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2538457156@qq.c

历代名人吟咏邛州杂诗辑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5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聚奎楼落成》清.万世昌

       考注:凡丁
       千载文光映日新,奎楼百尺出城闉。书台有迹频来鹤,易洞无传孰是麟。
       收拾梗楠归杏苑,栽培桃李入枫宸。天边木铎时闻响,云汉昭回庆作人。

       万世昌:富顺举人,邛州学博(教授五经的学官)。乾隆29年(1764年)冬,邛州维修城墙,在聚奎楼落成的庆典上,万世昌和王采珍的《聚奎楼落成》诗。

       千载文光映日新,奎楼百尺出城闉:危楼百尺的聚奎楼,反映出临邛文风鼎盛气象。
       千载文光:临邛自西汉以来文风不断,领袖人物有点注周易的胡安及其学生司马相如。还有研究易经著书立说的严君平,及其学生—成都人扬雄。在他们共同的弘扬、传承下,邛州地方代代出英贤。
       出城闉:聚奎(通魁)楼高过城墙和文昌宫以及文庙的宫墙,因主宰文运功名的文昌星在天上的北斗星座。
       书台有迹频来鹤,易洞无传孰是麟:古代的白鹤山中生活着许多白鹤,虽然西汉胡安的点易洞(在鹤林寺西南山脚的南河边今残存)从宋代起便讹传为“仙人洞”,而以“点易洞”基础形成的临邛八景之《易洞秋凤》和《翠阁秋荫》景观,虽说在明万历以后便业已消失,仍然是临邛人文历史中的佼佼者。
       书台:邛州鹤山书台有两处,一处在始建于汉代的幽居寺,为魏了翁青少年时期寄宿该寺攻读时亲手修筑;另一处在鹤林寺内,为明.隆庆六年(1572)在时任邛州太守赵介石的主张下,将幽居寺的鹤山书台迁至鹤林寺常安民的读书之庵。
       参见:
       1、清.康熙《邛州志》63p:“幽居寺,州城西七里,鹤山先生读书处,境最幽雅,名公吟咏尤多。”
       2、邛州州判王圻《重修魏了翁读书台记》:“工始于壬申岁(1572),不一月而告成,或曰:‘神不两栖,迹必寻旧故台’,新台无作焉。是役也,主之者太守赵介石君也,同游于斯而相与赞成之者,赵君、胡培斋君、盛心所君;董其事者,僧正如常、有直也。(其理由是)白鹤山乃邛西之胜景,而魏了翁读书台,又鹤山所重,传为胜事。骚人志士之履斯境也,以台故(即荒废)欲至其处。”
       易洞:即西汉胡安先生点注、传授易经之洞。
       晋.陈寿《益都耆旧传》载:“胡安,临邛人,聚徒白鹤山,(司马)相如从之受(易)经。”
       麟:麒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祥瑞动物,像鹿,全身有鳞甲。成语“凤毛麟角”表示珍贵稀少。
       收拾梗楠归杏苑,栽培桃李入枫宸:邛州学博万世昌表示:希望邛州学子皇榜高中。
       梗楠:典故。徐庸中《万木堂为卞公礼作》诗:“桥梓梗楠及豫章,先公亲手种成行。倡条冶叶青连碧,错节蟠根紫又苍。”比喻长辈教育后代。
       杏苑:杏树园林。泛指新科进士游宴之处。
       栽培桃李:比喻老师辛勤栽培学生。
       枫宸:宫殿。宸,北辰所居,指帝王的殿庭。汉代宫庭多植枫树,故称。
       天边木铎时闻响,云汉昭回庆作人:做实事的邛州知州王采珍重修聚奎楼,目的是宣传教化,振兴临邛文风。
       木铎(音独):1、以木为舌的铜质大铃。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巡行振鸣以引起众人注意。2、比喻宣扬教化的人。
       云汉昭回:《诗经大雅.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写周王求雨时,仰天长叹银河高远,白光闪亮回旋。
       作人:立身行事,做实事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6 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和聚奎楼落成》清.兰玉
       考注:凡丁
       叠阁凌云结构新,象悬斗宿冠城闉。千秋甲第宏青琐,五夜奎光耀紫宸。
       翠槛近扶文笔秀,绮窗遥蘸墨池春。南离阊阖培风盛,取次勋名照画麟。

       兰玉:(1745-?)邛崃油榨乡兰家湾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己亥恩科举人,大足县教谕。嘉庆二十三年(1818)         七十三岁时协助知州吴巩续修清.嘉庆《直隶邛志志》。
       乾隆29年(1764)冬,在聚奎楼落成的庆典上,尚是痒生的兰玉,也和了知州王采珍的《聚奎楼落成》诗言志。
按,古代学校称:庠。学生称:庠生。别称:秀才。向官署呈文时,自称庠生、生员。
       叠阁凌云结构新,象悬斗宿冠城闉:层层叠叠叠的聚奎楼像高高的冠帽,超过当时城中的所有建筑物。
叠阁凌云:形容三层重叠的聚奎楼凌空而起。
       斗宿:多义之一,指北斗星。
       冠:多义1.帽子;2.居第一。
       城闉:包括城墙和文昌宫以及文庙的宫墙。文昌宫当时在文庙旁。
       邛州文昌宫原名:梓潼宫。位置在先秦时期所筑“张若城”之北、汉公孙述城以西的:喻坎。东晋时,梓潼人于七曲山建“七曲大庙”尊张亚子为梓潼神,故名。推测:邛州梓潼宫始建年代至迟不晚于隋代。
       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之后邛州梓潼宫更名为:文昌宫。
       明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将公孙述城夷其城堡”后,明永乐十四(1416)年,县官门仲昌在西汉“卓王孙宅”处“率民立栅御敌”。明.弘治间(1488至1505),知州董杰将木栅栏的“邛县城”扩张东移筑成土石城墙。
       乾隆十四年(1749),喻坎处的文昌宮东迁至文庙旁,与建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的“梓潼帝君祠”合并同称:文昌宫。
       喻坎处的文昌宮则更名为:梓潼庵。并且保留下文昌殿,但是民间仍旧称其为“文昌宫”至今,现存,有碑记。
       张亚子:本名张育,出生于西晋末年之“禹贡梁州之域,其地为蜀国”的越西金马山下观音泉边芦林沟。东晋宁康二年(374)起义抗击前秦苻坚时战死梓潼,当地人于七曲山建“七曲大庙”,尊张亚子为梓潼神,在民间一直被视为:文昌祖庭。
以上,综合诸多史料和实地调查整理。
       《在地为神在天为星的文昌帝君张亚子》图片手机拍自央视节目《梓潼县七曲大庙》
        
1669416928873.jpg
       千秋甲第宏青琐,五夜奎光耀紫宸:千余年来,邛州地方有很多读书人通过考试成为国家栋梁之材。聚奎楼建成后奎星又连续五夜发出吉祥的光芒。
       千秋甲第:从隋.文帝开始实行的科举制度,到清.乾隆时已超过千年。
       宏青琐:宏,宏扬。青琐,原指装饰皇宫门窗的青色连环花纹。借指宫廷,亦泛指豪华富丽的房屋建筑和刻镂成格的窗户。
       五夜奎光:接连五夜发出奎宿之光。旧谓奎宿耀光为文运昌明﹑开科取士之兆。
       耀紫宸:耀,光耀。紫宸,紫宸星,借指文昌星。
       翠槛近扶文笔秀:绮窗遥蘸墨池春:手扶绿色栏杆远望文笔塔,隔着窗户伸手在月儿塘内淘洗墨笔。
       当时的文笔塔为石塔,史称:南塔。年代应不晚于宋徽宗时期始建的白鹤山之:西塔。清.嘉庆时石塔残破,于道光乙巳(1845)年复建,复建时将石塔改为砖塔,从此正式称为:文笔塔。
       民国《邛崃县志》载:“文笔塔(复)建于清道光乙巳(1845)年,位于川南第一桥左侧的文笔山顶,全用青砖砌筑,通高25米。”
       历史背景
       清.康熙《邛州志》38p:“段瑜《书南门楼壁》:‘文笔参天,写出飞云飞雾。’”
       清.嘉庆《邛州志》922p:“邛城旧有小南门,宣通文风,科甲甚盛。明季献贼据成都,全蜀震动,此门遂关……由顺治至乾隆初,垂一百年,文武中式者仅数人,岁癸亥,州绅王明经源(注),屡请州牧—常山王公荣命,欲复旧制以通文风。
牧不允,已而牧以公事赴省,源募工连夜开启城洞,见表里皆石墩坚砌,中则填以乱石。概除去,则门扇管钥犹然完善也。
越日牧归大怒,欲仍闭塞,源固争之,牧徐曰:‘也罢,明年甲子科如有中试人则已,否则必仍塞之!’
       次年孙公世璋、王公一心,两人中试,孙连捷乙丑进士,遂得不塞。自乾隆甲子至嘉庆丙子七十余年,文武中试者五十余人。文峰振起,皆王明经力也。”
       注:王明经源 即明经进士王源。明清时期尊称贡生(贡入国子监读书者)为明经进士。
       翠槛:绿色的栏杆。
       文笔:指文笔山的文笔塔。
       绮窗遥蘸墨池春:夸张地说隔着窗户伸手在月儿塘内淘洗墨笔。
       绮窗:雕饰有花纹的窗户。
       墨池:指文庙前的半月形泮池,代表孔子的洗砚池。俗称:月儿塘。
       南离阊阖培风盛,取次勋名照画麟:但愿临邛文风蔚然,一个接一个地高中皇榜。
       取次:多义之一,一个挨一个地。
       勋名:功名。
       阊阖:神话传说中的天门、宫门。
       画麟:麒麟阁上的功臣画像。麒麟阁为汉武帝元狩年间打猎获得麒麟而建于长安城未央宫之中的阁名,用以供奉功臣像及典藏历史文件。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7 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桃源在马崖山下》清.兰玉
       考注:凡丁
       序:
       狱灵庙修建于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庙濒河岸,台基略高,明末清初,两岸桃花夹岸,庙前一潭,深丈余,水清见底,桃花掩映,令人陶醉,故名:桃花潭。
       诗:
       鹤山西畔濮溪东,见说桃源景略同。犬吠花间轻重绿,莺啼树杪浅深红。
       桥横岸断柴门迥,水绕峰回小径通。处处登临皆入胜,恍疑身在武陵中。

