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2538457156@qq.c

历代名人吟咏邛州杂诗辑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山古城遗址的重大发现
       “通过采集高山古城遗址大量土样标本进行浮选,考古人员初步鉴定为水稻、粟、黍等植物种属,并确定当时高山古城遗址的先民主要食用水稻和粟。”
        —引自杨刚祥《蜀地印迹|高山古城:成都史上第一城》文

       该文辑录:
       高山古城遗址,是宝墩文化系列的八处古城遗址之一,虽然较前七处遗址发掘最晚,但年代最为久远,达4600多年。城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可以说,高山古城是古蜀文明之源,更是成都历史上的第一座城。
       《高山古城遗址俯瞰》
         1673404557039.jpg

       古城发现始末
       2003年春天,成都市考古研究所专家陈剑和同事,正在对宝墩文化第七城的盐店古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现场一名看热闹的邱姓村民不经意间说:他亲戚家附近也有两条像盐店古城这样的土埂子,地点就在离此不远的高山乡赵庵子。
       陈剑对这一消息感到震惊,他立即打开随身携带的专用地图查找这个地方,果然,地图上显示这里有一个古城村,村区域有一处地名叫古城埂。凭着在成都平原多年的考古经验,陈剑兴奋地说:“但凡地名含有古城、埂子、墩子等字样的,常常能发现先秦时期乃至史前的古城旧址。”
       由邱姓村民带路,陈剑等一行人立即赶往高山乡古城村调查。确如村民所说的一样,在种满庄稼的田地里,有两条垂直相交、形象明显的土埂子,宽20-30米、高出地面1.5-2米。这地方,就是后来确认的高山古城东城墙与南城墙的转角处。通过对东城墙的解剖,初步确认该城墙修筑时代属于宝墩文化偏早时期;壕沟始于宝墩,废弃于汉代。
       两年多时间,考古队将古城遗址内外区域进行了细致勘探调查,确定总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引起省市文物部门的重视,正式被列入成都市“斜江河流域先秦遗址考古调查”项目,并作为重点调查区域。

       高山古城遗址位于大邑县三岔镇赵庵子古城埂,这里原属高山乡,合乡并镇后归属三岔镇,故后来定名为“高山古城”。高山古城遗址的惊人发现,对进一步探究成都平原宝墩文化未尽历史痕迹找到了答案,并向世人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先民生活画卷。
       高山古城遗址规模宏大,平面形状大致呈长方形,东西长约750米、宽约500米,总面积达34.4万平方米。
       正南北方向分别布局5米探方32个,考古人员发现了墓葬、人祭坑、奠基坑、水井、建筑遗存等。
       出土了大量石器和陶器,以陶片居多,玉器、骨器较少。这些造型各异的陶器,既有西北文化因素,也有长江中游的同款。
       通过采集高山古城遗址大量土样标本进行浮选,考古人员初步鉴定为水稻、粟、黍等植物种属,并确定当时高山古城遗址的先民主要食用水稻和粟。

       历史意义重大
       高山古城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能直接地为进一步了解古蜀人的来历提供依据。通过考古发现,高山古城遗址遗物非常丰富,表明先民来源和组成的复杂性。
       高山古城的城内地势明显高于城外,属于台地类型的史前城址,主要采用粘土修筑城墙,西面为双重城墙,中间有壕沟。这告诉我们,在距今4600年前,古蜀先民已经修建了城墙,拥有城池,表明当时已有强大的组织力量,让人们统一协作劳动。这些特征丰富了成都平原史前古城的研究内涵,同样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高山古城遗址的发现,被文物考古专家确认为成都平原最早的古城遗址和成都平原史前考古的新坐标,归属于宝墩文化历史早期,更加丰富了宝墩文化内容,成为“成都古城第八城”,真正算得上是成都历史上的第一城。
       这就是高山古城的历史意义和重要文化价值所在,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至名归。
       【作者简介】
       杨刚祥,笔名映月河,复旦大学新闻专业毕业,曾从事文秘、新闻、党务、政务等工作。现任大邑县文联副主席、秘书长,《大邑文艺》杂志执行主编,大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组组长,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 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居宅联两副》清.吴江
       考注:凡丁
       一、
  自宅草亭联:
       嫌无水漱千竿竹;
       妙有云吟五步楼。
       二、
       自宅后园楼房联:
       西墙余地营成屋;
       背廓群山放入楼。

       吴江:(1786-1861)字春帆,号过海神仙,别号临邛道士,诗人、书法家。嘉庆二十一年(1816)入庠,拔恩贡,后遍历燕、赵、吴、楚、两广、海南,题吟甚多,有《草亭存草》、《航海归来集》等。
       2004版《临邛镇志》载:“吴江:号春帆,清嘉庆、道光年间诗人,少小聪明,五岁能诗,九岁作擘窠书,二十岁有诗名,二十八岁应试入庠。后游历燕赵吴楚等地,并两游南粤,一去琼州,脚迹半天下,作有《云海问津图》纪其事。回邛后徜徉山水间,对家乡名胜古迹多有题咏。

       自宅:吴江营建的居宅。民间称为:吴家大院。大院建成以后,吴江为自宅撰题两副楹联。
       嫌无水漱千竿竹:吴江的居宅中没有小桥流水,但种有不少竹子,仿若苏州的:个园。
       个园:在江苏省扬州市。为清代盐商宅邸中的私家园林,以遍植青竹而名,以四季假山而胜。融造园法则与山水画理于一体,被园林泰斗陈从周先生誉为“国内孤例”。
       2016年个园成为首批国家重点花文化基地之一。
       妙有云吟五步楼:在竹林与假山妙境中,有一座五步(约五米)见方—占地面积约25平米的楼阁,吴江取名为:云吟楼。
       西墙余地营成屋:街房后的西边大院。虽然不算富丽堂皇,但是窗、柱雕饰别具一格。
       背廓群山放入楼:若登上楼,整个西部群山便一览无余。因南宋魏了翁为西山题名《云吟山》,故吴江将自宅中的亭阁叫:云吟楼。登上楼阁便一眼望见唐.杜甫《绝句》中“窗含西岭干秋雪”的:西岭雪山。
       按
       吴江故居在南街下段的文脉巷内,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解放初作过邛崃县人民银行,继被邛崃县二轻局布鞋厂占用。
       文脉巷内还有清.乾隆进士孙世璋花园(即明代杨伸花园)、清道光画家—《川南第一桥图》作者罗衡斋故居,以及建于清.雍正年间,占地面积966.6平方的王家大院 和 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段班级公馆等,著名历史建筑。
        2019年打造《文脉巷片区街巷复兴工程》时,吴江故居与罗衡斋故居以及王家大院等古建一并拆除,仅复建保留“修新如旧”的段公馆。
       《用推土机推的罗衡斋故居》          《拆毁的王家大院等》
      
1673431458139.jpg             1673431204303.jpg


       1673432641014.jpg        1673430880241.jpg    

       2019年9月6日,“邛崃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作过如下回复
       网民:
       您好,9月1日,您在麻辣社区发帖建言“要维修保护文脉巷片区街巷复兴工程中一些古建筑、名人故居。”非常感谢您对该项目建设提出的高(宝)贵意见和建议。下面介绍一下该项目的一些情况和对项目区古建筑、名人故居进行维修保护的具体做法。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位于邛崃市文脉巷及其周边地带,面积约116亩,目前项目搬迁户签约工作接近尾声,拆除公司已进场对已腾退且无保留价值的房屋陆续安全规范进行拆除。该项目由邛崃市天际山水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市旅投集团)负责打造,拟以“一台剧、五座院、三主景、五场秀”四大主题联动汉文化游览脉络打造沉浸式汉街、西南景区式商业新名片,成为全国城市更新及街巷经济创造典范。
       用“古+新,小体量精致建筑;通阡陌,隐于城,精致院巷群落;里坊后,天府巷院文化活态样本区”形态定位,致力于将文脉巷塑造为2000年临邛文脉传承核心区;2000年天府巷院文化活态样本区;2000年天府之国诗意生活样本区。溯传统文化之源,奏新生活文化序曲。项目的建成将彻底改变该地区配套类住宅底商分布密集、商业格局小、人居环境差、消费观念落后等诸多弊端,将成为我市建设公园城市一张亮丽的名片。
       二、古建筑及名人故居的保护维修情况
为用更好的方法改造古城,保持原有建筑风貌和城市肌理,让临邛古城“修新如旧”,市旅投集团在老旧建筑拆除过程中,同步收藏老旧家具及老旧材料的工作,将这些老旧家具及老旧材料规范保存,待下一步建设时还原其风貌,让古城的味道充分保存下来。
       再次感谢您对项目建设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2019年9月4日
       该文链接地址:
       https://bbs.mala.cn/thread-15712770-1-1.html


