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2538457156@qq.c

历代名人吟咏邛州杂诗辑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 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山寺》明.张秀川
       考释:凡丁
       高山古庙数百秋,国母辞朝来此修。静观诸山莲花现,佛在堂中紫气腾。
       左右蛟龙来戏水,后有三凤起祥云。前有木鱼山一座,中间瑞气起千层。
       两旁山水观不尽,喜哉大雄在当门。后有娘娘梳妆殿,两殿毁坏无可存。
       首事化功来修建,功完几出众善民。

       张秀川:明代成都府人,为“清居四十廪生”之一,即成都府学中带薪的四十个生员之一。
       清居:闲淡之士。
       四十廪生:成都府学中带薪的四十个生员之一。
       廪生:廪膳生员。明清两代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规定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每人月给廪米六斗;年发廪饩银四两。
       廪饩:科举时代由公家发给在学生员的膳食津贴。在科举时代,廪饩指由公家发给在学生员的膳食津贴,用于支持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廪饩还可以泛指薪给,即工资或薪水。

       诗题
       高山寺:此诗见于清咸丰元年(1851)重立的《邛南宝珠山隆兴禅寺增修路道记》中,作者为明代的成都府廪生张秀川。该《路道记》收载于1982版《孔明乡志》中。
       高山寺:清嘉庆《邛州志.祠寺》301p:“高山寺,在州南十五里,一名:小峨嵋。俗传明朝万历时,陈妃命万安所建。有梳妆楼阁老殿,今尚岿然。
       1982版《孔明乡志.第五编第三章古迹》载:“据现存碑文记载,高山寺始建于元朝元顺帝时期(1385)。又据石碑,高山寺前身是宝珠山,明弘治初年(1488),陈娘娘在此修行改为:隆兴寺。清乾隆时期(1736)改为:高山寺。计有四殿:荣华殿、观音殿、大佛殿、梳妆殿。梳妆殿后原有梳妆楼,清咸丰年重修时,只修梳妆殿。各殿间不连贯,随山势起伏。”
       1950年拆梳妆殿到孔明庙修乡人民政府;
       1952年拆荣华殿到刘祠堂修太阳小学;
       1965年拆观音殿至姜殿修房子;
       现存原庙遗迹仅磉墩。
      
       2021年3月1日,释者寻访1981年前后复建的高山寺,时值新冠疫情期间,寺庙未开放!
        
1727823539321.jpg
         1727823750649.jpg
         1727823902952.jpg
         1727824014534.jpg
         1727824080670.jpg
         1727824233695.jpg
        《上高山寺的台阶共两百多级》
          1727824796115.jpg
       《高山寺山脚下岩石上的碑》

      
       高山古庙数百秋,国母辞朝来此修。静观诸山莲花现,佛在堂中紫气腾:【大意】张秀川说,元至元二年(1265)始建的高山寺,到明弘治七年(1494)时已两百多年。又说,1470年,明弘治皇帝朱祐樘的生母来此修行,是因为高山寺周边有八座山,如像须弥座上的莲台,而且高山寺的大雄宝殿紫气升腾。
       须弥座: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后来代指建筑装饰的底座。
       大雄宝殿:即寺庙的正殿,也称大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
       按
       弘治皇帝朱祐樘的生母纪氏,时年二十岁,当生下朱祐樘后,即被安排到元代所建的邛州宝珠山的高山寺中修行。对外则宣称纪氏叫“陈娘娘”,陈娘娘于是将高山寺改名为:隆兴寺(谐音龙兴寺)。同时修建了一座梳妆楼。
       国母:古称帝王之母为国母。
       朱祐樘的生母纪淑妃,殁后封为:孝穆皇后。纪淑妃在未册封“孝穆皇后”的生前日子里,对外宣称叫:“陈娘娘”。
       查
       弘治皇帝 即 明孝宗朱祐樘(1470~1505),为明宪宗朱见深第三子。十七岁即位,在位时间1487~1505。
       朱祐樘1487年即位后,将去世十二年的生母纪氏册封为:孝穆皇后。纪氏1475年去世时,年仅二十五岁。
       纪氏:(1451~1475年7月)瑶族,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人,本名李唐妹,为蛮族土官的女儿。成化年间,明宪宗征讨蛮族,纪氏被俘虏入宫,封为:淑妃。
       高山古庙:在孔明乡张沟旁的宝珠山上。因山势陡峭,孤峰绝顶,素有“小峨嵋”之称。
       高山寺:始建于元至元二年(1265);明成化十一年(1487)以前,陈娘娘在此修行;明万历时期(1573~1620)万历皇帝的陈妃重修隆兴寺,并到天池山六峰寺中的圣母殿求子;清乾隆初年(1736),为避讳年号,隆兴寺复名:高山寺。
       按
       关于万历皇帝宠妃陈妃(四川眉州人)因无子,遣宫中宦官至明宣德年所建六峰寺中的圣母殿祈祷,一年后果举一子,陈妃大喜,降下懿旨:鸠工庀材重修六峰寺殿宇。
       (详见凡丁民间调查《邛崃地名历史集.下》凡丁 周开良〈天池山寺庙的昔与今〉文)
       又据《明史》载:
       成化十一年(1475)六月,纪淑妃暴薨,死因不详,谥曰:恭恪庄僖淑妃。明孝宗即位后,追尊生母为皇后,谥曰:孝穆慈慧恭恪庄僖祟天承圣纯皇后。嘉靖十五年(1536年)去帝谥“纯”,迁主陵殿。
       分析
       明史所记:“纪淑妃暴薨,死因不详。”其实为明室宫廷中秘而不宣的政治事件即:当朱祐樘册立为皇太子后,明皇室急需安排身份为“蛮族”的“纪淑妃暴薨”。
       而
       明.弘治七年(1494)十一月十一日,由成都府廪生张秀川所题《邛南宝珠山隆兴禅寺增修路道记》中,只是对这段讳莫如深的史实进行暗示:“宝珠山隆兴禅寺增修路道,上咸圣君之颁训,下启檀信之钦崇,似此卓锡而来,咸功莫非师之道行?何及此耶?”旨在引发后来人去进行深思和探讨!
       照录
       《孔明乡志》第五编第三章〈邛南宝珠山隆兴禅寺增修路道记〉碑文:
       夫枋之建其来尚矣,肇目往昔,至元年间(1235),有僧名曰妙惠子,于山门梯道之左结草为庵,清隐数年而逝也。景泰(1450)初夏,有僧名清能,而又继踵焉,求经旬□□亦减度矣。
       维蒙檀信法师讳祖证,以践迹焉,乃观其彼处所居,年往不堪修养,必拾下而迁乔,求远尘而脱俗。直至孤峰绝顶四望,前后有八山环拱,左右有二水交流,清风翠竹作比邻,明月清风为待夜。师遂挂锡于此,划除荆棘建立禅关,感化有佛缘同修梵行。
       上咸圣君之颁训,下启檀信之钦崇,不逾一纪(十二年)之间,珍楼香积佛像圣容,钟鼓交添田山大闲,石佛、桥道焕然一新,似此卓锡而来,咸功莫非师之道行,何及此耶?
       师每逢迎送往来,步其□□,问途路未能平治,僧俗不堪,助缘化主,妙具持书化缘,鸠工命匠钮高就低,砌石为路,凡所往来坦然无碍。
       弘治谕旨 师天下,□□□百年而矣,本山法□等必罗德士续,明而当代焉。即承僧户,公则不负师之功绩,遂抽衣钵之资竭,就丹下刻石为铭,以纪岁月之远垂名不朽,颂德如存,今古昭然,人天共鉴,以是为记凿。
       维大明弘治七年(1495)岁合甲寅冬十一月
       丙戍朔十一月丙申(十一日)吉旦
       清居四十廪生张秀川题
       前往持钰盟本师祖证
       见当代嗣教比丘续明
       同修:弟 续具、续贞、续高、杨太僧、助缘□
       资阳县石匠陈伯松刊
       (另面诗文)
       高山古庙数百秋 国母辞朝来此修 静观诸山莲花现 佛在堂中紫艺腾
       左右蚊龙来戏水 后有三凤起祥云 前有木鱼山一座 中间端气起千层
       两旁山水观不尽 喜哉大雄在当门 后有娘娘梳妆殿 两殿毁坏无可存
       首事化功来修建 功完几出众善民
       接事僧三师爷捐钱三十千
       咸丰元年(1851)正月二十日重立
       (捐钱人姓名及捐钱数一百至三十千 略)

       其中的
       妙具持书化缘:即由司理书簿的官员书写《普门颂》歌词进行化缘。
       妙具:指化缘歌《普门颂》歌词如下: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於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持书:司理书簿的官员。
       静观诸山莲花现,佛在堂中紫气腾:高山寺前的低矮山丘如同莲瓣组成的莲花;高山寺的山顶在朝阳下升起紫色的雾气。
       另外
       小张沟和大张沟之西即“赴县要路”的“尖山子古道”,1958年以前,西从高何、火井,南从夹关、平乐两路皆在青㭎墩之处合路,经过尖山子到葫芦湾进城是一条近路。民国《邛崃县志》载:“城南偏西三十余里下坝场……东北由金缽寺过青㭎墩,上尖山子,下即葫芦湾,约十八里,尖山子尤为赴县要路。”

       左右蛟龙来戏水,后有三凤起祥云。前有木鱼山一座,中间瑞气起千层:【大意】张秀川描述,隆兴寺两侧各有一条溪如蛟龙戏水,下合之后注入葫芦湾处的南河。隆兴寺之南即著名的三凤山,山下有诸葛亮南征“七擒孟获”时的“躱兵槽”和“欢喜坡”。隆兴寺前那座山叫:木鱼山。形状像和尚做功课时敲击的木鱼。周围形似莲辦的八座山不时升腾起团团紫气。
       左右蛟龙来戏水:高山寺坐南向北,左右山涧在寺前汇合,称为大张沟,流至葫芦湾合南河,形如蛟龙戏水。
       后有三凤起祥云:高山寺以南有三凤山,三凤山下的小张沟上接青冈墩。
       相传,诸葛亮南征时于小张沟内设伏,然后派一只人马将“蛮王”孟获“由邛之西引于邛之南,”第七次生擒孟获后留下“躲兵槽”的地名。
       之后,孔明在大本营前将孟获 及其亲眷、部下释放,终于感化了孟获,誓言:“南人不复反矣!”孔明遂在大帐前设宴庆贺,蜀军和孟获之部下皆大欢喜,为诸葛亮此番南征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此片缓坡即著名的:欢喜坡。

       又
       诸葛亮南征时将坐骑拴于山涧边,当时兵马中瘴气之毒,诸葛坐骑用马蹄在地上刨出一个水坑,马饮水后瘴疠之气即解,于是所有中毒之兵马皆饮此水而愈。此坑即名:马刨井。后人以卵石砌护井壁、径约80公分,井旁今有:马刨街。
       孔明场南约1里地方,当年诸葛亮南征驻军此地时,此处是马匹更换铁马掌的地方,面积一亩多,历史地名:马掌坝。
       (以上皆见2015年《邛崃经纬5期》李正灵〈孔明庙的由来〉文)
       前有木鱼山一座,中间瑞气起千层:高山寺前有一座形状像木鱼的山,山中升起层层云雾。
       木鱼:一种法器,多用于佛教、道教的功课与法会。
       瑞气:吉祥之气。

       两旁山水观不尽,喜哉大雄在当门。后有娘娘梳妆殿,两殿毁坏无可存。首事化功来修建,功完几出众善民:【大意】张秀川说,高山寺附近名胜古迹数不胜数,但高山寺在山顶地方有限,所以一进山门就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后即陈娘娘的梳妆殿,修建梳妆殿时拆毁了原先一些殿宇。
       大雄:即大雄宝殿。寺庙中的大雄宝殿,一般在最后的第三殿。
       两殿毁坏无可存:修建陈娘娘梳妆殿时,拆毁了原先的殿宇。
       首事化功来修建,功完几出众善民:陈娘娘梳妆殿工程并非皇家拨款,而是由主管的首事,数次向民间发起募捐完工的。
       首事:出头主管其事的人。
       而
       清嘉庆《邛州志.祠寺》301p所载:“高山寺,俗传明朝万历时,陈妃命万安所建。”其中的陈妃,是万历皇帝的宠妃,陈妃另有一个目的,是到天池山的圣母殿求嗣。这两件大事皆由万历皇帝钦差宦官万安执行,所需款项应该由皇家支付。
       按
       天池山称为“皇家山”起于明万历时期:1、万历皇帝朱翊钧之兄(法名万松)将皇位让给其弟后,1570年到天池山将“复回寺”扩建后更名为:灵光寺。同时供奉万岁牌位。2、万历皇帝宠妃陈妃(四川眉州人)因无子,遣宦官万安至天池山六峰寺圣母殿祈祷,一年后果举一子,陈妃大喜,降下懿旨:鸠工庀材重修六峰寺。
       (引自凡丁民间调查《地名历史集.下》凡丁、周开良之〈天池山寺庙的昔与今〉文)

       附录一
       1982版《孔明乡志.建置沿革》
       孔明场,原在白秧坪(现太阳村七队),因有孔明庙而得名。俗传孔明庙始建于三国时期,明末遭兵燹,变为一片废墟,现仍有瓦砾、房基石可考。
       清顺治年间(1644-1661),扩大现孔明乡政府处的武侯祠,咸丰年间(1851-1862)增修大殿后改名为:孔明庙。同时增修戏台,乡人逐渐在两侧修建房屋,清同治初年(1862)形成集市,称为:孔明场 或 孔明庙。建国后为:孔明乡。乡政府设在孔明庙。
       (释者:2019年孔明乡与卧龙乡合并)

       附录二
       《孔明乡志》第五编第三章 古迹 第二节 孔明庙
       民国《邛崃县志》载:“城西偏南孔明庙,山市小场也。相传为诸葛武乡侯过辙,后人立庙附近,遂起市覆著。”
       俗传,孔明庙建于三国时,原在白秧坪(现太阳村七组),现今孔明庙地址是武侯祠。因孔明曾藏兵于郭山村的三凤山躲兵槽,孔明驻兵于现今孔明庙处,系马于现上场口右边十米多的山沟旁,时值天旱,马口渴刨土得水而饮,待孔明走后,村民扩大刨土处成井,遂将井命名:马刨井。并于孔明驻处修武侯祠,以兹纪念。
       明末清初战乱,白秧坪处的孔明庙被焚为灰烬。清顺治年间(1644-1661)扩大武侯祠,塑神像三尊,咸丰元年(1851)增修大殿,改武侯祠为:孔明庙。同治元年(1862),马和尚来孔明庙后发起扩建,拆尖山子寺庙扩建庙堂两殿,围房天井两个,玉皇楼(一名藏经楼)一处,塑大小神像上百尊,和尚由一人增至七、八人。

       附录三
       孔明乡前乡长骆志全自述被虎抓伤的情节
       我的老家在孔明高山寺山脚的张沟,孔明乡过去处处清风翠竹,林果丰茂,荆棘丛生,是野猪、山羊、貉豺、猴群等的乐园,亦常引来顶级食肉动物的老虎在其间出没。
       1944年我八岁,一日早上,我将牛赶至山上后自玩去了,过了好久才想起牛来,但已不见踪影,急得我满山寻找,不知不觉跑到山顶的高山寺旁,听见一丛荆棘中有淅淅索索的声响,我想看一下是不是我家的牛钻进荆棘丛中了,于是拨开浓密的荆棘,将头伸进探看究竟,冷不防一只老虎伸出前掌朝我头上一拍,我顿时血流如注,边哭边惊恐地大喊:“打老虎啊!”
       幸好时值中午不是老虎觅食时间,或者正遇到它饱食过后在此打盹被我的莽撞打扰,之后老虎转身离开。
       我的惊呼呐喊和哭声引来寺中的住持—王和尚,他忙将我领进寺中,赶紧取来一叠敬佛用的纸钱,就着佛前的烛火焚烧成灰烬,接着抓起一把热灰,直往我头顶伤口上敷,一会儿功夫血止后伤口渐渐不疼了,王和尚边安慰我边帮我擦净脸上污血,之后将我送下山,回家后也没接着医治,因为伤口很快就痊愈了,只是在头顶留下四道不是太明显的虎爪印。
       说着他揭下帽子,一边让我观看一边说:“我被虎伤而大难不死,这件事留给我的印象终生难忘,所以改革开放后我办酒厂赚到第一桶金后的1982年,当重建高山寺时我捐助了一笔钱,还组织村民加宽通往高山寺约三里长的土石道路,十多年前此路方改建成村村通的水泥路。”
                                                                                                                                          2021/4/1

       该文发出后
       一位任教历史的老师质疑:1944年川西还有老虎?是不是被猫抓了?
          1727826631994.jpg
       凡丁答:我不敢乱写!这是讲述人:骆志全。
       当年,我从高山寺下山时遇到他,给我讲起他的经历和家乡故事,又将1981版《孔明乡志》借给我,数日后我归还他时,还忘了一把伞在他家中。
       张老师:你有所不知!
       1957年以前,还有老虎在原白鹤乡的花果山、葫芦湾的尖山子、白鹤山花置寺旁边的包河碥和金龟山出没。其中包河碥的老虎被猎户追捕情节,有同行调查的董伟老师和陈善兵作证。
       另外,我1971年调到南河坎的制药厂后,最先就是按照《川标》(地方药典)处方泡制:虎骨木瓜酒和豹骨木瓜酒。皆极受用户欢迎而畅销。其中的虎骨和豹骨,皆来源于邛崃县中药材公司。
       1975年,国家方才出台禁止使用虎骨和豹骨作为药材的法规,可惜为时已晚。关于这一点,我在我的《回忆录》中有记述,不信的话,你查一下!
       邛崃的生态环境,始毁于1958年的公社化和全民炼钢铁,以及1959至1961年大办公共食堂时期。
       当时的口号是:“将青山剃头,向荒山要粮。”于是全县公社动员毁林开荒,造地造田;接着是“全民炼铁、炼钢”,    没煤的地方便砍伐树木进行冶炼;接踵而来的是1959至1961年农村城镇大办公共食堂;当将古庙拆毁当柴烧完以后,又砍伐残剩下的林木做公共食堂柴禾;加上山民们因生活贫困发生的盗砍山林,盗卖木材行为,致使全县青山变成秃岭,当绝大部分野生动物失去了家园后,处于野生动物链顶端的虎、豹便很快绝迹!
                                                                                                                                            2023/1/2晚

 楼主| 发表于 2024-10-4 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赛凤庵》清.郑正堂
       考释:凡丁
       赛凤庵名自古流,乾隆戊戍又重修,谁知洪水连年发,冲坯斯庵灵未休。
       茲因旱盛显灵威,新建一庵神有归。夏雨冬霜均可蔽,安身万事永无危。

       郑正堂:名叫郑安仁,字小轩。乾隆至道光时期福建人,“遇缺即補”的邛州知府,曾拟修纂道光《邛州志》未果。后  于道光十九年(1839)续纂修《新津县志》中的两卷。墓在广州莲花山,别无他考。
       遇缺即補:侯補的官员遇缺时,由吏部带领引见皇帝,奉旨率先补授缺位。
       全称为:特授四川邛州直隷州即補府正堂鄭
       特授:超越常规授予某项官职,即由皇帝特别指定的任命。
       直隶州:最早出现于元代,明清时期沿用。以直隶于布政司(省级行政区)而得名,相当于现代的省辖市。
       邛州直隶州与府(如成都府)平级,下属相当于县级市的散州(如雅州)。
       府正堂:府的最高执政长官,即邛州府的知府。
       民国《邛崃县志》204~205p:“自嘉二十四年以后,至宣统三年鼎革,只据采访有德政流传者载焉,任年出身未能详悉……清嘉庆福建人郑安仁,字小轩,福建人。铸大炮,筑炮台,并议修志未果,墓在莲花山。”
       后于道光十九年(1839)续纂修《新津县志.卷五、卷四十》二卷。

       诗题
       赛凤庵:2015年11月14日,释者调查 金河坝 地名时,抄于大清同治元年(1862)冬十月的《赛凤庵碑记》中,同行有陈善兵。
       赛凤庵:在文脉堰取水口以北的西河边,地名:金河坝。因当地聚居清初移民之金姓后裔,民间称为:金庙子。
       据清同治元年(1862)冬十月《重修赛凤庵碑记》载:“赛凤庵”在乾隆四十三(1778)年就“又重修”过,而庵中供奉的是“令人望而起敬的先王”即:先秦蜀郡太守—李冰。李冰因兴修四川地区多处水利工程,被后世尊为川王或者川主。

      
       赛凤庵名自古流,乾隆戊戍又重修,谁知洪水连年发,冲坯斯庵灵未休:【大意】郑知府说,赛凤庵 这座古庙不知始建于何时,只知乾隆四十三年(1778)“又重修”后,同治元年(1862)冬十月再次重修。是因为明朝末年以来,䢺江数次发生大的洪水,以致 赛凤庵 数次被冲毁后重建。
       按
       赛凤庵 旁边金姓始祖的墓碑载:“明末清初张献忠剿四川,邛崃有六十六年无人烟。”所以“湖广填四川”时迁徙到此的金姓后代们,说不清楚 赛凤庵 究竟始建于何时,仅知清初至同治元年,赛凤庵 因为水灾迁建过三次,他们说,赛凤庵 原先在现今的西河接近中心位置。
       附
       特授四川邛州直隷州即補府正堂鄭《重修赛凤庵碑记》
        
1727997977637.jpg
       陈善兵 拍摄于2015年11月14日
       碑文
       尝思 聪明正直为神,故無地不存。視夫,人敬肆而思其赏罰者也,故先王以神道設教,令人望而起敬焉。
       如今歳五月旱亁,叩請川王一事,故昭然可拠也,定上天降雨之期,無不响应。逢下民侮神之軰已鞭笞,夫且善者有妄之疾,求之而安。恶者求之不应,彰善瘴恶,其声灵濯赫赫也。是以下民等,為神明命令,要集灵神所选。會公数十人商議捐资新建一庵,以妥神恭。如是妄派需索,必遭川王降殃,虽悔,其可追乎!
       诗曰:
       赛凤庵名自古留,乾隆戊戍又重修,谁知洪水连年发,冲坯斯庵灵未休。
       茲因旱盛显灵威,新建一庵神有归。夏雨冬霜均可蔽,安身万事永无危。
       大清同治元年(1862)冬十月
      
1727998158465.jpg
       陈善兵 拍摄于2015年11月14日
      
1727998264138.jpg
       陈善兵 拍摄于2015年11月14日
       尝思:曾经思考。
       视夫:意为看啊。夫,文言文中的语气助词。
       神道設教:本意指圣人利用阴阳变化之道进行教化,达到天下归服效果。
       敬肆:《道德经注》:“敬则敬神如在,肆则放肆毫无忌惮。”
       昭然可拠(据的异体字):有明显的证据。
       旱亁:干旱。乾,通干。
       無不响应:无不应验。
       逢下民侮神之軰(古同辈)已鞭笞(音蚩):当时遇到一个不敬神明的人,已当众鞭打惩罚。
       灵濯(音琢):有效并清新明净的样子。
       赫赫:显赫的样子。
       如是妄派需索,必遭川王降殃:鄭知府警告首倡重修《赛凤庵》的人,如果以重修《赛凤庵》的名义,进行滥派勒索发财的话,川王必然降下祸殃!
       會公数十人:郑知府召集数十人讨论。
       妄派需索:即滥派勒索。反义为自愿赞助。
       乾隆戊戍:即乾隆三十七年(1772)。

       释者按
       从碑文中“如是妄派需索,必遭川王降殃”来看,赛凤庵中祭祀的是:川王李冰。赛凤庵 前身乃祭祀李冰的:川王庙。否则刚上任的郑知府绝对不会去题写《重修赛凤庵碑记》的!
       而《川王庙》其始建年代不晚于汉代!


