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2538457156@qq.c

历代名人吟咏邛州杂诗辑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4-12 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成都至临邛杂咏 之五》清.马维翰
考释:凡丁

       涉江搴芙蓉,缘径穿薜荔。旧雨既连绵,今雨又猝至。
       况瘁尔仆夫,客居屡迁次。矧兹泥滑滑,人马足劳勚?
       雨师我酎汝,飘洒何太恣?积阴闭秋空,百谷恐弃地。
       皇天大仁慈,讵乏悲悯意。凉风吹䎬桠,衣裳谁在笥?
       无衣尚足伤,嗟此中田穗。何当霁景新,空明挹苍翠。
       行步向城西,小憩鹤林寺。不尔度沈黎,即计舆马费。

       马维翰:见前考释

       诗题
       自成都至临邛杂咏 之五:〔内容提示〕马维翰一行从高埂撤到固驿地方后,旧雨连绵,新雨又至,眼见农人们在秋风秋雨中抢收抢种情景,秉承儒家以民生为本思想的他举杯祭拜雨师,希望老天转雨为晴。

      
       涉江搴芙蓉,缘径穿薜荔。旧雨既连绵,今雨又猝至。况瘁尔仆夫,客居屡迁次。矧兹泥滑滑,人马足劳勚?【大意】马维翰说,到了采收莲藕和薜荔的季节,却阴雨绵绵,接着又一场秋风夹着秋雨龚来,使道路更加泥泞,让清丈田亩的工作人员十分辛苦劳累。
       搴芙蓉:拔取莲藕。荷花别称芙蓉。
       薜荔:桑科攀援或匍匐灌木。生长在海拔300~1200米的村寨附近或墙壁上。5~8月开花,8~9月结果。瘦果倒卵形至近球形,可加工成凉粉食用,藤蔓可用来编织和作造纸原料。
       猝至:突然,猝不及防而来。
       况瘁:憔悴和劳累。
       仆夫:指清丈田亩的随从和工作人员。
       矧兹:意为况且现在 或 何况此时。
       劳勚:形容十分劳苦。

       雨师我酎汝,飘洒何太恣?积阴闭秋空,百谷恐弃地。皇天大仁慈,讵乏悲悯意。凉风吹䎬桠,衣裳谁在笥?【大意】马维翰说,他看见农人们头戴斗笠身穿所有衣服在田间抢收抢种,他于是举酒祭拜雨师,说你难道不同情人间的疾苦吗?
雨师: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司雨之神。
       酎:多次酿成的醇酒。
       飘洒:飘扬;飘拂;风吹拂。
       恣:放纵;没有拘束。
       积阴闭秋空,百谷恐弃地:
       皇天大仁慈,讵乏悲悯意:
       讵乏:难道缺少 或 怎么会缺少。
       讵:古代汉语中常用于表示反问,相当于“岂”或“难道”。
       悲悯:慈悲,怜悯,哀怜,同情。
       䎬:即耙。一种农具,常用木头框架,钉长扁铁齿,用畜力拖动以拨除田地中的草根,使土地平整松散。
       桠:本意为成叉状的树枝。此处指耕田时架在牛脖子上,用于拉犁或耙的枷担。
       枷担:用两根短木棒做成的V形枷,旧时常以生长畸变呈V字型的木材截取磨制而成,架于牛上颈和肩膀之间,下端套拉绳。
       概述图所示从下往上依次为耙、犁角盘、最上面V形的是倒着放的枷柦。
        
1744256459833.jpg
       网络图片
       衣裳谁在笥:每个人都将所有的衣裳全穿在身上。
       笥:古代盛饭或放衣物的方形竹器。