 楼主| 发表于 2023-1-15 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春游》清.吴江
       考注:凡丁
       跋:此春游诗十首之五也,胡友于以为酷似商宝易,而风调过之,或亦阿其所好之意云耳。
       商宝易:无考。因古代姓商诗人很少,或指元代诗人商衟(音道),字正叔。今山东曹县人。先祖本姓殷,因避宋宣帝赵弘殷讳,改姓商。或指清初女诗人商景兰,每暇日登临,令媳女辈笔床砚匣以随,角韵分题,家庭之间竞相倡和,一时传为胜事。

       一、
       春泥滑滑草青青,人在黄云陇上行。多是乌犍蓑笠外,隔溪林子有啼莺。
       二、
       竹溪茅屋两三家,一缕青烟绕径斜。正讶春光无着处,女墙微露小桃花。
       三、
       行乐浑忘赋采薇,无端落日又催归。迟迟转羡林间乌,共集高枝倦不飞。
       四、
       山色浑如酒半酣,长虹架处偶停骖。春蝉叫得人眠甚,二月光阴正养蚕。
       五、
       沿江暮色路萦纡,葱茜阴中度笋舆。自笑五湖归计拙,此身应不及樵渔。

       吴江:2004版《临邛镇志》570p:“吴江:号春帆,清嘉庆、道光年间诗人,少小聪明,五岁能诗,九岁作擘窠书,二十岁有诗名,二十八岁应试入庠。后游历燕赵吴楚等地,并两游南粤,一去琼州,脚迹半天下,作有《云海问津图》纪其事。回邛后徜徉山水间,对家乡名胜古迹多有题咏。

       前三首描写竹溪两岸的景色
       多是乌犍蓑笠外:游春的人很多,大多坐着马车,身披蓑笠,犹如今人出行,晴带雨伞一般。
       乌犍:骟去睾丸的黑色公牛。
       蓑笠:邛崃西部山区过去盛产棕树,过去棕皮是经济作物,可搓棕绳、制棕毯、毛刷或编织鞋,更多是用来制作蓑衣、笠帽,农夫、渔人用以防雨。原先油榨到水口之间有一个专卖棕制品的场叫:吴家场。
       《棕皮制作的蓑笠和鞋》(百度图片)
        
1673574001272.jpg
       隔溪林子有啼莺:隔江的树林中传来黄鹂鸟的鸣唱声。
       啼莺:指黄鹂婉转悠扬的鸣唱声。
       黄莺:即黄鹂,邛崃物产。清.嘉庆《邛州志.物产》452p:“黄鸟或谓黄伯劳、或谓黄莺,其音圆滑如织机声。”
       《黄莺》(百度图片)
        
1673584088837.jpg
       竹溪茅屋两三家,一缕青烟绕径斜:
       竹溪:民间叫“小柏树沟”。即白鹤桥以北至唐代花置寺的溪流,为古道之一。沿线为唐宋以来的风景区,景色清幽。有古庙:鹤林寺、幽居寺、盘陀寺、花置寺,历代有名人题咏,如北宋邛州知州张方的《白鹤山》诗:
       别是神仙境,天成妙化工。奇峰凌霄汉,修竹引长风。
       易洞传胡子,书台表魏翁。山川毓灵淑,不朽与人同。
       张方还于嘉定十年(1217)题《竹溪》二字于小柏树沟内岩壁。
       见清末举人宁缃《竹溪行》诗句:
       隐隐隆隆见两字,扶桑叶大若木樛。日销月铄字埋没,剜苔剔藓露圭角。
       苔封藓厚年更深,嘉定十年丁丑作。临邛郡守名张方,大书竹溪照人目。
       另外
       明.天启进士杨伸在白鹤山点易洞题《滴露研朱》;磐陀寺题《趺石》、《咏壑》。
       女墙微露小桃花:农舍院落中一枝桃花出墙来。
       女墙:泛指矮墙。包括城墙上的矮墙和院墙。此处指农村常见的茅舍院落。
       行乐浑忘赋采薇,无端落日又催归:因为忙着采摘野菜,不知不觉太阳落山了。
       采薇:泛指采摘野菜。
       薇:多年生草本植物,嫩茎、叶和荚果可食。俗称:野豌豆。

       后两首描写邛江(今南河)两岸之风景
       山色浑如酒半酣,长虹架处偶停骖:邛江两岸风景如画,令人陶醉,于是在一道拱桥边停下车欣赏。
虹:是空中的水气经日光照射和反射作用形成的弧形彩带。因为虹形状像拱桥,所以古人常把虹作为拱桥的代称。
       骖:古代驾在车前两侧的马。
       沿江暮色路萦纡,葱茜阴中度笋舆:天色以晚,邛江边山陡路弯且多云雾,吴江于是改坐滑竿回到自宅。
       沿江:沿着邛江。因临邛为古蜀国,故齐口以下古称、邛江。今称:南河。
       萦纡:指山道盘旋弯曲。
       葱茜:云气旺盛貌。
       笋舆:即竹舆。俗呼:滑竿。由两人抬,上有遮阳挡雨的蓬。
       自笑五湖归计拙,此身应不及樵渔:吴江游历大半个中国后再比较邛崃山水,很羡慕樵夫和渔夫们整天浸淫在如画的邛崃山水之中。
       樵渔:指樵夫和渔夫。

 楼主| 发表于 2023-1-17 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居寺题壁》清.吴江
       考注:凡丁
       寒烟古寺幽幽哉,喜我偕朋赋再来。啼鸟有情鸣隔叶,落花无语下层苔。
       山深倍觉尘缘静,僧老时还逸兴开。往迹尚存犹索咏,公然向壁拂尘埃。
                                                                                        落款:春帆再书
       吴江:(1786-1861)2004版《临邛镇志》570p:“吴江:号春帆,清嘉庆、道光年间诗人,少小聪明,五岁能诗,九岁作擘窠书,二十岁有诗名,二十八岁应试入庠。后游历燕赵、吴楚、南粤、琼州等地,脚迹半天下,回邛后徜徉山水间,对家乡名胜古迹多有题咏。

       净居寺:全国各地皆有,由佛教南宗六祖弟子行思禅师于唐.神龙元年(705)创建于江西吉安,后由宋徽宗赐名:净居寺。是佛教禅宗青原派系祖庭,影响远及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现今江西吉安净居寺有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的《净居寺》和《大雄宝殿》题匾。
       吴江所游的净居寺,在原邛崃县水口公社五大队(后名:曙光村。今属大同镇)。
       1981版《邛崃县地名录.水口公社》73P:“唐建古庙,境地清幽,林木翳然,庙毁名存。”
       题壁:在墙壁上题诗或写字。在古代,酒楼、驿站、寺院、风景名胜等场合,为了招引人流扩大知名度,于是特设一面粉墙,专供文人墨客题咏或者留言,“题壁”遂成为传播文人作品信息的一种重要形式。
       宋.沈括《梦溪笔谈.艺文一》:“欧阳文忠尝言曰:‘观人题壁,而可知其文章。’”
       又比如,宋.陆游于淳熙四年(1177)的八月二十日,于大邑县鹤鸣山之农家墙壁《书寓舍壁二首》其二:
       落佩颓冠惯放慵,经旬寓馆古临邛。西偏取路横穿竹,北向开门倒看松。
       醉后蹇骡归薄暮,闲来支枕睡高春。鹄呜山谷曾游处,剩欲扶犁学老农。
       往迹尚存犹索咏,公然向壁拂尘埃:已经有前人在净居寺壁上题吟过了,吴江又在壁上另题此诗。
       后话
       2016年10月24日陈善兵《临邛诗人吴江与邛崃松安桥》文摘录:“吴江书法出入二王,现存墨迹已不多见。原邛州城隍庙、文昌宫、五板桥等处,都有吴江撰书的对联,可惜均被毁坏。
       1952年冬,张政德先生去水口二村办公室参加会议,见殿侧厢房门首泥壁翘一角,似有笔迹,拂去尘埃,有‘春帆再书’四字,大喜,经向村干部介绍吴江生平,遂揭下此壁送交有关部门。”
       查
      《邛崃文史选集.下卷》893p张政德《临邛诗人吴江》章节:“1952年冬某天,我去水口二村办公室参加会议,见殿侧厢房门首泥壁翘一角,似有笔迹,拂去尘埃,有‘春帆再书’四字,大喜,经向村干部介绍吴江生平,遂揭下此壁放置龛上,并嘱要妥善保存。午后该村派人将此壁抬至水口银行,凭我安置。遂请来木工,按尺寸制木盒一件,面嵌玻璃。时公路尚未修建,乃约马驮将原品木盒捆扎运交邛崃县文化馆。
       三十年中经常惦记此珍品,馆内同志亦不知其下落。
       1981年,笔者在县志办公室得有机会清点馆藏书籍,始将此件从废弃物中清出,木盒玻璃已不见。经核对,原件共64字,现存51字,遂交县文管所收讫。闻此件仍裸露地上,亟盼主管部门加以重视,大力维护!
       吴江故居在邛崃城南街下段,房屋虽不多,但布置匀当,错落有致。故居原挂匾对,多为名人撰书。后园有“海外归来一草亭”系吴江手书(此件尚存)。解放初期,曾拟议将故居改作文化机构,1955年安排布鞋社使用,故居面目全非矣。”
       张政德:原单位干部,反右后落实政策,1982年参与《邛崃县志》的采编和〈分志〉工作,当1993版《邛崃县志》出版时已卒。
       释者
       今松安桥处有一道由松安桥杨氏“首倡”于道光甲申(1824)年春未成,多年后由开酒厂的王三伦带头捐钱八十千文,终于在咸丰三年(1853)建成的:福康桥。
       有吴江题写的《新修福康桥并十里长途记》曰:“邛州之西原有松安桥年深日久,溪流冲蚀,桥危路险,行人艰涉,道光甲申春,有义绅王三伦首倡,义举酒坊之力,捐钱八十千文新修斯桥,并修十里长途,上至马湖营,下至横山碥(土旁),皆用坚石垒成,道宽丈余,桥长二丈三尺,至此桥宽路稳,道途康庄,是名福康桥。兹以捐赀诸君姓氏一并记之。咸丰三年(1853)仲夏日之吉。”
桥碑两侧楹联:
       一派幽清时对山花评画景;
       两间稳固闲听水鸟语天溪。
       由于“其高、宽、厚、立向及大小字、字数和字占面积皆符合鲁班尺寸要求”而庄重、大气、俊朗、古朴,动物雕饰生动传神,因其石材、题字、镌刻皆佳,成为珍贵文物。
       《邛崃历代文选图片》
      
