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用杜工部秋兴八首韵 之一》清.马维翰登使院阁 之二 考释:凡丁
独上高楼眺远林,长天湿翠冷森森。秋来山馆苎衣薄,云渡江城梧叶阴。
北寺钟鼓回客梦。南湖藻镜识臣心。可堪浃夕平阶雨,响入西风续断砧。
马维翰:(1693~1740)字默临,又字墨麟,号侣仙,浙江海盐人。康熙六十年(1722)进士。雍正六年(1728),从部郎升为工科给事中,擢用四川建昌道属清丈田亩,同行者四人,逾年事竣。期间留诗若干,收载于清嘉庆《邛州志》者计22首,成为现代人认识和研究清初邛州地方人文历史的重要佐证。
当他在四川建昌道清丈田亩的钦差完成后,被翰林院编修 蒋洽秀 奏为:保举工科给事中 马维翰 因诚实明敏,请择用事为:湖广道监察御史。
蒋洽秀:字道周,号虚斋,广西永福人,三国蜀汉丞相蒋琬后裔。康熙五十二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文学侍从官)。官至汀州知府。雍正五年担任会试同考官。
供图:吕国宾(网络图片)
诗题
登使院阁感怀用杜工部秋兴八首韵.之一:马维翰按照杜甫《秋兴八首》组诗的韵律、顺序和内容,分别对应做诗八首。
此诗为组诗的序曲,记录雍正六年(1727)秋,发生在临邛的一场持续涝灾情形,后面几首为铺陈,借以表达当时的心境。
序曲:比喻重大事件的开端。
杜甫《秋兴八首》组诗写于夔州,是其七律诗的代表作。第一首为序曲;第二首写身处夔州,长夜不眠;第三首写夔州秋色;第四首写遥想京城长安,慨叹政治动乱;第五首回忆长安宫殿;第六首回忆歌舞游宴之地的长安曲江;第七首写长安的壮丽和物产;第八首回忆当年与旧友共游长安附近的昆吾、御宿、渼陂等名胜,借以抒发暮年知交零落、漂泊无依的悲凉心境。
马维翰的《登使院阁感怀》以邛州对应夔州,而邛州和夔州皆别称白帝城。此外,马维翰《登使院阁感怀》与杜甫《秋兴八首韵》内涵一一对应。
邛州:唐宋至元代的州治地在西汉筑的公孙述城内,明初被朱元璋夷为平地后,新筑现今临邛城。
按
西汉末年,“导江卒正”公孙述自称“辅汉将军”兼领益州牧,因崇尚白色,在张若城东边筑“公孙城”,并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四月在公孙城内自称:白帝。国号:成家。年号:龙兴。直至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公元36),计割据蜀郡十二年。因西方白帝少昊降生于此,被唐代杜甫认定为:白帝城。
杜甫《西山.一》诗:
彝界荒山顶,蕃州积雪边。筑城依白帝,转粟上青天。
蜀将分旗鼓,羌兵助井泉。西戎背和好,杀气日相缠。
【大意】杜甫说,“疆分夷汉”的邛崃山之最高山顶—西岭积雪终年不化。而西汉时期所筑“公孙城”的选址,是上古五帝中的白帝—少昊降生之处。
司马迁《史记.帝王世纪》:“西方白帝少昊帝名挚,字青阳,姬姓也。母曰女节。黄帝时有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梦接意感,生少昊,是为玄嚣。”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四川盐亭)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重点〕主管西方的白帝玄嚣乃黄帝长子,降居于后来叫的邛江和䢺江边;次子昌意,降居于若水边,即今金沙江的一段。
按
中央黄帝轩辕氏又称天帝,掌管八方;东方青帝伏羲为春神;南方赤帝(又称炎帝、火帝)神农氏为夏神;西方白帝少昊为秋神;北方黑帝颛顼为冬神。合称上古五帝。
夔州:即今重庆市奉节县的子阳城,亦西汉时公孙述所筑。公元25年,公孙述称帝,自号“白帝”时改子阳城为“白帝城”,是因为西方白帝少昊所管区域到此为止。
子阳:意为阳气东生于子时。每日12时辰的子时为头日11点至次日凌晨1点,此时阳气开始东生;每日12时辰的午时为11至13点,此时阴气开始西生。
杜甫《白帝城》诗:(杜甫在夔州时回忆邛州战乱后“千家今有百家存”的情形)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秋原:指川西平原。西方白帝少昊为秋神,故名。
【大意】前四句写子阳城位置险要。后四句回顾战乱中成都平原惨状:“千家今有百家存,”寡妇生不如死。
唐.李白《早发白帝城》诗中“朝辞白帝彩云间”之“白帝”亦指奉节县。
