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2538457156@qq.c

历代名人吟咏邛州杂诗辑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5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谒鹤山先生祠》清.曹焜
       考注:凡丁
       邛崃旧迹总相关,况复书台选胜间。归去春风开讲习,早时疏谏重朝班。
       孤身江上烽烟靖,口口口口口口口
。君子小人千古事,鹤山真不愧西山。

       曹焜:字:素为。号:秋渔。浙江嘉善人,清.乾隆二十八年(1663)进士,官户部员外郎。历嘉定知府,乾隆三十五年(1770)任邛州知州。善画兰,有《小牧吟稿》、《楚游草》诗集。

       诗题中的鹤山先生祠:指明.隆庆六年(1572),由知州赵介石从幽居寺迁至鹤林寺的北宋常安民读书之庵处的了翁祠。
谒:拜见。

       邛崃旧迹总相关,况复书台选胜间:明.隆庆六年(1572),幽居寺的鹤山书台和了翁祠已荒废,在时任邛州太守赵介石的主张下,迁至鹤林寺常安民的读书之庵。负责此工程的董事为:僧正如常 和 有直。
       邛州州判王圻《重修魏了翁读书台记》:“工始于壬申岁(1572),不一月而告成,或曰:‘神不两栖,迹必寻旧故台’,新台无作焉。是役也,主之者太守赵介石君也,同游于斯而相与赞成之者,赵君、胡培斋君、盛心所君;董其事者,僧正如常、有直也。(其理由是)白鹤山乃邛西之胜景,而魏了翁读书台,又鹤山所重,传为胜事。骚人志士之履斯境也,以台故(即荒废)欲至其处。”
       归去春风开讲习:指南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三月,了翁生父—夹江人高孝璹(音熟)去世,魏了翁为生父丁忧期间,在临邛“筑室白鹤山下开门授徒,讲明义理之学。”
       了翁《鹤山集.92-94节》了翁晚年《自述》
       摘录:“嘉定二年(1209)余以心制里居,宅兆未卜,闻资中王直夫雅善青囊之术,即具书帛致之,居三日,余(我)表兄高南叔拉与登隈支山(注),过蟠鳌镇(注),历马鞍山(注),未至山数里,直夫顿脚而言曰:‘由此长秋山(注)下乾冈数里,其下当有坤申期甲乙出之水,子之先君子(高孝璹),其当葬此乎。’
       由是,即其地成室,是为今鹤山书院。直夫又曰,书院气势之所钟,当有以文字发祥者,余乃约十余士,所赴省试者,会文其上……凡得七人,其不在得中者,后亦接踵科第,或以恩得官,莫有遗者……自余类此者,不可胜数,恐岁浸久而忘之,姑随笔书此以记。”
       了翁还在《哭杜威州文》中,明确记述在其父墓地旁“筑室以居”为其守墓,“是今之白鹤书院也。”
       注
       隈支山:据《蒲江文博》介绍:“位于县城东南之最高峰,今称玉芝山,亦名隈支山。”又“蒲江鹤山镇樱桃村玉芝山,宋时叫隈支山。”
       释者:隈支,即今称的酸枣子树。隈支山,即生长有酸枣子树的山。
       蟠鳌镇:北宋置,属丹棱县。在今四川眉山县西北六十九里盘鳌乡。
       马鞍山:马鞍型的山。查丹棱县内无此山名。
       长秋山:蒲江县古岢幕山或名:长秋山。清.嘉庆《邛州志.山川》108p:“长秋山,县东北二十里,或谓即〈环宇记〉所载苛幕山也。”
       又“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长秋山古名岢幕山,亦称总岗山,因位处岷江之西,习惯上归属邛崃山脉。简介莽莽长秋,由西南入境月南山,东北出境中华山,是蒲江与名山、丹棱、眉山、邛崃、彭山的界山。”
       释者:以上解说证明,长秋山是一条山脉,不是一座山头。
       按照了翁晚年《自述》,了翁生父高孝璹之墓应在丹棱县境内。然而,了翁为生父守孝期间却在邛崃白鹤山下“开门教徒,讲明义理之学。”不符合以“心制里居”的常理。更不符合守墓的规则!
       丁忧:旧时称遭逢父母之丧。古时丁忧,须服丧三年。
       心制:即控制心意,不轻举妄动,犹如守孝。
       里居:即乡居,官员守孝期间辞官返乡居住。
       守孝:古人守孝在父母坟墓旁搭棚居住。
       释者分析:
       了翁生父—夹江人高孝璹的墓不只一处,其墓在夹江的是疑冢即:衣冠冢。与邛崃白鹤岗毗连的是真人墓。
       这种情况古代很多,古人为防墓葬被盗而设一座以上的坟冢,有的是衣冠冢,有的纯粹是空墓、假坟。如汉代严君平墓不仅邛崃有,郫县也有;曹操有七十二疑冢,虽然近年文物考古者已找到曹操真墓;明末夹关的杨伸天官坟,民间传四城门同时出殡。
       即便魏了翁的墓亦有两处,仅管了翁的曾孙魏启强调说:“曾大父(即曾祖父)实葬于吴(今苏州)。”然而,蒲江高桥乡现今也有一座了翁墓,除了魏家家传而外,谁也说不清哪一处是真人坟,那一处是衣冠冢!
       但是
       民国《邛崃县志》116p:“据《鹤山文集》记:文靖先庐枕山,与古白鹤岗属连。嘉定三年(1210)卜室贮书,得十万卷,鹤山书院落成。”其时间与了翁丁忧期间吻合。
       虽然
       宋代时魏了翁名命的“枕山”不知在白鹤岗的何处。然而,在古地名“大柏树”的地方,确曾有一座:祭魂庄。此“祭魂庄”于1971年前后拆毁,为的是将木料用于修建公社提灌站。
       《祭魂庄处千年树龄的大柏树》
        
1671067704309.jpg
       巧的是
       与祭魂庄相邻的金龟山头有一处内部为“回”字形结构的大型石墓,墓前有老地名:香炉田。此石墓早年被盗,1952年“四大任务”时,十多个站岗的儿童团员曾分批进入墓中,胆大者绕进“回”字形中心时,见有棺材用铁链挂在墓室顶上……
该墓原有四道红砂石门,内里长宽各约10米,高约2.5米。室内安放石桌、石凳。
       值得深思的是
       金龟山于唐.贞元十四年(640)始建的“凤巢寺”,明代复建时,山门不在庙宇正面朝南的方向,而是开在侧面的东边,石墓上面却建有一座戏台。
       《盘陀寺重刊碑记》文:
      “大唐贞元十四岁(640)戊寅朝议,即 太子左贤善大夫前殿中尉史从侄马宇撰,高平徐清书。宋元佑丁卯二月八月,住持僧古,重刊流览前记,此地肇选之原委者,   唐暨今千有余年,唯此寺载入《四川通志》,其地为积翠岩焉……
既自明季燹,梁栋罄烬,御牍无存,唯石壁峭然,千古弗坠,虽空余佛像,瞻仰犹新。游览者……三叹不置焉。
       我朝定鼎以来,有下院凤朝寺僧德惠者,与徒孙真美于西岩左重修旧寺,并彩绘以及石龛, 古迹炳遗至今,籍归凤朝寺管理为上院焉。”
       与历史巧合的是
       民国十七年(1929),清翰林院庶吉士、成都尊经书院最后一位山长—邛崃西街人曾光曦为母丁忧期间,因祖坟在金龟山旁的石子岗,于是将西汉胡安始建的“翠屏阁”迁到凤巢寺内成立:翠屏书院。曾光曦讲学其中,培养出二十多位川中军政要员。
       笔者认为
       1、了翁生父高孝璹真墓,在今称的金龟山山头。虽然金龟山在唐.贞元十四年(640)建过凤巢寺,但在唐武宗李炎在位的“会昌”期间(840年-846年)发生过“武宗灭佛”运动,此后成为废墟,故高孝璹之墓选于此。
       2、了翁筑室授徒讲学的地方,即祭祀生父高孝璹的庙堂—祭魂庄。
       3、今称的金龟山一带浅山,宋代名叫:枕山。

       早时疏谏重朝班:魏了翁未为生父丁忧前,时常上奏章劝谏宁宗皇帝成为朝中重臣。乃至南宋绍定五年(1232)理宗皇帝欲重用了翁稳定局面时,于某日退朝后书写唐.严武诗:“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遗沙场匹马还。”并手书《鹤山书院》题字相赠。
       疏谏:指直言劝谏的奏章。
       朝班:古代官员朝见帝王时,按品级分班排列位次。
       孤身江上烽烟靖:指魏了翁晚年督视京、湖军马兼江淮督府期间,政局稳定太平。
       君子小人千古事,鹤山真不愧西山:了翁担当生前事,遭人诽谤为“小人”。但盖棺论定,了翁是真正品质高尚的人。
西山:比喻了翁是诚信礼让、忠于祖国、抱节守志、清正廉明的典范。
       相传商代末期,伯夷、叔齐兄弟让国,后来又谏阻周武王伐纣,因为耻食周粟,隐居于今山西永济县的首阳山中饿死,被历代人视为仁人志士。
       魏了翁于南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22岁时中进士,历官知汉州、嘉州、泸州、潼川府、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同签书枢密院事、督视京、湖军马兼江淮督府。官终时知福州、福建安抚使。
       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了翁卒,年六十,赠太师,谥号:文靖。墓在苏州市枫桥镇,并诏赐第宅于苏州南宫坊,现名:书院巷。
       魏了翁一生仕途沉浮,虽然三起三落,却仍旧铁骨铮铮,心系苍生。邛州白鹤山了翁祠中辑录其《送安同知赴阙联诗》褒扬其人品:
       网络图片
        
1670759329922.jpg
       魏了翁《送安同知赴阙 之一》原诗:
       忧民白发三千丈,报国丹心十二时。
       独倚长空望红日,满帘风雨燕喃呢。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6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龟山山头石墓前的:香炉田
       拍摄:善兵


       微信图片_20221215101649.jpg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8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晋原八景》宋载.邑令
       考注:凡丁
       宋载.邑令:即宋代记载的大邑县县令。
       清.嘉庆《邛州志.职官志》479p:“宋,大邑县知县赵抃(音便),字阅道,武安节度推官,知江原县事。”
       查《宋史.赵抃传》:赵阅道为北宋时衢州西安县人。翰林学士曾公亮推荐其任殿中侍御史,弹劾举发不避权贵幸臣,声名严正,时称“铁面御史”,与包公齐名。曾任武安(今邯郸地区)节度支副使(即推官),后知虔州(今江西赣州市)、益州(今成都)知州,继升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神宗即位后,召回朝廷任知谏院、参知政事。
       释者:
       1、赵抃“知江原县事”,应是在知益州时的兼职;
       2、“城市八景”提法的兴起,在北宋神宗时期。推知《晋原八景》诗即由当时的大邑县令—赵抃所作。
       因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时任江西虔州(今称赣州)的知州孔宗翰,在虔州土城墙改筑成砖城墙时,将城市规划与景观相结合,把虔州自然山水归集为八个名胜景区,并绘在城楼之内,时贬谪江西的大文豪苏轼,先后题《八境序》和《八境后序》,序中有诗曰:“八景见图画,郁孤如旧游。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
       孔宗翰首开中国“城市八景”先河后,曾任虔州知州的赵抃,在知益州兼晋原县令时推出《晋原八景》并赋诗宣传,《临邛八景》随即推出。

       诗题中的晋原:秦始皇前属临邛县,汉属蜀郡江源县(即今崇州)地。晋代设晋原县。唐.咸享二年(671)析置大邑县。宋《太平寰宇记》:“其域广大,遂以为名。”宋代属临邛郡,元、明、清时属邛州。
     《益州记》和《旧唐书》载:“晋原县有鹤鸣山。”乃指唐.咸享以后。
     《蜀中神仙记》与《后汉书》载:“鹤鸣又名渠亭,在临邛县。”

       一、鹤鸣双涧
       双涧风高幻影疏,数声元鹤彻寒渠。丹成自昔人仙去,几度烟霞寄碧虚。
       原注:旧传石鹤鸣则神仙出,昔广成子、张道陵、张三丰俱修成于此。
       按
       广成子:传说中黄帝时期的仙人,黄帝曾向其请教修炼道术的要诀。
       宋《太平广记.神仙传》:“广成子者,古之仙人也。居崆峒之山石室之中,黄帝闻而造焉。曰:‘敢问至道之要。’……”
       张道陵:(34—156)今江苏丰县人,本太学生,博通五经,曾任江州令。顺帝时入鹤鸣山修道。创立“五斗米道”道派,亦称:天师道。自号:天师。著有道书二十四篇,以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后裔继承道法,世居龙虎山,称:张天师。
       张三丰:(1248年-?)传说之一为陕西宝鸡人,自称张道陵后裔。名通,又名全一、君宝、三峰等;字君实、铉一、蹋仙等;号三丰子、玄玄子等。自称:大元遗老。人称:隐仙。中国道教武当派开山祖师。历代皇帝敕封其为:忠孝神仙、通微显化真人、清虚元妙真君等。
       双涧:由雾中山之金刚山发源后分流而来,流至鹤鸣山前汇合,成为斜江河的上游。
       清.同治《大邑县志卷十二》:“鹤鸣双涧,在鹤鸣山天柱峰下,一名双龙润,太清官踞其巅,中有大穴,流水相通,东润水涨,则浊水透入,西润仍清;西润水涨亦如之,因号龙池。”
       相传,张道陵以此水为“符水”替人治病。
       元鹤:黑色的鹤。元通玄,即黑色。古人认为鹤的寿命很长,一千岁前羽毛白色,一千岁时变成灰白色,两千岁时变成黑色。是因古人将丹顶鹤、灰鹤与白鹤视为同一物种。
       碧虚:即蓝天。

