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2538457156@qq.c

历代名人吟咏邛州杂诗辑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 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山寺》明.张秀川
       考释:凡丁
       高山古庙数百秋,国母辞朝来此修。静观诸山莲花现,佛在堂中紫气腾。
       左右蛟龙来戏水,后有三凤起祥云。前有木鱼山一座,中间瑞气起千层。
       两旁山水观不尽,喜哉大雄在当门。后有娘娘梳妆殿,两殿毁坏无可存。
       首事化功来修建,功完几出众善民。

       张秀川:明代成都府人,为“清居四十廪生”之一,即成都府学中带薪的四十个生员之一。
       清居:闲淡之士。
       四十廪生:成都府学中带薪的四十个生员之一。
       廪生:廪膳生员。明清两代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规定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每人月给廪米六斗;年发廪饩银四两。
       廪饩:科举时代由公家发给在学生员的膳食津贴。在科举时代,廪饩指由公家发给在学生员的膳食津贴,用于支持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廪饩还可以泛指薪给,即工资或薪水。

       诗题
       高山寺:此诗见于清咸丰元年(1851)重立的《邛南宝珠山隆兴禅寺增修路道记》中,作者为明代的成都府廪生张秀川。该《路道记》收载于1982版《孔明乡志》中。
       高山寺:清嘉庆《邛州志.祠寺》301p:“高山寺,在州南十五里,一名:小峨嵋。俗传明朝万历时,陈妃命万安所建。有梳妆楼阁老殿,今尚岿然。
       1982版《孔明乡志.第五编第三章古迹》载:“据现存碑文记载,高山寺始建于元朝元顺帝时期(1385)。又据石碑,高山寺前身是宝珠山,明弘治初年(1488),陈娘娘在此修行改为:隆兴寺。清乾隆时期(1736)改为:高山寺。计有四殿:荣华殿、观音殿、大佛殿、梳妆殿。梳妆殿后原有梳妆楼,清咸丰年重修时,只修梳妆殿。各殿间不连贯,随山势起伏。”
       1950年拆梳妆殿到孔明庙修乡人民政府;
       1952年拆荣华殿到刘祠堂修太阳小学;
       1965年拆观音殿至姜殿修房子;
       现存原庙遗迹仅磉墩。
      
       2021年3月1日,释者寻访1981年前后复建的高山寺,时值新冠疫情期间,寺庙未开放!
        
1727823539321.jpg
         1727823750649.jpg
         1727823902952.jpg
         1727824014534.jpg
         1727824080670.jpg
         1727824233695.jpg
        《上高山寺的台阶共两百多级》
          1727824796115.jpg
       《高山寺山脚下岩石上的碑》

      
       高山古庙数百秋,国母辞朝来此修。静观诸山莲花现,佛在堂中紫气腾:【大意】张秀川说,元至元二年(1265)始建的高山寺,到明弘治七年(1494)时已两百多年。又说,1470年,明弘治皇帝朱祐樘的生母来此修行,是因为高山寺周边有八座山,如像须弥座上的莲台,而且高山寺的大雄宝殿紫气升腾。
       须弥座: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后来代指建筑装饰的底座。
       大雄宝殿:即寺庙的正殿,也称大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
       按
       弘治皇帝朱祐樘的生母纪氏,时年二十岁,当生下朱祐樘后,即被安排到元代所建的邛州宝珠山的高山寺中修行。对外则宣称纪氏叫“陈娘娘”,陈娘娘于是将高山寺改名为:隆兴寺(谐音龙兴寺)。同时修建了一座梳妆楼。
       国母:古称帝王之母为国母。
       朱祐樘的生母纪淑妃,殁后封为:孝穆皇后。纪淑妃在未册封“孝穆皇后”的生前日子里,对外宣称叫:“陈娘娘”。
       查
       弘治皇帝 即 明孝宗朱祐樘(1470~1505),为明宪宗朱见深第三子。十七岁即位,在位时间1487~1505。
       朱祐樘1487年即位后,将去世十二年的生母纪氏册封为:孝穆皇后。纪氏1475年去世时,年仅二十五岁。
       纪氏:(1451~1475年7月)瑶族,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人,本名李唐妹,为蛮族土官的女儿。成化年间,明宪宗征讨蛮族,纪氏被俘虏入宫,封为:淑妃。
       高山古庙:在孔明乡张沟旁的宝珠山上。因山势陡峭,孤峰绝顶,素有“小峨嵋”之称。
       高山寺:始建于元至元二年(1265);明成化十一年(1487)以前,陈娘娘在此修行;明万历时期(1573~1620)万历皇帝的陈妃重修隆兴寺,并到天池山六峰寺中的圣母殿求子;清乾隆初年(1736),为避讳年号,隆兴寺复名:高山寺。
       按
       关于万历皇帝宠妃陈妃(四川眉州人)因无子,遣宫中宦官至明宣德年所建六峰寺中的圣母殿祈祷,一年后果举一子,陈妃大喜,降下懿旨:鸠工庀材重修六峰寺殿宇。
       (详见凡丁民间调查《邛崃地名历史集.下》凡丁 周开良〈天池山寺庙的昔与今〉文)
       又据《明史》载:
       成化十一年(1475)六月,纪淑妃暴薨,死因不详,谥曰:恭恪庄僖淑妃。明孝宗即位后,追尊生母为皇后,谥曰:孝穆慈慧恭恪庄僖祟天承圣纯皇后。嘉靖十五年(1536年)去帝谥“纯”,迁主陵殿。
       分析
       明史所记:“纪淑妃暴薨,死因不详。”其实为明室宫廷中秘而不宣的政治事件即:当朱祐樘册立为皇太子后,明皇室急需安排身份为“蛮族”的“纪淑妃暴薨”。
       而
       明.弘治七年(1494)十一月十一日,由成都府廪生张秀川所题《邛南宝珠山隆兴禅寺增修路道记》中,只是对这段讳莫如深的史实进行暗示:“宝珠山隆兴禅寺增修路道,上咸圣君之颁训,下启檀信之钦崇,似此卓锡而来,咸功莫非师之道行?何及此耶?”旨在引发后来人去进行深思和探讨!
       照录
       《孔明乡志》第五编第三章〈邛南宝珠山隆兴禅寺增修路道记〉碑文:
       夫枋之建其来尚矣,肇目往昔,至元年间(1235),有僧名曰妙惠子,于山门梯道之左结草为庵,清隐数年而逝也。景泰(1450)初夏,有僧名清能,而又继踵焉,求经旬□□亦减度矣。
       维蒙檀信法师讳祖证,以践迹焉,乃观其彼处所居,年往不堪修养,必拾下而迁乔,求远尘而脱俗。直至孤峰绝顶四望,前后有八山环拱,左右有二水交流,清风翠竹作比邻,明月清风为待夜。师遂挂锡于此,划除荆棘建立禅关,感化有佛缘同修梵行。
       上咸圣君之颁训,下启檀信之钦崇,不逾一纪(十二年)之间,珍楼香积佛像圣容,钟鼓交添田山大闲,石佛、桥道焕然一新,似此卓锡而来,咸功莫非师之道行,何及此耶?
       师每逢迎送往来,步其□□,问途路未能平治,僧俗不堪,助缘化主,妙具持书化缘,鸠工命匠钮高就低,砌石为路,凡所往来坦然无碍。
       弘治谕旨 师天下,□□□百年而矣,本山法□等必罗德士续,明而当代焉。即承僧户,公则不负师之功绩,遂抽衣钵之资竭,就丹下刻石为铭,以纪岁月之远垂名不朽,颂德如存,今古昭然,人天共鉴,以是为记凿。
       维大明弘治七年(1495)岁合甲寅冬十一月
       丙戍朔十一月丙申(十一日)吉旦
       清居四十廪生张秀川题
       前往持钰盟本师祖证
       见当代嗣教比丘续明
       同修:弟 续具、续贞、续高、杨太僧、助缘□
       资阳县石匠陈伯松刊
       (另面诗文)
       高山古庙数百秋 国母辞朝来此修 静观诸山莲花现 佛在堂中紫艺腾
       左右蚊龙来戏水 后有三凤起祥云 前有木鱼山一座 中间端气起千层
       两旁山水观不尽 喜哉大雄在当门 后有娘娘梳妆殿 两殿毁坏无可存
       首事化功来修建 功完几出众善民
       接事僧三师爷捐钱三十千
       咸丰元年(1851)正月二十日重立
       (捐钱人姓名及捐钱数一百至三十千 略)

       其中的
       妙具持书化缘:即由司理书簿的官员书写《普门颂》歌词进行化缘。
       妙具:指化缘歌《普门颂》歌词如下: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於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持书:司理书簿的官员。
       静观诸山莲花现,佛在堂中紫气腾:高山寺前的低矮山丘如同莲瓣组成的莲花;高山寺的山顶在朝阳下升起紫色的雾气。
       另外
       小张沟和大张沟之西即“赴县要路”的“尖山子古道”,1958年以前,西从高何、火井,南从夹关、平乐两路皆在青㭎墩之处合路,经过尖山子到葫芦湾进城是一条近路。民国《邛崃县志》载:“城南偏西三十余里下坝场……东北由金缽寺过青㭎墩,上尖山子,下即葫芦湾,约十八里,尖山子尤为赴县要路。”

       左右蛟龙来戏水,后有三凤起祥云。前有木鱼山一座,中间瑞气起千层:【大意】张秀川描述,隆兴寺两侧各有一条溪如蛟龙戏水,下合之后注入葫芦湾处的南河。隆兴寺之南即著名的三凤山,山下有诸葛亮南征“七擒孟获”时的“躱兵槽”和“欢喜坡”。隆兴寺前那座山叫:木鱼山。形状像和尚做功课时敲击的木鱼。周围形似莲辦的八座山不时升腾起团团紫气。
       左右蛟龙来戏水:高山寺坐南向北,左右山涧在寺前汇合,称为大张沟,流至葫芦湾合南河,形如蛟龙戏水。
       后有三凤起祥云:高山寺以南有三凤山,三凤山下的小张沟上接青冈墩。
       相传,诸葛亮南征时于小张沟内设伏,然后派一只人马将“蛮王”孟获“由邛之西引于邛之南,”第七次生擒孟获后留下“躲兵槽”的地名。
       之后,孔明在大本营前将孟获 及其亲眷、部下释放,终于感化了孟获,誓言:“南人不复反矣!”孔明遂在大帐前设宴庆贺,蜀军和孟获之部下皆大欢喜,为诸葛亮此番南征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此片缓坡即著名的:欢喜坡。

       又
       诸葛亮南征时将坐骑拴于山涧边,当时兵马中瘴气之毒,诸葛坐骑用马蹄在地上刨出一个水坑,马饮水后瘴疠之气即解,于是所有中毒之兵马皆饮此水而愈。此坑即名:马刨井。后人以卵石砌护井壁、径约80公分,井旁今有:马刨街。
       孔明场南约1里地方,当年诸葛亮南征驻军此地时,此处是马匹更换铁马掌的地方,面积一亩多,历史地名:马掌坝。
       (以上皆见2015年《邛崃经纬5期》李正灵〈孔明庙的由来〉文)
       前有木鱼山一座,中间瑞气起千层:高山寺前有一座形状像木鱼的山,山中升起层层云雾。
       木鱼:一种法器,多用于佛教、道教的功课与法会。
       瑞气:吉祥之气。

