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qctzb

[原创]亲历青川地震灾难和人间真爱---------不断上传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2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震后访青川 

2008年06月22日 11:52:27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四川青川6月22日电(记者林甦 皮曙初)到了青川县,会发现这里浑然没有地震灾难过后的萧条,市场和安置点里人声鼎沸、生机勃勃;但青川又是一座空城,因为无论昼夜,几乎所有的建筑物里都没有人。

    走在县城街头,市井之繁盛远超乎想象。从进城的主干道沿河而行,沿途两三公里商铺鳞次栉比。各地方和军队支援灾区的汽车将这条不宽的道路挤得满满当当。

    从本地的猪肉、青菜到来自南方的荔枝、香蕉,从火锅店到当地人称为“夜啤酒”的宵夜排档,一应俱全。青川的生活似乎已从地震中复苏,完全步入正轨。

    但是,所有的商铺食肆都只能寄居帐篷。而商铺的身后,则密集排列着一眼望不到边的、用来安置受灾民众的帐篷群。

    在城里,一幢幢新的、旧的楼房上面,无论是居民楼,还是机关办公楼,都爬满了深长的裂缝。和被彻底损毁的北川县城不同,青川县城的房子倒塌的不算多,但几乎所有的房子都成了危房。

    地震袭击青川后,这个位于四川盆地之北的深山小县,水、电、路、通讯全部中断,有30个小时与外界完全失去联系,成为“孤岛”。全县25万人全部无家可归,遇难人数近4700人。

    尽管只有一个月,但人们已习惯把地震前称作“以前”。人们像“以前”一样活泼地打招呼,一样腿脚麻利地忙着各自的营生。蔬菜和肉的价钱与“以前”比没变,餐馆老板仍然在用“以前”的菜单,小城名店“渝中渔火锅”的生意如同以前一样好。

    不过,“以前”的人们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感受到来自部队官兵的无私奉献——哪里需要帮助,哪里就有军人的身影。一个月过去,已经有部队开始撤离。在青川街头,时常可以看见当地民众与即将离别的解放军战士相拥而泣。

    “以前”也没有这么多来自中国各地素昧平生的好人,而现在有西安、武汉、西宁来的技术高超的大夫,有夜以继日工作着的板房建设工人,有甘愿付出、不求回报的外地志愿者。

    但是,“以前”人们不用住帐篷,不用担心不时来袭的余震。“以前”更没有地震给人们心灵造成创伤和恐惧。

    青川县教师进修学校的段老师一个多月前还衣食无忧,家庭美满,日子“巴适”。家里有130平方米的住房,她还在镇上和绵阳市里各买了一套房子。

    然而,地震的短短一瞬,一切都改变了。房子没有了,闲适的生活突然变得惊慌而忙乱。这一切让她焦虑:“刚发生地震的时候,我也到处忙着救人,嗓子都喊哑了。现在闲下来了,一个人呆着就想流泪。”

    不过她又告诉记者,自己向外人倾诉一番后感觉好多了。“这也是一种难得的经历,我还是相信,生活会好起来的。”

    “少年不识愁滋味”,青川的年轻一代并没那么多愁绪,80后、90后们在灾难中迅速成熟和成长起来,为被重创的青川带来希望和活力。

    18岁的张秋伟是一个志愿者组织的负责人,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在板房搭建工地上帮忙。白天他和来自各地的志愿者一起忙着和外地工程队搭板房,夜里就睡在路边的帐篷。

    有天夜里下大雨,帐篷的水都淹到小腿肚子上。他一睁眼看见了,赶紧把大家弄起来,只好挤在一起睡。

    苦虽然苦,但他觉得现在的生活特别有意义。他说他现在只想一件事,把板房早点搭好,这样人们的生活就能重新开始。

    17岁的周帆海一大早就在街道上冲刷地面。地震过后,他参加了共青团委组织的志愿者小分队。

    以前的暑假,小周会回乡下帮着收收庄稼,没事的时候就打打篮球,或者骑着自行车四处晃悠。现在他忙了、充实了:每天早上8点半报到,然后帮着清洁街道,中午吃饭后再忙到晚上6点,晚上还要出来治安巡逻。

    “家里担心么?”

    “当然担心啊,每次有余震的时候,我妈都会打电话给我,”他说,“不过我觉得自己长大了,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我也分享了快乐。”

    在青川县关庄镇一个3000多人的安置区内,记者看到,在大人们忙碌的身影之中,总会看见孩子或独自、或三两个人一起,坐在帐篷里安静地学习。他们要到8月1日才能复课,但是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却没有间断。

    8岁的王昌丽正坐着写作文,题目是《地震》。她写道:“我心里很想地震可以马上过去,因为我们就可以建起我们的家园,还可以建起我们的学校,我们要是把家园建起,我们就可以在自己的家园里生活,就不会在棚子里被蚊虫叮咬,学校要是也建起的话,我们就可以上学。”

    地震夺去了亲人、财产,但是,地震不能夺去人们的希望。

 

 楼主| 发表于 2008-6-22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川学生就读海淀外语学校
   2008年06月22日 作者:常玉民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本报讯6月11日,四川省青川县姚渡小学和都江堰映秀镇映秀漩口中学的73名学生及两名教师顺利抵达北京市海淀外语实验学校,他们将在这里开始地震后的复课学习生活。

  这73名青川学生将在北京开始他们为期一至两年的学习生活。北京市海淀外语实验学校将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和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并免除所有费用;互力健康基金将负责学生的往返交通费,并给学生每人每月300元的生活补贴,给随行教师每人每月500元的生活补贴;中国联合航空公司给予师生交通上的支持。(常玉民)

  《中国教育报》2008年6月22日第2版
 

 楼主| 发表于 2008-6-22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温州晚报 > 要闻 正文 
 
 
■《请为青川的孩子捐本图书》后续 
把爱夹在书中 把情留在青川
 

 
  2008年06月22日 11:11 
 
 
 

  把祝福送给远方的你
  所有的关爱都在行动

  爱心天使伸出手臂

  不放弃就会创造生命的奇迹

  这是温州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周馨怡创作的一首小诗,她写在一张精美的书签上,夹在书页中,送给青川县青溪小学的同龄人,鼓励他们走出地震灾难的阴影,迎接明天美好的生活。

  日前,本报从地震灾区采访归来的记者讲述了“5·12”大地震后,四川什邡蓥华镇中学的初一学生邓清清被压在垮塌的教学楼下还打着手电筒看书、青川中学许多学生冒着余震的危险在废墟上寻找课本,这些故事和画面深深感动了温州的热心读者。

  地震过后,孩子们需要书本忘却忧愁,需要从书本中汲取勇气和力量。青川县青溪中学、青溪小学、骑马小学、下板桥小学四所学校的校长请求本报记者向社会呼吁为孩子们捐书。

  6月4日本报“请为青川的孩子捐本图书”的倡议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先后接收到社会各界捐赠的各类书籍1万多册,筹集购书款237186元。

  昨天下午,首批2吨重的图书已经运抵四川成都,本报记者将带着众多热心读者的嘱托再次起程飞往地震灾区,把图书、购书款和大家美好的祝福送到灾区孩子们手中。

  做书签写寄语

  要与灾区同学交朋友

  温州第十二中学的同学得知地震灾区青川的同龄人在废墟上寻找书籍的故事后,积极响应本报的捐书倡议,仅仅两天时间,全校1400多名师生共捐赠2300多册图书,是这次捐书最多的单位。2300多册图书装进8个大纸板箱运到本报,负责运送的老师说:“学生们是把自己认为最好的藏书,捐出来送给灾区的同龄人,老师们也都看过,认为这些书都适合灾区的同学使用。”

  该校初一(5)班的学生朱凯在书中留下自己的联系电话,他在书的扉页上写道:“希望你能好好保存这本书,要挺住,好好学习。虽然我不认识你,但希望与你交个朋友,我们永远是朋友。”

  像朱凯一样,该校许多学生在捐赠的图书上,除了写上祝福、励志的话语,还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希望与灾区的同龄人交朋友,与他们共渡难关。一些女学生专门制作书签,夹在捐赠的图书中,送给素未谋面的灾区同龄人,祝福他们,鼓励他们。       

  与此同时,周馨怡所在的实验小学五(14)班33名同学在学校的阅览区开展了一次小小的义卖活动,同学们将自己的绘画、书法作品拿出来拍卖,他们当中还有人用自己的零花钱到文具批发市场批发来一批文具用品进行拍卖。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将拍卖所得的款项购买了一批儿童读物,之后,他们又纷纷捐出自己喜爱的图书,共计211册。

  在一节劳技课上,同学们和老师、家长一起制作精美的书签,有的书签像糖果,有的书签像兔子,有的书签是颗爱心,上面都写上祝福、励志的话语。同学李钰在书签上还画了颗爱心,上面写道:“心连在一起,梦连在一起,让我们一起加油!”