       二、斜江晚渡
       临津风絮夕阳天,残照随流半系舡。却向斜江见图画,一帆人渡绿杨湮。

       大邑八景之《斜江晚渡》在延贡镇,延贡镇古属临邛,唐至清代划属大邑县,民国时期划属邛崃县。今称:冉义镇。
       按
       延贡镇古称延贡寨,为古代的一处津关。曾设:延贡驿、斜江铺和斜江渡,明建寺庙取名:延贡寺。此后改称延贡寨为:延贡寺。
       清.嘉庆《邛州志》93p:“大邑县关隘—延贡寨,在县东南三十里。”
       民国《邛崃县志》:“延贡寺,旧志明洪武时庙,今查在冉场,作延贡镇。供奉东岳神,据云孟蜀送迎之驿站,大邑县东有延贡寨,未祥是一、是二。”
       民国初,延贡镇划属邛崃县,因当时已有冉姓人聚居在斜江渡口的河岸边,形成集市称为:冉家。民国二十三年(1934)改冉家为:冉义场。同时设冉义乡,乡政府驻地冉义场,现称:冉义镇。下辖:延贡村。
       2020年7月10日,大邑县微友泽诚同我网上聊天:“大邑人本意是怀旧,到邛崃的延贡寺寻找《斜江晚渡》遗迹,却遇到2019年夏秋,延贡村的稻田养虾户用挖土机挖排水沟时,出露许多汉至唐宋地层中的陶瓷碗罐和空心砖及筒瓦,完整器物被文物贩子收走,结果挖得一塌糊涂,大邑人觉得太可惜又鞭长莫及,故建议我‘向省里报告,上报文化厅王毅厅长,请省里专搞唐宋时期研究专家下来进行系统调查与发掘。’”
       遗憾的是,我辜负了大邑人对我的信赖和嘱托!我的事后调查虽然情况属实,但我却无能为力,请原谅我只是一个民间调查者。
       临津风絮夕阳天,残照随流半系舡:夕阳的余晖映射在斜江古渡上,两岸的柳树干上有一半系着货运的船泊。
       临津:面临津渡。
       风絮:随风飘悠的柳絮。
       舡:音船,同船。

       三、虎跳䢺河
       跳波谁把迹空留,䢺水闲寻虎渡头。薄宦恰随吟兴远,因风直到暮烟秋。

       全国有若干虎跳河地名。一、说明古代生态环境很好;二、虎跳河的地方不仅险要,而且风景优美。邛崃桑园黑虎滩亦有黑虎跳䢺河的传说,从而留下“黑虎滩”地名。
       《大邑虎跳河》(网络图片)
        
1671269930274.jpg
       䢺水:大邑《邮江镇志》引〈平云风.䢺水〉:“发源于邑西,上流有二:一名长河,由燕子岩、双柏岩起水,下流至九层岩,总汇大飞水、小飞水两处瀑布;一由打索厂起,名大河,俗称:飞水涧。至天车坡与小河子汇合至双河场(又名两河口),与长河合流,下又汇大、小龙溪,扬、李、黎沟诸水,至隆兴场(又名䢺坝)遂名䢺河,又称䢺江。”
       䢺坝山环水绕,中间盆地,地势险要,古羌人于公元前816于此建国,称为䢺国。秦始皇时,识大体的䢺国君主主动称臣归附于秦,免去生灵涂炭,如今河中尚有一“䢺石”以兹纪念。
       《䢺江镇简介》网络图片
        
1671270029039.jpg

       古羌人为东方蚩尤部落,皇帝战蚩尤时南迁至蜀,因尚黑色称为:青衣羌。古羌国王名安阳。又称:蜀王子(生年不详)。后将国都迁到今宝兴县灵关镇称为:青衣国。领地包括雅安至乐山的青衣江流域。东汉年间,青衣羌民大起义长达两年之久。公元184年被镇压后,改青衣江为:平羌江。青衣羌人的一支迁到越南,一支迁到缅甸。(以上综合《雅安党史方志网》等资料)
       薄宦:谦辞。卑微的官职。

       四、凤凰鲸柏
       紫柏森森不计年,凤凰遥度暮山烟。公馀拾翠春相问,欲向骑鲸上九天。

       凤凰鲸柏:在大邑县斜源镇大鹏村,树高20.5米,胸径1.54米,平均冠幅19米,树龄约2000年。现代鉴定为:罗汉松。
南宋宇文绍奕《邛州志.古迹》:“在大邑凤凰山。紫柏十围,根盘巨石之上,如凤凰骑鲸然。”
       《凤凰鲸柏》网络图片
        
1671269841884.jpg
       公馀:公务之余暇。馀,为余的繁体字。
       拾翠:本义拾取翠鸟羽毛以为首饰,后指游春。

       五、雾中月池
       水净无尘映碧空,遥从绝顶落高风。秋光夜散吞随雾,尽入清池照月中。

       雾中月池:指雾中山的明月池。六角形,干旱不涸、降水不溢。池旁寺名:明月寺。
       明.范汝梓《游雾中山记》:“池不甚广,……祷雨辄响应,水通西海阿褥达河。时时发金光若月,天晴辄现。”
      《四川通志》:“池,古迹也,源于西海阿褥达池。”
       按
       雾中山又名:大光明山。古属临邛。东汉永平十六年(公元73),印度高僧摩腾和竺法兰来古临邛雾中山创建寺庙,汉明帝刘庄以佛光普照之意敕赐寺名:大光明普照寺。为洛阳白马寺之外第二座汉传佛教寺庙。
       明宣宗时更名为:开化寺。明末二百二十多座庵寺群落毁于兵燹。
       一九九二年八月,大邑县人民政府开始重建。

       六、洞口烟霞
       翠峦倒影吐清流,洞口风花香暗浮。水浸霞红烟带绿,诗囊添得宦中游。

       该景观在青霞镇,古名:洞口漕。

       七、甘泉筇竹
       槭槭微风缕缕烟,幽篁次第溯甘泉。昔经汉使移栽后,曾说新枝与岁迁。
       原注:旧传岁生枯竹一竿,新者解箨,则旧者无存。
       解箨:竹笋脱壳。

       甘泉筇竹:意为甘泉寺中的邛竹。
       甘泉寺在大邑三叉镇的甘泉村,还有甘泉湖,与邛崃君平乡接壤。
君平乡严君平墓还生长一种独一无二的竹类品种—君平竹。特点是竹节之间有宽窄不等的金黄色条痕。
       《君平竹》(网络图片)

1671324281878.jpg
       槭槭微风缕缕烟,幽篁次第溯甘泉:春风吹拂下,甘泉寺里的邛竹笋一棵接一棵地沿着甘美的泉水,至甘泉湖岸冒出来,长成茂密的竹林。
       槭槭:象声词,风吹叶动声。
       幽篁:幽深又茂密的竹林。
       次第:依照顺序,一个(根)接一个(根)地。
       溯:沿水逆流而上。
       甘泉:甜美的泉水。
       昔经汉使移栽后,曾说新枝与岁迁:指张骞奉使追溯长江源头时,得到临邛堪为杖的高节竹—即筇竹后,移植于邛崃山的其它地方。而张骞途经的甘泉寺一带,则为高节竹的产地之一,故北宋时任大邑知县的赵抃,将始建于北宋以前的甘泉寺中幽深又茂密的竹林,列入大邑八景之中,成为《甘泉邛竹》景观,为现代人考证筇竹原产地留下宝贵而确凿的文字依据。
       清.嘉庆《邛州志.物产》435p:“邛杖,出邛崃山,《山海经》:‘邛崃山出邛竹杖。’《蜀记》:‘汉张骞奉使穷河源,得高节竹,植于邛山,堪为杖’。”
       唐.高骈《筇竹杖寄僧》诗
       坚轻筇竹杖,一枝有九节。寄与沃洲人,闲步青山月。
       清.嘉庆《邛州志.物产》447p:“邛竹,僧赞宁《笋谱》:‘邛竹笋,出蜀中临邛,故曰邛竹。其笋春生。’”
按,赞宁为北宋高僧,法名:通慧。因宋太祖赏识,成为翰林馆编修,从而流传下《笋谱》。
       《大邑凤凰台处的高节竹》拍摄:兰花村
          1671194828988.jpg
       《大邑三叉镇甘泉村的筇竹》(网络图片)
         1671269534913.jpg         
       八、高堂圣灯
       不息传灯照未穷,高堂闪闪集因风。夜来取次凭虚望,多少烟山锁落红。

       高堂寺:在大邑县城西十五华里,现属大邑县鹤鸣镇。山峰高程796米。寺庙始建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376-396),因庙宇建于山顶,离佛教称的第四层天—兜率较近,曾名兜率寺。沿石阶而上,寺内古柏参天、楠树滴翠。远望山头,俨如卧佛。遥望后山,状如罗汉朝佛。
       不息传灯照未穷,高堂闪闪集因风:由于高堂寺的位置很高,夜晚点亮的圣灯会照射到很远的地方。故民间俗语:高堂寺的菩萨照远不照近。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8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晋原八景》考注文发出后,有一个邛崃网友指出:
       1、“宋载”说:“凤凰骑鲸那一棵柏树上万年了。”
       2、该文引用图片中的那一棵树,是灌口香炉山那一棵,不是凤凰台那一棵树。
       3、凤凰台柏树为什么叫紫柏?当地人说这一棵柏树的木头颜色是紫红色的,点火一下就燃起来了,所以当地人叫这棵柏树为紫柏,要十人牵人才能围住,胸径才1.54米吗?从哪里量出来的?这树早就不存在了,怎么会有这个数据?
       清.道光初年,古树下的寺庙被烧时,也将古柏烧毁了,是谁去给量的古柏胸径1.54米,高20,5米,冠幅19米?是谁穿越到差不多200年前去帮你量的这一棵古柏?明明是柏树,到这里就变成了罗汉松了?

       释者答:
       1、所有“大邑八景”原诗及作者(宋载 邑令)皆采信自清.嘉庆《邛州志》1246-1248P。释者理解“宋载 邑令”的意思,是宋代史料记载的大邑县令。清.嘉庆《邛州志》479P:“宋.大邑县知县赵抃。”关于赵抃的材料,是我根据《宋史.赵抃传》补充的。
       我在宋.宇文绍奕《邛州志.古迹》关于“凤凰鲸柏”的记载 和 其它文献中,没有看到“宋载”说“那一棵柏树上了—万年。”而是说“古柏森森不计年”,不等于上万年。
       另外,我对“大邑八景”的考注依据,都出自大邑政府的宣传,我仅在文字上进行精炼。因在这点上我相信大邑人说的,毕竟“大邑八景”在大邑土地上,大邑人比邛崃人了解。
       2、既然那棵紫柏“在清.道光时就被人放火烧了,早就不存在了。”那有什么根据说要十个人牵手才围得住呢?
       3、不是谁帮我量的那棵古树,还是大邑人自己的宣传。至于“紫柏如何变成罗汉松”的问题,现代人完全可以用科学手段和植物学分类进行准确测量并鉴别树种。作为考注者,重在史料的文字依据,我没充足的理由去否定大邑政府的宣传。

       由于我没有亲自去过大邑县斜源镇大鹏村现场对“凤凰鲸柏”进行过研判,在此恳请:走过路过的大邑县网友或知情的读者们告诉释者:那棵万年的“凤凰鲸柏”是否真的在清.道光初年被烧毁了?
       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9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蒲砚铭》清.纪曾荫

       考注:凡丁
       水引蒲泉,沟出盐井。既润且坚,亦秀而整。
       华拟珠光,实留骨鲠。讵必端溪,嘉名自永。

       纪曾荫:字松符,顺天府文安县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尤工诗。乾隆三十四年(1769)任蒲江县知县时奉命参与征讨大小金川之役。开修堰渠,建魁星阁和文昌宫,重修鹤山书院与鹤山祠,又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修《蒲江县志》。
       清.嘉庆《邛州志》85p:“蒲江县,汉临邛县地。西魏(535-556)置广定县(注),又置蒲阳郡(注),隋开皇初郡废。隋仁寿初(601)改曰:蒲江。《寰宇记》以‘南枕蒲水故也。’属临邛郡,唐属邛州……”
       注:西魏置的广定县,当时可能划属广都。因广都县始建于公元前316年,与古蜀国的成都、新都并称:三都。广都以其:盐井、渔田之饶,并以其铁矿、好稻田富甲一方。而盐和铁矿为蒲江丰富的资源。
       又,蒲江在西魏废帝二年(553年)置的蒲阳郡,治所在今邛崃市牟礼镇永丰村。蒲阳郡领依政一县,属邛州,北周因之。隋开皇三年(583)废蒲阳郡为:蒲江县。
      《四川郡县志.卷一》:“广都 治今华阳县东南四十里中兴场古城坝。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元年,废广都县入华阳县、双流县、仁寿县。”

