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2538457156@qq.c

历代名人吟咏邛州杂诗辑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7-3 0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宿两河口》清.潘元音
       考释:凡丁
       群山高不极,烟雾忽吞吐。溪水杂云流,飚驰如狂弩。
       山鬼相与号,啾啾来暮雨。宝灯亦何奇,明灭耿高树。
       卧去闻清磬,平生殊自娱。

       潘元音:字希声,号东庵,成都华阳人。乾隆庚辰年(1760)举人,乾隆乙未、丙申、丁酉(1775-1777)共三年掌教邛州鹤山书院,1792年任广东阳山县令,嘉庆十二年(1807)在“慈音寺”所建的“元音书院”现为:天府新区华阳实验小学。有《东庵诗文集》传世。
       潘元音曾在《重经临邛》〈序〉中说:“余于乙未、丙申、丁酉掌教鹤山书院。”
       掌教:教官,主管教授。汉.徐干《中论.治学》:“故先王立教官,掌教国子,教以六德。”
       鹤山书院:邛州蒲江县人魏了翁,于南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建在临邛白鹤山下地名“枕山”处的书院,南宋绍定五年时由理宗皇帝手书《鹤山书院》题匾。后几经辗转迁建于书院街口,现为前邛崃一中的教师宿舍。

       诗题
       宿两河口:潘元音从大邑县到邛州时经两河口在此住宿。
       两河口:又名双河场,今属大邑县雾山乡,因䢺江上段的支流—长河和大河在此处汇聚,故名。东流至䢺坝时始名:䢺江。
       䢺江:大邑《䢺江镇志》:“䢺水发源于邑西,上流有二,一名长河,由燕子岩、双柏岩起水,下流至九层岩,总汇大飞水、小飞水两处瀑布;一由打索厂起,名大河,俗称:飞水涧。至天车坡与小河子汇合至双河场(又名两河口),与长河合流,下又汇大、小龙溪,扬、李、黎沟诸水,至隆兴场(即䢺坝)遂名:䢺河。下流或入斜江,或入临邛之南河,而总汇于岷江。”

       诗
       群山高不极,烟雾忽吞吐。溪水杂云流,飚驰如狂弩。山鬼相与号,啾啾来暮雨。宝灯亦何奇,明灭耿高树。卧去闻清磬,平生殊自娱。【大意】两河口地方的山重重叠叠,山顶终年雾气缭绕,溪水和大小飞水从云中飞流直下,迅速如弓弩。暮雨中传来猿的啼声,数十里外王泗镇之高堂寺佛灯在暮色中闪烁,还隐约传来和尚功课时的敲磬声。
不极:多义之无穷;无限。

       飚驰:形容声势大,速度快。
       山鬼:此处指生长在邛崃山中的猿类。屈原《九歌.山鬼》中将猿类描写为美女形象,寄托屈原的爱国忠贞情怀,后世据此将“山鬼”描摹为骑着赤豹,还跟着一只毛色有花纹的狸猫之仕女形象,且成为若干传世名画。
       屈原《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1719827276182.jpg
         
元 赵孟頫《九歌》册页《山鬼》图       又
       宋代人认为“山鬼”是山魈,即猕猴的一种,四肢粗壮,蓝脸红鼻。
       (参见清.王曰曾 《三过邛州》诗中“残月听啼猿”考释)
       啾啾:形容猿类的凄厉叫声。
       宝灯亦何奇,明灭耿高树:指大邑八景之一的王泗镇高堂寺里的佛灯,照射到了两河口地方。
      《四川通志.古迹》载:“每当风清月朗之霄,有无数金缸,晶莹闪烁,照耀林峦。天气晴朗,夜看圣灯,飞舞林峦。”
       清乾隆大邑县令宋载《高堂圣灯》诗:
       不息传灯照未穷,高堂闪闪集因风。夜来取次凭虚望,多少烟山锁落红。
       (详见宋载《高堂圣灯》考释)
       明灭: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耿:光也,照也。古文《尚书》曰:“文王之耿光。”《离骚》注曰:“耿,光也。”又曰:“耿,明也。”
       清磬:清脆悦耳的磬声。


 楼主| 发表于 2024-7-6 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
       两河口:又名双河场,因䢺江上段的支流—长河和大河在此处汇聚,故名:两河口。东流至䢺坝时始名:䢺江。
       两河口古属䢺国,国都在䢺坝,国土包括邛崃大同及白鹤山区,秦始皇时归顺。民国十五年(1926)设双河乡,属大邑县。(此为2022年12月4日实地调查)
        
1720182224959.jpg
       清嘉庆《邛州志.大邑县》84p:“大邑县秦属临邛县,汉属蜀郡江源县地。晋以后为晋原县地。唐.咸享二年(671)析置大邑县,《寰宇记》其域广大,遂以为名,属邛州。宋属临邛郡,元、明属邛州。”
       1965年邛崃县光明公社(含天宫庙、三坝、安顺、马桥)划属大邑县,1981年重命名为:雾山乡。之后更名为:䢺江镇。镇政府驻地:䢺坝场。
        
1720181360077.jpg
   附《大邑县䢺江镇志》拍摄:陈善兵
       䢺江:大邑《䢺江镇志》:“䢺水发源于邑西,上流有二,一名长河,由燕子岩、双柏岩起水,下流至九层岩,总汇大飞水、小飞水两处瀑布;一由打索厂起,名大河,俗称:飞水涧。至天车坡与小河子汇合至双河场(又名两河口),与长河合流,下又汇大、小龙溪,扬、李、黎沟诸水,至隆兴场(即䢺坝)遂名:䢺河。下流或入斜江,或入临邛之南河,而总汇于岷江。”
        《大飞水》拍摄:善兵                            《大飞水》拍摄:凡丁
      
1720213956095.jpg              1720214055785.jpg    

 楼主| 发表于 2024-7-6 05: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临邛道中》清.潘元音
       考释:凡丁
       七里香开花似锦,半堤春涨柳如丝。无端走向临邛去,醉卧文君井上时。

       潘元音:见前考释。

       诗题
       临邛道中:潘元音从成都经大邑至邛崃桑园镇,顺西河至公孙述城(遗址)再到明清临邛城,泛称临邛道。
      

       公孙述城在西河的东边,北城门约在四川省汽车六十四队,南城门内即龙兴寺遗址。西汉末年,王莽时期(公元9~23年)之“天凤”年间(14~19),“导江卒正公孙述”新筑临邛城,并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四月称帝,国号“成家”,到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36)止,后为邛州城治所,明初毁于兵燹。
       明《一统志》:“公孙述城在‘邛县’,即古邛州城。西汉末,公孙述为导江卒正,驻临邛,即此城也。”
       导江:清代及以前对长江的旧称。
       参见清.光绪版《导江图》供图:董伟
        
1720215054041.jpg
       导江卒正:王莽新朝官职名,职务同成都太守。
       公孙述:(?~36)陕西扶风茂陵人。王莽篡汉,公孙述受任为导江卒正。王莽末年,公孙述自称辅汉将军兼领益州牧。建武元年(25年),公孙述称帝于蜀,国号:成家。年号:龙兴。建武十一年(35年),大司马吴汉举兵来伐,尽诛公孙氏,计公孙述割据称帝共十二年。
       清康熙《邛州志》41p载:“公孙述旧城,即古邛州,西汉公孙述所筑,在今城隍庙(指康熙以前的城隍庙,在善恶坝)右侧,高垠直下,路口土城是也。”
       又
       清康熙《邛州志》41p引〈旧志〉:“临邛旧县,州南五里,秦时置,元并入邛州,(元代)州治在公孙述旧城。”
       按
       元朝末年,红巾军统军元帅明玉珍从湖北入川,占据重庆、成都和古蜀国的临邛。1361年成立夏政权,自号:陇蜀王。改元:天统。1365年其子明昇十岁时继位至1376年,夏政权共长达16年,统治今四川、重庆,包括陕西西南部及青海、甘肃南部地区。
       见《邛崃文史选集.上》胡承志〈邛崃的城墙〉文16p:“据史料载,元朝末年(1361),明玉珍入川据有成都,号:陇蜀王。(1365年其子明昇继位)后被明将汤和灭亡。明洪武九年(1376)‘夷其(公孙城)城堡,降县附嘉(即现今乐山市)。’这时的邛崃县城墙没有了,到1414年(永乐十二年),邛崃县县官门仲昌为了御敌,率民立棚御之(即现今临邛城)。”
       而
       朱元璋于1368年方才在南京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晚于明玉珍称帝时间七年。
       因为
       明玉珍称帝之初,陕西白不信、李喜喜部兵败入川,称为“青衣军”,投降明玉珍后,攻占天全州大部分地域。
       所以
       明洪武九年(1376),一说洪武六年(1373),朱元璋率领汤和、傅友德军入川,待平定明昇[即将明昇迁徙至高丽(现今朝鲜)]后,挥兵至天全,土司高国英投降,改“天全招讨司”为“天全六番招讨司”,治所设在始阳镇,直隶四川布政司。
      《明实录》载:“洪武六年十月丙午( 1374 年1月22日 )置天全六番招讨司,秩从五品,前土官高英为正,杨藏卜副之。”
       (以上见天全县政府《土司文化》)
       再
       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讨伐明昇时,下旨将“公孙述城夷其城堡”,还将“邛州”降为“邛县”附属于嘉州(今乐山市),“公孙述城”遂成史称的“临邛废县”。
       因此
       明《一统志》记:“临邛废县在邛县,汉置,属蜀郡,隋属雅州,唐、宋为邛州治,元省入州。”
       而
       原明清临邛城北门外500米外即小路,逐渐西偏后接公孙城北门及张若城北之喻坎,使三城相连。其中,从公孙城北顺西河经林凤庵、赛凤庵、大钟寺再转至桑园镇。
       现之从五板桥经临邛城北门至桑园镇的道路,系1943年扩建桑园机场时(1939年始修)为了运送机场大型设施,扩修成都至邛崃的“川康公路段”,其中,扩修距城五里的五板桥至东门路段,为兴贤街“集成烧房”老板李毓兴。

       李毓兴:(1900-1960)是释者姐夫郭绍宏的父亲,李家世代以郭、李二姓为姓氏。
       另外
       由他人捐资新开东门外至北门外路段,再经过罗店子、新店大钟寺、清泉殿 到桑园机场之大路。
       其中,东门外至北门外路段,改革开放时叫:富民路。今名:文星街。
       当从北城门经好静庵(即今“凤求凰公园”)、罗店子、新店大宗寺、清泉殿至桑园机场的汽车道通车以后,公孙述城北古道方才逐渐被废。
       同时诠释了这段新路呈C形的原因,是由于明初临邛城东移后,新路线刻意将三城相连,方便贩夫走卒通往芦山以远。

       (参见 清.特授四川邛州直隷州即補府正堂鄭《赛凤庵碑诗》考释)

       诗
       七里香开花似锦,半堤春涨柳如丝。无端走向临邛去,醉卧文君井上时:【大意】潘元音没有理由,纯属散心地来到临邛,时值春季,沿途山花滥漫,绿水河堤,燕子在柳丝间穿梭般飞舞,最后他到文君酒楼——旗亭上喝了一台文君酒。
        
1720215642693.jpg
        汉代的酒楼—旗亭(网络图片)
       七里香:又称九里香、千里香、万里香、过山香 等,常见于离岸不远的平地、缓坡、小丘的灌木丛中,花繁叶茂,香气扑鼻,农家多用作围篱。
       无端:没有来由;凭空。


 楼主| 发表于 2024-7-10 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临邛城西楼》清.潘元音
       考释:凡丁
       莲花峰接木坪秋,万里风烟一色浮。雪满三城人罢戍,雁横䢺水客登楼。
       琴台寂寞黄花路,鹤洞阴幽杜宇愁。指点仙槎濒近远,火云烧处是梁州。

       潘元音:字希声,号东庵,成都华阳人。乾隆庚辰(1760年)举人,乾隆乙未、丙申、丁酉(1775-1777)年掌教邛州鹤山书院。

       诗题
       临邛城西楼:清乾隆丁酉年(1777)秋,乾隆发动的金川战役刚刚结束,时掌教邛州鹤山书院的潘元音,登上临邛城西门城楼往西瞭望。此首诗除了感怀若干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外,还隐含全部临邛八景。
       释者印象中,上世纪六十年代尚存的临邛城西城楼,为重檐歇山式戍楼,比小南门城楼雄伟高大。
        
1720563408340.jpg
        《民国老照片中的小南门聚奎搂》(网络图片)
       历史上的临邛城共三个
       1、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司马错伐蜀灭巴后,于更元十四年(前311)派张若修筑的“张若城”在“喻坎”以南的西河边,今存遗址。
       晋.常璩《华阳国志》载:“张若城周回六里,高五丈,造作下仓,上皆有屋,而置观楼、射栏。”
        
1720563567015.jpg
   《直插河中的黄泥粘土夹石张若城之北城墙》 拍摄:唐文栋
      
1720563708076.jpg       
        《喻坎“黄泥巴墩”处张若城残城墙》(拍摄:董伟)
       2、西汉末年王莽时期之天凤年间(14~19),公孙述任“导江卒正”时,治所设在临邛,期间新筑:公孙述城。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四月,公孙述称帝,国号:成家。直至光武帝建武十二年(36)。
       明《一统志》:“公孙述城在邛县,即古邛州。西汉末,公孙述为导江卒正,驻临邛,即此城也。”
        
1720563852579.jpg
       《2013年“古川和白兰地工地”挖出的公孙城五花土》(拍摄:唐文栋)
       3、明成化十七年(1481)冬始建的:明清临邛城。
       元朝末年(1361),红巾军首领明玉珍入川占据成都,自号:陇蜀王。成立夏政权称帝,改元;天统。1365年其子明昇继位,明洪武九年(1376)被明将汤和灭亡,公孙述城堡被夷为平地后,将邛州“降县附嘉(现今乐山市)”。
       明永乐十四(1416)年,县官门仲昌率民立栅御敌。
       明成化十七年(1481)冬,县官姚垲(言旁)发动民工将栅栏改筑成土城墙。
       明正德十五年(1520),州官李廷诏改筑土城墙为石城墙,并加厚6尺,以砂岩石墩垂直包砌,内填泥土,成45度斜坡,坡顶青砖砌垛,路宽1至2米,周长9.3华里,计3700垛口。城门4门,门洞卷拱呈半月形,洞深2丈许,双扇木门以铁皮乳钉抱饰。城上建楼,一座三层。匾题:《东望锦城》、《西宁番倮》、《南挹蒙蔡》、《北跨鹤雾》,东南角建《聚奎楼》。
       清乾隆29年(1764)冬,因明末城楼毁于战火,城墙多处崩塌。邛州知州王采珍 主持修补城墙,砌石72段,计279.1丈,新增1738座垛口,四城门改建重檐歇山式戍楼。东名:涌泉楼。匾曰《环江沃野》;西名:鉴湖楼。匾曰《瑞蔼云吟》;南名:挹翠楼。匾曰《崃山拥秀》;北名:跨鹤楼。匾曰《灵绵雾岭》。城南东南角上竖楼一座,独起三层,八角攒尖,俗称:小南门。题名:聚奎。匾曰:《文笔擎天》。
其时,临邛城周长1638丈,计9里1分。”
       (以上引自《邛崃经纬》2013年第5期18p 凡 丁  唐文栋〈临邛古城位置变迁探析〉文)

      
       莲花峰接木坪秋,万里风烟一色浮。雪满三城人罢戍,雁横䢺水客登楼:【大意】清乾隆四十一年(1777)秋,乾隆发动的“金川战役”(1748~1777)刚刚结束,潘元音便登上临邛城西门城楼,向名山县方向的莲花峰 和 宝兴县方向的穆坪眺望,但见“万里风烟一色浮”。此时,南飞的大雁开始在西河坝落脚准备过冬。
       莲花峰:在今四川雅安市名山县境内。杨子元《蒲江县乡土志.地理志》:“蒲江山岭西支诸山,发脉名山莲花峰。”
       木坪:又称:穆坪。在今四川雅安市宝兴县境内。
      《雅安党史方志》(摘录):穆坪土司亦称木坪土司、宝兴土司,即穆坪宣慰司,全称为:穆坪董卜韩胡宣慰使司。
“司”指当地土司的官署。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赋予部落酋领一种特殊的权利,极具割据性。土司有文武之分,文职有土府、土州、土县,武职有宣慰司、宣抚司、招讨司、安抚司、长官司、指挥司等。
       雍正三年(1725)六月,清廷敕命坚参达结 承袭明正土司兼管穆坪土司事务。达结娶金川寺土司汤鹏之女喇章为妻,又以穆坪大头人目目长女王夭夭为妾。
       在达结连年征战中,穆坪土署政务和家务都由妾王夭夭承担。朝廷为嘉奖达结的战功和表彰王夭夭治理穆坪的功劳,特授坚参达结振威将军、封王夭夭为一品夫人。
       从康熙三十九年(1700)至雍正十三年(1735)的35年间,穆坪土司为朝廷出兵平均两年一次,共出土兵10600多人次。
       雍正十一年(1733),坚参达结因积劳成疾去世。坚参达结之妻喇章膝下无子,王夭夭却生育两个儿子。其时长子坚参囊康五岁、次子坚参德昌四岁。清廷命正妻喇章代掌明正土司印,妾王夭夭代理穆坪土司职,并规定长子囊康成人后继承穆坪土司,次子德昌长大后继承明正土司。
      “金川战役”从乾隆十二年(1748)到四十一年(1777),断断续续打了二十九年,穆坪、明正两地肩负持久繁重的军役。近三十年中王夭夭“公顺报效”、功勋卓著,深受朝廷雨露之恩。
       王夭夭自幼聪明伶俐,从师汉人“帘官”(师爷)熟读经史,精通藏汉语言,在这位女土司执政期间,支持修路建桥,开通栈道,从事铜矿、金矿开发,鼓励藏汉集市贸易。当时江浙、福建、两湖、陕西经商贸易之人往返于穆坪的羊腸小道,不足一里长的穆坪街就有大小商号38家。
       乾隆三十八年(1773)王夭夭病逝于穆坪。清廷为表彰王夭夭功绩,下诏旌表,立“贞节坊”于穆坪上街。
       风烟:指朦胧的景物,比喻战乱。
       雪满三城人罢戍:大小金川战役,从乾隆十二年(1748)到四十一年(1777)断续投入近六十万人力、七仟万两库银。战后,清朝在大小金川分置阿尔古、美诺两直隶厅,为乾隆“八大武功”之一。
       三城:指大金县、小金县、宝兴县。
       雁横䢺水:每年秋冬季节,大雁成群结队在䢺江(今称西河)的滩涂上越冬嬉戏,形成临邛八景之《䢺水寒雁》景观。潘元音登楼看见“雁横䢺水”,说明此诗作于秋季。

       琴台寂寞黄花路,鹤洞阴幽杜宇愁。指点仙槎濒近远,火云烧处是梁州:【大意】 金秋的清晨,潘元音在西城门楼上还望见临邛八景之《崃岭朝云》和《万石农耕》景观。然而,晨曦中的《琴台夜月》消失了,白鹤山的《易洞秋风》、《翠阁秋荫》、《书台桂影》景观也都没有了往日的生机,甚至《南河渔唱》的南河上也不见打魚船。但是,潘元音却望见了邛都国的古城山 和 古城山下祭祀蜀王杜宇的金牛庵!
       以上加上《出水寒雁》共是临邛八景。

