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2538457156@qq.c

历代名人吟咏邛州杂诗辑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7 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幽居寺访鹤山书台拜文靖公遗像》清末.宁缃
       考释:凡丁
       山川无恙路蓁芜,古寺寻碑访大儒。八种遗书新理学,二旬开府旧签枢。
       云吟西蜀夹江窄,鹤去南塘一水枯。故国迢遥归未得,天涯何处是幽居?

       宁缃:(1846-1921)字:云若。一字:荣若。晚号:遇园老人。文庙街人,祖籍固驿白马庙。光绪戊子科(1888)举人,因丁父忧,未参加铨选,文散官。诰授:奉政大夫。后任咸安宫教习,正五品。历河北丰润(今唐山市丰润区)知县,代理直隶祁州(今保定)。
       代理:以他人的名义,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对被代理人直接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行为。其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
       民国八年(1919)任邛崃志书局局长兼总编纂,主修《民国邛崃县志》。著有《魏文靖公史传考略》、《蘦芗诗存》、《蘦芗草堂文集》等。
       民国《邛崃县志.清邛州举人》206p:“宁缃,光绪戊子科举人,官直隶丰润县知县。”
       同《志》258p:“宁缃,教习、知县,签分直隶试用,过候补班,代理祁州署丰润县,补丰润县。

       诗题
       幽居寺访鹤山书台拜文靖公遗像:【大意】宁缃游览幽居寺内魏了翁读书台并拜谒了翁木刻像后,再到鹤林寺中游览,发现鹤林寺中又有一个“魏了翁读书台”,而所谓“了翁泥塑像”造型时代特征为明代。经他辨识、考证后,指出此一座所谓的“南宋魏了翁读书台”,其实是“北宋谏议大夫常安民之读书台”;所谓“魏了翁泥塑像”属于臆造!
       宁缃
后来在他主修的民国《邛崃县志》中纠正如下:
       民国《邛崃县志.古迹考》75p:“魏文靖公(魏了翁谥号文靖)书台,在治西七里白鹤山幽居寺,明弘治丙辰年(1496),州牧汪中建。肖像木刻,须少无髯,铁脚纱帽,紫袍金带皂鞾。是为文靖为华文阁待制时冠服,台上有鹤山先生魏公刻像。《碑记》为成都徐商(示旁)撰文、郡人刘源书。石刻竖在台右;
       常谏议(常安民殁后追赠:右谏议大夫)读书台,在州西白鹤山鹤林寺。(而此)肖像(为)泥塑,系是长髯,高山冠,与介导红袍而又盖玄端,手执如意,宋无此制。从前(安民)书台肖像系是台谏议服。
       而误为魏文靖者,由明隆庆壬申年(1572)州判王圻一诗一记也。按王圻字元翰,上海人……清初戚延裔修(邛州)志时,遂两归鹤山,而存疑也!”
       王圻《重修魏了翁读书台记》(摘要)
      “工始于壬申岁(1572),不一月而告成,或曰:‘神不两栖,迹必寻旧故台’,新台无作焉。是役也,主之者太守赵介石君也,同游于斯而相与赞成之者,赵君、胡培斋君、盛心所君;董其事者,僧正如常、有直也。(理由)白鹤山乃邛西之胜景,而魏了翁读书台,又鹤山所重,传为胜事。骚人志士之履斯境也,以台故(即荒废)欲至其处。”

       诗
       山川无恙路蓁芜,古寺寻碑访大儒。八种遗书新理学,二旬开府旧签枢:【大意】宁缃说,白鹤山还是那座白鹤山,竹溪还是那条竹溪,但是由于很久无人到幽居寺寻访魏了翁的读书台了,去幽居寺的道路草木杂乱丛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二十一岁即中进士的魏了翁仕途通达,其诸多著作被大量翻刻传世。
       蓁芜:即荒芜。指草木杂乱丛生。
       大儒:指魏了翁。(见前注)
       八种遗书新理学,二旬开府旧签枢:魏了翁二十一岁中进士后出任眉州知府等职,平生著作很多,成为南宋新派理学家。
       八种遗书:八,表示多,非仅八数。指魏了翁的诸多著作,被后人翻刻印刷。
       二旬开府:魏了翁(1178~1237)庆元五年(1199)中进士时21岁,24岁前后历官眉州、泸州、潼川知府。后陆续任福建转运使、端明殿学士、枢密院兵部侍郎等职。
       二旬:“旬”是十二生肖的一个周期,一旬是十二年,二旬就是二十四年,或者说二十四岁。
       开府:指有权开府的官员,自行成立府署,选置僚属。
       签枢:签书枢密院事的简称。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

       云吟西蜀夹江窄,鹤去南塘一水枯。故国迢遥归未得,天涯何处是幽居:【大意】宁缃伤感地说,自从《云吟山》石碑从视野广阔的邛州,搬到狭隘的夹江县去后,原先魏了翁在白鹤桥边的洗墨池—西湖池枯竭了,白鹤山中的白鹤也飞到了别处。魏了翁去世后又葬在苏州,如今哪里还有啥子幽居寺呀?!
       云吟西蜀夹江窄:由于魏了翁生父是夹江人,明万历七年(1579)三月,夹江县令杨可贤出于名人情结,将邛州鹤山书院前的《云吟山》石碑移到夹江,清康熙《夹江县志》却说“魏了翁在夹江读书。”宁缃对此嗤之以鼻:“云吟西蜀夹江窄。”
       按
       魏了翁大书勒石的《云吟山》原迹,在邛州白鹤山—即由陆游命名的“玉宵峰”上。“云吟山”指临邛西部群山中的《崃岭朝云》景观,又即杜甫《绝句》中“窗含西岭千秋雪”壮景。
        
1730933387789.jpg
       《崃岭朝云》拍摄:叶时亮
       后来,魏了翁在为生父高孝璹守孝期间,又于邛崃金龟山下的《鹤山书院》手书《云吟山》勒石,成为《鹤山书院》的标志。
       因为“云吟山”指邛崃西部群山,广义的白鹤山属于西部群山。
       由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临邛城东迁今址,三十九年后的明正德十三年(1519),因为“鹤山书院违(离)州稍远,大夫士庶无所从游。”知州杨廷仪于是将“荒址荛薪”的旧鹤山书院,迁建于今学道街之北—原邛崃一中位置后,此块《云吟山》石碑遂久废无人管理。
       荒址荛薪:荒废的鹤山书院长出各种柴草。
       六十年后的万历七年(1579)三月,夹江县令—云南太和人杨可贤,便将此块石碑搬到夹江县的鹤山书院中,并镌刻上跋文:“魏了翁讲书鹤山书院手书此碑,书院久废碑无所归,万历七年三月吉日,知夹江县事—滇太和人杨可贤,复移建于此,以永其传。”
        
1730933615786.jpg       
       此块《云吟山》石碑,现被重庆市北碚图书馆收蔵。
       (以上内容引自 凡丁民间调查之《邛州鹤山书院考据》文)
       举证
       清康熙《邛州志.遗翰》43p载:“云吟山,魏了翁大书勒石。”(在白鹤后山)
       至于
       康熙《夹江县志》:“云吟山,县西二里,云出岫时,肤寸而合,松涛一起俨如云吟。魏了翁读书其上,隶书《云吟山》三大字刻石,今存。”
       引清嘉庆《邛州志》1225p清.马维翰《临邛杂诗八首》中二首驳之:
       其一
       云吟山顶暮烟碧,渔唱庵头新月黄。别院风清谁展帙?孤舟人静自鸣榔。
       其二
       天柱南湖影,云吟北寺钟。何心安别馆?随意数奇峰。
       按
       “天柱南湖影”中的南湖,在旧城东南,今东华医院一带。
       (详见马维翰《杂诗八首》考释)
       鹤去南塘一水枯:魏了翁把唐代眉山道士张远宵钓鱼处的水潭改造为“西湖池”后,由于明末清初战乱无人疏浚而淤积消失。
       故国迢遥归未得:魏了翁卒后,因离故乡太过遥远,只好葬于今苏州。
       按
       魏了翁墓:在今苏州市枫桥镇高景山金盆坞内,原规模宏大,有神道、神道碑、石牌坊。文革中,墓碣全毁,后经连年采石破坏,现今墓确切位置无从寻找。
       天涯何处是幽居:魏了翁去世后,哪里还有啥子幽居寺呀?
       又当明隆庆壬申年(1572),邛州知州赵介石将幽居寺中了翁兄弟青少年时期读书台搬到鹤林寺后,同时丢失了另一位邛州历史人物:北宋谏议大夫—常安民读书台!
       (参见清.戚延裕《登读书台》考释)


 楼主| 发表于 2024-11-9 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竹溪行》清末.宁缃
       考释:凡丁
       大柏树、小柏树,沟水春流溪壑注。前溪竹、后溪竹,竹溪深处有岩谷。
       岩前片石迥如楼,溪上连山阿似阁。阁道阿文曲而修,竹寒石瘦藤萝秋。
       隐隐隆隆见两字,扶桑叶大若木樛。日销月铄字埋没,剜若剔藓露圭角。
       苔封藓厚年更深,嘉定十年丁丒作。临邛郡守名张方,大书竹溪照人目。
       千载山阿长寂寥,溪水无心云相逐。我来正逢二月中,飞花滿路随春风。
       春风不到西岩寺,白鹤山前细雨东。东溪石响西溪水,水竹溪林隔半里。
       归云冉冉望山头,丹崖积翠散成绮。

       宁缃:(1846-1921)详见前考

       诗题
       竹溪行:宁缃歌吟竹溪风光景物的诗。
       行: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比较自由,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篇幅较长,以叙事为主。
       竹溪:竹溪由大柏树沟和小柏树沟合流后形成,自西北往东南流至鹤林寺前入南河,因沟内多竹子,称为:竹溪。
       分析
       宁缃从明清临邛城出西门经梁机房、盘陀寺后进入竹溪,再从花置寺往南折返幽居寺、鹤林寺、西岩寺,全程考查了竹溪流域。


      
       大柏树、小柏树,沟水春流溪壑注。前溪竹、后溪竹,竹溪深处有岩谷。岩前片石迥如楼,溪上连山阿似阁。阁道阿文曲而修,竹寒石瘦藤萝秋:【大意】宁缃说,大柏树沟和小柏树沟边生长有许多竹子,两沟汇流之后叫:竹溪。竹溪边的岩石有的像楼房,有的像亭阁。溪流弯弯曲曲,从爬满籐萝的竹石间穿过。
       大柏树、小柏树:为两条溪沟名。沟内各有一棵千年古柏,一棵巨大,一棵较小,故名。两条溪在花置寺前合流,公社化时建为:竹溪湖水库。
       片石:即孤石;一块石头。
       迥如:迥如:高耸挺拔好像。
       阿似阁:山湾处岩石像楼阁。
       阿:山或水的弯曲处。
       阿文:阿拉伯文字和数字。
        
1730880473987.jpg
       《阿拉伯文字》网络图片
       古代,从张若城和公孙述城往西经喻坎、金龟山、包河边、盐井坝直至水口、油榨、火井、芦山县,之后可以“上通西藏,下达北京(指京城长安)。”所以在包河边之南边,有唐建的著名古庙—花置寺。加之竹溪沟谷幽静,宜人、宜居,自古便是一处风景名胜区。而沿竹溪岸的路,亦为早年的古道。

       隐隐隆隆见两字,扶桑叶大若木樛。日销月铄字埋没,剜苔剔藓露圭角。苔封藓厚年更深,嘉定十年丁丒作。临邛郡守名张方,大书竹溪照人目:【大意】宁缃说,在一棵巨大的黄连木旁边的岩石上,隐隐约约有两个字,像枎桑树的叶子般大小。用刀剔除苔藓后一看,原来是南宋时的临邛郡守张方,在嘉定十年(1217)丁丒(农历二月)镌刻下的《竹溪》二字。
       隐隐隆隆:若隐若现,堆堆块块如虾蟆老蚌。词出《青鸟经》:“虾蟆老蚌,市井人烟,隐隐隆隆。孰探其源,断而复续,去而复留。”
       扶桑:1、亦名朱槿。锦葵科植物。花冠大型,是著名的观赏植物;2、神话传说中的树名。《海内十洲记.扶桑》:“多生林木,叶如桑。又有椹,树长者二千丈,大二千余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也。”
       木樛(音纠):木下垂曰樛。另外,黄连木在河北邯郸山区的老百姓称为:木樛树。其籽可炒食或榨油。
        
1731107543322.jpg
       《黄连木》网络图片
       日销月铄:汉语成语。意为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地销熔、减损。
       剜苔剔藓:用小刀剔除青苔。
       剜苔剔藓露圭角:词出唐.韩愈《石鼓歌》:“‌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剜苔剔藓露圭角,安置妥帖平不颇。大厦深檐与盖覆,经历久远期无佗。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
       大意:先秦时期的石鼓文历经久远的岁月,虽然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引起重视而未加保护,以致牧童在石鼓上敲打,欲使其发出火星,牛在石鼓上磨角欲使其锋利,石鼓上的文字就这样残缺了,而且石鼓上面还长满青苔。一百四十一年后,张生用刀剔除青苔,将露出的大篆文拓印下来找韩愈辨识内容,韩愈因此作《石鼓歌》记其事。
       韩愈:(768~824)字退之,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石鼓:又称陈仓石鼓。公元627年发现于今陕西省宝鸡市境内的陈仓山。花岗岩材质,共十只,每个重约一吨,形象鼓而上细下粗,顶微圆,每个石鼓上面所镌刻石鼓文(大篆),多言渔猎之事,记述秦始皇统一之前,人们所不知的历史,被教育家康有为誉为:“中华第一古物。”
       露圭角:露出字迹。
       圭角:圭的棱角,比喻锋芒,也比喻痕迹。
       圭:古代帝王、贵族举行礼仪时所用的一种玉器,片状,上部尖锐下端平直。
        
1731107725050.jpg
       《圭》(网络图片)
       嘉定十年丁丒作:张方镌刻《竹溪》二字的落款日期是:嘉定十年(1217)丁丒(二月),临邛郡守张方题。
       临邛郡:西魏废帝二年(553)始置。唐大业三年(607)的临邛郡,治所在严道县(今荥经),辖十县:严道、名山、芦山、依政、临邛(包括大邑)、临溪、蒲江、沈黎县、汉源县、火井县。辖境相当今雅安市和邛崃市以及大邑县。(见网络,专家考证,与康熙《邛州志》有异!)
       张方:字义立。四川资阳人,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与魏了翁同榜进士。历知嘉定府及邛州郡守,提点利州、夔州、成都刑狱兼四川制置使等职。
       清嘉庆《邛州志.文秩》466p:“张方,嘉定中知邛州。”
       同《志》583p:“张方,字义立。资阳人,庆元进士。嘉定中守邛,敬以立体,宽以惠民。吏治之暇,怡情文墨。有《竹溪集》、《翠崖遗翰》。
       曾得古井,为再甃之,名为:亨泉。有《亨泉遗稿》一百卷。”
       民国《邛崃县志.官廨》163p:“宋时,临邛郡有郡守,著者张方、赵雍、何充。”
       大书:用大字书写。词出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五:“徐乃画地曰:‘某虽不言,昔年曾学大书也,乞试之。’”
       照人目:引人注目。

       千载山阿长寂寥,溪水无心云相逐。我来正逢二月中,飞花滿路随春风。春风不到西岩寺,白鹤山前细雨东。东溪石响西溪水,水竹溪林隔半里:【大意】宁缃说,他游览竹溪是在当年农历二月,但见溪水流云相逐,山岳寂静,山花盛开,沿途香风扑面。当他游到鹤林寺时天气尚好,再游到西岩寺时下起了雨,溪水顺山脊分成两股,分别向东西流去。
       山阿:山岳。
       西岩寺:在胡安点《易》洞旁,临邛八景的《易洞秋风》和《翠阁秋荫》皆在同处,可惜毁于明末战乱。
       邛崃县《文物志》载:“翠屏阁与西岩寺,同是唐宋胜迹。”

       归云冉冉望山头,丹崖积翠散成绮:【大意】宁缃说,他回城的路走的是顺南河、过西桥、进西城门。归途中,他不时回头西望,但见晚霞云气像有花纹的丝织品,冉冉地在红色的崖石上飘散—即宋.魏了翁手书《云吟山》的意境。
       归云:傍晚的行云。
       冉冉:意为渐进地、慢慢地、缓慢地。
       丹崖:红色的砂岩。
       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1 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辛亥春分马湖营开桥归途闻蝉》民国.宁缃
       考释:凡丁
      
       邛州蝉早,清明闻声,不待五月七月。其腹育出土常在惊蜇,其蜕壳出翼常在春分。本年春分闻声亦又早也,此地风土之異,此其一端。
      
       山桥二月度群仙,风送归舁听早蝉。
       垂缕高饮春分露,一声声在清明前。

       宁缃:(1846~1921)详见前考

       诗题
       辛亥春分,马湖营开桥,归途闻蝉:宁缃说,清宣统三年(1911)为农历辛亥年,春分(3月19~22日)那天,他应邀参加马湖平安桥修成剪彩,仪式结朿后乘座轿子回城,途中听到蝉鸣声,有感而作此诗。
        
1731276660224.jpg
    《马湖平安桥》(拍摄:董伟)
        
1731276774705.jpg
    《马湖平安桥头》(拍摄:董伟)
       序
       邛州蝉早,清明(公历4月5日)闻声,不待五月七月。其腹育出土常在惊蜇(公历3月5~6日),其蜕壳出翼常在春分(公历3月19-22日)。本年春分闻声亦又早也,此地风土之異,此其一端:【大意】宁缃说,清宣统三年(1911)的农历辛亥年,邛崃气候异常,一般在清明时才应该听到的蝉鸣声,这一年在春分时就开始了。
       按
       宁缃对事物的观察很敏锐,他是似乎有了什么预感,而当年十月爆发的辛亥革命,留给现代人去研究这种反常的物候现象。
       蝉:即知了,邛崃人叫“懒虫子”,与其幼虫习性有关。据现代科学研究,其幼虫生活在树子根部的土层下,靠吸根部汁液生长最长的达十七年,成熟后爬上树干兑去外壳为成虫,此后用针刺口器吸取树汁生活。
       腹育:蝉的幼虫在泥土中生长叫腹育。
       此其一端:多数反常现象中的一点或一个方面。

       关于马湖平安桥
       民国《邛崃县志》131p〈马湖平安桥碑记〉(摘要):“郡人宁缃撰碑记,为述火井江源流,并马湖营名义……马湖者,古赿西郡之废县,元时与建昌(今西昌)同称路者也。有马湖水受台登之孙水,通僰道(宜宾古称)入(长)江。
唐时西川节度使驻邛州阅兵,凡西南防边诸营,皆调集于邛州,故建昌(指邛崃梁机房以西的建昌营坝)、马湖,皆有营地……南宋以后,名称沿唐旧……
       昔,司马相如桥孙水,以通西南大道,史册美而称之……至于马湖营之名称,及石桥之所以始,并其所以成,不可不记焉。建始庚戌(1910)、成于辛亥(1911)、记于癸丑(1913)。”
      〔大意〕宁缃说,提起火井江上的马湖平安桥,必然要说到这个地方为什么叫马湖营!
       原来,马湖为古赿西郡的废县,元代时与今西昌同属一个地区,因为唐贞元五年(789)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为了帅领军队反击吐蕃入侵成都,曾在此处驻军操练同时进行检阅。因为这些将士出征的地方是建昌(今西昌)和建昌地区的马湖,所以这些军队驻扎在邛州的两个地方,分别称为“马湖营”和“建昌营”。(今“梁机坊”以西一片称为:建昌营坝。)
       宁缃还说,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时就经过这儿到的云南,之后在通往云南咽喉要路上的台登县之孙水河上架桥,将“南昭国”降为“云南县”后划属益州(今成都)管辖就在那时期。
       建始庚戌、成于辛亥、记于癸丑:马湖平安桥始建于1910年;建成于1911年。而《平安桥碑记》因情况特殊后补于1913年。(详见下篇《闻警》考释)

       按
       司马相如桥孙水,以通西南大道,史册美而称之:为历史典故。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天子问相如,相如曰:‘邛、筰、厓、駹者近蜀,道亦易通,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今诚复通,为置郡县,愈於南夷。’天子以为然,乃拜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往使。至蜀,蜀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先驱,蜀人以为宠。于是卓王孙、临邛诸公皆因门下献牛酒以交欢。卓王孙喟然而叹,自以得使女尚司马长卿晚,而厚分与其女财,与男等同。
       司马长卿便(于是)略定西夷,邛、笮、厓、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除边关,关益斥,西至沬水(今大渡河)、若水(今金沙江),南至牂柯(在今贵州省)为徼,通零关(芦山县西北六十里)道,桥孙水以通邛都。还报天子,天子大说。”
       同《记》:“相如拜为孝文园令……”
       又
       今云南省在汉代以前为古滇国,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发动巴、蜀军灭掉滇东北的劳浸、靡莫,滇王投降。置云南县,划属益州郡。
      
1731277168227.jpg
    《云南河泊所考古出土的滇王之印》
      
1731277256720.jpg
    《益州太守章封泥》
        
1731277346013.jpg
       《滇王金印和益州太守章封泥出土地—云南昆明河泊所遣址》
       马湖:《马湖建置沿革》:为金沙江流域湖泊,雷波县志载:“昔人牝(母)马系湖岩,湖中出龙与交,后产异马,因得名马湖。”
       古为西南夷地;蜀汉置马湖县,隶属越嶲郡;唐宋为马湖蛮部;元代置马湖路;明置马湖府;建国后地属西昌市的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
       越嶲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开邛都国而置,治所在邛都县(今西昌东南),辖境相当今云南丽江及绥江两县间金沙江以东,以西的祥云大姚以北和四川木里、石棉、甘洛、雷波以南地区。西汉后期隶属益州刺史部,唐末其地入南诏。
       废县:废除马湖县的建置。
       建昌:指西昌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
       路:多义之行政区划名称。宋代的“路”相当于现在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现在的地区。
       台登:古地名,为四川至云南交通咽喉。西汉置台登县;南朝齐废,北周武帝时复置;隋代属越嶲郡;唐属嶲州;唐贞元五年(789),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破吐蕃于此;宋为落兰部;元称泸沽,属礼州;至元十五年(1278)置泸沽县;明洪武二十九年(1394)废县,称泸沽;清雍正六年(1728)属冕宁县。
       孙水:金沙江支流安宁河的支流。
       僰道:古县名。汉属犍为郡,在今宜宾县境。为僰人所居,故名。
       西川节度使:唐朝在今四川省西部设立的节度使。全称:剑南西川节度使。
       阅兵:军队内组织的迎送军队出征、凯旋时进行检阅的仪式和典礼。
       西南防边:唐代西南的边防。唐代时邛州称为:边关。

      
       山桥二月度群仙,风送归舁听早蝉。垂缕高饮春分露,一声声在清明前:【大意】宁缃说,1911年春分那天的吉时,举办马湖平安桥的踩桥仪式,社会各届的精英领头登上新桥的场面,像吴道子所绘《八十七神仙卷》场景一样。仪式结束后,宁缃乘轿子回城的途中,听到农历二月的蝉鸣从高高的树梢传来,声声地呼唤着春天。
       踩桥:邛崃人称“开桥仪式”叫:踩桥。
       山桥:指马湖平安桥。
       按
       清代以前,从明清临邛城出发到油榨、芦山以远可选:1、经十方堂、葫芦湾上尖山子、下坝之马留、石虎寺、纸坊沟、马岩顶至油榨。2、从公孙城西经喻坎、金龟山、包河扁(土旁)袁龙门子、水口至油榨以远。
       因清代以前,张若城之西的建昌营坝,为军事禁区,老百姓禁止通过。
       清初方始迁入五面山的张氏、高氏等民耕种,然后方可选择从城西门过河至马湖、马岩顶、油榨以远。

       至于从马湖到水口、油榨之路,是1952年修邛高公路时才改道的。而过平安桥,经马岩顶至油榨是直线;从马湖经水口到油榨,要北上后再南下,绕了一个大弯。

       马湖平安桥的设计
       马湖平安桥面呈“凹”字形,共15孔,桥面长约87米,加上两头引桥,总长约110米。
       考虑到桥梁的抗洪性,河心的11孔桥面高仅2.15米,以利于汛期洪峰带下来的树木等漂浮物翻过桥面,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桥面的冲撞损毁。
       又考虑到船只通航,故将南北两岸的第一孔桥加宽并抬升,平水期时,满载5吨货物的木船可从两头的第一孔桥洞下穿过,而丰水期在洪水泛过桥面的情形下,木船和竹排、木筏又可从河中间的桥面通行。平时,商旅马队、背子,则从两头各5级和3级的阶梯上下,穿行于桥面。
       山桥二月度群仙:宁缃比喻马湖平安桥的踩桥仪式上,各届精英领头登上新桥的场面,像吴道子所绘《八十七神仙卷》那样拥挤。
        
1731277873657.jpg
       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局部)网络图片
       归舁:坐轿子回家。
       舁:“舆”的异体字,“舆”即轿子。
        
1731278011727.jpg
    《清代的轿子》百度图片
       早蝉:因气候异常而早早出露地面的成蝉。
       垂缕:蝉的头部下方吸吮树汁的口器,很像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
       唐.虞世南《蝉》诗:“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2 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闻警》民国.宁缃
       考释:凡丁
       壓听千言万语,徒为动魄惊心。过去未来见在,憂懼纔到而今。
       而今更复憂懼,憂懼岂不更生?如果憂懼以死,何如快乐以生!