       兰玉:(1745-?)邛崃油榨乡兰家湾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己亥恩科举人,大足县教谕。嘉庆二十三年(1818),协助邛州知州吴巩续修《邛州直隶州志》。

       诗题:马崖顶下的火井江两岸,明代时遍植桃花,地名:桃花滩、桃花滩码头。邛高公路尚未通车的1958年前,油榨场周围崇山峻岭,过去称为:小桃源。
       马崖山:今称马岩顶,马岩顶是一个非常险要的关隘,历史上曾有马匹坠下岩摔死,故名。从邛崃经马湖至油榨的“县道”上,马岩顶是必经之处。
       马岩顶曾有马刨井及其它井、唐韩朋庙、十二圆觉寺佛窟等,过去有民居、旅馆、饭店,日供数百马帮、背夫食宿。城市化后尚存红砂石砌五尺宽的古道约千米。
       狱灵庙:民国《邛崃县志》129p:“油榨沱乡庙神会之最盛者,三月二十八之桃花潭也。此地在河岸上,台基甚高,下停潭水,相传明末清初,桃花夹岸,故即以地名为庙名(称桃花府),州人邓肇新匾曰:《岳灵庙》。庞渊联络庙名而成一对联:石笋桃花映宝瓶,毗庐燃灯普照金台铜鼓;古松白云遮静室,天池水月大悟龙背牛心。”
       “狱灵庙”现为油榨学校。旧址可能是古火井县“判案的司法衙门”处。因为“狱”在文言文中的意思:1、官司;案件。2、监狱。3、罪状。4、争讼。5、刑罚。
       联中嵌入的寺院,分布于道佐、水口、油榨、火井、高何一带。       鹤山西畔濮溪东:清人兰玉称油榨段的火井河段为濮溪,油榨场在濮溪的东边,白鹤山的西边。
       濮溪东:古称夹关河为布濮水;火井河为濮干水;合称濮布干水。濮干水在火井镇北拐,故油榨场在“濮溪东”。
       清.乾隆李元《蜀水经》:“邛水有三源,北源(䢺江)出圆觉山;西源(火井江)出牛心山;南源(白木江)出伏牛山,合流而东。亦名布濮水,亦名濮干水,亦名白木水。”
       按,布濮水与濮干水在齐口合流后称为:邛水。邛水在石灰包(黄坝大桥)处与䢺江汇流后向东至彭山江口入岷江。
       见说桃源景略同:都说油榨地方如世外桃源。
       见说:听说、都说。
       桃源:桃花源。油榨场口即桃花潭和桃花码头。
       毛泽东《七律.登庐山》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陶令指晋代隐士陶渊明。
       油榨马岩顶东边的纸坊沟桃源桥,民国时期属油榨,现属于水口镇。《桃园桥碑记》第二行:“如本境桃源桥者,上通西藏,下达北京。”此处的“北京”指汉唐京城—长安。因长安位于临邛之北,青藏高原之下。
       《纸坊沟桃源桥碑记》拍摄:陈善兵
        
1669463252736.jpg
       民国《邛崃县志》42p:“城之四路八方,疆界犬牙之相错,若由成都西来,入东门,南折出南门,为(西)藏(缅)甸大道,直走出西门达金川……”
       路线:十方堂经孔明、下坝渡船滩码头、石虎寺、马湖纸坊沟、油榨马岩顶、油榨场、火井、高何、镇西山至芦山县。    往西经芦定、康定至西藏;往北经宝兴县、阿坝州至陕西南部到长安;往南经雅安、西昌至云南出境到印度。
       犬吠花间轻重绿,莺啼树杪浅深红:鸡犬之声相闻于村落,黄莺在树梢歌唱。
       树杪(音秒):树梢。
       桥横岸断柴门迥,水绕峰回小径通:桥路隐于山水之间,远处是农舍。
       迥:《说文》:“迥,远也。”
       处处登临皆入胜,恍疑身在武陵中:油榨乡胜似武陵,这儿的人们仿佛都生活在桃花源之中。
       武陵:指桃花源,借指油榨乡。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7 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和聚奎楼落成》清.兰玉清篇补充:
       清.康熙《邛州志》60p:“聚奎楼,州东南角城上,系儒学风水。明嘉靖间知州张纪建。万历间知县鞠以正重建,后知州牛大伟重修。上祀奎星,今毁。”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8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台喜雪》清.兰之清
       考注:凡丁
       纤纤细雨冷浸晨,忽作盐沙洒渐频。
       数点寒梅山顶放,一经雪到更精神。

       兰之清:(1780-?)邛崃油榨乡兰家湾人,兰玉第四子,嘉庆十五年(1810年)庚午科举人。时称“父子举人”,此诗作于嘉庆三年(1798)冬。

       《相台喜雪》描写相台山雪景,为青年兰之清成名之诗。
       相台:油榨相台山原有相台寺,俗呼:相公庙。在油榨二龙山与今下坝花楸园村的垭口上,为三国文化地名之一,清末倾圮。
       清.嘉庆《邛州志》99p:“相台山,州治西七十里。旧火井县之东,唐袁天纲为火井县令,登之以相县治。又,诸葛武侯驻师其上,故名。”
       1981版《油榨乡志》:“诸葛亮南征时登此山了望敌情;袁天罡登此山以相县治,故名。山有相台寺。”
       纤纤细雨冷浸晨,忽作盐沙洒渐频:晨起细雨绵绵,忽然大雪像盐工晒的盐巴一样铺天盖地洒下来。
       按,油榨场为古火井县治,有城墙,城中有天罡堰。治所周边有黄盐溪的盐井(在今油榨场)和盐水溪的盐井(在今火井场),其中黄盐溪的盐井使用石槽+陶管引用天然气熬盐,有考古遗迹和盐场遗名:炕盐坝。
       西汉.扬雄《蜀都赋》:“火井沉荧于幽泉,高焰飞煽于天垂,焰出通天,光辉数里。”
       晋.《华阳国志》:“汉地节中(前69-前66),穿临邛盐井,增置盐铁官。”
       元世祖至元12年(1284)撤销火井县建置时改名:油榨沱。建乡时称为:油榨乡。
       1993版《邛崃县志》887p:“民国《邛崃县志》载,油榨沱濒河,唐时火井县旧治。据乡人云:‘油榨沱躬岩山下的河水深处,有一石形如油榨,常年淹没水中……时冒水泡,状若油花,油榨沱之名由此而来。’民国二十九年(1940)建油榨乡。”
       同《志》730p:“现存天罡祠系清代重建,祠内有一石碑,高1.2米,宽0.6米,厚01.15米。碑文为:‘住持僧智越述自唐时古火井处 大清乾隆二十八年癸末立’。此碑现存文管所。在天纲寺附近,多处发现石制管道,当地人称为:火槽子。专家研究分析,确认火槽子是古时输送天然气的管道。黄盐溪四周300平方米的范围为古代盐场;据封家宅25米之河边处为火井遗址。”
       《油榨沱中形如油榨的油榨石》
        
1669595723637.jpg
       现今的火井镇
       1993版《邛崃县志》867p:“元朝撤销火井县并入大邑县时,在高家场设巡检司至清末。民国二年(1913)邛州改邛崃县时,在高家场设分知事公署;民国二十三年(1934)分知事公署撤销改为火井区,下辖高西、高北两乡和高家场;民国二十九年(1940)火井区改名:高家乡。是年冬改称:火井乡。建国后沿用火井乡名。1985年撤销火井乡,设置火井镇。”
       如今,原油榨乡的堰滩村(今称川王村)土地,仍然跟火井场边连接在一起。
       数点寒梅山顶放,一经雪到更精神:意境颇如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9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湖营》清.兰之清
       考证:凡丁
       何年兵驻战云开,村落曾经蹂躏来。
       此日恬熙风物好,酒帘高挂曲溪隈。

       兰之清:(1780-?)邛崃油榨乡兰家湾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己亥恩科举人兰玉第四子,嘉庆十五年(1810年),当兰之清又中庚午科举人时,人们贺称兰玉和兰之清为“父子举人”。嘉庆三年(1798)冬,兰之清与一帮文友游马湖庙时,闻听文友批露清初发生在马湖地方的一场大战史实后,愤然在马湖庙的白壁上题写此诗。

       何年兵驻战云开,村落曾经蹂躏来:【历史背景】清.顺治元年(1644年)冬月15日,张献忠攻陷邛州后四处搜山攻寨,对藏匿崖洞的百姓以火熏之,杀人无数。顺治3年(1646年),张献忠养子刘文秀又到邛州,屠杀遗民万余家,杀僧道千余人。当时驻军马湖营的马、胡两位千总,率兵与刘文秀部在马湖地方展开了一场血战。两千官兵全部战死在马湖两岸,当地许多百姓也被无辜屠杀。
       —引自祖籍油榨兰家湾的兰华荣《油榨出了父子举人》文
       何年:不能确定是哪一年,指当年。
       此日恬熙风物好,酒帘高挂曲溪隈:如今天下太平,人们安居乐业,到处都是杏花村。
       恬熙:安乐。
       风物:风景和地方特色的产品。亦喻义社会秩序安稳。
       曲溪隈:山、水等弯曲的地方。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9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网友提供清代千总率兵人数的研究参考》:   
       bf9dcf52b29ca868e55dfa4a22c9c8a.jpg



