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载文明 万众怀爱心――绍兴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侧记
记者 袁亚平
2008年06月23日14:23 来源:人民网
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古城绍兴是江南清秀和恬淡的象征。
然而,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冲击波,猛地震撼了绍兴!整座城市掀动了,绍兴人的爱心喷涌而出,大爱如潮,气势磅礴。全国第一个自愿交纳“特殊党费”,到达重灾区青川的第一支浙江省抗震救灾医疗防疫救援队成员,在重灾区青川建成了第一套活动板房,作为浙江省唯一派往灾区都江堰的水务抢修突击队……
绍兴市委书记张金如说:“一座文明城市,首先应是一座爱心城市。我们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是为了拿一块牌子,更多地是看重创建的过程,要把创建过程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作为提高市民素质的过程,作为推动经济发展、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造福人民群众的过程。”
当爱成为本能和习惯时,这种爱才称得上大爱
5月13日下午2时,也就是发生汶川大地震24小时内,绍兴县柯岩街道党工委书记的办公室里,急匆匆来了一位60多岁的男人。他头发灰白,脸上满是汗水和焦急,上身着一件旧衣服,裤管一只高一只低,手里提着一个沉甸甸的黑色塑料袋。
“这是我的10万元党费,请组织帮助转交给四川灾区。”他是绍兴县柯岩街道梅墅村村民祁友富,一位有着35年党龄的农村党员。祁友富压根儿就没想到,就是他的这一举动,在全国党员中引发了交纳“特殊党费”的热潮。
这天中午,一向少有空闲的祁友富随手打开电视,见那汶川大地震的惨烈场面,他当即惊呆了。第二故乡遭此大难,他的眼眶红了。那是他当兵、入党的地方,去年8月,他还特地回去探望那些早年的战友们……祁友富颤抖着手,试图拨通当地战友的电话,却一个也打不通。
“国家遭此大难,灾区老百姓非常痛苦。我年纪大了,不能到现场出力,只能出点钱。”当时,厂里刚上了一套新设备,流动资金很紧张,祁友富拿着几本存折,跑了好几家银行才凑齐10万元,第一时间交给党组织。他说:“我能有今天,全靠党的政策好。现在国家有难,我是一个老党员,多出一份力是应该的。”
在全国十强县的绍兴县,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比比皆是,祁友富的顺利喷花服饰有限公司年产值仅千把万元,实在不起眼。但祁友富总是用实际行动,履行当初在党旗下立的誓言。这次他交纳的10万元党费,是街道收到的第一笔支援灾区的“特殊党费”,也是绍兴市、浙江省收到的第一笔“特殊党费”。
这在祁友富看来,只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因为一直以来,他就是默默地为社会无私奉献着: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祁友富捐了300元,相当于一年的积蓄;1988年,梅墅村进行道路硬化和桥梁改造,祁友富主动拿出1万多元赞助款; 1998年,长江发生特大洪灾,当时祁友富创办的企业刚开始盈利,但他带头捐了5万元……
祁友富记得,在他八九岁时,父亲为救他人跳入冰冷的河水中,肺部受到严重损伤,失去了劳动能力,而母亲微薄的收入根本维持不了一家人的生计。“那时,我们年年都靠救济粮度日。可以说,是党和政府养活了我们。”
祁友富18岁去参军,在四川郫县、汶川一带服役。1973年12月,他在部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5年,他退伍回乡,先后在几家企业当过工人、驾驶员、厂长。1993年,他开始创办自己的轧花厂。创业之路并不轻松。
“我是一名党员,现在企业发展壮大了,我有能力也应该去帮助别人,多为社会做点事,为党分忧。”这是祁友富在家里经常念叨的一句话。
尽管对他人、对社会很慷慨,但在自己的生活上,祁友富是出了名的“抠门”。穿的都是几年前买的旧衣服,难得买件新衣服也要藏好久才肯穿上身,他说怕弄脏了。他一直和老伴“蜗”在村里的老房子,没到城里去买房。他对子女要求很严,要子女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生活。
祁友富交纳第一笔“特殊党费”后,一下子成了“新闻人物”。众多媒体找上门来想要采访,他都婉言谢绝。5月27日,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斯鑫良看望他时,他一再请求:“是党培养了我,现在国家有难,我哪有不站出来的道理,一笔党费实在算不了什么,千万不要宣传我。”
在绍兴城乡,祁友富似的共产党员,不知其数。他们共同的爱心,让整个社会都带着体温。
何柏松是嵊州市黄泽镇政府的普通工作人员,全家三口仅靠他一人的工资维持生活。妻子没有工作,常年在家护理8岁就患肌肉萎缩的儿子,现在儿子已经22岁。这么多年来,老何的生活是多么不容易呀!