       两旁山水观不尽,喜哉大雄在当门。后有娘娘梳妆殿,两殿毁坏无可存。首事化功来修建,功完几出众善民:【大意】张秀川说,高山寺附近名胜古迹数不胜数,但高山寺在山顶地方有限,所以一进山门就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后即陈娘娘的梳妆殿,修建梳妆殿时拆毁了原先一些殿宇。
       大雄:即大雄宝殿。寺庙中的大雄宝殿,一般在最后的第三殿。
       两殿毁坏无可存:修建陈娘娘梳妆殿时,拆毁了原先的殿宇。
       首事化功来修建,功完几出众善民:陈娘娘梳妆殿工程并非皇家拨款,而是由主管的首事,数次向民间发起募捐完工的。
       首事:出头主管其事的人。
       而
       清嘉庆《邛州志.祠寺》301p所载:“高山寺,俗传明朝万历时,陈妃命万安所建。”其中的陈妃,是万历皇帝的宠妃,陈妃另有一个目的,是到天池山的圣母殿求嗣。这两件大事皆由万历皇帝钦差宦官万安执行,所需款项应该由皇家支付。
       按
       天池山称为“皇家山”起于明万历时期:1、万历皇帝朱翊钧之兄(法名万松)将皇位让给其弟后,1570年到天池山将“复回寺”扩建后更名为:灵光寺。同时供奉万岁牌位。2、万历皇帝宠妃陈妃(四川眉州人)因无子,遣宦官万安至天池山六峰寺圣母殿祈祷,一年后果举一子,陈妃大喜,降下懿旨:鸠工庀材重修六峰寺。
       (引自凡丁民间调查《地名历史集.下》凡丁、周开良之〈天池山寺庙的昔与今〉文)

       附录一
       1982版《孔明乡志.建置沿革》
       孔明场,原在白秧坪(现太阳村七队),因有孔明庙而得名。俗传孔明庙始建于三国时期,明末遭兵燹,变为一片废墟,现仍有瓦砾、房基石可考。
       清顺治年间(1644-1661),扩大现孔明乡政府处的武侯祠,咸丰年间(1851-1862)增修大殿后改名为:孔明庙。同时增修戏台,乡人逐渐在两侧修建房屋,清同治初年(1862)形成集市,称为:孔明场 或 孔明庙。建国后为:孔明乡。乡政府设在孔明庙。
       (释者:2019年孔明乡与卧龙乡合并)

       附录二
       《孔明乡志》第五编第三章 古迹 第二节 孔明庙
       民国《邛崃县志》载:“城西偏南孔明庙,山市小场也。相传为诸葛武乡侯过辙,后人立庙附近,遂起市覆著。”
       俗传,孔明庙建于三国时,原在白秧坪(现太阳村七组),现今孔明庙地址是武侯祠。因孔明曾藏兵于郭山村的三凤山躲兵槽,孔明驻兵于现今孔明庙处,系马于现上场口右边十米多的山沟旁,时值天旱,马口渴刨土得水而饮,待孔明走后,村民扩大刨土处成井,遂将井命名:马刨井。并于孔明驻处修武侯祠,以兹纪念。
       明末清初战乱,白秧坪处的孔明庙被焚为灰烬。清顺治年间(1644-1661)扩大武侯祠,塑神像三尊,咸丰元年(1851)增修大殿,改武侯祠为:孔明庙。同治元年(1862),马和尚来孔明庙后发起扩建,拆尖山子寺庙扩建庙堂两殿,围房天井两个,玉皇楼(一名藏经楼)一处,塑大小神像上百尊,和尚由一人增至七、八人。

       附录三
       孔明乡前乡长骆志全自述被虎抓伤的情节
       我的老家在孔明高山寺山脚的张沟,孔明乡过去处处清风翠竹,林果丰茂,荆棘丛生,是野猪、山羊、貉豺、猴群等的乐园,亦常引来顶级食肉动物的老虎在其间出没。
       1944年我八岁,一日早上,我将牛赶至山上后自玩去了,过了好久才想起牛来,但已不见踪影,急得我满山寻找,不知不觉跑到山顶的高山寺旁,听见一丛荆棘中有淅淅索索的声响,我想看一下是不是我家的牛钻进荆棘丛中了,于是拨开浓密的荆棘,将头伸进探看究竟,冷不防一只老虎伸出前掌朝我头上一拍,我顿时血流如注,边哭边惊恐地大喊:“打老虎啊!”
       幸好时值中午不是老虎觅食时间,或者正遇到它饱食过后在此打盹被我的莽撞打扰,之后老虎转身离开。
       我的惊呼呐喊和哭声引来寺中的住持—王和尚,他忙将我领进寺中,赶紧取来一叠敬佛用的纸钱,就着佛前的烛火焚烧成灰烬,接着抓起一把热灰,直往我头顶伤口上敷,一会儿功夫血止后伤口渐渐不疼了,王和尚边安慰我边帮我擦净脸上污血,之后将我送下山,回家后也没接着医治,因为伤口很快就痊愈了,只是在头顶留下四道不是太明显的虎爪印。
       说着他揭下帽子,一边让我观看一边说:“我被虎伤而大难不死,这件事留给我的印象终生难忘,所以改革开放后我办酒厂赚到第一桶金后的1982年,当重建高山寺时我捐助了一笔钱,还组织村民加宽通往高山寺约三里长的土石道路,十多年前此路方改建成村村通的水泥路。”
                                                                                                                                          2021/4/1

       该文发出后
       一位任教历史的老师质疑:1944年川西还有老虎?是不是被猫抓了?
          1727826631994.jpg
       凡丁答:我不敢乱写!这是讲述人:骆志全。
       当年,我从高山寺下山时遇到他,给我讲起他的经历和家乡故事,又将1981版《孔明乡志》借给我,数日后我归还他时,还忘了一把伞在他家中。
       张老师:你有所不知!
       1957年以前,还有老虎在原白鹤乡的花果山、葫芦湾的尖山子、白鹤山花置寺旁边的包河碥和金龟山出没。其中包河碥的老虎被猎户追捕情节,有同行调查的董伟老师和陈善兵作证。
       另外,我1971年调到南河坎的制药厂后,最先就是按照《川标》(地方药典)处方泡制:虎骨木瓜酒和豹骨木瓜酒。皆极受用户欢迎而畅销。其中的虎骨和豹骨,皆来源于邛崃县中药材公司。
       1975年,国家方才出台禁止使用虎骨和豹骨作为药材的法规,可惜为时已晚。关于这一点,我在我的《回忆录》中有记述,不信的话,你查一下!
       邛崃的生态环境,始毁于1958年的公社化和全民炼钢铁,以及1959至1961年大办公共食堂时期。
       当时的口号是:“将青山剃头,向荒山要粮。”于是全县公社动员毁林开荒,造地造田;接着是“全民炼铁、炼钢”,    没煤的地方便砍伐树木进行冶炼;接踵而来的是1959至1961年农村城镇大办公共食堂;当将古庙拆毁当柴烧完以后,又砍伐残剩下的林木做公共食堂柴禾;加上山民们因生活贫困发生的盗砍山林,盗卖木材行为,致使全县青山变成秃岭,当绝大部分野生动物失去了家园后,处于野生动物链顶端的虎、豹便很快绝迹!
                                                                                                                                            2023/1/2晚

 楼主| 发表于 2024-10-4 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赛凤庵》清.郑正堂
       考释:凡丁
       赛凤庵名自古流,乾隆戊戍又重修,谁知洪水连年发,冲坯斯庵灵未休。
       茲因旱盛显灵威,新建一庵神有归。夏雨冬霜均可蔽,安身万事永无危。

       郑正堂:名叫郑安仁,字小轩。乾隆至道光时期福建人,“遇缺即補”的邛州知府,曾拟修纂道光《邛州志》未果。后  于道光十九年(1839)续纂修《新津县志》中的两卷。墓在广州莲花山,别无他考。
       遇缺即補:侯補的官员遇缺时,由吏部带领引见皇帝,奉旨率先补授缺位。
       全称为:特授四川邛州直隷州即補府正堂鄭
       特授:超越常规授予某项官职,即由皇帝特别指定的任命。
       直隶州:最早出现于元代,明清时期沿用。以直隶于布政司(省级行政区)而得名,相当于现代的省辖市。
       邛州直隶州与府(如成都府)平级,下属相当于县级市的散州(如雅州)。
       府正堂:府的最高执政长官,即邛州府的知府。
       民国《邛崃县志》204~205p:“自嘉二十四年以后,至宣统三年鼎革,只据采访有德政流传者载焉,任年出身未能详悉……清嘉庆福建人郑安仁,字小轩,福建人。铸大炮,筑炮台,并议修志未果,墓在莲花山。”
       后于道光十九年(1839)续纂修《新津县志.卷五、卷四十》二卷。

       诗题
       赛凤庵:2015年11月14日,释者调查 金河坝 地名时,抄于大清同治元年(1862)冬十月的《赛凤庵碑记》中,同行有陈善兵。
       赛凤庵:在文脉堰取水口以北的西河边,地名:金河坝。因当地聚居清初移民之金姓后裔,民间称为:金庙子。
       据清同治元年(1862)冬十月《重修赛凤庵碑记》载:“赛凤庵”在乾隆四十三(1778)年就“又重修”过,而庵中供奉的是“令人望而起敬的先王”即:先秦蜀郡太守—李冰。李冰因兴修四川地区多处水利工程,被后世尊为川王或者川主。

      
       赛凤庵名自古流,乾隆戊戍又重修,谁知洪水连年发,冲坯斯庵灵未休:【大意】郑知府说,赛凤庵 这座古庙不知始建于何时,只知乾隆四十三年(1778)“又重修”后,同治元年(1862)冬十月再次重修。是因为明朝末年以来,䢺江数次发生大的洪水,以致 赛凤庵 数次被冲毁后重建。
       按
       赛凤庵 旁边金姓始祖的墓碑载:“明末清初张献忠剿四川,邛崃有六十六年无人烟。”所以“湖广填四川”时迁徙到此的金姓后代们,说不清楚 赛凤庵 究竟始建于何时,仅知清初至同治元年,赛凤庵 因为水灾迁建过三次,他们说,赛凤庵 原先在现今的西河接近中心位置。
       附
       特授四川邛州直隷州即補府正堂鄭《重修赛凤庵碑记》
        
1727997977637.jpg
       陈善兵 拍摄于2015年11月14日
       碑文
       尝思 聪明正直为神,故無地不存。視夫,人敬肆而思其赏罰者也,故先王以神道設教,令人望而起敬焉。
       如今歳五月旱亁,叩請川王一事,故昭然可拠也,定上天降雨之期,無不响应。逢下民侮神之軰已鞭笞,夫且善者有妄之疾,求之而安。恶者求之不应,彰善瘴恶,其声灵濯赫赫也。是以下民等,為神明命令,要集灵神所选。會公数十人商議捐资新建一庵,以妥神恭。如是妄派需索,必遭川王降殃,虽悔,其可追乎!
       诗曰:
       赛凤庵名自古留,乾隆戊戍又重修,谁知洪水连年发,冲坯斯庵灵未休。
       茲因旱盛显灵威,新建一庵神有归。夏雨冬霜均可蔽,安身万事永无危。
       大清同治元年(1862)冬十月
      
1727998158465.jpg
       陈善兵 拍摄于2015年11月14日
      
1727998264138.jpg
       陈善兵 拍摄于2015年11月14日
       尝思:曾经思考。
       视夫:意为看啊。夫,文言文中的语气助词。
       神道設教:本意指圣人利用阴阳变化之道进行教化,达到天下归服效果。
       敬肆:《道德经注》:“敬则敬神如在,肆则放肆毫无忌惮。”
       昭然可拠(据的异体字):有明显的证据。
       旱亁:干旱。乾,通干。
       無不响应:无不应验。
       逢下民侮神之軰(古同辈)已鞭笞(音蚩):当时遇到一个不敬神明的人,已当众鞭打惩罚。
       灵濯(音琢):有效并清新明净的样子。
       赫赫:显赫的样子。
       如是妄派需索,必遭川王降殃:鄭知府警告首倡重修《赛凤庵》的人,如果以重修《赛凤庵》的名义,进行滥派勒索发财的话,川王必然降下祸殃!
       會公数十人:郑知府召集数十人讨论。
       妄派需索:即滥派勒索。反义为自愿赞助。
       乾隆戊戍:即乾隆三十七年(1772)。

       释者按
       从碑文中“如是妄派需索,必遭川王降殃”来看,赛凤庵中祭祀的是:川王李冰。赛凤庵 前身乃祭祀李冰的:川王庙。否则刚上任的郑知府绝对不会去题写《重修赛凤庵碑记》的!
       而《川王庙》其始建年代不晚于汉代!