 楼主| 发表于 2022-11-30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澜塔砖》清.张怀泗
       考注:凡丁
       序
       旧传州东有塔,不知何处,方议修塔,适见贾秋漪书屋后,及开元寺后墙,娘娘庙后圃废砖,皆有“回澜塔”三字,朗朗可识,贾次裴有诗和韵。
       诗
       百里方州展席平,曾闻宝塔峙孤城。云嵌老佛诸天净,江卧长虹彻底清。
       一自沧桑经劫后,谁将金薤辨分明。残砖尊重回澜意,重修应须复此名。

       张怀泗:字环浦,号临川,晚称枣核老人,今广汉北外乡人。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举人,书法家。先后任怀来、顺义、宛平知县,因生性磊落,刚直不阿免官,主修嘉庆《汉州志》四十卷,著有《榴榆山馆诗钞》等集,卒年八十三岁。

       序考:蔡友仁《回澜塔与栏杆堰名称的由来》:“方议修塔,指清.乾隆时,州牧徐敏倡议复建回澜塔。
       贾秋漪宅、开元寺、娘娘庙发现回澜塔砖……开元寺在州东五十里……娘娘庙在里仁街文君井南面偏东处……重建就以回澜塔名称立项筹资,塔之易名,实始于此。”
       释者
       邛州有两处开元寺。一处在西门外盘陀山;一处在东门外高埂地方。
       娘娘庙在文君井的东侧偏南,民国时期被拱辰姚家山人—在东街加工镔铁皮制品的姚作章买建为:姚家大院。建国后为福利医院,今为临邛镇的宿舍。
       百里芳州展席平:1993版《邛崃县志.地貌》100p:“平坝,位于县之东部,大地形平坦、开阔,小地形略有起伏。其地貌成因属于浸蚀堆积的河漫滩、一级阶地和冰水堆积扇状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低矮,海拔高程460-530米。南河、䢺江、斜江纵横其间,面积311.36平方公里。”
       芳州:芳草丛生的小洲。《说文》“州,水渚也。”《尔雅.释水》水中可居曰洲。又《释名》聚也。人及鸟物所聚息之处也。
       曾闻宝塔峙孤城:曾经听说不知何年始建的回澜塔,早就耸立在邛州城外了。理由是诗〈序〉说:“旧传州东有塔,不知何处,方议修塔,适见贾秋漪书屋后,及开元寺后墙,娘娘庙后圃废砖,皆有‘回澜塔’三字,朗朗可识,贾次裴有诗和韵。”
       释者分析
       早年间始建的回澜塔,在元代的战乱中倒塌。明.万历四十四年,州牧袁昭文利用回澜塔的砖复建后取名:镇江佛塔。当镇江佛塔在“崇祯末年毁于流贼”时,部分塔砖经水路运至高埂的开元寺和文君井旁的娘娘庙去砌围墙了,其中有的砖上有“回澜塔”字样。
       1993版《邛崃县志.古建筑》752p:“回澜塔是清代在明代镇江塔基础上修建的……历三朝约170年建成。据〈重修回澜塔碑记〉说:‘洪武年间洪水为患,年不保岁……郡人王志雄倡建回澜塔。’”
       释者:但最终未复建成。
       民国〈邛崃县志.山水志〉112p:‘至万历四十四年,州牧袁昭文始建镇江佛塔,郡进士杨慎撰碑记,崇祯末年毁于流贼,其状未闻。’
       清朝乾隆时,州牧徐时敏建而未成,仅遗塔基。
       同治年间,州牧胡兴倬依据塔基重新建造,半途被议,工又旋辍。
       光绪年间,州牧李玉宣成之,而易(复)其名曰:回澜文风塔。”
       峙:耸立;屹立。
       云嵌老佛诸天净:元代始建的佛教净土—大悲寺隐藏于云雾之中。庙中原先有佛祖和护法众天神,今存庙宇。
       嵌:填镶在空隙里。
       诸天净:1、指护法众天神。2.指佛教净土。
       清.嘉庆《邛州志》289p:“云居寺旧名广福寺,始于元时,明.洪武乙丑(1385)僧永常重修,因白云闲闲岛屿之间,遂改今名。”
       释者:塔子坝前后左右有河,可称为岛屿。
       民国《邛崃县志.山水志》112p:“塔子坝有庙曰大悲庵,本僧庙,今则为尼庵。在城东南七里,肇始明朝洪武。”
江卧长虹彻底清:清.乾隆时期,清彻见底的邛江(今称南河)上便有彩虹般的长桥。
       长虹:比喻长桥。根据诗意,清.乾隆时期或更早时,南河上便建有桥梁,历史上屡毁屡建。比如清.嘉庆《邛州志》352p载:“旧有石桥基址,在古渔唱庵右”。说明清代以前便有“南桥”,而此“南桥”是石桥。
       参见清.道光罗衡斋《川南第一桥图》
        
1669769521824.jpg
       一自沧桑经劫后,谁将金薤辨分明:自从经历改朝换代,特别是明末清初的战乱以后,许多关乎邛州的史料佚失,谁能用确凿又优美的文字将其说清楚呢?!
       金薤:书法“倒薤书”的美称。比喻文字优美。
       残砖尊重回澜意,重修应须复此名:清朝乾隆时的张怀泗认为,州牧徐时敏规划中要复建的砖塔,如果建成后应当尊重历史,恢复其原名为:回澜塔。
       残砖:指旧时回澜塔的砖。
       概括
       清.光绪八年(1882)终于重修竣工的回澜塔,通高75.48米,倒映在大南河第一堰—“拦江堰”的水面上,形成旧《临邛八景》之外又一道著名景观:回澜倒影。
       《回澜倒影》拍摄:乙筱  于2002年
        
1669769571301.jpg

       回澜塔与康熙三十四年(1696)戚延裔重修的云居寺和呼月亭,以及云居寺塔近在咫尺,是古人“公馀乘兴频临眺,独坐疏林待晚风。”之山水佳处,过塔子坝边“大南河第一渡—季筢子”(宁缃语)即到。
       康熙三十年(1691)邛州知州戚延裔《云居寺》诗
       古刹清幽一径通,云山四面锁长空。公馀乘兴频临眺,独坐疏林待晚风。

       关于拦江堰
       蔡友仁《回澜塔与栏杆堰名称的由来》考证文:“拦江堰此堰,在前人文献和民间口语中亦有记载,前人文献则见於宋人晁公遡《嵩山集》卷三十八〈程邛州(敦书)墓志铭〉曰:“邛州拦江堰,久废。公治之,民溉田增多。岁饷汉中诸军百万缗,实八十万。前为守者,尝先一岁取民输以充赋,民力竭不能输,公(程敦书)上其状且失劾,未报,则戚以悲,既闻有议复除,则喜过于其民之得复除也。其后卒除十万缗,而公以乾道三年(1168)正十六日卒,年六十七,民恨公不及见,叹息以泣。
       程敦书:字通守(1100~1167),眉山人,宋孝宗乾道间(1165-1167)守邛州。文中称‘邛州拦江堰,久废。’从‘久废’二字,则可知拦江堰并非宋代所建,年代久远,建于汉唐。”
(见2015六期《邛崃经纬》)


 楼主| 发表于 2022-12-4 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元天宫后高台》清.潘元音
       考注:凡丁
       原序
       邛地鹤林寺有魏文靖公手题《云吟山》三字,幽居寺为胡安点易洞。
      
       昔闻邛笮路,今看白云吟。水势南来远,山根北卧深。
       鹤林遗粉本,易洞锁烟岑。无限东风意,苍茫问古今。

       潘元音:字希声,号东庵,成都华阳人。乾隆庚辰(1760年)举人,乾隆乙未、丙申、丁酉(1775-1777)年掌教邛州鹤山书院,1792年任广东阳山县令,嘉庆十二年(1807年)在慈音寺建元音书院,现为天府新区华阳实验小学,有《东庵诗文集》传世。

       诗题中的元天宫
       天台院 原名 玄天宫院。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尊神。宋代一避“圣祖”赵玄朗(赵匡胤)字讳,改名:元天宫院。(见《朱子语类》)
       宋.陆游《天台院咏》诗序:“天台院自小阁下临官道,予为名曰:玉宵峰。”
       已故魏尧西先生《放翁诗中之天台院咏天台山考》:“天台院不在天台山,而放翁自注所领的崇道观,是在他家乡浙江天台县天台山的玉宵峰下。陆游以此处景色与家乡天台山的玉宵峰比较,感觉过之而赞叹胜作玉宵。”
       序考
       幽居寺内原先有魏了翁借宿攻读时建的读书台。而西汉胡安点易洞,在南北朝时方才建的鹤林寺以西之西岩山。由于“易洞锁烟岑”觅而不见,潘元音认为西汉胡安的“点易洞”在汉代建的幽居寺。
       若站在历史的原点看,汉代时的临邛白鹤山中只有一座幽居寺,所以,“汉代时幽居寺为胡安点易洞”说法也很正确!
       清.嘉庆《邛州志》288p:“幽居寺在鹤林寺左。建于汉,盛于唐宋。乾隆年间,僧慈容重修有新白鹤书台,亦文靖公(魏了翁)读书处。景最幽雅,题咏尤多。”
       鹤林寺建于南齐延兴中,即公元494年。
       诗考
       昔闻邛笮路:过去听说秦始皇时期的古临邛地方,曾经有邛都国和笮都国,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前111)下诏,将邛都国迁到今西昌地区降为邛都县,成为今彝族的一支;笮都国首领被杀后设沈黎郡,即今汉源县。笮人于是分散南迁,仅在古人的一些诗中留下“笮桥”和“濮笮船”的记载,为诗人当时的见闻。
       《现代越南渔民使用的濮竹船》(网络图片)
        
