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chaozai3333

[新体诗歌] 长篇叙事诗:在河之洲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9-16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刘仲被提名为 第三届 感动资阳 人物
http://gdzy.zy169.net/intro.aspx?id=210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1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poemlife.com/newshow-8799.htm
天铎奖(甲午)初选入围名单
在河之洲  再次入围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0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铎奖(甲午)复选第一轮名单
http://www.poemlife.com/thread-691457-1-1.html

发表于 2014-10-20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9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poemlife.com/thread-691901-1-1.html

天铎奖(甲午)复选第二轮名单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河之洲 获 第二届天铎诗歌奖:
http://bbs.mala.cn/thread-3347102-1-1.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5-5-26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时间深处的漂木

邱华栋

—谈刘仲长诗《在河之洲》



  这部长诗是我看到的最具规模的长诗,尤其是已经出版的长诗。在今天这个时代,以长诗的方式来结构时间、历史和个人记忆,进而扩展到一个地域的文化与历史的记忆,以及民族国家的记忆,这部长诗做了由小到大的尝试,和由小及大的扩展,不仅是规模,也是长诗内部的那种逐渐增大的空间,带给了我们以力量。

  规模非常重要。这使我想起来海子想写的《太阳·七部书》的雄心壮志。更大规模的长诗,自然是各个民族的史诗,这在过去是一个传统。只不过现代社会,史诗的叙事功能让给了小说,抒情让给了歌唱和短诗,因此刘仲显然是逆流而上地反着来,以这么大的规模,结构了他内心对历史的激情和个人对史诗的重构。

  长诗应该依据什么来支撑一个结构?我觉得,这部长诗是以叙事性来作为总的风格特征的,没有叙事性,这部长诗就很难在情绪饱满的状态里持续下去,持久下去,这部长诗的叙事,基本上是对作者个体生命所经历的那些风云变幻的时代的打量,和从记忆的河流里去打捞漂木。所以,就今天诞生的长诗来看,我个人倾心于美国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所写下的四卷本的长诗《佩特森》,那是对美国一个小镇的刻画,从人,到树,到他们共同的记忆所构成的风景。

  叙事使这部长诗在内部的人物构成上,有一个连续的画廊,在这一画廊中,从历史云烟里隐现的人物,一个个地出现,在各类历史风暴中遍体鳞伤和巍然屹立。作者有着巨大的、饱满的历史批判的激情,将史诗中的叙事性重新捡回来,带给我们那么多场景,人物,画面,故事,这是尤其难能可贵的。

  时间是这部长诗最重要的维度,是时间将作者带向倾诉的河流。作者刘仲今年六十岁了,知天命之年,这部书,还有一个潜在的名字就是:“天命”。个人的天命,时间的天命,历史的天命,每个人的天命,以及无可名状,难以预测的天命,弥漫在作品中,但这不是虚无的,是可感的,不是隐形的,而是积淀在人的内心中的。

  人是时间的动物,人是向死而生的时间的感受者。这一点,在这部长诗中,可以非常具体地感觉到。作者以巨大的激情,来呈现时间的扇面,在这一扇面上,那么多命运多舛的人物和历史的怪兽在搏斗和纠缠,最终带给了我们一幅时间的肖像:这肖像,是由时间的河流在永恒地流动,以及在河之洲的恒定的稳定所构成了动与静的画面。

  高蹈是一种理想主义者的姿态。我觉得刘仲在这部长诗的背后,让我们看到了他高蹈的灵魂,这一孤寂的灵魂,是那么的阔大、深邃、饱含了对大地苍生和芸芸众生的那种悲悯情怀,对人生在世的一种关怀。这一关怀,既是理想主义的,也是带有某种宗教情怀的。这一情怀使这部长诗带有着黄金一样耀眼的光芒,带有着理想本身的质地,带有着生命体的温度和对高蹈精神的永恒的渴望。