       无衣尚足伤,嗟此中田穗。何当霁景新,空明挹苍翠?行步向城西,小憩鹤林寺。不尔度沈黎,即计舆马费。【大意】马维翰说,天冷衣服穿少了会伤身体,而田中的稻穗在雨水中会掉落发芽影响收成。他不知道什么时候天气才会转晴,由于时间紧,清丈田亩任务急,不久后将要奔赴汉原地方去清丈田亩,于是他将一行人安排到鹤林寺中去修整,临行前他结清了车马租用费。
       霁景:雨后晴明的景色。
       苍翠:形容茂密的树林、青翠的山峰
       挹:把液体舀出来。
       小憩:稍作休息。
       鹤林寺:始建于南齐延兴中(公元494年),最初在“四明山”之北的“孤石耸立之处”,即今称的“彭沟”内。北宋宣和二年(1120)重修鹤林寺时迁建于今址,同时建“宣和塔”一座。此塔毁于明末张献忠剿四川之时,清道光时复建发现有“宣和二年”款纪年砖。
       那块高踰百尺的耸立弧石下之原先的鹤林寺,在北宋时改建成道观取名:天台院。那块高
踰百尺的耸立弧石取名为:玉霄峰。       (详见南宋陆游《天台院咏》考释)
       按
       天台院:全国各地多有,原名“玄天宫院”。有的供奉袁天罡和李淳风,多数供奉玄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尊神。宋代避“圣祖”赵匡胤之讳(赵匡胤江湖绰号赵玄朗),改名元天宫院。简称天台院。(见《朱子语类》)
       又
       那块高踰百尺的孤石上因为常有白鹤巢其上,北宋徽宗宣和二年重修鹤林寺时,将“四明山”更名为:白鹤山。九十年后的南宋嘉定三年(1210),当魏了翁“筑室白鹤山下开门授徒”期间重新营造。
       参见 凡丁《古临邛的鹤山书院位置推论》文
       该文链接:https://bbs.mala.cn/thread-15952156-1-1.html

       南宋.魏了翁《鹤山营造记》:“州之西,直治城十里所,有山曰白鹤,自隋唐迄今,庵院凡十四所……寺在唐(代时)名鹤林,乃更为鹤林禅寺。”
       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八十五高僧记》:“南齐高何二师,不著名氏,延兴中(公元494年)自明州象山别其师游蜀。师曰遇明则住,二师到邛,升高远览,夜见群峰火云四起,赫然有光。因访父老,则曰‘四明山也’。始悟遇明而止矣,遂卓锡于山阴……院有白岩,孤石耸立,高踰百尺,鹤巢其上,故二僧所建道场号鹤林寺,后世因谓之白鹤山。”
       〔注〕山阴:即山的北面。山南为阳,山北为阴。
       清康熙《邛州志.山川》19p:“州治西七里。常璩云‘临邛名山曰四明,亦曰群羊。’即此山也。山之北有孤石耸立,高百丈,常有鹤巢其上,故名。又云‘山似鹤形’故名。四明山在浙之东,今此山亦名之,以其景物有相似者。山颠有塔,今废。”
       清嘉庆《邛州志.山川》98p:“白鹤山,州治西七里;《华阳国志》临邛名山曰四明、亦曰群羊,即此山也。北有孤石耸立,高百丈,常有鹤巢其上,因名。
       汉.胡安教授山中,有点易洞;宋.魏了翁云‘白鹤林麓苍翠,江流萦纡,蔚为是州之望’;山顶旧有塔,今废。”
       不尔:不如此;不然。
       沈黎:即今汉原县。
       沈黎郡,中国汉代郡名。秦代其地属蜀郡,汉初弃。汉武帝元光中,遣司马相如招抚笮、邛、斯榆等西夷部落,“为置一都尉,十余县”,包括后来的沈黎、越巂两郡之地,由蜀郡管辖。元鼎六年(前111)汉灭南越,西南夷诸部请求内附,于是以笮都置沈黎郡,以邛都置越巂郡,同时置汶山郡、武都郡。

       〔按〕
       马维翰将工作人员安置在鹤林寺内休整期间,独自入住书院街的邛州使院(今邛崃一中教师宿舍处)招待所,期间所作《登使院阁感怀用杜工部秋兴八首韵》和《临邛杂诗八首》将分别进行考释。


 楼主| 发表于 2025-4-14 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怀用杜工部秋兴八首韵 之一》清.马维翰登使院阁 之二
考释:凡丁

