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玄龙门阵] 三星堆祭祀坑群鸟瞰图大致呈北斗遗迹与成都太阳神鸟金箔是可合为天文文物研究...[已转交]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2-23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 4 】观察图60-1和图60-4,在乌龟背部外壳三圈结构中的最外圈,由24片较小龟甲纹路相连接。由此圈龟甲纹路表现出与24相似的数目或数量含意,均不可能在夏商时期指示“24节气”;因那时中国只有20个时节。中国原创的24节气正式产生于公元前104年即西汉的《太初历》,是由与汉武帝同寿同龄的彝族先民、杰出的阆中賨夷落下闳在编制中国第一部由真实人物完成的《太初历》历法时,经改编战国关中人民创造的“24气”(由《淮南子·天文训》首次全面记载)后,方有西汉创新的“24节气”之升华。
此24片龟壳虽不能用于解释与24节气相关,却可在夏商时代,拟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12地支。可由两片纹路的龟甲,代表一个地支时辰(对应现代时间中的两个小时:子时,23点到1点;丑时,1点到3点;寅时,3点到5点;卯时,5点到7点……由此类推)。
【5】若将图60-2或60-3(图60-4、-5)反过来、观察乌龟腹部外壳最外圈,也有由24片较小龟甲纹路连为一圈;它是乌龟背部外壳最外圈24片较小龟甲纹路向乌龟腹部外壳最外圈龟甲生理构造的同步转换;乌龟甲壳这内、外两个最外圈的龟甲片数目相同,但颜色有别,能明显区分。
观察乌龟腹部外壳的外圈,既是乌龟背部外壳外圈向腹部外壳的转换并作为整个龟甲壳的连接部位,又由乌龟腹部外壳外圈的24片较小龟甲(其大小差异不大)、再向腹部内圈演化成12片大小不一、却平坦的乌龟腹部的外壳平面(图60-3)。在这一演化中,乌龟背部外壳龟甲与腹部外壳龟甲连为整体的接触区域,留下了容纳乌龟头、尾和四肢自然伸缩的六处空隙或空间。
由乌龟腹部外壳最外圈的24片较小龟甲,加上乌龟腹部外壳内圈的12片大小不一龟甲,同属于乌龟腹部的外壳,组成了该外壳内外两圈共有36片大小不一的龟甲整体。此整体为“36”的象数数目,可代理或暗示在10月太阳历中每月的日期为36天。
【 6 】观察图60-3和图60-5,乌龟腹部外壳内圈共12片大小不一的龟甲,是一以“12”为核心的小整体;此“12”的象数数目,能指示商代的阴阳历法在平年中的月份,为12月历。
【 7 】回看由前面【3】所指示的13月太阳历,现在可仍以【3】的内容去讲另一种13月;但它不是原来【3】已表示的13月太阳历,而是反映商代中国已初步在阴阳历中实行“19年7闰”的历法制度;即阴阳历的闰年,就是闰13月。此“闰13月”的龟象数,只与阴阳历12月历配套使用、而非固定的“月历”。
【 8 】读图60-3、图60-5,进一步理解乌龟腹部外壳的内圈,均存在着12片龟甲与历法的关系:这腹部外壳内圈的12片龟甲,在此可模拟古夷人12兽历或12属相周、或在三星堆太阳历中表现比太阳“月”小的太阳“旬”。“旬”在商代阴阳历中代表1/3月的十天,在古蜀10月太阳历中则是1/3月中的12天。
【 9 】读图6-3,草龟两只前肢各有5个脚趾,两只后肢各有4个脚趾。但乌龟的四肢,不能譬如为四季;因为我们认识的“龟象数”最迟出现在商代,而商代历法仅春秋二季,并无四季。现认识乌龟共计18个脚趾所体现的象数“18”,反映着“18月历”可能于夏商时期出现在古蜀三星堆文化中,具有合理性。
 楼主| 发表于 2023-2-23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2-23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 10 】因为表示古蜀太阳历体系的13月历、18月历和10月历,都是以数字开头来表示一年中有关月份的安排;所以,这三种太阳历各自的月份都是清晰的。但需注意,这三种太阳历中有关年的长度,虽均是太阳年,却都有小小差别:因13月历是太阳年中第一代历法,它时间最早,编制方式也最粗糙,一年只364天;因18月历是太阳年中第二代历法,它的一年时间已比较正确,虽有365天,却没有闰年;因10月历是太阳年中第三代历法,它一年时间正确性已与现代科学测定的365.2422天相当接近(见《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历》正文第2页末行“为365.25日,此与太阳年或回归年密近”)。我们理解10月历精确性只差0.003日,约3300多年才差一天;故有四年一闰的安排: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 11 】本文推荐在阅读乌龟“龟象数”的龟甲语言中,可了解存在“对十月太阳历指示性‘象数’内容最突出”的表现形式。
        
        首先,重复本文“5”的第三段……由乌龟腹部外壳最外圈的24片较小龟甲,加上乌龟腹部外壳内圈的12片大小不一龟甲,同属于乌龟腹部的外壳,组成了该外壳内外两圈共有36片大小不一的龟甲整体。此整体为“36”而属“龟象数”语言之列的象数数目,可代理或暗示“在10月太阳历中每月的日期为36天”;即先梳理出“36天”由来的指示意义。

        其次,将本文【2】观察图6-1……“10月历”的象数“10”,可叠加引入“天干”的时段。

        第三,用“36天(一个天干时段的周期)×10(一年中十个天干的月份)  =  360天(这是三种太阳历中各个历法均相同的、有关对于‘年’的基本时间之一般表达式、约360天多一点)”。

        【 12 】天文学家陈久金在《天干十日考》【《自然科学史研究》1988年第02期文章中,指出“十干(天干)原为一回归年中的十个时节”,既突出了“太阳月”的关键词,又继承了著名作家何新在《诸神的起源》(三联书店1985年出版)里首创“天干十日是太阳月之名”而产生了“太阳月”的名词与词语概念】中,追溯了“太阳月”名词的由来。陈先生称赞何新发表“十日并出的本义为1岁中有10个同热度的太阳在天空运行,便形成了没有季而有不同的月度。”是一种杰出的认识。

        本文认为:“十个太阳月”由来的物象,可接近古人“远取诸物”的经验,取自对龟甲背部第二圈“以十片大龟甲,对应的十个太阳月”;或以古人“近取诸身”的经验,“以人有十根手指,对应十个太阳月”。

        【 13 】有关“1岁中有10个同热度的太阳在天空运行,便形成了没有季而有不同的月度”这句话,只分析了此类气候现象的状况,却未解释该气候状况能够落脚于中国什么空间的问题。无意中留下制约了后来者不能方便地深入认识下去,形成了某些遗憾。

        为此,笔者可试予补充;该气候状况,在中国是有可能存在的地域分布:这一地域,既不在华夏西北之西羌地区或四川西北部古羌戎大本营(相传古羌与古蜀古夷有关),也不在三星堆文化繁荣的成都平原;更不在中国北方。因为这些地方都不具备“1岁中有10个同热度的太阳在天空运行”的气候条件。