5月21日下午,他带着一个月的全部收入3000元和一封信,来到嵊州市委组织部交纳“特殊党费”。他在信中说:“我们家这个月可以少吃点肉,可以不买衣服,生活节约点总归都会过去的。身在灾区的同胞们更需要关怀。……我有35年的党龄。我每一步的成长,都离不开党的关怀和培养。现在,我把一个月的全部收入捐出来,对遇难同胞尽一份微薄之力,也表示对党的一片忠诚……”
一位79岁的老人,在病榻上弥留之际,颤抖地向身边的子女伸出手,用力挤出最后几个字:“两百元,帮我到镇里……”子女听得顿时泪流满面。老人王香岳,已有50余年党龄,曾是嵊州某乡镇分管农业的干部。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老人老泪纵横。三天后,他因心肌梗塞再次住进医院。住院时,他多次同子女提起要去主动捐款,子女劝他待身体有所恢复再去捐。26日凌晨,老人交代完了最后一桩事,溘然长逝。
当天早上,儿子王建新找到镇干部,托他帮父亲将两百元“特殊党费”交到镇党委。随后,王建新含泪在父亲的灵堂前点上三柱香,哽咽着说:“爸,您的遗愿儿子帮您了结了,您若地下有知,可以放心了。”
记者在绍兴听到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止不住热泪盈眶。
截至6月22日,绍兴市共有27.2万名党员自愿交纳“特殊党费”5278.8万元。同时,绍兴社会各界向四川灾区捐赠款物3.44亿元。
有人说,当爱成为本能和习惯时,这种爱才称得上大爱。
当爱不惧危难和困苦时,爱的能量场接近无限
每天背负10余公斤的器械和药品,经历六七个小时的艰难跋涉,沿着人迹罕至的羊肠小道,翻越一座又一座的山峰。一路上,踩着乱石,淌过小溪,头顶上冒着滚石的危险。遇到仅能容纳一人上下的狭道,他们只得侧身爬行,稍有不慎,就会滚下悬崖。来自江南水乡的他们,真正体验到了蜀道难。
他们是浙江省抗震救灾医疗防疫救援队绍兴分队成员,前往距青川县城约50公里的七佛乡,前往至今公路不通、地势最险、海拔最高的桂佛村、盘窑村,执行卫生防疫工作任务。
5月25日,他们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下午4点21分,青川发生了6.4级余震,震中就在离他们营地不到10公里的地方。当时他们正在海拔700多米的桂佛村,为垃圾堆放点、公共厕所、倒塌房屋开展消杀工作。突然,传来轰隆隆沉闷的声音,山摇地动,两脚无法站稳,山上的石块纷纷落下。幸好旁边有一片小竹林,挡住了山上滚落的石头,但仍有许多碎石从他们身边滚过。余震稍息,队员们仍然继续坚持完成工作。由于下山的道路已经阻塞,他们绕了一大圈才回到营地。
5月28日,天刚放亮,小分队以急行军的速度赴往盘窑村三组开展工作。下午2时,他们完成任务,准备返回营地时,一位头发花白、身体微弓、手指僵直的老大爷,执意邀请队员共进午餐。在残缺的屋边,大爷拿出自酿的米酒和腊肉款待他们。看看受灾的山民,他们心情沉重,难以下咽。
大爷是位老党员,曾经参加过解放战争,面对地震,他没有说困难,反复说连累了你们,辛苦了你们。说到动情处,两眼泪花,声音哽咽,“感谢共产党!感谢解放军!感谢医生!”短短的三个感谢,大爷重复了许久。队员们的心被堵了,眼泪也随之流了下来。