  班主任郑老师对记者说:“这些书签会给灾区的小朋友带来意外的惊喜,当他们打开这些夹有精美书签的图书时,他们会更加直接地感受到我们的诚意和祝福。同学们希望能与该小学一个班级建立联谊班级,交成朋友,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市少艺校一(2)班学生向地震灾区的小朋友捐赠了600本儿童读物,瓦市小学四(6)班的学生捐赠62本儿童图书。

 

  翻藏书买新书

  市民捐的都是好书籍

  《请为青川的孩子捐本图书》报道刊发后,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家住市区新城的戴先生看到报道后,翻找自己的书柜,他翻出一个纸箱,里面有15本图书,有《成语故事》、《红楼梦连环画》、《少年维特的烦恼》、《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儿童图书。

  戴先生将这一箱书搬到本报雪君工作室,他告诉记者,这些是他已经珍藏多年的书,曾经给他儿童时代的生活带去许多快乐,这次把这些书捐出来,是希望这些书也能给灾区的小朋友带来快乐。

  连日来,许多市民和戴先生一样,纷纷响应本报为青川的孩子捐本图书的倡议,陆续将图书送到本报雪君工作室。

  86岁的邬焕文老人喜爱读书,家中藏书不少,这次他特花了一天时间,挑选出160本书捐给青川灾区的孩子。他仔细审查每一本书,挑选出来的这些《故事会》、《我们爱科学》等书籍都是内容健康、比较适合孩子们阅读的书籍。

  与邬焕文老人一样,83岁的温州中学退休教师黄立中,也挑选了6册《二十五史少儿图文版》等图书,捐赠给青川的孩子。“本来我想自己送到报社,但去年摔了一跤至今行走不便,只能麻烦你们到家里拿。”他对前去取书的记者说。

  市区黄龙小学六年级学生章逸康委托妈妈把爸爸送给他的“六一”礼物——一张价值200元的新华书店购书卡送到本报,委托雪君工作室记者代他购买灾区小朋友需要的少儿图书,希望能够帮助灾区的小朋友。   

  出租车司机陈康将一捆崭新的《中学生课外练习题》搬到本报,他说是一位好心的市民到书店里购买了这一批书,委托他将这批书送到本报,要求赠送给青川县青溪中学的学生。

  捐图书捐书款

  企业单位也乐在其中

  6月4日下午,联结福家具广场负责宣传的金赛芳看到本报报道后,立即联系本报记者说:“我们这里正好有一批少儿图书想捐往灾区,正愁找不到捐赠途径,这下可好了,你们帮了我们一个大忙。”

  原来,在六一儿童节,联结福家具广场与温州海韵少艺校等单位联合组织一场为地震灾区小朋友献爱心的活动,活动现场联结福家具广场与少艺校的学生家长筹集了一批捐款和一批少儿图书,捐款已经汇过去,但图

  书却还找不到捐赠途径。

  看到报道后,联结福的工作人员又去购买了一批新书,他们在第一时间送来506本《十万个为什么》、《小学生开心阅读》、《儿童益智故事丛书》、《好孩子小书屋》等图书。

  此外,市图书馆工作人员自发捐款采购283本新书,温州影响力文化产业公司增印3000册《瓯越青少年文学精粹》捐赠给青川的学生。   

  6月19日,鹿城区网吧协会秘书长潘伟文将101500元购书款交到记者手中,这笔钱是该协会属下100多家网吧业主和从业人员共同捐赠的,将给青川县青溪小学1200名学生购买新书,重建阅览室。

  潘伟文说:“我们想帮助灾区一所学校重建阅览室,认为这样的捐款更直接,更有意义。消息短信群发出去后,立即得到网吧业主们的积极响应,100多家网吧业主没有一个是汇钱过来的,都是亲自跑过来捐款,他们说亲自跑过来更显得有诚意。”因此昨天,潘伟文也是亲自将这笔购书款送到记者手中,本报记者今天赶赴四川,也将亲手将这笔钱交到青溪小学杨校长的手中。

  另外,中通慈善基金捐赠10万元购书款“包下”青川青溪中学、骑马小学1100多名孩子的图书。温州二中82届初三(1)班毕业生捐款35686元包下板桥小学300名学生所需图书。至此,本报雪君工作室发起的请为青川的孩子捐本图书活动中的4所学校,图书已全部落实。

  涉长路运图书

  善款书籍已抵青川城

  1万多册书,2吨多重,从温州运往成都需要3000多元的运输费用,温州镖局物流有限公司得知这批物资是灾区小朋友急需要的图书,立即调整货物,安排一辆半挂大货车率先将这批图书运送过去,并免除所有的费用。

  负责温州至重庆、成都全线物流的周海武告诉记者,公司除了免费将这批书运到成都外,还要在成都找一辆小货车,将这批书安全送抵青川县教育局。

  6月18日下午,马旭驾驶着车辆提前出发,他告诉记者,他们要早点出发,以免耽误了交书的时间。当天晚上,他们在青田一加油站排了6个小时的队才加满了油,一路经过武汉,到达宜昌,因前往成都的道路受到地震和暴雨影响,道路非常难走,于是他们从宜昌搭乘渡轮,沿长江逆流而上,于昨天到达成都。

  6月20日,本报雪君工作室的记者起程前往成都,他们到达成都后与马旭接头,将1万余本图书送到重灾区青川,赠送给4所学校的学生。还将与当地教育、民政、慈善部门联系,将237186元购书款专款专用,按照捐赠者的意愿在4所中小学设立专门的购书基金,保证每分钱都用在购买图书上。

  □本报记者 徐海龙 □摄影记者 王胜利
 

 楼主| 发表于 2008-6-22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帐篷里复习迎高考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08年06月22日   来源:新华社

 

    6月21日,青川中学高三学生正在帐篷里紧张复习迎考。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从重灾区青川县撤离出来的836名青川中学高三学生被安置在广元市外国语学校室外的帐篷里。据广元市教育局局长王治平介绍,这次全市要参加高考的学生有15914名,考试将全部安排在活动板房里进行。考试将于7月3日开始。  新华社记者 谢云挺 摄

 楼主| 发表于 2008-6-22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鱼水情谊满军营 
2008年06月22日 10:29:08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成都6月22日电 题:鱼水情谊满军营

    皮曙初、林甦、申云洪

    在汶川地震的重灾区广元市青川县采访灾区群众的帐篷生活,几天来记者都住在成都军区驻滇某高炮团的帐篷里。每天早出晚归地采访,跟战士们接触并不多,但是回到帐篷,却时时感受到在灾区抗震救灾的部队与当地群众的鱼水深情。

    几乎每天都有到部队里来慰问的老百姓,他们送过来的“抗震救灾,鱼水情深”“千里跃进,一心为民”“军民同心,共建上坪”的锦旗已经在野战指挥部里挂满了两面墙。17日中午,当记者刚进入高炮团的驻地,就看到有三位当地群众来给官兵们理发,他们精心为战士们修理头发,一点都不逊色于在美发店里为顾客服务。他们对记者说:“解放军在青川县灾区一个多月,抢救伤员,搭帐篷,做板房,一天也没有歇过,好辛苦哦。到城里问一问,哪个不感激他们!我们只能为他们做点力所能及的服务工作,表达一下我们的感谢和敬意。”

    那天晚上11点多钟,记者碰到了高炮团指挥连连长陈健和他的几位战士,他们是刚刚从关庄镇被替换回来的。“终于能睡在床上,感觉真的太好了!”往帐篷里的折叠床上一躺,战士张海不无惬意。在关庄,他们已经整整一个月没有睡在床上了。

    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当晚成都军区驻滇某高炮团就集结出发,5月14日到达伤亡损失惨重的青川县后,立即投入抢险救人的战斗。由于关庄灾情十分严重,5月16日,一支10人小分队开赴关庄,协助青川县卫生防疫部门开展防疫工作。

    “我们以为去了晚上可以回来,什么也没有带。一到那里傻眼了,抢救伤员,搭建帐篷,根本容不得我们有半点停下来的时间。”陈健说,当天晚上战士们就在河滩上和衣躺了两个小时。

    群众在这里陆续住进了帐篷。而他们直到五六天以后,才住进帐篷。这期间他们每个人都得了重感冒。“在这些天里,我们每天晚上就裹着大衣躺在河边休息一下。群众都没有住进帐篷,我们哪能先住啊。”张海说。在记者面前回想那些天的艰苦,战士们都腼腆地笑了:“前十几天连牙都没刷。”

    “但是,后来我们非常感动!群众每天都要送给我们吃的。我们说我们有纪律,不能收东西,群众就是不答应,有的甚至哭着说,你们不收我们就不走了。关庄安置了很多新华村的群众,这些天他们翻山越岭走四五个小时的路回到家里,从倒塌的房屋里拿了一些腊肉等吃的东西出来,他们一定要分给我们一些。”陈连长说,“得到了群众的肯定,我们觉得非常欣慰,这应该是我们军人最大的成就感。”

    他们还讲了一个故事,前两天是张海的生日,战士们就在半截断壁做成的桌子上为他庆祝了一下,这个情景被一个住在附近的小姑娘看到了,她说:“你们怎么不告诉我们啊?”说完转身就走了。一会儿她拿了一封信和一个小狗玩具过来,交给张海,说:“我没有什么送给你,只能用这封信给你祝福,这个小狗是我地震时带出来唯一的东西,我要把它送给你们。”

    小姑娘的家受灾严重,家里去年刚修的房子全部坍塌,所有的财产都埋在了废墟里。在这封由稚嫩的笔迹写的信里,小姑娘写道:“是你们这十位好兵哥哥,让我在这么困难的时候喜笑颜开,忘记许多的痛苦,让我又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乐趣,让我勇敢地面对现在的生活。”

    18日,记者决定去关庄受灾群众安置点采访,同时看一看这个10人小分队在那里的工作。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防疫,一是群众安置区里的防疫工作,二是红光乡东河口、石板沟两个堰塞湖的水体防疫。这两个地方山体整体崩塌,700多人被深深掩埋,防疫任务十分艰巨。

    跟随战士们冒雨来到这两个堰塞湖防疫点,一路上看到许多巨石已将半边路面砸得凹凸不平。“我们每天都要去一次,有时候山上还有泥石滚下来,我们经常是先丢一块石头上去,看看有没有其他的石头掉下来,然后再过去。”战士孙世盛说。他笑称这就是“投石问路”。坐车,乘冲锋舟,步行,穿上厚厚的防化服喷洒消毒液,两三个小时下来,战士们已经全身湿透。

    回来的路上,孙世盛还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要从医疗救治点回到家里去,得知这一消息后,刚刚完成防疫消毒任务的三位战士在连长带领下主动抬她回家。“老人的家在山里,路非常难走,很多地方就像爬梯子,从下午四点出发,到我们回来已经是晚上九点,后来几个人的肩膀都红肿了好几天。”

    下午,在小分队的帐篷外,记者遇到一位82岁的回族老太太。“解放军,好!”老人家翻来覆去地说着这一句,眼里流着感动的眼泪。老太太说:“儿子在地震的时候遇难了,媳妇的腿断了,一个孙子也死了。要不是解放军和政府,自己活不到今天。”

    老太太有风湿病,小分队的战士张海就坚持每天把她背到医疗队去治疗;老太太不吃方便面,小分队的同志们就省吃俭用,将自己不多的牛奶、火腿肠和八宝粥省下来,匀给老人家;老太太想喝粥,小分队的战士们在自己供应也很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到处找米,为老人家熬一点粥,改善一下口味。

    离开关庄,记者明白了那里的群众为什么会拉着记者的手说:“解放军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记者明白了那些原本素不相识的群众为什么会自发地组织到一起,敲锣打鼓来感谢解放军;记者明白了为什么有不少群众遇见我们的战士,都会停下手中的工作,行上一个不标准的军礼。

    晚上回到高炮团团部营地,记者又得知,当天,曲河镇小学的老师赵新富一定要自己的侄儿骑摩托车走几十里山路把他送到高炮团来,他要将几封群众感谢在曲河镇抗震救灾的一连八班班长廖兵的信送到团里,在这几封感谢信上,群众都按上了红红的手印。他们说:“他带的兵最能吃苦,最能战斗,最能奉献,被灾区人民誉为‘抗震救灾决死队’。”“伟大的中国军人!我们灾区人民还做你们的坚强后盾!”
 