       宁缃:(1846~1921)详见前考。

       诗题
       闻警:是一首六言旧体诗。
       〔该诗背景〕
       宁缃被邛崃警务长传唤到北街陕西会馆中审讯以前,还在讴歌家乡山水物候,但他总产生一些不祥的预感,以致1911年初建成的马湖平安桥,其《碑记》一直拖到1913年才完成。(参见宁缃《辛亥春分马湖营开桥归途闻蝉》考释)
       宁缃曾在《在川言川》诗中隐喻道:“川南川北水东西,气候川中向不齐。炎燠清凉昏旦变,山云随处有高低。”

       果然,风云突变,灾祸临身,将他推到晚年人生的谷底。

       炎燠:燠音玉。即炎热。       按
       1911年秋,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时驻邛巡防军邬字营书记周鸿勋率部起义响应,将知州文德龙枪杀后,在其眼镜盒内搜出宁缃写给文德龙的书信。邛崃警务长遂将宁缃拘禁于北街陕西会馆中突击审讯,同时查抄宁宅,结果未搜出与文德龙同谋反对辛亥革命的证据,三日后判罚宁缃交五百块银元方才释放。
       期间,地痞流氓闯进宁宅,进行趁火打劫,观过楼中的藏书和宁缃平生所著《遇园丛书》文稿,连同财物以及名贵花草等,悉数被抢掠。

       见宁缃《蘦芗草堂集》
        
1731363206497(1).jpg
       宁缃回家后见状作此诗,描述当时内心的恐惧和担忧,他淡定下来想:与其在忧惧中死去,不如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
       查
       清末官制改革已新设巡警道
       光绪二十七年七月,清政府谕令各省总督、巡抚,从原绿营巡防各营中精选,新设巡警各军。光绪三十一年(1905)开始在全国推行。
       光绪三十三年五月,各省增设巡警道,专管全省巡警、消防、户籍、营缮、卫生诸事务,置司道一人领其事。
       光绪三十四年三月,民政部(清末新设之部,专管各省巡警,最高长官为尚书)上奏议准,拟定直省巡警道官制,制定分科办事细则十五条。
       巡警道的下属机构
       各省巡警道设在省会所在地,其衙门称为:警务公所。
       警务公所下设四科,各设科长一人(正六品),副科长一人(正七品)。各科视事务繁简,配备科员三至五人不等,品级为正八品。
       各省所属的府、厅、州、县,设警务长一人,并划分所管辖之地方为区,分设区官若干名,在巡警道及地方官员的指挥与监督下,负责该管地区内的警政。
       警务长为正六品,负责辖区内的警察、消防、户籍、卫生等事务,并按照民政部关于地方巡警之定章,设立巡官、巡长、巡警若干名,分职治事。
       警务长可以理解为市、县公安局的局长。
       民国《邛崃县志》166p:“警厅在前清守备营署千总驻防之区。(即今称的都官巷里边)”
       民国《邛崃县志》205p“文德龙:字静岩。湖南拔贡,撰修《乡土志》末成而乱作,腰悬州印,身死于邛州直隶州大堂。”
       按
       邛州直隶州大堂,在今“瓮亭公园”荷塘之北三十步,民国时期卖与赵姓人开办:大众食堂。
       文德龙被周鸿勋枪毙十年后,邛崃县知事罗金元表其忠意,同县人一道,在“瓮亭的西边”捐建一座祠堂叫“文公祠”。
       民国《邛崃县志》184p:“古瓮亭西新建文公祠。查清之将亡,年逢辛亥(1911)八月初九日,州守文德龙被巡防军邬字营书记枪毙于大堂,州人哀之。
       中华民国元年(1912)四月二十二日,制造神牌,附祀于南桥凤公祠,已十年矣。知事罗金元有表忠之意,同县人捐建专祠于古瓮亭之西,时则辛酉岁(1921)也。”

      
       壓听千言万语,徒为动魄惊心。过去未来见在,憂懼纔到而今。而今更复憂懼,憂懼岂不更生?如果憂懼以死,何如快乐以生:【大意】宁缃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之前,邛州知州文德龙,曾经请宁缃帮忙将其家属安顿一下,文德龙将宁缃的回函放在眼镜盒内。
       当驻邛巡防军邬字营书记周鸿勋率部起义响应辛亥革命后,将文德龙枪杀于邛州衙门的大堂内,随即在文德龙的眼镜盒中搜出宁缃的回函,于是将自己当成反革命派,被邛州警务长拘禁于北街陕西会馆(前农机厂)中进行审讯,同时查抄自己住宅,因未查获其反对辛亥革命的证据,三日后判罚他交出五百块银元方才释放。
       期间,地痞流氓趁火打劫闯进遇园,将观过楼的藏书和自己平生所著《遇园丛书》文稿,连同细软以及名贵花草,皆被抢掠一空。
(以上参见清末.戴纶喆《题宁缃观过楼联》考释)
       惊魂甫定的自己当时想,过去的虽然已经过去,但未来的忧愁才刚开始,难料明天还有什么不测!继而转念又想,与其忧心忡忡被吓死,不如放开一搏,也许生命和希望会出现转机!
       (参见下一篇:宁缃《石头吟》考释)
       壓听:强制听取审讯。
       壓:压的繁体字。意为控制,使稳定,使平静。
       过去未来见在:过去、将来、现在。
       见:多义之同“现”。
       徒为:徒然这样。指无用、无益、无奈。白居易赠刘禹锡诗句:“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动魄惊心:汉语成语,意为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憂懼:忧愁和惧怕。
       纔:才的繁体。
       更复:更加。
       岂不:难道不?怎么不?岂不容易?
       更生:重新得到生命,比喻复兴。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3 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头吟》民国.宁缃
       考释:凡丁
       一个石头顽且痴,自小磨礱至老时。石头有心心不怡,磨出睛光欲何为?
       此心唯有日月知,不如抱璞还九嶷。讬体山阿養灵奇,千秋万岁不转移。

       宁缃:
18461921)详见前考

       诗题
       石头吟:宁缃自比一块璞石,由于不被人认识,从小到老都被人误解而备受冤枉,因此而抒写此诗。

      
       一个石头顽且痴,自小磨礱至老时。石头有心心不怡,磨出睛光欲何为?此心唯有日月知,不如抱璞还九嶷。讬体山阿養灵奇,千秋万岁不转移:【大意】宁缃说,自己是个有心人,也不是色盲,能看清楚纷繁复杂的世界,只有太阳和月亮知我心,如今受到审讯抄家又罚款的不公正遭遇,我只好到九嶷山上,去找舜帝(比喻上一级主管部门)评理去!(参见宁缃《闻警》考释)
       磨礱:多义词之磨石、磨治、磨练、折磨。
       不怡:不乐、不高兴。
       睛光:为经外奇穴名,位于眼内眥角上0.3寸处,主治色盲症。
       抱璞:比喻冤屈。
       历史典故《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人相之,有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视之石也,忠贞之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果得宝焉,遂命曰:和氏璧。”
       九嶷:即九嶷山。
       按
       舜是“三皇五帝”之一,为中华道德文化的鼻祖。在位时任贤使能,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卒后葬于湖南永州市九嶷山。
       托体山阿养灵奇:意为借助神(比喻上一级)的力量,达到平反昭雪。
       山阿:山的曲处。
       灵奇:借喻运用神通。康有为《大同书》癸部第二章:“况又有五胜三明之妙术,神通运用,更为灵奇。”
       千秋万岁不转移:意为下定决心。

       后来陆续发生的情况
       宁缃《秋雁》诗:
       秋雁南来夜有声,家书说得太分明。
       纵然蔽帚千金值,不到成都事不成。
       此诗大意
       宁缃在去“四川省巡警道衙门”的“警务公所”上访途中旅馆内,妻子托人追上他,并捎给书信劝他回家。他回信妻子,正是为了她,才坚持要到成都去讨公道,此时正是北雁南迁的秋季。

       蔽帚千金:比喻东西虽然不好,但是很珍惜。
       宁缃《叹失》诗:
       失却黄金印,豪无自度权。刀枪新世界,瓦砾旧林泉。
       身外成都酒,囊中杜老钱。何时归故里,重补女娲天。
       此诗大意
       由于清政府刚刚灭亡,军阀正在混战,到处一片瓦砾。宁缃投诉无门,或者申诉无果,在成都期间囊中羞涩,于是他打算回家重建家园。

       黄金印:象征清政府行使权力的官印。
       自度权:自行检查约束的权力。
       身外成都酒,囊中杜老钱:宁缃想喝酒解愁,但囊中羞涩。
       杜:涩也。
       何时归故里,重补女娲天:宁缃这时想回家,担当支撑家庭的责任。
       女娲补天:比喻重建家园。
       相传远古时天塌地陷,世界陷入巨大灾难。女娲炼五色石补好天空,斩神鳖之足撑起四方,万物生灵得以安居。
       宁缃《鹿麂篇》诗:
       鹿麂复鹿麂,无荣亦无辱。荣辱诚可驚,死则不如活。死者长已矣,活者行且独。
       江湖水乱流,道路泥汚浊。泥溅伤我衣,水寒伤我脚。无衣犹自可,无足将杀我。
       愁过新津渡,怕见成都火。贲园与龙楼,避地无一可。欲登青城山,依違又不果。
       风雪天严寒,独立于道左。雛鹤空中来,带有云一朶。去去勿復陈,山林愁煞人。
       此诗大意
       由于战火蔓延,宁缃归途走到新津渡口时,遇到渡船停摆,于是他想到青城山去避难,发现去青城山的路上是一批又一批的逃难人群,他只好在路上徘徊,想起“好死不如赖活”的俗语。

       鹿麂:比喻逃难求生的人群。鹿和麂子处于动物食物链低端,遇到猛兽或猎人,惟一的生路就是逃避。
       愁过新津渡,怕见成都火:当时称为“五津口”的新津河渡口,因为战火蔓延而停航,重现了唐代四川的战乱景况。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句:“城阙俯三秦,风烟望五津。”
       蜀州:今祟州市。
       风烟:朦胧的景物,比喻战乱。
五津:在今新津县五津街道办事处。
       依違:多义之含糊、游移,犹豫、徘徊,踌躇。
       不果:没有结果。
       宁缃《山行》诗:
       访胜寻幽在此行,崎岖径路石纵横。西河水口藏鱼洞,双涧山头听鹤鸣。
       有屐不愁泥滑滑,无言空对鸟嘤嘤。要寻世上桃源境,唯愿春来雨洗兵。
       此诗大意
       1911年底,宁缃寻小路回邛崃,他穿着木屐经过崎岖泥泞的山路,当经过大邑鹤鸣山时,发现这儿也不是世外桃源,他盼望来春天下太平。

       西河水口:指大邑县西河,即斜江河之上游。
       藏鱼洞:大邑鹤鸣山二十四洞之一。
       宁缃《游胜会寺》诗:
       渊明五日游晴川,我独何人慕昔贤。胜会寺前双涧水,风光是否義熙年?
       此诗大意
       宁缃回邛途中,顺便游了大邑八景中的《鹤鸣双涧》。

       胜会寺:在大邑县境的东涧—雾山河畔。
       双涧水:指大邑八景之一的《鹤鸣双涧》所在地。在大邑县城西12公里的中国道教发源地鹤鸣山。
       东涧:即雾山河;西涧,即斜源河。双涧在天柱峰下老君殿前汇合。
       義熙年:意为安康吉祥、前程似锦。
       宁缃《燕子》诗:
       燕子来时山水春,梵天雾裹问前生。
       去年谁系红襟去,青帝如今是主人。
       此诗大意
       宁缃赴省城成都上访是1911年,次年(1912)春进入中华民国元年,他到大邑雾中山的胜会寺中求神问卜,预测的结果是:现在改朝换代了,灾难已经过去,宁缃于是决定回家。

       梵天:印度婆罗门教的创造之神,佛教中所说仁慈无比、有求必应的神灵,常被认为是智慧之神。
       青帝:先秦时期祭祀的神,为五方天帝之一,掌管天下的东方。
       其说法是
       周代时秦襄公西迁建国,祭祀西方之神为白帝。从秦宣公开始,祭祀东方之神为青帝。
       汉武帝时,祭祀主神换成了太一,而青帝等五方天帝降为配祀神。

       (下节:宁缃《壬子春归观音阁前住宅感赋三首》考释)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4 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壬子春归观音阁前住宅感赋三首》民国.宁缃
       考释:凡丁
       一、
       屋瓦尚存窗户稀,蟏蛸所在见伊威。草见粪溷梅初落,梁上巢空燕未归。
       黄犬有情随我至,青猫无主向谁依。绿荫门巷犹完好,久寄人家亦觉非。
       二、
       人似飞蓬转故乡,不堪回首是沦桑。携来新砚安方桌,收得残书觅破箱。
       入室重寻稽锻竈,呼童借補管藜床。平生事业今休问,愁听旁人说短长。
       三、
       能复归来亦自难,入门先到遇园看。春风为我留香草,秋雨谁人铲牡丹。
       犹有数枝红芍药,却无一串素珠蘭。去年花木多遭刧,笼竹青青耐岁寒。

       宁缃:(1846~1921)详见前考

       诗题
       壬子春归观音阁前住宅感赋三首:1912年春,宁缃赴成都申诉无门,返回邛崃观音阁前的家后,触景伤情而赋诗三首。
       壬子春:1912年春。

       诗一
       屋瓦尚存窗户稀,蟏蛸所在见伊威。草见粪溷梅初落,梁上巢空燕未归。黄犬有情随我至,青猫无主向谁依。绿荫门巷犹完好,久寄人家亦觉非:【大意】宁缃说,他从成都返回邛崃,老远望见屋顶的瓦还在,说明家业基础未毁;窗户没有关上,表示屋内还有人气;墙角的喜蛛正在结网,象征营造新家的氛围;篱墙角糞坑边的马齿苋长得茂盛,梅花落后正萌发新芽显得生机勃发;空燕窝似在等待旧燕归来。看将起来,这一切都是象征新生活开始的吉兆。
       忠诚的黃犬,一见到成便摇着尾巴迎上前来;我不在家的时候,不知那只经常流浪到此的黑猫如何度日;又当他仔细端详绿荫下宁静的门巷时,不由得想起在外飘泊的艰辛!
       蟏蛸(音萧稍):一种身体细长,脚长的蜘蛛,多在室内墙壁间结网。通称喜蛛或蟏子,民间认为是喜庆的预兆。
       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长跂》:“蟰蛸也,身小足长,故谓长蚑,小蜘蛛长脚也,俗呼为蟢子。”
       伊威:喜蛛正在捕食。
       草见:草头加见为苋。如马齿苋,为一年生野生草本植物。
       粪溷(音混):粪坑、厕所

       诗二
       人似飞蓬转故乡,不堪回首是沦桑。携来新砚安方桌,收得残书觅破箱。入室重寻稽锻竈,呼童借補管藜床。平生事业今休问,愁听旁人说短长:【大意】宁缃说,他像一团被风飞旋的蓬草一般奔回遇园,感叹在外漂泊的日子真是不堪回首。他买来新的砚台和方桌后开始整理残书和剩卷,于三年后石印出版了《蘦芗草堂》文集。他还安排儿子重起炉灶,修补破床,任随邻里说长道短。
       飞蓬:1、指枯后根断遇风飞旋的蓬草。2、比喻蓬乱。
       入室重寻稽锻竈,呼童借补管藜床:宁缃安排儿子重修炉灶,并将破床收拾好。
       童:1、未成年的奴仆。2、小孩子。
       稽锻竈:嵇康打铁用的炉子,借指厨房用灶。
       竈:灶的异体字。
       倪璠.注引《文士传》:“嵇康性绝巧,能锻铁。”
       嵇康:(224~263)字叔夜,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自幼聪颖,身材伟岸,容止出众。博览群书,名列“竹林七贤”之一,常和向秀在宅前柳树下锻铁,后指名士隐遁,自得其乐。
       早年迎娶魏武帝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拜官郎中,授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司马氏掌权后,隐居不仕。景元四年(263)受构陷,被大将军司马昭处死,有《嵇康集》传世。
       管藜床:管宁用藜籐编的简陋床榻,称为:藜床。
       管宁:(158~241)字幼安,今山东省临朐人,三国时期著名隐士。幼时与华歆同席读书,黄巾军起义后避居辽东。黄  初四年(223),已任司徒的华歆举荐管宁。文帝征管宁为太中大夫,管宁固辞不受;明帝即位,下诏征管宁为光禄勋,管宁称身有疾患,婉言谢绝;魏帝数次下诏征管宁,仍坚辞不受。
       北周.庾信《小园赋》:“况乎管寧藜牀,虽穿而可坐;嵇康锻灶,既暖而堪眠。”
       平生事业今休问,愁听旁人说短长:宁缃从前的抱负没有了,在各种闲言碎语中继续生活。

       诗三
       能复归来亦自难,入门先到遇园看。春风为我留香草,秋雨谁人铲牡丹。犹有数枝红芍药,却无一串素珠蘭。去年花木多遭刧,笼竹青青耐岁寒:【大意】宁缃说,他好不容易从成都返回邛崃后,急忙走进他营造的遇园(花园)中,但见草木凋零,仅剩下一棵芍药花、一丛香草和一丛竹子,而名贵的牡丹和金粟蘭等,都被人挖走了。
       能复归来亦自难,入门先到遇园看:宁缃归家后,首先是关心宅中的花园怎么样了。
       看:古汉语读音“刊”,方押韵。
       遇园:宁缃所建居宅名。宁缃晚号:遇园老人。
       春风为我留香草,秋雨谁人铲牡丹。犹有数枝红芍药,却无一串素珠蘭:整个花园中只有劫后余生的香草和几枝芍药花在春风中绽放。
       芍药:唐.韩愈《芍药》诗: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龙。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几重。
       珠蘭:又名金粟蘭、珍珠蘭、鸡爪蘭,花期8~10月。因其花型小,黃色如粟米而得名,其花浓郁幽香,可薰茶又名茶蘭。
       去年花木多遭刧,笼竹青青耐岁寒:1911年秋,辛亥革命爆发,驻邛巡防军邬字营书记周鸿勋,在知州文德龙的眼镜盒内搜出宁缃回复文德龙信件之后,将宁缃拘禁于北街陕西会馆数日,同时查抄宁宅。地痞流氓趁火打劫,细软财物以及名贵花草尽损,只有一丛竹子不好挖走,仍然顽强地活着。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4 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更正
       诗二中
       人似飞蓬转故乡,不堪回首是“沦”桑。应是“沧”字!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6 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盐茶叹》民国.宁缃
       考释:凡丁
       官运官销久废商,商人犹自说盐商。就场领缴同归本,贩户憑谁见引张。
       引在官家商不知,盐茶无引即为私。新章旧例难分晓,竈户園丁枉怨思。

       宁缃:(1846~1921)邛崃人,光绪戊子科(1888)举人,因丁父忧,未参加铨选,次年春入京会试不第,遂入南学治学,后任学禄,专事治学,成治史之作《周官联事表》和《新旧五代史合刻拟目》。后选任咸安官教习,诰授“奉政大夫”。直隶祁州(今保定),任河北丰润(今唐山市丰润区)知县时,因遇维新变法,致仕回籍。晚号:遇园老人。(见宁缃《蘦芗草堂集》)
       南学:清雍正九年,将毗连国子监街南的官房作为学舍,令助教等官及肄业生居住,称为“南学”。
       诰授:朝廷用诰命授予封号。
       直隶:特指天子脚下的心腹之地。清初以南直隶为江南省,北直隶为直隶省。1928年,直隶省的大部改称河北省。
       维新变法:又称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皇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变法运动。
       致仕:辞去官职。
       宁缃致仕前到国子监辞别,作《留别南学》诗概括其蹉跎岁月:
       少小无名誉,长大复蹉跎。行年渐五十,始哀其奈何。
       精神掷虚想,笔墨犹相磨。成名既无所,经卷徒纷罗。
       诗文捐筴笥,卅载空吟哦。悠悠百世下,谁知吾生涯。
       又作《思归引》悲叹余生:
       仕进疑无路,归田计有余。未知苍苍者,命我是何如?
       归田:辞官归故里。

       诗题
       盐茶叹:成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又俗话说“老马不死旧性在。”曾在《壬子春归观音阁前住宅感赋三首》(二)中,表示要学嵇康和管宁过隐居生活的宁缃,在已经改朝換代的民国二年,又批评起“官运官销”盐巴和茶叶的国策来,并为底层百姓的贫困生活担忧。
       〔分析〕
       当时的宁缃,已经走出曾经的生活阴影,不再“愁听旁人说短长”,而且以主人翁的心态参政议事了。