1670107532245.jpg
       学者一般认为:“笮人”属汉藏语系中的藏缅语族民族。
       邛笮路:邛人和笮人迁徙的道路。
       参考 明.夏缁《南中曲之八》诗:
       蒟酱唐蒙亦漫传,邛西曾不到张骞。柔花渍白夷桐布,巨节刳青濮竹船。
       又
       今白木江和火井江古代合称“濮布干水”,根据南宋岳飞之孙—岳珂《贺李微之兼李工侍二首》诗分析,“濮布干水”流域最早建立的是:濮国。其范围广至会理县,濮人迁徙后,笮人填补了空白,亦或是笮人侵占了濮人的地盘。
      《华阳国志》:“越嶲郡会无(今四川会理县)为濮人居地,有濮人冢。”
       另见南宋.岳珂《贺李微之兼李工侍二首》诗
       一、
       当时邛蜀起濮君,褒贬春秋赖洽闻。又见璧跗攽异数,要领金匮阐斯文。
       二、
       鱼凫西隔一隅地,龙马南来四世勋。陈古鉴今皆实迹,论思亟原张吾军。
       后世评价
     “南宋文学家岳珂所著甚多,大都翔实可信,可补史传之阙。其中书集《金佗粹编》为岳飞辩冤,是研究岳飞的重要资料。集有《棠湖诗稿》,收宫词100首,并于端平元年(1234)纂修《岳氏宗谱》。”
      (欲详请分别参见以上诗的考注)
       今看白云吟:潘元音当时看到了南宋魏了翁在白鹤后山天台院中—由陆游命名的“玉宵峰”上之《云吟山》石刻。
       水势南来远,山根北卧深:发源于西南方向的白木江和火井江,在齐口合流后顺着座北向南的白鹤山脚流淌向东。
       鹤林遗粉本:指南宋.魏了翁《鹤山营造记》留下鹤林寺的历史档案:“州之西,直治城十里所,有山曰白鹤,自隋唐迄今,庵院凡十四所……”
       粉本:多义词。1、故称画稿为粉本;2、指图画;3.比喻基础。
       鹤林寺始建于南齐494年,1775年时尚存基础,而始于西汉,曾为一州胜览的《易洞秋风》与《翠阁秋荫》景观,已在明万历年间(1573-1620)消失。
       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八十五高僧记》:“南齐高、何二师,不著名氏,延兴中(公元494年)自明州象山别其师游蜀。师曰遇明则住,二师到邛,升高远览,夜见群峰火云四起,赫然有光。因访父老,则曰:‘四明山也。’始悟遇明而止矣,遂卓锡于山阴。”所创建的寺庙后来名:瑞庵。
       按,山阴,即山的北面。山南为阳,而山北为阴。
       南齐高、何二师最初卓锡所建的寺庙,应在幽居寺谷口内的彭沟—古称的“官道”旁,故今彭沟的山岩上遗有许多佛教造像!
       北宋徽宗时重修瑞庵于山头,因山林中栖息白鹤,更名为:鹤林寺。同时建造:西塔。道光时期重修西塔时,发现残砖中有“宣和二年”纪年。
       南宋嘉定十年(1217)前后,邛州知州张方曾修葺瑞庵中的“亨泉”古井,并将其传世作品一百卷取名为:《亨泉遗稿》
       张方:字义立。四川资州资阳人,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与魏了翁同年进士。历知嘉定府及邛州郡守,提点利、夔、成都刑狱兼四川制置使等职。曾题《竹溪》二字于小柏树沟内岩壁。
       清.嘉庆《邛州志.文秩》466p:“张方,嘉定中知邛州。”

 楼主| 发表于 2022-12-5 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宿两河口》清.潘元音
       考注:凡丁
       群山高不极,烟雾忽吞吐。溪水杂云流,飚驰如狂弩。
       山鬼相与号,啾啾来暮雨。宝灯亦何奇,明灭耿高树。
       卧云消清磬,平生殊自误。

       潘元音:字希声,号东庵,成都华阳人。乾隆庚辰(1760年)举人,乾隆乙未、丙申、丁酉(1775-1777)年掌教邛州鹤山书院,1792年任广东阳山县令,嘉庆十二年(1807年)在慈音寺建元音书院,现为天府新区华阳实验小学,有《东庵诗文集》传世。

       诗题中的两河口:又名双河场,因䢺坝河与大飞水相汇,故名。以下即称:䢺江。古属羌族所建䢺国,国都在䢺坝,国土至邛崃大同及白鹤山区,秦始皇时期归顺。民国十五年(1926)设双河乡,属大邑县。(此为2022年12月4日实地调查)
       网络图片
        
1670199026913.jpg

       清.嘉庆《邛州志.大邑县》84p:“大邑县秦属临邛县,汉属蜀郡江源县地。晋以后为晋原县地。唐.咸享二年(671)析置大邑县,《寰宇记》其域广大,遂以为名,属邛州。宋属临邛郡,元、明属邛州。”

       群山高不极,烟雾忽吞吐:两河口处的群山在云雾中忽隐忽现。
       不极:多义之一,无限。
       溪水杂云流,飚驰如狂弩:指两河口地方—西岭雪山后的阴阳界溪水和大、小两飞水,穿过云雾,急速地如暴风和射出的箭—般。
       按,大飞水从山顶洞口中涌出,地面垂直高度265米,水质极优,亘古未断,最大流量2.5立方/秒。据说地质学家尚未弄清楚水源来自地下何处。
1963年,邛崃县动员干部、民工共计一千余人在此修建:大飞水水电站。发电量最大5000千瓦/小时。今废,规划生态修复后,作为成都市生活饮用水源地之一。
       《大飞水》拍摄:善兵            
      
025bc5becce1935551e0db0e7838f1a.jpg                   
       《大飞水》拍摄:凡丁
         2a94e94cc93626c55c2eb298453c479.jpg
       注:相关数据提供由上图左边的李正清,为邛崃市水利局退休干部。
       飚:暴风。
       弩:古代用来射箭的一种兵器。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机等组成。
       山鬼相与号,啾啾来暮雨:傍晚时分两河口地方下雨了,山中猿猴发出凄厉的叫声。
       山鬼:古人对一种猿猴的称谓。已发现唐宋至清代,有多首诗中记录下邛州地方分布有类似人的猿猴。
       屈原《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屈原假托山中猿猴与人相恋的故事,借以抒发流放期间的情绪。
       啾啾:啾,音纠。泛指鸟、兽、虫,发出的凄切尖细声音,此处指猿啼声。屈原《九歌》:“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狖,音又。一种黑色长尾猴。
       宝灯亦何奇,明灭耿高树:远望大邑县高堂寺的圣灯,在夜空中闪烁明灭。
       耿:1、光明;2、正直。
       大邑旧八景之《高堂圣灯》诗:“不息传灯照未穷,高堂闪闪集因风。夜来取次凭虚望,多少烟山锁落红。”
       高堂寺,在大邑县城西十五华里,原属王泗,现属大邑县鹤鸣镇。山峰高程796米。始建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376-396)。沿石阶而上,寺内古柏参天、桢楠滴翠。远望山头,俨如卧佛。遥望后山,状如罗汉朝佛。


 楼主| 发表于 2022-12-6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鹤林寺》清.潘元音
       考注:凡丁
       五月溪深草木寒,读书台上想衣冠。云吟翠壁孤亭迥,鹤去南塘一水残。
       地僻只馀支遁迹,碑横犹注少师官。千秋事业真君子,莫作南朝蜀党看。

