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南郭散人

[诗词歌赋] 寻诗问道——田园牧歌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9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找回来了,丢失了些文字,如果文中有错漏不顺之处,请谅解为是。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9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达于神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芦苇莽苍苍,白露亮晃晃。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我的那个她, 婷婷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逆流相追寻, 弯绕太漫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顺流相追寻, 仿佛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芦苇正萋萋, 露霞相映碧。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我的那个她, 水草望无际。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逆流相追寻, 崎岖难歇息。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顺流相追随, 仿佛石上憇。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芦苇郁葱葱, 露珠润无穷。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我的那个她, 岸边影朦胧。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逆流相追寻, 曲径何时终。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顺流相追随, 沙洲怨匆匆。
    用芦苇、白露渲染出一派凄清的景象,就是为了衬托出我心中的那个她,她肯定有一种强大的吸力,才会使我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一会儿在水对面,一会儿在水之湄,一会儿在水之涘,她的一切情况,都在想象中不离不弃不远不近。神思精巧,画面凄美艳丽,被人评为《诗经》第一,第不第一倒可争辩,但达于神却一点也不少。
    杜甫    《醉时歌
诸公衮衮登台省,    大官整装入朝堂,
广文先生官独冷。    广文先生坐冷房。
甲第纷纷压粱肉,    高门大户厌米肉,
广文先生饭不足。    广文先生饭不够。
先生有道出羲皇,    先生推易知过往,
先生有才过屈宋。    先生诗文楚辞行。
德尊一代常坎轲,    道德楷模多穷酸,
名垂万古知何用!    名传后世今难堪。
杜陵野客人更嗤,    我与你比人更笑,
被褐短窄鬓如丝。    破衣蓬头遮无帽。
日籴太仓五升米,    每天买米十几斤,
时赴郑老同襟期。    抽空来会老孤贫。
得钱即相觅,        有钱即相邀,
沽酒不复疑。        酒肆图一饱。
忘形到尔汝,        醉中忘你我,
痛饮真吾师。        痛快才是道。
清夜沉沉动春酌,    清夜清寒饮清酒,
灯前细雨檐花落。    眼观细雨慢滴漏。
但觉高歌有鬼神,    高歌狂吟鬼神助,
焉知饿死填沟壑。    管他饿死埋何处。
相如逸才亲涤器,    天才相如也洗碗,
子云识字终投阁。    识理子云跳楼板。
先生早赋归去来,    劝你仿效陶渊明,
石田茅屋荒苍苔。    故乡茅屋等你亲。
儒术于我何有哉?    诗文有用难裨补,
孔丘盗跖俱尘埃!    孔子大盗都成土。
不须闻此意惨怆,    别听我言泪将出,
生前相遇且衔杯。    今生有缘醉兀兀。
    诗圣最好的诗不是他用功极深的格律诗,而是长短句古体诗,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画马歌》《八仙歌》等,语杂豪放,故无衰飒气味。诗评家极推重这首诗《醉时歌》,说它“清夜以下,神来气来,千古独绝。”“清夜四句,惊天动地。”这篇赠诗不是一般的叹老嗟卑、牢骚怨谤,而是伤时钦贤之作。激烈的郁结而出之以蕴藉,尤为难能。末段慷慨高歌,显示放逸傲岸的风度,使人读起来精神振荡。起句突显张扬,结句归于隽永,让人吟咏难忘,极象诗仙的宏恢恣肆。
    李白的《将进酒》《蜀道难》《梦天姥》为神品三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为神品绝调。还有很多达于神的诗,有空慢慢寻找体会吧,就在三唐诗人中。三唐是初唐、盛唐、中晚唐,要是愿意读古文诗经》中的《国风》是首选,毕竟那是源头,顺源而下,才不会迷失方向。
    达于神,是一种高度和广度,是一种心灵的感受,看到了,感觉了,与别人有同样的情怀,但你说出来了,说得恰如其份,便能引起别人的呼应,大有痛快沉着,舒奭爽朗,又引起绵缠裹胁的神思逸想。神寄于情,情出于怀,怀抱空阔幽远。
下节、传于趣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9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丢失了一段题解文字,记不完写了些什么东西,就这样吧,请谅解。

发表于 2014-12-29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郭散人 发表于 2014-12-29 10:38
达于神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芦苇莽苍苍,白露亮晃晃。所 ...