       独上高楼眺远林,长天湿翠冷森森。秋来山馆苎衣薄,云渡江城梧叶阴。
       北寺钟鼓回客梦。南湖藻镜识臣心。可堪浃夕平阶雨,响入西风续断砧。

       马维翰:(1693~1740)字默临,又字墨麟,号侣仙,浙江海盐人。康熙六十年(1722)进士。雍正六年(1728),从部郎升为工科给事中,擢用四川建昌道属清丈田亩,同行者四人,逾年事竣。期间留诗若干,收载于清嘉庆《邛州志》者计22首,成为现代人认识和研究清初邛州地方人文历史的重要佐证。
       当他在四川建昌道清丈田亩的钦差完成后,被翰林院编修 蒋洽秀 奏为:保举工科给事中 马维翰 因诚实明敏,请择用事为:湖广道监察御史。
       蒋洽秀:字道周,号虚斋,广西永福人,三国蜀汉丞相蒋琬后裔。康熙五十二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文学侍从官)。官至汀州知府。雍正五年担任会试同考官。
          455b5505f9c7dcccfb6ef7b1aaae49f.jpg
          供图:吕国宾(网络图片)

       诗题
       登使院阁感怀用杜工部秋兴八首韵.之一:马维翰按照杜甫《秋兴八首》组诗的韵律、顺序和内容,分别对应做诗八首。
       此诗为组诗的序曲,记录雍正六年(1727)秋,发生在临邛的一场持续涝灾情形,后面几首为铺陈,借以表达当时的心境。

       序曲:比喻重大事件的开端。
       杜甫《秋兴八首》组诗写于夔州,是其七律诗的代表作。第一首为序曲;第二首写身处夔州,长夜不眠;第三首写夔州秋色;第四首写遥想京城长安,慨叹政治动乱;第五首回忆长安宫殿;第六首回忆歌舞游宴之地的长安曲江;第七首写长安的壮丽和物产;第八首回忆当年与旧友共游长安附近的昆吾、御宿、渼陂等名胜,借以抒发暮年知交零落、漂泊无依的悲凉心境。
       马维翰的《登使院阁感怀》以邛州对应夔州,而邛州和夔州皆别称白帝城。此外,马维翰《登使院阁感怀》与杜甫《秋兴八首韵》内涵一一对应。
       邛州:唐宋至元代的州治地在西汉筑的公孙述城内,明初被朱元璋夷为平地后,新筑现今临邛城。
       按
       西汉末年,“导江卒正”公孙述自称“辅汉将军”兼领益州牧,因崇尚白色,在张若城东边筑“公孙城”,并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四月在公孙城内自称:白帝。国号:成家。年号:龙兴。直至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公元36),计割据蜀郡十二年。因西方白帝少昊降生于此,被唐代杜甫认定为:白帝城。
       杜甫《西山.一》诗:
       彝界荒山顶,蕃州积雪边。筑城依白帝,转粟上青天。
       蜀将分旗鼓,羌兵助井泉。西戎背和好,杀气日相缠。
       【大意】杜甫说,“疆分夷汉”的邛崃山之最高山顶—西岭积雪终年不化。而西汉时期所筑“公孙城”的选址,是上古五帝中的白帝—少昊降生之处。
       司马迁《史记.帝王世纪》:“西方白帝少昊帝名挚,字青阳,姬姓也。母曰女节。黄帝时有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梦接意感,生少昊,是为玄嚣。”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四川盐亭)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重点〕主管西方的白帝玄嚣乃黄帝长子,降居于后来叫的邛江和䢺江边;次子昌意,降居于若水边,即今金沙江的一段。
       按
       中央黄帝轩辕氏又称天帝,掌管八方;东方青帝伏羲为春神;南方赤帝(又称炎帝、火帝)神农氏为夏神;西方白帝少昊为秋神;北方黑帝颛顼为冬神。合称上古五帝。
       夔州:即今重庆市奉节县的子阳城,亦西汉时公孙述所筑。公元25年,公孙述称帝,自号“白帝”时改子阳城为“白帝城”,是因为西方白帝少昊所管区域到此为止。
       子阳:意为阳气东生于子时。每日12时辰的子时为头日11点至次日凌晨1点,此时阳气开始东生;每日12时辰的午时为11至13点,此时阴气开始西生。
       杜甫《白帝城》诗:(杜甫在夔州时回忆邛州战乱后“千家今有百家存”的情形)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秋原:指川西平原。西方白帝少昊为秋神,故名。
       【大意】前四句写子阳城位置险要。后四句回顾战乱中成都平原惨状:“千家今有百家存,”寡妇生不如死。
唐.李白《早发白帝城》诗中“朝辞白帝彩云间”之“白帝”亦指奉节县。