        然而,从四川的安宁河平原到云南昆明一带,这里的南亚热带季风区,就有“1岁中有10个同热度的太阳在天空运行,便形成了没有季而有不同的热度”之气候优势:四川西昌市被称“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和云南昆明有“春城”美称的事实,皆可佐证:古夷人曾生存过的今日彝区,有可能是产生“太阳月”概念的文化原生地(包括在西昌至昆明之间的米易县、攀枝花市等阳光明媚的健康养老基地)……而这里,正是由刘尧汉、陈久金与卢央在20世八十年代初期联合考察出古今彝(夷)区存在“古三历(13月太阳历、18月太阳历、10月太阳历)”文化碎片的原始产地;由此,云南人民出版社以每年一本的速度,在1984、1985和1986年连续三年出版了由前面图58介绍:在三星堆祭祀坑考古资料面世前就出版了学者们探索古夷人在上古创造三种太阳历的《三书》:《彝族天文学史》、《中国文明源头新探》、《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历》……完成了将古彝(古夷)三种太阳历第一次全部汇集、保护了有很大科技史价值的、挽救濒临绝境的文献资料予以经典出版。时至今日,才由本文首次指出其文化贡献重大成就并相信这样的成就,将逐渐形成共识;因为由本文或本书首次公布在三星堆文化中,找到了能证实古彝(古夷)与古蜀存在这样的三种太阳历文物证据。【注:本文与《三星堆太阳历·三星堆数字》文化发现有关的项目约13个。】
附载:因为本文分析“龟象数”的对象,囿于对自家拥有中华草龟的图片,被局限在墨龟或泥龟等之列而图象不清晰,下面需要再借用图象较清楚的“泊来品”巴西龟,辅助认识“龟背部的外壳有三圈龟甲”和“龟腹部的外壳有两圈龟甲”……
 楼主| 发表于 2023-2-23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2-23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青铜大立人演绎“古三历”能力可能来自鱼凫匠人对“龟象数意识”的提升

        青铜大立人是出土于三星堆二号祭祀坑(距今约3200年前)的文物,中华草龟(乌龟)这类生物在地球上的时间超5亿年。上述由乌龟体现的“龟象数”,是来自大自然的“物象”,远远早于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像用肢体形态或肢体语言所表达古蜀古夷太阳历法的时间。

        反过来说,三星堆匠人将三星堆智慧汇聚在制作青铜大立人肢体形态或肢体语言中所体现有关“古三历”的数据,不是凭空想象或一蹴而就,而是来源于古蜀古夷先民或氏族群体,经成百上千年的知识积累;即发现并模仿了大自然出现“龟象数”之“物象”,才有条件在“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中,提炼出“龟纹→象数→龟象数”文化元素的集合;然后,再向结合于历法的精要方向不断发展;才能支持着古蜀人与古夷人至少在夏商时期(这是本书所举证三星堆博物馆之特定文物群的主要生成时期),得以基本完整地揽括出在创造太阳历体系时、所需与“古三历”有关的主要数目或数字相结合于该系列历法中的可能性。

        我们推测:由“龟象数”所揽括“古三历”的“物象”,是三星堆玉边璋线雕文物和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文物,皆以人体形态去表达与“古三历”有关的肢体语言之本质。此本质的由来,是三星堆匠人先师法诸物之“龟象数”的自然界、即先以大自然为师,再加以结合人手指头数目与脚趾头数目之“近取诸身”所效法的具体体现;由“龟象数”的相关“物象”,去包含“古三历”关键数目或数量的概念,经三星堆玉边璋线雕文物与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像以“人的形象与肢体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就是三星堆匠人将“古三历”关键数字的“物象”经过知识的浸润,以“意象”方式把历法要素的真实,寓意到艺术文物中的形象中(以青铜神兽为“数字神兽”之代表);这类反映,可能源于对“龟象数”物象的直接再模仿。
 楼主| 发表于 2023-2-23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2-23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模拟物象,是夏商时期古人所继承原始时代人们认识和把握现实世界的思维方式。早已全国通用而相传伏羲画八卦、夏禹绘九州,是得益于龙马献图与神龟负书;此河图洛书的滥觞,是中华文化之经典传说,方有了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即中华文化与阴阳五行术数之源;这里的实质,就是天数一体。

        关于伏羲制作八卦,《易经·系辞下》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我们理解:此“仰则观象于天”,指人上观天象,为天文科学之源;此“俯则观法于地”,指人下察地象,为地理科学之理;此“观鸟兽之文”,指平视鸟兽的足迹与纹路,为生物科学常规;此“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指以人体的器官、体态或动植物形态等自然物象,作为先分析事物的形象、象征、图像等表面知识的方法,再去掌握与物象、事象、意象有关的内在象数、象意与数理等;这是透过现象抓本质,能纲举目张。

        由青铜大立人以无声的肢体语言所表达对古三历之太阳历进行分门别类的演绎,是对早已有之“龟象数”物象进行比喻和象征的模仿;是以多种不同的符号形象,模仿出具体并分散给不同太阳历各自所寓意的客观事物与数目。在这些模拟古三历各种物象的过程中,大立人以不同的肢体语言,既模拟某个或某些事物的表象,更模拟出该事物内在的本质;达到“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前文从相关“龟象数”的不同物象上,已通过读图60-1至图60-5各分图,解析出13个以上含义的不同形象;已经证明着用这样的“龟象数”将“天数一体”结合起来,是可行与有效的。

        有了前文的奠基,后面的文章就可引申三星堆匠人将人的感性精神寄托在青铜大立人的铸造中之后,能进一步升级着“天数一体→人神一体”的再发展……于是,三星堆文化在祭祀中出现鱼凫王朝的臣民们学习青铜立人特定手势之“手崇拜”现象,就这样滥觞起来了(回查图32~38)。
 楼主| 发表于 2023-2-23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古蜀古夷“龟象数”推测是否与上古“龙马献图、神龟负书”的意义相似有待研讨

        在“龙马献图、神龟负书”这两个古老传说中,有人杜撰的成分是肯定的,不然也不会有浓烈的神话色彩。但作为传说或神话的现象,并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我们是想通过联系“龟象数”物象的客观存在,去增加探究“古三历”在中国问世的动力,以找到某些可能有补写价值的相关的史料。

        《易·系辞上》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说。此古语最早记录在《尚书》里,次在《易传》之中。此“河图”展示着中国古代文明效应的第一里程碑,是因有了八卦;此“洛书”展示着中国古代文明效应的第二里程碑,是因划分了九州。这两个里程碑,皆是高大上的文化结晶。在此,本文想推荐中国古代文明又一个里程碑——精湛的蜀夷(彝)太阳历。