       此碑于2011年被王三伦的后人——卧龙川谷酒厂老板王建强移入该厂大门内用玻璃罩陈列,不知是否成为私人藏品?!
        

 楼主| 发表于 2023-1-17 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何因?今天不能在帖子中添加图片,也不能将字体放大。请读者见谅!

 楼主| 发表于 2023-1-17 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所有的编辑项目功能都打不开!不会是我的电脑问题吧?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 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松安桥题壁诗八首》清.吴江
       考注:凡丁
      
       原跋:甲辰春日,友人招游西山,次松安桥。逆旅主人杨君烹茶款座,指石壁嘱题,谓磨罄久矣,因成小诗八首,纪所经尔。
       郡人 吴江
       逆旅主人杨君:松安桥旅店的老板姓杨,名洵,字天禄。
       逆旅:即旅馆、客舍。
       磨罄:比喻向人有所要求, 用尽了一切方法。
       一、
       西行云峡得春多,一路花开映绿波。地是无尘风景好,耕山钓水住岩阿。
       二、
       径开山僻少人行,傍竹穿林逸趣生。听取丁丁相应处,岩峦送出凿山声。
       三、
       杯渡何人记昔游,雪花犹复溅芳州。浪游我却经三岛,无此溪水处处幽。
       四、
       两山尽合溶溶水,一径遥拖浩浩天。煮蚕香闻深谷里,采茶歌唱小溪边。
       五、
       迤逦途纡过小桥,草庵茅屋半渔樵。山泉试茗烹铜锤,疑是云傲奏碧霄。
       六、
       指点山居不数家,犁云锄雨种桑麻,此中曾有高人未?我欲乘风一泛槎。
       七、
       阴森古木自菜骚,无酒鸡豚宴俊髦。坐久廑淙应一浣,东风料峭吼松涛。
       八、
       水鸟山茑互唱酬,残碑古洞几回头。人间仙景应常在,一任桃花水自流。

       【张政德注】
       1、甲辰为清.道光二十四年(1824);
       2、清嘉庆时期,邛州书法家罗应题在桥上首石壁上写有《云霞》、《活雪》两处径长丈余的擘窠大字;
       3、此诗用楷体书写,原刻于桥右侧石壁上,1952年修建邛高公路时炸毁,此稿为笔者临毀前抄录。
       张政德:原为单位干部,反右时戴帽,1982年落实政策,之后参与《邛崃县志》的采编和〈分志〉工作,当1993年《邛崃县志》出版时已卒。

       吴江:(1786-1861)2004版《临邛镇志》570p:“吴江:号春帆,清嘉庆、道光年间诗人,少小聪明,五岁能诗,九岁作擘窠书,二十岁有诗名,二十八岁应试入庠。后游历燕赵、吴楚、南粤、琼州等地,回邛后徜徉山水间,对家乡名胜古迹多有题咏。

       诗题《松安桥题壁》:在松安桥西边的岩壁上题诗。
      《原跋文》大意: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春,吴江受松安桥旅店老板杨天禄之邀请,在友人陪同下来到松安桥,受到杨天禄的盛情款待。

       杨天禄邀请吴江目的
       2015年,释者与陈善兵前往松安桥调查时,据时年86岁的杨婆婆和她儿子杨某说,当年杨家请吴江来有两个目的:一是请吴江在旅店旁的崖壁上题诗,以名人效应招揽生意;二是商议欲集资新建福康桥并拓宽道路的事宜,但语焉不详。
       查
       吴江所撰的“福康桥碑记”其实有两个版本,使用的《新修福康桥并十里长途记》为第二版本,见吴江《净居寺题壁考注》文。
       未使用的《修福康桥并十里长途记》为第一版本,在《白鹤乡志》中有载。两个版本比较,《新修福康桥并十里长途记》除标题中多一个“新”字而外,内容亦大不相同!
       2008第22辑《邛崃文史资料》中的〈修福康桥并十里长途记〉曰:“州西松安桥,幽清雅洁,余每偕友人游,有留恋之者。道光甲申春,应杨君天禄之请,为赋八诗《松安桥题壁》,己记其概矣。杨君洵有心者,此桥危路险,经涉焉,拟新架舆桥,宏开鸟道。计桥长二丈三尺,路上至马湖营,下至横山子,皆凿山之斜而为之,凡碍游道舆,悉以坚石砌为一律,需费在千金之外。
       弟添发并丁德盛同时募化,城乡一时好善,数月积金适符其数。又不数月而大功告成。余名曰:福康桥。乃擘窠书之。盖取福星荫远,履道康庄有颂。盖当事者之有志,事成功德无量也。
       夫以蹊越崎岖不易行之境,一旦履险如夷焉。其所望于人能保护斯桥是路于弗替更,悠久无涯日。冠裳云集,遐迩人临,相与聚观,无不欢忭。诚善事,欲以捐资姓字铭石,因并记之。郡人吴江撰  孙其诚书”
       分析
       杨天禄首先提倡“拟新架舆桥,宏开鸟道”的工程,开工后因物价上涨或工伤、事故等不可预测因素,被迫停工成为烂尾工程。直到29年后的清.咸丰三年(1853)仲夏,当本地村民王三伦开酒厂致富后“捐钱八十千文”,该工程得以继续完工。
       由于王三伦的捐款为其中最大一笔,所以《新修福康桥并十里长途记》曰:“义绅王三伦首倡,义举酒坊之力,捐钱八十千文新修斯桥,并修十里长途。”

       松安桥:在临邛城西7公里处,位处通往水口、马湖和鹤林寺后山古道的三岔路口。
       现今有四道不同时期、不同风貌的桥梁,并排在南河的一条支流—天溪沟上,被笼统地称为:松安桥。
       最早的松安桥始建于清早期,当时为节省成本,桥址选在离南河边百米以上的天溪沟上,过往行人要绕一个大弯,不利于鸡公车和牛车、马车通行。
       该桥为红砂石卷拱桥,形如马鞍。长约10米,宽3.7米,两端各有四阶,平顶,高约3米。据说当初建桥时,因所用的石料皆精加工到位,安放时就像摆积木一样轻松应手,故而被命名为:松安桥。
       松安桥下游约七十米的地方即:福康桥。民间仍称为:松安桥。该桥无引桥,长7.8米,桥墩宽4.52米,桥心2.42米,桥边各约0.21米,高距水面约1.35米。由六块各长3.80至3.94米,宽0.77至0.87米、厚约0.53米的长方形石条搭建而成,桥面有鸡公车碾压留下的车辙。
       距福康桥下游约40米处,即1952年始建邛芦路时,由劳改队修建的单拱石桥。此桥长约20米,宽约5米,专为宜宾纸厂通汽车到高何运生产新闻纸用的原材料—竹子而建,亦名:松安桥。
       福康桥与劳改队修建的单拱石桥之间,即1984年扩建邛芦公路时所修的第四座桥。该桥长约33米,宽8.4米,仍旧沿用松安桥名。
上述四道“广义的”松安桥,并排在约100米长的天溪沟上,实属难得一见,可以说是邛崃路桥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和缩影。
       上述四道桥梁,共同享用吴江所撰《福康桥碑记》上的楹联写意:
       一派幽清时对山花评画景;
       两间稳固闲听水鸟语天溪。

