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玄龙门阵] 《成都太阳历大发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3-27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脚的趾骨共14块。包括:①拇趾2块(近节趾骨、远节趾骨)。②第二至第五趾各3节(分别称为近节趾骨、中节趾骨、远节趾骨)。人体双脚趾骨是相同的,即一双脚的趾骨共28块。 】

        有彝族学者发展解释彝族妇女月经历法,将“月经历法”或“人体历法”解读为起源原始时代彝族的宇宙观或自然观,即天体是人体的扩大,人体是宇宙的浓缩,人体与天体有对应……

        笔者在解释三星堆青铜大立人人像文物(图63)和布满线雕图案的玉璋文物(图55与图62等)——这两件文物底座的第一层与青铜大立人人像所穿龙袍(图33)的纹饰中,都有“四个7‘’字符”的共通性,不仅能说明其不是偶然性存在,又通过对图101和书末《通用规范彝文字表》的查证中,能将古老蜀国的“图语”痕迹,在现代彝文字中找到其存在的意义。

        从表面解读上述“四个‘7’之和或之积的28天”这个周期,除了能仿用与妇女月经有关的周期之外,还能同时以图108或图109为例,指出人的双手十指共28块指骨节(以左手与右手共同为对象,从大拇指根开始、按天然的指纹纹路区别计数,一只手有14块指骨节,一双手共28块指骨节),能清晰可见,没有疑问。此外,通过“人体脚趾结构解剖图片”,亦能看到人的一只脚有14块趾骨节(脚趾上各块骨的统称,拇趾骨两块,其他各趾均三块),人的一双脚共28块趾骨;这也是支持以“28”这个数字作为安排与历法有关、而来自人体某部分器官所特有的基本数字……它们,即具有向“人体历法”提供相关“恒定‘数字’”的能力,这是人人皆有、不证自明的最真实。

        长期以来,中国历法界缺乏支持相传“月经历法(别称:第一种人体历法)”客观存在的文物证据;所以,一些人便怀疑“《月经历法》或《人体历法》系非科学的”。然而,如此对人类早期“历法”概念或名称去严格要求具有科学性,只能是一种又一种苛责并定会阻碍着自身对这方面知识的深入考察;在这类冠冕堂皇怀疑中生长出来的“百花”、就不是在“争艳”,而会适得其反地将原属科学历法推测的萌芽,湮没在原本适宜生长的土壤中、或扼杀于科学生命的摇篮里……

        人们相信这样的道理:若没有上游的涓涓细流,哪有下游的澎湃浪花——文明探源是艰辛地,需要得到应有尊重;文化繁荣是欢乐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6)三星堆隐喻“十三月历”的文物有七种、金沙文物有一种

        ①青铜大立人人像足下底座第一层“斗图腾”中有“四个‘7’(以四个不同方向均具有相同表示)之和28天周期”的图符,为“第一种人体历法(妇女月经历法)”提供了部分重要证据;见证图18(有13绺发辫)、图26(有“四个‘7’”)、图62(有另一种“四个‘7’”)、图63(同图26)。

        ②如果说能有其它证据支持我们推测其青铜大立人人像的身份是女王兼女巫,则由其女巫以自身背着婴儿的行为(由“图37从背面观察青铜大立人有双耳穴与另三穴”和“图38从右侧面观察大立人腋下有两神秘孔穴”、共同作为“指认其为女性”的联合证据),再与图16、26等之青铜大立人脚下底座第一层“斗图腾”表达有“四个‘7’之和、构成‘28天周期’”的特定图语相连贯;则会增加认识该底座第一层“斗图腾”表达“四个‘7’之和28天周期”,就是在暗示能与一年13个月的“初级太阳历法(第一种人体历法)”之一月周期的28天相结合、并与之相符的判断力。

        ③图77在三星堆神坛下部的两只神兽身躯“从胸口部位13个圆点向右到左前肢、腹部中心、到左后肢的另三处象形、象数图案(回查‘表二’)”,都与13月历“数理(有关数据)”的逻辑有关。