        古三历中的集大成者,是10月太阳历。古三历中的主要数据库,先以自然生成“龟象数”的物象为基础,再由人工归纳并运用而成;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演绎“古三历”的能力,疑是在结合“龟象数”物象进行知识迁移的人为制作中所营生的:这一自然生成的“龟象数”,就是天造的,即出于自然界;这一人为制作出三星堆青铜大立人“以肢体语言反映‘古三历’的情况”,就是人做的,即地设之物。运用乌龟龟甲寓意其“象意·象数·数理”的原理,推测青铜大立人像与“龟象数”相适应而从不同角度反映“古三历”知识的文物形态与肢体语言,就是本书要点之“天造地设同构蜀夷(彝)太阳历体系”,就是“神奇与科学”同在的事实证明,就是“天数一体→人神一体”的上古蜀文化或三星堆文化的升华。

        由本文推出发现“龟象数”的内容,既无前人所言,又不是传说,更非神话;而是几乎让人不敢相信的、可谓古今皆能重复再现的,是能经世人予以验证的事实客观存在:人人都可在了解“古三历”主要数据并对照“龟象数”的物象(读者可买一只相像的小乌龟观察)后,去验证这件新事物、新解析。此发现,本文不敢与“河图、洛书”的价值相提并论,却要严肃地请读者思考:揭开被历史尘土湮没的真相,需要用新发现去推动文明新解读;或许您在阅读本文后,亦能灵光迸发,寻觅到新信息,做出新的文化尝试。

        追寻历史的足迹,往往需要以虚拟现实的有效方式,获得苍天在上或神明在上的迷津指点;通关之后,有可能进化到一通百通的新境界。这样的境界,人生难有几次。就本文而言,潜意识到“龟象数”与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有关、与“古三历”之太阳历有关的机遇,是相交于有缘之人、即古蜀古夷之三星堆人;而后文《趣味阅读(5):从成都别号“‘龟城’由来”》,就是“龟与古蜀有关的重要一例”。何况《汉书·地理志》载“巴蜀广汉本南夷,秦并以为郡……”的古语,早就肯定了“由秦国、秦朝所建的巴、蜀、广汉这三郡之当地的上古晚期土著人,在古老族属上本为上古的南夷、南蛮或西南(外)夷”的历史。更有《华阳国志·蜀志》和《水经注》等载“蜀曰邛、皆夷种也”的内容,亦能多次证明“上古蜀、夷(彝)同源”。

        因存在“上古蜀、夷(彝)同源”之可能性,由三星堆文物群展现“古三历”之经典的10月太阳历,既是三星堆的古老遗产,又是彝族的传统文化,皆具有穿越历史的能量。

        本文从全新角度,来介绍人们身边“龟象数”的物象;以掌握开启太阳历神秘大门的钥匙,去求解在古蜀与古夷(彝)社会中,是怎么创造出“13月历、18月历和10月历”这三种太阳历知识体系的因与果。

        继往开来研究“古三历”遗产,是古蜀后世主要继承者之四川人、是古夷后世重要继承者之现代彝族等兄弟民族,去理直气壮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康庄之路,去落实新使命,去踏上新征程,去不负新时代、去书写新篇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2-23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篇  极品文物青铜大立人创造有众多意象之“复原研究”史料


        青铜大立人像文物是三星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三十余年虽有众多专家对该文物的身份之秘或行为之秘进行了多样解读,仍旧迷雾重重。

        本文试图去拓展研究青铜大立人文物特征与文化蕴涵方面的传统思维方式,试图找到一种相关链式思维的系列新思路与新证据并予综合:既将他人分析青铜大立人像文物知识的见解予筛选,从而将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文物的原有图像与本书新视角“人神一体·天数一体”的新信息串联起来;又力图以系统图解进入“看懂大立人肢体形态、初悟大立人无声语言”的图文境界。为此,争取从本质上揭示大立人像文物的特殊纹饰,具有记事意象或计数的象数功能;去认识古蜀人和古夷人共识天体时钟的时间记录,再经借托于青铜大立人的肢体语言或纹饰图案、转变为人体历法而构建有太阳历体系之三种历法即”古三历”,,、并传播在祭祀仪式中。该大立人像如此显现“人神一体·天数一体的年(秊)形象”,具有“身穿龙服、半人半神,女性巫师、演绎历法;立表测日、手拟游标,跣足交斗、神通天地”的古蜀·古夷文化新内涵。
本着大学学习为历史与地理双专业而掌握有部分历史与天文历法知识的基础,加上爱好家乡古蜀的三星堆文化,乘着近年来从中学教师岗位退休后的时间方便与行动方便,我们带着从网上下载的《三星堆导游词》等,远距离地专程去三星堆博物馆参观;有时为了实现对某个“诡秘专题”的业余研究,不惜打的从数百公里之外,到三星堆的遗址区勘察或到三星堆博物馆再次考察。这样的往返,已数次。

        结合《三星堆导游词》,我们重点了解到青铜馆是三星堆博物馆第二展馆;集中反映了三星堆青铜文明的辉煌灿烂,给人以故国神游、思祖念乡的感觉。此馆在“三星永耀——神秘的青铜王国”主题中,表现着万物有灵、人神合一的群体意志与古蜀祭祀文化的时代特征。

        三星堆青铜馆第一单元的文物群,展示着“众神之国——神秘的原始宗教”。大家似乎都这样认识。但我们认为此馆内虽在表面上模拟着“与‘神或迷信’有关”的多样祭祀场景,却在内涵中体现着古蜀人与古夷人共有“神明与科学同在”的潜在本质;可惜,三星堆存在这样的潜在本质,却鲜为人知。

        此单元文物的主体,是表现青铜神殿中“天、人、地”三界一体的青铜神坛。在这被誉为三星堆最神秘青铜神器之一的青铜神坛中,学术界普遍认为其神坛反映了“天、人、地”的三界观念。我们既持相近的观点,又通过特定角度观察到仅在此“天、人、地”三界之地界中的青铜神兽躯体中,就识别出两种方向相反、或左或右呈现900倾斜的一组“三星堆数字”自然数的完整象数字符;更在整个青铜神坛文物按纹饰学相关纹理的解读中,寻觅到蕴藏着另类多层次“三星堆太阳历体系‘知识单元’的三种架构(由另文再作专题阐述)”……

        考察三星堆青铜馆第二单元“千载蜀魂——奇绝的文物精华”,其最精华的文物、是能予独立表达的群巫之长——青铜大立人。《三星堆导游词》对此有专题介绍:

        青铜大立人出自二号祭祀坑,分人像和底座两部分,通高2.62米,底座高0.9米,人像高1.72米(本文注:疑此有误)。这座人像表现得应当是一位领袖的形象,他头上戴着高冠,脚上戴镯。身穿三层衣服,最里的也是最长的衣服两摆下垂,如同今天燕尾服。衣服上还有龙纹,可能就是最早的“龙袍”。人像胸前佩带方格纹带饰,当是“法带”一类显示权威的标志。人像的手势极为夸张,呈抱握状,两只手不在一条中轴线上,究竟是特定的手势?还是拿着什么东西?拿的是一件物品?还是两手各拿一件?目前有着不同的猜测,还很难确定。学者估计青铜大立人像应当是一个集神权、王权为一身、最具权威的领袖人物。

