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玄龙门阵] 《成都太阳历大发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2-19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该文“衮衣绣裳  华服嵬冠”的段落……外衣中图案分为左右两组。左侧一组为排列成方阵的4条龙纹,龙纹两两相背,龙吻呲咧上昂,龙爪紧握为拳,龙翅高展,龙鬣飞扬,迅雷疾风,威之武之。右侧一组为竖向平行排列的两排兽面纹,构图简约,稍见眉目而已,春煦秋阳,温之霭之。

        读该文“神耶王耶  身地高崇”的锦句……立人的四龙外衣,古称作衮衣。穿着华彩衮龙袍服,立人地位一定显赫非凡……如此看来,立人衣冠正是绣有卷龙之吉服,是为衮衣绣裳。古礼王者衮衣之龙首向上,而公侯绣龙的龙首则向下;因立人衮衣上的四龙之形龙首向上,应为王者之服……

        我们理解:与夏商同时代的的三星堆,似乎应属于以女性为主导的国度。阅读上述别致言辞所形容神通天地的王者形象,再回首本书“图6、7、29”及后面陆续还有的青铜大立人相关图片,能看到其大立人线条柔和的脸庞、斜竖的杏状大眼、高高的端丽鼻梁、入鬓的柳叶双眉和滑润的细腻双唇,皆显得特别优雅;而大立人后脑袋处既有宽阔明显地发际线,发际线内又设计有插入女性专用之笄作发簪的两个倾斜大孔穴之客观“背景”,已泄露出此王者形象还兼着女巫大首领和历法大师傅的综合形象,具有通天异禀、神威赫赫的最高精神领袖的地位。

        如此理解,既有理又有新意,还能去领悟到来自昔日文人对先秦巴蜀文化所描述“巴人俗尚巫鬼(留有巫山巫术、丰都鬼城为证)、蜀人崇尚仙道(建构峨嵋仙山、青城道教传世)”之光怪陆离意境……但深入理解这其间的文化整体,却非皆巫术鬼神;还有多彩的风俗、瑰丽的神话、神秘的字符、精妙的哲学、隐身的天文、显赫的历法等科技。

        重温王仁湘在该文中对三星堆青铜大立人的衣着所描述为飘逸洒脱、趣味盎然的言语修辞,似已超然在众多文人对“大立人人像”服饰的常规形容之上。因此,我们倾向于对此衣着的外貌描述予以升华、去尊称为“龙服”,甚或这就是古蜀特有的“夔龙服饰”:在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铜人像中,青铜大立人人像头戴的筒形高冠与衮衣最为华丽,冠服所饰纹样也最为繁缛;这与青铜大立人拥有高贵的地位、神圣的权威和演绎历法的奇特能力,皆是协调一致的。

       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像是鱼凫王朝的工匠们按照巫师吩咐,所铸造出古蜀人与神交通的产物,也反映着古蜀文化崇尚把王者提升到神圣的灵感发展情况。贵州师大求是学院教育历政系2011级学生丁建,在《浅析三星堆青铜器的纹饰》文章中对青铜大立人的衣着描述,有跟王仁湘名师相关论述近似而又不同的表达:

       青铜人像衣着装饰等方面的精细刻画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关于三星堆青铜立人像,一种意见认为他是正在主持祭典的巫师,另有推测他可能是政教合一的蜀王。这两种身份都决定了他衣着的华贵隆重,其上衣腋领有绦带(将织物编织成花边或扁平的带子,可以装饰衣物)结于后背.右腋开禊,以回纹、雷纹作为衿裾缘饰,衣面花纹为“已”字形相背对称的蟠曲龙纹,上下平移组合,共四组。龙纹昂首吐舌,须角腾举;足如人手握拳;尾上似有一流线型简洁风纹;这应是古蜀文化特色的“黼黻(读音[fǔ fú]。与鱼凫之‘凫[fú]’同音。泛指礼服上所绣的华美花纹。古代衣服边上有规律的‘黑白’、‘黑青’相间的花纹,多指官服;外观类似商朝青铜器上的边框纹路。最早出自周制·天子服十二章纹样)文章”绘绣工艺的艺术再现。下裳也有绘绣纹样的表现,前裾较长过膝平齐,褥出三尖冠巨目,具有高度抽象的兽面纹,也有学者认为是回字文或眼睛纹、鸟纹的组合。上半部为一双巨目,两侧是内蜷的躯干。双目下方,隔两条带状纹,是该兽的两只利爪。肘间也有绘绣的大花纹。立人像下裳的兽面纹与上衣盘曲狞厉的龙纹相互呼应,相得益彰地使肃穆压抑的氛围得以加强。整个装束给人造成既庄严又潇洒,既写实又神秘……