       分析
       川王庙更名“赛凤庵”的原因和意义
       唐宋以后,有的地方之《川王庙》逐渐增加文殊骑狮、普贤跨像,和怀抱净瓶的观世音像等。由早前单独纪念李冰的庙宇,演变成为融儒、释、道为一体的庙观。
       有的地方则称为:川主庙。传为南唐后主李煜—在邛崃大同后裔的分支以祭祀川王李冰为表象而订下的联络暗号。
       由于金龟山庙在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复建时称为凤朝寺;同期,白鹤山的傅沟中有飞凤寺;汽车六十四队以北有祭祀妈祖的林凤庵等。这些带“凤”字的寺庙,都是当时颇有声誉并时髦的。所以,清康雍年间重修明末被冲坏的邛崃城西河边之川王庙时,为了突显川王李冰形象,于是将川王庙更名为:赛凤庵。符合时代背景和潮流。
       2004版《临邛镇志》载:“凤巢寺(初名金龟山寺)始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据大殿中梁墨书,重建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

      
       赛凤庵名自古留,乾隆戊戍又重修,谁知洪水连年发,冲坯斯庵灵未休:【大意】郑知府说,这座川王宫自古以来就有,乾隆年间重修时更名为:赛凤庵。谁知在道光时期,洪水又冲垮了庙宇四周的墙体,使李冰的木神像不能好好安放。
       冲坯:洪水冲垮了庙宇四周的墙体。
       坯:没有烧过的砖瓦、陶器或者土墙。
       未休:未得安宁。词出唐.岑参《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诗句:“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苍生应未休。”

       茲因旱盛显灵威,新建一庵神有归。夏雨冬霜均可蔽,安身万事永无危:【大意】郑知府说,同治元年五月大旱,邛州人民到赛凤庵中求雨,结果非常灵验,当年农业丰收后,大家捐款新建了一座赛凤庵(今存),使李冰神位得以好好安放,完工日期是十月。
       茲因:表示以事实作为行文、行事的缘由。
       灵威:威灵、威势。通常形容某种强大的力量或影响力。
       分析
       发源于大邑凤凰山的䢺江,流经邛崃桑园后下称:西河。西河在王沱东拐称为:东河。系先秦时期由李冰开凿,故而先秦时期将纪念李冰的川王庙首建于此处。
       东河导引䢺江之水,沿途灌溉振辰、东安、前进(部分)、宝林(部分)农田之后,流经固驿的 灌溪堰 入南河;分流后的䢺江之水—西河,先后作为先秦张若城、西汉公孙述城、明代筑临邛城的护城河水源。
       由于明末清初持续六十六年的战乱,东河因无人管理而壅塞,以致䢺江之水全部经西河流入南河,造成崇祯年间特大水灾。

       相传:
       明崇祯末年,䢺江发生了一场特大洪水,导致东河堵塞,西河和南河改道,同时冲毁田地房屋无数,广大灾民因之流离失所。
       (引自凡丁民间调查《邛崃地名历史集.下》之〈临邛四名桥之十里桥〉文)

       后话
       该李冰神像,和其它配享的人物都是木头雕刻的,按此特征分析,应是宋代流传下来之物。
       1958年破除迷信时,将李冰等木头神像一并投进该大队开办的“金灰窑”中烧石灰,结果那窑石灰非但没有烧熟,家族中还代代都出一个疯子。
       配享(通飨):合祭。指功臣祔祀帝王宗庙的神像牌位,比如二郎庙中的二郎神。《宋会要》记:宋仁宗嘉祐八年封永康军广济王庙郎君神(二郎神)为灵惠侯,并言二郎神即李冰次子。
       北宋张商英为山西当阳玉泉山撰《元祐初建关三郎庙记》:“李冰治水患,庙食于蜀之离堆,而其子二郎以灵化显。”
南宋范成大《吴船录》:“崇德庙在(永康)军(今灌口镇)城西门外山上,秦太守李冰父子庙食处也。”
       朱熹《朱子语类》:“蜀中灌口二郎庙,当时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
       这位李二郎被元朝封为:英烈昭惠显圣仁佑王;被清朝封为:承绩广惠显英王。

       又
       据王沱村民讲,当地的镇江王爷庙位置,早年也在今西河的中心,亦曾搬迁过数次。
       按
       民国《邛崃县志.山水》85p:“县城之北有䢺水,由(大邑)䢺坝流来……正流南至邛崃王沱东拐,为县之东河。明末清初,东河淤塞,此水遂由石灰包入南河。”
       王文彬《邛崃境内河道的变迁及其防治》(摘录):“民国二十三年(1934)农历八月三、四、八及十九日,䢺江先后四次大洪水,各河同时暴涨,几至全县成灾,䢺江边的李染房被冲成正流,同时冲成了小西河。”

       1947年6月,小西河突发大水,将公孙述城南唐代始建的龙兴寺遗址冲出,计出土珍贵文物278件,其中一尊缺臂佛像被称为“东方维纳斯”,现均藏于四川大学博物馆。

      以上内容,皆是研究古邛崃水文的历史资料,其中《赛凤庵碑记》已然成为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
       以下 仅供参考

         1727999414848.jpg       
       《宋代木雕观音像》国家博物馆藏品

       1727999728500.jpg 1727999851890.jpg
   《唐代牙雕观音大士像》         《宋代银质观音趺座像》
       1728000232826(1).jpg 1728000324563.jpg
   《宋款观音趺座像后背》 《现代观音像》(网络图片)


1728000324563.jpg

 楼主| 发表于 2024-10-8 0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齐口庵.七律》清.熊维芳
       考释:凡丁
       西峰高处种云根,齐口庵前别有痕。直把一湾穿火井,宛然三峡赴荆门。
       烟光夹路条条引,墨迹遮山片片翻。行到马崖舒望眼,洞天开出小桃源。

       熊维芳:邛州知名学者。平乐安乐村人,生于清嘉庆初年(约1796),卒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生性聪慧,自小勤奋苦读,道光年间推为岁贡,同治年间举为孝廉方正,赐六品章服,因年事已高,未能赴京授职,终老故里。曾在大碑山杨湾的杨姓墓碑留下;“邛南恩刺史熊维芳拜题”字样。(见2007版《平乐镇志》835p)
       大约七十二岁时出《雨化堂诗集》一册传世。
       岁贡:通过地方选拔送入国子监学习的生员。
       举孝廉方正:清雍正元年(1723)特设的科举科目,取汉代孝廉、贤良方正科目之意而命名。后每遇皇帝即位,即荐举一次:“诏直省各府、州、县、卫,荐举孝廉方正之士,赐六品章、服,以备召用。”
       恩刺史:帝王对臣属推广封赠的官号,无职权,以示恩典。《明史.职官志一》:“凡封赠……七品以上皆得推恩其先。”清.曾国藩《李忠武公神道碑铭》:“三年,克复金陵,推恩有功之臣,赏二等轻车都尉世职。”
      
1728336320939.jpg    
       熊维芳《雨化堂诗集》 供图:熊仕文
       其中
       同治七年(1868)中浣日穀旦:《雨化堂诗集》付印日期为1868年正月中旬的黄道吉日。作者时年约七十二岁。
       中浣:每月分上浣、中浣、下浣,即上旬、中旬、下旬。如未特别注明月份的,则指农历正月中旬。
       穀旦:即黄道吉日。

       诗题
       齐口庵:在白木江(今写作白沫江)与火井江汇流处的:齐口。以下古称:邛水。今称:南河。
       白木江:本意为沿江流域生长有白色材质一类珍贵树木。《山海经》中有记载,包括金丝楠、香樟、柏树、杉树、松树、银杏、花楸、柚木、核桃、榉树、玉楠、柞树等树种。因其生长周期长,颜色纯净,材质稳定,不易开裂变形,应用广泛而稀缺珍贵,其中一些树种现濒于消失!
      
今人将白木江改写为“白沫江”,难免令人望文生义或怀疑为:白木江流域过去多造纸作坊,废水排入江中泛起许多白色的泡沫!

       清嘉庆《邛州志.祠寺》303p:“齐口庵,在州西二十里。因庵前二水相合,故名。明季僧如昭建,国朝乾隆二十八年(1763)僧善性重修。”民国年间毁圮。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5)邛州知州付燮诇《游齐口庵》诗:
       联辔山行竹径荒,满林新绿间残黄。参天松老枝枝古,似雪梅开处处香。
       云去云来山态改,溪分溪合水声长。诸君未尽探幽兴,僧含清闲醉不妨。
       清康熙《邛州志.山川》40p:“齐口,州治西二十里。庄子谓水之旋磨处曰齐,则此命亦古矣。凡水合处俱称口,如江口、汉口之类,盖汇平乐、火井二江,东注入䢺水为:南河。”
       齐口:临邛城始建于公元前315年的先秦时期,始建之初即选中齐口为秘密训练水军伺机伐楚的地方之—。
       见
       2009版《平乐镇志.齐口景区》251p:“距平乐市镇六公里,与水口镇域隔水相望。白木江与火井江汇合处名:齐口沱。民国《邛崃县志》记为:‘齐口潭,一名七里漫,水势平而多鱼,火井江至此与之合。’古代,官府曾征夫役,伐巨木,在齐口建造船泊,以及训练水军……”
       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秦惠文王更元七年(公元前318年)意欲伐楚,司马错力主蜀有杰、纣之乱,其国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供兵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而天下并矣。”

       按
       先秦时期的临邛县,覆盖今大邑、新津等县市,前人考证,现今大邑的王泗和新津河面,亦是训练水军的水域!