 楼主| 发表于 2008-6-22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景标在青川—— 手机每天几乎要被打爆
  


  ■记者 姜亚波

  

  本报讯  6月20日下午3时30分,记者连线陈景标。20日,陈景标去了青川,因为在那里还有他们一批帮忙拆除的队伍。自从挂出免费拆除的横幅后,陈景标每天都会收到几十个请求帮助的电话,“我的手机几乎都要被打爆了。”

  陈景标告诉记者,当天他们在青川要拆除的是一栋在地震中震歪了的危楼,天空虽然还飘着雨丝,但暂时还不影响工作。而根据他们在青川已经接手的拆除工程计算,这一批队伍要在青川工作一个月的时间。除了青川,在四川的其他地方也同样分布着陈景标的施工队伍。因为陈景标的施工队设备齐全、经验丰富,而且是免费拆除,所以有很多人慕名找过来,目前他们手里还有上百家等待拆除的建筑。

  对于25日完成临时板房搭建的目标,陈景标表示,应该没有问题,但是,一些配套的附属设施可能要等上一段时间。他们也还要继续帮忙平整板房之间的小路,以完善灾区群众的居住环境。

宿迁晚报 2008-06-21

 楼主| 发表于 2008-6-22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见证
我们记录
 

 

  ——废墟边上的记者手记

  编者按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次日,本报就有记者奔赴灾区,发回报道。在随后的日子里,本报记者陆续赶赴汶川、北川、青川、绵竹、什邡、都江堰等重灾区,用笔和镜头,记录下了地震给人们带来的苦难,记录下了灾区人们自强不息、全力抗震救灾的故事,也记录下了全国人民心系灾区、支援灾区的爱心行动。这些记者手记,从另一面展示了我们的记者在这次特殊报道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

  记录你们的勇敢无愧于我的职业

  ■ 本报记者 谭曲

  5月17日,离地震那一刻已经五天了。夜,在这座小镇来得猛烈,几乎不能呼吸了。

  我走在青川县城乔庄镇的街道上,感受到了夜的凄凉。我的生命中,第一次面对一座城市绝对的安静,如此绝望的冷。

  这一刻是有风的,风中杂着太多讯息。你有些不敢去想象,当死亡扑面而来,生命虽然众多,但依然是无可复制的渺小与孤独。

  我们从县城外围的乔庄小学步行至青川中学。

  没有路灯。这是一条漫长的黑糊糊的道路,在月光下,身近的每一座房屋都是倾诉者。借着黑夜强大的力量,惨白的墙壁在述说,碎落的玻璃片在述说,龟裂的小青瓦在述说,每一抹淋漓的鲜血在述说,孤独的电线杆在风中惴惴不安。但是此刻,坍塌房体下的人们——已然沉默。

  已经是第五天了,青川没有出现奇迹。行路中,看到日本国际救援队的车子,司机失望地告诉我们——没有结果。那时,再看一眼那一幢幢倒塌的房屋和楼宇,想想数吨重的瓦烁堆下,曾经挣扎过却未能活过来的生命,我内心拥堵不堪。

  我在当地教育局的救灾帐篷过了一夜。当晚,青川像一个孱弱的老妇,又恐惧着哆嗦了两次。

  第二日,我所见的情景便与头天晚上截然不同。整整一天,我们来不及吃东西,密集型的采访过后,我对自己说,我看到了地震那一刻坚强和勇敢的教育工作者!还有我们顽强生存的孩子们!

  这一天,我们一共去了六所学校,去了受灾非常重被媒体关注的木鱼初中、关庄中学,去了正在积极抢救教学设备和生活物质,实施生产自救的板桥小学、上马学校、乔庄小学,去了已经被山体滑坡所掩埋看不见校址的东河口村小,去了在灾难受到重创却无一师生伤亡的马鹿小学……还去探望了被安顿在关庄镇河坝上救灾帐篷里,失去亲人的红光小学的孩子们。

  可以说,每一处的故事都是奇迹。虽然那一刻也有老师和孩子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但在灾难面前,教师和学生在如何保全自己和他人之间作出了牺牲自我的选择。这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感染着我,感动着我。我仿佛看到那一刻,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舍己救人、出生入死的英雄群像。

  此时此刻,我想说,可爱的青川,可爱的人们,家园虽已不在,但请让我们的内心坚定不移。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以自己曾经踏足过这片苦难深沉的土地,了解过、记录过你们勇敢坚强的故事无愧于记者这个职业。

 教育导报  > 2008年06月21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2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为了灾区人民的健康
——记市卫生监督所党总支  
 

  挫折,是对国家意志的考验;磨难,是对民族精神的砥砺。汶川8级大地震发生后,突如其来的灾难牵动着我市全体卫生监督人员的心。

  5月21日开始,我市卫生监督队作为首支进入四川灾区进行卫生防疫的队伍,就一直活跃在青川县茅坝乡。废墟上、悬崖边、塌方处,都留下了古城卫生监督人员的足迹和身影。当地百姓赞扬说:“解放军是救命队伍,西安卫生监督队就是我们的保命队伍。”

  奔赴灾区开展防疫支援

  5月12日地震灾难发生后,市卫生监督所党总支迅速成立了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启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5月19日,市卫生监督所紧急抽调8名卫生监督员,组成两个卫生防疫分队,奔赴四川地震灾区。

  5月20日,陕西省抗震救灾卫生防疫队第五分队队长、市卫生监督所副所长李劲松带领8名卫生监督和疾控人员共11人从西安出发,前往四川灾区。

  按照统一安排,该所抗震救灾分队负责青川县茅坝乡5个行政村、7个自然村的防疫工作。每天早上6点,都要步行20公里山路入村消毒。路上,队员们冒着随时可能发生的余震和塌方危险进入废墟。茅坝乡是青川县的重灾区,牲畜死亡很多,到处可见动物尸体,工作难度很大。为控制传染源,队员们对灾区的环境、灾民的排泄物和动物尸体都进行了彻底消毒。由于是山区,村民居住很分散,一座山上只有两三户人家,而且在山顶;有的村民就住在悬崖边,倾斜的房屋随时都会倒塌,稍有不慎后果就不堪设想。队员们白天一直穿行在大山中,直到晚上7点才疲惫地返回驻地。

  树立西安卫生监督形象

  队员们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市卫生监督抗震救援队进入茅坝乡进行卫生防疫工作的时候,当地还没有通电,他们就用自带的发电机给当地救灾部队供电。山区食宿条件艰苦,早上起来被子都是湿的。尽管如此,队员们每次给西安的单位领导、朋友和家人打电话都说:“我们很好,我们很平安。”

  5月31日,该所又派出了第二批赴青川执行卫生防疫任务的队员,继续战斗在救灾防疫前线。

  截至目前,该所先后向四川灾区派出抗震救灾队伍两批,共16人奔赴灾区,对中小学校舍、居民住房、帐篷、厕所、猪圈、牛圈、兔窝等进行消毒。他们的分管辖区无疫情发生,灾区群众情绪稳定,树立了西安卫生监督的优良形象。

  记者 赵辉 见习记者 朱雪娇

 楼主| 发表于 2008-6-22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昼夜兼程数千里给子弟兵送“暖心粽”
“爱心公社”义工小队今日凌晨抵达青川  
 

  新报讯(记者 王春雷 高和平)今天凌晨1时,义乌“爱心公社”义工小队队员一行驾驶车号为浙GZW167、浙GQR096的两辆爱心车抵达四川省青川县马鹿乡。义工到达青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从浙江带去的数百个粽子送到在青川救灾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的伙房加热。这样,今天一早,子弟兵们就能吃到热腾腾的粽子了。

  从6月16日10时40分出发,到今天凌晨抵达青川,“爱心公社”义工小队选择以“急行军”的方式向青川突进。最终,义工小队五名队员轮流驾驶,在38小时内,驾车行进2000多公里,跨越浙江、江西、湖北、陕西、四川五省抵达目的地。其间,为确保行车安全,义工小队17日凌晨3时在湖北襄樊的钟岗服务区支起帐篷休整三个多小时。

  “爱心公社”义工小队昼夜兼程,是为了满足正在青川“前线”救灾的解放军某部战士的一个小小心愿。三天前,“爱心公社”义工小队队员、骨科医生余今强等三位先遣小组成员带着一批救灾药品先行抵达。在青川慰问救灾部队时,余今强和战士们聊天,他问战士们:“救灾这么忙,端午节过得好吗?”一位浙江籍的战士说:“端午节我们部队加菜了,但我最想吃的还是家乡的粽子。”他的话引起了战友们的共鸣,但大家也笑他:“炊事班不会做粽子,你总不能让你妈妈做了快递过来吧。”

  为了圆子弟兵这个心愿,“爱心公社”秘书长赵云峰特地买了箬叶、糯米和鲜肉等馅料,请擅长做粽子的亲友,在义工小队出发前赶制了数百个粽子……

  “暖心粽”能够顺利运到青川,要感谢一路上帮助义工小队的一个个陌生人。贴着志愿者标志的爱心车,一路备受呵护,在湖北十堰,因为路遇危桥而改走国道的爱心车迷路了,当地七旬市民韩其襄主动给小队带路;在陕西安康,因为震后国道整修,很多路段通行不畅,但施工单位特地为子弟兵送“暖心粽”的义工小队排险,开出绿色通道。

  “你们送来的‘暖心粽’,不仅让战士们尝到了家乡的味道,更让我们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今天凌晨1时,代表战士接收粽子的解放军猛虎师军官魏义说。

浙中新报 2008-06-18

 楼主| 发表于 2008-6-22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废墟中写就无私大爱——浙江省援建青川地震灾区工作纪实
时间:2008-06-22 10:06     单位:青川县抗震救灾指挥部


    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等在青川县竹园镇看望受灾群众(图片来源:广元新闻网)