       奉节县秦汉时名:鱼复县。蜀汉章武二年(222)改称:永安县。唐贞观二十三年(649)改称:奉节县。因隶属夔州府,为夔州府治地,故称“夔州”。
       无论古代“西方白帝玄嚣”和自称“白帝”的公孙述所建之“成家国”,所管辖范围到今三峡地方为止。
       关于
       诗题中的使院阁:即邛州使院中的阁楼—《迎晖阁》。
       使院:节度使出征﹑入朝,或死而未有后代者,皆有“留后”摄其事,称节度留后。节度留后治事之官署,称使院。
       留后: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称。玄宗时,宰相或大臣遥领节度使,节度使出征或入朝,常置留后知节度事,以后成为惯例。
       按
       始于唐代的邛州使院 和 明代方才有的四川省布政司邛州分司署,因级别相同而合署办公,但各有各的办公室,《迎晖阁》在邛州分司署一边。
       又
       邛州使院处,明代为“威显庙”,正德十三年(1518)将“白鹤山麓”(今金龟山下)的《鹤山书院》迁建于“威显庙”处。清雍正七年(1729)因建“邛州分司署”,又将《鹤山书院》迁建于南街—前南街小学处。
     “邛州分司署”在清嘉庆时改为“土司行寓”;清咸丰时,复将南街的《鹤山书院》回迁“土司行寓”处,今为邛崃一中教师宿舍;而“土司行寓”则迁至东街改称:议事厅。民间叫“议事场”,在今棉花街口—过去邛崃县商业局位置。
       清嘉庆《邛州志》1337p吴省钦《绿云幌跋》:“今(书)院址(为)故土司行寓……其下曰《迎晖阁》。”
       民国《邛崃县志》76p:“查今东街议事厅,朝代改建不常,名称随意,清之二公馆,又为土司行寓,明时为分守行台。分守者,半刺也,半刺即州判。”
       再
       邛崃书院街之名源于书院巷,书院巷之名源于鹤山书院。
       清嘉庆《邛州志.卷七.城池》136p:“书院巷,州治西,街右达分州衙门口。”
       杨宏声《临邛镇志.卷十.城乡建设》记载:“书院巷,州治西街北,达分州衙门口,通塘口巷(现称新牌坊街)和书院街。分州衙门即分州署、州判署。该处明代为威显庙,正德十三年(1518)改建为鹤山书院,是为邛州鹤山书院之源。万历时,该处改为宪司行台。清雍正七年(1729)设州判署于该地。”
       (见《臺灣文獻叢刊》309册)

      
       独上高楼眺远林,长天湿翠冷森森。秋来山馆苎衣薄,云渡江城梧叶阴。北寺钟鼓回客梦,南湖藻镜识臣心。可堪浃夕平阶雨,响入西风续断砧:【大意】马维翰说,雍正七年(1728)一个秋日傍晚,他登上邛州分司署内的《迎晖阁》眺望远方,但见乌云压城城欲摧。此时传来城北各寺庙提醒寺僧做工课的钟鼓之声,不由跟着祷告和反省自己,觉得自己对朝廷的忠心有如明镜般的南湖可鉴,而这场持续的秋涝灾害是天意,不是自己有什么过错而得罪了老天。
       此时暴雨又倾盆而下,积水迅速淹没迎晖阁的台阶,身穿薄衣的他听到附近断续的捣衣声,不由想到家乡和民生。