        其实,笔者在写作本文之前,已经拜读了中国考古界对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早已有的多种文论,获得众多营养。如《青铜立人像环管状手之谜》、《试解三星堆青铜人像的环形手》、《青铜立人像(精品)》、《三星堆方国的巫——青铜立人像与跪坐人像研究》、《三星堆出土青铜高台立人像观瞻小记》、《三星堆青铜立人像的身份是什么》、《持蛇而祭——三星堆青铜立人手持之物考》……在这些作品中最引笔者注目的,是其第三篇《青铜立人像(精品)》,对本文有“他山之石可攻玉”的启迪之功;其第五篇《三星堆出土青铜高台立人像观瞻小记》,具有让笔者“能站在名人肩膀上”的提升之效。

        一、他山之石可攻玉:赋予青铜大立人具有“人神一体·天数一体的年(秊)”新形象

        (一)揭示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文化之秘可补充其另具有“女性与历法大师”的新双重身份

        三星堆博物馆将这位高大而笔直挺立在馆内的青铜大立人像国宝文物,视为祭祀坑出土众多铜人像、铜人头像的祭祀总指挥;其身份必是王者和群巫之长,这是30余年来对该人像在古蜀具有双重身份的旧识。

        本文不满足于已知青铜大立人已有这两种身份的旧识,认为其身份还有很多可增添的空间,故不采纳《三星堆导游词》称“其中底座高0.9米,人像高1.72米……”这类可能有误的内容;亦对导游词所称青铜大立人“他头上戴着高冠,脚上戴镯……”,反而认为应是“她头上戴着高冠,双手双脚均戴镯,有佩戴着女性饰物的典型文化特征……”;即视此王者,应表现着鱼凫王朝的一位女王。至于上页记载该导游词中提出“人像的手势……”之四个问号和“目前有着不同的猜测,还很难确定……”的表述,既有质疑,又能以新方式去做出截然不同的新图解。
能说明青铜大立人像这位王者或群巫之长是女性的佐证,可从文物正面看不到、却能扩大观察其大立人像背面和侧面存在“五个特殊‘孔穴’”的事实中,即结合前文《神奇与科技同在的三星堆青铜大立人》之“图55:背面观察到大立人像后脑有双孔、胸背腰部有穴和大立人像右腋下隐有两孔”,可予以破解。

        1、将长期被轻视图55中“青铜大立人像隐有‘五孔穴’”的位置相联系必将以新疑问得到新收获

        (1)先分析“大立人像后脑有双斜孔穴”

        这“双斜孔”,在青铜大立人像所具不常见的“五个特殊‘孔穴’”中,占有相当大比例;可解读因鱼凫女王有着浓密的头发留在脑后,为不让女性蓬松头发在举国祭祀大典中、有碍头戴高冠之女王威严的观瞻,必须将一大团头发按三星堆人的笄发方式梳理后,用簪子以束笄发、插入这形态硕大的“双斜孔”之中而稳定着这秀美的头发……此后,再从正面观察女王人像、经“复原研究”之创造的新意象是:女王身穿龙袍而头戴高冠既威风凛凛,又从背面展现出女性婀娜多姿的发型与美貌,从而相得益彰、锦上添花。

        (2)续分析“大立人像腰部有一孔穴和右腋下隐有两孔穴”

        人像腰部的较大孔穴,不是用于系缚附近已打结的绶带或法带;此“大立人像右腋下隐有两孔穴”,是一奇特现象(可能在中国上古青铜文物中属孤例,谁能想象设计出让该人像腋窝下留有专门用途的孔穴?此孔穴,可能用于系缚或夹带什么特殊东西而设计;这,也许是考古界还未求解或思考到的文化对象)。

        本文需将大立人胸背腰部一孔与右腋下两孔的这三孔相结合,以推测它们可共同携带一特殊“襁褓(估计此襁褓系用非青铜制造的婴儿模型,故不能与大立人青铜文物在被砸碎与焚烧之后仍能保留到被人们发现之际)”,背负于女王身后。此时的女王,具备以母亲去关爱蜀人氏族子孙后代的母爱、或母性的身份。

        站在鱼凫王朝祭祀台上的女王,体态修长,端正直立。既是蜀人之母,更是以象征“年(秊)”的历法大师身份,面对有浓郁祭祀传统并参加祭祀大典的巫师与子民们:她双臂平抬,左腕稍高,右腕略低,明显夸大的双手抱围为环形,以动态演绎着可能在讲解太阳历法知识的特殊手势,教导本氏族成员要顺应“年”的自然更替与季节变化的规律性;要求族人学习掌握农事节令,利用历法,把握农时、务好农事、安排生活;这才会得到上天的神明庇护,延续处在繁荣阶段的鱼凫国能够更加昌盛、族人社会更加兴旺……于是乎,青铜大立人作为历法大师在具体演绎三种太阳历之时,表现为“将巨大双手抬起置于胸前的特有姿势”,便被鱼凫王朝的特级艺术家予以定格并升华为“东方巨人——青铜大立人像”,成为供鱼凫王朝国人们顶礼膜拜的“人神一体·天数一体”之偶像;从三星堆祭祀坑出土众多“将双臂平抬、双手呈空心环抱状举于胸前”人像(如:图64跪坐青铜神树前的三个武士)文物的姿势相印证,成为供铜人群像文物竞相崇拜的手势……图32~37和图63中那些位于青铜神殿与神坛上许多神巫肖像的神人群像等,皆以如此相近手势模仿着;群巫与武士等的这类姿势,来自学习群巫之长青铜大立人原创的手势,正是鱼凫王朝的臣民们在理解着、模仿着“女王演绎太阳历法的手势”。这些参加古蜀国祭祀大典的巫师群体与武士,还肩负向氏族社会下级部属去传播“掌握农事节令,利用历法,把握农时、务好农事、安排生活”的任务;所以,臣民能如此认真模仿,表示大立人之女王的历法传播在王朝中已是一种文化现象而普及并有利农业。

        前文《神奇与科技……》的图56,根据“女王演绎太阳历法之‘空心抱握’手势”的意图,模拟大立人左手“以四指与三个指缝、排列六时节”顺序,右手“以三个指缝、合拟二分二至”循环”的功能演示。

        此全新的手势解释,有对三星堆祭祀坑大发掘后人们曾以困顿方式解读大立人“将巨手抬置于胸前”、系“握有什么东西”之“握”的用语等,予以置评;即以颠覆式新解,质疑其错误的四种旧问与旧释。
 楼主| 发表于 2023-2-23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2-23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同意见一:那些将青铜大立人特有手势称为“握”之前提下,出现了误导;既在解读三星堆文化中产生了“手崇拜”的歧义,又形成了四种尴尬的说法。①手握一种内圆外方筒型玉器而祭祀着苍茫大地,此礼器称“玉琮”,象征着权势。然而,玉琮本身的直立结构,并不能让巨手在无同一轴心的不对称条件下去被该双手握住;这是尴尬之一。②手握有象征财富的“象牙”,却仍不能由弯曲而不对称的大立人双手所握住;这是尴尬之二。③手握有“一条蛇”?可是巨大的双手岂能去握住一条并不匹配的蛇?这是尴尬之三。④手握有类似彝族巫师“法具神筒”?这却与笔者所见彝族“法具神筒”呈现小巧玲珑的实物形象(外形像玉牙璋造型的彝族神筒装有“神签”、其细小竹签一般不超过30根)大相径庭?这是尴尬之四……