    (本网讯 记者 柳桂华)“5.12”特大地震,震级之高、烈度之强、历史罕见。是青川有史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毁灭性的灾难。刹那间,天崩地裂、哭声连片、天昏地暗、房屋坍塌、尘烟弥漫、痛失亲人、痛失家园……截止目前,青川县遇难人数达4695人,失踪124人,受伤15390人,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8亿元。

  “灾害无情人有情”。多年来对青川实施对口帮扶的浙江人民,在第一时间纷纷表达关爱之情。 “5.12”地震灾害发生后,浙江各级领导、各界人士情牵青川。浙江省委书记、省长多次打电话询问灾情,组织机械、人力、物力全力支援青川,为青川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强有力支持。5月20日,浙江抗震救灾工作联络组组长、浙江省应急办主任陈荣受浙江省委、省政府委托,会同浙江省对口帮扶办、民政厅、发改委、建设厅等部门领导来青川了解灾情,慰问灾民,商谈支援方案。绍兴市市长钱爱民、金华市副市长蔡健、宁波市副市长陈炳水,诸暨市、上虞市、台州市、嘉兴市、湖州市及物产集团副董事长胡仲鸣、浙江娃哈哈集团党委副书记丁培玲等领导先后来青川了解灾情,慰问灾民,商谈支援方案。

  与时同时,浙江各级各部门紧急行动起来,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积极为青川捐钱捐物,5月15日,由浙江杭州市个体户捐赠的两大车食品、药品、首次将浙江人民的关爱送到,紧接着,由浙江诸暨、上虞湖州、金华、绍兴等市捐赠的一车车救灾物资、一批批救援人员抵达青川。

  “大灾见大爱,真情连学子”。5月31日,由浙江湖州市吴兴区织里商会78家民营企业老板组成的捐赠团,冒着余震不断和山体滑坡的危险,拉着三大卡车物资,日夜兼程开往青川,为灾区儿童捐赠价值380万的服装6万件,捐赠资金100万元,浙江振兴公司阿祥集团有限公司的老总潘阿祥深情地说:“能让灾区每个儿童‘六一’儿童节都能穿上新衣,是我们此行的目的,能与灾区人民共渡难关,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5月16日,浙江华峰集团率先为青川上马小学捐赠的200万元资金,打入了青川县民政局捐赠帐户。尔后,浙江各地民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主动与青川县教育局联系,签订援建学校意向协议。5月20日,浙江金盾集团500万元援建乔庄镇小学,5月23日,浙江温州民政局捐赠520万元援建上马小学、300万元援建乐安小学,6月1日,浙江物产集团累计资金1200万元,援建苏河、七佛、乔庄三所小学和乔庄幼儿园。6月4日,浙江东阳市民政局捐赠100万元援建桥楼小学。6月5日,德清县民政局分别为黄坪、三锅、桥楼三所学校分别捐资100万元。6月11日,浙江义乌市和浙江宁波慈善总会捐资300万元援建白家九年制学校;6月13日,浙江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捐赠92万元援建上马小学;永康县教育局出资480万元、浙江金华市永康古丽中学出资106万元援建三锅中学。

  6月1日,浙江省广电系统对口帮扶青川县广播电视捐赠仪式在青川灾区举行。当天,浙江省广电系统共为青川捐赠了价值260万元的广电设备。880平方米的活动板房。

……

  还有许多民营企业老板、志愿者纷纷为青川捐资捐物,纷纷为青川人民送来食品、药品、帐篷、食物、板房等, 对青川进行受灾群众无微不至的关爱。

  在给予大量物资资金援助的同时,浙江省还从医疗救护、新闻宣传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5月14日,浙江省就派出92名医疗专家组织的救援队,在浙江省卫生厅马伟杭、张平、叶真三位副厅长的主持带领下火速赶往青川,抢救伤员,据统计,浙江省医疗救援队共为青川救治伤病员9800余人次。

    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在青川县看望浙江支援青川的卫生防疫人员(图片来源:广元新闻网)

  正在青川中学临时医疗救护点就医的伤员弓复萍说:“浙江医生不怕脏、不怕病、服务态度好,关心病人就像关心自己的家人一样。浙江省还先后派出由卫生行政、医疗、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心理干预等专家组成的医疗卫生救援队共18批930人奔赴灾区。深入乡、村、社开展“消、杀、灭”知识培训,实施卫生监督和心理干预。重点开展集中式供水单位、灾民安置点的饮用水卫生检查,监测水源水、二次供水、末梢水的水质检测。已出动卫生 监督员587人,检查156个村,269个各类灾民安置点,入户2710户次,检查指导各类饮水方式1622点,切实加强对临时厕所、灾民安置点、垃圾处理场、下水道等特殊场所的消毒灭菌的检查指导。有效防止了各类肠道传梁病、虫媒传染病的流行。5月14日以来,浙江医疗卫生救援队已对1039个特殊场所开展了环境消毒。

  在乔庄镇北井坝居民安置点,60多岁的县林业局退休职工袁代儒说:“浙江医疗队天天都要到帐篷里来,给我们消毒,我们这儿苍蝇、蚊虫很少很少”。

  嘉兴市卫生救援队建立起与乡村干部、卫生协管员、消杀队伍的QQ短讯群,主动为他们提供卫生防病指导建议和预警信息。目前,已对乡镇和村负责卫生管理工作负责人和村社消杀人员复训2729人,接受健康教育达24937人,分类各类宣传资料20537份,接受心理干预1712人。

  正是因为浙江医疗队员与来自全国各地的31支医疗救护人的共同努力,使青川灾区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

  浙江医疗救护队员忘我的工作和出色的工作成绩不仅赢得了老百姓的交口称赞,而且也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6月6日,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决定,授予浙江省抗震救灾救援队等8个集体“卫生系统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

  此外,浙江新闻界、文学界人士也高度关注青川灾情。浙江日报、浙江电视台,金华日报、钱江晚报等10多家媒体的40余名记者,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冒着余震不断和山体随时可能滑坡的危险,不辞辛劳、爬山涉水,先后深入青川县木鱼、红光、关庄、房石、曲河、前进等重灾区,在第一现场采写了大量新闻素材,发出新闻报送稿件300余件。一篇篇感人肺腑的稿件、一张张震憾心灵的图片、一个个催人泪下的境头、一句句情深意长的话语,以最快的速度把灾情客观、真实地告诉了祖国、告诉了人民、告诉了世界,为党中央、国务院和灾区人民的抗震救灾架起了信息桥梁,为青川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思想保障。

浙江建筑工人已在青川县乔庄镇上坪居民点建成200套活动板房。邓建新 摄

  为让灾区群众早日住进活动板房,浙江省诸暨、绍兴、温洲、金华等市的2200余名建筑工人,舍小家、顾大家,赶赴青川,加班加点、废寝忘食、夜以继地工作,他们已为乔庄、木鱼、竹园、凉水、关庄、板桥的受灾群众搭建活动板房6000余套。月底,他们将完成11000套活动板房的建设任务。

  “住进板房感觉比住在帐篷里舒服多了。但却把浙江的建筑工人们累惨了,每天都要忙到凌晨三、四点,为了给我们建设活动,板房,他们加班加点,夜以继日,每天只能休息一两个小时。”乔庄镇上坪居民点居民关在银不无感概地说。

  截止目前,浙江省捐赠到青川的到帐资金371万元,帐篷2.4万顶、棉被9.5万床、粮食230余吨、药品1000余件、活动板房4400余套、机械9000余台,捐赠物资折资达1.1亿元。

  青川县新村办主任李明杰告诉记者:“自1996年以来,浙江对口帮扶青川资金已达1700余万元。培训各类技术人才23000余人次,这次‘5·12’地震灾害后,浙江又为青川灾区捐资捐物1亿余元。”

  沧海横流显本色,灾难之中见真情,勤劳勇敢、善良无私的浙江人民以博大的胸怀在青川的废墟中写就了无私大爱,以实际行动在灾后重建中诠释了“浙江人民与青川人民心连心”。 

 楼主| 发表于 2008-6-22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青川法院灾后的第一份判决书
时间:2008-06-22 15:01     单位:青川县抗震救灾指挥部

    本网讯(曾德冲 记者 柳桂华)为确保灾后法院审判工作的正常开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确保灾区社会稳定,青川县人民法院千方百计争取广元市中院和比邻的剑阁县法院的支持,使青川县灾后审判工作进展顺利。“5.12”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给地处龙门山脉断裂层带的青川县带来了巨大损失,4695人死亡,13000多人受伤,25万人无家可归。这次特大地震,致使青川法院的办公楼、审判庭、干警住宿楼、办公设施严重受损,法院的工作全部陷入瘫痪。
    灾难发生后,青川法院55名干警在县委指挥部和院党组的领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但肩负着审判工作的法官们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严厉打击刑事犯罪,依法行驶审判权,维护灾区社会稳定是人民法院的神圣职责。5月30日,青川法院及时与剑阁县法院取得联系,决定对两件刑事案件在被告人羁押地剑阁县开庭审理。剑阁县法院全力支持配合青川法院的审判工作,将临时法庭设置在剑阁县看守所会议室,并准备好开庭使用的国徽、法袍和法槌。
    6月1日早晨6时,青川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严秀春带领两名人民陪审员,一名书记员早早起程。青川法院法警大队长赵德军冒着频发的余震和山体随时可能滑坡的危险,驾车驶过崎岖泥泞的山路,经过两个半小时的奔波,安全把合议庭成员、书记员准时送到开庭地。
    上午9时,面对庄严的国徽,庭长严秀春沉稳地敲响了法槌,宣告:“现在开庭。”随着“5.12”地震灾后法槌的敲响,青川法院中断21天的审判工作终于重新开始。审理工作有序地展开,被告人闫顺成,王志清非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非法持有抢支一案于上午11时20分审结,经合议庭评议,当庭判处被告人闫顺成有期徒刑7年零6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3000元。判处被告人王志清有期徒刑7年,并处罚金人民币3000元。
    紧接着,6月2日上午9时,青川县法院刑事审判庭依法适用简易程序在受理2日内,审结了被告人王仕德盗窃一案,当庭判处被告人王仕德有期徒刑2年零6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3000元。
    案件审理后,法官们来不及休息,匆匆驱车赶回灾区。6月3日晚9时许在灾区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庭长严秀春制作了灾后青川法院第2份判决书。当“青川县人民法院”鲜红的印章盖在(2008)青川刑初字第21号和22号刑事判决书上时,在场的干警们都饱含热泪。
    “5.12”特大地震夺去了青川法院干警们的房屋、财产,但地震摧不垮法官的意志,震不垮法官的背梁。因为,青川55名法院干警的心中永远高擎着明亮的国微。