       高楼:指“邛州分司署”内的《迎晖阁》,也即诗题中所登的“使院阁”。
       山馆:指“邛州分司署”的接待所,《迎晖阁》在所中。
       苎衣:用夏布做的衣服。邛崃过去为苎麻产区,用苎麻织的布叫:夏布。因其轻薄适合夏天穿着故名,古蜀国时期夏布行销至印度。
       江城:马维翰称临邛城为江城,与杜甫居住过的夔州相比拟。
       临邛城三面环水,北面是东河;西面是䢺江(西河);南面是邛江(南河)。东通省会成都,与位处长江三峡腹心地带的夔州相似,且地理位置皆极为重要,何况,杜甫也曾在公孙城漂泊过两年多!
       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诗:“我多长卿病,日夕思朝廷。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
       梧叶阴:指秋天。谚语“梧桐一叶落,天下共知秋。”
       北寺钟鼓:邛崃城北寺庙的晨钟暮鼓。
       明清临邛城北过去计有牛王庙、报恩寺(唐建 距童桥一里)、好静庵(今城北公园处)、林凤庵(在今汽车64队北)、赛凤庵、大钟寺、关羽庙、镇江王爷庙、普照寺、白马庙,以及北宋文同描写过的北禅寺(通泉殿)等,大小十余座古庙宇。
       南湖藻镜识臣心:马维汉向朝庭表白忠心,说有如镜面的南湖可鉴。
       南湖:邛州南湖五代时孟昶开凿,当时在公孙述城南故名,后来在明清临邛城东二里老车站处,又名“东湖”。(今无)
       马维翰《无题》诗中“天柱南湖影,云吟北寺钟”句,描述大邑鹤鸣山的天柱峰倒映在南湖水面,白云浮在城北寺庙上空的景象。
       藻镜:意为评量鉴别人才。出处 隋.江总《让尚书仆射表》:“藻鏡官方,品才人物。”唐.刘知幾《史通.品藻》:“申藻鏡,别流品。”
       浃夕:傍晚的雨很快湿透。
       浃:多义之湿透。
       夕:时间很短。
       砧:捣衣石。过去洗衣常在石头上用木棒捶打,或在盆中放搓衣板揉搓。

 楼主| 发表于 2025-4-16 05:52 | 显示全部楼层
《登使院阁感怀用杜工部秋兴八首韵 之二》清.马维翰
考释:凡丁

       云气纷稠雨势斜,轩眉几见月光华。分教井邑沟塍境,比探河源博望查。
       古渡有人闲脱辐,塞垣无戍断鸣笳。尚怜桂树幽幽发,落尽秋山如霰花。

       马维翰:见前考释

       诗题
       登使院阁感怀用杜工部秋兴八首韵 之二:此诗记录雍正六年(1728)秋,南河、西河、东河同时涨水,临邛城周边发生特大洪涝灾情。

       诗
       云气纷稠雨势斜,轩眉几见月光华?分教井邑沟塍境,比探河源博望查。古渡有人闲脱辐,塞垣无戍断鸣笳。尚怜桂树幽幽发,落尽秋山如霰花:【大意】马维翰说,雍正六年(1728)秋,临邛和大邑地方普降暴雨,抬眼望阴云密布,到处沟渠被冲毁,田地淹没成一片汪洋,即便溯源过长江源头的张騫来此,也分不清哪里是南河,哪里是西河,哪里是东河。莫要说《䣢罂古渡》如同脱掉车辐的车子停摆了,就连古渡旁边的军事城堡—张若城的军事行动也被叫停!可怜正值盛花期的桂花纷纷落下如同飘零的雪花。
       关于西河与东河
       西河上游即发源于大邑的䢺江,东河则开口于桑园镇境内的王沱,往东南流经拱辰、东安,至城东十五里的“灌溪堰”合南河。
       民国《邛崃县志》85p:“䢺水正流南至邛崃王沱,东拐为县之东河。明末清初,东河淤塞,此水遂由石灰包入南河。”
       邛崃水利专家王文彬《邛崃境内河道的变迁及其防治》(摘录):“䢺江正流南至邛崃王沱东拐,经泉水河,在灌溪堰处注入南河,别为县之东河。明末清初东河淤塞,此水遂由石灰包入南河,是为西河。”
       〔释者〕
       东河应为人工开掘河道,分析由战国时期的李冰(约前302~前235)开凿。因为东河与䢺江相交处的取水口地名叫:王沱。“王沱”处有“五墩子”,分析是古代水利设施名称,“五墩子”为调控东河水量的四道闸门位置。
       按
       李冰父子修建的水利工程不只是都江堰,各地的民间传说和官方史料记载都如此说!
       李冰父子还疏浚了今成都的府河、南河;岷江水系的邛崃白沫江、火井江、崇州文井江;又凿通汉源县的“离崖”之离堆;还在什邡县“凿瀑口,导洛水入平原”;并且“凿烧开乐山乌尤、凌云二山和宜宾境内的岷江大滩礁岩等。
为李冰执行公元前318年秦惠文王制定的国策——即“从临邛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最后灭掉楚国统一中国创造条件。
       当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从邛江到长江成为水上商贸通道,留下不可磨灭的功绩。所以,现今都江堰有:二王庙。四川什邡洛水镇有大王庙、二王庙,皆分别纪念李冰父子。      
       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秦惠文王更元七年(前318),司马错力主蜀有杰、纣之乱,其国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供兵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而天下并矣。”
       而
       临邛城乡和大邑县新场、名山县上里等地的川王宮、川王庙,比比皆是。即便王沱附近的金河坝,也有一座因清代多次水患使西河河道多次改道而多次复建的《川王庙》。
       此庙于大清同治元年冬十月重修后更名为《赛凤庵》,供奉的是川王李冰的牌位和木雕神像。
       1958年,李冰的牌位和木雕神像等,被投入社办烧石灰的金灰窑内烧石灰,结果此窑石灰不仅没有烧熟而报废,而且金河坝现还出了一个著名的疯子,被旁边彭河坝的人说得有鼻子有眼珠。
       民国《邛崃县志》175p:“〈四川通志〉所载川主,唯嘉州太守赵昱有封川主事,李二郎无封川主事。查,秦孝文王时,李冰为蜀国守,治水兴利,历代封为敷泽兴济通佑王;其子李二郎为承续广惠显英王。制造神牌,春秋致祭,此自确实。”
       释者
       尊李冰为川王和所建之“川王宮”大多在明清时期。而都江堰和什邡建的都是:二王庙。“川主庙”则祭祀:嘉州太守赵昱。
        