        不同意见二:这些象征权势和财富的玉琮或象牙、或象征图腾之“蛇”、或作为能调动军队符信“像牙璋状(三星堆博物馆中就有一件国宝级的玉牙璋)之王权级别”的神签筒,都不可能让三星堆青铜神殿的武士和下层巫师们(图63、64)去掌握;鱼凫女王岂能让下级臣民群体去热火朝天地学习着只有氏族首领才能掌管驾驭国家的权术?由鱼凫女王向臣民们传授东西或知识所表演“将双臂平举于胸前”的这类手势、或要求去“被实际学习”的对象,只能是文化、是历法、是意识;绝不是权势、财富、图腾与神签等。

        我们现对过去描述三星堆大立人手势所用“握”字,建议可改用“空心环抱”一词。因为从语文角度了解“抱”的字义,指用手臂围住或其它方式围绕、环绕。“握”的字义,则指手指弯曲合拢、表示有东西被攥在手里。若使用“空心环抱”词语,既能体现其“环”与“抱”均有空心形态而与文物实况相似,又能避免用“握”之字义产生像“有东西被攥在手里”的不当义项。

        不同意见三:又针对三星堆大立人的手势,去分析描述时到底宜用“抱”字或“握”字,还是用“空心环抱”一词才贴切?我们认为宜使用“空心式五指掐算”,更有利于代理其称谓:因由三星堆大立人呈现“将巨大双手抬起置于胸前的特有姿势”时,先呈左右手臂围绕、环绕而置于胸前之“空心”的状态;接着,才有抬起一双“近乎相向却不对称、不在一个平面上或不具有同一轴心”的巨手,再由成空心状的手指相围住;而非“有东西被攥在手里”像被“握”、被掌、被控的状态。因为这个“攥”字不只是一简单地动词,含意更是指用手紧紧抓着、握住或抓稳某物,是对“握”字的生动注释。在抓字中含有的“爪”,意为“手指屈曲用力稳住活动物体”;其造字本义,指“用手拿稳物体,以防滑落”。在语言的动态表达中若使用“抱”字、“握”字,都暗示着有“物”在手的掌控之中,这与使用“空心式五指掐算”一词,其含义与功能有明显区别(既有“空心式”的前提,又有“五指掐算”的形态,均在说明手中无物状)。

        不同意见四:再来认真观察大立人双手的形态,所呈现的“空心式”状态,常会给人留下“是一种手势,手里并没有拿东西,好像是某种动作”的直观印象;但是此空心式印象,并不是手指呈交错状、屈曲用力、有被抓住的物体;即未必然表示着“确有东西被攥住或握住在手里”的形态。此“空心式”形态,给人留下的基本印象,就是手中无物。

        面对“大立人双手抬于胸前却未抓住什么东西的姿势、双手中空荡荡”的文物实况,《三星堆导游词》所原创“抱握”一词的用语,就比用其他人使用“握”字的用意更逼真。本文要用“空心式五指掐算”的新词来解读,是提倡重新认识曾被人们误解三星堆人在向青铜大立人学习拿什么东西的手势、发展为是在“学习历法常识”的新论或新解。
 楼主| 发表于 2023-2-24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2-24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2-24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2、综合指证青铜大立人必是女性与历法大师的依据

        前面已举例说明了大立人文物是表现女性的证据,既有青铜大立人像后脑勺的两个大孔可用于妇女插簪以束笄发,又有此人像右腋下两孔与腰背之穴可“三孔同用”而合并携带“象征后代的襁褓”去主持举国祭祀;再加上还举例青铜大立人其双手双脚均戴镯的典型特征,可肯定该人像就是妇女;则让青铜大立人有了“人神一体·天数一体·年(秊)的形象”之历法大师的文化背景。因历法大师巨大双手的指节纹理清晰,能识别出28个指节;此明显由人的指节“28节”与妇女月经隐含其周期“28天”这一对明、暗的象数,都匹配于最早太阳历一年计364天、分成13个月、每月28天;所以,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是古蜀古夷人进行妇女月经历法或人体指节历法、即“二合一”的13月历之人体历法或太阳历法的最佳演讲者。仅就这一部分情况而言,此人像就可拟历法大师;何况图62还反映出青铜大立人能以双手双脚共20指(趾)能关联着18月历,能再以巨手共十指的情况指示其10月历的存在。在如此能指代着整个太阳历体系全部三种历法的功能演绎者之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我们为其赋予“历法大师”新身份称谓恰如其分,并非夸张。

        (二)大立人像以形体演绎太阳历塑造出“人神一体·天数一体·年(秊)”的形象

        查阅本文前面曾称的“第三篇作品”,即《青铜立人像(精品)》,载于《道客巴巴》,作者却不详。本文对该作品感兴趣的内容,由下列截然不同的两组描述所构成。

        第一组,是同意该文章中“东方巨人——青铜立人像”之概要。在该概要中,公布了有关“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有关的高度数据”:出土于广汉三星堆二号祭祀坑,修复后的立人像底座高80厘米,人像高172厘米,冠高10厘米,人像及底座通高2米62,重180公斤,铸造的历史距今已有3000多年,如此庞大的青铜巨人,迄今为止,在国内出土的商周文物中,尚属首例;因此被誉为“东方巨人”……是这第一组有关大立人的高度数据,为我们提供了去主动变造出本文图62的多种数字依据。

        第二组,是不同意该文章针对大立人巨手含义所总结多位行家之六种说法中的前五种,仅有其第六种说法“它只是一种手势,他手里并没有拿东西,好像巫师在做法时的一种动作,就是在不停的比画”的一些内容,与我们的解析近似,却又存在几个区别:①此第六种说法中的“他”,是针对男性的字;我们认为青铜大立人像文物非男性,而是女性,是鱼凫王朝数百年历程(鱼凫王朝繁荣时期属三星堆文化第二、第三期,年代为公元前1700~前1200年)中众多女王之某位女王的形象化身。②句中“好像巫师在做法时的一种动作”之描述,却并未印证其“青铜大立人将巨大双手抬起置于胸前的姿势”、为何就“像巫师在做法时”的动作——因为“青铜大立人将巨大双手抬起置于胸前的姿势”在我们眼中,却是另有深意;故笔者以为该“巫师在做法”的语句,仅仅是一般地猜测,却缺乏进一步举证。③可另见到三星堆出土有一青铜兽首冠小立人人像右手,小指翘起来的姿态;这才像巫师在掐算、在“做法时的一种具体动作”?
 楼主| 发表于 2023-2-24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2-24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1、青铜大立人文物具备能推测为“人神一体·天数一体·年(秊)神圣形象”的基本依据

