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2538457156@qq.c

历代名人吟咏邛州杂诗辑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鹤山怀古》清.王际盛
       考释:凡丁
       昔曾鼓枻游涪东,蕉书所到山皆童。石洞谽谺渺人迹,伊川讲席存其中。
       执经门下得奇士,若谯若尹人中龙。百年上寿世所罕,九死倔强吁何雄。
       名山谈道古有志,探奇未到临邛肆。遥岑苍莽生寒芜,云霞日夕照空翠。
       文靖先生经济才,江阳捍患略小试。薪传当日谁窃之?拘儒坐论席且避。
       古来江汉称载英,摛藻才犹推长卿。风流琴酒何足道,颇曾折节从经生。
       词章名誉苦太早,胡要导之不善鸣。仙乎仙乎真妄耳,灵秀一洗山无情。
       小儿解事辩有口,仙翁儒者议某某。餐霞辟谷诬古人,谈空我欲论祟有。
       读书台畔怀魏公,山与斯文两不杇。举头朝爽来依稀,柱笏不饮当垆酒。

       诗题
       鹤山怀古:此诗见清嘉庆《邛州志》1243~1244p,表达诗人对邛崃白鹤山西汉胡安《点易洞》在历史长河中衍变成“仙人洞”,认为这是一场灾祸的惋惜之情!

       王际盛:邛崃人。嘉庆四年(1799)己未科姚文田榜 恩赏进士,以 庶吉士任 翰林院检讨。(见清嘉庆《邛州志》506p)
       姚文田榜恩赏进士:嘉庆四年,在姚文田考取状元的这一科中,由嘉庆皇帝恩赏的进士。
       姚文田(1758~1827),字秋农,号梅漪。今浙江吴兴人,嘉庆四年己未科进士第一名,世称文状元。官至礼部尚书,为清代著名学士。
       恩赏:朝廷的赏赐。
       翰林院检讨:从七品,掌修国史。常以三甲进士出身之庶吉士留馆担任。

       诗句
       昔曾鼓枻游涪东,蕉书所到山皆童。石洞谽谺渺人迹,伊川讲席存其中:【大意】王际盛说,他曾经乘船到涪陵参观北宋程颐开凿的《点易洞》,程颐的《点易洞》名气大得不得了,有许多童生慕名而去。还说,涪陵点易洞的山谷空旷险峻,遗迹保存很好。
     〔注〕
       涪陵点易洞,位于长江北岸。据《舆地纪胜》和《涪州志》载,北宋程颐曾在此注《易》六载,写成理学代表作《易传》,程氏理学由此发祥。今称:周易园。
       鼓枻:划桨。即泛舟。《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涪东:指今重庆市涪陵区。北宋绍圣四年(1097),程颐被贬谪涪州(今涪陵)期间,在北岩寺后凿刻岩洞治学讲经,称为《点易洞》,并著《伊川易传》四卷。
       释者
       对邛崃白鹤山《点易洞》变成“仙人洞”的原因探析
       根据搜集到的史料记载,清代以前只有:易洞、胡安先生授《易》之洞、《易洞秋风》共三种,并无“点易洞”说法。
至于清嘉庆《邛州志.临邛八景图》中的“点易洞”三字,应是清代官方经考证后特意绘图标注的。
       究其原因
       一、西汉时,胡安先生不可能在自己研究周《易》的洞门口镌刻“易洞”或“点易洞”等名。
       二、北宋绍圣四年(1097),著名理学大家程颐罢官,贬为涪州编管后,在普净院内潜心注《易》,将生平钻研所得写成《程子易传》一书。程颐贬官研究易经的洞,很快就被镌刻上《点易洞》三字,名正言顺地出现在当时的四川涪陵江边,因有黄庭坚、朱熹、陆游、王士祯等历代名人书法手迹80余幅,还有清代石彦恬所题之《伊洛渊源》四字,故而非常有名气。
       用现代话来说,后起之秀的涪陵,首先注册了“点易洞”之域名,由于冠名权的权属原因,在原四川范围内便不可能再有第二个点易洞。
       三、南宋时,陆游在《次韵宇文使君山行》诗注中说:“仙人胡安学道西岩,跨鹤升天,(白鹤)山以此得名。”说明在宋代以前,邛崃民间便将胡安神化为仙人,而陆游的诗注,却像催化剂一样扩散,继而把原本在棋盘山上的“仙人洞”混淆为西岩山的:点易洞。(见下图)
        
1724402811316.jpg
       清嘉庆《邛州志.临邛八景图》(局部)
       注
       清嘉庆《邛州志.临邛八景图》中的“仙人洞”看似在东边,但古人依易经八卦的天象看,北与南,西与东,与当今地图对比是反向的,这在考古上有若干证据。
       比如
       古代《四象图》来源于天象。即中宫和东、南、西、北四宫。古人从北方往南俯视中国时,北在后,南在前,东在西,西在东。
        
1724660046944.jpg
   《四象图》(网络图片)
       附
       被历史混淆的“烂船溪”上之仙人洞
       民国《邛崃县志》载:“葫芦湾隔河对岸之仙人洞,好事者附会此地为:烂船溪。谓昔有仙人在洞中弈棋,有舟人舍船观弈,局罢而船烂。”
       此“仙人洞”在棋盘山棋盘石以东的岩壁上,为人工开凿,洞方形,宽1.8米,高1.8米,深4.5米。应为古邛人的居所。从棋盘山上汇流下的小溪即:烂船溪。此洞经彭运华老师考证,即民国《邛崃县志》所载的:仙人洞。
       传说:
       从前,有一个米商贩运一船大米,溯南河而上至一条小溪口停泊,沿溪而上,见两人在山中石上弈棋,石旁有桃树一株,其中一人从树上摘下桃子并分与米商同食,后来两人为走棋争执,便将棋子掀落地上,有五个棋子滚落至山下后形成包括:五墩子(在公孙述城北河边)、金鼓墩和银鼓墩(在天官桥附近)、爆格蚤墩(在火车站以北)、虎墩子(在前进虎墩村)在内的五个土堆,合称:五步棋。(现今多数不存,考古学家认为,凡带“墩”的地名一般是秦汉以前的墓葬。)
       米商下山后寻船,有人告诉他,听祖辈代代相传,确曾有人在此停泊过一船大米,但到船烂在溪边都未见船主来寻,此条小溪因此名叫:烂船溪。米商恍然大悟,原来自己遇到了神仙。
       而船上的大米,则每天从大佛旁的漏米洞口漏出,刚好够庙中的和尚吃。因和尚贪心,将洞口扩大后便不再有米漏出。
此“仙人洞”亦在“广义的白鹤山”中,距西岩胡安《点易洞》约2公里,与胡安《点易洞》的迷失不无关联。
       四、鉴于以上原因,“最迟明万历年间犹存”的点易洞旁附属建筑如点易书院、翠屏阁、露亭、梅竹轩等,由于国运式微,临邛人放弃了对“点易洞”名的使用、包装、宣传,也放弃了与之相关的附属建筑的重修和维护。
       明天启进士—官吏部文选司主事的夹关人杨伸,在《点易洞》前的石柱上曾书《滴露研硃》四字,提醒后人这儿是西汉胡安用硃砂点校《易经》之洞!
       五、经过明末清初的战乱,清康熙时未对点易书院等古迹进行修复,至乾隆四十五年(1790)又因“翠阁秋阴,今无有也,八景缺一,特将州左观雨亭(古瓮亭)以补之,此写景之意也。”(见清嘉庆《邛州志.翠阁秋荫》42p)致使民间对《易洞秋风》和《翠阁秋荫》景观,因其概念、位置和空间都感到陌生而渐趋淡忘。
       六、当那座以满足“写景之意”的“翠阁秋阴”之代景点——观雨亭,继而出现在清嘉庆《邛州志》上时,原本孪生相邻的两处景观从此东西分离七里,民间因之对胡安之《点易洞》的位置更加迷茫、错乱。
       七、由于以上主客观原因,民间遂阴差阳错地将位于西岩的、原本是胡安研读、点校并授《易》之洞,附会为胡安“得道成仙”之洞,从而使“仙人洞”名取代了《点易洞》之名,以致1952年始修邛高公路时,被毁部份的《点易洞》岩壁上镌刻的《仙人洞》三字赫然在目,每字面积有一顶草帽宽,并且口耳相传至今。
       而“仙人洞”及其仙踪龙门阵,更容易、更广泛、更深入地被民间接受,久之,《易洞秋风》和《翠阁秋荫》位置逐渐湮没、迷失于流逝的岁月中。
       八、民国时期,因“县人习丰”的个人行为,将三间木屋的胡安祠,建到漏米洞旁边一个约4平方米之佛窟外面,更给现代人造成一个错觉—紧挨漏米洞的一个小小佛窟,就是胡安的点《易》之洞!
       (以上引自凡丁民间调查《邛崃地名历史集下》〈胡安《点易洞》调查〉)
       樵书所到山皆童:南宋朱熹所撰《伊洛渊源录》出版后,涪州的《点易洞》引来许多学子。
       童:童生。未考取秀才的读书人。
       蕉书:以芭蕉叶代纸作的书。借指南宋朱熹所撰《伊洛渊源录》十四卷。记载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颐、程颢及其门下弟子的言行。
       石洞:指涪州程颐的点易洞。
       谽谺(音亨虾):山谷空旷貌;山石险峻貌;闪烁,中空貌。
       伊川讲席:河南省伊川县的伊川书院建于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理学家程颐在此书院长期讲学,其思想体系和著述传道活动大多在此间完成。

       执经门下得奇士,若谯若尹人中龙。百年上寿世所罕,九死倔强吁何雄。【大意】王际盛说,连著名的司马相如都要拜胡安为师,而胡安活了上百岁,一生都在从事易经的研究和传授,在这方面还有谁比胡安更早、更杰出呢?
       执经门下得奇士:意为司马相如拜胡安为师,成为胡安的弟子。
执经:手持经书,谓从师受业。
       奇士:德行、才智出众的人。
      《蜀中广记》引《方舆胜览》记:“白鹤山在邛州城西八里……司马相如从胡安先生受《易》于此。”
       晋.陈寿《益都耆旧传》载:“胡安:临邛人,聚徒白鹤山,明《易》、洞达天文、历象、阴阳之术。”

       若谯若尹人中龙:谓胡安是有迹可寻的,西汉时在西山(白鹤山)研习易经的杰出人物。
       谯:1、通瞧。2、多义之西山。出自《山海经.西山经》
       尹:《广韵》曰:正也,进也,诚也。
       人中龙:比喻卓越出众的人物。出自《晋书.宋纤传》
       百年上寿:《庄子·盗跖》:“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
       九死:《文选.楚辞.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刘良 注:“九,数之极也,言……虽九死无一生,未足悔恨。”
       倔强:刚强,不屈服。
       吁何雄:还有谁更杰出呢?
       吁:表示惊叹。
       雄:杰出的人物。

名山谈道古有志,探奇未到临邛肆。遥岑苍莽生寒芜,云霞日夕照空翠。【大意】王际盛说,在各地名山谈道的人,都没有到过店铺林立的临邛以西之白鹤山。他借机广告:胡安《点易洞》在一片无边无际山中陡峭的小山崖上,这里山色朦胧,有绿色的草木,清澈的泉水,潮湿的雾气。
       名山:著名的的大山,世界著名的山岳,具有特殊意义的大山。
       谈道:谈说义理。
       肆:作坊、店铺,贸易场所。
       遥岑:远处陡峭的小山崖。
       苍莽:无边无际的样子,形容广阔无边的自然景观。
       寒芜:寒秋的杂草。唐.皇甫曾《送郑秀才贡举》诗:“晚色寒芜远,秋声侯雁多。”
       空翠:山间或水边的朦胧美景。指绿色的草木,清澈的泉水,潮湿的雾气。

       文靖先生经济才,江阳捍患略小试。薪传当日谁窃之?拘儒坐论席且避。【大意】王际盛说,在临邛白鹤山读书出仕的魏了翁,不仅有治国安邦之才,还是注解经书的大师,他传承了包括《周易》在内的九经要义,那些迂腐儒生的见解不要去信。
       文靖:古代文官死后谥号。魏了翁谥号:文靖。
       经济才:治国安民的才能。
       江阳:指四川泸州,下属江阳区。1217和1232年,魏了翁两次任潼川府路安抚使、知泸州,约已裕民,厥绩大著如封山育林、开放与泸南少数民族之间的边界贸易、置赡军田、修建义仓、维修城墙、箭楼、烽火台和增设兵器、训练军队、振兴教育、创建养济院等。
       捍患:控制和抵御灾害与祸患。
       薪传:道术学术相传不绝,意为薪火相传。魏了翁为经学大师,有《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学外钞》、《师友非言》等著作传世。
       经学:注解经书的学问。
       先秦时期儒家经书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包括《书》、《礼》、《易》、《春秋》在内称为“五经”,成为士子必读的经典,经学自此诞生。
       九经:指汉代以后的儒家九部经典书籍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拘儒坐论:成语拘儒之论,指迂腐儒生的见解。
       拘儒:迂腐的儒生。

       古来江汉称载英,摛藻才犹推长卿。风流琴酒何足道,颇曾折节从经生。【大意】王际盛说,川西地区代代出英贤,其中首推西汉的司马相如,他的《凤求凰》故事没有啥子说头,值得一题的是他曾经降低自己身份,并改变志趣去拜一生研究《易经》的胡安为师。(参见“执经门下得奇士”段考释)
       江汉:特指宋代的岷江流域,包括今四川西部地区,与现今湖北省的江汉平原无关。
       载英:意为人才辈出。
       宋.程公许《述九颂.载英》赋:
       岷山兮五岳丈人,大江兮四渎之尊。羌郁积兮佳气固,人物兮载英。环两川兮千里,何江乡兮专媺,汇千顷兮玻瓈,龙与鹤兮集止。山之隐者聃耳孙,子正见兮杨氏女。乘泛景兮轶罡风,蔼仟从兮山之趾。禀帝命兮丛霄,聊蓼兮游戏。五男子兮翘英,今峣峣兮鼎峙。彼谈迁兮世史官,怅有歉兮晜及季。真人兮高翔,盼尘寰兮秕糠。悯俗兮惛瞀,蹇余佩兮荧煌。老翁泉兮龙之云,前苏后李兮蔼芳馨。岷可砺兮江可竭,不可沫兮英灵。
       四渎:说法之一为岷江、沱江、嘉陵江、金沙江,在宜宾总汇之后始称长江。其中岷江在古代称为:汶江。
       程公许:(?—1251)南宋眉州眉山人,一说叙州宣化(今宜宾)人。字季与,一字希颖,号沧州。嘉定进士。历官著作郎、起居郎,数论劾史嵩之。后迁中书舍人,进礼部侍郎,又论劾郑清之。屡遭排挤,官终权刑部尚书。有文才,今存《沧州尘缶编》。
       摛(音蚩)藻才:意为铺陈辞藻,施展文才。词出东汉班固《答宾戏》赋,形容文学创作中以丰富的词汇展现文才。
长卿:司马相如字长卿。
       风流琴酒:指司马相如《凤求凰》故事。
       颇曾:意为曾经,别无特定的含义。
       折节:降低自己身份或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
       经生:王际盛认为,一生研究《易经》的胡安为汉代的经生,相当于博士,掌经学传授。
      《后汉书.儒林传论》:“若乃经生所处,不远万里之路,精庐暂建,赢粮动有千百,其耆名高义,开门受徒者,编牒不下万人,皆专相传祖,莫或讹杂。”
       李贤注:“经生谓博士也。”

       词章名誉苦太早,胡安导之不善鸣。仙乎仙乎真妄耳,灵秀一洗山无情。【大意】王际盛说,司马相如虽然师从胡安学过《易经》,但是没见他宣传
胡安点校易经的事迹。又说“胡安得道升仙”的传说太荒诞了,使原本清秀美好的白鹤山,失去了人文历史价值!
       词章名誉苦太早:指西汉司马相如虽然少有盛名,但建功立业却在中年。
       胡安导之不善鸣:司马相如曾师从胡安学《易经》,但是没见过他写赋作文宣传过胡安点校易经的事迹。
       仙乎仙乎真妄耳:王际盛说,胡安得道升仙的传说太荒诞了!
       妄:荒诞不实、随便地、过分地。
       灵秀:形容自然景观清秀美好、灵活、美丽。

       小儿解事辩有口,仙翁儒者议某某。餐霞辟谷诬古人,谈空我欲论祟有。【大意】王际盛批评陆游,不加甄别就根据民间传闻,说西汉临邛易学大家—胡安先生“得道升仙”了。以讹传讹的结果,使临邛八景之《易洞秋风》景观中的〈点易洞〉成为所谓的“仙人洞”,从而淹没了该著名历史和人文景观。王际盛认为这是一场灾祸,他有空时要清谈一下胡安先生点校《易经》的历史!
       小儿解事:俗语“小儿强解事”,比喻对事物并无正确的认识。
       仙翁:指男性神仙、仙人。
       仙翁儒者议某某:王际盛批评:通习儒家经书的人(隐指陆游)说:“点注易经的胡安先生得道升仙了。”
       宋.陆游《次韵宇文使君山行》诗序:“仙人胡安学道西岩,跨鹤上升,山以此得名。”(详见该诗的考释)
       儒者:尊崇儒学、通习儒家经书的人。
       餐霞辟谷诬古人,谈空我欲论祟有:
       餐霞辟谷:道家修练的方法,谓不食五谷而餐云气。
       谈空:1、清谈。指魏晋时期崇尚老庄,空谈玄理的一种风气。2、谈论佛教义理。
       祟:本义为鬼神制造的灾祸。《战国策.齐策》:“寡人不祥,被于宗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
      【说文】神,祸也。【徐曰】祸者,人之所召,神因而附之。祟者,神自出之以警人。

       读书台畔怀魏公,山与斯文两不杇。举头朝爽来依稀,柱笏不饮当垆酒。【大意】这天清晨,王际盛在《魏文靖公读易亭》中说,临邛白鹤山与魏了翁的著作和声誉齐名。还说邛崃的“西山朝来,致有爽气。”而从东边来处的临邛城却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再也没心情跑去喝文君酒了。
       读书台畔:指白鹤桥边《魏文靖公读易亭》处。〔参见清嘉庆《邛州志.临邛八景图》(局部)〕
       魏公:魏了翁字文靖,封蒲江县开国男爵。
       山与斯文两不杇:临邛白鹤山与魏了翁的著作齐名。
       朝爽:早晨西山明朗开豁的《崃岭朝云》景象。
       来依稀:来处东边的临邛城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柱笏:比喻在官而有闲情雅兴,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南朝《世说新语.简傲》:“王子猷作桓车骑参军,桓谓王曰:‘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视,以手版拄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
       大意:王子猷任桓冲的车骑参军时,桓冲对子猷说:“您在相府很久了,按理应该提拔重用了。”子猷用笏拄着脸颊答非所问地说:“西山的早晨挺有清新的景象。”
       笏:古代臣见君主时手中所拿用玉或象牙制的板子,上面可以记事。
       当垆酒:指文君酒。


 楼主| 发表于 2024-8-29 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谒鹤山先生祠》清.曹焜
       考释:凡丁
       邛崃旧迹总相关,况复书台选胜间。归去春风开讲习,早时疏谏重朝班。
       孤身江上烽烟靖,
□□□□□□□。 君子小人千古事,鹤山真不愧西山。

       曹焜:字:素为。号:秋渔。浙江嘉善人,清乾隆二十八年(1663)进士,官户部员外郎。历嘉定知府,乾隆三十五年(1770)任邛州知州。善画兰,有《小牧吟稿》、《楚游草》诗集。

       诗题
       谒鹤山先生祠:乾隆三十五年(1770),曹焜任邛州知州后,拜谒明隆庆六年(1572)从幽居寺迁至鹤林寺的了翁祠。
       谒:拜见。

       魏了翁:(1178~1237)本姓高,夹江人,幼时过继与蒲江魏家。南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进士,历官知汉州、嘉州、泸州、潼川府、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同签书枢密院事、督视京、湖军马兼江淮督府。官终时知福州、福建安抚使。
理宗嘉熙元年(1237)了翁卒,赠太师,谥号:文靖。墓在苏州市枫桥镇,并诏赐第宅于苏州南宫坊,现名:书院巷。
       魏了翁一生仕途沉浮,虽然三起三落,仍旧铁骨铮铮,心系苍生。
       魏了翁《送安同知赴阙 之一》诗:
       忧民白发三千丈,报国丹心十二时。
       独倚长空望红日,满帘风雨燕喃呢。

