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井》清.王曰曾
考注:凡丁
岂是仙家留井灶,故叫生火不生泉。青衫扑去光潜地,黄草团来焰烛天。
似雪海盐长有托,翻盆巫雨转能燃。楚人三月秦宫炬,蜀井炎烧不计年。
王曰曾:字省斋,江苏溧阳人,清.乾隆时历任:分巡建昌上川南道、四川按察使司佥事、川南道副使,驻节嘉州。多次登峨眉山,题咏甚多。入祀邛州文庙四川名宦祠。
诗题“火井”的三个概念
1、作为地名“火井”出现的年代:在东汉.明帝刘庄永平年间,即公元58-76年。
据大同“兰花村”调查,“唐王坝”(今属大邑县)之圆觉洞摩崖造像碑记,纪录造像人为:“临邛火井石匠韩口口、口口口”,造像时间:“永平口口年。”
2、作为天然气井 以及 油井出现的年代:约在公元310年前后。
东晋.常璩(约291-361)《华阳国志》:“火井江有火井。”其中“火井江”,今人误作:文井江。而“火井江有火井”的句意是:火井江边有天然气井和油井。
3、描述临邛人利用“火井”中冒出的天然气 和 利用“油井”中石油的年代:在西汉晚期。
西汉.扬雄(前53-18)《蜀都赋》:“火井沉荧于幽泉,高焰飞煽于天垂,焰出通天,光辉数里。”
而《蜀都赋注》则曰:“欲出其光,先以家火投之,须臾,隆隆如雷声,焰出通天,光辉数里;里人以竹筒中口口口引光入室,不设灯烛而彻夜明皎。”
显然,扬雄的《蜀都赋》及〈注〉描述的是两口井,一口是天然气井,而另一口则是油井。由于都能燃烧,古人笼统地称为:火井。并且成为独有的地名文化符号。如果不仔细推敲的话,有的人会摸不着头脑而晕头转向!
然而,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就明确记载:“井有二,一燥一水,水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拽行终日不灭也。”
其中的“一燥”指天然气井;“一水”指油井。若将液状似水的石油装进竹简点燃照路行走,可以终日不灭。
经实地调查
“一燥”的天然气井:在火井江油榨段西岸,地名“火井林”地方,中隔干坝王(地名)。因荒废后生长竹木成林,故名;
“一水”的油井:在火井江油榨段地名新碾子的堰埂边河中,东距“油井”数百米,用矩形青砖砌成。高近两米,口径约二尺。据时年74岁的杨明元说,1975年夏季,该油井毁于特大洪水,2016年建为拦河坝景观。
(见陈善兵录制的《油井调查》视频)
北宋时,沈括(1031~1095)在《梦溪笔谈》中,把历史上各地沿用可燃烧的“水、肥水、石脂水、石漆、火油、猛火油”等名称,统一命名为:石油。还说此物“生于地中无穷”,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
岂是仙家留井灶,故叫生火不生泉:哪有这个道理啊?这口井咋个只冒火,不冒泉水(指石油)呢?原来这是天然气井!
青衫扑去光潜地,黄草团来焰烛天:若用湿的破衣烂衫扑盖在井口上的话,天然气火焰便熄火。如果投以点燃的草把子的话,井口立刻烈焰冲天。
青衫:本指黑色的衣服。诗人为与下句“黄草”押韵而用“青衫”,特指利用湿的破衣烂衫。
黄草团:点燃的草把子。
这是诗人王曰曾记下的—清代火井人使用和控制天然气的方法。当然这个方法太浪费天然气了,然而古火井人使用这种方法控制天然气,将中国人利用天然气的年代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王曰曾生活在清代乾隆时期,说明火井人在清.乾隆时期还在用天然气熬盐!
但是
一些史料却说:三国蜀汉景耀元年(258)火井就熄灭了!
比如南朝.刘敬叔《异苑》:“蜀郡临邛有火井。汉室之隆,则炎赫弥炽。暨(东汉)桓灵之际(147-189)火势渐微,诸葛亮一瞰而更盛,至景耀元年,人以烛投,即灭。”
似雪海盐长有托,翻盆巫雨转能燃:虽然沿海地方和四川巫溪县也生产食盐,但前者是利用太阳晒盐,后者是利用柴火加热盆釜中的盐水“转能”熬出来的,而火井人却使用天然气熬盐,并于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6)特别柝置出一个火井县来,这让世界为之瞩目。
转能:此非现代词汇,至迟由清.乾隆时的分巡建昌上川南道副使—王曰曾所创建。现代释义为:“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在转移和转化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楚人三月秦宫炬,蜀井炎烧不计年:传说项羽火烧阿房宫,才烧三个月大家就觉得时间很长了。
然而,临邛地方使用天然气和石油,至少从西汉时期就开始了,不知道究竟一共燃烧了好多年!
无独有偶
除王曰曾此诗记述清代临邛人在继续使用天然气外,还有一个响当当的乾隆皇帝—弘历,以及清.同治元年(1862)“举孝廉方正”的临邛人熊维芳,两人继续以诗的形式,分别记录临邛人在清.乾隆 和 同治年间使用天然气及石油的情形。
共有三首同类题材诗,释者将一一考注,敬请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