       ④图69“三星堆青铜人像脑后编织28绺的鱼骨辫子,是以‘28’的主要数字表示月经周期并示意与‘十三月历’有关”……

        ⑤图67是对图18三星堆青铜跪坐人像之女巫从三个角度进行的素描,不仅其图幅更生动、形象地反映出该文物显示着“十三月历”头饰标志的情况,而且配有多处文字说明,能让人更充分地理解该“13绺细辫发高髻”,就是能作为妇女月经历法或“十三月历”的头饰标识。

        ⑥图18三星堆青铜跪坐人像女巫梳着共十三绺细发辫的扁高髻(后排七绺,前排六绺),这是三星堆人在制作青铜文物中,特别表现最基本、最粗糙与最早显示“十三月历”的商代中期标志。

       ⑦图87、88、91、92四图,显示在三星堆青铜神殿有18位与图18相像的青铜跪坐人像女巫,梳着共十三绺细发辫的扁高髻,其“女巫梳着共十三绺细发辫的扁高髻,是强调对‘十三月历’的象征”。

        ⑧图24、25和图65是金沙遗址“戴太阳冠的铜立人”文物,此“太阳冠”是由漩涡形帽圈加残缺不全的十三道太阳芒纹组成。下面针对该“太阳冠”的由来,试做“文化还原”的推测介绍。
 楼主| 发表于 2023-3-29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7)金沙遗址铜立人戴“太阳冠”的文物是识别“十三月历”头饰的经典

        无独有偶,我们在与三星堆文化殊途同归的金沙遗址文物中,找到了能更深刻反映“十三月历”头饰的“其它证据”,即金沙的青铜立人像文物——见证于本书“图24、25和图65”之综合的图解中。

        这三幅图片,皆来自对金沙遗址青铜立人像文物从不同角度的拍摄:图24、25,是拍摄金沙青铜立人像文物的正面与背面,均说明了该铜立人头戴残缺不全的“太阳帽”;图65配有从该青铜立人像所戴头冠的上方俯视拍摄并通过复原处理的图片,清晰地反映其“太阳帽”头冠或漩涡形帽圈、由残缺不全的十三道太阳芒纹组成,并称其为“太阳冠”的情况。

        面对这一由十三道太阳芒纹组成的“太阳冠”,已自不待言地让人们联想到它与历法的编制和表达均有关;这已成为了观察者一种思维定势而不可回避。然而,相关学者在多年前初次将认识此“太阳冠”的形制与古蜀人在以“表示某种历法”的头饰文化相联系,却是在公开错误推测此头饰表示着“一年十三个月”的阴阳历法。

        于是乎,我们对此要问:在中国已知阴阳历历法中,有哪个历法是通行拥有“一年十三个月”的?

        答案是:没有。

        这,就出现了矛盾。

        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既然不能在已知历法的正史中去求解,就需要在未知的领域中或不是汉族正史、而是少数民族的历史中去求知:刘尧汉教授在1985年前探索中国彝族历法史中有可能存在早期的“人体历法”之田野调查或与彝老们的座谈,得知第一个历法代表是以妇女月经“28天”周期为一个月的太阳历法,即该历法正是“一年共十三个月”的人体历法。

        本书要借以完成上述求知任务第一个答案的理据,既来自刘尧汉教授在彝族地区(以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四川雷波县和云南宁蒗县为考察地代表)所走访探索到其残存的、罕见的(《中国文明源头新探》第51页有注释)、曾使用“妇女月经历法”的事实展示;又来自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像底座“‘双相斗图腾’法坛”的第一相斗图腾所反映“四个‘7’之和”的图语情况、即隐喻了“第一种人体历法以妇女月经周期28天”作为“最早太阳月”的计算周期;在这样的早期太阳历历法的一年中,就只能是、也必须是由十三个相同太阳月构成的364天(28天×13月=364天);平年时另加一天或闰年时加两天的过年日,即最终构成一年的365天或366天〖或者,在“回到”当时原始的历法初级阶段,人们还未能准确无误地计算出一个平年的日期为365天、而只有364天;因而,这类认识,要有宽容〗。