       诗句
       邛崃旧迹总相关,况复书台选胜间:【大意】指明隆庆六年(1572),幽居寺的鹤山书台和了翁祠,在时任邛州太守赵介石的主张下,一并迁至鹤林寺的常安民读书之庵处。负责此项工程的董事为:僧正如常 和 有直。
       邛州州判王圻《重修魏了翁读书台记》
      “工始于壬申岁(1572),不一月而告成,或曰:‘神不两栖,迹必寻旧故台’,新台无作焉。是役也,主之者太守赵介石君也,同游于斯而相与赞成之者,赵君、胡培斋君、盛心所君;董其事者,僧正如常、有直也。(其理由是)白鹤山乃邛西之胜景,而魏了翁读书台,又鹤山所重,传为胜事。骚人志士之履斯境也,以台故(即荒废)欲至其处。”

       归去春风开讲习,早时疏谏重朝班:【大意】南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三月,魏了翁生父高孝璹去世,在为生父丁忧期间,魏了翁在临邛白鹤山下建鹤山书院,讲授儒家经义之学。未为生父丁忧前,魏了翁为朝中重臣,时常上奏章劝谏宁宗皇帝。
       归去春风开讲习:南宋宁宗嘉定二年三月,了翁生父—夹江人高孝璹(音熟)去世,葬于临邛白鹤山,在为生父守墓期间,在墓旁建鹤山书院,向求学者讲授四书五经。
       归去:谓死亡。 清.胡式钰《语窦》:“謿人死曰归去。”
       义理:儒家经义,包括四书五经。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魏了翁《鹤山集92~94节.自述》(摘录)
     “嘉定二年,余以心制里居,宅兆未卜,闻资中王直夫雅善青囊之术,即具书帛致之,居三日,余表兄高南叔拉与登隈支山,过蟠鳌镇,历马鞍山,未至山数里,直夫顿脚而言曰:‘由此长秋山下乾冈数里,其下当有坤申期甲乙出之水,子之先君子,其当葬此乎。’
       由是,即其地成室,是为今鹤山书院。直夫又曰,书院气势之所钟,当有以文字发祥者。余乃约十余士,所赴省试者,会文其上……凡得七人,其不在得中者,后亦接踵科第,或以恩得官,莫有遗者……自余类此者,不可胜数,恐岁浸久而忘之,姑随笔书此以记。”
       此外
       魏了翁还在《哭杜威州文》中强调,在其父墓地旁“筑室以居,是今之白鹤书院也。”
       魏了翁曾孙魏启亦说:“史称的鹤山书院,在邛崃不在蒲江!”
       清嘉庆《邛州志.艺文志》引吴省钦《书邛州白鹤山魏文靖祠壁》文:“了翁丁先父忧,筑室白鹤山下……虞集记(魏)公曾孙(魏)起之言曰:‘吾先世临邛之书院,灌莽莫治、其侨(建)诸靖州者,亦存无几。曾大父(曾祖父)实葬于吴……是史称鹤山书院者,固在邛不在蒲……’虞集雅与(魏)起(交)游,记必不误。”
       按
       青囊之术:古代民间研究天道、地道和人道关系,教人如何利用天时地利为人类养生送死服务,达到天人合一、趋吉避凶、改善人生目的的一门绝学。民间称为:阴阳先生。
       隈支山:长有酸枣子树的山,在邛崃。
      《益都方物赞.隈支赞》:“隈支挺干既修,结花兹白,戟外泽中,甘可以食。注云:隈支生邛州山谷中,树高丈余,枝修弱,花白,实似荔枝,肉黄肤,甘味可食,大若爵卵。”
       民国《邛崃县志.语小略》曰:“隈支今名:酸枣子。”
       马鞍山:即金龟山。
      《西河乡志》载:“金龟山,因山酷似金龟、马鞍型,故名。”
       长秋山:为一条山脉。是蒲江、名山、丹棱、眉山、邛崃、彭山的界山。
       先君子:对已故父亲的称呼。
       顿脚:肢体语言,表示惊叹。
       乾冈:居西北方位的山冈。
       坤申:‌风水学中的一个方位,指西南方。被认为能够影响居住者的运势和福祉。
       期:有望。
       甲乙出之水:十天干名称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分别代表东、南、西、北、中。
       其中,甲乙指东方属木,而西南方的水能生木,属于墓地中的吉地。
       气势所钟:形容某种力量或好运集中在某特定事物上,使得其具有非凡的影响力或好运。
       发祥:发生吉祥的事,象征吉祥、美好。
      〔大意〕
       魏了翁说,他的生父高孝璹是夹江人,因为他青少年时期在邛崃白鹤山中求学并出仕,对邛崃白鹤山很有感情,如今生父过世,他想请资中的阴阳先生—王直夫到邛崃的白鹤山中选择墓地安葬。因路途远,要经过长秋山下的蟠鳌镇(在丹棱县境)。
       于是魏了翁与表兄高南叔,陪同王直夫一起来到邛崃,当离一座马鞍形长有酸枣子树的山(今称金龟山)数里时,王直夫 举首一望说:“我们从长秋山老远到此,我看这处山冈位处西北方向,下边有一条溪水(今称唐沟),如果将墓地选择在东边山头的话,其下有一条溪,东方属木,而水能生木,属于吉地。你的亡父墓地,最好选择这里。”
       王直夫还说:“你说想在守墓三年期间建一个书院讲学,我看书院凭墓地的气势所钟,肯定会桃李满天下。”
       魏了翁说,他的弟子后来果然接踵科第,加上以恩得官者,不可胜数!

       按
       了翁为生父丁忧期间在墓旁建书院讲学,符合“心制里居”的规定。假如了翁生父的墓在夹江老家,魏了翁却跑到邛崃白鹤山讲学的话,在极重封建礼教的南宋,则属大不敬而肯定遭到谏官弹劾!
       丁忧:旧时称遭逢父母之丧。古时丁忧,须服丧三年。
       心制:即控制心意,不轻举妄动,比如守孝。
       里居:即乡居,官员守孝期间需辞官返乡居住。
       守孝:古人守孝期间,要在父母坟墓旁搭棚居住。
       民国《邛崃县志》116p:“据《鹤山文集》记:文靖先庐枕山,与古白鹤岗属连。嘉定三年(1210)卜室贮书,得十万卷,鹤山书院落成。”
       分析
       南宋魏了翁名命的“枕山”,虽然不知在白鹤岗的何处。但是,在古地名“大柏树”的地方,还有一个叫“祭魂庄”的古地名。此“祭魂庄”后来成为寺庙,于1971年前后拆毁,为的是将木料用于修建公社提灌站。
        
1724886952335.jpg
   《祭魂庄处千年树龄的大柏树》
       巧的是
       与祭魂庄相邻的金龟山头有一座内部为“回”字形结构的大型石墓,墓前有老地名曰:香炉田。此石墓早年被盗,1952年“四大任务”时,十多个站岗的儿童团员曾分批进入墓中,胆大者绕进“回”字形中心时,见有棺材用铁链挂在墓室顶上……
       该墓原有四道红砂石门,内部据说长宽各约10米,高约2.5米。室内安放有石桌、石凳。
       又
       金龟山于唐.贞元十四年(640)始建的“凤巢寺”,毁于唐武宗灭佛时期。明代复建凤朝寺时,山门不在金龟山头,而是开在侧面的东边,石墓上面曾建有一座戏台。
       唐武宗灭佛:武宗李炎在位的“会昌”期间(840年~846年)发生过“会昌佛难”运动,当时邛州仅保留一座龙兴寺。
      《盘陀寺重刊碑记》文:
      “大唐贞元十四岁(640)戊寅朝议,即 太子左贤善大夫前殿中尉史从侄马宇撰,高平徐清书。宋元佑丁卯二月八月,住持僧古,重刊流览前记,此地肇选之原委者,□□□□□□唐暨今千有余年,唯此寺载入《四川通志》,其地为积翠岩焉……
既自明季燹,梁栋罄烬,御牍无存,唯石壁峭然,千古弗坠,虽空余佛像,瞻仰犹新。游览者……三叹不置焉。
       我朝定鼎以来,有下院凤朝寺僧德惠者,与徒孙真美于西岩左重修旧寺,并彩绘以及石龛,古迹炳遗至今,籍归凤朝寺管理为上院焉。”
       与历史巧合的是
       民国十七年(1929),清翰林院庶吉士、成都尊经书院最后一位山长—邛崃县西街人曾光曦为母丁忧期间,因祖坟在金龟山旁的石子岗,于是将西汉胡安始建的“翠屏阁”迁到凤巢寺内成立:翠屏书院。曾光曦讲学其中,培养出二十多位川中军政要员。
       梳理
       1、了翁生父高孝璹墓,在今称的金龟山山头。
       2、了翁筑室授徒讲学的地方,在了翁祭祀生父高孝璹的庙堂—祭魂庄。
       3、今称的金龟山一带浅山,宋代名叫:枕山。
       4、明成化十七年(1481)新临邛城建成;明正德十三年(1518),邛州知州李谳将“故鹤山书院”迁建于学道街北;明万历七年(1579),夹江知县杨可贤,将抛弃在《鹤山书院》中的《云吟山》石碑,移至夹江县并建立《云吟书院》,现今夹江县的“云吟山”之名由此而来。
       杨可贤在《云吟山》石碑上的跋文:“魏了翁讲书鹤山书院手书此碑  书院久废碑无所归  万历七年三月吉日  知夹江县事  滇太和人杨可贤复移建于此 以永其传。”
        
1724887328882.jpg


       孤身江上烽烟靖,□□□□□□□:【大意】魏了翁于1232年出任兵部侍郎 及 1234年十一月“督视京湖军马兼江淮督府”以后,南宋政局稳定太平。
       江上:指长江以北至河南省南部地区。
       烽烟靖:局势安定、安宁。
       按
       南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某日早朝后,理宗皇帝将魏了翁留下,密谈了十小时之久,书赠唐.严武诗:“昨夜秋风年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遗沙场匹马还。”并《鹤山书院》题匾,还赐与金带,同时任命魏了翁为兵部侍郎主持抗金。
       端平二年(1235),理宗皇帝又任命了翁“督视京湖军马兼江淮督府”。
      (见四川社科院研究员蔡方鹿《魏了翁评传》)
       清康熙《邛州志.人物》144p: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召了翁直学士院入对,劝帝用贤选将,修武备边,数千百言,至漏下四十刻乃退。”
       督视京湖军马:《宋史.本纪第四十二.理宗》:“端平二年十一月乙丑,以曾从龙为枢密使、督视江淮军马,魏了翁同签书枢密院事、督视京湖军马,郑性之兼权参知政事……十二月庚寅,曾从龙六疏乞寝枢密使命,依旧知枢密院事、督视江淮军马。诏许辞枢密使。以魏了翁兼督视江淮军马。”
       江淮:指今河南省南部、江苏省、安徽省淮河以南、长江以北一带,包括信阳、扬州、泰州、南通、淮安、淮南、滁州、六安、合肥等地。

       君子小人千古事,鹤山真不愧西山:【大意】了翁担当生前事,遭人诽谤为“小人”。但盖棺论定,了翁是真正品质高尚的人。
       西山:指山西首阳山。比喻了翁是诚信礼让、忠于祖国、抱节守志、清正廉明的典范。
       相传商代末期,伯夷、叔齐兄弟让国,后来又谏阻周武王伐纣,因为耻食周粟,隐居于今山西永济县的首阳山中饿死,被历代人视为仁人志士。
       司马迁《伯夷列传》(摘录)“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楼主| 发表于 2024-8-31 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临邛怀古》清.彭端淑
       考释:凡丁
       南宋真君子,西京作赋才。鹤飞烟冷院,凤去草侵台。
       往迹今如此,古人安在哉?邛山千载秀,临眺独徘徊。

       彭端淑:(1699-1779)字乐斋,号:仪一。四川眉州丹棱人,雍正十一年进士,任吏部主事,迁本部员外郎,乾隆十二年顺天府(北京)乡试同考官。

       诗题
       临邛怀古:此首诗收载于清嘉庆《邛州志》1218p,排在清雍正时人马维翰《自成都至临邛朵咏五首》之前。〔分析〕彭端淑于雍正时期(1723~1735)专程到临邛,寻访西汉“司马长卿宅”和南宋“魏了翁读书台”旧迹时,有感而作。

       诗句
       南宋真君子,西京作赋才。鹤飞烟冷院,凤去草侵台:【大意】青少年时期在邛崃白鹤山幽居寺读书的魏了翁,22岁中进士,在京城杭州官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因一生著作很多而谥号:文靖;而东街的“司马长卿宅”,当司马相如离开临邛到长安,功成名就后没回过邛崃。时过境迁,到清雍正时,司马琴台被荒草掩埋,显得凄凉萧瑟。
       真君子:本意为国君的嫡长子。借喻魏了翁是南宋时期道德、学问修养极高之人。
       西京:通常指长安,彭端淑借称南宋的京城临安(即杭州)为“西京”。而北宋的京城开封称为东京,南宋的京城杭州时人称为:临安。
       鹤飞:白鹤腾飞翱翔。比喻司马相如为成功人士。
       凤去:指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司马相如被汉武帝召进长安,封为中郎将出使西南夷。而当初他追求卓文君时弹的是《凤求凰》琴曲,角色是凤。
       烟冷:寒冷、凄凉、寂静、萧瑟的感觉。

       往迹今如此,古人安在哉?邛山千载秀,临眺独徘徊:【大意】彭端淑分别在荒凉的“了翁读书台”和“司马琴台”上眺望临邛西部群山之美景,独自追思两位先儒的过往。
       往迹:往事和陈迹。分别指魏了翁幽居寺的读书台和芙蓉州,以及临邛城的司马长卿宅,还包括他们的历史事迹。
       了翁读书台:又叫鹤山书屋,在幽居寺内。明隆庆六年(1572),邛州知州赵介石将幽居寺内“魏了翁读书台”,迁至鹤林寺后面北宋“常安民读书之庵”处。雍正二年(1724),邛州知州张纯重修,光绪十二年(1889)州人又曾扩建。
       民国宁缃《遇园随笔》考证说:“此为常安民像,台是常谏议读书台。至于魏了翁读书台,乃在幽居寺内。”
      (见1993版《邛崃县志.文物.读书台》748~749p)
      〔释者注〕
       常谏议: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常安民因论蔡京“奸足以惑众,辩足以饰非,巧足以夺人主之视听,力足以颠倒天下之是否……”蔡京用事,将安民列入反对变法的元佑党籍被革职,流落二十年后于政和末年(1118)卒,年七十。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赠:右谏议大夫。
       大清《一统志卷四百十一.邛州》:“鹤山书屋在州西白鹤山,宋魏了翁兄弟读书于此,其前有芙蓉洲。”
       芙蓉州:原为唐代眉山道士张远宵钓鱼处,后称为:西湖。南宋时魏了翁在湖中种荷花,称为“芙蓉池”。还在湖边建《读易亭》,位置在白鹤桥北。
       清雍正时,清丈邛州田亩的马维翰在《临邛杂诗八首.其七》中说:“读易亭荒失旧踪,孤舟谁复向芙蓉?”
       参见下图中右下角之“魏文靖公读易亭”处标记
        
1715914813474.jpg
       司马长卿宅:又称司马琴台。在今东街邛崃市粮食局和改革与发展局位置。
       唐代人将“司马长卿宅”辟建为园林,供人过寻凭吊。琴台之南百余步,即当年“文君当垆,相如涤器”之处,今称:文君井。
       司马琴台和文君井,曾经引来无数骚人墨客哦吟。但是,现今文君公园内的司马琴台,为清末“存古写意”之作。
       民国《邛崃县志.古迹》:“司马琴台,旧志相传,司马相如抚琴处,南距文君井延袤数百步,荒废已久。清之季年,州牧陈嵩良淘汰文君井,于井北十余步補筑琴台,地颇狭隘,存古而已。民国二年,县知事戴赓唐又于井南十余步起妆楼,亦是写意。”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古迹》:“司马琴台在白鹤驿,治南半里,文君井之畔。”
       白鹤驿:即汉代的都亭驿。在今东街与南街交汇之处。
       治南半里:清代的邛州治所,在今称的“瓮亭公园”内。
       按
       东街粮食局东边的“火巷”现称“文君巷”。十年前笔者调查时发现巷内一处民居内,有疑似唐宋时期古槐一株,树下部中空。据房主说该树因常有蛇掉落院中,故常进行锯枝修整,不知今尚在否?如果还幸存的话,应属古树名木挂牌保护,何况是古司马琴台的历史见证!
       参见山西平遥双林寺《唐槐》保护图(网络图片)
      
9913be3ccbbe98d14a1c1ebb2aef24e.png
       凡丁《双林寺.唐槐录像》放心点看
       一
       临眺:登临远望。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楼主| 发表于 2024-8-31 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url][/url]

 楼主| 发表于 2024-9-2 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秋山三首》清.纪曾荫
       考释:凡丁
       一、
       温肃原相嬗,胡为秋独长?兹山有灵异,蒲水共辉光。
       树色看俱敛,禽声半带商。几时闲蹑屐,览胜暂倘佯。
       二、
       王兴昔好道,触景爱山幽。主簿名犹在,仙人迹不留。
       自能传永世,真足号长秋。应笑飞凫者,时还现山头。
       三、
       鸣琴惭雅化,志窃在高山。景仰先儒辈,趋驰末吏班。
       岗峦绵皎洁,苍翠驻幽闲。秋意随人领,尘踪那得攀?

