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齐口庵》清.付燮诇
考注:凡丁
联辔山行竹径荒,满林新绿间残黄。参天松老枝枝古,似雪梅开处处香。
云去云来山态改,溪分溪合水声长。诸君未尽探幽兴,僧含清闲醉不妨。
付燮诇:字去异,号绳庵,今河北正定灵寿县人,荫生。清.康熙二十三年(1685)知邛州,后迁官福建汀州知府,著有《琴台遗响》,诗词彬雅,任中政事清和。
齐口庵:在今平乐镇与水口镇交界处。即:下坝大排山北面之白木江(今写作白沫江 下同)与火井江汇流处,以下即:南河。古称:邛水。
清.康熙《邛州志.山川》40p:“齐口,州治西二十里。庄子谓水之旋磨处曰齐,则此命命亦古矣。凡水合处俱称口,如江口、汉口之类,盖汇平乐、火井二江,东注入䢺水为:南河。”
清.嘉庆《邛州志.祠寺》303p:“齐口庵,在州西二十里。因庵前二水相合,故名。明季僧如昭建,国朝乾隆二十八年(1763)僧善性重修。”民国年间毁圮。
齐口:临邛城始建于公元前315年的先秦时期,始建之初即选中齐口为秘密训练水军伺机伐楚的地方之—。
2009版《平乐镇志.齐口景区》251p:“距平乐市镇六公里,与水口镇域隔水相望。白木江与火井江汇合处名:齐口沱。民国《邛崃县志》记为:‘齐口潭,一名七里漫,水势平而多鱼,火井江至此与之合。’古代,官府曾征夫役,伐巨木,在齐口建造船泊,以及训练水军……”
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秦惠文王更元七年(公元前318年)意欲伐楚,司马错力主蜀有杰、纣之乱,其国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供兵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而天下并矣。”
联辔山行竹径荒:多人在山道上联骑行走。辔,音配。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满林新绿间残黄:指平乐地区自古盛产竹子。古人用于造船、架屋和制作笮索桥。东汉始用于造纸,宋代时“纸市尤大”,今芦沟内有造纸作坊遗迹。
发源于天台山的白木江和发源于镇西山的火井江,其流域为古笮人居住地,笮人渡河用竹片拧成的索桥,古称:笮索桥。先秦时期由蜀太守李冰推广,为现代拉索桥的始祖。
宋.顿起《元符二年二月七日按部过邛州火井县三友堂小酌》诗:
序:此邑以山、水、竹为三友。
诗句:
七盘一何高,苍翠净寥廊。夜雨濯杉桧,春风散芝药。细云散岩色,细迳度危笮。
其中“细径”指山路;“危笮”指笮桥。
2009版《平乐镇志.齐口景区》251p:“……有齐口庵遗址、大排山汇川塔遗址、古笮索桥遗址。”
笮:音竹。亦写作筰。用竹篾拧成索用以渡河叫:竹索桥。《仪礼•旣夕》:“甲胄干笮。注:笮,矢箙也。释名:弩所受之器,织竹曰笮。”《说文》1、屋上的箔席。用竹或苇编成,铺在瓦下椽上。2、姓。3、古笮人。
联辔山行竹径荒:齐口以南的平乐河两岸山连着山,其间“参天松老枝枝古,似雪梅开处处香。”
云去云来山态改:山中云遮雾绕,时时改变着山的形态。
溪分溪合水声长:发源于天台山的白木江,和发源于镇西山的火井江,(统属邛崃山脉)流到齐口汇合后古称:邛水。今称:南河。继续往下流入长江。
清.康熙《邛州志.山川》40p:“邛水,州治南五里,俗呼:南河。源出邛崃山。《山海经》曰:‘崃山,邛水出焉。’”
诸君未尽探幽兴,僧含清闲醉不妨:这一次公休日,付燮诇邀约好友一同观赏齐口一带的山水风光,借以了解该地方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