1744712233336.jpg
       《重修赛凤庵碑记》陈善兵拍摄于2015年11月14日
       抄录
       《重修赛凤庵碑记》(全文)
       特授四川邛州直隷州即補府正堂鄭
       尝思聪明正直为神,故无地不存,視夫,人敬肆而思其赏罰者也,故先王以神道設教,令人望而起敬焉。如今岁五月旱亁,叩請川王一事,故昭然可拠也,定上天降雨之期,無不响应。逢下民侮神之軰(辈)已鞭笞,夫且善者有妄之疾求之而安,恶者求之不应,彰善瘴恶,其声灵詢赫赫也。是以下民等,為神明命令,要集灵神所选,會公数十人商議捐资新建一庵,以妥神恭。如是妄派需索,必遭川王降殃,虽悔,其可追乎?
       诗曰:
       赛凤庵名自古留,乾隆戊戍又重修,谁知洪水连年发,冲坯斯庵灵未休。
       其二:
       茲因旱盛显灵威,新建一庵神有归。夏雨冬霜均可蔽,安身万事永无危。
       大清同治元年冬十月
       〔注〕
       郑正堂:名叫郑安仁,字小轩。乾隆至道光时期福建人,“遇缺即補”的邛州知府,曾拟修纂道光《邛州志》未果。后于道光十九年(1839)续纂修《新津县志》中的两卷。墓在广州莲花山,别无他考。
       视夫:即 看啊!
       夫:为多义之语气助词。
       其中“逢下民侮神之軰(辈)已鞭笞”,意为当时有一个不信神的人,当《赛风庵》建成后庆祝时,被处罚鞭刑向川王李冰谢罪。
       邛崃水利专家王文彬《邛崃境内河道的变迁及其防治》(摘录)
     “民国二十三年(1934)农历八月三、四、八及十九日,先后四次大洪水,各河同时暴涨,几至全县成灾,䢺江边的李染房,被冲成正流,同时冲成了小西河。”
       释者
       明末清初以来,经过若干次洪水的洗劫后,在西河两岸留下:李染房、叶河坝、王河坝、金河坝、彭河坝,还使唐代便有的戴店子变成了戴河坝,并将西汉的公孙城冲成了西河坝,1947年又在西河坝冲出来唐代复建的龙兴寺遗址,所出土的276件精美文物现藏于四川大学博物馆。
      按
      金河坝金氏入川一世祖墓碑上记:“明末清初张献忠剿四川,邛崃有六十六年无人烟。”
      由于“王沱”处的水利枢纽长期无人管护,从而造成东河上的汉建《驷马桥》被冲毁,东河淤塞后东河故道涌出的巨大泉水尚可带动多处水碾、水磨,人们遂称东河为“泉水河”至今。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州民胡飞龙、叶正海、徐正义、马成麟等共同捐资复建《驷马桥》时改称:泉水桥。今存,在“成温邛公路”路面下。
       清嘉庆《邛州志》355p:“泉水桥,在州北十里,因沟多泉穴,故名。为通大邑县并通省城要路。桥长五丈五尺,高一丈二尺,阔九尺,乾隆三十三年州民胡飞龙、叶正海、徐正义、马成麟等公同捐修。”
       纷稠:杂乱稠密。
       轩眉:轩眉而视,即将眉毛抬起观望。
       分教:简直让;直接让。教,也写作“叫”。
       井邑:城镇、乡村、市井。
       沟塍(音成):沟渠和田埂。
       比探河源博望查:汉武帝所封博望侯—张骞,是中国第一个奉使追溯长江源头的人,不过限于当时的认识和考查条件,张骞认为今称的岷江是长江的源头,所以现今崇州,古名:江源县。
       晋.王隐《蜀记》:“汉张骞奉使穷河源,得高节竹,植于邛山,堪为杖。”
       (参见清.宋载《甘泉筇竹》考释)
       䣢罂古渡:䢺江上古蜀国时期即有的官渡。
       䣢罂:音 出英。
       宋.范镇《䣢罂古渡》诗:
       䣢罂古渡水西头,东面一亭无限幽。
       火井江潮盘附郭,浮屠天际表吾州。
       范镇:(1007~1088)华阳县(今双流)人,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状元,翰林学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曾与范祖禹、范冲修编《新唐书》。
       (详见范镇《䣢罂古渡》诗考释)
       唐.唐求《晓发》诗亦描写䣢罂古渡场景:
       旅馆候天曙,整车驱远程。几处晓钟断,半桥残月明。
       沙上鸟犹在,渡头人未行。去去古时道,马嘶三两声。
       (详见唐求《晓发》诗考释)
       脱辐:车子的辐条从车轮中脱下来,车不能再行了,比喻《䣢罂古渡》停摆。
       辐:车轮中连接车毂和车辋,均匀分布的木条。
       塞垣:指军事城堡—张若城。
       断鸣笳:停止军事行动。《六韬.军略》:“击雷鼓,振鼙、铎,吹鸣笳。”
       幽幽:多义之轻微、深远、幽雅、清淡。
       霰花:似雨非雨,似冰雹非冰雹的雪花。