奉节县秦汉时名:鱼复县。蜀汉章武二年(222)改称:永安县。唐贞观二十三年(649)改称:奉节县。因隶属夔州府,为夔州府治地,故称“夔州”。
无论古代“西方白帝玄嚣”和自称“白帝”的公孙述所建之“成家国”,所管辖范围到今三峡地方为止。
关于
诗题中的使院阁:即邛州使院中的阁楼—《迎晖阁》。
使院:节度使出征﹑入朝,或死而未有后代者,皆有“留后”摄其事,称节度留后。节度留后治事之官署,称使院。
留后: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称。玄宗时,宰相或大臣遥领节度使,节度使出征或入朝,常置留后知节度事,以后成为惯例。
按
始于唐代的邛州使院 和 明代方才有的四川省布政司邛州分司署,因级别相同而合署办公,但各有各的办公室,《迎晖阁》在邛州分司署一边。
又
邛州使院处,明代为“威显庙”,正德十三年(1518)将“白鹤山麓”(今金龟山下)的《鹤山书院》迁建于“威显庙”处。清雍正七年(1729)因建“邛州分司署”,又将《鹤山书院》迁建于南街—前南街小学处。
“邛州分司署”在清嘉庆时改为“土司行寓”;清咸丰时,复将南街的《鹤山书院》回迁“土司行寓”处,今为邛崃一中教师宿舍;而“土司行寓”则迁至东街改称:议事厅。民间叫“议事场”,在今棉花街口—过去邛崃县商业局位置。
清嘉庆《邛州志》1337p吴省钦《绿云幌跋》:“今(书)院址(为)故土司行寓……其下曰《迎晖阁》。”
民国《邛崃县志》76p:“查今东街议事厅,朝代改建不常,名称随意,清之二公馆,又为土司行寓,明时为分守行台。分守者,半刺也,半刺即州判。”
再
邛崃书院街之名源于书院巷,书院巷之名源于鹤山书院。
清嘉庆《邛州志.卷七.城池》136p:“书院巷,州治西,街右达分州衙门口。”
杨宏声《临邛镇志.卷十.城乡建设》记载:“书院巷,州治西街北,达分州衙门口,通塘口巷(现称新牌坊街)和书院街。分州衙门即分州署、州判署。该处明代为威显庙,正德十三年(1518)改建为鹤山书院,是为邛州鹤山书院之源。万历时,该处改为宪司行台。清雍正七年(1729)设州判署于该地。”
(见《臺灣文獻叢刊》309册)
诗
独上高楼眺远林,长天湿翠冷森森。秋来山馆苎衣薄,云渡江城梧叶阴。北寺钟鼓回客梦,南湖藻镜识臣心。可堪浃夕平阶雨,响入西风续断砧:【大意】马维翰说,雍正七年(1728)一个秋日傍晚,他登上邛州分司署内的《迎晖阁》眺望远方,但见乌云压城城欲摧。此时传来城北各寺庙提醒寺僧做工课的钟鼓之声,不由跟着祷告和反省自己,觉得自己对朝廷的忠心有如明镜般的南湖可鉴,而这场持续的秋涝灾害是天意,不是自己有什么过错而得罪了老天。
此时暴雨又倾盆而下,积水迅速淹没迎晖阁的台阶,身穿薄衣的他听到附近断续的捣衣声,不由想到家乡和民生。
高楼:指“邛州分司署”内的《迎晖阁》,也即诗题中所登的“使院阁”。
山馆:指“邛州分司署”的接待所,《迎晖阁》在所中。
苎衣:用夏布做的衣服。邛崃过去为苎麻产区,用苎麻织的布叫:夏布。因其轻薄适合夏天穿着故名,古蜀国时期夏布行销至印度。
江城:马维翰称临邛城为江城,与杜甫居住过的夔州相比拟。
临邛城三面环水,北面是东河;西面是䢺江(西河);南面是邛江(南河)。东通省会成都,与位处长江三峡腹心地带的夔州相似,且地理位置皆极为重要,何况,杜甫也曾在公孙城漂泊过两年多!
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诗:“我多长卿病,日夕思朝廷。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
梧叶阴:指秋天。谚语“梧桐一叶落,天下共知秋。”
北寺钟鼓:邛崃城北寺庙的晨钟暮鼓。
明清临邛城北过去计有牛王庙、报恩寺(唐建 距童桥一里)、好静庵(今城北公园处)、林凤庵(在今汽车64队北)、赛凤庵、大钟寺、关羽庙、镇江王爷庙、普照寺、白马庙,以及北宋文同描写过的北禅寺(通泉殿)等,大小十余座古庙宇。
南湖藻镜识臣心:马维汉向朝庭表白忠心,说有如镜面的南湖可鉴。
南湖:邛州南湖五代时孟昶开凿,当时在公孙述城南故名,后来在明清临邛城东二里老车站处,又名“东湖”。(今无)
马维翰《无题》诗中“天柱南湖影,云吟北寺钟”句,描述大邑鹤鸣山的天柱峰倒映在南湖水面,白云浮在城北寺庙上空的景象。
藻镜:意为评量鉴别人才。出处 隋.江总《让尚书仆射表》:“藻鏡官方,品才人物。”唐.刘知幾《史通.品藻》:“申藻鏡,别流品。”
浃夕:傍晚的雨很快湿透。
浃:多义之湿透。
夕:时间很短。
砧:捣衣石。过去洗衣常在石头上用木棒捶打,或在盆中放搓衣板揉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