       岩阿:山的曲折处。
       听取丁丁相应处,岩峦送出凿山声:松安桥杨氏除经营旅店外,还开办红砂石厂,取名为:新盛厂。故吴江听到岩峦深处传来叮叮的凿山声。
       2014年,时年86岁的杨婆婆如数家珍般向释者讲述她的家史。她说,松安桥的杨姓先祖原籍新津杨庙子。明末清初,杨姓父子二人从新津背红糖、盐巴、生姜到芦山贩卖,途经松安桥时天色以晚,于是夜宿河边一个洞窟。
       夜间感觉地下似有空洞,并且发出叮叮咚咚声响,父子俩觉得奇怪,趁着夜色挖掘出一坛窖藏的银子。第二日早起观察,此处红砂石料材质极好,于是用掘得的银子在此盖房建屋,又从遂宁、安岳、简阳等处招聘石匠,转行进行石料开采,于清.道光年间正式成立一家石材厂,取名为:新盛厂。
       松安桥一带的红砂石岩略发白色,质地细密坚硬,其耐水性和抗风化性极好,是各式房屋和寺庙建筑的柱、壁,乃至牌坊、碑石、铺路石板、水缸、鱼缸、香炉、花盆、猪槽等器物的上乘原料,更是修建桥梁的首选用材,故马湖平安桥、川南第一桥和老南桥石料,皆由杨氏“新盛石材厂”提供。
       由于“新盛厂”的红砂石制品材质上乘,价格虽高但供不应求,还用船运至新津码头后分销到川西平原各处,如今仍有传人。
       杯渡何人记昔游,雪花犹复溅芳州:老松安桥建成后,没有人记得这儿曾经是渡口,譬如渡口处长出的野草被雪花覆盖一样。
       杯渡:南朝梁慧皎《高僧传.神异下.杯渡》:“晋宋时僧人,不知姓名。传说其常乘木杯渡水,故以杯渡为名,后因以称僧人出行。”
       浪游我却经三岛,无此溪水处处幽:吴江曾游历南方的厦门(别称鹭岛)、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共三岛,但他认为都没有松安桥地方的天溪沟景色幽雅。
       两山尽合溶溶水,一径遥拖浩浩天:天溪沟汇集两旁的溪流,有一条山路遥通水口的彭家営、油榨的木梯垴,之后北上大川、宝兴以远。
       煮蚕香闻深谷里,采茶歌唱小溪边:临邛位处南方丝绸之路,为丝绸和茶叶重要产地之一。养蚕、缫丝和采茶、制茶成为西部山区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此第四首诗,留下了松安桥人当时的生活写照。
       迤逦途纡过小桥:首座松安桥为节省成本,选址在离南河边约100米的天溪沟稍窄处,过往行人要绕一个弯。
       迤逦:曲折连绵,延伸。
       途纡:道路弯曲迂回。
       草庵茅屋半渔樵:松安桥地方人民,除了从事蚕桑和茶叶生产外,还有部分人以捕鱼和砍柴为生。此第五首诗,亦留下了松安桥人当时的生活写照。
       樵:砍柴、打柴。
       山泉试茗烹铜锤,疑是云傲奏碧霄:吴江夸张地形容用壶烧水泡茶时,壸口发出的声响如戏曲中铜锤花脸的唱腔传到了天上,从而引出下联诗句。
       铜锤:戏曲中花脸的一种,偏重唱功。
       碧霄:指天宮,道教文化中九天之一。
       此中曾有高人未?我欲乘风一泛槎:吴江浪漫地说,天溪沟既然从天上来,他想乘木筏上九天拜谒高人。
       泛槎:乘木筏登天。
       仙人乘槎有多种传说,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题材,常出现在诗词、绘画、雕塑中。
       阴森古木自菜骚,无酒鸡豚宴俊髦:松安桥地方古木参天,风景十分优羙,主人用鸡肉、猪肉招待吴江等文士。
       菜骚:褒义词,非常、十分、很之意。
       俊髦:才智杰出之士。
       坐久廑淙应一浣,东风料峭吼松涛:松安桥旅店和石材厂老板杨天禄,殷勤款待了吴江等人十天时间,期间听惯了天溪沟的松涛声。
       廑:音景。通勤。殷勤。
       淙:流水声。
       一浣:即十天。唐代定制,官吏十天一次休息沐浴,每个月分上、中、下三浣。
       料峭:料:估计,猜想。峭:山势陡峭而多姿。
       水鸟山茑互唱酬,残碑古洞几回头:吴江回顾来的途中,曾听到河中的水鸟和山中的黄鹂交相鸣唱。又当路过西汉胡安的点易洞、烂船溪的仙人洞和螺丝洞以及碑碣时恋恋不舍的情景。
       螺丝洞:清.嘉庆《邛州志.古迹》119p:“螺丝洞,州西十五里。有石洞天然螺形,非人工所造。”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不知什么原因,我的帖子中不能添加图片,也不能将字体放大。但却见到其它帖子有图片!

 楼主| 发表于 2023-1-24 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齐口庵.七律》清.熊维芳
       考注:凡丁      
       西峰高处种云根,齐口庵前别有痕。直把一湾穿火井,宛然三峡赴荆门。
       烟光夹路条条引,墨迹遮山片片翻。行到马崖舒望眼,洞天开出小桃源。

       熊维芳:字春浦,邛崃平乐镇人。清.同治元年(1862)举孝廉方正,有《雨化堂诗集》存世。
       举孝廉方正:清.雍正元年(1723)特设的科举科目,取汉代孝廉、贤良方正科目之意而命名。后每遇皇帝即位,即荐举一次:诏直省各府、州、县、卫,荐举孝廉方正之士,赐六品章、服,以备召用。
       熊维芳《雨化堂诗集》供图:熊仕文
     
       齐口庵:在白木江(今写作白沫江)与火井江汇流处的:齐口。以下古称:邛水。今称:南河。
       清.嘉庆《邛州志.祠寺》303p:“齐口庵,在州西二十里。因庵前二水相合,故名。明季僧如昭建,国朝乾隆二十八年(1763)僧善性重修。”民国年间毁圮。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5)邛州知州付燮诇《游齐口庵》诗:
       联辔山行竹径荒,满林新绿间残黄。参天松老枝枝古,似雪梅开处处香。
       云去云来山态改,溪分溪合水声长。诸君未尽探幽兴,僧含清闲醉不妨。
       清.康熙《邛州志.山川》40p:“齐口,州治西二十里。庄子谓水之旋磨处曰齐,则此命命亦古矣。凡水合处俱称口,如江口、汉口之类,盖汇平乐、火井二江,东注入䢺水为:南河。”
       齐口:临邛城始建于公元前315年的先秦时期,始建之初即选中齐口为秘密训练水军伺机伐楚的地方之—。
       见
       2009版《平乐镇志.齐口景区》251p:“距平乐市镇六公里,与水口镇域隔水相望。白木江与火井江汇合处名:齐口沱。民国《邛崃县志》记为:‘齐口潭,一名七里漫,水势平而多鱼,火井江至此与之合。’古代,官府曾征夫役,伐巨木,在齐口建造船泊,以及训练水军……”
       又见
       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秦惠文王更元七年(公元前318年)意欲伐楚,司马错力主蜀有杰、纣之乱,其国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供兵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而天下并矣。”
       西峰高处种云根,齐口庵前别有痕:邛崃位处川西平原与青藏高原的过度带,南宋时被魏了翁命名为:云吟山。邛崃西部群山中最高海拔的四姑娘山山顶终年白雪皑皑,好像种在“云的根部”一般,形成《崃岭朝云》景观。又即杜甫《绝句》中“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西岭雪山。此景在齐口庵前能夠望见。
       西峰高处:属青藏高原邛崃山脉的四姑娘山,海拔6250米。
       直把一湾穿火井:古道从齐口西行至马湖,过平安桥后穿纸坊沟上马崖顶(今称马岩顶)至油榨是一条直线。其中油榨古称火井,因唐火井县治在油榨场,包括今火井镇;
      “一湾”指马湖湾,亦如葫芦形,最窄处与葫芦湾不相上下,但由于马湖历史上曾为“古越西郡之废县”,故沿用旧名,唐以后设为军营。
       民国《邛崃县志》131P:“马湖营,古越西郡之废县,元时与建昌(今西昌)同称路者也…唐时西川节度使驻邛州阅兵,凡西南防边诸营皆调集于邛州,故建昌营(在梁机坊以西至凤凰山脚)、马湖营,皆有营地。南宋以后,邛州西南半没于夷獠,其营地名称尤沿唐旧。”
1952年始建的邛高公路改为从马湖北上水口,之后南下油榨。(参见《邛崃市地图》)
       宛然三峡赴荆门:火井江蜿蜒穿赿崇山峻岭,仿佛长江穿赿三峡一样。
       宛然:意为仿佛。
       烟光夹路条条引,墨迹遮山片片翻:春光下,山顶云蒸霞蔚,道路两旁的山色如一幅又一幅的水墨山水画。
       烟光:指云霭雾气。春天的风光。宋.黄庭坚 《题宗室大年画》诗:“水色烟光上下寒,忘机鸥鸟恣飞还。”
       墨迹: 字画的真迹,或用墨留下的残迹。
       行到马崖舒望眼,洞天开出小桃源:站在马岩顶上向下望,原本古火井县城的油榨场宛如桃花源一般别有洞天。
       马崖:今称马岩顶。为古代一处关隘口,上有把关牺牲的唐将韓朋庙。北坡道上铺的红砂石古道,在2016年3月时尚保存完好。
       清.嘉庆《邛州志.祠寺》286p:“韓朋庙在州西四十五里,明.万历四十五年刘成建。”
       小桃源:指马岩顶北边的油榨场。马岩顶南边纸坊沟内有清代复建的:桃源桥。《桃源桥碑记》曰:“此路上通西藏,下达北京(指古长安城)。”
       民国《邛崃县志》42p:“城之四路八方,疆界犬牙之相错,若由成都西来,入东门,南折出南门,为(西)藏(缅)甸大道,直走出西门达金川……”
       《纸坊沟桃源桥碑记》拍摄:陈善兵