       纪曾荫:字松符,今北京市文安县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乾隆三十四年(1769)任蒲江县知县时开修堰渠,兴建魁星阁和文昌宫,重修鹤山书院与鹤山祠,又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修成《蒲江县志》。

       诗题
       长秋山: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的山脉,因位处岷江之西,习惯上归属邛崃山脉,1000米以上的高峰有2座,800米以上的高峰有31座,为蒲江与名山、丹棱、眉山、邛崃、彭山的界山。(引自《长秋山简介》)。
       南朝.宋 时(420~579)叫岢幕山 或 可幕山。又称:总岗山和主薄山。明隆庆年间(1567~1572)出现的“五棉山”(今称五面山)亦属于长秋山。一般认为其海拔898米的山峰,即南朝宋时蒲江县主薄—王兴升仙的地方。

       主簿:汉代官名。《文献通考.卷六十三》摘要:汉代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参与机要,总领府事。魏、晋时期为主簿权势最盛之时;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南宋中叶不设主簿;明、清太仆寺、鸿胪寺及钦天监称主簿。县署仍称主簿,均系低级事务官。
       相传,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宋(420~579)之蒲江县主薄王兴,在岢幕山升仙,故岢幕山又称:主薄山。今山巅有一座古太清观。
       清.康熙《邛州志.山川》39p“小可幕山,州治东南七十里,旧依政县东。其山壁立如屏幕,一曰‘幕’作‘慕’,谓慕仙也。”
       清.嘉庆《邛州志.蒲江县山川》108p:“长秋山,宋主薄王兴,明主薄齐敏,俱于此仙逝。或谓即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所载‘岢幕山’也。”
       按
       1、此位“宋主薄王兴”,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宋(420~579)之彭山人,今眉山市彭山区有灵仙祠。
       2、唐代时“岢幕山”就开始叫“
长山”了,但没有普及。
       唐.王悬河《三洞珠囊》:“(主簿山)去成都一百五十里。蜀郡人王兴于此学道得仙。一名
山,南有石室玉堂,松栢生其前。”
       3、南宋时正式叫:长秋山。
       南宋.曾慥《类説》:“王兴为蒲江主簿,罢官隐于长
山。”
       又
       魏了翁《鹤山集92~94节.自述》:“嘉定(1209)二年,余以心制里居,宅兆未卜,闻资中王直夫雅善青囊之术,即具书帛致之,居三日,余表兄高南叔拉与登隈支山。过蟠鳌镇、历马鞍山。未至山数里,直夫顿脚而言曰:‘由此长秋山下乾冈数里,其下当有坤申期甲乙出之水,子之先君子(高孝璹),其当葬此乎。’”
       (参见清.曹焜《谒鹤山先生祠》考释)
       此段长秋山,明隆庆年间(1567-1572)起称为:五棉山。为蒲江县漕陈氏织布机坊的棉花生产基地,清道光时称为“五面山”至今。
       (参见《蒲江县漕陈氏族谱人物故事》之〈五面山名之来历〉文
       作者:凡丁
       链接:https://www.mala.cn/thread-16078381-1-1.html
       当前阅读量41.17万人次)

       诗一
       温肃原相嬗,胡为秋独长?兹山有灵异,蒲水共辉光。树色看俱敛,禽声半带商。几时闲蹑屐,览胜暂倘佯:【大意】从北京来任蒲江县令的纪曾荫思考,春季、秋季应该是相互转变的。那么,古代的岢幕山,从什么时候起 和 为什么叫“长秋山”呢?纪曾荫还说,长秋山与蒲江河的历史同样悠久光辉,他想象山中树色肃穆,鸟鸣婉转的情景,什么时候有空登上去观赏一下!
       温肃:温和与肃煞。指春季和秋季。
       相嬗:相互演变转化。
       胡为:为什么。
       兹山:即此山。
       灵异:多义之神奇怪异的事物。
       辉光:光辉;光彩。
       树色看俱敛,禽声半带商:秋天的岢幕山中树色肃穆,鸟儿鸣声低沉。
       敛:收起,收住。
       商:五音(宫、商、角、徵、羽)中的商音。相当于简谱的“2”音,比喻鸟鸣声婉转。
       蹑屐:音聂基。穿着适宜登高的谢公屐。
       谢公屐,东晋谢灵运(385~433)发明的登山时所穿活齿木鞋。鞋底安有两个木齿,上山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方便走山路。
       倘佯:多义之一,安闲自得。
       清.嘉庆《邛州志.蒲江县山川》108p曰:“长秋山,或谓即宋《寰宇记》所载‘岢幕山’也。”
       此条记载说明,北宋时,长秋山还是叫岢幕山;南宋时,魏了翁方才口语化地正式叫为“长秋山”至今。
       因为《寰宇记》的作者乐史(930~1007),是北宋文学家、地理学家,记载必无误。

       诗二
       王兴昔好道,触景爱山幽。主簿名犹在,仙人迹不留。自能传永世,真足号长秋。应笑飞凫者,时还现山头:【大意】纪曾荫说,他看见长秋山,便想到南朝.宋时成仙而去的蒲江县主薄王兴。但是,除了传说,长秋山中并没有王兴成仙的遗迹,也没有详实的文字记录,传到如今的只是“长秋山”之名。还说只有靠自身实在能力才可能持续发展而千古留名。可笑的是,一些欲得道升天的人,还不时地出现在长秋山上。
       纪曾荫还说,能够永远传世的,只有“长秋山”之山名!
       纪曾荫所修乾隆《蒲江县志》说:“太清观,县东二十里,在长秋山,即主簿登仙处。层峦耸翠,高插云霄。每晨雾蒙布,即主大雨。相传,佛座下有硃砂井一口,无所征据,未可信也。”
       王兴: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宋(420~579)时之彭山县人,民间传说,王兴任蒲江县主簿时在长秋山得道成仙。
       主簿:南北朝时期的主薄,职位相当于县令。
       触景爱山幽:见到长秋山情,而爱上长秋山的幽静。
       自能:自身的能力。
       真足:真实、实在。
       长秋:形容秋天景况持续很久。
       应笑:可笑。
       飞凫者:泛指悟道的人。
       凫:野鸭子。
       飞凫:相传,今山西人王乔,有神术。汉明帝时为尚书郎,出任河南叶县县令期间,每当初一、十五日,总是将鞋子变成一对野鸭子,踏在背上回朝拜谒显宗皇帝,后来被人识破。
      《后汉书.方术传》载:“王乔者,河东(山西省西南部)人也。显宗(汉明帝刘庄庙号显宗)世(28~75)为叶令(河南叶县县令)。乔有神术,每月朔望(初一日和十五日),常自县诣台朝。帝(奇)怪其来数(次),而不见车骑,密令太史伺望之。
      (太史)言其临至,辄有双凫(一对野鸭)从东西飞来。于是候凫至,举罗张之,但得一只舄(鞋)焉。乃诏尚书课视,则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
       清嘉庆《邛州志》1254p:“传说王子乔(即王乔)为叶县令,有神术,常自县至京,不见车骑,临至必有双凫飞来,人举网得之,则为王子乔所穿之鞋。”

       诗三
       鸣琴惭雅化,志窃在高山。景仰先儒辈,趋驰末吏班。岗峦绵皎洁,苍翠驻幽闲。秋意随人领,尘踪那得攀:【大意】纪曾荫说,他之所以关注着长秋山,是因为长秋山颇有古琴曲《高山流水》中的意境。不像明代的蒲江县主薄齐敏,因为羡慕南朝宋的主薄王兴成仙了,于是也跑到长秋山去修道。
       为此,纪曾荫奉劝尘世间俗人,长秋山苍翠皎洁的景色,可以随时、随处、随意地领略观赏,但是如果想上长秋山去学道成仙的话,是不可能的!

       鸣琴惭雅化:纪曾荫说,《高山流水》的琴曲名,不如长秋山那样通俗。
       雅化:趋于文雅、高雅;纯正的教化。
       志窃在高山:纪曾荫说,他喜欢长秋山有《高山流水》般的意境,可惜没有知音。
高山:指《高山流水》古琴曲,比喻知音难遇。
       高山流水:成语,比喻知音。《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正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锺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景仰先儒辈,趋驰末吏班:纪曾荫说,明代的蒲江县主薄 齐敏,因羡慕南朝宋的蒲江县主薄王兴成仙了,于是也到长秋山去修道。
       先儒辈:已去世的儒者。
       趋驰:跟着走。
       末吏班:即小吏。指明代蒲江县主薄 齐敏。虽然也是主薄,但明代的主薄是低级事务官。
       岗峦绵皎洁,苍翠驻幽闲:指秋季月光下的长秋山岗峦皎洁绵延。
       绵:绵延、绵绕。
       岗峦:山峦。
       皎洁:月光明亮洁白。
       尘踪:尘世间。
       那得:怎得、怎会、怎能。
       攀:攀升、攀比。

 楼主| 发表于 2024-9-5 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蒲砚铭》清.纪曾荫
       考释:凡丁
       水引蒲泉,沟出盐井。既润且坚,亦秀而整。
       华拟珠光,实留骨鲠。讵必端溪?嘉名自永!

       纪曾荫:字松符,顺天府文安县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尤工诗。乾隆三十四年(1769)任蒲江县知县时奉命参与征讨大小金川之役。后来陆续开修堰渠,建魁星阁和文昌宫,重修鹤山书院与鹤山祠,又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始修《蒲江县志》,乾隆四十九年(1784)修成出版。
       清.嘉庆《邛州志》85p:“蒲江县,汉临邛县地。西魏(535~556)置广定县,又置蒲阳郡,隋开皇初郡废。隋仁寿初(601)改曰:蒲江。《寰宇记》以‘南枕蒲水故也。’属临邛郡,唐属邛州……”
       按
       西魏所置的广定县,分析当时划属广都。
       广都:始建于公元前316年,与古蜀国的成都、新都并称:三都。广都以其“盐井、渔田之饶,并以其铁矿、好稻田富甲一方。”而盐和铁矿为蒲江丰富的资源。
       又
       西魏废帝二年(553)设置的蒲阳郡,治所在今邛崃市牟礼镇永丰村。蒲阳郡领依政一县,属邛州,北周因之。隋开皇三年(583)废蒲阳郡为:蒲江县。
      《四川郡县志.卷一》:“广都 治今华阳县东南四十里中兴场古城坝。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元年,废广都县入华阳县、双流县、仁寿县。”

       铭名
       蒲砚铭:纪曾荫 得到一方著名蒲砚后,在上面刻下的铭文。
       蒲砚:用蒲江县“盐井沟蒲砚村”出产的蒲石雕刻的文房四宝之一的砚台。
       蒲石:为古代制砚名石之一,所制石砚称为:蒲砚。最早的蒲砚,出土于蒲江鹤山街道金马村二组的战国船棺,将蒲砚的生产与使用提前到战国时期。
        
1725442650835.jpg
       《蒲江船棺中出土的砚子与砚台》(网络图片)
         1725490607330.jpg
       《蒲石古砚》(网络图片)
        
1725490760960.jpg
       《现代工艺蒲砚》(网络图片)
       另外
清代的刘墉和纪晓岚,皆分别收藏过南宋.魏了翁 使用过的蒲砚。
       还有
       蒲石色泽丰富,除了用于制砚外,还用于古代庭院中墙壁上镶嵌图案的材料,使呈色彩丰富的画面。
       比如
       蒲江县漕陈氏建于乾隆年间戴家河畔“陈扁”处的横“吕”字型双座院落,除了雕窗画柱之外,天井四面墙壁还镶嵌红、黄、灰、黑、赭、藍等色蒲石片的花草虫鱼图案。
       参见凡丁《蒲江县漕陈氏族谱人物故事》当前阅读量41.3万
       该文链接:https://bbs.mala.cn/thread-16078381-1-1.html

       铭:多义之在器物上铸刻的文字。

       铭文
       水引蒲泉,沟出盐井。既润且坚,亦秀而整:【大意】纪曾荫说,蒲江河流域的盐井沟,不仅出产制盐的盐泉,还出产名贵的制砚材料—蒲石。用蒲石制作的石砚,外观光润漂亮,软硬适中。
       蒲泉:古以沿岸产蒲蔺(即席草)而得名。
       蒲水发源于丹棱县杨山,北东流至两合水后称:蒲江河。至五星乡上场口处汇入临溪河,转北东流至邛崃市回龙镇两河口处入南河,古今有灌溉之益,兼船筏之利。
       沟出盐井:盐井沟在蒲江县白云乡,沟内有古盐井遗址。古蜀国时期,以盐水沟的盐泉熬盐,汉宣帝时开凿盐井。
      《华阳国志.蜀志》:“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1),又穿临邛、蒲江盐井二十所,增置盐铁官。”
       既润且坚,亦秀而整:蒲石外观光润漂亮,看以“坚如金石”,其实“细如粉绸”。

       华拟珠光,实留骨鲠。讵必端溪?嘉名自永:【大意】纪曾荫说,蒲砚外表有珍珠般的光泽,石质硬度适中,使用蒲砚的历史又很长,难道所有文人都会要采用端溪砚吗?
       华拟珠光:华丽程度类比珍珠光泽。
       华拟:华丽和类比。
       骨鲠:义项颇多,此处形容石质软硬适中,适合制砚。
       讵(音巨)必:文言副词,表示反问,意为难道?
       端溪:在广东省高要县,产砚石。所制成的砚,称为端溪砚或端砚﹐为砚中上品。后以“端溪”称砚台。
       嘉名:好名字、好名称、好名声。


 楼主| 发表于 2024-9-8 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咏鹰》清.陈怀仁
       考释:凡丁
       万里飞腾离海西,金毛玉爪不沾泥。翻身堪破群鸦胆,展翅能惊众鹊啼。
       目看山河嫌地窄,气冲牛斗恨天低。从来立志高千丈,岂与凡鸦一并栖?

       陈怀仁:(1728~1773)字安敦,乾隆壬午科(1763)考取举人后,任蒲江鹤山书院山长。亁隆辛卯(1771)科进士及第后,历任户部福建司主事和户部主事,卒于任上。(见《蒲江县漕陈氏族谱》记载)
       清嘉庆《邛州志.选举志》510p:“蒲江县进士,国朝乾隆三十六年(1771)辛卯科黄轩榜:陈怀仁。官户部福建司主事。”
       黄轩榜:乾隆三十六年(177),黄轩被乾隆钦点为状元的这一榜。
       黄轩:故籍安徽休宁,擅长书法文章,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由内廷提升为四川川东分巡兵备道。时值台湾用兵,因督办军粮劳累过度,病死途中。

       诗题
       咏鹰:此诗见清道光二十年《蒲江县漕陈氏族谱》中,为青少年期的陈怀仁所抒发之雄心壮志。
       成名作是以歌颂蒲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为韵的《鹤山赋》。该赋见于清嘉庆《邛州志》1263p和《蒲江县槽陈氏族谱》中。因洋洋洒洒数百言,仅辑录卷首部分:
       蒲水潆洄,蒲山崛兀,秀草夭夭,繁葩郁郁。群鹤以翔舞拥仙,盖以往还数岭。峥嵘列云髻兮,仿佛合形辅势。远望岷峨若屏,献技回文;近俯溪流似沸,杞柯皆桢干之材,松揪悉栋梁之物。乐登临兮皆然,喜凭眺兮谁弗?原夫崇岗峻岭,朝晖暮霞。匪惟作镇可仰,抑亦降神,堪夸东称岱宗,西仰太华。当大宋而人才辈出,惟魏公(了翁)之声名最奢……
       按
       陈怀仁为蒲江县漕陈氏第八代祖,释者的母亲,系怀仁公第六代裔孙女,母亲自小耳濡目染家族的兴衰成败,记性极好且擅言谈,文革之前的每天傍晚,街坊大爷大妈们总喜欢到我家门口聚集,听母亲毫不忌讳并绘声绘色地讲述她的家族兴衰故事。
       释者曾于2020年12月根据母亲的讲述,结合《蒲江县漕陈氏族谱》记载,将其记入《蒲江县漕陈氏族谱人物故事》之中。

       摘录如下:
       陈怀仁,字安敦,雍正戊申年(1728)五月初六日生,弟兄三人。父亲陈谊早逝,幼时在双水井三圣祠内私塾读书,立志高远。
       三十五岁考取乾隆壬午科(1763)举人后,被县学推举为蒲江鹤山书院山长。
       亁隆辛卯年(1771),太后钮祜禄氏八十寿诞恩科取士,陈怀仁以举人身份进京参加会试,临行前得一梦:见天门开处现“陈怀仁”三字,随即被一片乌云遮挡。
       次日请算命先生推算,先生言:“此乃先吉后凶之兆,先见天门开处出现‘陈怀仁’三字,预示此番进京必定皇榜高中,然后被乌云遮挡,预示吉中隐凶。又曰常言道‘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有道是‘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切记、切记!”
       陈怀仁心中忐忑,进京后牢记祸从口出的教诲,谨慎与人交谈。放榜时考取进士三甲,时年四十三岁。
       因试后等待放榜期间,举子们不是认门生便是纵情声色,惟陈怀仁独自在监舍用功读书。因其朗诵四书五经时声情并茂,被暗访的太监报知太后,从而引起太后的注意被特别召见。答对中了解陈怀仁母亲生辰竟然与自己同年、同月、同日,但不同时。
       太后龙心大悦,当即赏赐其母朝珠一挂,拐杖一根。
       殿试后,陈怀仁外放:户部福建司主事。因政绩显著,两年后的乾隆癸巳年(1773)四月十三日,乾隆帝钦点:陈怀仁由户部福建司主事升为户部主事。
       由于陈怀仁的官运来得太容易、太亨通,招致了同僚们的嫉妒,于是合谋买通待诏(旧时对皇宫中理发匠的称谓),趁陈怀仁次日需剃头修面穿戴朝服、朝珠后朝见乾隆帝谢恩的时机,被待诏用锋利的剃刀割断了喉咙。
       此事件在清道光年间的《蒲江县槽陈氏族谱》中记载为:“卒于户部福建司任上。”
       事件发生后,亁隆下旨以三口外形一致的棺材,一口装殓尸体,一口装朝廷赏赐的各种珍宝,为防途中盗抢,棺上置尚方宝剑一口,并行文途经州县摊款派捐。当护送人马抵达原藉时,另一口空的棺材已装满钱财。
       陈怀仁的主棺安葬在蒲江县南门外西南乡,地名:老鹰窝。又名:红高炉。传说此处为三国时期炼铁遗址。人称:进士坟茔。大跃进时期墓碑被毁,仅留下数座先后下葬的坟堆。
       2004年,县漕陈氏族人新立大碑并撰联:
       家传忠君报国本;族旺启后胜贤良。

       陈怀仁的另外两副衣棺,一副安厝在西南乡官帽山下的余扁,另一副葬在陈家大坟茔(今成佳镇陈华洋门外)并立有神道碑。
       1725750067125.jpg
       (字迹系在旧碑上电脑修复)
       民国时期,陈怀仁一支的后人,为了省去年年往三处地方分别上坟的麻烦,欲将两副衣冠墓与主棺归葬于一处,当首先起葬在余扁的衣冠冢时,发现棺下有碗口大一个水凼,水中竟然有一对红鱼游动,但是见风后即死,慌忙将棺木归葬于原穴,打消了将三座坟墓合葬一处的念头。
       民国至现代,陈怀仁的主棺墓和两座衣冠冢先后被盗,2010年前后,县漕陈氏十六代裔孙陈心汝,在蒲江县寿安镇一个经销古董的摊上,见一刻有:“大清国乾隆癸巳年四月十三日 钦点陈怀仁户部主事”的青白玉牌,知为先祖公遗物,于是购下作为传家之宝。
       钦点户部主事玉牌,玉质为青白玉。长:6.1cm;宽:4.1cm;厚:0.91cm。上面中央穿孔,应是陈怀仁佩带腰间出入宫廷的身份凭证。
      
1725750259621.jpg    1725750322332.jpg    
       正面文字:钦点户部主事
       背面文字:大清国乾隆癸巳年(1773)四月十三日陈怀仁

       蒲江迎恩桥来历
       事件发生后,亁隆下旨派太监和宫廷卫士护送三口棺材回蒲江原籍。一行护送人马从京城出发,浩浩荡荡跋山涉水,到成都后经乐山、过眉州、翻越丹棱县北石桥镇界碑山后,来到蒲江县地界,在离城约12公里处,有一条山涧横隔路中,于是大队人马驻扎下来,太监摆谱说:“圣旨不下水。”要陈家派人前来建桥,否则人马就地不动。
       陈家不敢怠慢,赶紧抢修出一座木桥,此桥长约四米,宽约三米。取名:迎恩桥。数年后,木桥朽坏用石料重建,仍称:迎恩桥。
       如今,老迎恩桥的附近,无论古代和现代修建的数座桥梁皆统称:迎恩桥。已然成为蒲江县的一处文化地标。
        
1725750492763.jpg
       清同治九年建的另一道《迎恩桥》
      
1725750585474.jpg
       现代《迎恩桥》
        
1725750712431.jpg
       三叉河上的《迎恩桥》
       陈怀仁殁后,四川等处布政使司、四川布政使署、四川等处提刑按察使司等部门,共同送了一块《文魁》匾,题匾人为:四川布政司刘益。
       此块《文魁》匾,文革时期的贫下中农曾做过猪圈门,后又改做成书桌面子,但是红色题款可辨。
        
1725750895998.jpg
       《陈怀仁文魁匾》
        
1725750993574.jpg
       电脑复原的《文魁》匾
       题款为:
       四川等处布政使司、四川布政使署、四川等处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分巡查案记录(第)二十五次  刘益

       蒲江县槽陈氏简介
       蒲江县漕陈氏,系今江西省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氏一支的后裔,义门陈氏在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首开家族共居模式,至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时,达三千九百余人口,宋仁宗下旨分析为291庄,遣散于全国七十二个州郡。其中第177庄陈守大,迁至安徽休宁县(今属黄山市)称为:休宁庄。

       蒲江县槽陈氏始祖:陈荫扬(1520-1571)字纯一,为明嘉靖年间进士,安徽休宁庄人氏,于明隆庆至万历初年任四川嘉定(今乐山市)州牧。

       蒲江县槽陈氏第二代祖 陈荫扬 任嘉定知州期间,其子陈嘉言(1543~1607)以管营官身份,于明万历元年(1573)带领流民到蒲江与名山交界的无人区垦荒,广种茶叶,同时兼管两河口漕运,又负责将茶叶等商品运销到藏区。
       因这批流民以军营编制形式进行生产,称为:陈家营。首批流民殁后,与陈荫扬、陈嘉言皆葬于此,故陈家营又称:陈家坟。
       民国二十六年(1937)蒲江县县长郝墨庄,谐其音美其意改“陈家”为“成佳”,寓意成功与美好,是为现代成佳镇名之由来。
       郝墨庄:(1892~1965)北京人,保定陆军学堂毕业。曾任国民党28军军官教导团少将教育长,川康绥靖稽查主任,蒲江、崇庆县长,1956年入四川省文史研究馆。
       民国《蒲江县志》载:“今成佳镇有一市镇曰:陈家坟。”
      《蒲江乡土地理读本》云:“陈家营,古荒山也……劈榛莽,通有无,易器械山半,子孙聚同族于斯生齿繁昌,遂列市唇。营间残碑卧途,冢中枯骨,不知何许人。遗老谈逸事,谓氏陈,故此市初名‘陈家坟’,后易营。”
        