醉时歌起句那四句活脱脱画出形象,甲第纷纷压粱肉, 高门大户厌米肉。好鲜明哦!
新的一年到来了,祝先生全家顺利康乐。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0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696967911 发表于 2014-12-29 20:14
醉时歌起句那四句活脱脱画出形象,甲第纷纷压粱肉, 高门大户厌米肉。好鲜明哦!
新的一年到来了,祝先 ...

也祝斑竹兄新年好!
    杜甫的《秋兴八首》和一些律诗,也是达于神的。但是与长短句古诗比,要梢差那么一点点,有点拘束。李白的乐府诗和长短句,更是神情遄飞。
再问新年安好!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0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传于趣
    趣有情趣、事趣、物趣、理趣,情、事、物、理发得好,便可相映成趣。
                  《河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说黄河宽?苇筏便可航。
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说宋国远? 踮脚可眺望。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谁说黄河宽?小舟难隐藏。
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谁说宋国远?半天便到堂。
    世界最远的距离,不是山隔河限宇空宙长,而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而最近的距离,哪怕山隔河限宇空宙长,只要心通,便无阻隔。这便是情趣。此所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也。
                    《褰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如果你想我,提衣过河来。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你若不想我,他人就
会爱
狂童之狂也且!             张眉逛眼莫发呆!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       如果你想我,提衣涉水来。   
子不我思,岂无他士?       你若不想我,他人更会爱,
狂童之狂也且!             傻啦巴叽还等待!
    这是有后续故事的前奏,轻巧的挑逗勾引,下面的故事肯定精彩。另外,事趣还包括大量的抒情叙事诗,以事起兴,以事抒情,如诗经中的《七月》《公刘》,汉后的《木兰辞》《孔雀东南飞》《三吏》《三别》《长恨歌》《琵琶行》《圆圆曲》等等等等,这是事趣。
    李白《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
    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
    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
    迦叶本是个少见的中华复姓,也是西天佛祖十大弟子之首;青莲居士是李白在俗修行的法号,偏又是个有符箓的道士。他这首诗是愉快的调侃,并以金粟如来为自己后身相许,傲岸权贵。金粟如来就是地藏菩萨,妙吧!敢这样写,除了李白,不会有第二人。这也是事趣。
                《螽斯
螽斯羽,诜诜兮。        蚱蜢翅膀飞, 成群来又往。
宜尔子孙,振振兮。      它的子孙多, 繁盛又兴旺。

螽斯羽,薨薨兮。        蚱蜢翅膀飞, 哄闹又拥挤。
宜尔子孙,绳绳兮。      它的子孙多, 绵延在一起。

螽斯羽,揖揖兮。        蚱蜢翅膀飞, 铺天又盖地。
宜尔子孙,蛰蛰兮。      它的子孙多, 多得无止息。
                 《青蝇
营营青蝇,止于樊。      营营苍蝇飞,停在篱笆上。
岂弟君子,无信谗言。    谦蔼的君子,莫信谗言谤。