       油榨场地处 “环睹皆山”的小盆地中,火井江流经此处时形成并留下 “桃花滩”地名。《油榨乡志》载:“明末清初此处桃花夹岸。”马岩顶南边纸坊沟内的“桃源桥”在民国时期及以前属于油榨乡,建国后先后属马湖乡、水口乡,现属大同镇。
       清.兰玉《小桃源在马崖山下》诗:
       鹤山西畔濮溪东,见说桃源景略同。犬吠花闲轻重绿,莺啼树杪浅深红。
       桥横岸断柴门迥,水绕峰回小径通。处处登临皆入胜,恍疑身在武陵中。

 楼主| 发表于 2023-1-24 05:5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者见谅!

       今天在帖子编辑中,依然没有放开“添加图片”和“将字体放大”等设置的功能!

 楼主| 发表于 2023-1-25 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平落坝》清.熊维芳
       考注:凡丁
       脉络分明上下清,桥头指点坝平平。大排锁峡云无迹,安乐连村水有声。
       正法圆音双寺应,骑龙歇马一漕迎。年来培植文风好,塔影盘空两处横。

       熊维芳:邛州知名学者。平乐安乐村人,生于清.嘉庆初年(约1796)卒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生性聪慧,自小勤奋苦读,道光年间推为岁贡,同治年间举为孝廉方正,赐六品章服,因年事已高,未能赴京授职,终老故里。曾在大碑山杨湾的杨姓墓碑留下;“邛南恩刺史熊维芳拜题”字样。【见2007版《平乐镇志》835p】
       平落坝:今平乐镇曾名:平落坝。过去的平乐乡包括上坝平乐坝、中坝老鹰坝和下坝,共称“九里三坝”。
       民国《邛崃县志》59-60p:“城西南三十五里平乐坝,明号为:平乐乡。分上下。北宋曾移火井县治此。”
       1981版《邛崃县地名录》109p:“平乐坝,明号为:平乐乡。分上下。北宋曾移火井县于此(今镇南一里许之阎镇子)。《九域志》又称:平落镇。《古代地图》上,宋代版图记载:北宋、南宋时为:平乐镇。清代叫:平乐铺。
但未记地名由来,据今人称其说有二:
       一、因该镇地处平坝,人口聚居,物产丰富,气候适宜。取平等互利、安居乐业之意;
       二、该地为古驿道上重镇,是成都通往康藏必经之路。元时曾设为“铺”(驿站),名:平乐铺。”
       脉络分明上下清,桥头指点坝平平:平乐坝和下坝之间隔着中坝—老鹰坝。站在乐善桥头即可分别看到三坝区域。
       大排锁峡云无迹:白木江水穿过下坝的大排山峡谷出齐口,与火井江合流,下称邛江,今称南河。
       民国《邛崃县志》60p:“城南偏西三十余里下坝场,地处平畴,背山面水,后倚涂墩,前临洗马河,由此绕大排山,北折而至马湖营约八里。由洗马潭沿河溯流而上至平乐坝约九里。东由尖岔坪至孔明庙约十二里。东北由金钵寺过青杠墩上尖山子,下即葫芦湾。”
       洗马河:白木江之下坝段的别称。三国蜀汉诸葛亮南征至此,此段白木江便成洗刷战马的场所,故名。
       安乐连村水有声:安乐村为古村落名。1981版《邛崃县地名录.平乐乡》111p:“安乐村,原平乐公社一大队,在上场口,境内有安乐堰得名。”
       正法圆音双寺应:正法寺在原东山村,以纪念正德和尚取名为:正法寺。圆音庵亦在东山村,两寺相对。清.嘉庆时,有僧名源本,所修的圆音庵,建国后改为小学校。
       以上亦见1981版《邛崃县地名录.平乐乡》111p。
       骑龙歇马一漕迎:骑龙山北起孔明乡尖山子,南至临济以南,早年间的驿道筑于山顶,平乐段的骑龙山称为:城隍岗。因有始建于北宋时期的城隍庙,故名。城隍岗上有可供歇马的驿站。騎龙山的东南侧,是发源于邛崃天台山和名山的蒙山,两条溪水在夹门关合流至平乐之间形成:白木江之江漕。
       騎龙:骑龙山。骑龙山的平乐段俗称:城隍岗。当今开发为:南丝绸之路遗址公园。
       年来培植文风好,塔影盘空两处横:海拔599.6米的大排山(俗称塔子山)上原有唐建的:广严寺(又名白塔寺)。在“熊维芳写此诗时的近年”重修寺庙和塔子后,将寺庙更名为:报本寺。将白塔更名为:文峰塔(俗呼大排山塔)。还将塔子山下由刘姓人建的桥命名为:文峰桥。
       嘉庆志294p:“白塔寺,在州南三十里,内有古塔高三丈余,明时僧昭辉开建。国朝康熙二十四年,僧登益培修。”
       2007版《平乐镇志.庙宇存疑》630p:“清.嘉庆《邛州直隶州志》:‘一为广严寺,在州南三十里,唐时建,明嘉靖间,僧了钦重修,有进士云南大理知府刘秉仁记。’;
       民国《邛崃县志》:‘广严寺,唐庙民修。有进士云南大理知府—大邑县刘秉仁记,存此俟考。’
       洪宣禄民国《邛崃县志》:‘广严寺在平乐坝’此庙所在何地,今寻访无得。
       1983版《平乐镇志》称:‘同善会平乐支社1929年成立于板本寺。’或为:报本寺。
       2009版《平乐镇志》道光年徐姓人再培修,砖有‘大排山记’”。
年来:近年以来。
       塔影盘空:站在平乐坝乐善桥上,能看到文峰塔倒映在白沫江中。
       清.潘元音《文峰倒影》诗:
       文峰倒影满江霞,翠竹青青隔浦沙。
       欸乃一声人不见,渔舟归去夕阳斜。
       1958年,下坝公社政府下令,将文峰塔炸毁后取砖修建公社礼堂,此后《文峰倒影》景观消失。

 楼主| 发表于 2023-1-27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图片
       《老松安桥处的福康桥碑》
       1674788548519.jpg

       王三伦的后人—卧龙川谷酒厂老板王建强,于2011年移入该厂大门内的:福康桥碑
1674788581508.jpg        1674788614567.jpg

熊维芳《雨化堂诗集》供图:熊仕文

1674788660174.jpg       1674788703514.jpg

《纸坊沟桃源桥碑记》拍摄:陈善兵
1674788745563.jpg




 楼主| 发表于 2023-1-27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换电脑后,能夠“添加图片”和“将字体放大”了!

 楼主| 发表于 2023-1-27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平落坝乐善桥》清.熊维芳
       考注:凡丁
       乐善都由首事招,数年积石已成桥。
       殿催歇马来多客,山约骑龙过几条。
       七洞排开新雁齿,万人踏遍彩虹腰。
       禽星上下都关锁,秋水澄潭塔影摇。

       熊维芳:见前注。

       乐善桥:民国《邛崃县志.桥渡》134p:“乐善桥,七洞,长三十余丈,高五丈,宽三丈。”
       又据当地人相传:乐善桥之上原有木头搭建,型式如都江堰的廊桥,由一个孝子为方便母亲过河看病、捡药募捐资金建成,取名:孝子桥。因毁于洪水后,众人方才合议修建乐善桥,计耗时三年建成。
       乐善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定为:邛崃县重点文物。近年因旅游开发,违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占用河道经营茶馆成为隐患,2020年8月31日,由于洪水排泄不畅,致使乐善桥西岸第一洞桥墩和桥面受損,后经修复。
       乐善都由首事招,数年积石已成桥:2007版《平乐镇志》615p:“1983版平乐镇志称,乐善桥建于清.同治元年。由乡贤周潼宣、周浩然、杨廷举周成武等感念江之两岸民众往来艰难,主持募化修建。于清咸丰五年(1859)动工,清咸丰十年(1860)因战事短暂停工,清同志元年(1862)初竣工。”
       首事:1、首要之事。 2、为首主持其事。 3、出头主管其事的人或头面人物。
       殿催歇马来多客:殿:指城隍庙的十殿。见民国《邛崃县志》134p“平乐坝、石头场之间骑龙山有城隍庙,会期在三月,有出驾、回驾胜事。”
       歇马:古代堰名。见《民国邛崃县志》134p:“其渡有四,惟复兴渡知在歇马、安乐二堰之上。”
       按“歇马堰”之名,应是取自此处有平乐驿站的“歇马店”之意。古代的驿递(邮件)靠人骑马接力棒式的传递,大的驿站配备有马供轮替。而古代的平乐驿站,应当设在“复兴渡”的渡口附近!
       山约骑龙过几条:骑龙山不是一匹山,而是数座山相连的小山脉。
       七洞排开新雁齿,万人踏遍彩虹腰:乐善桥为七孔拱桥,人行其上如在彩虹。
       雁齿:比喻排列整齐之物。 常比喻桥的台阶、桥墩及其基础。
       彩虹:比喻乐善桥如一道彩虹横跨两岸。
       禽星上下都关锁,秋水澄潭塔影摇:乐善桥以东的水潭中有巨石(今存),下游有大排山关锁,是一处风水宝地,春秋季节水清澈时,可看见大排山塔倒影在水中摇动。
       禽星:风水学术语,指水中的大石块,代表荣贵。
       徐善继《人子须知.砂法》:“禽星者,水口中之石也,亦名落河火星。……凡入乡村水口间,溪河中有此奇异之石,必结大贵之地。若能拔起数丈之高,如笋如笏,如鸾如凤,则主世代荣宠。”
       【另请参见之前的徐守恭《大排山塔》诗考注】