  而这一高蹈的姿态,是以具体的语言所构成。这一长诗结实,紧密,内部张力大,形象、意象、语调、方言等等各个侧面都将一种惊人的耐力呈现给我们,作者是以夸父逐日的姿态来写这部长诗的,这是作者的精神高地和他的精神的碑文,也是带给我们的一本非常浩大的个人史,一幅历史的精神肖像,一册温暖着时间本身的经文。这部长诗注定如时间河流中的漂木那样浮现出来,在我们的视野中成为巨大的存在。

 楼主| 发表于 2016-7-14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史诗放彩彰大化 骚坛吟鞭壮国风  
                       ——浅谈刘仲史诗《在河之洲》及其它
                        黄  奎
  珍若黄钟大吕,厚如长城古砖,重达五斤,肇世界诗歌个体创作篇长之最的煌煌巨著《在河之洲》,在荣获资阳市“五个一工程奖”后,马年底又夺得中国长诗专项奖——第二届“天铎奖”桂冠,在海内外引起颇大反响,刮起了阵阵旋风!
这部跨时百年、历经五代的“现实主义叙事史诗”,是资阳籍著名诗人刘仲竭三十载之功及毕生智慧呕心沥血打造而成。他的童年,是在秀才外祖父用黄荆条子逼着诵读《三字经》、《诗经》等国学经典中度过的。青年时期正值“文革”,读了不少别人从图书馆偷出的中外书籍,用可贵的知识浇灌干渴的心灵。后来,受启蒙老师陈庆刚指点,与缪斯结下不解之缘,拚命地读写,冀望改变坎坷的命运。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他创作了反映中东战争的长篇叙事诗《斋月里的歌》,初步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1998年集成出版第一部诗集《艰辛的旅程》。2011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在河之洲》,则对现代汉语白话史诗进行了有效探索,再造历史对艺术之重建,塑起一座文学丰碑。这部再版长达9万行、113万字的鸿篇巨制,范围涉及古今中外,内容涵盖数十学科,深描细刻上百人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的荣辱兴衰及时事变迁,堪称弥足珍贵的百科全书。其宏大、磅礴、厚重与锐气,无不给人以强烈震撼!其社会文学价值,最大限度地彰显于思想境界、独特视野、意象神韵、文风格调、创作体式的独创性及唯一性。其风采可见一斑:
境界闳阔  意象瑰玮
清魏源《栈道杂诗》云:“奥险半平淡,文章悟境界。”境界指人所能达到的修为或程度。对文学创作而言,精神境界和艺术境界的高低决定了作品的品位与价值。前者是作家精神修养、思想风貌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它体现的是作者的胸襟、气度和眼光;后者是艺术追求及作品所达到的艺术化程度,是创作技巧及艺术才华的综合体现。作者若有高境界,自然能彰显大格局、大气魄、大智慧、大风范。诗人站在东西方文明契合的制高点上,关注人类命运及国势兴衰,用辩证思维审视社会生存困境及民族苦难之成因,思考、探索通往理想天国之大道,致使灵魂蜕变而升华。尤其作者站在人道主义高度,鞭挞专制,反思历史,强化生命意识及人生尊严,维护民众权利,对人物命运充满终极关怀。通过主人翁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事物本质及生活真谛,揭露社会的腐朽黑暗,透视众生灵魂扭曲及人性之回归。史诗叙述了民族在艰难历程中的痛苦、悲哀、徬徨、绝望、觉醒及振兴的过程,揭示了时代发展规律,希冀人性之中的神性能自觉推动社会进步,坚信人类永续不朽的自强精神及美好的发展前景,体现了对大地苍生和芸芸众生的悲悯情怀。言人所欲言,言人所不能言,言人所不敢言。字里行间透射出对真善美的礼赞,对假丑恶的抨击,对历史的深刻批判,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视域宽广,立意高深,内蕴丰赡,风采独具。如以文革为主的题材,诗人的历史思辨意识已超越了“伤痕文学”的高度与深度。没有回避矛盾和争议,没有粉饰太平,没有为所谓的太平盛世高唱赞歌,始终用异乎冷静的笔触反映民族的苦难和追求,神风飞扬中尽显登高望远、指点江山之豪迈气概。如“我们听多了那可怕的咀嚼声:/黄肿病减少了千万人口,/黑五类的界线分隔开二等国民:/代食品的滋味,管制劳动的枷锁;/血统带来的荣辱,阶级异己分子/黑帽子是压死人的沉……/呵,多想带你们去考察那些/土高炉的遗址,/看一看那些消灭空怀的标语,/弄明白大跃进结束时是怎样的/迫切增加人口强迫妇女们怀孕。”一个忧国忧民、愤世嫉俗的思想者形象跃然纸上!