      
       官运官销久废商,商人犹自说盐商。就场领缴同归本,贩户憑谁见引张:【大意】宁缃说,民国时期实行“盐和茶”的“官运官销”政策后,从前的盐商和茶商们一致认为,过去实行“商运商销”时,虽然辛苦但能够盈利,而今的“贩户”仅为有权有势的军阀服务,成为被军阀剥削的对象。
       官运官销:春秋时期,齐国《管子盐法》规定,百姓所生产的盐,由政府统购统销,不存在盐商中间环节。
       商运商销:宋宝应元年(762),将“官运官销”改为:商运商销。即官府收买食盐之后加入盐税转售给商人,任其运销各处。
       官运商销:清乾隆以后,以招商承办,代替官运官销。乾隆二十三年(1768年)以后,全部改为商办。
       晚清时,四川实行“官运商销”盐巴。
       民国时,四川又实行“官运官销”盐巴。而所谓的“官”都是军阀出身。
       盐商:指清政府特许的、具有垄断食盐运销经营特权的食盐专卖商人。而民国时期的食盐运销经营特权,由军阀垄断并控股,并且指定人选担任贩户,盈利全归军阀所有。表面风光的贩户,实际上是被剥削者,仅能得到辛苦费。
       贩户:从事运输销售食盐的人或家庭。
       就场领缴:即现场征收盐税。原先,官府对原盐源泉的征税(资源税)在原盐出场地;调拨销售时,实行现场征收盐商的盐税。
       引张:指盐引和茶引。
       盐引: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
       茶引:旧时茶商纳税后由官厅发给的运销执照。上开运销数量及地点,准予按引上规定的数量从事贸易。
       引:量词,用于长度,十丈为一引。用于重量,以盐为例,民国时期一引盐为三百斤;以茶引为例,一引茶为100斤。
贩户憑谁见引张:指民国时期从事运输、销售茶叶和食盐的人,憑军阀出具的指令计划垄断购买。资金由军阀出,盈利归军阀,贩者只能得工资,成为军阀赚钱的工具。
       垄断:买方垄断,指惟一的购买者。
       比如
       唐炳文:(1911~1996)字洪炯,邛崃桑园正街人。1931年起,即从事南北丝绸之路上的经营活动,常年奔波在外,南达云南保山,北至甘肃兰州、青海西宁,西到川、青、藏三省区结合部的石渠。
       唐炳文少年时,因常在刘文彩、刘文辉庄园内走动,刘家将其视同侄儿,成为最为信任的家庭成员。二十岁起成为马帮领队,替刘文辉(四川省政府主席及川康边防总指挥)、唐绍虞(国民党24军师长)组织、押送、贩运包括军火、鸦片烟、茶叶、盐巴、丝绸、烧酒、布匹、黄糖等在内的各种物资,物资送达后,唐炳文所得,仅为该趟生意应该得到的工钱。
       刘文辉 虽然曾经说让唐炳文报考黄埔军校,但终究以没有合适的人选来替代他这个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而未成行。
       (见附录《南北丝绸之路上的行者唐炳文》素材 唐文栋 整理:凡丁)

       引在官家商不知,盐茶无引即为私。新章旧例难分晓,竈户園丁枉怨思:【大意】宁缃说,表面看,民国政府对盐和茶叶实行官运官销,在于打击走私者。实际上为官商上下勾结,以权蒙私,巧取豪夺披上合法的外衣,而受到更严重盘剥的人群,是社会底层的广大盐工和茶叶种植户。
       引在官家商不知,盐茶无引即为私:军阀垄断食盐和茶叶的购销权后,民间贩运盐、茶的行为,一律视为走私加以打击。
       官家:官府、公家,泛称做官的人,此处隐喻军阀。
       新章旧例难分晓,竈户园丁枉怨思:新的法规换汤不换药,底层的盐工和茶农们,别指望得到什么好处。
       新章旧例:明.薛蕙《寄何中舍》诗:“新章标创始,旧例起湮沦。”
       湮沦:沦落;埋没。
       新章:新的篇章。指某一事物、某种关系等告一段落。
       旧例:以前的条例。
       竈户:以煮盐为业的人户。
       竈:烧炼或锻造的设备。通“灶”和“造”。
       园丁:指从事种茶的茶农。

       〔附录〕
南北丝绸之路上的行者唐炳文

—怀念我的祖父

素材:唐文栋 整理:凡丁


       我的祖父唐炳文,排行名洪炯,兄妹中为长。1911年出生于邛崃县桑园场正街,卒于1996年12月。从1931年起至1957年底,一直在南北丝绸之路上从事经营活动,南达云南保山,北至甘肃兰州、青海西宁,西到石渠。我作为家中的长孙,自小深得祖父宠爱,稍长时常常聆听祖父滔滔不绝的生平讲述,记忆颇深。
       祖父遗物
       我祖父驾鹤西去时,并没有给我这个长孙留下什么财宝,仅有他放在连二柜中的一个小包袱,家父叫我收起来说:“留一个念想吧!”这件东西一放就是十八年,要不是近年搬家清理书斋,还不知道他老人家留给我的是什么呢。
       仔细查看这是一些票据,醒目的一张是:四川省邛崃县新县志编撰委员会,1981年12月13日发给祖父的一张聘书。内容为:敦聘唐炳文同志为邛崃县桑园《乡志》的顾问,敬请鼎立协助,共襄盛举。
       另有:邛崃县公安局1981年发给他的户口本、邛崃县公安局1987年发给他的身份证、一迭“川西人民行政公署财政厅税务局制”的“行商货物运销单”(核发日期为1952年9月)、行商业证为“邛行字第825号”。行商货物运销单票据从23041连号至23060。
       还有数十张零散的票据如:理县工商税务交款书、川西理汶县税务局襍谷脑税务所交款书、邛崃县市场统一发票、代征市场管理费、邛崃县坐商发货票、汶川县临时工商业发票、邛崃县合作社联合社发票、理县薛城镇第二市场行商统一发票,以及盖有理县马塘镇、汶川县税务所、理县税务所、理县襍谷脑税务所、理县薛城镇税务所查验公章的单据。
       还有1954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认购书00632号:唐炳文行商4月交1万元、4月交1万元、6月交1万元等。
       其实我早年就听祖父讲过,类似的票据还有几大包,皆是解放前的,因涉及替刘文彩贩运鸦片烟,为刘文辉运送枪支弹药……在土改时自行销毁了。

       祖父为何走进丝绸之路
       我的尊祖父是大邑县三岔乡人,十多岁时随名医学习中医外科和皮肤诊治,以独门的膏、丹、丸、散配制得其真传,二十多岁后到桑园正街自立门户行医。
       由于高祖父置有偌大一份家业和地产在大邑县三岔乡,后来曾祖父弟兄分家时,最小的兄弟唐绍虞仅有七八岁,尊祖父就将叔尊祖带到桑园供其念书,后又送他到成都某银楼当学徒。
       叔尊祖天资聪慧,仍想继续读书,不久后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与刘文辉成为同乡校友,毕业后便跟随刘文辉成为二十四军的一位师长,并因刘文辉表妹嫁给叔尊祖而联姻。叔尊祖在成都光华街口有一处唐公馆,与刘文辉公馆相邻。
       祖父年少时因常在刘文彩、刘文辉庄园内走动,刘家将其视同侄儿,成了他们最为信任的家庭成员。
       刘、唐二家在许多地方都有田产和各种生意,便派他去监督、押运和跑腿。比如到彭山催收几千亩土地的粮租后换成银票带回;处理(变卖)军用物资等。
     “二刘(刘湘和刘文辉)之战”开始后,刘文辉退守西康(时任四川省政府主席及川康边防总指挥),祖父的足迹随即遍及西康省各地,久之形成军队支持保护、地方各派协调的关系网,在四川、西康、云南各省区内或明或暗地进行组织、押送、贩运包括军火、鸦片烟在内的各种物资。
       叔尊祖父唐绍虞的身份虽说是国民党将官,其实早年就秘密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单线联系人是罗世文、车耀先。但刘文辉直到解放时才反应过来,他惊叹地对叔尊祖说:“绍虞弟,我都没有想到,连你都是共产党!国民党咋个不败嘛!”
       叔尊祖觉得侄儿唐炳文有工作能力,又时常在刘文辉、邓和、段班级、张志和、冷寅东的公馆内出入,就让他装扮成公子哥儿,而且在成都出了名,如此叫他为党工作,身份从未暴露过。
       如:西装革履、提笼驾鸟、呼朋唤友地到人民公园茶座、努力餐等处,以喝茶、请客吃饭的名义交换情报;后来又以行商的身份为:刘文辉、聂瑞麒、张黎群(蒲江中兴人,当时川西特委书记)等,以带土特产的名义传送情报。
       为此,祖父一年四季不是远赴泸州、重庆、宜宾等地,便是匆匆行走在南北丝绸之路上,久之便对各地坐商店号了如指掌,还懂得起袍哥的行话、规矩,谙熟各地土匪、土司和藏、羌部落等各民族的行为、生活习惯,当面对豪强和地头蛇时,则以勇气和智慧应付裕如,因而从未出过半点差池。
       上世纪的三十年代初,祖父就开始帮助刘、唐二家带领马帮、背子队伍奔走在南北丝绸之路上。

       由于祖父常年在外奔波,奶奶常常抱怨他几个月不回家,虽然一回来就扔给她许多的银票和铜元,奶奶还是数次抱着幼小的家父,坐黄包车从桑园到成都光华街的唐公馆等祖父回来,以示不满。
       祖父的青少年时期都在私塾念书,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在丝绸之路的行商之中,具有他人不具有的文化优势。由于他的经营理念、灵活的经营方式、活动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加上他与刘家的关系、背景,注定他在丝绸之路上的所有经营都得心应手。
       刘文辉曾就祖父的文化素养和工作能力作过评估,说让他去报考黄浦军校没问题,还说毕业后就到军界来。在刘文辉几次动员下,祖父总算报考过黄浦军校,但终因没有合适的人选来替代他这个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而未成行。况且,叔尊祖还需要他继续为党工作。

       丝绸古道上的往事
       祖父生前不时地对我讲述他的经历,他说同他走南闯北的马帮队伍成员大多是桑园、茶园两乡的。因为是同乡,谁都相信唐家的生意、家境、背景,如果跟随跑一趟,收入不仅有保障,工钱还预付一半,回来后根据效益再补足,所以一呼百应。每一趟至少二、三十人,多则上百人马。为讨吉利,尾数都带八。
       将上一次联系到的对方所需要的物资如:绸缎、丝线、茶叶、烧酒、盐巴、草纸、布匹、黄糖等送达目的地后,又将该地的药材、土产、特产如:藏红花、虫草、麝香、熊胆、虎骨、穿山甲、枸杞、酥油、花椒、胡椒、翡翠制品等转运回来。当然,祖父自己也要背相对轻巧的如茶叶、草鞋之类的商品,以及通关证件(由24军军部提供)、货单、税单、干粮。
       祖父讲,其实这些队伍大多是临时组合,成员不完全是纯粹的马帮劳力,他们有的还是跑生意的小头头和十分精明的同行,当他们揽到生意时,就随机雇请一支马(骡)帮自行做生意去了。但他们都保持联系,互通信息,目的是能分得由祖父招揽的大笔业务中的一杯羹。

       祖父行走过的丝绸之路
       祖父讲他常走的路线:邛崃至成都、泸州、宜宾、大理;邛崃至雅安、荥经、石棉、建昌(西昌)、会理、瑞丽;桑园至茶园、灌口、汶川、理县、红原、马尔康;桑园至茶园、怀远、汶川、芦花、黑水进入藏区;桑园至茶园、大川、夹金山、小金、马尔康,最北到达青海西宁和甘肃兰州。
       根据票据存根上的信息,1951至1957年间,祖父从邛崃向藏区所运输的物资计有:缫丝(各种色彩的丝线,刺绣用品)、绸缎、鲜花饼(玫瑰心)、花茶、生姜、皮蛋、麻草鞋、烘爖子、白茶、珠蘭、叁花茶、贰号花茶、胆水、大点心……以上皆是旧时的商品名称。
       解放前从藏区运出来的物资,一般为内地稀缺的各种药材、各路山货以及藏、羌工艺品、泰国翡翠。这样既可以两头赚钱,又可以降低人力成本。有时则是去程不赚反亏,回程却大赚其财。
       1950至1957年底,祖父大多数是自带货物招呼同行结伴,走的路是从桑园经:茶园(西禅寺)、灌县的灌口、汶川、理县、马尔康等地。所有票据查验公章显示,当时是以理县为物资中转站的。

       丝绸之路的历史和经济意义
       在没有政府主导的商业局以前的旧中国,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物资交流重担全靠这些行商肩负。
       其意义如《张志和将军》中<创办健诚实业公司>和<我的另一工作报告>(皆为张志和自传部分)所写:
“1937年(我)创办健诚实业公司,公司地址设在成都西胜街井巷子1号,下属邛崃临邛茶厂……(在)甘肃兰州马坊门街10号(设有)营业处。”
     “……他们(西北各民族)对于茶的重要如同我们要吃米面一样,老百姓没有米面吃是要闹事的,西北同胞没有茶喝也是要闹事的……同时使四川茶叶多一销场,既可多加生产,使四川老百姓多加收入。”
       由于在邛崃历史上,有众多如祖父这样的行商以及坐贾,他们的活动无疑地拉动了邛崃地方经济的发展。例如: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邛崃的南街上段(今新华书店)新开了一家绸缎庄—福兴隆。老板张茂源(字连清)面对邛崃十来家绸缎庄的竞争,显得生意平淡而萧条。但自从与祖父交好后,祖父但凡所需绸缎、丝线,都从福兴隆进货,福兴隆的生意因之迅速好转,还将业务拓展到成都打金街,发展成为13间门面的成都福兴隆绸缎庄,几乎垄断了成都市场。至1949年底,成都福兴隆绸缎庄在春熙路商圈仍旧首屈一指。

       一趟丝路之行的时间
       一行人从邛崃出发,到达目的地交易完成后再返回的时间,短的少者十天半个月,大多数时间为一个月到四个月不等。
以一张票据为例:起点为邛崃桑园乡,运销地点为理县马塘,起运时间为:1952年9月24日,回程时间为:1952年10月13日,进出时间为二十天。

       丝路上的川剧情结
       祖父讲述过一件趣事:
       过去桑园有一个很不错的戏台子,庙会或庆典时都会请名角来唱上几天的川剧。祖父酷爱川剧,他常常在桑园、成都、大邑安仁看川剧,有缘结识许多川剧名角,与“新又新”戏班的一个小生交往尤其深。
       上世纪四十年代时,祖父有一次带领一只数十人的背子、马(骡)帮,去建昌(现西昌)办事,准备上路时,感觉来回实在太寂寞,就邀约“新又新”的戏班跟随他旅行演出。
       双方洽谈的条件是:一路吃、住由带队的祖父负责;根据票房收入进行利润分成。这样一来,祖父和伙计们不但过了几把川剧瘾,祖父不但不贴钱,剧团几十号人的收入还有保障。
       此次出行,沿途凡有大的集镇,“新又新”都会崭露头角唱上两三天,“新又新”因而名声远播,成为当时川西地区著名的川剧班子,解放后作为基本班底组建成为邛崃川剧团。
       当攒够盘缠后,大家又继续赶路。这样一来,回程时间比原来预计的多了半个多月。奶奶追问祖父为什么这趟回来晚了半个月,祖父谎称过泥巴山(荥经和汉源两县之间主峰3300米)时下雨,路不好走才搪塞过关。
       类似的川剧旅行演出、传播交流活动,祖父组织过数次。
       近来笔者在《天府古镇羊皮书》<崇州怀远镇的梅花山、金阳湖篇>中读到:“从景点‘一碗水’开始,沿着约两公尺宽的茶马古道可直上清风岭,岭上原有清风亭。翻过清风岭往下,即著名的伤心坡。古代的贩夫走卒,背货从岭下的文井江踏水桥过来,再沿伤心坡上岭,可想而知是何等的艰辛。清风岭下有焦家坪、天心桥,传说川戏《清风亭》的典故就出在这里,而<雷打张继保>是其中的一折戏。
       这条信息也说明,川剧和丝绸古道有诸多联系。(见《天府古镇羊皮书》第351页)

       丝绸之路遇红军
       祖父讲到过一件他的伙计参加红军的经历:
       1935年秋,祖父的背子队伍背生漆从邛崃至川北旺苍县时,遇到北上的红四方面军,首长见到这些背夫都是穷苦人,个个能吃苦,由于常年奔走在西部山区,熟悉路线和民风民俗,便动员他们参加红军闹革命。
       我祖父因有重任在身,未能应诺,其余的年龄偏大,并有家小,只有一个伙计高旭辉因年青力壮,父母去世尚未安家,仅有一个出嫁的妹妹,便爽快地参加了红军,委托祖父将其应得的脚力钱带回给家人。
       建国后,在温江地区商业贸易战线上任职的高旭辉四处打听祖父的情况,见面后两人聊得很开心,当他知道祖父的家境后,很想帮助祖父,但被祖父婉拒了。

       翻雪山的商人苦痛
       今人认为,翻越海抜4114米的雪山,只有红军才做得到,殊不知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为利益所趋动,也常常要去翻雪山的。
       听祖父说他和马帮如此翻越雪山:
       马队到达了夹金山下后,就打绑腿、穿戴狗皮做的衣服、褥子、帽子,还必须穿藏民特制的牦牛毡子筒裤,以防脚在雪地上冻僵;同时将内地马换成能过雪山的当地马,返回时,再在入住的幺店子换成原先寄养的马匹,前提是必须雇请当地的向导。
       向导告诫的关键词是:“途中不能说话,以防雪崩!”所以马嘴也是上了马嚼子的。此刻,爱抽叶子烟的祖父,也只得将烟杆收起来。
       如此,他无数次翻越过夹金山、大、小金川,和松潘等地的雪山。“当然,”他说:“要充分估算这趟生意的经济效益,是否值得起去翻雪山。”摆这些往事时,祖父非常淡定等闲,毫无夸张。
       其实,行商们在丝路途中翻雪山、过索道等艰辛,甚至被土匪、山贼绑架勒索的危险,都算不了什么,真正的痛苦是他们都有血有肉,有一个常年看不到丈夫的妻子、一群需要父爱的孩子和自己年迈的父母。
       据祖父讲:我的奶奶解放前夕染上了肝炎病,一直都在吃中药。1952年的五月初夏,他远去理县回来差一点就错过了见奶奶最后一面。
       他说:上一趟从阿坝回来时,奶奶就生病了,现在看来是传染上了急性黄疸型肝炎并病情加重,家父请来医生看过病,中午时分,家父正在给奶奶熬中药,此时祖父恰好回到家中,看见正在熬药的父亲,得知奶奶已吃过两道药,当即取来医生给开的药方,一看有一味中药桂枝,急的连连跺脚,大叫一声:“拐了,这桂枝是发物。”
       果然,奶奶的病情迅疾加重,开始讲起了胡话,两天后奶奶便丢下祖父、父亲和两个姑妈撒手人寰,年仅28岁。时年父亲9岁、大姑妈4岁、小姑妈1岁。
       家里还需舀米开锅,安葬好奶奶遗体后,祖父不得不再次行走丝绸古道,为赚钱来还债和维持全家人的生计。这样的营生一直到1957年底,因公社化、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开始才停下来。以后便推鸡公车,到县城的城关粮站给桑园镇上的百姓运米,每100斤米可赚到0.30元。坚强乐观的祖父却说:“七十二行,推鸡公车为王。一不交税,二不上粮。”
       祖父还说:“马帮人能不能行走远路,要看他的双脚是不是够大。”当我呱呱坠地后,祖父依旧像审视马帮人一样看我的大脚,好一阵子都笑眯眯地对旁人讲:“好,脚大江山稳。”
       如今健在的当年邛崃城关粮站站长杨明嘏(83岁)对祖父印象颇深,她说:“桑园的唐大爷,走南闯北几十年很是辛苦,风餐露宿,不仅业务精、人缘好,运送货物都是安安全全的,从未出过岔子,后来从城关粮站推米卖,靠挣脚力钱养三个小娃娃,不容易啊!”