        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像身上的纹饰,基本是与图腾神或祖宗神有关的、再或是与神、巫活动有关的图像;其衣着上复杂丰富的动物纹饰涵义诡秘,极具巴蜀地域文化的隐晦性,我们将为之做出新解读。
 楼主| 发表于 2023-2-19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2-19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2-19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  读图34、35、36(图来自《百度》并加注释)的部分图解提示:现行高三历史《三星堆文化的未解之谜》教材在第一课目“三星堆群像之谜”中,首先提出需要了解三星堆遗址共出土有82尊各种青铜立人像、人头像和人面像;由这些绝世精品组成的“三星堆群像”,既是神灵的象征,又是人间统治集团的代表。由它们组成与商代同期的古蜀青铜雕塑群,在我国上古文物群体中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有了“三星堆群像之谜”。而要认识这个群像之谜中的重点,就是要特别求解此群像中的典型代表、去探索这位出土时已从腰部断裂为两部分且底座被打瘪、衣裾有破裂的青铜大立人的文物整体,经基本复原后作为镇馆之宝,陈列于成都大都市的三星堆博物馆(既回查图7、8,又联系图36、37)。

        然而,这一被尊为“世界上古铜像之王”古蜀宝贝“青铜大立人人像身份之谜”的鉴定状态,在由专家们宣传的说法或大量的文章中,却长期既不一致,又存在着多样未弄清楚的疑惑;如:关于青铜大立人人像的高度,究竟是1米 7 左右、还是172公分、179公分、180公分或181公分……如此简单的问题,竟然存在这么多的说法;这样的状态,当然易让人们在对其需要进行全面认知过程中产生多种意义上的欠缺感。

        我们同意他人早就分析此王者·巫师,有人、神、巫合为一体的能力,亦应加上“历法大师”的另一种身份。她既以鲜明的“世界铜像巨人之最”的个性、体现着全球性的“巫文化”现象,又以特定方式站在“双相斗图腾(只比较最上面与最下面明显的斗形)或四相斗图腾(指底座共有四个部位、呈各有区别的四种不同‘斗形状’)”的法坛上;以巫术方式作法术,演绎着古蜀的成套历法演进史。

         古蜀的特级艺术家,像现代摄影师用相机近距离聚焦于女巫作法时之双手的姿态、使同一镜像中稍远的人像变小而让近处空心握拳的双手“变为巨手”那样(古人在针对特定姿势中、亦能观察到对方向自己眼前伸出一双手的“近景”很大、能获得“面前有一双巨手呈空心握拳状、而手后面出现的该人影像会变小”的视觉感受),捕捉住青铜大立人表现特殊的手势形态加明显夸大:完成对该女巫“手拟圭尺、敬奉太阳,形成‘手崇拜’,跣足交斗、神通天地,产生‘脚神秘’”瞬间状态的特写而永世定格,再雕刻于该人像的铸造之中;才让三星堆青铜大立人人像的出土文物达到了以形写神、神形兼备、气韵生动的奇特意境,塑造出人神结合的“半人半神”的偶像与“手崇拜”文化;既实现了对姿容庄严的古蜀伟人、历法大师傅之鱼凫女王的特写,又让由祭祀坑所出土众多参与祭祀的青铜群雕人像多具有对这种手势去予以模仿。例如:三星堆青铜神殿与神坛上许多人物的肖像,多呈现出“双手握空心拳、基本平举于胸前”的虔诚姿势,就是表明在三星堆社会中,这里确实存在以青铜大立人的龙袍(黼黻之服)的读音,是对鱼凫之“凫”音义的再现,并以“手崇拜”方式传递着该文化。

        其实,人们不解大立人为何其手势如此夸张,因而带着神秘感,去求解“此人手中究竟握着什么东西”;这,原本是符合探索与求证的一般化思维途径与逻辑方式。可是,三星堆两大祭祀坑大发现已经过去的三十年求解,却一直陷入在对这方面几乎无解的困境中。

        对此可发问:解释三星堆青铜人物存在“手崇拜”的现象,难道说只有现有的、唯一的、不知是男是女的这一种求解路径? 】
 楼主| 发表于 2023-2-19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1)发现大立人身上存在“新的‘五孔穴’”的文化关联

        我们对于“青铜大立人像身份之谜”的初级认识,主要是通过多年来把玩手中“青铜大立人工艺品”的经历;却直到近期亲自去了三星堆遗址专程考察后,才有所升华:在原只知大立人人像两耳垂均有孔的局部认识中,增添了经小小发现所见到“青铜大立人身上另有‘五孔’”的真知(从图37中可新见后脑两孔与腰背部一孔的这里的三孔、从图38还可见隐蔽在右腋窝下的另两孔)。

        由于有了这样的小发现,才使得我们能从过去只知青铜大立人文物一般表象的局部窘境中解脱出来,才茅塞顿开地将自己所学历史、历法等知识,从立体角度多视角观察“青铜大立人像身上存在新‘五孔’”的实际,再去解析……由此,方豁然贯通出有个性化认知到上人像是女性的新探索途径。