       琴台寂寞黄花路:乾隆时,与文君井相隔的司马琴台,已经迁到了文君井旁边,原先通往司马长卿宅内琴台的道路上长出了野花草。
       鹤洞阴幽杜宇愁:白鹤山西岩点易洞方向传来杜鹃鸟的啼声,潘元音于是想起古蜀王杜宇。
       杜宇:古蜀蚕丛在公元前1057年参加武王伐纣的战争后称帝。末代的望帝名叫杜宇,让位与其宰相鳖灵,号:开明氏。  杜宇退隐西山,死后化为鸟,常出现在田间丛林发出“咕咕、咕咕”的呼叫,似在催促农人春耕秋收,蜀人闻之曰:“我望帝魂也。”因呼此鸟为:杜鹃。或:布谷鸟。
       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適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巴亦化其教而力农务,迄今巴、蜀民农时先祀杜主君。”
      “石牛粪金,五丁开道”典故: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将“能粪金”的石牛赠送给蜀王开明氏,开明王贪财,派五丁筑道迎金牛,秦人循金牛道“伐蜀灭巴”,即灭掉成都的开明王朝和巴国,为了笼络人心,又扶植蜀王杜宇的后裔建立“邛都国”于今蒲江县。
       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记载:“贬蜀王更号为侯,使陈庄相蜀。”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邛都国人被迫迁到今西昌降为“邛都县”后形成历史地名“古城山”。原属邛崃县,南距临邛城界二十里,1962年11月1日,邛崃与蒲江分县时划属蒲江县,1982年被蒲江县列为“蒲江县文物保护单位”时,更名为“残城址”。残城址北,即卓王孙冶铁遗迹之一—现今蒲江县的铁牛。
       自从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前111)汉兵杀邛、笮等部首领,将邛都国迁到今西昌降为“邛都县”以后,中国的大西南多了一个“西南夷”的“夷族”,1956年,毛泽东将“夷族”改为:彝族。
       清康熙《邛州志.沿革》34p:“邛为古蜀国,禹贡梁州之域。商并梁于雍,周职方以梁合雍,其地为蜀国。慎靓王五年,秦惠王置蜀郡,地属焉。秦始皇二十六年置临邛县,取邛来山以为名。”
       详见《蒲江县西来镇“残城址”调查》
       该文地址:https://bbs.mala.cn/thread-16592586-1-1.html
       关于金牛庵
       金牛庵为悼念秦人顺“金牛道”灭蜀而建。位置在十方堂的“邛窑遗址”以东,地名“金牛坎”处,1958年辟建为邛崃县制药厂,后更名为成都制药六厂。
       后边剩余局部曾作生产队保管室,文革中,村民将原金牛庵内三尊石像藏于荒草丛中,上世纪八十年代公开展现于生产队保管室,仍名:金牛庵。主要祭祀蜀王杜宇。陪祭川王:李冰。蛮王:孟获。其始建年代应不晚于三国时期。
       1973年,生产队在制药厂门前开荒种红薯,挖得一个造型像东汉时期张衡发明的地动仪的大陶罐,盘饰有八条龙,龙口含珠,珠能活动,下有八只青蛙张口对着龙嘴,罐内藏有八尊佛像。此罐被一社员抱走后出售。
       释者1961年在该厂当学徒工,1971年3月调回该厂故知。另有见证人—在制药厂旁居住的村民赵家忠,此人时年大约15岁。
       民国《邛崃县志》110p:“金牛庵,古庙也。”
        
1720564539086.jpg
         金牛庵供奉石像:蜀王杜宇(中 持稻穗)、川王李冰(左)、蛮王孟获(右)
       关于“铁牛”和“铁祖祠”
       所谓铁牛,在邛窑遗址以东约100米处河边,为史载“卓王孙将铜官山麓买为‘陶铸之所’”的遗物和信物。后来成为祭祀卓王孙的“铁祖祠”镇庙之物。
       铁祖寺:祭祀卓王孙的庙宇,在十方堂河边“铁牛”以南约100米处,1952年改建为民居。
       清道光时,罗衡斋所绘《川南第一桥图》中标示有铁牛及金牛庵,铁牛上面有建筑物。原十方堂大队干部黄树明说:“民国时期,铁牛保护在木头房屋中。”如此看来,铁牛应当是铁祖祠的镇庙之物!
       按
       卓王孙在“铜官山麓”的“陶铸之所”在今称的十方堂以东河边,曾留下诸多历史地名如:金牛坎、金牛庵、铁牛、铁祖祠,还有冶炼残渣铜屎、铁屎、熔炉遗迹等。
       民国时期的铁祖祠,为木架结构建筑,正三间加两边披屋共五间,庙门前左右各有一通圆头形红砂石碑刻,高约五尺,其内容,被访人何绍清说记不得了。另有《铁祖祠》牌匾悬于祠堂门首,祠堂内和阶沿皆铺有红砂石板,祠堂前有供养田五亩,住持是一个老尼姑。
       正殿的石台中央,是铁祖之红砂石雕拱手座像,通高两米以上,手伸直可摸到脸,头戴汉代官帽、身穿袍服,有胡须;两边各有一个稍小的侍从官人物形象;东西两边配殿亦各有人物塑像,人物面色黑,手拿工具,好像在进行打铁操作。

        
1720564740895.jpg
        《2018年6月被访人何绍清(左)介绍铁祖祠》拍摄:董伟
       清.罗衡斋《川南第一桥图》中标示有铁牛及金牛庵,铁牛上面有建筑物覆盖。此形状如奇石山子的“铁牛”,于2015年被盗!
        
1720564870672.jpg
        《铁牛》(拍摄:董伟)
       2017年3月21日,笔者游览南河南岸新修的栈道时,发现疑似古代冶炼熔炉一座,位置在原邛崃制药厂大门西侧约30米的河岸边。
       据原大队干部黄树明讲,此处历来就高出地面,过去被当地人视为一处土堆,由于土层稀薄而无人耕种。
       此熔炉圆锥体,高约2.5米,顶部直径约1.5米、基脚直径约1.9米。炉体结构基本完好,有近一半的体积裸露岸边,北侧(临河一面)部分炉壁向炉膛内塌陷,并人为填塞一大块经过人工凝结过的卵石团(此段河岸过去多见,坚固异常,疑为工程建筑),但炉膛空腔显而易见,旁边即新修的栈道。
       炉体周围是文化层堆积,厚约1.1米,其中裸露有宽约27厘米、厚约1.1厘米的古代青瓦、残砖,以及疑似的冶炼残渣,近处有黄泥堆积,凉亭下面的菜地中,还有耐火石粉堆积。
       笔者在观察过程中曾向一位老者请教,老者脱口而出地反问道:“那不是古代的熔炉吗?”
       距离此处上游约70米,即专家考证过的汉代冶铁遗址——铁牛。再往上即邛窑遗址。
      “铁牛”下尖上大,形状与熔炉空间完全一致!
《炉体》                    《炉顶》                        《铁牛》供图:大石
1720565061081.jpg 1720565167837.jpg 1720565316502.jpg      
       以上引自凡丁民间调查:《邛崃地名历史集.中集》之〈十方堂惊现疑似卓王孙冶炼熔炉〉
       另一处卓王孙冶铁遗址“铁牛”在西来镇“铁牛村”,紧靠古城山残城。(详见《蒲江县西来镇“残城址”调查》)

       a5b568ca830dc382a18f9e16d4b0bbd.png
         蒲江县西来镇“铁牛村”的“铁牛” 网络图片
      【历史记载】
       汉.司马迁《史记》:“卓氏之先,赵人,秦破赵,卓氏夫妻推辇而行,曰:‘吾闻岷山脚下,凶年以蹲鸱为粮,不复疫疠,遂家临邛,即山铸钱。’又:汉文帝当尝梦欲升天,有黄帽郎推之甚力,时邓通棹船为黄帽郎也。有相者曰:‘通当饿死。’帝曰:‘富贵在朕。’乃赐铜山,令自铸(铜钱)。”
       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汉文帝时,以铁、铜(矿)赐侍郎邓通,通假民卓王孙,岁取千匹(蜀锦),故王孙赀(资)累巨万,邓通钱亦布天下。”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铜官山在县南二里,邓通所封,后卓王孙买为陶铸之所。”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五〈剑南西道〉:“邛州临邛县铜官山,〈史记〉蜀卓氏即山铸铁,即此山也。卓王孙宅在县南五里,基方十里,民耕往往得铜钱。”
       大明《一统志》卷七十:“邛州铜官山在县城东南八里,史记卓氏之先,求远迁致之临邛,即山铸铁,即此山也。”
       大清《一统志》卷三百一十〈邛州山川〉:“邛州铜官山在州东南,(唐)《元和志》(记)在县南二里,邓通所封,后卓王孙买为陶铸之所。《州志》(记)在东南二十里。”
       清康熙《邛州志.山川》39p:“铜官山,州治南二里;古城山,州治南七里,《方舆记》:山有铁祖寺,铸铁之家皆祀之;五面山,州治南十里,又名:古城山。”
       民国《邛崃县志.疆土志》42p:“秦始皇置临邛县时,县治即秦时蜀守张若(所筑)临邛城故地也。当时郡县未定,临邛疆土奄有(全部占有)今:崇(州)、新(津)、灌(县即今都江堰市)及大邑之地。”
       卓王孙发明的“水鞲鞴法”冶铁技术
       卓王孙发明的以南河水作动力鼓风冶炼铜、铁的“水鞲鞴法”技术,被西汉末年的班固写进《后汉书》中说:“此法唯蜀中用之。”对后世中国冶金工业影响很大。
       参见央视十频道《奥秘2024》(29)期“水鞲鞴法”复原图片
       图1、
        
1720565778245.jpg
       图2、
        
bae0ee03785dc8feabe6d58be53b241.jpg
        凡丁2024/7/8手机拍摄于电视屏幕
       关于
       四川省钱币学会张善熙先生在《邓通铸钱地问题探讨》一文中说:“邓通铸钱之处,各地方志记载有:邛崃、乐山、简阳、洪雅、广汉、雅安、荥经、汉源等若干地方说,但当前皆无实物出土,无以稽考定论。”
       张善熙先生认为
       关于唐《元和郡县图志》所载:“铜官山在县南二里,邓通所封,后卓王孙买为陶铸之所皆不足信。理由是:邛崃县治城南二里并无山,晋.常璩作《华阳国志》时相隔数百年,以传说记此事,是有误的。而唐《元和郡县志》和宋《太平寰宇记》是根据《华阳国志》所说……”
张善熙先生最后结论:“汉文帝赐邓通蜀严道铜山,以荥经的宝子山较符合当时实际。”

       凡丁解答
       四川省钱币学会的张善熙先生最后结论:“汉文帝赐邓通蜀严道铜山,以荥经的宝子山较符合当时实际。”
       凡丁认为:这就对了!
       因为,西汉时的铜官山,泛指现今土地坡一线以南的山,直至今雅安以南的荥经县,皆属于秦始皇始置的临邛县范围。譬如今云南省在汉武帝时叫“云南县”划属成都郡管辖一样。是由于西汉初全国人口仅约一千七百万,每个县最少按一万户设置,当时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地名!
       所以,清道光时的罗衡斋所绘《川南第一桥图》中,把“铜官山”标示在云居寺的塔子旁边!
       1720567798993.jpg
       按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0)始置的临邛县,包括现在的崇州、新津、都江堰市以及大邑、蒲江等县。既是古蜀国的发祥地,又是古蜀国最后一个都城!
      《汉志》载:“越巂郡,武帝元鼎六年开,属益州。应劭曰:‘故邛都国也。’”
      《后汉书.西南夷列传》:“邛都夷者,武帝所开,以为:邛都县。无几地陷于淤泽,因名为:邛池。(即邛海)”
      《汉源县建置沿革》:“秦并蜀,于笮地设吏治理……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汉兵杀邛、笮等部首领后,于笮都设沈黎郡(今汉原)。”
       根据以上脉络清晰的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0)始置的临邛县,临近古蜀国最后一个侯国—邛都国。
而临邛县城与“邛都国”的界线,之间相距二十里。
       该古城和西汉冶铁遗址—铁牛,原本在邛崃县范围,后来划属今蒲江县西来镇,所以,清初顾祖禹所编纂的《读史方舆纪要》说:“邛崃古城山有铁祖寺,铸铁之家皆祀之。五面山,在州治南十里,又名:古城山。”
       方與记:顾祖禹(1631-1692)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 至康熙二年(1678)编纂的地理著作。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后名《读史方舆纪要》。
        
1720566258273.jpg
        古城山上的土城墙遗迹
       详见《蒲江县西来镇“残城址”调查》
       该文地址:https://bbs.mala.cn/thread-16592586-1-1.html
       指点仙槎:传说张骞乘木筏寻河源,见妇人浣纱,以问之,曰:“此天河也。”乃与一石而归。问临邛万石坝人严君平,君平说:“此织女支机石也。”此典故固然不可信,但潘元音旨在引出临邛八景之《万石农耕》景观。
       火云烧处:1、指临邛八景之《崃岭朝云》景观;2、指古蜀国的疆域广大。
       火云:红云。
明末清初学者仇兆鳌 注:“火雲,朝霞也。”
       梁州:大禹时期所划九州的梁州地区,大略是三国时期的蜀国面积。包括今四川、贵州、云南全省 及 重庆直辖市 和 湖南、湖北部分,以及甘粛、青海南部,还有陕两省西部与南部。(参见光绪版《九州总图》)
        
1720566413020.jpg
       清光绪版《九州总图》供图:董伟
        
ef3480a4cb3dfb7c48eacd728f7b409.jpg       
   邛崃市经宝林镇至蒲江县西来镇“铁牛”(即古城山)方位图


 楼主| 发表于 2024-7-10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
       今固驿镇的军田村 和 临山村皆与蒲江县交界,两处各有历史地名“铁炉沟”一处,皆是卓王孙冶铁之处。
       2018年,释者曾参加邛崃民政局组织的《邛崃市地名录》前期初稿校订,为当时组织待岗大学生下乡调查收集的原始资料,正式出版后简化为:“传说,在此沟炼过铁,故名。”

 楼主| 发表于 2024-7-13 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临邛集事》清.潘元音
       考释:凡丁
       青鞋布袜文君井,白鹤云吟魏子台。点易不随人卖卜,挥琴还让女抡魁。
       天上孤星随弹落,云中金钵向莲闻。王家孝子忠臣辈,也向临邛九坂来。

       潘元音:见前考

       诗题
       临邛集事:潘元音歌颂临邛古迹和历代著名人物而作。

       诗
       青鞋布袜文君井,白鹤云吟魏子台。点易不随人卖卜,挥琴还让女抡魁:【大意】临邛地方历史人文景观众多。比如南宋陆游到过当垆卖酒处的文君井;白鹤山有魏了翁之读书台,还有魏了翁的《云吟山》题字;另外有研究《周易》处的西汉胡安点易洞 和 从之学《周易》的司马相如,以及隐居万石坝于成都卖卜的严君平;五代时期又出了一个女状元黄崇嘏。
       青鞋布袜:南宋时,陆游因抗金愿望未实现而失意落魄,于是穿青鞋、布袜来游临邛司马琴台和文君井遣怀。
       陆游《文君井》诗:“落魄西川泥酒杯,酒酣几度上琴台。青鞋自笑无拘束,又向文君井上来。”
       白鹤云吟魏子台:白鹤山有魏了翁筑在幽居寺内的读书台 和 鹤山书院,魏了翁还在陆游命名的“玉宵峰”上大书勒石《云吟山》三字。
       魏子:指魏了翁。子,古代对有道德、学问的男子之尊称。
       清康熙《邛州志.遗翰》43p载:“云吟山,魏了翁大书勒石。”
       清嘉庆《邛州志.艺文志》1338p:吴省钦〈书邛州白鹤山魏文靖祠壁〉记:“魏文靖鹤山书院在蜀者有四:蒲江、邛州、眉州、泸州。眉、沪公所治,邛、蒲公故居,公十八岁而登第,以亲老乞外,未几丁生父忧,筑室白鹤山下。晚而督视京湖军马,理宗御书《鹤山书院》以赐。今邛、蒲皆有白鹤山,公书院当在邛。
       虞集记公曾孙魏起之言曰:‘吾先世临邛之书院,灌莽莫治,其侨诸靖者,存亦无几。曾大父(曾祖父)实葬于吴,先庐在焉,原规为讲诵之舍。是史称鹤山书院者,固在邛不在蒲。’
       而《四川志》言:‘蒲江北潘家山,有公墓神道碑,(虞)集雅与(魏)起(交)游。’记必不误,误在志也……(白鹤)山距邛州西七里,为公书院故址。’”

       亲老乞外:京官魏了翁 曾经以父母年老为由,请求到四川地方的眉州、泸州任职。
       侨诸靖者:侨置在南宋各地的鹤山书院中没有变故的地方。
       靖:没有变故的地方。
       吴省钦:(1729~1803)上海南汇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癸未科进士,授编修,历四川、湖北、浙江学政。
虞集:(1272~1348)祖籍今眉山市仁寿县,出生于今江西抚州市崇仁县。元朝官员、学者、诗人,南宋左丞相虞允文五世孙。虞、魏二家为世交。
       张纯:康熙五十五年(1717)至雍正二年(1724)任邛州知州。
       清嘉庆《邛州志》1341P许兆罴《云吟山跋》:“先生文章品行,光烛两间,即汉隶法书亦堪千古。余以摄篆,假馆于斯,得瞻手翰。但为风雨飘摇,惜多剥落,窃虑年深磨灭,爰命江西从孙振基勾剔尽刊,制额悬祠,用垂不朽。”
       许兆罴:江西人。顺治、康熙年间代理邛州州官。
       摄篆:代理官职,掌其印信。因印信刻以篆文,故名。
       假馆于斯:指许兆罴借用鹤山书院做临时办公场所和住所之时。
       许兆罴修复的《云吟山》牌匾
        
1720825165757.jpg
      
夹江县之《魏了翁讲书鹤山书院碑》拓片(现藏重庆市北碚图书馆)             
         1720825246105.jpg
       夹江知县杨可贤跋文:“魏了翁讲书鹤山书院手书此碑  书院久废碑无所归  万历七年三月吉日  知夹江县事  滇太和人杨可贤复移建于此 以永其传
       中书:(公分书)云吟山
       落款:临邛魏了翁 ”
       显然
       此碑于明万历七年(1579)三月,由夹江知县杨可贤从“邛西七里”的鹤山书院旧址移至夹江县的《云吟书院》中。
       邛西七里:明清临邛城经“喻坎”至金龟山的距离。现今临邛城至白鹤山的公路为六里。
       因为
       一、夹江县只有《云吟书院》而没有《鹤山书院》。
       二、明正德十三年(1518)时,因成化十七年(1481)临邛城(公孙城)便已东迁,此后因“鹤山书院违州稍远,大夫士庶无所从游。”知州李谳便将“荒址荛薪”的“故鹤山书院”迁建于学道街北了。
       三、六十一年后的明万历七年(1579),夹江知县杨可贤将抛弃荒郊的《云吟山碑》移至夹江县并建立《云吟书院》,现今夹江县的“云吟山”之名由此而来!
       点易不随人卖卜:点校《周易》的临邛人胡安先生是西汉初期人,而卖卜“日得百钱则下帘”研究《周易》并著书立说的严君平,是西汉末至东汉初隐士。
       挥琴还让女抡魁:西汉司马相如只做过中郎将和孝文帝陵园令,而五代时临邛才女黄祟嘏却考了个女状元。
       抡魁:科举考试的第一名。
       明.冯梦龙《黄崇嘏》诗:
       珠玑满腹彩生毫,更服烹鲜手段高。
       若使生时逢武后,君臣一对女中豪。
       (参见该诗考释)