      
       西峰高处种云根,齐口庵前别有痕。直把一湾穿火井,宛然三峡赴荆门:【大意】熊维芳说,邛崃西部高峰的皑皑白雪,好像从云朵里生出来一样,齐口庵前看“西岭千秋雪”别是一道光景。看啦!火井江水汇十八溪,冲过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重岩叠嶂,好像巫山县境内的大宁河、马渡河小三峡一样滔滔东去。
       西峰:邛崃位处川西平原与青藏高原的过度带,南宋时被魏了翁命名为“云吟山”。其中,邛崃山脉之四姑娘山,主峰海拔6250米。
       云根:深山云起之处。亦指山岩、寺院、房屋。南朝宋 谢灵运《山居赋》:“愒层台兮陟云根,坐涧下兮越风穴。”
       一湾:指马湖湾,如倒Ω形,比葫芦湾大数倍,但由于马湖历史上属“古越西郡之废县”,唐以后设为军营,故沿用旧名,历代为乡治所驻地。
        
1728336806162.jpg
       《马湖湾位置图》
       民国《邛崃县志》131P:“马湖营,古越西郡之废县,元时与建昌(今西昌)同称路者也…唐时西川节度使驻邛州阅兵,凡西南防边诸营皆调集于邛州,故建昌营(在梁机坊以西至凤凰山脚)、马湖营,皆有营地。南宋以后,邛州西南半没于夷獠,其营地名称尤沿唐旧。”(详见清.兰之清《马湖营》诗考释)
       火井:指火井江。火井江发源于镇西山麓,汇集十八溪经油榨马崖顶后纳水口河,在马湖营地方形成一个大大的倒Ω形,之后在齐口处纳白木江下称:南河。又于石灰包纳䢺江……
       宛然:意为仿佛。
       三峡: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南津关,全长193千米,沿途两岸奇峰陡立、峭壁对峙,自西向东依次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其中在巫山县境内,有大宁河小三峡和马渡河小三峡。
       荊门:在湖北省荊州市之北,为古荆州之门户。

       烟光夹路条条引,墨迹遮山片片翻。行到马崖舒望眼,洞天开出小桃源:【大意】熊维芳说,春光明媚下的山间云蒸霞蔚,道路两旁之山色如一幅又一幅的水墨山水画。站在马崖顶上向下望,原本古火井县城的油榨场宛如桃花源一般别有洞天。
       烟光:指云霭雾气,春天的风光。宋.黄庭坚《题宗室大年画》诗:“水色烟光上下寒,忘机鸥鸟恣飞还。”
       忘机:道家语,指与世无争。
       墨迹:字画的真迹,或用墨留下的残迹。
       马崖:今称马岩顶。为古代一处关隘口,上有把关牺牲的唐将韓朋庙、马刨井、十二圆觉像等。北坡道上铺的红砂石古道,2016年3月时尚保存完好。(见附图)
       清嘉庆《邛州志.祠寺》286p:“韓朋庙,在州西四十五里,明万历四十五年刘成建。”
       小桃源:指马岩顶之下的油榨场。马岩顶南边纸坊沟内有清代复建的:桃源桥。《桃源桥碑记》曰:“此路上通西藏,下达北京(指古长安城)。”
       民国《邛崃县志》42p:“城之四路八方,疆界犬牙之相错,若由成都西来,入东门,南折出南门,为(西)藏(缅)甸大道,直走出西门达金川……”
       油榨场地处“环睹皆山”的小盆地中,火井江流经此处时形成并留下“桃花滩”地名,1958年以前有一座:桃花滩码头。
       1981版《油榨乡志》载:“明末清初,此处桃花夹岸。”
       按
       马岩顶南边纸坊沟内的“桃源桥”,民国时期及以前属于油榨乡,建国后先后属马湖乡、水口乡,现属大同镇。
        
1728337116475.jpg
       《纸坊沟桃源桥碑记》陈善兵 拍摄于2016年3月
       清.兰玉《小桃源在马崖山下》诗:
       鹤山西畔濮溪东,见说桃源景略同。犬吠花闲轻重绿,莺啼树杪浅深红。
       桥横岸断柴门迥,水绕峰回小径通。处处登临皆入胜,恍疑身在武陵中。
       (详见该诗考释)
       附图
        
1728337249382.jpg
       《马岩顶古道》陈善兵 拍摄于2015年4月
        
1728337335577.jpg
       《马岩顶古道》陈善兵 拍摄于2015年4月
        
1728337431663.jpg
       《马岩顶下的桃花源》 陈善兵 拍摄于2019年11月17日
      
1728337525985.jpg
   《马岩顶下火井河畔》 陈善兵 拍摄于2015年4月


 楼主| 发表于 2024-10-9 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平落坝》清.熊维芳
       考释:凡丁
       脉络分明上下清,桥头指点坝平平。大排锁峡云无迹,安乐连村水有声。
       正法圆音双寺应,骑龙歇马一槽迎。年来培植文风好,塔影盘空两处横。

       熊维芳:见前考释

       诗题
       平落坝:今平乐镇曾名:平落坝。过去的平乐乡包括上坝平乐坝、中坝老鹰坝和下坝,共称“九里三坝”。
       民国《邛崃县志》59-60p:“城西南三十五里平乐坝,明号为:平乐乡。分上下。北宋曾移火井县治此。”
       1981版《邛崃县地名录》109p:“平乐坝,明号为:平乐乡。分上下。北宋曾移火井县于此(今镇南一里许之阎镇子)。《九域志》又称:平落镇。《古代地图》上,宋代版图记载:北宋、南宋时为:平乐镇。清代叫:平乐铺。
       但未记地名由来,据今人称其说有二:
        一、因该镇地处平坝,人口聚居,物产丰富,气候适宜。取平等互利、安居乐业之意。
        二、该地为古驿道上重镇,是成都通往康藏必经之路。元时曾设为“铺”(驿站),名:平乐铺。”

      
       脉络分明上下清,桥头指点坝平平。大排锁峡云无迹,安乐连村水有声:【大意】熊维芳说,平乐坝的历史沿革和建置清楚明白,站在积善桥上往下游一望,但见这片被大排山峡锁住的盆地自然平坦,白木江水顺江而下,两岸村落的人民安居乐业。安乐村以下的下坝段白木江,即声誉卓著的“洗马河”,乃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南征至此时,将士洗刷战马的地方。
       脉络:比喻条理或头绪,包括平乐镇的历史沿革和地理、地貌。
       2009版《平乐镇志.第三节.隶属》61p:“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置临邛县,平乐属临邛县管辖……隋炀帝大业三年(616)置火井县,平乐属火井县管辖。唐宋沿袭,仍属火井县管辖;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火井县撤销,平乐属大邑县管辖;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省大邑入邛县,平乐属邛县管辖;明宪宗成化十九年(1483),邛县升为邛州直隶州,平乐属邛州直隶州管辖;清代沿袭旧制……”
       按
       北宋开宝三年(970),火井县治所迁于上坝,同时建城隍庙于今称的城隍岗上。
       民国《邛崃县志》60p:“城南偏西三十余里下坝场,地处平畴,背山面水,后倚涂墩,前临洗马河,由此绕大排山,北折而至马湖营约八里。由洗马潭沿河溯流而上至平乐坝约九里。东由尖岔坪至孔明庙约十二里。东北由金钵寺过青杠墩上尖山子,下即葫芦湾。”
       桥头:指平乐市镇中乐善桥的桥头。
       乐善桥:(详见下篇 熊维芳《平落坝乐善桥》诗考释)
       2009版《平乐镇志.古塔字库》647p:“汇川塔,位于马留村北边大排山,由此亦称大排山塔。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为下坝场乡绅张大滨倡建。塔为六方,十一层,高达十余丈,塔基径约四米。塔体坚固挺拔,系以特制的三、六、九寸巨砖浆砌而成。其砖均有‘大排山’字样,塔体涂饰白灰,天晴日,远远望去银光闪闪……口碑流传,天晴日,伫立于平乐市镇乐善桥,清晰可见汇川塔影倒映于白木江中。
       民国《邛崃县志》记为‘汇川塔,在下坝场北三里
(马流湾)名大排山塔,塔高十一级。’又称‘下坝场之大排山塔,培西南文风。’1964年修建(下坝公社)大礼堂时,汇川塔被拆毁。”
       按
       马流湾处之大排山塔,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应为:大排山塔复建于清道光年间。
       因为
      《文峰倒影》应是宋代《火井县八景》之一的景观,故而清乾隆乙未、丙申、丁酉(1775~1777)年掌教邛州鹤山书院的成都人潘元音,曾专程前往考察《文峰倒影》后题诗曰:
       文峰倒影满江霞,翠竹青青隔浦沙。
       欸乃一声人不见,渔舟归去夕阳斜。
       又
       马流 或 马留:为古地名或古代民族名。起源于东汉马援(字文渊)封为伏波将军后,率军经临邛、赿西,跨大渡河至西汉建的云南县(今云南省)南征广西、交趾(今赿南)时,马援军队途经之处留下叫“马留”或者“马流”的地名或者民族,今海南省乃至马来西亚,皆有自称为马援后人的马流人。
       (见百度汉语)
       由此,平落坝 及 马流之地名,至迟可上溯到东汉时期!
       后汉书《马援列传》载:建武十六年(公元40),交阯郡(越南古称)雒将之女徵则、徵贰聚众造反,九真、日南、合浦等郡群起响应。徵则占据六十余城自立为王。
       建武十七年,光武帝拜时任虎贲中郎将的马援为伏波将军;段志为楼船将军。发长沙、桂阳、零陵、苍梧四郡兵一万余人南平交阯。军至合浦,段志即病亡,马援并统其军,经一年多浴血奋战,至十九年春,全歼徵则、徵贰,捷报传京师,朝廷封马援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
       关于
       相传“马流”为东汉马援南征所率将士的后代记载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温水》:“昔 马文渊 积石为塘,达于象浦,建金标为南极之界。俞益期 牋曰:‘马文渊 立两铜柱于 林邑 岸北,有遗兵十餘家不返,居寿泠岸南而对铜柱,悉姓:马。自婚姻。今有二百户,交州以其流寓,号曰马流。’”
       清.赵翼《横州大滩谒伏波将军庙》诗:“蛮方铜柱界,汉户马流人。”
       清.黄遵宪《锡兰岛卧佛》诗:“凡百马流种,各各设重译。”
       摘自:https://cidian.d777.com/maliu2
       大排锁峡云无迹:大排山与对岸山岩对峙形成狭谷,白木江穿峡谷而过至齐口与火井江汇合,峡谷上方云团飘忽无踪迹。
       安乐连村水有声:安乐村为古村落名,安乐村以下的下坝白木江段,水势平缓。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南征至此时,将士们曾在此安营扎寨洗刷战马,形成著名的历史地名:洗马河 或 洗马潭。
       1981版《邛崃县地名录.平乐乡》111p:“安乐村,原平乐公社一大队,在上场口,境内有安乐堰得名。”

       正法圆音双寺应,骑龙歇马一槽迎。年来培植文风好,塔影盘空两处横:【大意】熊维芳说,正法寺 和 圆音寺都在东山村,两寺相对。而骑龙山上古代有一处驿站,可供应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吏住宿。又说,道光年间,徐姓人再次培修大排山上古塔,以培植平乐坝的文风。重修后的大排山之塔,不仅倒映在下坝大排山下的白木江面,而且还倒映在平乐积善桥下的水面。
       正法:指正法寺,在原东山村邻近孔明乡位置,以纪念正德和尚取名为:正法寺。
       圆音:指圆音庵,亦在东山村,两寺相对。清嘉庆时,有僧名叫:源本。所修的圆音庵,建国后改为小学校。
       以上见1981版《邛崃县地名录.平乐乡》111p。
       骑龙:指骑龙山。此山北起孔明乡尖山子,南至临济(今属道佐乡)以南,早年间的驿道筑于山顶。平乐段的骑龙山称为:城隍岗。因有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的城隍庙故名。如今开发为:南丝绸之路遗址公园。
       歇马:指平乐古驿站。在城隍岗上,可供歇马。
       民国《邛崃县志》134p“平乐坝、石头场之间骑龙山有城隍庙,会期在三月,有出驾、回驾胜事。”
       驿站:设于州、县治所附近。为古时供应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吏暂时住宿或換马的处所。
       设在镇、乡地方的称为:铺递。邛州在嘉庆时期共“额设铺司兵三十六名,每名月给工食银五钱,共岁支银二百一十六两。”