营营青蝇,止于棘。      营营苍蝇飞,停在枣树上。
谗人罔极,交乱四国。    谗人无标准,四方都搅黄。

营营青蝇,止于榛。      营营苍蝇飞,停在榛树上。
谗人罔极,构我二人。    谗人无是非,反目亲不象。
    物趣的最高境界,是所吟咏的动物静物,要与人的感情神思相互激发,产生感动人心的效果,除此而外,要物何用?
         苏轼《洗儿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朱熹养观书有感二首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北岛《一切
    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
  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
  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
  一切语言都是重复
  一切交往都是初逢
  一切爱情都在心里
  一切往事都在梦中
  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
  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
  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
  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
    北岛的这篇诗有二字一顿挫的音节,有大量传统因素在起着支撑的骨架,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把深奥的道理用轻巧的、沉重的、华丽的、硬涩的、畅快的、愤慨的、赞美的、诅咒的诗句表现出来,正如男旦女须,要达到动人的效果,让听的人能会心一笑后深思,深思后能有所得,极难。宋诗不如唐诗,便是在诗句中说理。宋诗是让人思想,唐诗是引人品味,优劣自见。诗歌不是讲理的文体,切记切记。
    情神趣高度统一的诗,便是绝品,达到这个水平的人不多,推荐读一点古诗集,《诗经》《古诗十九首》《三曹诗选》《三谢诗选》《陶潜诗选》《李太白全集》《杜工部全集》《唐诗三百首》。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添一句:品味诗经三百篇,寻源追流好放歌。
下章、《国风》中的国风是什么意思

发表于 2014-12-30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郭散人 发表于 2014-12-30 09:25
传于趣    趣有情趣、事趣、物趣、理趣,情、事、物、理发得好,便可相映成趣。          ...


谢谢先生指出所读的精品,实际上陆续的也多过一些,不系统而已;现在有些时间了再来补补吧,能读多少读多少;、
问好。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1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696967911 发表于 2014-12-30 21:02
谢谢先生指出所读的精品,实际上陆续的也多过一些,不系统而已;现在有些时间了再来补补吧,能读多少读 ...