        据《360百科》介绍: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了13件青铜人头像,二号祭祀坑出土了44件同类文物。这些造型各异青铜人头像出土时,面部均有彩绘,其眉毛浓密且竖立,鼻子又大又宽,嘴巴大而扁平,耳垂上穿孔,用以挂戴耳饰。但这些并不完整地外貌特征,却不能成为辨别男女性别的依据。如像青铜大立人人像的两耳垂上虽均穿有一孔,也不能以此去辨别其人是男或是女的性别。
 楼主| 发表于 2023-2-19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2-19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  读图37、38(图来自《百度》 )的部分图解提示:在绝大多数有关对三星堆青铜大立人的复制品中,既见不到该文物原件客观存在“该人像后脑勺部位有明显的‘U型’发际线(用双向箭头表示),而且很平滑;发际线内,有两个硕大的、可能用于安插固定女性笄发之‘发夹’的孔穴”。又不知大立人右腋下有较隐蔽的两孔,还未认识在人像背部胸腰结合处的另一孔。现在因为增加认识到这五孔的客观存在,这才从原来只知青铜大立人人像正面的、而并不完整地尊容中,发展为能进一步从外表上了解到青铜大立人人像正面的、背面的与侧面的图案物象之和;即这才相对来说让自己心目中的青铜大立人人像,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呈立体分布的外表印象。 】
 楼主| 发表于 2023-2-20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2-20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2-20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 读图39、40、41(图来自《百度》 )的部分图解提示:三星堆出土一大(大立人)一小(兽首冠的掐指者)、双手呈环抱状平举于胸前的青铜人像和57件青铜人头像,以在单耳耳垂上穿有一孔的为普遍性,如图37、38、39;单耳穿有双孔的仅有一件青铜人头像,为武士头领的打扮,如图40;单耳穿有三孔的也仅有一件青铜人头像,就是以头戴十绺辫索冠的某位巫师头像为代表,如图41。】

        ①青铜大立人后脑勺处两倾斜孔穴是用于固定女性以笄作发簪的斜插之处

        1986年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大立人,已断为两节(见图34)。修复后的该文物整体,由大立人像和台座(底座)两大部分接铸而成(见图7、8)。台座呈方形,四周以日晕纹作主纹(见图26、63、64)。大立人像采用分段浇铸而成,身体、手臂和足底都可见接缝,身体中空。立人像头戴莲花状的兽面纹(指上层冠)和回字纹(指下层冠)的双重高冠(见图30、33),下层冠圈以下的后脑勺表面、有明显地发际线(见图37)。因在其较大面积发际线(用双向箭头表示)内,既无剃发痕迹、又无明显的辫发;所以,从青铜大立人加以双筒高冠的实事上看,此大立人的头发应为束发发式——先将部分头发遮掩于“筒形双重冠帽”之下层回字纹的帽内、剩余的多数头发(可能是真头发)便以笄而束其发,蓬松在大立人后脑勺发际线范围一带。

        从图37中,表现有从大立人像背面能观察到其双耳各一孔穴、其背部有一孔穴和后脑勺发际线内有两孔穴的事实;其中,以在大立人后脑勺处的这两个倾斜孔穴为最大。我们对此估计:其大立人青铜像的主人,是先把头发分内、外分别卷束起来后,先将卷束在内、在头顶上的部分头发用冠帽套住,再用笄作发簪、将卷束在外的头发(为“笄发”发式)系在脑后;然后,再将此“笄”结构下端分叉的两个部位、斜着插入两个同向倾斜的长方形大孔中(如此插入其笄、能将真实的头发更牢牢地束于脑后的青铜孔穴中,即能说明此人显露在外的头发较多)——估计青铜大立人使用着这类“笄发”的发式,其实早在本文之前就已有专家们撰文认可。此处其“笄”的形状,可能像图42、43的“蝴蝶结”。

        我们认为,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后脑勺处两倾斜孔穴的用途,类似于将由“蝴蝶结”固定的头发插于此;此两孔穴,就是加固女性以笄作发簪的斜插之处。而笄、主要是古代女性盘头发用的一种簪子。

        此史料,可结合对三星堆青铜大立人的发式分析。钱玉趾言三星堆某青铜人头像左后侧,系挂一个长筒形器物为“灵筒”;灵筒上端的内孔,是装置祖灵(灵位)之处。该民族习俗,现由彝族人继承着。
 楼主| 发表于 2023-2-20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2-21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星堆青铜器表现女性“笄发”式样的已知实物,有在后脑勺发际线内扎个类似于“蝴蝶结(图42、43)”的式样。另外,本书中由
“图18:三星堆青铜跪坐人像正面图”表现的发式,则是女性的扁高髻发式。

        由于青铜大立人实物后脑勺发际线内具有较大面积、平滑的发际空间,其间又有两个较大的长方形孔穴,则表示可盘结于此的头发相对多。许多专家学者在论述有关“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发式”这方面时,多称其为“笄发”式样。奇怪地是:这一“笄发”式样本为女性发式的常识,却在以往他人研究三星堆曾有的文论中、不知为何被忽视了——按一般逻辑,能去推测“留着‘笄发’的青铜大立人”、应当是女性的性别;他人在此为何缺少其联想?而上述佩戴“蝴蝶结”的式样,是笄发,还是“灵筒”?