1725751227114.jpg
       《蒲江掌故:成佳》图片
       县槽陈氏三代祖:陈尽语(1573-1633),1607年接替陈嘉言,继续管理流民垦荒,以及蒲江河与邛崃南河之两河口的漕运,并安排营兵增种棉花,同时兴办织布机房。种于五处小山脉的棉花基地称为:五棉山。后谐音:五绵山、五面山。

       县槽陈氏第四代祖:陈于庭,字荣宁。明.万历丙午年(1606)四月初八生,1633年继任陈尽语职务,继续开发陈家营。
清.顺治初年(1644)规定“凡有粮民户,俱要在县巡更歇衙……蒲南(的陈家营)离城三十余里,艰于应役”,遂与湖广填四川的赵、张二家共议“报垦城南坝”因而“载粮注册”(落户)于离城三里的代家河畔,是处后称:陈扁。现为蒲江中学校址。
       (以上分别见清.道光二十年及2013年的《蒲江县漕陈氏族谱》)
       2022年11月,笔者应蒲江县漕陈氏清明会长陈心汝之邀,为蒲江县漕陈氏祠堂撰联如下:
       怀仁公七世裔外孙临邛凡丁撰
       義門多枝黄山發;
       嘉州一脉蒲水長。

       壬寅冬月五日

       诗
       万里飞腾离海西,金毛玉爪不沾泥。翻身堪破群鸦胆,展翅能惊众鹊啼。目看山河嫌地窄,气冲牛斗恨天低。从来立志高千丈,岂与凡鸦一并栖:【大意】怀仁公少年言志诗喻“鹰”而不现鹰字,立意高远,雄姿勃发,气概昂扬,催人奋进!
海西:即西海。史籍中的“西海”为泛称,不同时期的“西海”所指不同,也用来指代中国西部少数民族的居住地。诗中的“海西”指清代版图中的四川西部。

       按
       鹰:广泛分布在沙漠、丛林、沼泽地、高山、海滨。是鼎鼎有名的千里眼,常在千米以上的高空翱翔搜寻猎物。
        
1725751514461.jpg
       《雄鹰展翅》(网络图片)


 楼主| 发表于 2024-9-10 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谒闵孝子墓》清.华澍
       考释:凡丁
       百行无如孝,今古不多人。盘陀闵氏子,至性出孤贫。
       生孩本遗腹,养母笃天伦。庐墓三十载,成坟动鬼神。
       我来北廓外,怀古悯艰辛。残碑埋短草,高冢掩荒榛。
       旌表文虽没,肫诚志不移。寄语凡为子,竭力奉慈亲。

       华澍(音树):郡人(邛崃人)。别无它考。
       根据此首《谒闵孝子墓》诗,夹于清嘉庆《邛州志.艺文志》1242p潘元音之诗中分析,华澍为清乾隆时期人,此诗应作于乾隆乙未、丙申、丁酉(1775-1777)年之间。因潘元音为成都华阳人,乾隆庚辰(1760)举人,于乾隆乙未、丙申、丁酉(1775-1777)年间掌教邛州鹤山书院。

       诗题
       谒闵孝子墓:华澍拜谒闵孝子墓时作的诗。
       闵孝子:名闵元。明初盘陀寺人,遗腹子,母殁,庐墓守孝三十余年,明成化时(1465~1487),宪宗皇帝 朱见深亲书《聖旨碑》和《孝子墳》旌表,同时入祀邛州文庙忠孝祠。
       墓前大路边“张牌坊”附近曾立有下马碑。

      
1725921625363.jpg    1725921688185.jpg    
       《下马碑》(网络图片)
       下马碑:古时,宫殿、文庙以及书院等门前,都立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告诫石碑,俗称:下马碑。由皇家发布,是封建礼仪的一种标志,表示尊重和敬意。
       另外,一些民间捐款所修的名桥,为表示对捐建人的敬意,桥头也立有下马碑。
       清康熙《邛州志.孝友》150p:“闵元,邛州盘石西乡人,母早霜,遗腹子也,及其自幼而长,纯厚质朴,诚心事母,克尽孝养。母殁,庐墓三十余年,如居丧日,成化间事闻旌表。”
      
       旌表:即表彰。1、官府为忠孝节义的人立牌坊赐匾额,以示表彰。2、官府颁赐用以表彰的牌坊或匾额。
       清嘉庆《邛州志.冢墓》318p:“孝子闵元墓,在州北十里汤家坝,有碑记。”
       清嘉庆《邛州志.孝友》669p:“……成化间事闻旌表,入忠孝祠。”
       民国《邛崃县志.孝友》303p:“明.闵元,邛州盘石西乡盘陀寺人,遗腹孤也,自幼纯厚质朴,诚心事母,克尽孝养。母殁,庐墓三十余年如居丧日,成化年间,事闻旌表,入祠,郡人华澍有《谒闵孝子墓》诗,墓在州北十里汤家坝。”

       诗句
       百行无如孝,今古不多人。盘陀闵氏子,至性出孤贫。生孩本遗腹,养母笃天伦。庐墓三十载,成坟动鬼神。【大意】华澍说,古今知道并做到“百善孝为先,孝为百行首”的典型人物不算很多,而邛崃的盘陀村中却出了一个著名的大孝子—闵元。他的孝行感天动地,以致当朝的明成化皇帝朱见深特地为他题写《孝子坟》的圣旨碑。文官武将至此皆要下轿、下马叩拜,并三呼万岁之后,方能够起身离去。
       遗腹子:怀孕妇人于丈夫死后所生的孩子。
       笃天伦:非常孝顺。
       笃(音堵):意为很、甚。
       庐墓三十载,成坟动鬼神:为民间传说故事。
       2016年2月,释者到桑园镇通泉村汤家坝调查,恰遇王春福(时年93岁)、徐云清(时年89岁)两位老人,了解到孝子坟的传说后整理如下:
       相传明宣德年间(1426~1435),磐陀寺姓闵的母子二人流落到桑园地方。闵母早年孀居,夫亡时怀遗腹子,生子后叫:闵元。因家中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故白天以讨饭为生,晚来则在破棚小庙中栖身,少不了天当铺盖地作床的时候,母子二人饥一顿、饱一餐地相依为命。
       闵元稍长时,将母亲安顿在破庙中,逢场天在桑园场上替人打短工,闲天仍然四处乞讨度日,每有所得,一定让闵母先食。常常缺衣少食的闵母不幸染上了风寒,逐渐病入膏肓却无力求医。
       一个寒冷的冬日,闵元乞食归来,见闵母已僵硬卧地而亡,闵元抚尸恸哭三天三夜后,将闵母尸体背到一处荒地,并在尸体旁边搭了一个草棚守孝。由于荒地不是自家的,闵元不敢明目张胆地就地挖坑埋葬母亲尸体,况且闵元连一把土揪也没有,更没有能力请人帮忙,只好白天乞食,晚上守着母亲尸体度日。
       天气渐渐转暖后,闵母的尸体开始发出异味,闵元便在行乞的路上用光脚板踢起一些泥土,用手捧到母亲的尸体上,如此日复一日,闵元的脚趾常常被踢得皮开肉绽、鲜血淋淋,虽然连续不断,但闵母的坟墓终究未能堆成。
       一个夏日的夜晚,天空电闪雷鸣,霹雳一声紧过一声,突然,一个特大的响雷从天而降,电光石火直打到闵母尸骸周边,顿时,泥土如同定向爆破一般,纷纷堆聚在闵母尸骸之上,形成一个土丘状的大坟。
       是夜闵元看得目瞪口呆,又惊又喜。此后,闵元夜晚在草棚中守着母亲坟墓,白天则外出打工度日,一晃便是三十年。
闵元的孝行感天动地后,人们将闵母的坟丘称为:孝子坟。称闵元为:闵孝子。
       此奇闻不胫而走,经一传十,十传百后,又逐级报呈乡、县、省,一直上奏到朝庭。
       当朝的皇帝即在位二十三年的明宪宗朱见深,年号:成化(1465~1488)。明宪宗见奏后,认为大明朝中如此感天动地的孝行应当提倡和弘扬,便手书《孝子墳》三个大字,下旨地方为孝子坟修建墓碑。
       该墓碑高约两米,顶端从右到左横排《聖旨碑》三字,碑面正中竖写《孝子墳》大字,下首是落成日期,碑后记述闵孝子的动人事迹。为因皇帝敕令而修建,在民间广泛称为:圣旨碑。
       由于孝子坟远离大路约两里,如果将《聖旨碑》安放在坟头的话,起不到宣扬教化的目的,于是将《聖旨碑》安在大路旁边临近花牌坊地方,坐东面西。
       由于《孝子坟》是圣旨碑,碑旁边立有一块下马碑,不仅平民百姓路过肃然起敬,但凡文官武将经过都得按大明律令:文官下轿,武将下马,叩拜并三呼万岁后,方能起身离去。
       清末辛亥革命建立民国政府后,有一任邛崃县知事公干路过此地,碍于旧时封建传统礼仪的教诲,不得不下轿跪拜,但此时毕竟是民国时候,回到县衙后,该知事命人将圣旨碑和下马碑搬到孝子坟的坟头安放。
      〔释者分析〕
       该知事可能是袁昌言 或 金维朴。
       民国《邛崃县志》207p:“中华民国邛州知事袁昌言,清监生,到任未久改州为县;金维朴,清川 省(定)候补知县。”
       清川县,今属广元市。

       诗句
       我来北廓外,怀古悯艰辛。残碑埋短草,高冢掩荒榛。旌表文虽没,肫诚志不移。寄语凡为子,竭力奉慈亲:【大意】华澍写此诗时,孝子坟和成化皇帝的旌表碑已然被荒草杂树遮挡,但是拜谒闵孝子墓的心情未受影响。继而,华澍奉劝为人子者应及早尽孝,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高冢:高大的墓葬。
       荒榛:草木杂乱丛生。
       旌表文:用于表彰忠、义、节、孝的方式。通过统治者赐匾额、立牌坊等形式进行,旨在为世人树立榜样,引导强化社会道德风尚。
       肫(音谆)诚:诚挚。
       孝子坟后话
       自从明宪宗皇帝颁旨竖立《孝子坟》碑后,孝子坟声誉突然鹊起,并且成为一处阴宅吉地,无论有头面的人物,还是普通百姓家庭,都乐意在此为死者择穴安葬,原本一片荒凉之地,渐渐地形成一处远近闻名的大坟场。然而在众多坟堆中,唯孝子坟堆独大。
       1958年公社化时,孝子坟和所有坟墓挖为平地改种庄稼,如今是一片猕猴桃园。曾散碎于田间地头的圣旨碑已无踪影,仅留下历久弥新的孝子坟地名。

       说明
       内容引自凡丁民间调查《邛崃地名历史集.上》〈闵孝子和孝子坟〉文,该文初以《感天动地闵孝子》为题,发表于2016年《邛崃经纬》3期,因当时缺乏史料佐证,错将时代断代在清乾隆时期,在此谨向读者致歉!
                                                                                                                                 2024/9/8重修


 楼主| 发表于 2024-9-11 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邛州使院登迎晖阁》清.荆玉陛
       考释:凡丁
       临邛今日迎晖阁,传是当年华甫楼。黄叶秋连白鹤舞,雪山晴见冻云收。
       肯怜常侍归新舍,莫向都亭感旧游。薄暮何人更吹笛?不胜凄怨动乡愁。

       荆玉陛:字天阶,号若溪。今江苏省丹阳市人。清康熙时的邑文生,黼若溪生。
       黼若溪生:出自楚辞九思,意为辞藻华丽。

       黼(音府):古代礼服上绣的斧头状花纹。
       邑文生:县文库生员,即秀才。文库是清朝设立在各府、州、县的公立学校,称为府学、州学、县学,通过考试进入学校读书的人叫生员。
       就是说,荆玉陛写此诗时还是丹阳县学的在校生,暑期顺长江入四川旅游时作《邛州使院登迎晖阁》诗,当经过宜宾时留下过赞颂宜宾荔枝的名句:“春尽金沙古渡头,荔枝香欲满戎州(宜宾古称)。”成为宜宾人宣传荔枝的广告。
       戎州:宜宾的古称。

       诗题
       邛州使院登迎晖阁:此诗见《京江耆旧集.目录卷四》〔康熙朝部分〕为荆玉陛在始建于唐代、复建于宋代的邛州使院之军事了望楼《迎晖阁》上题的诗。
       此《迎晖阁》位置在今书院街,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邛州使院改建为鹤山书院,现为前邛崃一中教师宿舍。

       秦汉至唐宋时期的邛州是一处边关,设有军事基地—马湖营 和 建昌营。
       民国《邛崃县志》131P:“马湖营,古越西郡之废县,元时与建昌(今西昌)同称路者也…唐时西川节度使驻邛州阅兵,凡西南防边诸营皆调集于邛州,故建昌营(在梁机坊以西至凤凰山脚)、马湖营,皆有营地。南宋以后,邛州西南半没于夷獠,其营地名称尤沿唐旧。”
       使院:节度使 和 节度留后治事的官署。
       节度使:为世袭制,如出征﹑入朝,或病死而未有后代者,有“留后”摄其事,称节度留后,即代理节度使。
       留后:唐代制度,为预防节度使、观察使牺牲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称。若节度使牺牲,留后立即替补。
       北宋太祖赵匡胤有感于唐末五代时期节度使割据一方,相互混战的教训,对功臣给予银钱田地养老而“杯酒释兵权”。同时派遣文臣知军州事,限制节度使节制郡县的权力,其时节度使仅是虚职。2015年前后,眉山地区曾出土“邛南节度使”印章,考古学家定为宋墓。
       元朝废除节度使。

       诗
       临邛今日迎晖阁,传是当年华甫楼。黄叶秋连白鹤舞,雪山晴见冻云收:【大意】荆玉陛说,他登上的瞭望楼,传说魏了翁当年修葺后被命名为《迎晖阁》,元代以后成为著名的观景楼。初秋时节登上《迎晖阁》西望,但见白鹤飞舞,雪山晴现。
临邛今日迎晖阁,传是当年华甫楼:荆玉陛说,现在的《迎晖阁》,据说是魏了翁(字华甫)当年修葺“邛州使院阁”后命名的。
       史载
       魏了翁于嘉定十五年(1222)召为兵部郎中;端平元年(1234)督视江淮京湖军马,同时封为:临邛郡开国侯。
       分析
       魏了翁“督视江淮京湖军马”期间,重修“邛州使院阁”后将其命名为《迎晖阁》,后来成为一处观景楼。
       按
       北宋时邛州使院改为:邛州卒厅。宋皇佑二年(1050),文同任邛州通判时到“邛州卒厅”视察,在《三省堂》题诗,训诫教诲全部官兵。
       卒厅:武官办公处。
       卒:官名。
       文同《邛州俯听三省堂》诗(辑录):
       将欲言治人,必先由正身。身正人自治,此化行如神。总总群圣书,论说尤谆谆。
       题曰三省堂,大构高榜新。地古物象野,水竹清衣巾。公暇每居此,寂嘿如隐沦。
       宛转示明戒,欲使风俗淳。常愿此基构,永不罹荆榛。有坏则请修,使之名不泯。
       大构:大木大式建筑,又称为殿式建筑。用于宫殿、官署、庙宇、府邸中的主要殿堂。
       清嘉庆《邛州志》116p“三省堂在邛州卒厅。”
       三省:曾参语:“吾日三省吾身。”即一日反省三次。
       清康熙云贵总督高其倬《望雪山》选句:
       蜀山峍屼皆参天,雪山高压群山巅。到今尚存太始雪,盛夏早似初冬寒。
       清雍正六年(1728),命赴四川清丈田亩的马维翰,曾在《迎晖阁》赋诗八首。(详见马维翰《登使院阁感怀用杜工部秋兴八首韵》考释)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前后,四川学政吴省钦亦在《迎晖阁》题〈大暑前三日霁 登迎晖阁望灌口诸山积雪〉诗(选句):
       好山知我课晴意,芙蓉几朵排修茎。乱峰西北入深处,倒射朝气摇光晶。
       是山眠亘傍湔口,西岳佐命尊青城。洪荒到今古万万,此山此雪长峥嵘。
       按
       能够望见“灌口诸山的积雪”,说明《迎晖闾》非常高。
       其中
       灌口:即灌江口。在灌县与大邑交界处,神话传说中二郎神居住的地方。
       芙蓉几朵排修茎:指《迎晖阁》附近“瓮亭”处水池中的荷花。康熙三十三年(1695),知州戚延裔 疏浚瓮亭前“唐之水池”,并种莲池中,周植桃柳。还将明初修建的“瓮亭”更名为:大公亭。
       荷花:别名芙蓉。
       湔口:即都江堰湔江口—白沙河与岷江相汇处。
       青城:指青城山。在都江堰西南10千米处,最高峰老君阁海拔1260米。
       另外
       吴省钦《邛州咏古四》诗也提到魏了翁,还说他曾在“迎晖阁下经三宿。”
       原诗:
       伪学纷纷待别裁,鹤山风仪拔尘埃。党争苦恨朝廷小,侣课欣闻伯仲陪。
       略比胡安垂易洞,谩问司马筑琴台。迎晖阁下经三宿,欲辨心香冷未灰。
       (以上诗皆见清嘉庆《邛州志.艺文志》中,分别参见各诗考释)

       肯怜常侍归新舍,莫向都亭感旧游。薄暮何人更吹笛?不胜凄怨动乡愁:【大意】荆玉陛说,魏了翁在生前封为临邛侯,卒后于雍正二年(1724)配享邛州孔庙,有一个好的归宿和定论。
       但是,西汉司马相如曾经入住过的都亭驿,已于清顺治九年(1652)被“奉旨裁撤”了,连带司马琴台也失修了,已然没有怀古的价值。啊,晚风中传来什么人吹的笛声,凄凉哀婉勾起了我的乡愁!