    闲来无事时读点古诗文,虽无老师讲解,自己揣模,也可以捡个漏。就如逛古玩市场,挑自己上眼的东西欣赏。虽然时过景迁,正是与古画一样,越老越值钱。这与油画国画差不多,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喜欢国画,尽管油画传入中国超四百年,一样难入“寻常百姓家”。传统诗词与现代诗词的差别,大约就和国画与油画的差别那么大。问好!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1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国风》中的国风是什么意思
    有人会以为这是个脑残的问题,会说“国风”嘛就是各邦国的民歌嘛,这还不懂?也敢来这里卖弄打药。其实你还真可能不懂。我再问,商末周初有多少邦国?风了多少地方?你们绝对说不清楚,别说“商三千周八百”的老话,安心听我讲,保证让你们茅塞顿开,知道点你们不知道的知识。
    有一部古书叫《周礼》,《周礼》是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一部大著作,是古代儒家主要经典之一,是周公制定的,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故本名《周官》,又称《周官经》。另一说是王莽建立新朝,托古改制,将《周官》改为《周礼》。郑玄作注后,与《仪礼》、《礼记》并列为《三礼》。宋代列入《十三经》,遂成为中国古代科举经典。还有一说《周礼》是伪书,这些烂帐统统可以不听。我认为就是周公时代的,否则,孔子教六艺,为什么其中便有《周礼》一科呢。《周礼》中有篇叫《王制》,《王制》中是这么说的:
    凡四海之内九州,州方千里。州建百里之国三十,七十里之国六十,五十里之国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国。名山大泽不以封。其余以为附庸闲田。八州,州二百一十国。天子之县内,方百里之国九,七十里之国二十有一,五十里之国六十有三,凡九十三国。名山大泽不以朌。其余以禄士,以为闲田。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国,天子之元士,诸侯之附庸不与。
    翻译过来就是:
    四海之内,划分为九州,每一州有一千里每一个州内,封建一百里的邦国三十个,七十里的邦国六十个,五十里的邦国一百二十个,共计二百一十个邦国。邦国内名山大泽不分封,其余小块的田土坡地为附庸的闲田。八个州,每个州二百一十个邦国。天子所居的地方在中央(县,读作悬), 百里之国为九个, 七十里的邦国二十一个, 五十里的邦国六十三个, 共有九十三个。名山大泽也不分封。其余的田土用作大夫的俸禄田。天下九州,共有国一千七百七十三国,还不包括天子的三公大夫和诸侯邦国的附庸士人。
    这还只是周初封建的,还有前朝遗留的边远邦国和部落,要远远大于二千个邦国。有人说按制划分,每一州划不出这么多方国呀,这就冬烘了些,这种划分,是互相迭套重合的,比方说四川有五十万平方公里,有三十个地区,有一百九十个县,有一万多个乡镇,你一下就明白了。当时的九州,是《禹贡》中徐州、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那时的四川属梁州,但没有重庆的巴渝。九州中也没有粤、越、藏、更没有西域漠北和东三省,还有南蛮北戎,东胡西狄那些化外地方,所以当时的邦国和大部落,是超出二千或三千个的。这些邦国有八百家参加了武王灭商,周天子便对他们的功劳进行了表彰赏赐---封建,获得分封的各级诸侯,自己再去封地开疆辟土、建城立邦。那周天子封得过来吗?别为古人操咸(闲)心,老祖宗比我们一点也不笨,天子封五级,公侯伯子男。公侯伯子男们再去封自己的功臣子孙,就像自治区内的自治县,自治县内的自治乡一样,但要获得天子的认证,并发给信物才作数,一般是印鉴。邦国内的方国按期朝觐邦君邦主,而邦君邦主按制度朝觐周天子,否则,一不朝罚,二不朝降,三不朝六师移之。
    周初有这么多邦国,周天子怎么管理呢?
    《王制》中是这么说的:
    千里之外设方伯:五国以为属,属有长;十国以为连,连有帅;三十国以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国以为州,州有伯。八州:八伯,五十六正,百六十八帅,三百三十六长。八伯各以其属,属于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以为左右,曰二伯。天子使其大夫为三监,监于方伯之国,国三人。