        同理,如果说现在仍需要回避相对有些“不雅”称谓的“妇女月经历法”,也有可以替代的新方式。这就是作为“第一种人体历法”载体的关键,在于“28”这个特色数字;因一个人的双手指节或双脚趾骨的总数量分别都是“28”,则也可能有人要提议去称为“手指指节历法”或“脚趾趾骨历法”……但是,这些后来才由人们认识到具有“28”数量关系的人体器官或人体生理现象,却无法像“妇女月经历法”称呼的那般古朴,能作为“第一种人体历法”载体那样充实、那样具有原真性。

        回到对本文“图24、25和图65”综合的图解之中,金沙青铜立人像头戴十三道太阳光芒纹的“太阳冠”,虽然残缺不全,却对于判断此“太阳冠”能反映“一年十三个月历法”的性质属于阴阳历做出了最好注解——由“太阳冠”表示的历法属性,自然只能是太阳历的性质,而既非以阴历属性为主的阴阳历、又非全部属阴历性质的太阴历。如果有人硬要将此“太阳冠”指示的历法性质去戴在中国的阴阳历或太阴历身上,则必是牵强附会,更是错误的。

        结合前面的分析,笔者可继续进行相关历法知识文物图片揭秘的多重链接:

        第一,先以三星堆遗址青铜大立人脚下底座第一层“斗图腾”、含有“四个‘7’之和28天周期”的图语为起点,因而在本点前面(6)的内容中,将大立人脚下底座第一层“斗图腾”含“四个‘7’之和28天周期”的图语作为①,再依序串联后面的②~⑧;这是先在三星堆遗址的内部,实行前面①~⑦项分析的文化串联后,再跨遗址,寻找同属三星堆文化类型的相关文物群,从而产生了与第⑧项文物相联系的文化分析。

        第二,上段所言“图语”,完全不附合前文曾涉及的“巴蜀图语”的范畴;而在此言说“以三星堆纹饰图案所隐含特有的‘三星堆语言’”,也许有创新提出由三星堆文化所涵盖“三星堆图语”新概念的必要〖因考古中已屡遇针对解读三星堆特有纹饰图案的图语意图而无解的问题在增多,建议可能考虑在考古中,增设一个类似“三星堆图语”的新名词〗。此新概念能否有突破、有价值,请指教。

        第三,将三星堆遗址文物所展现“十三个月历”的历法意义,再去串联于金沙遗址青铜立人像头戴残缺不全的“有十三道太阳芒纹‘太阳冠’”的情况;这是在突破同一遗址文物狭隘的关联性而运用了相邻遗址文物也可能有关联的广义性——实现了更有效地通过将相关文物的合理描述整合到对应的文化环境中,再去穿透解读其内涵象意、去抓住蛛丝马迹,去指认该“太阳冠”必有能反映“与一年十三个月太阳历”相关的情况;最后,能跃升着这样的证明力。

        此类分析文物性质与内涵之关联性和突破性的工作内容,就存在古蜀国的三星堆遗址与金沙遗址博物馆(或许还可包含着对彝区生活及彝族文献中去找寻)各自内部及其它们之间。只要是符合其地域空间相近和时间跨度相继等文化关系的原则,则均存在尝试有条件合并的合理性;所以,这样通过突破方式,去找到不同遗址文物之间也有文化关联性的收获,仍然是合理地。

        【趣味阅读:刘尧汉是发掘彝族(古夷人)曾创造了古老太阳历文献体系的光荣代表(一)

        58岁的彝族学者刘尧汉自1980年晋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之时,就将1979年秋在四川凉山再次耳闻彝族太阳历的事,与另外早就听说解放前有由搞地质的科学调查组、无意中在彝族地区发现存在太阳历文化碎片的事联系起来,下决心要澄清在彝族或古夷人的历史上、究竟有无曾创造了太阳历的事实。于是,刘尧汉在1980年就联系了汉族天文学家陈久金(自1978年就自发关心和研究彝族的太阳历)和天文学者卢央(1983年任南京大学天文系主任),一同开始研究彝族的天文学;1982年10月,完成了《彝族天文学史》的初稿。