       水引蒲泉:指蒲水。古以沿岸产蒲蔺(席草)而得名。蒲水发源于丹棱县杨山,北东流至两合水后称:蒲江河。至五星乡上场口汇临溪河,转北东流至邛崃市回龙镇两河口汇入南河,古今有灌溉之益,兼船筏之利。
       沟出盐井:盐井沟在蒲江县白云乡,沟内有古盐井遗址。古蜀国时期,以盐水沟的盐泉熬盐,汉宣帝时开凿盐井。
      《华阳国志.蜀志》:“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1),又穿临邛、蒲江盐井二十所,增置盐铁官。”
       盐井沟蒲砚村还出产著名的蒲石。蒲石色泽丰富,为古代制砚名石之一,所制石砚称为:蒲砚。最早的蒲砚,出土于蒲江鹤山街道金马村二组的战国船棺。另外,清代的刘墉和纪晓岚,皆分别收藏过宋魏了翁使用过的蒲砚。
       《蒲砚》网络图片
      
1671419682111.jpg    1671419724332.jpg       
       既润且坚,亦秀而整:蒲石外观光润漂亮,质地坚硬。
       华拟珠光,实留骨鲠:蒲石制成的蒲砚,外表有珍珠般的光泽,材质硬度适中。
       珠光:珍珠般的光泽。
       骨鲠:多义之一,形容石质坚硬。
       讵必端溪?嘉名自永!难道所有文人必须采用端砚?蒲砚的名声也很好嘛!
       讵必:讵,音巨。文言副词,表示反问难道?
       端溪:在广东省高要县,产砚石。制成的砚称端溪砚或端砚﹐为砚中上品。后以端溪称砚台。
       嘉名:好名字、好名称、好名声。
       按,蒲石有多种颜色,还可切割成薄片作墙面装饰,蒲江县槽陈氏于清.乾隆时期在城南坝陈碥(土旁)修建的大院,墙壁即以蒲石切片贴山水花草图形作妆饰。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1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秋山三首》清.纪曾荫
       考注:凡丁
       一、
       温肃原相嬗,胡为秋独长?兹山有灵异,蒲水共辉光。
       树色看俱敛,禽声半带商。几时闲蹑屐,览胜暂倘佯。
       二、
       王兴昔好道,触景爱山幽。主簿名犹在,仙人迹不留。
       自能传永世,真足号长秋。应笑飞凫者,时还现山头。
       三、
       鸣琴惭雅化,志窃在高山。景仰先儒辈,趋驰末吏班。
       岗峦绵皎洁,苍翠驻幽闲。秋意随人领,尘踪那得攀?

       纪曾荫:字松符,顺天府(今北京市)文安县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乾隆三十四年(1769)任蒲江县知县时开修堰渠,兴建魁星阁和文昌宫,重修鹤山书院与鹤山祠,又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修《蒲江县志》。

       诗题中的长秋山:古名岢幕山 或 可幕山。又称:总岗山、主薄山。是蒲江与名山、丹棱、眉山、邛崃、彭山的界山,属于邛崃山脉。一般认为最高海拔898米的山峰—即主薄王兴升仙的地方。
       主簿:汉代官名。《文献通考.卷六十三》摘要:汉代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参与机要,总领府事。魏、晋时期为主簿权势最盛之时;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南宋中叶不设主簿;明、清太仆寺、鸿胪寺及钦天监称主簿。县署仍称主簿,均系低级事务官。
       相传,汉代蒲江的主薄王兴在岢幕山升仙,故岢幕山又称:主薄山。今山巅有一座古太清观。
       清.康熙《邛州志.山川》39p“小可幕山,州治东南七十里,旧依政县东。其山壁立如屏幕,一曰‘幕’作‘慕’,谓慕仙也。”
       然而,又有人认为“主薄王兴”是“宋朝的”蒲江县令。
       清.嘉庆《邛州志.蒲江县山川》108p:“长秋山,宋主薄王兴,明主薄齐敏,俱于此仙逝。或谓即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所载‘岢幕山’也。”
       清.嘉庆《邛州志》1254p:“传说王子乔为叶县令,有神术,常自县至京,不见车骑,临至必有双凫飞来,人举网得之,则为王子乔所穿之鞋。”
       凫:野鸭。
       释者:
       其中的“宋主薄王兴”至迟是“南朝时期的宋主薄”。因北宋至南宋中叶的主薄,仅是地方政府的事务官,不能与县令相提并论。
       温肃原相嬗,胡为秋独长:从北京来的纪曾荫思考:春季、秋季应该是相互转变的,那么古代的岢幕山,从什么时候起 和 为什么叫“长秋山”呢?
       释者:
       据蔡方鹿《魏了翁评传》引用了翁晚年《自述》推知:“长秋山”之名由南宋魏了翁所改。南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三月,了翁生父高孝璹(音熟)卒,了翁为其寻找适合的墓地。
       该《自述》曰:“嘉定(1209)二年,余以心制里居,宅兆未卜,闻资中王直夫雅善青囊之术,即具书帛致之,居三日,余表兄高南叔拉与登隈支山、过蟠鳌镇、历马鞍山。未至山数里,直夫顿脚而言曰:‘由此长秋山下乾冈数里,其下当有坤申期甲乙出之水,子之先君子(高孝璹),其当葬此乎。’”
       此处的“长秋山”寓意千秋万代 和 千秋吉地。
       又
       清.嘉庆《邛州志.蒲江县山川》108p曰:“长秋山,或谓即宋《寰宇记》所载‘岢幕山’也。”
       此条记载说明“长秋山”之名出现在北宋以后!因《寰宇记》作者乐史(930-1007),字子正,是北宋文学家、地理学家。
       温肃:温和与肃煞。指春季与秋季。
       相嬗:相互演變轉化。
       兹山有灵异,蒲水共辉光:此岢幕山与蒲江河的历史一样光辉华采。
       兹山:即此山。
       树色看俱敛,禽声半带商:秋天了,岢幕山中树色肃穆,鸟鸣低沉。
       敛:收起,收住。
       商:五音(宫、商、角、徵、羽)中的商音。相当于简谱的“2”音,比喻鸟鸣声低调。
       几时闲蹑屐,览胜暂倘佯:望着古岢幕山,诗人自忖,什么时候也穿着谢公屐倘佯于山中啊!
       蹑屐:音聂基。穿着适宜登高的谢公屐。
       谢公屐,东晋谢灵运(385~433)发明的登山时所穿活齿木鞋。鞋底安有两个木齿,上山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便于走山路。
       倘佯:多义之一,安闲自得。
       王兴昔好道,触景爱山幽:看见长秋山,便想到仙去的王兴。
       触景:见到眼前的情景。
       主簿名犹在,仙人迹不留:主薄王兴仙去后,人们将古岢幕山改称为:主薄山。再后来又改为:长秋山。但是没有留下详实的文字记录。
       自能传永世,真足号长秋:如果王兴当真成仙了的话,那么“长秋山”名字真的改得很好!
       应笑飞凫者,时还现山头:可笑一些效法王兴修道的人,还不时地出现在长秋山上。
       应笑:可笑。
       飞凫者:本指王兴,借指其他悟道的人。
       鸣琴惭雅化、志窃在高山:纪曾荫说他之所以对长秋山关注,是因为长秋山颇有古琴曲《高山流水》中的意境。
       雅化:趋于文雅、高雅
       高山:指《高山流水》古琴曲。
       景仰先儒辈,趋驰末吏班:纪曾荫说明代的主薄齐敏,因羡慕汉代或南朝宋的主薄王兴成仙了,于是也到长秋山去修道。
       先儒辈:已去世的儒者。
       趋驰:跟着走。
       末吏班:即小吏。指明代主薄齐敏。虽然齐敏也是主薄,但明代的主薄是低级事务官。
       岗峦绵皎洁,苍翠驻幽闲:秋季月光下的长秋山苍翠幽闲。
       岗峦:山峦。
       皎洁:月光明亮洁白。
       秋意随人领,尘踪那得攀:纪曾荫奉劝尘世间的俗人,长秋山景色可以随意观赏,但不要像齐敏那样去学道!
       尘踪:尘世间。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3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咏鹰》清.陈怀仁
       万里飞腾离海西,金毛玉爪不沾泥。翻身堪破群鸦胆,展翅能惊众鹊啼。
       目看山河嫌地窄,气冲牛斗恨天低。从来立志高千丈,岂与凡鸦一并栖?

       陈怀仁:(1728-1773)字安敦,乾隆壬午科(1763)考取举人时,任蒲江鹤山书院山长。亁隆辛卯(1771)恩科取为进士,历任户部福建司主事、户部主事,卒于任上。(见《蒲江县槽陈氏族》记载)

       诗题《咏鹰》诗,见于《蒲江县槽陈氏族谱》中,表达陈怀仁青年期的抱负。成名作是歌颂蒲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鹤山赋》。该赋见于清.嘉庆《邛州志》1263p和《蒲江县槽陈氏族谱》中。因洋洋洒洒数百言,仅辑录卷首部分:
       蒲水潆洄,蒲山崛兀,秀草夭夭,繁葩郁郁。群鹤以翔舞拥仙,盖以往还数岭。峥嵘列云髻兮,仿佛合形辅势。远望岷峨若屏,献技回文;近俯溪流似沸,杞柯皆桢干之材,松揪悉栋梁之物。乐登临兮皆然,喜凭眺兮谁弗?原夫崇岗峻岭,朝晖暮霞。匪惟作镇可仰,抑亦降神,堪夸东称岱宗,西仰太华。当大宋而人才辈出,惟魏公(了翁)之声名最奢……
       按
       陈怀仁为蒲江县漕陈氏第八代祖,释者之母系怀仁公第六代裔孙女,母亲自小耳濡目染家族的兴衰成败,记性极好且擅言谈,文革之前的每天傍晚,街坊大爷大妈们总喜欢到我家门口聚集,听母亲毫不忌讳并绘声绘色地讲述她的家族兴衰故事。
释者曾于2020年12月根据母亲的讲述,结合《蒲江县槽陈氏族谱》记载,将其记入《蒲江县槽陈氏族谱人物故事》之中。
       摘录如下
       陈怀仁,字安敦,雍正戊申年(1728)五月初六日生,弟兄三人。父亲陈谊早逝,幼时在双水井三圣祠内私塾读书,立志高远。
       三十五岁考取乾隆壬午科(1763)举人后,被县学推举为蒲江鹤山书院山长。
       亁隆辛卯年(1771),太后钮祜禄氏八十寿诞恩科取士,陈怀仁以举人身份进京参加会试,临行前得一梦:见天门开处现“陈怀仁”三字,随即被一片乌云遮挡。
       次日请算命先生推算,先生言:“此乃先吉后凶之兆,先见天门开处出现‘陈怀仁’三字,预示此番进京必定皇榜高中,然后被乌云遮挡,预示吉中隐凶。又曰常言道‘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有道是‘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切记、切记!”
       陈怀仁心中忐忑,进京后牢记祸从口出的教诲,谨慎与人交谈。放榜时考取进士三甲,时年四十三岁。
       因试后等待放榜期间,举子们不是认门生便是纵情声色,惟陈怀仁独自在监舍用功读书。因其朗诵四书五经时声情并茂,被暗访的太监报知太后,从而引起太后的注意被特别召见。答对中了解陈怀仁母亲生辰竟然与自己同年、同月、同日,但不同时。
       太后大悦,当即赏赐其母朝珠一挂,拐杖一根。
       殿试后,陈怀仁外放:户部福建司主事。因政绩显著,两年后的乾隆癸巳年(1773)四月十三日,乾隆帝钦点:陈怀仁由户部福建司主事升为户部主事。
       由于陈怀仁的官运来得太容易、太亨通,招致了同僚们的嫉妒,于是合谋买通待诏(旧时对皇宫中理发匠的称谓),趁陈怀仁次日需剃头修面穿戴朝服、朝珠后朝见乾隆帝谢恩的时机,被待诏用锋利的剃刀割断了喉咙。
       此事件在清.道光年间的《蒲江县槽陈氏族谱》中记载为:“卒于户部福建司任上。”

       事件发生后,亁隆下旨以三口外形一致的棺材,一口装殓尸体,一口装朝廷赏赐的各种珍宝,为防途中盗抢,棺上置尚方宝剑一口,并行文途经州县摊款派捐。当护送人马抵达原藉时,另一口空的棺材已装满钱财。
       陈怀仁的主棺安葬在蒲江县南门外西南乡,地名:老鹰窝。又名:红高炉。传说此处为三国时期炼铁遗址。人称:进士坟茔。大跃进时期墓碑被毁,仅留下数座先后下葬的坟堆。
       2004年,县漕陈氏族人新立大碑并撰联:
       家传忠君报国本;族旺启后胜贤良。

       陈怀仁的另外两副衣棺,一副安厝在西南乡官帽山下的余扁,另一副葬在陈家大坟茔(今成佳镇陈华洋门外)并立有神道碑,字迹为在旧碑上以电脑修刻文字。
        
1671757828159.jpg

       民国时期,陈怀仁一支的后人,为了省去年年往三处地方分别上坟的麻烦,欲将两副衣冠墓与主棺归葬于一处,当首先起葬在余扁的衣冠冢时,发现棺下有碗口大一个水凼,水中竟然有一对红鱼游动,但是见风后即死,慌忙将棺木归葬于原穴,打消了将三座坟墓合葬一处的念头。
       民国至现代,陈怀仁的主棺墓和两座衣冠冢先后被盗,2010年前后,县漕陈氏十六代裔孙陈心汝,在蒲江县寿安镇一个经销古董的摊上,见一刻有:“大清国乾隆癸巳年四月十三日,钦点陈怀仁户部主事”的青白玉牌,知为先祖公遗物,于是购下作为传家之宝。