遍览史诗,意象极美。中国文人自古崇尚以意造象造景。早在南朝刘勰笔下就有“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之说。审美主体情、思、意、趣与审美客体景、象、物、境所感应、交融和契合,方能产生一个个完整、奇异之意象。刘仲根据人物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环境变化、心理活动等,不断捕捉和营造新的意象。如百花竞芳,各呈异彩。诗中景至、情至;景移,情移。不论是缠绵忧伤,深沉低回,还是洒脱豪迈,慷慨激昂,意象皆鲜活生动。如“时光呵,你苦涩的韵律\无情地流过所有的废墟\和废墟上那些梦境,\并为宿命这贪婪的祭坛,\奉献上一个个显赫的文明。\我巫师般诗人神秘的敏感,\迷恋于牢笼里的天方夜谭\和牲血所昭示的预言。\而发烧的自恋梦呓又泛滥于市,\似乎天国就是一堆玻璃碎片。”剖析事物时附带情感色彩,将抽象的概念动态化、形象化了,遂达静穆之境。作者还运用丰富的想象、新奇之比喻和内涵丰富的象征,生成美妙之意象。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事一物都成了他随手拈来的喻体、象征体,给描写对象以新意,引人联想深思。同时,为调动读者的情绪,常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彼此沟通、转化的通感手法浇培意象。如看到风雨中的花瓣,好像听到她在喊痛;听到恐怖的消息让人毛孔痉挛,浑身冷颤。见到毛茸茸的毯子,就让人感到温暖。闻笛箫悲咽之声,感到浑身冰凉等。声色并茂,动静结合,给读者带来回味和遐想。
气骨峥嵘  神韵超迈
气骨指作品的气势(文气)和骨力(精神)。它有一种从里到外的感人力量。“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东坡先生当年对饱学者的评价。“气”即是作家个性、才能构成的精神气质,又是作家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中的生动体现。柳冕说:“夫善为文者,发而为声,鼓而为气。直则气雄,精则气生,使五采并用,而气行于其中”。”所谓“直”,便是孟子所说“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的道义精神;所谓“精”,便是《管子》所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的正心聪明;“气行于其中”,便是曹丕“文以气为主”之观点。它肯定文章风格的多样性,又推崇雷霆万钧的雄壮之美。通观《在河之洲》,恰如风呼潮涌,气贯长虹。正气、浩气腾布于诗行,尤使情感激越,气氛热烈,爱憎催生。探而思之,皆因作者学富五车,思辨精深,识见卓荦。既有追求真理、秉正笃义、弘德扬善、惩邪除恶之壮心,又有胸怀祖国、思虑忧患、关爱大众、体恤民生之真情,故元气充沛,文风豪荡,力透纸背,神贯骨立!正如近代学者刘师培所言“凡文章有劲气,能贯串,有警策而文采杰出,乃能生动,否则为死。盖文有劲气,犹花有条干,条干既立,则枝叶扶疏;劲气贯中,则风骨自显。如无劲气贯串全篇,则文章散漫,犹如落树之花,纵有佳句,亦不为此篇出色矣”。