        1982年11月,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张钰哲为三位学者撰写《彝族天文学史》的初稿写《序》,一开始就是:《彝族天文学史》是我国第一部少数民族天文学史专著,仅此而言,也足以说明它的价值。它的出版,是值得祝贺的……十月太阳历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简明而科学的历法,在世界科学史上,无疑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它的发现和研究,则是本书的重要成就之一。

        刘尧汉1982年退休,1983年4月接受云南楚雄州委州政府的聘请,到楚雄智力支边,创建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并出任所长,主编《彝族文化研究丛书》;截至2004年,已出版43部。

       1984年4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对陈久金、卢央(彝)、刘尧汉(彝)合著的《彝族天文学史》,分平装与精装两种形式,予以出版。

        1985年8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对刘尧汉《中国文明源头新探——道家与彝族虎宇宙观》的专著,分平装与精装两种形式,予以出版。

        1986年12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对刘尧汉与卢央合著的《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历》,予以出版。

        至此,由刘尧汉、卢央与陈久金三人在三年中以井喷式样的贡献所出版的三本著作(《三书》),在今天看来的30多年前,的确起到了促进彝族文化学派得以形成的奠基石作用。

        1990年刘尧汉他们在楚雄州大姚县昙华乡丫古埂彝族村(60多户彝族)地方的彝族巫师李家里,发现了彝族有十八月历文化碎片的文献证据(民国初期二、三十年代这个地方还在用着十八月历)。同年4月《云南社会科学》发表了刘尧汉、朱琚元、刘小幸三人就此发现而合著的《中国彝族和墨西哥玛雅人的十八月太阳历法》。由此,在彝区存在三种古老的太阳历法传统,皆被刘尧汉等人发掘出来。

        刘尧汉等人所找到与彝族先民创造古老太阳历的文献体系,由十三月历(别称第一种人体历法或妇女月经历法)、十八月历(别称第二种人体历法或手指脚趾历法)、十月历(可别称天干十月历或阴阳五行历)这三种太阳历法组成。

        如今,我们对这三种太阳历,合称“古三历”。】
 楼主| 发表于 2023-3-29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4-2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2、“二九、一十八”的数字源可校正原“月经历法”的粗糙

        (1)“二九、一十八”的连体数字符号来源有据

        由“两个‘9’”之和的数字作为一年总月份的参考值,构成一年18月的又一种新的历法周期;青铜大立人人像足下底座第一层的“小斗图腾”图案中,疑存在鱼凫国时期的早期巴蜀图语式“九二、一十八(9  +  9  =  18)”这类刻划符号可隐性表现的新物证。这是我们初步推测在夏商时期,由古蜀所编制形成其太阳历体系中另一种太阳历法的物证之一。

        如果说按上面“先只运用其中的反‘9’而忽略可能有‘6’之数字符号”,仅如此实施这样的物证推测若是正确的,就能够支持着刘尧汉于1990年4月在《云南社会科学》发表《中国彝族和墨西哥玛雅人的十八月太阳历法》、于1992年在《彝族文化》上发表《中华彝族十月历和十八月历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而先后总结、归纳出比现有《彝历》早多个朝代而在先秦就有彝族先民曾创造有“十八月太阳历法”的观点:这是来自彝族先民之古夷人可能在几千年前以自身手脚有十个手指、十个脚趾之和,得出总量为“20”的数字、去作为恒定新历法中一月日期数量之由来的参考;这是来自青铜大立人人像文物以自身“突出巨大双手的十个手指、突出华丽服饰下赤裸双足的十个脚趾 = 人的20根手指脚趾之和”的身体语言之“语图(指由‘话语中的意图、说话时的举动’所表达的某种可意会类的语言)”首次被我们重视并公布:以此“20”数字的思考为基础,定出“用‘20日’记月、一年共18个月、另加5天或6天过年日”的年历;此“近取诸身、师法自然”而发展为又一太阳历的内容,是为了校正原有第一种“人体历法、即一年13个月、一月28日的‘妇女月经历法’”常有的粗糙性。