 楼主| 发表于 2023-1-29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鹤山怀古二首》清.熊维芳
       考注:凡丁
       —、
       当年羽化度前峰,今日上头想旧容。岭上吟云皆影淡,池中洗墨有香浓。
       二、
       西川理学称佳士,南宋文章汇大宗。曾向书台寻故址,月明古寺数声钟。

       熊维芳:见前注
       当年羽化度前峰,今日上头想旧容:熊维芳游览白鹤山时,忽然想起西汉研究易经的学者—临邛人胡安在白鹤山修炼成仙后跨鹤飞升的传说,此传说产生于宋代。
       陆游《次韵宇文使君山行》诗句;“把酒孤亭半日留,西岩独擅鹤山秋。” 其诗注:“仙人胡安学道西岩,跨鹤升天,白鹤山以此得名。”
       故胡安《点易洞》民间又称“仙人洞”,与上游二里烂船溪之上的“仙人洞”相混淆而产生附会,而正史从未有胡安学道的记载,故不足信,更不可取!
       晋.史学家陈寿《益都耆旧传》载:“胡安,临邛人,聚徒白鹤山,(司马)相如从之受(易)经。”
       明.曹学佺《蜀中广记》:“胡安,临邛人,聚徒白鹤山,明《易》、洞达天文、历象、阴阳之术。”
       清.嘉庆《邛州志》卷首《临邛八景图》标记:“易洞秋风,在州西白鹤山,(即)胡安点易洞。”
       羽化:旧时把成仙称为羽化。迷信的人说仙人能飞升变化。
       上头:指一时冲动,忽然想起。
       岭上吟云皆影淡:1、描写当时西部群山上空出现的闲云;2、指南宋魏了翁在鹤林寺后山中由陆游命名的“玉宵峰”上大书的《云吟山》题字,已经模糊。
       清.雍正甲辰年(1724),知州张纯(正黄旗监生,康熙五十五年任)摹写白鹤山“玉宵峰”上的《云吟山》三字,榜之幽居寺了翁祠楹间。
       楹间:两柱之间。
       参考图片:《云吟山》牌匾
1674911438295.jpg        摘录:【蒲江文博.《魏了翁〈云吟山〉榜书》】说明
     “魏了翁《云吟山》榜书拓片,今藏于重庆市北碚图书馆,为该馆收藏的八十种艺术精品之一。该拓片中书〈云吟山〉三个八分书隶体大字。右题:魏了翁讲书鹤山书院,手书此碑,书院久废,碑无所归。万历七年(1579)三月吉日,知夹江县事—滇(云南)太和人杨可贤复移建于此,以永其传。左落款为:临邛魏了翁。”
       池中洗墨有香浓:指魏了翁《读易亭》畔的写墨池—荷池。在白鹤桥之北,唐代时为道士张远宵钓鱼处的西湖池。
       清.吴江有《题白鹤桥石碑联》:
       读书台犹存,题柱定多清贵客;
       洗墨沼并峙,成标刚值小阳天。
      【欲详参见清.吴江《题白鹤桥石碑联》考注】
       西川理学称佳士,南宋文章汇大宗:魏了翁不仅是南宋股肱之臣,亦是南宋理学家和一代文宗。
       大宗:指事物的本源。
       曾向书台寻故址:熊维芳寻觅的是南宋魏了翁在幽居寺内的:了翁读书台。而非北宋常安民在鹤林寺内的:常安民读书台。
       清.康熙《邛州志.古迹》40p:“鹤山书台,州治西七里白鹤山,宋魏了翁世家此山之侧,后因表其地为‘鹤山书台’。今考书台有二,旧台在幽居寺,新台在鹤林寺,先生手植双桂,自今犹存。”
       按:“新台”本北宋谏议大夫常安民的读书台,南宋时,魏了翁手植双桂于常安民读书台处。明.隆庆六年(1572)因幽居寺内魏了翁读书台荒废,由知州赵介石提议迁至鹤林寺常安民的读书台处,羙其名曰:“神不两棲”。民国时期,由民囯《邛崃县志》总撰宁缃先生考证纠错。
      【欲详参见北宋.张方《白鹤山》诗考注】
       月明古寺数声钟:史载幽居寺始建于汉代;鹤林寺始建于南齐延兴元年(494)。
       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八十五高僧记》:“南齐高何二师,不著名氏,延兴中自明州象山别其师游蜀。师曰:‘遇明则住。’二师到邛升高远览,夜见群峰火云四起,赫然有光。因访父老,则曰‘四明山’也。始悟‘遇明而止’矣,遂卓锡于山阴,披榛薙草经始卜筑,有石佛示现光相,从地涌出化为泉,今之护国院瑞佛及涌泉在焉。院有白岩,孤石耸立,高踰百尺,鹤巢其上,故二僧所建道场号:鹤林寺。后世因谓之白鹤山。”


 楼主| 发表于 2023-1-29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
       清.嘉庆《邛州志.艺文志》1057p:“明.王廷节(明朝恩贡,曾任知县)《亲建汉儒胡安先生讲易书院记》:‘临邛胡先生,生汉武时,深于易学,史逸其字,而以名称。其故宅在郡治西隅,岁久湮灭,莫识居址,惟传易洞,历代亦无修举之者。今滇楚文谷鞠公(鞠以正)守邛,怀吊先贤,咨访风俗,举旷典、兴废坠,不一而足。
       公余登鹤山书台、游点易洞,荒烟漫草,惟存石厂【注】,不欲令胜迹之湮,遂聚材鸠工,创建《讲易书院》……
       先生以英遇绝尘之资,究天文历象之秘,卓然以易学名于时。从游问难者,云蒸雾集,司马长卿师事焉,其为一代范模可知也!
       然其蹈箕山之节,高不仕之心,就崖为洞,研露点经,胸中浩然,甘衡泌之风,当世之知已亦鲜,今去先生千余年矣……然先生之不朽者,经学也!
       院凡三楣,堂匾《学易》,前有露亭,后有别署,延袤一里有奇。左有梅竹轩,置有院田若干亩。
       工始丁丒之秋,落成戊寅之夏。
       明万历六年(1578)仲夏(农历五月)望日(16日)郡人王廷节撰
       【注】
       石厂:在岩壁上凿的宽敞洞厅。位置在当地人称的“老槽口”内,宽约3.5米、高约3米、深约4.5米。
       原先有斜缓坡道通往鹤林寺后门。
如今包括西岩山和木鱼岗,均是“琴台森林大酒店”的占地范围,成为“琴台森林大酒店”的仓库,其中“胡安讲学,司马相如从之受易”的“石厂”,已然成为“琴台森林大酒店”的汽车库房!
       清.嘉庆《邛州志》卷首《临邛八景图》标记:“易洞秋风,在州西白鹤山,(即)胡安点易洞。”
       1952年始修邛高公路时,由劳改队组成的修路队将《点易洞》南侧支洞挖穿,顿时冒出一股阴湿难闻的土气。因洞口原有古碑遮挡,洞内空气不流通,故将洞口立的几道碑砸烂,至于碑上记着什么无人理睬。如今,“
胡安点易洞”尚存约一半!