       肯怜常侍归新舍:至少有三层含义。
        1、指魏了翁卒后追赠:太师。谥号:文靖。累赠爵位为:秦国公。后诏赐第宅于苏州南宫坊(现称书院巷)。
        2、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名儒虞集奉敕题《鹤山书院》额于其第宅。
        3、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魏了翁 配享 邛州孔庙。
       肯怜:赞同和怜爱。
       常侍:皇帝的侍从和近臣。魏了翁 曾为华文阁待制、礼部尚书 兼 直学士院签枢密院事、资政殿学士。
       莫向都亭感旧游:荆玉陛说,别去寻找西汉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私奔成都的始发地“都亭驿”了。因为“都亭驿今毁,久经奉裁!”
       奉裁:奉旨撤销。
       根据《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记载,清顺治九年,为了压缩财政开支,全国裁撤了许多机构。
       都亭:指秦汉时期的都亭驿站,位置在今南街与东街口之间。史记载,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即是从都亭驿中“驰归”成都的。
       都亭驿:北宋时更名为:白鹤驿。又称:白鹤馆。范围包括“司马琴台”和现今“文君井”的一处大型园林。
       北宋《方舆胜览》:“白鹤馆中,有文与可(即文同,北宋画家,时任邛州通判)所作怪木竹石真迹,号墨林。”
       南宋陆游《白鹤馆夜坐》诗:“竹当风雨夜,松声波涛翻。我坐白鹤馆,灯看无晤言。”
       上世纪六十年代修建百货大楼挖地基时,曾挖出“小桥流水”遗迹。
       明成化十九(1483)年,白鹤驿部分被改建为:土司分守行台。后迁至东街,今棉花街口,称为:议事场。部分建为邛州衙署(今市委驻地至建设路以北),孑遗文君井 和 司马琴台。
       而清代的邛州衙署,则建在今之“瓮亭公园”内。
       清康熙《邛州志.驿站》50-53p:“白鹤驿,在城内州治南,前有鼓楼三间,仪门三间,正厅三间,左右廊房各三间,今毁,久经奉裁。”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知州 杨潮观 将司马琴台和文君井整合到一处进行修缮,然后将雍正十二年果毅亲王书写的北宋田况《琴台》诗碑展示于文君井。
       (参见清乾隆.华方蓁《卓文君二首》考释)
       民国时期,东街的“议事场”卖与赵姓人为民居,即建国后的供销联社和邛崃县商业局;司马琴台和文君井以西地方,则改建为街坊。
       乡愁:思乡之愁。出自《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现代歌曲《乡愁》作词:黄石
       多少年的追寻,多少次的叩问。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杯酒。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一生情。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游子你可记得土地的芳香?妈妈你可知道儿女的心肠?一碗水、一杯酒、一朵云、一生情。

 楼主| 发表于 2024-9-13 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题白鹤桥石碑联》清.吴江
       考释:凡丁
       读书台犹存,题柱定多清贵客;
       洗墨沼并峙,成标刚值小阳天。

       吴江:(1786-1861)字春帆,号过海神仙,别号临邛道士。诗人、书法家。嘉庆二十一年(1816)入庠,拔恩贡,后遍历燕、赵、吴、楚、两广、海南,题吟甚多,有《草亭存草》、《航海归来集》等。
       入庠:明清时,儒生经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生员。
       拔恩贡:选拔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简称拔贡。入选者经考试合格,一等任七品京官,二等任知县,三等任教职。
       国子监:在北京市东城区。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
       2004版《临邛镇志》载:“吴江:号春帆,清嘉庆、道光年间诗人,少小聪明,五岁能诗,九岁作擘窠书,二十岁有诗名,二十八岁应试入庠。后游历燕、赵、吴、楚等地,并两游南粤,一去琼州(今海口市),脚迹半天下,作有《云海问津图》纪其事。回邛后徜徉山水间,对家乡名胜古迹多有题咏。著有《航海归来集》、《二十六友传》及《草亭存草》四卷。
       其子吴宗南,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己酉科举人,历官至盐运使。诗承父风,亦有盛名。”
       擘窠书:字体大小匀整,以横直界线分格的大字。
       吴江故居在南街文脉巷口,解放初作过邛崃人民银行,继被邛崃二轻局布鞋厂占用,2019年打造文脉巷时被拆毁。
       吴江与其子吴宗南墓,皆在西外“弯青杠”地方,毁于1958年公社化时改土造田。

       诗题
       题白鹤桥石碑联:清嘉庆二十年(1816),当州人重修白鹤桥竣工时,时年三十岁的吴江早已名声在外,从而受邀题写《白鹤桥碑记》并撰碑联。
        
1726182699361.jpg
       《白鹤桥》拍摄:大石
       白鹤桥:始建于明代,清嘉庆二十年(1816)复建,为明清四名桥之一。即南门:十里桥;东门:天官桥;北门:驷马桥;西门:白鹤桥。
       清康熙《邛州志.津梁》57p:“白鹤桥,州西七里。”
       清嘉庆《邛州志》354p:“白鹤桥,在州西七里,因白鹤山得名。桥侧(幽居寺内)有魏文靖公读书台碑碣。嘉庆二十年(1816)州人募众重修。”
       民国《邛崃县志.古迹考》75p:“魏文靖公书台,在治西七里白鹤山幽居寺。明弘治丙辰年(1496),州牧汪中建。肖像木刻,须少无髯,铁脚纱帽,紫袍金带皂鞾。是为文靖为华文阁待制时冠服,台上有鹤山先生魏公刻像。《碑记》为成都徐礻啇撰、郡人刘源书,石刻塑在台右。”
       参见下图中白鹤桥及《魏文靖公读易亭碑》位置关系。
       〔提示〕古代地图方位为左东右西,《白鹤桥碑》在左边河岸。
        
1726182892840.jpg
       按
       白鹤桥横跨于竹溪(即小柏树沟)之上,溪水合南河,该桥距离河口近百米。为单孔卷洞式,桥长约20米,宽约5米,卷洞顶离水面高约10米,卷洞两边雕饰有螭龙首,桥两侧有石栏杆。桥两端原先有引桥,由数十级石梯登上桥顶。
       白鹤街建在白鹤桥以东山坡上,过去街道长且陡窄,从坡上眺望鹤林寺之山头,但见两山相连之间,隐现宋徽宗时始建(清代复建)之西塔尖顶,整个形状酷似白鹤展翅,故取名为:白鹤街。
       顺白鹤街道而下,再拾级而上平畴中间的白鹤桥顶时,顿觉眼前忽然开朗,再顾南河上下景色、听白鹤山松涛,令人心旷神怡。
       1958年,邛高公路通连以后,路基经数次扩宽并削高就低,现今白鹤街与桥面近乎平行。
      〔注〕释者读小学时,星期天常到白鹤山中捡柴,故印象深刻。
       另外
       白鹤桥在明清时期被列为“邛崃四名桥”之一。即南门:十里桥;东门:天官桥;北门:驷马桥;西门:白鹤桥。
       (以上皆引自凡丁民间调查《邛崃地名历史集.下》)

       白鹤桥石碑联
       读书台犹存,题柱定多清贵客;洗墨沼并峙,成标刚值小阳天:【大意】吴江说,紧邻魏了翁读书台和《读易亭》的白鹤桥,肯定会引来许多文人士大夫到此题咏;又说,建成后的白鹤桥及桥碑,与西湖池畔的《读易亭》相邻;还明确说,白鹤桥建成时间是1816年的农历十月,刚好是秋末冬初的小阳春天气。
       读书台:魏了翁的读书台在幽居寺内。明隆庆六年(1572),幽居寺的鹤山书台和了翁祠,在时任邛州太守赵介石主张下,迁至鹤林寺中“常安民的读书之庵”处。
       民国《邛崃县志.古迹考》75p:“魏文靖公书台,在治西七里白鹤山幽居寺。明弘治丙辰年(1496),州牧汪中建。肖像木刻,须少无髯,铁脚纱帽,紫袍金带皂鞾。是为文靖为华文阁待制时冠服,台上有鹤山先生魏公刻像。《碑记》为成都徐礻啇撰、郡人刘源书,石刻塑在台右。”
       2004版《临邛镇志.卷二十六.文化遗存》:“幽居寺殿后左走,上若干石阶,即是魏文靖读书台遗址。”
       题柱:多种含义。
       1、喻指立志求取功名。比如司马相如题成都升仙桥桥柱曰:“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
       2、喻指得到皇帝赏识。东汉灵帝时期,田凤担任尚书郎,因其仪貌堂堂,灵帝在殿柱上题字称赞其:“堂堂乎张,京兆田郎。”
       3、在桥柱上题写楹联。
       吴江《题川南第一桥联》其二:
       好去迎仙,地绕青旗五面;
       快来题柱,天留文笔一枝。
       4、在桥柱上题诗。
       清贵客:指士大夫。清.郑燮(号板桥)《题李鱓蕉竹图》:“君家蕉竹浙江东,此画还添柱石功。最羡先生清贵客宫袍南院四时红。”
       洗墨沼:指唐代眉山道士张远宵钓鱼处的西湖池。南宋时,魏了翁在池中种荷花,池边建《读易亭》,常约文士在亭中题咏,从而将西湖池当成洗墨池。
       洗墨池:文庙前的月池。
       并峙:西湖池畔的《读易亭碑》与《白鹤桥碑》相对耸立。白鹤桥石碑,原先在白鹤桥东头,扩修邛高公路时被毁。
       成标:用文字或其他事物表明。指此处高大的白鹤桥石碑,已然成为一处地理标志。
       标:标志;记号。
       小阳天:即小阳春。
       小阳春:民间有“农历十月小阳春”之说。指立冬至小雪节令期间一段温暖如春的天气,期间呈现好似春三月的暖和天气。
       附
白鹤桥保住了

凡丁

       2022年7月31日,大石老师以《138年的白鹤桥,你还能保留下来吗?》为题,发在邛崃麻辣论坛上。说“据最近有关部门通告说,经专业检测,邛芦路的白鹤桥评定为五类危桥,决定从即日起对白鹤桥实行交通管制。”
       当时,大石老师担心白鹤桥会被拆除。
       释者于是赶紧跟帖,说清嘉庆二十年(1816)十月复建的白鹤桥,距当时已经二百零七年。
       另外,还有许多人跟帖,都建议维修后保留。
       大石老师还明确建议:“邛崃市公路和文化旅游部门 以及 文物局考虑:在白鹤老桥旁边建新桥之后,将老桥上面现代表层浮土铲除恢复古桥旧貌,只供行人行走或者作古迹展示。如果这样的话,将会给白鹤山景区平添一道风景!”
       2023年3月1日,大石老师回复大家说:“这个帖子有近四万的阅读量,说明关心的人很多,今天得到消息,桥用加固的办法。保住了!”
       该文链接:https://bbs.mala.cn/thread-16371790-1-1.html



 楼主| 发表于 2024-9-15 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题川南第一桥联》清.吴江
       考释:凡丁
       一、
       风月无边,长安北望三千里;
       江山如画,天府南来第一州。
       二、
       好去迎仙,地绕青旗五面;
       快来题柱,天留文笔一枝。

       吴江:(1786~1861)详见前考

       楹联题目
       川南第一桥联:为吴江四十六岁时作,因大气磅礴并脍炙人口,被收入全国名胜楹联中。
       川南第一桥:建于清道光辛卯至壬辰年(1831~1832)间,由州牧宣瑛、州人罗泗龙倡建。石材取自松安桥的红砂石厂;由今下坝李家大院的 李洪楷 捐献一匹山的树木,用于修造桥楼。
       李洪楷:号兰亭。清道光时属油榨乡人。生于嘉庆癸未年(1803)12月22日辰时,故于光绪丁未二十二年(1897),终年94岁。(见油榨乡《堰平村志》)
       因该桥高五丈、一十五洞、长一里,桥头建牌坊,桥中建亭,气势恢弘,为当时川南第一大桥,并由宣瑛书写桥名。
       清代佚名作者之《竹枝词》形容川南第一桥:
       新修南桥十五洞,七洞流水八洞干。两端楼阁金字匾,八角凉亭在中间。
       上面盖的筒筒瓦,下边砌的石灰砖。桥头土觉蹬两头,川南桥碑立河边。
       其中
       桥头土觉蹬两头:意为两端的桥柱上雕饰有土觉形象。
       土觉:蝉的幼虫,寄生于树根上,蛰伏土中数年至十数年后爬上树干脱壳羽化成蝉。
        
1726316091066.jpg
       《蝉的幼虫》(网络图片)
       1993版《邛崃县志.桥梁》461p:“今南桥原桥为道光辛卯、壬辰年(1831~1832)州牧宣瑛、州人罗泗龙倡建,历二十月而成。桥高五丈,寬三丈,一十五洞,长一里(加桥两端东两头的引桥)。桥头建坊,桥中建亭,立碑勒石。宣瑛亲书《川南第一桥》。光绪十四年(1888)六月,桥毁于洪水。自成至毁,计56年。
       光绪二十四年,州牧凤全、州绅周成武、余杰、张梓等募捐再建。于原桥基上游约百米处建成石平桥,高一丈,宽一丈八尺、长七十余丈,三十三洞。海底用条石铺垫,洪水可漫桥而过。
       民国时期,川康公路通车时稍加修整,沿用至解放。
       建国后,人民政府多次对南桥加固修缮。1956和1964年两次改建,用钢筋混凝土现浇桥面,桥宽增至6.9米,两边各设1.5米宽人行道。海底用水泥浆砌条石,加固墩台。桥面装设路灯,昼夜畅通。”
       按
       所谓“川南第一桥长一里(500米)”,应当是加上桥两端东西两头引桥的长度,单算桥的跨度约为300米。原川南第一桥,北边引桥西通玉带街;东通宝林寺。南边引桥西通十方堂、孔明以远;东通蒲江。
       1927年,民国政府始修成都至康定的川康公路时,方才将南桥两端引桥改为北通文昌宮以东,南通土地坡以南的驿道。

         
1726354676880.jpg
       清.罗衡斋《川南第一桥图》
        提示:
       1、此图按照古代地图方位标准画法,上为南,下为北,左为东,右为西。
       2、《川南第一桥碑》在桥北正中。南北两端的引桥,分别在桥头的两边。

       罗衡斋:名叫罗开钧,字衡斋氏。文脉巷人,清末临邛著名画家。此《川南第一桥图》绘于清光绪八年(1882),落款为:邛南罗开钧衡斋氏绘。2019年打造“文脉巷复兴工程”时,罗衡斋旧居被拆除。
       2003版《临邛镇志.人物录》589p:“罗衡斋,城关文脉巷人,生于清之季年,卒于民国初年,所居濒南河北岸,门对文笔山,画室即名《文笔山房》,擅长画山水、花卉,所画工笔重彩富丽堂皇。南河镇江王庙爷内刻石嵌壁处的《川南第一桥图》为其手笔,此碑刻现存市文管所。”
       按
       北桥头的渔唱庵:建国初期曾经改造为粮库;1958年改建为火柴厂;1963年后为邛崃酒厂的制曲车间。
       镇江王爷庙,1958年改建为邛崃物资局的:木材储运仓库。现今为桥头公园。
       南桥头正中的官厅(详见《川南第一桥图》),为过往官员的接待处。位置即原南河乡政府处,今为十方村委会和老年活动中心。南桥头的“引桥部分”,1958年曾建为:邛崃木器厂。
       南桥头东的引桥,路经文笔桥上五面山至蒲江、丹稜以远;路西的引桥1、路经十方堂、葫芦湾、尖山子、孔明等地;  2、路经“大通街”至十里铺、大塘铺、甘溪铺、黑竹关、百丈关、金鸡关至雅安、西藏,乃至云南、印度。
       如今南河坎的大东街,为民国十六年(1927)年,刘文辉始修“川康公路”时开辟。(见1990版《邛崃县志.道路》452p)
     “大通街”古街在“大东街”西边背后。“大东街”意为“大通街”东边的大街。
       说明:
       释者在南河坎的制药厂上班二十余年,耳闻目睹印象深刻。
     〔附〕
川南第一桥被洪水冲毁的传说

采集  凡丁

       光绪十四年(1888)“川南第一桥”被洪水冲毁的当时,正巧有一行二、三十人的西藏喇嘛朝觐光绪皇帝后,返回西藏通过此桥。为首的喇嘛见洪峰中有一条兴风作浪的孽龙,连忙脱下袈裟朝河中挥舞,意欲阻止其通过桥下,谁知孽龙将尾巴一摆,掀起更大的洪涛,将川南第一桥整体冲垮,桥上的喇嘛无一幸免于难。
       洪水中是否真的有龙不去讨论,但是,据说后来西藏喇嘛向清政府交涉灾害引起的赔偿问题,清政府坚持说:“由于为首的喇嘛挥动袈裟惊吓了龙,责任在为首的喇嘛,否则川南第一桥不会垮。”反过来要向喇嘛追责,于是此案不了了之。

       联一
       风月无边,长安北望三千里;江山如画,天府南来第一州:【大意】吴江形容川南第一桥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和 独一无二的气势。此联一出震古铄今,成为全国名联。
       长安北望三千里:夸张的说法。
       按照民间传说,秦汉时临邛至长安的驿站共计四十八个。以每个驿站之间距离为“秦制”三十里计算,约合今制500公里多点。应是指唐明皇李隆基“安史之乱”时经西安市以西50公里的马嵬坡至临邛、成都的路线,学界称此路为:岷山道。
此路经火井、芦山的大川、宝兴,之后顺红军长径之路至陕西南部,乃至陕北、甘粛。北宋的顿起有《元符二年二月七日按部过邛州火井县三友堂小酌》诗提及。
       顿起:北宋哲宗元祐间(1086-1093)进士,元符二年(1099)通判秦州(今甘肃天水)时,于二月七日经过邛州火井县北上赴任。
       按部:官员上任时,按照吏部规定的路线如期到达,即成语“按部就班”本意,防止官员上任途中游山玩水,后引伸为遵循既定的程序或规则来执行。
      (参见顿起《元符二年二月七日按部过邛州火井县三友堂小酌》诗考释)
       天府南来第一州:邛州是四川南部最大的州,邛州军镇辖境曾经至今云南的昆明。(参见清.曹焜《和杜凝台观察登雅州城楼》考释)
       曹焜:浙江嘉善人,乾隆三十五年(1770)任直隶邛州知州。
       康熙二十三年(1685)邛州知州付燮诇《邛署偶成》诗句有:“临邛自古称繁庶。”
       繁庶:繁荣富庶的地方。
       付燮诇(音习雄):字去异,号绳庵,今河北正定灵寿县人。

       联二
       好去迎仙,地绕青旗五面;快来题柱,天留文笔一枝:【大意】吴江说,想到五面山“迎仙桥”或更远地方去的,就赶紧上桥吧。又假如你有文采,还可在川南第一桥的桥柱上留下墨宝!
       迎仙:现今宝林乡政府驻地地方有一道桥名叫:迎仙桥。
       地绕青旗五面:要到迎仙桥以远的,须经过川南第一桥东拐,经文笔山、五面铺至西来、蒲江,乃至、新津、丹陵、洪雅以远。
       五面铺:在今宝林镇,属于“大五面山”地区。
       清康熙《邛州志.驿递》54p:“五面铺,州东南十里。”
       五面山:又称五绵山。邛崃市民政局出版的一期《邛崃市行政区划图》即标注为:五绵山。
        
1726355527045.jpg
       旧版《邛崃市行政区划图.局部》中的“五绵山”地名
       2006版的“点释本”清康熙《邛州志.山川》39p,被点释为:“五面山,其山有五面,如旗帜排拱于州。”
       释者认为:
       吴江所说“地绕青旗五面”,是形容“五面山”像五幅《青绿山水》册页,较合情理和逻辑。
       青绿山水画:即用矿物颜料—石青、石绿绘制出的传统国画。
        
1726355713376.jpg
       明.张宏《青绿山水画》
        
1726355834140.jpg
       石青石绿(皆为网络图片)
       石青和石绿:用蓝铜矿研磨出来的粉末称为石青;与蓝铜矿伴生的孔雀石研磨出来的粉末称为石绿。
       其实,无论是“山有五面的五面山”,还是“如旗帜排拱的五绵山”,皆为“五棉山”的讹音。
       按
     “五棉山”之名始于明万历时期(1573~1620)。时任嘉州太守的陈荫扬,命其子陈嘉言将一批流民带往名山与蒲江两县接壤的无人区,以军营编制形式组织垦荒栽种棉花,称为:陈家营。
       当时土广人稀的蒲江,许多地方并无地名,由于陈家营种植的棉花分布于五处不同的山丘,称为:五棉山。还带动了邛崃宝林、固驿的丘陵地区亦都广种棉花。后来“五棉山”被讹传为五绵山 或 五面山。
       而今人对“五面山”或“五绵山”的地理概念,泛指土地坡(古称:邛来山及古城山)以南,包括蒲江县、截止名山县在内的丘陵地带,即所谓的“大五面山”。
     〔以上见《蒲江县槽陈氏族谱故事》并罗衡斋《川南第一桥图》中标示的:邛来山(土地坡上)和 铜官山(云居寺旁)〕
       文笔山:明代以前称为:南山。山有南山寺,今存。
       明成化十七年(1481)县官姚垲(言旁)新建临邛城;明弘治五年(1492)知州董杰将护城河水源称为:文脉堰。楷书《临邛文脉》四字立碑于西街文脉桥前。同时将南山改称为:文笔山。将石塔称为:文笔塔。既是期望临邛文运昌盛,亦是当时城市规划者的设计理念!
       清康熙《邛州志》38p:“段瑜《书南门楼壁》:文笔参天,写出飞云飞雾。”
       清嘉庆《邛州志》40p:“邛州西百步有池塘,中建一亭,即瓮亭也。由州西北角穿城凿沟,引水连灌三池,上池即观雨亭(今瓮亭)前池,中池在治西南明杨伸花园内,下池即治南圣庙前泮池。明弘治间,知州董杰楷书《临邛文脉》四字立碑。 万历间,知州卢中华更立。有三桥,上桥名接仙桥,在州判公廨左侧。下桥名天星桥,在南街往演武校场路中。中桥名文脉桥,在正西街。谚云一脉灌三池,即此。”
       民国《邛崃县志》:“文笔塔(原为石塔)复建于清道光乙巳年(1845),位于川南第一桥左侧的文笔山顶,全用青砖砌筑,通高25米。”


