、《尔雅》和《说文解字》等对于十干字义的解释来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字,原本不是代表十个数字,而是每个字都有本身含义的。

        十干,原为一回归年中的十个时节,在《史记·律书第三》中记载得更为明确:十月(亥),十一月(子),“其于十母为壬癸。壬之为言任也,言阳气任养万物于下也。癸之为言撰也,言万物可撰度,故日癸。”十二月(丑),正月(寅),二月(卯),“其于十母为甲乙。甲者,言万物剖符甲而出也。乙者,言万物生轧轧也。”三月(辰),四月(巳),五月(午),“其于十母为丙丁。丙者,言阳道著明,故曰丙。丁者,言万物之丁壮也,故日丁。”六月(未),其于十母为戊己。丰林于戊,理纪于己(《史记· 律书第三》对此缺漏,可以《汉书·律历志》相关记载代替)。七月(申),八月(酉),九月(戍),“其于十母为庚辛。庚者,言阴气庚万物,故曰庚。辛者,言万物之辛生,故日辛。”

         “十干”的字义,可概括如下:

        甲:植物破甲之月;乙:屈曲生长之月;丙:天气明亮之月;丁:茁壮之月;戊:丰茂之月;       己:纪识之月;     庚:成熟之月;     辛:更新之月;      壬:怀妊之月;癸:撰度之月。

        至近代,哈尼族的十二月名不用序数,仍以物候纪月:送旧月、迎新月、草死月、地湿月、种谷月、踩耙月、霉雨月、拔草月、熬酒月、尝新月、人库月、樱花月。

        近代傈僳族仍行用十月历,其月名也以物候命名:盖房月、花开月、鸟叫月、烧山月、饥饿月、采集月、收获月、酒醉月、狩猎月等。将十干月名的纪法与哈尼族、傈僳族相对照,可知其月名均以物候命名,这是原始民族纪月的普遍规律。因此,十干纪月,乃是中国上古物侯月名的实证?

        在先秦时,十二支称为十二辰或十二月,由于它用于表示一年中各朔望月的名称,故这一点容易理解。问题是先秦十干叫什么名称?
 楼主| 发表于 2023-3-14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秦“将十干称为十日”的上古文献有:

        1)十日即十干

        《左传·昭公五年》:“日之数十。”   《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

        《周礼·春官》:“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

        《淮南子·天文训》:“凡日,甲刚,乙柔,丙刚,丁柔,以至于癸。”

        《左传·昭公五年》已有十日的记载,《昭公七年》又进一步对十日的意义作出解释,即说明十日是与天有关的。由此看出,此十日原与纪日周期无关。古人常说天有十日,地有十二月,此处的天地、应理解为阴阳,也就是指太阳和月亮。实际前者是指一年中有十个时节或时段,后者是指一年中有十二个太阴月。当然对“天有十日”,也可以像《山海经》那样,将它理解为天上有十个太阳,不过,它却掩盖了其中的科学意义,仅留下神话的色彩。《天文训》不但明确指出十日就是十干,而且指出十干是分刚柔的,这就显示了它与五行分阴阳的对应关系。十日分刚柔,就是彝族十月历的木公、木母、火公、火母、土公、土母、铜公、铜母、水公、水母。

        2)《山海经》中的“十日”皆以神话形式表达

        《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大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大荒东经》:“东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日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海外西经》:“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灸杀之。……十日居上,女尸居山之上。”

        《山海经》对十日的记载属神话,更接近于远古人们对大自然的实际认识和想象。依据上述有关十日的记载,可知十日就是十个太阳。这十个太阳,并不是如《庄子·齐物论》、《淮南子·本经训》等书所说的十日并出,致使焦禾稼,杀草木,而是轮流着“值日”的。它们平时都休息在东海之外名叫汤谷的地方。据上古传说,太阳中间有跋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足乌,它是太阳精魂的化身。故太阳们在汤谷休息时,便停留在一棵名叫扶桑的神木下枝上。轮到值日的太阳,便从扶桑的上枝飞出,自东向西在天空巡行。