       《户部主事玉牌》
        
1671757933344.jpg    1671757992393.jpg    
       此玉牌青白玉质。长:6.1cm;宽:4.1cm;厚:0.91cm。
一面镌刻:钦点户部主事
另面镌刻:大清国乾隆癸巳年四月十三日陈怀仁
应是陈怀仁出入宫廷的身份凭证。其中,亁隆癸巳年为1773年。

       蒲江迎恩桥来历
       事件发生后,亁隆下旨派太监和宫廷卫士护送三口棺材回蒲江原籍。一行护送人马从京城出发,浩浩荡荡跋山涉水,到成都后经乐山、过眉州、翻越丹棱县北石桥镇界碑山后,来到蒲江县地界,在离城约12公里处,有一条山涧横隔路中,于是大队人马驻扎下来,太监摆谱说:“圣旨不下水。”要陈家派人前来建桥,否则人马就地不动。
       陈家不敢怠慢,赶紧抢修出一座木桥,此桥长约四米,宽约三米。取名:迎恩桥。数年后,木桥朽坏用石料重建,仍称:迎恩桥。
       如今,老迎恩桥的附近,无论古代和现代修建的数座桥梁皆统称:迎恩桥。已然成为蒲江县的一处文化地标。
      
现代《迎恩桥》         1671758171309.jpg

       三叉河上的《迎恩桥》
        
1671707585926.jpg
       清.同治九年建的另一道《迎恩桥》
        
1671758502818.jpg

       陈怀仁殁后,四川等处布政使司、四川布政使署、四川等处提刑按察使司等部门,共同送了一块《文魁》匾。
此块《文魁》匾,文革时期的贫下中农曾做过猪圈门,后又改做成书桌面子,但是题款可辨。
       《陈怀仁文魁匾》
        
1671758586511.jpg

       题款为:
       四川等处布政使司、四川布政使署、四川等处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分巡查案记录(第)二十五次  刘益

       蒲江县槽陈氏简介
       蒲江县漕陈氏,系今江西省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氏一支的后裔,义门陈氏在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首开家族共居模式,至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时,达三千九百余人口,宋仁宗下旨分析为291庄,遣散于全国七十二个州郡。其中第177庄陈守大,迁至安徽休宁县(今属黄山市)称为:休宁庄。

       蒲江县槽陈氏始祖:陈荫扬(1520-1571)字纯一,为明.嘉靖年间进士,安徽休宁庄人氏,于明.隆庆至万历初年任四川嘉定(今乐山市)州牧。

       蒲江县槽陈氏第二代祖:陈荫扬任嘉定知州期间,派其子陈嘉言(1543-1607)以管营官身份,于明.万历元年(1573)带领流民到蒲江与名山交界的无人区垦荒,广种茶叶,同时兼管两河口漕运,又负责将茶叶等商品运销到藏区。
       因这批流民以军营编制形式进行生产,称为:陈家营。首批流民殁后,与陈荫扬、陈嘉言皆葬于此,故陈家营又称:陈家坟。
       民国二十六年(1937)蒲江县县长郝墨庄,谐音美意改“陈家”为“成佳”,寓意成功与美好,是为现代成佳镇名之由来。
       民国《蒲江县志》载:“今成佳镇有一市镇曰:陈家坟。”
       《蒲江乡土地理读本》云:“陈家营,古荒山也……劈榛莽,通有无,易器械山半,子孙聚同族于斯生齿繁昌,遂列市唇。营间残碑卧途,冢中枯骨,不知何许人。遗老谈逸事,谓氏陈,故此市初名‘陈家坟’,后易营。”
       《蒲江掌故:成佳》图片
        
1671714479769.jpg

       县槽陈氏三代祖:陈尽语(1573-1633),1607年接替陈嘉言,继续管理流民垦荒,以及蒲江河与邛崃南河之两河口的漕运,并安排营兵增种棉花,同时兴办织布机房。种于五处小山脉的棉花基地称为:五棉山。后谐音:五绵山、五面山。

       县槽陈氏第四代祖:陈于庭,字荣宁。明.万历丙午年(1606)四月初八生,1633年继任陈尽语职务,继续开发陈家营。
       清.顺治初年(1644)规定“凡有粮民户,俱要在县巡更歇衙……蒲南(的陈家营)离城三十余里,艰于应役”,遂与湖广填四川的赵、张二家共议“报垦城南坝”因而“载粮注册”(落户)于离城三里的代家河畔,是处后称:陈扁。现为蒲江中学校址。
       (以上分别见清.道光二十年及2013年的《蒲江县漕陈氏族谱》)

       2022年11月,笔者应蒲江县漕陈氏清明会长陈心汝之邀,为蒲江县漕陈氏祠堂撰联如下:

               
怀仁公七世裔外孙临邛凡丁撰
       義門多枝黄山發;
    嘉州一脉蒲水長。

                               壬寅冬月五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6 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邛州使院登迎晖阁》清.荆玉陛
       考注:凡丁
       临邛今日迎晖阁,传是当年华甫楼。黄叶秋连白鹤舞,雪山晴见冻云收。
       肯怜常侍归新舍,莫向都亭感旧游。薄暮何人更吹笛?不胜凄怨动乡愁。

       荆玉陛:字天阶,号若溪,邑文生,可能是宜宾人。其生活年代约在清.乾隆时期。
       邑:多义之一,即县。
       文生:文库生员,即秀才。文库是清朝设立在各府、州、县的公立学校,称为府学、州学、县学。通过考试进入学校读书的人叫生员,就是说,荆玉陛写此诗时还是宜宾县学的在校生。荆玉陛另有歌颂当地荔枝的诗句:“春尽金沙古渡头,荔枝香欲满戎州(宜宾古称)。”当地人奉为宣传宜宾荔枝的广告。

       诗题《邛州使院登迎晖阁》:荆玉陛登上唐代邛州节度使官署设在军事基地内的军事了望楼—迎晖阁。
       秦汉至唐宋时期的邛州是一处边关,设有军事基地—马湖营 和 建昌营。
       民国《邛崃县志》131P:“马湖营,古越西郡之废县,元时与建昌(今西昌)同称路者也…唐时西川节度使驻邛州阅兵,凡西南防边诸营皆调集于邛州,故建昌营(在梁机坊以西至凤凰山脚)、马湖营,皆有营地。南宋以后,邛州西南半没于夷獠,其营地名称尤沿唐旧。
       使院:节度使 和 节度留后治事的官署。
       节度使为世袭,如出征﹑入朝,或病死而未有后代者,有留后摄其事,称节度留后,即代理节度使。
       留后:唐代制度,为预防节度使、观察使牺牲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称。若节度使牺牲缺位立即替补。
       节度使:古代集地方军政大权的官职。唐初在边境设置,后遍设于内地,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北宋太祖赵匡胤有感于唐末五代时期节度使割据一方,相互混战的教训,对功臣给予银钱田地养老而“杯酒释兵权”。同时派遣文臣知军州事,限制节度使节制郡县的权力,其时节度使仅是虚职;元朝废除节度使。
       2015年前后,眉山地区曾出土“邛南节度使”字样的印信,考古学家定为宋墓。

       临邛今日迎晖阁,传是当年华甫楼:荆玉陛说,他登上的迎晖阁,就是传说中魏了翁当年修葺过的军事设施,被文官武职的魏了翁雅名为:迎晖阁。清代的太平时期,迎晖阁为一处观景楼。
       史载,魏了翁于嘉定十五年(1222)召为兵部郎中;端平元年(1234)督视江淮京湖军马,同时封为:临邛郡开国侯。
       根据清.乾隆四川学政吴省钦(1729-1803)之《大暑前三日霁 登迎晖阁望灌口诸山积雪》诗的描述,在迎晖阁上能望见“灌口诸山的积雪”,建楼的选址和楼层一定非常高,分析迎晖阁建在凤凰山的最高顶上,而“邛州使院”则在:建昌营坝。
       北宋时邛州使院改为:邛州卒厅。宋.皇佑二年(1050),文同任邛州通判时到“邛州卒厅”视察,并在“三省堂”现场题诗训诫教诲全部官兵。
       卒厅:武官办公处。卒,官名。
       清.嘉庆《邛州志》116p“三省堂在邛州卒厅。”三省:曾参语:“吾日三省吾身。”即一日反省三次。
       宋.文同《邛州俯听三省堂》诗:
       将欲言治人,必先由正身。身正人自治,此化行如神。总总群圣书,论说尤谆谆。
       后贤守为法,不敢忘逡巡。有欲著其迹,更假他物神。或取几杖明,或用盘盂陈。
       或则铭于座,或则书于绅。此皆贪道者,欲己日夕亲。涵泳既滋久,盛德光璘璘。
       鲁侯相门子,佩义而服仁。来乘别驾舆,齿发何青春。开口议政事,条件皆有伦。
       春露与秋霜,畏爱其吏民。尚惧有片缺,不使其质纯。乃于厅事侧,开轩承甲寅。
       题曰三省堂,大构高榜新。地古物象野,水竹清衣巾。公暇每居此,寂嘿如隐沦。
       冥心以自观,外揣复内循。一有所不逮,补绽无纤尘。既已自作诗,文理相彬彬。
       宛转示明戒,欲使风俗淳。愚重侯所存,再拜无辞频。待己固如此,贤哉君子邻。
       常愿此基构,永不罹荆榛。有坏则请修,使之名不泯。

       总之,凤凰山是唐代发生过的“贼叩邛崃关”之最后一道防线。
       清.康熙《邛州志.理乱志》161-162p:“唐.天宝中,异牟寻悉众二十万入寇,与土蕃并力,侵黎(汉源)、雅(荥经),叩邛崃关;大历十四年十月,南诏合土蕃三十万众,三路入寇。一路自黎、雅、邛崃关,陷诸郡邑。”
       因邛州节度使军事上管辖眉州和汉源,临邛又位处南诏(现今云南全境,四川凉山州,贵州和缅甸部分)、吐蕃(现西藏)到成都的锁钥之地,是历代王朝守卫西南的第一道屏障,故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战争。
       而凤凰山位于三岔路口:西方经幽居寺官道至马湖营、芦山、沪定以西和以南;西北方经花置寺、水口至大川、宝兴以北;东北方经盘陀寺、石坡、桑园、大邑、崇州至汶川以远。
       以上是清代及以前的重要道路。
       现今大家熟知的邛芦公路,始修于1952年,1958年正式通车至邛崃高何。1996年4月,芦山县宝盛乡玉溪村8组的造林大户高开清,自筹资金将邛崃高何至芦山宝盛场间的泥巴路加宽,成可通行汽车的土石路,总长19公里。其中芦山境内7公里,邛崃境内12公里。邛崃至芦山从此方始全线通车。
       还有
       凤凰山东边即屯垦军事基地:建昌营坝。西边即经幽居寺通往鹤林寺后山的“官道”,至“马湖营”以远。
       宋.陆游《天台院咏》诗序:鹤林寺后山的“天台院自小阁下临官道,予为名曰:玉宵峰。”
       诗曰
       竹舆衝雨到天台,绿树阴中小阁开。胜作玉宵君会否?要知散吏按行来。
       吴省钦在《邛州咏古三》诗中也提到魏了翁,并且说他曾在“迎晖阁下经三宿。”
       原诗
       伪学纷纷待别裁,鹤山风仪拔尘埃。党争苦恨朝廷小,侣课欣闻伯仲陪。
       略比胡安垂易洞,谩问司马筑琴台。迎晖阁下经三宿,欲辨心香冷未灰。
       吴省钦《大暑前三日霁 登迎晖阁望灌口诸山积雪》诗
       选句:
       好山知我课晴意,芙蓉几朵排修茎。乱峰西北入深处,倒射朝气摇光晶。
       是山眠亘傍湔口,西岳佐命尊青城。洪荒到今古万万,此山此雪长峥嵘。
       (全诗见清.嘉庆《邛州志》1233p)
       其中
       灌口:即灌江口。旧属灌县,神话传说中二郎神居住的地方。
       芙蓉几朵排修茎:在迎晖阁上能看见魏了翁“读易亭”畔之荷池内的荷花。
       清.康熙《邛州志.古迹》41p:“芙蓉洲,即魏了翁读易亭畔之荷池。”荷花别名芙蓉。
       湔口:即都江堰湔江口—白沙河与岷江相汇处。
       青城:指青城山。在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千米处,最高峰老君阁海拔1260米。
       清.康熙云贵总督高其倬《望雪山》选句:
       蜀山峍屼皆参天,雪山高压群山巅。
       剑岭巫峡总培塿,青城峨岫差随肩。
       到今尚存太始雪,盛夏早似初冬寒。