    翻译过来就是:
    王畿的千里之外设方伯,以五个邦国为一统属,设属长;十个邦国为连系,设统帅;三十个邦国为部卒,设卒正。二百一十国为一州,有州长。八个州就有八个州长,有五十六个卒正,一百六十八个统帅,三百三十六个属长。八个州长各自管理自已辖区内的事,属于天子管的只有二人,分天下为左右,设两个大区长。另外,天子还使大夫担任三监的职务,监视前朝和各邦君主,这三监是每个邦国设三人。
    如果没有这么多邦国,设那么多职务干什么?可知是真的。这就像现在八大军区或政区,下设小一点的政区和经济区,小区下设省、市、县、区、乡,和今天也差不太多。天子将天下分为左右两大区,陕县以东的事归周公管,陕县以西的事归召公管。天子坐下有太保,太傅,太师,这便是天子三监;太保是康公,太傅是周公,太师是姜公。在每一个天子封建的邦国内,天子派三人担任相同的职务,少保,少傅,少师,职务世袭。比如监督殷商纣王儿子武庚的邶国,便有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以后还酿成了“三监之乱”。
    从周初的一千八百个左右的大小邦国,五百来年间到孔子的春秋末期,便只剩下一百四五十个邦国,减少了百分之九十,怎么减的?兼并。兼并大都用战争,但也有用婚姻的,也有用合并的,却没有多少用和平的。所以看历史,读《诗经》,战争诗篇不少。
    古代的国,不是今天的中国,而是自己的邦国,中国是专指天子居住的中央之国,广义一千里,狭义只都城,也就是今天河南省。古代读书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士人先要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学会真本领技能;然后协助家君大夫,管理好自己所归属的家;再帮助家君大夫治理好自己的邦国;最后也是最大的愿望,是协助天子安平天下。
    古代天子帝王安平天下,是有一套帝王之术的,这是一套学问或艺术或技巧手段,其中最绝的就是低职务监管高级别,低职务有权,可直达天听,有升黜权力;高级别有钱,可以行政治,乐,行贿赂汉代以后的刺史、巡抚、钦差、总督、至今天的中央工作队、巡视组,无不以此为借鉴。
    那么“”是什么呢?风就是民歌民言民情,民就臣民的统称,“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只要是天子这个大锅盖笼罩下的一切人民,不管贵贱,都是天子的臣民。臣民所有的言论,是特定社会区域内,共同形城的文化认同,如风吹拂一样,向一个方向倾伏。风过成俗,因地域不同,便有了多样性,统称为“”; 上以风化下,叫王风,下以风刺上,叫国风,因而各邦国的民歌便有千差万别。诗经中只收了十三个方国的国风,再加两个南,周南和召南,所以称十五国风。千万别以为只有十三国或十五国,这个国内还有小邦国,那就不知道有多少了。同样,周初的燕、楚、吴、越,便没收入这些国风中,不是他们没有民歌表达民意民情,也不是他们不行华文汉语,而是太边远了,收来的民歌在无数的战争中散失了。   
    周代有民间采诗制度,让那些男六十岁,女五十岁无夫无妻无子女的人,到各邦国去采集诗歌,采集是学会唱,沿途费用由官家供给。天子诸侯从这些民歌中,可以知道些政治管理的得失,所谓“听音知民情,观舞阅民心”是也。
   《国风》的范围,就是中原及中原周边的地方,最远也就是在今天的山西---唐风。在讲《诗经》的鲁、韩、齐、毛、郑等大家中,《国风》还分为正风和变风,正风是雅调高言,是正统的理论引导,用乐大约相当于美声和民族唱法;变风是因各国的民俗不同而变化多种,乐曲相当于通俗唱法。正风是周南,召南和王风,其余是变风。
    知道了这一点,才会对诗经中的《国风》有些背景知识,这些知识,学校里的老师讲不出来,因为他们也不知道。另外,这些知识,必须参考其它史书逸册,相互启发才能明白,就是说要多读杂书,才可以广博学识知识;写诗么,功夫在诗外,才可以广采兼收。现代新诗不好,不是文体不好,不是文辞不美,而是不厚重不广大,像一张薄纸条那么飘轻乱飞。中国有那么多的宝贝,偏偏弃之不用不借,真让人挽惜不已。   
    所以读我的书,不是自夸,是可以有超出意料回报的。嗯,这好像有点在打广告呵。
(下章、《诗经》新译)