       分析
       川王庙更名“赛凤庵”的原因和意义
       唐宋以后,有的地方之《川王庙》逐渐增加文殊骑狮、普贤跨像,和怀抱净瓶的观世音像等。由早前单独纪念李冰的庙宇,演变成为融儒、释、道为一体的庙观。
       有的地方则称为:川主庙。传为南唐后主李煜—在邛崃大同后裔的分支以祭祀川王李冰为表象而订下的联络暗号。
       由于金龟山庙在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复建时称为凤朝寺;同期,白鹤山的傅沟中有飞凤寺;汽车六十四队以北有祭祀妈祖的林凤庵等。这些带“凤”字的寺庙,都是当时颇有声誉并时髦的。所以,清康雍年间重修明末被冲坏的邛崃城西河边之川王庙时,为了突显川王李冰形象,于是将川王庙更名为:赛凤庵。符合时代背景和潮流。
       2004版《临邛镇志》载:“凤巢寺(初名金龟山寺)始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据大殿中梁墨书,重建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

      
       赛凤庵名自古留,乾隆戊戍又重修,谁知洪水连年发,冲坯斯庵灵未休:【大意】郑知府说,这座川王宫自古以来就有,乾隆年间重修时更名为:赛凤庵。谁知在道光时期,洪水又冲垮了庙宇四周的墙体,使李冰的木神像不能好好安放。
       冲坯:洪水冲垮了庙宇四周的墙体。
       坯:没有烧过的砖瓦、陶器或者土墙。
       未休:未得安宁。词出唐.岑参《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诗句:“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苍生应未休。”

       茲因旱盛显灵威,新建一庵神有归。夏雨冬霜均可蔽,安身万事永无危:【大意】郑知府说,同治元年五月大旱,邛州人民到赛凤庵中求雨,结果非常灵验,当年农业丰收后,大家捐款新建了一座赛凤庵(今存),使李冰神位得以好好安放,完工日期是十月。
       茲因:表示以事实作为行文、行事的缘由。
       灵威:威灵、威势。通常形容某种强大的力量或影响力。
       分析
       发源于大邑凤凰山的䢺江,流经邛崃桑园后下称:西河。西河在王沱东拐称为:东河。系先秦时期由李冰开凿,故而先秦时期将纪念李冰的川王庙首建于此处。
       东河导引䢺江之水,沿途灌溉振辰、东安、前进(部分)、宝林(部分)农田之后,流经固驿的 灌溪堰 入南河;分流后的䢺江之水—西河,先后作为先秦张若城、西汉公孙述城、明代筑临邛城的护城河水源。
       由于明末清初持续六十六年的战乱,东河因无人管理而壅塞,以致䢺江之水全部经西河流入南河,造成崇祯年间特大水灾。

       相传:
       明崇祯末年,䢺江发生了一场特大洪水,导致东河堵塞,西河和南河改道,同时冲毁田地房屋无数,广大灾民因之流离失所。
       (引自凡丁民间调查《邛崃地名历史集.下》之〈临邛四名桥之十里桥〉文)

       后话
       该李冰神像,和其它配享的人物都是木头雕刻的,按此特征分析,应是宋代流传下来之物。
       1958年破除迷信时,将李冰等木头神像一并投进该大队开办的“金灰窑”中烧石灰,结果那窑石灰非但没有烧熟,家族中还代代都出一个疯子。
       配享(通飨):合祭。指功臣祔祀帝王宗庙的神像牌位,比如二郎庙中的二郎神。《宋会要》记:宋仁宗嘉祐八年封永康军广济王庙郎君神(二郎神)为灵惠侯,并言二郎神即李冰次子。
       北宋张商英为山西当阳玉泉山撰《元祐初建关三郎庙记》:“李冰治水患,庙食于蜀之离堆,而其子二郎以灵化显。”
南宋范成大《吴船录》:“崇德庙在(永康)军(今灌口镇)城西门外山上,秦太守李冰父子庙食处也。”
       朱熹《朱子语类》:“蜀中灌口二郎庙,当时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
       这位李二郎被元朝封为:英烈昭惠显圣仁佑王;被清朝封为:承绩广惠显英王。

       又
       据王沱村民讲,当地的镇江王爷庙位置,早年也在今西河的中心,亦曾搬迁过数次。
       按
       民国《邛崃县志.山水》85p:“县城之北有䢺水,由(大邑)䢺坝流来……正流南至邛崃王沱东拐,为县之东河。明末清初,东河淤塞,此水遂由石灰包入南河。”
       王文彬《邛崃境内河道的变迁及其防治》(摘录):“民国二十三年(1934)农历八月三、四、八及十九日,䢺江先后四次大洪水,各河同时暴涨,几至全县成灾,䢺江边的李染房被冲成正流,同时冲成了小西河。”

       1947年6月,小西河突发大水,将公孙述城南唐代始建的龙兴寺遗址冲出,计出土珍贵文物278件,其中一尊缺臂佛像被称为“东方维纳斯”,现均藏于四川大学博物馆。

      以上内容,皆是研究古邛崃水文的历史资料,其中《赛凤庵碑记》已然成为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
       以下 仅供参考

         1727999414848.jpg       
       《宋代木雕观音像》国家博物馆藏品

       1727999728500.jpg 1727999851890.jpg
   《唐代牙雕观音大士像》         《宋代银质观音趺座像》
       1728000232826(1).jpg 1728000324563.jpg
   《宋款观音趺座像后背》 《现代观音像》(网络图片)


1728000324563.jpg

 楼主| 发表于 2024-10-8 0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齐口庵.七律》清.熊维芳
       考释:凡丁
       西峰高处种云根,齐口庵前别有痕。直把一湾穿火井,宛然三峡赴荆门。
       烟光夹路条条引,墨迹遮山片片翻。行到马崖舒望眼,洞天开出小桃源。

       熊维芳:邛州知名学者。平乐安乐村人,生于清嘉庆初年(约1796),卒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生性聪慧,自小勤奋苦读,道光年间推为岁贡,同治年间举为孝廉方正,赐六品章服,因年事已高,未能赴京授职,终老故里。曾在大碑山杨湾的杨姓墓碑留下;“邛南恩刺史熊维芳拜题”字样。(见2007版《平乐镇志》835p)
       大约七十二岁时出《雨化堂诗集》一册传世。
       岁贡:通过地方选拔送入国子监学习的生员。
       举孝廉方正:清雍正元年(1723)特设的科举科目,取汉代孝廉、贤良方正科目之意而命名。后每遇皇帝即位,即荐举一次:“诏直省各府、州、县、卫,荐举孝廉方正之士,赐六品章、服,以备召用。”
       恩刺史:帝王对臣属推广封赠的官号,无职权,以示恩典。《明史.职官志一》:“凡封赠……七品以上皆得推恩其先。”清.曾国藩《李忠武公神道碑铭》:“三年,克复金陵,推恩有功之臣,赏二等轻车都尉世职。”
      
1728336320939.jpg    
       熊维芳《雨化堂诗集》 供图:熊仕文
       其中
       同治七年(1868)中浣日穀旦:《雨化堂诗集》付印日期为1868年正月中旬的黄道吉日。作者时年约七十二岁。
       中浣:每月分上浣、中浣、下浣,即上旬、中旬、下旬。如未特别注明月份的,则指农历正月中旬。
       穀旦:即黄道吉日。

       诗题
       齐口庵:在白木江(今写作白沫江)与火井江汇流处的:齐口。以下古称:邛水。今称:南河。
       白木江:本意为沿江流域生长有白色材质一类珍贵树木。《山海经》中有记载,包括金丝楠、香樟、柏树、杉树、松树、银杏、花楸、柚木、核桃、榉树、玉楠、柞树等树种。因其生长周期长,颜色纯净,材质稳定,不易开裂变形,应用广泛而稀缺珍贵,其中一些树种现濒于消失!
      
今人将白木江改写为“白沫江”,难免令人望文生义或怀疑为:白木江流域过去多造纸作坊,废水排入江中泛起许多白色的泡沫!

       清嘉庆《邛州志.祠寺》303p:“齐口庵,在州西二十里。因庵前二水相合,故名。明季僧如昭建,国朝乾隆二十八年(1763)僧善性重修。”民国年间毁圮。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5)邛州知州付燮诇《游齐口庵》诗:
       联辔山行竹径荒,满林新绿间残黄。参天松老枝枝古,似雪梅开处处香。
       云去云来山态改,溪分溪合水声长。诸君未尽探幽兴,僧含清闲醉不妨。
       清康熙《邛州志.山川》40p:“齐口,州治西二十里。庄子谓水之旋磨处曰齐,则此命亦古矣。凡水合处俱称口,如江口、汉口之类,盖汇平乐、火井二江,东注入䢺水为:南河。”
       齐口:临邛城始建于公元前315年的先秦时期,始建之初即选中齐口为秘密训练水军伺机伐楚的地方之—。
       见
       2009版《平乐镇志.齐口景区》251p:“距平乐市镇六公里,与水口镇域隔水相望。白木江与火井江汇合处名:齐口沱。民国《邛崃县志》记为:‘齐口潭,一名七里漫,水势平而多鱼,火井江至此与之合。’古代,官府曾征夫役,伐巨木,在齐口建造船泊,以及训练水军……”
       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秦惠文王更元七年(公元前318年)意欲伐楚,司马错力主蜀有杰、纣之乱,其国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供兵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而天下并矣。”

       按
       先秦时期的临邛县,覆盖今大邑、新津等县市,前人考证,现今大邑的王泗和新津河面,亦是训练水军的水域!

      
       西峰高处种云根,齐口庵前别有痕。直把一湾穿火井,宛然三峡赴荆门:【大意】熊维芳说,邛崃西部高峰的皑皑白雪,好像从云朵里生出来一样,齐口庵前看“西岭千秋雪”别是一道光景。看啦!火井江水汇十八溪,冲过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重岩叠嶂,好像巫山县境内的大宁河、马渡河小三峡一样滔滔东去。
       西峰:邛崃位处川西平原与青藏高原的过度带,南宋时被魏了翁命名为“云吟山”。其中,邛崃山脉之四姑娘山,主峰海拔6250米。
       云根:深山云起之处。亦指山岩、寺院、房屋。南朝宋 谢灵运《山居赋》:“愒层台兮陟云根,坐涧下兮越风穴。”
       一湾:指马湖湾,如倒Ω形,比葫芦湾大数倍,但由于马湖历史上属“古越西郡之废县”,唐以后设为军营,故沿用旧名,历代为乡治所驻地。
        
1728336806162.jpg
       《马湖湾位置图》
       民国《邛崃县志》131P:“马湖营,古越西郡之废县,元时与建昌(今西昌)同称路者也…唐时西川节度使驻邛州阅兵,凡西南防边诸营皆调集于邛州,故建昌营(在梁机坊以西至凤凰山脚)、马湖营,皆有营地。南宋以后,邛州西南半没于夷獠,其营地名称尤沿唐旧。”(详见清.兰之清《马湖营》诗考释)
       火井:指火井江。火井江发源于镇西山麓,汇集十八溪经油榨马崖顶后纳水口河,在马湖营地方形成一个大大的倒Ω形,之后在齐口处纳白木江下称:南河。又于石灰包纳䢺江……
       宛然:意为仿佛。
       三峡: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南津关,全长193千米,沿途两岸奇峰陡立、峭壁对峙,自西向东依次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其中在巫山县境内,有大宁河小三峡和马渡河小三峡。
       荊门:在湖北省荊州市之北,为古荆州之门户。

       烟光夹路条条引,墨迹遮山片片翻。行到马崖舒望眼,洞天开出小桃源:【大意】熊维芳说,春光明媚下的山间云蒸霞蔚,道路两旁之山色如一幅又一幅的水墨山水画。站在马崖顶上向下望,原本古火井县城的油榨场宛如桃花源一般别有洞天。
       烟光:指云霭雾气,春天的风光。宋.黄庭坚《题宗室大年画》诗:“水色烟光上下寒,忘机鸥鸟恣飞还。”
       忘机:道家语,指与世无争。
       墨迹:字画的真迹,或用墨留下的残迹。
       马崖:今称马岩顶。为古代一处关隘口,上有把关牺牲的唐将韓朋庙、马刨井、十二圆觉像等。北坡道上铺的红砂石古道,2016年3月时尚保存完好。(见附图)
       清嘉庆《邛州志.祠寺》286p:“韓朋庙,在州西四十五里,明万历四十五年刘成建。”
       小桃源:指马岩顶之下的油榨场。马岩顶南边纸坊沟内有清代复建的:桃源桥。《桃源桥碑记》曰:“此路上通西藏,下达北京(指古长安城)。”
       民国《邛崃县志》42p:“城之四路八方,疆界犬牙之相错,若由成都西来,入东门,南折出南门,为(西)藏(缅)甸大道,直走出西门达金川……”
       油榨场地处“环睹皆山”的小盆地中,火井江流经此处时形成并留下“桃花滩”地名,1958年以前有一座:桃花滩码头。
       1981版《油榨乡志》载:“明末清初,此处桃花夹岸。”
       按
       马岩顶南边纸坊沟内的“桃源桥”,民国时期及以前属于油榨乡,建国后先后属马湖乡、水口乡,现属大同镇。
        
1728337116475.jpg
       《纸坊沟桃源桥碑记》陈善兵 拍摄于2016年3月
       清.兰玉《小桃源在马崖山下》诗:
       鹤山西畔濮溪东,见说桃源景略同。犬吠花闲轻重绿,莺啼树杪浅深红。
       桥横岸断柴门迥,水绕峰回小径通。处处登临皆入胜,恍疑身在武陵中。
       (详见该诗考释)
       附图
        
1728337249382.jpg
       《马岩顶古道》陈善兵 拍摄于2015年4月
        
1728337335577.jpg
       《马岩顶古道》陈善兵 拍摄于2015年4月
        
1728337431663.jpg
       《马岩顶下的桃花源》 陈善兵 拍摄于2019年11月17日
      
1728337525985.jpg
   《马岩顶下火井河畔》 陈善兵 拍摄于2015年4月


 楼主| 发表于 2024-10-9 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平落坝》清.熊维芳
       考释:凡丁
       脉络分明上下清,桥头指点坝平平。大排锁峡云无迹,安乐连村水有声。
       正法圆音双寺应,骑龙歇马一槽迎。年来培植文风好,塔影盘空两处横。

       熊维芳:见前考释

       诗题
       平落坝:今平乐镇曾名:平落坝。过去的平乐乡包括上坝平乐坝、中坝老鹰坝和下坝,共称“九里三坝”。
       民国《邛崃县志》59-60p:“城西南三十五里平乐坝,明号为:平乐乡。分上下。北宋曾移火井县治此。”
       1981版《邛崃县地名录》109p:“平乐坝,明号为:平乐乡。分上下。北宋曾移火井县于此(今镇南一里许之阎镇子)。《九域志》又称:平落镇。《古代地图》上,宋代版图记载:北宋、南宋时为:平乐镇。清代叫:平乐铺。
       但未记地名由来,据今人称其说有二:
        一、因该镇地处平坝,人口聚居,物产丰富,气候适宜。取平等互利、安居乐业之意。
        二、该地为古驿道上重镇,是成都通往康藏必经之路。元时曾设为“铺”(驿站),名:平乐铺。”

      
       脉络分明上下清,桥头指点坝平平。大排锁峡云无迹,安乐连村水有声:【大意】熊维芳说,平乐坝的历史沿革和建置清楚明白,站在积善桥上往下游一望,但见这片被大排山峡锁住的盆地自然平坦,白木江水顺江而下,两岸村落的人民安居乐业。安乐村以下的下坝段白木江,即声誉卓著的“洗马河”,乃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南征至此时,将士洗刷战马的地方。
       脉络:比喻条理或头绪,包括平乐镇的历史沿革和地理、地貌。
       2009版《平乐镇志.第三节.隶属》61p:“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置临邛县,平乐属临邛县管辖……隋炀帝大业三年(616)置火井县,平乐属火井县管辖。唐宋沿袭,仍属火井县管辖;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火井县撤销,平乐属大邑县管辖;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省大邑入邛县,平乐属邛县管辖;明宪宗成化十九年(1483),邛县升为邛州直隶州,平乐属邛州直隶州管辖;清代沿袭旧制……”
       按
       北宋开宝三年(970),火井县治所迁于上坝,同时建城隍庙于今称的城隍岗上。
       民国《邛崃县志》60p:“城南偏西三十余里下坝场,地处平畴,背山面水,后倚涂墩,前临洗马河,由此绕大排山,北折而至马湖营约八里。由洗马潭沿河溯流而上至平乐坝约九里。东由尖岔坪至孔明庙约十二里。东北由金钵寺过青杠墩上尖山子,下即葫芦湾。”
       桥头:指平乐市镇中乐善桥的桥头。
       乐善桥:(详见下篇 熊维芳《平落坝乐善桥》诗考释)
       2009版《平乐镇志.古塔字库》647p:“汇川塔,位于马留村北边大排山,由此亦称大排山塔。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为下坝场乡绅张大滨倡建。塔为六方,十一层,高达十余丈,塔基径约四米。塔体坚固挺拔,系以特制的三、六、九寸巨砖浆砌而成。其砖均有‘大排山’字样,塔体涂饰白灰,天晴日,远远望去银光闪闪……口碑流传,天晴日,伫立于平乐市镇乐善桥,清晰可见汇川塔影倒映于白木江中。
       民国《邛崃县志》记为‘汇川塔,在下坝场北三里
(马流湾)名大排山塔,塔高十一级。’又称‘下坝场之大排山塔,培西南文风。’1964年修建(下坝公社)大礼堂时,汇川塔被拆毁。”
       按
       马流湾处之大排山塔,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应为:大排山塔复建于清道光年间。
       因为
      《文峰倒影》应是宋代《火井县八景》之一的景观,故而清乾隆乙未、丙申、丁酉(1775~1777)年掌教邛州鹤山书院的成都人潘元音,曾专程前往考察《文峰倒影》后题诗曰:
       文峰倒影满江霞,翠竹青青隔浦沙。
       欸乃一声人不见,渔舟归去夕阳斜。
       又
       马流 或 马留:为古地名或古代民族名。起源于东汉马援(字文渊)封为伏波将军后,率军经临邛、赿西,跨大渡河至西汉建的云南县(今云南省)南征广西、交趾(今赿南)时,马援军队途经之处留下叫“马留”或者“马流”的地名或者民族,今海南省乃至马来西亚,皆有自称为马援后人的马流人。
       (见百度汉语)
       由此,平落坝 及 马流之地名,至迟可上溯到东汉时期!
       后汉书《马援列传》载:建武十六年(公元40),交阯郡(越南古称)雒将之女徵则、徵贰聚众造反,九真、日南、合浦等郡群起响应。徵则占据六十余城自立为王。
       建武十七年,光武帝拜时任虎贲中郎将的马援为伏波将军;段志为楼船将军。发长沙、桂阳、零陵、苍梧四郡兵一万余人南平交阯。军至合浦,段志即病亡,马援并统其军,经一年多浴血奋战,至十九年春,全歼徵则、徵贰,捷报传京师,朝廷封马援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
       关于
       相传“马流”为东汉马援南征所率将士的后代记载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温水》:“昔 马文渊 积石为塘,达于象浦,建金标为南极之界。俞益期 牋曰:‘马文渊 立两铜柱于 林邑 岸北,有遗兵十餘家不返,居寿泠岸南而对铜柱,悉姓:马。自婚姻。今有二百户,交州以其流寓,号曰马流。’”
       清.赵翼《横州大滩谒伏波将军庙》诗:“蛮方铜柱界,汉户马流人。”
       清.黄遵宪《锡兰岛卧佛》诗:“凡百马流种,各各设重译。”
       摘自:https://cidian.d777.com/maliu2
       大排锁峡云无迹:大排山与对岸山岩对峙形成狭谷,白木江穿峡谷而过至齐口与火井江汇合,峡谷上方云团飘忽无踪迹。
       安乐连村水有声:安乐村为古村落名,安乐村以下的下坝白木江段,水势平缓。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南征至此时,将士们曾在此安营扎寨洗刷战马,形成著名的历史地名:洗马河 或 洗马潭。
       1981版《邛崃县地名录.平乐乡》111p:“安乐村,原平乐公社一大队,在上场口,境内有安乐堰得名。”