 楼主| 发表于 2023-1-30 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齐口庵》篇图片
       《马岩顶古道》供图:陈善兵(后期拍摄)


13aae927c8f85ea456b967cc6546d78.jpg

       41010be8082ea90c3ae41be1b86add4.jpg

       91258fee87e432944cb9902f4ee712d.jpg

       ed668e0f1bd5b0d6862e6da6b65387f.jpg

 楼主| 发表于 2023-1-30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花楸园》清.熊维芳
       考注:凡丁
       花楸树下种茶根,十八圃中第一园。
       摘得旗枪新绿好,年年新税纳西门。

       熊维芳:平乐人,邛州知名学者。生活于清.嘉庆初年(约1796)至清.同治年间(1862-1874)。【见2009版《平乐镇志》】

       诗题中的花楸园:在下坝花楸村,与古火井县治处的油榨乡相连。为以当地生长的古花楸树命名的古茶园,其名称不晚于清.康熙时期。

       花楸树系落叶乔木,是优质用材林。喜湿,喜阴,耐寒。表皮灰褐色。芽及嫩枝有白色绒毛。羽状复叶叶缘上部有齿,叶表面色暗绿,叶背粉白。花为白色。花径约10厘米左右,花期5-6月份。果实呈圆形,红色,成熟期在10月。
       苏轼《梦中绝句.吟花楸》诗
       楸树高花欲插天,暖风迟日共茫然。
       落英满地君方见,惆怅春光又一年。
       《花楸树》网络图片
      
1675044054602.jpg
      
花楸树下种茶根:过去,邛崃地方生长许多花楸树,茶农们发现花楸树生长的环境非常适宜种茶,于是在花楸树下垦种茶树。
       其中一处因保留有多株古花楸树,遂以“花楸”为茶园名,称为:花楸圃。明清时期又叫:花楸堡。
     “堡”义之一通“铺”,明代将驿站改称为:铺。顾名思义,“花楸堡”即花楸铺,应是“平乐铺”之外的又一处驿站。
       十八圃中第一园:历史上,邛崃是著名的茶乡,有许多茶园,比如唐建的“西禅寺”地方便名:茶园乡。
       十八:“九”在古代被认为是最大的数字,十八为九的倍数,表示很多。而“十八圃”表示古临邛有很多茶园,并非具体数字。
       圃:专们用于种植茶树,或者菜蔬、花草、瓜果的园子皆称为:圃。
       蒙山古属临邛,故邛崃绿茶属于蒙山茶,最早出现于西汉,司马相如即饮绿茶治瘉消渴病(糖尿病)。
       见清.杨藩《火井茶》诗:
       地接蒙山味且殊,火前火后亦同呼。相如应有清泉渴,会沦萌芽一试无。
       杨藩:邛州人,乾隆三十五年(1770)举人,历任井研县教谕、崇庆州教谕、江西万年县知县、江西乡试同考官、霸州知州,卒于官。见《四川通志》、《邛崃县志》。
       【欲详参见该诗考注】
       下坝花楸圃所产绿茶,当有机会“入贡宮廷,康熙帝品饮之后龙颜大悦,赞花楸圃为:天下第一圃。”此〈记〉虽说仅见于1983版《下坝乡志》中,但早已被生活于清.嘉庆至清.同治年间的邛崃学者—熊维芳以诗的形式记录下来,应属可信!
       2002年起,以李家大院为中心,打造“天下第一圃景点;2006年4月列为成都乡村“五朶金花”旅游品牌之一;2007年定为: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
       (以上见2009版《平乐镇志》)
       摘得旗枪新绿好:指新茶上市。
       旗枪: 亦作旗鎗。 多义词之四、 绿茶名。由带顶芽的小叶制成。茶芽刚刚舒展成叶称旗,尚未舒展称枪,至二旗则老。
       年年新税纳西门:民国至上世纪五十年代,邛崃的茶叶市场设在西街下段一处巷子内—大约位置在原盐巴公司(今为盐巴公司宿舍)的对面,后来形成民居。


 楼主| 发表于 2023-1-31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崇嘏山》清.熊维芳
       考注:凡丁
       西山云气涌高岗,生长深闺姓字香。千古才名高卓女,一官文篆遇周庠。
       井溪素觅清心水,幕府空留坦腹床。白璧无瑕姿皎皎,前生明月在池塘。

       熊维芳:平乐人,邛州知名学者。生活于清.嘉庆初年(约1796)至清.同治年间(1862-1874)。【见2009版《平乐镇志》】

       崇嘏山:在火井镇。据清.光绪十六年《重立王蜀女状元黄崇嘏墓碑序》载:“崇嘏山旧名铜鼓,以状元而得名也。状元身历遭王蜀之变乱,退隐山林,召对而力辞觅偶,入幕而笑却东床。冬岭青松,眉山雪白,其如是青超拔俗而完,其真欤!”
       (引自高义奎《金台民间故事.夜盗崇嘏墓》)
      

       《蜀女状元黄崇嘏墓碑》图片引自《四川女状元黄崇嘏史实考》作者:骆德章 吕礼

         1675130058904.jpg
       西山云气涌高岗:邛崃西部群山泛称《云吟山》,由南宋魏了翁命名。所涌出云气即《临邛八景》之《崃岭朝云》景观。
       生长深闺姓字香:黄崇嘏,女,籍贯邛州火井县(今邛崃市火井镇)人,生活于晚唐至五代前蜀时期(883-924),父亲黄敏为晚唐礼部侍
郎,祟瑕自幼随父亲在长安生活,属于今称的高干子女。
       侍郎,古代官名。初任尚书称为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相当于现在的部长级别。
       千古才名高卓女:据骆德章、吕礼《四川女状元黄崇嘏史实考》一文考证:前蜀王建的“大蜀武成四年(公元907年)秋八月,大蜀国在贯休、周庠主持下,按历代王朝贯例开科取士,考场设在成都南较场。黄崇嘏以相府馆师身份,着男装赴考。黄崇嘏的锦绣文章赢得贯休国师和丞相周庠及蜀中文士韦庄、郑谷等人的一致好评,定为头名状元。时年黄崇嘏已三十四岁。”
       公元924年,黄崇嘏四十一岁时病逝,安葬于火井铜鼓山,后改称:崇嘏山。同时留下:状元坟、崇嘏塔、状元桥、状元坊等诸多历史地名。
       《状元桥》图片引自《四川女状元黄崇嘏史实考》作者:骆德章 吕礼
        
1675130462090.jpg

       一官文篆遇周庠:火井地方向多天然气引发的火灾,黄崇嘏被诬为纵火犯被囚后,一纸公文解送到邛南幕府处理,恰遇兼任邛南郡地方主管司法的蜀相周痒。
       清.嘉庆912p《邛州志.玉溪编事》“蜀相周痒者,初在邛南幕中留司府事,时临邛县送失火人黄崇嘏,才下狱,便贡诗一章,周览诗,遂召见,称乡贡进士,祗对(回答应对)详敏,即命释放。
       留司府事:周痒以丞相身份分管“邛南”地方的司法,当时正在临邛的邛南幕府中。
       邛南:古地区名。邛水以南之谓,指今四川南部一带。
       文篆:用小篆字体书写的公文。
       井溪素觅清心水:比喻黄崇嘏的冤案得以大白。
       井溪:水名。指火井镇的盐井溪。


       幕府空留坦腹床:清.嘉庆912p《邛州志.玉溪编事》“……黄崇嘏后数日献歌,周极奇之,召于学院,翌日,荐摄府司户参军(正七品),胥徒畏服,案牍丽明。周既重其英聪,又美其风采,在任将逾一载,遂欲以女妻之,崇嘏袖封状(以袖掩口)谢,以《愿天速变作男兒》诗相辞,周览诗大惊,召见诘问,乃黄使君之女,幼失覆荫,惟与老妪同居,元未从人(从未婚配)旋乞罢归临邛之旧隐。”


       旋乞罢归临邛之旧隐:黄崇嘏随即请求辞职,回到火井原籍隐居。
      
       黄崇嘏《愿天速变作男兒》诗
       一辞拾翠碧江湄,贫守蓬茅但赋诗。自服蓝衫居郡掾,未抛鸾镜画蛾眉。
       立身卓尔青松操,挺志坚然白璧姿。幕府若容为坦腹,愿天速变作男兒。
       白璧无瑕姿皎皎:黄崇嘏外表俊俏,因丧父母,惟与乳母同居,从未婚配,故一直是个女儿身。
       前生明月在池塘:黄崇嘏生前“行止坚贞比涧松”,如池塘中印出的明月一般皎洁。
       黄崇嘏《狱中诗》:.
       偶辞幽隐住临邛,行止坚贞比涧松。何事政清如水镜,绊他野鹤在深笼?