       黄叶秋连白鹤舞,雪山晴见冻云收:初秋时节的晴天登上迎晖阁,也能望见位于四川阿坝小金县西“四姑娘山”的“太始雪”,此山海拔5454米,在临邛城内或南河的岸边极容易观赏到,历代皆有诗人哦咏。最早见于唐代安史之乱逃难到蜀的杜甫《绝句》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据查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躲避战乱,首先在火井县(今邛崃油榨场)落脚,写下《西山三首》诗,后居住临邛共两年,留下:《琴台》、《绝句》、《柏中允除官制诗》、《寄邛州崔录事》、《短歌行》、《又于违处乞大邑白瓷》、《同元使君春陵行》至少十首诗,后一首写于湖北春陵,记述临邛生活窘况。
       (详见杜甫《绝句》考注
       肯怜常侍归新舍:指魏了翁卒后追赠:太师。谥号:文靖。累赠爵位为:秦国公。后诏赐第宅于苏州南宫坊(现称书院巷)。
       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名儒虞集奉敕题《鹤山书院》额于其第宅。
       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魏了翁配享孔庙。
       常侍:皇帝的侍从和近臣。魏了翁曾为华文阁待制、礼部尚书 兼 直学士院签枢密院事、资政殿学士。
       莫向都亭感旧游:别去寻找西汉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私奔成都的出发地—都亭驿了。因为“都亭驿今毁,久经奉裁!”
       都亭:指秦汉时期的都亭驿站,位置在今南街与东街口之间。史记载,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即是从都亭驿中“驰归”成都的。
       都亭驿在宋代更名为:白鹤驿。又称:白鹤馆。为包括司马琴台和文君井在内的一处大型园林。
       北宋《方舆胜览》:“白鹤馆中,有文与可(即文同,北宋画家,时任邛州通判)所作怪木竹石真迹,号墨林。”
       南宋.陆游《白鹤馆夜坐》诗:“竹当风雨夜,松声波涛翻。我坐白鹤馆,灯看无晤言。”
       上世纪六十年代修建百货大楼挖地基时,曾挖出“小桥流水”遗迹。
       明.成化十九(1483)年,白鹤驿改建为:土司分守行台。后迁东街—即今棉花街口以东,称为:议事场。遗存文君井 和 司马琴台。
       清.康熙《邛州志.驿站》50-53p:原先的“白鹤驿,在城内州治南,前有鼓楼三间,仪门三间,正厅三间,左右廊房各三间,今毁,久经奉裁。”
       民国时期,东街的“议事场”卖与赵姓人为民居,即建国后的邛崃县商业局 和 供销联社;司马琴台和文君井以西地方,则改建为街坊。
       当上述历史建筑消失后,仅靠民间记忆接续历史记载!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9 06:16 | 显示全部楼层
       《谒闵孝子墓》清.华澍
       考注:凡丁
       百行无如孝,今古不多人。盘陀闵氏子,至性出孤贫。
       生孩本遗腹,养母笃天伦。庐墓三十载,成坟动鬼神。
       我来北廓外,怀古悯艰辛。残碑埋短草,高冢掩荒榛。
       旌表文虽没,肫诚志不移。寄语凡为子,竭力奉慈亲。

       华澍:无考。澍,音树。
       此首诗夹于清.嘉庆《邛州志.》1242p的潘元音的数首诗中,不知何意,供读者分析!潘元音:字希声,号东庵,成都华阳人。乾隆庚辰(1760年)举人,乾隆乙未、丙申、丁酉(1775-1777)年掌教邛州鹤山书院。

       闵孝子:名闵元。明早期的磐石西乡(磐陀寺一带)人,遗腹子,母殁,庐墓守孝三十余年,明.成化时,宪宗皇帝朱见深亲书《聖旨碑》和《孝子墳》进行旌表,并入祀邛州文庙忠孝祠。
       清.康熙《邛州志.孝友》150p:“闵元,邛州盘石西乡人,母早霜,遗腹子也,及其自幼而长,纯厚质朴,诚心事母,克尽孝养。母殁,庐墓三十余年,如居丧日,成化间事闻旌表。”
       清.嘉庆《邛州志.冢墓》318p:“孝子闵元墓,在州北十里汤家坝,有碑记。”

       笃天伦:很孝顺父母。笃,音堵。意为很、甚。
       庐墓三十载,成坟动鬼神:2016年2月,释者在桑园通泉村汤家坝去访问王春福(时年九十三岁)、徐云清(时年八十九)两位老人,了解到孝子坟的有关传说,结合历史记载整理如下:
       相传,明宣德年间(1426-1436),磐陀寺姓闵的母子二人流落到桑园地方,闵母早年孀居,夫亡时怀遗腹子,生子后叫:闵元。因家中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故白天以讨饭为生,晚来则在破棚小庙中栖身,少不了天当铺盖地作床的时候。母子二人饥一顿、饱一餐地相依为命。
       闵元稍长时,将母亲安顿在破庙中,逢场天在桑园场上替人打短工,闲天仍然四处乞讨度日,每有所得,一定让闵母先食。常常缺衣少食的闵母不幸染上了风寒,逐渐病入膏肓却无力求医。
       一个寒冷的冬日,闵元乞食归来,见闵母已僵硬卧地而亡,闵元抚尸恸哭三天三夜后,将闵母尸体背到一处荒地,并在尸体旁边搭了一个草棚守孝。由于荒地不是自家的,闵元不敢明目张胆地就地挖坑埋葬母亲尸体,况且闵元连一把土揪也没有,更没有能力请人帮忙,只好白天乞食,晚上守着母亲尸体度日。
       天气渐渐转暖后,闵母的尸体开始发出异味,闵元便在行乞的路上用光脚板踢起一些泥土,用手捧到母亲的尸体上,如此日复一日,闵元的脚趾常常被踢得皮开肉绽、鲜血淋淋,虽然连年不断,但闵母的坟墓终究未能堆成。
       在一个夏日的夜晚,天空电闪雷鸣,霹雳一声紧过一声,突然,一个特大的响雷从天而降,电光石火直打到闵母尸骸周边,顿时,泥土如同定向爆破一般,纷纷堆聚在闵母尸骸之上,形成一个土丘状的大坟,是夜闵元看得目瞪口呆,又惊又喜。此后,闵元夜晚在草棚中守着母亲坟墓,白天则外出打工度日,一晃便是三十年。
       闵元的孝行感天动地后,人们将闵母的坟丘称为:孝子坟。称闵元为:闵孝子。

       此奇闻不胫而走,经一传十,十传百后,又逐级报呈乡、县、省,一直上奏到朝庭。
       当朝的皇帝即在位二十三年的明宪宗朱见深,年号:成化(1465-1488)。明宪宗见奏后,认为大明朝中如此感天动地的孝行应当提倡和弘扬,便手书《孝子墳》三个大字,下旨地方为孝子坟修建墓碑。
       该墓碑高约两米,顶端从右到左横排《聖旨碑
三字,碑面正中竖写《孝子墳》大字,下首是落成日期,碑后记述闵孝子的动人事迹。为因皇帝敕令而修建,在民间广泛称为:圣旨碑。
       由于孝子坟远离大路里多路,如果将墓碑安放在坟头的话,起不到宣扬教化的目的,于是将圣旨碑安在大路旁边靠近花牌坊的地方,坐东面西。
       由于《孝子坟》是圣旨碑,因而碑旁边还立有一块下马碑,不仅平民百姓路过肃然起敬,但凡文官武将经过,都得按大明律令:文官下轿,武将下马,叩拜并三呼万岁后,方能够起身离去。
       《下马碑》(网络图片)
      
1672266350243.jpg     1672266410427.jpg   
       注
      下马碑:古时,宫殿、文庙以及书院等门前,都立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告诫石碑,俗称:下马碑。由皇家发布,是封建礼仪的一种标志,表示尊重和敬意。
       另外,一些民间捐款所修的桥梁,为表示对捐建人的敬意,桥头也立有下马碑。

       清末辛亥革命建立民国政府后,有一任邛崃县知事公干路过此地,碍于旧时封建传统礼仪的教诲,不得不下轿跪拜,但此时毕竟是民国时候,回到县衙后,该知事命人将圣旨碑和下马碑搬到孝子坟的坟头安放。该知事可能是袁昌言 或 金维朴。
       民国《邛崃县志》207p:“中华民国邛州知事袁昌言,清监生,到任未久改州为县;金维朴,清川 省(定)候补知县。”
       清川县,今属广元市。
       残碑埋短草,高冢掩荒榛:华澍写此诗时,孝子坟已被荒草杂树遮掩。
       荒榛:草木杂乱丛生。
       旌表文虽没,肫诚志不移:虽然没有看到成化皇帝的旌表文,但是拜谒闵孝子墓的初衷未受到影响。
       肫诚:诚挚。肫,音谆。

       孝子坟后话
       自从明.宪宗皇帝颁旨竖立《孝子坟》碑后,孝子坟声誉突然鹊起,并且成为一处阴宅吉地,无论有头面的人物,还是普通百姓家庭,都乐意在此为死者择穴安葬,原本一片荒凉之地,渐渐形成一处远近闻名的大坟场。然而在众多坟堆中,唯孝子坟丘独大。

        1958年公社化时,孝子坟的所有坟墓被挖为平地,改种上了庄稼,圣旨碑散碎于田间地头,留下的是历久弥新的孝子坟地名。

 楼主| 发表于 2022-12-31 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咏渔樵耕读》清.徐守恭
        考注:凡丁
       〈渔〉
       柳贯鱼归正午时,迎门欢笑有邻儿。问翁何事归偏早,懒看滩头鹬蚌持。
       〈樵〉
       脱却乌巾去打柴,苍台石径衬芒鞋。老妻嘱咐轻挑担,莫踏高岗与险岩。
       〈耕〉
       农事纷纷昼夜忙,问渠今可有余粮?阿婆笑指南山道,小麦青青大麦黄。
       〈读〉
       读得书多未算奇,文章总要入时宜。文风日薄时风下,辜负先生一肚皮。

       徐守恭:(1824-1909)字敬亭,邛州下坝人,岁贡。著有《趣园诗稿》和《趣园文稿》各一册。
       民国《邛崃县志.文学志》236p宁缃评:“徐守恭,字敬亭,岁贡。著有《趣园诗、文稿》各一册。当学者陷溺八股之时,又居乡曲僻陋之区,乃能致力于古文诗歌,已是庸中佼佼。虽未能寝馈经史,胎息汉唐,而命意措词,不涉俚俗,较之但知墨守一部高头讲章,揣摩百数十篇墨艺者,其优劣不烦言而自辨。有自著《年谱》,从道光丙申年(1824)起,宣统己酉年(1909)止。”

       渔樵耕读:分别指渔夫、樵夫、农夫、读书人,也是中国农耕社会的基本生活方式。亦有宦游人借以表示退隐;更多以渔、樵、耕、读为题材的诗歌或砖、木雕作品,寓意生活红火、恬静。而“一肚皮”诗才的徐守恭则用以表现对生活的热爱。
       附录
       晚清贵州才女周婉如(1824-1864)《赋渔樵耕牧横屏诗》:
       《渔》:柳贯鱼归正午时,儿童开户笑嘻嘻。问翁何事归来早,厌睹沙头鹬蚌持。
       《樵》:脱却乌巾去打柴。白云满地衬芒鞋。老妻嘱咐轻挑担,莫踏高窑与险岩。
       《耕》:农事纷纷日夜忙,问渠余有若干粮?阿婆笑指南山下,小麦青青大麦黄。
       《牧》:黄发儿童土垄眠,浓蒙细雨草生烟。醒来不见黄坡犊,寻到落花流水边。
       经对照,徐守恭和周婉如虽然生活地域不同,但诗歌的时代风格一致,全国其它地方可能还有类似的诗作,谁的为原作不重要。仅仅说明:1、喜闻乐见题材的诗歌不胫而走,互相在交流学习;2、徐守恭《咏渔樵耕读》诗作不晚于1864年。

       柳贯鱼归正午时:中午时分,渔夫用柳枝穿起所打到的鱼回家。
       午时:11-13时。
       问翁何事归偏早,懒看滩头鹬蚌持:渔翁已收获满满,不须浪费时间等“鹬蚌持争,渔翁得利”的时刻。“懒看滩头鹬蚌持”,刻画了下坝白木江段渡船滩的景致。
       下坝渡船滩是一处古码头,过码头后
南至平乐骑龙山—从蜀中通往印度的“古身毒道”要路上。
       民国《邛崃县志》59-60p:“城南偏西三十余里下坝场……地处平畴,背山面水……由此而绕大排山,北折而至马湖营约八里;由洗马溪沿河溯流而上,至平乐坝约九里;东由尖岔坪至孔明庙约十二里;东北由金缽寺过青岗墩,上尖山子,下即葫芦湾,约十八里。尖山子尤为赴县要路。”
       按
       下坝地势开阔平坦,三国蜀汉时期曾为一处古战场,诸葛亮南征时曾在此与“蛮兵”交战。下坝段的白沫江为蜀军战马沫浴、洗刷的场所,故下坝的白沫江段又叫:洗马河。
       诸葛亮又曾爬到一处云雾缭绕的高峰勘察地形,见一棵古树长势奇特,由于当时此处无地名,便在军事地图上标注为:老木地。由是“老木地”之名保存至今。
       下坝地方还是古人类生活的场所,曾出土过新石器时期石器七件。另有许多古人类栖居的洞穴,民间称为:蛮洞子。被学者归为“东汉崖墓”。
       (以上分别见《平乐镇志》、《邛崃县志》和《邛崃市地名录》)
       鹬蚌持:成语“鹬蚌持争,渔翁得利”比喻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乌巾:乌角巾。多为古代隐居不仕者的帽子。
       芒鞋:用芒茎外皮编织成的鞋。泛指草鞋。
       问渠:问渠中的流水是否水旱从人。词出宋.朱熹《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文风日薄时风下,辜负先生一肚皮:“一肚皮”诗才的徐守恭,主张在文风日薄的时风下,文章要反映现实生活。

发表于 2023-1-1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宝贵文化遗产。感谢作者的辛劳!

 楼主| 发表于 2023-1-2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QQ1712874964@qq 发表于 2023-1-1 16:19
宝贵文化遗产。感谢作者的辛劳!

