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2分钟,成都军区作战部的参谋们集结完毕;4分钟,3000余名成都军区官兵完成了紧急集结,成都军区司令员李世明命令:部队立即就近展开救援;22分钟后,军队处突办预告空军准备动用运输机……半个月内,四总部、七大军区、所有军兵种和武警部队共约13.7万人投入救灾。
这是一个面积相当于两个篮球场的大厅。大厅正面是约3米高、几乎整面墙大小的电子显示屏。屏幕左侧部分显示着震区的兵力部署;右侧是电视台24小时对灾情的滚动信息直播。 电子显示屏前,坐着以几位少将为首的值班军官。值班将校的背后,是各组参谋们的办公地方,共分为综合、地面行动组、空中行动组、材料组、情况与保障组5个小组。 震后的总参作战部应急指挥大厅 解放军总参作战部应急指挥大厅,在汶川震后24小时不间断地运转着。5月13日起,这里成为军队抗震救灾指挥组办公室所在地。中央军委对10多万大军的调动,均经此处发出。 5月12日14点40分,确认汶川地震的消息后,田义祥隐约感觉到:国家——包括自己生活的平静将被打破。此后的48小时,他没睡1分钟。这位拥有31年军龄的大校,是军队处置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 向中国地震局一位副局长核实灾情后,田义祥立即把信息上报总参作战部副部长徐经年少将。随即,徐经年向总参和军委首长进行了汇报。 14点42分,军队处置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了第一道预先号令——令北京军区某集团军工兵团做好紧急出动和救援准备,他们是中国国际救援队的主体。 14点45分,徐经年要求成都军区机关进一步核实灾情;5分钟后,预告空军准备动用运输机。 成都军区:“报告,部队已在行动” 此时的成都军区已在战备状态。“这是军人的本能反应。”作战部参谋沈文贵少校称——在大约2分钟的地动山摇里,他和战友一起,从十楼的办公室冲到一楼的指挥室。 随着副司令员吕登明等人的到来,军区作战指挥系统的指战员就位。 14时32分~14时36分,3000余名成都军区官兵完成了紧急集结。“部队的房屋也有倒塌,但出动并未受到影响。”成都军区副参谋长曾冉少将表示。 14时32分,成都军区司令员李世明中将口授了第一道军区通令:部队立即就近展开救援。随后,该军区向中央军委发出只有8个字的首份报告:报告,军队已经行动。 首支救援部队地震发生42分钟后从成都军区出发。这支队伍急行军12公里,赶到距成都16公里的崇州。 事后,曾冉告诉记者,向军委总部的报告,本需要一定时间来进行震情汇总后方能做出,但“我们必须先下达命令,部队行动了,我们再报告。按照规定,可以边行动边报告。以救人为主,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不管知道不知道,部队先把人救下来再说;等有准确消息再救,黄花菜都凉了。” 从这一刻起,成都军区作战部的电话便响个不停。“到傍晚的4个小时之内,军区已经通过电话发出了190多个命令。”曾冉少将回忆。 距离都江堰约100公里的汶川,是军队的第一目标。由成都军区副司令员李作成少将率领的工作组,赶赴都江堰——这座城市距离汶川约100公里。 16点28分,应四川省地震局要求,成都军区向灾区派出的第一架直升机起飞,目的是侦查灾情。“我们要求打破层级,哪怕是县武装部有情况,也可以直接上报总部。”田义祥说。这些零碎但重要的信息,通过军队处置突发事件领导小组直报到了军队最高层。 三级指挥机构 5月13日上午,“军队抗震救灾指挥组”宣布成立,在军委领导下负责统一协调全国范围的军队——包括武警部队的救灾行动,并接受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直接指挥。 中央军委委员、总参谋长陈炳德上将被任命为组长,四总部各一名副职领导为副组长。 这个指挥组的办公室则由四总部、机关14个部门,外加国防部外事局、总后军事交通运输部的50多人组成。总参作战部部长戚建国、副部长马健、徐经年和葛矩昌4位少将在这里负责。办公室下设综合、地面行动、空中行动、材料、情况与指挥保障5个小组。 事实上,地震后不到60分钟,田义祥已按作战部首长指示电告济南军区、兰州军区做好调部队入川的准备。 救灾的第二级指挥机构是成都军区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此次七大军区以及海军、空军、二炮等兵种出动,多个大军区司令员聚集成都军区,如何协作至关重要。60岁的成都军区司令员李世明,担任了联合指挥部总指挥。 “其他军区的兵力没有到达成都军区的防区前,组织调动由军队抗震救灾指挥组负责。”田义祥解释说,“当到达灾区之后,则接受联合指挥部的调遣。” 灾后5个小时内,成都军区已经投入8000多名官兵以及上万名预备役战士。同时,成都军区还从他处抽调了1.4万多名官兵投入抗震救灾。到了12日傍晚,都江堰、崇州、彭州、什邡、江油这一带的救济部队多了起来。 此间,湖北集结了万余人,包括空降兵;济南军区某红军师、有“铁军”美誉的某机械化步兵师万余人在山东集结;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四川武警总队在四川、重庆地区集结;北京,解放军总医院6个专家组的专家换上了迷彩服。 按照量情用兵、就近用兵的原则,成都军区联合指挥部最初计划动用4万余兵力,划出4个任务区。 第一任务区为汶川、理县、茂县片区,投入济南军区的8000人;第二任务区为都江堰、彭州片区,投入济南军区某红军师1万人;第三任务区为什邡、德阳片区,投入空降兵6000人;第四任务区包括北川、绵竹、安县片区,投入成都军区某部1万人。这些片区构成了军队抗震救灾指挥的第三级——责任区指挥机构。 随着死亡人数的增加,军人们意识到灾情的严重性。尤其是5月13日凌晨,成都军区作战部参谋沈文贵收到了第一条来自北川的信息:到处都是遇难者遗体,路面损毁严重,房屋全部坍塌。 复杂的地形也给救援带来巨大困难——重灾区约1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6个北京市的面积;平均海拔约4000米,北川、汶川、茂县等县城被高山环绕,直升机需要在最窄为65米的峡谷中飞行,水路岷江也蜿蜒曲折。 在这样的情况下,军方只能出动更多兵力。一个较大规模的部署是,5月14日又增派了3.26万名兵力,还包括陆军航空兵和空军的61架直升机。 5月27日,当军方负责的大规模搜救基本结束后,总参作战部提供了这样的资料:全军出动救援部队约13.7万人,武警部队近2.3万人。其间,第五个责任区被开辟——平武、青川地区,此处共投入兵力约2.86万人。(据《中国新闻周刊》杨中旭周华蕾/文) 链接 解放军历史上抗震救灾兵力一览 1986年3月,河北邢台7.2级地震,出动部队56945人,这是我国首次大规模调动部队参加抗震救灾。 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7.7级地震,出动部队1.7万余人,这次救灾体现出,灾情掌握比较准,救灾物资保障与救灾部队部署配合紧密。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7.8级地震,出动部队14万余人,这次救灾体现出,研制和使用救灾装备,是提高部队抢险救灾能力的重要物质条件。 1988年11月6日,云南澜沧7.6级地震,出动部队8000余人,这次救灾体现出,救灾组织机构健全,指挥关系顺畅,是部队完成抢险救灾任务的前提条件。 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7.0级地震,出动部队35000余人次,部队救灾准备充分,为应急出动打下了良好基础。 1998年1月10日,河北张家口6.2级地震,出动部队9700余人,始终把握救灾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