        如此“蝴蝶结”式的发式,亦可能作为女性“爱美”的证据之一。青铜大立人作为王者、巫师、神灵与女性的“半人半神”之合体,也是需要“美感”的。

        (2)发现大立人背部方孔与右腋两孔同为背负一“襁褓”而设计

        青铜大立人在三星堆青铜文物中,既是作为王者、巫师、神灵与女性的“半人半神”之合体,又是集天地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和神灵崇拜为一身的偶像。我们经学习苏宁《艺术迷狂与偶像再造——三星堆青铜神像的美学思考》的有关论述,对本书有值得借鉴处并产生了下一段落的改编内容。

        在三星堆传神祭祀的这个崇拜体系中,人们首先崇拜的是自然物的实体,如崇拜太阳与北斗、崇拜山川与江河等等;随后才是崇拜物的模拟,如崇拜神树或龙、虎等图腾;或崇拜象征物,如崇拜神庙、祖庙等。在三星堆遗址中,当青铜大立人等青铜神像作为崇拜物的象征出现时,正如恩格斯所说:“自然力的人格化,产生了最初的神(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神的人格化导致了神的人形化,“最初的神”即是具有人形化的神;三星堆神像体系,就是这个意义上的神。人们从它们的身上能返观自身,又能观照到远古神灵的影子——请再次关注青铜大立人:其手势、站姿,就像是“神、凭借人像”,在发布诏令……

        在本书中回头看看图37,此青铜大立人像背部的外衣胸腰结合部正中处,有一个长方形孔。有人称此孔穴为外衣上所佩方格状类似编织的“绶带”之两端而需要结襻所存在的,但其原结襻饰物已脱,故不得深知原孔的用途。

        我们,不同意有文章称此原孔处有单独存在结襻用的一配件已脱落之说。因为通过将图37原孔所在处局部放大为下面的图44之后,能更加清晰地看到:大立人像背部两条“绶带”之两端,已通过特别结构的类似结绳方法,将两条方格编织状的“绶带”之两端、已各自自身牢固地打好了单套结,表示其已经完成了结襻(襻,本意是把衣服的带子系住);所以,无须在背部的外衣胸腰结合部正中处安排这个长方形孔,以用此方形孔去单独设计一个让其“绶带”两端应结襻的位置。

        看看图44放大图的效果:胸腰结合部这个长方形孔两侧,两条方格编织状的“绶带”之两端、已有严实地套结图案;要想再在此长方形孔上安排“绶带”之两端的“原结襻饰物”,则会让此长方形孔和此“原结襻饰物”皆相对属于多余的摆设。

        大立人背后胸腰结合部这个长方形孔是不可改变的客观存在,它一定有人们还未知的用途。

        再看图45或图38此青铜大立人人像右腋下有两孔与大立人胸腰结合部这个长方形孔,相互是有关系地:首先是此人像右腋下的这两孔一定要有某物与其结合、才有利将某物系于身上的必需,也才会有这两孔存在的意义。但是,能将何古物单独系于腋下这类不方便之处、确实让人犯难?

        在常理下,若仅看此人像右腋存在的两孔,应当几乎无单独佩戴或挂靠一身外之物在此处的可能。因而,应换个思维:将立人像右腋下两孔(图38或图45)与背部外衣胸腰结合部这一方形孔(图37或图44)结合起来,再分析:由这三个孔综合作用能形成合力,缚住一个“婴儿包”、即襁褓。如果说此女巫师才分娩不久,她要背着一比“身披祭祀授带或王权授带”更神圣的襁褓(1岁以下幼童),去向苍天祈祷、去用夸张的双手姿态,请愿神明保佑本族的福祉与人丁兴旺……这一体现“人之天性”的神圣场景,也许正是本书第一篇末尾“【 趣味阅读……】与图31:川渝保存有古老的‘交斗·交子’出嫁婚俗”图片内容有关,即疑属共同传承的巴蜀“交斗‘交子’”遗俗之源……
若有如此这般背着一襁褓、站在与北斗交通的祭祀法坛场景中去向天地祈祷的巫师,此巫师则必是女巫、而绝不是男觋。
 楼主| 发表于 2023-2-21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2-21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 延伸阅读:由笔者拾掇的对话而隔空接续——青铜大立人背负着可能的“襁褓”会往哪去了?  

        中央电视4台国际频道 2004年2月26日《三星堆·消失与复活·第四集》节目的笔录……钱玉趾先生认为立人像应该是古蜀人的宗教首领像,铜像双手所握的是类似彝族巫师的法具神筒。钱玉趾:“这个签筒是竹制的,或者是木头的,被烧之后就不存在了,所以留下两个空的手的形态在那里。”孙华先生分析说,立人像的衣冠饰件均为青铜铸就,如果他双手果真要持通天柱或神筒柱这样的法器,那也应该由青铜铸造才是,不应偏偏是这个物件要拿木头或竹子来制作……  

        看这一对话,该节目反映的后续情景是:孙华先生的分析,把钱先生的见解反驳成功;让其未再申辩……

        《三星堆·消失与复活·第四集》节目的播出虽然已经过去十多年了,其文化意味却仍可拾掇而与之再对话。如今,笔者可能在不涉及讨论“大立人手中握有何物”这一有局限性的前提下,去延续钱先生未能再申辩的其它理由:

        三星堆青铜大立人身上存在明显从外观可见的“七个孔穴”,在人像文物被发现时都是空的,说明原依附在这些孔穴上的物品或非青铜铸造物、或原有的配件物已经三千多年变化而脱落或消失。譬如,大立人后脑勺处两个倾斜的孔穴,按理应当存在由其主人把原有所卷束的、非青铜铸造的头发和用青铜铸造的笄所作发簪、一并系在脑后而插入这两个长方形大孔中用以固定。可是三千多年过去了,尤其是此青铜大立人经历了被焚烧、被打断为两节的磨难等等,当时大立人后脑勺孔穴处以笄作发簪的青铜物件、可能类似于大立人耳朵佩戴的青铜饰物均被脱落了一样;作为其头部所束的头发因非金属铸造,更早已荡然无存——这犹如由此人像背腰部一孔穴与腋下两孔穴共同背负着所谓的“襁褓”原物也可能非金属铸造一样,同样地让该原件已经必然无存。 】
 楼主| 发表于 2023-2-21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2-21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发现大立人的举止重在演绎历法而祭天  

        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是体现古蜀“人神一体· 半人半神”习俗的代表性文物。本书既同意许多学者原来已就该文物文化涵义所评价的观点,却不愿停留在原有的该观点上;认为目前就有条件去将“人神一体·半人半神”习俗中属于“人”的这一半内容挖掘出来——在视青铜大立人像只作为“人”而不属“神”的文化属性中,即在摒弃了“神性”的干扰后,此青铜大立人之女王、女巫兼历法大师的身份与文化影响力,便可置于广庭大众中予以评判、促其新形象渐渐走向明朗。

        1、发现女巫“双手模拟圭尺游标、演绎太阳回归运动”
  
        (1)中国的“圭表”文化由来已久

        圭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立竿)和南北方向平卧的圭尺两部分组成。古人对圭表的利用,首先是通过观测表的日影变化测定冬至(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与定方向,进而计算回归年长度等。

        表是矗立的标杆,圭是南北向平卧的尺。表与圭相垂直,放在圭的南北两端一侧或两侧而立表测影、以圭尺计年。

        陶寺古迹遗址是中国最早天文观测点与出土有最早“圭、表”漆杆和玉琮游标等文物。

        在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城址遗址被发掘前,中国文化界认为立竿测量日影的“圭”之仪器,不晚于尧舜禹时就已经使用。《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成功后“帝(舜)赐玄圭……”,就是早期的证明之一。

        2002年,考古人员在有“尧都平阳”之称的山西陶寺城址遗址的现场,通过对其中期王墓IIM22头端墓室东南角的发掘,出土了一件能测量“二分二至(注:为简化理解,本书使用的‘二分二至’系现代用语、与它们对应的古称只适当说明)”四个特定节气、兼有“圭、表”双重功能的漆杆。

        《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8卷第3期(2009 年),刊登了何努《山西襄汾陶寺城址中期王级大墓IIM22出土漆杆“圭尺”功能试探》的文章。说明此圭尺与立表组合能测量日影,可用于制定历法和领土幅员测量等。

        这个陶寺城址的古遗址经考古天文历史专家论证,认为这里有比夏朝要早约二百年的中国最早天文观测点(距今约4300 年前)。在此观测点的重要天文收获,得到了最早的“圭、表”文物及圭尺(图48)和玉琮游标等(图49)。
 楼主| 发表于 2023-2-22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2-22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 读图48、49(图来自《百度》)的部分图解提示:陶寺城址中期王墓出土有“圭、表”双重功能的三色漆杆圭尺,有40多段色带编号(三段虚线区缺失的部分未计入);专家学者对此得出结论:陶寺圭尺不同刻度,分别用于对应着现代所称“夏至、春分、秋分、冬至”的影长判断;在漆杆圭尺旁的漆匣中,配套有中空结构的玉琮游标(游标,是一种游动测微标尺,可读取度盘(或直尺)读数。是早期测绘仪器上常用的测微设备。用于量测主尺上不足一个分划的零数。其上刻有指标、分划线并注记分划线号数。可顺读和逆读);此玉琮游标边长5.2厘米,高2.8厘米,孔径4.4厘米,壁中段最薄处0.4厘米,刚好套在直径2—3厘米的圭尺上;疑是最早的游标。陶寺城址发掘领队何驽认为“中国”的最初含义,是在“尧都”由“圭、表测定的地中或中土所建之都、所立之国”。】