        曾被称为“消失的古蜀文明”,真的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吗?由碳14检测,可追溯到公元前1200年的三星堆铜人像和铜人头像、包括青铜大立人像,无疑由曾高度发达的古蜀古夷人所制造。

        青铜大立人像文物是世界上第一座无外力支撑的大立人铜像,在三星堆文物群中是最具影响力的醒目器物。众多专家学者曾共同推测此文物人像是一位大祭司(巫师或毕摩)、君王,甚至是神的塑像?三星堆博物馆将其称“群巫之长”已得到社会认同,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上古祭祀中的夏人、商人或同期古蜀人皆有的共识,就是企盼从先祖那里寻求精神的指引和心灵的庇护。古蜀人的国民之魂,来自三星堆的文以化之;古蜀国的国家之神,来自三星堆的文以铸之。称此“群巫之长”的青铜大立人像文物为“神的塑像”【如图51的注释有称:神星一体的青铜大立人……此图解说中,视“上神(以人像拟之)下星(拟大暑时节北斗星‘魁’部斗口向下变形图)”】或“人神一体(青铜大立人在表象上是人的形体、在本质中却拟‘有神之精神入住在内’的载体)”,恰如其分。

        青铜大立人像既能被人们推测是“神的塑像”,而大立人本身又是能全面演绎古蜀太阳历体系共三种历法之大师的人像;这样的人像,就是人神共体。此大立人人像肢体语言所意会内容的多样性不同,能吻合着与古三历相关天文数目的象数符号,能代表着古蜀在探索宇宙、天文、历法之旅中,皆迈出了大步伐,具有特定“天数一体”的科技基础。因而三星堆的这位青铜大立人像,实际上在兼有“神像·人像”形象相统一之“人神一体”时,还可与加上“天人合一·天数一体”的又一形象相综合,升华为“年”的象征。

        (1)当这类综合面貌构成时,两种与“年”有关联的数据,便凸现在图57的④中。现连琐复述如下:

        将“28”这样的“数”,加上“18”这样的“数”,和为“46”。因位于青铜大立人人像脚下底座第一层“小斗图腾”是四方的,即四面都有由“两个‘9’与四个‘7’”相加所得“46”这类“数字符号”;若再将此“46的‘数字符号’之象数”乘以表示四面之数字“4”,则“46 × 4 = 184”;这个“184”若用于日期的计量,它是古今人士均可在三星堆实际测量“从夏至-冬至(含夏至的当天而不含冬至的当天)时长为183.41日”的近似值——如此近似值,是由图57特定长方框象数所具有“数 理 ”意义的又一种体现?

        接着回顾图62左侧,注释了青铜大立人的人像高度是182厘米;如果我们不谈“厘米”这个现代的长度单位(带入此长度单位会出现新纠结)而只谈182的数据,则是从秋分到春分的半年时间即182(天)……

        若此184天+182(天)=366天,恰恰就是一个闰年的整体长度——怎么会出现这样的巧合?虽让人惊诧而有待再认知,却给本书以启示:将青铜大立人称为具有“年(秊)形象”的道理、与将它们合并起来再称之为“人神一体·天数一体·年(秊)形象”的依据,既在于此“两个半年数据相加的结果”,又呼应着以各拟为半年之一阴一阳的青铜神兽能模拟着一双“年兽”在青铜神坛的年轮上循环……

        自然界能体现年轮的事物,早就自然地存在了很久很久。但是在很早很早以前的远古社会,古人并不知道什么是历法。是昼夜交替与寒暑变化的自然现象,使人与生物形成了多样的生物钟。为推动社会的发展,氏族群体的能人渐渐明白了不误农时农事的重要性;应以一种方式来记录时间与掌握寒来暑往的变化规律,历法知识的社会需求,就这样因为需要、渐渐地产生在氏族社会的少数精明者之中。

        与唐虞时期和夏商两朝时间相近并创造出三星堆文化的古蜀古夷人,有着崇拜先人近乎于崇拜神灵的习俗。在与夏商时期对应着的鱼凫王朝,“人与神”的形象几乎具有平行地位;此时的古蜀国在精神世界中,洋溢着神话国度的氛围。由三星堆出土的一大批神秘文物群表明,这里信仰着一种崇拜光明、敬奉太阳神灵的文化。当那些与唐虞时期称“载”和“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的“年文化”反映在古蜀的地方文化中,就是古蜀人以别样方式记录着“年周期”的三星堆太阳历及其应用。

        太阳历作为一种历法系统,从属于更高一级的天文科学或地球的天文学;历法科学是根据天文周期,安排年(季)、月(旬)、日(时)等关系的科学法则。在此法则中,主要包括用年、月、日计算时间的方法;历法的宗旨,就是精确测算日、月、年的时间长度与合理组合它们之间的关系,制定正确的时间序列,以利于人类安排生产和生活。

        (2)年是时间科学法则的“纲”,月和日是该法则下一级和再下级的“目”;有“纲举”,能“目张”。
据《百度百科》介绍:中国的“年”字,最早的写法是一个人背负成熟的禾【就像图66中的甲骨文、金文或小篆字形(注:此禾实为黍、果实淡黄色,去皮后叫黄米,煮熟后有黏性,是远古重要粮食作物)】的形象,表示庄稼成熟,即“年成”。因此古代的“年”字,是把此字放禾部【像图66中的宋体:秊】……

        “年”在古代中国传说中,原本是消灭凶猛怪兽“夕”的神仙。“夕”在的晚上来伤害人,神仙“年”与人们齐心协力,通过放鞭炮赶走了“夕”。人们为了纪念“年”的功绩,把腊月底那天叫“除夕”,即除掉了猛兽“夕”。为了纪念“年”,便把正月初一称为过年(引证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除夕的故事》, “夕”是怪兽,“年”是神仙,是好的与吉祥)。笔者眼中所见古蜀文化中的“年”,并不是以中原文化为源头之《除夕的故事》所称为“神农的孙子”,更不是全盘由一套虚假感觉所组成的传说一、传说二、传说三……总体上归于虚幻,不只是云里雾里而摸不着、看不见;即古蜀文化中的“年”,应当是吉祥物。

        象征喜庆的年节氛围与习俗的“年”,这样的吉祥物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存在于三星堆博物馆的文物群中;只不过,在以前未曾如此认识。现可列举其文物实例,既可以青铜神坛底层的一对青铜神兽拟为阴、阳二物之“年兽合体”,推动着二兽脚下椭圆形轨道的时间年轮、在宇宙中生生不息地运行;又可以青铜大立人底座第一层象数之和184可体现184天、青铜大立人人像身材虚高182(厘米)可体现的182天,另行综合作为“年(秊)神灵”之“人神一体·天数一体”的形象表达。
        十分奇特:三星堆青铜大立人与青铜神坛中的青铜神兽这两件能各自独立表现“年”的知识之上古器件实体,恰恰又都是能完整模拟古蜀三种太阳历和表现“三星堆完整单一‘象数’数字”的两件文物载体。