感谢你的高度评价和鼓励

 楼主| 发表于 2023-1-2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山寺碑诗》1982版《孔明乡志》载
       考注:凡丁
       高山古庙数百秋,国母辞朝来此修。静观诸山莲花现,佛在堂中紫气腾。
       左右蛟龙来戏水,后有三凤起祥云。前有木鱼山一座,中间瑞气起千层。
       两旁山水观不尽,喜哉大雄在当门。后有娘娘梳妆殿,两殿毁坏无可存。
       首事化功来修建,功完几出众善民。
                                                         咸丰元年(1851)正月二十日立

       高山古庙数百秋,国母辞朝来此修:高山寺在孔明乡张沟旁的:宝珠山。因山势陡峭,孤峰绝顶,素有“小峨嵋”之称。高山寺始建于元.至元二年(1265)。明.弘治初年(1488)陈娘娘在此修行并建梳妆楼。明.万历时(1573-1620)陈妃重修寺庙后更名为:隆兴寺。清.乾隆时期(1736)复名:高山寺。
       清.嘉庆《邛州志.祠寺》301p:“高山寺,在州南十五里,一名:小峨嵋。俗传明朝万历时,陈妃命万安所建。有梳妆楼阁老殿,今尚岿然。
       1982版《孔明乡志.第五编第三章古迹》:“据现存碑文记载,高山寺始建于元朝元顺帝时期(1385)。又据石碑,高山寺前身是宝珠山,明.弘治初年(1488),陈娘娘在此修行改为:隆兴寺。清.乾隆时期(1736)改为:高山寺。计有四殿:荣华殿、观音殿、大佛殿、梳妆殿。梳妆殿后原有梳妆楼,清.咸丰年重修时,只修梳妆殿。各殿间不连贯,随山势起伏。”
       按
       古称帝王之母为国母;娘娘亦是对皇后的敬称。明.弘治初年(1488)在此修行的陈娘娘,应为弘治皇帝朱祐樘的生母。
       查
       弘治皇帝 即 明孝宗朱祐樘(1470-1505),在位时间1487-1505,为明宪宗朱见深第三子。生母孝穆皇后纪氏(1451-1475年7月),瑶族,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人,本姓李唐妹,为蛮族土官的女儿。成化年间,明宪宗征讨蛮族,纪氏被俘虏入宫,封为:淑妃。
       成化十一年(1475)六月,纪淑妃暴薨,死因不详,谥曰:恭恪庄僖淑妃。明孝宗即位后,追尊生母为皇后,谥曰:孝穆慈慧恭恪庄僖祟天承圣纯皇后。嘉靖十五年(1536年)去帝谥“纯”,迁主陵殿。
       分析
       明史所记:“纪淑妃暴薨,死因不详。”其实为明室宫廷中秘而不宣的事件,直到376年后的清.咸丰元年(1851)之《高山寺碑诗》句:“国母辞朝来此修”,方才正式向世人批露了这段皇家秘史!
       而明.弘治七年(1494)十一月十一日,由成都府廪生张秀川所题〈邛南宝珠山隆兴禅寺增修路道记〉中,只是对这段讳莫如深的史实进行暗示:“宝珠山隆兴禅寺增修路道,上咸圣君之颁训,下启檀信之钦崇,似此卓锡而来,咸功莫非师之道行?何及此耶?”旨在引发后来人去进行深思和探讨!
       附
      《孔明乡志》第五编第三章〈邛南宝珠山隆兴禅寺增修路道记〉碑文:
夫枋之建,其来尚矣,肇目往昔,至元二年(1265),有僧名曰妙惠子,于山门梯道之左结草为庵,清隐数年而逝也。景泰(1450)初夏,有僧名清能,而又继踵焉,求经旬口口亦减度矣。
       维蒙檀信法师讳祖证,以践迹焉,乃观其彼处所居,年往不堪修养。必拾下而迁乔,求远尘而脱俗,直至孤峰绝顶四望,前后有八山环拱,左右有二水交流,清风翠竹作比邻,明月清风为待夜。师遂挂锡于此,划除荆棘建立禅关,感化有佛缘同修梵行。
       上咸圣君之颁训,下启檀信之钦崇,不逾一纪(十二年)之间,珍楼香积佛像圣容,钟鼓交添田山大闲,石佛、桥道焕然一新,似此卓锡而来,咸功莫非师之道行,何及此耶?
       师每逢迎送往来,步其口口,问途路未能平治,僧俗不堪,助缘化主,妙具持书化缘,鸠工命匠钮高就低,砌石为路,凡所往来坦然无碍……
                                                            维大明弘治七年(1494)岁合甲寅冬十一月丙戍朔十一日丙申吉旦
                                                            清居四十廪生张秀川题
                                                            资阳县石匠陈伯松刊
       按
       妙具持书化缘:由司理书簿的官员书写《普门颂》歌词进行化缘。
       妙具:指化缘歌《普门颂》歌词: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於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持书:司理书簿的官员。
       清居:闲淡之士。
       廪生:廪膳生员。明清两代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规定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每人月给廪米六斗;年发廪饩银四两。

       至于清.嘉庆《邛州志.祠寺》301p所载:“高山寺,俗传明朝万历时,陈妃命万安所建”中的陈妃,是万历皇帝的宠妃。陈妃重修高山寺是奉万历皇帝之命,她的另一目的地是到天池山的圣母殿求嗣。而这两件大事皆以陈妃的名义,只须由万历皇帝钦差宦官万安去执行。
       参考:油榨天池山又名皇家山的传说
       天池山又称为皇家山,起于明万历时期,原因之一:万历皇帝宠妃陈妃(四川眉州人)因无子,遣宫中宦官至明.宣德年间所建六峰寺圣母殿祈祷,一年后果举一子,陈妃大喜,降下懿旨:鸠工庀材重修六峰寺殿宇。
       —引自凡丁、周开良之《天池山寺庙的昔与今》文
       静观诸山莲花现,佛在堂中紫气腾:高山寺前的低矮山丘如同莲瓣组成的莲花;高山寺的山顶在朝阳下升起紫色的雾气。
       左右蛟龙来戏水:高山寺座南向北,左右山涧在寺前汇合,下称大张沟,流至葫芦湾合南河,形如蛟龙戏水。
       后有三凤起祥云:高山寺以南有三凤山,三凤山下的小张沟上接青冈墩。
       相传,诸葛亮南征时于小张沟内设伏,然后派一只人马将“蛮王”孟获“由邛之西引于邛之南,”第七次生擒孟获后留下“躲兵槽”的地名。
       之后,孔明在大本营前将孟获 及其亲眷、部下释放,终于感化了孟获,誓言:“南人不复反矣!”孔明遂在大帐前设宴庆贺,蜀军和孟获之部下皆大欢喜,为诸葛亮此番南征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此片缓坡即著名的:欢喜坡。
       马刨井和马掌坝
       诸葛亮南征时将坐骑拴于山涧边,当时兵马中瘴气之毒,诸葛坐骑用马蹄在地上刨出一个水坑,马饮水后瘴疠之气即解,于是所有中毒之兵马皆饮此水而愈。此坑即名:马刨井。后人以卵石砌护井壁、径约80公分,井旁今有:马刨街。
       孔明场南约1里地方,当年诸葛亮南征驻军此地时,此处是马匹更换铁马掌的地方,面积一亩多,历史地名:马掌坝。
       (以上皆见2015年《邛崃经纬5期》李正灵〈孔明庙的由来〉文
       另外
       小张沟和大张沟之西即“赴县要路”的“尖山子古道”,1958年以前,西从高何、火井,南从夹关、平乐两路皆在青冈墩合路,之后经过尖山子到葫芦湾进城是一条近路。故民国《邛崃县志》载:“城南偏西三十余里下坝场……东北由金缽寺过青岗墩,上尖山子,下即葫芦湾,约十八里。尖山子尤为赴县要路。”

       前有木鱼山一座,中间瑞气起千层:高山寺前有一座形状像木鱼的山,山中升起层层云雾。
       木鱼:一种法器,多用于佛教、道教的功课与法会。
       瑞气:吉祥之气。
       后有娘娘梳妆殿,两殿毁坏无可存:明.弘治时期修建的殿宇早已不存,计划重修。
       首事化功来修建,功完几出众善民:主管其事的人,数次向民间发起募捐,终于在咸丰元年完工。
       首事:出头主管其事的人。

       附录一
       1982版《孔明乡志.建置沿革》
       孔明场,原在白秧坪(现太阳村七队),因有孔明庙而得名。俗传孔明庙始建于三国时期,明末遭兵燹,变为一片废墟,现仍有瓦砾、房基石可考。
       清顺治年间(1644-1661),扩大现孔明乡政府处的武侯祠,咸丰年间(1851-1862)增修大殿后改名为:孔明庙。同时增修戏台,乡人逐渐在两侧修建房屋,清同治初年(1862)形成集市,称为:孔明场 或 孔明庙。建国后为:孔明乡。乡政府设在孔明庙。
       2019年,孔明乡与卧龙乡合并,乡政府迁至卧龙场,原乡政府闲置。
       附录二
       《孔明乡志》第五编第三章 古迹
       第二节 孔明庙
       民国《邛崃县志》载:“城西偏南孔明庙,山市小场也。相传为诸葛武乡侯过辙,后人立庙附近,遂起市覆著。”
       俗传,孔明庙建于三国时,原在白秧坪(现太阳村七组),现今孔明庙地址是武侯祠。因孔明曾藏兵于郭山村的三凤山躲兵槽,孔明驻兵于现今孔明庙处,系马于现上场口右边十米多的山沟旁,时值天旱,马口渴刨土得水而饮,待孔明走后,村民扩大刨土处成井,遂将井命名:马刨井。并于孔明驻处修武侯祠,以兹纪念。
       明末清初战乱,白秧坪处的孔明庙被焚为灰烬。清顺治年间(1644-1661)扩大武侯祠,塑神像三尊,咸丰元年(1851)增修大殿,改武侯祠为:孔明庙。同治元年(1862),马和尚来孔明庙后发起扩建,拆尖山子寺庙扩建庙堂两殿,围房天井两个,玉皇楼(一名藏经楼)一处,塑大小神像上百尊,和尚由一人增至七、八人。
       附录三
       孔明乡前乡长骆志全自述被虎伤的惊险一幕
       我的老家在孔明高山寺山脚的张沟,孔明乡过去处处清风翠竹,林果丰茂,荆棘丛生,是野猪、山羊、貉豺、猴群等的乐园,亦常引来顶级食肉动物的老虎在其间出没。
       1944年我八岁,一日早上,我将牛赶至山上后自玩去了,过了好久才想起牛来,但已不见踪影,急得我满山寻找,不知不觉跑到山顶的高山寺旁,听见一丛荆棘中有淅淅索索的声响,我想看一下是不是我家的牛钻进荆棘丛中了,于是拨开浓密的荆棘,将头伸进探看究竟,冷不防一只老虎伸出前掌朝我头上一拍,我顿时血流如注,边哭边惊恐地大喊:“打老虎啊!”
       幸好时值中午不是老虎觅食时间,或者正遇到它饱食过后在此打盹被我的莽撞打扰,之后老虎转身离开。
       我的惊恐呐喊和哭声引来寺中的住持—王和尚,他忙将我领进寺中,赶紧取来一叠敬佛用的纸钱,就着佛前的烛火焚烧成灰烬,接着抓起一把热灰,直往我头顶伤口上敷,一会儿功夫血止后伤口渐渐不疼了,王和尚边安慰我边帮我擦净脸上污血,之后将我送下山,回家后也没接着医治,因为伤口很快就痊愈了,只是在头顶留下四道不是太明显的虎爪印。
       说着他揭下帽子,一边让我观看一边说:“我被虎伤而大难不死,这件事留给我的印象终生难忘,所以改革开放后我办酒厂赚到第一桶金后的1982年,当重建高山寺时我捐助了一笔钱,还组织村民加宽通往高山寺约三里长的土石道路,十多年前此路方改建成村村通的水泥路。”
                                                                                                                                              2021/4/1

发表于 2023-1-2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3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3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答网友问
       一位任教历史的在校老师质疑:1944年川西还有老虎?是不是被猫抓了?
        