       正法圆音双寺应,骑龙歇马一槽迎。年来培植文风好,塔影盘空两处横:【大意】熊维芳说,正法寺 和 圆音寺都在东山村,两寺相对。而骑龙山上古代有一处驿站,可供应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吏住宿。又说,道光年间,徐姓人再次培修大排山上古塔,以培植平乐坝的文风。重修后的大排山之塔,不仅倒映在下坝大排山下的白木江面,而且还倒映在平乐积善桥下的水面。
       正法:指正法寺,在原东山村邻近孔明乡位置,以纪念正德和尚取名为:正法寺。
       圆音:指圆音庵,亦在东山村,两寺相对。清嘉庆时,有僧名叫:源本。所修的圆音庵,建国后改为小学校。
       以上见1981版《邛崃县地名录.平乐乡》111p。
       骑龙:指骑龙山。此山北起孔明乡尖山子,南至临济(今属道佐乡)以南,早年间的驿道筑于山顶。平乐段的骑龙山称为:城隍岗。因有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的城隍庙故名。如今开发为:南丝绸之路遗址公园。
       歇马:指平乐古驿站。在城隍岗上,可供歇马。
       民国《邛崃县志》134p“平乐坝、石头场之间骑龙山有城隍庙,会期在三月,有出驾、回驾胜事。”
       驿站:设于州、县治所附近。为古时供应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吏暂时住宿或換马的处所。
       设在镇、乡地方的称为:铺递。邛州在嘉庆时期共“额设铺司兵三十六名,每名月给工食银五钱,共岁支银二百一十六两。”

       (以上见清嘉庆《邛州志370p》)
       按
       骑龙山上的驿道,顺石头河槽至临济 合 名山县之甘溪铺至百丈铺以南;又从临济经夹关、天台、高河至芦山县,然后“上通西藏,下达北京(古都长安)。”
       从夹关经百丈至雅安、荥经、汉源、云南的古道,为古代运输火井以及蒲江食盐的“盐道”,西汉末年,王莽将“盐道”改为“严道”,意为“严治之道”。《三国志》作者陈寿曾在夹关观音岩上题《西川严道》四字。

       (见王文才《蒙沫的清爽(文案))
       陈寿: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
       又
       平乐驿站:应始于“北宋曾移火井县治于今镇南一里许之阎镇子”之时,此前的其它时期称为:平乐铺。
       但无论“平乐驿站”或“平乐铺”皆无史料记载!
       造成原因:应是元代撤销“火井县”的建置后,平乐坝划属大邑县,当明初划属邛州后,驿道已改由州治前的“来凤驿”往南,经大通铺(在南河坎)、十里桥铺、蒲江县之大塘铺、名山县之甘溪铺、百丈铺、雅安县之金鸡铺以南。
       槽:两边高中间低的地方。指 骑龙山东边的“石头河槽”。
       石头河:发源于雅安市名山区,流经邛崃市、蒲江县,汇于邛崃市白沫江。
另外,分别发源于邛崃天台山和名山县蒙山的蒙水,在夹门关合流,至平乐坝之间形成白木江之江槽。
       年来培植文风好,塔影盘空两处横:海拔599.6米的大排山(俗称塔子山)上原有唐建的:广严寺(又名白塔寺)。熊维芳 写此诗时的近年,重修寺庙和塔子后,将寺庙更名为:报本寺。将白塔更名为:文峰塔(俗呼大排山塔)。还将塔子山下小河子上由刘姓人建的桥命名为:文峰桥。
       年来:近年以来。
       塔影盘空:站在平乐镇乐善桥上,能看到文峰塔影倒映在白沫江中。
       1964年,下坝公社政府下令,将文峰塔炸毁后取砖修建公社大礼堂,此后《文峰倒影》景观消失。由于采用爆破方式,碎砖太多,结果公社大礼堂也没建成。
        
1728426446288.jpg
       《现今的大排山》
       嘉庆志294p:“白塔寺,在州南三十里内,有古塔高三丈余,明时僧昭辉开建。国朝康熙二十四年,僧登益培修。”
       按
      “州南三十里内有古塔”,据2009版《平乐镇志.庙宇存疑》630p载:“清嘉庆《邛州直隶州志》:‘一为广严寺,在州南三十里,唐时建,明嘉靖间,僧了钦重修,有进士云南大理知府刘秉仁记。’;
       民国《邛崃县志》:‘广严寺,唐庙明修。有进士云南大理知府—大邑县刘秉仁记,存此俟考。’
       洪宣禄 民国《邛崃县志》:‘广严寺在平乐坝’此庙所在何地,今寻访无得。
       1983版《平乐镇志》称:‘同善会平乐支社1929年成立于板本寺。’或为:报本寺。”
       2009版《平乐镇志》又载:“道光年徐姓人再培修,砖有‘大排山记’。”


 楼主| 发表于 2024-10-9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
       马援军队途经之处留下叫“马留”或者“马流”的地名或者民族,今海南省乃至马来西亚,皆有自称为马援后人的马流人。(见百度汉语)犹如现今下坝马流湾一带的徐姓人,为明朝开国元勋徐达后人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1 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平落坝乐善桥》清.熊维芳
       考释:凡丁
       乐善都由首事招,数年积石已成桥。殿催歇马来多客,山约骑龙过几条。
       七洞排开新雁齿,万人踏遍彩虹腰。禽星上下都关锁,秋水澄潭塔影摇。

       熊维芳:(1796~?)

       诗题
       平落坝乐善桥:此诗作于熊维芳六十六岁时。据平乐人黄方通说,今乐善桥处原先是木头搭建的风雨廊桥,相传为早年间有一个孝子为方便母亲过河看病所建,因而名:孝子桥。因毁于洪水,清同治元年(1862)募捐重修后更名为:乐善桥。
       民国《邛崃县志.桥渡》134p:“乐善桥,七洞,长三十余丈,高五丈,宽三丈。”
       2009版《平乐镇志》615p:“1983版平乐镇志称,乐善桥建于清同治元年。由乡贤周潼宣、周浩然、杨廷举周成武等感念江之两岸民众往来艰难,主持募化修建。于清咸丰五年(1859)动工,清咸丰十年(1860)因战事短暂停工,清同志元年(1862)初竣工。”
       上世纪八十年代,乐善桥被定为:邛崃县重点文物。前些年旅游开发,占用桥头河道经营茶馆成为隐患,2020年8月31日,由于洪水渲泄不畅,致使乐善桥南岸第一洞桥墩和桥面受损,后经修复。
        
1728595013012.jpg
       《白木江平乐段乐善桥景区》

      
       乐善都由首事招,数年积石已成桥。殿催歇马来多客,山约骑龙过几条:【大意】熊维芳说,乐善桥由主管其事的头面人物募集资金后,经过数年时间方才建成。通桥以后,从“骑龙山古道”来的商贾们经过乐善桥,再贯穿芦沟到油榨的鱼崖、火井、芦山县等地。
       芦沟:位于平乐镇区西北1公里。
       首事:1、首要之事。2、为首主持其事。3、出头主管其事的人或头面人物。
       殿催歇马中的殿:指城隍庙的十殿。
       民国《邛崃县志》134p“平乐坝、石头场之间骑龙山有城隍庙,会期在三月,有出驾、回驾胜事。”
       歇马:古代堰名。见《民国邛崃县志》134p:“其渡有四,惟复兴渡知在歇马、安乐二堰之上。”
       按“歇马堰”之名,应是取自此处原先有平乐驿站的“歇马店”之意。古代的驿递(邮件)靠人骑马接力棒式的传递,大的驿站配备有马供轮替。
       而宋代的平乐驿站,应当设在“复兴渡”的渡口附近!
       山约骑龙过几条:1、骑龙山不是一匹山,而是数座山相连的小山脉。2、从“骑龙山古道上”来的商旅,经乐善桥后再过几道山岭至油榨的魚岩。

       七洞排开新雁齿,万人踏遍彩虹腰。禽星上下都关锁,秋水澄潭塔影摇:【大意】熊维芳说,有七个桥孔的乐善桥,一字排开桥墩和桥上的石阶。桥面离水很高,桥两侧有护栏,人行其上如在彩虹的腰间。另外,在桥东边的水潭中有一块巨石(今存),下游的大排山峡谷如同关锁,形成一处风水宝地,春秋季节江水清澈时,在桥上可以看见大排山塔倒影在水波中摇动。
       雁齿:比喻排列整齐之物。常比喻桥的台阶、桥墩及其基础。
       彩虹:比喻乐善桥如一道彩虹,横跨两岸。
       禽星:风水学术语,指水中的大石块,代表荣贵。
       徐善继《人子须知.砂法》:“禽星者,水口中之石也,亦名落河火星……凡入乡村水口间,溪河中有此奇异之石,必结大贵之地。若能拔起数丈之高,如笋如笏,如鸾如凤,则主世代荣宠。”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4 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花楸园》清.熊维芳
       考释:凡丁
       花楸树下种茶根,十八圃中第一园。
       摘得旗枪新绿好,年年新税纳西门。

       熊维芳:(约1796~1874)

       诗题
       花楸园:在今下坝花楸村。为以当地生长花楸树命名的古茶园,其名称出现不晚于清康熙时期。
        
1728631976741.jpg
       《花楸树》网络图片
       花楸树:喜湿,喜阴,耐寒。表皮灰褐色。芽及嫩枝有白色绒毛。羽状复叶边缘上部有齿,叶表面色暗绿,叶背粉白。花为白色。花径约10厘米左右,花期5-6月份。果实呈圆形,红色,成熟期在10月。
       苏轼《梦中绝句.吟花楸》诗
       楸树高花欲插天,暖风迟日共茫然。落英满地君方见,惆怅春光又一年。
       按
       花楸树为白木江流域普遍生长的白色材质一类珍贵树木之一。
      “白木江”本意为沿江流域普遍生长白色材质一类的珍贵树种,包括金丝楠、香樟、柏树、杉树、松树、银杏,以及古代专用造船的木兰(即辛夷花木)等树种。
       其中 木兰亦为高大乔木,是最佳的造船材料,用木兰造的船称为:兰舟。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下:“木兰川在寻阳江中,多木兰树。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又曰:“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为舟,至今在洲中。诗家所云木兰舟出于此。”
       由于下坝地方普遍生长珍贵建筑用材—白木,清道光时,今下坝李家大院的李洪楷,捐献一匹山的白木,从下坝段白木江和油榨小溪河放水排子运往南桥工地,用于修造《川南第一桥》之桥楼。
      〔按〕
       油榨乡堰平村三组闵家营之李洪勋(弟),与下坝乡干岩子之李洪楷(兄),乃同父同母弟兄,皆为下坝李氏第十一代祖。
       清道光年间,李洪勋 从下坝乡干岩子,移居油榨乡闵家坝建家立业。
       由于李氏兄弟一生行善积德,在大清社会活动中颇有影响,到光绪二十年(1894)光绪皇帝赐匾曰:《皇恩宠锡》
所以,油榨乡的李洪勋和下坝乡的李洪楷,两家大院皆分别于光绪二十年挂《皇恩宠锡》匾额。

       之前,李洪勋子孙身染恶习,嗜烟好赌,大当家李洪勋 便将田园家业变卖,与住在下坝李家大院的长兄李洪楷,一同四处进行修桥铺路,广施清平,不留遗产与子孙,让其自谋家业。
        
a5506d976e2a2b643290d5b3ab1e14d.jpg
       《李洪勋捐修火井合江桥(今三和桥)三十八千文碑》供图:周开良
       下坝干岩山十一代祖李洪楷[号兰亭,生于嘉庆癸未年(1803)12月22日辰时,故于光绪丁未二十二年(1897),终年94岁。]
       李洪楷一生勤奋持家、人杰地灵、万事亨通、家资万贯、行善积德、广施清贫。干岩子山前山后修桥铺路,都有李洪楷的身影。比如干岩子至三义庙的石板路、干岩子至油榨任河田的石板路,皆由李洪楷独立完成修建。油榨堰平村观音台的度生桥、闵石桥、青石桥、五童庙的五福桥等建桥碑上,都有他捐资的记录。
       道光辛卯至壬辰年间(1831~1832),州牧宣瑛主持修建邛州川南第一桥,系由州人罗世龙倡修,李洪楷当时捐出一匹山的树木,用于修造桥楼,历二十个月而成。桥高五丈、一十五洞、长一里。
       踩桥仪式之日,油榨和下坝民间献山歌赞道:
       走的走呀瞧的瞧,一心要去睹南桥。闻讯南桥修得好,果然南桥修得高。
       新修南桥十五洞,七洞流水八洞干。两头牌坊甚体面,八角凉亭在中间。
       狮子口内含金蛋,红漆柱头滚龙缠。能工巧匠实能干,施主兰亭把木捐。
       〔注〕
       狮子口内含金蛋,红漆柱头滚龙缠:指桥头的石雕狮子口中含金黄色圆球形宝;桥楼的木柱上刻有龙抱柱纹饰。
       引自原油榨乡周开良撰于2006年9月的《堰平村志》(当前阅读量50621人)链接地址:https://bbs.mala.cn/thread-15494213-1-1.html
        
1728613855076.jpg
       《堰平村志》作者:周开良

       诗
       花楸树下种茶根,十八圃中第一园。摘得旗枪新绿好,年年新税纳西门:【大意】熊维芳说,下坝干岩子地方的李洪楷之先祖,在花楸树下种的茶品质极佳,早在清道光年以前就很出名了,排名在邛崃主产茶叶的十八个茶圃中为第一。每年新茶上市的地方是在西门的茶叶市场中,对地方财税贡献突出。
       西门茶市:在西街下段原盐巴公司对面。约在今西街幼儿园一带,今无。
       花楸树下种茶根:历史上,邛崃西部山区生长许多花楸树,茶农们发现花楸树生长的环境非常适宜种茶,于是在花楸树下垦种茶树。
       其中一处因保留有多株古花楸树,遂以“花楸”为茶园名,称为:花楸圃。明清时期又叫:花楸堡。为地方区域。

       1983版《下坝乡志》说,“下坝花楸圃所产绿茶,入贡宮廷,康熙帝品饮之后龙颜大悦,赞花楸圃为:天下第一圃。”
       2002年起,以李家大院为中心,打造“天下第一圃”景点;2006年4月列为成都乡村“五朶金花”旅游品牌之一;2007年定为: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

       (以上见2009版《平乐镇志》)
       十八圃中第一园:历史上,邛崃是著名的茶乡,有许多茶园,比如唐建的“西禅寺”地方便名:茶园乡。
       十八:“九”在古代被认为是最大的数字,十八为九的倍数,表示很多。而“十八圃”表示古临邛有很多茶园,并非具体数字。
       圃:专们用于种植茶树,或者菜蔬、花草、瓜果的园子皆称为:圃。
       民国《邛崃县志》211p:“邛州十八堡,皆有头目人,画地分界,如今之团区,为收税计也,其实产茶之处何止十八堡。”
       同《志》90p:“天台山亦古蒙山,《寰宇记》所谓北连罗绳,南接严道(今称南方丝绸之路)是也。”
       罗绳:邛州与雅安的界山,三国时叫镇西山,统称蒙山。宋《太平寰宇记》:“蒙山北连罗绳山,南接严道县,山顶受全阳气,其茶芳香。”
       同《志》104p:“凡自名山来水者皆蒙水也,盖邛崃大山以西皆蒙山。”
       蒙水:包括白木江、火井江、石头河等。

       故邛崃绿茶本蒙山茶,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有司马相如饮绿茶治瘉消渴病(即糖尿病)记载,而 今名山县的“蒙顶茶”,据记载是东汉时期!
       清.杨藩《火井茶》诗:
       地接蒙山味且殊,火前火后亦同呼。相如应有清泉渴,会沦萌芽一试无。
       杨藩:邛州人,乾隆三十五年(1770)举人,历任井研县教谕、崇庆州教谕、江西万年县知县、江西乡试同考官、霸州知州,卒于官。见《四川通志》及《邛崃县志》(见清.杨藩《火井茶》考释)
       释者认为
       生活于清嘉庆至同治年间的邛崃学者—熊维芳以诗的形式记录花楸茶为:“十八圃中第一园”。而1983版《下坝乡志》说“下坝花楸圃所产绿茶,入贡宮庭,康熙帝品饮之后龙颜大悦,赞花楸圃为:天下第一圃。”应属可信!
       释者查阅
       我国贡茶制度兴起于北宋,盛行于明代,清代沿袭明制。除御赐《皇恩宠锡》匾额外,另有50两白银和一匹绸缎的赏赐,但以后要年年上贡,直到当朝皇帝去世。
       比如
       乾隆在杭州品尝“龙井茶”后,敕封当地龙井胡公庙旁的18棵茶树为“御茶”后,年年贡奉;在湖南品尝到洞庭湖名茶“君山银针”后,即御封“贡茶”,每年进贡18斤;在福建崇安品尝“大红袍”后,欣然为之题匾;在福建安溪品尝乌龙茶后,又题名为《铁观音》。
       又如
       乾隆第六次南巡至金陵栖霞山行宮时,湖北省施南知府廷毓,特地带8斤6两“伍家台春茶毛尖”去南京上贡,乾隆品尝后龙颜大悦,向礼部传旨按照规定颁奖。乾隆四十九年(1784)御赐《皇恩宠锡》牌匾,伍家台贡茶从此名扬天下。

        
1728639059844.jpg
       《湖北恩施伍家台贡茶》网络图片
        
1728856715175.jpg
       《下坝李洪楷的李家大院》网络图片
        
3df88d30ed983362aca9b6e14f2c24f.jpg
       《残存四分之一的油榨闵家坝李洪勋之李家大院一角》供图 周开良
       周开良回忆:李洪勋之李家大院大门开在巷子口,四周瓦盖墙大门额匾《皇恩宠锡》与下坝李洪楷之大院同。
       锡(音赐):古文通赐。《集韵》斯义切。音瀃。予也。本作赐。
       摘得旗枪新绿好:指新茶上市。
       旗枪:亦作旗鎗。多义词之绿茶名。由带顶芽的小叶制成。茶芽刚刚舒展成叶称旗,尚未舒展称枪,至二旗则老。
       〔分析〕
       光绪二十年所赐下坝和油榨两个李家大院《皇恩宠赐》匾,除表彰李氏兄弟乐善好施外,兼有两家皆曾向光绪朝进贡花楸茶之举,为康熙御赐《天下第一圃》的后承前制!

          1728856936358.jpg
          1728857067657.jpg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5 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鹤山怀古二首》清.熊维芳
       考释:凡丁
       —、
       当年羽化度前峰,今日上头想旧容。岭上吟云皆影淡,池中洗墨有香浓。
       二、
       西川理学称佳士,南宋文章汇大宗。曾向书台寻故址,月明古寺数声钟。

       熊维芳:见前考

       诗题
       鹤山怀古二首:熊维芳游览邛崃白鹤山西汉胡安《点易洞》和南宋魏了翁读书台后,分别做诗一首。

       诗一
       当年羽化度前峰,今日上头想旧容。岭上吟云皆影淡,池中洗墨有香浓:【大意】熊维芳游览白鹤山西岩之《点易洞》时,想起西汉研究易经的学者—临邛人胡安在西岩修炼成仙后跨鹤飞升的传说。随即联想起南宋魏了翁在汉代始建的幽居寺读书时,将邛崃西部群山命名为《云吟山》之事,从而说到魏了翁 将白鹤桥北面唐代道士张远宵垂钓处改为“西湖池”并建《读易亭》之系列历史。
       陆游《次韵宇文使君山行》诗注:“仙人胡安学道西岩,跨鹤升天,白鹤山以此得名。”
       故而后世民间将胡安《点易洞》附会为“仙人洞”,与上游二里“烂船溪”之上的“仙人洞”相混淆!
       按
       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八十五高僧记》:“南齐高何二师,不著名氏,延兴中(494)自明州象山别其师游蜀。师曰:‘遇明则住。’二师到邛升高远览,夜见群峰火云四起,赫然有光。因访父老,则曰‘四明山’也。始悟‘遇明而止’矣,遂卓锡于山阴,披榛薙草经始卜筑,有石佛示现光相,从地涌出化为泉,今之护国院瑞佛及涌泉在焉。院有白岩,孤石耸立,高踰百尺,鹤巢其上,故二僧所建道场号:鹤林寺。后世因谓之白鹤山。
       山阴:山的北侧,今称彭沟。
       孤石耸立,高踰百尺:即南宋陆游命名的“玉宵峰”,魏了翁在上题《云吟山》。
       晋.史学家陈寿《益都耆旧传》:“胡安,临邛人,聚徒白鹤山,(司马)相如从之受(易)经。”
       明.曹学佺《蜀中广记》:“胡安,临邛人,聚徒白鹤山,明《易》、洞达天文、历象、阴阳之术。”
       清嘉庆《邛州志.艺文志》1057p:“明.王廷节(明朝恩贡,曾任知县)《亲建汉儒胡安先生讲易书院记》:临邛胡先生,生汉武时,深于易学,史逸其字,而以名称。其故宅在郡治西隅,岁久湮灭,莫识居址,惟传易洞,历代亦无修举之者。今滇楚文谷鞠公(知州鞠以正)守邛,怀吊先贤,咨访风俗,举旷典、兴废坠,不一而足。
       公余登鹤山书台、游点易洞,荒烟漫草,惟存石⺁,不欲令胜迹之湮,遂聚材鸠工,创建《讲易书院》……
       先生以英遇绝尘之资,究天文历象之秘,卓然以易学名于时。从游问难者,云蒸雾集,司马长卿师事焉,其为一代范模可知也!
       然其蹈箕山之节,高不仕之心,就崖为洞,研露点经,胸中浩然,甘衡泌之风,当世之知已亦鲜,今去先生千余年矣……然先生之不朽者,经学也!
       院凡三楣,堂匾《学易》,前有露亭,后有别署,延袤一里有奇。左有梅竹轩,置有院田若干亩。
       工始丁丒之秋,落成戊寅之夏。
       明万历六年(1578)仲夏(农历五月)望日(16日)郡人王廷节撰
       【注】
       石⺁(音反):在岩壁上凿的宽敞洞厅。位置在当地人称的“老槽口”内,宽约3.5米、高约3米、深约4.5米。
       原先有斜缓坡道通往鹤林寺后门。如今包括西岩山和木鱼岗,均是“琴台森林大酒店”的占地范围,成为“琴台森林大酒店”的仓库,其中“胡安讲学,司马相从之受易”的“石⺁”,已然成为“琴台森林大酒店”的汽车库房!

