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是立体的,但在地图上却又是二维的。要解决道路交通拥堵,需要从三维,二维去考虑,去解决。
三维角度,行,无非不过是立交,地下隧道。停,无非不过是地下车库,地上车库。这能解决部分问题。
二维角度,主要说行。属于城市规划和城市交通智慧管理问题了。
城市规划
为什么这样说,目前道路众多,用成都来说,是一个四面发放向中心汇聚的一个城市布局,道路也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规划,去建设。二维空间只重视一些点,线,不顾及整个平面,城市的车辆虽然行在线上,但终究是要去城市的各个点,也就是铺满在城市的面上,而这些出城的重要线当然不堪其负了,道路拥堵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例如,很多车不只是在重要干线上,他进城势必要拐到次干道,或者小道上。而这样的次干道,如果堵塞,就影响干线的交通,而这样的节点很多,非常之多,这样就造成行车不流畅,从而造成全面的道路交通堵塞。
这和北京,西安等道路横平竖直的城市有区别。如果这两座城市的横平竖直道路修好,基本就像蜘蛛网了,道路交通会好很多。
而成都如果只重视出城进城的道路,不会从根本上减轻道路拥堵,因为,蜘蛛网只有中心到最外面的线,换线不够,就无法铺满整个二维空间。
所以,成都最要紧的是增加环线,不要说三环,五环,应该按照自己的城市规格,需要多少就建设多少。仅有的五环,无疑是整个城市交通堵塞的最大痛点,而且让很多车辆多走路线,形成口字,这也是增加汽车尾气排放量的一个原因。车辆尽快离开主干道,在环形线回家,上班,不光可以尽早到达,还能减轻进出城主干道的车辆压力,这样就可以减轻整个城市道路的拥挤情况。
参照大禹治水,哪里不通,就引导,疏通,这样就会减轻道路压力。而这里禁止掉头哪里禁止左拐,不是长久而科学的解决道路拥堵方法。
环路太少,环路太窄,是成都道路交通的痛,当然,环不一定非要成闭环,非要叫个环的名字。主要是要有环线的功能,形成完整而细致的蜘蛛网壮,照顾到二维平面的每个点,这样才能减轻进出城各个干道的车辆压力,从而减少道路拥堵。
城市交通智慧管理-----主说红绿灯
城市的路,东西南北,交织成一张大网,除了互通立交,道路绝大多数依靠红绿灯来维持秩序,有主路,有辅路,大多数路口的红绿灯,一个红绿灯60秒,看起来井井有条。其实,对于整个路段,甚至整个区域来说,目前的红绿灯设置,有很大的问题。
突出问题在于三点:
一,部分红绿灯没有联网,造成有些路段没有车辆,有些路段车辆拥堵,这样一个路段拥堵,则会造成旁边相邻路段产生拥堵,这样连锁反应,则造成其中一条线拥堵,而另一条线却无车辆通过的现象。
二,拥堵后,汽车虽然停止,但是都处于怠速状态,这样无形中增加尾气排放量,增加环境污染。
三,有些路段的红绿灯,车流量少,不会引起拥堵,但由于设置不合理,一个路口,绿灯放行时,就使劲加速,按照道路行驶速度规定行驶,刚到第二个红绿灯路口时,红绿灯就刚好变成红灯,红灯变绿灯设定的时间,使得车辆在整段路前行,有长的3、5公里,每个红灯都要遇到,这样,汽车加速,减速,怠速,都会额外排放尾气,增加环境污染。道路最怕车辆变速运动,如果遇到早晚高峰,这些道路的车辆变速运动很容易造成车辆排长队,这就是部分路段虽然是主路,但是很多大路口,经常车辆排成长龙的现象。
以上问题,部分为车辆多,道路车道少的原因,但红绿灯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区域联合,造成车辆行驶缓慢,这对道路拥挤的作用也不容小觑。道路作为城市的命脉,需尽量通畅,环境作为城市的竞争力,需不断优化,而不通畅的道路,不光污染环境,而且引发大城市的热岛效应,造成局部环境变化异常,这都是一个城市应该重视,并努力提高的大事。
以前,科技不发达,红绿的是这样的,现在是大数据的时代,导航都用大数据,点外卖、送快递,而且城市到处鼓励使用大数据,而在应该使用,却任之落伍的红绿灯依旧使用,这对大数据的应用、科技的应用就是表面功夫,说句不好听的话,人在前面走,思想在后面行。
红绿灯的不合理,在一定因素上,阻碍着城市的发展,所以,红绿灯应该联网,无需做到整个城市联网,至少要做到一片区域联网,引导车辆通畅运行,减轻交通压力,降低汽车排放量。
我没图片,以上问题属于普遍现象,从早晚高峰看导航地图的二维图,就清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