        相比之下,青铜神兽之阴、阳二个年兽(半年之兽)在模拟古蜀三种太阳历方面,不如青铜大立人作为“年(秊)”神灵的形象那样生动;但在表现“三星堆数字”方面,由青铜神兽二个年兽(半年之兽)身躯中体现的数字形象,则比青铜大立人人像文物的象数形式更像自然数数字的字形。如果说本文将这二者青铜文物各自体现“三星堆数字·三星堆太阳历”的长处都提出来,再综合理解;这样的“三星堆数字·三星堆太阳历”物证,就可以构建出一个趋于完美表现“三星堆数字·三星堆太阳历”的理想型物象了。
 楼主| 发表于 2023-2-25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2、青铜大立人像是王者是女巫和能近取诸身演绎“人体‘古三历’”数目“象数”依据的历法师

        (1)社会已认同青铜大立人作为君王和巫师的两个身份,在此基础上,笔者增加了再解释其青铜大立人身为女性与历法大师这样的两个新身份或新谜底。

        (2)我们在图解青铜大立人文物特殊图符内容时,既运用了符号学对象应体现“抽象性、普遍性、多变性”的三原则,又在文物形态上对应了具有“象意·象形·象数”的三特征……启用这些原则和特征去解析青铜大立人或青铜神兽、或延伸解析三星堆博物馆由众多文物所隐喻着这样或那样的、与天文历法有关的具体物件,就能演绎为一把又一把新钥匙、好钥匙,能打开一扇又一扇尘封数千年的三星堆知识之门。

        (3)青铜大立人奇特手势能体现上古图符“抽象性、普遍性、多变性”的三原则

        根据图62的特定图形符号,即“以青铜大立人像作为女王女巫女历法大师这类特定的时事人物图形”为主要对象,可解读青铜大立人的文物意义是在传递古蜀国祭祀活动“创造有太阳历体系信息的视觉符号”。通过展现这些符号,能将上面两个新谜底去结合于研究的新方法、再逐一铺开其谜面——这样的铺开,需要将上述三原则贯穿在图解青铜大立人奇特手势的深刻内涵之中。

        ①这双巨手属抽象性作品    青铜大立人像文物身上的这双巨手,属反常规而特别巨大的一双手;因此,这双手只能属鱼凫艺术家为着重传播天赋异禀的鱼凫女王具有特异功能而特别夸张的一双艺术之手、抽象之手;此外,这双大手还具有能演绎像图56:大立人左手“以四指与三指缝排列六时节”顺序,右手“以三指缝拟阳光二分二至”回归移动……

        ②这双巨手对体现与“十”有关的数目印象或计数方式具有启发思维的普遍性    大立人的左、右手各有五根手指,而双手手指之和自然体现与“十或10”这样数目或数量有关的关系,能反映着数字还未正式出现前、“象数”意识在上古社会早已存在并试行应用的普遍性:这“十或10”根手指,既“象意”于绳结计数而明确的有以“1~10”根手指为计数对象,又“象形”于“小孩掐指计数”的数数初级形式,还能以让人看懂从数实物开始、而计“左手五指、右手五指,和为十指”的数的运算——把“象数”的对象当作数来计算,促进着人脑将具体数量转化为抽象的计算,这无疑对人类数学知识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③这双巨手能指示10月历和13月历和参与到对18月历演绎中而突出具有能力多变性的证明    青铜大立人巨型双手共十根手指,由本身就是历法大师青铜大立人文物可以特定的“十指”抽象概念,去指代10月太阳历这类具体事物的象数意义;这样的指代作用,在逻辑上具有存在的合理性而不可否认。同理,大立人双手的指节纹理很清晰,共28节(每个人的双手手指均有28个指节),可拟古蜀最早太阳历之13月历一月周期的28天;即也能指代13月历。此外,大立人双手的十指与双脚的十趾之和、为“10根手指与10根脚趾”的“20根”,亦可指代着18月历之月以“20天”为一月的历法周期。

        3、运用三对“象数数目13、28,18、20,10、36”是求解大立人文物蕴藏着神明含义的小钥匙
        这三对象数,首先是从三星堆人依序创造有13月历、18月历和10月历这三种太阳历中,提炼出来的。

        古蜀古夷的第一种人体历法,即13月太阳历。这是出现在母系社会而尚不很准确、最早的太阳历。此历法一年只为364天,分13个月,每月28天。此“13(月历)、28(天)”,是该历法关联的关键数字。

        古蜀古夷的第二种人体历法,即18月太阳历;其出现的时间是晚于13月太阳历,早于10月太阳历。推测此历最晚,是出现在三星堆第三期文化早期的太阳历。此历法一年365天,分18个月,每月20天;剩下5天为“无用日”或“禁忌日”,置于年末。此“18(月历)、20(天)”,是该历法的关键数字。

        古蜀古夷的第三种人体历法,即10月太阳历。这最晚是出现在三星堆第三期文化晚期的太阳历。此历法一年的平年为365天,闰年为366天;4年一闰,全年共10个月,每月36天;剩下5天或者6天分配给“两个年节(火把节、过年节)”。“10(月历)、36(天)”,是该历法关联的关键数字。

        4、人类创造的数字与文字具有关联性

        早在《三星堆导游词·青铜馆》“第五单元 烈火熔金—三星堆冶炼”的介绍中,就有“这种菱形的眼睛颇为引人注目,它们有的由四部分组成,有的由两部分组成,也有完整成型的,从这些数字几何等分上可以看出古蜀先民对数学和几何学已有一定的认识。”

        在此语句中,提到在三星堆文物造型中含有“数字几何”、“数学和几何学”之类的用语原本很重要;可惜,未能深入去解析出在三星堆什么文物中、有什么样的“数字”类型;属于浅尝辄止,未有实例举证。

        杨玉田先生《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文字、数字、符号和用其表意组合的总称》(2014-03-24发表于“360doc”),揭示着“文化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现象的文字化、数字化、符号化的总称。人们把客观事物和社会现象‘化’做了文字、数字、符号——这一人类创造的,后人学用的交流载体。”我们评价此文章有长处,但“文字、数字、符号”的顺序可能有颠倒,或宜反过来说是“符号、数字、文字”的排列顺序。笔者的这一思考,与《群文天地月刊》2011年第3期作者朱俊虹在《汉英数字文化比较及其翻译·摘要》所称相近:数的概念来自于大自然,来自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探索而得来的,它是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与总结出来的,是随着人类文明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我们简单地概括为:“人类文明始于创造文字,文字创造始于数字【当代语言学家赵世开(1926-2010),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的《语录》】”。