至若神韵焕彩,也是该诗一大特色。神韵指神采风度和韵致风味。神以思想素质为脊,韵以技艺情趣为髓。两者珠联璧合,相辅相成,方有感染吸引之魅力。严羽《沧浪诗话》云:“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斯言,是对诗品神韵之概述。《在河之洲》按时间、顺序、人物、内容确定主体、划分章节,再按故事情节细化段落,梳理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内容及情节不重复不雷同,人物冲突交织起伏,悬念设置险象环生;故事生发、结局多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黑与白、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交织缠绕,毁灭与生存、谎言与真理、光荣与败北、血腥与善良、情欲与理智,苦难与抗争、罪孽与救赎、思考与困惑鸣奏交响。诗页中,四处可见诗人正气凛然、疾恶如仇的鲜明形象及批判色彩。其曰:“中国历史上有过许多著名的强盗\ 都是杀人如麻,脚踏枯骨。\ 有的改朝换代做了开国帝王,\有的却死与打家劫舍\均分人世间的贫富。\可就没有一个人是死于追求自由\—— 甚至没有人想过自由为何物!”至理醍醐灌顶,引人深思!又如"铁线草的卑贱是不死的顽强,\香附子泥土深处繁衍生存——\我就象那香附子离不开这土地:\这土地生长出我的诗歌\并终将收容我的肉身。\李太白是仗剑出川成就功业,\我和我的缪斯却只能踟蹰丘陵\相依为命。\平庸中寻觅崇高和浪漫,\丑恶里发现美的踪影"。诗人有感而发,不诠释概念,表情达意以形象说话;兴会神到,天人圆融,言尽而意无穷。
博采众长  体式创新
清代诗人沈德潜曰:“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作者学纳百科,文习千家,潜心研究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世俗文化、外国文化,弘扬古今中外诗家心系社稷、情牵黎民、直面历史、体恤民生的精神追求及理想情怀,继承了自杜甫以降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不断吸纳文艺思想精髓,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化而用之。在他诗中,既有歌德、拜伦、普西金、海涅、屈原、曹孟德、李白、杜甫、苏东坡、岳鹏举、辛弃疾的奇姿风骨,也有臧克家、闻一多、艾青、郭小川、贺敬之、张志民等人的豪宕气慨。诗人以半个观察者、半个经历者的身份,走向一个个故事。以白描代替抒情,以细节代替象征,以写真烘托气氛,以主人翁之嘴及转换叙述者的语言阐述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看法,从而构建一个立体的心理群。其思路缜密,布局巧妙,议论弘深,旨趣高雅;以简驭繁功夫老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尤擅铺张扬厉、体物写志;戏中插戏,景中布景。叙事述理有条不紊,遣兴抒怀层层鞭紧。大处如狂飙扫尘,小处似工笔细描。句式长短结合,错落有致;押韵、换韵和谐流畅,诗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颇富音韵美。既注重长诗容量的扩张,也注重精神层面的表达及诗歌特质的把握。
纵观天下,海外史诗有希腊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印度的《罗摩衍那》、《摩河婆罗多》等,中国也有藏族的《格萨尔王》、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而以汉文化为核心的汉语言写作,除了《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短小的叙事诗外,一直到当代,鲜有文人个体创作之史诗。百年前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预言:将来的史诗必须散文化,将来的史诗就是长篇小说。然《在河之洲》的创作实践,是对他权威理论的挑战;此诗之问世,更颠覆了诗歌只擅长抒情言志咏物的思维定式。当年鲁迅曾褒《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奉为伟大史诗。而《在河之洲》却具备了史诗和诗史的双重特性——即以诗的语言形式描写历史故事,以立体而完整的历史故事编织诗一般的梦境及宏丽画卷。两者兼顾,从谋篇布局到实际操作都极难把控。