       天上孤星随弹落,云中金钵向莲闻。王家孝子忠臣辈,也向临邛九坂来。【大意】唐代眉州人张远宵在临邛崇真观修道期间,常持弹弓于观内向空中打去,拾到弹子的人必生子嗣;平乐坝金缽寺的僧人胡振祥在明末张献忠剿四川后,将南桥东边“鸟林”地方祖宅舍出建为:渔唱庵。又 临邛位处进出川交通要道上,汉代的孝子王阳和忠臣王尊,都必须通过此道进出蜀地,因为这条道路在当时要比金牛道好走。
       天上孤星随弹落:清嘉庆《邛州志.仙释》812p:“唐张远宵,眉山人,寓居邛之崇真观辟谷修真,常持弹于观内向空打去。问之,曰:‘打天上孤辰寡宿者。’人有求嗣者,祷之即应。又以篆符救世,由是人争奉之。居数年,忽一日书符于壁,如四月老翁状,符就落壁,隐身不见。至今城内锄犁掘土者常得弹子,上有红点,坚实异常。相传女人佩之宜男,观中犹有石镌遗像云。”
       明《一统志》:“挾仙楼:在州北崇真观后。昔有仙人张远宵往来于此,毎挾弹,视人家有灾者为击弹散之,此其故居也。”
       又载:“玉皇楼在州北。甃石为台,髙数丈。登楼于上,凭髙望远,可极山川之胜。”
       崇真观:又称玉皇观。相传轩辕皇帝修炼于此,后在青城山传道。位置在今棉花街北,1950年改建为前北街小学,为释者的母校,现拆建为街。
       宋宇文绍奕《邛州志》:“世传轩辕(人文初祖)修炼于此。”
       云中金钵:金钵寺 今属平乐镇。明末,该寺和尚胡振祥,将位于南河边“鸟林”地方的祖宅舍出建为:漁唱庵。
       清嘉庆《邛州志.祠寺》293p:“金钵寺在州南二十里,明神宗(1573~1619)时僧本然于荒山结庵,乡人常见庵顶云中有钵状,因语僧。于云起处掘之,得金钵,云中金钵不复见,因以名寺。”
       向莲闻:向佛的传闻。佛像基座叫莲台。
       2009版《平乐镇志》623~624p:“金钵寺,始建于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明末清初,曾有胡姓僧人入寺为僧,法号振祥,乱平后,改州南两里的家宅作渔唱庵。”
       清嘉庆《邛州志.祠寺》289p:“渔唱庵,州人胡海舟故宅也,因献贼之乱,其孙入金钵寺为僧,号振祥。贼平后以宅为庵。康熙壬子(1672),知州祖永杰暇游至此闻渔歌之声,因以《渔唱》名庵。其地雅,多松竹。知州张纯有联:晓来鸟语,碧竹森森绕上院;晚去渔歌,苍松劲劲砥中流。”
       王家孝子忠臣辈,也向临邛九坂来:王阳和王尊都是山东琅玡籍的益州(今成都)刺史。其中,王阳是护送先人灵柩回山东原籍的孝子,因过七十四道拐的大相岭九折坂时,怕灵柩有闪失不敢过。而王尊是朝庭的忠臣,他必须过九折坂去云南县考察,所以命令随行的驭者:“冲过去!”
      《汉书.王尊传》:“先是琅玡王阳为益州刺史,行部至邛崃九折坂,叹曰: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后以病去;及(王)尊为刺史,至其坂,问吏曰:此非王阳所畏道耶!吏对曰是,尊叱其驭曰:驱之。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即此。
行部:官员巡行其管辖地区,以监督地方政务、考察官员的政绩。〔按〕汉武帝时,古滇国降为云南县,划属益州管辖。‌
       其驭:跟随王尊驾驭马匹的人。
       九折坂(音板):亦名邛崃坂。坂,即山坡。在大相岭,山道有七十四道拐。秦汉时属临邛县地,隋置雅州,唐置荥经县。
       大相岭在今雅安市南部的荥经、汉源两县边境,延伸至洪雅县境内。略呈东西走向,长110公里,宽25~50公里,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总属邛崃山。

       1720826246243.jpg
       刘昭 注引《华阳国志》佚文:“邛崃山,本名邛来山,故邛人、笮人界也。”又云:“邛人自蜀入,度此山,甚险难,南人毒之,故名邛来山。”
       推知
       东夷民族的邛人部落,早在数千年前就从山东地方辗转迁徙,翻越九折坂至蜀地,建国后分封子孙于各处,成为西南土著民族之外的族属:西南夷。
      《夷太平暨安人安氏墓志铭》:“夷之先,鱼凫支子,割封沐川。秦并蜀绝,弗通以汉唐,惟羁縻,以贵种自居其地。”
弗:表示否定,同不。
       羁縻(音机迷):笼络控制。古代中国对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策略,包括笼络、怀柔、束缚、控制、拘禁,又指羁縻州。
       贵种:地位高贵的种姓、氏族。




 楼主| 发表于 2024-7-14 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新考《重经临邛》清.潘元音
       考释:凡丁
       序
       余于乙未、丙申、丁酉掌教鹤山书院。
       欲贳临邛酒,文君意如何?白头吟不住,黃土恨偏多。(往年有妾殁于临邛书院重过之惘然)
       谬托三年足,曾闻一曲歌。魏公祠上树,生意已婆娑。

       潘元音:成都华阳人。乾隆庚辰年(1760)举人,乾隆乙未、丙申、丁酉(1775~1777)共三年掌教邛州鹤山书院。

       诗题
       重经临邛:潘元音掌教邛州鹤山书院期间,小老婆死于书院,此后某一年清明节,他特意经过鹤山书院到白鹤山,为亡故的小老婆扫墓,时有感而作。

      
       余于乙未、丙申、丁酉掌教鹤山书院:潘元音自述在乾隆乙未、丙申、丁酉(1775-1777)连续三年任鹤山书院山长。
       掌教:主管教育的教官。汉.徐干《中论.治学》:“故先王立教官,掌教国子,教以六德。”

       诗和注
       欲贳临邛酒,文君意如何?白头吟不住,黃土恨偏多。(往年有妾殁于临邛书院重过之惘然)谬托三年足,曾闻一曲歌。魏公祠上树,生意已婆娑: 大意】潘元音说,他掌教邛州鹤山书院期间,同行的小老婆死在书院中,后埋葬在白鹤山,他此次特别经过书院街的鹤山书院,是缅怀她并到白鹤山给她扫墓。此时此刻,她想起了卓文君的《白头吟》来,因为这位妾曾经对他期许过“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愿景。此时是三月清明节,幽居寺了翁祠中的树木生机勃勃。
       欲贳临邛酒,文君意若何。白头吟不住,黄土恨偏多:对着一堆黄土,潘元音想喝酒解愁,不由想到卓文君《白头吟》中“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和司马相如《报卓文君书》来,但是人生无常。
贳:音世。赊欠或买。
       司马相如《报卓文君书》:“五味虽甘,宁先稻黍。五色有灿,而不掩韦布。诵子嘉吟,而回予故步。当不令负丹青,感《白头》也。”
       丹青:分别指红色和黑色的两种矿物颜料,丹砂和青雘(音“霍”),用于绘画永不退色。相如借用“丹青”表示对文君的爱情坚贞不逾,后来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
       黄土:指坟墓。宋.梅尧臣《和韵三和戏示》:“莫计暄寒与风雪,古来黄土北邙堆。”洛阳北邙山一带分布许多西汉、曹魏等朝代的古墓葬。
       往年有妾殁于临邛书院重过之惘然:潘元音说,他对殁于临邛书院的妾非常思念。
       妾:旧时男子于正妻之外所娶的女子。
       惘然:1、失意忧思貌。2、疑惑不解貌。3、不知所措貌。4、迷糊不清貌。 5、空无所有貌。
       谬托三年足,曾闻一曲歌:潘元音这位小妾,分析是他掌教邛州鹤山书院期间所娶,他把她视为红颜知己。
       谬托:假讬。指假托为知心朋友。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二回:“有班谬托知己的朋友,天天在一块儿打牌吃酒。”
       一曲歌:指司马相如《凤求凰》琴曲。
       魏公祠:即了翁祠,共三处。1、在白鹤山幽居寺内;2、在鹤林寺后常安民读书台处。(详见清末民初.宁缃《幽居寺访鹤山书台拜文靖公遗像》考释);3、在学道街以北考棚旁—即今“邛崃市文昌中学”内。
       此指幽居寺内的了翁祠。
       清康熙九年(1670),大邑县令李德耀到临邛撰写《鹤山先生祠》碑:“明正德间于州治西北草木蒙耸中见穹碑,知为祠址,盖先生尝于城西白鹤山下读书,教授生徒,后人思先生不忘,遂香火焉。然去州稍远,正德戊寅(1518)侍郎苏公师郃按邛,允州守李公(李谳)详请,迁其祠于兹(指考棚旁)。”
       生意:多义之生机勃发。
       婆娑:树枝被风吹拂盘旋舞动的样子。

 楼主| 发表于 2024-7-15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鹤林寺》清.潘元音
       考释:凡丁
       五月溪深草木寒,读书台上想衣冠。云吟翠壁孤亭迥,鹤去南塘一水残。
       地僻只余支遁迹,碑横犹注少师官。千秋事业真君子,莫作南朝蜀党看。

       潘元音:见前考释。

       诗题
       鹤林寺:清嘉庆《邛州志》288p:“在州西七里,汉建。明天顺六年,僧心昱重修,有旧白鹤书台,乃魏文靖公读书处。地最清雅,多名人游赏,题咏犹存。”
       其中“有旧白鹤书台,乃魏文靖公读书处”有误,潘元音实地走访后写此诗抒发感想。

       诗
       五月溪深草木寒,读书台上想衣冠。云吟翠壁孤亭迥,鹤去南塘一水残:【大意】当年五月,竹溪两岸还略显寒冷,潘元音在鹤林寺后了翁祠中看到王圻题写的《重修魏了翁读书台记》后,
方才了解到此南宋“魏了翁读书台”,原本是北宋“常安民读书台”,系明隆庆六年(1572)邛州太守赵介石张冠李戴,而且所塑南宋魏了翁塑像服饰是明代风格,潘元音因而想象南宋魏了翁的模样和他应该穿戴什么衣冠;
       潘元音同时看到魏了翁题写《云吟山》的“玉宵峰”上长满青苔,当时峰顶上有一座亭子,与周围风景殊异;
       潘元音还看到白鹤山中的白鹤,飞到唐代张远宵钓鱼处—由魏了翁命名的“西湖池”中觅食。

       读书台:此读书台,即指鹿为马地将北宋常安民的读书台,说成南宋魏了翁之读书台。
       衣冠:多义之一—服饰。
       民国《邛崃县志.古迹考》75p:“魏文靖公书台,在治西七里白鹤山幽居寺,明弘治丙辰年(1496),州牧汪中建。肖像木刻,须少无髯,铁脚纱帽,紫袍金带皂鞾。是为文靖为华文阁待制时冠服,台上有鹤山先生魏公刻像。《碑记》为成都徐商(示旁)撰文、郡人刘源书。石刻竖在台右;
       常谏议(安民读书)台,在州西白鹤山鹤林寺。
     (而此)肖像(为)泥塑,系是长髯,高山冠与介导红袍而又盖玄端,手执如意,宋无此制。从前(安民)书台肖像,系是台谏议服。
       而误为魏文靖者,由明隆庆壬申年(1572)州判王圻一诗一记也。按王圻字元翰,上海人……清初戚延裔修(邛州)志时,遂两归鹤山而存疑也!”
       王圻《重修魏了翁读书台记》:“工始于壬申岁(1572),不一月而告成,或曰:‘神不两栖,迹必寻旧故台’,新台无作焉。是役也,主之者(邛州)太守赵介石君也,同游于斯而相与赞成之者,赵君、胡培斋君、盛心所君;董其事者,僧正如常、有直也。(理由)白鹤山乃邛西之胜景,而魏了翁读书台,又鹤山所重,传为胜事。骚人志士之履斯境也,以台故(即荒废)欲至其处。”
       其中“新台无作焉”,即只是新建“了翁祠”与 魏了翁塑像,未做新的读书台,而将北宋常安民的读书台,当成南宋魏了翁的读书台。
       云吟翠壁孤亭迥:魏了翁题写的《云吟山》三字,在南宋陆游“临邛十日游”时命名的“玉宵峰”上,山峰岩壁上长有青苔和草木,顶上有一座亭子,与周围景色迥然不同。(详见陆游《天台院咏》考释)
       迥:区别很大。
       鹤去南塘一水残:山中的白鹤飞到西湖池中觅食。
       西湖池:水源为大柏树的竹溪,下合南河。为唐.张元宵钓鱼处,宋.魏了翁改造后取名为:西湖池。是以临邛城以西方位命名的。但是清.潘元音认为“西湖池”在白鹤山的南面,小地名应该叫“南塘”。

       地僻只余支遁迹,碑横犹注少师官。千秋事业真君子,莫作南朝蜀党看:【大意】去南塘的道路偏僻而细窄,那儿有一道方形的碑,上面记 载有魏了翁的生平事迹。魏了翁是品质高尚的人,推崇和追随他的人不能当成“党派”看待。
       支遁迹:“公支遁迹”的简称。过去棉纺、麻纺、毛纺行业使用的表示纤维、纱线粗细程度的计量指标。
       碑横犹注少师官:西湖池边《魏文靖公读易亭碑》记载有魏了翁事迹。
        
1715914813474.jpg
       临邛八景图中的《魏文靖公读易亭碑》(在右下角白鹤桥边)
       读易亭:清嘉庆《邛州志》116p:“在芙蓉洲上,宋魏了翁建。”
       芙蓉州:同《志》同页:“即魏华父先生读易亭畔之荷池,因环植芙蓉,故名。”
       少师:春秋时楚国设置,为君主的辅弼之官。北周以后历代多沿置,与少傅、少保合称三孤,从一品。
       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县人。
       庆元五年(1199)进士,历任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国子正、武学博士、试学士院、秘书省正字,知嘉定府、知汉州、眉州、遂宁府、泸州府、潼川府。
       嘉定十五年(1222)召为兵部郎中,累迁秘书监、起居舍人。宝庆元年(1225)被黜至靖州居住。绍定五年(1232)复为潼川路安抚使、知泸州。端平元年(1234)召入朝任权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旋即以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之职督视江淮京湖军马,封临邛郡开国侯。
       靖州:位于湖南省西南,怀化市南部,湘、黔、桂交界地区。
       嘉熙元年(1237)去世,获赠:太师、秦国公,谥号:文靖。
       真君子:指真正品质高尚的人。
       南朝:此“南朝”指南宋。
       蜀党:北宋哲宗元祐年间守旧派的川党。以苏轼、苏辙为领袖,吕陶、黄庭坚、秦观、张耒等人为成员,反对王安石新法,又与洛党之程颢、程颐互相攻击直至北宋灭亡。同时,蜀党代表中后期文坛的最高成就。
       看(音刊):在古诗词中,按古汉语读音“刊”方才合韵。


 楼主| 发表于 2024-7-17 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元天宮后高台》清.潘元音
       考释:凡丁
       序
       邛地鹤林寺有魏文靖公手题《云吟山》三字,幽居寺为胡安点易洞。
       昔闻邛笮路,今看白云吟。水势南来远,山根北卧深。
       鹤林遗粉本,易洞锁烟尘。无限东风意,苍茫问古今。

       潘元音:见前考释


       诗题
       登元天宮后高台:潘元音登上天台院后“玉宵峰”上的小阁观赏景致。
       元天宫:“天台院”原名“玄天宫院”。供奉的真武大帝,也称为玄天上帝、玄武大帝等,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尊神。宋代为了避“圣祖”赵玄朗(赵匡胤字玄朗)讳,改名:元天宫院。(见《朱子语类》)
       玉宵峰:宋.陆游《天台院咏》诗序:“天台院自小阁下临官道,予为名曰:玉宵峰。”
       天台院自小阁:天台院后“玉宵峰”上的小楼房(藏经楼)。
       小阁:中国传统建筑。为一种架空的小楼房,四周有隔扇、栏杆、回廊,用于远眺、游憩、藏书或供佛。
       已故魏尧西先生《放翁诗中之天台院咏天台山考》:“天台院不在天台山,而放翁自注所领的崇道观,是在他家乡浙江天台县天台山的玉宵峰下。陆游以此处景色与家乡天台山的玉宵峰比较,感觉过之而赞叹胜作玉宵。”

       序
       邛地鹤林寺有魏文靖公手题《云吟山》三字,幽居寺为胡安点易洞:【按】序中的“鹤林寺”是一个地理概念,指建有鹤林寺的这匹山。而魏了翁题写的《云吟山》三字在陆游命名的白鹤山之“玉宵峰”上。从前,这座山峰上有白鹤栖居,这一片地区的山因名:白鹤山。
       相同道理,序中的“幽居寺”也是一个地理概念,即幽居寺的山中。因为幽居寺始建于西汉,胡安亦是西汉人,所以,饱学博古的潘元音说:“幽居寺的山中,有胡安点易洞。”
       又因为汉代还没有白鹤山之名,更没有鹤林寺。鹤林寺的前身为南齐延兴中(494)始建的“瑞庵”,位置在幽居寺以西的官道(今称“彭沟”)旁边,唐代方才迁建于今址,因南宋时由陆游命名的“玉宵峰”上过去有白鹤棲居,始将幽居寺的山叫住“白鹤山”,并且将迁建的“瑞庵”更名为:鹤林禅寺。