        3)《淮南子》等古籍载有“羿射十日”的神话

        《淮南子·本经训》:“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尧乃使弈……上射十日。”《楚辞·天问》:弈焉弹日?乌焉解羽?”《庄子·齐物论》“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

        “阴阳五行八卦新说”(《自然科学史研究》、1986年第2期),引《论衡·感虚》:“儒者传书言,尧之时,十日并出,……尧上射十日,九日去,一日常出。”此外,《论衡·说日》、《作对)>还有与《感虚》相类似的记载,不再罗列。显然,十日并出只能是神话。然而,虽然是神话传说,却可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作为依据,这个背景就是十日,它与以上《左传》、《周礼》等的记载是互相呼应的。

        依据《十日》传说,这十日制度可能创于尧之时。只不过《本经训》说尧使羿上射十日,而《论衡》只说尧上射十日,从《论衡》说这故事出自《淮南书》和“儒者传书”来看,很可能就是指《淮南子·本经训》。因此《论衡》只是依据《本经训》概略地述说而已。不过十日是谁射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著作都用神话形式记载了尧之时已有十日,它为研究十月太阳历的起源提供了某些线索。

        从《左传》、《楚辞》、《庄子》等文献和太阳神鸟文物来看,这十日的观点在周代以前肯定已经有了。笔者以为,所谓十日并出,原本是指发明了以十纪时的历法。只是后人对此发生了误解,把它想象成同时出现了十个太阳,以至于焦禾稼、杀草木,而需要羿这个人物来射日。

        (2)《后羿射日》背后是上古历法的大变革

        陈江风2007年9月4日在网上发表《后羿射日神话中的潜在含义与现代意义》的文章中,针对学术界存在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提出了在“后羿射日”神话中,可能暗含了民族交融史中一段失传的、历法变革经历的信息。

        陈江风引何新在《诸神的起源》“第十一章 后羿射日与历法改革”的内容时指出:羿射十日“这个神话的深层结构中,实际上隐藏着一个深刻的文化隐义——历法的变革。”何新认为,所谓尧之时,十日并出,然禾稼,杀草木,民无所食,尧乃使羿,上射十日,这一神话的深层结构的真实含义应该是,羿原为使用十月历的部族的首领,羿民族的善射而能征惯战,进入中原,开始与高辛族共处。高辛族使用的历法不同于羿部落,他们以大火星纪历,把每年分为十二个月。后羿认为高辛族的历法先进,从而开始改革,废止了自己民族“很不准确的”、误差积累“终于造成全面混乱”的十月历,开始使用高辛族历法。十月历废止的事实,转成神话,就造成了所谓后羿“上射十日”的神话……
 楼主| 发表于 2023-3-14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3-14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3-15 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 读图99、100(图来自《百度·后羿射日图片》)的部分图解提示:

        从“十日并出”到“羿射十日”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呢?陈江风经深入分析,赋予了一种新说,以为做出澄清史实的再尝试:

        沧桑互变,盛衰交移本是历史规律。夏代的太康时期,政治上出现了严重失误、民怨沸腾,危机四伏。借着这一天赐良机,东部的东夷民族再度崛起。东部文化的优秀代表,具体到神话中就是所谓后羿部族长于征战,在经过了一段摧枯拉朽“革命”风暴之后,以征服者雄姿的压倒优势,登上了历史舞台。这就是史书上所谓的“革孽夏民”——革了夏王朝的命,夺了夏王朝的权。随之而来的,是按照中国的传统,革除了西部民族历法、改变西部所建江山的“颜色”。排斥异己文化的浪潮促进这次历法变革的完成,从此十月历被赶下了正统的宝座,十二月历——东部民族所信奉的历法,成为被征服区域里百姓所必须奉行的“正朔”。这种文化征服过程,反映在神话中,使以后羿上射十日的形式表现出来。结合中国历史的实际考察,这种说法,比何先生的假说更为顺理成章。