       ⺁:说文“抴也,明也,象抴引之形,虒字从此。”
       清嘉庆《邛州志》卷首《临邛八景图》标记:“易洞秋风,在州西白鹤山,(即)胡安点易洞。
       1952年始修邛高公路时,由劳改队组成的修路队将《点易洞》南侧支洞挖穿,顿时冒出一股阴湿难闻的土气。因洞口原有古碑遮挡,洞内空气不流通,故将洞口立的几道碑砸烂,至于碑上记着什么无人理睬。如今,“胡安点易洞”尚存约一半!
       羽化:旧时把成仙称为羽化。迷信的人说仙人能飞升变化。
       上头:指一时冲动,忽然想起。
       岭上吟云皆影淡:1、指西部群山上空出现的闲云;2、指南宋魏了翁在鹤林寺后山中由陆游命名的“玉宵峰”上大书《云吟山》题字,已经模糊。
      
1728940808449.jpg
       《云吟山》牌匾
       蒲江文博《魏了翁〈云吟山〉榜书》摘录:
      “魏了翁《云吟山》榜书拓片,今藏于重庆市北碚图书馆,为该馆收藏的八十种艺术精品之一。该拓片中书〈云吟山〉三个八分书隶体大字。右题:魏了翁讲书鹤山书院,手书此碑,书院久废,碑无所归。万历七年(1579)三月吉日,知夹江县事—滇(云南)太和人杨可贤复移建于此,以永其传。左落款为:临邛魏了翁。”
       清雍正甲辰年(1724),知州张纯(正黄旗监生,康熙五十五年任)摹写白鹤山“玉宵峰”上的《云吟山》三字,榜之幽居寺了翁祠楹间。
       楹间:两柱之间。
       池中洗墨有香浓:指魏了翁《读易亭》畔的写墨池中有荷花。该池在白鹤桥北,唐代称:西湖池。为眉山道士张远宵钓鱼处。
       清.吴江有《题白鹤桥石碑联》:
       读书台犹存,题柱定多清贵客;洗墨沼并峙,成标刚值小阳天。
       (详见吴江《题白鹤桥石碑联》考释)

       诗二
       西川理学称佳士,南宋文章汇大宗。曾向书台寻故址,月明古寺数声钟:【大意】熊维芳说,魏了翁不只是南宋股肱之臣,亦是南宋理学家和一代文宗。还说他到幽居寺内寻找魏了翁的读书台时。夜宿于幽居寺内,向晚听到寺内敲响起钟声。
       大宗:指事物的本源。
       清康熙《邛州志.古迹》40p:“鹤山书台,州治西七里白鹤山,宋魏了翁世家此山之侧,后因表其地为‘鹤山书台’。今考书台有二,旧台在幽居寺,新台在鹤林寺,先生手植双桂,自今犹存。”
       按
     新台”原本为北宋谏议大夫常安民的读书台,南宋时,魏了翁手植双桂于常安民读书台处。明隆庆六年(1572),知州赵介石将北宋“常安民的读书台”,当成南宋“魏了翁的读书台”,还美其名曰:“神不两栖”。民国时期,由民国《邛崃县志》总撰宁缃先生考证纠错。
       (参见北宋.张方《白鹤山》考释)
       月明古寺数声钟:月光下的古幽居寺有客夜访,因而敲响了钟声。
       史载
       白鹤山幽居寺始建于汉代(前208~公元220);而鹤林寺始建于南齐延兴元年(494)。南河古称:邛江。白鹤山位于邛江边上,根据南宋陆游《自山中泛舟归郡城》诗,白鹤山前的邛江边,自古即有渡口。此“月明古寺数声钟”诗句,颇有唐.张继《枫桥夜泊》诗的意境。
       张继《枫桥夜泊》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宋.陆游《自山中泛舟归郡城》摘句:
       我呼小艇浮南津,落日乱山衔半轮。背船双鹭低掠水,下滩峭风冷逼人。
       中流回望始太息,烟中白塔高嶙峋。适从彼来忽在此,老夫拄杖捷有神。

       津:多义之渡口。       (详见陆游《自山中泛舟归郡城》考释)

发表于 2024-10-17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重龙山人咏邛崃诗词 30首,将陆续发布。敬请期待。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8 0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游天池寺》清.朱芳谷
       考释:凡丁
       独上天池寺,峰峦一望收。始酬香火愿,消尽古今愁。
       云与人争路,月随僧上楼。炉烟吹不散,偷出小檐浮。

       朱芳谷:(1863~1922)名洪儒。字莹玉,号 芳谷。原为火井镇甘山子人,现今属南宝山镇秋园村。光绪时贡生,有《卧云诗草》传世。
       《卧云诗草》作于光绪十一年(1885),共集诗131首,多为寄情家乡山水,抒发热爱闲适生活的恬淡之志。该诗卷为毛笔手抄本,2008年7月,经火井小学高级教师高义奎校注后付印。

       贡生:别称明经进士。喻义为明习五经的饱学之士。五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以上引自高义奎《朱芳谷与〈卧云诗草〉》文)
       甘山子朱氏鼻祖公(后名:朱明朝)原籍江苏南京,乃明崇祯皇帝第三子。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随二哥(后名:朱明虎)趁南京大乱出逃。清顺治二年(1645),跟随湖北孝感乡移民入川,于天全州芦山县十六甲地名“干山子”处落籍。
       干山子:原属芦山县大川镇,先前无名,朱明朝、朱明虎初到此时,见此山荒芜缺水,因名之曰“干山子”。经过朱姓人世代开垦种植后,荒山成为美好家园,故将干山子更名为:甘山子。(见《甘山子朱氏谱序》)
       清《皇朝通志卷三十.天全州》:“雍正七年升府,领州一县五,雅安附郭。雍正七年设天全州。名山、荥经、芦山三县属本州。”
       民国初,甘山子划属邛崃县。芦山县至今仍有一块“飞地”,被玉溪河两岸的邛崃市南宝山镇之甘山子和大葫椒、小葫椒三面包围。
        
1729200700736.jpg
       1982版《邛崃县地名录.邛崃县地图》中邛崃县和芦山县交界图
       按
       1982版《邛崃县地名录.南宝山》162p作:大葫村。又作大胡椒、小胡椒,注释为:“原名‘胡剿’……后谐音为胡椒。”但同版的《邛崃县地名录》〈邛崃县地图〉却将其写作“葫椒”,不知何意!
       2018版《邛崃市地名录》中〈邛崃市行政区划图〉亦名“大葫”和“小葫椒”。同版111p如是说:“南宝山大葫村,以境内有大胡椒得名;小葫椒,古地名,小胡椒与大胡椒隔河相望,是大葫村的一部分。”不知所云!

       有人说:2018版《邛崃市地名录》中的错,是聂保华(释者本名)搞的!
       但是,释者2016年整理大学生调查的基层地名材料时如是释义:“大胡椒、小胡椒:前人考证,为‘大胡剿、小胡剿’历史地名的谐音,指张献忠剿四川时,先后大小两次扫荡逃难至此的难民,张献忠之乱杀无辜叫“胡剿”。
       胡:多义之随意乱来。
       胡椒:原产地东南亚,外国概称“胡”,故名胡椒。
       〔按〕
       2018版《邛崃市地名录》的后期制作,释者并未参与,当发现《邛崃市地名录》已经附印时,释者立即向邛崃市民政局上书,指出《邛崃市地名录》(样书)中的诸多谬误,但为时已晚,特此声明!
       〔摘录部分上书〕
       笔者2018年参加过《邛崃市地名录》工作组从基层搜集所得地名历史资料的校注,但未参加审稿和定稿过程,故格外关注该地名录的出书。
       2019年4月11(周四)日,我得到一部由邛崃市民政局出版的《邛崃市地名录》(样书),从《后记》中看,该地名录定版于2018年12月4日。
       我发现《邛崃市地名录》样书的〈后记〉中,参加编辑的工作者名单内有“聂葆华”的姓名,但“聂葆华”查无此人。
       当初,我参加前两次大学生调查的材料校注时,使用的是笔名:凡丁。而笔名叫“凡丁”的聂保华,其身份证和退休证皆是:聂保华。

       当我向邛崃民政局反应后,方才在定版《后记》中改正为:聂保华
        
50cd501d749517e29bb85395cf21e07.jpg
       同时
       我曾经在《校注〈邛崍市地名录〉的说明》第十一条中特别强调:“做《邛崃地名录》的目的,不是统计地名个数,而是挖掘历史、传承历史,从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吸取营养,为邛崃旅游开发提供思路,为城市建设发展提供思考空间,为研究邛崃历史的学者提供历史信息和线索……故校注时侧重于文化内涵以及历史信息,并力求简明扼要,希望对这部分内容不要删除,否则便失去了做地名录的重要意义!”
       以上情况,我只是想说明:如果我参加过审稿和定稿规则制订和定版内容编审的话,《邛崃市地名录》(样书)中不会出现“聂葆华”之误;而在《邛崃市地名录》的正版中,有统计地名个数之嫌!
       不幸的是
       在《邛崍市地名录》正式出版物中,既未采纳我最初校订稿的内容,以及“第十一条”之建议,况且我分文未曾索取过报酬!
       但是,当那个读者向那个责任人反应,该书地名有诸多错误时,那个责任人却推卸责任,向那个读者说:“是那个聂保华搞的!”
       书归正传
       关于《邛崃县地图》中的玉溪河
       原先一说为“鱼喜河”,意为鱼喜河中之水;又相传,唐玄宗安史之乱逃往四川成都经过此河时,玉玺失落河中,故名:玉玺河;而现今镇西山下之芦山县宝盛场玉溪河段中有一块奇石,形状酷似皇帝御用之玺,故名:御玺河。
      
1729201270651.jpg       
  《今镇西山下“玉溪河”中的象形“御玺石”》凡丁拍于2020年8月
       究竟哪一种说法正确,由读者自行判断!
       总之
       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该河水利工程时,叫“玉溪河水利工程”。
       不过
       无论叫什么河,这条河即古代的:邛江。邛江下游的荥经河段古称:若水。黄帝为今四川人,三皇五帝中的颛顼帝(黄帝之孙 昌意之子)出生于若水(今雅安市荥经县六合乡)。
       岁月流逝原因
       当羌人于秦皇岛时期在今宝兴县建立“青衣国”后,邛江改名为:青衣江。又当东汉灭掉“青衣国”后,青衣江便更名为“平羌江”。地盘不断缩水的邛都国先民,只好将白木江和火井江在齐口汇流后称为:邛江。成为“邛都国”人最后的母亲河。又当邛都国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灭亡之后,“邛江”成为临邛县城以南的:南河。

       关于甘山子的朱氏来历
       1982版《邛崃县地名录.南宝乡》163p:“甘山子,甘姓聚居此山得名。”
       2018版《邛崃市地名录.南宝乡》111p:“多甘姓人家居此山,故名。”
       但是
       根据《甘山子朱氏族谱》记载,甘山子朱氏鼻祖公,乃明崇祯皇帝第三子,(释者:影视剧中所谓的朱三太子);二伯鼻祖公(后来迁出甘山子)为崇禎帝次子。(按,崇祯长子为太子,驻于北京。二子、三子为皇子,居住南京。)
       1644年三月十七日,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后,二伯鼻祖(后名朱明虎)携鼻祖(后名朱明朝)出逃,隐姓埋名于湖广一带。清顺治二年(1645),弟兄二人跟随移民入川,于天全州芦山县十六甲地名“干山子”处落籍。
       为躲避清军追查,二伯鼻祖公更名为朱明虎,鼻祖公更名为朱明朝,弟兄二人在干山子拓荒垦地,扩展林界,面积达三千余亩,逐渐形成为人丁财富两旺的大姓豪户。
        
20cc6821a01da9a8c3b1f78409c99c7.jpg
       《朱明朝墓》陈善兵拍于2019.4.21
       七代祖公朱洪儒,字莹玉,号芳谷,生于清同治二年癸亥(1863),为光绪十一年(1885)贡生,前清例诰明经进士,卒于民国十一年壬戌(1922)。在国子监读书期间,因不愿出仕,光绪帝钦赐圣母坪至银厂沟一片面积二千余亩的山林。
       如今邛州东门外、高何乡高山村、王家村、火井二郎坝、朱岗、茶板坡、油榨堰平村、南宝山大、小胡椒、夹关王店、下坝朱山碥、芦山县大川镇、蒲江县大塘铺等地,皆为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一脉相传。
       其七代祖公朱洪儒,曾在新津县开设铁锅厂和木材行,盈利颇丰,于民国五年丙辰(1916)独资创建朱氏祠堂于甘山子。

        
1729201995616.jpg
       《甘山子朱氏祠堂》陈善兵拍于2019.4.21
      
1729202096783.jpg
       《朱氏祠堂内所立前六世祖牌位》陈善兵拍于2019.4.21
      
1729202187797.jpg
       《朱氏祠堂的建筑艺术之一》陈善兵拍于2019.4.21
      
1729202263132.jpg
       《朱氏祠堂的建筑艺术之二》陈善兵拍于2019.4.21
        
1729202358951.jpg
       《朱氏祠堂的建筑艺术之三》陈善兵拍于2019.4.21
        
1729202442435.jpg
       《朱氏排行续语》陈善兵拍于2019.4.21
      
1729202521341.jpg
       《清初朱氏所立排行》陈善兵拍于2019.4.21
       清初朱氏所立排行:
       明奉崇成世 奇洪怀吉祥 文才留泽远 祖代发科长
       (以上引自凡丁民间调查《邛崃地名历史集》(中)之〈邛崃甘山子朱氏谱序〉由周开良调查  凡丁整理)

       诗题
       游天池寺:朱芳谷游天池山上天池寺时,以《游天池寺》为题记录感想。
       天池寺:在油榨场以北的天池山顶,天池山与水口接壤。天池山又称皇家山,海拔约1200米,最高处的“花圆顶”一览众山小,可观山川云海、日出日落和临邛城区建筑。
       天池寺旧名:复回寺。历代皆以复回寺为基础进行增建和维修,民间笼统地称为:天池寺。
       清嘉庆《直隶邛州志.寺庙》:“复回寺,魏太和五年建。”
       查“魏太和五年”为东晋海西公司马奕年号,即公元370年。
       据周开良说
       2015年之前,天池寺山门前尚存一道牌坊:额匾即:复回寺。其手机所拍照片因年深月久被删除,天池寺山门前那道牌坊,而今己倾圮!

      
       独上天池寺,峰峦一望收。始酬香火愿,消尽古今愁:【大意】朱芳谷说,他登上九百九十九级的天梯后上到天池山顶,放眼四望,一览众山小。又说,明宣德时所建六峰寺中的圣母宫,因为万历皇帝宠妃陈妃求子果举,万历皇帝从此再也不愁无人接位。
       独上:1、指独自登上;2、指过去上天池寺的石梯路只有一条。
       峰峦一望收:取杜甫《望岳》诗意:“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始酬香火愿,消尽古今愁:典故。开初,万历皇帝宠妃陈妃,派太监万安到天池山圣母宮求子,后来果然生了一个皇子,万历皇帝从此不愁无接位人了。
       (参见明.张秀川《高山寺》考释)
       始酬:开初为了回应和报答。
       清嘉庆《直隶邛州志.寺庙》292p:“天池寺宋建,六峰寺明宣德建。中峰寺在六峰寺侧,成化建。塔院寺在中峰寺前,内有开山祖师—如添肉身塔。”
       同《志》293p:“天池寺,在州西七十里,宋时建,因寺内有池,故名,明末倾圯,国朝乾隆间,僧满荣、觉祥、海润募众重修。外有杨永辉捐修石梯大道数百丈。”
       按
       杨永辉捐修的石梯大道数百丈,传为九百九十九级台阶。
       天池山海拔约1200米,山脚清凉寺侧,有一条山路盘回上山顶,全长约5公里。若攀登至顶,需耗时1小30分钟,而从清凉寺侧的“天阶石道”拾级而上,则仅约2公里。
       该石梯坡度约60至70度,宽约2米,石梯9999级,称为:四九石梯大路。如登天之阶,直上云端而通佛国之天界,故称为“天梯”,为上天池寺的便捷通道。
      
1729202897458.jpg
       《独上天池寺的九百九十九级天梯(局部)》陈善兵 拍于2021.2.17
        
1729202982993.jpg
       《在建的天池庙前之天池》陈善兵拍于2021.2.17
        
1729203066546.jpg
       《复迴寺的山门》陈善兵拍于2021.2.17
       按
       复迴寺的高大山门,用红砂石条块卷拱垒砌,山门上有门庭楼,门洞内有大清嘉庆己丒蟋居日《奉佛修建 砌山门庭楼碑记》
       嘉庆己丒:为1809年。
       蟋居日:指农历六月初五日
       蟋蟀生而在穴中面壁,农历七月方才出穴,在草丛中求偶,八月会聚院中。
        
1729203218941.jpg
       《奉佛修建 砌山门庭楼碑记.前段》
      
1729203311205.jpg
       《奉佛修建 砌山门庭楼碑记.后段》
        
1729203448114.jpg
       《复迴寺山门前的石狮.之一》陈善兵拍于2021.2.17
       民国《邛崃县志》128p:“旧志天池寺、六峰寺皆在州西七十里,或因山顶有池,或因前列六峰得名,由来自宋,显于明清,此犹齐鲁之青未了矣……杨半山有中峰福田寺,有招讨土司铸铁钟一口,或名大冲庵、保胜寺,皆在成化万历年间随时命名,塔院和尚如添肉身在天池寺小院。”
       大意
       明洪熙年(1425)复建的大冲庵、保胜寺,明成化(1465-1487)始建的中峰寺、塔院寺,和明隆庆到万历初年(1567~1573)始建的灵光寺,明万历末年(1619)修建的万松寺等,皆当时命名。
       按
       作为明宗室后裔的朱芳谷,一定知晓上述宫廷历史,所以能够写出“始酬香火愿,消尽古今愁”的典故来。
       又
       即便清王朝的统治者,对朱芳谷身世也了如指掌,由于崇祯皇帝三子(朱明朝)没有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编演的“朱三太子”谋反情节。而真实的“朱三”从未威胁到过清王朝的政权,所以,当朱芳谷在北京国子监读书期间,光绪皇帝特别降旨,将国家山林二千余亩划给朱芳谷,加上祖业的三千余亩林地,以致朱芳谷 有实力到新津开设木材行经商而未进入仕途。
所以,朱芳谷的《卧云诗草》共131首,多为寄情家乡山水,抒发热爱闲适生活的恬淡心情。

       (见《甘山子朱氏族谱》与 高义奎《朱芳谷与〈卧云诗草〉》记载)
        
1729203643348.jpg
       《天池寺遗址.之一》陈善兵拍于2016.3.19
       香火愿:古人希望祖先灵位的香烟不断,借以表示有后续之人。
       按
       六峰寺的圣母宮,俗称:娘娘庙。供奉后土娘娘、碧霞元君、顺天圣母。
       后土娘娘位于正中,主宰大地山川,俗称:地母。有的地方指女娲。
       碧霞元君居左侧,为东岳大帝之女儿,亦称:泰山娘娘。百姓称为:送子娘娘。又称:送子观音。戏剧唱词:“送子观音坐莲台,求男必定生后代,求女必定降裙钗。”
       顺天圣母陈靖姑居右侧,又称:天仙圣母、临水夫人等,被誉为救产、护胎、佑民的神。
       清嘉庆《直隶邛州志》293p:“六峰寺在州西七十里,明宣德时建,因前山六峰排立,故名。万历年间,后宫陈妃,眉州人也,有宠而无子,素闻邛西六峰寺有圣母宫,祈祷辄应,因遣宦官者至寺设醮祈求,逾年果举一子,乃降懿旨鸠工庀材重修殿宇;金碧辉煌,甚为宏丽。其佛前所供万岁牌,雕镂精密,尤非时工所及。
       鸠工庀(音匹)材:成语。即招集工匠,准备材料。
       (参见明.张秀川《高山寺》诗考释)