       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八十五高僧记》:“南齐高、何二师,不著名氏,延兴中(494年)自明州(今浙江宁波)象山别其师游蜀。师曰遇明则住,二师到邛,升高远览,夜见群峰火云四起,赫然有光。因访父老,则曰:‘四明山也。’始悟遇明而止矣,遂卓锡于山阴。”
       明州:今浙江宁波。
       山阴:即山的北面。山南为阳,山北为阴。
       四明山:白鹤山在南北朝时叫:四明山。
       按
       南齐高、何二师最初卓锡所建的寺庙叫:瑞庵。在幽居寺以西(今称彭沟)的“官道”旁,故今彭沟的山岩上,有许多古代的佛教造像!
       南宋嘉定十年(1217)前后,邛州知州张方曾修葺瑞庵中的“亨泉”古井,并将其传世作品一百卷取名为:《亨泉遗稿》
       张方:字义立。四川资阳人,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与魏了翁同年进士,历知嘉定府及邛州郡守,提点利、夔、成都刑狱兼四川制置使等职。曾题《竹溪》二字于小柏树沟内岩壁;又将发现的“瑞庵古井”修砌后,取名为“享泉”。
       清嘉庆《邛州志.文秩》583p:“张方,字义立。资阳人,庆元进士。嘉定中守邛,敬以立体,宽以惠民。吏治之暇,怡情文墨。有《竹溪集》、《翠崖遗翰》。曾得古井,为再甃之,名为:亨泉。”
       宋蒙战乱中,鹤林寺被毁,明天顺六年(1462)重修鹤林寺。
       清嘉庆《邛州志》288p:“鹤林寺在州西七里,汉建。明天顺六年,僧心昱重修,有旧白鹤书台,乃魏文靖公读书处。地最清雅,多名人游赏,题咏犹存。”
       其中
      “鹤林寺汉建”有误!应为齐.延新年(494)始建,始建的寺庙名叫“瑞庵”。在“汉建的幽居寺”下面官道旁边,唐代迁建于今址后方才更名为:鹤林寺。明天顺六年(1462)重修。
       又
       清康熙《邛州志》39p:“州治西七里,常璩云:‘临邛名山曰四明,亦曰群羊。’即此山也。山之北有孤石耸立,高百丈,常有鹤巢其上,故名。
       本地籍彭运华老师讲
       鹤林寺塔子山后偏西,有一座山峰拔地而起,平地起高约百米,超过塔子山三、四十米,有路通往峰顶,顶部平坦处约六、七十平米。此座山峰,当地人称为:玉皇顶。
       1958年前,有一户人在峰顶上居住,还种有花椒树,今荒芜。山腰红砂石崖镌有佛像,未详是否有“魏了翁大书勒石”的《云吟山》三字,但符合陆游诗序:“天台院自小阁下临官道。”以及潘元音《登元天宫后高台》诗题的描述。

      
       昔闻邛笮路,今看白云吟。水势南来远,山根北卧深:【大意】潘元音听说“玉宵峰”下的路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以前,连接着邛都国和笮国(今汉源);汉武帝元鼎六年以后,这条路直通西昌和云南。因为同时期,汉武帝将古滇王之地降为“云南县”,划属益州管辖。如今登上“玉宵峰”的小楼上放眼一望,但见群山被白云拥抱;南河之水浩浩荡荡地从西南方向而来;低头一看,原来“玉宵峰”在白鹤后山的山间谷地中。
       昔闻邛笮路: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前111),汉兵杀邛都国和笮国首领后,将邛都国人迁到今西昌地区降为邛都县,成为今彝族的一支;笮都国首领被杀后设为沈黎郡,即今汉源县。笮人于是分散后南迁,仅在古人的一些诗中留下“笮桥”和“濮笮船”的记载,为诗人当时的见闻。
       学者一般认为:“笮人”属汉藏语系中的藏缅语族民族。
       邛笮路:邛人和笮人迁徙的道路。
       参考 明.夏缁《南中曲之八》诗:

       蒟酱唐蒙亦漫传,邛西曾不到张骞。柔花渍白夷桐布,巨节刳青濮笮船。
       又
       今白木江和火井江古代合称“濮布干水”,根据南宋岳飞之孙—岳珂《贺李微之兼李工侍二首》诗分析,“濮布干水”流域最早是从湖北迁来的濮人建立的濮国。其范围广至会理县,濮人迁徙后,笮人填补了空白,抑或是笮人侵占了濮人的地盘。因而有了“濮笮船”。
       《现代越南渔民使用的濮笮船》(网络图片)
        
1721169012337.jpg       
       《华阳国志》:“越嶲郡会无(今四川会理县)为濮人居地,有濮人冢。”
       另见南宋.岳珂《贺李微之兼李工侍二首》诗
        一、
       当时邛蜀起濮君,褒贬春秋赖洽闻。又见璧跗攽异数,要领金匮阐斯文。
       二、
       鱼凫西隔一隅地,龙马南来四世勋。陈古鉴今皆实迹,论思亟原张吾军。
       后世评价
      “南宋文学家岳珂所著甚多,大都翔实可信,可补史传之阙。其中书集《金佗粹编》为岳飞辩冤,是研究岳飞的重要资料。集有《棠湖诗稿》,收宫词100首,并于端平元年(1234)纂修《岳氏宗谱》。”
       (欲详 请分别参见以上诗的考释)
       今看白云吟:潘元音说,他当时看到了南宋魏了翁在白鹤后山天台院中—由陆游命名的“玉宵峰”上之《云吟山》石刻。
       水势南来远:发源于西南方的白木江和火井江,在齐口合流后称南河,顺白鹤山脚向东流淌。
       山根北卧深:鹤林寺北面的“玉宵峰”下有一条深沟,因居住湖广填四川的江西籍彭姓人,今称:彭沟。沟内“官道”东通幽居寺,西通松安桥、马湖、油榨马岩顶直至芦山县以远。
       因为建国以前,胡安《点易洞》旁的南河边并没有路,1951年始修“邛高公路”时方才凿通。

       鹤林遗粉本,易洞锁烟尘。无限东风意,苍茫问古今:【大意】潘元音说,鹤林寺中有南宋魏了翁《鹤山营造记》留下的鹤林寺历史档案,而今,西汉胡安的《点易洞》却变成了“仙人洞”,自然无从说起《易洞秋风》著名景观,就连孪生的《翠阁秋荫》景观都搬到邛州衙门前三十步去了!为此,潘元音无奈地发问东风:“南宋以来,邛崃究竟发生过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鹤林遗粉本:指南宋魏了翁在《鹤山营造记》中留下鹤林寺的历史记载。
       粉本:多义词。1、故称画稿为粉本;2、指图画;3.比喻原始基础材料。
       魏了翁《鹤山营造记》载:“州之西,直治城十里所,有山曰白鹤……自隋唐迄今,庵院凡十四所……寺(指瑞庵)在唐名鹤林,乃更为《鹤林禅寺》。”
       其中“直治城十里所”指从唐宋时期的直隶邛州治所的公孙城,经金龟山、盘陀寺后沿竹溪往南至幽居寺的距离—古道必须如此走!因张若城为军事城堡,民间禁止通行,清初方始有五面山的张氏等迁到“建昌营坝”垦种。
       如果顺竹溪往西经花置寺,则是到水口合油榨的古道。

       易洞锁烟尘:双层含义1、潘元音发现点易洞旁的南河边当时没有道路;2、始建于南齐494年的鹤林寺,到清康熙时尚存,而曾为一州胜览的《翠阁秋荫》景观,已在明万历年间(1573-1620)消失。
       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十三》:“翠阁秋阴景观,最迟明万历年间犹存。”
       清康熙《邛州志.临邛八景》43p:“翠阁秋荫,在州治三十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9 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渔唱庵》清.潘元音
       考释:凡丁
       才过临邛问酒垆,又来山上访樵夫。醉中不辨巴山鸟,强把鹃啼当鹧鸪。
       文峰倒映满江霞,翠竹阴阴隔浦沙。欸乃一声人不见,渔舟归去夕阳斜。

       潘元音:见前考

       诗题
       渔唱庵:原为平乐《金钵寺》僧人胡振祥的家宅,周围有一片鸟林,明末张献忠屠邛后,胡振祥舍宅为庵。清康熙壬子年(1672)知州 祖永杰取名为:渔唱庵。由顺治八年辛卯科(1651)邛州举人植敏槐题《古渔唱庵》匾额。同时在庵内墙壁书写南宋.临邛郡守张方的《调酹江月》词:
       临邛南去,拂云影猗猗,万竿修竹。竹里招提幽径渺,门枕清沙江曲,隔岸疏林,远滩荒荻,掩映渔家屋。轻船个个,中流往来何速;
       日落收网归来,烹鱼煮酒,几缕烟凝绿。才掩禅关僧课晚,敲彻木鱼声续。数点鱼灯,一龛佛火,遥映如星簇。渔歌梵呗,两股音韵相逐。
       清 戚延裔《南河渔唱》诗句:“江干缓步伴鸥行,一线风牵欸乃声。地以鸟林为故迹,庵因渔唱得其名。”
       2009版《平乐镇志》623p:“金钵寺,始建于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明末清初,曾有胡姓僧人入寺为僧,法号振祥,乱平后,改州南两里的家宅作渔唱庵。”

      
       才过临邛问酒垆,又来山上访樵夫。醉中不辨巴山鸟,强把鹃啼当鹧鸪:【大意】乾隆乙未(1775)年,潘元音掌教邛州鹤山书院时首先访问司马琴台和文君井,之后出南门游历邛崃山和古城山及文笔山,还有铜官山麓的金牛庵。他明知康熙《邛州志》载“临邛为古蜀国”。古蜀王杜宇将江山“禅让”与宰相开明氏,从此后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呼唤他的子民们赶紧“布谷、布谷……”因而金牛庵中供奉的杜宇
为:谷王。
       这段古蜀国历史让潘元音唏嘘不已,因为才喝过文君酒,为了借酒浇愁,硬是把山林中杜鹃的声声啼泣,当成鹧鸪的求偶声来自我解嘲。

       杜宇:古蜀国的第三代帝王。
       汉.扬雄《蜀王本纪》载:“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灌,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去。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祀之于湔。时蜀民稀少。
       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止朱提。有一女子,名利,从江源井中出,为杜宇妻。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化,民往往复出。
       望帝积百余岁,荊有一人,名鳖灵,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鳖灵尸随江水上至郫,遂活,与望帝相见。望帝以鳖灵为相。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处。鳖灵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通。惭愧,自以德薄不如鳖灵,乃委国授之而去,如尧之禅舜。鳖灵即位,号曰开明帝。帝生卢保,亦号开明。
       望帝去时子规鸣,故蜀人悲子规鸣而思望帝。望帝,杜宇也,从天堕。”
       酒垆:指文君井旁之“文君当垆”处的酒店。
       樵夫:以砍柴、卖柴为生的人。
       巴山鸟:分布在秦岭、巴山中低海拔林区的黑眉柳莺,羽色金黄艳丽,头部有两道浓密奥黑的眉纹。
        
1721275121573.jpg
       《“巴山鸟”》网络图片
       强把:明知不是而只好把。
       鹃啼:成语“杜鹃啼血”出自晋.张华注引汉.李膺《蜀志》:“(望)帝(杜宇)称王于蜀,得荆州人鳖灵,便立以为相。后数岁,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号曰开明氏。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或云化为杜宇鸟,亦曰子规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
       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催归、布谷鸟等。六、七月鸣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
        
1721343102558.jpg
       《杜鹃》网络图片
       鹧鸪:别名花鸡。鹧鸪的叫声因其独特的韵律和音色,在诗词中常被用来描绘春天的景象和求偶。
        
1721343256031.jpg
       《鹧鸪》百度图片

       文峰倒映满江霞,翠竹阴阴隔浦沙。欸乃一声人不见,渔舟归去夕阳斜:【大意】古邛江(今称南河)南岸的文风塔—文筆塔倒映在邛江上面。这一段邛江在鱼凫时代就有了“邛江渔唱”景观,北宋时成为临邛八景之《南河渔唱》。
       潘元音此时看见邛江北岸的《古渔唱庵》掩映在一片苍松翠竹之中,傍晚时分,邛江上下游的渔船纷纷向十方堂“南河渡口”处的沙洲靠拢停泊,但见沙洲上的云雀轮番一飞冲天后盘旋在晚霞的半空欢快地歌唱,又突然垂直地降落消失在草丛中。

       文峰倒映:潘元音到邛州掌教鹤山书院时,有两处《文峰倒映》景观。
       一是始建于唐代下坝大排山之:汇川塔。又名“文风塔”倒映在白木江中的景观,站在平乐乐善桥上可见,唐宋时“火井县人”称为《文峰倒映》。
       民国《邛崃县志》131p:“下坝场之大排山塔,培西南文风,故大排山下小河子有:文风桥。”
       二是邛江(南河)南岸文笔山上的文笔塔倒映在南河面,明清临邛人亦称为《文峰倒映》。
       清嘉庆《邛州志》922p:“邛城旧有小南门,宣通文风,科甲甚盛。明季,献贼据成都,全蜀震动,此门遂关……由顺治至乾隆初,垂一百年,文武中式者仅数人,岁癸亥,州绅王明经源(明经进士王源)屡请州牧—常山王公荣命,欲复旧制以通文风。
       牧不允,已而牧以公事赴省,(王)源募工连夜开启城洞,见表里皆石墩坚砌,中则填以乱石。概除去,则门扇管钥犹然完善也。
       越日牧归大怒,欲仍闭塞,源固争之,牧徐曰:‘也罢,明年甲子科如有中试人则已,否则必仍塞之!’次年孙公世璋、王公一心,两人中试,孙连捷乙丑进士,遂得不塞。自乾隆甲子至嘉庆丙子七十余年,文武中试者五十余人。文峰振起,皆王明经力也。”
       虽然有人认为“回澜塔”也是“文风塔”,即便是,但“回澜塔”的复建,在清代历三朝约170年,至光绪年间方才完工,清乾隆时的潘元音看不到。
       故此诗中“文峰倒映”的文风塔,指临邛城南文笔山上的文笔塔。
       翠竹阴阴:清.嘉庆《邛州志.祠寺》289p:“渔唱庵,州人胡海舟故宅也,因献贼之乱,其孙入金钵寺为僧,号振祥。贼平后以宅为庵。康熙壬子,知州祖永杰暇游至此,闻渔歌之声,因以“渔唱”名庵。其地雅,多松竹。知州张纯(康熙五十五年(1717)至雍正初年任)有联:
       晓来鸟语,碧竹森森绕上院;晚去渔歌,苍松劲劲砥中流。
       浦沙:指沙洲或沙滩边。
       欸乃一声人不见,渔舟归去夕阳斜:傍晚时分,渔人收网停泊在河中心的沙洲边,夕阳下男人忙着交易卖鱼,女人忙着生火煮晚餐,站在船舷上的只只渔鹰放松地拍打着翅膀,互相叽咕呼叫,船中则点点渔火,袅袅炊烟。
       欸乃(音霭袄。):象声词,摇橹声或船篙入水声。《唐韵》:“欸音霭,乃音媪。”
       按
       过去南河中的沙洲,从渔唱庵直到金牛庵下边,沙洲上的云雀不时地一飞冲天后像直升飞机般停留半空,一鸣惊人地欢歌一番后从高空垂直降到沙洲上,常引得行人驻足观望倾听,与渔翁、渔船、渔鹰共同组成“南河渔唱”的绝唱。上世纪八十年代,沙洲被生产队当成采砂场挖掉三分之二以上后,该景观随之消失。
       云雀:著名鸣禽。邛崃人俗呼:叫天子、小百灵。生活于河滩、沙洲、草地,雄鸟鸣声洪亮婉转动听,以一鸣惊人形容毫不夸张。

       1721344067303.jpg
       《云雀》网络图片
       金牛庵:在十方堂,清.罗衡斋 《川南第一桥图》中有标记。1973年,庙址出土过外型像张衡地动仪的陶罐,内装佛像八尊。
       民国《邛崃县志.古迹、寺塔》110p:“城南二里南河南……山边有竹叶寺、金牛庵,古庙也。”
       1958年,金牛庵改建为:地方国营邛崃制药厂。庙中的蜀王(杜宇)、川王(李冰)、蛮王(孟获)三尊石像保存于原生产队的保管室,仍名:金牛庵。文革后常有香客朝拜,2021年,金牛庵尚存,而今不知还在否!
        
1721344226873.jpg
       金牛庵中供奉的历史人物:蜀王(中)、川王(左)、蛮王(右)
       其中
       蜀王杜宇(又称:谷王)
      《华阳国志》〈蜀志〉记:“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適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巴亦化其教而力农务,迄今巴、蜀民农时先祀杜主君。”
       川王李冰(又称:川主)
       先秦时期不仅兴修都江堰,还在什邡“凿瀑口,导洛水”入平原,又凿开汉源县离崖的离堆,并且通正今崇州的文井江(秦汉时属临邛县),以及今邛崃白沫江、火井江、南河至宜宾水道。因李冰兴修水利造福于民,被四川人尊为川主而敬祀之。
       夷王孟获(又称:蛮王)
       为三国时期夷族人首领,诸葛亮南征时,在孔明乡“躲兵槽”内“七擒孟获”,之后于孔明“欢喜坡”释放。孟获感动于诸葛亮仁慈而归顺蜀汉,为保障北伐中原奠定了后方安全基础。
      〔按〕
      “夷”为古代东方的民族。
       今四川的夷族人为鱼凫后裔,有的以夷为姓,过去不与汉族通婚。1956年,毛泽东改“夷族”为:彝族。
       沐川《夷太平暨安人安氏墓志铭》:“夷之先,鱼凫支子,割封沐川。秦并蜀,绝弗通。以汉唐,惟羁縻,以贵种自居其地。”
       夷太平:(1485~1521)为明代沐川长官司副长官,从六品,驻守今中都一带,世代习武,多次派往外地参与征缴起义和叛乱。为朝廷立下诸多功劳,四川巡抚林俊被他孝顺母亲和为国效力的事迹感动,为其题赠《忠孝堂》匾额。
       (引自 徐万琪 《屏山札记.49》由芦山吕国宾提供)

       1721294613856.jpg
       《沐川夷太平及妻子安氏墓》见徐万琪 《屏山札记.49》
        
1721341805162.jpg


 楼主| 发表于 2024-7-21 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临邛道》清.徐黎献
       考释:凡丁
       临邛道,古今行人空浩浩。惟有长卿车下尘,风流犹翳道旁草。草间蝶逐空香来,湿翠虫吟清韵俏。默然四顾欲黄昏,旅舍荧荧隔红蓼。
       吁嗟乎,奏赋无媒,长门虚渡,才人谁识酒家佣?蛾眉终老当垆妇。一朝乘传过都亭,至今犹忆垆头土。
       吁嗟乎,临邛道,垆头上,何处最是春风路?指点菖蒲作刺花,酒旆翩跹留人住。

       徐黎献:无考。根据诗意分析,可能是寻访司马琴台和文君井的游客在《题壁诗》中留下的名字。

       诗题
       临邛道:此首乐府诗描写进出临邛的蜀道,秦汉时期即可通往印度、西藏和长安,今人称为:南方丝绸之路。此路从1935年5月至1940年10月修建为“川康公路”时,从成都经邛崃、雅安、荥经、天全至康定,其基本走向仍属临邛道。
       乐府诗:一种抒情诗歌形式,用诗人的直接感受表达情感。

