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蜀王是朱元璋第十一子朱椿 ;燕王是朱元璋第四子朱棣。
明朝皇帝依次为:
明太祖朱元璋
明惠帝朱允炆(朱元璋之孙,朱标次子 )
明成祖朱棣(朱元璋第四子 )
明仁宗朱高炽(朱棣长子 )
朱奉伊与崇祯:朱奉伊是明朝宗室,崇祯七年(1634 年)登进士。从宗室角度来说,他与崇祯皇帝同属明朝朱氏皇族,是同宗关系,但血缘上较为疏远。
朱奉伊与蜀王:朱奉伊是蜀藩的奉国中尉。按照明代的宗室制度,蜀王是朱元璋第十一子朱椿的后裔,传承了 10 世 13 王。朱奉伊是蜀王家族的旁支后裔,是末代蜀王朱至澍的远房宗亲。
崇祯与蜀王:崇祯皇帝是明朝的皇帝,末代蜀王朱至澍是受封于四川的藩王。在政治上,崇祯是朱至澍的君主,朱至澍需要向崇祯皇帝称臣,履行藩王的职责;在血缘上,他们同属朱元璋的后代,是同宗关系,但随着世代传承,血缘关系已比较疏远。
明宣宗朱瞻基(朱高炽长子 )
……
朱元璋对明朝藩王和皇位继承的相关规定,主要依据的是宗法制度中的嫡长子继承制,遵循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的原则 。在皇位继承上,朱元璋原本属意嫡长子朱标,朱标去世后,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因是朱标的嫡次子(朱标的嫡长子早夭)而被立为皇太孙继承皇位。在藩王方面,众多儿子被分封为藩王,以屏藩皇室。同时朱元璋还为每个儿子的后代都拟定了不同的字辈,比如燕王朱棣一系的字辈是 “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蜀王一系字辈为 “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 ”,以便区别和管理宗室的世系传承。
蜀藩的奉国中尉
含义:“蜀藩” 指的是明朝蜀王的藩地及所属宗室体系。“奉国中尉” 是明朝宗室封爵的最低一级。一般是蜀王家族中郡王的六世孙及以下的远支宗亲会被授予此爵位。
品级:靖难之役之后,朱棣为了拉拢宗室,把奉国中尉定为从六品。
崇祯给朱奉伊赐名
朱奉伊原名朱伊,崇祯皇帝为其赐名 “奉伊”。崇祯赐名可能有以下意义:
身份确认与接纳:朱伊作为宗室远支,原本未请名,未正式登入玉牒。崇祯赐名意味着朝廷正式确认了他的宗室身份,将他接纳进了宗室谱系,使其享有相应的宗室待遇和权利,也认可了他在宗室中的地位。
激励与期望:希望朱奉伊能够奉行与皇室相关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等,为宗室和国家发挥积极作用,也可能期望他能在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中,为维护明朝的统治和宗室的声誉贡献力量。
彰显皇恩:崇祯皇帝通过赐名这一行为,展示了皇室对远支宗室的关怀和重视,体现皇恩浩荡,有助于增强宗室内部的凝聚力和对朝廷的忠诚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明朝宗室的团结和稳定。“金” 和 “伊” 合成的字是 “铱”。以下是朱奉伊的经历整理:
出生:万历四十二年(1614 年)正月初七日出生,四川省成都府华阳县(今四川省成都市)人,祖籍安徽凤阳,属蜀藩汶川王府宗籍。
科举之路
天启七年(1627 年)丁卯科乡试中获得第六十九名。
崇祯七年(1634 年)会试第 280 名,殿试第三甲第 188 名,成为自天启年间允许宗室参与科举后的 “宗室进士”。
入仕经历
崇祯八年,被授予中书舍人一职。
崇祯十四年(1641 年),考选贵州道监察御史。
之后升为陕西布政司参议,守靖边道。
赐名事件:原名朱伊,因是庶宗,之前未请名,后崇祯皇帝为其赐名 “奉伊”,并登入玉牒。
朱奉伊虽然被崇祯皇帝赐名,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相当于崇祯的干儿子。在古代,皇帝为宗室赐名更多是一种对宗室身份的确认和接纳,以及彰显皇恩,加强宗室与皇室之间的联系,并不一定代表有干亲关系。
目前并无资料显示朱奉伊曾投奔天全杨之明。以下是朱奉伊的结局、后代下落及彭州河坝场朱家情况的相关分析:
朱奉伊的结局:一般认为朱奉伊卒于 1644 年。崇祯十七年(1644 年),张献忠攻占成都,当时身为明朝官员和宗室的朱奉伊,可能在战乱中身亡。但也有说法称明夏政权覆灭后,废太子朱奉伊被流放到了朝鲜。不过这与作为蜀藩后裔的朱奉伊可能并非同一人,目前尚无定论。
朱奉伊后代的下落:没有明确史料记载朱奉伊后代的具体情况。如果朱奉伊在 1644 年张献忠攻占成都时身亡,且没有其他特殊情况,其直系后代可能在战乱中遭遇不幸。若存在其他延续的血脉,可能因躲避战乱等原因隐姓埋名,分散各地,难以追踪。
彭州河坝场的朱家:没有证据表明彭州河坝场的朱家是朱奉伊的后代。彭州有与明蜀藩相关的朱氏家族,如彭州白鹿场的朱氏,据 1986 年彭县白鹿乡编的《白鹿乡志》记载,是清咸丰初年朱元璋之后裔朱应纯自广汉迁彭定居白鹿,属于庆符王一支。但这与朱奉伊所在的支系并无直接关联,不能推断彭州河坝场的朱家就是朱奉伊的后代。目前没有确凿证据表明邛崃甘山子的朱家是朱奉伊的后代。
明朝蜀王朱椿后裔有其特定字辈 “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若邛崃甘山子的朱家是朱奉伊后代,从字辈等家族传承信息上应有所体现,但目前并无相关资料显示其与朱奉伊家族字辈等传承信息存在关联。并且朱奉伊相关史料中,也没有提及在邛崃甘山子有其后代分支的记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