       云与人争路,月随僧上楼。炉烟吹不散,偷出小檐浮:【大意】朱方谷说,天池山高耸入云,天池山为皇家山,复迴寺为皇家寺庙,其中的灵光寺供奉有皇帝牌位,常年香火鼎盛,以至灵光寺中香炉里的香烟,直接从庙檐下冒出来,连风也吹不散。
       炉烟:1、指熏炉或香炉中的烟,天池寺香火旺盛,终年不断;2、指道士炼丹的炉火,因天池山寺中有道观;3、指宫殿前丹墀所设焚香炉的烟,因自从万历陈妃求子果举,鸠工庀材重修殿宇后,天池寺成为皇家寺庙。天池山成为:皇家山。
       偷出:意为直接。
       偷:形声字。古代象形文字“俞”像一座房屋,人和俞联合,表示走捷径。
       按
       1570年,万历皇帝朱翊钧之兄(法名万松)因一心想为僧,让皇帝位于弟后,遍访天下名山,当云游到天池山时,见此山龙脉朝迎,于是发愿重修复迥寺,其中专修一座:灵光寺。专供万岁牌位。
       当灵光寺建成后,顷刻轰动朝野上下,各地僧尼蜂拥而至,香客车水马龙。当时盛传:“大和尚万万五,小和尚不消数。”很长一段时期,天池山顶暮鼓晨钟,殿遏行云,堂列钟鼎,香烟与雾气共缭绕,颂经之声响彻云霄。
       1981版《油榨乡志》载:“天池寺庙十几重,宝殿数十座,塑有各种神像(菩萨)上千尊,庙产三千亩。”另有古谚曰:“先有天池山,才有峨嵋山,后来方有天台山。”又云:“老峨嵋,天池山。新峨嵋,皇家山。不法僧人有人管,和尚衙门在天台山。
       天池山西距邛崃37公里,海拔约1200米,最高处的“花圆顶”一览众山小,山顶平坦开阔,晴天可观云海日出,以及临邛城建筑。山上有一长17米、宽10米的日字形小池,池水清澈,冬暖夏凉,足供万人饮用而四时不竭,人谓之天池,故名:天池山。
       1950年以后,由于天池山再无寺僧使用天池之水,多余的池水便从山脚放马坡泄出。
       天池山山外有山,一条自穆家岗而来的山溪,流经“石门子”的“黄虎岩”时,直泻数十米而下,形成一道壮丽的瀑布——飞水岩瀑布。有民谚曰:“石门山下飞水岩,神仙到此也欣欢。”
       释者
       当万历宠妃陈妃重修六峰寺之后,天池山共计有殿宇四十八重,建筑风格采取北京皇宫营造法式,殿宇金碧辉煌,颇具宫殿气度。
       后来
       万松的母亲—万历帝朝的皇太后,到天池山看望其长子万松,太后薨,葬于天池山。
       周开良讲述
       此太后坟建在山岩前,用红砂石条块卷拱垒砌,高约3米。1962年,他上天池寺砍竹子时,见石墓门已毁,仅见墓室顶用铁链悬挂一具木棺。背后正中有一方牌位的印痕,但不见牌位,另有石砌的贡案。
       1964年农业学大寨时,因墓前为一方坪地,天池村欲开垦为田,遂将棺材取下,开棺后见是身着龙袍的女尸,于是,大家将龙袍用铁钩钩出抛于山野。

       后来由于水源问题,那方坪地终究未改成田。
        
1729204156596.jpg
       《疑似万历太后的石墓》 陈善兵拍于2016.3.19
       (以上引自凡丁民间调查《邛崃地名历史集.下》〈天池山寺庙的昔与今〉由周开良调查 凡丁整理)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美人风筝》清.朱芳谷
       考释:凡丁
       化身刚趁落花风,一线丰神便不同。未必留仙来掌上,岂因奉诏立云中?
       得时会使人争仰,高视才知色是空。但令嫦娥相接应,翩翩直入广寒宫。

       朱芳谷:(1863~1922)名洪儒。字:莹玉。号:芳谷。现今南宝山镇秋园村甘山子人,为明崇祯皇帝第七世孙。
       由于崇祯皇帝三子(朱明朝)没有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编演的“朱三太子”谋反情节,生活中的“朱三”从未威胁到过清王朝的政权。所以,当朱芳谷在北京国子监读书期间,光绪皇帝赐给《明经进士》匾额,还将国家山林二千余亩赐给朱芳谷,加上祖业的三千余亩林地,以致朱芳谷 有实力到新津县开设木材行从商而未进入仕途。
       因而所作《卧云诗草》131首,多为寄情家乡山水,抒发热爱闲适生活的恬淡之志。
       明经进士:清代贡生别称“明经”。又,科举时代称殿试以文考取的人为明经,以才考取的人为进士。
       (详见朱芳谷《游天池寺》考释)

       诗题
       美人风筝:绘有仕女形象的风筝。
       朱芳谷此诗说明,清代和民国时期的邛崃地方,有放“美人风筝”之习俗,也同时反映出朱芳谷对生活的洒脱态度。
        
1729389318647.jpg
       《美人风筝》网络图片
       按
       风筝的形状很丰富,如鸢、燕子、龙、蜈蚣、金鱼、蜻蜓、人物等。其中有一款设计成美人的样式。红楼梦第七十回中,贾宝玉放的风筝,便是林大娘送给他的十分精致的“美人风筝。”
       风筝又叫纸鸢,相传东周时期墨翟(音则,即墨子)以木头制成会飞的鸢(鹰科类的猛禽),鲁班用竹子改进,后来人们将糊在竹架上的绢改为纸,称为:纸鸢。再后来在纸鸢上加装竹笛,当飞上天以后被风一吹,发出像筝的弹奏声,于是人们把纸鸢改称:风筝。
       今山东潍坊被称为:风筝之都。
       古时放风筝的目的是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因放风筝的季节最好是风和日丽的阳春三月,后发展成一项季节性娱乐活动,尤其受儿童喜爱。

       诗
       化身刚趁落花风,一线丰神便不同。未必留仙来掌上,岂因奉诏立云中:【大意】朱芳谷说,设计成美人形象的风筝,在阳春三月的季节放飞空中,其风貌神情,像似飞翔的神仙—即佛教中的飞天,但不是按照天帝的命令,而是儿童们的兴趣。
       化身:设计成美人形象的风筝,像似美人的化身。
       落花风:阳春三月的风。
       宋.李清照《如梦令》词:“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意思是海棠花谢后,在满树绿色的叶片中露出瘦果,此时正是适宜放风筝的季节。
       丰神:风貌神情。
       未必:可能是。
       岂因:反问词,难道是?
       奉诏:接受皇帝或天帝的命令。
       岂因奉诏立云中:答案是放风筝的儿童们。
       清.高鼎《村居》诗: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729464058487.jpg
       《鲁能公馆风筝彩绘》网络图片

       得时会使人争仰,高视才知色是空。但令嫦娥相接应,翩翩直入广寒宫:【大意】朱芳谷说,放美人风筝的人,可能想将美好的愿望留在手中,因为放美人风筝不是一年四季都适合,也绝非天帝安排,而是顺应天时。但愿嫦娥能将那些如飞天一般的纸鸢收入广寒宮中陪她玩耍,免得天天寂寞。
       得时:顺应天时,适合时令,机缘遇合。
       高视才知色是空:往高处看美人风筝,思路宽一点的话,会想起“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佛家语来,反映朱芳谷对生活的恬淡、洒脱与真实朴素的情感。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并非告诫人们面对女色时要能抵挡得住诱惑。而是说要以辩证的观点去面对一切事物,不可执着于过去,停留在当下,要顺应时代潮流。
       高视:往高处看,使眼界宽一点。
       但令:倘能、倘若、但愿。
       翩翩:洒脱、倜傥、潇洒的样子。
       广寒宫:神话传说中月亮上的宫殿,后人将嫦娥奔月后所居住的地方叫为广寒宫。

       附录
       清.薛时雨《虞美人.美人风筝》词:
       野塘春水连天碧,化作烟波色。忽听何处弄鸣筝。又是东风卷入碧云声。
       迢迢直上千霄汉。儿女争呼唤。从容不傍逆风飞。何事竹竿难上笑男儿。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栽秧歌》清.朱芳谷
       考释:凡丁
       清寒陌上普晴光,一片歌声趁夕阳。
       滑滑香泥人影乱,万家争与插新秧。

       朱芳谷:见前考

       诗题
       栽秧歌:起源于宋代,即秧歌 或 扭秧歌。
       宋.周密《武林旧事》中称这种民间舞队为:村田乐。
       清.吴锡麟《新年杂咏抄》记载清代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的源流关系:“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
       古代的农民在插秧、拔秧艰辛劳作中,为了放松心情,男女田间的对唱山歌即秧歌。逐渐演变成:扭秧歌。舞步有原地扭、十字步、斜身步、抖肩步、三步一跳等。可以化妆后腰拴长绸,或手拿霸王鞭等道具,在锣鼓、铙钹等打击乐器的伴奏下有规律的舞蹈。
       舞队人数少则十数人,多则上百人。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这两种形式在今邛崃夹关地方皆有保留。
       1969年全国性庆祝九大胜利召开时,笔者在夹关粮站工作,即兴参加过游行队伍中的“徒手”扭秧歌。
       2006年5月20日,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729464820564.jpg
       《高跷扭秧歌》网络图片

       诗
       清寒陌上普晴光,一片歌声趁夕阳。滑滑香泥人影乱,万家争与插新秧:【大意】朱芳谷说,天气清朗而略带寒意的农历四、五月份为栽秧季节,趁太阳落山前,农民们一边栽秧,一边对唱山歌,当扯秧人赶不上栽秧人速度的时候,栽秧人便在田间小路上即兴扭动起来。
       按
       农忙时季既要抢收,又要抢种,过去亲戚邻里都出动互相帮助,就像建国初期农村的互助组一样:有的收割小春作物,有的耕田,有的往田间泼肥,有的扯秧,有的插秧,挑糞的、担秧的,还有学种瓜的小儿……看似人影零乱,其实有条不紊,好一幅春耕画景。
       释者生活的青年时期在建国以后,每年五月份,无论机关单位还是城镇居民,都要响应政府号召,组织人员下乡抢收抢种,称为:大战红五月。1964年我正式参加工作后,无论是在粮食部门还是在工厂亦然,我曾经在回忆录:《把往事留住》中〈支农〉一文作过如下概括:
       小学一至四年级,我和全班同学在老师带领下,去学校附近的农田,捡遗落的麦穗交给农业生产合作社;
       四至六年级,与全班同学铲下草皮堆积绿肥,或者上山帮人民公社摘茶叶;
       初中的时候下地收割小麦,栽插秧苗;
       辍学以后,与居委会的婆婆妈妈们一起筛选“渣渣肥”,并且肩挑背扛到农民的田间地头;
       上班以后,若是在工厂就关门七天,全体人员下乡搞“双抢”(抢收小麦、抢种水稻);
       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时,就与贫下中农实行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政策;
       文革中后期,当我参加支农工作队时,便滥竽充数指导农民搞生产,栽秧、割麦、打菜籽,样样都来。
       1970年早春,我还参加过义务为生产队的稻种筛除稗子的工作,利用大约一个月时间,按照既定路线,将太和公社的56个生产队保管室里的稻种筛除了一遍稗子,并且,借此机会把太和的山山水水巡游过一周。
       那种木制的流筛,就是我在《游走夹关》中描述过的、用于筛除粮食害虫的一种器械。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盛粮漏斗,一是筛子主体,共同安装在斜面的木架上,支起来的高度约2米,可分可合,斜面角度可以在30~45度范围调节,总重量接近一百斤。
       每当筛除完一个生产队稻种后,我得和下一个生产队派来接应的人,共同扛着那个好几十斤重的家伙,行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到达下一个目的地再支起它。
       为了赶在撒谷种之前全部完成任务,我常常一天要走两、三个生产队,饭就哪家合适哪家吃,睡觉便是哪里天黑哪里歇,所以能够切身体会到一些农民的生活。
       生产队为我安排的食宿地点,据说都是生活水平在中等以上的人家,这些人家劳动力多,其分配的口粮,基本上能够维持到下一个再分配口粮的季节。
       他们每餐大多一半馍馍一半饭,偶尔还能吃上一顿埋藏在谷仓中的老腊肉,蔬菜则是自产的青菜或者萝卜。这在当时的山区农村来说,相较于坝区农民,是很不错的生活了。
       他们的家具虽然极其简陋,但是房屋都挺宽大、结实,而且有些是新盖的木结构瓦房。他们厨房或者厅堂的宽阔地面上,都有一个大大的火塘,整天燃着篝火,那一半馍馍就是随时从火塘的热灰中扒出来的,锅巴烘烤得又黄又厚,吃在口里又酥又香。我常常舍弃他们特意为我盛的白米饭,而与他们争食那种玉米馍馍,引得他们笑话我:“山猪吃不来细糠”。
       不过,那碗摆在我面前的老腊肉尤其具有诱惑力,它足有儿童的巴掌那般大小和厚薄,吃上两片就会心满意足,嘴角流油。
       那是他们特别添加玉米粉喂出的年猪,在冬至那天宰杀后做成腊肉,放在自家粮仓的谷堆中保存,成为全家人在一年中强力劳动、消耗脂肪、蛋白质后的补充源泉。他们全家人都不舍得拈,却有意摆在我的面前,不仅为了款待我,还为了讨我一句口彩:“嗬哟哟,好肥啊!”
       饭后,无论我吃多吃少、吃好吃孬、我都按照规定,每餐付给主人四两粮票一角钱作为餐费,尽管他们都不收,但是我临走时仍然会坚决地给他们留下,因为在那个年头我不忍心白吃他们,并且声明那仅是一点儿表示。
       其实,这是对支农人员规定的标准,因为参加工作不久的我,每月工资是23元。
       太和的山水真美,处处空山鸟语,“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绝无人迹处,空涧响流泉”。任何人住到那里,都可能成为陶渊明!
       太和有一处地方还出美人佳丽,那儿是当时的太和公社四大队,位于邛崃版图的最西端,紧邻芦山县境。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正晌午时分,我站在一处半山腰上,看到对面山头却是云雾缭绕。在坡度45度以上的弯弯山路上,行人都背负着上百斤的实物而行,且健步如飞。
       无论是背口袋的姑娘、妇女,还是背着扁圆形木桶子往地里送粪的小伙子,都个个肤色绝佳,粉嘟嘟、水灵灵、白里透红,而且五官端正,身材或矫健、或阿娜。如今可说是挑女婿、选媳妇的好去处。可惜当时户籍限制的严,他们都藏在深山人未识。
       问其原因,皆说道是当地水质的原故。莫非那儿的山泉里,果真含有能够美容的矿物质成份?若还真的是,不妨作为一条线索,让科学界研究,发展商去开发!
       同样还是这处地方,梯田就像块块玻璃,从山脚至山顶,将好几处山头全部嵌满,在春日光晖的照耀下波光粼粼。若是插满碧绿色的秧苗,或者种植成油菜,将是另一番光景。
       这美妙画面的背景却是黛绿色的大山,不输于广西龙胜梯田或者云南元阳哈尼梯田的豪迈气势。
       现在这些山头不知是否土地整改,若还没有,你不妨亲自去走一走、望一望。
       啊!
       差点忘了告诉你:那处地方叫太和紫荆村,我所站立的云气缭绕的巍峨大山背后,即芦山地界的上里,那坡度45度以上的弯弯的石板路,就是一条出邛崃境的南方丝绸之路中的一条,如今是观太和《云海日出》的去处。
       遗憾的是
       在我所有的支农日子和地方,从未在现场看到过扭秧歌的欢乐场景,而我选择此篇进行考释,是希望 朱芳谷 生活时代中邛崃农村生产场景的印记不被历史忘却!
       清寒:天气清朗而带寒意。
       陌(音末)上:田间的小路。南北走向的路叫:阡。东西走向的路叫:陌。
       滑滑香泥:水田中散发出的泥土芳香。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3 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排山塔》清.徐守恭
       考释:凡丁
       群山莽莽拥云雾,奔走北方不回顾。谁把凌云笔一枝,矗立孤峰出烟树。
       此笔何年初造成,卓然一塔耸峥嵘。指天欲撼星辰落,立地要使神鬼惊。
       一幅云蓝开下坝,长虹远作珊瑚架。惊风惊雨几春秋,银管辉辉本无价。
       百丈洪涛脚底流,冲波巧作文澜浮。谁是人间拿云手,高峰擎出最上头。
       君不见洪肇题名慈恩寺,至今登第成故事。由来地灵人以传,兰亭梓泽千秋记。

       徐守恭:(1836~1909)字敬亭。原下坝乡 洗马村人,清末贡生。未曾进入仕途,致力于古文诗歌,著有《趣园诗》及《个人年谱》等。
       民国《邛崃县志.文学志》236p:“徐守恭,字敬亭,岁贡。著有《趣园诗》、《文稿》各一册。当学者陷溺八股之时,又居乡曲僻陋之区,乃能致力于古文诗歌,已是庸中佼佼,虽未能寝馈经史,胎息汉唐,而命意措词,不涉俚俗,较之但知墨守一部高头讲章,揣摩百数十篇墨艺者,其优劣不烦言而自辨。有自著年谱,从道光丙申(1836)年起,宣统已酉(1909)年止。”

       诗题
       大排山塔:即唐高宗时期始建的邛州慈恩寺塔。
       明代时将邛州慈恩寺更名为广严寺;将慈恩寺塔更名为汇川塔;清初又分别更名为文昌宮 和 文风塔。道光年间又分别更名为报本寺和大排山塔。

       民国《邛崃县志》133p:“大排山塔在下坝场北三里许,名:汇川塔。高十一级,州人徐守恭作诗颂之。”
       分别参见:
       1、清.熊维芳《平落坝》考释
       2、清.熊维芳《平落坝乐善桥》考释
       按
       慈恩寺:为唐高宗李治做太子时,给母亲长孙皇后修造的一座除大明宮外规模最大的建筑,称为:大慈恩寺。
       慈恩寺位置在长安城东的晋昌坊,占据晋昌坊面积的一半。
       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为追念其生母文德皇后(长孙氏)并祈求冥福,报答慈母恩德而下令建寺,故取名慈恩寺。此后成为中外佛教界人士敬仰朝拜之地。
       慈恩寺后的高塔正对含元殿,李治每天在含元殿前遥拜慈恩寺。当李治接位后,大的州府随即仿建,起宣传教化人子牢记母亲养育之恩的作用。
       关于
       西安慈恩寺和慈恩寺塔及大雁塔名的来历和衍变
       隋开皇九年(589)建:无漏寺。
       唐太宗时(627~649),唐玄奘奉敕 由 弘福寺移居无漏寺,专务翻译经卷。
       唐贞观二十二年(648),皇太子李治为其母文德皇后追荐冥福,将始建于隋开皇九年(589)的“无漏寺”扩建为:大慈恩寺。
       寺中的塔,创建于唐高宗(李治)永徽三年(652),本名:慈恩寺塔。初为仿西域形式的砖表土心五层方塔。
       唐武周(武则天)长安年间(701~704),武则天重加营建至十层,因揣摩玄奘《大唐西域记》所记印度佛教传说故事而名:雁塔。后经兵火,仅剩七层。现存塔高64米。相较于小雁塔而言,名曰:大雁塔。
       释者:唐建下坝慈恩寺 和 慈恩寺塔之名,应来源于此。推测唐建的慈恩寺塔亦为五层,但高度不低。明代复建为七层;清道光年间复建时为十一层。
        
1729633796605.jpg
       《修复的西安慈恩寺及大雁塔》
        
b5b423e3a6afbafb16b02306ea2083d.jpg
       《西安慈恩寺位置图》

       诗
       群山莽莽拥云雾,奔走北方不回顾。谁把凌云笔一枝,矗立孤峰出烟树:【大意】徐守恭说,清道光年间复建的大排山塔高十一级,耸立在邛崃山脉云烟缭绕的大排山顶,曾称为:文风塔。
       群山:指邛崃山脉。
       清《康熙邛州志.山川》39p:“邛崃山,州治南八里,派自沉犂之地(今汉源),直走千里,至州环抱为镇。”
       民国《邛崃县志》87p:“邛崃山自邛过笮,北来之山,至临邛之南五里而尽,地名土地坡者即邛崃山之麓。”
       凌云笔:指大排山顶的大排山塔。
       孤峰:指海拔599.6米的大排山顶之11层的大排山塔,如单峰耸立。
       大排山塔:唐高宗时期初建时为邛州的慈恩寺塔;明代更名为:汇川塔;清初更名为:文风塔;清道光年间复建时叫:大排山塔。
       1964年修建“大礼堂”成风时,下坝公社领导王肇礼下令,用炸药炸毁大排山塔来砌下坝公社的“大礼堂”,结果因碎砖太多未建成。
       据背过砖的人说,完整的砖每匹有三、四十斤。此事当时在民间传得沸沸扬扬。说是“炸毁大排山塔时,塔中窜出大小蛇无数。”
      由于大排山塔为航空线的地面标志,被当地人张某反应到国务院,转至文化部后,文化部长 周扬 作了批示,因此,公社书记王肇礼从下坝公社调到西河公社以平息民愤。

      
1729634114654.jpg
       《如今的大排山》
       烟树:云烟缭绕的树木、丛林。

       此笔何年初造成,卓然一塔耸峥嵘。指天欲撼星辰落,立地要使神鬼惊:【大意】徐守恭说,从流溯源,大排山塔的过往大有来头,说清楚了会惊天地,泣鬼神,答案在本诗末尾!
       此笔何年初造成:徐守恭在诗中打下的伏笔,意为“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此笔:清道光年间复建的慈恩寺塔名叫:文风塔。此塔高11层,向天耸立如笔,譬如今文筆山上的:文筆塔。但民间直称为:大排山塔 或 马留湾塔。
       按
       明崇祯年间,大排山脚下的刘氏宗族,接连出了五位举人和进士,从而在州城的南街建《世科》坊,其名声之显赫,胜于大致同时代的邛州夹门杨姓《父子天官》坊。
       民国《邛崃县志》131p:“下坝场之大排山塔,培西南文风,故大排山下小河子有:文风桥。”
       文风桥:在“马留湾”的“渡船滩码头”北岸。码头水路上通夹关,下通葫芦湾、南河坎。
       卓然:突出。
       峥嵘:形容山的高峻突兀或建筑物的高大耸立。
       指天欲撼星辰落,立地要使神鬼惊:譬如过去说书人章节中卖的关子: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一幅云蓝开下坝,长虹远作珊瑚架。惊风惊雨几春秋,银管辉辉本无价:【大意】徐守恭说,平乐坝、中坝、下坝,民间称为九里三坝,天气晴朗时,站在红珊瑚般颜色的平乐坝之红砂石砌的乐善桥上,能看到九里之外的下坝大排山塔倒映在积善桥下的水面。而外表银白色的大排山砖塔历史悠久,已然成为无法计算价值的国宝。
       云蓝:形容天气晴朗。
       长虹远作珊瑚架:比喻红砂石砌的积善桥,如一道红珊瑚般颜色的彩虹。
       银管辉辉:大排山上的砖塔,外表银灰色,故而又被称为:白塔。寺庙又称:白塔寺。(详见附录部分)
       无价:无法计算价值。比喻极为珍贵。