 楼主| 发表于 2008-6-22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宣明会青川项目办在灾区儿童中开展心理咨询和心里干预活动
时间:2008-06-22 09:26     单位:青川县抗震救灾指挥部


    “5.12”地震灾害发生之后,世界宣明会青川项目办不仅积极在园内外组织募捐活动,而且请来“北京花旦工作室”人员在灾区儿童中开展心理咨询和心里干预活动。图为世界宣明会及“北京花旦工作室”人员正与乔庄小学学生一起开展健康游戏活动。(曾德冲 本报记者 柳桂华 摄)

    “5.12”地震灾害发生之后,世界宣明会青川项目办不仅积极在园内外组织募捐活动,而且请来“北京花旦工作室”人员在灾区儿童中开展心理咨询和心里干预活动。图为世界宣明会及“北京花旦工作室”人员正与乔庄小学学生一起开展健康游戏活动。(曾德冲 本报记者 柳桂华 摄)

 楼主| 发表于 2008-6-22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乔庄镇积极发动农民建设过渡房
时间:2008-06-22 09:24     单位:青川县抗震救灾指挥部


    乔庄镇积极发动农民建设过渡房。目前,全县已建成的3000套过渡房正式通过有关部门检查验收。图为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浩生亲自为受灾群众发放建房补助。(柳桂华  陈正宏 摄)

    乔庄镇积极发动农民建设过渡房。目前,全县已建成的3000套过渡房正式通过有关部门检查验收。图为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浩生亲自为受灾群众发放建房补助。(柳桂华  陈正宏 摄)