       诗
       临邛道,古今行人空浩浩。惟有长卿车下尘,风流犹翳道旁草。草间蝶逐空香来,湿翠虫吟清韵俏。默然四顾欲黄昏,旅舍荧荧隔红蓼。 【大意】徐黎献说,临邛道如一条飘带悬挂在广阔辽远的天空,想当年,司马相如从这条云中古道经芦山、天全至荥经、汉源以南,将十余县收进西汉版图之中。而今古道旁草木苍翠欲滴,耳中传来蝉的清雅鸣唱。傍晚时分走到张若城北的喻坎,隔着西河滩涂上的红色蓼草,望见东岸戴店子处旅店中的灯光闪烁。
       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时,邛笮之君长闻南夷与汉通,得赏赐多,多欲愿为内臣妾,请吏,比南夷。天子问相如,相如曰:‘邛、笮、冉駹者近蜀,道亦易通,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今诚复通,为置郡县,愈于南夷。’
天子以为然,乃拜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往使……至蜀,蜀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先驱,蜀人以为宠。于是卓王孙、临邛诸公皆因门下献牛酒以交欢。卓王孙喟然而叹,自以得使女尚司马长卿晚,而厚分与其女财,与男等同。
       司马长卿便略定西夷,邛、笮、冉駹、斯榆(今天全)之君,皆请为内臣。除边关,关益斥,西至沬、若水,南至牂柯(今贵州)为徼,通灵关道(今天全),桥孙水(今喜德)以通邛都(今西昌)。还报天子,天子大说。”
       戴店子:古地名。在汽车六十四队以北的公孙城至桑园镇古道上,沿途有:林凤庵、赛凤庵、大宗寺等古庙。该古道在1939年前后始修桑园机场时改道被废弃。
       唐.唐逑《晓发》诗
       旅馆候天曙,整车驱远程。几处晓钟断,半桥残月明。
       沙上鸟犹在,渡头人未行。去去古时道,马嘶三两声。
       (详见唐逑《晓发》诗考释)
       空浩浩:广阔辽远的天空。
       翳:遮掩。
       清韵:指蝉清雅和谐的声音、韵味。
       荧荧:光闪烁的样子。
       红蓼:一年生草本植物。别名红草、狗尾巴花……多生水边,高1-2米,现作为池塘河道水质绿化景观植物。
        
1721512501155.jpg
       《红寥》网络图片
       同时,这一段西河,古代既是航道,又是古临邛八景之《出水寒雁》景观地段。
      
1721512661764.jpg 1721512740016.jpg   
    熊维芳《雨化堂诗集》供图:熊仕文
       清.熊维芳(同治元年(1862)举孝廉方正)《䢺水寒雁》诗:
       好将雁字写秋寒,水问源头䢺坝宽。几阵冲开红蓼草,一书催出白萍滩。
       喜随鸥渚寻沙卧,漫说鸿泥踏雪难。待到天达高渐远,暖风吹上紫云端。
       䢺:通䣢,水名。方言音:出。䢺水下游俗称:西河。

       吁嗟乎,奏赋无媒,长门虚渡,才人谁识酒家佣?蛾眉终老当垆妇。一朝乘传过都亭,至今犹忆垆头土: 【大意】徐黎献赞叹,司马相如帮失宠的陈皇后作《长门赋》后,陈皇后复得亲幸;而眉如远山含黛的卓文君,经过一番波折后也与司马相如厮守终生—时司马相如六十岁而终,卓文君六十一岁而亡,他俩的孩子“男姓司马女姓卓”。临邛至今犹传“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佳话。
       吁嗟乎:叹词。多义之表示赞美。
       奏赋无媒,长门虚渡: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其〈序〉曰:“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
       才人:多义之有文学才能的人。此处指通晓音律的卓文君。
       蛾眉终老当垆妇:临邛县令王吉代邀成都司马相如到卓王孙府做客,卓文君在帘后偷窥家宴场景,被司马相如“琴心”所打动,是夜与相如私奔成都,不久后回临邛开酒店营生,当时“文君当垆,相如涤器。”后来夫妻偕老。
       当垆妇:指卖酒的卓文君。
       据明.高启《当垆曲》诗说,司马相如在长安做“孝文园令”时,卓文君随往,依然当垆卖酒。高启《当垆曲》诗:“光艳动春朝,妆成映洛桥。钱多自解数,筝涩未能调。花如秦苑好,酒比蜀都饶。深谢诸年少,来沽不待要。”
       诗题中的“当垆”指卓文君在长安灞桥卖酒,并非临邛城内今称的“文君井”处。
       (参见明.高启《当垆曲》诗考释)
       一朝乘传过都亭,至今犹忆垆头土: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景帝时以赀为郎,为武骑常侍,非其所好。后病免,客游梁。善辞赋,作〈子虚赋〉,及梁孝王卒,归家,贫无以自业,往依临邛令王吉。临邛富人卓王孙女卓文君慕相如之才,与之私奔。乃于临邛买酒舍,令文君当垆卖酒,身与庸保杂作。卓王孙乃分与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夫妇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武帝读〈子虚赋〉大为赞赏,遂召之。”
       乘传:1、指乘坐驿车。2、指奉命出使。
       都亭:秦汉时古驿站名,在东街以南的街口至文君街。司马相初次到临邛时即住宿都亭驿中。
       都亭驿宋代更名为:白鹤驿。因驿站中遍栽松柏,栖息有白鹤,故名。驿馆中有北宋文与可(邛州通判)所画《墨竹图》。南宋陆游“临邛十日游”时住在白鹤馆中。
       白鹤驿明末毁于战乱,清康熙时重建,先后更名为:来凤驿、飞云铺。
       清嘉庆《邛州志.驿传、铺递》367~368p:“来凤驿,州治东,旧名:白鹤驿、正站驿。(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吏暂时住宿或换马的处所。)马十匹;每匹日支草乾银六分,系地丁银内扣留给发。铺递,清制厅州县设置铺司(主管人员),以兵夫传递公文。”

       吁嗟乎,临邛道,垆头上,何处最是春风路?指点菖蒲作刺花,酒旆翩跹留人住。 【大意】徐黎献激动地呼喊:“哎呀呀,文君酒肆中的菖蒲酒卖得好红火哟!”时值端午,游人一边指点各座旗亭(酒楼)上飘扬的鲜红色酒旗,一边纷纷走了进去。
       垆头土:指酒店柜台。汉代时,文君当垆的酒台是用土筑的。
       指点菖蒲作刺花,酒旆翩跹留人住:时值端午,游人纷纷指点飘扬的红色酒旗,走进酒楼酤菖蒲酒。菖蒲叶浸制的酒化湿和胃,旧俗端午节饮之更多。
        
1721513232524.jpg
       《西汉彩绘陶旗亭(即酒楼)》(网络图片)
       菖蒲:可用来泡酒的药材。
       刺花:酒旗颜色如刺桐花。寓意生意红火。
        
1721513360035.jpg
   《刺桐花》网络图片
       酒旆(音配):即酒旗。古代酒店悬挂于路边用与招揽生意的彩色旗帜。战国《韩非子》:“宋人有沽酒者……悬帜甚高。”
       翩跹:指酒旗轻快地旋转飘舞。


 楼主| 发表于 2024-7-23 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重修邛州考棚落成》清.叶体仁
       考释:凡丁
       惭愧临邛竹马迎,何曾教养遂平生。课农幸兆三秋瑞,校士欣逢一院成。
       雨后雪山当户见,日高文笔映江清。金风报尔仙槎客,好看鲲鹏万里程。

       叶体仁:湖北江夏举人。清乾隆二十七年任四川合江县令时主修《合江县志》;乾隆四十二年(1777)知邛州时重修邛州考棚。

       诗题
       重修邛州考棚落成:邛州考棚在学道街北,始建于明。明万历癸卯年(1603)知州牛大纬将鹤山书院迁至南街(原南街小学处)后改建为:试馆。清康熙三年(1664)改称试馆为:邛州考棚;乾隆四十二年(1777),叶体仁知邛州时重修邛州考棚,竣工时写此诗。
       邛州考棚 由直径70公分左右的金丝楠木构建的巍峨建筑,高度超过衙门,仅次于钟鼓楼,说明古代对文风的重视,建筑风格庄严粛穆。其规模和知名度,在四川仅次于成都考棚。
       邛州考棚 在清光绪三十年(1905)“诏停科举”后,于1908年改建为:邛(崃)大(邑)蒲(江)联合中学。
       1937年抗战期间,书院街之《鹤山书院》用作“眉山专区出川抗战将士培训基地”的住宿处,当其时,临邛文化名人张开阳、蔡月岩、顾俊卿等,为了保护了翁遗物,将清顺治、康熙年间代理邛州州官—许兆羆修复的《鹤山书院》二门处〈云吟山〉牌匾,秘密转移至“邛州考棚处的试院”最高处屋梁上隐藏。
       清嘉庆《邛州志》1341P许兆罴《云吟山跋》:“先生文章品行,光烛两间,即汉隶法书亦堪千古。余以摄篆,假馆于斯,得瞻手翰。但为风雨飘摇,惜多剥落,窃虑年深磨灭,爰命江西从孙振基勾剔尽刊,制额悬祠,用垂不朽。”
        
1721688491100.jpg
         许兆罴修复的《云吟山》牌匾拓字
       1944年,24军师长张代芳 捐出大部分祖屋、祠堂和菜地,与原考棚和试院合并改建为:四川省立高中。
       1958年前后叫:邛崃一中。
       1984年,当邛崃一中拆除试院修建教学楼时,《云吟山》匾额惊现,该校学生唐文栋火速报告邛崃县文管所,所长魏朗和杨玉光先生闻讯赶到现场,边抚牌匾边泪流满面地喟然叹道:“这是今见的了翁先生唯一遗物,它传承和见证的是临邛文脉啊!”
       为了抢救这一珍贵文物,时任邛崃县长董朝永紧急指示,将此匾移放到邛崃县文管所保存。

       (引自凡丁《民间调查》上集之〈邛州考棚和考棚街及学道街〉及 凡丁 唐文栋《解读邛崃文化地标—城隍庙街区》文)
      〔注〕原“邛崃一中”现为:文昌中学。

       诗
       惭愧临邛竹马迎,何曾教养遂平生。课农幸兆三秋瑞,校士欣逢一院成:【大意】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叶体仁到任邛州知州时,受到童生们的热情欢迎,当年秋农业丰收,于是重修邛州考棚。因“邛州考棚”是为上川南道州县中还没有考过,或者没有考取秀才的“童生”所设的考场—即科举考试四级制(院试、乡试饧、会试、殿试)中的“院试”场所,故曰“一院成”。
       童生:明清两代的读书人,凡是没有考过秀才或没有考取秀才的,不论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竹马迎:南朝范晔《后汉书》卷三十一〈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郭伋〉:“郭伋字细侯,扶风茂陵人也……王莽十一年……乃调伋为并州牧。……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
       课农:督责务农。
       校士:考评士子。
       民间称校士馆(试院)为:考棚。
        
1721688893063.jpg
    参考《南京贡院的考棚号舍复原图》(网络图片)
       上川南道州县:民国《邛崃县志》195p:“幽居寺古碑补,上川南道乃四川建昌兵备道也……成化时,邛县升直隶州后,邛州始有提学巡签……嘉靖十八年(1538)增设上川南道,领三州眉(州)、雅(州)、邛(州),八县、六卫、二司,建衙于兴贤街,有杨慎碑文可证。”

       雨后雪山当户见,日高文笔映江清。金风报尔仙槎客,好看鲲鹏万里程。【大意】邛州考棚坐北向南地势较高,过去邛州城内没有高大建筑,故春夏时节的邛州考棚 不仅“窗含西岭千秋雪”,还能一眼望见文笔塔倒映在南河水面的场景,为此,叶体仁衷心祝愿邛州学子个个成为国家栋梁,鹏程万里。
       按
       旧制规定,考棚和文庙的高度,特许超过衙门,仅低于城中心起瞭望和报警作用的钟鼓楼,表示尊重知识和人才。
       而民居(包括官吏宅院)的高度,都不准许超过衙门。因地方衙门代表中央王朝行使皇权!

       比如
       现存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河北丰润知县宁缃(民国《邛崃县志》总编)的“宁宅”并非高门大户,仅体现在建筑风格和组合形式上。所以叶体仁说,他在邛州考棚内一眼就能望到四姑娘雪山以及文笔山塔毫不夸张。
       清康熙《邛州志》38p:“段瑜《书南门楼壁》:‘文笔参天,写出飞云飞雾。’”
       又比如
       康熙二十三年(1684),邛州知州傅燮诇《邛署偶成》诗中,也说他在邛州衙署中(今瓮亭公园内)望见“溪分细浪穿城址,山送晴岚到郡衙。对此浑忘身是吏,朝来拄笏向烟霞。”
       其中
      “溪分细浪穿城址”,指文脉堰经过邛州衙门内穿城而过入南河;“山送晴岚到郡衙”则说,他在邛州衙门大堂上能望见临邛八景的《崃岭朝云》景观。
       金风:即秋风。喻义秋天举行的乡试即:秋闱。
       乡试:每三年一次,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
       乡试逢子、卯、午、酉年为正科;会试逢丑、辰、未、戌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
       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中试者称为举人。第一名解元;第二名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  凡中试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城由皇帝主持的会试,合格者为进士,分三榜。一名: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
仙槎客:仙槎为仙人所乘之船。喻义功成名就。
       鲲鹏万里程:比喻前程远大。
       〔附录〕
       明清科举考试
       主要分为四级即: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院试
       由各省学政主考,多在府城或直隶州,参加者必须经县、州初考以取得童生资格,三年两次,考取的称生员,俗称秀才。
       秀才每年复查一次,考试列一、二、三等的有奖,四等以下的取消。由提学官选一、二等的参加乡试。
       乡试
       每三年一次,在京城或省城举行,时间在八月,故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取的称举人或孝廉。第一名称解元,二至十名称亚元。可以任知县或州、县学官。凡在子、午、卯、酉年举行的称正科,如有国家庆典或皇帝登基,临时开科的称为恩科。
       所谓秋闱,因此试在秋天举行,故称秋闱。
       以会试录取贡士、殿试录取进士说明:
       会试
       每三年一次,是在京城举行的全国性考试。由举人或国子监学生参加,如逢丒、辰、未、戌年的称为正科。如有国家庆典或皇帝登基,临时开科的称为恩科。如有恩科,则在次年举行,由皇帝派总裁主持。
       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会试在春天举行,故称春闱。此事务清时由礼部主管。
       殿试
       在会试一个月后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对贡士进行策问(口答或笔试),中试者分三甲(组)榜示。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二甲赐进士出身。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凭上述身份可以直接做官,或者候补做官。
       (以上由平乐中学退休教师 封家炳 摘自《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楼主| 发表于 2024-7-25 05:13 | 显示全部楼层
       《聚奎楼落成》清.王采珍
       考释:凡丁
       百尺城楼结构新,擎天彩笔丽重闉。山中鹤迹苹中鹿,台上书声阁上麟。
       拂槛飞霞低翠岭,当轩落日拱丹宸。储才为奏凌云赋,拔地书词代有人。

       王采珍:(?-1777年)字献廷,号昆岩,山东滨州人。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次年任四川南溪知县。后任成都县知县,合州知州,湖南衡州府知府,湖北郧阳府知府,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邛州,所任之地皆有高度评价。

       诗题
       聚奎楼落成:乾隆二十九年(1764),王采珍主持修建邛州城垣并东南西北及小南门城楼,当小南门的《聚奎楼》完工后写此诗。
       聚奎楼:清嘉庆《邛州志.艺文志》1087~1090p:王采珍《邛州捐修城垣记》:“郡城围长一干六百三十八丈,计九里一分。城开五门,城内身土筑,外石砌。水洞五,其一通学宮(文庙)泮池,名文脉堰……文笔倚天云烟苍霭……是役也,起于乾隆甲申年(1764)仲冬,竣乙酉年(1765)之嘉平月(二月)……东西南北四门楼櫓俱二起。以巺门关文明形胜,起三层,依八角式,肖奎神像于其上。栋梁檐楹,巍然煥然,复命匠饰之,颜其楼。
       东曰《涌泉》曰《环江沃野》;西曰《鉴湖》曰《瑞靄云吟》;南曰《挹翠》曰《崃山拥秀》:北曰《跨鹤》曰《灵绵雾岭》;东南曰《聚奎》曰《文笔擎天》。
       巺(音迅)门:指小南门。按风水学的观点,有利的气场通常来源西北角而流向东南角。西北角称之为天门,东南角称之为地户,为生气方,大吉大利。

       诗
       百尺城楼结构新,擎天彩笔丽重闉。山中鹤迹苹中鹿,台上书声阁上麟:【大意】小南门聚奎楼高度约33米,雄伟壮丽,与文笔山的文风塔 和 文昌宮并学宮,以及城西北的“邛州考棚”在一条直线上,喻意临邛文脉通畅,大吉大利。不慕爵禄的人生活在美丽的山水之间,读书之人则成为国家的栋梁。
       按
       从前,读书人求取功名,都首先要到学宫拜谒孔夫子,然后到邛州考棚考取秀才以取得参加乡试、会试乃至殿试资格。在“四级考试”开始前和放榜后,都要到文昌宮或小南门城楼的《魁星阁》上叩拜文昌帝君,以求“魁星点斗”皇榜高中。
       正所谓“不怕文章高北斗,只怕朱笔不点头。”
       文昌:星宿名。亦称文曲星、魁星、奎星,即北斗七星中斗形的四颗星;一说距离斗形顶端最远的一颗星。总之,古人认为是主宰文运功名的星宿。
       相传,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名张亚子,张亚子本名张育,出生于西晋末年的越西金马山下观音泉边的芦林沟。东晋宁康二年(374)起义抗击前秦苻坚时战死于梓潼,当地人于七曲山建“七曲大庙”,尊张亚子为梓潼神,民间一直被视为:文昌祖庭。
       邛州文昌宮原先在张若城北的喻坎,康熙三十五年(1696)重修于州东一里的“学宮”西边;嘉庆六年(1801),奉圣诏将文昌帝君列入祀典,祭祀规格与武庙(即关羽庙)相同。
       按
       道光年间由民间的“郡人朱鉴”集资建修之文昌宮,在东门外二里,原为惠泉庵旧址。
       清嘉庆《邛州志》214p:“文昌宮,在州东一里(即学宮旁边,清代的邛州治所在瓮亭北三十步),康熙三十五年(1696),知州戚延裔重修。乾隆三十年(1770)知州王采珍增修拜庭……按近世以宋封梓橦英显王当之。神 姓张 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殁,人为立庙。嘉庆七年(1802)奉旨春秋致祭,列入祀典与武庙同。”
       民国《邛崃县志》170p:“(道光以后的)邛州文昌宮在东门外,距城二里许,庙临大路,规制宏敞,本惠泉庵旧址,道光年间(1821~1850),郡人朱鉴集资建修,用二月初三日为祀神宴会之期,文武生以新列胶庠(即学校)者,以入庙为荣,(建成以后)地方官春秋祭祀,皆籍此举行……光绪元年(1875)改(学宮旁的)文昌宮为:文庙(原育才街改名文庙街)。以学宮为:圣庙(今人称的“文庙”包括文昌宮和学宮)。民国元年停祀。”
        同《志》45p:“小南门有桥无名,门内无街,路左右皆田,门对文庙,通育才、兴贤两街。
       〔注〕()内字为释者所加!
       历史上的武庙,祭祀对象是齐太公姜子牙,唐宋以后改祭关羽或者岳飞,明清为关羽。
       擎天彩笔:指城南文笔山上的文笔塔。
       重闉(音从因):指几重宫门和城门。其中的“宫”包括学宮和文昌宫。其中学宮的大成殿规制同皇宫,围墙称为:宫墙。而小南门为邛州城的第五道城门,故曰“重闉”。
       民国《邛崃县志.庙祀篇》167p:“学宮华表之前有池,形如半月,内衡外规,圈以石栏,谓之泮池,围径十亩,文脉堰之水灌注此池。池之前有宫墙。墙内池上有道墙,外道旁有田,号称学田。宮墙之上嵌有《重道崇儒》石刻,传为淘汰泮池所出。”
       鹤迹:鹤的足迹、踪迹。鹤类生活在山中和水边,比喻闲散的人。
       蘋中鹿:比喻秉志高洁,不慕爵禄的人。《尔雅翼》:“蘋似槐叶,而连生浅水中,五月有华白色,故谓之白蘋。”《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阁上麟:比喻读书成名为国家栋梁之材,如上西汉《凌烟阁》的功臣。
       清.陈子升《丹青引为朱二文晖题真》诗句:“怀宝席珍从屈伸,光仪物色总传神。扇中鸾影秦王女,阁上麟图汉代臣。”