       祖父的品格
       尽管生活如此拮据窘困,但是祖父仍然拾金不昧、乐于助人,列举两事:
       一、1955年某月,祖父从城关粮站用鸡公车推米回桑园,在经过通泉殿(寺庙名)时,忽然发现路上遗落一个公文包,内装巨额公款,祖父立即将该皮包交给了桑园乡政府办公室主任陈光昭,陈当即通报邛崃县人民政府和公安局。几天后,裴增万代表桑园乡政府、邛崃县人民政府、以及温江地委,亲自上门送来锦旗,以及温江地区行署的表扬信。
       原来,崇庆县纸厂派员到邛崃采购火草纸,采购员骑自行车回崇庆县后,才发现装有三千八百元公款的皮包不知在何处抖落了,急得大哭并报了案。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约等于现在的38万元。如果不能弥补,有可能被杀头。该采购欲酬谢祖父,被祖父谢绝。
       二、1961年正值低标准最困难的时期,那年我父亲刚参加高埂拖拉机站工作,春节时单位杀年猪,分得一块约20来斤重的保腊肉,父亲兴高采烈地提着保腊肉从桑园场上扬长而过直往家中赶,整个桑园场上的父老乡亲羡慕得目瞪口呆。
       祖父理解:近三年的低标准生活,许多人吃菜咽糠,苦度日子已经很不容易,乡亲们具有也想沾点油荤的强烈愿望,但又可望不可得的心情。
       向来皆有恻隐之心和江湖义气的祖父,当即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搬来一口大锅,当街搭灶,将全部保腊肉切碎,连骨头也捶烂一起下锅,加上萝卜、青菜,煮了满满一锅,通知桑园街上近百户乡邻按人头平均分配。
       这一顿油荤如久旱逢甘雨,一些因饥饿濒临死亡的人,犹如打了一剂强心针,度过了那个难熬的冬季。开年后,国家放开了自由市场,农民有了自留地,允许自由经济,桑园人的日子又好过了点。

       祖父的丝路情结
       由于祖父数十年如一日地与羌、藏各民族打交道,潜移默化中,他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乃至着装都发生了变化,成为活脱脱一个藏化了的汉人。
       在我的映像中,祖父1.78米的个头,体魄强健,一直打着绑腿、露出右膀子、腰间还缠绕一根长长的带子;睡的是狗皮褥子、裏一条深棕色的毡子,说这是避寒;睡觉前必用滚开水烫脚、早晨洗脸必用滚开的水,还一边捞洗脸帕,一边吹气;1952年到1983年间,做饭都是马帮式—饭菜混煮。
       1984年以后,祖父从桑园进城同我们生活在一起,但他总是在家呆不住,闲不惯,晚上常和我外公一起步行去潼桥、固驿、宝林、平乐等地,看完川戏或听过玩友后又深夜步行回来。直到逝世前,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雪雨,从临邛城到桑园镇往返步行一趟,是每日必修的课程。
       他的身上永远有几件东西伴随:草帽、叶子烟杆、麻窝草鞋、折叠纸扇一把、干毛巾一条。
       新公园、文君井内的茶座常有他的身影,茶客们都争着替他付茶钱,目的是听他摆天南海北的龙门阵。可惜那时自己不懂事,没有更多去关注他身上和背后的那些动人往事,如果他还在,简直就是一部活的历史。

       家父的相关回忆
       据我父亲回忆,祖父曾与他讲过从桑园出川北的路线:从桑园经新场(新场和茶园分别在䢺江东、西两岸,原本同为西禅乡,1961年划与大邑称为新场),至灌县(今都江堰市)的灌口,进入汶川、理县、马尔康、黑水、阿坝、松潘等地,出川后到过甘肃的兰州,最远是青海西宁。
       南方则到过西昌(建昌)、米易、会理、云南的楚雄、腾冲、瑞丽;还说过:“建昌的天气好哦,到了建昌不想家。”因为“到了建昌,不穿衣裳。”(指气候温暖)过去家里还有许多藏族、彝胞的用品、饰品。


       关于“岷山道”考略
       岷山道的提出见于“中华文化论坛”2008.12增刊—南方丝路与民族文化论坛。其中《南方丝路与茶马古道研究概况》一文说:“……此外,在第二条大道之外,还并存有多条茶马古道,如从成都出发,经都江堰、汶川、茂县、松潘至今若尔盖草原、甘肃南部甘南草原和青海等藏族地区的岷山道。
       原来祖父反复行走过的那些古道,正是有的历史学家命名的岷山道!但是由于该内容篇幅有限,呼声小,缺乏继续更深入的研究、探讨、宣传,不说我原来不知道,祖父更不知道,连当今许多邛崃人都还不知道何为岷山道,以及岷山道的重要性。
       2012年2月由成都市建委组织编撰的《天府古镇羊皮书》旨在进一步促进成都历史文化环境,和优秀乡土建筑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其中之茶园篇:《邛崃市茶园镇文化积淀》载:
      “茶园,是古临邛的北大门,是西蜀‘北上通羌’的要道,史籍、口碑谓之曰‘马道’(官道)、‘茶马道’(商贸、边贸)、‘箭道’、‘赶山道’(走私黑道)。考之远史,可上溯到西汉。茶园属地南路的盐、铁、茶、纸,诸货物经茶园而北上羌寨,骡马、背夫终年不绝。成都等城市所需茶、纸、柴草(火把柴)、木炭(杠炭)、粮食等山货亦从茶园、新场(今属大邑)起运,由船筏、马帮、背夫等运载出场。两千多年的‘马道’繁荣……留下了不少历史文化遗迹。古代‘茶马道’马帮通商史事,昔时战争、烟、匪在古码头的遗迹,均已成为研究茶马古道交通文化的重要依据。
       该书还在《崇州怀远镇梅花山、金阳湖篇》(P351)中明确地说:“古镇(崇州)出西门3公里,再经水泥乡村公路进入山隘,即可抵达清溪关遗址。古代从分州(崇州分设的州衙)到苟万(万家、苟家)、到汶川、芦花、黑水,再进入藏区的茶马古道便在这里。
       在此稍加说明:笔者并不苟同把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加以区别去认识。理由:同一支邛崃马帮,往南走就是丝绸之路,往北行就成了“茶马古道”,让人摸不着头脑。如果统一称为丝绸之路当更规范、合理、科学。
       因为,“茶马互市”只是丝绸之路上的交易方式之一,而且只出现在一段特定的历史时期。比如,有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规范提法,就不能因海路出口有瓷器而别出心裁地称为海上瓷器之路!但笔者尊重作者,仍然原文引用。
       上述资料包括我祖父的经历均说明,岷山道在川西北,是由多条路线组成的路网,是连接南北丝绸之路的捷径,起点在邛崃。
       但由于多种原因,在当今时代还少有人知,甚或不被认可。

       不少当代人认为,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成都,第一站是邛崃的平落,往下就是雅安上里、芦山、荥经、云南……但我的祖父不仅到过云南的腾冲、瑞丽,还常常从故乡桑园背道而驰北达汶川、理县,乃至甘粛兰州、青海西宁,直到1957年底才停下来。
       我祖父数十年的丝绸之路营生,不过是证明了这条“岷山道”的存在而已,而在两千多年的丝绸之路历史中,所有精明的商人都不会舍弃这条带来财富的黄金通道。
                                                                                                                                 2016/2/17
                                                                                                                                 2017/9/3重修
                                                                                                                                 2024/11/15再修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7 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州县叹》民国.宁缃
       考释:凡丁
       苦将牧令称监督,事事提前期迫促。行政不难筹款难,旁人错比为公仆。
       自请绅粮自办公,印文纸片一张空。催符满地蒲鞭短,害马群嘶百草中。

       宁缃:(1846~1921)见前考释

       诗题
       州县叹:宁缃此诗反应民国政府肆意摊派捐款,增加税额并提前催收的行政乱作为,使老百姓苦不堪言而发出哀叹。

      
       苦将牧令称监督,事事提前期迫促。行政不难筹款难,旁人错比为公仆:【大意】宁缃说,本应该主抓军政大事的邛崃县知事或者县长,却全副精力督促催收各种苛捐杂税和摊派,并且任意提前,老百姓举债筹款,生活维艰,宁缃于是将县知事称为“监督”,而外国人却说县知事应该是“人民的公仆。”
       〔释者举例〕
1982版《孔明乡志.孔明乡大事记及年代》(摘录)

       1918年,川军刘成阶的部队在我乡派粮、派款。
       1925年,杨口口口“川战”,在我乡预征田赋。
       1927年4月,21军、24军在土地坡拉夫,共达365人。
       1928年,21军、24军、独立师在干河子、十里桥、醪糟店等处抢劫财物。
       1933年,21、25、28军追击24军,各军在我乡境内拉夫、抢劫财物。
       1934年至1936年,赵勃然分别任团总、联保主任。
       1934至1937年,孔明团下令普种鸦片,由团上派公烟,群众说:“提起种烟,把人整干。”
       1935年10月,为阻击红军,国民党政府征集青壮八百人,自带口粮、工具,砍树木、拆牌坊、土砖墙,在十里桥修碉堡三个。
       1936年冬,国民政府在我乡征集民工一百多人,自带工具,吃火米和盐开水修建川康公路二郎山段,共58天,死亡八人。
      〔注〕火米:先将稻谷蒸煮、晾晒干,然后碾压脱壳的米称为“火米”,此法能提高出米率达75%。用“火米”蒸的饭叫火米饭,能增加出饭量,是农民在灾害之年的“发明”,虽然风味独特,但加工过程中维生素损失殆尽,长期食用容易发生营养不良的“水肿病”。1960年,我就读的东安初中(今文昌中学)学生吃过自己加工的“火米饭”。            
       1937年至1938年,杨俊清任联保主任。
       1938年6月,杨俊清在孔明庙内集体屠杀认为有不轨嫌疑的贫苦农民8人,两年中共一百多人无辜杀害。
       1939年10月至1940年秋,征调我乡民工300人左右,第一次修桑园机场。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冬月23日,国民党左翼人物(邛崃牟礼人)孙鸿图(与集成宫总舵把子封海凡关系密切)因反对国民党驻军预征钱粮到1949年,还组织:道佐、平落等地农民抗捐抗粮,在我乡的孙坡被捕,因押回邛崃请赏途中,发现前方有成群结队学生,便杀害于南河坎。
       1940年,我乡预交田赋55年至1995年,每两田赋银折合纸币52.3元,折合银元10.648元。民国时期,共计征田赋银486两。
      1941年,改征田赋为实物,每元折合2市斗,另加购黄谷与田赋相等,每两田赋共上黄谷209.2斗;1944年改购为借,等于白交。
       1942年5月,征调我乡民工160人扩修(新津)旧县机场。
       1944年春至1945年,赵口口带我乡民工300人第二次扩修桑园机场,榨取上拨的修机场经费“关金卷”六、七千元。
       1944年,国民党选举保民代表和县参议员。
       1945年前的民国前期实行:分兵制,抗日战争期间改行:征兵制,规定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共赴国难。共拉走壮丁365人。其中,1937年国民政府规定,每个军人家庭优待黄谷一担(100斤),所发的《支令》(纸条)用来抵扣派粮。
       牧令:清代,临邛地方长官称:州牧 或者 知县。主管地方军政大事。民国初期称为:县知事,责任变成监督各项筹款和派捐的推行。
       县知事:辛亥革命后,废府、州,仅设县,置县知事为一县行政长官。国民党执政后易名为:县长。
       监督:对现场或特定环节、过程进行监视,督促和管理。
       行政:执掌国家政权,管理国家事务。
       筹款:筹集款项。
       旁人:其他的人—包括其它国家的人。
       公仆:词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我是这个国家的第一公仆。”即:为人民服务。

       自请绅粮自办公,印文纸片一张空。催符满地蒲鞭短,害马群嘶百草中:【大意】宁缃说,民国政府的行政长官,将盖有公章的文书聘用有财有势的地主豪强为行政官员,这些“害群之马”不施仁政,以致民国时期“苛政猛于虎也”。
       〔释者举例〕
1982版《孔明乡志.孔明乡大事记及年代》(摘录)

       民国时期,我乡政权由团联保到乡(称为乡保甲制),掌握在称为“杨家天子简家将,封氏堂上称霸王”的地主阶级手里。
       1937年至1938年,杨俊清任联保主任。
       1938年6月,杨俊清在孔明庙内集体屠杀认为有不轨嫌疑的贫苦农民8人,两年中共一百多人无辜杀害。
       绅粮:有地位有财势的地主。
       印文:盖有公章的文件。
       催符:本指道教符箓中的护身符、催生符、催命符、催财符等。此处借喻国民党政府催缴各种摊派和苛捐杂税的通知,民间因此称国民党为:刮民党。
蒲鞭:以蒲草为鞭。用以表示刑罚宽仁。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8 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君民叹》民国.宁缃
       考释:凡丁
       延长缩短运由天,宪法颁行第五年。四百兆人忙不了,君民皆不似从前。
       新政纷纷次第兴,国民担任力难胜。谘来议去皆筹款,但见捐输日日增。

       宁缃:(1846~1921)见前考释

       诗题
       君民叹:宁缃此首诗,纪录清末民初改朝换代频仍乱象,致使皇帝和老百姓都无所适从,日子难过而叹息。

      
       延长缩短运由天,宪法颁行第五年。四百兆人忙不了,君民皆不似从前:【大意】宁缃说,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年号为:宣统。为政只有三年便宣布退位了。但是,五年后的1917年7月1日,原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南洋大臣张勋复辟,拥戴溥仪第二次登基成为皇帝,当时通电全国改“民国六年”为“宣统九年”。然而,十二天后张勋复辟失败,宣统年号再次废除,风云突变,全国四億人口不知如何是好!
       延长: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年号:宣统。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2月12日溥仪宣布退位,宣统年号停止使用。1917年7月1日,张勋拥戴溥仪第二次登基,还通电全国改“民国六年”为:宣统九年。
       缩短:十二天后,张勋复辟失败,宣统年号再次废除。
       宪法:指《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中华民国二年(1913)十月三十一日国会宪法起草委员会拟定:中华民国宪法会议,为发扬国光,巩固国圉,增进社会之福利,拥护人道之尊严,制兹宪法,宣佈全国,永矢咸尊,垂之无极。(后略)
       国圉(音与):国家边境。
       制兹宪法:制订此宪法。
       兹:多义之“此”意。
       永矢咸尊:永远都要遵守。
       垂之无极:永垂不朽。
       四百兆人忙不了,君民皆不似从前:〔历史典故〕1917年7月1日,溥仪第二次登基成为皇帝,改“民国六年”为“宣统九年”,溥仪与老百姓之间为君民关系。眼看要回到一年只缴纳两次田赋(忙银)的时代,但是十二天后张勋复辟失败了,老百姓无所适从。
       四百兆人:1913年10月,全国人口统计为四亿人。
       百兆:为一亿。
       忙:多义之指“忙银”。为清代田赋名,即每年上忙(上半年)和下忙(下半年)时各征收一次赋税。

       新政纷纷次第兴,国民担任力难胜。谘来议去皆筹款,但见捐输日日增:【大意】宁缃说,民国政府的财政税收政策增添了许多苛捐杂税,老百姓反应难以承受,议员们讨论来,讨论去,结果越发的多。
       新政:指民国新政。1913年,苏州法政专科学校主讲财政经济的贾士毅,调任财政部会计司长后,创立财政预算制度,编制民国预案40余册。规定负责收、拨款的机关必须按预算,分月收拨清楚,促使民国政府的财政税收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
       谘来议去皆筹款,但见捐输日日增:民国议会的议员们,讨论如何征收杂税徭役的条款越来趆多!
       民国议会:组织有各省都督府代表会、南京参议院、北京参议院、第一届国会、第二届国会及护法国会。
       邛崃县议会成立于民国初,制定县内法律法令及选举县知事等。场所在今棉花街口。清初“土司行寓”迁此,民国时期叫议事场,建国后为邛崃县商业局。
       民间俗语:“东街长,东街有一个议事场。”
       其余三句:“西街长,西街有一座天主堂;北街短,北街有一个陕西馆;南街长,南街有一个福音堂。”
       天主堂:由土耳其天主教传教士所建,在西街中段之南,中国大江南北的“土耳瓜”从此推广。
       陕西馆:陕西籍商人的会馆,在北街中段以东。
       福音堂:由英国基督教传教士建于光绪时期,为传播基督教福音的活动场所,位置在原南街附小—吴江故居以北。
       〔释者举例〕
      《民国时期(浙江宁波)的税收种类有哪些》作者:爽朗
       1914年至1929年,征“洋广货捐”银元134.25万元;“船货捐”135.21万元;“闽货捐”8.89万元;“草席捐”17.44万元。
       其他货捐,鄞县局17.51万元,余姚局36.47万元。“茶捐”9.27万元;“丝捐”3.45万元;“花捐”18.53万元;“茧捐”3.12万元。
       厘金开征后,到处设卡,多次重征,民怨日深,1931年裁废。后相继开征货物税、矿产税、营业税、所得税、利得税、遗产税、印花税等。
       (引自财经领域创谈)
       四川军阀杨森甚至向农民征收“糞捐”。
       民国内江人.刘师亮.特撰讽刺时政联:
       自古未闻粪有税;
       如今只剩屁无捐。
       民国万税
       捐输:因国家有困难,将财物捐助缴纳给公家。
       还有就是预征农业税
       比如邛崃孔明乡,1940年时将农业税提前征收至1995年,可管见一斑。
       〔引用〕
       1982年10月30日版《孔明乡志.孔明乡大事记及年代》(摘录)
       1918年,川军刘成阶的部队,在我乡派粮、派款。
       1925年,杨□□□□“川战”,在我乡预征田赋。
       1935年10月,为阻击红军,国民党政府征集青壮八百人,自带口粮、工具,砍树木、拆牌坊和土砖墙,在十里桥修碉堡三个。
       1936年冬,国民政府在我乡征集民工一百多人,自带工具,吃火米(饭)和盐开水修建川康公路二郎山段,共58天,死亡八人。
       1939年10月至1940年秋,征调我乡民工300人左右,第一次修桑园机场。
       1940年,我乡预交田赋55年至1995年,每两田赋银折合纸币52.3元,折合银元10.648元。民国时期,共计征田赋银486两。
       1941年,改征田赋为实物,每元折合2市斗,另加购黄谷与田赋相等,每两田赋共上黄谷209.2斗;1944年改购为借,等于白交。
       1942年5月,征调我乡民工160人扩修(新津)旧县机场。
       1944年春至1945年,赵口口带我乡民工300人第二次扩修桑园机场,榨取上拨的修机场经费“关金卷”六、七千元。
       1945年前的民国前期实行:分兵制,抗日战争期间改行征兵制(抓壮丁),规定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共赴国难。共拉走壮丁365人。其中,1937年国民政府规定,每个军人家庭优待黄谷一担(100斤),所发的《支令》(纸条)用来抵扣派粮。
       又比如
       1944年,当桑园机场建成后,为运送机场设施,需扩建川康公路邛崃段,其中,从五板桥至东门一段路,即摊派兴贤街集成烧房(今李家大院)老板李毓兴(1900~1960)捐资修建,待工程完工后,集成烧房被迫破产。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9 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咏髪》民国.宁缃
       考释:凡丁
       白发萧疏七十翁,频年櫛沫风雨中。豈有千钧扛汉鼎,要留三握梦周公。
       头如见责休开口,身倘不闻枉躹躬。五族共和天地窄,国民自取自由衷。
       〔原注〕:“《世说新语》有〈头责子羽〉文。”

       宁缃:(1846~1921)详见前考

       诗题
       咏髪:宁缃七十岁那年,借自己的头,总结自己的人生,如南朝刘宋时期(420~479)言志小说集《世说新语》中的“头责子羽”一般,但仍期许发挥余热,留下乡愁的余生。
       乡愁:词出清.荆玉陛《邛州使院登迎晖阁》诗
       临邛今日迎晖阁,传是当年华甫楼。黄叶秋连白鹤舞,雪山晴见冻云收。
       肯怜常侍归新舍,莫向都亭感旧游。薄暮何人更吹笛?不胜凄怨动乡愁。
       (详见该诗考释)
       〔原注〕
      《世说新语》有〈头责子羽〉文:(摘录)“余友有秦生者,虽有姊夫之尊,少而狎之(不庄重)。同时昵好(友好的人)有太原温长仁颙……(等六人)继踵登朝(相继入朝为官)。而此贤身处陋巷(居住在狭窄破旧的街巷),屡沽而无善价(不被人看好),亢志自若(镇定自若),终不衰堕(懈怠)。为之慨然。又怪诸贤既已在位,曾无伐木嘤鸣之声(砍树的丁丁声音及鸟叫的声音),甚违王贡弹冠(好朋友进退相随,取舍一致)之义,故因秦生容貌之盛,为《头责子羽》之文以戏之,并以嘲六子焉。虽似谐谑,实有兴也。
       其文曰:“维泰始元年(265),头责子羽曰:‘吾托子为头,万有余日矣。大块(父母)禀我以精,造我以形。我为子植发肤、置鼻耳、安眉须、插牙齿,眸子摛光(放射光芒),双颧隆起。每至出入之间,遨游市里,行者避易,坐者竦跽(跪坐相迎)。或称军侯,或言将军,捧手倾侧,伫立崎岖。如此者,故我形之足伟也。
       子冠冕不戴,金银不佩,钗以当笄,帢(丝帽)以代带(腰带),旨味(美味)弗尝,食粟(小米)茹菜(吃菜),隈摧(摧折)园间,粪壤污黑。岁暮年过,曾不自悔……
       嗟乎!子羽何异牢槛之熊、深阱之虎、石间饥蟹、窦中(洞中)之鼠—事力虽勤,见功甚苦。宜其拳局(局促)煎蹙(逼迫),至老无所希也。支离其形,犹能不困,命也夫?与子同处!”
       〔大意〕
       子羽的头,批评子羽的身,说子羽枉自天生一副好容貌,却不愿意随大流,甘居陋巷中到垂垂老矣。子羽的头,接着叹一口气对子羽的身说,“这是命中注定啊,我还是与你相伴廝守一生吧!

       诗
       白发萧疏七十翁,频年櫛沫风雨中。豈有千钧扛汉鼎,要留三握梦周公:【大意】宁缃说,自己已年届古稀,虽然没有辅佐国家的能力,但还有梦想为家乡作点贡献,即曹操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墓年,壮心未已。”
       果然
       中华民国八年(1917)三月,宁缃被邛崃县知事刘敻聘任为:新修邛崃县志书局的局长。并于1920年底修成民国《邛崃县志》,当1921年三月志书出版之日溘然而逝,为当代人留下许多研究邛崃的珍贵史料。
       曹操《龟虽寿》诗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频年:连续几年。‌
       櫛沫风雨:形容奔波劳苦。
       千钧扛汉鼎:词出元末明初.郭钰《题三顾草庐图》诗:“千钧汉鼎悬三顾,丹青欲写空凝情。”
       汉鼎:汉代的鼎为国之重器,借喻江山社稷。
       三握:成语典故“三握三吐”出自《史记.鲁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
       其中“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是周公对儿子伯禽说的:“我的地位已经是很高了,但我有一次洗头时,曾有三个贤士求见,我三次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接见他们;有一次吃饭时,又遇到三个贤士求见,我于是三次吐出口中食物,立刻去接待他们。”后以“三吐三握”形容求才殷切。
       周公: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之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两次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营建东都洛阳,并制作礼乐,天下大治。
       三国.曹植《君子行》:“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一沐三握发,后世称圣贤。”
       三国.曹操《短歌行》:“山不在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附录〕
        新修邛崃县志书公牍
        邛崃县知事刘敻(音诇)为照会事
       志乘之作,上古重之。其礼教政刑,上固有所承,而境有异宜,俗固不同,则所以率斯民者,岂能一概而悉臻乎?况当耄旧懿美,后进之仪范,曩(昔)时之治忽,将来之师资。苟令阙(缺)疑无考,后有作者,将奚(疑问代词)所本?……昔旧志存书逾百年矣……历年多则惧于忘轶,今而修之,维其时矣……
       为此
       照会志书局正局长宁云若先生
       中华民国八年(1919)三月十四号
       照会:使用及其内容体现国家立场,涉及国家关系,必须慎重对待。如果格式、行文不符合常规,也可能会引起收件人误解,产生不良后果。照会处理及时,签收或拒收、答复或不予置理、及时办理或拖延,都是一种政治态度。除了某些纯属周知性照会,均应以相应的方式答复、答谢对方。

       头如见责休开口,身倘不闻枉躹躬。五族共和天地窄,国民自取自由衷:【大意】前清遗老的宁缃说,假如邛崃县知事对他新修《邛崃县志》的建议视若枉闻的话,他就自费修一个留存后世。
       比如中华民国十一年(1922)邛崃民间就有一个叫“黄□滋”的人,自修了一册《邛崃县志》今藏四川省图书馆)
        
1731922184883.jpg
          网络图片
       〔分析〕
       饱学的前清遗老宁缃,深谙每当改朝換代,后朝必修前朝历史,已然一项不变的国家制度,譬如今有廿四史提供现代人研究并以史为鉴。所以,宁缃在“五族共和”的1912年以后,曾自告奋勇向邛崃县政府提出修撰《民国邛崃县志》的建议。
       不闻:成语“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意为看见了如同没有看见,听见了如同没有听见,即视若枉闻。
       躹躬:低头、弯腰、屈膝,表示尊敬、屈从。
       五族共和:中华民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口号。强调中国的五大族群汉、满、蒙.回.藏和谐相处,共建共和国。
       由于1912年袁世凯复辟帝制、1917年张勋复辟清皇朝、军阀割据和混战、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内战、日本侵华等原因没能实际执行。
       中华民国以五色旗作为国旗。分别代表汉族(红);满族(黄);蒙古族(蓝);回族(白);藏族(黑)。