        关于十月太阳历的研究,随着以刘尧汉教授为代表的“彝族文化学派”的兴起,已用大量的史实和民族学材料证实了它的确起源与行用于西部民族。伴随着民族的迁徙而流播四方,又在民族交融的历程中逐步退出正统历史舞台,而在西部少数民族中至今仍在零星或局部地沿用。因此,“羿射十日”的神话背后,隐含了一场民族融合与历法交替的历史事实是完全可能的。】

        4、发现三星堆·金沙文物群体现有古蜀、夷(彝)的“古三历”

        中国上古社会,曾出现以十日、十干或“太阳月”纪月的太阳历。前面的内容,是通过查证典籍资料与推理的方式,获得了部分这样的历史文献与现代论文。但是这样的文献资料,仅属一方面的、分量不重的少数证据,它们还多局限在十月历的文献方面,未能正式地揭示出中国西部整个太阳历体系的源头;即还缺乏对十月历前身的十八月太阳历的信息,对更早的源头如有关十三月太阳历认识,也仅仅是才有零星地探索。
 楼主| 发表于 2023-3-15 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3-15 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3-15 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3-15 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3-15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晚上的焦点访谈内容丰富,特别想法找到,下载如下。以飨读者。
 楼主| 发表于 2023-3-17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 新华社评论员 "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以这个首要任务之高质量的标准,剖析成都、四川所享有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之文物标识的太阳神鸟“标准图案”,很不标准,质量很差,需要尽快斧正不足而锦上添花。我们的意见,早已在成都论坛 《 成都正成为“四川传统文化荒漠”》文章中,以“三星堆天文古国”的网名多次陈述。却泥牛入海?等于零???
 楼主| 发表于 2023-3-19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丰富的该《焦点访谈》内容,本论坛不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3-3-19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返回本帖子的正文:
 楼主| 发表于 2023-3-19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一段落已说明“图104:三星堆博物馆有‘七个刻划符号’”,仅是“刻划符号”;既不属巴蜀符号范畴,也不是巴蜀图语系列。

        我们是支持上面段落的朱亚蓉意见。因为判断文字或图语系列在考古界有两条标准:第一,相关符号要抽象化,不能太像图画了——这“七个刻划符号”,就是太像图画了;第二,相关符号要连在一起,不能单独存在——三星堆现存有这“七个刻划符号”的文物,都相对地是单摆浮搁,即一个个分开着存在,互不相干。谁要是将分散的图符、经人为组合起来,再去疑为系早期文字的文物,此方法则不当 】

        在本文公布之前,三星堆文化既无证据确认有巴蜀图语的存在,更未承认有文字。那么,上面由“图63、103”所表现的基本图形或符号,它们是不是具有“象数”意义的、由古蜀特有的数字符号?

       我们认为,是。因为“图63或图103”的图形或符号,都基本满足了以上“第一、第二”两条判断标准:这里揭示“四个独立的象数‘7’(另有两个连体的象数‘9’)”的对象,既相对地与数字“7(9)”都相似、却又不“太像图画”;还在底座第一层正方框结构中共有四面长方框都有完全相同的图案,即每一面均有“四个独立的象数‘7’和两个连体的象数‘9’在同一图案中”。因为我们在三星堆有丰富图案的玉边璋文物(如图33和图19或对图19进行放大的图54、图55)中,也找到有“四个‘7’与两个‘9’的象数,在同一整体图案中”;这就更符合“符号要连在一起表现出来”的基本标准。

        2、大立人像底座中的“四个‘7’”能暗示“第一种人体历法”

        上面“图33和图63和图101”中,均有“四个‘7’”的现象;这是否就能确定有这样的事实?
 楼主| 发表于 2023-3-19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