        由于三星堆遗址中能指示十三月历的最重要文物“青铜跪坐人像(梳着十三绺扁高髻发式的女巫)”,是出土于三星堆一号祭祀坑而表示其属于商代中期(约距今3500年);这比从三星堆遗址二号坑中出土能指示十八月历的最重要文物“图7、8:青铜大立人像与底座”和能指示十月历的最重要文物“图41:耳穿三孔头戴十绺辫索冠头像”,要早二、三百年——从这类为数不多的物证可基本推论:在古蜀的“三种太阳历”中,能指示十三月历的文物时间,早于能指示十八月历和十月历的文物;即古蜀古夷创造由“三种太阳历”发展成太阳历体系的先后,应当按照“十三月历、十八月历和十月历”顺序排列其结构。

        (2)十八月太阳历是对十三月太阳历的合理发展

        十八月太阳历之所以是对十三月太阳历的合理发展,是因为能确定十八月太阳历的每月时间恒定为“20天”不变,不再像十三月太阳历的每月时间可能“出现‘26~28、29天’的波动、只能粗糙地以‘每月28天’做基数”。

        现在可推断:值夏商时期,在彝族先民中就出现了第二种“人体历法、即一年18个月”的古老载体。但是,这类应当与上古特征相符的历法载体,在现实的彝族历法与生活中,已几乎找不到了。

        然而,工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在本书创作中,却意想不到通过分析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双手双脚行为举止、在手指足趾数量方面的表现时,能体现“反映一年18月历中每月恒定为20天之‘20’的概念,得知人的手指、脚趾之‘和’为‘20’”;在认识青铜大立人人像足下底座“两个对称的、反9‘’连体字符”的图案时,又被我们发现其“二九、一十八(9  +  9  =  18)”,即一年18个月之“18 ”的由来。如此两个不同“由来(一是显现18月历中每月20天之‘20’概念的由来、二是显现18月历中有关‘18’个月的概念之由来)”的直观语图,在同一文物不同部位的表现中,实现了如此奇妙组合与双向解释;它们能将与十八月历有关的两个关键数字“20”与“18”同时表达在三星堆青铜大立人人像的行为举止与底座纹饰中。本书能细心地收获到这样不寻常的解读意义,真让人高兴。

        由此可以解释:由本书分析“穿着龙服、神通天地”而具有高贵与权威地位的青铜大立人这位精神领袖,为何要在举国祭祀的重大场合中做出特别让人费解的“跣足交斗”行为:其“跣足”的重要原因,就是要在由自己率领的巫师团队面前有意双足赤裸;青铜大立人这位鱼凫女王与女巫,就是要用显露出自己“巨大地”双手共十指、有意通过跣足方式显露出双脚共十趾的肢体语言之“语图”,以其组成“手指与脚趾”之和为“二十”这样的人体数字,去师法自然或道法自然;表明如此采用“近取诸身”的亲近办法,是奉行认识自然与顺应自然的祖训……这就是青铜大立人在细心向族人们进行传神式地形象解释:“用‘20日’记月,一年共‘18个月’的十八月年历”之通俗易懂理由的推测。