(2)发现大立人“手拟圭尺游标”由左、右手分别演绎天文
在陶寺城址遗址发现漆杆圭尺和漆杆圭尺旁的漆匣中有玉琮游标的事实,有力地说明了“漆杆圭尺与玉琮游标”在“尧都”已经相配套,并用于天文历法的观测。这一考古成果出现于尧舜时代,对于后世的夏商文化势必产生影响;当然,也有可能对同期的古蜀文化有影响力。
2015年6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举行山西陶寺遗址发掘成果新闻发布会——《尧都从传说走向信史》;宣布了陶寺观象台所表现出来的天文历法知识,与《尚书·尧典》里的“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记载基本吻合。
在“尧都”天文观测遗址中出土“漆杆圭尺与玉琮游标”的文物意义向社会公布后,对我们理解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像的手势意义有重要地启发:大立人像高达262CM(可再除去最底边的包边有2厘米的镶条),将其放置于特定位置的阳光下;可用于表示其“立标杆(大立人像)、测表影(用圭尺测日影)”的功能。而由大立人像用作如此高大“标杆”的立表之影,需要大立人像去特别地呈现出“中空结构的‘巨手’”;并用此巨手,去叠加体现类似“玉琮游标”文物的功能、去配套测算“圭尺(大立人像)与‘表影’”之相关刻度的计数,以掌握一日太阳高度变化和一年观察主要时节的天文知识。
三星堆遗址发现者燕道诚是现代广汉的乡间文化人,在他于1929年率先掘出三星堆遗址的第一坑文物中,似乎正有类似“尧都·玉琮游标”的褐黄色玉琮(见后面“图94”)。此文物在解放后,已由其子燕青保交给了政府。
①商朝使用阴阳历与古蜀同时期使用的太阳历不同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约从公元前1675~前1029年,共经历496年。商朝的历史阶段,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考古研究认为,三星堆遗址青铜文物的铸造多属晚商时期,则距今约在前3200年以上;这就是分析三星堆二号祭祀坑所埋藏青铜大立人人像文物的最迟时间。
距今至少有3200年的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文物所处的历史时间,比在21世纪初才发现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城址“尧都遗址”、出土有中国最早天文观测点与最早“圭表”漆杆和玉琮游标等文物,要晚800~ 900多年。
从传说尧(在位98年)舜(在位42年)禹之后、再经夏朝471年与商朝前期、中期的300多年;所以,至晚商时期,应有800多年。这期间存在中原与古蜀交流有“‘圭、表’文化,使商代社会之西南一域的古蜀人发展出具有测算二分二至(现代用语)的能力并进行历法编制”的可能;考古界现已有大量证据证明夏、商文化对三星堆文明有一定影响,而三星堆文明对商的影响却小。
《百度知道》介绍了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二编第二章第三节:“商代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每年分为春、秋,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闰月置于年末,称为‘十三月’。到祖甲以后,闰月也有放在年中的。 殷墟曾出土一片胛骨,上面刻着两个月的干支和‘月一正曰食麦’等文句,是商代历书的一部分抄本。”
  
        我们解析商代的历法:它既不是根据人们观察太阳视运动所测得一年时间为基础的阳历,也不是以月亮圆缺的朔望月作为一个月周期的阴历,而是在“以闰月定四时为成岁”(来自口传《尚书·尧典》——它成书于东周,此“四时”若要对应于商代运用,只应为“春秋”二时节,不可能为东周才有的春夏秋冬四个时节)阴阳合历的统一下,再去安排一个历年中各个历月的大月与小月分配;商代的阴阳历还不够先进,还未认识到中国阴阳历存在十九年七闰的规律性,从而只能在若干年内不很科学地置闰,并将有该闰月时的闰月或历月统一置于该闰年的年终(到商王祖甲以后,又发展到可在年中置闰月)而完成其历日、历月、历年的编制。商代有闰月的历年,是特殊的历年;这个闰月之月若置于年末,此月则称该闰年之当年历年中的“十三月”或“第十三月”。

        所谓“十三月”,绝不等于商代的阴阳历都是“一年共有十三个月”,而是指在商代的历法中出现某年闰年时,此闰年才具备有十三个月;而这样的闰年在商代历法的整体历年中,仅仅属于少数年份才有。因此,不能认为商代的阴阳历就是年年都有十三个月。如果说某人曾用这样的看法,去解释可能接触到某种一年有十三月的历法属于商代,则是错的。因为在商代适用的阴阳合历是十二月历、不是十三月历;而与夏商同期的古蜀国,却曾经存在有这样“十三月历的太阳历”。

        在商代的阴阳历中,每个月还分为三旬,大月的每旬为10日、小月的第三旬为9日;卜辞中,常有卜旬的记载。
商代的阴阳历,有“春”、“秋”之称;无具体的“四时”概念。指这时期的一年或一载或一岁的分配,不是分为春夏秋冬四季,而是分春秋二季。“四时”概念所含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意思,应当在东周的晚期才完善。