        
1731968994589.jpg       
        《中华民国五色国旗》网络图片
       由衷:出自内心发自肺腑的情意。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0 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乐岁》民国.宁缃
       大兵之后有凶年,老氏此言殊不然。风雨时来非歉岁,郊原晴穫好收天。
       市声腾涌物虽贵,人语含和夜得眠。如此中华从古少,干戈不似满清前。

       宁缃:(1846-1921)晚年生活逐渐安定下来的宁缃,老骥伏枥,想在有生之年,能像元末的史学家汪克宽和赵汸,被明代洪武皇帝朱元璋请出来参加修《元史》一样,也被民国总统请出来参与修《清史》。

       诗题
       乐岁:宁缃此诗写于《壬子春归观音阁前住宅感赋三首》之后的1912年秋季。本篇与
《此日》、《述怀》、《癸丑上元》四首诗一同进行考释。
       乐岁:词出《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 足以事父母,俯 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大兵之后有凶年,老氏此言殊不然。风雨时来非歉岁,郊原晴穫好收天:【大意】宁缃说,老子“战乱之后必是凶年”之说不再应验了,你看辛亥革命后的第二年,即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同年4月卸任大总统职位后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宣传,这一年邛崃地区风调雨顺,秋天获得农业大丰收。
       按
       由于宁缃不能预测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窃据大总统职位并复辟称帝,以致孙中山又于1913年发动反袁的“二次革命”,所以宁缃1912年秋写此诗时心存幻想,同时反映出当时老百姓的心态和愿望—天下从此太平。
       大兵之后必有凶年:语出《老子.道经.第三十章》。意为军队所到的地方荆棘横生,一定会出现荒年。
       风雨时来非歉岁:1912年,邛崃地方风调雨顺,秋天收成很好。
       歉岁:荒年。与乐岁意相反。
       郊原晴穫好收天:大春作物水稻成熟后,收割时天气晴朗。

       市声腾涌物虽贵,人语含和夜得眠。如此中华从古少,干戈不似满清前:【大意】宁缃说,1912年邛崃县市场繁荣,虽然物价较高但能承受,邻里和睦相处,社会秩序安定,晚上能睡安稳觉。因而对当下的安定日子非常珍惜,认为这样的太平天下自古少有。
       但是当军阀重开战以后天下混乱。

       宁缃在《此日》诗中回顾道:
       此日足可惜,此日去无跡。来日日又来,勿再如此日。
       勿再:不再。
       另外
       由于宁缃不能预测辛亥革命之后的中国社会发展趋势,他在《述怀》一诗中表达: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像元代史学家—汪克宽、赵汸被朱元璋请出来修《元史》一样,能有参与修《清史》的机会,但现实使他如同“秋风落叶依栏杆”般的落寞。
      
       宁缃《述怀》诗:
       烦疴消散一身安,白昼端居待两餐。独抚新醪嫌酒薄,频搜旧稿惜诗残。
       应刘葉魏谈交尽,汪赵非明徴聘难。燕子不来人寂寂,秋风落叶依栏杆。
       〔原注〕:“汪克宽、赵汸,元至正间遭兵劫,转徙怡然。”
       【大意】宁缃说,由于天下太平,自己心境很好,所以许多老毛病都没有了,他想重抄旧笔,能够参与新修《清史》稿,但是没人上门来找他,只好落寞地随“秋风落叶依栏杆”。
       烦疴:扰人的疾病。
       应刘陈魏谈交尽:宁缃认为,民国时期的人,应该抓紧修订清代史,以免旷日持久后前清遗老们都逝去。
       典出《文选.曹丕〈与吴质书〉》:“昔年疾役,亲故多离其灾,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一时俱逝,痛可言邪!”
       应刘陈魏:应玚与刘桢并称:应刘。还有陈琳等,同列三国曹魏时期的“建安七子”之中。后以“应刘陈魏”借指文士。
       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唐.王维《送熊九赴任安阳》诗句:“魏国应刘后,寂寥文雅空。”
       宋.陆游《幽居初夏》诗句:“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汪赵非明征聘难:汪克宽和赵汸,如果不是身逢明主朱元璋的话,不可能被征聘参加《元史》的修订!
       汪克宽:(1301~1372)字德辅。亦作德一、仲裕。元代经学家,著有《经礼补逸》、《易经程朱传义音考》、《诗经集传音义会通》、《春秋胡传附录纂疏》、《春秋作义要诀》、《通鉴纲目凡例考异》、《春秋诸传提要》、《周礼类要》、《六书本义》、《左传分纪》、《环谷集》共11种。大学士程敏政评价他:“六经皆有说,而春秋独盛;平生皆可师,而出处尤正。其道足以觉人,其功足以卫圣。”
       明初,朱元璋征聘汪克宽编修《元史》,结束后朝廷将授官职时,汪克宽以老疾为由辞归,于明洪武五年(1372)卒。
赵汸:(1319~1369)字子常,安徽休宁县人。师事黄泽,受易象春秋之学。隐居著述,筑东山精舍以奉母。有《东山存稿》七卷、《周易文诠》四卷以及《师说》、《左氏补注》、《春秋集传属辞》传世。洪武二年(1369)召其修元史,毕后乞还,未几卒。
       按
       《清代通史》在抗战期间(1931年9月18日 至 1945年9月2日)由任教东北大学的萧一山,在四川三台县完成。1945年2月商务印书馆在重庆初版,后在上海重版。
       萧一山:(1902―1978)江苏铜山人。北京大学政治系毕业。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和中央大学讲授史学。1923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全卷共四册。

       宁缃《癸丑上元》诗:
       共和民国上元天,一州城市尚依然。衣冠人物非秦汉,灯火楼台自管弦。
       故里平居怀旧俗,新春无恙过华年。谁把阴阳昏晓割,历数中原早失传。
       【大意】爱国者宁缃说,他于1913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作此诗时,人们的衣着发饰都改变了,大家开始追求新的生活享受,这一年邛崃人过了一个愉快的春节。他感叹推翻了滿清的帝制统治,使中国步入五族共和的时代,但愿中华大地再也不要出现战争!
       共和民国上元天:即癸丑年(1913)的正月十五元宵节。
       衣冠人物非秦汉,灯火楼台自管弦:改朝換代以后,人们的服饰都变了,大家都追求生活享受。
       故里平居怀旧俗,新春无恙过华年:这一年,邛崃人按旧风俗过了一个快乐的春节。
       谁把阴阳昏晓割,历数中原早失传:是谁推翻了帝制的滿清统治,使中国步入五族共和的时代呀?要牢记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灾难和耻辱!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1 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报》民国.宁缃
       考释:凡丁
       西藏东蒙渐数平,联和五族共同盟。
       内政八条纲领大,天心疑属袁项城。

       宁缃:(1846-1921)详见前考

       诗题
       阅报:〔时代背景〕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发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第一次提出“五族共和”论,即:“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方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国旗定为五色旗,代表五族联合。
       〔分析〕
       宁缃当时能够阅读到的报纸是:1898年在成都创办的《蜀报》或者1911年创办的《蜀江报》、《西顾报》等。
       还可能是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的《申报》、清光绪十九年正月初一(1893年2月17日)创刊的《新闻报》、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刊的《大公报》中之一。
       中华民国成立后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之自由。”一时间,报纸出版风起云涌,据统计全国达500家之多。
       其中
       《邛崃周刊》诞生于1936年秋。报社地址:学道街57号(詹家大院自家街房),报社主要股东名叫:詹善源。
       报纸在东街的“启智石印厂”印刷。其位置在今粮食局以西,公私合营时加入邛崃印刷厂。厂址:学道街69号的杨家楨故居。龙门子前有石狮子一对,先后改作邛崃法院及印刷厂。
       引证
       《邛崃文史资料》中卷790p兰华荣〈邛崃的报纸〉(摘录):“邛崃的第一张石印报纸是《邛崃周刊》。该报是国民党县党部于1936年秋季创办,每周星期四出版,启智石印厂代印。
       1947年,民办的《自力周刊》创刊,由文元斋和大昌两家石印社承印。名誉董事长方瀛西(邛崃县参议员 学道街方家大院人),发行:詹善源。主编:管昌庆、叶曼峰。编辑:林序成、陶学渊。发行宗旨:“为人民喉,不偏不倚,无党无派,自力更生,□□□□,移风易学。”
       詹善源:学道街51号詹家大院人,1951参加劳动改造。释者家住学道街54号,1961年詹善元劳改期满后来我家坐过,他当时年纪约五十岁左右,有一兄弟在师范校教书。
       杨家楨:字浩澄,学道街69号杨家大院人。
       1939年春任西康省保训人员训练所训练处副处长,同年冬 任西康省军管区司令部上校科长;1942年毕业于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五期;1942年任川康边防总指挥部参谋处处长;1943年秋任第24军驻重庆办事处主任;1945年冬任第24军参谋长,曾参与掩护中共派驻该军的地下电台开展秘密工作;1949年12月9日,与刘文辉等策划西康雅安起义。任解放军雅安军管会委员,后协助军长指挥起义部队抗击胡宗南部的进攻,并阻击胡部南逃;1950年后,任西南军政大学眉山分校副校长,川西军区高级参议,南京军事学院合同战术教授会教员、军事史料研究处研究员,四川省第四、五届政协常委。(引自百度百科)
       按
       清代及民国至2016年以前,学道街除了卓王孙宅(今瓮亭公园)和邛州考棚、鹤山先生祠(民国时改作邛蒲大联合中学)、城隍庙(建国后改为城关粮站)而外,自北而南,两边由谭光前大院(左)、张代芳大院(右)、闵家大院(左)、方瀛西大院(右)、张永安西式楼(左)、杨家祯大院(右)、詹善源大院(右)、邓家大院(右)、胡家大院(左)、熊方舟大院(右)、白衣庵(左),以及各大院之间的街房形成。
       以上各大院,于2016年“棚户区改造”时拆除,其中民国张永安西式楼在今“邛崃市爱心献血站服务站”处,曾为邛崃市规划局。

      
056f92e6d52e9a619433ba6ff6be52f.jpg         凡丁手机夜拍于2024/11/20

       西藏东蒙渐数平,联和五族共同盟。内政八条纲领大,天心疑属袁项城:【大意】宁缃说,辛亥革命后,经过各派多次政治协调商议,“五族联和”的国策定下来了。当1912年9月25日,袁世凯代表孙中山等人公布《八大政纲》后,对政治敏感的宁缃,意识到袁世凯将会称帝。
       西藏:指今西藏自治区。
       东蒙:内蒙的一部分。一般称满洲及热河省辖境内的蒙古地区。
       联和五族: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发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第一次提出“五族共和”论,即:“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方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同年,孙中山又在“五族国民合进会”成立时说:“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成为一大民族。”

       国旗定为五色旗,代表五族联合。分别代表汉族(红);满族(黄);蒙古族(蓝);回族(白);藏族(黑)。
        
1732142613495.jpg
    《中华民国五色国旗》网络图片
       内政八条:1912年9月25日,袁世凯公布和孙中山、黄兴、黎元洪商谈拟定的中华民国《八大政纲》内容:
       (一)立国取统一制度;(二)主持是非善恶之真公道以正民俗;(三)暂时收束武备,先储备海陆军人才;(四)开放门户,输入外资,办铁路矿山,建置钢铁工厂,以厚民生;(五)提倡资助国民实业,先着手农林工商;(六)军事、外交、财政、司法、交通皆取中央集权主义,其余斟酌各省情形,兼采地方分权主义;(七)迅速整理财政;(八)竭力调和党见,维持秩序,为各国承认之根本。
       天心:1、天意。2、君主的心意。3、本心。4、天空中央。出处 《书.咸有一德》:“克享天心,受天明命。”
       袁项城: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为河南项城人,人称:袁项城。
       1911年12月29日,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授意段棋瑞、冯国璋联络北洋军官,通电反对共和。
       1912年1月2日,孙中山(名文)电告袁世凯:“文不忍南北战争,生灵涂炭,故于议和之举,并不反对。虽民主、君主不待再计,而君之苦心,自有人谅之。倘由君之力,不劳战争,达国民之志愿,保民族之调和,清室亦得安乐,一举数善,推功让能,自是公论。文承各省推举,暂词具在,区区此心,天日鉴之。若以文为有诱致之意,则误会矣。”
       1912年1月15日,孙中山公开表示:“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接任临时大总统。

       1915年12月,袁世凯拟成立中华帝国,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1732108562621.jpg
       《中华帝国国旗》网络图片
       1915年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在云南起义讨伐袁世凯。
       1916年3月,称帝八十三天的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同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时年57岁。
       (以上根据历史材料归纳)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2 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寻乐》民国.宁缃
       考释:凡丁
       〔原序〕甲寅暮春,晏集医馆,有感于同仁之言,作寻乐诗。
       世上苦人多,我寻苦中乐。苦乐本由心,生死随造物。
       生不过百年,死终有一日。当其未死时,未免为物欲。
       人道由来短,神明安能復。存我以形骸,失我之面目。
       容华不可再,前修徒自勗。曳杖难远游,饮酒待近局。
       壮心徒不已,暮年安托足。

       宁缃:(1846-1921)详见前考

       诗题
       寻乐:此诗作于1914年的暮春。身逢民国多事之秋的暮年宁缃调整心态,为争取过好有意义的人生晚年,努力去寻找生命存在的价值和乐趣。

       诗序
       甲寅暮春,晏集医馆,有感于同仁之言,作寻乐诗:宁缃为民国时期邛崃慈善组织《同善会》成员,1914年农历三月与同仁在今南岳街的济贫医馆宴会时,有感而作《寻乐》诗。
       甲寅暮春:1914年农历三月。
       晏集:宴饮集会;聚餐。
       医馆:指给老百姓看病的医院—济贫医馆。在今南岳街电信局位置,明代时叫:南岳寺。民国初改称:护国庵。邛崃慈善组织《同善会》的“济贫医馆”设于内。约1958年时改作:邛崃县工业中学。文革后期划与邛崃县邮电局。
       民国《邛崃县志》177p:“南岳寺为明隆庆庚午年(1570)乡官刘云衢(孝廉)建。明天启、崇禎间归于僧家,前后添修殿宇竟似佛庙。近将俗僧淘汰,州人自行经理,匾曰:《护国庵》。施药者衡于斯,名:济贫医馆;施棺者衡于斯,号忠恕善堂;年终施米亦衡于斯。”
       (参见宁缃《宴一体堂楼座即景》考注)
       同仁:同行仁德者。词出唐.韩愈《清边郡王杨燕奇碑文》:“……(杨燕奇)夫人清,渔阳郡长史献之女,先公而殂。有男四人,女三人;后夫人河南郡夫人雍氏,有男一人,女二人。咸有至性纯行。夫人同仁均养,亲族不知异焉。”

      
       世上苦人多,我寻苦中乐。苦乐本由心,生死随造物。生不过百年,死终有一日。当其未死时,未免为物欲:【大意】宁缃说,世间从事劳苦工作而生活困难的人很多,而自己的困难比他们容易克服。他在同仁们面前发言,表示要献爱心,在苦中寻找欢乐。
       宁缃还认为,人活的是心态,如果老是沉浸在痛苦中就觉得痛苦,如果想得开,放得下,则使人天天快乐。假若“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话,那就走到善的反面去了!
       苦人:从事劳苦工作而生活艰困的人。
       苦乐本由心:佛陀在《胜天五般若波罗蜜经》中开示:“一切法中心为上首,若善知心,悉解众法。世间种种皆依心生,皆由心造。若善若恶,皆由心起,心性回转,如旋火轮,易转如马,能烧如火,暴起如水。作如是观,不随心行,令心随己。若能伏心,则伏诸法。”
       造物:指创造万物的神力。
       当其未死时,未免为物欲:俗语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意为生物在难以保全自身生命的情况下,会用尽全力争取,以至不择手段。如果大家都这样的话,会增加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物欲:物质享受的欲望。《朱子语类》卷七一 :“众人物欲昏蔽,便是恶底心。”
       恶底心:即善的反面。

       人道由来短,神明安能復。存我以形骸,失我之面目。容华不可再,前修徒自勗。曳杖难远游,饮酒待近局。壮心徒不已,暮年安托足:【大意】宁缃说,人总有一死,该死的时候神也恢复不了。他自勉:人的生命有限,只要活着就像前代的修德贤士一样去做善事。我快要走不动了,虽然还有理想未能实现,但应该做身后的安排托付了。
       人道:佛教语。犹言人界。佛教谓众生根据生前善恶行为,因果报应,在天道、人道、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六道中轮回。
       神明:宗教指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统治者;迷信的人指神仙或能力、德行高超的人物死后的精灵。
       存我以形骸,失我之面目:人死入土后,可存的是遗像。
       形骸:外貌、容貌。借指遗像。
        
1732227456623.jpg
       《宁缃遗像》
       容华:美好的年华容貌。
       前修:前代修德的贤士。
       徒:副词。多义之仅仅。
       自勗(音序):自勉。
       曳杖:拖拉起拐杖。
       壮心:宏大的志愿、壮志。
       安托:安排托付。
       足:多义之一,值得。
       〔释者按〕
       中华民国八年(1917)三月,宁缃终于被邛崃县知事刘敻聘任为:新修邛崃县志书局局长。1921年三月,久病卧床的宁缃迟迟不肯咽气,当家人将刚出版的《民国邛崃县志》报送到他眼前时,他溘然而逝,走完他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
       (参见宁缃《泳髪》考释)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4 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夹关万福桥联》民国.李阳生
       考释:凡丁
       安步自江上行来,喜春日踏青,夏风祛暑,秋宵对月,冬岭探梅,肘后背行囊,槛旁排酒具,游目骋怀,漫道此间无乐土;
       举首向楼头望去,看群峰拱璧,双虹卧波,一水中流,两街并立,门前植垂柳,桥下数归舟,山光浪影,庸知是处即秦淮。

       李阳生:夹关人,生平不详。

       联题
       夹关万福桥联:夹关人李阳生,于民国甲寅年(1914)三月二十八日在刚竣工的万福桥上题写的桥联。
       夹关万福桥:清宣统元年(1909)九月始建,民国甲寅年(1914)春三月二十八日竣工。
       民国《邛崃县志》135p:“夹关之踏水平桥(永寿桥、庆元桥)不知始于何时。新修桥楼(廊桥)长二十三丈,石洞七,高二丈,阔(宽)半之(约3.35米)。阁道(廊坊)二十三间,成于宣统元年,号:万福桥。邛州伍肇龄命名;名山吴之英书碑;纂江县举人—邛州训导戴纶哲撰序。
       序文云:夹门关在邛南八十里,首受蒙水(发源于名山县)分导之,北流而下,注于火井江前(齐口)。予忝铎是邦(我任邛州训导之职时),因杨氏建坊,偶至其地,见两山夹岸如门,中横一水。旧置石桥二,皆矮小,夏秋溪流暴涨,溺者恒众,予谓绍涟杨生曰:‘下许可建一高桥以利往来。’生曰:‘此吾先生(父亲)邦林公志也,行当竭力谋之。’……
       今春得(杨)生来函,谓斯桥(该桥)告成,综费一万余金,其中困难,莫可言状……予顾谓诸子(庠生们)曰:‘有志者事竟成,杨生之谓也。’……
       始于前清己酉年(1909)秋九月念四日,竣工民国甲寅年(1914)春三月二十八日。”
       〔大意〕
       夹关“万福桥”为风雨廊桥,长约77米;桥墩高约6.7米;宽约3.35米;七个桥孔的桥身上有廊坊23间。该桥由杨绍涟捐资一百多两白银建成后,伍肇龄题名《万福桥》;戴纶哲为其撰写《万福桥碑记》;吴之英书写该碑记。
       按
       清代“一千金”等于十两白银。
       杨绍涟:人称“杨善人”。
其修建万福桥的事迹,有一个民间传说:

       杨善人不仅继承有祖业,而且克勤克俭,因而积累着相当大的家产,但是杨善人仍然省吃俭用。
       一天,杨善人领着独生儿子去赶集,老子穿的一双草鞋,儿子穿一双千层底的新布鞋,当过一条溪时,老子弯腰脱下草鞋别在腰间,光着脚丫淌过溪流。儿子却不耐烦,穿着新做的布鞋,连蹦带跳涉水而过。
       老子怒不可遏,认定儿子不是持家守成的材料,他想,与其日后家业败落在儿子手中,还不如赶快行善积德,悉数捐出家财为乡亲们修建一座桥梁。
       主意一出,受到众多乡民的赞赏和支持,不足部分由杨善人发起募捐将新桥修成,取名为:万福桥。人们为了纪念杨绍涟,于是在桥头塑立了杨善人手捧圆盘,盘内置元宝和金蟾蜍的化缘立身像,可惜此桥毁于1948年的一场特大洪水中。
       (引自凡丁回忆录《把往事留住》之〈定居夹关〉)
       伍肇龄:(1829~1915)字崧生,邛州大邑县䢺坝 钱沟乡人。清道光二十六年(1847)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人称:伍翰林。光绪帝曾钦赐楹联:“天子门生;门生天子。”
       戴纶哲:重庆綦江举人,清末为邛州州学的训导。
       吴之英:(1857~1918)字伯朅,号蒙阳渔者,今雅安市名山区人。清末民初四川著名学者、经学家、书法家。曾任资州艺风书院及简州通材书院讲席、灌县训导、成都尊经书院都讲、锦江书院襄校、国学院院正。又响应“康梁变法”,组织“蜀学会”创办《蜀学报》,并自任主笔。戊戌维新失败后愤然回乡隐居,专心著述,有《寿庐丛书》七十二卷著述传世。当时的文学家、书法家赵熙称赞:“其书瑰玮”。
       建桥原因
       夹关在邛崃西南,与西边的天全州交界(明清时的天全州包括今芦山、宝兴、雅安、荥经等地,相当于今雅安市范围),位处南诏(今云南全境及贵州和缅甸部分)、吐蕃(今西藏)到成都的锁钥之地,元代以前为“西川盐道之首段”,客商南来北往,物资东西云集,自古即有“买不完的夹关,卖不完的夹关”之说。
       按
       西川盐道从邛崃的火井、夹关,经百丈至名山、雅安、荥经、冕宁、西昌至云南地区。为古代运输“火井以及蒲江食盐的盐道”,西汉末年,王莽将“盐道”改为“严道”,意为应该“严治之道”。《三国志》作者陈寿曾在“夹关观音岩”上题《西川严道》四字。
       陈寿: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
       (见王文才《蒙沫的清爽(文案)》)
       引
       清嘉庆《邛州志.关隘》93P:“夹关两山夹岸如门,一水中流,崖开小径,甚险。西与天全州及木坪土司交界。
       《天全县志》载:“天全古为西夷徙都(迁都)地商为氐羌地,周为巴蜀边邑,秦因之,又为斯榆地,亦曰徒榆。汉置徒县,属蜀郡。唐宋元明至清初实行土司制,清雍正七年改天全土司为天全州,民国二年(1913)改天全县。”
民国《邛崃县志》57p:“宋代置夹门镇,夹门镇市肆列两岸,中流白木江,货船不少,水面宽二十余丈,两岸市口约二里长。”
       同《志》87~88p:“今查,夹门关两山夹岸如门,一水中流,涯开小径,甚险,然则夹门关者,非限峦隔夷之关,乃(李冰)导沫泄蒙之口也。”
      夹门镇:机构在1971年前的“邛崃银行夹关营业所”。
      然而
      偌大的夹门镇,1914以前只有两道窄窄的桥勾通南北,其中上桥名:庆元桥。十来个桥墩上铺用铁链连着的木板,每当洪水过后仅见桥墩;中桥名:五福桥。因经过无数次洪水的洗礼后留存至今,又叫:永寿桥。成为惟一靠得住能够联系两岸交通的纽带。
       所以
       杨善人从父祖辈起,便开始萌生新修一座大桥的想法并代代相传,经过数代人克勤克俭,省吃俭用积蓄下一定的财富后,不足部分又四处化缘,终于动工修建起一座当时和现代来说都十分宏伟壮观的风雨廊桥,使夹门镇直通百丈至名山以南,毋需去翻太和的紫荊山从上里到名山了。
        