 楼主| 发表于 2008-6-22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用大爱支撑坚强

——一个记者的地震手记

张发政

1、牵挂青川
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8.0级大地震,震中汶川,损失最为惨重者北川,沿龙门山脉再往北东方向,便是广元市青川。
地震发生时,广元断电、断水、断通信,市区受损情况尚须查灾,各县区灾情更不知情。几小时后,剑阁、利州、朝天、元坝、旺苍、苍溪灾情已知大概,唯独青川,任何通信方式都不能成功连接。
通信不通,一切情况不明,25万民众生死不明。市委市政府焦急不安,全市人民焦急不安。5时许,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工会主席王振会火速赴青川查灾,我的同事周萱随同。
虽然停电,广元日报仍然要出报,要通过我们的媒体向全市读者报告灾情,我们在强烈余震中发电做新闻。打开的工作QQ上,一下子有数十人加我为好友,他们想通过身在广元的我,了解青川。但是,去青川查灾的同志还无音讯,我们不能提供任何情况。
13日,我向青川的许多朋友打电话,仍然无法接通;发出短信,没有回音。只有赵如东,问我在青川现场吗?我说不在。他说他也不在,他出差南京。他多么希望知道青川的讯息。
青川,你究竟怎么样?大灾面前,有多少人罹难?广元在急切地关注你,全省全国都在焦急地等待着你的讯息。
2、靠近受伤的你
13日傍晚,随市长马华凌晨去青川采访的侯静终于回来。从他的报道中,我们终于知道了青川的情况。他使用最多的词语,是“特别重大”,并明确灾情“特别严重”,第一次报出的死亡人数便是700余人。与汶川大地震死亡总人数相比,约1/10。
14日,我在电力部门采访,得知电业局局长龙洲、党委书记任崇清在恢复广元城区供电后,亲自率队水陆并进赶赴青川,在电网损失惨重的情况下,采取特殊方式恢复了青川县城供电。
回到报社,稿件尚未交出,副总编张建明打来电话,令我去青川采访。来到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新闻中心告之,我须接受“1号”任务。但是,与我同时接受采访“省领导陶武先去青川查灾”的涂志明未及时赶到,只好改派我采访陶武先。但此时,车队已经出发,我只好打的赶到加油站,拦住开道的警车,走到了最前面。
在金子山路口下高速,便进入青川的疆界。青川,我看你来了。
3、那些狰狞的飞石
从金子山至竹园,大大小小的石头砸在公路及其两侧。好在已经经过了清理,总算能车行其上。看着这些石头,我们都毛骨悚然:小的不说了,打在人的身上不死也是重伤;大的几百斤、几吨、几十吨。天啦,在地震的那一霎那,即使钻在包着钢壳的汽车里,都有可能被砸成肉浆!
果然,路旁一辆农用车,头上、斗里背着一块重达数吨的石头,车里的人定然已经遇难。我们继续前行。又有二三辆被滚石砸成废铁的车辆。
那么,假如现在,余震来临,已被主震震松动了的石头从山上滚下来,可能遇难的,就是我们。从这个角度讲,现在敢于走进青川的,便是冒着生命危险,便是勇士。
我不禁为先于我们到青川的同志,为从青川走到外界的同志,为冒着滚石疏通道路的同志,肃然起敬!
4、警察的责任
注意安全!这是到达青川前所有的亲朋叮嘱的话。在这样的路上行进,怎么注意安全?我注视着车窗外。咚!一块巨石从前面的山坡上滚落下来,砸在半山腰一个平台上。“千万别再往下滚!”我祈祷着。很好,滚落的石头没再有动静。
但是,车停了。这里是通往酒家垭的上坡路,一拐弯,再往前行,便是刚才落石的下方了。据停在前面的车上人讲,前面的路非常危险,必须有人到前面巡视,得知畅通无阻,快速通行。我乘坐的是警卫车,开道的警察只得下车巡视。与我同坐后排的车管所张科长下车后,征用了老百姓一辆摩托急驰而去,几分钟后没有回来,坐在前排的车管所郑所长又步行朝前面走去。不多远,他示意我们的车队前进。
是的,我们也有危险;但是,这些开道的警察,他们巡视着道路的情况,更是冒着生命危险。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但他们别无选择,义无反顾。
5、县委书记的午餐
刚过酒家垭,青川县县委书记李浩生也在那里。在回青川的路上,他坐上了我们的开道车。他一脸疲惫。在与我们闲谈时,他颇感为难地告诉我们,这一路十多个客人,不知道今晚吃住怎么办。他说,“老实说,我今天一天都还没吃东西。中午只吃了一块饼干,是从市委罗书记那里分来的。”
早就听说了青川灾后的困难,水和食品奇缺。据从青川回来的同志讲,由于没有食品,领导、受灾群众、客人都只能忍饥挨冻,一位领导当着客人泪流满面。所以从广元出发时,我特地准备了两块面饼,一瓶纯净水。我不知道此时,我该不该拿出这些食物,给更需要它的人;我也不知道接下来,我还能靠什么维持生命。
6、罹难者
车队驶进青川县城。夜幕下,房屋依然站立着,全部垮塌的,不多。车停县委门口,我们从车上下来,仅几秒钟,领导们就步行去查灾了,我赶紧快步跟上,掏出相机,准备履职。第一站是青川中学,县人民医院在这里救援受伤群众。陶主席看望了该院医务人员,从他们口中得知,医院成了危房,任何药品和医疗器械都没有抢出来。
接着,省领导又看望了这里的受伤群众和从泸州等地来的医卫救援队。我来不及问询外来救援队到达的时间,但仍然惊异于13日传出青川消息,至少早于我们到达的这若干支医卫队伍,惊异于非常时期,社会运行的效能。
此后,又走访了山珍市场、中医院二门诊部。在地震中,这两处全面垮塌,数十群众被埋废墟下,沈阳消防等部队负责对其实施救援,但我们到达时,出于安全的考虑,已经停止了工作。
此刻,被牵挂的青川,具体化为废墟中的罹难者。
7、困难知多少
回到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市县领导开始汇报。李浩生告诉陶主席一行,在青川成为孤岛的几十个小时里,县委县政府征集了所有商店的水和食品,但数量太少,“我只能保证伤员和救援人员的最低生活需求,指挥部工作人员和所有受灾群众一样,没有纳入保障范畴,包括我自己。”
困难可想而知。困难还远不止无喝无吃。地震以后,所有建筑都成了危房,没有住地,山区县城甚至空旷地带都很金贵。没有药品,救死扶伤不能有效进行,消毒杀菌尚未启动。厕所不能用,街上垃圾遍地,不时有屎尿入目。李浩生说,为了迎接省领导,才组织志愿者把街道打扫了出来。
百废待兴,抗震救灾头绪太多,在轻重缓急4个了的指引下,洒扫庭除可能是不太重要的一项了。
非常时期,领导干部只能冲锋在前,享受在后。如果这两点打一丁丁折扣,味道就馊了,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就坍塌了。
8、和省领导共进晚餐
听完汇报,陶武先指示毕,已是23时。同行的市领导提示李浩生,陶主席还没吃晚饭。李说,我们有安排,煮了些面条。记者们纷纷撤离,这时候不能给县里增加负担。电视台的记者找先头部队去了,我乘的开道车早不知去向,不仅晚餐没着,晚上的栖身之地也没有。正彷徨,市政协杨正强拉我去吃面条,我也不好客气,舀了一勺子,真不忍心舀第二勺。实在饿了,便喝起来——说是面条,其实是面条汤。没有蔬菜,很少油腥,有盐,似乎有醋。老实说,不如方便面。
吃完面条,我得去寻找住处了。碰到电视台罗松,他问吃饭没?我说喝了点面汤,他说好呀你,喝面汤就不喊我。我正惭愧,他说广播电视局拉了一车食品和水来,捐赠在外,这是专供来青川采访的记者用的。他给了我一碗方便面,我本就还饿着,也不客气,用他给的矿泉水找老乡烧开后,泡起来。其间,又采访了一个捐赠,回来吃面已是15日凌晨了。
9、夜宿车箱
晚上来到宣传部接待记者的临时点——一张桌子,一部电话后面,用木板搭了个通铺,长约3米,七八个记者不分男女和衣而睡挤在一起。我从包里取出电脑,选了两张他们照的照片,便想休息了。
在青川值守的仲素梅和新华社记者们挤在通铺里,我还得自己找安身之所。罗松说过,他们电视台有个大车,车里可以坐,只是坐的人多,我想,这比没处坐强。我坐在一个靠窗的座位上,打开窗,呼吸一些新鲜的空气。迷迷糊糊了几十分钟,冷醒了,再也不能进入迷糊状态,坐到5点过,车子要去执行任务,我下了车,坐到宣传部接待点侧的火堆旁。不一会儿,柳桂华见着我,叫我到通铺里休息一会儿,果见已有人从通铺起来了,于是躺进去,哪里睡得着,只好起来,寻找车队了。
10、泪洒木中校
15日,随陶武先等去重灾点查灾。第一站是木鱼中学。
来到木鱼,映入人们眼帘的是成片倾颓的房屋。我在网上看到过北川县城地震后的图片,木鱼和它只在伯仲之间。车队驶向木鱼中学,眼前的景象更让我惊恐,几处房屋全垮了,最大的一处垮房点,据说废墟里埋着数百学生。
为救援学生,广元市副市长何顺洪亲任木鱼镇抗震救灾指挥长,坐阵指挥救援。一个50余岁的老人,大约3个通宵没有合眼了,戴着一个口罩,胸前栓着一个红色的塑料瓶盖,头上身上灰尘遍布。何副市长向陶主席介绍救援情况,在这里救援的是一支专业的队伍——沈阳消防部队。救援废墟中的罹难者,须小心翼翼,不能造成第二次伤害,因此有时救一个人要花6个小时。现在,已经成功救出98名孩子,但也有200多具尸体。何市长介绍情况时,眼角湿润,与尘土结合在一起,更显疲惫。
我不知道红色塑料瓶盖是什么意思。但在现场的一堵墙上,我看到这样一个告示:有困难找胸前拴蓝色瓶盖的人。我猜度,何副市长胸前的红色瓶盖,可能是一种标识,作为指挥长,他要付更大的责任。
陶主席慰问了执行救援任务的消防部队的官兵和医护人员。之后,向围观的民众们表达了问候。围观者大多是罹难孩子的家长,他们要求陶主席到操场里看一看。我们一行便来到操场,操场里摆放着遇难孩子们的尸体,上面覆盖着衣物或被子。想想这些孩子正值豆蔻年华,便遭遇了这样的不测,而且数以百计,我止不住流下泪来。孩子,苦命的孩子啊,你们就这样与疼你爱你的父母阴阳两隔,叫他们如何面对这种残酷?叫他们如何不泪湿衣襟?
11、访堰塞湖不遇
从木鱼回到县城,再一次查看了山珍市场、中医院二门诊部废墟,消防队员们正在救援。再一次看望了青川中学、乔庄小学、青川人武部3个医疗救援点。稍后,我们从三锅石镇方向向红光乡堰塞湖赶去。
据李浩生昨日汇报:在红光乡东河口村,地震之时,两山崩塌,将该村4个社埋了数十米深,几百人葬身其下,并形成三个堰塞湖。倘若湖堤垮塌,还将威胁堰塞湖以下关庄等乡镇百姓安全。逝者已矣,生者自当凭吊,何况隐患还那么严重。但是,当我们行至湖尾,湖水已经淹没了至红光乡的公路,倘若再不撤退,湖水再度上涨,完全可能断了我们的退路。我们只得打道回府。
12、听同行说山里的事情
在回青川县城的路上,一辆大客堵住了去路。原来,该车是南充运输预备役来青川救灾的。许是路太差,供给无保障,驾驶员累晕了过去。我们车队的开道车于是将其送回县城救治,其余车辆原地休息。这当儿,一自称是成都商报某记者弟弟的人与我拉起了家常。他说他的家就在被湖隔断的某村,他和哥是专程从成都回来接父母的。老家的村子与外界隔绝了,没有食品,水没有消过毒,但人们还不得不喝,他担心会流行瘟疫。还有一些村庄,伤亡情况跟本就报不出来,因为那里太偏僻,从一户人家走到另一户人家,要走很长的路……
看来,乡村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13、陶主席的手机电池
回到县指挥部,县里的电视纪录片替代了再次汇报。通过两天的查看,陶主席已经知道青川的处境。他已于昨晚把县里提交的“给养菜单”发回了成都,他告诉县里原计划空降食品等因故取消,但现在已通过陆运正在至青川的路上。此时,他还在急切地与省里有关部门联系,调运食品、水、药品、帐篷。他的随行私下里说,陶主席已经换了8块手机电池了。
陶主席的谈话被他自己概括为4句话:“民生为本,全力以赴,重点是电,底线是路。”他表示,他愿意当青川抗震救灾的后勤部长。
我们的采访就此结束回到广元。没有开道的车,一路就更加危险,但我们也只能义无反顾。
14、我的故乡在青川
一路上,我们看到不少这样的人,他们背着行囊,行走在回青川的公路上。不用问他们从哪里来,那一定是在外地打工的乡亲,他们知道青川成了地震的重灾区,却又不知家中的详情,房子定然毁了,可不知父母还康健,儿女还安好。非常时期,班车停运,他们只好披着尘土,冒着飞石,忍受着饥渴,向前——哪怕道路崎岖坎坷,哪怕等待他们的是生死茫茫……看到他们急促的脚步,我从心底油然升起无限的爱怜:兄弟呀,你要坚强!家园毁了,我们再建;亲人没了,我们都是你的亲人!
15、把信息传向世界
    从青川回来,我们的生活仍恢复不了常态。工作繁忙是理所当然的,更重要的是不能呆在室内,一些灾情信息便无从得知。19日,一位朋友从成都打来电话,质问“青川的灾情为什么没在媒体上宣传?是青川受灾不重吗?”这一刻,我知道作为记者,应该向世界传达关于重灾区青川的信息。但是,介绍青川灾情,怕是晚了。我于是连夜写下《青川大灾为何外界不知?》文中列举了青川灾情,如死伤惨重、建筑毁损严重、基础设施全部被摧毁、无法保障最低生活、药品医疗器械和消杀药物奇缺、农村灾情突出、受余震威胁比其他任何地方严重等等。而其原因则是,与外界隔绝20余小时,信息不能及时传出;媒体记者进入青川很晚且很少;余震不断,飞石不断,威胁通行,记者进入困难;青川灾害频繁,近四年年年有大灾,干部群众疲惫不堪;文章通过QQ向网友们广泛传播,有一个Q友反馈信息,他一个人即向近300Q友发了信息。
后来,青川的灾情引起了许多媒体的关注。当然,我的信息所起的作用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作为到过前线的记者,作为对青川有所认识的记者,也算尽了绵薄之力。
16、那些感人的孩子
5月30日,我再次赴青川采访。金子山路口下高速后,即有四军医大为我们的汽车消毒。快拢竹园,即看到救灾物资转运站、记者接待站等招牌现于公路旁。一路上,公路旁的石块、被砸的车辆都已被清理干净,虽然经历过若干次大的余震,断了的道路又被疏通,路政、交通24小时值守,功莫大焉。
令我们耳目一新的还有,半月前受灾群众过夜的遮阳篷已被制式帐篷所代替。过竹园后不久,有一队孩子特别令人感动,他们手里举着一块纸牌,上面书写着“感谢来救我们的叔叔、阿姨”,每过一辆车,他们都挥手致意。在他们的眼里,现在到灾区来的,都是来帮助他们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不错,在地震大背景下,能来青川的,几乎都与救灾有关。经过这里,每一个人都得反思:我为灾区做了什么?孩子们向我们行礼致谢的时候,我们是否问心有愧?
17、庄严的国旗
再往前走,大约在七佛和凉水之间,一段公路的两旁,帐篷林立。每一顶帐篷上都插着一面鲜红的国旗,在帐篷蓝色的背景下格外艳丽。看着这一片国旗的海洋,我们的内心特别温暖。她提示我们,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有泱泱中国作后盾,“再大的困难,除以13亿,也就算不了什么了。”她也同样提示外来的救援者,“灾区和我们,都是一家人!”
我们于是停下车,把这个温暖人心的场景,写进镜头。
18、乡政府的招牌
30日下午,中央电视台记者要到瓦砾乡采访,我也要去乡间做一些调查,我便搭乘便车,与央视同行。
采访车不必到乡场镇停靠,那里已经一片废墟。“青川县瓦砾乡人民政府”的牌子悬挂在距场镇数百米的一个配电房外,政府的办公点却在一个布帐篷里。央视采访在此扎营的济南军区猛虎团,我则进了乡政府。据介绍,该乡所有的办公用房、营业用房和居民住房都在地震中非垮即危,粮食埋在危房中不敢去取,因此全乡除了受灾群众,便一无长物了;不仅如此,全乡还有750处险情,其中450还比较严重,随时有发生地质灾害的危险。
好在乡党委、乡政府班子还在,就可以领导全乡人民抗震救灾,渡过难关。该乡党委任书记,由于长时间劳累,脚丫烂完了,挂上液体还坚持工作;柴王村柴家坝社区许多老百姓义务抢运救灾物资,其积极性令人感慨。
此时我明白了,组织的重要,它是灵魂。
19、同是灾区见证人
从瓦砾回青川县城的路上,我们与央视记者讨论起青川的前途。我告诉他们,青川2005年、2006年、2007年都有大灾,特别是2006年8·28洪灾,青川大部亦如今天,遭受了毁灭性的创伤。此后两年,青川恢复重建,建设资金应以数十亿计,然而这一切努力如今又毁于一旦。我的主张,像青川这样人居环境太恶劣的地方,不宜再建设,而应将建设资金转成移民资金,将25万百姓迁出青川,不再过担惊受怕、家园毁于一旦的日子。我的本意,是通过他们在适当的场合,转达青川人民的愿望。但是,两位不置可否。
车过黄坪,央视记者下车拍摄。上车后,与我、柳桂华同坐后排的一位问我:“你坐边上可以吗?”我不知何意,忙说“当然可以。”柳桂华告诉我,这位老师的意思是,后排两边比中间位置好,让我们坐,表示对我们的尊重。谢谢了,央视人!
在这场灾难中,我们的同行,记者,让我感动。徒步夜行第一个到达青川的周萱,是一个;连续作战20余天的柳桂华是一个;在硬板的通铺里凑合着过夜的新华社记者们;扛起直播设备在青川一呆就是一周多的央视、浙江电视台的记者们;还有,《人民日报》报道的《此时,我们就是战士》,他们都是灾难面前最可敬的人!
20、每天工作20小时的指挥长
       31日,同事刘怀英也来到青川,他的任务是就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专访县委书记李浩生。刘记者白天要见到作为指挥长的李浩生是不可能的,她只好等到晚上。晚上,我要采访指挥部成员捐赠特殊党费,但须在指挥部成员会议之后。会议结束时就是23点了,接着捐赠特殊党费。当秘书告诉他还要接受专访时,他有些生气了:“采访什么嘛,一天工作20小时了,还要人休息不?”同事尴尬地说:那就明天吧!李浩生想了想,明天也没时间呀,还是今天继续战斗吧。
21、志愿者送我到关庄
       6月1日,报社领导打来电话,要我采访红光乡堰塞湖险情,因为这是广元的焦点。可没有车怎么办?我正不知所措,一名志愿者自告奋勇私车送我,我当然求之不得,但仍试探着问他:你知道红光乡堰塞湖怎么去吗?他告诉我:“听说从关庄过去。放心吧,我能保证你的安全。”我很想说,山崩地裂、湖堤决坝、余震飞石,这在堰塞湖畔都有可能,哪里还有安全可言?但是兄弟,到前线是我的使命,那里再危险我也得去,你不必呀?不过,我终究没有说出来,因为他们既然选择了到灾区当志愿者,就知道危险是存在的,与受灾群众携手并肩,是他们的志愿,我没有理由拒绝。在关庄采访时,正遇指挥部开饭,我忙招呼开车送我的志愿者一起用餐,可他拿出自己准备的干粮,他说他来当志愿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帮助灾区度过难关,决不增加负担。
    志愿者,一个让人感动的人群。在我的家族中,我的妻弟、妻妹弟,就曾加入到这个行列,用他们的私家货车,从竹园转运救灾物资到其他乡镇。我为他们有这样的觉悟,有这样舍己为人的精神,而倍感欣慰。
22、震撼人心堰塞湖
    过关庄镇再往红光方向走数公里,便到了东河口堰塞湖。这里原是两条河沟的交汇之地,地震之时,左侧山体塌陷,土石方埋葬了交汇之地4个社,并截住两河沟形成了东河口湖和红石河湖(另外,在东河口上游3公里处,还有一个量级大得多的堰塞湖,名石板沟堰塞湖,我们无法达到,故不知如何形成)。但倘若是这样,为什么靠近滑坡山体的一段湖坝,比之更远的地方还要低洼一些呢?我们于是认为,地震时山之土石簸到了远处!天,大自然怎会有如此神力?!疑惑间,我们遇到了在此抢险排水的设计单位——成都市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4名工程技术人员。他们认为,山体的土石不是簸过来的,还是塌陷形成的,至于为什么远处比近处高,那是因为塌方两次,第二次的土石方将第一次的推向了远方,并且4个社的房屋大多不是被埋还是被推动和掩埋。如果真如此,推动房屋的过程应有几十秒钟吧,怎么就没有一人逃出来?
如今堰塞湖畔当时的情景,谁都不曾亲见,自然之力如何传导可能是个永恒之谜。但是,大自然留在堰塞湖畔的作案现场,无疑会震惊世人。
23、狂风暴雨之夜
    回到新闻中心,我必须把采访堰塞湖的稿件传回报社,但帐篷里高温炎热,手提电脑不敢开机。待温度降下来,已是傍晚,我正写稿,忽然狂风大作,将帐篷吹了个底朝天。我们被迫停下手中的工作,关了电脑,并了电源。接着暴雨来袭。这样的阵势,给灾后的青川定然又是雪上加霜,也许几分钟的光景,就可以让因地震造成的地质灾害隐患,变成滑坡,变成泥石流,封住公路,折损电网和通信网,让青川重新变成一座信息的孤岛;更不敢设想的还有,倘若狂风、暴雨和强列余震一齐袭来,也许我们都在劫难逃……
这不是悲观,也没有绝望。但是我们应该作最坏的打算。我于是趁通讯还没有中断,迅速向部门主任杜平报告,现在青川已是狂风暴雨,目前我们尚安全。
24、飘扬的国旗
    按照报社的安排,我们的采访6月2日结束。告别了青川,但关于青川灾区的所有讯息我都关注。我也愿意告诉关心青川的所有同胞,有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军警民各方的共同努力,有浙江对口帮扶的倾力支持,有众多志愿者的无私奉献,青川目前社会秩序良好,受灾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篷住、有医疗救治点,无重大疫情。
    青川,你现在的确还处在困难的时期。雨季来临,防洪、防地质灾害、防疫情发生的任务还很繁重;而同时,帐篷里昼热夜冷也将折磨所有在青川抗震救灾的干部群众。但是,面对困难,我们需要坚强。灾难已经磨砺了我们的意志,我们一定能够迎难而上,战胜灾害的考验。我们同时也要看到,我们永远不会是孤军作战,全中国人民都会与你手拉手,肩并肩。
    汽车再次驶过国旗飘扬的路段,我们因内心温暖而感觉着灾难中的幸福。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灾区大学生暑假回家 208名学生每人补800元
南海网 http://www.hinews.cn 来源: 南海网-南国都市报  2008-06-23 07:35