 楼主| 发表于 2024-9-17 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板桥关帝庙联》清.吴江
       考释:凡丁
       千江有水千江月;
       万里无云万里天。

       吴江:(1786~1861)见前考

       联题
       五板桥关帝庙联:吴江在五板桥处之关帝庙题写的楹联。
       五板桥:在城东五里,原名:御虹桥。由明天启进士—天官杨伸,继捐资兴建“天官桥”后捐建的另一座卷拱石桥。
       明末张献忠屠邛时,杨伸在道佐寨沟跳岩殉国,之后人们将“御虹桥”更名为:尽忠桥。清康熙二十一年(1683)八月,尽忠桥被洪水冲毁,由时任邛州知州的戚延裔捐资重修。
       王俅士《戚侯重修御虹桥赞》曰:“是岁八月,雨折斯梁。仁守戚公,閟诸望洋。捐俸重修,大启周行。公之德泽,与路俱长。事竣勒石,永志不忘。”
       王俅士:兴贤街人,清康熙五年(1666)丙午科举人。
      (详见王俅士《戚侯重修御虹桥赞》考释)
       清康熙《邛州志.津梁》56p:“御虹桥,城东五里,即尽忠桥。明吏部杨伸修建,后经倾圮,国朝康熙二十一年,知州戚延裔捐俸重修,有碑赞。”
       又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尽忠桥桥面再次被洪水冲毁,为了方便当时推鸡公车、马拉车、牛拉车和人拉的黄包车及抬轿子者通行,人们利用桥墩,平行搭放五块石头板材通行,继而民间将“尽忠桥”改称为:五板桥。
       1927年,刘文辉续修川康公路时,新津至邛崃段最先完成,当时将五板桥加固修复成平面石桥,仍然叫:五板桥。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扩修“成(都)、新(津)、邛(崃)”公路时,新建之现代钢筋水泥桥,往南下移了约500米,还是叫:五板桥。
       本土人士宋尚卿老师讲:“五板桥的老桥距城约五里,有一短街原为小场,附近有一座庙子,今庙前尚有一对石狮子。”
       清嘉庆《邛州志.杂誌志》927p:“州东五板桥关帝庙前,有石狮二,左牡(雄)右牝(雌)……”

       关帝庙联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大意】此联四层含义。一、关帝庙遍及全国各地,人民普遍敬仰关羽的忠义。二、吴江怀想关羽的同时,联想到同样忠义的杨伸。三、临邛自古繁庶,到处沟渠纵横,稻作农业风調雨顺。四、描写中秋夜色的同时暗示创作时间。
       第一层含义
       关帝庙:民间祭祀关羽的庙宇叫关帝庙 或 关羽庙。官府祭祀关羽的庙叫:武庙。
       清顺治九年(1652),关羽被敕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关羽被尊为“武圣”。武庙与“文圣”孔子的“文庙”和“文昌帝君张亚子”的“文昌宮”祭祀规格等同。
       清嘉庆《邛州志.坛庙》214p:“武庙,在州治西(即三步石街北的城隍庙侧,1950年改作城关粮站)。顺治元年(1644)定每年五月十三日祭。雍正三年(1725)敕封关帝三代公爵,制造神牌供后殿。乾隆三十三年(1768)奉上谕加封:忠义神勇显佑关圣大帝。其官建祠宇秩在祀典者,并依新号敬设神牌以申奉祠。余详《典礼志》。”
       而且
       关羽被儒家尊为:文衡帝君;被佛教尊为:护法伽蓝菩萨、盖天古佛;被道教尊为:协天大帝。故楹曰: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伽蓝:即寺院。
       关羽:(?~220),字云长,今山西省运城市人。东汉末年名将。
       汉末,关羽与张飞在桃源与刘备三结义后随刘备起兵。建安五年(200)东进时,为保护刘备妻室,被曹操俘获后为曹操所重用,但关羽从未向曹操表示归顺之意。官渡之战时,关羽神勇斩袁绍大将颜良,被汉恭帝封为:汉寿亭侯。不久得知刘备下落后,不辞而别曹操,千里走单骑护送甘、糜二夫人过五关、斩六将,之后在古城相会,留下“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成语典故。
       建安二十四年(219)拜为前将军,在湖北樊城水淹曹军于禁七军之后,更是威震华夏。关羽不久兵败走麦城(今湖北当阳),与子关平同被吴军俘杀。追谥:壮缪侯。
       关羽以忠义见称于后世,历代朝廷多有褒封。
       民间来说,更看重的是关羽忠义诚信品德,被尊为:关公。
       由于诚信是商人立足商界之本,又被商界尊为:武财神。故民间祭祀关羽的庙子很多,而其它大庙中一般都有祭祀关羽的配殿。

       第二层含义
       关羽庙在五板桥处,五板桥初名御虹桥。由明天启进士—夹关籍的杨伸捐资兴建,当明末张献忠之乱时,杨伸率领夫人王氏和三子孝楠,奔赴南京参加救亡图存的抗清活动;当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后跳岩殉国。 “御虹桥”随之更名为:忠义桥。
       2008版《西蜀杨世安族谱》载:
       崇祯十七年(1644)初,天下大乱,杨伸 闻知福王朱由棣监国于南京,立即带领夫人王氏和三子孝楠,奔赴南京参加救亡图存的抗清活动;同年十月初五日,张献忠攻破邛州城后,杨伸 返回邛崃,组织邛崃人在道佐寨子山抵御张献忠部队,当闻讯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后,杨伸跳岩为国尽忠。
       (详见 杨伸《题寨子山二首》考释)
       所以
       吴江特意选择到五板桥处的关羽庙题联,自有他的深层考虑—即怀想关羽的同时,追思杨伸的爱国主义情操。

       第三层含义(偏重于字面释义)
       清康熙《邛州志》说“邛为古蜀国。”从古蜀国时期起,先民们便在这片土地上开江作堰,引水溉田种植水稻,从而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唐代天下排名:“扬(州)一益(州)二。”
      《华阳国志.蜀志》:“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今都江堰市以西)隐焉。时適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巴亦化其教而力农务,迄今巴、蜀民农时先祀杜主君。”
       十方堂《金牛庵》祭祀的杜主君
        
1726530216835.jpg
       中为蜀王杜主君(手持稻穗) 左为川王李冰 右为蛮王孟获
       民国时期尚属于临邛县的高山镇,近年来的考古说明“高山古城遗址”距今4600年,比“三星堆文化”还要早一千年。定论为“古蜀文明之源,成都历史上的第一座城。
       通过采集高山古城遗址大量土样标本进行浮选,考古人员初步鉴定为水稻、粟、黍等植物种属,并确定当时高山古城遗址的先民主要食用水稻和粟。”
       2019年10月7日,高山古城遗址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引自杨刚祥《蜀地印迹|高山古城:成都史上第一城》文)
       杨刚祥:大邑县文联副主席、秘书长,《大邑文艺》杂志执行主编,大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组组长,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
       上述考古成果
       证实了清康熙《邛州志.沿革》34p:“邛为古蜀国。《禹贡》梁州之域……周职方以梁合雍,其地为蜀国”的记载。还将临邛地方稻作农业上推至四千六百年前。
       又
      “古临邛”(包括都江堰市、崇州、大邑、新津、蒲江等县市)作为古蜀国的稻作区之一,水源取自都江堰、䢺江、南河(古称邛江)、斜江 和 蒲江河等,从古蜀国和先秦时期至清嘉庆时期,仅现今邛崃县境内即形成䢺江上的1~6道堰渠。如:六堰上的司马堰、白莲堰、蒋家堰等;西河文脉堰等;大南河上的第一堰—拦江堰等;右河(南河下游)的通泉堰等;左河(指东河)的新开堰、灌溪堰、锅底堰、猪母堰、土坎堰等;以及奔江上的高桥堰、丁家堰等;斜江上的永济堰、方瞿堰、汤家堰等,不完全统计堰沟计四十八条,其分枝水流,则成百上千,共计灌田二十余万亩。:“千江有水千江月”名符其实。
       (摘自清嘉庆《邛州志.水利》335-342p)
       民国《邛崃县志.疆土志》42p:“秦始皇置临邛县时,县治即秦时蜀守张若(所筑)临邛城故地也。当时郡县未定,临邛疆土奄有(全部占有)今:崇(州)、新(津)、灌(县即今都江堰市)及大邑之地。”
       清嘉庆《邛州志》84p:“大邑县,汉属蜀郡江源县(今崇州)地,唐咸享二年(671)析置大邑县属邛州。宋属临邛郡,元明属邛州。”
       所以
       灌县的《汉岷江古碑词.先民谣》收录在清康熙《邛州志》174p。词曰:“岷阜之山,江出其腹。帝以会昌,神以建福。大饥不饥,蜀有蹲鸱。大旱不乱,蜀有广汉。”
       汉岷江古碑词:即汉代都江堰古碑上所记之词。
       其中
     “岷阜之山,江出其腹。”指都江堰的水源—岷江主流出自松潘县郎架岭和弓杠岭,自北向南流经茂县、汶川、都江堰市(旧称灌县),穿过新津、彭山、眉山,在乐山接纳大渡河后于宜宾注入长江。

       第四层含义
       此联描写中秋夜景。是夜晴空万里,千江月涌,作者将复杂的思绪精炼概括于楹联中。


 楼主| 发表于 2024-9-20 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居宅联两副》清.吴江
       考释:凡丁
       一、
       自宅草亭联:
       嫌无水漱千竿竹;
       妙有云吟五步楼。
       二、
       自宅后园楼房联:
       西墙余地营成屋;
       背廓群山放入楼。

       吴江:(1786-1861)字春帆,号过海神仙,曾遍历燕、赵、吴、楚、两广、海南,脚迹半天下,对家乡名胜古迹多有题咏。

       居宅联:也叫宅居联 或 居室联。是一种充满生活情境或人生感怀的民生对联。通常题写在住宅的厅堂、卧室、书房、亭台楼阁、水榭园圃等地方。以表达居宅主人的美好祈愿、身心满足或人生感悟。
       自宅:吴江自己营建的住宅,在南街下段的文脉巷附近,斜对旧文庙街口。为深宅大院,院前有一道照壁,照壁距街面约30米,巷宽约5米,巷两边用青砖砌筑。建国初曾作为中国人民银行邛崃支行驻地;1956年“公私合营”时被二轻局布鞋厂占用;2019年打造“文脉巷复兴工程”时被拆除。
       照墙:又称照壁、影墙。是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设置在院门内或面对院门,用作挡风、障蔽之屏,其上常有雕塑。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吴江新居落成后,自己撰写了两副楹联。

       一、自宅草亭联
        嫌无水漱千竿竹;妙有云吟五步楼:【大意】吴江说,他的新居虽然没有“小桥流水人家”那么宽广,但是后院中种有不少竹子,仿若苏州的:个园。而且有一座占地面积约25平方米的观景亭,吴江在亭上挂匾:《云吟》。登亭一望,白鹤群山及《崃岭朝云》景观即现楼前。
       草亭:茅草或麦草、稻草搭建的凉亭。吴江说的“草亭”,至少是两层高的四角凉亭。
       因为古代世家豪宅的主人一般都低调,往往将自己的深宅大院称为“庐”,在进入宅园的门楣上墨书一个《庐》字,顶多加一个姓如《李庐》、《张庐》什么的,小时候我在老家的学道街中见过。
       庐:释义为田间棚舍或简陋的小屋。
       即便民国时期的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段班级,也没有在自家门首挂过“段公馆”的牌子,而是民间将有公职身份人的居宅,自觉地称其为“公馆”。(段班级有两个孙女是我小学同学,今在,故知。)
       而现称的什么“大院”,过去一般叫“某家巷巷头”。因为现今的街道,都是由各自独立的院子散布在路两边后逐渐形成的。院子两边的街房,都是平民租住的,称为“住户子”,有的住户子为了营生,便将门面开成商铺,仅此而已。
       反之,有身份的世家豪宅,都在深深的巷子后面。所以,历史上冯延巳、欧阳修、李清照都填过《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词。比如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词:“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其中“庭院深深深几许?楼高不见章台路。”正是吴江居宅的写照。
       章台路:西汉长安街道名。
       按
       吴江脚迹半天下,曾游历燕、赵、吴、楚等地,他在自宅中的后花园广种竹类,其创意和灵感,与他游历苏杭的江南园林有关。
       水漱:意为小桥流水的人家。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漱:多义之冲刷;冲荡。
       千竿竹:意为自己的“个园”。该词出自唐.杜甫《寄邛州崔录事》诗:“竹竿千个直,石碓四邻舂。”杜甫说,自己在邛州的茅屋后有一片竹林,还有一个与乡邻共用的舂。
       竹竿千个直:笔直竹竿上有许多简写的“个”字形叶片。按,从文字学上分析,“個”字在唐代就简写为“个”了。
       舂:捣去谷物皮壳用的石臼。
       (详见杜甫《寄邛州崔录事》诗考释)
       个园:在江苏省扬州市。为清代盐商宅邸中的私家园林,以遍植各种竹子而闻名,配以太湖石砌的假山而取胜。融造园林法则与山水画理于一体,被园林泰斗陈从周先生誉为“国内孤例”,从而成为“晚清第一园”。
       1988年1月13日,“个园”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成为首批国家重点文化基地之一。
        
1726707123103.jpg
       妙有云吟五步楼:是对访客说的,“出乎你的意外吧?我的居宅中竟然有一座观山望景的《云吟楼》。”
       妙有:道家和佛家指超越形相和概念的实在状态。
       云吟:指“云吟山”,即白鹤群山,由南宋魏了翁命名。原先题在鹤林寺后南宋陆游命名的“玉宵峰”上。(详见陆游《天台院咏》考释)
       另外,魏了翁建在“枕山”(即金龟山)脚下的《鹤山书院》中,亦有一块《云吟山》石碑,明万历七年(1579),夹江知县杨可贤将抛弃在《鹤山书院》中的《云吟山》石碑,移至夹江县并建立《云吟书院》,现今夹江县的“云吟山”之名由此产生。
       该《云吟山》石碑现存重庆市图书舘,成为研究魏了翁的珍贵文物。

       1726787524796.jpg
       (详见清.曹焜《谒鹤山先生祠》考释)
       五步楼:指占地25平方米,两层高的《云吟亭》。
       五步:成人一步的跨距约1米。
       因吴江旧居已被毁,2022年10月,释者游览扬州《个园》时留下过深刻印象,借用以下图片中景致供参考。
        
1726711930955.jpg

      
1726712345525.jpg
      

       二、自宅后园楼房联
       联题
       自宅后园楼房联:吴江为第三个院子中的楼题的联。
       总体说
       吴江的居宅坐西朝东,共由三个院落组成,第一个供合家居住;第二个是花园,种有许多竹子,并有一座叫《云吟》的亭子;最后的院中有屋有楼,楼应该是吴江的藏书楼,视野很开阔。
       朝东的院门前有一道既宽且深的巷道,可安置来访者轿子、马匹。
       原布鞋厂副厂长 卿三铭 说,该厂职工一百三十多名,分布六个车间,另有厂办公室和库房、食堂、职工宿舍等一应俱全,还说确有许多竹子和楼。

      
       西墙余地营成屋;背廓群山放入楼:【大意】吴江说,他的“个园”以西还有一片空地,他利用这片空地建成一个后院。后院中有房、有井,还有一座楼,楼上视野更加开阔,西部群山尽收眼底,好像是居宅的外围。
       屋:不是现代意义的房屋,而是正房以外的附属建筑,相当于后院。
      《说文》“居也。从尸,尸所主也。一曰尸象屋形,从至,至所至止也。《风俗通》止也。《集韵》具也。《玉篇》居也,舍也。《诗.秦风》在其板屋。《周礼.地官》考夫屋。《注》夫三为屋,屋三为井,出地贡者,三三相任。”
       廓:建筑物的外缘。
       西墙余地营成屋:吴江说,他在中院以西的空地上,又建了一座雕花门窗的后院。(释者)拆迁时,有人窃去后院的雕花门窗。
       背廓群山放入楼:吴江说,后院的建筑中有一座楼,登上楼,整个西部群山一览无余。(释者)这座楼,应该是吴江的藏书楼。
       按
       2019年打造《文脉巷片区街巷复兴工程》时,吴江故居与罗衡斋故居以及始建于清雍正时期的王家大院等古建一并拆除,仅复建保留下“修新如旧”的段公馆。
      
1726788419063.jpg 1726788477929.jpg
       《拆毁的罗衡斋旧居等》
      
1726788595857.jpg
       《旧文脉巷俯视图》拍摄:大石

       释者
       2019年9月6日“邛崃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曾作过回复
       网民:
       您好,9月1日,您在麻辣社区发帖建言“要维修保护文脉巷片区街巷复兴工程中一些古建筑、名人故居。”非常感谢您对该项目建设提出的高(宝)贵意见和建议。下面介绍一下该项目的一些情况和对项目区古建筑、名人故居进行维修保护的具体做法。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位于邛崃市文脉巷及其周边地带,面积约116亩,目前项目搬迁户签约工作接近尾声,拆除公司已进场对已腾退且无保留价值的房屋陆续安全规范进行拆除。该项目由邛崃市天际山水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市旅投集团)负责打造,拟以“一台剧、五座院、三主景、五场秀”四大主题联动汉文化游览脉络打造沉浸式汉街、西南景区式商业新名片,成为全国城市更新及街巷经济创造典范。
       用“古+新,小体量精致建筑;通阡陌,隐于城,精致院巷群落;里坊后,天府巷院文化活态样本区”形态定位,致力于将文脉巷塑造为2000年临邛文脉传承核心区;2000年天府巷院文化活态样本区;2000年天府之国诗意生活样本区。溯传统文化之源,奏新生活文化序曲。项目的建成将彻底改变该地区配套类住宅底商分布密集、商业格局小、人居环境差、消费观念落后等诸多弊端,将成为我市建设公园城市一张亮丽的名片。
       二、古建筑及名人故居的保护维修情况
       为用更好的方法改造古城,保持原有建筑风貌和城市肌理,让临邛古城“修新如旧”,市旅投集团在老旧建筑拆除过程中,同步收藏老旧家具及老旧材料的工作,将这些老旧家具及老旧材料规范保存,待下一步建设时还原其风貌,让古城的味道充分保存下来。
       再次感谢您对项目建设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2019年9月4日
       该文链接地址:
        https://bbs.mala.cn/thread-15712770-1-1.html

 楼主| 发表于 2024-9-22 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2538457156@qq.c 发表于 2024-9-20 06:51
《居宅联两副》清.吴江
       考释:凡丁
       一、

       大石《旧文脉巷俯视图》从其角度上看,应是在吴江的居宅后院楼上所拍。

 楼主| 发表于 2024-9-22 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春游》清.吴江
       考释:凡丁
       跋:此春游诗十首之五也,胡友于以为酷似商宝易,而风调过之,抑或阿其所好之意云耳。
       一、
       春泥滑滑草青青,人在黄云陇上行。多是乌犍蓑笠外,隔溪林子有啼莺。
       二、
       竹溪茅屋两三家,一缕青烟绕径斜。正讶春光无着处,女墙微露小桃花。
       三、
       行乐浑忘赋采薇,无端落日又催归。迟迟转羡林间乌,共集高枝倦不飞。
       四、
       山色浑如酒半酣,长虹架处偶停骖。春蝉叫得人眠甚,二月光阴正养蚕。
       五、
       沿江暮色路萦纡,葱茜阴中度笋舆。自笑五湖归计拙,此身应不及樵渔。

       吴江:(
1786~1861)2004版《临邛镇志》570p:“吴江:号春帆,清嘉庆、道光年间诗人,少小聪明,五岁能诗,九岁作擘窠书,二十岁有诗名,二十八岁应试入庠。后游历燕赵吴楚等地,并两游南粤,一去琼州,脚迹半天下,作有《云海问津图》纪其事。回邛后徜徉山水间,对家乡名胜古迹多有题咏。”