       拂槛飞霞低翠岭,当轩落日拱丹宸。储才为奏凌云赋,拔地书词代有人:【大意】王采珍说,小南门城楼高耸,比土地坡的“崃岭”还要高,城楼的门槛好像开在云霞之中,在夕阳晚照烘托下犹如一座宫殿。他还说,修建小南门《魁星阁》,目的是激励读书人成名,个个如司马相如,不断为国家储备人才。
       拂槛飞霞低翠岭,当轩落日拱丹宸:形容小南门魁阁,比土地坡高,在晚霞烘托下犹如宫殿。
       翠岭:土地坡一线的邛崃山岭草木葱郁,南门城匾曰:挹翠。
       丹宸:宫殿。
       储才为奏凌云赋,拔地书词代有人:修建小南门的奎星阁,目的是鼓励读书人成为国家人才。
       凌云赋:司马相如被拜为孝文园令时,所作抒发志向的《大人赋》。
       拔地:陡然耸立。比喻高大突出,气势雄伟。
       代有:多义之交替、替代。
        
1721857046611.jpg
        民国老照片背景—小南门城外看《聚奎楼》
      〔注〕人物与小南门之间,是清代把总署驻邛武兵的演兵场,俗呼为:校场坝。民国时期开垦为农田,即今城南菜市场及人民医院一片。
       民国《邛崃县志.官廨篇》163p:“守备衙署在东街路北(今东街209~215号民间称为:‘衙门巷’),把总署即在对门(都官)巷内,驻防马战守兵伍百一十名,其营房在南门外二里许,(因为)南河南岸紧接黎雅营界。”


 楼主| 发表于 2024-7-27 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聚奎楼落成》清.万世昌
       考释:凡丁
       千载文光映日新,奎楼百尺出城闉。书台有迹频来鹤,易洞无传孰是麟。
       收拾梗楠归杏苑,栽培桃李入枫宸。天边木铎时闻响,云汉昭回庆作人。

       万世昌:富顺举人,邛州学博。
       学博:教授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学官。

       诗题
       聚奎楼落成:乾隆29年(1764),知州王采珍主持修建邛州城垣并东南西北及小南门城楼,次年冬,在小南门聚奎楼落成的庆典上,王采珍首先作《聚奎楼落成》诗,教授五经的学官万世昌随即步韵唱和。
       步韵:一种诗词创作中的唱和方式,即用他人诗作韵脚的原字及其先后次第写诗唱和。

       诗
       千载文光映日新,奎楼百尺出城闉。书台有迹频来鹤,易洞无传孰是麟:【大意】主宰文运功名的文曲星在北斗星座中,百尺高的聚奎楼映衬出临邛文风气象鼎盛。白鹤山有北宋常安民和南宋魏了翁的两个读书台,而研究《易经》的西汉胡安点易洞更是凤毛麟角。
       易经:包含《周易》在内。为远古三皇五帝中的轩辕黄帝所创。《周礼.春官.大卜》说:黄帝“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千载文光:临邛自西汉以来文风不断,领袖人物有点注周易的胡安及其学生司马相如。还有研究易经著书立说的严君平,及其学生—成都人扬雄。在他们共同的弘扬、传承下,邛州地方代代出英贤。
       出城闉:聚奎楼高过城墙以及文昌宫和文庙的宫墙。
       书台:邛州鹤山书台有两处,一处在始建于汉代的幽居寺,为南宋魏了翁修筑;另一处在鹤林寺后,为北宋常安民的读书之庵。明隆庆六年(1572)在时任邛州太守赵介石的主张下,将幽居寺的鹤山书台迁至鹤林寺。
       (参见清.戚延裕《登读书台》考释)
       易洞:即西汉胡安点校和传授易经之洞。
       晋.陈寿《益都耆旧传》载:“胡安,临邛人,聚徒白鹤山,(司马)相如从之受(易)经。”
       麟:麒麟为古代传说中一种祥瑞动物,身体像麝鹿,尾巴似龙尾,还长着龙鳞和一只角。成语“凤毛麟角”表示珍贵稀少。

       收拾梗楠归杏苑,栽培桃李入枫宸。天边木铎时闻响,云汉昭回庆作人:【大意】教授五经的学官万世昌,一边希望邛州学子个个成材,皇榜高中。一边称赞知州王采珍 振兴临邛文风进行宣传教化重修聚奎楼,如此立身行事,终究会招到皇帝身边。
       梗楠:一种乔木。生长在海拔1800至1950米的较湿润的疏林或密林中。被用于建筑、家具、农具等用途。
       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很不容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明.徐庸《万木堂为卞公礼作》诗:
       桥梓梗楠及豫章,先公亲手种成行。倡条冶叶青连碧,错节蟠根紫又苍。
       蕃衍预期存永世,经营深喜建高堂。四檐黛色临书愰,三径清阴护石床。
       晚节桂花金炫彩,岁寒梅蕊玉生香。苍虬骨瘦烟霞古,白兔毫新月露光。
       若木至坚同挺柭,灵椿难老并芬芳。金桃缀实留鹦鹉,绿竹成竿引凤凰。
       南日正迟多耸翠,西风虽早不飞黄。侵来碧落云千朵,隔断红尘地一方。
       问字客寻杨子宅,赋诗人在杜陵庄。百年灌溉劳心力,几度登临念雨霜。
       仙鹤影沉秋杳杳,乳乌声断夜茫茫。肯教剪伐伤遗泽,献入明堂作栋梁。
       杏苑:杏树园林。泛指新科进士游宴之处。
       栽培桃李:比喻老师辛勤培养学生。
       枫宸:宫殿。宸,北辰所居,指帝王的殿庭。汉代宫庭多植枫树,故称。
       木铎:1、以木为舌的铜质大铃。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巡行振鸣以引起众人注意。2、比喻宣扬教化的人。
       云汉昭回:《诗经大雅.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写周王求雨时,仰天长叹银河高远,白光闪亮回旋。
       庆:1、祝贺、庆贺、庆祝。2、可祝贺的事。
       作人:立身行事,做实事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24-7-27 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和聚奎楼落成》清.兰玉
       考释:凡丁
       叠阁凌云结构新,象悬斗宿冠城闉。千秋甲第宏青琐,五夜奎光耀紫宸。
翠槛近扶文笔秀,绮窗遥蘸墨池春。南离阊阖培风盛,取次勋名照画麟。

       兰玉:(1745-?)邛崃油榨乡兰家湾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己亥恩科举人,大足县教谕。嘉庆二十三年(1818)七十三岁时协助知州吴巩修撰清嘉庆《直隶邛州志》。
       教谕:元、明、清时期 县学的教官职位,负责文庙祭祀和教导学生遵守规则和道德准则。

       诗题
       和聚奎楼落成:乾隆29年(1764)冬,在《重建聚奎楼落成庆典》上,时年十九岁还是庠生的兰玉,也和了知州王采珍的《聚奎楼落成》诗言志。
       庠生:县学的学生。县学即学宮称“庠”。学生叫庠生。为院试中考取的秀才。向官署呈文时,自称庠生、生员。
       秀才每年复查一次,考试列一、二、三等的有奖,四等以下的取消。由提学官选一、二等的参加乡试。
       和诗:指唱和,和答。和就是附和的意思,讲究步韵,依韵,用韵。
       清康熙《邛州志》60p:“聚奎楼,州东南角城上,系儒学风水。明嘉靖间知州张纪建。万历间知县鞠以正重建,后知州牛大伟重修。上祀奎星,今毁。”

       诗
       叠阁凌云结构新,象悬斗宿冠城闉。千秋甲第宏青琐,五夜奎光耀紫宸:【大意】兰玉说,层层叠叠叠的聚奎楼像冠顶悬空,超过当时城中所有建筑物。还说自隋唐以来的千余年中,邛州有很多读书人通过考试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又说当聚奎楼建成后,天上的魁星连续五夜发出吉祥的光芒。
       叠阁凌云:形容三层重叠的聚奎楼凌空而起。
       斗宿:多义之指北斗星。
       冠:1、帽子;2、居第一。
       城闉:包括城墙和学宮以及文昌宫的宫墙。
       文昌宫又名:梓潼宫。
       死后被封为神的文昌帝君—张亚子出生于“禹贡梁州之域,其地为蜀国”的今四川凉山州越西县中所镇金马山。而赿西(即古西昌)为邛州或临邛郡的军镇管辖范围。
       按
       南朝梁时期(502~557)开始设置邛州;西魏废帝二年(553)始设临邛郡。隋开皇三年(583)废除临邛郡入邛州;大业三年(607)改邛州为临邛郡。唐武德元年(618)改置雅州,不久又复为邛州。唐天宝元年(742)再次将邛州改为临邛郡,唐乾元元年(758)又改回邛州。
       又
       东晋宁康二年(374),张亚子起义抗击前秦苻坚时战死于梓潼,当地人于七曲山建“七曲大庙”,尊张亚子为梓潼神,民间一直被视为:文昌祖庭。
      〔分析〕
       邛州梓潼宫始建年代,至迟应不晚于开始科举考试的隋唐时期。而初建的邛州梓潼宮,在张若城北的喻坎,今存,当地人称为:文昌宮。
       当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之后邛州梓潼宫更名为:文昌宫。

        
1722033032460.jpg
       央视节目《梓潼县七曲大庙》中在地为神,在天为星的文昌帝君张亚子。
       千秋甲第:从隋文帝开始实行的科举制度,到清乾隆时已超过千年。
       宏青琐:宏,宏扬。青琐,原指装饰皇宫门窗的青色连环花纹。借指宫廷,亦泛指豪华富丽的房屋建筑和刻镂成格的窗户。
       五夜奎光:接连五夜发出奎星之光。旧谓奎宿耀光为文运昌明﹑开科取士之兆。
       耀紫宸:耀,光耀。紫宸,紫宸星,即文昌星。

       翠槛近扶文笔秀,绮窗遥蘸墨池春。南离阊阖培风盛,取次勋名照画麟:【大意】踌躇满志的兰玉说,他手扶聚奎阁的绿色栏杆远望了一会儿文笔塔,又夸张地说,他隔着窗户伸手在月儿塘内淘洗墨笔题诗。但愿临邛文风蔚然,一个接一个地高中皇榜。
       按
       清乾隆时的文笔塔为石塔,原名“南塔”,始建年代应与白鹤山的“西塔”同时期。清道光乙巳(1845)年复建两塔时,将石塔改为砖塔。
       民国《邛崃县志》113p:“文笔山在土地坡之东,昔人以此为‘南山’而建石塔;以鹤林寺为西山而建砖塔,风水之说也。”
       同《志》115p:“清朝道光年间,重修西、南双塔,记为州人胡撰并书。其文曰:‘鹤林寺后有山名:塔子山。百里而外皆望见之。残砖满地,塔址犹存,亦未详建自何年。
       文笔山塔创自吾师杜先生。应枚架石为樑,空灵四照,甫三十年而塔顶欹斜,作楂枒状,太守朱东江先生莅邛,谕等筹款修理……先修西塔,掘得遗砖,有‘宣和二年庚子’字号,始知西塔建自宋徽宗时……道光乙巳(1845)年四月兴工,五月完竣。接修南塔,易石而砖,五月兴工,六月完竣。
       历史背景
       清康熙《邛州志》38p:“段瑜《书南门楼壁》:‘文笔参天,写出飞云飞雾。’”
       清嘉庆《邛州志》922p:“邛城旧有小南门,宣通文风,科甲甚盛。明季献贼据成都,全蜀震动,此门遂关……由顺治至乾隆初,垂一百年,文武中式者仅数人,岁癸亥,州绅 王明经源,屡请州牧—常山王公荣命,欲复旧制以通文风。
       牧不允,已而牧以公事赴省,源募工连夜开启城洞,见表里皆石墩坚砌,中则填以乱石。概除去,则门扇管钥犹然完善也。
       越日,牧归大怒,欲仍闭塞,源固争之,牧徐曰:‘也罢,明年甲子科如有中试人则已,否则必仍塞之!’
       次年孙公世璋、王公一心,两人中试,孙连捷乙丑进士,遂得不塞。自乾隆甲子至嘉庆丙子七十余年,文武中试者五十余人。文峰振起,皆王明经力也。”
       王明经源:即明经进士姓王名源。明清时期尊称贡生(贡入北京国子监读书者)为明经进士。
       翠槛(音坎):绿色的栏杆。
       文笔:指文笔山的文笔塔。
       绮窗:雕饰有花纹的窗户。
       墨池:指文庙前的半月形泮池,代表孔子的洗砚池。俗称:月儿塘。
       取次:多义之一,一个挨一个地。
       勋名:功名。
       阊阖:神话传说中的天门。
       画麟:麒麟阁上的功臣画像。麒麟阁为汉武帝元狩年间打猎获得麒麟而建于长安城未央宫之中的阁名,用以供奉功臣像以及典藏历史文件。


 楼主| 发表于 2024-7-28 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桃源在马崖山下》清.兰玉
       考释:凡丁
       狱灵庙修建于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庙濒河岸,台基略高,明末清初,两岸桃花夹岸,庙前一潭,深丈余,水清见底,桃花掩映,令人陶醉,故名:桃花潭。
       鹤山西畔濮溪东,见说桃源景略同。犬吠花间轻重绿,莺啼树杪浅深红。
       桥横岸断柴门迥,水绕峰回小径通。处处登临皆入胜,恍疑身在武陵中。

        兰玉:(1745-?)邛崃油榨乡兰家湾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己亥恩科举人,大足县教谕。嘉庆二十三年(1818),协助邛州知州吴巩续修《邛州直隶州志》。

       诗题
       小桃源在马崖山下: 油榨场地处小盆地,东边是马崖山,山下是火井江。从前,火井江的油榨场一段,两岸遍植桃花,邛高公路尚未开通的1951年以前,周围崇山峻岭,称为:小桃源。形成历史地名:桃花潭、桃花滩码头 和 桃花府。
       马崖山:南河坎十方堂为南方丝绸之路邛崃起点之一,至葫芦湾后南下,经尖山子古道至下坝渡船滩码头后,往西经石虎寺、马湖纸坊沟,再翻越马崖山至古火井县城的油榨场以远,山两侧尚存红砂石砌的五尺宽古道上千米。
       马崖山今称马岩顶,是一处险要的关隘,历史上曾有马匹坠下岩摔死。
       马岩顶有马刨井、唐韩朋庙、十二圆觉寺佛窟等古迹,过去有民居、旅馆、饭店,日供数百马帮、背夫食宿。

      
       狱灵庙 修建于明熹宗天启二年,庙濒河岸,台基略高,明末清初,两岸桃花夹岸,庙前一潭,深丈余,水清见底,桃花掩映,令人陶醉,故名:桃花潭: 【大意】油榨乡的“小桃源”之称,始于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
       狱灵庙:民国《邛崃县志》129p:“油榨沱乡庙神会之最盛者,三月二十八之桃花潭也。此地在河岸上,台基甚高,下停潭水,相传明末清初,桃花夹岸,故即以地名为庙名(称为桃花府),州人邓肇新匾曰:《岳灵庙》。庞渊联络庙名而成一对联:
       石笋桃花映宝瓶,毗庐燃灯普照金台铜鼓;
       古松白云遮静室,天池水月大悟龙背牛心。

       联中嵌入的寺院,分布于今道佐、水口、油榨、火井、高何一带。
      〔按〕
     “狱灵庙”现为油榨学校。《油榨乡志》说,旧址可能是古火井县“判案的司法衙门”处。因为“狱”在文言文中的意思:1、官司;案件。2、监狱。3、罪状。4、争讼。5、刑罚。

       诗
       鹤山西畔濮溪东,见说桃源景略同。犬吠花间轻重绿,莺啼树杪浅深红。桥横岸断柴门迥,水绕峰回小径通。处处登临皆入胜,恍疑身在武陵中:【大意】兰玉说,白鹤群山以西的火井河畔之油榨盆地,鸡犬之声相闻于村陌,黄莺在树梢歌唱。路桥皆隐于山水之间,远处是农舍,大家都认为,这儿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很相似,周围峰峦叠障,处处胜景,好像走进了武陵山中。
       濮溪东:火井河(古称濮干水)发源于镇西山麓的牛心山,流至马岩顶下时,已属濮干水的东段。
       按
       夹关河(即白木江)古称:布濮水;火井江古称:濮干水。濮干水在火井镇北拐后东流至齐口合布濮水。
       清.李元《蜀水经》:“邛水有三源,北源(䢺江)出圆觉山;西源(火井江)出牛心山;南源(白木江)出(名山县的)伏牛山,(在齐口)合流而东。亦名布濮水,亦名濮干水,亦名白木水。”
       又
       从南而来的白木江 与 自西而来的火井江,在齐口合流后始称:邛江。今称:南河。邛水在石灰包(黄坝大桥)处与䢺江汇流后向东至彭山江口入岷江。
       见说:听说,都说。
       桃源:桃花源。此处指马崖顶下的油榨盆地。
       毛泽东《七律.登庐山》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陶令:晋代隐士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
        
1722120318792.jpg
       《纸坊沟桃源桥碑记》拍摄:陈善兵
       《桃园桥碑记》第二行:“如本境桃源桥者,上通西藏,下达北京。”此处的“北京”指汉唐京城—长安。因长安位于临邛之北,青藏高原之下。
       桃源桥民国时期属油榨,现今属于水口镇。
       民国《邛崃县志》42p:“城之四路八方,疆界犬牙之相错,若由成都西来,入东门,南折出南门,为(西)藏(缅)甸大道,直走出西门达金川(向北以远)。”
       树杪(音秒):树梢。
       迥:《说文》:“迥 远也。”
       武陵:本意桃花源,借指油榨盆地。


 楼主| 发表于 2024-7-29 05:10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台喜雪》清.兰之清
       考释:凡丁
       纤纤细雨冷浸晨,忽作盐沙洒渐频。
       数点寒梅山顶放,一经雪到更精神。

       兰之清:(1780-?)邛崃油榨乡兰家湾人,嘉庆二十一年(1816)丙子科举人。为乾隆四十四年(1779)举人兰玉第四子,时称“父子举人”。嘉庆二十三年,其父兰玉参与编修《邛州志》时,协助其父收集整理文稿。此诗作于嘉庆二十三年(1798)冬,收于嘉庆《邛州志.艺文志》中。