  南海网6月22日消息:“灾难无情人间有爱,在这里,我们感受到海南人民对灾区学生的关爱!”今天,当收到学校一次性发放的5300元补助时,琼州学院生命科学系学生罗艺文激动得泪如泉涌。另外与罗艺文一样,来自四川地震灾区的208名大学生返乡探亲将获800元路费补助。

  罗艺文告诉记者,她的家在青川县,大地震发生后,他们家没人死亡,但房子倒塌了,家人现在住在临时帐篷。学校及时给予了关爱,今天,学院给重灾区学生一次性补贴5300元,更让他们感受到海南人民的爱。

  “我们绝不会让每个灾区学生因为受灾而辍学的。”琼州学院院长武耀庭表示,尽管学院地处民族地区,学院财力不足,但学院对灾区200多名学生给予了关爱:对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学生,每人一次性补助5000元并减免当年全部学费;对在地震中房屋倒塌,家庭受损较大的学生,每人一次性补助3000元并减免当年学费50%,从5月到7月,每生每月生活补助500元;对来自灾区的其他学生减免当年学费的30%,从5月到7月,每生每月生活补助300元;最后是对受灾学生回家探亲一次性补助800元路费。

  琼州学院决定从现在起到2010年,由学校为灾区学生垫付全部医保费用。

作者: 陈新  责任编辑: 陈珊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阳光使者”情暖伤员2008年06月23日07:26
 来源:解放军报   

地震无情,人间有爱。大灾面前,广州军区总医院心理专家于中原请缨上阵,抚慰受伤群众,缝补心理裂痕。

  灾情发生后,医院决定抽调部分中青年医疗骨干驰援灾区,年过花甲的于中原闻讯后提出“抗议”,硬生生让领导改变决定,同意增补她进医疗队。
 
 
准备救援药品,调试医疗设备,于中原处处抢先,年轻护士追她不上,称赞“姜还是老的辣”。

  5月22日,医疗队紧急接收16名重伤员,7个专家组按预案分工展开抢救。这些死里逃生的伤员惊魂未定,难抑悲伤,看着他们紧张、恐惧、茫然、冷漠的眼神,于中原心急如焚。深夜,于中原打盆冷水放在身边使自己随时处于“清醒”状态,连夜建立伤员档案,根据病情逐一“开方”。

  青川籍小伤员杨和林在地震中失去4位亲人,12岁的他亲眼目睹了巨石砸死父亲的惨景,整日惊恐万状,一睡觉就做噩梦,经常喊着“爸爸不要死”惊醒。于中原第一次走进病房,就被杨和林尖叫着赶了出去。如何接近这位心灵遭受重创的孩子呢?第二天,于中原将被褥搬进病房。渐渐地,杨和林向她敞开了心扉。

  最让于中原牵挂的是8岁女生张雨恒和10岁男生周乐训,地震使他俩受伤截肢,从此成了残疾人。于中原强忍泪水,和他俩一起唱歌、讲故事、下棋、玩游戏,帮他们忘却伤痛,获取快乐。儿童节这天,张雨恒向于中原赠画致谢:老鹰(地震)袭来时,一只母鸡(于中原)张开翅膀奋力保护小鸡(张雨恒)。如今,周乐训生活已能自理,他牢记于中原的话:坚持就是胜利。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360名心理骨干服务灾区群众2008年06月23日07:18

 来源:解放军报   

本报青川6月22日电 郭希报道:“要多与人交流,不要封闭自己。你可以给亲朋好友打打电话、谈谈心,也可以采用写日记、呐喊等方式,消除内心的焦虑和恐惧……”笔者在地震重灾区青川县看到,一堂堂心理疏导课在这里展开,一份份“心理自救互救宣传资料”在伤病员中传阅。
 
 
成都军区联勤部组织心理骨干进村入户,面对面为受灾群众进行心理疏导。截至今天,他们已为5000多名受灾群众提供了面对面心理服务。

  5月20日开始,成都军区联勤部先后抽调360多名心理骨干,成立心理危机干预小组,携带专业诊疗设备,深入汶川、青川、平武等重灾区展开心理救援。他们开通“亲情平安电话”,设立“专家心理辅导站”,传授灾后自我心理调适常识,发放心理救治宣传资料,对受灾群众心理状况进行评估,针对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实施必要的心理安抚和心理危机干预。平武县南坝镇一名18岁的青年在地震中失去右腿,情绪极度低落,甚至萌生过自杀的念头。心理危机干预小组立即抽调6名专家骨干,为他进行认知调节、心理放松等诊疗。在精心医治疏导下,这名青年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他告诉笔者,现在已基本摆脱了地震带来的心理阴影,准备重返学校好好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举着感谢牌的孩子
稿件来源:成都日报           2008-6-23 6:39:03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田田

  6月5日 ,我们一行人准备前往青川。汽车从成绵高速的金子山路口下高速,开始驶入前往青川的盘山公路。虽然地震已经造成了山体垮塌,抬眼就能望见远处裸露的山峰,路面塌陷让每一步前行都必须小心翼翼,但我依然能从残存的山水之间想象,这场灾难之前,这里是如何山清水秀,这里的村民们,日子是如何平静和安详。

  令人欣慰的是,看起来这样的生活并没有被灾难完全摧毁。路上依然川流不息地奔忙着各种各样的车辆,军车、救护车、挖掘机,运送物资的卡车,还有私家车,从车牌照上看来自四面八方。身着迷彩服的军人不时从车窗外掠过,有的在防疫,有的在危险路段站岗,有的在帮村里搭帐篷,有的在帮着忙庄稼活儿,有的在带着小学生读书、画画。这一切让这里在大灾之后看起来还是显得那么井然有序,尤其看到那些解放军在各处的身影,更让人产生强烈的安全感。