       诗题
       春游:此诗作于道光甲申年(1824)春。

      
       此春游诗十首之五也,胡友于以为酷似商宝易,而风调过之,或亦阿其所好之意云耳:【大意】吴江说,这是从道光二十四年所作十首《春游》诗中撷取出的五首,朋友—胡友于认为,比清早期的诗人商宝易同类诗格调要高。
       胡友于:无考。
       商宝易:(1701~1767)名商盘,字苍雨,号宝易,今浙江绍兴人。雍正八年(1730)二甲第二十四名进士,著名诗人,精音律。其《质园诗集》计三十二卷,存诗三千首。他曾表示:“明知爱惜终须割,但得流传不在多。”
       风调:人的品格情调;诗文的风格,格调。
       阿其所好:汉语成语,意为取得对方好感而迎合其爱好。

       诗一
       春泥滑滑草青青,人在黄云陇上行。多是乌犍蓑笠外,隔溪林子有啼莺:【大意】一个有着祥瑞之气的春日,吴江出西城门游春,沿途但见农夫们头戴斗笠,身披蓑衣,驱赶着水牛在冬水田中耕作,耳中传来竹溪两岸此起彼伏的黄莺婉转鸣声。
       黄云:多义之祥瑞之气。
       陇上:本义指甘肃地方。泛指山冈高地。
       乌犍:黑色的水牛。
       蓑笠:以棕片制作用以防雨的蓑衣、笠帽。邛崃西部山区过去盛产棕树,可搓棕绳、制棕毯、毛刷或编织鞋子、蓑衣、笠帽,原先油榨到火井之间有一个专卖棕制品的场叫:吴家场。
        
1726960782875.jpg
       《棕衣蓑笠和棕叶的鞋》(网络图片)
       隔溪林子:吴江出西门经盘陀寺后沿竹溪行走,对岸是松林。
       啼莺:黄鹂婉转的鸣唱。
       黄莺:即黄鹂,邛崃物产。清嘉庆《邛州志.物产》452p:“黄鸟或谓黄伯劳、或谓黄莺,其音圆滑如织机声。”
      
1726961113026.jpg
       《黄莺》(网络图片)


       诗二
       竹溪茅屋两三家,一缕青烟绕径斜。正讶春光无着处,女墙微露小桃花:【大意】竹溪岸上,疏疏落落的农舍中冒起一缕又一缕的炊烟,院落中一枝枝桃花伸出矮墙来。
       竹溪:民间叫“小柏树沟”。即白鹤桥以北至“花置寺”的溪流,为临邛古道之一段。从盘陀寺往北经、花置寺、包河扁(土旁)、王石盘、袁石盘至水口、油榨、火井以远;从盘陀寺朝南顺竹溪经幽居寺、彭沟(鹤林寺后)、九里畔、松安桥、马湖纸坊沟、马岩顶、油榨、火井以远为古代官道。沿线景色清幽、古庙众多,历代多有名人题咏。
       如
       北宋邛州知州张方《白鹤山》诗:
       别是神仙境,天成妙化工。奇峰凌霄汉,修竹引长风。
       易洞传胡子,书台表魏翁。山川毓灵淑,不朽与人同。
       张方还于嘉定十年(1217)题《竹溪》二字于小柏树沟内岩壁。
       清末举人宁缃《竹溪行》诗句:
       隐隐隆隆见两字,扶桑叶大若木樛。日销月铄字埋没,剜苔剔藓露圭角。
       苔封藓厚年更深,嘉定十年丁丑作。临邛郡守名张方,大书竹溪照人目。
       另外,明天启进士杨伸在磐陀寺题《趺石》、《咏壑》;白鹤山点易洞题《滴露研朱》。
       女墙:泛指矮墙。包括城墙上的矮墙和院墙。此处指农村茅舍院落。

       诗三
       行乐浑忘赋采薇,无端落日又催归。迟迟转羡林间乌,共集高枝倦不飞:【大意】吴江因为忙着采摘野菜,不知不觉太阳落山了,但他舍不得离开,希望化成一只鸟,与它们同栖高枝。
       采薇:泛指采摘野菜。
       薇:多年生草本植物,嫩茎、叶和荚果可食。俗称:野豌豆。
       迟迟:诗词用语。《诗.邶风.谷风》:“行道迟迟,中心有违。”毛传:“迟迟,舒行貌。”

       诗四
       山色浑如酒半酣,长虹架处偶停骖。春蝉叫得人眠甚,二月光阴正养蚕:【大意】邛江两岸风景如画,令人陶醉,吴江于是在松安桥边停下车欣赏。时值二月光阴,蚕农们正忙着养蚕,蝉鸣声催人欲眠。
       邛江:齐口以下古称“邛江”,松安桥在齐口以下。
       长虹架处:即一座拱桥边。特指清早期建的松安桥,为石拱桥,因形如彩虹,泛称“虹桥”。(详见下一篇—吴江《福康桥联》考释)
      〔该联:一派幽清时对山花评画景;两间稳固闲听水鸟语天溪。〕
       虹:是空中的水气经日光照射和反射作用形成的弧形彩带。因形状像拱桥,古人常把长虹作为拱桥的代称。
       停骖:即停车。
       骖:套在车前两边的马。
       萦纡:指山道盘旋弯曲。
       葱茜:云气旺盛貌。

       诗五
       沿江暮色路萦纡,葱茜阴中度笋舆。自笑五湖归计拙,此身应不及樵渔:【大意】天色向晚,邛江边山陡路弯且多云雾,吴江于是改坐滑竿回家后,想到自己游历大半个中国后回到老家觉得可笑,不如樵夫和渔夫,整天都浸淫在如画一般的山水中。
       沿江:沿着邛江。临邛为古蜀国,齐口以下古称、邛江。今称:南河。
       萦纡:旋绕弯曲;萦回。
       葱茜:瑞气旺盛貌。
       笋舆:即竹舆,俗呼滑竿。前后各一人抬,上有遮阳挡雨的蓬。
       1726961969316.jpg
       樵渔:指樵夫和渔夫。

       概括
       前三首描写竹溪两岸的春景,后两首描写邛江两岸之春色。


 楼主| 发表于 2024-9-25 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居寺题壁》清.吴江
       考释:凡丁
       寒烟古寺幽幽哉,喜我偕朋赋再来。啼鸟有情鸣隔叶,落花无语下层苔。
       山深倍觉尘缘静,僧老时还逸兴开。往迹尚存犹索咏,公然向壁拂尘埃。
       落款:春帆再书

       吴江:(1786-1861)号春帆。

       诗题
       净居寺题壁:吴江在水口唐代所建净居寺墙壁上题的诗。
       净居寺:全国各地皆有,由佛教南宗六祖弟子行思禅师于唐.神龙元年(705)创建于江西吉安,后由宋徽宗赐名:净居寺。是佛教禅宗青原派系祖庭,影响远及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现今江西吉安净居寺有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净居寺》和《大雄宝殿》题匾。
       吴江所游的净居寺,在原邛崃县水口公社五大队,后名:曙光村。2019年划属大同镇。
       1981版《邛崃县地名录.水口公社》73P:“净居寻,唐建古庙,境地清幽,林木翳然,庙毁名存。”
       题壁:在墙壁上题诗或写字。在古代,酒楼、驿站、寺院、风景名胜等场合,为了招引人流扩大知名度,于是特设一面粉墙,专供文人墨客题咏或者留言,题壁遂成为传播文人作品信息的一种重要形式。
       宋.沈括《梦溪笔谈.艺文一》:“欧阳文忠尝言曰:‘观人题壁,而可知其文章。’”
       比如,宋.陆游于淳熙四年(1177)八月二十日,在大邑县鹤鸣山之农家墙壁上《书寓舍壁二首》其二:
       落佩颓冠惯放慵,经旬寓馆古临邛。西偏取路横穿竹,北向开门倒看松。
       醉后蹇骡归薄暮,闲来支枕睡高春。鹄鸣山谷曾游处,剩欲扶犁学老农。

       诗
       寒烟古寺幽幽哉,喜我偕朋赋再来。啼鸟有情鸣隔叶,落花无语下层苔。山深倍觉尘缘静,僧老时还逸兴开。往迹尚存犹索咏,公然向壁拂尘埃:【大意】吴江说,他与朋友游水口的静居寺时,已经有前人在壁上题吟过了,经不住寺中老僧的一再请求,更何况这儿环境清幽,鸟语花香,于是忍不住在墙壁上题写此诗。

       后话
       2016年10月24日陈善兵《临邛诗人吴江与邛崃松安桥》(摘录)
      “吴江书法出入二王,现存墨迹已不多见。原邛州城隍庙、文昌宫、五板桥等处,都有吴江撰书的对联,可惜均被毁坏。
1952年冬,张政德先生去水口二村办公室参加会议,见殿侧厢房门首泥壁翘一角,似有笔迹,拂去尘埃,有‘春帆再书’四字,大喜,经向村干部介绍吴江生平,遂揭下此壁送交有关部门。”
       查
      《邛崃文史选集.下卷》893p有张政德《临邛诗人吴江》文,摘其章节:
      “1952年冬某天,我去水口二村办公室参加会议,见殿侧厢房门首泥壁翘一角,似有笔迹,拂去尘埃,有‘春帆再书’四字,大喜,经向村干部介绍吴江生平,遂揭下此壁放置龛上,并嘱要妥善保存。午后该村派人将此壁抬至水口银行,凭我安置。遂请来木工,按尺寸制木盒一件,面嵌玻璃。时公路尚未修建,乃约马驮,将原品木盒捆扎运交邛崃县文化馆。
三十年中经常惦记此珍品,馆内同志亦不知其下落。
       1981年,笔者(张政德)在县志办公室得有机会清点馆藏书籍,始将此件从废弃物中清出,木盒玻璃已不见。经核对,原件共64字,现存51字,遂交县文管所收讫。闻此件仍裸露地上,亟盼主管部门加以重视,大力维护!
       吴江故居在邛崃城南街下段,房屋虽不多,但布置匀当,错落有致。故居原挂匾对,多为名人撰书。后园有《海外归来一草亭》系吴江手书(此件尚存)。解放初期,曾拟议将故居改作文化机构,1955年安排布鞋社使用,故居面目全非矣。”

       张政德:建国初期参加邛崃县人民银行工作,身份干部;1957年划为右派分子;1981年落实政策;1982年参与《邛崃县志》的采编和〈分志〉工作,当1993版《邛崃县志》出版时已卒。

 楼主| 发表于 2024-9-26 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福康桥碑联》清.吴江
       考释:凡丁
       一派幽清时对山花评画景;
       两间稳固闲听水鸟语天溪。

       吴江:(1786~1861)详见前考。

       联题
       福康桥碑联:吴江在城西七公里处《福康桥碑》上题的联。
       福康桥:在松安桥下游约70米的天溪沟上,为三个桥墩两个孔的红砂石平桥。
       松安桥:为单孔红砂石拱桥,长约10米,宽3.7米,马鞍形。两端各四阶,平顶,卷洞距水面约3米。
       根据桥头的徐姓人叙述加比划,松安桥碑高约2.5尺,宽约2尺,背面镌刻捐资人的姓名和款额,但没有关心建桥年代。
2011年,他修新房时,将该桥碑圈进院子内埋于填土中,故无法确知松安桥的始建时间,仅凭该桥风貌和古旧程度推测,该桥始建年代不晚于清早期。
       此松安桥红砂石料采自本处石场,据说当初建桥时,卷拱桥石块的安放,就像摆积木一样轻松应手,故而被命名为:松安桥。说明该桥设计师的高超水平,以及工匠们的精湛手艺。
       因为用于卷洞的每一块楔子形石的使用位置不同,故对石料的六个斜面、角度、弧度、大小的要求皆各不相同,要做到一次性精加工到位并“松安”成桥,是颇不容易的。
       福康桥下游还有两道桥梁。一座在南河边,约建于1952~1958年间,是桥已废而现存;废桥上游数米处,即正在使用的钢筋混凝土之现代公路桥梁。
       上述四道不同时期风格迴异的桥梁,并排在约130米长的一段“天溪”(为南河支流之一)上,实属难得一见,可以说是邛崃路桥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和缩影,同时还见证了古官道上昔日至今的繁荣,因之成为全国路桥史上难得一见的奇葩胜景。
       另外
       十年前的松安桥河边,1998年立有一块三角形界牌,南面标志为孔明乡;东面标志为白鹤乡;西面标志为马湖乡。
由此可知,松安桥又是邛崃地理坐标之一。但是,2019年邛崃市重新规划行政区后,不知此界牌尚存否!

       奇葩:与众不同、独特奇特的人或事物。
       福康桥:整体粗犷、厚重、简约。双孔、平面、无引桥,长7.8米,桥墩宽4.52米,桥心2.42米,桥边各约0.21米,高约1.35米。桥面经鸡公车长期碾压后形成又宽又深的车辙。
       该桥西原有一道三通页面,高约3米的建桥碑,所镌刻《新修福康桥并十里长途记》曰:“邛州之西原有松安桥年深日久,溪流冲蚀,桥危路险,行人艰涉,道光甲申(1824)春,有义绅王三伦首倡,义举酒坊之力,捐钱八十千文新修斯桥,并修十里长途,上至马湖营,下至横山扁(土旁,现称九里畔),皆用坚石垒成,道宽丈余,桥长二丈三尺,至此桥宽路稳,道途康庄,是名福康桥。兹以捐赀诸君姓氏一并记之。咸丰三(1853)年仲夏(农历五月)日之吉。”
       按照桥碑记载,此桥从筹备到建成,耗时长达三十年零五个月。
       由于“其高、宽、厚、立向及大小字、字数和字占面积皆符合鲁班尺寸要求”而庄重、大气、俊朗、古朴,动物雕饰生动传神,成为珍贵文物。
        
1727305649431.jpg
       《邛崃历代文选图片》
       据当地人说,2011年某日晨发现此碑被盗,随即向公安局报案,破案后判由王三伦的后人—卧龙川谷酒厂老板王建强收藏,美其名曰“彰显邛酒历史文化。”现存列于“卧龙川谷酒厂”大门内。
       理由如下
       川谷酒坊义绅王三伦捐资修建的福康桥,始建于清代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为三阙四柱衡门式功德碑。其高、宽、厚、立向及大小字、字数和字占面积符合鲁班尺寸要求,原址在邛城之西三公里处。由于年代久远,此碑历百年风雨,已见斑驳废落,经有关部门同意,于2011年春,由川谷酒坊传人将此碑整体搬迁至此,以利更好的保护,供人追思,彰显邛酒历史文化内涵。

      
       一、所谓“原址在邛城之西三公里处”,应是“白鹤桥”,而“福康桥”距城西七公里。
       二、所谓“由川谷酒坊传人将此碑整体搬迁至此,以利更好的保护”不符合《文物保护法》,因为《福康桥碑》与福康桥分离后,其文物价值大打折扣。即便须要异地进行保护,也理应由邛崃市文物局馆藏!
       三、2008年第22辑《邛崃文史资料》收载的《修福康桥并十里长途记》与《新修福康桥并十里长途记》比较,虽题目仅一字之差,但内容迥异!
       现将《白鹤乡志》原始手本照录,无“新”字的《修福康桥并十里长途记》对照如下:
       吴江《修福康桥并十里长途记》
       州西松安桥,幽清雅洁,余每偕友人游,有留恋之者。道光甲申春,应杨君天禄之请,为赋八诗□□□题壁,己记其概矣。杨君洵有心者,此桥危路险,经涉焉,拟新架舆桥,宏开鸟道。计桥长二丈三尺,路上至马湖营,下至横山子,皆凿山之斜而为之,凡碍游道舆,悉以坚石砌为一律,需费在千金之外。
       弟 添发 并丁德盛同时募化,城乡一时好善,数月积金适符其数。又不数月而大功告成。□余名曰《福康桥》,乃擘窠书之。盖取福星荫远,履道康庄。有颂,盖当事者之有志,事成功德无量也。夫以蹊越崎岖不易行之境,一旦履险如夷焉。其所望于人能保护斯桥是路于弗替更,悠久无涯。日冠裳云集,遐迩人临,相与聚观,无不欢忭。诚善事,欲以捐资姓字铭石,因并记之。
       郡人吴江撰  孙其诚书
       分析
       福康桥先由松安桥《兴盛石材厂》老板 杨天禄 邀请吴江商议“拟新架舆桥(福康桥),宏开鸟道(拓宽上至马湖营,下至横山子道路)”事宜,并将《修福康桥并十里长途记》报送至白鹤乡政府备案。
       因开初预算“需费在千金之外”,超出了杨天禄的财力,于是杨天禄之弟杨添发和丁德盛“同时募化”资金,“数月积金适符其数。”
       可能施工过程中出了事故而需赔偿,造成资金缺口,工期一拖再拖,最后由王三伦“义举酒坊之力,捐钱八十千文。”全工程得以完工,故福康桥从道光甲申(1824)春动工,直到咸丰三年(1853)仲夏方才结束。
       其中
       王三伦所捐“八十千文”,是“总需费千金之外”中最大一笔,所以,当吴江重写《新修福康桥并十里长途记》时,将王三伦列为捐资榜上第一位。
      (按 清代一千金等于十两白银,1两白银等于1贯,1贯等于1000文。)
       因为捐资第一理由,190年后的“王三伦川谷酒坊”传人—王建强,将“国象重点文物”整体搬迁至卧龙“川谷酒坊”用来标榜川谷酒坊的历史文化。
      
1727306153600.jpg        1727306228870.jpg         
        拍摄:凡丁     拍摄:陈善兵
                                                                于2014/1/27
       辑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

(1999年6月28日通过)

       第六条 捐赠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不得违背社会公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
       第七条 公益性社会团体受赠的财产及其增值为社会公共财产,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和损毁。

       难道说
       当今“希望工程”捐款者的后代们,以后可以将希望小学乃至大专院校之大门,作为个人藏品来炫耀自己先祖和事业吗?
       况且,王三伦所捐“八十千文”,并非“福康桥并十里长途”的全额!

      
       邛崃历史名人之一的吴江,其旧居已于“文脉巷复兴工程”中破坏,其亲手撰写的《新修福康桥并十里长途记》是仅存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珍贵实物。
       为此建议
       1、邛崃市文物局将《福康桥碑》收回 并 归位于“福康桥”头,为松安桥处的历史文化景点增加靓彩。
       2、十年前,王三伦旧居尚存天溪沟内,周围环境清幽,也应当一并规划打造,宣传其不朽的历史功德!


       福康桥碑联
       一派幽清时对山花评画景;两间稳固闲听水鸟语天溪:【大意】吴江说,福康桥处的天溪两岸风景秀丽而幽静,桥建在两旁稳固的丹霞地貌之石山中间,站在桥上可欣赏清雅幽远的山色和花香鸟语。
       丹霞地貌:即红砂石岩组成的山,因其“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故称。
       按
       松安桥一带向以产优质建筑石材和石器闻名。(详见吴江《松安桥题壁诗八首》考释)
       幽清:诗词和绘画题跋中常用词,表达清雅幽远的境界或意境,让人感受大自然的奥秘与魅力。
       水鸟语天溪:流水声和鸟鸣声在天溪狭谷中回荡。
       天溪:一指人体胸部乳旁的一个穴位,功能宽胸通乳,犹溪水畅流,故名天溪。又指自然界天然的小河沟。
       按
       全国名叫“天溪”的湖、河、沟及山的地名较多。而松安桥处的“天溪”也许为故有地名,又也许是由吴江命名的。总之,由于松安桥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风景,以及远近驰名的红砂石资源,致使当今的许多人士,不知四座广义的松安桥下之南河支脉叫:天溪。
       至于松安桥处的红砂石如何驰名,将在吴江《松安桥题壁诗八首》考释中述及,这儿仅说松安桥特殊的地理位置。
       按照1990年版《邛崃县志》中的〈邛崃县地图〉区划,松安桥位处马湖乡边缘,桥以东是白鹤乡;河以南是孔明乡。与1998年立的三角形界牌标示相同。
       按照当前邛崃市行政区划,松安桥现今划属水口乡,属于大同镇;白鹤乡现今划属临邛镇;孔明乡现今划属卧龙镇;大同镇以南的“齐口”两岸之下坝乡现今划属平乐镇。
       释者遐想
       假如有朝一日,在松安桥段的南河上建一道桥,而且也叫“松安桥”的话,那么,松安桥成为“四镇通衢”名实相符且不无可能!