1672713750499.jpg
       凡丁:我不敢乱写!这是讲述人:骆志全。我还忘了一把伞在他家。
       张老师:你有所不知!1957年以前,还有老虎在原白鹤乡的花果山、葫芦湾的尖山子、白鹤山花置寺附近的包河碥和金龟山出没。其中包河碥的老虎被猎户追捕猎杀,同行调查的有董伟老师和陈善兵。
       另外,我1971年调到南河坎的制药厂后,最先就是按照《川标》(地方药典)处方泡制:虎骨木瓜酒和豹骨木瓜酒。皆极受用户欢迎而畅销。其中的虎骨和豹骨,皆来源于邛崃县中药材公司。
       1975年,国家方才出台禁止使用虎骨和豹骨作为药材的法规,可惜为时已晚。关于这一点,我在我的《回忆录》中有记述,不信的话,你查一下!
       邛崃的生态环境,始毁于1958年的公社化和全民炼钢铁,以及1959至1961年大办公共食堂时期。
       当时的口号是:“将青山剃头,向荒山要粮。”于是全县公社动员毁林开荒,造地造田;接着是“全民炼铁、炼钢”,没煤的地方便砍伐树木进行冶炼;接踵而来的是1959至1961年农村城镇大办公共食堂。当将古庙拆毁当柴烧完以后,又砍伐残剩下的林木做公共食堂柴禾;加上山民们因生活贫困发生的盗砍山林,盗卖木材行为,致使全县青山变成秃岭,当绝大部分野生动物失去了家园后,处于野生动物链顶端的虎、豹便很快绝迹!
                                                                                                                                            2023/1/2晚

 楼主| 发表于 2023-1-5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赛凤庵碑诗》清.特授四川邛州直隷州即補府正堂鄭
       考注:凡丁
       赛凤庵名自古留,乾隆戊戍又重修,谁知洪水连年发,冲坯斯庵灵未休。
       茲因旱盛显灵威,新建一庵神有归。夏雨冬霜均可蔽,安身万事永无危。

       赛凤庵:在文脉堰取水口以北的西河边,地名:金河坝。因当地聚居清初移民之金姓后裔,民间称为:金庙子。据清.同治元年(1862)冬十月《重修赛凤庵碑记》载:赛凤庵在乾隆四十三(1778)年就“又重修”过,庵中供奉的是古时候一位“聪明正直的女神”和“令人望而起敬的先王”。
       经考:赛凤庵所贡奉的“聪明正直为神”的女神是今人称的:观世音菩萨。令人望而起敬的先王,是先秦蜀郡太守—李冰。因兴修四川地区多处水利工程,被后人尊为川王或川主。
       (详见以下考注)

       赛凤庵名自古留,乾隆戊戍又重修:赛凤庵古庙不知始建于何时,由于靠近西河,多次被洪水冲毁,继乾隆四十三年(1778)“又重修”后,又于清.同治元年(1862)冬十月再次重修。
       据“湖广填四川”时迁徙当地的金姓后代们说,赛凤庵由于水灾迁建过三次。因金姓始祖的墓碑上说:“明末清初张献忠剿四川,邛崃有六十六年无人烟。”故说不清楚赛凤庵究竟始建于何时,只好根据清.同治元年的《重修赛凤庵碑记》进行考证。
       《重修赛凤庵碑记》
       特授四川邛州直隷州即補府正堂鄭
       尝思聪明正直为神,故无地不存。視夫,人敬肆而思其赏罰(罚)者也,故先王以神道設教,令人望而起敬焉。如今岁五月旱亁,叩請川王一事,故昭然可拠也,定上天降雨之期,無不响应。逢下民侮神之軰(辈)已鞭笞,夫且善者有妄之疾,求之而安。恶者求之不应,彰善瘴恶,其声灵濯赫赫也。是以下民等,為神明命令,要集灵神所选。會公数十人商議捐资新建一庵,以妥神恭。如是妄派需索,必遭川王降殃,虽悔,其可追乎!
       诗曰:
       赛凤庵名自古留,乾隆戊戍又重修,谁知洪水连年发,冲坯斯庵灵未休。
       茲因旱盛显灵威,新建一庵神有归。夏雨冬霜均可蔽,安身万事永无危。
       大清同治元年(1862)冬十月
       注
       特授四川邛州直隷州即補府正堂鄭:遇缺即用的补授邛州知府郑某。
       即補:清代铨选制度。指吏部选授官员,遇缺即用—由吏部引见,奉旨率先补授各缺。
       正堂:州府衙门主官的别称,明代为正四品。
       川王:指川王宫和川王李冰。李冰在先秦时期兴修四川水利,被四川人民尊为川王或川主,所祀之庙称为:川王庙或川主庙。邛崃许多地方皆有,分析赛凤庵前身为一处川王庙或川主庙。
       《古蜀记》云:“李冰功配夏后,升仙在后城治,藏衣冠于章山冢中矣。”
       唐宋以后,各地的川王庙或川主庙逐渐增加文殊骑狮、普贤跨象,和怀抱净瓶赤足坐莲台的观世音像。由早前单独纪念李冰的庙宇,演变成为融儒、释、道为一体的庙宇。其中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被“当时的当地人”称为:女神。
       由于金龟山庙在唐代始建时称为:凤朝寺;傅沟有:飞凤寺;汽车六十四队以北有祭祀妈祖的:林凤庵。当清代以前,重修此地的川王宫或川主庙时,将庙名更名为:赛凤庵。是符合时代潮流和逻辑的,并且成为后来各地兴起的,专门祭祀观音菩萨的观音院、观音阁、观音殿首开了先河。从《碑记》中“如是妄派需索,必遭川王降殃”来看,赛凤庵在祭祀“女神”的同时,仍然祭祀“先王”李冰。
       又由于唐代及以前的观音大士为男姓,宋代开始衍变为女姓,明代时观音菩萨的形像臻于完善,从而出现在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中被大众所接受。故遇缺即用的补授邛州知府郑某,在《赛凤庵碑记》诗中曰:“赛凤庵名自古留。”
       (以上参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邑县新场川王宫介绍)

       释者分析
     “赛凤庵”之名不晚于宋代,其三次搬迁,皆发生于明末清初东河壅塞,从而改道西河以后的清代。据王沱村民讲,当地的镇江王爷庙位置,早年在今西河的中心,亦曾经搬迁过数次。

       䢺江与西河及东河的关系
       发源于大邑凤凰山的䢺江,流经邛崃桑园后下称:西河。至黄坝大桥合南河。而西河江滨上大雁落脚所形成的景观,仍称:䢺水寒雁。
       民国《邛崃县志.山水》85p:“县城之北有䢺水,由(大邑)䢺坝流来……正流南至邛崃王沱东拐,为县之东河。明末清初,东河淤塞,此水遂由石灰包入南河。”
       分析
       东河系先秦时期人工开凿的河流,一是引䢺江之水沿途灌溉振辰、东安、前进(部分)、宝林(部分)农田之后,经固驿灌溪堰入南河;二是将分流后的䢺江之水,先后作为先秦张若城、西汉公孙述城、明代筑临邛城的护城河水源。由于明末清初持续六十六年的战乱,东河失管而壅塞,以致䢺江之水全部经西河流入南河。
       民国二十三年(1934)农历八月三、四、八及十九日,䢺江先后四次大洪水,各河同时暴涨,几至全县成灾,䢺江边的李染房被冲成正流,同时冲成了小西河。
       —摘自王文彬《邛崃境内河道的变迁及其防治》一文
       1947年6月,小西河突发大水,将公孙述城南唐代始建的龙兴寺遗址冲出,计出土珍贵文物278件,其中一尊缺臂佛像被称为“东方维纳斯”,现均藏于四川大学博物馆。

        《唐代牙雕观音大士像》                           《宋代银质观音趺座像》
        
8f4e1ccb870b2ab873c0041fbf3f4b7.jpg        456e28544623e03a0a1dfb8382ce7b3.jpg
        《宋款观音趺座像后背》      《明代后的观音》(网络图片)
        
026c9a146dce05000e195bfbcb85a58.jpg          1672742704284.jpg            

       尝思:曾经思考。
       视夫:意为看啊。夫,文言文中的语气助词。
       敬肆:《道德经注》:“敬则敬神如在,肆则放肆毫无忌惮。
昭然可拠:有明显的证据。拠,音据。据的异体字。
旱亁:干旱。乾,通干。
       逢下民侮神之軰(辈)已鞭笞(音蚩):恰好有不敬神明的人已被鞭打惩罚。
       灵濯赫赫:
多用来形容帝王或神祇。指赛凤庵声名显赫,功绩卓著。
       灵濯(音琢):有效并清新明净的样子。
       赫赫:显赫的样子。
       如是妄派需索,必遭川王降殃:補府正堂鄭某警告首倡者,如果假借重建赛凤庵的名义,进行滥派勒索发财的话,川王必然降下祸殃!
       妄派需索:即滥派勒索。

       無不响应:无不应验。
       乾隆戊戍:即乾隆三十七年(1772)。
       谁知洪水连年发,冲坯斯庵灵未休:某年西河发大水,冲坏了赛凤庵。
       冲坯:洪水冲毁了砖坯庙宇。
       茲因旱盛显灵威,新建一庵神有归:因为天干年月百姓求雨时,女神往往显灵降雨,于是大家捐款新建一庵,用以安置女神神位。即今赛凤庵,日期是大清同治元年冬十月。
       据说:该女神及其它神像,都是木头雕刻的。1958年破除迷信时,将女神等神像一并投入进大队开设的“金灰窑”中烧石灰,结果那一窑石灰不仅没有烧熟,家族中还出了一个疯子。
       茲因:表示以事实作为行文、行事的缘由。

       关于公孙述城北古道废弃的原因
       赛凤庵为西汉所筑“公孙述城”北古道上的第二座寺庙,沿途计有:林凤庵、赛凤庵、大宗寺、镇江王爷庙、普照庵、双灯庵至桑园上场口;或者从赛凤庵经大宗寺、通泉殿、白马寺至桑园下场口。其中,赛凤庵在建国初期被绘进军用地图。
       史载:明.洪武九(1376)年,朱元璋为剿灭盘据公孙述城称帝的明玉珍父子,派明将汤和“夷其(公孙述城)城堡(后将邛州)降(为)县,附属嘉州(今乐山)。”即史称的“临邛废县”。但此条古道仍然存在,并继续发挥作用。
       1944年,当桑园机场建成后,为运送机场设施,扩建五板桥至文昌宫、东门[此段由兴贤街集成烧房(今李家大院)老板李毓兴(1900-1960)捐资修建]、北城门、好静庵(今凤求凰公园)、罗店子、新殿大宗寺、清泉殿、白马寺至桑园机场的汽车道以后,公孙述城北古道方才逐渐被废。同时诠释了这段新公路呈C形的原因,是因明初临邛城东移后,新路线只好去将就老路线形成的。



 楼主| 发表于 2023-1-9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题白鹤桥石碑联》清.吴江
       考注:凡丁
       读书台犹存,题柱定多清贵客;
       洗墨沼并峙,成标刚值小阳天。

       吴江:(1786-1861)字春帆,号过海神仙,别号临邛道士,诗人、书法家。嘉庆二十一年(1816)入庠,拔恩贡,后遍历燕、赵、吴、楚、两广、海南,题吟甚多,有《草亭存草》、《航海归来集》等。
       吴江故居在南街下段,解放初作过邛崃人民银行,继被邛崃二轻局布鞋厂占用,2019年打造文脉巷时被拆毁。吴江与其子吴宗南墓,在西外建昌营坝地名“弯青杠”地方,毁于1958年公社化时改土造田。
       2004版《临邛镇志》载:“吴江:号春帆,清嘉庆、道光年间诗人,少小聪明,五岁能诗,九岁作擘窠书(注),二十岁有诗名,二十八岁应试入庠。后游历燕赵吴楚等地,并两游南粤,一去琼州,脚迹半天下,作有《云海问津图》纪其事。回邛后徜徉山水间,对家乡名胜古迹多有题咏。著有《航海归来集》、《二十六友传》及《草亭存草》四卷。
       其子吴宗南,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己酉科举人,历官至盐运使。诗承父风,亦有盛名。”
       擘窠书:字体大小匀整,以横直界线分格的大字。
       入庠:明清时,儒生经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生员。
       拔恩贡:择优报送中央参加朝考的贡生,简称拔贡。入选者经考试合格,一等任七品京官,二等任知县,三等任教职。

       诗题《题白鹤桥石碑联》:清.嘉庆二十年(1816),当州人募众重修白鹤桥竣工时,时年三十岁的吴江早已名声在外,从而受邀题写《白鹤桥碑记》并撰碑联。
       白鹤桥:为明清四名桥之一。即南门:十里桥;东门:天官桥;北门:驷马桥;西门:白鹤桥。
       清.康熙《邛州志.津梁》57p:“白鹤桥,州西七里。”
       清.嘉庆《邛州志》354p:“白鹤桥,在州西七里,因白鹤山得名。桥侧有魏文靖公(了翁)读书台碑碣。嘉庆二十年(1816)州人募众重修。”
       白鹤桥横跨于竹溪(即小柏树沟)之上,溪水合南河,桥离河口约百米。此桥单孔、卷洞,桥长约12米,宽4.5米,卷洞顶离水面高约7米,卷洞两边雕饰有螭首,桥两侧有石栏杆,桥两端的引桥石梯直上桥顶。

       读书台犹存,题柱定多清贵客:吴江认为,在紧邻魏了翁鹤山书台的白鹤桥上题柱,肯定会引来文人士大夫们的关注。
       清贵客:指文人士大夫。清.郑燮(号板桥)《题李鱓蕉竹图》:“君家蕉竹浙江东,此画还添柱石功。最羡先生清贵客,宫袍南院四时红。”
       读书台:魏了翁的读书台在幽居寺内。明.隆庆六年(1572),幽居寺的鹤山书台和了翁祠,在时任邛州太守赵介石的主张下,迁至鹤林寺中常安民的读书之庵处。但旧台尚存,直到民国时期。
       民国《邛崃县志.古迹考》75p:“魏文靖公书台,在治西七里白鹤山幽居寺。明.弘治丙辰年(1496),州牧汪中建。肖像木刻,须少无髯,铁脚纱帽,紫袍金带皂鞾。是为文靖为华文阁待制时冠服,台上有鹤山先生魏公刻像。《碑记》为成都徐礻啇撰、郡人刘源书,石刻塑在台右。”
       2004版《临邛镇志.卷二十六.文化遗存》:“幽居寺殿后左走,上若干石阶,即是魏文靖读书台遗址。”
       洗墨沼并峙,成标刚值小阳天:白鹤桥建成时间是1816年的农历十月,刚好是秋末冬初的小阳天气。建成后的白鹤桥及碑记,与西湖池畔的读易亭相对。
       洗墨沼:指唐代道士张远宵钓鱼处的西湖池,南宋时由魏了翁在池边建读易亭,常约一帮文士在此哦吟,故将西湖池当成洗墨池,荒废后成为一处沼泽,称为:洗墨沼。
       并峙:西湖池畔的读易亭,与白鹤桥碑相对耸立着。
       成标:用文字或其他事物表明。
此处高大的白鹤桥石碑,已然成为一处地理标志。
       小阳天:即小阳春。指农历十月。