       潘元音:参见前注。
       五月溪深草木寒,读书台上想衣冠:当年五月,潘元音在鹤林寺内的了翁祠中看到明.隆庆六年(1572)邛州州判王圻题写的《重修魏了翁读书台记》后,了解到此魏了翁读书台,系明.隆庆六年(1572)从幽居寺迁建于此,而新塑的南宋魏了翁塑像,服饰是是明代风格,因而想像南宋的魏了翁应该是什么模样,穿戴什么衣冠。
       读书台:指从幽居寺迁于鹤林寺的读书台。
       衣冠:多义之一—服饰。
       王圻《重修魏了翁读书台记》:“工始于壬申岁(1572),不一月而告成,或曰:‘神不两栖,迹必寻旧故台’,新台无作焉。是役也,主之者(邛州)太守赵介石君也,同游于斯而相与赞成之者,赵君、胡培斋君、盛心所君;董其事者,僧正如常、有直也。(其理由是)白鹤山乃邛西之胜景,而魏了翁读书台,又鹤山所重,传为胜事。骚人志士之履斯境也,以台故(即荒废)欲至其处。”
       其中“新台无作焉”,即只是新建了翁祠 与 魏了翁塑像,未做新的读书台,而将北宋常安民的读书台,当成南宋魏了翁的读书台。
       云吟翠壁孤亭迥:了翁题写的《云吟山》三字,在长满青苔的岩壁上,顶上有一座亭子,与周围环景迥然不同。
       迥:区别很大。
       鹤去南塘一水残:山中白鹤飞到南塘的残水中觅食。
       此南塘指唐.张元宵钓鱼处,宋.魏了翁加以改造利用为游乐之所,取名:西湖池。是以临邛城以西方位命名的。但清.潘元音认为:以白鹤山方位来说,西湖池在白鹤山的南面,应该叫“南塘”。
       地僻只馀支遁迹:去南塘的道路偏僻而细窄。
       支遁迹:公支遁迹的简称。过去棉纺、麻纺、毛纺行业使用的表示纤维、纱线粗细程度的计量指标。
       碑横犹注少师官:指当时南塘处有碑碣记载魏了翁事迹。
       少师:应为太师,职官名,三公之最尊者。
       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县人。
       庆元五年(1199)进士,历任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国子正、武学博士、试学士院、秘书省正字,知嘉定府、知汉州、眉州、遂宁府、泸州府、潼川府。
       嘉定十五年(1222)召为兵部郎中,累迁秘书监、起居舍人。宝庆元年(1225)被黜至靖州居住。绍定五年(1232)起复为潼川路安抚使、知泸州。端平元年(1234),召入朝任权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旋即以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之职督视江淮京湖军马,封临邛郡开国侯。
       嘉熙元年(1237)去世,获赠:太师、秦国公,谥号:文靖。
       千秋事业真君子,莫作南朝蜀党看:魏了翁是品质高尚的人,推崇和追随他的人不能当成川党看待。
       真君子:指真正品质高尚的人。
       蜀党:北宋哲宗元祐年间的守旧派之—川党。以苏轼、苏辙为领袖,包括吕陶、黄庭坚、秦观、张耒等人为成员。川党反对王安石新法﹐与洛党之程颢、程颐互相攻击,直至北宋灭亡。同时,蜀党代表了中后期文坛的最高成就。
       看:古汉语读音“刊”。

发表于 2022-12-6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2-7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2-7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临邛城西楼》清.潘元音
       考注:凡丁
       莲花峰接木坪秋,万里风烟一色浮。雪满三城人罢戍,雁横䢺水客登楼。
       琴台寂寞黄花路,鹤洞阴幽杜宇愁。指点仙槎濒近远,火云烧处是梁州。

       潘元音:字希声,号东庵,成都华阳人。乾隆庚辰(1760年)举人,乾隆乙未、丙申、丁酉(1775-1777)年掌教邛州鹤山书院。

       诗题:清.乾隆乙未年(1775),潘元音登上乾隆29年(1764)由邛州知州王采珍主持修补城墙后的临邛城西门城楼了望感怀。
       历史上的临邛城共三个:
       1、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司马错伐蜀灭巴后,又在更元十四年(前311)派张若修筑的:张若城。
       晋.常璩《华阳国志》载:“张若城周回六里,高五丈,造作下仓,上皆有屋,而置观楼、射栏。”
       2、西汉末年的王莽时期之天凤年间(14-19年),公孙述任导江卒正,治所设在临邛,期间新筑临邛城,即史称的:公孙述城。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四月,公孙述称帝,国号:成家。割据蜀郡十二年,直至光武帝建武十二年(36)。
       明《一统志》:“公孙述城在邛县,即古邛州。西汉末,公孙述为导江卒正,驻临邛,即此城也。”
       (以上摘自张永春《邛崃建制沿革概略》)
       3、明.成化十七年(1481)冬始建的:明临邛城。
       胡承志《邛崃文史选集.邛崃的城墙》:“据史料载,元朝末年(1361)明玉珍(红巾军统军元帅)入川占据成都,自号:陇蜀王。成立夏政权即位称帝,改元天统。1365年其子明昇继位,明.洪武九年(1376)被明将汤和灭亡在邛崃,(朱元璋下旨)夷其城堡,将邛州‘降县附嘉。’即现今乐山市。
       明.永乐十四(1416)年,县官门仲昌率民立栅御敌。
       明.成化十七年(1481)冬,县官姚垲(言旁)发动民工将栅栏改筑成土城墙时,大规模向南向东扩张。
       明正德十五年(1520)州官李廷诏改筑土城墙为石城墙,并加厚6尺,以砂岩石墩垂直包砌,内填泥土,成45度斜坡,坡顶青砖砌垛,路宽1至2米,周长9.3华里,计3700垛口。城门4门,门洞卷拱呈半月形,洞深2丈许,双扇木门以铁皮乳钉抱饰。城上建楼,一座三层,匾题:《东望锦城》、《西宁番倮》、《南挹蒙蔡》、《北跨鹤雾》,东南角建《聚奎楼》。
       清.乾隆29年(1764)冬,因明末城楼毁于战火,城墙多处崩塌。邛州知州王采珍主持修补城墙,约一年时间完工,砌石72段,计279.1丈,新增1738座垛口,四城门改建重檐歇山式戍楼:东名:涌泉楼。匾曰《环江沃野》;西名:鉴湖楼。匾曰《瑞蔼云吟》;南名:挹翠楼。匾曰《崃山拥秀》;北名:跨鹤楼。匾曰《灵绵雾岭》。城南东南角上竖楼一座,独起三层,八角攒尖,俗称:小南门。题名:聚奎。匾曰:《文笔擎天》。
       其时,临邛城周长1638丈,计9里1分。”
       以上三城分别在三处地方,明筑临邛城即今老城区,城墙、城楼毁于上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其余两座有遗址。
       莲花峰接木坪秋,万里风烟一色浮:潘元音登上重修的临邛城西门城楼,向名山县方向的莲花烽 和 宝兴县方向的木坪眺望,包括临邛县在内,皆“万里风烟一色浮”。因临邛县与上述地方交界。
       莲花峰:在今四川雅安地区名山县境内。杨子元《蒲江县乡土志.地理志》:“蒲江山岭西支诸山发脉名山莲花峰……”
       木坪:又称:穆坪。在今四川雅安地区宝兴县境内。
       依据《雅安党史方志》摘录:穆坪土司亦称木坪土司、宝兴土司,即穆坪宣慰司,全称为:穆坪董卜韩胡宣慰使司。
     “司”指当地土司的官署。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赋予部落酋领一种特殊的权利,极具割据性。土司有文武之分,文职有土府、土州、土县,武职有宣慰司、宣抚司、招讨司、安抚司、长官司、指挥司等。
       雍正三年(1725)六月,清廷敕命坚参达结承袭明正土司兼管穆坪土司事务。达结娶金川寺土司汤鹏之女喇章为妻,又以穆坪大头人目目长女王夭夭为妾。
       在达结连年征战中,穆坪土署政务和家务都由妾王夭夭承担。朝廷为嘉奖达结的战功和表彰王夭夭治理穆坪的功劳,特授坚参达结振威将军、封王夭夭为一品夫人。
       从康熙三十九年(1700)至雍正十三年(1735)的35年间,穆坪土司为朝廷出兵平均两年一次,共出土兵10600多人次。
       雍正十一年(1733),坚参达结因积劳成疾去世。坚参达结之妻喇章膝下无子,王夭夭却生育两个儿子。其时长子坚参囊康五岁、次子坚参德昌四岁。清廷命正妻喇章代掌明正土司印,妾王夭夭代理穆坪土司职,并规定长子囊康成人后继承穆坪土司,次子德昌长大后继承明正土司。
       金川战役从乾隆十二年(1748)到四十一年(1777),断断续续打了二十九年,穆坪、明正两地肩负持久繁重的军役。近三十年中王夭夭“公顺报效”、功勋卓著,深受朝廷雨露之恩。
       王夭夭自幼聪明伶俐,从师汉人“帘官”(师爷)熟读经史,精通藏汉语言,在这位女土司执政期间,支持修路建桥,开通栈道,从事铜矿、金矿开发,鼓励藏汉集市贸易。当时江浙、福建、两湖、陕西经商贸易之人往返于穆坪的羊腸小道,不足一里长的穆坪街就有大小商号38家。
       乾隆三十八年(1773)王夭夭病逝于穆坪。清廷为表彰王夭夭功绩,下诏旌表,立“贞节坊”于穆坪上街。
雪满三城人罢戍:指发生在乾隆朝的大小金川战役,从乾隆十二年(1748)到四十一年(1777)断续29年,计投入近60万人力、7000万两库银方才平定。战后,清朝在大小金川分置阿尔古、美诺两直隶厅,为乾隆“八大武功”之一。
       三城:此处三城指大金县、小金县和宝兴县。
       雁横䢺水客登楼:潘元音登楼看见了《䢺水寒雁》景观,说明此诗作于秋冬季节。
       雁横䢺水:每年大雁南迁的季节,成群结队在䢺江的滩涂上越冬嬉戏,形成临邛旧八景之《䢺水寒雁》景观。
       琴台寂寞黄花路:经过明末清初的战乱后,欣赏临邛八景之《琴台夜月》的游人很少,以致道路上长出了野花草。
       鹤洞阴幽杜宇愁:字面意思:在白鹤山西岩的点易洞处听到杜鹃鸟的声声呼唤。实际上是叹息与白鹤山连在一起的临邛八景之《易洞秋风》、《翠阁秋荫》、《书台桂影》景观都消失了!
       杜宇:指布谷鸟以及蜀王。
       古蜀王在公元前1057年参加武王伐纣的战争后称帝,号:望帝。末代望帝名杜宇,让位其相鳖灵,号:开明氏。杜宇退隐西山死后化为鸟,每当春耕季节便出现在田间丛林发出“咕咕、咕咕”的呼叫,似在催促农人该耕种、布谷了,蜀人闻之曰:“我望帝魂也。”因呼此鸟为:杜鹃。或:布谷鸟。
      《华阳国志.蜀志》:“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適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巴亦化其教而力农务,迄今巴、蜀民农时先祀杜主君。”
     “石牛粪金、五丁开道”典故: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秦惠王将“能粪金”的石牛赠送给蜀王,蜀王派五丁引金牛成道,秦人循道而灭蜀国。
       邛崃市十方堂有“金牛庵”古庙,主祭蜀王。
       指点仙槎濒近远:传说张骞乘木筏寻河源,见妇人浣纱,以问之,曰:“此天河也。”乃与一石而归。问严君平,云:“此织女支机石也。”此传说固然不可信,但潘元音旨在引出一个临邛人物—汉代隐士严君平。以及严君平居处的临邛八景之《万石农耕》景观。
       火云烧处是梁州:一指临邛八景之《崃岭朝云》美妙景观;二指古蜀国的疆域在大禹时期便划为九州之一的梁州。三指“火云烧处”还包含临邛八景之《南河渔唱》,因《崃岭朝云》景观标注在邛来山的“土地坡”上,而邛来山下就是南河。
       清.康熙《邛州志.沿革》34p:“邛为古蜀国,禹贡梁州之域。商并梁于雍,周职方以梁合雍,其地为蜀国。慎靓王五年,秦惠王置蜀郡,地蜀焉。秦始皇二十六年置临邛县,取邛来山以为名。”
       释者:此首诗除了若干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而外,还隐含全部临邛八景!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0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临邛集事》清.潘元音
       考注:凡丁
       青鞋布袜文君井,白鹤云吟魏子台。点易不随人卖卜,挥琴还让女抡魁。
       天上孤星随弹落,云中金钵向莲闻。王家孝子忠臣辈,也向临邛九坂来。