 楼主| 发表于 2015-1-1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诗经》新译
    先说几句。古代讲《》的书,叫纬书,纬是相对于经而言的。经,是先朝圣君贤人的典章言论, 如纵向排列的经线,虽然深长,但横向互不连属,知长远而难知广大,这就需要用纬线把它们联缀成篇幅,才可成疋显文,经有千万,纬只一根。正如讲《诗经》可以参考历史,政治、经济、农事、科技、医巫数术、阴阳、等等等等,只要有用,便可互相佐证发明。这是广义的纬。战国以后百家争鸣,纬书也向两个方向发展,讲《》的纬书中多有新观点新思想,便发展为学术方术,一直延续到今天。而纬书则缩小了范围,只讲卜巫天象殃祥阴阳八字等,叫谶纬,今天也还盛行,如讲《易经》《推背图》《鲁班书》《堪舆》那些命相地理的书。这些东西,诗经中都有,我也会参考引用。
    我用五言译的《诗经》,是305篇足本译解,顺序就按朱夫子审定的《诗经》。因为近百年来对《诗经》都是选译,以译释家的好恶为准,没有一个完整的译解本。我用五言译,是区别于白话口语和韵文,希望保存更多的诗味,语言近量与现代人的习惯用语和理解保持近距离。对其中相当多的释解,多与传统和大家见到的不同,不敢自夸是发现,但至少可证明我是用心读和用脑思考过的,有一些篇章,我也敢说我是正确的。我甚至还敢说,看了那些白话口语的译注,你会觉得味同嚼蜡,连仅有的一丝诗意也被漂洗得荡然无存,看了我的译解,可能会增加你对诗歌的理解,甚至会有作诗的冲动。我的译解基本思路是遵照原意,理清疑点名词,知道此诗的环境范围和目的意义,然后用白话五言译释,希望能被大家接受并喜欢。
   【周南】共十一篇
    题解:
    周朝灭商后,天子所居的国都在镐京,也就是今天西安,因偏居西北,不利于对天下九州的控制,摄政王周公旦便在雒邑设一辅京,加强对各方邦国的管理,也称两京制。河南陕县以东称周南,周天子任命周公监管。周公姓姬名旦, 文王的第四子, 武王的弟弟, 在武王灭商和平叛的过程中有大功, 被封为公爵,所以又称周公旦。 周公的封国是鲁国, 但周公不能去封国, 由长子伯禽任国君, 领侯爵, 而周公旦在镐京担任天子的太傅, 武王死后他是托孤人之一。因周成王年幼,他又代行摄政, 又叫摄政王。清末的摄政王便是打这儿学来的。周公在他摄政的时间内,对商朝灭亡和三监叛乱作了总结,按当时国家管理的需要,进行了高层设计,建立了一整套典章制度。又在文化方面进行了改革,制礼作乐,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统摄性的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他被历朝历代尊为圣人。圣人之地的诗歌,当然应该排第一。同时“”又是方位之称,在周代,习惯上将江淮流域的一些小方国统称之“南国”、“南土”、“南邦”等,因此,周南中有许多江淮流域小邦国的诗歌。
               《关雎》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野鸭逐偶欢,河中沙洲闹。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娴淑好姑娘,君子想娶到。
,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鲜靓嫩莼菜,摇摆好风彩。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娇柔正当时,日夜追求你。
,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追求难达愿,不见更挂念。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长夜何时尽,翻覆不成眠。
,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莼菜有长短,双手忙不闲。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静媚女婵娟,琴瑟动心弦。
,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高矮莼菜妍,挑捡认真选。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娴淑少女少,钟鼓迎笑颜。
   《关雎》是《诗经》中最重要的篇目,不仅因为它是第一首。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就是男追女待正当时,由景入情,心意随波,在极度思慕中生出幻境的过程。从看见野鸭在沙洲求偶的欢叫,便想到自己也到了求婚的年纪,还发现了窈窕待嫁的淑女。这个淑女仪表好风度好,身材好动作好,正如她在采撷的莼菜一样鲜嫩滋润。见到这样一位“窈窕淑女”, 谁都想娶到她“寤寐求之。”但“求之不得”, 只有用尽心思打主意想办法“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句是写实中的浪漫,写意中的工笔,后世无数诗句中难有超过它的。看见淑女“左右采之”的轻巧动作,便生出用音乐去感动“琴瑟友之”她的想法做法, 这是情挑,与西方人在情人窗下弹吉它是一样的情调,并梦想或看到把这个窈窕的淑女娶进家门的情景“钟鼓乐之”。 诗的上一句是对少女的描述,下一句是君子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相当精彩到位,情神趣高度统一,说它是诗经第一,那真是名符其实。孔子的评价恰如其分。“欢乐而不淫佚,惆怅而不伤感”。 诗中的这个君子,未必是家君国君之子,平头老百姓家未婚的小伙儿也一样。
    《毛诗小序》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从哪里可以体会得到后妃之德呢?后妃是已婚少妇,诗中分明是待嫁少女。好像有点过。
    南宋末期还有个叫沈朗的大臣,给宋理宗上了一本,说《关雎》讲的是夫妇床第间的事,内容亲昵,不庄不重,不应该作国风篇首,还提出用《易经》乾卦爻辞代替,宋理宗居然还赏赐了他。国都要亡了,不寻思延长点命祚,还在按理学无限上纲矫情,有这样的大臣,国不亡才怪呢。
    还有一说是文王娶妻太姒的。那时文王叫西伯,住在丰镐,太姒的娘家在渭水流域,相隔不远,渭水不在周南,地点不对;而且还需有莼菜,莼菜只生南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不产,物产不对;所以是胡说。
    窈是心灵美;  窕是仪表美
    窈也是风度好,窕也是身材好
    另外,雎鸠其实就是野鸭,从“关关”的叫声中可知是扁嘴水禽,宽泛音。有人抬杠说雎鸠不是野鸭是水鸟,野鸭正是水鸟,而且,野鸭的品种也多,大小都有,但全是扁嘴带蹼的。
    荇菜就是莼菜,从“左右芼之”中便可见,后面还有“茆之”,也是“”的通假字,从采摘的动作上看,与今天采摘莼菜没什么两样。还有把“”字译为荷叶的,虽也可通,但荇叶难做菜,今天一般取味做包裹用,想必古人也差不多。
    名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下节、《葛覃》2)