 楼主| 发表于 2023-2-1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䢺水寒雁》清.熊维芳
       考注:凡丁
       好将雁字写秋寒,水问源头䢺坝宽。几阵冲开红蓼草,一书催出白萍滩。
       喜随鸥渚寻沙卧,漫说鸿泥踏雪难。待到天达高渐远,暖风吹上紫云端。

      《临邛八景》诗共八首,皆见清.同治七年(1868)正月中旬黄道吉日出版的《雨化堂诗集》。
        熊维芳《雨化堂诗集》供图:熊仕文
        
1675221539091.jpg 水    1675221582358.jpg 䢺水  
       图片中的同治七年(1868)中浣日穀旦:《雨化堂诗集》付印日期为1868年正月中旬的黄道吉日。作者时年已七十二岁。清.同治元年(1862)举孝廉方正时,熊维芳已六十六岁,故未能北上赴京接受封职。
       中浣:每个月有上浣、中浣、下浣,即上旬、中旬、下旬。未特别注明月份,则指农历正月的中旬。
       穀旦:即黄道吉日。

       熊维芳:字春浦,邛州知名学者,邛崃平乐安乐村人。生于1796年,卒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生性聪慧,自小勤奋苦读,道光年间推为岁贡,清.同治元年(1862)举孝廉方正,赐六品(知州级别)章服,因年事已高,未能赴京授职而终老故里。曾在大碑山杨湾的杨姓墓碑留下;“邛南恩刺史熊维芳拜题”字样。有《雨化堂诗集》存世。
       【见2007版《平乐镇志》835p】
       举孝廉方正:清.雍正元年(1723)特设的科举科目,取汉代孝廉、贤良方正科目之意而命名。后每遇皇帝即位,即荐举一次,诏直省各府、州、县、卫,荐举孝廉方正之士,赐六品章服, 以备召用。

       䢺水寒雁:又名雁荡平沙。为临邛八景之一。临邛八景计有:䢺水寒雁、崃岭朝云、易洞秋风、翠阁秋荫、万石农耕、琴台夜月、书台桂影。南河渔唱。
       其中䢺水寒雁和崃岭朝云,为亘古即有的自然景观,其余为人文景观,出现的年代至迟在宋代。
       但是,以当今邛崃市的行政区域来看,《临邛八景》之外还应该加上原先大邑县的《大邑八景》之〈斜江晚照〉,共为“临邛九景”
       因唐宋时的大邑县域含原先的冉义、傅庵、泉水、高埂等地方,民国初年方划归邛崃县,而古属临邛县的高山镇,则成为“大邑、邛崃分属”的地方。
       民国《邛崃县志》51p:“城东北高山镇,大邑、邛崃分属。”
       唐代以前属于临邛县的高山镇,近年来的考古资料显示:“‘高山古城遗址’距今4600年,比‘三星堆文化’还要早一千年。定论为‘古蜀文明之源,成都历史上的第一座城。’”不仅证实了清.康熙《邛州志.沿革》34p:“邛为古蜀国。《禹贡》梁州之域……周职方以梁合雍,其地为蜀国”的记载。还将临邛地方的稻作农业上推至四千六百年前。
2019年10月7日,高山古城遗址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引自杨刚祥《蜀地印迹|高山古城:成都史上第一城》文
       附录
       民国《邛崃县志.疆土志》42p:“秦始皇置临邛县时,县治即秦时蜀守张若(所筑)临邛城故地也。当时郡县未定,临邛疆土奄有(全部占有)今:崇(州)、新(津)、灌(县即今都江堰市)及大邑之地。”
       清嘉庆《邛州志》84p载:“大邑县汉蜀郡江源县地。晋以后为晋原县地。唐咸享二年(671)析置大邑县,《寰宇记》其域广大,遂以为名,属邛州。宋属临邛郡,元、明属邛州。”
       清嘉庆《邛州志》121p载:“安仁废县:唐置,《元和志》武德元年(618)割临邛、依政、唐兴(隆)等县置,贞观十七年(644)废,咸享元年(670)复置,《九域志》元初,并入大邑县。”
       这里不能不提到中国《城市八景》提法出现的年代和缘由: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时任江西赣州知县孔宗翰将赣州土城墙改筑成砖城墙时,将城市规划与景观相结合,把赣州自然山水归集为八个名胜景区,并绘在城楼之内,时贬谪江西的眉山籍大文豪苏轼,先后题《八境序》和《八境后序》,序中有诗曰:“八景见图画,郁孤如旧游。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
       孔宗翰首开“中国城市八大景观”先河,成为中国第一个名胜景观集成,受到眉山籍苏轼的竭力称赞,此后渝州(今重庆)、羊城(今广州)、燕京(今北京)、眉山,等城市便纷纷仿效。
       由于五代前蜀的“邛南幕府”机构设在临邛,而“邛水(今火井江及南河)之南”的“邛南”地区,包含现今四川省的南部。宋代时的眉山县又属于临邛郡管辖,故北宋神宗年间出现的“城市八景”,在今眉山、邛崃、大邑、蒲江等地应运而生。当年的《大邑八景》之一即:〈斜江晚照〉
       斜江:发源于大邑县境内雄黄岩东麓,主流三岔河经大邑县晋源镇和苏家、安仁、唐场、邛崃市高埂、羊安两街道(原冉义、泉水、安仁、牟礼、羊安等乡镇),于羊安合江寺注入南河,干流河长78.4公里。
       大邑县令宋载《斜江晚渡》诗:
       临津风絮夕阳天,残照随流半系舡。
       却向斜江见图画,一帆人渡绿杨湮。

       大邑八景之《斜江晚渡》原先在延贡镇,延贡镇古属临邛,唐至清代属大邑县,民国初划归邛崃县后改称:冉义镇。
如今,大邑人丢失了八景中的《斜江晚渡》景观,邛崃人竟然不识,却一味将冉义场进行城市化的包装!
       相同原因
       没有引起历届邛崃政府重视的,还有古代的津关遗址—延贡寨。清代末年,当《斜江晚照》的渡口处聚居了几户冉姓船工,相继发展成为场之后,原先延贡寨的居民,便纷纷趋之若鹜地搬离原本繁荣的古老村寨,就连总撰《民国邛崃县志》的宁缃,竟然也搞不清楚“延贡寨是一是二!”

       民国《邛崃县志》141p:“延贡寺,旧志明洪武时庙,今查在冉场,作延贡镇。供奉东岳神,据云孟蜀送迎之驿站,大邑县东有延贡寨,未祥是一、是二。”
       按
       延贡镇古称:延贡寨。为古代的一处津关。曾设:延贡驿、斜江铺和斜江渡,因明建著名寺庙取名为:延贡寺。此后改称延贡寨为:延贡寺。
       清.嘉庆《邛州志》93p:“大邑县关隘—延贡寨,在县东南三十里。”
       民国初,延贡镇划属邛崃县,因当时已有冉姓人聚居在斜江渡口的河岸边,形成集市称为:冉家。民国二十三年(1934)改冉家为:冉义场。同时设冉义乡,乡政府驻地冉义场,现称:冉义镇。下辖:延贡村。
       2020年7月10日,大邑县微友同我网上聊天,说:“大邑人本意是怀旧,到邛崃的延贡寺寻找《斜江晚渡》遗迹,却遇到2019年夏秋,延贡村的稻田养虾户用挖土机挖排水沟时,出露许多汉至唐宋地层中的陶瓷碗罐和空心砖及筒瓦,完整器物被文物贩子收走,结果挖得一塌糊涂,大邑人觉得太可惜又鞭长莫及,故建议我‘向省里报告,上报文化厅王毅厅长,请省里专搞唐宋时期研究专家下来进行系统调查与发掘。’”
       无奈,我“凡丁”仅是一个民间调查者!

       正文考注
       䢺:通䣢,水名。方言音:出。邛崃桑园以下的䢺水下游俗称:西河。
       䢺水:大邑县《䢺江镇志》引〈平云风.䢺水〉:“发源于邑西,上流有二,一名长河,由燕子岩、双柏岩起水,下流至九层岩,总汇大飞水、小飞水两处瀑布;一由打索厂起,名大河,俗称:飞水涧。至天车坡与小河子汇合至双河场(又名两河口),与长河合流,下又汇大、小龙溪,扬、李、黎沟诸水,至隆兴场(䢺坝)遂名:䢺河。虎辟泉来汇,再十五里为三坝河,至清源市(今新场)分为头、二、三、四、五堰等河灌溉邑西南田亩,下流或入斜江,或入临邛之南河,而总汇于岷江。”
       好将雁字写秋寒,水问源头䢺坝宽:《
水寒雁》景观水源来自䢺坝。
       䢺坝:通称:䢺坝河。在现今大邑县,古属临邛县。为古䢺国都城,秦始皇时期归顺于秦,自废为镇。清.乾隆时名:隆兴场。1918年设:䢺江镇。
       《䢺江乡志.建置沿革》拍摄:陈善兵
        
1675221439884.jpg
       几阵冲开红蓼草,一书催出白萍滩:古代的西河,河滩上长滿红色的蓼草,水中长满水草,是南迁大雁的乐园,形成《䢺水寒雁》自然景观。
       蓼草: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结瘦果,分数种。
       白萍:《说文解字》:“苹也,水艸也。”
       喜随鸥渚寻沙卧,漫说鸿泥踏雪难:大雁与各种鸥鸟在水中的小岛上栖息,由于邛崃地区冬无严寒,即便下雪也很快消融,别指望在地上留下雪泥鸿爪。
       鸥渚:同时生活多种鸥鸟的水中小块陆地。
       漫说:不要说。
       鸿泥踏雪:成语“雪泥鸿爪”比喻遗留下来的痕迹。
       待到天达高渐远,暖风吹上紫云端:开春后,大雁又随着暖风北上。
       紫云:紫色的云气,借喻春天。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