       潘元音:字希声,号东庵,成都华阳人。乾隆庚辰(1760年)举人,乾隆乙未、丙申、丁酉(1775-1777)年掌教邛州鹤山书院。

       青鞋布袜文君井:南宋的陆游,因抗金愿望未实现而失意落魄,游司马琴台和文君井遣怀。
       陆游《文君井》诗
       落魄西川泥酒杯,酒酣几度上琴台。青鞋自笑无拘束,又向文君井上来。
       白鹤云吟魏子台:指魏了翁筑在幽居寺内的读书台 和 在陆游命名的“玉宵峰”大书勒石的《云吟山》三字。
       魏子:指魏了翁。子,古代对有道德、学问的男子之尊称。
       关于云吟山及其牌匾
       清.康熙《邛州志.遗翰》43p载:“云吟山,魏了翁大书勒石。”(在邛州白鹤山陆游命名的玉宵峰上)
       清.嘉庆《邛州志.艺文志》1338p:吴省钦〈书邛州白鹤山魏文靖祠壁〉记:“魏文靖鹤山书院在蜀者有四:蒲江、邛州、眉州、泸州。眉、沪公所治,邛、蒲江公故居,公十八岁而登第,以亲老乞外,未几丁生父忧,筑室白鹤山下。晚而督视京湖军马,理宗御书《鹤山书院》以赐。今邛、蒲皆有白鹤山,公书院当在邛……
       虞集(注)记公曾孙魏起之言曰:‘吾先世临邛之书院,灌莽莫治,其侨诸靖者(注),存亦无几。曾大父(曾祖父)实葬于吴,先庐在焉,原规为讲诵之舍。是史称鹤山书院者,固在邛不在蒲。’
       而《四川志》言:‘蒲江北潘家山有公墓神道碑,(虞)集雅与(魏)起(交)游。’记必不误,误在志也……(白鹤)山距邛州西七里,为公书院故址。
       雍正甲辰(1724),知州张纯别祠公于(幽居寺)山曲,而摹公分书《云吟山》三字榜之(邛州白鹤山魏文靖祠)楹间(见注)。(而)“云吟山”在夹江县西三里,公书今尚存,(吴省钦认为)张纯盖摹邛州试院以榜,而其实《云吟山》(三字)来自夹江者。”
       说明:为方便释读,以上引用史料中括弧()内文字,为释者所加。
       注
       侨诸靖者:侨置在各地的鹤山书院。侨,侨置。诸,各地。靖,没有变故或动乱的地方。
       榜之楹间:知州张纯将所摹公分书《云吟山》匾,挂在鹤林寺了翁祠前两边的柱子之间。当时,原先幽居寺中的了翁祠,已于明.隆庆六年(1572)在时任邛州太守赵介石的主张下,迁至鹤林寺常安民的读书之庵。
       吴省钦:(1729-1803)字冲之,号白华。上海南汇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癸未科进士,授编修,历四川、湖北、浙江学政,官至左都御史,有《白华初稿集》传世。
       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道园。世称邵庵先生。祖籍成都仁寿(今眉山市仁寿县),临川崇仁(今江西抚州市崇仁县)人。元朝官员、学者、诗人,南宋左丞相虞允文五世孙。虞、魏二家为世交。
       张纯:正黄旗监生,康熙五十五年(1717)至雍正初年任邛州知州。雍正甲辰年为雍正二年,即1724年。

       许兆罴《云吟山跋》(见清.嘉庆《邛州志》1341P)
     “先生文章品行,光烛(天地)两间,即汉隶法书(《云吟山》牌匾)亦堪千古。余以摄篆,假馆于斯,得瞻手翰。但为风雨飘摇,惜多剥落,窃虑年深磨灭,爰命江西从孙振基勾剔尽刊,制额悬祠,用垂不朽。”
       许兆罴:江西人。顺治、康熙年间代理邛州州官。
       摄篆:指代理官职,掌其印信。因印信刻以篆文,故名。词出邵长蘅《青门剩稿》。
       假馆:借用做馆舍。即许兆罴借用鹤山书院做办公场所和住所,因经过明末战乱后,原先建在现今南街邛崃市委处的明代邛州衙门成为废墟。
      经许兆罴修复的邛州鹤山书院《云吟山》牌匾拓片(原匾保存于邛崃市文物局)
        
1670468104592.jpg
       附录
       康熙《夹江县志》:“云吟山西二里,云出岫时,肤寸而合,松涛一起俨如云吟。魏了翁读书其上,隶书《云吟山》三大字刻石,今存。安国禅院,即昆卢寺也,唐建,历代皆盛,后皆云吟山。”
       夹江县之“魏了翁讲书鹤山书院碑”拓片
       (现藏重庆市北碚图书馆)
        
1670468148719.jpg
       跋文:魏了翁讲书鹤山书院手书此碑  书院久废碑无所归  万历七年三月吉日  知夹江县事  滇太和人杨可贤复移建于此以永其传
       中书:(公分书)云吟山
       落款:临邛魏了翁

       并录
       马维翰《临邛杂诗八首》中咏颂“邛崃云吟山”诗(见清.嘉庆《邛州志》1225p)
       其二
       云吟山顶暮烟碧,渔唱庵头新月黄。别院风清谁展帙?孤舟人静自鸣榔。
       其八
       天柱南湖影,云吟北寺钟。何心安别馆?随意数奇峰。
       马维翰:(1693—1740)字默临,号侣仙,浙江海盐人。清.康熙六十年(1722)进士,雍正六年(1728)赴邛州清丈田亩。

       概括
       南宋.魏了翁出生于夹江的高氏,过继与蒲江的魏氏。了翁为生父丁忧时,在临邛白鹤山下筑室授徒。当南宋.理宗皇帝于绍定五年(1232)书赠了翁《鹤山书院》题字后,临邛白鹤山的筑室方名:鹤山书院。除悬挂宋理宗赠送的《鹤山书院》题匾外,还手书《云吟山》牌匾悬于邛州白鹤山下的鹤山书院。明.正德十三年(1518)鹤山书院因“违州稍远”而迁至学道街北,之后又迁两次。
       由于魏了翁在南宋多地任过官,为名人效应,鹤山书院后来在全国多处仿建。另外全国还有五处“云吟山”,其中之一在了翁出生地的夹江县,并有“云吟书院”一座。清.光绪十一年(1885)顺天大兴县(今北京大兴区)举人陈遇赞任夹江县令时,有《云吟书院校士题》诗。
       以康熙《夹江县志》说:“安国禅院即昆卢寺也,唐建,历代皆盛,后皆云吟山。”推知宋代以前夹江并无云吟山!
       根据夹江县“云吟书院”中的《魏了翁讲书鹤山书院碑》跋:“魏了翁讲书鹤山书院手书此碑  书院久废碑无所归”分析:此碑于明.万历七年(1579)三月,由夹江知县杨可贤在邛西七里的鹤山书院旧址复制或直接移至夹江。
因为
       一、夹江县只有“云吟书院”而没有鹤山书院。
       二、明.正德十三年(1518),因成化十七年(1481)年临邛城便已东迁,此后“鹤山书院违州稍远,大夫士庶无所从游。”知州李谳(江西吉安人)便将“荒址荛薪”的故鹤山书院迁建于学道街北了。