        在人们现有认识的三星堆文物中,虽有被疑属象形文字的字符,但至今未肯定。由于人类社会对数字的探索早于对文字的创造(最早的绳结计数有若干万年历史),由此可推测,在几乎无文字的三星堆文化中,可能已有类似数字却不直接是数字、但仍能隐喻含有数目的、像数字而非数字的数,可简称为“象数”。

        本书已在解析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和青铜神兽和满是图案的玉边璋等文物中,发现了“像数字而非肯定是数字的数”,即象数;而前文《天数一体的三星堆青铜神兽与青铜神坛》,已指出体现在青铜神兽身躯中的“《三星堆数字》是高度艺术化的数字,这十个自然数的整体象数,比阿拉伯自然数字要早约两千年。”
 楼主| 发表于 2023-2-25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站在名人肩膀上:窥视大立人像的“完整自然数字和古三历”象数纹饰之意象

        (一)《三星堆出土青铜高台立人像观瞻小记》对本文有启蒙与提升之效

        发表在《中华文化论坛》2005第4期的《三星堆出土青铜高台立人像观瞻小记》,作者是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者、百家讲坛人物王仁湘。其文采与笔锋,皆受到青睐。该文的头两句,就很不一般:“青铜高台立人像,是三星堆出土最引人注目的文物之一。它光华熠熠、体势巍峨,它蕴意奇诡、气韵磅礴,在考古家而言,它在中国古物中真是前所未见。”如此短小精悍的开篇语、神采飞扬,获笔者的喝彩与点赞。此文章中三个提纲挈领的标题“稳步远眺  姿容庄严、    衮衣绣裳  华服嵬冠、   神耶王耶  身地高崇”,表达出全文对青铜大立人之身份居崇高地位的肯定,体现着高贵与权威(大立人的四龙外衣,古称作衮衣)。

        2016年12月,文物出版社出版了王仁湘《半窗意象-图像与考古研究自选集》。其入选于该《选集》的前七篇文章中,就再版有《三星堆青铜立人冠式的解读与复原-兼说古蜀人的眼睛崇拜》(在本文中,以下简称《眼睛崇拜》)(发表在《四川文物》2004年第4期)和《三星堆青铜高台立人像观瞻小记》(在本文中,以下简称《观瞻小记》)等。这两篇,已当作被笔者借鉴与评论的要点对象。

           虽然我们十分赞赏与愿意学习名师的文采,然而从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出发,却仍需要一分为二,梳理出这两篇文论可借鉴与或可需要补充解释的两个方面。本文对这两方面的表示方法,皆是:先列举出具体文论中被关注的要点(含正反两面、并在其文字下面均“加下划线表示重点”),再紧跟着附上笔者所受启发的点评(用小括号内的内容、表示其点评或改进),以表心迹。

        我们认为:在神秘感很浓的三星堆文化中,隐含着太阳历体系的大格局。为将被神秘感遮掩着“太阳历体系大格局”中的科技灵魂揭示出来,本大标题要分别针对“发现《三星堆数字(完整的自然数字‘象数纹饰’)》与《三星堆古三历‘象数纹饰’》”这两方面内容,去相对深入地展开讨论。

        1、《观瞻小记》对我们“解读青铜大立人像肩负历法大师职责”有借鉴和引领之功

        三星堆遗址青铜重器的代表——青铜大立人像,作为世界“铜像巨人”轰然现身三十余年了。面对这件惊世骇俗的国宝级文物,由考古界、史学界和文化界乃至于民间学者等对该人像身份之谜的认识,进行了长期探寻,但获得的真知并不多;即便一些文论中对大立人身份已有几近合理的某些推测,却更少有人去解析出该著名青铜大立人的行为之谜……而探索“三星堆数字·三星堆太阳历”,属本书的两种新议题。

        相关旧识中一般认为:三星堆青铜大立人的人像,是古蜀国至高无上的国王、或是掌握神权的大巫师、再或是国王兼大巫师在主持祭祀等等;这些评价,将此人像文物描述是集王、巫二者身份于一体而最具权威性的领袖人物,是神巫之权与王权最高权力两相结合的象征……这些种种推测,看似在理,却都不尽合理;有的言论,还与我们的新推测相去甚远。

        通过学习名师的上述篇章,我们试图用系列新思路与新证据,去将学者们以前曾推有认知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像的文物意义串联起来;力图以新的图说方式,与大家一道进入“能看懂”的境界。因此,我们要用新词句去描述青铜大立人像的形象,去整理出以“身穿龙服、半人半神,女性巫师、演绎历法;立表测日、手拟游标,跣足交斗、神通天地”之女王外表,蕴含着可揭示“天人合一、天数一体”的文化新内涵。
由此新词句、新内涵与体现着新的逻辑关系,一部分本就来源于受阅读《观瞻小记》要点的启发。

        (1)引用《观瞻小记》的要点举例

        ①青铜高台立人像,是三星堆出土最引人注目的文物之一……它或许是一代古蜀王的雕像,或者是古蜀时代某个神明的象征……(激发笔者由此引申出“人神一体”的新用语)……

        ②稳步远眺  姿容庄严……看看是否能由一些细微之处寻找到真正的谜底……(引导笔者能手持在三星堆博物馆购买的“青铜大立人像文物工艺品”,在反复观察中从细节上既得到启迪,也另有异议)。

        ③……立人像体态修长,端正直立……立人像虽有华丽的冠服,却是裸露十趾……(让笔者强烈质疑大立人像“裸露十趾”的现象引发出“脚神秘”——解析其原因,是要顺应展示18月太阳历法等所需);跣足而处,两足左右平齐正立。它的足下是两层高台,下面是一个斗形方座(促使着笔者将“跣足”与“斗形方座”二词结合,得出上面新词句中的“跣足交斗”新内涵——指大立人赤足站在北斗图腾之上)……仔细看一看立人的脸庞,它是头著高冠,刺簪束发(此处“刺簪束发”,提醒根据大立人后脑勺有两个大孔穴,是供妇女 “用簪子将所束笄发、刺插入‘双斜孔’中而固定”,成为判定青铜大立人是女性的重要证据)……衮衣绣裳 华服嵬冠……半臂外衣纹样最精,纹样分为两组,以前后中线为界。前后中线构图相同,用相间的一旋一圆的眼形图案组成垂直纹饰带(本文图51与图62大立人像正面与侧面的线描基本图、是在三星堆博物馆拍的图片),将外衣中的图案分为左右两组。左侧一组为排列成方阵的4条龙纹,龙纹两两相背,龙吻呲咧上昂,龙爪紧握为拳,龙翅高展,龙鬣飞扬,迅雷疾风,威之武之。右侧一组为竖向平行排列的两排兽面纹,构图简约,稍见眉目而已(注:在图62右下方,用了9条直线从“注释的文字‘九’引出,指向9个构图简约、稍见‘耳、眼、头、羽’的‘鹰纹像’”;另在图68-1左侧和图68-2左侧,各有9条直线从“注释文字‘九’引出,指向9个构图简约、稍见‘耳、眼、头、羽’的‘鹰纹像’”)……
 楼主| 发表于 2023-2-25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2-25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