       (以上见清嘉庆《邛州志370p》)
       按
       骑龙山上的驿道,顺石头河槽至临济 合 名山县之甘溪铺至百丈铺以南;又从临济经夹关、天台、高河至芦山县,然后“上通西藏,下达北京(古都长安)。”
       从夹关经百丈至雅安、荥经、汉源、云南的古道,为古代运输火井以及蒲江食盐的“盐道”,西汉末年,王莽将“盐道”改为“严道”,意为“严治之道”。《三国志》作者陈寿曾在夹关观音岩上题《西川严道》四字。

       (见王文才《蒙沫的清爽(文案))
       陈寿: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
       又
       平乐驿站:应始于“北宋曾移火井县治于今镇南一里许之阎镇子”之时,此前的其它时期称为:平乐铺。
       但无论“平乐驿站”或“平乐铺”皆无史料记载!
       造成原因:应是元代撤销“火井县”的建置后,平乐坝划属大邑县,当明初划属邛州后,驿道已改由州治前的“来凤驿”往南,经大通铺(在南河坎)、十里桥铺、蒲江县之大塘铺、名山县之甘溪铺、百丈铺、雅安县之金鸡铺以南。
       槽:两边高中间低的地方。指 骑龙山东边的“石头河槽”。
       石头河:发源于雅安市名山区,流经邛崃市、蒲江县,汇于邛崃市白沫江。
另外,分别发源于邛崃天台山和名山县蒙山的蒙水,在夹门关合流,至平乐坝之间形成白木江之江槽。
       年来培植文风好,塔影盘空两处横:海拔599.6米的大排山(俗称塔子山)上原有唐建的:广严寺(又名白塔寺)。熊维芳 写此诗时的近年,重修寺庙和塔子后,将寺庙更名为:报本寺。将白塔更名为:文峰塔(俗呼大排山塔)。还将塔子山下小河子上由刘姓人建的桥命名为:文峰桥。
       年来:近年以来。
       塔影盘空:站在平乐镇乐善桥上,能看到文峰塔影倒映在白沫江中。
       1964年,下坝公社政府下令,将文峰塔炸毁后取砖修建公社大礼堂,此后《文峰倒影》景观消失。由于采用爆破方式,碎砖太多,结果公社大礼堂也没建成。
        
1728426446288.jpg
       《现今的大排山》
       嘉庆志294p:“白塔寺,在州南三十里内,有古塔高三丈余,明时僧昭辉开建。国朝康熙二十四年,僧登益培修。”
       按
      “州南三十里内有古塔”,据2009版《平乐镇志.庙宇存疑》630p载:“清嘉庆《邛州直隶州志》:‘一为广严寺,在州南三十里,唐时建,明嘉靖间,僧了钦重修,有进士云南大理知府刘秉仁记。’;
       民国《邛崃县志》:‘广严寺,唐庙明修。有进士云南大理知府—大邑县刘秉仁记,存此俟考。’
       洪宣禄 民国《邛崃县志》:‘广严寺在平乐坝’此庙所在何地,今寻访无得。
       1983版《平乐镇志》称:‘同善会平乐支社1929年成立于板本寺。’或为:报本寺。”
       2009版《平乐镇志》又载:“道光年徐姓人再培修,砖有‘大排山记’。”


 楼主| 发表于 2024-10-9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
       马援军队途经之处留下叫“马留”或者“马流”的地名或者民族,今海南省乃至马来西亚,皆有自称为马援后人的马流人。(见百度汉语)犹如现今下坝马流湾一带的徐姓人,为明朝开国元勋徐达后人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1 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平落坝乐善桥》清.熊维芳
       考释:凡丁
       乐善都由首事招,数年积石已成桥。殿催歇马来多客,山约骑龙过几条。
       七洞排开新雁齿,万人踏遍彩虹腰。禽星上下都关锁,秋水澄潭塔影摇。

       熊维芳:(1796~?)

       诗题
       平落坝乐善桥:此诗作于熊维芳六十六岁时。据平乐人黄方通说,今乐善桥处原先是木头搭建的风雨廊桥,相传为早年间有一个孝子为方便母亲过河看病所建,因而名:孝子桥。因毁于洪水,清同治元年(1862)募捐重修后更名为:乐善桥。
       民国《邛崃县志.桥渡》134p:“乐善桥,七洞,长三十余丈,高五丈,宽三丈。”
       2009版《平乐镇志》615p:“1983版平乐镇志称,乐善桥建于清同治元年。由乡贤周潼宣、周浩然、杨廷举周成武等感念江之两岸民众往来艰难,主持募化修建。于清咸丰五年(1859)动工,清咸丰十年(1860)因战事短暂停工,清同志元年(1862)初竣工。”
       上世纪八十年代,乐善桥被定为:邛崃县重点文物。前些年旅游开发,占用桥头河道经营茶馆成为隐患,2020年8月31日,由于洪水渲泄不畅,致使乐善桥南岸第一洞桥墩和桥面受损,后经修复。
        
1728595013012.jpg
       《白木江平乐段乐善桥景区》

      
       乐善都由首事招,数年积石已成桥。殿催歇马来多客,山约骑龙过几条:【大意】熊维芳说,乐善桥由主管其事的头面人物募集资金后,经过数年时间方才建成。通桥以后,从“骑龙山古道”来的商贾们经过乐善桥,再贯穿芦沟到油榨的鱼崖、火井、芦山县等地。
       芦沟:位于平乐镇区西北1公里。
       首事:1、首要之事。2、为首主持其事。3、出头主管其事的人或头面人物。
       殿催歇马中的殿:指城隍庙的十殿。
       民国《邛崃县志》134p“平乐坝、石头场之间骑龙山有城隍庙,会期在三月,有出驾、回驾胜事。”
       歇马:古代堰名。见《民国邛崃县志》134p:“其渡有四,惟复兴渡知在歇马、安乐二堰之上。”
       按“歇马堰”之名,应是取自此处原先有平乐驿站的“歇马店”之意。古代的驿递(邮件)靠人骑马接力棒式的传递,大的驿站配备有马供轮替。
       而宋代的平乐驿站,应当设在“复兴渡”的渡口附近!
       山约骑龙过几条:1、骑龙山不是一匹山,而是数座山相连的小山脉。2、从“骑龙山古道上”来的商旅,经乐善桥后再过几道山岭至油榨的魚岩。

       七洞排开新雁齿,万人踏遍彩虹腰。禽星上下都关锁,秋水澄潭塔影摇:【大意】熊维芳说,有七个桥孔的乐善桥,一字排开桥墩和桥上的石阶。桥面离水很高,桥两侧有护栏,人行其上如在彩虹的腰间。另外,在桥东边的水潭中有一块巨石(今存),下游的大排山峡谷如同关锁,形成一处风水宝地,春秋季节江水清澈时,在桥上可以看见大排山塔倒影在水波中摇动。
       雁齿:比喻排列整齐之物。常比喻桥的台阶、桥墩及其基础。
       彩虹:比喻乐善桥如一道彩虹,横跨两岸。
       禽星:风水学术语,指水中的大石块,代表荣贵。
       徐善继《人子须知.砂法》:“禽星者,水口中之石也,亦名落河火星……凡入乡村水口间,溪河中有此奇异之石,必结大贵之地。若能拔起数丈之高,如笋如笏,如鸾如凤,则主世代荣宠。”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4 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花楸园》清.熊维芳
       考释:凡丁
       花楸树下种茶根,十八圃中第一园。
       摘得旗枪新绿好,年年新税纳西门。

       熊维芳:(约1796~1874)

       诗题
       花楸园:在今下坝花楸村。为以当地生长花楸树命名的古茶园,其名称出现不晚于清康熙时期。
        
1728631976741.jpg
       《花楸树》网络图片
       花楸树:喜湿,喜阴,耐寒。表皮灰褐色。芽及嫩枝有白色绒毛。羽状复叶边缘上部有齿,叶表面色暗绿,叶背粉白。花为白色。花径约10厘米左右,花期5-6月份。果实呈圆形,红色,成熟期在10月。
       苏轼《梦中绝句.吟花楸》诗
       楸树高花欲插天,暖风迟日共茫然。落英满地君方见,惆怅春光又一年。
       按
       花楸树为白木江流域普遍生长的白色材质一类珍贵树木之一。
      “白木江”本意为沿江流域普遍生长白色材质一类的珍贵树种,包括金丝楠、香樟、柏树、杉树、松树、银杏,以及古代专用造船的木兰(即辛夷花木)等树种。
       其中 木兰亦为高大乔木,是最佳的造船材料,用木兰造的船称为:兰舟。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下:“木兰川在寻阳江中,多木兰树。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又曰:“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为舟,至今在洲中。诗家所云木兰舟出于此。”
       由于下坝地方普遍生长珍贵建筑用材—白木,清道光时,今下坝李家大院的李洪楷,捐献一匹山的白木,从下坝段白木江和油榨小溪河放水排子运往南桥工地,用于修造《川南第一桥》之桥楼。
      〔按〕
       油榨乡堰平村三组闵家营之李洪勋(弟),与下坝乡干岩子之李洪楷(兄),乃同父同母弟兄,皆为下坝李氏第十一代祖。
       清道光年间,李洪勋 从下坝乡干岩子,移居油榨乡闵家坝建家立业。
       由于李氏兄弟一生行善积德,在大清社会活动中颇有影响,到光绪二十年(1894)光绪皇帝赐匾曰:《皇恩宠锡》
所以,油榨乡的李洪勋和下坝乡的李洪楷,两家大院皆分别于光绪二十年挂《皇恩宠锡》匾额。

       之前,李洪勋子孙身染恶习,嗜烟好赌,大当家李洪勋 便将田园家业变卖,与住在下坝李家大院的长兄李洪楷,一同四处进行修桥铺路,广施清平,不留遗产与子孙,让其自谋家业。
        
a5506d976e2a2b643290d5b3ab1e14d.jpg
       《李洪勋捐修火井合江桥(今三和桥)三十八千文碑》供图:周开良
       下坝干岩山十一代祖李洪楷[号兰亭,生于嘉庆癸未年(1803)12月22日辰时,故于光绪丁未二十二年(1897),终年94岁。]
       李洪楷一生勤奋持家、人杰地灵、万事亨通、家资万贯、行善积德、广施清贫。干岩子山前山后修桥铺路,都有李洪楷的身影。比如干岩子至三义庙的石板路、干岩子至油榨任河田的石板路,皆由李洪楷独立完成修建。油榨堰平村观音台的度生桥、闵石桥、青石桥、五童庙的五福桥等建桥碑上,都有他捐资的记录。
       道光辛卯至壬辰年间(1831~1832),州牧宣瑛主持修建邛州川南第一桥,系由州人罗世龙倡修,李洪楷当时捐出一匹山的树木,用于修造桥楼,历二十个月而成。桥高五丈、一十五洞、长一里。
       踩桥仪式之日,油榨和下坝民间献山歌赞道:
       走的走呀瞧的瞧,一心要去睹南桥。闻讯南桥修得好,果然南桥修得高。
       新修南桥十五洞,七洞流水八洞干。两头牌坊甚体面,八角凉亭在中间。
       狮子口内含金蛋,红漆柱头滚龙缠。能工巧匠实能干,施主兰亭把木捐。
       〔注〕
       狮子口内含金蛋,红漆柱头滚龙缠:指桥头的石雕狮子口中含金黄色圆球形宝;桥楼的木柱上刻有龙抱柱纹饰。
       引自原油榨乡周开良撰于2006年9月的《堰平村志》(当前阅读量50621人)链接地址:https://bbs.mala.cn/thread-15494213-1-1.html
        