它既具诗歌境界宏阔、想象丰富、空灵隽永、音韵和谐、哲思腾达的鲜明特点,又有小说容量博大、品位厚重、情节曲折、故事完整的风范,有散文意境深迥、行文洒脱、形散神收、浅显凝练之优势,有辞赋铺采摛文、体物写志、骈散结合、声律谐调之风姿。并且采用了夹叙夹议、咏叹结合、指点江山的春秋笔法,为描写对象提供了命定悲剧的神性安排;用意识流和章回体小说的手法,使结构更严谨、脉络更清晰;有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细腻入微的描绘,亲切感人。尤其是弥补了《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无状物描写及油彩刻画的短板,诗境愈加活泼鲜朗。诗人博采众长,融会巧用,独树一帜。否则,众多庞大的场景、精彩的故事、复杂的关系、纠缠的事理根本无法铺展。这是扎根中华传统文化并汲取西文菁华而绽开的奇葩,更是白话文及中国现代文类之体式创新,具有跨时代的历史意义。
                        风格奇伟  人物鲜活
“风格即人”,此乃法国名家布封之名言。刘仲天资聪颖,记忆殊奇,思维敏捷,擅长雄辩;为人豪爽守信,行事大刀阔斧,广交友朋,重情笃义,敢作敢为,喜打抱不平,从不向强权和邪恶屈服,具有天不怕地不怕之秉性。一生既得罪了不少人、吃了许多苦头,也令有识之士及文坛贤达垂青,身边跟随着一帮过命的朋友。其个性、言行卓尔不群,常为世俗不容,反映在作品中却耀眼生辉:神思腾达,智光闪耀,情感澎湃,锋芒毕现,处处彰显真性情。诗人善于把握富于个性特征的感性形象,将物景人格化、特征形象化。从不以个人的意志、观念强加于描写对象,而是顺从事态的自然发展合理设计。剖理叙事浅里入深,小中见大,平中出奇,易处见工,丰厚之内蕴及深刻之哲理昭显无遗。成功地运用意识流、蒙太奇、内模仿、移情等手法,追求立体化创作,诗情画意更浓郁,戏剧效果更突出。或用古法倒折、逆挽、截止、横空、断续、离合诸势,叙事、抒情、状物、议论、夸张、白描比翼齐飞,比、兴、赋、评、咏携手共进。形、景、情融为一体,事、理、典化为一炉。描写立足现代汉语及白话文,巧融文言语,兼顾方言语,广纳口头语,善用网络语,汲取外来语,常收戏剧语,擅借民歌语,从而丰富了语言内涵,增强了艺术张力,拓展了叙事空间。最精彩的是方言土语,十分接近百姓的语感,泼辣风趣。既能助人物个性的刻画,又能体现川中乡土的迷人风味,引起读者共鸣。言辞极具个性特色:文白相兼,形象生动,幽默雀泼,质朴清新,凝练浅显,节奏铿锵,甚至嬉笑怒骂、嘲讽调侃都成妙句。在第八卷中,连普通农家狗都寄寓了阶级属性。狗打架,也代表不同的阶级阵营:“狗主人的阶级决定狗的地位。\贫下中农的狗咬着贫下中农\只是误伤,\劳改犯亲戚的狗咬着贫下中农\是阶级报复行为!"此乃阶级斗争岁月里的畸形传奇,令人啼笑皆非,反讽意味十分强烈。又如“穿号衣的轿夫喘着粗气,\神情却有吃官家饭的得意。\坐轿子的官老爷官职越高,\抬轿子的小轿夫就越有等级。\扛洋枪的新军丘八耀武扬威,\仿佛是天兵天将在下操列队。\听命于洋教官铁哨的嘘嘘,\吊裆裤老绊住害疥疮的双腿。\抓小偷催税款个个是好汉,\上战场见真钢就全靠脚片。\新式的俄步操踏不准点子,\两排人的纵队又挤又乱。\还是长辫子,还是粗布袄;\还是灰头帕,还是罗锅腰。\一张张瘦脸上多的是烟灰,\只不过扛的洋枪而不是梭镖。”出神入化的描写,惟妙惟肖的轿夫及滑稽的洋枪队呈现于眼前。
史诗以人物命运为主线,统领全文;以奇异故事为珍珠,贯穿全篇;沿人事发展纵深推进,横向展开。以剥笋之方式,揭示社会矛盾、政权更迭、时代沉沦、道德堕落、良知迷惘、世态炎凉等,反映众生在污浊而黑暗的社会环境中精神之颓败、美梦之破灭、道统之瓦解及温良恭俭向野蛮兽性之嬗变。作者始终与他笔下的主人公同呼吸共患难,与脚下的土地血脉相连。诗中塑造众多人物形象,却无一雷同。如刘根娃、刘老幺、刘春、刘吉、郑奉玺、麻福寿、骆彪、谢二爷、简大爷、张月儿、葛德刚、葛兰姊妹、火幺叔、李能、马世勋、沈建强、云芝等个性鲜明、血肉丰满、形神兼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擅长肖像、心理、对话、行为的描写,充分展现其音容笑貌、言谈举止、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突出内心世界、思想变化、情感冲突的营造刻画,以此彰显个性特征及其精神风貌,体现人物的典型意义。