 楼主| 发表于 2025-4-17 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登使院阁感怀用杜工部秋兴八首韵 之三》清.马维翰
考释:凡丁

       谁能游览拟元晖,忽漫乡关触拨微。落实又经芳树暮,行空几见野月飞。
       比邻风雨曾无间,子舍晨昏竟久违。铭切训言时三复,此身未愿食熊肥:

       马维翰:见前考释

       诗题
       登使院阁感怀用杜工部秋兴八首韵 之三:马维翰此诗作于雍正六年(1727)秋,因触景生情而怀念故乡和父母。

       诗
       谁能游览拟元晖,忽漫乡关触拨微。落实又经芳树暮,行空几见野月飞。比邻风雨曾无间,子舍晨昏竟久违。铭切训言时三复,此身未愿食熊肥。【大意】马维翰说,他看到临邛山水之美,好像北宋米芾画的山水画一样,由此而想到故乡浙江海盐的风景。算来奔赴邛州落实雍正皇帝有关清丈田亩的国策,已经过了从春到秋的岁月。但见邛崃人家的孩子每日晨昏拜谒父母,而自己却做不到,因为忠孝不能两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拟元晖:邛崃处处山水好像是米芾画出来的。
       元晖:北宋著名山水画家—米芾 字元晖。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
       元.赵孟頫《题米元晖山水》诗:
       卧游渺万里,楚天清晓秋。初日江上出,白云山际浮。
       莽苍迷烟树,隐约见孤舟。丹青不可作,思子徒离忧。
       忽漫:忽而;偶然。
       乡关:指故乡。
       触拨微:轻轻地触摸或碰触。比喻触景生景。
       落实:指计划措施政策等得以实现。
       行空:成语“电火行空”,形容行踪飘忽不定。
       芳树暮:树木从春天的葱郁到秋天的凋零。
       子舍晨昏:为人子者,在家时早晚要拜见父母。