1728613855076.jpg
       《堰平村志》作者:周开良

       诗
       花楸树下种茶根,十八圃中第一园。摘得旗枪新绿好,年年新税纳西门:【大意】熊维芳说,下坝干岩子地方的李洪楷之先祖,在花楸树下种的茶品质极佳,早在清道光年以前就很出名了,排名在邛崃主产茶叶的十八个茶圃中为第一。每年新茶上市的地方是在西门的茶叶市场中,对地方财税贡献突出。
       西门茶市:在西街下段原盐巴公司对面。约在今西街幼儿园一带,今无。
       花楸树下种茶根:历史上,邛崃西部山区生长许多花楸树,茶农们发现花楸树生长的环境非常适宜种茶,于是在花楸树下垦种茶树。
       其中一处因保留有多株古花楸树,遂以“花楸”为茶园名,称为:花楸圃。明清时期又叫:花楸堡。为地方区域。

       1983版《下坝乡志》说,“下坝花楸圃所产绿茶,入贡宮廷,康熙帝品饮之后龙颜大悦,赞花楸圃为:天下第一圃。”
       2002年起,以李家大院为中心,打造“天下第一圃”景点;2006年4月列为成都乡村“五朶金花”旅游品牌之一;2007年定为: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

       (以上见2009版《平乐镇志》)
       十八圃中第一园:历史上,邛崃是著名的茶乡,有许多茶园,比如唐建的“西禅寺”地方便名:茶园乡。
       十八:“九”在古代被认为是最大的数字,十八为九的倍数,表示很多。而“十八圃”表示古临邛有很多茶园,并非具体数字。
       圃:专们用于种植茶树,或者菜蔬、花草、瓜果的园子皆称为:圃。
       民国《邛崃县志》211p:“邛州十八堡,皆有头目人,画地分界,如今之团区,为收税计也,其实产茶之处何止十八堡。”
       同《志》90p:“天台山亦古蒙山,《寰宇记》所谓北连罗绳,南接严道(今称南方丝绸之路)是也。”
       罗绳:邛州与雅安的界山,三国时叫镇西山,统称蒙山。宋《太平寰宇记》:“蒙山北连罗绳山,南接严道县,山顶受全阳气,其茶芳香。”
       同《志》104p:“凡自名山来水者皆蒙水也,盖邛崃大山以西皆蒙山。”
       蒙水:包括白木江、火井江、石头河等。

       故邛崃绿茶本蒙山茶,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有司马相如饮绿茶治瘉消渴病(即糖尿病)记载,而 今名山县的“蒙顶茶”,据记载是东汉时期!
       清.杨藩《火井茶》诗:
       地接蒙山味且殊,火前火后亦同呼。相如应有清泉渴,会沦萌芽一试无。
       杨藩:邛州人,乾隆三十五年(1770)举人,历任井研县教谕、崇庆州教谕、江西万年县知县、江西乡试同考官、霸州知州,卒于官。见《四川通志》及《邛崃县志》(见清.杨藩《火井茶》考释)
       释者认为
       生活于清嘉庆至同治年间的邛崃学者—熊维芳以诗的形式记录花楸茶为:“十八圃中第一园”。而1983版《下坝乡志》说“下坝花楸圃所产绿茶,入贡宮庭,康熙帝品饮之后龙颜大悦,赞花楸圃为:天下第一圃。”应属可信!
       释者查阅
       我国贡茶制度兴起于北宋,盛行于明代,清代沿袭明制。除御赐《皇恩宠锡》匾额外,另有50两白银和一匹绸缎的赏赐,但以后要年年上贡,直到当朝皇帝去世。
       比如
       乾隆在杭州品尝“龙井茶”后,敕封当地龙井胡公庙旁的18棵茶树为“御茶”后,年年贡奉;在湖南品尝到洞庭湖名茶“君山银针”后,即御封“贡茶”,每年进贡18斤;在福建崇安品尝“大红袍”后,欣然为之题匾;在福建安溪品尝乌龙茶后,又题名为《铁观音》。
       又如
       乾隆第六次南巡至金陵栖霞山行宮时,湖北省施南知府廷毓,特地带8斤6两“伍家台春茶毛尖”去南京上贡,乾隆品尝后龙颜大悦,向礼部传旨按照规定颁奖。乾隆四十九年(1784)御赐《皇恩宠锡》牌匾,伍家台贡茶从此名扬天下。

        
1728639059844.jpg
       《湖北恩施伍家台贡茶》网络图片
        
1728856715175.jpg
       《下坝李洪楷的李家大院》网络图片
        
3df88d30ed983362aca9b6e14f2c24f.jpg
       《残存四分之一的油榨闵家坝李洪勋之李家大院一角》供图 周开良
       周开良回忆:李洪勋之李家大院大门开在巷子口,四周瓦盖墙大门额匾《皇恩宠锡》与下坝李洪楷之大院同。
       锡(音赐):古文通赐。《集韵》斯义切。音瀃。予也。本作赐。
       摘得旗枪新绿好:指新茶上市。
       旗枪:亦作旗鎗。多义词之绿茶名。由带顶芽的小叶制成。茶芽刚刚舒展成叶称旗,尚未舒展称枪,至二旗则老。
       〔分析〕
       光绪二十年所赐下坝和油榨两个李家大院《皇恩宠赐》匾,除表彰李氏兄弟乐善好施外,兼有两家皆曾向光绪朝进贡花楸茶之举,为康熙御赐《天下第一圃》的后承前制!

          1728856936358.jpg
          1728857067657.jpg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5 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鹤山怀古二首》清.熊维芳
       考释:凡丁
       —、
       当年羽化度前峰,今日上头想旧容。岭上吟云皆影淡,池中洗墨有香浓。
       二、
       西川理学称佳士,南宋文章汇大宗。曾向书台寻故址,月明古寺数声钟。

       熊维芳:见前考

       诗题
       鹤山怀古二首:熊维芳游览邛崃白鹤山西汉胡安《点易洞》和南宋魏了翁读书台后,分别做诗一首。

       诗一
       当年羽化度前峰,今日上头想旧容。岭上吟云皆影淡,池中洗墨有香浓:【大意】熊维芳游览白鹤山西岩之《点易洞》时,想起西汉研究易经的学者—临邛人胡安在西岩修炼成仙后跨鹤飞升的传说。随即联想起南宋魏了翁在汉代始建的幽居寺读书时,将邛崃西部群山命名为《云吟山》之事,从而说到魏了翁 将白鹤桥北面唐代道士张远宵垂钓处改为“西湖池”并建《读易亭》之系列历史。
       陆游《次韵宇文使君山行》诗注:“仙人胡安学道西岩,跨鹤升天,白鹤山以此得名。”
       故而后世民间将胡安《点易洞》附会为“仙人洞”,与上游二里“烂船溪”之上的“仙人洞”相混淆!
       按
       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八十五高僧记》:“南齐高何二师,不著名氏,延兴中(494)自明州象山别其师游蜀。师曰:‘遇明则住。’二师到邛升高远览,夜见群峰火云四起,赫然有光。因访父老,则曰‘四明山’也。始悟‘遇明而止’矣,遂卓锡于山阴,披榛薙草经始卜筑,有石佛示现光相,从地涌出化为泉,今之护国院瑞佛及涌泉在焉。院有白岩,孤石耸立,高踰百尺,鹤巢其上,故二僧所建道场号:鹤林寺。后世因谓之白鹤山。
       山阴:山的北侧,今称彭沟。
       孤石耸立,高踰百尺:即南宋陆游命名的“玉宵峰”,魏了翁在上题《云吟山》。
       晋.史学家陈寿《益都耆旧传》:“胡安,临邛人,聚徒白鹤山,(司马)相如从之受(易)经。”
       明.曹学佺《蜀中广记》:“胡安,临邛人,聚徒白鹤山,明《易》、洞达天文、历象、阴阳之术。”
       清嘉庆《邛州志.艺文志》1057p:“明.王廷节(明朝恩贡,曾任知县)《亲建汉儒胡安先生讲易书院记》:临邛胡先生,生汉武时,深于易学,史逸其字,而以名称。其故宅在郡治西隅,岁久湮灭,莫识居址,惟传易洞,历代亦无修举之者。今滇楚文谷鞠公(知州鞠以正)守邛,怀吊先贤,咨访风俗,举旷典、兴废坠,不一而足。
       公余登鹤山书台、游点易洞,荒烟漫草,惟存石⺁,不欲令胜迹之湮,遂聚材鸠工,创建《讲易书院》……
       先生以英遇绝尘之资,究天文历象之秘,卓然以易学名于时。从游问难者,云蒸雾集,司马长卿师事焉,其为一代范模可知也!
       然其蹈箕山之节,高不仕之心,就崖为洞,研露点经,胸中浩然,甘衡泌之风,当世之知已亦鲜,今去先生千余年矣……然先生之不朽者,经学也!
       院凡三楣,堂匾《学易》,前有露亭,后有别署,延袤一里有奇。左有梅竹轩,置有院田若干亩。
       工始丁丒之秋,落成戊寅之夏。
       明万历六年(1578)仲夏(农历五月)望日(16日)郡人王廷节撰
       【注】
       石⺁(音反):在岩壁上凿的宽敞洞厅。位置在当地人称的“老槽口”内,宽约3.5米、高约3米、深约4.5米。
       原先有斜缓坡道通往鹤林寺后门。如今包括西岩山和木鱼岗,均是“琴台森林大酒店”的占地范围,成为“琴台森林大酒店”的仓库,其中“胡安讲学,司马相从之受易”的“石⺁”,已然成为“琴台森林大酒店”的汽车库房!