如史诗中对落魄秀才葛德刚、儒生卓碧春的刻画,就非常突出、到位。葛秀才有过教书、当“猪扁耳”、贩米、种庄稼的生活经历,一生虽为灾患、饥贫所困,却牵挂国事,心忧天下,崇礼教秉操守,清高而仁慈,倔强而傲慢,不为物欲折腰。土改时拒绝控诉地主尤云雅、资本家廖汉臣的罪行。认为他们虽剥削人,也救助过自己,人要讲道德良心。但他也有怯懦、忍辱、迂腐、固执的一面,生活处处碰壁,常泄愤打骂妻女。在军阀麾下当参谋的卓碧春,生活境况虽好些,但也是捉刀代笔受窝囊气之奴才。其行事荒谬,玩世不恭,醉酒时竟将兰师长投共前送的2百块银元在堰塘中打了“水漂漂”。新社会帮人写封检讨书都不符要求,生活靠国外的妹寄钱救济。两相比较,葛秀才思想境界更高,行事更磊落。两人皆为饱读诗书之士,以前可以教书、当幕僚,解放后却无人问津,不能凭本事生活。主要是当时的政治斗争代替了精神文化,本人未学习运用白话文,思想言行难入时代潮流,成了社会多余的人。两个斯文人却救不了“斯文”,令人慨叹深省!史诗复杂的故事情节、叙写脉络、场景描写、人物刻画等均不亚于小说,且具浓郁的审美情趣及高雅的艺术品格。
刘仲以夸父追日的精神成为献身诗歌的勇者,用心血和睿智浇灌这棵土生土长的参天大树,是由诸多因素形成的。解其殊奥,对学习借鉴或有裨益:
少立雄心壮志,在蹉跎岁月里熔炼真金。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七岁因父蒙冤入狱而过早肩负家庭重担,一顶“狗崽子”帽子让他饱受世人鄙视欺凌,极度贫困和饥饿伴他度过童年和青春。正因如此,逆境中磨砺出决不向世俗豪强低头的叛逆性格,不愿做命运的奴隶。后来他在生活中找到了泄愤诉怨之喷泉——诗歌。于是拚命读书和写作,立志做一个大诗人,让那些想将他踏入“地狱”的人看到他如何出人头地。从此,诗歌成了他如影随形的精神伴侣及生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当知青、搬运工、油漆工到百货老板、家具老板、餐厅老板、汽车老板、单位干部等,颠沛流离数十载,历尽磨难艰辛。但他始终凭着坚韧意志及顽强毅力,矢志不渝地钻研探索,将一生的遭遇、苦难、挫折转化为精神资源及创作财富,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化为诗波大浪,谱写灿烂华章,载着理想之舟驶向彼岸。这正应了一句俗语:不被灾难所吞噬,就会被灾难所造就。
勤攀书山揽风云,力彰大化之功。我们仅从家藏的上万卷书册,就可看出诗人嗜书如命之品性;从谈锋披靡、卓见不凡之言辞,窥其器识渊深之胸怀;从敏捷的思维及洞察力,观其思想锐利之锋芒。作者长期熬更受夜象饥汉啃面包一样遨游书海,索贝捞珠;从文、史、哲、政、经、法、乐、艺及社会、宗教、自然、审美等数十门类中汲取玉液琼浆;誊空心灵的杯子,坚持知识更新。常与古代先贤对话,以文坛巨匠为师,领悟人类兴衰、社会发展、历史变迁、人生命运之堂奥。尤勤于思考、对比和总结,读写融会贯通,遂成学养深厚并兼擅多种文体写作之通才:除诗之外,对小说、散文、辞赋、戏剧、楹联、杂谈、序跋、文艺评论、文史研究的创作也是得心应手,建树堪褒。注重活学化用,化学为新意,化智于内心,化珠于笔下;化用之成语、谚语、格言、警句等随处可见。入于里而出于表,得其髓而增其魂。既作生活的守法户,也作创作之“违法户”。为此,刘仲屡被评为“感动资阳”人物,去年还获全国首届“书香之家”殊荣。
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不为世风所动。刘仲是一个真正用生命写诗的人。其创作旺盛期,正处于文艺复兴的变革时代,朦胧诗派、超现代派、莽汉诗派、撒娇诗派、非非诗派、荒诞诗派、垃圾诗派、下半身诗派等蜂涌而起,如走马灯似地粉墨登场。有不少诗派将西方文学垃圾视为圭臬而大肆宣扬,违背文学创作规律,脱离社会生活,玩弄文字游戏,专注内心模仿,提出“反崇高、反理想、反文化、反传统”及“诗歌到语言为止”的口号。诗坛混乱的“实验”,脱离传统基础,导致民众不再读诗,其地位一落千丈。刘仲从不跟风赶浪,步人后尘。一方面博览理论专著,提高文艺修养及鉴赏水平,坚持理性思考;一方面抵制、抨击以精神自恋、玩味自我、梦呓呻吟、写作观念化及自绝于民族为能事的颓废文艺思潮,摒弃乌托邦式的创作幻想。