        3、三星堆博物馆珍藏隐喻“十八月历”的文物有六种

        在三星堆青铜大立人主持古蜀举国祭祀的盛大场景中,就能够在三星堆遗址的青铜群雕中,看到由蜀夷(彝)先民创造有18月太阳历文物的、至少有六种以上的不同证据:
 楼主| 发表于 2023-4-2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4-2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4-2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4-2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 读图110(图来自《百度》)的部分图解提示:为了解“源于人类童年的十八月太阳历”,在《楚雄彝文化网》等查阅到:继彝族十月太阳历之后,又一种古老而精妙的神秘历法——彝族十八月太阳历于在云南楚雄州被发现,发祥于大姚县昙华乡的“中国彝族十八月太阳历”,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观察、发现、总结出来的计时规律,属自然历与太阳历。它把每年定为365天,分为十八个月,每个月分为20天,一年的最后五天作为“祭祀日”或“禁忌日”;此历以物候的形式存在,每个月又以花草、虫鸟、禽兽等动植物命名,把十八个月的划分与大自然物候变化相联系;它的形成融入了天文、地理、自然等科学知识,在当时就能以物候表象较为准确地记述和客观反映气象变化特征物候表象,对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具有较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1989年5月,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员朱琚元、实习研究生杨凤江等人到武定县万德乡自乌乡进行民族调查时,从彝族世传星占师雍子明处调查到,他已故的父亲、老星占师雍光河曾遗传下十八月太阳历,过去这里的历代星占师使用这种历法进行占星活动,从而初步在田野调查中找到了中国彝族十八月太阳历的神秘踪迹。1990年3月下旬,著名彝族学者刘尧汉在大姚县昙华乡丫古埂彝族村,发现或早于夏商前的夷(彝)族十八月历,考证了此彝历比彝族的十月历更古老。十八月历的发现,对揭示中国文明的传播有重大意义,已引起重大反响。

        据研究证明,十八月历产生于远古氏族部落时代。彝族十八月历划分一年为18个月,每月20天,另加5天“祭祀日”,全年365天。彝族十八月历是一种自然历,从内容上看,十八月历没有明确的季节性,但已包括自然的物候现象:一月风吹月,二月鸟鸣月,三月萌芽月,四月开花月,五月结果月,六月天干月,七月虫出月,八月雨水月,九月生草月,十月鸟窝月,十一月河涨月,十二月虫鸣月,十三月天晴月,十四月无虫月,十五月草枯月,十六月叶落月,十七月霜临月,十八月过节月。】
 楼主| 发表于 2023-4-3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尧汉虽然在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与九十年代通过在大小凉山的田间,通过走访彝族老人(在当时简称“彝老”,实为过去或现在所称“毕摩”等)、或彝区座谈、或查阅经书等,收获到与彝族十八月太阳历和彝夏十月太阳历有关的部分资料,并认为彝族十八月太阳历就是彝夏十月太阳历的前身……但是一直苦于只收获有田野调查资料、却无田野考古学的文物实体作为证据;其残缺不全的资料只能供参考、只能属推论的层次。

        《中国民族报》2008年10月14日,登载了记者俞灵采访的《十月太阳历:彝族文化的明珠》。文章称:历法,是衡量一个国家、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彝族古老的十月太阳历,便是彝族对中华民族所做的重大贡献。近日,记者采访了云南省社科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朱琚元副研究员,听他讲述……刘尧汉教授发现的十八月历法价值:在科学性上意义不大,但在文化人类学上却有着重大意义。在这之前,世界上只知美洲墨西哥发现有玛雅人创立的十八月历法,中国人写的世界通史上也有记载,认为是美洲两大古老文明的标志之一。玛雅十八月历一年18个月及每月20天也各有专名,这些专名的具体名称与彝族十八月历虽不相同,但日期却是一样的,而且中美洲秘鲁文明古国印加帝国,也分别有十八月历和十月历这两种历法。

        我们评议刘尧汉先生以毕生精力,寻找着关于彝族存在太阳历文献资料的考证与推论,应当说在学术上具有显著地积极性;刘老的相关推论是在吃螃蟹,是在做种种合理地假设,并未把话说死,仍具有开拓性和发展的可能;前人的这类推论,本身就有历史认知的局限性,并非定论,有待后辈不懈地去完善。

        在古蜀遗址中由所发现能指认为与十八月太阳历有关的文物,目前除了三星堆遗址有上述六种文物可能涉及到与十八月太阳历有关之外,在金沙遗址中却没有同类文物——而在金沙遗址中,既能找到与十三月太阳历有关的图65“戴太阳冠铜立人”、又能找到与十月太阳历有重要关系的图146“金沙太阳神鸟”;这就怀疑形成了一种反常……