       百丈洪涛脚底流,冲波巧作文澜浮。谁是人间拿云手,高峰擎出最上头:【大意】徐守恭说,十一层高的大排山塔蔚为壮观,当白木江从大排山的观音岩石像下绕过时,水势起伏如“文澜”。所以大排山脚下的支流—小河子上建有一道文风桥(今存),出了一批顶天立地的人物。
       百丈洪涛:形容大排山之上的白木江水深浪急。
       文澜:文章的波澜。形容文学作品波澜起伏。明.何景明《六子诗.边太常贡》:“芳词洒清风,藻思兴文澜。”
       拿云手:比喻远大的志气,高强的本领。象征“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风貌。
       擎出:意为提起。形容在困难或危险情况下,为了挽救局面而用力抬起事物的人。
       按
       世居大排山下马留村的望族—刘姓。该姓“从明中叶至明末,计有得功名仕进者八人。其中刘源为明孝宗弘治五年(1492)壬子科举人,任官府通判。其子刘文恂为廪生;其孙刘应宸乡试中举;任官都察院都事;其曾孙刘纲登进土榜,任官翰林院编修,入载明史。刘纪于明神宗万历十九年(1591)川省乡试第一名,任官汉阳县令。
       此外,为刘纲侄辈的刘道贞亦乡试中举;刘道贞子刘睽度世袭黎州(今汉源)指挥。其宗族女性冯氏(刘睽度妻)亦长于诗文,有佳好诗词为方志录载。(宁缃.民国《邛崃县志》将其与卓文君、黄崇嘏并称临邛才女。)
       最为人称道的是
明崇祯年间,因刘氏宗族出了五位举人、进士,得以在州城的南街建《世科》坊,其名声之显赫,胜于大致同时代的邛州夹门杨姓《父子天官》坊。”
       (以上引自2009版《平乐镇志.杂记》938p)

       君不见洪肇题名慈恩寺,至今登第成故事。由来地灵人以传,兰亭梓泽千秋记:【大意】徐守恭说,你难道没有看见蓬安来的游方和尚—洪肇,由他题名的《邛州慈恩寺碑记》吗?过去,凡是邛州的新科进士及外地来访名人,都要到下坝的慈恩寺中题名或者留下佳作,好比大唐长安城中的慈恩寺《雁塔题名》一样荣耀!
       徐守恭还认为,下坝大排山处地灵人杰,应该仿效“兰亭曲水流觞”作一篇《记》,让大排山慈恩寺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千古流传。

       洪肇题名慈恩寺:洪肇高僧曾经在下坝慈恩寺中题写《慈恩寺碑记》,将邛州慈恩寺和慈恩寺塔的历史及名称演变记述于石碑之上。
       洪肇:生活于明末清初(1586-1632)的禅僧,俗姓高,字:缙云。今四川蓬安人。少年时投本邑凤凰寺出家,于憨山大师处受具足戒。十六岁时即游方参学,听法于二楞一雨法师,力修梵行,精勤不懈。
       自今登第成故事:指“雁塔题名”典故。
       雁塔题名:汉语成语,出自《唐摭言》。意为新科进士会聚在长安慈恩寺的大雁塔中题名和题诗,以显示人生高光时期的荣耀,同时亦为名胜增光添彩,成为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
       比如
       白居易《句》:“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孟郊《登科后》诗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章八元《题慈恩寺塔》诗句:“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形容大雁塔之高。
       同时具有此功能的,还有山西省大同市的雁塔。
       根据“洪肇题名慈恩寺”典故分析,下坝大排山的慈恩寺,历史上也有此功能!
       君不见:诗词用语。意为你难道没有看见吗?
       由来地灵人以传,兰亭梓泽千秋记:徐守恭说,下坝大排山处地灵人杰,应该有人像兰亭“曲水流觞”一样作一篇《记》,将大排山慈恩寺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流传下去。
       由来:事物或现象的起源、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附录
       平乐镇存疑的庙宇
       2007版《平乐镇志.庙宇存疑》630p:“清嘉庆《邛州直隶州志》:‘一为广严寺,在州南三十里,唐时建,明嘉靖间(1522~1566),僧了钦重修,有进士云南大理知府刘秉仁记。’
       民国《邛崃县志》:‘广严寺,唐庙民修。有进士云南大理知府—大邑县刘秉仁记,存此俟考。’
       民国.洪宣禄《邛崃县志》:‘广严寺在平乐坝’此庙所在何地,今寻访无得。
       二为板本寺,1983版《平乐镇志》称:‘同善会平乐支社1929年成立于板本寺。’或为:报本寺。
       释者
       明代复建的慈恩寺,先后更名为:广严寺 和 报本寺。总的意思为报答母亲的生养之恩。
       无论是慈恩寺、广严寺、还是报本寺,清初时又更名为“文昌宫”,故民国时期的洪宣禄新修《邛崃县志》时寻访无得。
       又
       由于大排山汇聚西南文气,明代时,将慈恩寺塔更名为汇川塔。明崇祯时,因大排山下马留村的望族—刘姓中先后有“五子登科”,所以,清初又将汇川塔更名为:文风塔。以对应将复建之报本寺更名的:文昌宫。
       但是
       1929年,同善会平乐支社成立时,又将“报本寺”错写成“板本寺”。
       再
       因为慈恩寺塔为白色,又或许曾经名叫:白塔寺。
       清嘉庆《邛州志》294p:“白塔寺,在州南三十里,内有古塔高三丈余,明时僧昭辉开建。国朝康熙二十四年,僧登益培修。”
       〔释者〕
       由于该寺该塔名称更改过于频繁,民间和香客都很难适应,所以仍沿旧俗将其称为:报本寺。将“文峰塔”直呼为:大排山塔。
       2009版《平乐镇志》曰:“道光年徐姓人再培修,砖有‘大排山记’”。
       以上
       即唐建“邛崃慈恩寺”和“慈恩寺塔”迷失在历史长河的原因和遭遇!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6 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咏渔樵耕读》清.徐守恭
考释:凡丁
       〈渔〉
       柳贯鱼归正午时,迎门欢笑有邻儿。问翁何事归偏早,懒看滩头鹬蚌持。
       〈樵〉
       脱却乌巾去打柴,苍苔石径衬芒鞋。老妻嘱咐轻挑担,莫踏高岗与险岩。
       〈耕〉
       农事纷纷昼夜忙,问渠今可有余粮?阿婆笑指南山道,小麦青青大麦黄。
       〈读〉
       读得书多未算奇,文章总要入时宜。文风日薄时风下,辜负先生一肚皮。

       徐守恭:(1836~1909)原下坝乡洗马村人。贡生,耕读传家的私塾先生,致力于古文诗歌和地方历史文献的研究。民国《邛崃县志》总编宁缃,评价其为“庸中佼佼者。”
       庸中佼佼:汉语成语。意为平常人中特别出众的,即人才。出自《后汉书.刘盆子传》:“卿所谓铁中铮铮,庸中佼佼者也。”

       诗题
       咏渔樵耕读:徐守恭记录日常生活的诗,一肚皮诗才的他借以表现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渔樵耕读:为中国农耕社会的基本生活方式。亦有宦游人借以表示退隐;更多以渔、樵、耕、读为题材的诗歌或砖、木雕作品,寓意生活红火、恬静。
       附录
       晚清贵州才女周婉如(1824~1864)《赋渔樵耕牧横屏诗》
       渔:柳贯鱼归正午时,儿童开户笑嘻嘻。问翁何事归来早,厌睹沙头鹬蚌持。
       樵:脱却乌巾去打柴。白云满地衬芒鞋。老妻嘱咐轻挑担,莫踏高窑与险岩。
       耕:农事纷纷日夜忙,问渠余有若干粮?阿婆笑指南山下,小麦青青大麦黄。
       牧:黄发儿童土垄眠,浓蒙细雨草生烟。醒来不见黄坡犊,寻到落花流水边。
       按
       徐守恭和周婉如,虽然生活地域不同,但诗歌的时代风格一致,全国其它地方可能还有类似的诗作,谁的为原作不重要,而是说明:
       1、喜闻乐见题材的诗歌会不胫而走,互相在交流学习;
       2、徐守恭《咏渔樵耕读》诗作不晚于1864年。

      徐守恭的诗
       〈渔〉
       柳贯鱼归正午时,迎门欢笑有邻儿。问翁何事归偏早,懒看滩头鹬蚌持:【大意】中午时分,徐守恭用柳树枝穿起所捕的鱼回家,小儿子和邻家的孩子在门口玩耍,儿子笑着问他:“父亲你咋这么早就回来啦?”他说他今天又看到渡船滩边“鹬蚌相持”的场面,于是顺手将它们检拾回来了。
       柳贯鱼归:用柳枝穿起所打到的鱼回家。
       午时:11-13时。
       问翁何事归偏早:过去无论城乡,绝大多数人早晚两餐,个别人家偶尔加一餐称为“夜宵”,所以儿子觉得奇怪,问父亲你咋这么早就回家了?
       夜宵:又叫消夜。两次正餐以外晚间的加餐。
       翁:多义之父亲。旧时代规范的称呼是尊翁或家翁。
       鹬蚌持:成语“鹬蚌持争,渔翁得利。”比喻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按
       下坝地方是古人类生活的场所,1992年洗马村一处台地出土距今七千年的新石器时期石器七件,考古学界定义为:“大南河流域新石器文化。”
       2000年,又在距离洗马村数公里处的临邛镇境内出土旧石器石刀和古陶残片各一件。
         
82b6d05ec4febb7e176946b19701486.jpg       
         2007版《平乐镇志》604p
       下坝和孔明乃至油榨等地方,过去有许多人类栖居的石窟,民间称为:蛮洞子。三国演义中将住居石窟的人称为“南蛮”的“洞主”。
       但是,个别学者认为是“东汉崖墓”。
        
1729892221677.jpg
        《葫芦湾的蛮洞子》陈善兵 拍摄于2012.8.26
        
1729892307803.jpg
        《葫芦湾蛮洞子中心的火膛》陈善兵 拍摄于2012.8.26
        
1729892432966.jpg
        《葫芦湾的蛮洞子》陈善兵 拍摄于2012.8.26
        
1729892580128.jpg
       《葫芦湾的蛮洞子》陈善兵 拍摄于2012.8.26
          1729892968502.jpg         
   《蛮洞子后角的水池》陈善兵 拍摄于2013年春夏
   
1729893091814.jpg
   
《蛮洞子中的石柜》陈善兵 拍摄于2012.8.26
   
1729893278256.jpg      
   《尖山子古道》陈善兵 拍摄于2018年5月10日
   
1729893381408.jpg
   
《释者陪同记者向丽琴考察尖山子古道》陈善兵 拍摄于2018年5月10日
        
1729893517718.jpg
        《陈善兵同释者在尖山子古道》记者向丽琴 拍摄于2018年5月10日
       民国《邛崃县志》59-60p:“城南偏西三十余里下坝场……地处平畴,背山面水,后倚涂墩,前临洗马潭,涂墩之上有石洞子。由此而绕大排山,北折而至马湖营约八里;由洗马溪沿河溯流而上,至平乐坝约九里;东由尖岔坪至孔明庙约十二里;东北由金缽寺过青岗墩,上尖山子,下即葫芦湾,约十八里。尖山子尤为赴县要路。
       又
       下坝渡船滩是一处古码头,位于蜀中通往印度的“古身毒道”之要路上。水路上至平乐、夹关;下至齐口、南河坎码头、彭山江口、乐山以远。
       再
       下坝地势开阔平坦,三国蜀汉时期曾为一处古战场,诸葛亮南征时曾在此与“蛮兵”交战。
       下坝段的白沫江为蜀军战马沫浴、洗刷的场所,故下坝的白沫江段又叫:洗马河 或 洗马潭。
       诸葛亮还曾爬到今地名“宋嘴”处一座云雾缭绕的高峰勘察地形,见一棵古树长势奇特,因为当时此处无地名,便在军事地图上标注为:老木地。由是“老木地”之三国历史地名保存至今。
       〔摘引〕
李正灵(己故)《孔明庙的由来》文

       诸葛亮南征,首到之处是古临邛,第七次擒、放孟获所在地,以及班师之地,也在今邛崃市孔明乡与原下坝乡(今属平乐镇)一带!
       一日李应学(孔明乡李氏先祖)在“欢喜坡”歇息时,与人言及欢喜坡何为欢喜坡?人说:“诸葛亮南征时,曾在此处第七次擒获南蛮王孟获,又第七次放纵孟获,使其招兵马再战。”孟获心悦诚服道:“七擒七纵,自古未尚有,吾虽化外之人,哪能如此不知羞耻?”遂同妻子、兄第、宗党等肉袒跪地谢罪道:“丞相天威,南人从此不复反矣!”
       于是孔明在此片坡地为孟获归顺设宴庆贺,所夺之地尽皆退还。此时,诸葛亮军和孟获的宗亲、部众皆大欢喜,此片坡地因名:欢喜坡。
       又据说,诸葛亮预先由邛之西绕道邛之南,将一只兵马隐伏于此处一条山槽内而擒住孟获,此山槽今名:躲兵槽。
       〔释者按〕
       躲兵槽:在孔明乡郭山村七组,为一条山槽,槽头在青冈墩,槽尾在葫芦湾。相传,诸葛亮先在此山槽内设伏,然后派一只人马诈败,将孟获引于此山槽内,第七次将孟获生擒。
       欢喜坡:在孔明场南约2里,诸葛亮设伏“躲兵槽”七擒孟获后,在设于山坡的大本营将孟获释放,终于感化了孟获,誓言:“南人不复反矣!”孔明遂在此坡大帐前设宴庆贺,蜀军和孟获的家眷、部众皆大欢喜,此片缓坡因名:欢喜坡。

       (以上分别见《平乐镇志》、《邛崃县志》以及凡丁民间调查《邛崃地名历史集》等)

       〈樵〉
       脱却乌巾去打柴,苍苔石径衬芒鞋。老妻嘱咐轻挑担,莫踏高岗与险岩:【大意】徐守恭说,当他取下读书人戴的头巾,穿上草鞋,准备上山打柴时,爱妻叮嘱他说:“山高路险,你路上要小心一些,回来时少挑一点柴。”
       乌巾:乌角巾。古代隐居不仕者的帽子。
       苍苔石径:长有青色苔藓的石板路。
       芒鞋:用芒茎外皮编织成的鞋。泛指草鞋。
       老妻:对妻子的谦称。又如,旧时代丈夫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叫:拙荊。好比今人称妻子为:老婆。

       〈耕〉
       农事纷纷昼夜忙,问渠今可有余粮?阿婆笑指南山道,小麦青青大麦黄:【大意】徐守恭感慨,农民的生活太难了,每年三四月份都是青黄不接的季节,因此他问当家的祖母,家中的粮食接得上吃不?祖母安慰他道:“没问题,山坡上的大麦已经黄了,小麦长势良好。”
       青黄不接:成语。青,指青苗;黄,成熟的黄色庄稼。青黄不接,指庄稼还未成熟,陈粮已经吃完,接续不上。
       释者在粮站工作期间,每年三四月份都要奉上级粮食主管部门指示,按计划指标定向对缺粮人户返销口粮,秋收后再将同等量的玉米或大米,如数归还当地粮站称为:贷粮。
       农事:指耕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收割、贮藏、六畜管理、等农业生产活动。
       问渠:徐守恭问他的祖母。
       渠:古汉语中为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 或 她,以及人以外的事物即:它。
       比如
       东汉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说:“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中的“渠”指焦仲卿。
       宋.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的“渠”,指“半亩方塘”的它。
       阿婆:指自己的生母或者祖母。亦是对老年女性的尊称。
      “阿”在吴语语系方言中是第三人称。比如直接称呼祖母为“婆”,在与别人聊天时称呼祖母为“阿婆”。
       下坝乡的徐姓人,为明代开国功臣徐达后裔,徐达(1332~1385),字天德。今安徽省凤阳县人,该地属于吴语语系,徐守恭用祖籍方言称呼祖母为:阿婆。
       分析
       此时的徐守恭家,包括子侄,已然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

       〈读〉
       读得书多未算奇,文章总要入时宜。文风日薄时风下,辜负先生一肚皮:【大意】以教书为职业的私塾先生徐守恭,教导学生说,学富五车的人不在少数,重要的是能够适应时代变迁的潮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反映现实生活,否则,你们便辜负了我对你们的期望。
       入时宜:符合当时的需要和潮流。
       文风:文章所具有的时代性、民族性、普遍性和倾向性现象。借以反映社会风气,体现作者思想作风、语言艺术及综合运用能力。
       时风:时代的风尚、风气。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7 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书赠伍崧生联》清.李鸿章
       考释:凡丁
       天下翰林皆后辈;
       蜀中佳士半门生。

       李鸿章:(1823-1901)字渐甫、号少荃,晚号仪叟。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世人尊称李中堂。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称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中兴四大名臣”。谥号:文忠。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1729982030132.jpg
        
1729982171349.jpg
        
349bec71e2a48693534c9a95d88533d.jpg
    《李鸿章书法》凡丁手机拍于安徽 2023年5月3日
      
f4071888f178f2f179bca3f626a1a2d.jpg
       凡丁手机拍于安徽 2023年5月3日


       联名
       书赠伍崧生联:伍崧生与李鸿章为同榜进士,伍崧生掌教锦江书院期间,李鸿章为其题写此联,赞扬伍崧对弘扬中华文化所作的贡献和产生的巨大影响。

       伍崧生:(1829-1915年)名肇龄,字崧生,䢺坝 钱沟乡人。清道光二十六年(1847)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人称:伍翰林。光绪帝曾钦赐楹联:“天子门生;门生天子。”
       1987版大邑县《䢺江乡志》曰:“并得光绪皇帝亲赐黄马褂一件。”
       䢺坝:今属大邑县。
       民国《邛崃县志.疆土志》41p:“秦始皇建置临邛县时,县治即秦时蜀守张若城(之)临邛城故地也。临邛者,南临邛崃大山也。当时郡县未定,临邛疆土奄有(包括、覆盖)今崇(今崇州市)、新(新津县)、灌(今都江堰市)及大邑之地。”
      〔释者按〕
       1965年2月19日,又将本来属于邛崃县的光明公社划给大邑县,面积共112.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681亩;人口6873人。
        之后划分成大邑县的安顺和三坝两个公社,使而今的䢺江镇,形成一个小盆地。
引 芦山县吕国宾文(摘录)

        天宫庙镇:1950年为邛崃光明乡;1958年与三坝乡合并为光明公社;1962年分置安顺、三坝二个公社;1965年3月5至13日,政协大邑县第二届委员会第五次扩大会议举行,3月8日,省人民委员会通知将邛崃县的安顺、三坝两个公社划归大邑县;1984年为安顺乡;1992年改置天宫庙镇。
       有煤、金、铜、石膏、高钙石灰石等矿产。产天麻、厚朴、黄柏、黄连、大力子、独活等中药材。成都市煤管局、大邑东风煤矿驻此。有水电、采煤、制茶、沙石、造纸等业。
       该文链接:https://www.mala.cn/thread-15970631-1-1.html
        
1729982632898.jpg
       1981版《大邑县䢺江镇志》片段 陈善兵 拍摄于2021年
       伍嵩生在翰林院任职时,曾是权臣肃顺的座上宾,清咸丰十一年(1861),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时将伍崧生罢黜为民。李鸿章为此专电成都总督关照:“老友嵩生,品高望重,齿暮家贫,诸冀垂青。”
       伍嵩生回乡后,先后掌教邛州鹤山书院、成都锦江书院、尊经书院。共讲学三十年,期间刊刻发行史籍甚多,成为清末著名教育家,近现代蜀学启蒙者,引起各界轰动。
       民国《邛崃县志》206p:“伍肇龄,道光丁未(1847)进士,庶常散馆(即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侍讲学士,卒后同乡官绅祠,祀于白鹤山鹤林寺。”
       同《志》236p:“伍肇龄,字崧生,侍讲学士,曾言述而不作。所著《石堂藏书》、《石堂诗抄》随年编刻,虽享大年(指长寿),皆无卷数。
       生平所刻行版籍经史外,以身心性命之学为宗。经类 刻古文《尚书》用新城陈溥本;刻郭注《尔雅》用校勘记;刻《诗说》二卷。史类刻司马温公《通鉴》;刻《史记辑要》;刻俞正燮《少史论辨证》;刻陈广数《辑通鉴赵充国事》。词章刻《寒山抬得诗》;刻《懿叔先生诗稿》;刻《陈广数书牍》。
       而尤专意于宋儒之学,集钞《进思录》而刻之;衍陈广数《正蒙轨物口义》而刻之;采陈广数《性修论》而刻之;采《盱江丛稿》而刻之:又采陈广数《食事积微篇》而刻之,凡皆世道人心计也。
       又采节陆象山集而刻《涵泳篇》。其夫人孙氏 慎仪 能诗,著有《焦尾集》佚,老人(晚年的伍肇龄)为刻八十首诗传世。”
       光绪二十九年(1903),伍嵩生复升为翰林院编修。1907年升为侍讲大学士。后因年迈申请回乡养老,批准后回到四川定居于成都。
       1911年,伍嵩生参加四川保路同志会,走在去制台衙门请愿队伍的前列。
       1915年,伍嵩生病逝于成都,终年86岁,安葬于成都凤凰山。由其门生—近代历史学家、教育家张森楷撰写墓志铭。
如今,大邑䢺江镇 钱沟村中,伍嵩生故居及桅杆尚存。
        