发表于 2015-1-2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郭散人 发表于 2014-12-31 09:39
十三、《国风》中的国风是什么意思    有人会以为这是个脑残的问题,会说“国风”嘛就是各 ...

的确辉星高照,毛塞顿开。

发表于 2015-1-2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郭散人 发表于 2015-1-1 11:08
十三、《诗经》新译    先说几句。古代讲《经》的书,叫纬书,纬是相对于经而言的。经, ...

这一节对诗经第一首的释解很有新意。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696967911 发表于 2015-1-2 10:25
这一节对诗经第一首的释解很有新意。

谢谢点评,以后还多。可能与传统解释有点不同的地方。
问好!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葛覃2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    葛藤多又旺,沟谷遍四方,
维叶萋萋。              枝叶密央央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    黄鹂上下飞,栖息灌木上,
其鸣喈喈。              婉转声嘹亮。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    枝蔓牵得远,漫坡正荡漾,
维叶莫莫。              繁盛又绵长。

是刈是劐,为絺为绤,    割藤煮覃麻, 抽丝抟纱绗,
服之无肄。              穿着靠它妆。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请假诉师傅,回家欲探望。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    先漂內裈褂,再洗外衣裳。
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干净又整洁,才好见爹娘。
   《毛诗序》说“志在女工之事,躬俭节用,服澣濯之衣,尊敬师傅,这是对的,但又说可以“安父母,化天下以妇道也”。没有那么深邃的道理和用意,就是出嫁的姑娘回家看望父母、或在外地帮工劳作学艺的姑娘请假回家。余冠英先生从毛诗序解为“抒写一贵族女子准备归宁之情的诗”, 也主要是从归宁父母上得知的。 施于中谷”、“集于灌木” “维叶萋萋”、“其鸣喈喈”,这样语言迭宕,形象鲜明的诗句,在汉乐府中常见。
    诗歌从漫坡的葛藤,幽静的山沟,欢乐的黄雀说起,兴发自然,从喈喈的鸟声中反衬内心的急切,从蔓儿再长也是由根生长而想到探望父母,归家时的收拾打扮,与今天的新媳妇打工妹回娘家几乎一样。由此看来,古今人情人性人思人想人为,相差不远呵。
    前四章每章三句,两起一落,最后一章为六句,其实也是三句的回复,主要是在歌中体现前四章的铺垫,好像是一折歌剧,前比后兴,先营造出一派欣盛的形象物景,在欢快的意象中嘎然而止,引出无尽的神思。  
    这篇诗歌的修辞手法或技巧,多用重言,应是经过雅驯后的典乐,工整而艳丽。
    名句:施于中谷,维叶萋萋。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卷耳》3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外出采卷耳不满半竹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怀念心上人,总往大路望。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       山高土石滑,马疲神颓丧。
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壶中有酒吗? 引我心中想。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一山又一冈,马腿已荡晃。
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角杯常空望,使我更忧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       攀登多艰阻,马累倒路旁。
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仆役精力竭,长叹将何往!
    诗中描写一个劳动中的女人,立在大路边观看思念丈夫的情景,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宛转关生,摹写曲至,被人评为古今闺思之祖。怀人咏思,是人之常情,而且还为对方设情构景。
    杜甫《月夜》即如此: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两篇诗一对比,可以说不差多少,老杜巧借《诗经》的意,很多。古人说杜诗无一句无来历,是有原因和例证的。
    这里是卷耳,大路、马匹、酒壶、酒杯,仆人,山高路远,这一切都是外在的形象,而形象勾勒内心的深沉画面,却是深沉而长久的思恋和企盼。
    卷耳就是地蔓菌,地膜菌,一种贴地生类似木耳的菌类,又叫地耳,因为外形象耳朵,至今仍在被人食用;老夫我也捡拾吃过,悄悄告诉各位,味道好极啦。但清洗泥粒枯草极难,所以采拾要极为小心,“不盈顷筐 是实写。卷耳也极象木耳,所以有一说卷耳就是木耳。很多人译为苍耳,苍耳是药,当不得菜的,嫩苗也不能食用,老夫居处到处都有,经久见惯,因而知道译为苍耳肯定是不对的,不管译的人名高位重,不对就不信。
兕觥是犀角酒杯, 牛角杯也行。
    名句: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下节4