        与商代同期的古蜀历法,到了商末时已经发展出有了一年分五季共十个月的太阳历。古蜀的十三月太阳历与十月太阳历等内容,皆是与商代历法迥然不同的历法系统。

        由三星堆遗址的青铜太阳轮和青铜神树文物,均能表现“一年五季”(在本“第二篇”后面两章内容中有专门阐述)的历法特征。在“图41:耳朵上钻有三孔的青铜人头像——青铜辫索冠人头像”表现的“十绺辫索冠 ≈ 指示一年十个月”的文物意义中,亦能证明与青铜大立人同时代的古蜀,已有了十月太阳历的存在。这既说明三星堆古蜀人已有将“年、季、月、旬、日(含有闰日)”结合于太阳而制订太阳历法的能力,比商代已有将“年、季、月、旬、日(含有闰日、闰月)”结合于月亮、太阳去制订阴阳历法的能力而简洁;又证明此时的蜀国对“二分二至”这四个特定时节有了结合于太阳历的正确认识与运用,亦说明古蜀还能运用北斗知识判断寒暑;即能在“二分二至”四时节之间,恰当地增加“大寒、大暑”两时节——因为古蜀若真的制订有十月太阳历的历法,就必须要运用与北斗有关的“大寒、大暑”这两时节作为历法编制的天文依据。

        中国科学史专家钱宝琮和日本汉学家、天文学家新城新藏在20世纪研究中国东周春秋时期的天文历法(以春秋晚期的《左传》为主要研究对象),认为在东周的春秋后期(约公元前500年)、中国的阴阳历可能才开始施行十九年插入七个闰月的科学置闰方法。
到了西汉武帝时期,由四川阆中人即阆中夷后裔落下闳于公元前104年主编完成《太初历》、才确立了中国农历的基本体系,才形成了自此之后在中国阴阳历中全面执行十九年七闰的基本规律。

        1)我们推测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奇异的手势,是古蜀人在进行天文·历法知识的特别演绎:既以直立的青铜人像本身、去拟天文仪器圭表之“表”的功能(人像可面对阳光而拟出阳光的投影),又以该人像奇异手势、去表现“三个手指缝”能代表“在其它物件的‘圭表’中存在三条重要的日光投影刻线”,以表示古蜀人能学习到由图48反映“尧都遗址”陶寺漆木圭尺上色带格刻度之天文知识(象形于该漆木杆上刻度的刻道、刻线或画道表示的刻线),进而简化迁移为“大立人右手的四个巨大手指之间”、有“三个大指缝能表示太阳在回归运动中会投射出这样有特别意义的三条光线、即特殊的阳光‘刻度线’”…… 然后,再发展为“人像左手以四个巨大手指与其间‘三个指缝’,共同演绎‘冬至→大寒→春分→夏至→大暑→秋分→冬至’这六个时节或节气的排列顺序(当第二个冬至出现前夕的一瞬间,就应当意味着一年的排列顺序结束)”。

        2)对大立人这双特别的大手,21世纪的考古工作需要去做仔细解读,不让设计该大手的文物蕴含被浪费。而我们的文学考古,就可想像并验证这大手的每只手均有28个指节,可拟妇女的月经历法;即由古蜀发明的13月太阳历,或是刘尧汉在追溯古夷发明的太阳历或人体历法中的第一种人体历法。
 楼主| 发表于 2023-2-22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2-22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 读图50(图来自《百度》 )的部分图解提示:
         1)大立人左手边的文图注释——指向两个冬至的箭头均为单箭头,而指向其它节点(注:中国“节气”一词的出现,得益于西汉阆中人在汉武帝时代编制出中国第一部由真人实名制编订的历法《太初历》 ;因而这之前只有“节令、节点或时节或‘气’”的概念)为双箭头;这是说明从上面第一个单箭头从冬至指向左手食指,表明其这一瞬间既是冬至“时节·节令·节点·气”等称谓的开始、又是一年时间的开始;到下面第二个单箭头从左手小指指回向冬至的一瞬间,可同时产生两个临界意义:第一年结束与第二年开始,属于同一瞬间;这样的“同一瞬间”,犹如时钟“24点≈0点:24点指示昨天的结束、0点是今天的开始。”

        2)大立人右手边的文图注释——请按图中垂直箭头顺序理解:冬至(日短至)→春分(日夜分)→夏至(日长至)→秋分(日夜分)→冬至(日短至)。此图表示一年中最四个重要时节依序循环。

        3)大立人右手边文图注释出现两个“冬至”的循环图示方法,与大立人左手边文图注释出现两个“冬至”的图示方法,存在少量的形态差异,其本质却是一样的。 】

        我们认为天赋秉异的青铜大立人是天赋极高的女巫,具有当时普通人不能掌握的天文地理与历法知识;所以,她要以女王、女巫兼历法大师傅的三重身份,利用祭祀场所,向自己的族人传授基本的历法知识,以便利用历法,把握农时、从事农事、安排生活——鱼凫王朝的顶级艺术家对女王这样的手势比划、深情演说与跣足交斗及衣着等综合姿态,进行了瞬间定格与造型,这就形成了由青铜大立人像留下神奇肢体形态并产生族人在祭祀中竞相效仿的所谓“手崇拜”——然而此“手崇拜”也是青铜大立人向其祖先学习与继承,因为大立人的龙袍上有四只夔龙(图33),均是“大手巨爪”的图腾形象;另外,有三星堆玉璋文物的图案,也另行展示着在大立人之前祭祀古蜀王神灵的神龛上(图19),亦有“大手”的特征(有图中的红线指示“大手”)……