1729982800706.jpg
        
1729982859306.jpg
       伍崧生故居图片 引自“琴书诗画皆好乐”的《寻遗觅踪之:一代帝师伍崧生故居》
       侍讲学士:古代中央政府官职,清代为从四品。主要配置于内阁或翰林院,负责文史编修、分任讲读。
       述而不作:汉语成语。意思是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进行创作。
       刻行版籍:指伍崧生所刻印的书本。即用雕版印刷方法印装、出版的书籍。亦称刊本、椠本、镌本。

       楹联
       天下翰林皆后辈;蜀中佳士半门生:【大意】李鸿章说,伍崧生资历很老,清道光丁未(1847)年以后的翰林院学士们,都算是伍崧生之后的后来人,而四川中部品行和才学优秀的人,有相当一部分是伍崧生这个教育家的学生。
       门生:指求取知识学问的学子与学生,泛指学生与弟子。

       求取知识学问的学子与学生,泛指学生与弟子。
       翰林:中国古代官名,文学侍从中的优秀人才,称为翰林学士。唐代专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号称“内相”。
       明代的翰林学士,实权相当于丞相。
       清代设置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以大臣充任首席翰林学士,称为承旨。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为翰林。
       蜀中:指今四川省中部地区。
       蜀:古国名,距今六千余年历史,为秦所灭。
       西汉.扬雄《蜀王本纪》:“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折权、鱼易、俾明。是时椎髻左衽,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已上至蚕丛,凡四千岁。
       唐《十道志》:“邛州,临邛郡。〈禹贡〉梁州之域。汉武置十三州,在益州之部。”
       梁州:包括今陕西汉中、四川重庆、川西南、云南省、贵州省。
       《续汉书.郡国志》:“益州部:汉中、巴、广汉、蜀;犍为、赿巂、牂柯、益、永昌九郡。”
        
1729980704729.jpg
       供图:董伟
        
1729980975786.jpg
       供图:董伟
        
1729981246698.jpg
       供图:董伟
       清.袁枚《随园随笔.蜀无眉山》:“邛州牧杨宏庆云:人称三苏为眉山苏氏,考之蜀中志书,无所谓‘眉山’者。’”意为宋代的眉山地区,属于古蜀国区域,古蜀时还没有出现“眉山”这个地名。
       唐《十道志》:“眉州,通义郡。〈禹贡〉梁州之域。犍为郡之武阳南境。”
       佳士:品行、才学优秀的人。
       门生:指求取知识学问的学子与学生,泛指学生与弟子。

       伍崧生还主持修复成都望江楼古迹
       1910年某日,伍崧生散步到唐代女诗人薛涛遗址吟诗楼旁,见断瓦残垣,荒草丛生,于是奏请朝廷修复望江楼名胜古迹。获准后由伍嵩生主持修复,楼成题《题崇丽阁(望江楼)》楹联:
       古井冷斜阳,问几树枇杷,何处是校书门巷?
       大江横曲栏,占一楼烟月,要平分工部草堂。
       古井:指薛涛井,旧传薛涛汲此井之水制诗笺。
       校书门巷:指薛涛生活过的地方。
       薛涛为军营歌姬,中唐时期四川边将韦皋(745~805)惜其才气,曾上书为她谋求秘书省校书郎一职。
       工部草堂:指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

       附录
邛崃蒲江合县与分县的一段历史

引自 芦山县吕国宾文(摘录)


       1959年2月15日,(释者按:为了自上而下的全国大跃进而精兵减政缩减机构)邛崃、蒲江两县合并,建立统一的党政领导班子。是年11月25日和28日,中共四川省委和温江地委分别发出通知,撤销蒲江县建置,其行政区域划归邛崃县。
       1960年4月2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蒲江县。
       1961年11月1日,四川省人民委员会第三十三次行政会议通过,并报经国务院批准,恢复蒲江县。
同年11月20日,邛崃县人民委员会向温江专署、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呈报《关于恢复原蒲江县建制的请示报告》。
       1962年1月30日,邛崃县宝林公社四个生产大队(耕地面积7537亩,人口3079人)划入蒲江县。

       释者
       邛崃县境内的邛都国之古城山 和 西汉卓王孙冶铁遗址此时划入蒲江。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9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新津至临邛》清.杨燮       考释:凡丁
       绿遍江乡红渐稀,鳜鱼苦笋正鲜肥。
       鹭鸶巢在远山树,日向水边多处飞。

       杨燮:号六对山人。四川成都人,生活于清乾隆晚期至道光年间。嘉庆六年(1801)举人,曾官县教谕。著有《锦城竹枝词》百余首,详实记录当时成都的社会风貌。

       其中一首描绘成都风光景物:
       一扬二益古名都,禁得车尘半点无。四十里城花作廓,芙蓉围绕几千株。

       诗题
       自新津至临邛:此诗描绘邛崃南河沿岸风光和物产。
      

       1931年以前,尚未修建成都至邛崃公路,清人杨燮从新津到临邛走的是沿南河的古道,沿途有若干桥梁和渡口。杨燮无论选择乘坐轿子、滑竿、鸡公车、骑马或乘船,都能够尽兴地观赏南河沿线风光。

      
       绿遍江乡红渐稀,鳜鱼苦笋正鲜肥。鹭鸶巢在远山树,日向水边多处飞:【大意】杨燮说,每年三四月份,南河中桃花流水鳜鱼肥,正是享用苦笋红烧鳜鱼的最佳节令。他还观察到白鹭等水鸟都将巢筑在绿色的山林中,每日大老远从各处飞到南河畔,散落于水滨觅食。
       江乡:江边的村庄。
       邛崃地方普遍生长慈竹,农家小院的四周尤多栽种,形成处处环境清幽的林盘。
       红渐稀:指花褪残红青杏小的暮春时节。
       宋.李清照《如梦令》词: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鳜(音桂)鱼:亦名桂鱼。肉食性鱼类,味鲜羙。邛崃人叫:巨婆鱼。清嘉庆《邛州志.物产》455p:“张志和诗:‘桃花流水鳜鱼肥。’一名罽(音几)、一名石柱、亦曰冰豚。”过去,南河中普遍生长。
       唐.张志和《渔歌子》诗: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苦笋:慈竹笋。成竹用于加工竹编制品或做造纸原料,嫩笋味道略苦,用开水淖可去苦味。
      
1730204588664.jpg    1730204659677.jpg       
       《鳜鱼》网络图片             《苦笋》网络图片
       鹭鸶:鹭鸶的鸟类包括白鹭、苍鹭、绿鹭、黄鹤等。
       日向:朝阳的地方。


 楼主| 发表于 2024-10-30 04:36 | 显示全部楼层
       《记时艰诗二首》清末.何维棣
       考释:凡丁
       一、
       暑景江原道,邛崃瞥眼过。寒村童击剑,官阁吏横戈。
       到处鸿嗷野,何年虎渡河?荷塘青似海,瓮亭秋色多。
       二、
       桴鼓劳群吏,荆榛尚四郊。好官容世谤,危局重邦交。
       鸿已罗渔网,鸠方妒鹊巢。讼庭清话永,凉月下林梢。

       何维棣:(1844~1925)字棠荪,号卷庵,一号潜颖。今湖南永州市人。晚清诗人、画家,为书法家何绍基之孙,诗书画均得家传。
       清同治丁卯(1865)举人,由内阁中书改官浙江知府。
       清光绪九年(1883)进士,授庶常吉士,四川候补道。有《煮冰词》一卷。
       1896至1897年,首任四川大学校长。
       庶常吉士:从进士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负责起草诏书,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
       (以上见《何维棣:四川大学校长传略(第二辑)》)
       清末,候补临邛知县。
       民国《邛崃县志》183p:“清之季年,道州何维棣由大邑差次邛州,游衍于此,做诗二首以记时艰,备录于此。查维棣,字裳荪,湖南举人,四川候补知县。”
       清之季年:即清代末年。
       差次邛州:意为何维棣按照排名的先后次序,等待候补临邛知县的空缺。
       差次:《汉书.卷三.高后纪》:“今欲差次列侯功,以定朝位,臧于高位,世世勿绝,嗣子各袭其功位。”

       诗题
       记时艰诗二首:何维棣在清光绪九年(1883)考中进士以后,授予庶常吉士官职。清末,在候补临邛知县期间,经江源(今崇州)、大邑到邛州,考查了解临邛地方的民情风俗,以沿途所见做此二首诗。
       〔分析〕何维棣
二首诗,作于清宣统三年(1911)的农历七月二十日,即辛亥革命的次日。

       诗一
       暑景江原道,邛崃瞥眼过。寒村童击剑,官阁吏横戈。到处鸿嗷野,何年虎渡河?荷塘青似海,瓮亭秋色多:【大意】光绪九年(1883)农历六月,何维棣从成都经过祟州、大邑到邛崃,沿途看到偏僻的村庄中儿童在练习击剑,供人游憩的亭阁中有官军荷枪实弹把守,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灾民,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够天下太平!
       不过,临邛城中的“瓮亭秋色”到是格外宁静,因为,瓮亭之北三十步,就是邛州治所。

       按
       明清时期的邛崃县衙门在今海宁房产,而明代的邛州治所在南街今邛崃市委驻地至建设路之间,毁于清末张献忠屠城。
       清初,邛州衙门迁建于汉代的卓王孙府、唐代的水亭、明代的《瓮亭》之处。因为明万历以后,白鹤山《点易洞》旁的临邛八景之《翠阁秋荫》景观消失,清康熙时,将“瓮亭秋色”权当《翠阁秋荫》的代景点。
       荷塘:指今“瓮亭公园”内的池塘。即汉代的卓王孙宅,唐代开凿水池,成为文人雅集,公众游憩之处。明初疏浚唐之水池时,出土卓氏钱瓮两个,州人因建亭蔵之,名瓮亭。清康熙时,知州戚延裔疏浚池塘种莲。
       清康熙《邛州志》61p:“瓮亭在州西,明时州人于卓氏宅址掘得二瓮,皆贮五铢钱,因建亭以藏之,名瓮亭。久圮。康熙乙亥年(1695)知州戚延裔重修,浚池种荷,广植桃柳于四岸,与都人士咸游览焉,因名:大公亭。”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临邛八景》43p:“翠阁秋荫,在州治三十步。”
        
1730234901724.jpg
       《临邛八景图》局部
       暑景:指农历六月。三国.繁钦《大暑赋》句:“署景未徂,时维六月。林钟纪度,祝融司节。大火飘光,炎气酷烈。沈阳腾射,滞暑散越。”
       江源道:崇州的道路。
       江源:位于岷江的上游。汉武帝时,张骞奉汉武帝之命,追溯长江源头,当时缺乏科技手段,张骞误以为岷江是长江的正源,因将秦制临邛县的一处地名命名为:江源。后来称为蜀州、祟庆县,今称:崇州市。
       〔详见清.宋载(大邑县令)《甘泉筇竹》考释〕
       寒村:偏僻冷落的村庄。
       官阁:供人游憩的公园中楼阁。
       鸿嗷野:哀鸣的鸿雁。比喻啼饥号寒的灾民流离失所、呻吟呼号。
       虎渡河:借喻太平。湖北荆江南岸的分流河道,其分江口处称为:太平口。古有虎渡河之说。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载:南宋乾道四年(1168),荆江大水,湖北路安抚史方滋应使人“决虎渡堤以杀水势,由虎渡口向南泄水。”

       诗二
       桴鼓劳群吏,荆榛尚四郊。好官容世谤,危局重邦交。鸿已罗渔网,鸠方妒鹊巢。讼庭清话永,凉月下林稍:【大意】何维棣说,当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后政局动乱,至今百姓流离失所,四郊荒芜。而腐败的清王朝官员无所作为,他预言清王朝的统治,很难度过这个冬天。
       桴鼓劳群吏,荆榛尚四郊:指晚清的时局动乱紧张。
       桴鼓:鼓槌与鼓。指战鼓、警鼓,亦比喻响应迅速。
       荆榛:指丛生的灌木。用以形容荒芜情景,比喻时局艰危,困难。
       好官容世谤,危局重邦交:指清晚期集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等为一生的李鸿章,因祖国不强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作为战败国的使者,被清政府派遣与战胜国的日本交涉,自古道“弱国无外交”,清政府迫于军国主义日本的军事压力,授意李鸿章与日本于1895年4月17日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所以,世人对李鸿章的一生功过,褒贬不一。
       此时的清朝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早年随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与捻军起义并受命组建淮军,擢升为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累加至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肃毅伯。期间办理洋务,并创办北洋水师。甲午战争失败后,作为特使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后被启用为两广总督。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参与“东南互保”并北上谈判,次年与庆亲王奕劻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丒条约》,不久病逝于北京,获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号:文忠。
       梁启超挽李鸿章联:
       太息斯人去,萧条徐泗空,莽莽长淮,起陆龙蛇安在也;
       回首山河非,只有夕阳好,哀哀浩劫,归辽神鹤竟何之。
       梁启超《李鸿章传》摘录:“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若以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一人不足惜,而彼执政误国之枢臣,反得有所诿以辞斧钺,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亦且不复自知其罪也。
自李鸿章之名出现于世界以来,五洲万国人士,几于见有李鸿章,不见有中国。一言蔽之,则以李鸿章为中国独一无二之代表人也。

       李鸿章的书法
         cb36f5d3dda86f7a79cfd3e681782fc.jpg
        
070482a9a5f8e7bfa60b68b27244aac.jpg
          26aa0689024511f4da823264abeabf0.jpg
          9d0312c592e8d45aa7aa8d06f8c66b9.jpg
          147164293a4b58dd8ff412734be0166.jpg
       以上《李鸿章书法》凡丁2023年5月3日手机拍于安徽李鸿章故居
       中华民族屈辱的近代史
       咸丰十年(1860)10月6日,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占据圆明园,英国首相帕麦斯顿下令烧毁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成为一片废墟,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
       同年10月18日,英国米启尔中将率领3500名英军第二次火烧圆明园,将一万零五百卷图书档案,包括有关中国历史、科技、哲学及艺术最为稀世及精美的著作烧毁。
       光绪二十年(1894)7月25日,爆发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清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署者即李鸿章。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奔西安,八旗兵丁和土匪地痞趁火打劫,把残存及修复的圆明园近百座建筑物和珍宝,抢劫焚毁一空,使圆明园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
       鸿已罗渔网,鸠方妒鹊巢:意为鸿雁被渔网困住,斑鸠想占喜鹊的窩。比喻满清国祚衰微,侵略者觊觎中国而虎视眈眈。
       鸿已:比喻将改朝換代唐.许浑《题四皓庙》诗句:“秦法欲兴鸿已去,汉储将废凤还来。”
       成语鸠占鹊巢:斑鸠不去搭窝,却强占喜鹊的巢。比喻列强侵犯中国。
       讼庭清话永:一指光绪皇帝的“中兴”失败后,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纪律松弛,政府公务员只作无关紧要的闲谈;
       二指清末的最后一个邛州知州文德龙,于辛亥革命日—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被驻邛巡防军邬字营书记周鸿勋枪杀于“瓮亭之北”的“邛州大堂”后,民间自发地在“瓮亭西南角”为其建“文公祠”一座,成为当时常话的题材。
       讼庭:指旧时审理诉讼案的邛州大堂,代表清政府执法的地方权力机构。
       清话:无关紧要的话,有多层含义。
       1、高雅不俗的言谈。2、风凉话。3、闲谈。4、指满族语。
       满族:清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逐步统一全国,开始了满族贵族对全国的统治。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凉月下林梢:秋天的下弦月落下树梢。寓意清王朝末日将至!
       凉月:七月的异名。

       释者据此分析
       何维棣此二首诗,作于清宣统末年(1911)的农历八月二十日。
       因为,清末的最后一个邛州知州是文德龙,于狭义的辛亥革命日—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后,被驻邛巡防军邬字营书记周鸿勋枪杀于“瓮亭之北”的邛州大堂内。
       由于宣统(1909~1911)只有三年,何维棣虽然没有等到做临邛知县的那一天,但他亲眼目睹了代表大清王朝在邛州政权覆灭的那一刻!
       宣统三年(1912)2月12日,以隆裕太后名义颁布《退位诏书》,少年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退位,清朝灭亡。
       民国《邛崃县志.清邛州直牧》:205p:“文德龙,字静岩,湖南拔贡,撰修乡土志未成而乱行,腰悬印,身死于邛州大堂。”
       同《志.同志会兵事记》391p:“……州牧文德龙面周洪勋,婉言抚慰,即假存库津捐银款八百两,暂免无事……不料于初九日,洪勋等忽由新津返邛,中有州人胡辉山等一同汹涌而入……直冲衙署月台下,喝左右请州尊文公出语,公从容官服,带差役高和至大堂下,语不多时,勋曰:‘尔乃假同志会!’忽举洋枪毙文公,良可衰恸,会众犹欲割其耳,幸高和以身扑被,哀求始免……”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题宁缃观过楼联》清末.戴纶喆
       考释:凡丁
       其一
       此地颇远尘囂;其人能辨雅俗。
       其二
       三万卷书开眼界;八千年事注心头。

       戴纶喆:清末重庆綦江举人,时为邛州州学训导。
       州学:始于宋代,为官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设立在州县城市,面向城乡求学者,为城市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教育机构,还参与地方文化活动和政务管理。
       训导:学官名称,明清时期为正八品。职责是教育所属生员,包括教训开导学生,评定学生的学业勤惰和品行优劣等。

       联名
       题观过楼联:光绪三十年(1904),宁缃“奉政大夫第”落成之日,邛州训导戴纶喆,为其《藏书楼》题写的楹联,以木刻榜之楹间。
       过:多义词。表示经历、跨越、过度、过错。此处的“过”,指过去的史籍典藏。
       奉政大夫第:本为宁缃光绪二十年(1895)罢官回到原籍邛崃后,选址观音阁与邛州文庙之间建的宅院,宁缃自定义为《遇园草堂》。占地总面积两千余平方米,于光绪三十年(1904)落成,东西呈“日”字形布局,共九个院落,计房间98间,分为东西两部分。
       其中包括家庙、私塾、马房以及池、石、花、树,楼、堂、馆、库,还有消防设施等一应具有。而《奉政大夫第匾》为他人所送,挂在西院门首。
       该宅第仿北方四合院风格,结合川西四合院形制,融入南方园林元素,雕饰精致,形成别具一格的建筑风貌。
       家庙:有官爵者的儒教徒为祖先立的庙,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古代叫宗庙,唐朝始创私庙,宋改叫家庙。宁缃的家庙在今“建工大楼”处。
       私塾:旧时私人办的学校,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教授学生。宁缃私塾在《成都市文物保护碑》位置。
       c82d01a271288bc8d4eb4d6d6e502f0.jpg
       建国之初,日字形宅第的东边部分被邛崃建筑公司和居民占用,后又被陆续拆迁建为:建工大楼。现今兴贤街口的邮政储蓄银行亦属原“奉政大夫第”范围。
       《奉政大夫第》今仅存西边部分的九个院落,由宁缃的后人居住。1985年被成都市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称:宁宅。
      
1730598003775.jpg    1730598082916.jpg    
       《宁缃像》                    《奉政大夫第的西院门》
       宁缃:(1846~1921)邛崃东街人,祖籍固驿白马寺(今属前进镇)。晚号:遇园老人。清光绪戊子科(1888年)举人,因遇父丧,未能参加吏部铨选,诰封为:奉政大夫。任咸安宫教习,后来官直隶丰润县知县、直隶祁州(今保定)知州,晚年仕途与生活挫折,但凭着渊博的学识,于生命的末期担纲主修民国《邛崃县志》,从而实现了老骥伏枥的报负。这种精神品格,令人油然生敬!
       铨选:唐宋至明清时期的一种选官制度,即由吏部负责选拔文官;由兵部负责选拔武官。而更高级别的官员,则由皇帝直接任命。
       诰封:封建王朝对官员及其先代、妻室授予爵位或称号。即由皇帝诰命授予“奉政大夫”的爵号。
       奉政大夫:文散官名。清代的正五品文官,一概授予“奉政大夫”爵号。
       咸安宫教习:清雍正七年(1729),为教育清内务府三旗子弟而开设的官学,专门培养国家重要干部,教书的先生大部分都是翰林。
       教习:学官名。明代选进士入翰林院学习,称庶吉士,训课庶吉士者曰教习。
       遇园老人:宁缃将“奉政大夫第”定义为“遇园草堂”。光绪三十年(1904)落成时,宁缃59岁,自称为老人,希望随遇而安。
       〔按〕
       此“遇园”与近年投资3亿,收集500万个古建筑构件,所打造的南京徽派古典园林“遇园群落”无关。
       宁缃《戊申人日》诗:
       四十年来冠与裳,盔簪枥马是他乡。戊申人日题诗句,人在遇园新草堂。
       草堂兰蕙盈阶长,萧萧竹露当窗响。槛外梅花报早春,红霞衬贴绿云幌。
       戊申人日:1904年正月初七日。
       人日: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传说女娲初创世界上的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宁缃《归思引》诗
       序:室成兴咏,(光绪)甲辰(1895)初冬罢官回籍,卜宅于城之东南隅(观音阁地方),随遇架造,不在高闳。聊以拟伏(夏天)臘(冬天)避风雨而已。
       诗:
       仕进疑无路,归田计有余。未知苍苍者,命我是如何。
       归田:指辞官归故里,退隐。
       另外
       宁缃有《观过楼》诗概括《遇园》全貌:
       重屋规古制,形体狭而修,藏书几多卷,名曰观过楼。
      【大意】宁缃说《遇园》的建筑,按照宋代将作监李诫奉敕编修的《营造法式》建成,庭院为东西长的“日”字形,以藏书楼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
      〔释者〕