       衢:四通八达的道路。

       预告
       福康桥“可能在施工过程中出了事故”的推测,将在吴江的《松安桥题壁诗八首》中进行剖析。

 楼主| 发表于 2024-9-28 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松安桥题壁诗八首》清.吴江
       考释:凡丁
       原跋:甲辰春日,友人招游西山,次松安桥。逆旅主人杨君烹茶款座,指石壁嘱题,谓磨罄久矣,因成小诗八首,纪所经尔。
       郡人 吴江

       一、
       西行云峡得春多,一路花开映绿波。地是无尘风景好,耕山钓水住岩阿。
       二、
       径开山僻少人行,傍竹穿林逸趣生。听取丁丁相应处,岩峦送出凿山声。
       三、
       杯渡何人记昔游,雪花犹复溅芳州。浪游我却经三岛,无此溪水处处幽。
       四、
       两山尽合溶溶水,一径遥拖浩浩天。煮蚕香闻深谷里,采茶歌唱小溪边。
       五、
       迤逦途纡过小桥,草庵茅屋半渔樵。山泉试茗烹铜锤,疑是云傲奏碧霄。
       六、
       指点山居不数家,犁云锄雨种桑麻,此中曾有高人未?我欲乘风一泛槎。
       七、
       阴森古木自菜骚,无酒鸡豚宴俊髦。坐久廑淙应一浣,东风料峭吼松涛。
       八、
       水鸟山莺互唱酬,残碑古洞几回头。人间仙景应常在,一任桃花水自流。

       【张政德注】
       1、甲辰为清道光二十四年(1824);
       2、清嘉庆时期,邛州书法家罗应题在桥上首石壁上写有《云霞》、《活雪》两处径长丈余的擘窠大字;
       3、此诗用楷体书写,原刻于桥右侧石壁上,1952年修建邛高公路时炸毁,此稿为笔者临毀前抄录。

       张政德:(见吴江《净居寺题壁》考释)

       吴江:(1786-1861)见前考释

       诗题
       松安桥题壁八首:吴江应松安桥处的《兴盛石材厂》老板—杨天禄之盛情邀请,在松安桥西边的岩壁上题诗八首。
       松安桥:在临邛城西7公里处,位处通往水口、马湖和鹤林寺后山官道的三岔路口。

       跋文
       甲辰春日,友人招游西山,次松安桥。逆旅主人杨君烹茶款座,指石壁嘱题,谓磨罄久矣,因成小诗八首,纪所经尔:【大意】道光二十四年(1844)春,吴江应杨天祿之邀,与一行文友经白鹤山西岩《点易洞》西行,到松安桥杨氏《兴盛石材厂》后,老板杨天禄在兼营的《杨记旅舘》中盛情接待吴江一行,第十天时,经杨天禄一再请求,吴江在松安桥右侧石壁上题诗八首。
       逆旅:即旅馆、客舍。
       磨罄:比喻向人有所要求,用尽了一切方法。
       杨君:名洵,字天禄。为松安桥杨氏新盛石材厂老板,即首倡新修福康桥,并拓宽上至马湖营,下至九里畔的道路者。
       因松安桥位处十字路口,(渡口南通孔明,北经天溪沟至水口以远;旱路东通临邛,西通芦山以西。)杨天禄在经营“新盛石材厂”的同时,还兼营旅店和饭馆各一处,其后代一直经营到建国初期。
       分析
       杨天禄兴修福康桥的动因
       1、建于清早期的松安桥,当时为节省成本,桥址选在离南河边百米以上的天溪沟上,过往行人要绕一个大弯。
       2、松安桥为卷拱虹桥,形如马鞍,登桥要上石梯。鸡公车、牛车、马车不能通行。

       诗一
       西行云峡得春多,一路花开映绿波。地是无尘风景好,耕山钓水住岩阿:【大意】吴江说,点易洞旁曲折的小路山花烂漫,与南河水波交相映衬,真的适合胡安隐士居住。
       云峡:全国有多处地名叫“云峡”,吴江借指《点易洞》旁山谷中南河上的云气。
       按
       2013年,释者调查《点易洞》时,彭沟的彭运钦大爷说,“由于白鹤山的西岩横卧在江边,因而原先江边的路,是由单块红砂石板连接铺成的,总宽度只有3至4尺,只能单人独马成一线行走,在上游未修石河堰以前,如果涨大水,《点易洞》旁的小路即被淹没而不能通行。”
       而“官道”在鹤林寺后的山之下,今称:彭沟。
       耕山钓水:指适合高士隐居的地方。
       岩阿:山的曲折处。

       诗二
       径开山僻少人行,傍竹穿林逸趣生。听取丁丁相应处,岩峦送出凿山声:
【大意】吴江说,这条路很偏僻,旁边长有竹林,走在路上逸趣横生。走着走着,耳中忽然传来丁当、丁当的凿山声。原来,杨氏新盛石材厂的工匠们正在开采红砂石岩。       按
       松安桥一带的红砂石岩红中泛白,质地细密坚硬,其耐水性和抗风化性极好,是各式房屋和寺庙建筑的柱、础、壁,乃至牌坊、碑石、铺路石板、水缸、鱼缸、石臼、香炉、花盆、猪槽等器物的上乘原料,更是修建桥梁的首选用材,故马湖平安桥、川南第一桥、以及仍在使用的老川藏线上之南桥,其石料皆由松安桥杨氏“新盛石材厂”提供。
       2014年春,释者与陈善兵前往松安桥调查时,时年86岁的杨婆婆不无得意地说,杨家过去有船数只,松安桥的石制品皆用船下运至新津码头,然后分销到川西平原各处,如今仍在从事石雕、石碑生产。
       杨婆婆和她儿子杨某,欲说还休地说,当年杨家请吴江来,一是在旅店旁的崖壁上题诗;二是商议修建福康桥并拓宽道路事宜。但语焉不详,似有难言之隐,只详细叙说《福康桥碑》于2011年初某夜被盗后报案和破案的情节。见吴江《福康桥碑联》考释)

       关于松安桥杨氏发家史
       2014年时年86岁,十分慈祥且健谈的杨婆婆,如数家珍般地向我讲述她的家史。
        
1727478675056.jpg
       《杨婆婆说家史》拍摄:陈善兵
       她说
       松安桥的杨姓先祖原籍新津杨庙子,杨家向以从事贩运红糖、盐巴、生姜等物到芦山为生。
       明末清初的一天,因大房和小老婆不和,杨姓父子二人堵气,各背一背货物外出贩卖,途经松安桥时天色已晚,于是在河边一个洞窟中夜宿。
       睡至半夜,感觉地下似有空洞并且发出叮咚声响,父子俩觉得奇怪,趁着夜色挖掘出一坛不知何人何时窖藏下的银子。
第二日早起观察,在晨光晖映下,此处红砂石岩燦若明霞,敲之发出金属之声,材质极佳。于是用掘得的银子在此盖房建屋,又从遂宁、安岳、简阳等处招聘石匠,转行经营起石料的开采和加工,传至清道光年间,正式成立了一家石材厂,取名为:新盛厂。
       清道光甲申(1824)年,邛州知州宣瑛和州人罗泗龙倡建川南第一桥,并规划于道光辛卯至壬辰年(1831~1832)间完工,工程所需石材,交由杨氏新盛厂供给。
       所以,杨天禄当时有财力,为了顺利完成订单,计划新修福康桥并拓宽环山子(九里畔)至马湖的一段古道。
       因为,旧松安桥距离河边约120米,过往行人不仅要包两百多米长的火夹子路,而且松安桥为石梯式拱桥,无法通过牛车马车鸡公车进行运输。
        
9d407a76bfe271d1fadeb529044bc64.jpg
       《松安桥》陈善兵拍摄于2024/9/27
        
1727479161398.jpg
       杨氏《新盛厂》拍摄:陈善兵

       杨天禄宿愿未能实现原因剖析
       当“福康桥并十里长途工程”如火如荼进行时,杨天禄的新盛石材厂出了重大安全事故,致使开凿川南第一桥石料的工匠们血流南河,伤者急需救治,死者家属必须抚恤,同时进行的“福康桥并拓宽道路工程”不得已停工。
       二十多年后的咸丰三(1853)年,由“川谷酒坊”老板王三伦“义举酒坊之力”,续将福康桥和拓宽道路工程完工,吴江因之重写《新修福康桥并十里长途碑记》。而最初分工由“孙其诚书”的碑记,因孙其诚已过世而由吴江代笔。八年后的1861年,吴江亦去世。

        
1727479319831.jpg
       《王三伦续修的福康桥》拍摄:陈善兵(2014年)
      
1727479406916.jpg
       《今之福康桥》拍摄:陈善兵(2024/9/27)
      
1727479515679.jpg
       王健强收藏的《福康桥碑》拍摄:陈善兵
       注:
       今杨天禄后人屋后之岩壁5、6米高处,有一条石灰刷写的记事隐约在目。经辨识(从右至左的古文书写方式)为:“六年(上两字平) 合一多 血顺江 南桥工(顺三字一行,四边加有直线方框)”
       释意为:
       道光本朝六年(1626),因修桥、扩路和开采川南第一桥石料等,事无巨细齐抓共管,由于精力分散,管理不到位,酿成“南桥工血顺江流”的重大安全事故,切记之。
        
97c59bce7d2c65d506dd6d3fff5a2ff.jpg
   《血顺江 南桥工》拍摄:陈善兵(2014/9/27)
       又
       2000年以前,天溪沟边开凿过南桥石料的岩壁下,立有一道巨大的冠形石碑,碑面用石灰刷写:“新修南桥取石处”字句,后被开凿为石料贩卖;稍上一处的岩壁上亦有石灰刷写的“新修南桥取石处”并纪年,当时已经被泥石掩埋大部分。
       另外
       在高高的崖壁上,有一处预防土匪抢劫的崖屋用于贮藏钱财;一些崖壁上还留有文革时期的标语。
        
1727479882598.jpg
       《文革时期标语1》拍摄:陈善兵
      
1727479982459.jpg
       《文革时期标语2》拍摄:陈善兵
       往西百米开外岩壁上,有许多用于拴马的牛鼻子孔,以及搭建房屋梁架的榫卯口,据说这里便是杨家历代经营旅馆的地方,如今已然成为研究丝绸之路马帮生活的史实。
        
1727480116391.jpg
       《杨家历代经营旅馆的地方》拍摄:陈善兵
       (以上引自凡丁民间调查《邛崃地名历史集.上》凡丁 陈善兵〈松安桥杨氏与新盛石材厂〉文)

       诗三
       杯渡何人记昔游,雪花犹复溅芳州。浪游我却经三岛,无此溪水处处幽:【大意】吴江说,没有人记得松安桥这儿曾经是一处渡口,如今渡口处长出的野草尚被春雪覆盖。我曾经游历过半个中国,北至河北秦皇岛,南至雷州半岛及海南岛,没有一处地方有如天溪沟这儿处处清幽!
       杯渡:借指渡口。
       南朝梁慧皎《高僧传.神异下.杯渡》:“晋宋时僧人,不知姓名。传说其常乘木杯渡水,故以杯渡为名,后因以称僧人出行。”
        
1727480318688.jpg
       《古渡口处1958年立的界碑》拍摄:陈善兵

调查笔记

       今日所见
       1、1952年建的第三座松安桥,不知什么原因被土石掩埋!是保护?还是破坏?影响天溪沟泄水不?
       2、这座桥东边即新的界碑,西北面标的是大同;东北面应是临邛镇;南面可能是卧龙镇吧,因路阻不方便观察。
                                                                                                                                  2024年9月27日
       下图手机拍摄
        
1727480557558.jpg
       《1952年所建第三座松安桥位置图》凡丁拍摄

       诗四
       两山尽合溶溶水,一径遥拖浩浩天。煮蚕香闻深谷里,采茶歌唱小溪边:【大意】吴江说,过松安桥顺天溪北上有一条古道,可上通西藏,北至长安,因此这儿的人主要以种桑养蚕和种茶制茶为业。
       两山尽合溶溶水,一径遥拖浩浩天:天溪沟汇集两旁溪流,顺溪而上过去有一条路从松安桥经保胜场、水口、彭家营、桅杆槽,至芦山县以南;或大川镇至宝兴以北。犹如马湖的纸坊沟《桃源桥碑记》所载:“此路上通西藏,下达北京(指古都西安)。”1958年,邛高公路通车以后,这条古道被废弃。
       煮蚕香闻深谷里,采茶歌唱小溪边:临邛位处南方丝绸之路,为丝绸和茶叶重要产地之一。养蚕、缫丝和采茶、制茶成为西部山区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此首诗中,吴江记下了松安桥人当时的生活。

       诗五
       迤逦途纡过小桥,草庵茅屋半渔樵。山泉试茗烹铜锤,疑是云傲奏碧霄:【大意】吴江说,过那座松安桥要绕很大一个弯,那一带草庵茅屋中的人,以捕鱼和砍柴为生,他们用铜壶煮茶时,壶中的水气将壶口冲得嘶嘶直响,直上九天。
       此首诗亦是松安桥人当时的生活写照。
       迤逦:曲折连绵,延伸。
       途纡:道路弯曲迂回。
       渔樵:漁夫和樵夫。
       铜锤:戏曲中花脸的一种,偏重唱功,借以形容壶口被水蒸汽冲击发出的嘶鸣声。
       碧霄:指天宮,道教文化中九天之一。

        诗六
       指点山居不数家,犁云锄雨种桑麻,此中曾有高人未?我欲乘风一泛槎:【大意】吴江说,天溪远上,无数人家散落两旁,像犁云锄雨般种桑种麻。不知那些云雾蒙蒙的山中,有没有住着神仙,他想乘槎去探究竟!
       不数:数不清,无数。
       高人:境界高超的人;超越凡俗的人。
       泛槎(音查):乘木筏登天。
       仙人乘槎,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题材,常出现在诗词、绘画、雕塑中。

       诗七
       阴森古木自菜骚,无酒鸡豚宴俊髦。坐久廑淙应一浣,东风料峭吼松涛:【大意】吴江还说,松安桥地方古木参天,风景十分优美,主人杨天禄宰鸡杀猪,殷勤款待同行的文士们共计十天,期间耳中随时传来松涛声,大家猜想着春风吹过松林的样子。
       按
       这十天中,杨天祿与吴江等,共同商量修建《复康桥》并拓宽马湖至环山子(九里畔)的大事。
       菜骚:褒义词。即非常、十分、很之意。
       俊髦:才智杰出之士,指与吴江同行的一帮文友。
       廑(音景)淙:意为像流水般殷勤。
       廑:通勤。
       淙:流水声。
       一浣:即十天。唐代定制,官吏十天一次休息沐浴,每个月分上、中、下三浣。
       料峭:料:估计,猜想。峭:山势陡峭而多姿。

        诗八
       水鸟山莺互唱酬,残碑古洞几回头。人间仙景应常在,一任桃花水自流:【大意】吴江总结说,回顾来途中,听到河中的水鸟和山中的黄鹂交相鸣唱。当路过西汉胡安点易洞、烂船溪上仙人洞、松安桥处螺丝洞时,恋恋不舍多看了几眼碑碣,他想,这些古迹应当永远像三月盛开的桃花般迷人。
       残碑古洞:指白鹤山的点易洞、烂船溪上的仙人洞、松安桥处的螺丝洞。
       螺丝洞:清嘉庆《邛州志.古迹》119p:“螺丝洞,州西十五里。有石洞天然螺形,非人工所造。
       点易洞和仙人洞:详见清.王际盛《鹤山怀古》考释。

       〔综上所述〕
       根据2024年1月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精神,天溪沟上四道不同时期的松安桥;以及《复康桥碑记》和王三伦的旧居;还有杨氏兴盛厂遗址 并 杨家历代经营旅馆的地方;天溪沟内古道等。皆属于“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受国家保护。”以利提升历史景点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旅游的品味,从而振兴乡村经济。

       摘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024-01-08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国家对文物的保护,有利于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继承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特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受国家保护:
     (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
     (二)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著名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
     (三)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四)重要的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 古旧图书资料等;
     (五)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一九六一年国务院颁发的 《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即行废止。其他有关文物保护管理的规定,凡与本法相抵触的,以本法为准。

 楼主| 发表于 2024-9-30 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福康桥碑联.二》清.吴江
       考释:凡丁
       十里羊肠成坦途;千秋雁齿压横波。

       吴江:见前考释

       联题
       福康桥碑联:此联见《福康桥碑》右起第1和左边第四柱,2014年春由陈善兵辨识。凡丁与陈善兵合作,发文于邛崃论坛。标题为:《闻名遐迩松安桥》
       该文链接地址:https://nc.mala.cn/thread-13411854-1-1.html
        
dc5f111f4d5127f5db70e9d50cda538.png
       《王三伦后人王建强收藏的国家重点文物—福康桥碑》拍摄:陈善兵

       联
       十里羊肠成坦途;千秋雁齿压横波:【大意】原先的羊肠小道,如今成为康庄大路,新建的福康桥碑在天溪沟的岸边,碑与桥之间,是整齐的石头台阶,天溪沟水穿桥而过。
       羊肠:指狭窄曲折的小路,很难行走。
       坦途:平坦的道路,应该铺有石板。
       按
       这条路西汉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时修过,故宋代陆游说,鹤林寺后的“天台院下临官道。”
       明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部将汤和,将“公孙城夷其城堡”后,到芦山收天全土司地盘入明朝版图时也修过。
       另据《方志四川》载:清雍正七年(1729),吏部议复四川巡抚,批准天全土司改流官事宜。随即以武力胁迫,收缴印信。迁移正司高若璠(高土司)及亲属于江西南昌府城东盛门万宜巷;迁移副司杨大业(杨土司)及亲属于江西南昌。
       宁缃民国《邛崃县志》131p〈马湖平安桥碑记〉(摘要):“郡人宁缃撰碑记,为述火井江源流,并马湖营名义……马湖者,古赿西郡之废县,元时与建昌(今西昌)同称路者也。
       唐时西川节度使驻邛州阅兵,凡西南防边诸营,皆调集于邛州,故建昌(指梁机房以西的建昌营坝)、马湖,皆有营地……南宋以后,名称沿唐旧……
       昔,司马相如桥孙水,以通西南大道,史册美而称之……至于马湖营之名称,及石桥之所以始,并其所以成,不可不记焉。建始庚戌(1910)、成于辛亥(1911)、记于癸丑(1913)。”
       孙水:金沙江支流,经喜德县、冕宁县泸沽镇汇入安宁河。
      
所以说,临邛至芦山的古路称“官道”是有根据的,只不过清中后期邛崃的桥和路,多由民间善士募捐进行修建而已。

       雁齿:比喻排列整齐之物。常比喻桥的台阶。
       横波:横流的水波。
       按
       福康桥和十里长途工程,首先由松安桥《兴盛石材厂》老板 杨天禄 首倡并捐款后动工,总“需费用在千金之外”,由于开采川第一桥石料的南桥工出了重大事故,不得不搁置福康桥和修路工程。
       二十九年后的咸丰三年(1853),王三伦“义举酒坊之力,捐钱八十千文。”路桥工程方才结束。
       (详见吴江《福康桥碑联.一》考释)

       【更正】
       根据邛崃文史选集897p 张政德(采集人)〔注〕:吴江《春游》诗,作于清道光乙未年(1835)春。
       之前考释此诗作于道光甲申(1824)春。
       特向读者致歉!




 楼主| 发表于 2024-9-30 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更正
      《福康桥碑联.二》考释发出后,网友余华林老师指正:“虽然我没有看过这付联,但我相信,吴江是不会将上联末字写成‘途’的,联律最基本的原则是仄起平收。”
       凡丁答:
       余老师说的对,现在分析应该是“道”字!确实我的眼力不行,拍照时近在咫尺我也看不清楚,可能是该碑脚部长期掩埋土中而漫涣不清,虽说是陈善兵辨识的,但我有责任,我将立即更正。
       谢谢你!

          7b41db79ac73fdfef570f40c854333a.jpg                   《该碑扁部》
9d0cb2fd3951f821b433cc7c2e884cf.png
        《原先状况》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