        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奴隶社会博物馆,我们似乎发现有两种以上的衍生文物,与18月历和“19小月历”可能有关;后面将再补充说明。
 楼主| 发表于 2023-4-3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4-3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在第二篇第一章第三节【 读图63、64(图来自《百度》)的部分图解提示……】中,共有①~⑦个图解内容;现有必要在此重复其③和⑤的基本内容……③用上面①中“和为‘28(二十八)’”这样的数,减去②中“和为‘18(十八)’”的数,得到“差”是“10”,即又暗示能与十月历之关键数字“十”相吻合;这隐性地说明青铜大立人像文物底座第一层由纹饰意象反映配合数量表达的象形象数与数理的综合数字关系,已揽括古蜀人在创造太阳历体系中全面包含的三种历法,能证明青铜大立人人像文物就是古蜀太阳历体系的总指挥。

        ⑤图64长方框架边缘构成日晕纹布局的小圆圈数量共122颗,如果用122减去“28 × 4”,即122 - 28 × 4 = 10 ;所得这个“10”的数量,又恰恰是古蜀国创造了三种太阳历中间的最高境界之“十月太阳历”的关键数之“10”。这个“10”的数字在此出现,应当不是笔者分析中的牵强附会,因为仅仅特别地看待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最夸张、最神秘的双手,就是通过特别张扬着大立人“十根手指”的手势、目的之一就是在可能突出地宣讲着“十月历”之“10”。

        第二,前面“图41:耳穿三孔头戴十辫冠头像”和“图66:三星堆头顶“十月太阳历”标志的人头像”,就是三星堆遗址存在“十月太阳历”文化的历法象征物或标志物;而三星堆“青铜神树与青铜太阳轮”文物,则是指示三星堆文明创造有“十月太阳历”文化的民俗基础与科技基础。

        因古蜀遗址文化中最早将天文历法知识寓意于文物之中进行保存的对象,都是以三星堆遗址的文物为代表,而且皆在青铜大立人人像文物的统筹下;所以,古蜀国的“十月太阳历”,怎能不与这位鱼凫女王兼历法大师傅和大女巫的青铜大立人产生必然地联系?
 楼主| 发表于 2023-4-3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4-3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4-3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4-3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4-5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4-5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笔者将推测三星堆专项天文文物群存在三种太阳历与“龟象数”相关联的新推测
 楼主| 发表于 2023-4-5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4-26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出门春游三周,又回来了。接着续文。
 楼主| 发表于 2023-4-26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六:图81神坛上层方斗建筑中五个巫师(代表十月历一年中的五季节),在吟咏太阳历。此吟咏的太阳历,性质一样,却名称多样。面对“十月太阳历”去以阴阳五行给月份命名时,就称为阴阳五行历;当以物候给月份命名,称为天干十日历;当以序数给月份命名,则属于《夏小正》十月历。

        对中国曾经存在十月历的现代主要发现者,是以民族学研究员刘尧汉带头,并与天文学家陈久金和卢央组成三人团队,于20世纪80年代就已在田野考古调查中取得了基础性研究成果。虽然刘尧汉在专著中对“十月太阳历”又别称“彝夏十月历”,但是其团队研究的同类成果却多是“从文献到文献”、缺乏文物支持,从而存在瑕疵。本书的面世,则面貌一新改用以三星堆文物为主、以金沙文物为次的典型推进作用,去建立起以实物证据支持古蜀遗址作为创立太阳历的基地,举证“十月太阳历”既是上古蜀国的通行历法,又是蜀人所创“古三历”的太阳历之冠。

        解读七:图81神坛上层方斗建筑中的“五巫”均头戴“十月太阳历”标志的辫索冠(即早期的“太阳冠”),既是三星堆文物中反映所谓“十月太阳历”的标志图案,又是彝族对自己民族可能创造有古老太阳历体系进入到最高境界予以最早通俗模拟的象征。