1732258710108.jpg
       《第一洞桥孔可行船的夹关踏水平桥—庆元桥》(网络图片)
        
1732267153292.jpg
       《建在上游的现代夹关风雨廊桥(景观桥)》(网络图片)

       上联
       安步自江上行来,喜春日踏青,夏风祛暑,秋宵对月,冬岭探梅,肘后背行囊,槛旁排酒具,游目骋怀,漫道此间无乐土:【大意】李阳生说,白木江上段的夹关河,两岸可春天踏青,夏天避暑,秋天赏月,冬天寻梅。还可在《万福桥》的廊坊栏杆下一边饮酒,一边观赏大河上下的风光,你难道会说,这儿不是一片乐土吗?
       按
       夹关河:南源发源于名山县的蒙溪西分水;北源发源于天台山南麓,二水在李冰治水时开凿的“夹门关”处汇流,之后下纳发源于名山县的蒙溪东分水,古称:笮水。后称:白木江。
       民国《邛崃县志》88P:“秦太守李冰自笮道与蒙溪分水。按笮道(即今汉原县)与严道(即今荥经县)相接,邛来山与蒙山相连,其分水之处,在今名山县连山西南。
       笮道:即邛笮道。位于雅安境内,是古人翻越邛笮山的必经之路,诸葛亮南征时走的就是这条古道。后来明代文人杨慎被贬云南,也由此道入滇,并且留下“九折刺史坂,七擒孟获桥”的诗句。同时,邛笮道是南方丝绸之路重要的地理标记,对于研究牦牛道走向、笮人的分布区域等有重要价值。
       谭继和还说:“自先秦起,蜀道不仅四通八达,还走出国门,抵达东南亚。”战国时期,蜀 被秦灭国后,蜀国安阳王带着小麦,途经西南方向的蜀道,辗转到达越南北部,并建立瓯雒国。到唐宋时期以后,巴蜀与西向的少数民族贸易发展起来,西向横贯线路的重要性突显出来,被称为“茶马古道或盐茶古道。”

       (引自2017-11-30 15:58《川观新闻》蜀道,往事并不如烟)
       安步:缓步徐行。
       槛旁:栏杆旁。
       槛:门框下部贴近地面的横木或石条。
       游目骋怀:成语。意为放开胸怀,朝远处看,往远处想。
       漫道:不要说、休说。
       乐土:安乐的地方。

       下联
       举首向楼头望去,看群峰拱璧,双虹卧波,一水中流,两街并立,门前植垂柳,桥下数归舟,山光浪影,庸知是处即秦淮:【大意】李阳生说,你看万福桥四周的群山如一大块翠绿的璧玉;除万福桥而外还有两道石桥横在江面;吊脚楼的街道并排两岸,闲来时坐在门前的柳树下,数一数今天有好多渔船和商船、客船来到夹门关的码头前。他接着叹一口气说:“如今人们哪里理会,这儿像南京秦淮河一样,曾经孕育过一个笮人建的笮都国!”
       按
       白木江和火井江古称:笮水。古笮人曾建:笮都国。笮人建的桥称为:笮桥。如今平乐和油榨地方,仍有几处叫“笮桥”地名。
       〔分析〕
       现今的夹关镇和平乐镇为“笮都国”范围,先秦时的笮都国在今天全县,汉武帝时迁汉源县;今临邛镇以东的大邑、新津及蒲江等地为邛都国;今临邛镇以北的䢺江流域为羌人建的古䢺国。
       其中古䢺国于秦始皇统一中国时臣服降为:䢺江镇。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汉军杀邛都国和笮都国君长后,将邛都国人迁到今西昌降为邛都县,即今凉山自治区的彝族人;而笮都国被灭国后,笮人融入当地的其他民族,并保留下一些方言。
       比如
       “当今夹关人虽然同属汉族,其发音也属于邛崃方言,但是他们的儿女们管老子叫阿伯或者额伯,母亲不叫妈妈而叫阿大或者额大、额娘。自然爷爷、奶奶、外婆和哥哥、姐姐就分别叫住额爷、额奶、额婆、额哥、额姐。
       可能这儿因为历史上是汉人和笮人、邛人等民族杂居的地方,受其文化影响的原因吧?是否如此,以专家考证为准。”
       (引自凡丁《回忆录》〈初识夹关〉)
       民国《邛崃县志》88P:“按笮道(今天全县)与严道(今荥经县)相接,邛来山与蒙山相连。
       同《志》87~88p:“今查,夹门关两山夹岸如门,一水中流,涯开小径甚险,然则夹门关者,非限峦隔夷之关,乃(李冰)导沫泄蒙之口也。”
       同《志》57P:“城西南八十里夹门镇……南界名山八里……(东)七里王店,明之回龙场,清嘉庆时之王店……
       同《志》135p:“王店南山下有‘白马太子庙’,夷酋(即笮都夷)太子也,以(守)寸土死难,土人立庙祀之,祈晴祷雨,灵验如响。”
       谭光前《临邛风物赋》:场列石头,不亚白珩之宝;人居王殿,俨如黄屋之尊。
       〔凡丁考释〕
       今属平乐镇的“石头场”之名不可考,分析为古笮都国的城市建筑遗迹。所以谭光前说:那些石头不亚于“白珩之宝。”
       珩:古代佩玉上的横玉。
       王殿:又名“龙安”,今称王店。在夹关河东七里拐弯处。应是夷酋(即笮都夷)太子的宮殿,故谭光前曰此处居民“俨如黄屋之尊”。
       黄屋:1、古代帝王专用的黄缯车盖。2、借指帝王之车。3、帝王所居宫室。4、指帝王权位。5、帝王的代称。
       引
       【汉原县历史沿革】:“笮都夷,古部族名。又称笮人、笮都夷。笮又写作筰。秦并蜀于笮地,设吏治理。汉武帝时置定笮县(今盐源县)。汉.元鼎六年(前111),汉兵杀邛、笮等部首领,于笮都设沈黎郡(今汉源县)。天汉四年(前97)罢郡,置都尉。”
       〔释者分析〕
       秦汉时期的笮都国,范围包括:今邛崃市西南部、名山县西北部,以及天全县、汉源县乃至盐源县。
       双虹卧波:指庆元桥和永寿桥。
       一水中流,两街并立:明清时期,沿夹关河两岸所建吊脚楼形成的街市长达两里,水路船帆如林,码头货物下达成都乃至长江下游的扬州。
       按
       1964年以前未有公路通夹关,夹关粮站的粮食靠水路运自平乐粮站或南河坎的渔唱庵仓库。
       归舟:指商船和渔船。夹关河不仅是南方水上丝绸之路最上段,而且鱼资源丰富。
       庸知:哪知?哪懂得?哪了解?哪里理会?
       词出韩愈《师说》:“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秦淮:历史文化名河。为古都金陵的起源地,境内的“长干古城”始建于约3100年前的商周时期,为六朝古都的南京建城之始,是南京文化的摇篮。见《百度百科》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5 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胡安祠联》民国.席丰
       考释:凡丁
       会心在河图络书上;
       托迹于山林泉石间。

       习丰:民国邛崃人,别无他考。

       联名
       胡安祠联:习丰自筹经费在白鹤山漏米洞旁边一个约4平方米之佛窟外面,修建一座三间木屋的胡安祠,之后将《胡安祠联》榜于楹间,借以表达对胡安先生的崇敬和缅怀。
       因为
       明万历五年(1577),州守鞠文谷在胡安点易洞旁新建的点易书院、露亭、梅竹轩、复建的翠屏阁等,皆毁于明末战乱后踪迹难觅。
       清康熙《邛州志》61p:“翠屏阁,州西七里,白鹤山西岩寺左,汉胡安先生创立,阁前山势峭壁,殊为胜览,宋陆务观(陆游)有‘把酒孤亭半日留,西岩独擅鹤山秋’之句。其阁久废,故址犹存。”
       《蜀中名胜记》卷十三:“翠阁秋阴景观,最迟明万历年间犹存。”
       清嘉庆《邛州志》:“翠阁秋阴,今无有也,八景缺一,特将州左观雨亭(即古瓮亭)以补之,此写景之意也。”
       同《志》114p:“瓮亭,年久亭圮,康熙三十五年重修,更名曰大公亭;乾隆四十五年,署知州觉罗续林更名观雨亭。”
       胡安:西汉临邛人,明《易》、洞达天文、历象、阴阳之术,隐居于白鹤山西岩的石窟中从事《易》的研究,还聚徒讲经传授,司马相如曾从之受《易》。后世之人建过:明易堂。并创建:翠屏阁。北宋时入选临邛八景的《翠阁秋荫》和《易洞秋风》两道景观。
       清康熙《邛州志》40p:“点易洞,在州西七里白鹤山(西岩),汉胡安先生授徒讲学、点《易》于此。”
       《易》:本伏羲所画卦图,有交易、变易之义。经过周文王姬昌十余年研究后,推衍出六十四卦和卦辞作为占卜之用,称为《周易》;经老子研究之后发展为道家的《易》。孔子赞《周易》以后,被奉为儒家圣典,列为六经之首。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四库全书总目》将易学历史的源流变迁,分为“两派六宗。
       西汉临邛人胡安先生从事的是研究伏羲所画卦图,是如何经过与黄帝同时期的炎帝研究后,推导出二十四节气,成为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的。
       按
       黄帝与炎帝分别是南方部族首领,黄帝与炎帝联姻娶嫘祖生昌意(颛顼之父),之后入主中原统一华夏,应是当初黄帝和炎帝共商为统一华夏,分工研究伏羲的《易》,从此开始划分出《易学》的“两派六宗”来。其中炎帝(即火神)主要研究历法。
       易学的两派六宗:易学的两派,指义理派 和 象数派;六宗指占卜宗、禨祥宗、造化宗、老庄宗、儒理宗、史事宗。
       六宗归属于两派,即占卜、禨祥、造化三宗归属于象数派;老庄、儒理、史事三宗归属于义理派。

       禨祥:指祈禳求福之事、变异之事,以及能够预示吉凶的异常现象。
       造化:创造演化。一指自然界的创造者;二指创造化育;三指福分,幸运;四指使得福。
       比如
       上古伏羲研究的是天地之阴阳象数,用以制定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
       黄帝在后世所建崇真观地方参悟的“道”,包括义理 和 象数。黄帝后来在青城山设坛传道,被后世尊为:道家始祖。
       南宋宇文绍奕《邛州志》:“崇真观,世传轩辕(黄帝)修炼于此。”
       清嘉庆《邛州志》288p:“祟真观唐建,即玉皇观(在今棉花街北口)。”

       西周时文王姬昌所创《周易》为中国最早的经书,是诸子百家之源,其预测吉凶祸福和《周公解梦》的传说,属于象数派。
       西汉胡安研究的《易》为:老庄、儒理、史事三宗,属于义理派。因为西汉早期崇尚无为而治的老庄哲学和儒家思想。所以“司马相如从之受《易》。”
       关于胡安“得道升仙”是后世人不理性、与现实不符,且不可能实现但坚信的妄想,比如天师道创始人张道陵所谓登仙,其实是被毒蛇咬死的!
       清嘉庆《邛州志》933p引《益州记》:“大邑鹤鸣山,张道陵登仙之所,传云常有麒麟,白鹤翔其上。有铬记云‘张道陵为蝮蛇所吸,门徒以为登仙矣!’
       所以南宋陆游《次韵宇文使君山行》诗序曰:“仙人胡安学道西岩,跨鹤上升,山以此得名。”纯属无稽之谈!

       上联
       会心在河图络书上:【大意】席丰说,西汉胡安先生认真领悟“河出图,洛出书”的真谛,钻研《易》的理论和精义及其奥妙所在。
       会心:领悟、领会。
       河图洛书:即古籍记载的“河出图,洛出书。”
        
1732487372499.jpg
       《河图洛书》网络图片
       按
       “河图”和“洛书”是《易》数理的表达方式,是古人制作历法的两种工具,河图表五行相生,洛书表五行相克。
       刘俊男《河图洛书本义及原生地考》(中心意思):“河图”和“洛书”,分别刻于玉石及龟板之上。上古天子禅让时,要将这两种制作历法的工具举办交接的仪式。
       而“河出图、洛出书”的地方,在炎帝古都—即今湖南省长沙市之湘江的两条支流—刘河和渌水。后人附会为河南的黄河与洛水。
       是由于炎帝的部落中心在湖南,所以古代的天文历法中心亦在湖南,故《河图洛书》诞生于长江流域,后来在黄河流域完善。


       下联
       托迹于山林泉石间:【大意】席丰说,西汉胡安先生遁身世俗事务之外,艰苦从事易学历史的源流衍变研究。
托迹:遁身世俗事务之外,寄身山野。

       山林泉石间:有修养的人隐居林泉,以使杂念平息。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7 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邛州城隍庙戏台联》民国.佚名
       考释:凡丁
       电章台闪出优伶,一步一娇,秀态蹁跹蝴蝶舞;
       鹤声班吹来凤管,乍扬乍抑,余音缭绕杏花天。

       作者:佚名

       联题
       邛州城隍庙戏台联:佚名作者在邛州城隍庙戏台柱上题写的楹联。戏台名:《電章臺》(电章台)位置在城隍庙与三步石街口相交处。
       《电章台》远看如亭,两边和下面可过行人。
       《电章台》喻意川剧《雷打章继保》第六场中的:清风亭。
《雷打章继保》剧情简介

       薛荣的妻妾不和,二夫人周桂英不堪大夫人虐待,于是将亲生子与血书、金钗包裹抛弃路边,被年老无子,卖豆腐为生的章元秀夫妇拾得,取名:章继保。并供其读书。继保十三岁时知其身世出逃,二老追至清风亭,遇周桂英亭内避雨,经询问后得知继保是当年抛下的孩子后相认。
       周氏领子上京与丈夫薛荣团聚,后来继保得中状元,衣锦还乡至《清风亭》避雨时,见沿门乞讨的张元秀夫妇,继保拒不相认,二老悲愤碰死《清风亭》前,此时雷公下界,将章继保辟死于亭中。故清风亭又名:电章台。
       据说该剧人物原型在崇州,各剧种间推广时将“章继保”改为:张继保
       关于邛州城隍庙
       城:指城墙;隍:指护城河(池)或壕。合称后指保护城市安全的神,由道教敕封,后世建庙供奉称为:城隍庙。
       城隍庙与文庙、武庙(关羽庙),同为古代城市规划的标志性配套建筑。
       城隍庙前的三步石街,原先直通西街的塘口巷。民国时期“塘口巷”更名为“新牌坊街”至今。
       三步石街与塘口巷一线东边,即清代的邛州衙门,距离“瓮亭”前的池塘三十步。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42p:“《翠阁秋荫》(代景点)在州前三十步。”
       明隆庆三年(1569)建的邛州城隍庙,其位置在“善恶坝”(讹音:常绿坝)地方,地名取自城隍庙的《善恶昭彰》匾。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迁建于清代的邛州衙门(汉代卓王孙宅)之北。
       邛州城隍庙构造
       前殿塑有望乡台,正殿有木刻红脸长须穿有衣服的阎王、判官、无常、小鬼,后殿为城隍老爷和城隍娘娘起居处。
       两侧由东至西分别为阴曹地府中的十殿,其中:
       一殿秦广王;二殿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武官王;五殿森罗王;六殿卞成王;七殿秦山王;八殿都市王;九殿平等王;十殿转轮王。分别泥塑下油锅、上刀山、砍手断脚、开肠剖腹等的刑罚场面,另有机关能动的木雕鸡脚神像。
       还陈列有碑刻和以川剧目莲救母、劈山救母、活捉王魁、刘石氏打杈、清风亭、李慧娘、郗氏醋等剧情为原型的泥塑人物,造型逼真生动,旨在奉劝世人行孝积德。       中间为走廊,前殿、正殿、后殿两侧有回廊,另外有可供休憩的煖阁数间。
       城隍庙西边为奶奶庙,以及祭祀火井县令张睢阳的土主庙 和 秦三庙。
       城隍庙东边有武庙(即关帝庙)和 福德祠(即土地祠)。                         
    《邛州城隍庙区域平面示意图》及说明
       绘图:聂葆光  说明:凡丁      
         1732665252821.jpg
        图片说明:
       此图经张平轼、熊纪福、李玉明等人确认准确无误。
       1、图书馆即原湖广会馆,号三楚公所,奉祀大禹;
       2、图中“现在的三步石街”,为城隍庙改建成仓库后,从学道街新辟进入三步石街的巷子,在“泰山石敢当”以南。
       3、白衣庵以北为民国张永安西式楼,曾设邛崃县工商联和政协、邛崃市科协、邛崃市城市规划局等。
       4、白衣庵以西的“大众食堂”原为:清代的邛州衙门(明代的邛州衙门在南街今市委驻地)之大堂。辛亥革命清朝灭亡后,刘俊卿与赵家(两家是郎舅关系)共同买下邛州衙门的大堂后改做餐馆,取名:大众食堂。
       白衣庵旁还有一座三皇阁。
       清.嘉庆《直隶邛州志》114p:“瓮亭,州治西。”
       同《志》120p:“《翠阁秋荫》(代景点),州治西三十步,今废。”
       同《志》116p:“水亭(明代复建后称《古瓮亭》),州治内。唐.唐逑有《邛州水亭夜宴送顾非熊之官》诗。”
       (以上记载说明,清代邛州治所在西汉卓王孙宅,今称:瓮亭公园。)
       5、1950年前,在戏台西边设过米市。台前的坝子俗呼“扯谎坝”,时有耍枪弄棒卖“祖传膏药”的。
       6、城隍庙群之西是文脉堰,东边是鹤山祠及考棚。南边是庙门及三步石街,直通新牌坊街至西街。
       7、三步石街有两道牌坊,是一条十分热闹的街道。街面“三步一石”,为方便虔诚的香客“三步一跪”进入城隍庙区。故名:三步石街。
       8、三步石街西的“图书舘文化馆”原先为:湖广会馆(又称禹帝宫 祭祀大禹)。
       9、瓮亭之西通书院街,有鹤山书院。
       10、城隍庙群之东有鹤山祠、邛州考棚和唐代始建的玉皇观。
       11、城隍庙群东南的棉花街有:川主庙、火神庙,加上北街的五显庙、陕西馆、广东馆等,大小共十余座祠、寺、庙、院,共同组成明清时期临邛城西北角的庙宇群落。
       〔注〕
       秦三庙:祭祀秦德。秦德排行三,明代万历年间人,为德阳县衙步班。一生侦破很多冤案、错案,深受百姓爱戴,被尊称为秦三爷,死后人们为他立庙。大凡有冤假错案、无头之案,人们就去该庙祈求显灵早日破案。
       娘娘庙:邛州娘娘庙有两处,一在城隍庙旁,一在文君井旁。全国各地娘娘庙供奉对象不统一,邛州城隍庙旁的娘娘庙供奉的是泰山娘娘,又称为碧霞元君,相传是东岳大帝的女儿。信仰道教的百姓,把碧霞元君尊奉为:送子娘娘,为“主生之神”。
       土主庙:祭祀唐代邛州巡守—张睢阳的祠庙。
       引证
       清康熙《邛州志》41p载:“公孙述旧城,即古邛州,西汉公孙述所筑(明初被朱元璋夷其城堡),在今城隍庙(明隆庆三年始建于善恶坝的城隍庙)右侧,高垠直下路口,土城是也。”
       清嘉庆《邛州志》216p:“城隍庙,在州治西,明隆庆三年(1569)建,康熙二十九年(1690)知洲黄复生重建,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州段以信增修。”
       民国《邛崃县志》168p:“邛州城隍庙南向,有大堂、二堂,在州治西北,庙后逼近城垣,与考棚等,庙前街道穿池塘石路,亦与考棚、学道街等。其建置朝代必在明隆庆以前。左为关羽庙,右为福德祠(即土地祠)。”
       同《志》173p:“城隍庙之左关帝庙,雍正七年建,雍正三年加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一切照文庙仪注,号称武庙。”
       同《志》184p:“古瓮亭西文公祠:辛亥八月,洲守文德龙被巡防军邬字营书记周鸿勋枪毙,州人哀之,附祀南桥凤公祠,辛酉岁知事罗金元捐建专祠于瓮亭西。
       清嘉庆《邛州志》182p:“邛州在明末清初人户稀少,外省人之移来者,江西、湖广,陕西为多,远者者广东、福建,或农或商,建五省会馆,立客长,江西馆,南门内路西号万寿宫,主祀许真君;湖广馆(后改文化馆)在城隍庙前之右,门对水亭,号三楚公所,主祀夏禹王;陕西馆在北街路东,号秦晋公所,主祀关帝;广东会馆在北街路西,号南华宫,主祀陆祖(羽);福建馆在南街,号天上宫,主祀天后(妈祖)。凡铺户居民人等,小有牙角(矛盾),即会五省客长,四街街保评议是非。”
       又
       1944年,县教育局将刘文辉24军师长张代芳捐出的祖屋:八座四合院、一座祠堂和一片菜地,将考棚扩建为:省立高级中学。即:邛崃一中前身。
          1732666083841.jpg
       鹤山书院迁建在书院街时,由理宗(1225-1264)御书的《鹤山书院》牌匾挂于大门首,魏了翁榜书的《云吟山》三个斗大的磅礴大字匾额,悬于书院二门首。该匾长约3.3米,宽约2米,厚约20厘米。用两塊金丝楠木以三根楔子嵌入背面拼接而成。通体漆黑色,字体描金。该牌匾现存邛崃市文物局。
       城关粮站后门在城墙下的文脉堰旁。文脉堰从瓮亭旁穿西街,经南街的文脉巷流至小南门出城外。
       1950年,为因中国人民解放军18军进军西藏,作为大后方的四川邛崃,将城隍庙改建成仓库作军粮贮备,称为庙子仓并立即投入使用,之后陆续扩建了中式(半永久式)砖木结构粮仓10栋,每栋贮量100万斤,于1953年投入使用;1954年又参照前苏联粮仓图纸,扩建苏式(永久式)砖木结构的粮仓4栋,中式粮仓1栋,每栋贮量200万斤,于1955年投入使用;八十年代拆除庙子仓后修建拱形粮仓2栋,贮量皆各500万斤,加上其它不同时间修的粮仓,总贮量达3300万斤,占地面积约四十亩。
       老城关粮站的建成,改贮粮于民的历史为国家贮备新开端,作为军需民用,在和平解放西藏、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支援三线建设、备战备荒等,计划经济的各个历史时期中,起到功不可没的巨大作用,已然成为以上历史见证的文物。
       2016年被纳入“棚户区改造拆迁范围”时,一度引发广大市民和网友、专家以及媒体的热议,建议保留的呼声日益高涨。
       随后,城关粮站、三步石街和学道街以及邛崃一中校东边,一并列为“棚户区改造”范围,拆建为现代楼房群。