小分队副队长、绍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杀科科长陈理说:“每一位队员的脸上、身上均被晒脱了皮,双肩也勒出深深的血印,但没有一个人喊苦说累,说得更多的是非常荣幸,能够来灾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还把出征时随带的食品、药品、衣服用具,都送给了灾区群众。经过这场抗震救灾斗争的磨练,疾控战士的本色得到了彰显,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意志品质更加坚定,职业操守更加纯洁,救死扶伤的伟大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扬和光大。”
5月20日,一支12人组成的绍兴水务抢修突击队赶赴四川灾区。对口支援都江堰市,执行城镇供水管网检漏和抢修任务,全国供水行业共三家,浙江省仅绍兴市水务集团一家。
队员们每天只休息四五个小时,采用夜听漏、日修理的工作方法,夜以继日,连续奋战。
6月1日,经过三天三夜的查找,都江堰水厂通往市区的DN400管网大漏点终于找到了。但要堵住漏点,必须爬进只有1米高的暗河,河水如果上涨,后果不堪设想。
“我上!”绍兴水务集团制水公司副总经理徐海根当即做出决定。“你是队长,真出了问题怎么办?” 队员们拦住他。谁知徐海根一猫腰,就钻进了暗河,队员们只得纷纷跟上。
19天,徐海根整整瘦了4公斤。而他率领的绍兴水务抢修突击队,巡查各类管线200余公里,发现漏点100余处,关阀80余处,修复重要漏点15处。全国总工会授予这支突击队“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青川?给再多的钱也不去。”当地一辆面包车司机说。广元至青川,70余公里的盘山公路险峻无比,加之余震不断,当地已少有司机敢进出这条“生死路”。
作为援建队队长的绍兴市建筑业管理局副局长张煜,当即与已抵灾区的绍兴建筑企业联系,中成集团马上派过来三辆越野车。开往重灾区青川途中,山上突然塌方,就在车前100米处,如果车队快一分钟,便将遭遇大难。
灾后重建,绍兴市接受了援建1万套活动板房的建设任务。进入青川的绍兴援建队伍,生活相当艰苦。首先是食品短缺,援建人员几乎天天吃炒土豆,外加一个菜汤。最紧缺的是水。由于上游河水成了被污染的堰塞湖,不能饮用。他们几百号人就靠着工地上一股水源,烧开了喝。尽管白天温度高达36℃,由于缺水,他们没法洗澡,只能用毛巾擦一下身体。天晴了,出门半尺灰;天雨了,出门一身泥。
现场施工条件困难。千难万难,难不倒绍兴援建人员。材料供应不足,他们用槽钢;没有设计图纸,他们自己来设计;没有施工用电,他们自备发电机;没有施工机械,他们去借去租。只要早点完成任务,早点让灾区人民住上房子,各企业都不计成本,不惜代价,不遗余力。
6月9日,绍兴市委副书记、市长钱建民率建管、民政、卫生、农办等部门领导,赶赴重灾区青川。在乔庄镇回龙村上坪施工现场,正进行3000套活动板房建设,是绍兴市援建青川活动板房建设中最大的项目之一。
灾区群众举着“感动青川,感恩绍兴”的横幅,捧上一杯“感恩水”,表达青川老百姓对浙江绍兴人民的感恩心。钱建民接过“感恩水”,感动地说:“绍兴市的436万人民非常牵挂青川灾区的老百姓,今天,我就是带着他们的关心和问候来看望你们。我们会全力以赴做好灾区的援建工作,让灾区的老百姓尽早住进板房。在绍兴和广元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会把广元、青川建设得更加美好。”
广元市委副书记、市长马华说:“你们的这份情,这份意,青川的老百姓永远不会忘记。细微之处见真情,患难之时见真爱,你们这种无私奉献精神太让我们感动了!”