       宁家人说,西院墙为砖墙,最西边为宁缃办的私塾位置,现立有:《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东院墙为土筑墙。建国后曾为民居及邛崃县建筑社,今建为“建工大楼”一座。
        
8825786dfc49e5f9ae7782f54ffa85f.jpg
       建工大楼
          0aa56d3c6f3fddb685573599f2c5ac6.jpg
       现代街道比屋内高的宁宅
       (以上图片凡丁手机拍摄于2024年11月2日)
       重屋:屋顶分两层的房屋。
       过:指所藏过去的史书典籍。

       楹联一
       此地颇远尘囂;其人能辨雅俗。【大意】戴纶喆说,宁缃将所建的《奉政大夫第》称为:遇园。园内没有人世间的烦扰、喧嚣;园主人有高雅的情趣。
       据戴纶喆的原注说,此联木刻悬之观过楼两楹。
       又据宁缃四世裔孙女—宁守英说:“《观过楼》即现今进入‘宁宅’的大门左边的建筑物。”
       楹:房屋一间为一楹;指《观过楼》两边的前柱。
       尘囂:嘈杂的说话声、骚动、吵闹、骚乱、骚动、喧嚣。

       楹联二
       三万卷书开眼界;八千年事注心头。【大意】戴纶喆说,《观过楼》的藏书达三万册,让人大开眼界。这些典籍里边,记载三皇五帝以来中华民族八千年文明的往事,同时盛赞宁缃读万卷书而博古通今。
       据戴纶喆联的原注说,此联木刻悬于观过楼的楼门。据宁緗后人说,观过楼的楼门在“天天房产”一侧。
          3a33ef9642330e726edd8fd1d8514f2.jpg
       〔释者〕
       现今“宁宅”大门左边建筑物上层即《观过楼》。他人送的《奉政大夫匾》悬挂在贴对联门的上方(未保存)。
       按
       辛亥(1911年)之秋时,驻邛巡防军邬字营书记周鸿勋率部起义后,在州牧文德龙眼镜盒内搜出宁缃回复文德龙欲将家属安顿在宁宅的函件,遂将宁缃拘禁于北街陕西馆中,三日后罚钱五百放还。
       期间地痞流氓闯入宁宅,大肆抢劫观过楼中的藏书和宁缃平生所著《遇园丛书》文稿,连同宁宅中财物多被地痞抢劫,事发后,宁缃将残稿编成《蘦芗草堂文集》(含诗、文),于甲寅年(1914)石印存世。

       1990年夏,宁缃孙宁稚武手抄《蘦芗草堂文集》进行复印。
          1730599457554.jpg
       按,蘦芗(音令乡):【說文】蘦,大苦也。芗,香草名。又谐音宁缃。
       该文集含诗歌,是研究宁缃生平的珍贵史料,还涉及邛州地方乃至国家历史。
       其中的《西园》诗,描写宁宅的秋季景致:
       丹桂花开八月初,吟香依竹性萧疏。夜来更有醺醺味,云是秋羅月似梳。
       秋羅:质薄而轻﹐有条纹的丝织品。
       另外,宁缃青年时期在北街陕西会馆内住读时,称其斗室为《琅玕小舍》。宁缃的《琅玕小舍》诗描写其环境。后来在宁宅的规划设计中,含有陕西会馆建筑风格的元素。其诗曰:
       开轩对寒碧,独坐天方曙。红日生于东,晓风犹在树。
       幽篁迎朝晖,密叶垂青露。流光正洋洋,竹影摇窗户。
       粉壁舞虬龙,生动无定处。忙里惜光阴,适得闲中趣。
       琅玕:指陕西会馆内的美石和珍稀花树。
       寒碧:清冷的碧色。
       幽篁:指会馆中的千竿翠竹。
       宁缃《绵绵室》诗,记宁宅内的东风堂:
       春醉东风堂,庼秋收雁来稻粱。中有绵绵一室,停云伫月留香。
          a426c1e141df3e0af3393ea6ca00867.png
       《东风堂》前的《停云伫月留香》匾
       据宁缃后人说
       《停云伫月留香》牌匾,系用名贵酸枝木(即红木)加工而成,原为红底绿字,十分醒目,文革初期,为防红卫兵打砸,取下用毛刷沾洗衣粉擦洗隐藏,成为现今模样。
       庼:音顷。长而小的厅堂。
       绵绵:连续不断。

       另选
       宁缃诗三首,以对宁缃的《遇园》位置和宁缃作粗略的认识。
       1、《校书》
       观音阁前观过楼,拥书万卷不封侯。
       绿阴满座客来少,自检残篇自校雠。
       【大意】宁宅说,他的藏书阁东边有古庙名:观音阁。观过楼藏书万卷,拥有的知识财富胜过封侯。宁缃还说,他的遇园内绿树成荫,没有访客时便在花园的树阴下研究古籍。
       校书:校勘书籍。
       观音阁:始建于明代以前。建国后曾先后改做邛崃火硝厂 和 邛崃螺钉厂。后拆建为今文庙街的北段和街房。
       民国《邛崃县志》179p:“吕真君(呂洞宾)庙在兴贤街观音阁前,北向,匾曰:《浮佑帝君》亦称:纯阳观。查观音阁地段是城内东南水汇之区……明末毁尽,不可考也,前清乾隆中年,州牧林守鹿重建观音阁,南向。道光初年,州牧德裕奉勒建修呂真君庙,卜于阁后,改作北向。故吕真君庙在前,观音阁在后,所有当街石坊,俱移两旁。”
       校雠:即研究、整理古代文献。

       2、《泮池春水》
       堰水春流入泮池,斯文一脉自涟漪。紫荆花好西头见,绿浪风来东面吹。
       云养晴天明似镜,月临清沼半如规。年光转眼逢初夏,荷叶圆浮十亩陂。
       【大意】宁缃说,他的藏书阁—观过楼前即十亩面积的邛州文庙前之泮池。白天,池中的绿水泛着涟漪,才露尖尖角小荷和池西岸的紫荊花树,被初夏的东风不断拂动。到晚来皓月当空,照在好像用圆规划出来的半圆形池塘上。
       堰水:文脉堰之水。
       泮池:即泮宫之池,为官学的标志。即文庙前的半月形水塘,俗称:月儿塘。亦在宁宅对面的南方。
       半如规:用圆规划出的半圆形。
       陂:池塘亦称陂塘、陂池。

       3、《蘦芗草堂》
       草堂林壑美,地本在成都。移帖钟山馆,遂名隐士庐。
       至今朝市改,捷径已荒芜。后若有来者,但见诗与书。
       【大意】宁缃说,他将自己居宅定义为:草堂。他曾经考虑定居成都,但因成都时局混乱,不适合隐居生活。如果后来有人想要研究他的话,请看《蘦芗草堂》这本书。
       移帖钟山馆:孙中山纪念馆在南京钟山的中山陵东侧。借指清朝灭亡后,中华民国政府设在南京。
       隐士庐:中华民国成立后,宁缃想隐居起来。
       至今朝市改,捷径已荒芜:改朝换代以后,前清遗老彻底失去做官的途径。
       诗与书:指《蘦芗草堂》。

       释者按
       由于宁缃博古通今,当新修民国《邛崃县志》时,被聘为邛崃县志书局局长。
       民国《邛崃县志》始修于1919年3月,1920年底修成,等待出刊期间宁缃病重,日日盼望该《志》出版。1921年暮春(农历三月),当家人将刚出版的《邛崃县志》报送至宁缃病榻前时,宁缃溘然而逝,葬于前进邓山扁。

       附录一
       新修邛崃县志书公牍
       邛崃县志事刘敻为照会事
       志乘之作,上古重之。其礼教政刑,上固有所承,而境有异宜,俗固不同,则所以率斯民者,岂能一概而悉臻乎?况当耄旧懿美,后进之仪范,曩(昔)时之治忽,将来之师资。苟令阙(缺)疑无考,后有作者,将奚(疑问代词“怎么样”)所本?……昔旧志存书逾百年矣……历年多则惧于忘轶,今而修之,维其时矣……
       为此
       照会志书局正局长宁云若先生。
       中华民国八年三月十四号

       附录二
       邛崃县志事刘敻为照会事
       查县志事宜早有成议,并经贵局长著手撰述,只以款末筹妥,开局无期。民国九年税银开征,议定按正粮每两加收一角,可收入银一千三百(银)元。除解省志费六百四十元外,尚余银六百六十余元,专作修志之需。
       款既有着,局应亟开,不日告成,端资硕望,并已照请曾君礼藩(曾光爔)、龚君秉衡、陶君松龄,悉充总纂;樊君锦云任总采访;另设纂修五员。应请贵局长因事选才,以资襄赞……剋期开局办理,实为公便。
       为此
       照会志书局局长宁云若(宁缃)先生
       中华民国九年四月十六号

       附录三
       邛崃县知事公署公函
       重修四川通志局函开迳(直截了当)启者(宁缃)
       窃四川重修通志,经熊督军(熊克武)、杨省长(军阀杨森)会商设局,于五月二十三号成立。查各县县志曾由省长迭次催修……测计全川各县,悉当一律成功矣。惟通志开办,所资于县志孔急。成都存古书局,止存有各县旧志数十通……旧志之可因者,不得其半,全赖新志加意网罗速成令典。
       谨蕲(期)各贤令尹(县长)及耋儒硕学,先写副本见寄……至(于)有向无志书之县,尤望官绅及时刱举(特举),但期文献可征,言之有据,正不必以繁富为美观……请依是为征采,维通识裁览焉……
       此致
       邛崃县志书局
       中华民国九年十月二十三号

       附录四
       邛崃县知事罗金元
       邛崃县知事公署公函
       迳启者:查县志修纂已久,脱稿无多,前经开会讨论进行之法,决定于本年十二月上旬修竣。即于是月停支舆薪各费,另行酌送酬金以资润笔。
       并查采访事务业已完毕……即将总采访及从前绘图员月薪停支以节经费,实为公便。
       此致
       修志局局长宁
       中华民国九年十二月三号

       【注】
       有关宁缃的资料来源:1、民国《邛崃县志》;2、1993年版《邛崃县志》;3、对宁缃后人的直接调查访问。


 楼主| 发表于 2024-11-5 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宴一体堂楼座即景》清末.宁缃
       考释:凡丁
       一体堂前旧学宮,庠门画掩鸟呼风。萋萋芳草供游牧,籊籊渔竿作钓翁。
       白雨跳珠荷叶上,红云点翠藕花中。是谁酒后留佳句?醉倒小楼墙角东。

       宁缃:(1846-1921)详见前考

       诗题
       宴一体堂楼座即景:清末至民国时期,邛崃县的慈善组织《同善会》,设在文庙对面的《一体堂》内,宁缃应是《同善会》的重要成员,故参加该会的工作检查后的聚餐,时间应是当年的六月。
       一体堂:全称为“一体堂宅仁医会”。始建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为有明一代全国性社会医学团体,不仅是中国最早的社会医学团体,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民间科技团体。创建者为明代医家—徐春甫。邛州一体堂为分会之一。
       摘引《中国中医药报》8版原文说明
       作者:甄雪燕  2023/02/7
       一体堂有两方面的深意。一是同门、同道。医道同门,授受相传,原本是一体;二是医患一体,医者应该视患者的疾病犹如自身的疾病,才能尽其所能去医治。“宅仁”指“宅心仁厚”,既是医会建立的宗旨,也是“医乃仁术”理念的体现。
徐春甫:(1520~1596)字汝元,祁门(今安徽歙县)人。出身于诗书之家,后因体弱多病改习医业,拜祁门名医汪宦为师。在汪宦的精心指导下,徐春甫博览医著,认真钻研《黄帝内经》等医学经典,精通内、妇、儿诸科。后来寓居京师,开设“保元堂”行医。因医技精湛,在嘉靖年间应诏治愈了穆贵妃危症,被授予太医院吏目。
       徐春甫在整理古代医籍的基础上,撷取各家之长,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古今医统全书》100卷,概括了明代以前中医学的主要成就,被列为我国十大医学全书之首。
       徐春甫在《古今医统大全.医道》中,提出“学问始乎诚意”的观点。他认为读书要有“纯一不二”的精神,必须细心揣摩书中的道理。在阅读医书时,对书中记载的一诊一视、一方一药,都要穷其要领而后用。
       明隆庆二年(1568),他利用任职于太医院的机会,效仿当时儒家孔门“文会”的形式,与志同道合的医界同仁一起在顺天府(北京)组织成立了“一体堂宅仁医会”。
       宅仁以为会
       一体堂宅仁医会共汇集皖、苏、浙、闽等8省客居京都的名医46人,其中包括太医院院使、院判、吏目、御医、冠带医士、医士和户部郎中、儒士、廪生等。
       一体堂宅仁医会的《会录》包括会员的姓名、会款、会约和医学箴言等条文,已具备了医学学术团体应包括的所有要素。
       医会的条款共有22项,即:诚意、明理、格致、审证、规鉴、恒德、力学、讲学、辨脉、处方、存心、体仁、忘利、自重、法天、医学之大、戒贪鄙、恤贫、自得、知人、医箴、避晦疾。
       一体堂宅仁医会作为切磋技艺的学术组织,促进了京城乃至全国的医学学术交流,对规范医德、提高医技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亦为后世科技社团的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注】
       甄雪燕:女,1976年12月生。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史文献学副教授。主要承担留学生、七年制、五年制本科生的《中国医学史》、《世界医学史》课程教学与研究工作。
       按
       邛崃同善会设在一体堂内,亦“宅仁以为会”,其成员为分布各乡镇的商界老板和乡绅、医生、市民等。
       民国时期的邛崃同善会会长为德生园(文君街醬园作坊)的老板孟相成(约1892~1960)字:之明。卧龙乡杜桅杆的“孟大院子”人;管事由三步石街人张和尚(佚名)担任。

       所有成员,平时寻访搜集民间疾苦之声,并及时将救济物品如衣服、器物、大米、腊肉等物资发放到贫困人户,对死后无力下葬的人家还施给棺材。
       谭光前《临邛风物赋》曰:“大成殿之照壁,重道崇儒。护国庵中,创建济贫医馆;月儿塘畔,落成一体善堂。
       谭光前:(1904~1988)又名:谭纶(音官)。学道街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临邛古城的历史文化,典籍掌故知之甚丰。曾致书上海辞书出版社,指出初版《辞海》中两处古临邛历史人物:严君平、计有功的舛误。该社总编办公室回函给以肯定并致谢,承诺再版时更正。
        
1730707839482.jpg
       〔原文〕
       许先生同志:
       4月18月获悉,承关心《辞海》工作,谨致谢先生。
       您对〈计有功〉〈严君平〉条的意见是对的,当在今后修订时改之。
       现随信寄上简化本书册,请继酌,欢迎你继续来信提出意见。
       此致
       敬礼
                                                              1983年5月15日
       (引自谭炎培《我的父亲谭光前》)
        
1730765485323.jpg
       《谭光前先生像》提供人:谭光前先生次女谭炎培(已故)
       释者:大成殿在文庙内,为祭祀孔子的最高级别庑殿式殿堂,因孔子被后世封为:大成至圣先师。而文庙前的月儿塘前有照壁。
       释者:济贫医馆在南岳寺的护国庵中。
       〔原注〕
       护国庵:在南岳寺内,地址在今电信局内。
       释者:清末民初,护国庵改作济贫医馆,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1950年前,有封营的封国权在此对付不起药费的患者进行施药。封国权殁后,其妻李正果坚持到1950年。
       另外,封营黄鹤堂寺庙中设有“恤体堂”。为封国权发放“飞纸米”的地方。
       飞纸米:一是四五月份青黄不接时期;二是腊月春节前。封国权四乡串访,当遇到求助人时填写数量于表格后签章,求助人以此为凭,到同善会或者封营的“恤体堂”领取大米,称为“放飞纸米”。
       月儿塘:为原文庙前的泮池。
       释者:泮池象征孔子的洗墨池。上世纪八十年代改建为体育场,今建为商住楼房。
       一体善堂:地址在原邛崃县广播局。
       释者:邛崃的一体堂在原文庙前的泮池西边,1956年划作邛崃县木材公司驻地;1963年,木材公司迁至南河坎镇江王庙后,一体堂划作邛崃县广播局驻地;如今拆建为商住楼。
       (引自《邛崃民国时期的慈善组织—同善会》文 讲述:孟永儒、封家炳、姚德珍  整理:凡丁。时间:2022/3/8)
       链接地址:https://bbs.mala.cn/thread-16312029-1-1.html

       即景:宁缃就眼前的景物,即兴创作的诗歌作品。

      
       一体堂前旧学宮,庠门画掩鸟呼风。萋萋芳草供游牧,籊籊渔竿作钓翁:【大意】宁缃说,一体堂在始建于唐代的学宮对面,学宮内古柏森森,楠木成林,有各种鸟儿飞翔鸣叫。学宮前的半月形泮池—月儿塘畔芳草萋萋,有儿童在放牛,池边还有老人垂钓。
       泮池:位于文庙大成门正前方的半月形水池,意即“泮宫之池”,邛崃人叫“月儿塘”,为文庙的标志。
       泮宫:古代的国家高等学校。
       旧学宮:指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四年(630)的邛州学宫,不同时期分别称为府学、州学和县学,亦称儒学或者学宫,性质为官办的学校。
       旧学宮旁边先后有梓潼帝君祠和文昌宫,总体位置在今邛崃市宾馆。
       邛州的梓潼帝君祠,出现年代大约在东晋时期,为纪念赿巂(今西昌)人张育而建,后称:文昌宮。而全国南北都有文昌宫。其标志性建筑为:聚奎楼。清代的邛州文昌宮之聚奎楼,在小南门城楼上面。
        
1723850692302.jpg
       《民国老照片中的背景聚奎楼》
       相传
       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名张亚子,张亚子本名张育,出生于西晋末年的越巂金马山下观音泉边的芦林沟。东晋宁康二年(374),起义抗击前秦苻坚时战死于梓潼,当地人于七曲山建“七曲大庙”,尊张亚子为梓潼神,被民间一直视为:文昌祖庭。
        
1730765957137.jpg
       《魁为斗之首的天上文昌祖庭示意图》凡丁拍摄于央视频道
        
1730766061517.jpg
       《与文庙一墙之隔的山西浑源县文昌宮中的文昌阁》凡丁拍于2024年7月
       山西浑源文昌宮视频(凡丁制作)
        
[media=x,500,375][/media]

       而全国文庙的标志性建筑为:大成殿 和 泮池。
       所以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以前,今文庙街叫:育才街。或称:学街。光绪三十一年废除科举制后,读书人不再祈求“魁星点斗”中科举,故全国范围保留下的文昌宮很少,而多保留下文庙,有的文庙中设有一个《文昌殿》,从而邛州将先前叫的育才街(学街)改称为“文庙街”至今。
       又由于文昌宮与文庙多建在一处,民间常将两座不同祭祀对象的建筑笼统地称作“文庙”。
       按
       邛州文昌宮原先在张若城北的喻坎,康熙三十五年(1696)重修于瓮亭处的州治东一里之文庙西边,未修文昌宮前有文昌祠。嘉庆六年(1801),奉圣诏将文昌帝君列入祀典,祭祀规格与武庙(即关羽庙)相同。
       而
       道光年间由民间的“郡人朱鉴”集资建修之文昌宮,在东门外二里,原为惠泉庵旧址。
       清嘉庆《邛州志》214p:“文昌宮,在州东一里,康熙三十五年(1696),知州戚延裔重修。乾隆三十年(1770)知州王采珍增修拜庭……按近世以宋封梓橦英显王当之。神 姓张 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殁,人为立庙。嘉庆七年(1802)奉旨春秋致祭,列入祀典与武庙同。”
       民国《邛崃县志》170p:“(道光时的)邛州文昌宮在东门外,距城二里许,庙临大路,规制宏敞,本惠泉庵旧址,道光年间(1821~1850),郡人朱鉴集资建修,用二月初三日为祀神宴会之期,文武生以新列胶庠(即学校)者,以入庙为荣,(建成以后)地方官春秋祭祀,皆籍(借)此举行……光绪元年(1875)改(文庙旁的)文昌宮为:文庙。以学宮为:圣庙。民国元年(1912)停祀。”
       (参见清.工德纯《张公柏》考释 及 凡丁《邛州文庙和文昌宮再考》)
       庠门:古代乡学之门,学校之门。在文庙以西的文昌宮一边,而文庙只是祭祀孔子的场所。
       游牧:本意指居无定处,从事畜牧的民族。此处形容小南门一带当时芳草萋萋,常有牧童放牧。
       籊籊(音惕)钓竿:长而细的钓鱼竿。

       白雨跳珠荷叶上,红云点翠藕花中。是谁酒后留佳句?醉倒小楼墙角东。【大意】宁缃说,从一体堂楼上的窗户望文庙前的泮池,发现六月的天空突然下起的冰雹在荷叶上面弹跳,而翠鸟却忙着捕鱼,包括牧童放牛和老翁垂钓的场景太深刻了,因而诗兴大发,即兴题下此诗后醉倒在一体堂的墙角。
       白雨跳珠:词出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白雨:即冰雹。《中国谚语资料.农谚》:“六月六,白雨足。”原注:“白雨,即雹。南方称雹为白雨,盛夏益多。”
       红云点翠:翠鸟捕食泮池中鱼儿的场景。
        
1730632667514.jpg
       《红云点翠1》网络图片
      
1730628229557.jpg
       《红云点翠2》网络图片
       翠鸟:分布于中国南方地区,包括四川、云南,直至西藏南部。自额至顶蓝黑色,杂以翠蓝横斑,背部辉翠蓝色,腹部栗棕色,嘴和脚赤红色。


 楼主| 发表于 2024-11-5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我纠错:《辞海》总编办公室回函中译写的“谭先生”错写成“许先生”!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