        商代时,中国人对历法中称“日短至(日南至·今冬至)、日长至(日北至·今夏至)、日夜分(日中·今春分或秋分——此名称,会在一个周期中以间隔方式出现两次)”的这四个重要时节或节令,在周代晚期才分别对应改称“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见图50中右手边的文字注释)。

        与商代同期的古蜀国,因其青铜器制作大大地优于商代,又有三星堆文物可多样地联系与北斗信仰和祭祀有关;由此可推测,商代的古蜀人已同时掌握了以观察太阳周年视运动变化规律定冷热季节、以运用北斗周年视运转规律判断寒暑(以大寒、大暑为代表)半年或季节的能力(见图50中左手边的文字注释比右手边的文字多了“大寒、大暑”时节)。

        图50中,左手边的文字注释有两个“冬至”,这并非重复排列,而是突出从上面第一个冬至出现后,依序排列出六个节气之后,当到第二个冬至出现时,既是第一个排列顺序结束,又同时是第二个排列已开始了。

        ③大立人用右手四手指之间三指缝能表演“二分二至”的周年循环

        回看本书“图7、8、35、37、38、45、50”,对比观察青铜大立人双手以原本同一位置所表现不同角度而看到有差异的形态:手臂粗大,颇为夸张,两手呈抱握状,左手屈臂置于胸侧,右手上举齐右颊;表现为“中空”式握拳特征。此特征,与“图49:玉琮游标圭尺”的“中空”特征相一致。此一致并非巧合,而是三星堆大立人手势的“中空”造型:既拟游标、又可测太阳高度,能“一举两得”:

        第一,青铜大立人文物是商代晚期的器物,以其人像身躯细长而挺拔,直立的身高在所具象征天文意义中可直接拟圭表之“表”;人像身高所投的日影,可学习尧都陶寺遗址IIM22:43彩色漆杆有圭尺的用途,去用自己的手、拟“圭尺(游标)”进行刻度计数与测量。

        第二,大立人左右巨手中,皆有夸张的四指与四指间存在三个大大的指缝;以大立人右手的三个手指缝为例,能将由其它圭尺上一年中出现三条特定阳光刻度线的天文现象、经迁移而转移在大立人手指缝中进行演绎:

        三个指缝中位于上面的缝隙,表示冬至日,古称“日南至(太阳直射在地球最南的位置上)或日短至(白天的时间在此日为最短)”。三个指缝中位于下面的缝隙,表示夏至日,古称“日北至(太阳直射在地球最北位置)或日长至(白天的时间在此日为最长)”。三个指缝中位于中间的指缝,先表示从冬至日阳光的最长投影线到夏至日阳光的最短投影线的半年内,太阳直射点要在向南运动中经中间的春分日,古称“日中(太阳直射在地球中间的赤道位置)、日夜分(全球白天的时间在此日昼夜平分)”;当日影从夏至日最短投影线到冬至日最长投影线的半年内,太阳直射点要在向北运动中经中间的秋分,古称“宵中(太阳光又一次直射在地球中间的赤道位置)、日夜分(全球白天的时间在此日又一次出现昼夜平分)”。

        当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要完成这个以一年或一岁或一载为周期性的回归视运动,就是要按太阳在地球上能直射的南北两端点之一点为起算,才能完成“从一端点经中间线、到达另一端点,再从另一端点经中间线、回到原来的起始端。”这类“阳光在一年内的回归运动(视运动)”,就能以大立人右手三个手指缝的指示意义为例(按图50大立人右手边的文图注释),依序演绎出古蜀人理解“二分、二至”时的天文·历法意义。

        ④大立人双手是在演绎古蜀事物而并非握着玉琮等“通天神器”

        四川省成都大都市的广汉三星堆遗址于1986年出土商代晚期的大型青铜立人像,是中国已知最早、最大、最奇特、最神秘、最宏伟壮观的青铜大立人雕像,被誉为“铜像之王”。此人像双臂上举,夸张的双手握成中空的环圈状,却不明“中空之‘中’”有何物;一直无结论。
《百度百科》在解释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手持何物”时称:“最神秘的地方是其左右手中心轴不在一条直线上,它到底手上拿的是什么呢?他手中是否原本持(抱)有某种法器?有人认为是玉琮,有人认为是权杖,有人认为是大象牙,还有人认为是类似彝族毕摩(祭司)的神筒或签筒,也有人认为他是在空手挥舞,表现的是祭祀时的一种特定姿态。”

        我们不赞同猜测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手持玉琮”的主流意见,因为玉琮是指外方、内圆、中空的柱形玉器。玉琮本是祭祀地的玉礼器,在《周礼》中为女性用的瑞玉。而青铜大立人在性别方面多被人们猜想为远古华夏圣王(伏羲、黄帝、大禹、周文王等),这样的男性代表,怎么可能是“手持玉琮”的青铜大立人的文化原型?此外,看原有那些凡是为“内圆、中空的柱形器,如玉琮、大象牙或神筒或权杖等等”的猜测,皆不可能成为“手持何物”的恰当选项。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