       点易不随人卖卜:点校《周易》的临邛人胡安先生是西汉初期人,而卖卜“日得百钱则下帘”研究《周易》并著书立说的严君平,是西汉末至东汉初隐士。
       挥琴还让女抡魁:司马相如挥手抚琴的样子很潇洒,被他琴心挑动的卓文君也是女中一流,她不仅年青、漂亮、能干,还是大家公认历史上少有的才女。
       抡魁:科举考试的第一名。
       天上孤星随弹落:清.嘉庆《邛州志.仙释》812p:“唐,张远宵,眉山人,寓居邛之崇真观辟谷修真,常持弹于观内向空打去。问之,曰:‘打天上孤辰寡宿者。’人有求嗣者,祷之即应。又以篆符救世,由是人争奉之。居数年,忽一日书符于壁,如四月老翁状,符就落壁,隐身不见。至今城内锄犁掘土者常得弹子,上有红点,坚实异常。相传女人佩之宜男,观中犹有石镌遗像云。”
       清.嘉庆《邛州志.仙释》812p:“张远宵,眉山人,寓之邛之崇真观。”
      《明一统志》:“挾仙樓:在州北,崇真觀後。昔有仙人張逺霄常徃(往)來於此,毎挾彈,視人家有災者為擊散之,此其故居也。”
       又载:“玉皇樓在州北。甃石為臺,髙數丈。登樓於上,憑髙望逺,可極山川之勝。”
       云中金钵向莲闻:金钵寺在孔明与下坝交界地方,今属平乐镇。
       向莲闻:一心向佛的传闻。佛像基座称为:莲台。
       清.嘉庆《邛州志.祠寺》293p:“金钵寺在州南二十里,明.神宗时(1573-1619)僧本然于荒山结庵,乡人常见庵顶云中有钵状,因语僧。于云起处掘之得金钵,云中金钵不复见,因以名寺。”
       明末,金钵寺胡姓和尚法名:振祥。将位于南河边“鸟林”地方的祖宅舍出建为庵庙。
       2009版《平乐镇志》623-624p:“金钵寺,始建于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明末清初,曾有胡姓僧人入寺为僧,法号振祥,乱平后,改州南两里的家宅作渔唱庵。”
       清.嘉庆《邛州志.祠寺》289p:“渔唱庵,州人胡海舟故宅也,因献贼之乱,其孙入金钵寺为僧,号振祥。贼平后以宅为庵。康熙壬子(1672),知州祖永杰暇游至此,闻渔歌之声,因以“渔唱”名庵。其地雅,多松竹。知州张纯有联:晓来鸟语,碧竹森森绕上院;晚去渔歌苍松劲劲砥中流。”
       王家孝子忠臣辈,也向临邛九坂来:王阳和王尊都是山东琅邪籍的益州(今成都)刺史。其中,王阳为护送先人灵柩回山东琅邪原籍的孝子,因怕有闪失不敢过;而从山东琅邪来到大相岭九折坂的王尊,是朝庭派往益州赴任的忠臣,必须过七十四道拐的九折坂,所以命令随行的驭者:“冲上去!”
      《汉书.王尊传》:“先是琅邪王阳为益州刺史,行部至邛郲九折坂,叹曰: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后以病去;及(王)尊为刺史,至其坂,问吏曰:此非王阳所畏道耶!吏对曰是,尊叱其驭曰:驱之。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即此。
其驭:跟随王尊驾驭马匹的人。
       九折坂:亦名邛崃坂。坂,音板,即山坡。秦汉时属临邛县地,隋置雅州,唐置荥经县。县西南的大相岭,南坡山道有七十四道拐,道途艰险。
       大相岭又名:邛崃山。位于今四川省雅安市南部,荥经、汉源两县边境,延伸至洪雅县境内。略呈东西走向,长约110公里,宽25—50公里,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
       刘昭注引《华阳国志》佚文:“邛崃山,本名邛来山,故邛人、笮人界也。”又云:“邛人自蜀入,度此山,甚险难,南人毒之,故名邛来山。”
       释者
       以《汉书.王尊传》推知,东夷民族的邛人部落早在数千年前就从中原的东部—山东地方辗转迁徙,翻越九折坂至蜀地,建国后分封子孙于各处,成为西南土著民族之外的族属:西南夷。
      《夷太平暨安人安氏墓志铭》:“夷之先,鱼凫支子,割封沐川。秦并蜀,绝弗通。以汉唐,惟羁縻,以贵种自居其地。”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1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渔唱庵》清.潘元音
       考注:凡丁
       才过临邛问酒垆,又来山上访樵夫。醉中不辨巴山乌,强把鹃啼当鹧鸪。
       文峰倒映满江霞,翠竹阴阴隔浦沙。欸乃一声人不见,渔舟归去夕阳斜。

       潘元音:字希声,号东庵,成都华阳人。乾隆庚辰(1760年)举人,乾隆乙未、丙申、丁酉(1775-1777)年掌教邛州鹤山书院。1792年任广东阳山县令,嘉庆十二年(1807年)在慈音寺建元音书院,现为天府新区华阳实验小学,有《东庵诗文集》传世。

       诗题中的渔唱庵:原为平乐金钵寺僧人胡振祥家宅,周围一片鸟林,明末张献忠屠邛后,胡振祥舍宅为庵。清.康熙壬子年(1672)由知州祖永杰(字泽潜,镶黄旗人,康熙元年(1662)始任邛州知州)取名为:渔唱庵。由顺治八年辛卯科(1651)邛州举人植敏槐题《古渔唱庵》匾。
       同时于庵内墙壁书写南宋.临邛郡守张方的《调酹江月》词:
       临邛南去,拂云影猗猗,万竿修竹。竹里招提幽径渺,门枕清沙江曲,隔岸疏林,远滩荒荻,掩映渔家屋。轻船个个,中流往来何速;
       日落收网归来,烹鱼煮酒,几缕烟凝绿。才掩禅关僧课晚,敲彻木鱼声续。数点鱼灯,一龛佛火,遥映如星簇。渔歌梵呗,两股音韵相逐。
       清.戚延裔《南河渔唱》诗句:“江干缓步伴鸥行,一线风牵欸乃声。地以鸟林为故迹,庵因渔唱得其名。”
       见
       2009版《平乐镇志》623-624p:“金钵寺,始建于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明末清初,曾有胡姓僧人入寺为僧,法号振祥,乱平后,改州南两里的家宅作渔唱庵。”
       清.嘉庆《邛州志.祠寺》289p:“渔唱庵,州人胡海舟故宅也,因献贼之乱,其孙入金钵寺为僧,号振祥。贼平后以宅为庵。康熙壬子,知州祖永杰暇游至此,闻渔歌之声,因以“渔唱”名庵。其地雅,多松竹。知州张纯(康熙五十五年(1717)至雍正初年任)有联:晓来鸟语,碧竹森森绕上院;晚去渔歌,苍松劲劲砥中流。
       才过临邛问酒垆,又来山上访樵夫:乾隆乙未(1775)年,潘元音从成都到邛州任鹤山书院山长时,首先访问司马琴台和文君井,之后出南门访问邛崃山、铜官山、文笔山等。
       醉中不辨巴山乌,强把鹃啼当鹧鸪:因为才喝过文君酒,醉醺醺地分不清林中传来的“咕咕”声是杜鹃还是鹧鸪的叫声。
       文峰倒映满江霞,翠竹阴阴隔浦沙:潘元音到邛州掌教鹤山书院时有两处《文峰倒映》景观。
       一是始建于唐的下坝大排山之:汇川塔。又名:文峰塔。倒映在白木江中的景观,站在平乐乐善桥上可见,人叫:文峰倒影。
       民国《邛崃县志》131p:“下坝场之大排山塔,培西南文风,故大排山下小河子有:文风桥。”
       二是邛南文笔山上的文笔塔倒映在南河面。
       虽然“回澜倒影”也属于“文峰倒影”范畴,但回澜塔的复建在清代历三朝约170年,至光绪年间方才完工。
       故此诗中“文峰倒映”的文峰,是指临邛城南的文笔山 和 文笔塔。
       欸乃一声人不见,渔舟归去夕阳斜:傍晚时分,渔人收网归去,有的停泊在河中心的沙洲边,夕阳下男人忙着交易卖鱼,女人忙着生火煮晚餐,站在船舷上的只只渔鹰放松地拍打着翅膀,互相叽咕呼叫,船中则点点渔火,袅袅炊烟。
      
欸乃:象声词,摇橹声或船篙入水声。读:袄霭。<唐韵>:“欸音霭,乃音媪。       按
       过去南河中的沙洲,从南桥墩以西一直到金牛庵(注)下边,沙洲上的云雀(注)不时地一飞冲天后像直升飞机般停留半空,一鸣惊人地欢歌一番后从高空垂直降到沙洲上,常引得行人驻足观望倾听,与渔翁、渔船、渔鹰共同组合成“南河渔唱”的绝唱。上世纪八十年代,沙洲被生产队当成采砂场挖掉三分之二以上后,该景观随之消失。
       云雀:著名鸣禽。邛崃人俗呼:叫天子、小百灵。生活于河滩、沙洲、草地,雄鸟鸣声洪亮婉转动听,以一鸣惊人形容毫不夸张。
       《云雀》网络图片
        
1670721213297.jpg

       金牛庵:在十方堂,清罗衡斋《川南第一桥图》中有标记。1973年,庙址出土过外型像张衡地动仪的陶罐,内装佛像八尊,始建年代应不晚于三国蜀汉。
       民国《邛崃县志.古迹、寺塔》110p:“城南二里南河南……山边有竹叶寺、金牛庵,古庙也。”
       1958年,金牛庵改建为:地方国营邛崃制药厂。庙中的蜀王(杜宇)、川王(李冰)、蛮王(孟获)三尊石像保存于原生产队的保管室,仍名:金牛庵。文革后常有香客朝拜,前年尚存,而今不知还在否!
      