       诗题
       相台喜雪:描写相台山雪景,为青年兰之清成名之诗。
       相台:油榨相台山原先有:相台寺。俗呼:相公庙。在油榨二龙山与今下坝花楸园村的垭口上,为三国文化地名之一,清末倾圮。
       清嘉庆《邛州志》99p:“相台山,州治西七十里。旧火井县之东,唐袁天纲为火井县令,登之以相县治。又,诸葛武侯驻师其上,故名。”
       1981版《油榨乡志》:“诸葛亮南征时登此山了望敌情;袁天罡登此山以相县治,故名。山有相台寺。”

      
       纤纤细雨冷浸晨,忽作盐沙洒渐频。数点寒梅山顶放,一经雪到更精神:【大意】 冬日晨起,细雨绵绵,忽然大雪像雪白的盐巴,铺天盖地洒下来,银妆素裹的山顶,几枝红梅竟相开放。
       此意境颇似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按
       油榨场为古火井县治,有城墙,城中有天罡堰。治所周边有黄盐溪的盐井(在今油榨场)和盐水溪的盐井(在今火井场),其中黄盐溪的盐井使用石槽+陶管引用天然气熬盐,有考古遗迹和盐场遗名:炕盐坝。
       汉.扬雄《蜀都赋》:“火井沉荧于幽泉,高焰飞煽于天垂,焰出通天,光辉数里。”
       晋.常璩《华阳国志》:“汉地节中(前69-前66),穿临邛盐井,增置盐铁官。”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84)撤销火井县建置时改名:油榨沱。建乡时称为:油榨乡。
       1993版《邛崃县志》887p:“民国《邛崃县志》载,油榨沱濒河,唐时火井县旧治。据乡人云:‘油榨沱躬岩山下的河水深处,有一石形如油榨,常年淹没水中……时冒水泡,状若油花,油榨沱之名由此而来。’民国二十九年(1940)建油榨乡。”
       同《志》730p:“现存天罡祠系清代重建,祠内有一石碑,高1.2米,宽0.6米,厚01.15米。碑文为:‘住持僧智越述 自唐时古火井处 大清乾隆二十八年癸末立’。此碑现存文管所。在天纲寺附近,多处发现石制管道,当地人称为:火槽子。  专家研究分析,确认火槽子是古时输送天然气的管道。黄盐溪四周300平方米的范围为古代盐场;据封家宅25米之河边处为火井遗址。”
      
1722201470585.jpg               《油榨沱中形如油榨的油榨石》

       现今的火井镇
       1993版《邛崃县志》867p:“元朝撤销火井县并入大邑县时,在高家场设巡检司至清末。民国二年(1913)邛州改邛崃县时,在高家场设分知事公署;民国二十三年(1934)分知事公署撤销改为火井区,下辖高西、高北两乡和高家场;民国二十九年(1940)火井区改名:高家乡。是年冬改称:火井乡。建国后沿用火井乡名。1985年撤销火井乡,设置火井镇。”
       如今,原油榨乡的堰滩村(今称川王村)之土地,仍然在火井镇政府的边边上。



2015年9月,油榨乡合并到南宝乡,设立:南宝山镇。而南宝山镇的政府驻地设在:油榨场天罡街17号。
南宝山镇名起源
(综合1993版《邛崃县志》及2018版《邛崃市地名录》)
1952年由火井镇分出,取名新民乡。1958年成立新民人民公社,1982年撤社建乡时,因境内有一匹“烂包”,取“烂包”谐音雅化为“南宝”。2015年9月,将油榨乡和南宝乡合并设立南宝山镇,南宝山镇政府驻地:油榨天罡街17号。

 楼主| 发表于 2024-8-17 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邛州文庙和文昌宮再考

凡丁

       2024年8月5日,笔者游览山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太原市浑源县文庙中的文昌宮之后,颠覆了过去对“北孔子、南文昌”的认知。
        
4c89ecdf59721b6d25b4186a35ab9f9.jpg
        
70af6a855170a3fbbf03c786014d18a.jpg
   与文庙一墙之隔 通高两层的山西浑源县文昌宮
       笔者过去认为
       一、春秋时期的孔子为今山东曲阜人,北方读书人只祭祀孔子;
       二、西晋时期的张亚子名张育,出生于“禹贡梁州之域,其地为蜀国”的今四川凉山州越西县中所镇金马山,为守卫国土,战死于四川梓潼县,后被历代帝王封为主管文运昌盛的文昌帝君,南方读书人在崇奉孔圣人的同时,亦崇奉文昌神—张亚子。
       魏明伦《祭文昌赋》:“天苍苍,地皇皇。北孔子,南文昌。文昌乃神化之孔子,孔子乃人化之文昌。曲阜庄严,梓潼安详。庄严则圣人多难,安详则吉人天相。洪秀全造反,先捣孔庙;张献忠剿川,不犯文昌……”
       原注
       1、文昌乃神化之孔子,孔子乃人化之文昌:原语出《文昌帝君本传》“文昌是先天之孔子,孔子乃后天之文昌。”魏明伦认为,此比喻不太准确。文昌是神,孔子是人,故改喻之。
       2、张献忠剿川,不犯文昌:野史记载,张献忠剿四川,过梓潼,祭文昌曰:“咱老子姓张,尔也姓张,咱老子与尔联了宗吧!”遂不屠梓潼。
       3、上至明皇:指唐明皇避安史之乱,逃到四川,路经梓潼,祭文昌托福。
       4、诗人吟诵白玉堂:唐代诗人李商隐,入川歌咏文昌诗:“下马捧椒浆,迎神白玉堂。”
       据魏明伦《祭文昌赋》原注而知
       四川人祭祀文昌神—张亚子不晚于唐代,而山西浑源县文庙中的文昌宮讲解员,亦说该文昌宮始建于一千多年前!
       按
       南朝梁时期(502~557)开始设置邛州;西魏废帝二年(553)始设临邛郡;隋开皇三年(583)废除临邛郡入邛州;大业三年(607)又改邛州为临邛郡。唐武德元年(618)改置于雅州,不久又复为邛州。唐天宝元年(742)再次将邛州改为临邛郡,唐乾元元年(758)又改回邛州。
       分析
       张亚子名张育,出生于“禹贡梁州之域,其地为蜀国”的今四川凉山州越西县中所镇金马山。而赿西(即古西昌)向为邛州 或 临邛郡的军镇管辖范围。
       东晋宁康二年(374),张育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苻坚英勇战死。蜀人在梓潼七曲山建:张育祠。尊奉其为雷泽龙神。当时,梓潼七曲山另有梓潼神亚子祠。后人遂将两祠神名合称:张亚子。成为北斗七星中最远一颗,“司禄赏功进士”,自唐朝开科取士以来,南方读书人争相祭祀。
IMG_20190324_203313.jpg        又
       邛州文庙(包括文昌宮)是大的地名概念,在不同时期分别称为:学署、学宮、圣庙、文庙。其中,学署和学宮,为文昌宮属下的学校建置;圣庙则为专门祭祀大圣先师孔子的殿堂。
       邛州文昌宮和圣庙,与山西浑源县的文庙和文昌宮一样,仅一墙之隔,即今邛崃市宾馆位置。
       清嘉庆《邛州志》载:邛州儒学始于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元代毁于战乱。明洪武甲子年(1384)张郁知邛州时重建,永乐壬申、成化甲子、成化庚戌、万历五年、万历三十六年分别修缮和扩建,明末甲申(1634)年毁于张献忠兵燹。清康熙四年(1665)、六年(1667)、二十三年(1685)、二十九年(1691)、三十二年(1694)分别重修或扩建;乾隆年间又重修。
       看来,文昌宮和圣庙仅一墙之隔,为明洪武甲子年(1384)始推行的全国统一建制。缘于明初朱元璋将当时的邛州城—汉建公孙述城夷为平地后迁建于今址,原先位于“喻坎”的文昌宮,己不适应当时的读书人同时同地祭拜孔子和张亚子的需求。
       后来的清康熙四年(1665),文昌宮改称为:文庙。文庙前的街称为:学街。祭祀孔子的殿堂称为:圣庙。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知州戚延裔又重修文昌宮。

       清光绪三十年(1904)废除科举制后,民间统一称前文庙(即文昌宮)和圣庙旧址为“文庙”。同时将“学街”改称为“文庙街”至今。
       民国《邛崃县志.庙祀篇》166p:“治南学署、学宮,旧志皆谓为唐武德年间(618~626)所建。按唐太宗贞观四年(630),诏天下州县立孔子庙。”
       同《志》171p:“至光绪元年(1875)改文昌宮为文庙,以学宮为圣庙。民国元年停祀,复称文昌宮。”
       故邛州文昌宮始建年代在唐武德年间(618~626);而邛州孔子庙的始建年代为唐太宗贞观四年(630)。此后,邛州学子在祭祀“南文昌”的同时,亦祭祀“北孔子”。
       2024年8月5日,笔者游览山西省浑源县文庙中的文昌宮后,方知北方士子在祭祀“北孔子”的同时,亦祭祀“南文昌”的张亚子!
        
703109719eca1a4f4c474841625fedd.jpg
       山西浑源文庙文昌宮中独占鰲头 手持朱筆的文昌神张亚子
       如此看来,北方人考取功名同样“不怕文章高北斗,只怕朱笔不点头!”
       至于东门外二里的文昌宫,原为“惠泉庵”旧址。道光年间由“郡人朱鉴”集资建修。
       清嘉庆《邛州志》214p:“文昌宮,在州东一里(的孔庙旁边),康熙三十五年(1696),知州戚延裔重修。乾隆三十年(1770)知州王采珍增修拜庭……按近世以宋封梓橦英显王当之。神 姓张 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殁,人为立庙。嘉庆七年(1802)奉旨春秋致祭,列入祀典与武庙同。”
       民国《邛崃县志》170p:“(道光以后的)邛州文昌宮在东门外,距城二里许,庙临大路,规制宏敞,本惠泉庵旧址,道光年间(1821~1850),郡人朱鉴集资建修,用二月初三日为祀神宴会之期,文武生以新列胶庠(即学校)者,以入庙为荣,(建成以后)地方官春秋祭祀,皆籍此举行……光绪元年(1875)改文昌宮为:文庙(原育才街改名文庙街)。以学宮为:圣庙(今人称的“文庙”包括文昌宮和学宮)。民国元年停祀。”

        
1723850692302.jpg
       对照:民国老照片—小南门城楼的文昌阁
       说明:
       1、建于小南门城楼上高百尺的文昌阁,比土地坡的“崃岭”还要高,文昌阁的门槛好像开在云霞之中,在夕阳晚照烘托下犹如一座宫殿。为乾隆二十六年(1761)邛州知州王采珍《聚奎楼落成》诗的描述:
       百尺城楼结构新,擎天彩笔丽重闉。山中鹤迹苹中鹿,台上书声阁上麟。
       拂槛飞霞低翠岭,当轩落日拱丹宸。储才为奏凌云赋,拔地书词代有人。
       2、清康熙《邛州志》60p:“聚奎楼(即文昌阁),州东南角城上,系儒学风水。明嘉靖间(1522~1566)知州张纪建。万历间知县鞠以正重建,后知州牛大伟重修。上祀奎星,今毁。”



 楼主| 发表于 2024-8-22 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唐.杜甫
       考释:凡丁
       白水鱼竿客,清秋鹤发翁。胡为来幕下,只合在舟中。
       黄卷真如律,青袍也自公。老妻忧坐痹,幼女问头风。
       平地专欹倒,分曹失异同。礼甘衰力就,义忝上官通。
       畴昔论诗早,光辉仗钺雄。宽容存性拙,剪拂念途穷。
       露裛思藤架,烟霏想桂丛。信然龟触网,直作鸟窥笼。
       西岭纡村北,南江绕舍东。竹皮寒旧翠,椒实雨新红。
       浪簸船应坼,杯干瓮即空。藩篱生野径,斤斧任樵童。
       束缚酬知己,蹉跎效小忠。周防期稍稍,太简遂匆匆。
       晓入朱扉启,昏归画角终。不成寻别业,未敢息微躬。
       乌鹊愁银汉,驾骀怕锦幪。会希全物色,时放倚梧桐。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开元(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寓居长安近十年,生活贫困,安禄山叛乱时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今宝鸡),竭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旋即辞官居住甘粛秦州(今天水市),安史之乱(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中的757至758年,杜甫一家居住秦州,759年举家逃难入川,曾在秦州、邛州、成都、梓州等处建茅屋或草堂居住,两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幕僚,被严武表奏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公元765年,严武去世后,杜甫流寓梓州(今四川三台)期间,闻听迟到的消息—官军在两年前的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便收复了河南洛阳和郑州、汴州(今开封)等地后,欣喜地写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随即举家出蜀,打算回河南巩义老家,艰难跋涉途中,于大历五年(770)冬,杜甫在由湖南潭州去往岳州(今岳阳)时,病死于湘江的船上。
由于杜甫有每到一地必然写诗的习惯,一生所作1450余首诗,因为爱国、爱民、爱家,同时见证了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被后世文人推崇为诗圣。
       严武:(726~765)字季鹰。今陕西华阴人。严武祖父严挺之与杜甫祖父杜杜审言为世交。
       严武为唐朝中期名将和诗人,二十岁时以门荫为太原府参军事。天宝十三年(754),被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荐为判官,后迁侍御史。安史之乱中,随唐玄宗入蜀,擢用谏议大夫,后赴唐肃宗行在,房琯荐为给事中。长安收复后授京兆少尹,兼御史中丞。
       上元二年(761),严武迁成都尹,兼御史大夫,并任剑南节度使。
       宝应元年(762),唐代宗即位,召严武为太子宾客兼御史大夫,又拜为二圣山陵桥道使。
       广德元年(763),严武调离成都,官京兆尹,兼吏部侍郎。
       广德二年(764),再次镇蜀,任成都尹、并兼 剑南节度使。后加检校吏部尚书,封郑国公。同年九月,严武破吐蕃七万余众,拓地数百里。
       永泰元年(765),严武去世,享年四十。
       严武能诗,与杜甫交游甚密。严武有诗《寄题杜拾遗锦江野亭》,杜甫回以《奉酬严公寄题野亭之作》。严武的诗,今多散佚,《全唐诗》卷二六一仅存其诗六首。
       通观严武,在成都时间共约两年。所以,杜甫一家六口,于759年举家逃难入川后,起先在临邛公孙述城郊定居,靠高适、韦班等人资助生活;
       上元二年(761)至宝应元年(762),杜甫方举家居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
       广德元年(763)严武调离成都后,杜甫一家又居临邛;
       广德二年(764)秋,严武再次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时,杜甫一家又住成都浣花溪草堂。
       永泰元年(765)四月,严武去世后,杜甫失去其经济上的关照,因宝应元年﹙762﹚任大邑县令的韦班(韦应物的堂侄),时任梓州的涪江(今绵阳市三台县)县尉,遂举家迁到梓州投靠韦班,一年后,韦班又调回河南任河南尉。
       杜甫因作《涪江泛舟送韦班归京》诗为其送行:
       追饯同舟日,伤春一水间。飘零为客久,衰老羡君还。
       花远重重树,雲轻处处山。天涯故人少,更益鬓毛斑。
       由于杜甫流寓梓州期间,闻听迟到的消息—官军在两年前的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便收复了河南洛阳和郑州、汴州(今开封)等地后,欣喜地写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随后,举家从今绵阳市三台县的“涪江草堂”出蜀,欲回河南巩义老家,在夔州(今奉节)居住两年后,艰难跋涉至楚地,大历五年(770)冬,杜甫在由湖南潭州去往岳州(今岳阳)湊集路资时,病死于湘江的船上。
       吉林师范大学教授—侯海荣在央视百家讲坛《杜甫这辈子》中讲
       安史之乱中杜甫南下入川,出发地是甘粛 同谷县 经:木皮岭(甘肃成县东)、白沙渡(陕西洋县东南)、水会渡(甘肃陇南的徽县)、飞仙阁(陕西略阳县城东)、五盘(广元县北)、龙门阁(广元朝天镇)、石柜阁(广元的一个阁栈)、桔柏渡(广元市昭化古城东)、剑门(剑阁县城南15千米)、鹿头山(德阳县北)、成都府〔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始设,因安史之乱后全国人口仅1560万,故当时的成都府辖境今四川绵阳、德阳、简阳、资阳等市,以及今邛崃、仁寿、崇州等,北至今绵阳市西南部的安州区、茂县等县,南达内江。〕
        
1724276262462.jpg
       杜甫《成都府》诗:
       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
       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
       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
       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
       按
       以上地名,即杜甫每到一地的诗作名。侯海荣教授仅引用杜甫南下入川至成都途经地名诗12首。其中()内文字为释者所加。
       侯海荣教授还说:“如果在全国版图内,以‘杜甫草堂’为名地毯式搜索的话,可考者有五六处。”
       而安史之乱后(759年)的邛州,是杜甫入川后首选的暂住地,期间计作:《览柏中允除官制词》、《寄邛州崔录事》、《西山.三首》、《短歌行》、《绝句》、《咏大邑瓷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琴台》及本首《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等共十二首。
       当杜甫在湖北江陵时,曾作《同元使君(诗人元结)春陵行》诗,记述自己当年“我多长卿病,日夕思朝廷。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的窘况。(详见上述系列诗考)
       【综述】
       杜甫在公元759年的安史之乱中,举家六口从甘肃逃难到蜀地,首选的暂住地在邛州公孙述城西边今称“喻坎”的地方,一住近两年。
       当 严武 在唐肃宗上元二年(761)迁成都尹,兼御史大夫,并任剑南节度使时,杜甫投靠严武,从今“邛崃喻坎”的茅屋,迁到成都浣花溪的草堂。
       又当唐代宗宝应元年(762),严武召为太子宾客兼御史大夫,官京兆尹,兼吏部侍郎后,于广德元年(763)调离成都。此时,杜甫又举家迁移邛州,随后只身到东川巴州去投靠一个姓马的知州时,被马知州举荐召补为京兆功曹,主管“选署功劳”,职责是记录、推荐当地优秀人才。
       广德二年(764)夏,严武 再次任命为成都尹 兼 剑南节度使时。杜甫喜出望外,又一次投奔严武,被严武举荐为:节度参谋 和 检校工部员外郎,并赐绯鱼袋后,辞去京兆功曹之职,举家再迁成都草堂。
       杜甫此首《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即作于广德二年(764)夏,诗中的“西岭纡村北,南江绕舍东。”即杜甫描述位处邛州的公孙述城外(今称喻坎)茅屋的环境!
       同年九月,严武大破吐蕃七万余众,拓地数百里。
       永泰元年(765)春,严武去世,享年四十。杜甫又举家迁到梓州草堂,投靠时任涪江(今绵阳市三台县)县尉的韦班。
一年后,韦班调任河南尉,失去依靠的杜甫,萌生回原籍河南巩义的想法,遂从梓州草堂至夔州(今奉节),一年多后辗转至湖北、湖南。
       算来
       杜甫任严武的“节度参谋”仅六个月时间,约分别在邛州的茅屋和成都的草堂各住两年,又分别在梓州和夔州各住近两年,为湊集回河南的路费,又不得不在湖北、湖南漂泊一年多后,于大历五年(770)冬,写下《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长诗后,病死于湖南的湘江中船上。
       按
       杜甫每到一地必然写诗记录所见所闻和生活感受,而有的研究杜甫者,却将杜甫“在蜀地”写作的诗,皆计为杜甫住在成都草堂期间!
        