       前邛崃一中今仅存《邛州城隍庙区域平面示意图》中的“省中苏式教学楼”这一部分,其余迁至城东白莲寺。
       (以上引自凡丁民间调查《邛崃地名历史集》之〈邛州城隍庙简介〉、〈张平轼口述.邛州城隍庙〉、〈李思谆.回忆邛州城隍庙〉等文。)

       上联
       电章台闪出优伶,一步一娇,秀态蹁跹蝴蝶舞:【大意】凡是来邛州城隍庙戏台上表演的戏班演员,皆演技一流,其一招一式如蝴蝶蹁跹起舞。
       电章台:城隍庙前的戏台,以《电章台》命名。
       优伶:优,指男演员,伶,指女演员。优伶,泛指戏曲演员。
       秀态:秀美的姿态。
       蹁跹:形容轻盈的舞姿。
       蝴蝶舞:形容演员的舞姿如蝴蝶飞舞。

       下联
       鹤声班吹来凤管,乍扬乍抑,余音缭绕杏花天:【大意】邛州城隍庙会期是每年四月上中旬杏花开放之时,为期半月。凡是来邛州城隍庙前之《电章台》演出的川剧班子,其演员皆嗓音优美,高亢入云,低沉入海,余音绕梁,从而使戏班和邛州城隍庙的声名远播。
       鹤声班:1、川剧戏班的名字;2、形容川剧演员的嗓音条件好,清亮如鹤鸣。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朱文元先在徐班,以年未五十,故无所表见,至洪班,则声名鹤起,班中人称为戏忠臣。”
       唐.姚合《送刘禹锡郎中赴苏州》诗:“云水计程千里远,轩车送别九衢空。鹤声高下听无尽,潮色朝昏望不同。”
       凤管:笙箫或者笙箫之乐的美称。又指舞台后乐手配合演员台前演唱时所使用的各种乐器。
       杏花天:杏花开放时节为每年三月底到四月中旬,即邛州城隍庙的庙会期,又是戏曲词牌名。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9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冠顶山.三首》佚名
       考释:凡丁
       口述:黄树明 邓大友 杨本遇
       一、
       雅州一脉吊临邛,横有烂田二三丘,西河南河朝海水,鹤林文笔锁咽喉。
       中间铁牛九州镇,还用冠顶做枕头,如果哪个来葬到,保他代代出王侯。
       二、
       雅安一脉吊临邛,吊到烂泥二三丘。左有西河锁斗口,右有鹤林锁咽喉。
       上有冠顶做枕头,下有文笔作案头。谁人葬到这处地,儿子儿孙出王侯。
       三、
       雅安一脉吊邛州,吊在邛州烂泥沟。前有金牛对竹叶,后有黄鹤做枕头。
       右有文笔锁水口,左有鹤林镇九州。如若有人得此地,儿子儿孙做诸侯。

       黄树明、杨本遇、邓大友:各为原十方堂村及土陶村村民。2016年笔者调查十方堂的历史时分别认识。其中:黄树明家住陈巷子,公社化时曾任十方大队大队长,调查时86岁;杨本遇家住十方堂的严坝,调查时84岁;邓大友为土陶村村民,家居土地坡上,调查时83岁。

       诗题
       冠顶山:在十方堂邛窑遗址公园以南的胡山碥,因山形像官员的顶子,故名:冠顶山。又叫:冠子山。山上原先有一座古寺,名叫:冠山寺。与鹤林寺、竹叶寺、云居寺齐名。又与竹叶寺同时期毁于明末清初的战乱而未经修复。寺内原有砖塔一座,数年前尚可辨识塔基残址,并留有残砖,是否有地宫不得而知。
       杨本遇说:“冠山寺是上志书的。”查清嘉庆《邛州志.诗卷》1209p有明.张石塘《九日登冠子山》诗,末联诗为:“把笔为纪登临时,壬寅之年九月九。”
       传说
       古代有一位“撵脉气”的风水师,为追寻一处最佳墓穴,根据地下“脉气”的走向,从雅安自南而北撵(追寻)到邛崃的十方堂。
       据这位风水师说:这处墓穴点在一处沼泽中,要入葬很难。但他没有详细透露,只是留下一首《堪舆》诗,在传播过程中成为版本略异的三首诗谜。
       风水师:也叫阴阳先生,具备包括天文地理在内的《易》知识,大到城市规划,小如宅基地和坟地等进行评估、分析、计算、规划、选址以及处理的一种职业,是古人研究人与自然如何融洽相处的学问。
       堪舆:即风水。堪,天道;舆,地道。中国传统文化之一。

       诗
       雅州一脉吊临邛,横有烂田二三丘,西河南河朝海水,鹤林文笔锁咽喉。中间铁牛九州镇,还用冠顶做枕头,如果哪个来葬到,保他代代出王侯:【大意】风水先生说,这处墓穴的脉气发源于雅安地区,墓穴点在一处附近有几个小土丘的沼泽中。这儿周边的风水很好,被西河和南河环抱,河水东归大海,白鹤山和文笔山将这处好风水锁住,同时中间还有一头铁牛镇守。更妙的是冠顶山像头,枕在黄鹤山的山脉上,如果哪家的主人死后葬在这处穴位上,他的后代中肯定会出高官。
       〔特别说明〕
       笔者无意宣传封建迷信,只是借解读以上诗谜来说明:十方堂一带不仅是一处风水、风景宝地,更是临邛历史文化的根脉区域,在开发这片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时,应当具有历史的眼光进行保护性开发。
       再说
      “常言道天机不可泄漏。”而这处墓穴点,许多年以前就被风水先生的诗点破了。如今风水被破坏,已经没有用了!


       由于三首诗内容一致,现进行混合考释如下:
       雅州一脉吊临邛:土地坡的汪山脚下有一口古井名叫“桂花井”。该井井口约2尺,井腹部约4尺,深约4尺,井壁用卵石砌成。与“文君井”形制相似,分析为西汉时期古井。
       该井水质极佳,过去每遇天干之年,周边州县皆来此井取水用于求雨仪式。上世纪八十年代,临邛酒厂和南河公社数家乡办酒厂,皆来此井取水直接勾兑白酒之用。
       此井水源据说来自八十公里外的雅安,过去淘井人发现,井壁洞穴内涌出的砂粒,为雅安特有的暗红色沙子。井中还不时出现雅鱼,下井捕捞则钻进井壁缝隙之中。
       可惜该井于2018年6月因开发房地产的需要,被开发商用砂石填埋!
       《桂花井口》拍摄:大石                            《桂花井壁》拍摄:大石
      
1732877188944.jpg                                      1732877338674.jpg      
       冠顶:形如官帽一般山的脚下有大片烂田,曾经有农人插秧时用脚在烂泥中探到过一段石梯,可能是登上冠山寺的石梯,更可能是南河故道的一处码头。
       据说
      “龙凼子”的泉眼旁边一块名叫“泉水烂”的烂田中,有一扇水磨坊中的大石磨,亦说明南河故道在此一线。分析明末清初东河改道西河时,原本沿着土地坡山脚流淌的南河故道,亦顺着卓王孙“水鞲法”炼铁时开凿的水渠,改道成现今的南河坎模样。
       1958年,全县数个公社在冠子山脚下挖取泥炭做肥料时,曾经挖出许多堆积的竹木,说明南河故道曾经在此。

       距离那块“泉水烂”的烂田以北三、四百米处,有一个叫“龙凼子”的泉水凼,周边有几个土丘。池中泉水长年流淌不竭用于灌溉周边稻田,常有当地人在“龙凼子”中钓、捕到雅鱼,但是,大家都不知道这种本地绝无的细鳞鱼,为何会出现于此!
       雅鱼:为雅安河特产,体形似鲤,鳞细如鳟,肉质细嫩,口感爽滑。
        
1732877541209.jpg

       《雅鱼》网络图片
       释者认为:雅安至临邛之间的地下,可能确实有一条地下水脉相通。
       脉:像血脉那样连贯而自成系统的事物。如山脉、水脉。
       例如
       释者家住学道街54号,上世纪七十年代,城内居民盛行打压水井,当时家兄请人将钢管打至出水层时,第一管水中竟有几只通体透明的白色虾子游动!众人惊愕之余,分析钢管正好打在水脉上,而该水脉通西河,过去的西河又盛产虾子,当虾子卵粒随地下孔隙进入地下水脉孵化后,因长期不见天日而通体透明。
       比如,科学家探测地下洞穴时,亦时常发现白色透明的生物物种。
       雅州:直隶邛州下辖的散州,相当于县一级地方行政区划,下辖荥经县、名山县、天全县、芦山县、宝兴县在内,即今雅安市范围。
       明代的上川南道开府邛州,领三州眉州、雅州、邛州,以及八县、六卫、二司。范围广至四川西部和南部,所以历代诗人歌吟邛州的诗,所描述景物和风土人情及历史典故、历史事件等,大大超过今人对古临邛地理范围的认知。

       民国《邛崃县志.疆土志》42p:“秦始皇置临邛县时,县治即秦时蜀守张若(所筑)临邛城故地也。当时郡县未定,临邛疆土奄有(全部占有)今:崇(州)、新(津)、灌(县即今都江堰市)及大邑之地。”
       宁缃《邛来县》诗〈序〉:“三代时制,分州贡赋,郡县而后,州乃军镇之名。邛州自唐以来,郡县与军镇并行。元人废郡县,专用军镇之名,到今称之。”
       以上大意:
       秦汉时期的临邛县,区域包括今雅安、荥经、大邑、蒲江、新津、崇州、都江堰市等地。
       隋代的临邛郡,治所设在今雅安,管辖今雅安市、西昌市和四川省最南端的攀枝花市地区。唐代开始,郡县与军镇并行直到清代。

       军镇:指镇守边地的驻军,唐代时的邛州为拱卫成都乃至中原的边关。《旧唐书.职官志二》:“凡诸军镇,每五百人置押官一人,千人置子总管一人,五千人置总管一人。”唐.白居易《叙德书情四十韵上宣歙崔中丞》:“山河地襟带,军镇国藩维。”
       烂田:因地下水丰富而常年积水的地块称为“烂田”。适宜种植水稻,但栽秧或收割时要坐在秧盆中进行,比如平乐城隍岗下原石头公社的一片土地,1958年时深挖排水沟沥水后,将每年只种一季水稻改为稻、麦(或油菜籽)双季。
       丘:1、小山;土堆。2、量词。由田埂隔成的水田,一块叫一丘。
       铁牛:西汉卓王孙冶铁遗迹的信物。2018年10月,十方堂村拆迁后因无人管理,铁牛被盗。
        
1732877891800.jpg       
       《被盗前的铁牛》拍摄:董伟
       信物:当作凭证的物品。
       铁牛:所谓铁牛,分析为当年卓王孙冶铁铸造铁钱或铁器过程中,遭遇战争或政治突发事件,工人慌乱离岗后,造成炉中铁液凝结。因铁的颜色像牛皮那样故称“铁牛”。
       金牛庵上游约70米,即专家考证过的汉代冶铁遗址和铁牛。
       所谓“铁牛”下尖上大,形状与熔炉空间完全一致!
       1732878086870.jpg                       1732878172943.jpg                            1732878309213.jpg          
      《铁牛》大石拍                  《冶炼炉体》凡丁拍               《冶炼炉顶》凡丁拍
       注:这样的冶炼炉,过去成排出现在南河制药厂旁边,上世纪八十年代扩建南河公社曲酒一厂挖地基时被发现。图中的冶炼炉在河边,约2019年修河边栈道后被释者拍下。
       铜官山:泛指土地坡以南直至荥经的山。原因:1、西汉初期全国只有1700万人,没有那么多地名;2、卓王孙原本在南河畔冶炼铜铁;3、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邛都国人又被迫迁到今西昌,原邛都国空出的这一大片土地,只能命名为“铜官山”和“古城山”,从而划属秦置的临邛县范围。
       铁祖祠:2018年春,释者调查时年82岁的原十方村干部何绍清时他说:“铁祖祠为正三间加两边披屋的木构建筑,门首悬《铁祖祠》牌匾。无围墙,解放前就很破旧了,庙门前左右各有一通红砂石碑,圆形碑额,高约五尺,内容已记不得了。另有卓王孙的石头座像和几个打铁工匠塑像,地面满铺红砂石板。祠堂前坝子中有供养田五亩,住持是一个老尼姑。
       1953年破除封建迷信时毁坏塑像,祠堂被拆除,老尼姑下落不明。之后,村民黄贵其在祠堂原址建屋居住。2017年拆迁房屋前,由其妻杨万贞居住,此人2018年健在。”
        
1732878566732.jpg
       《何绍清(左)介绍铁祖祠》拍摄:董伟
       卓王孙在进行冶铸的同时,还从事砖瓦和陶器生产,《史记》载:“卓王孙将铜官山麓买为‘陶铸之所’。”此后方才有南北朝至宋代的邛窑兴盛期。
       陶铸:《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指烧制陶器和铸造金属器物。”
       按
       铁器的出现,对青铜器来说无异于一场革命。铁在制作农具、兵器、生活器具等方面皆优于青铜器。
       由于卓王孙发明以水作动力,带动成排的鼓风机冶铁炼铜的“水鞲鞴法”,被记入《后汉书》中,此技术的应用,既降低了冶炼工人的劳动强度,又提高了生产效力,故而卓王孙故世后,临邛人在铁牛之南约100米处建:铁祖祠。
       北魏时河北景县人高隆之(494-554),在任尚书期间,由于推广使用卓王孙发明的水力鼓风冶炼技术,被“现代的当地人”尊为“冶铸老祖”,而发明水力鼓风炼铁的卓王孙,比高隆之早约六百年!

       晋.常璩《华阳国志》载:“临邛有铁祖庙祠。”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古城山有铁祖祠,铸铁之家皆祀之。”
       清康熙《邛州志.山川》:“铜官山有铁祖祠,铸铁之家皆祀之。”
       金牛:指金牛庵
       金牛庵,应当是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以前的“邛都国人”所建,祭祀古蜀王杜宇。同时反映古蜀国最后的开明王——鳖灵,因贪得能“糞金”的石牛,开山自筑“金牛道”,秦惠文王派兵顺道入蜀,将古蜀开明王朝灭亡的历史。
       开明王朝灭亡后,蚕丛后裔的一支在今蒲江县西来镇筑“邛都国都城”,并以盐铁为业,直到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邛都国君被杀,邛都国人迁到今西昌地区降为“邛都县”为止。历史上将“邛都县人”划为“西南夷”的夷族,1956年,毛泽东将“夷族”改为:彝族。

       金牛庵后来增加祭祀川王李冰 和 夷王孟获,极富地方文化特色,在四川乃至西南、全国都独一无二,具有不可替代的旅游资源和古蜀国历史的研究价值,应当恢复重建!!!
       晋《华阳国志.蜀志》:“周显王之世,蜀王(指开明氏)有褒、汉(今陕西华山以南)之地。因猎谷中,与秦惠王遇。惠王以金一笥遣蜀王。蜀王报珍玩之物,物化为土。惠王怒。群臣贺曰:‘天承我矣!王将得蜀土地。’惠王喜,乃作石牛五头,朝泻金其后,曰‘牛便金。’蜀王悦之,使请石牛,惠王许之。蜀遣五丁开道迎石牛。道成秦人寻路灭蜀。”
       西河锁斗口:䢺江下段为邛崃西河,西河在今黄坝大桥处插入南河。
       斗口:中国古代建筑专业术语。即平身科斗拱坐斗,在面宽方向的刻口。简单地说,南河像榫口,西河像榫头。
       文笔:指文笔山,山有文笔塔。
       黄鹤山:现今“土地坡”以西的山名叫黄鹤山,封营地方原先有寺庙叫:黄鹤堂。
        左有西河锁斗口,右有鹤林锁咽喉:风水师说,他站在青石桥一带地方朝南观看,左边的西河在石灰包处汇入南河,就像榫卯结构一般吻合;右边的白鹤山镇守在江边。
       上有冠顶做枕头,下有文笔作案头:冠顶山头像枕在西边的黄鹤山上一样;东边的文笔山像笔架一样供在书案上,西高东低的地势为上与下的关系。
       文笔:指文笔山。文笔山原名:南山。山顶的塔原为石塔,始建年代不晚于明代,清道光年复建时改为砖塔。
       前有金牛对竹叶,后有黄鹤做枕头:风水师撵到的墓穴点,在金牛庵和竹叶寺之间,后边是封营的黄鹤山,黄鹤山因有黄鹤堂古庙,故名。
       黄鹤堂:清嘉庆《邛州志》291p:“在州西南七里。明进士任常州府知府黄得贵遗宇,僧鉴随始建寺名。”
       金牛:指金牛庵。
        
1732878923709.jpg
       《金牛庵》凡丁手机拍于2016年
       蜀王(中)、川王(左)、蛮王(右)
       蜀王杜宇(又称:谷王)
       《华阳国志》〈蜀志〉记:“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適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巴亦化其教而力农务,迄今巴、蜀民农时先祀杜主君。”
       川王李冰
       先秦时期不仅兴修都江堰,还在什邡“凿瀑口,导洛水”入平原,后世名:朱李火堰。又凿开汉源县离崖的离堆,并且通正崇州文井江,以及临邛白沫江、火井江、南河,下至宜宾水道。
       以上水道原本是秦惠文王准备“乘大舶船以往”伐楚的战备水道,后来成为水上商道直达扬州。
       民国《邛崃县志》〈山水志〉87p:“南河从流溯源,其水路皆秦孝文王时李冰为蜀守所通正开导……邛、笮(火井江和白沫江)导沫泄蒙,始于邛蜀守李冰。凡地志所称天台、相台、马崖、孤石、七盘、罗绳(即镇西山)诸山,皆是蒙山脉络。”
       夷王孟获(又称:蛮王)
       是三国时期夷人首领,诸葛亮六出祁山讨伐曹魏之前,为了后方安定,经过临邛,南征造反的西南夷,最后在孔明乡地名“躲兵槽”内,第七次擒获孟获,之后又于“欢喜坡”再次释放,孟获有感于诸葛亮天威和仁慈而归附蜀汉,此后蜀地安定,临邛人于是又祭祀夷王孟获。
       孟获原本古蜀蚕丛王后裔。
       2016年,成都市文物考古队,在紧挨前进的高山镇“古城村”考古发掘出距今4600年的古蜀国城址。
       史籍称为:邛都国。“临邛县”之命名,为临近邛都国之意。
       杨刚祥《蜀地印迹|高山古城:成都史上第一城》(摘要):“通过采集高山古城遗址大量土样标本进行浮选,考古人员初步鉴定为水稻、粟、黍等植物种属,并确定当时高山古城遗址的先民主要食用水稻和粟。”
       又曰:“高山古城遗址,是宝墩文化系列的八处古城遗址之一,虽然较前七处遗址发掘最晚,但年代最为久远,达4600多年。城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可以说,高山古城是古蜀文明之源,更是成都历史上的第一座城。
       高山古城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能直接地为进一步了解古蜀人的来历提供依据。通过考古发现,高山古城遗址遗物非常丰富,表明先民来源和组成的复杂性。”
       按
       古蜀开明王朝灭亡后,鱼凫王一支所建“邛都国”至少长达二百年,邛都国都城在今蒲江县西来地方,1962年前属宝林公社。公元前311年,张若所筑张若城因临近邛都国,秦始皇设郡县时名:临邛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邛都国君长被汉军所杀,邛人迁到今西昌地方降为:邛都县。此后在各典籍中被称为“西南夷”,并以“夷”为姓。1956年,毛泽东改“夷族”为“彝族”。
        
1732879350149.jpg
       《彝族》网络图片
       引用蒲江文博宣传
       1、《临溪县城遗址》
       “临溪县城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西来镇白马村12组。南北朝时期西魏恭帝二年(555年)置临溪县。唐天宝末(756年)在此置“行嶲州”,大历四年(769年)正式设置嶲州,将邛州临溪、蒲江两县划属嶲州41年。
        贞元十三年(797年)唐军收复嶲州,嶲州迁回凉山州西昌市。太和三年(829年)南诏军队攻占嶲州,太和四年(830年)嶲州再度迁此,仍“以蒲江、临溪隶嶲州”。太和六年(832年),始移嶲州于台登城(凉山州喜德县泸沽镇)。”

       2、《2016年9月蒲江县发现战国晚期高等级大型船棺墓葬群》
       2017年2月8日,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外公布了这一考古成果。据介绍,此次考古共发现60座墓葬。在已经发掘的43座墓室中,共出土了300多件铜器、漆木器、陶器等珍贵文物。
       专家推测,这批墓葬极可能是蜀地最高权力机构派驻蒲江控制盐矿的高级官员们的家族墓地或聚落公共墓地。出土的11枚刻有神秘图案符号的“巴蜀印章”,将为解答古代蜀国是否拥有文字提供研究实物。此外,出土的“蜻蜓眼”饰品,也再度证明四川早已对外展开经贸和文化交流。
        
1732879553020.jpg
       《蒲江出土的部分巴蜀图语印章》网络图片
       又
       沐川《夷太平暨安人安氏墓志铭》载:“夷之先,鱼凫支子,割封沐川。秦并蜀,绝弗通。以汉唐,惟羁縻,以贵种自居其地。”
       再
       清康熙《邛州志》39p:“古城山,州治南七里……邛来山,州治南八里,派自沈、黎(汉源、荥经)之地,直走千里,至州环抱为镇。”
       清嘉庆《邛州志》312p:“古城庵,在州东六十里(今回龙镇地方),明天启七年,邑人傅儒林舍宅为庵。”
       依据以上史料推知:
       “夷之先,鱼凫支子”的“邛人”所建“邛都国”迁都于邛江(今称南河)以南的蒲江县西来地方。
       抑或,“邛都王国”与成都开明氏的“金沙王国”早就分庭而治,秦惠文王灭掉的只是成都开明氏之金沙王国,而不包括现今蒲江的邛都王国!
       邛都国灭亡后,在今蒲江西来镇东南六里留下“古城山”地名。而相邻的邛崃市回龙镇境内,则建有一处“古城庵”祭祀邛都国的君长。