记者说,当爱不惧危难和困苦时,爱的能量场接近无限。
当爱溢出每个人的心头时,城市的灵魂便有了香气
“祝您早日康复”的大红色爱心标语,五颜六色的千纸鹤,贴在病区走廊和病房的墙头。病房门口贴有象征希望的绿丝带,每一张病床的床头都摆放鲜花,全新的被褥、脸盆、毛巾等生活用品都配好了。
为保证四川灾区伤员能得到最好的治疗与护理,绍兴第二医院腾出原综合病房开辟为爱心病区,有专门的医生办、护士站、接待室、功能锻炼区、家属休息、生活区等。内设20张全新病床,每间病房都有独立卫生间。医院抽调了相关科室的优秀医务人员,护理人员全部安排通宵值班制,并安排了一名川籍护士作为“翻译”,还联系川味菜馆为伤员提供可口的家乡菜。
截至6月10日,绍兴市已经接收来自四川地震灾区伤员72名,这些伤员分别被安置在市区的市人民医院、绍兴二院、文理学院附属医院。这三家医院共调配专职医生24名,护士33名,志愿者及护理员若干名,另外各医院组成了强大的后援专家团,组建了心理危机干预小组。
“以我们的真心、关心、爱心,让伤病员放心、安心、舒心。” 灾区伤员入住医院当晚,护士就对他们进行了逐个擦身等基础护理工作。爱心病房有两名截瘫病人,其中一名女病人大小便失禁,所有的护士没有一个怕脏怕累,都主动地为她清洁污秽,擦拭身体,还不断安慰她,鼓励她重塑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年轻护士楼丹看到自己护理的老人因为便秘而寝食难安后,两次为病人掏大便,病人和病人家属深受感动,连说:“谢谢!谢谢!没想到!没想到医护人员对我们这么好!”
“怎么样,腿有感觉吗?”“这里疼么?”一进病房,就能听到医务人员对伤员进行的详细检查和询问。为尽量减少移动病人,医院专业人员将B超、心电图、CT拍片等检查仪器移至病床边。截至6月15日,各定点医院已开展手术29人次。经过三家医院医务人员的精心救治,目前病人情况均稳定并逐渐好转。
医院还精心挑选了12名志愿者,志愿者中甚至有已经退休的老护士。她们都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为伤员喂饭、洗头、剪指甲。四川籍的志愿者用四川话陪病人聊天,浓浓的乡音让伤员在绍兴找到家的感觉。医院得知一名伤员无家属陪护,就给他找了个24小时、一对一的专业护士护理,还帮他寻找失散多年的唯一亲人,这名伤员感动得老泪纵横。
5月30日上午,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和省委常委、秘书长李强,专程到绍兴市人民医院,仔细询问四川地震灾区伤员的伤情、病情,安慰他们早日养好身体,回乡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绍兴市委书记张金如,市长钱建民也先后到医院看望和慰问伤员。
绍兴市民们自发地来医院慰问伤员,有人捐助医疗费,有人负责提供川菜,有人送来了《绍兴日报》等报纸,有人给每位伤员送上了收音机、内衣内裤,还有人送来了零花钱……
“感谢绍兴!”“众志成城,重建家园!”6月17日晚上,首批康复出院的6名灾区伤员,踏上回川的路程,他们在车窗上贴了小标语,含着热泪,向绍兴挥手,再挥手……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在于开多少会议,不在于呼多少口号,不在于表面上的轰轰烈烈,而在于每个人的素养,在于群体的情怀,在于整个社会的文化自觉。继而,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公平的社会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一城载文明,万众怀爱心。当爱溢出每个人的心头时,城市的灵魂便有了香气……
(责任编辑:赵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