       《金牛庵中供奉的历史人物》:蜀王(中)、川王(左)、蛮王(右)
       1670721302903.jpg
      
       蜀王杜宇(又称:谷王)
      《华阳国志》〈蜀志〉记:“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適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巴亦化其教而力农务,迄今巴、蜀民农时先祀杜主君。”
       川王李冰(又称:川主)
       先秦时期不仅兴修都江堰,还在什邡“凿瀑口,导洛水”入平原,又凿开汉源县离崖的离堆,并且通正崇州文井江,以及临邛白沫江、火井江、南河至宜宾水道。因李冰兴修水利造福于民,被川人尊为川主而敬祀之。
       夷王孟获(又称:蛮王)
       为三国时期夷族人首领,诸葛亮南征时,在孔明乡“躲兵槽”内“七擒孟获”,之后于孔明“欢喜坡”释放。孟获感动于诸葛亮仁慈而归顺蜀汉,为保障北伐中原奠定了后方安全基础。

       释者认为:
       金牛庵国内仅见,是独具地方特色的古庙,能集中反映古蜀国的悠久历史,极具史料研究价值。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2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临邛道中》清.潘元音
       考注:凡丁
       七里香开花似雪,半堤春涨柳如丝。
       无端走向临邛去,醉卧文君井上时。

       潘元音:字希声,号东庵,成都华阳县人。乾隆庚辰(1760年)举人,乾隆乙未、丙申、丁酉(1775-1777)年掌教邛州鹤山书院。1792年任广东阳山县令,嘉庆十二年(1807年)在慈音寺建元音书院,现为天府新区华阳实验小学,有《东庵诗文集》传世。

       诗题中的临邛道中:潘元音于乾隆乙未(1775)年任邛州鹤山书院山长时,从成都前往临邛的途中。
       七里香开花似雪,半堤春涨柳如丝:此诗作于1775年春应邛州州官之邀任鹤山书院山长之时。其时春光明媚,沿途七里花香,岸柳依依。


       七里香:为芸香科九里香属小乔木。开白色花,散发浓烈的芳香气味,远距离即可嗅到故名。别名满山香、过山香、千里香等,产于南方诸省。
       《七里香》网络图片
       1670806375176.jpg
       无端走向临邛去,醉卧文君井上时:无端其实是有端,即为了喝临邛酒并了解文君井的历史。
       无端:没有来由。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2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
       三国时期的夷族人(网络图片

1670806788804.jpg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3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鹤林寺》明.王来贤
      
考注:凡丁                   欲览邛崃胜,登临亦快哉。鹤飞仙驭动,龙抱石光回。
       点易终余洞,读书空有台。诸天钟磬响,同听棹歌回。

       王来贤:安徽合肥县人。明.隆庆五年(1571)辛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16名进士,明代刻书家。万历初任贵州提学官;万历十三年刻刊金代刘完善撰《刘河间伤寒》等三书。

       诗题中的鹤林寺:借指白鹤山。
       鹤飞仙驭动:相传胡安在点易洞修道成仙,跨鹤飞升,后人故将点易洞改称“仙人洞”,并镌刻在《点易洞》口,据说每字草帽子大小。1952年始修邛高公路时洞口炸毁,尚余洞身约一半。
       宋.陆游《次韵宇文使君山行》诗注:“仙人胡安学道西岩,跨鹤上升,(白鹤)山以此得名。”
       龙抱石光回:点易洞口原有“龙抱石”景观,即光溜溜的巨石上长有一棵古树,根部盘绕其上像龙形。这样的景观石在南京燕子矶也有,比如明.宗臣《登俯江亭》诗句:
       帝城秋色逐人来,吴楚东南首重回。风起大江龙抱石,日高天柱客登台。
       一尊芳草晴相媚,十里芙蓉秋未开。酒罢忽歌湘水曲,浮云何处不堪哀。
       点易终余洞:西汉胡安的《点易洞》后来成为所谓的“仙人洞”;而北宋监察御史常安民的读书之庵,明代时却成为南宋魏了翁的:了翁祠。常安民的读书台权当成魏了翁的读书台。
       点易洞:西汉临邛人胡安先生点校并教授《周易》之洞。与其始建的翠屏阁形成《易洞秋风》和《翠阁秋荫》景观,宋代均被列入临邛八景之中,历史上极符盛名。
       晋.陈寿《益都耆旧传》载:“胡安,临邛人,聚徒白鹤山,(司马)相如从之受(易)经。”
       明.万历五年(1577),州守鞠文谷新建点易书院、修露亭、建梅竹轩、恢复翠屏阁。洞侧有明.天启进士杨伸书《滴露研朱》四字摩岩石刻。
       清.康熙《邛州志》61p:“翠屏阁,在州西七里白鹤山西岩寺左,汉胡安先生创立,阁前山势峭壁,殊为胜览,宋陆务观(陆游)有‘把酒孤亭半日留,西岩独擅鹤山秋’之句。其阁久废,故址犹存。”
      《蜀中名胜记.卷十三》:“翠阁秋阴景观,最迟明万历年间犹存。”
       读书空有台:了翁祠和了翁读书台原在幽居寺内。明.隆庆六年(1572),在知州赵介石授意下迁至鹤林寺常安民的读书之庵。
       常安民:(1049-1118)北宋临邛人,字希古。年十四入太学,春试第一,主司见其年少,欲下之,判监告王安石,安石命学者视以为准。熙宁六年(1873)举进士,知长洲县,元祐初,擢大理寺卿、鸿胪丞.历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等,绍圣初拜监察御史。
       绍圣二年(1095),因谏阻御史董敦逸弹劾苏轼、苏辙兄弟,奏议:“二苏负天下文章重负,恐不当尔。”反被董敦逸弹劾,贬监滁州酒税,历温州通判、提点永兴军刑狱。
       宋哲宗末年(1199),因论蔡京“奸足以惑众,辩足以饰非,巧足以夺人主之视听,力足以颠倒天下之是否……”蔡京用事,将安民列入不同政见的元佑党籍被革职,流落二十年后于政和末年卒,年七十。南宋建炎四年(1130)赠:右谏议大夫。
       诸天钟磬响,同听棹歌回:在点易洞前聆听白鹤山诸寺院传来的钟声和磬声,同时欣赏南河上船筏竞渡的胜景。
       诸天:佛教语。指神界的众神位。泛指白鹤山诸寺院。
       宋.魏了翁《邛州鹤山营造记》载:“自随唐及今,庵院凡十四所,远有胡安先生授《易》之洞……西岩翠屏,万竹之景,皆山中胜处。”
       棹歌:船夫行船时所唱的歌。
       按,火井江和白木江在齐口汇聚后称:南河。亦称:邛江。
       古临邛为南方水上丝绸之路首城,过去的南河船筏竟渡,点易洞前成为一江之胜览。
       清.嘉庆《四川通志》卷五十六〈舆地〉:“翠屏阁前,山势峭立,翠屏当前,为一州胜览。今据实地考,这段地段的东南面,为高耸横亘的木鱼岗,即上述诗文所指。”
       按,翠屏阁为西汉胡安始建。
       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秦惠文王更元七年(前318年)意欲伐楚,司马错力主‘蜀有杰、纣之乱,其国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供兵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而天下并矣。’”
       公元前256至公元前251年,李冰任蜀郡太守时通正临邛的白沫江、火井江和崇州文井江,并凿烧开乐山乌尤、凌云二山以及宜宾境内的大滩礁岩。为秦始皇灭楚战争提供水上军需物资运输创造了条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逐渐成为:南方水上丝绸之路。
       邛崃物产(如邛陶、邛竹杖等)经白沫江、火井江集运至十方堂码头后东下成都、乐山、宜宾、荆楚、江浙地区乃至海上丝绸之路,已成为历史学家们的共识。
       邛崃段的水上丝绸之路,上世纪五十年代时仍然方兴未艾。六十年代以后随着公路运输不断发展,以及上游水利工程不断开发,南河来水量减少,水运风光不再。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4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筒车》清.王前驱
       考注:凡丁
       本是长林竹几枝,河干成器自矜持。转身破浪非蛮力,举首为霖即雨施。
       吞吐不持一己溺,周旋总为万民饥。稿苗莫叹江河下,挽挹中流彼注滋。

       王前驱:邛州人,康熙二十六年(1687)举人,官江西万安县知县。曾经参与康熙三十三年(1694)清.康熙《邛州志》的编修。

       诗题筒车:一、指我国古代发明的利用水力自动提水灌溉设施。二、拟人化歌颂筒车的献身精神。
       《筒车》网络图片
        
1670978148075.jpg
       清.乾隆时期,临邛人孙仕璋任山东沂州府日照县知县时,曾将筒车技术传到山东地区。
       孙世璋:兴贤街人,乾隆乙丑科进士,乾隆文学侍从,人称:孙翰林。
       清.嘉庆《邛州志》:“清.乾隆乙丑科(1745)进士,授山东沂州府日照县知县。适遇蝗灾,奉文赈济,躬亲散给,全活甚多,相田野,教人河边扎筒车取水灌溉,民受其泽。后归,授徒终老,卒年七十有八。”
       本是长林竹几枝,河干成器自矜持:邛崃地区的筒车多用常见的竹子扎成,外地不产竹子的地方则用木材制作。这种靠水力自动的古老筒车,有的高达十米以上,在山区和平原的河流、溪谷间形成一幅幅田园风光画景。
       河干:河边、河岸。
       转身破浪非蛮力,举首为霖即雨施:描写筒车的工作原理—以水流的动力代替人力,实现自动化浇灌农田。
       蛮力:粗笨的气力。
       吞吐不持一己溺,周旋总为万民饥:歌颂筒车不辞劳苦,舍己为人精神。
       吞吐:吞进和吐出。
       周旋:多义词,盘旋、回旋、应付。
       不持:危而不持,汉语成语。原义为人即将跌倒而不搀扶,引申为国有危急之事,不须外力扶助便能安然平息。《论语》:“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稿苗莫叹江河下,挽挹中流彼注滋:枯槁的禾苗不要伤心,有筒车从江河中舀水为你灌溉。
       稿苗:枯槁的禾苗。
       挽挹:挽,向上卷起。挹,把液体舀出来。
       中流:江河中央、水中。
       注兹:从有余的地方取出来,以补不足。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