       清嘉庆《邛州志.祠寺》312p:“古城庵,在州东六十里。明天启七年,邑人傅儒林舍宅为庵。”
       〔特别引证〕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沿革》34p:“邛为古蜀国,《禹贡》梁州之域,周职方(掌天下地图及四方职责)以梁(古代九州之一的梁州)合(并)雍(州),其地为蜀国。慎靓王五年(前315),秦惠王置蜀郡,(古蜀国)地属(蜀郡)之。”
       晋《华阳国志.蜀志》:“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地称天府,原曰华阳……四渎(河川)则汶江出其徼。故上圣则大禹生其乡,媾姻则黄帝婚其族……
       有周之世,限以秦巴,虽奉王职,不得与春秋盟会,君长莫同书轨。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
       清.罗衡斋《川南第一桥图》中有竹叶寺、金牛庵、铁牛、铁祖祠、邛崃山、铜官山等历史地名标识。
        
1732879886416.jpg
       竹叶:指始建于晋代的竹叶寺。位置在土地坡,山门开在坡下,毁于明末张献忠剿四川。
       民国《邛崃县志.寺塔桥渡》110p:“城南二里为南河南……山边有竹叶寺,河边有金牛庵,皆古庙也。”
       晋.常璩《华阳国志》:“临邛有古石山(铁矿山),有石矿,大如蒜子。火烧合之,成流支铁,甚刚。因置铁官。有铁祖庙祠。汉文帝时,以铁、铜山赐侍郎邓通。通假民卓王孙,岁取千匹。故王孙赀(资)累巨万亿,邓通钱亦布天下。则是卓之富,又借之于邓也。”
       清康熙《邛州志.山川》39p:“古城山(今称五面山)州治南七里。《方與记》:山麓有铁祖祠,铸铁之家皆祀之。”
       通假民卓王孙:卓王孙每年交给邓通一千匹绢后,以邓通的名义生产“五铢钱”在全国流通使用。
       另外
       1957年,古金牛庵拆建为地方国营邛崃制药厂。现存的金牛庵为古庙残余部分,所供奉的石像:蜀王杜宇、川王李冰、蛮王孟获,解放初破除封建迷信和文革破四旧时,分别被当地村民藏于荒地,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村民供奉于石台之上,仍称:金牛庵。


       1973年生产队在制药厂门前开荒种红苕,出土藏有八尊佛像的陶罐,装饰八条龙和青蛙,状如张衡发明的地动仪。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 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竹枝词六首》民国.顾隽卿
       考释:凡丁
       〔原序〕丁丒年元日临邛公园开园。
       一、
       几椽新屋卖茶家,不爱闲游此吃茶。最好临池倚槛座,得来香气胜梅花。
       二、
       波云勃勃眼星星,化出时装妬尹邢。领略风光无限好,寻春先上复兴亭。
       三、
       满架牙签利市民,瓮亭西去报书陈。怪他浪子浑无赖,不看图书只看人。
       四、
       不同浪苑比清华,便拟蓬壸也不差。更有乐亭能遣乐,闲来此处听琵琶。
       五、
       行过假山见小桥,沿溪分种竹梅蕉。竹初解萚蕉尚卷,惟有梅花色最高。
       六、
       别饶风味是乡娃,青布裙衫白玉钗。为睹公园开眼界,今朝初试扎花鞵。

       顾隽卿:(1913-1945)原名诗棠,字召苃(音友),号惜华生。邛崃八宝街人,出生书香门第,祖籍湖南武陵。善诗词,兼书画。其诗远宗元稹和白居易,近学黄遵宪。注重现实和民生,语言精辟,用典考究,内涵深邃,蕴含哲理。活跃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四川文坛。抗战初期即奔赴成都参加爱国救亡活动,因病英年早逝。
       生前自辑《惜华山馆诗鈔》数卷,计有诗六百余首,历经岁月部分散失。1961年起,顾氏后人及生前好友魏尧西先生等人,历三十年时间,于1992年再整理成《顾隽卿诗存》一册,在顾隽卿逝世七十周年后的2015年出版,共计存诗462首。             (见《顾隽卿诗存》)

       诗题
       竹枝词:一种由民歌演变的七言诗体,起源于唐代刘禹锡。一类是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二类是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精华而创作出民歌色彩的诗歌;三类是借竹枝词格调写出的七言绝句。
       顾隽卿的竹枝词属于二类。


       原序
       丁丒年元日临邛公园开园: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1936年将邛州衙门所在地改建为:临邛公园。1937年元旦举行开园仪式。而曾经驻扎军队的“文君当垆处”之文君井,已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由知州陈嵩良改为公园,故民间将临邛公园叫:新公园。
       1950年临邛公园改称:人民公园。1987年改称:瓮亭公园。


       诗一、
       几椽新屋卖茶家,不爱闲游此吃茶。最好临池倚槛座,得来香气胜梅花:【大意】顾隽卿说,临邛公园开园时,有的在文公祠旁的茶馆喝茶,最好的位置是瓮亭边的栏杆,那儿可观池面涟漪,闻花香听鸟语。
       几椽新屋卖茶家:新公园始建之初,在“文公祠”处新建了一个茶社,这个茶社持续至今,只是环境发生了变化。
       文公祠:祭祀辛亥革命中被周鸿勋枪毙的邛州知州文德龙,1921年被列为清代忠臣,建专祀于瓮亭之西祭祀。(详见宁缃《闻警》诗考释)
       倚槛:靠着栏杆。

       诗二、
       波云勃勃眼星星,化出时装妬尹邢。领略风光无限好,寻春先上复兴亭:【大意】顾隽卿说,开园这一天,进入新公园的游人,大都朝瓮亭走来,因为古瓮亭上举办一场曲艺表演,女演员的妆化得特别漂亮,即便汉武帝的宠妃尹夫人和邢夫人看见都要嫉妒。
       波云勃勃眼星星:形容女演员化妆后神采奕奕的样子。
       尹邢:汉武帝的宠妃尹夫人和邢夫人,二人皆貌美,汉武帝为防互相嫉妒,不让二人见面。
       复兴亭:指瓮亭。唐代人曾将“卓王孙宅”改造成一处供人游宴的:水亭。
       唐.唐求《邛州水亭夜宴送顾非熊之官诗》:
       寂寞邛城夜,寒塘对庾楼。蜀闗蝉已噪,秦树叶应秋。
       道路连天逺,笙歌到晓愁。不堪分袂后,残月正如钩。
       寒塘:指水亭前的池塘。寒塘的水源,明成化十七年(1481),县官姚垲(言旁)将其称为:文脉堰。
       明永乐十四年(1414),县官“门仲昌”在邛州水亭处掘得卓氏钱瓮,因而将水亭更名为:瓮亭。
       明弘治五年(1492),知州董杰为提振临邛文风,楷书《临邛文脉》四字立碑于西街文脉桥前。
       庾楼:唐代在“卓王孙宅处”建的水亭名叫《庾楼》。
       明初将“基方十里”的“卓王孙宅”圈建为新临邛城时,挖出两个“卓氏钱瓮”,然后埋于复建的《庾楼》下,更名为:古瓮亭。
       清康熙时,知州戚延裔将《古瓮亭》更名为《观雨亭》。成为临邛八景中《翠阁秋荫》代景点。
       乾隆四十五年,署知州觉罗续林更名为《观雨亭》。
       署知州:暂时代理知州的从五品文官。
       清嘉庆《邛州志.古迹》114p:“瓮亭,州治西。明时池中掘得二瓮,大可容五石,色如漆,小口,宏腹,脚有籀文,皆贮五铢钱,乃卓氏宅址,州人因建亭以藏之,名瓮亭。康熙三十三年,知州戚延裔重修,浚池种荷,池畔植桃柳,更名曰:大公亭;乾隆四十五年,署知州觉罗续林更名:观雨亭。”
       清嘉庆《邛州志.杂誌志》907p:“邛州西百步有池塘,长三十八丈,宽十八丈,约八亩余。中通石路,有小桥。中建一亭,昔名瓮亭,今更名观雨亭。由州西北角穿城凿沟,引水连灌三池,上池即观雨亭前池;中池在治西南,明.杨伸花园内;下池即治南圣(文)庙前泮池(月儿塘)。”

       诗三、
       满架牙签利市民,瓮亭西去报书陈。怪他浪子浑无赖,不看图书只看人:【大意】顾隽卿说,公园中陈放有便民的牙签,瓮亭西边陈列有报纸和书籍,但是吸引年青人眼球的是曲艺表演。
       比如
       1959至1966年间,一支二十来人的邛崃曲艺队,分别在新公园和老公园内上演曲艺节目,每日的中午和晚上各有一场。台下茶客满座,边喝茶边欣赏四川清音、车灯、盘子、荷叶、相声、金钱板、四川道琴、当代歌舞、四川方言剧等,短小精干、活泼多样的曲目。
       王秉健是演唱四川清音的名角,她曾经参加过四川省和北京的文艺调演,并且获过奖。她的拿手曲目是《尼姑下山》、《布谷鸟》、《牵牛花》、《羞月亮》等,我还记得《牵牛花》中的一段唱词:
       牵牛花儿墙上爬呀/搭个梯子看婆家呀/我看见公公才二十岁/婆婆才十八/丈夫像儿子/还在那个地上爬/他不是奴的丈夫/我像他的妈/啊哈啊哈哈……
       这是控诉旧社会由父母包办、指腹为婚,造成婚姻悲剧的一段唱词。她的“哈哈腔”,打得又圆又润。
       还有一首清音《羞月亮》唱词:
       月亮懒哥哥/细听我来说/若要比年纪/你就大得多/若要比干劲/你就差得多/你若不服气/我把事实说/啊哈啊哈……/从初一到初三/你在家中躲/天黑来喊你/我把喉咙都喊破/就是你不来呀/我也能干活/打起夜灯笼/照亮几匹坡/一夜积的肥/山都堆几座/啊哈啊哈……/初四到初十/你也懒梭梭/一点也没精神/好像把病拖/山边来打一转/又往铺里梭/以为没有你/就把我难着/我们有志气/哪怕困难多/打起大火把/种桐好几箩/啊哈啊哈……/中旬好一点/下旬又懒堕/等你出夜工/等得人发火/我栽了几亩秧/你才现出脚/悠人(方言:羞人)你真悠人哪/望你要改过/啊哈啊哈……
       还有歌曲《社员都是向阳花》、《人民公社就是好》编排的小歌舞场场必演。乃至在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中,成为许多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保留节目。
       其中《社员都是向阳花》歌词:
       公社是棵长青藤/社员都是向阳花/花儿连着藤/藤儿连着花/藤儿越肥花越大/藤儿越肥花越大。
       公社是棵长青藤/社员都是藤上的瓜/瓜儿连着藤/藤儿连着瓜/藤儿越肥瓜越甜/藤儿越肥瓜越甜。
       公社是棵长青藤/社员都是藤上的瓜/瓜儿连着藤/藤儿连着瓜/幸福的日子万年长/幸福的日子万年长。
       另外
       有一个打金钱板的“一把手”,他姓周,右手不知什么原因,从胳肢窝以下截肢,人们叫他“周独手”。
       他的绝技是用右手残臂夹住一块约25公分长的厚竹板,左手持两根长约2尺、顶端微翘的竹片、以及另一块约20公分长的厚竹板。
       主要靠左手上下左右挥动,还有五根指头的灵巧配合,将两根长竹片分分合合,发出或紧或慢、或强或弱的“噼啪”声,并且时不时地用左手中的那一块厚木板,击打右残臂下的另一块木板,发出干脆利落的“噼啪咔嗒”之声。
       在一阵急风骤雨式的“噼啪咔嗒”之声渐趋平缓后,开始声情并茂的说唱。
       无论是在夏天还是冬季,他都特意将残臂袒露,在惨白的煤气灯光辉映之下,但见他边说边唱边击打木片、竹板,表演非常投入,头上常常大汗淋漓。那地道的川味和风趣的内容,还有他独特的台风,场场迎得观众的满堂喝彩。
       至今记得他打的金钱板《逮撬狗儿》非常有趣,“逮撬狗儿”即现在说的抓小偷。唱词是:
       三十那晚兮/黑黢黢/撬狗儿摸进门来偷东西/聋子听到那潲缸响/瞎子看见来指挥/跛子子你赶紧上前去/哑巴惊喊跑快些/爪手儿你上前就拉倒哈/豁豁(缺嘴)再说抓紧些/驼背去寻麻绳子/光光(秃子)你赶快点亮灯/矮子去拿顶门杠/独脚跑步搬救兵/撬狗儿你喊逮撬狗儿/忽然听到“咚”一声/原来是,撬狗儿蹅进猪粪坑。
       (以上引自凡丁:回忆录《把往事留住》之〈老井〉)
       浪子无赖:此处指不受习俗惯例和道德规范约束,放荡不羁的年青人。

       诗四、
       不同浪苑比清华,便拟蓬壸也不差。更有乐亭能遣乐,闲来此处听琵琶:【大意】顾隽卿说,新公园内的两个荷池相通,中间的路上有一道石桥,路通塘口巷(新牌坊街)。西边池上建有水榭,池中心有瓮亭;东边池中心堆的小岛似蓬莱仙岛,池水碧绿,南池畔有《红荷湖》水榭,堪称清浪雅苑,常有人带琵琶来这儿弹奏。
       浪苑:清浪雅苑。
       清华:指景物清秀美丽。《南史.隐逸传论》:“岩壑闲远,水石清华。”
       便拟蓬壸也不差:瓮亭前的池中广种荷花,周植垂柳。路东池中心小岛,像海中的蓬莱仙岛,以南池畔有一座水榭,上悬《红荷湖》牌匾。
       蓬壸:即蓬莱。古代传说中的海中仙山。晋.王嘉《抬遣记.高辛》:“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壶,则方丈也;二曰蓬壶,则蓬莱也;三曰瀛壶,则瀛州也。形如壶器。”
       乐亭:指上悬《红荷湖》牌匾的水榭,今无。
       琵琶:中国传统弹拨乐器。

       诗五、
       行过假山见小桥,沿溪分种竹梅蕉。竹初解萚蕉尚卷,惟有梅花色最高:【大意】顾隽卿说,瓮亭之北,有两座用疏浚池塘淤泥堆起的假山,从文脉堰分出的水顺山脚的沟湾流入池塘,沟上有三道平桥,一道拱桥、沿岸种有竹子、梅花、芭蕉、万年青、柳树、麻柳等园林植物,时值元旦,梅花盛开。
       假山:用疏浚菏池淤泥堆起的土丘。
       解萚(音脱):竹笋脱壳。
       按
       日字形荷池东北角原先有一道拱桥,桥东有一座假山。1957年挖掉后将十字口的钟鼓楼迁移到此,1987年又将钟鼓楼移到今址。
       引用凡丁回忆录《把往事留住》之〈钟鼓楼的变迁〉片段
       1957年9月,当届政府决策,由财政拨款,请成都市一家古建公司将其迁移至人民公园大门内左侧。此后三十年“养在深闺人未识”,1987年又将它从公园内迁移到现在位置。
       移动的方法是:
       先拆下外侧12根楼柱及四周辅建物以及楼瓦,用千斤顶将四根主楼柱同时抬升地面,分两行垫上整块厚木板,木板下面塞以许多圆木段,还在木板及四根楼柱上固定多处杠杆,杠杆上捆着红砂石条块,用人力操纵按压杠杆,并且随时调整两边石头的重量和人数的多寡,共同合理施压。
       这座古建筑物便通过地面上圆木的滚动,一点点地、并且转弯抹角地移至新公园内,然后再将所有辅件复原。
       经过两次搬迁后,它的高度比原先降低了大约40公分。因为拆迁它的时候,16根柱足有不同程度的腐朽,只好将它们“截肢”后再复原到原先的高度,展现在大家面前。

       诗六、
       别饶风味是乡娃,青布裙衫白玉钗。为睹公园开眼界,今朝初试扎花鞵:【大意】顾隽卿说,乡下少男少女特意穿着新衣,女的头插玉钗,脚穿绣花鞋来逛这座由邛州衙门改建的公园。
       乡娃:农村的孩子。大的女孩俗呼“么姑娘”。
       扎花鞵:即绣花鞋。
       鞵音谐,同鞋。邛崃方言,“鞋子”音“孩子”。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 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乡下妇》民国.顾隽卿
       考释:凡丁
       乡下妇,携儿长街鬻。自语少人听,滴泪满鹑服。夫主业耕种,良农治家屋。
       去岁兵过疆,强令充夫役。堂上遗舅姑,盎中无斗粟。索租谁应门,催科乱手脚。
       膝下累此儿,今年才五六。不敢计宗嗣,愿卖做童仆。苟得換鹰洋,强能奉米菽。
       偿债与完粮,未免衙门辱。边说徐徐行,低头见儿哭。儿且解伤心?但苦腹饥馁。
       朔风西北寒,败者委沟壑。官阀倚楼看,煮酒方行乐。

       顾隽卿:见前考释。

       诗题
       乡下妇:此诗反映民国时期邛崃农村的生活状况,读来催人泪下。

      
       乡下妇,携儿长街鬻。自语少人听,滴泪满鹑服。夫主业耕种,良农治家屋:【大意】一个衣着破烂的农村少妇领着五六岁的孩子进城,边走边哭,说自己是良家妇女,要将亲生儿子卖掉。
       鬻(音璧):出卖。
       鹑服:破烂的衣服
       夫主:丈夫。
       良农:善于耕种的农夫。

       去岁兵过疆,强令充夫役。堂上遗舅姑,盎中无斗粟。索租谁应门,催科乱手脚。膝下累此儿,今年才五六。不敢计宗嗣,愿卖做童仆。苟得換鹰洋,强能奉米菽:【大意】这位携儿长街卖子的乡下妇人说,她的丈夫去年被“抓壮丁”后,家中剩下公婆孩子和自己,如今坛子头没米了,催租收税的上门来时全家人手脚无措。
       她抚摸着五六岁儿子的头说,现在他成为生活的累赘,不敢指望他日后传宗接代,想将孩子換成鹰洋来扺缴租税,她和公婆能够一半粮食一半菜地度日就可以了,谁需要就买去做奴仆吧。

       夫役:又称工役。旧社会官府按照坊郭﹑乡村民户丁口多寡,或三丁抽一、或五丁抽二,进行征调丁夫,从事劳役的制度。而“强令充夫役”指国民党时期“抓壮丁”的普遍现象。
       广安市地志办《民国政府“抓壮丁”》(摘录)
       民国26年(1937)7月,各县开始按照国民政府《兵役法》和行政院制定的暂行办法办理兵役。而权势之家和城乡富户,凭借各种关系上下勾结,弄虚作假,让其适龄子弟逃避兵役,致使“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独子免征”的原则成为空话,以抽签确定服现役人员流于形式。
       国民政府为战争需要,常一年几征,并以额征、特征、加征等名目,层层下达任务,为完成征兵任务,各基层便开始“抓壮丁”。乡、保公职人员趁此机会敲诈勒索老百姓,只要交钱即可免除兵役。他们放出风声,随意说出应征壮丁数量,借各种方式透露“如要子弟得免,只有出壮丁米(一般5~10石)给我们雇请。”于是家境贫苦、应予免征的农民子弟便拉去顶替。
       乡、保人员想尽办法,神出鬼没,不分白天黑夜四处抓丁,抓不到青年就抓壮年,抓不到壮年抓老年,抓不到本保的抓过路行人,不服从者打死打伤。壮丁被抓到后,即五花大绑押到乡公所关押,待达到一定数量则用棕绳将几人十几人连在一起武装押运。
       邛崃《孔明乡志.大事记》(摘录):
       1927年4月,国民党21军、24军在土地坡拉夫,共达365人。
       1933年,国民党21、25、28军追击24军,各军在我乡境内拉夫、抢劫财物。
       1935年10月,为阻击红军,国民党政府在孔明乡征集青壮八百人,自带口粮、工具,砍树木、拆牌坊、土砖墙,在十里桥修碉堡三个。
       1936年冬,国民政府在我乡征集民工一百多人,自带工具,吃火米和盐开水修建川康公路二郎山段,共58天,死亡八人。
       火米:为了提高出米率,将稻谷蒸熟、晾干后碾的米。
       1939年10月至1940年秋,征调我乡民工300人左右,第一次修桑园机场。
       舅姑:指公婆。
       盎:腹大口小,装粮食的坛子。
       索租:田税曰租。
       催科:催收租税。
       宗嗣:宗族继承人;子孙后代。
       苟得:不当得而得。
       鹰洋:当时在中国流通的墨西哥银圆。晚清民国年间外国银圆输入中国者,墨西哥鹰洋最多。据清宣统二年(1910)度支部统计,当时在中国流通的外国银元约有十一亿枚,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墨西哥鹰洋。
        
1733178878009.jpg
       《墨西哥鹰洋》网络图片
       米菽:菽,豆类。米菽即半菜半粮。泛指粗劣饭食。

       偿债与完粮,未免衙门辱。边说徐徐行,低头见儿哭。儿且解伤心?但苦腹饥馁。朔风西北寒,败者委沟壑。官阀倚楼看,煮酒方行乐:【大意】少妇边走边哭说,卖孩子目的是想用換得的鹰洋来交纳国家税、地方税和地丁税。以免被保长处罚。如果孩子没卖成的话,她一家人结局是被赶出家门用房屋抵缴,死无葬身之地。
这时候孩子也哭了,而孩子哭的原因是饥饿,因为他今天还没有吃过东西。
就在乡下妇哭诉地方的餐馆楼上,当官的正和军阀一起煮酒行乐看稀奇,仿佛与他们无关!

       保长:民国时期保甲制以十户为甲(不少于六户),十甲为保,设有保办公处,有正副保长及民政、警卫、经济、文化干事各一人。保长通常由当地地主、土豪、顽劣担任,兼有政治、警察之任务。
       完粮:指交纳田赋。赵树理《催粮差》:“抗战以前,还没有咱们解放区这统一累进税制度,征收田赋,还是用前清的粮银制,俗话叫‘完粮’,也叫‘点粮’。”
       粮银制:清代的田赋为一税制,叫完粮。
       民国初年,将田赋划分为国家税与地方税。1913年改地丁税,称田赋,定为国家税,由地方代征。
       田赋举例
       1915年,陕西礼泉民地 每石粟米折征银4两2钱;屯卫地 每石豌豆折征银3两2钱;更名田 每石小麦、粟米各折4两2钱。
       1923年改征银币。
       1931年整理田赋,规定地丁粮、本色粮、租课折征银元,统称田赋。
       1941年田赋收归中央改征实物,规定按民国29年(1940)田赋征收。
       (见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田赋管理》第四节)
       沟壑:指山沟,借指死无葬身之处。
       朔风:冬天的风,也指寒风、西北风。
       官阀:官僚和军阀。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