        “五巫”头戴辫索冠,是图41与图66、68已反映“十月太阳历”头饰标志的缩小版本;这样的缩小版辫索冠,是表示在神灵世界中已上升到天国的五位巫师,正在向苍天跪咏着“十月太阳历”。

       解读八:图84反映青铜神坛中层每座神山下有9个乳钉纹的结构,相对奇特——这9个乳钉纹的组成,是以图像方式表现在横排的方向上:按“半个乳钉纹 +  8个乳钉纹 + 半个乳钉纹 = 9个乳钉纹”;这样的图像方式如果说可以看成近似于计算式,就相当于书写了“0.5 + 8 + 0.5 = 9 ”的图像计算“加法式”。这种图象式表示,三星堆人已掌握了小数与整数在图象上获得统一的最早认识;此认识,也可能是中国数学方面的重大发明,即远早于公元3世纪我国数学家刘徽在注释《九章算术》时,提出了近似十进的小数认识……但是十进小数的最大贡献者,是荷兰的工程师斯蒂文(1548~1620年);而德国的克拉维斯在1608年发表的《代数学》中,公开了用一小黑点把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分隔开的方法,这就成了小数的现代记法并被确定下来。而三星堆的小数语图,比世界早了上千年时间。

        解读九:三星堆神殿祭台第一级台阶右侧,以“手崇拜”群雕姿势为主的人像,头戴“十月太阳历”标志的辫索冠;本解读与解读四和解读六是配套的——解读四所引用图41、66、68,是反映人间的“十月太阳历”深入人心;解读六所引用的图81,是反映天界中有了巫师升天后向苍天汇报“十月太阳历”的声音;而解读九是反映在三星堆神殿的祭台右侧,有一群人像既在模仿青铜大立人演绎太阳回归运动特征的手势,又头戴“十月太阳历”标志的辫索冠,虔诚躬奉着十月太阳历。

       解读十:三星堆博物馆太阳轮形器在展示十月历的科学依据方面,是相当先进与充分地;可惜《百度百科》在介绍三星堆遗址太阳轮形器文物时,虽然其解释者已触摸到该知识核心的边缘了,却因缺乏文化自信、缺少从天文历法的角度去解三星堆文物的重大价值而临阵畏惧;这样的畏惧,放弃了再经下一步探索,就能凭借其再努力、去寻觅到该文物的灵魂而展现出更加辉煌的三星堆天文历法新教育界(以下,将有专门章节做补正阐述)。

        解读十一:三星堆博物馆青铜神树原本以文物形式,反映着古蜀在夏商存在“十日文化”而维系着许多与成都十月历有关的民俗;可是,由后来的《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后世古籍以不当“后来居上”的“十日神话”,掩盖了古蜀原有的“十日文化”。在这一“‘十日神话’取代‘十日文化’的经历背后,可能在中原文化史上是曾有的一场历法变更、后来却被淡化、被神话”(以下,将有专门的补正阐述)。

       解读十二:“太阳纹圆形铜挂饰”,我们对其又称为“十日会聚的‘象形纹’”。此文物不仅就像一圆形的铜挂饰而结构相当简单,而且其圆形的挂饰也只有芒状纹和涡状纹两种太阳纹,即只有“单孔的芒状太阳纹”和“双孔的涡状太阳纹”的圆形铜挂饰这两类文物。

        解读十三:金沙遗址博物馆太阳神鸟文物在以前被人们认识时,往往只看一面图案而放弃了对双面图案的观察(客观上该金箔文物本身,就是一个双面镂空的、高档级的金饰品);然而,这件镂空的金箔文物的主要作用,是在“展示十月太阳历具有划分阴阳(春秋)两个半年”的镂空效果……可惜,国家文物局只以其片面选择该文物的一面图案,就匆匆忙忙作为该文物的唯一图像,去定名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这样有缺憾的的文化问题已众口烁金,因为以往未被人们认识到,从而长期迷糊着社会。因此,本书将在本书下册的第四篇中,专门对金沙遗址博物馆太阳神鸟文物的“价值”、去做出新的评价与解读……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