     “晨昏子舍欢何极,玉帛天门礼已成。”出自明末陈恭尹《胡绢庵宪长入觐都门便道省亲事后还治赋之》诗。
       铭切训言时三复,此身未愿食熊肥:马维翰说,他牢记父母对他的教诲,在忠与孝两者间,要选择忠,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
       铭切:铭刻。
       训言:父母的教诲之言。
       三复:强调了三遍。
      食熊肥:比喻二者不可得兼。
      成语“二者不可得兼”,出自《孟子.告子上》,形容在两个相互矛盾的选择中,只能选择其中一个。
唐.李贺《苦昼短》诗:“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食熊则肥,食蛙则瘦。”



 楼主| 发表于 2025-4-18 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登使院阁感怀用杜工部秋兴八首韵 之四》清.马维翰
考释:凡丁

       旁观试覆局中棋,俯仰都添别绪悲。白发高堂思子日,青灯私语忆郎时。
       关山夜迥愁难断,鸿雁秋深讯尚迟。北望京华还万里,天涯袖手一沉思。

       马维翰:见前考释

       诗题
       登使院阁感怀用杜工部秋兴八首韵 之四:马维翰此诗,写他在临邛遥想北京的宮廷斗争及其内心世界。

      
       旁观试覆局中棋,俯仰都添别绪悲。白发高堂思子日,青灯私语忆郎时。关山夜迥愁难断,鸿雁秋深讯尚迟。北望京华还万里,天涯袖手一沉思。【大意】马维翰说,许久没有北京友人捎来的书信了。他虽然知道朝庭中两派争权夺利的人事斗争激烈,但他不选边站队,而是袖手旁观。他深知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被人监视着,所以决定不介入不参与,因为父母和妻子都期盼他平安吉祥。
       按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冬,康熙皇帝驾崩,四子胤禛内倚尚书隆科多,外借四川总督年羹尧的兵力登上皇位,次年改年号为:雍正。但以皇八子允禩为首的夺权失败者们散布流言,制造事端,雍正对他们予以严厉打击。
       旁观: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试覆:试图颠覆。
       局中棋:指南唐.周文矩 绘制的《重屏会棋图》。后世学者考证,南唐后主李煜表面上喜欢召集天下有名的绘画大师,为皇家和大臣举办的各种宴饮赋会等场景作画。实际上是派遣画师深入现场写生,尤如记者的现场实拍和报道,提供李煜分析掌握大臣们的一举一动,比如《韓熙载夜晏图》。

        《韓熙载夜晏图》(局部)
       1744930232468.jpg
      网络图片
       韩熙载是五代南唐朝廷的官员,有政治才干,也具艺术造诣。他眼见国势日衰,痛心贵族官僚争权夺利,把一腔苦衷寄托在歌舞夜宴之中。李煜听说他生活荒纵,即派画家顾闳中深夜潜入韩宅,窥看其纵情声色的场面,回来后画成《韩熙载夜宴图卷》。
       顾闳中(910~980),江南人,五代十国中南唐人物画家,曾任南唐画院待诏,与周文矩齐名。据北宋《宣和画谱》记载,此画是顾闳中奉后主李煜之命,与周文矩、高太冲潜入韩熙载的府第,偷窥其夜生活,仅憑目识心记绘成。
      
       周文矩单独绘制的《重屏会棋图》是一幅皇家博弈图,背后隐藏着一场波谲云诡的权力争斗。       俯仰:一举一动。
       白发高堂思子日,青灯私语忆郎时:父母和妻子期盼马维翰平安顺利。
       迥:即远。
       鸿雁秋深讯尚迟:已是深秋,还未见北京的友人捎来书信。
       袖手:藏手于袖。谓不能或不欲参与其事。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