 楼主| 发表于 2023-1-10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题川南第一桥联》清.吴江
       考注:凡丁
       一、
       风月无边,长安北望三千里;
       江山如画,天府南来第一州。
       二、
       好去迎仙,地绕青旗五面;
       快来题柱,天留文笔一枝。

       吴江:(1786-1861)字春帆,号过海神仙,别号临邛道士,诗人、书法家。嘉庆二十一年(1815)入庠,拔恩贡,后遍历燕、赵、吴、楚、两广、海南,题吟甚多,有《草亭存草》、《航海归来集》等。
       所题《川南第一桥碑》楹联,因大气磅礴并脍炙人口,被收入全国名胜楹联中。

       题目
       川南第一桥:建于清道光辛卯至壬辰年间(1831-1832),由州牧宣瑛、州人罗泗龙倡建。石材取自松安桥的红砂石厂;下坝人李洪楷捐出一匹山的树木,用于修造桥楼。李洪楷:号兰亭。生于嘉庆癸未年(1803)12月22日辰时,故于光绪丁未二十二年(1897),终年94岁。(见油榨乡《堰平村志》)
       因该桥高五丈、一十五洞、长一里,桥头建牌坊,桥中建亭,气势恢弘,为当时川南第一大桥,并由宣瑛书写桥名。毁于56年后的光绪十四年(1888)洪水。
       (以上参考1993版《邛崃县志.桥梁》461p)
        《川南第一桥图》清.罗衡斋
         
微信图片_20220109100445.jpg
       该桥南北两端的引桥,分别在桥头的两边而非正中间。
       北桥头
       路东通宝林、固驿以远。路西经玉带街进临邛城。路北至文昌宫的路,为1931年修建“川康公路”时才拓宽。故桥头正中位置,是川南第一桥的落成碑,和包括渔唱庵、镇江王庙等在内的庙宇群落,今皆不存。
       南桥头
       正中是接待过往官员的:官厅。位置即原南河乡政府处,今为十方村委会和老年活动中心。
       路东经文笔桥至蒲江以远;路西至十方堂、葫芦湾、尖山子、孔明等地;路南经大通街至十里铺、大塘铺、甘溪铺、黑竹关、百丈关、金鸡关、雅安、西藏,乃至云南、印度。
       如今南河坎的大东街,为1931年修“川康公路”时开辟,古街“大通街”在大东街西边背后,近年被拆除。
       相传
       光绪十四年(1888)“川南第一桥”被洪水冲毁的当时,正巧有一行二、三十人的西藏喇嘛朝觐光绪皇帝后返回西藏通过此桥,为首的喇嘛见洪峰中有一条兴风作浪的孽龙,连忙脱下袈裟朝河中挥舞,意欲阻止其通过桥下,谁知孽龙将尾巴一摆,掀起更大的洪涛将川南第一桥整体冲垮,桥上的喇嘛无一幸免于难。
       洪水中是否真的有龙不去讨论,但是,据说后来西藏喇嘛向清政府交涉灾害引起的赔偿问题,清政府坚持说:“由于为首的喇嘛挥动袈裟惊吓了龙,责任在为首的喇嘛,否则川南第一桥不会垮。”反过来要向喇嘛问责,于是此案不了了之。
       联一
       长安北望三千里:夸张的说法。民间传,秦汉时临邛至西安(咸阳)的驿站共四十八个。当时每个驿站间距秦制三十里,约合今制500公里多点。是指唐.明皇李隆基安史之乱经西安市以西50公里的马嵬坡至临邛、成都的路线,有学道称为:岷山道。
       天府南来第一州:清.付燮诇《邛署偶成》诗句:“临邛自古称繁庶,乱后荒残亦可嗟。”
       其中“临邛自古称繁庶”,是说临邛自古便是繁荣富庶的地方,过去有人摘其句,与“天府南来第一州”集成联诗。
       付燮诇(音习雄):字去异,号绳庵,今河北正定灵寿县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5)知邛州。

       联二
       好去迎仙,地绕青旗五面:假如到宝林寺迎仙桥的话,要绕过川南第一桥后东拐,经古驿道上的文笔山、五面铺,至西来、蒲江,乃至、新津、丹陵、洪雅以远。
       其中五面铺(现今宝林乡政府驻地)地方有一道桥名叫:迎仙桥。而宝林乡的山地部分属于今称的“五面山”地区。
       清.康熙《邛州志.驿递》54p:“五面铺,州东南十里。”
       按“五面山”又称:五绵山。邛崃市民政局出版的一期《邛崃市行政区划图》即标注为:五绵山。
       《邛崃市行政区划图.局部》中的“五绵山”地名
        
f372af4d27811cf8c157b7170b455bd.jpg

       青旗五面:新版清.康熙《邛州志.山川》39p校注为:“五面山,其山有五面,如旗帜排拱于州。”
       释者认为:吴江所说“地绕青旗五面”是说“五面山”像五幅《青绿山水》画页较合情理。《青绿山水》画页,即用矿物颜料—石青、石绿绘制出来的一种传统国画。
       过去的注释者理解成“五面山”像五面清绿色旗帜。
       《青绿山水画》明.沈周    《石青石绿》(皆为网络图片)
      
1673256871593.jpg                 1673257656431.jpg    
      石青和石绿:用蓝铜矿研磨出来的粉末称为石青;与蓝铜矿伴生的孔雀石研磨出来的粉末称为石绿。
      其实,无论是“山有五面的五面山”,还是“向五个方向绵延的五绵山”,皆为“五棉山”的讹音。
      按
     “五棉山”之名始于明.万历时期(1573-1620),由时任今称乐山的嘉州州守陈荫扬,命其子陈嘉言将一批流民带往名山与蒲江两县接壤的无人区,以军营编制形式组织垦荒栽种棉花,称为:陈家营。
       当时土广人稀的蒲江,许多地方并无地名,由于陈家营种植的棉花分布于五处不同的山丘,称为:五棉山。以至带动了邛崃宝林、固驿的丘陵地区亦都广种棉花。后来“五棉山”被讹传为五绵山 或 五面山。
       今人对“五面山”或“五绵山”的地理概念,泛指邛崃以南,包括蒲江、名山在内的丘陵地带。
       (以上见《蒲江县槽陈氏族谱故事》)

       快来题柱,天留文笔一枝:快来用文笔山之文笔,在川南第一桥的桥柱上题写桥联吧!
       文笔山,明代以前称为:南山。山有南山寺。明.成化十七(1481)年,县官姚垲(言旁)将城区面积扩展到今知范围,明.弘治五年(1492)知州董杰将护城河水源称为:文脉堰。还楷书《临邛文脉》四字立碑于西街文脉桥前。
       同时将南山改称为:文笔山。将石塔称为:文笔塔。
       旧时
       分布城中的“日池”(瓮亭前池)和“月池”(文庙前池),以及象征北斗七星的“七星凼”,皆由文脉堰串联或地下泉水。总之,古人开凿文脉堰的目的既作护城河,又期望临邛文运昌盛,亦是城市规划者的设计理念!
       清.康熙《邛州志》38p:“段瑜《书南门楼壁》:‘文笔参天,写出飞云飞雾。’”
       清.嘉庆《邛州直隶州志》引《旧志》曰:“邛州西百步有池塘……昔名瓮亭,今更名观雨亭,由州西北角穿城凿沟,引水连灌三池,上池即观雨亭(今瓮亭)前池,中池在治西南明杨伸花园内,下池即治南圣(文)庙前泮池(月儿塘),明.弘治间,知州董杰楷书《临邛文脉》四字立碑。万历间,知州卢中华更立。有三桥……中桥名文脉桥,在正西街。谚云一脉灌三池,即此。”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邛崃油榨乡十九岁的痒生兰玉,在小南门聚奎楼落成的庆典上和知州王采珍的《聚奎楼落成》诗,其《和聚奎楼》诗句:“翠槛近扶文笔秀,绮窗遥蘸墨池春。”豪迈地说手扶文笔山的文笔塔写诗,之后隔着窗户伸手在文庙前月儿塘内淘洗文笔。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兰玉考取恩科举人,任大足县教谕。晚年协助知州吴巩编纂清.嘉庆《直隶邛志志》。
       清.嘉庆时期,石塔残破,道光乙巳(1845)年复建时,将石塔改建为今见之砖塔。
       民国《邛崃县志》载:“文笔塔复建于清.道光乙巳(1845)年,位于川南第一桥左侧的文笔山顶,全用青砖砌筑,通高25米。”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 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板桥关帝庙联》清.吴江
       考注:凡丁
       千江有水千江月;
       万里无云万里天。

       五板桥:在城东五里,原名:御虹桥。为卷拱型虹桥,由明.天启进士—吏部天官—夹关籍杨伸捐资兴修。明末张献忠之乱,杨伸为国尽忠捐躯,后更名为:尽忠桥。清.康熙时,知州戚延裔捐资重修,清末桥面被洪水冲毁,于是利用桥墩临时搭五块板材通行,故民间将尽忠桥叫成:五板桥。该桥平直,更加方便了鸡公车、馬拉车、牛拉车和人拉的黄包车通行。
       1931年,民国政府修建成都至康定的川康公路时,将五板桥修复成石桥后仍叫:五板桥。上世纪末修建“成(都)、新(津)、邛(崃)”公路时,新建的现代化桥梁往南下移了约500米,还是叫:五板桥。加上老五板桥,现有两座重名的五板桥。
       清.康熙《邛州志.津梁》56p:“御虹桥,城东五里,即尽忠桥。明.吏部杨伸修建,后经倾圮,国朝康熙二十一年(1683),知州戚延裔捐俸重修,有碑赞。”
       关帝庙:建在五板桥附近,专门祭祀关羽的庙子,今老五板桥处有兴龙寺,不知是否与清代的关帝庙有关。
       关羽:(?-220),字:云长,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人。东汉末年名将。
       汉末,关羽与张飞在桃源与刘备三结义后随刘备起兵。建安五年(200)东进时,为保护刘备妻室,被曹操俘获后为曹操所重用,但关羽从未向曹操表示归顺之意。官渡之战时,关羽神勇斩袁绍大将颜良,被汉恭帝封为:汉寿亭侯。不久得知刘备下落后,不辞而别曹操,千里走单骑护送甘、糜二夫人过五关、斩六将,之后在古城相会,留下“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成语典故。
       建安二十四年(219)拜为前将军,在湖北樊城水淹曹军于禁七军之后,更是威震华夏。不久,关羽兵败走麦城(今湖北当阳),与子关平同被吴军俘杀。追谥:壮缪侯。
       关羽以忠义见称于后世,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朝雍正时期,尊为“武圣”,其武庙与“文圣”孔子的文庙地位等同。被儒家尊为:文衡帝君;被佛教尊为:护法伽蓝菩萨、盖天古佛;被道教尊为:协天大帝。
       民间来说,更看重的是关羽忠义诚信的品德,被尊为:关公。
       由于诚信是商人立足商界之本,又被商界尊为:武财神。故民间专门祭祀关羽的庙子很多,而其它大庙中一般都有祭祀关羽的配殿。
       吴江选择在五板桥的关羽庙中题联,说明当时这处庙宇很出名,正好又与杨伸为国尽忠精神相关。

       千江有水千江月:邛崃境内的东北部平原与成都平原接壤,因“邛为古蜀国”,从古蜀国时期起,先民们便在这片土地上开江作堰,引水溉田种植水稻,从而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华阳国志.蜀志》:“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適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巴亦化其教而力农务,迄今巴、蜀民农时先祀杜主君。”
       《邛崃十方堂金牛庵中祭祀的杜主君》
       蜀王杜主君(中)、川王李冰(左)、蛮王孟获(右)
        
1673395458038.jpg

       唐代以前属于临邛县的高山镇,近年来的考古资料说明“高山古城遗址”距今4500年,比“三星堆文化”还要早一千年。不仅证实了清.康熙《邛州志.沿革》34p:“邛为古蜀国。《禹贡》梁州之域……周职方以梁合雍,其地为蜀国”的记载。还将临邛地方的稻作农业上推至四千五百年前。
       2019年10月7日,高山古城遗址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临邛作为古蜀国的稻作区之一,水源取自䢺江、南河(古称邛江)和斜江,从古蜀国和先秦时期至清.嘉庆时期,即形成䢺江上的1-6道堰。如:六堰上的司马堰、白莲堰、西河文脉堰等;大南河上的第一堰—拦江堰等;右河(南河下游)的通泉堰等;左河(指东河)的新开堰、灌溪堰、锅底堰、猪母堰、土坎堰等;以及奔江上的高桥堰、丁家堰等;斜江上的永济堰、方瞿堰、汤家堰等,不完全统计大堰计四十八条,其分枝水流则成百上千。
       (以上参考清.嘉庆《邛州志.水利》335-342p)
       吴江“千江有水千江月”句,乃形容古临邛如水乡泽国,风景如画。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