47f6afa690ea92fa7ec7af08e39fcc1.jpg
         4d06b7565376bcd83dd470e1f551afc.jpg       
       以下为本诗考释

       诗题
       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杜甫这首五言古体诗,作于广德二年(764)秋,讲述杜甫和严武之间深切的情感和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严公:严武于广德元年(763)官京兆尹,兼吏部侍郎,十月转黄门侍郎。广德二年(764),再次镇蜀,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后加检校吏部尚书,封郑国公。
       公:古代贵族五等爵位的第一等。
       二十韵:五言律诗的二十韵为四十句,两百字。

       诗
       白水鱼竿客,清秋鹤发翁。胡为来幕下,只合在舟中:【大意】杜甫自比渭水钓鱼的姜子牙,希望严武录用自己后为国效力。
       白水鱼竿客:杜甫引用姜子牙渭水钓鱼的典故,自比是在清澈泉水中的钓鱼者,希望严武将自己用于国家危难之时。
       北宋《太平御览》卷八三四引《六韬》:“吕尚(姜子牙本名)坐芧以渔,文王劳而问焉。吕尚曰:‘鱼求于饵,乃牵其缗;人食于禄,乃服于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小钓钓川,而擒其鱼;中钓钓国,而擒其万国诸侯。’”
       唐.骆宾王《钓矶应诘文》:“且夫垂竿而为事者,太公之遗术也。形坐磻溪之石,兆应滋水之璜。夫如是者,将以钓川耶?将以钓国耶?”
       白水:清澈而不含杂质的泉水。
       鹤发:白发。北周.庾信《竹杖赋》:“予老矣,鹤发鸡皮。”意为像白鹤羽毛那样白的头发,像鸡皮那样粗糙而发皱的皮肤。
       胡为来幕下,只合在舟中:杜甫直接向严武说:“我投奔你后将成为一条船上的人,是为了患难与共,同舟共济,共赴国难!”
       胡为:为什么。
       在舟:意为同舟渡海,中流遇风,患难与共。《邓析子.无厚》:“同舟渡海,中流遇风,救患若一,所忧同也。”后因以“在舟”谓患难与共。
       明末清初文学家申涵光(1620~1677)曰:“胡为二句,语似太率。”
       严武 深思熟虑以后,答应了杜甫的请求,叫杜甫等待,杜甫喜出望外,写下《奉待严大夫》诗:
       殊方又喜故人来,重镇还须济世才。常怪偏裨终日待,不知旌节隔年回。
       欲辞巴徼啼莺合,远下荆门去鹢催。身老时危思会面,一生襟抱向谁开。
       奉待:恭敬地等待。
       严大夫:严武的官职为大夫级别。
       同时,杜甫又写诗寄给“马巴州”,正式辞去在巴州(今四川巴中市)的“京兆功曹”职务。
       杜甫《奉寄别马巴州》诗:
      〔原注〕时甫除京兆功曹,在东川。
       勋业终归马伏波,功曹非复汉萧何。扁舟系缆沙边久,南国浮云水上多。
       独把鱼竿终远去,难随鸟翼一相过。知君未爱春湖色,兴在骊驹白玉珂。
       奉寄:敬词。意为通过邮递奉呈。
       马巴州:一个姓马的巴州知州,因与西汉伏波将军马援同姓,杜甫借以赞颂马巴州的政声和政绩。
       元.张性《杜律演义》:“此必作于广德元年(763)以后,盖不赴功曹之补,将东游荆楚,而寄别巴州也。”
       又说
      “广德二年,杜甫《奉待严大夫》诗:‘欲辞巴激啼莺合,远下荆门去鹢催。’此诗云:‘扁舟系缆沙边久,’与‘独把钓竿终远去。’两诗互证,知同为二年所作矣。”

       黄卷真如律,青袍也自公。老妻忧坐痹,幼女问头风:【大意】杜甫说,严武 如果能够接受他为国效力请求的话,无论什么职位,穿什么颜色的官服都行,因为此时妻子杨氏患了下肢麻痹症,幼女有阵发性头痛病,急需医治。
       黄卷真如律:《唐会要》载:天宝四载十一月,敕御史依旧置黄卷,书阙失,每岁委知杂御史长官比类能否,送中书门下,改转日褒贬。光武诏:“敢拘执论如律。”
       青袍:《唐志》:“尚书员外郎,从六品上。上元元年制,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朱注】公时已赐绯鱼袋,而云青袍者,以在幕府故耳。旧注谓青袍九品服,误矣。昔在朝班,则自公退食。今青袍从事,亦自公而退矣。”
      〔按〕
       严武举荐杜甫的“检校工部员外郎”为五品官职,赐绯鱼袋。从此,人们始称杜甫为:杜工部。
       绯鱼袋:绯红色官服与鱼符袋,旧时朝官五品以上,佩鱼符袋。
       坐痹:下肢麻痹症。
       头风:一种以慢性阵发性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平地专欹倒,分曹失异同。礼甘衰力就,义忝上官通:【大意】杜甫与严武讨论成都地方局势,达成求同存异的共识,严武 意欲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杜甫推让一番后表示接受。
       平地:多义之突然,平白无故。
       专欹倒:无特定的含义,或描述某种特定的场景或状态。
       分曹:意为分对、分班或分批。
       失异同:迷失了方向。
       礼甘:意为互相礼让,和平包容。
       衰力:杜甫自谓年老,体力衰弱。
       义忝:谦辞。本义指羞辱、愧对。理解为在道德或责任上感到愧对。
       上官:多义之高官、大官,指严武。

       畴昔论诗早,光辉仗钺雄。宽容存性拙,剪拂念途穷:【大意】会谈快结束时,杜甫方才提起从前和严武论诗的往事,同时赞扬严武气概威严,不由得向严武下拜,感谢自己走投无路时得到他的包容和理解。
       畴昔:以往的情怀。
       光辉仗钺雄:杜甫赞严武形象光辉,气概威严。
       钺:象征权力和威严的兵器。《吴志》:孙坚曰:“古之名将,仗钺临众。”
       性拙:笨拙、不灵巧。
       剪拂念途穷:杜甫下拜严武,说在走投无路的情形下帮扶了自己一把。
       剪拂:1、修整擦拭。比喻推崇,赞誉。2、削除。3、江湖隐语。谓行下拜礼。
       念:多义之考虑。
       途穷:成语“日暮途穷”出自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指天色已晚,路到尽头。比喻走投无路,束手无策。也比喻力竭计穷,到了末日。

       露裛思藤架,烟霏想桂丛。信然龟触网,直作鸟窥笼:【大意】杜甫说自己如被晨露滋润的藤草有了活力,顺着藤架爬上了月宮。虽然今后会身受羁縻如笼中之鸟,但他坚决地表示会以正直的方式行事,不违背道德和原则。
       露裛(音邑):形容花草被清晨的露水所滋润的情景。
       藤架:爬藤蔓的架子。
       烟霏:形容云雾缭绕,烟雾弥漫的自然景象。
       桂丛:桂树丛生的山之幽。一指隐居之地。二指月宫。
       信然:意为确实如此、果然,果真。表示态度坚决肯定,不动摇。
       龟触网:比喻身受羁縻,不得自在。出自《史记.龟策列传》:“宋元王二年,江使神龟使于河,至于泉阳,渔者豫且举网得而囚之,置之笼中。夜半,龟来见梦于宋元王曰:‘我为江使于河,而幕网当吾路。泉阳豫且得我,我不能去。身在患中,莫可告语。王有德义,故来告诉。’”
       直作:以正直的方式行事,不偏不倚,不违背道德和原则。
       鸟窥笼:笼中之鸟,空窥不出。隐喻被束缚、不能自由飞翔。

       西岭纡村北,南江绕舍东。竹皮寒旧翠,椒实雨新红:【大意】当严武约见杜甫谈得很投机时,杜甫方才不亢不卑地说,他在邛州公孙述城西北“喻坎处”的茅屋,虽然环境不错,“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而当你严武不在成都的日子里,我一家人的生活像冬天的竹子一样熬得很苦,但是仍然挺直而青翠。如今,严武你又回到成都,预期我家往后的生活愿景,如同立秋前后原本青色的花椒在一场新雨后现出了紫红,寓意一家六口往后的日子将会有起色。
       西岭纡村北:杜甫《绝句》中的“窗含西岭千秋雪”,指的是邛崃山脉中位于四川阿坝小金县西的“四姑娘山”,分别由海拔6250米、5664米、5454米、5355米的四座山峰组成。而指南针测示,其位置在杜甫居住的村子(今称喻坎)的西北方向。
       清.高其倬《望雪山》诗句:“蜀山峍屼皆参天,雪山高压群山巅。到今尚存太始雪,盛夏早似初冬寒。”
        
1724278194970.jpg
       《邛崃的西岭千秋雪》拍摄:邛崃人叶时亮
       纡:弯曲、曲折、盘绕。
       南江绕舍东:指南针显示,杜甫在临邛公孙述城郊(今称喻坎)的居处,其位置在南河之东
       按
       白木江和火井江于齐口合流后,古称邛江,又称南河或南江,东流至新津、彭山江口汇入岷江后,下经乐山、宜宾注入长江。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沿革》34p:“(临)邛为古蜀国,禹贡梁州之域;周职方以梁合雍,其地为蜀国;慎靓王五年(前316)秦惠王置蜀郡,地属之;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临邛县,取邛崃山以为名;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置益州,临邛县隶焉。”
       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秦惠文王更元七年(前318)意欲伐楚时,司马错力主蜀有杰、纣之乱,其国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供兵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而天下并矣。”

       按
       公元前256至公元前251年,李冰任蜀郡太守时大兴水利,通正水道,疏浚今白木江、火井江和南河等,并凿烧开乐山乌尤、凌云二山以及宜宾大滩礁岩。为后世开劈出了一条贸易通道—南方水上丝绸之路。
       所以,杜甫笔下的“门泊东吴万里船”,是指邛崃䢺江和南河。
       竹皮寒旧翠:经冬的竹子,仍然挺直青色。
       椒实雨新红:立秋至处暑前后,是花椒成熟的季节,雨后的花椒子实体开始显出红色。

       浪簸船应坼,杯干瓮即空。藩篱生野径,斤斧任樵童:【大意】话到投机时的杜甫,方才向严武倾诉生活的困顿:他驾驶的生活之船被风浪打破了,却没有能力修补;杯中的酒喝干了,盛粮的坛子也是空的;原先围着茅屋的篱笆倒后被人踩成了路随便行走;过去种在篱栅围栏中的棕树、竹子,和向大邑县令韦班要来栽的松树,如今只能任凭打柴的童子采伐当成柴禾。
浪簸船应坼:风浪将航行中的船打坏了。

       坼(音彻):裂开。
       杯干瓮即空:杯中的酒已干,装粮食的坛子马上就空了。
       藩篱:即篱笆,比喻界限或屏障。
       斤斧:斧头。
       樵童:打柴的童子

       束缚酬知己,蹉跎效小忠。周防期稍稍,太简遂匆匆:【大意】杜甫向严武表示,今后愿意约束自己,并献小小的忠心,以报答知己者。还说将会谨密地防患于未然,稍稍改变一下当前的生活处境。此段感恩语,杜甫说得很悲酸。
       束缚:多义之约束、限制自己。《吕氏春秋.论人》:“意气宣通,无所束缚,不可收也。”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蜀人爨薪皆短而麄,束缚齐密。”明.李贽《复焦弱侯书》:“世间功名富贵,与夫道德性命,何曾束缚人,人自束缚耳。”清 张锡祚 《编篱》诗:“屏藩宛天成,束缚随人意。”
       酬知己:酬报知己者。
       蹉跎:多义词。
       1、失足。《楚辞.王褒〈九怀.株昭〉》:“驥垂两耳兮,中坂蹉跎。”洪兴祖 补注:“蹉跎,失足。”北魏 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正始寺》:“若乃絶岭悬坡,蹭蹬蹉跎。”
       2、失去时机。三国.魏.阮籍《咏怀》之五:“娱乐未终极,白日忽蹉跎。”北魏.贾思协《齐民要术.种胡荽》:“蹉跎失机,则不得矣。”3、指虚度光阴,任由时光流逝却毫无作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周处曰:“年以蹉跎,终无所成。”
       效小忠:谦词,摹仿小小的忠心,阴窃君人之大柄。《晋书.儒林传.徐邈》:“欲为左右耳目者,无非小人,皆先因小忠而成其大不忠。”《宋史.杜范传》:“权相阳进妾妇之小忠,阴窃君人之大柄。”
       效:摹仿。
       周防:谨密防患于未然。
       期稍稍:期望稍微改变。
       太简:形容词,出自《论语》。意为简直,没有足够的要求和标准。
       遂匆匆:于是匆匆地写下此首感恩诗。

       晓入朱扉启,昏归画角终。不成寻别业,未敢息微躬:【大意】约谈快要结束时杜甫才说,他从早晨到傍晚,都呆在严武府中向严武陈述自己对时局的观点和生活的窘况,严武 假如不采纳、不答应帮扶的话,他也不会赖着不走,只好去寻找另外一家高门大户了。
       朱扉:红漆门。
       画角:古代乐器名,以竹木或皮革制成,外加彩绘,故称“画角”。发音哀厉高亢,古代军中常用来警报昏晓,相当于出操和休息的信号。
       别业:多义之另外一家的第宅。
       未敢:表示不敢、没敢。
       微躬:谦词。卑贱的身子。

       乌鹊愁银汉,驾骀怕锦幪。会希全物色,时放倚梧桐:【大意】杜甫最后坦诚地说,对于这次和严武的约谈,开初不报太大的希望,认为自己并非是严武想要物色的人才,如果那样的话,自己只能靠在梧桐树旁休息。
       乌鹊愁银汉:杜甫担心无喜鹊架桥勾通。
       乌鹊:此处特指神话中七夕为牛郎、织女造桥使能相会的喜鹊。
       驾骀怕锦幪:杜甫谦称自己是匹劣马,配不上覆于马背上的精美丝织品。
       驾骀(音代):指劣马,后引申为庸才。
       锦幪:是指覆于马背的精美丝织品,以显示马的尊贵和华丽。
       会希:或许会有希望。
       全物色:成为严武需要的人才。
       物色:寻找需要的人才。
       时放:指在特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将某些事物放开。
       倚梧桐:靠在干枯的梧桐树旁休息。《庄子》:“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
       王嗣奭曰:观公此诗,知非纵情傲诞矣。黄生曰:公与严武始终睽合之故,具见此一诗。盖公在蜀,两依严武,其于公故旧之情,不可谓不厚。
       王嗣奭:(1566~1648)字右仲,号于越,浙江鄞县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晚年用三十七年时间研读杜诗并进行整理和总结。史学界认为他是第一个把杜甫尊为诗圣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24-8-24 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湖营》清.兰之清
       考释:凡丁
       何年兵驻战云开,村落曾经蹂躏来。
       此日恬熙风物好,酒帘高挂曲溪隈。

       兰之清:(1780-?)邛崃油榨乡兰家湾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己亥恩科举人兰玉第四子,嘉庆十五年(1810年),当 兰之清又中庚午科举人时人们庆贺,称 兰玉和兰之清为“父子举人”。嘉庆三年(1798)冬,兰之清与一帮文友在游马湖庙时,闻听文友批露清初发生在马湖地方的一场大战史实后,愤然在马湖庙的白壁上题写此诗。

       诗题
       马湖营:汉唐以来的兵营。三国蜀汉时期属于古越巂郡的马湖县(今四川雷波县)域;唐代为西川节度使驻邛州阅兵之处;元代属建昌(今西昌)兵备道;明清属上川南道;民国至1957年称马湖乡;1958年称马湖公社;1981年复称马湖乡;2020年前后并入水口乡。
       1982版《邛崃县地名录.马湖公社概况》83p:“马湖公社位于邛崃县城之西……据县志(民国十年版)记载:马湖营频河,四路往来要道,场市不知设于何年,地名由来久远。其地形险要,乃兵家战略要地。自汉唐以来,为了防御外来干扰,曾于此设立兵营,称:马湖营。沿袭至今。解放前后均叫马湖乡,1958年改称马湖公社。”
       民国《邛崃县志》131p〈马湖平安桥碑记〉摘要:“郡人宁缃撰碑记,为述火井江源流,并马湖营名义……马湖者,古赿西郡之废县,元时与建昌(今西昌)同称路者也。(古马湖县)有马湖水受台登之孙水,通僰道(宜宾古称)入(长)江。
唐时西川节度使驻邛州阅兵,凡西南防边诸营,皆调集于邛州,故建昌(指梁机房以西的建昌营坝)、马湖,皆有营地……南宋以后名称沿唐旧。
       昔,司马相如桥孙水(在凉山喜德县),以通西南大道,史册美而称之……至于马湖营之名称,及石桥之所以始,并其所以成,不可不记焉。建始庚戌(1910)、成于辛亥(1911)、记于癸丑(1913)。”
       马湖县:三国蜀汉置,属越巂郡。治所在今四川雷波县东北黄琅镇。《水经.若水注》:“绳水又径越巂郡之马湖县,谓之马湖江。”西晋初废。
       台登: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置越嶲郡,下设15县。以邛人聚居区设台登县,即今冕宁县泸沽镇、复兴镇及喜德县北部地区。治地台登城,居孙水东。
       孙水:在今凉山喜德县。

      
       何年兵驻战云开,村落曾经蹂躏来:【大意】不知清初的哪一年,邛崃马湖营地方发生过一场官军与张献忠部的战斗,村民遭受暴力欺压、侮辱和侵害。
      〔历史背景〕
       清顺治元年(1644年)冬月15日,张献忠攻陷邛州后四处搜山攻寨,对藏匿崖洞的百姓以火熏之,杀人无数。顺治3年(1646),张献忠养子刘文秀又到邛州,屠杀遗民万余家,杀僧道千余人。当时驻扎马湖营的马、胡两位千总,率兵与刘文秀部在马湖地方展开了一场血战。两千官兵全部战死在马湖两岸,当地许多百姓也被无辜屠杀。
       —引自祖籍油榨兰家湾的兰华荣之《油榨出了父子举人》文,其中“两千官兵全部战死”值得商榷。
       按
       千总:为古代较低级别的武官职称,负责士兵的管理和调度。清代千总为正六品武官,把总为七品武官。千总带兵人数大致500~1000人。实际不会超过五百人。
       何年:不能确定是哪一年,指当年。
       兵驻:驻扎军队。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虞传》:“加胜败难保,不如驻兵,以武临之。”
       战云:比喻战争。
       蹂躏:遭到战争的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此日恬熙风物好,酒帘高挂曲溪隈:【大意】如今天下太平,马湖人安居乐业,水湾处一家酒店都开业了。
       恬熙:安乐。
       风物:风景和地方特色的产品。也喻义社会秩序安稳。
       酒帘:酒店的幌子,用彩色的布,缀在竿头,以招徕顾客。
       曲溪隈:山水等弯曲的地方。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