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价值取向,推崇以民族传统文学为主而兼顾西学之发展方向,笃守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坚持走拓荒之路。始终以独特的审美意识和表述方式反映主客观世界,写出不少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及振聋发聩的文艺评论、美学论文,即使孤军奋战、重病缠身也义无反顾。正是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奋斗精神,造就了今天的刘仲。
坚持独思独行,卓显真知灼见。作者善于独立思考,用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判断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不管是对社会的观察、世象的洞悉,还是对生命的感悟、人生的体验,均能说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从不见风使舵,人云亦云。秉持与时俱进、贴近社会、服务为民的创作理念,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经营自己的精神家园。自觉肩负作家的社会责任和历史担当,针贬时弊,揭露黑暗,惩奸除恶,从无畏惧。有人把他的雄心和胆略比喻成大战风车的小说人物堂吉诃德,形象而贴切。其思想理念反映在创作上,就是天马行空,我行我素,放荡不羁。不屑讥讽和打击,不畏挫折和坎坷。写作不重复自己,也不重复别人。妙思纵横,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在谈到对艺术的认识时,作者曾坦言:“写作必须理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尊重文艺创作规律和艺术美学规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人生,通过作品促进人伦向上、人心思善,期冀人性告别兽性并向神性过渡。艺术家必须认识到自己活在当下,不能脱离时空和现实社会,我们的作品不能留待后人考古,而应发挥它应有的社会作用,形成新文学之构架。”
广交朋友,从中汲取智慧菁华。刘仲擅于社交,范围很广。作为草根阶层,青少年时期一直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饱受磨难。所以,不管是三教九流、贩夫走卒,还是贤达权贵、文艺同道,他都推心置腹结为朋友。一为保护自身而实现人生理想,互帮互助,学友之长,补己之短;二是交友增长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社会知识,拓宽了视野、知识面及发展空间。三是通过交流,搜集了许多有价值的珍贵素材,为撰写史诗奠定了雄厚基础。四是长期与志同道合者或文友切磋、探讨、鞭策,互相打磨;既锻炼了辩才,又提高了思辨能力,弥补学习、认识之不足,可谓功莫大焉!这些无名英雄,是他文学创作的直谏者、“磨刀石”和攻坚克垒的精神动力。
《在河之洲》因缘而生,历史选择了诗人;应时而出,即在诗歌发展的拐点上闪亮登场。它的问世,让许多自以为是的作品失去了重量。刘仲一生钟情谬斯,用诗歌为历史作证并唱响了生命之歌,用百多万珍珠字垒起五彩斑斓的艺术殿堂,展示天府之国一幅幅瑰丽画卷,促进了川中丘陵的文化重建,填补了汉族白话史诗的空白。当年黑格尔断言“中国没有民族史诗”的历史,至此终结矣。它如一条光芒闪耀的金河,流向远方。吾坚信不久的将来,骚客学者将象当年研究“魏明伦现象”一样研究“刘仲现象”,迎接中国诗歌辉煌再创的伟大时代!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7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整整九年了。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