       ⺁:说文“抴也,明也,象抴引之形,虒字从此。”
       清嘉庆《邛州志》卷首《临邛八景图》标记:“易洞秋风,在州西白鹤山,(即)胡安点易洞。
       1952年始修邛高公路时,由劳改队组成的修路队将《点易洞》南侧支洞挖穿,顿时冒出一股阴湿难闻的土气。因洞口原有古碑遮挡,洞内空气不流通,故将洞口立的几道碑砸烂,至于碑上记着什么无人理睬。如今,“胡安点易洞”尚存约一半!
       羽化:旧时把成仙称为羽化。迷信的人说仙人能飞升变化。
       上头:指一时冲动,忽然想起。
       岭上吟云皆影淡:1、指西部群山上空出现的闲云;2、指南宋魏了翁在鹤林寺后山中由陆游命名的“玉宵峰”上大书《云吟山》题字,已经模糊。
      
1728940808449.jpg
       《云吟山》牌匾
       蒲江文博《魏了翁〈云吟山〉榜书》摘录:
      “魏了翁《云吟山》榜书拓片,今藏于重庆市北碚图书馆,为该馆收藏的八十种艺术精品之一。该拓片中书〈云吟山〉三个八分书隶体大字。右题:魏了翁讲书鹤山书院,手书此碑,书院久废,碑无所归。万历七年(1579)三月吉日,知夹江县事—滇(云南)太和人杨可贤复移建于此,以永其传。左落款为:临邛魏了翁。”
       清雍正甲辰年(1724),知州张纯(正黄旗监生,康熙五十五年任)摹写白鹤山“玉宵峰”上的《云吟山》三字,榜之幽居寺了翁祠楹间。
       楹间:两柱之间。
       池中洗墨有香浓:指魏了翁《读易亭》畔的写墨池中有荷花。该池在白鹤桥北,唐代称:西湖池。为眉山道士张远宵钓鱼处。
       清.吴江有《题白鹤桥石碑联》:
       读书台犹存,题柱定多清贵客;洗墨沼并峙,成标刚值小阳天。
       (详见吴江《题白鹤桥石碑联》考释)

       诗二
       西川理学称佳士,南宋文章汇大宗。曾向书台寻故址,月明古寺数声钟:【大意】熊维芳说,魏了翁不只是南宋股肱之臣,亦是南宋理学家和一代文宗。还说他到幽居寺内寻找魏了翁的读书台时。夜宿于幽居寺内,向晚听到寺内敲响起钟声。
       大宗:指事物的本源。
       清康熙《邛州志.古迹》40p:“鹤山书台,州治西七里白鹤山,宋魏了翁世家此山之侧,后因表其地为‘鹤山书台’。今考书台有二,旧台在幽居寺,新台在鹤林寺,先生手植双桂,自今犹存。”
       按
     新台”原本为北宋谏议大夫常安民的读书台,南宋时,魏了翁手植双桂于常安民读书台处。明隆庆六年(1572),知州赵介石将北宋“常安民的读书台”,当成南宋“魏了翁的读书台”,还美其名曰:“神不两栖”。民国时期,由民国《邛崃县志》总撰宁缃先生考证纠错。
       (参见北宋.张方《白鹤山》考释)
       月明古寺数声钟:月光下的古幽居寺有客夜访,因而敲响了钟声。
       史载
       白鹤山幽居寺始建于汉代(前208~公元220);而鹤林寺始建于南齐延兴元年(494)。南河古称:邛江。白鹤山位于邛江边上,根据南宋陆游《自山中泛舟归郡城》诗,白鹤山前的邛江边,自古即有渡口。此“月明古寺数声钟”诗句,颇有唐.张继《枫桥夜泊》诗的意境。
       张继《枫桥夜泊》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宋.陆游《自山中泛舟归郡城》摘句:
       我呼小艇浮南津,落日乱山衔半轮。背船双鹭低掠水,下滩峭风冷逼人。
       中流回望始太息,烟中白塔高嶙峋。适从彼来忽在此,老夫拄杖捷有神。

       津:多义之渡口。       (详见陆游《自山中泛舟归郡城》考释)

发表于 2024-10-17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重龙山人咏邛崃诗词 30首,将陆续发布。敬请期待。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8 0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游天池寺》清.朱芳谷
       考释:凡丁
       独上天池寺,峰峦一望收。始酬香火愿,消尽古今愁。
       云与人争路,月随僧上楼。炉烟吹不散,偷出小檐浮。

       朱芳谷:(1863~1922)名洪儒。字莹玉,号 芳谷。原为火井镇甘山子人,现今属南宝山镇秋园村。光绪时贡生,有《卧云诗草》传世。
       《卧云诗草》作于光绪十一年(1885),共集诗131首,多为寄情家乡山水,抒发热爱闲适生活的恬淡之志。该诗卷为毛笔手抄本,2008年7月,经火井小学高级教师高义奎校注后付印。

       贡生:别称明经进士。喻义为明习五经的饱学之士。五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以上引自高义奎《朱芳谷与〈卧云诗草〉》文)
       甘山子朱氏鼻祖公(后名:朱明朝)原籍江苏南京,乃明崇祯皇帝第三子。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随二哥(后名:朱明虎)趁南京大乱出逃。清顺治二年(1645),跟随湖北孝感乡移民入川,于天全州芦山县十六甲地名“干山子”处落籍。
       干山子:原属芦山县大川镇,先前无名,朱明朝、朱明虎初到此时,见此山荒芜缺水,因名之曰“干山子”。经过朱姓人世代开垦种植后,荒山成为美好家园,故将干山子更名为:甘山子。(见《甘山子朱氏谱序》)
       清《皇朝通志卷三十.天全州》:“雍正七年升府,领州一县五,雅安附郭。雍正七年设天全州。名山、荥经、芦山三县属本州。”
       民国初,甘山子划属邛崃县。芦山县至今仍有一块“飞地”,被玉溪河两岸的邛崃市南宝山镇之甘山子和大葫椒、小葫椒三面包围。
        
1729200700736.jpg
       1982版《邛崃县地名录.邛崃县地图》中邛崃县和芦山县交界图
       按
       1982版《邛崃县地名录.南宝山》162p作:大葫村。又作大胡椒、小胡椒,注释为:“原名‘胡剿’……后谐音为胡椒。”但同版的《邛崃县地名录》〈邛崃县地图〉却将其写作“葫椒”,不知何意!
       2018版《邛崃市地名录》中〈邛崃市行政区划图〉亦名“大葫”和“小葫椒”。同版111p如是说:“南宝山大葫村,以境内有大胡椒得名;小葫椒,古地名,小胡椒与大胡椒隔河相望,是大葫村的一部分。”不知所云!

       有人说:2018版《邛崃市地名录》中的错,是聂保华(释者本名)搞的!
       但是,释者2016年整理大学生调查的基层地名材料时如是释义:“大胡椒、小胡椒:前人考证,为‘大胡剿、小胡剿’历史地名的谐音,指张献忠剿四川时,先后大小两次扫荡逃难至此的难民,张献忠之乱杀无辜叫“胡剿”。
       胡:多义之随意乱来。
       胡椒:原产地东南亚,外国概称“胡”,故名胡椒。
       〔按〕
       2018版《邛崃市地名录》的后期制作,释者并未参与,当发现《邛崃市地名录》已经附印时,释者立即向邛崃市民政局上书,指出《邛崃市地名录》(样书)中的诸多谬误,但为时已晚,特此声明!
       〔摘录部分上书〕
       笔者2018年参加过《邛崃市地名录》工作组从基层搜集所得地名历史资料的校注,但未参加审稿和定稿过程,故格外关注该地名录的出书。
       2019年4月11(周四)日,我得到一部由邛崃市民政局出版的《邛崃市地名录》(样书),从《后记》中看,该地名录定版于2018年12月4日。
       我发现《邛崃市地名录》样书的〈后记〉中,参加编辑的工作者名单内有“聂葆华”的姓名,但“聂葆华”查无此人。
       当初,我参加前两次大学生调查的材料校注时,使用的是笔名:凡丁。而笔名叫“凡丁”的聂保华,其身份证和退休证皆是:聂保华。

       当我向邛崃民政局反应后,方才在定版《后记》中改正为:聂保华
        
50cd501d749517e29bb85395cf21e07.jpg
       同时
       我曾经在《校注〈邛崍市地名录〉的说明》第十一条中特别强调:“做《邛崃地名录》的目的,不是统计地名个数,而是挖掘历史、传承历史,从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吸取营养,为邛崃旅游开发提供思路,为城市建设发展提供思考空间,为研究邛崃历史的学者提供历史信息和线索……故校注时侧重于文化内涵以及历史信息,并力求简明扼要,希望对这部分内容不要删除,否则便失去了做地名录的重要意义!”
       以上情况,我只是想说明:如果我参加过审稿和定稿规则制订和定版内容编审的话,《邛崃市地名录》(样书)中不会出现“聂葆华”之误;而在《邛崃市地名录》的正版中,有统计地名个数之嫌!
       不幸的是
       在《邛崍市地名录》正式出版物中,既未采纳我最初校订稿的内容,以及“第十一条”之建议,况且我分文未曾索取过报酬!
       但是,当那个读者向那个责任人反应,该书地名有诸多错误时,那个责任人却推卸责任,向那个读者说:“是那个聂保华搞的!”
       书归正传
       关于《邛崃县地图》中的玉溪河
       原先一说为“鱼喜河”,意为鱼喜河中之水;又相传,唐玄宗安史之乱逃往四川成都经过此河时,玉玺失落河中,故名:玉玺河;而现今镇西山下之芦山县宝盛场玉溪河段中有一块奇石,形状酷似皇帝御用之玺,故名:御玺河。
      
1729201270651.jpg       
  《今镇西山下“玉溪河”中的象形“御玺石”》凡丁拍于2020年8月
       究竟哪一种说法正确,由读者自行判断!
       总之
       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该河水利工程时,叫“玉溪河水利工程”。
       不过
       无论叫什么河,这条河即古代的:邛江。邛江下游的荥经河段古称:若水。黄帝为今四川人,三皇五帝中的颛顼帝(黄帝之孙 昌意之子)出生于若水(今雅安市荥经县六合乡)。
       岁月流逝原因
       当羌人于秦皇岛时期在今宝兴县建立“青衣国”后,邛江改名为:青衣江。又当东汉灭掉“青衣国”后,青衣江便更名为“平羌江”。地盘不断缩水的邛都国先民,只好将白木江和火井江在齐口汇流后称为:邛江。成为“邛都国”人最后的母亲河。又当邛都国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灭亡之后,“邛江”成为临邛县城以南的:南河。

       关于甘山子的朱氏来历
       1982版《邛崃县地名录.南宝乡》163p:“甘山子,甘姓聚居此山得名。”
       2018版《邛崃市地名录.南宝乡》111p:“多甘姓人家居此山,故名。”
       但是
       根据《甘山子朱氏族谱》记载,甘山子朱氏鼻祖公,乃明崇祯皇帝第三子,(释者:影视剧中所谓的朱三太子);二伯鼻祖公(后来迁出甘山子)为崇禎帝次子。(按,崇祯长子为太子,驻于北京。二子、三子为皇子,居住南京。)
       1644年三月十七日,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后,二伯鼻祖(后名朱明虎)携鼻祖(后名朱明朝)出逃,隐姓埋名于湖广一带。清顺治二年(1645),弟兄二人跟随移民入川,于天全州芦山县十六甲地名“干山子”处落籍。
       为躲避清军追查,二伯鼻祖公更名为朱明虎,鼻祖公更名为朱明朝,弟兄二人在干山子拓荒垦地,扩展林界,面积达三千余亩,逐渐形成为人丁财富两旺的大姓豪户。
        
20cc6821a01da9a8c3b1f78409c99c7.jpg
       《朱明朝墓》陈善兵拍于2019.4.21
       七代祖公朱洪儒,字莹玉,号芳谷,生于清同治二年癸亥(1863),为光绪十一年(1885)贡生,前清例诰明经进士,卒于民国十一年壬戌(1922)。在国子监读书期间,因不愿出仕,光绪帝钦赐圣母坪至银厂沟一片面积二千余亩的山林。
       如今邛州东门外、高何乡高山村、王家村、火井二郎坝、朱岗、茶板坡、油榨堰平村、南宝山大、小胡椒、夹关王店、下坝朱山碥、芦山县大川镇、蒲江县大塘铺等地,皆为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一脉相传。
       其七代祖公朱洪儒,曾在新津县开设铁锅厂和木材行,盈利颇丰,于民国五年丙辰(1916)独资创建朱氏祠堂于甘山子。