  比我更有感受的当然还是这里的村民。当我们汽车经过马鹿乡的时候,路边三个小孩子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三个孩子站得笔直,中间一个个子稍高的男孩子举着一面红旗,旁边两个稍矮的女孩一人举了个牌子,所谓牌子就是那种稍厚的纸板,两边用铁丝缠在两根竹棍上,上面歪歪扭扭写着“风雨同舟,与民同在”,“感谢亲人解放军”。我们下车询问后知道他们是青川马鹿乡小学、中学的学生,男孩叫蒋永豪,两个女孩叫蒋雪、蒋永凤,所幸这两所学校在这场地震中都经受住了考验,师生全部安全。这段时间他们看到来来往往的救援人员赶来抢险,尤其是解放军驻扎在这里,帮助、陪伴着他们渡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小小年纪的他们在体会生活艰难的同时,更收获到了无私的爱和关怀。于是他们想出了这么一个办法。几天来,他们从早站到晚,高举着牌子,向那些帮助过他们的各地好心人默默地说一声:谢谢。问他们站一天累不累,他们大声说:不累。就在我们和孩子们攀谈的时候,周围的村民也围了上来,这里是马鹿乡社区八组,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说,非常支持孩子们的行动,他们说,解放军在这里每天的活动他们都看在眼里,觉得他们太辛苦了,他们正打算凑点土豆给部队送过去。

  临走时我们问孩子们缺什么东西,蒋雪语气坚决地说,什么都不缺。的确,有四面八方强大的救援,和当地善良朴实村民的珍惜和感恩,他们有足够的理由对家乡的未来充满希望。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六年军魂永葆 “老军装”只身赴川救灾
中国江西新闻网   2008-6-22 22:04:52   
 

中国江西新闻网 程万海 报道

  抗震救灾志愿被谢绝,“牛”劲十足的王金木特意地穿上了珍藏了三十多年的老军装,前去青川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点报名。(黎明 摄)

  在四川青川灾区县委宣传部的帐篷伙食团,有一位身着70年代绿军服,日夜辛勤忙碌的老军人,引起了诸多媒体记者的注意,他就是不远千里,从江西乐平赶到灾区的志愿者——江西籍伤残老军人王金木。
        
  王金木,为赴地震灾区奉献爱心,瞒着妻儿写下“遗书”,千里迢迢来到四川地震重灾区,担任一名普通的志愿者,至今仍战斗在灾区一线,被当地人民亲切地称为“灾区火头军”。

  相关新闻链接:四川新闻网报道——《帐篷伙食团里的老军人 记志愿者王金木》

  再披老军装 写下“遗言”只身赴川

  5月12日,王金木从电视中得知四川发生特大地震,死伤严重,心情非常沉重。此后,一向不太喜欢看电视的王金木,开始每天看起了电视新闻节目,坚持关注着来自灾区的新闻报道。每每地看到垮塌的房屋,死去的同胞以及失去亲人的孤儿,王金木再也坐不住了。

  一个藏在王金木内心深处三十多年的声音响起来了——“你是一名军人,你要到灾区前线去。”

  王金木是下岗职工,家庭生活拮据,没有能力为灾区人民捐更多的钱。王金木熟知,灾区余震不断,泥石流频繁,大部分老百姓都要撤到安全地带安置。灾情就是命令,在部队多次参加抢险救灾的王金木再也耐不住了。然而,他不敢把这个想法告诉家人。王金木东拼西凑,暗暗攒足了2000多元路费。

  王金木直接向四川抗震救灾总指挥部递交了申请,表示要参加抗震救灾突击队,和灾区人民一道夺取抗震救灾、建设家园的胜利。担心到灾区以后不被承认,当不了志愿者,王金木还特意翻箱倒柜,找出了保存了36年的老军装以及当年在部队时的户口本等证件。

  经过一番精心准备,5月19日,王金木没有和老婆孩子做任何商量,就背着行囊蹬上了当天开往成都的火车。出发之前,王金木为家人留下一封信,表示如果自己在灾区遭遇不测,希望家人理解。

  志愿遇谢绝 与“娘家人”一起战斗

  在火车上,王金木发现很多是四川的乘客,大家脸上表情凝重。此情此景让王金木的心揪得更紧了,他恨不得立刻赶到灾区,用自己的双手抢救受灾的同胞。几经周折,王金木终于在5月21日下午赶到了成都。

  一下火车,王金木就匆匆地往四川省红十字会赶,但工作人员的话却让他差点放弃了计划:灾区非常危险,你还是在成都帮忙搬运救灾物资吧。但王金木却铁了心要到最艰苦、最危险的重灾区去,并说自己是军人出身,要到一线和部队一起抗震救灾。

  工作人员被王金木的诚心所打,允许他搭乘一辆运送救灾药品到青川县竹园的车。当王金木在竹园下车后,才知道青川受灾也极为严重。

  面对受到重创的竹园,王金木临时改变了去意,直奔重灾区青川县政府,来到青川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点。因为受过一次挫折,王金木这次特意地穿上了老军装前去报名。指挥部的工作人员小杨热情地接待了王金木,但当得知他的想法后,小杨还是委婉地谢绝了。

  在失望的王金木决定单兵作战时,在青川县执行救灾任务的驻军某部得知了他的情况。该部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同意接收王金木。更让他想不到的是,在和部队官兵接触以后发现,这支奋战在青川的一线部队,正是他30多年前服役时所在的队伍。

  由于有着在部队服役与参与救援的实战经验,具备一定的抢险救灾知识和技能的王金木,迅速地进入到了“战斗”的状态。在救灾现场,他从不占用救灾物资。最初的两天,他都是吃着自带的干粮和食物。王金木知道,一瓶水一块面包也许能挽救一个生命。

  5月22日一大早,晨曦微露,满目破败的青川县城又开始忙碌起来,一群群部队官兵在街道上清扫垃圾,清除障碍物。王金木也换上了一身久违的迷彩服,戴上口罩,与“娘家”的战士们一道忙活起来。汗水浸透了他的衣服,战士们劝他休息一下,王金木总是摆摆手说“不累”。整整一天,王金木都在清运垃圾,累了就在地上打个盹,饿了就吃一个凉馒头。

 

  王金木换上了一身久违的迷彩服,戴上口罩,与“娘家”的战士们一道在灾区抗震救灾。(黎明 摄)

  加入伙食团,甘当灾区的“火头军”

  5月23日,根据上级部署,王金木曾经所属的老部队需要转移。在征得王金木的同意以后,部队和青川县宣传部取得联系,安排他在宣传部的帐篷伙食团搞后勤服务。王金木高兴地表示,不管干什么活,只要能够留下来,完成自己为灾区人民服务的心愿就行。

  此后,王金木当上了灾区的一名“伙头军”,每天早上6点钟,他准时起床,一刻不停地忙到晚上10点。挑水、劈柴、做饭、洗碗、洗菜、打扫卫生、搬运粮食、搭建帐篷……脏活,累活,重活,他都抢着干。每天要到百米以外挑10多担水,每顿饭光洗碗都要洗近200个。

  由于劳累过度,当年在部队因公受伤的腰直不起来了。但是,王金木仅仅用两手揉一揉,又去劈柴,打扫卫生了。每一顿,他都要等大家吃完了再吃。往往是,最后饭菜都吃没了,他就吃一袋方便面代替。

  每天的忙碌,让他给家人打电话的时间都挤不出。一个月的时间里,王金木只打过两个电话。一个是在到达青川的当天,他给家人打了个电话报平安。另一个是打给他的老连长,告之灾区情况。本来担心会受到家人的责备,没想到打电话回去后才知道,老婆和儿子都很支持他。王金木的儿子在电话里说,“老爸,你在灾区注意安全。我是学土木工程的,等我毕业以后,也要去灾区盖房子。”老连长也鼓励他,要在灾区好好地干。

  此外,王金木再没有打其他电话。家人和老连长的话,使他的干劲更足了,他决定继续留下来,和灾区老百姓一起度过难关。

  有人问他,打算什么时候离开灾区?

  王金木坚定地说:“我来青川已经10多天了,我已结识了很多当地的干群,在抗震救灾的日子里,我和他们的感情越来越深。”王金木觉得,灾区人民是坚强的,他们有一种泰山压顶不弯腰的精神,值得自己学习。“只要灾区允许我留下,我一定自始至终干下去,同灾区的老百姓生活在一起,战斗在一起,我们一定能够看到灾区美好的明天!”中国江西新闻网6月22日景德镇讯)

 

  关于王金木 

  现年55岁的王金木是原江西省乐平市金鹅山乡(现为乐平市农科园)一家石灰厂的工人,1998年下岗,同时下岗还有他的妻子。下岗的王金木夫妻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通过帮别人干杂货,供养儿子上大学。

  1969年,光荣入伍的他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参加过抗美援越战争,多次受到部队嘉奖。在一次隧道施工中,王金木双脚下肢皮肉撕裂,头部及腰部被压伤。1973年退伍时,部队根据其伤情,决定给王金木评残,但王金木放弃了这个机会,请求部队把机会让给其他战友。 

 

实习编辑:王建亮
编  辑:何淳勇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货主"身份"不明交货受阻 上海边检相助查明"正身"
 
 
 
2008年6月22日 17:37
来源:东方网 作者:杨琳 选稿:霍世杰 
 
  东方网通讯员杨琳6月22日报道:由于“身份”不能及时确认,四川小伙子眼瞅着一船货物不能交割,心急如焚,幸好上海边检民警及时援助,让他松了一口气。
  
  小李是四川省青川县人,刚才震区运送一船建材来沪,由于要将货物卸到某外轮上,小李今天被告知要办理搭靠外轮许可证。
  
  不巧的是,在核实身份证时,小李想起受地震影响,自己的第一代身份证过期后还没来得及换新证,小李一下子着急了起来。他的货船本该在一个月前抵达上海,但受堰塞湖泻洪影响,直到昨天货物才运抵上海,如果不能按期交货,就将蒙受重大损失。
  
  看着小李焦急的模样,办证民警及时伸出了援手。通过内部网络,经过近1个小时的努力,民警调出了小李的身份信息,比对无误后,为他办理了相关证件。小李开心地笑了起来。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