        
1729201995616.jpg
       《甘山子朱氏祠堂》陈善兵拍于2019.4.21
      
1729202096783.jpg
       《朱氏祠堂内所立前六世祖牌位》陈善兵拍于2019.4.21
      
1729202187797.jpg
       《朱氏祠堂的建筑艺术之一》陈善兵拍于2019.4.21
      
1729202263132.jpg
       《朱氏祠堂的建筑艺术之二》陈善兵拍于2019.4.21
        
1729202358951.jpg
       《朱氏祠堂的建筑艺术之三》陈善兵拍于2019.4.21
        
1729202442435.jpg
       《朱氏排行续语》陈善兵拍于2019.4.21
      
1729202521341.jpg
       《清初朱氏所立排行》陈善兵拍于2019.4.21
       清初朱氏所立排行:
       明奉崇成世 奇洪怀吉祥 文才留泽远 祖代发科长
       (以上引自凡丁民间调查《邛崃地名历史集》(中)之〈邛崃甘山子朱氏谱序〉由周开良调查  凡丁整理)

       诗题
       游天池寺:朱芳谷游天池山上天池寺时,以《游天池寺》为题记录感想。
       天池寺:在油榨场以北的天池山顶,天池山与水口接壤。天池山又称皇家山,海拔约1200米,最高处的“花圆顶”一览众山小,可观山川云海、日出日落和临邛城区建筑。
       天池寺旧名:复回寺。历代皆以复回寺为基础进行增建和维修,民间笼统地称为:天池寺。
       清嘉庆《直隶邛州志.寺庙》:“复回寺,魏太和五年建。”
       查“魏太和五年”为东晋海西公司马奕年号,即公元370年。
       据周开良说
       2015年之前,天池寺山门前尚存一道牌坊:额匾即:复回寺。其手机所拍照片因年深月久被删除,天池寺山门前那道牌坊,而今己倾圮!

      
       独上天池寺,峰峦一望收。始酬香火愿,消尽古今愁:【大意】朱芳谷说,他登上九百九十九级的天梯后上到天池山顶,放眼四望,一览众山小。又说,明宣德时所建六峰寺中的圣母宫,因为万历皇帝宠妃陈妃求子果举,万历皇帝从此再也不愁无人接位。
       独上:1、指独自登上;2、指过去上天池寺的石梯路只有一条。
       峰峦一望收:取杜甫《望岳》诗意:“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始酬香火愿,消尽古今愁:典故。开初,万历皇帝宠妃陈妃,派太监万安到天池山圣母宮求子,后来果然生了一个皇子,万历皇帝从此不愁无接位人了。
       (参见明.张秀川《高山寺》考释)
       始酬:开初为了回应和报答。
       清嘉庆《直隶邛州志.寺庙》292p:“天池寺宋建,六峰寺明宣德建。中峰寺在六峰寺侧,成化建。塔院寺在中峰寺前,内有开山祖师—如添肉身塔。”
       同《志》293p:“天池寺,在州西七十里,宋时建,因寺内有池,故名,明末倾圯,国朝乾隆间,僧满荣、觉祥、海润募众重修。外有杨永辉捐修石梯大道数百丈。”
       按
       杨永辉捐修的石梯大道数百丈,传为九百九十九级台阶。
       天池山海拔约1200米,山脚清凉寺侧,有一条山路盘回上山顶,全长约5公里。若攀登至顶,需耗时1小30分钟,而从清凉寺侧的“天阶石道”拾级而上,则仅约2公里。
       该石梯坡度约60至70度,宽约2米,石梯9999级,称为:四九石梯大路。如登天之阶,直上云端而通佛国之天界,故称为“天梯”,为上天池寺的便捷通道。
      
1729202897458.jpg
       《独上天池寺的九百九十九级天梯(局部)》陈善兵 拍于2021.2.17
        
1729202982993.jpg
       《在建的天池庙前之天池》陈善兵拍于2021.2.17
        
1729203066546.jpg
       《复迴寺的山门》陈善兵拍于2021.2.17
       按
       复迴寺的高大山门,用红砂石条块卷拱垒砌,山门上有门庭楼,门洞内有大清嘉庆己丒蟋居日《奉佛修建 砌山门庭楼碑记》
       嘉庆己丒:为1809年。
       蟋居日:指农历六月初五日
       蟋蟀生而在穴中面壁,农历七月方才出穴,在草丛中求偶,八月会聚院中。
        
1729203218941.jpg
       《奉佛修建 砌山门庭楼碑记.前段》
      
1729203311205.jpg
       《奉佛修建 砌山门庭楼碑记.后段》
        
1729203448114.jpg
       《复迴寺山门前的石狮.之一》陈善兵拍于2021.2.17
       民国《邛崃县志》128p:“旧志天池寺、六峰寺皆在州西七十里,或因山顶有池,或因前列六峰得名,由来自宋,显于明清,此犹齐鲁之青未了矣……杨半山有中峰福田寺,有招讨土司铸铁钟一口,或名大冲庵、保胜寺,皆在成化万历年间随时命名,塔院和尚如添肉身在天池寺小院。”
       大意
       明洪熙年(1425)复建的大冲庵、保胜寺,明成化(1465-1487)始建的中峰寺、塔院寺,和明隆庆到万历初年(1567~1573)始建的灵光寺,明万历末年(1619)修建的万松寺等,皆当时命名。
       按
       作为明宗室后裔的朱芳谷,一定知晓上述宫廷历史,所以能够写出“始酬香火愿,消尽古今愁”的典故来。
       又
       即便清王朝的统治者,对朱芳谷身世也了如指掌,由于崇祯皇帝三子(朱明朝)没有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编演的“朱三太子”谋反情节。而真实的“朱三”从未威胁到过清王朝的政权,所以,当朱芳谷在北京国子监读书期间,光绪皇帝特别降旨,将国家山林二千余亩划给朱芳谷,加上祖业的三千余亩林地,以致朱芳谷 有实力到新津开设木材行经商而未进入仕途。
所以,朱芳谷的《卧云诗草》共131首,多为寄情家乡山水,抒发热爱闲适生活的恬淡心情。

       (见《甘山子朱氏族谱》与 高义奎《朱芳谷与〈卧云诗草〉》记载)
        
1729203643348.jpg
       《天池寺遗址.之一》陈善兵拍于2016.3.19
       香火愿:古人希望祖先灵位的香烟不断,借以表示有后续之人。
       按
       六峰寺的圣母宮,俗称:娘娘庙。供奉后土娘娘、碧霞元君、顺天圣母。
       后土娘娘位于正中,主宰大地山川,俗称:地母。有的地方指女娲。
       碧霞元君居左侧,为东岳大帝之女儿,亦称:泰山娘娘。百姓称为:送子娘娘。又称:送子观音。戏剧唱词:“送子观音坐莲台,求男必定生后代,求女必定降裙钗。”
       顺天圣母陈靖姑居右侧,又称:天仙圣母、临水夫人等,被誉为救产、护胎、佑民的神。
       清嘉庆《直隶邛州志》293p:“六峰寺在州西七十里,明宣德时建,因前山六峰排立,故名。万历年间,后宫陈妃,眉州人也,有宠而无子,素闻邛西六峰寺有圣母宫,祈祷辄应,因遣宦官者至寺设醮祈求,逾年果举一子,乃降懿旨鸠工庀材重修殿宇;金碧辉煌,甚为宏丽。其佛前所供万岁牌,雕镂精密,尤非时工所及。
       鸠工庀(音匹)材:成语。即招集工匠,准备材料。
       (参见明.张秀川《高山寺》诗考释)

       云与人争路,月随僧上楼。炉烟吹不散,偷出小檐浮:【大意】朱方谷说,天池山高耸入云,天池山为皇家山,复迴寺为皇家寺庙,其中的灵光寺供奉有皇帝牌位,常年香火鼎盛,以至灵光寺中香炉里的香烟,直接从庙檐下冒出来,连风也吹不散。
       炉烟:1、指熏炉或香炉中的烟,天池寺香火旺盛,终年不断;2、指道士炼丹的炉火,因天池山寺中有道观;3、指宫殿前丹墀所设焚香炉的烟,因自从万历陈妃求子果举,鸠工庀材重修殿宇后,天池寺成为皇家寺庙。天池山成为:皇家山。
       偷出:意为直接。
       偷:形声字。古代象形文字“俞”像一座房屋,人和俞联合,表示走捷径。
       按
       1570年,万历皇帝朱翊钧之兄(法名万松)因一心想为僧,让皇帝位于弟后,遍访天下名山,当云游到天池山时,见此山龙脉朝迎,于是发愿重修复迥寺,其中专修一座:灵光寺。专供万岁牌位。
       当灵光寺建成后,顷刻轰动朝野上下,各地僧尼蜂拥而至,香客车水马龙。当时盛传:“大和尚万万五,小和尚不消数。”很长一段时期,天池山顶暮鼓晨钟,殿遏行云,堂列钟鼎,香烟与雾气共缭绕,颂经之声响彻云霄。
       1981版《油榨乡志》载:“天池寺庙十几重,宝殿数十座,塑有各种神像(菩萨)上千尊,庙产三千亩。”另有古谚曰:“先有天池山,才有峨嵋山,后来方有天台山。”又云:“老峨嵋,天池山。新峨嵋,皇家山。不法僧人有人管,和尚衙门在天台山。
       天池山西距邛崃37公里,海拔约1200米,最高处的“花圆顶”一览众山小,山顶平坦开阔,晴天可观云海日出,以及临邛城建筑。山上有一长17米、宽10米的日字形小池,池水清澈,冬暖夏凉,足供万人饮用而四时不竭,人谓之天池,故名:天池山。
       1950年以后,由于天池山再无寺僧使用天池之水,多余的池水便从山脚放马坡泄出。
       天池山山外有山,一条自穆家岗而来的山溪,流经“石门子”的“黄虎岩”时,直泻数十米而下,形成一道壮丽的瀑布——飞水岩瀑布。有民谚曰:“石门山下飞水岩,神仙到此也欣欢。”
       释者
       当万历宠妃陈妃重修六峰寺之后,天池山共计有殿宇四十八重,建筑风格采取北京皇宫营造法式,殿宇金碧辉煌,颇具宫殿气度。
       后来
       万松的母亲—万历帝朝的皇太后,到天池山看望其长子万松,太后薨,葬于天池山。
       周开良讲述
       此太后坟建在山岩前,用红砂石条块卷拱垒砌,高约3米。1962年,他上天池寺砍竹子时,见石墓门已毁,仅见墓室顶用铁链悬挂一具木棺。背后正中有一方牌位的印痕,但不见牌位,另有石砌的贡案。
       1964年农业学大寨时,因墓前为一方坪地,天池村欲开垦为田,遂将棺材取下,开棺后见是身着龙袍的女尸,于是,大家将龙袍用铁钩钩出抛于山野。

       后来由于水源问题,那方坪地终究未改成田。
        
1729204156596.jpg
       《疑似万历太后的石墓》 陈善兵拍于2016.3.19
       (以上引自凡丁民间调查《邛崃地名历史集.下》〈天池山寺庙的昔与今〉由周开良调查 凡丁整理)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