发表于 2015-1-5 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决定以后不再打酱油了,看到绝世好贴,好好顶贴!

 楼主| 发表于 2015-1-5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牛牛仙女 发表于 2015-1-5 01:13
我决定以后不再打酱油了,看到绝世好贴,好好顶贴!

酱油可以打,好贴也要看,顶一下就好,甩几块石头更巴适,至少可以溅几个水圈圈。
你说呢?

 楼主| 发表于 2015-1-5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樛木4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  南有弯弯树, 藤蔓缠紧腰。
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君子真快乐, 享受多美妙。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  南有弯弯树, 硕果挂满梢。
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君子有成就, 功绩正招摇。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  南有弯弯树, 德行系美好。
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君子乐无边, 幸福酬功劳。
    只变几个字,便成一曲歌。国风常用叠章手法,在反覆咏唱中逐层推进加深,在回环往复中酝酿感情,这正是歌曲与言词互相配合的作用。
    这是祝福寿诞婚宴的歌。“南有樛木,葛藟累之。”用藤缠树,果实丰硕来形容富足。“累之”是满足得无处放,故意显摆出来的样子。君子当然是“福履绥之——享受多美妙。”由此而知此篇为贵族家的场景和情调。
    有人将“葛藟 解释为野葡萄则未必中,因为此时葡萄可能尚未从西域进入中原,至少还得再等一千年左右由西域商人带入,译为猕猴桃是正解,也是中国独有品种。葛藤是多年生豆科藤本植物,是要开花结荚的。子实“荒之 是描写被浓叶覆盖,半显半隐的形象,像齐白石的画。俗语“瓜葛”一词便由此而来,《易经》中有困卦,便取象于瓜葛缠绕之意。诗经中常以藤蔓花草比喻女子,以高木果实比喻男子。
    名句:南有樛木,葛藟累之。
          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螽斯5
螽斯羽,诜诜兮。     蚱蜢翅膀飞, 成群来又往。
宜尔子孙,振振兮。   它的子孙多, 繁盛又兴旺。

螽斯羽,薨薨兮。     蚱蜢翅膀飞, 哄闹又拥挤。
宜尔子孙,绳绳兮。   它的子孙多, 绵延在一起。

螽斯羽,揖揖兮。     蚱蜢翅膀飞, 铺天又盖地。
宜尔子孙,蛰蛰兮。   它的子孙多, 多得无止息。
    貌似最简单的诗,其实最难译解。
    大多数人把“螽斯 译为蝗虫,没大错,但没有美感。而且,蝗虫是成虫后为害作物的模样。而蚱蜢更有青、绿、粉、红等多种颜色,有的蚱蜢终身都是青绿色的。中国最有名的文物翡翠白菜上雕的,便是青绿色的螽斯,而不是草黄色的蝗虫。蚱蜢多子,是它成群集飞,铺地遮日,繁殖力极其强盛的表现。《诗经》时代人少地广,人口受战争疾病的制约,加上禽兽为害,生存率不高,希望繁殖人口能像螽斯一样,在冬眠后便能儿女成群,这就是“”字的本意。 “诜诜、薨薨、揖揖、振振、绳绳、蛰蛰”,是螽斯的外貌特征;单飞为诜诜,群飞为薨薨,上下飞为揖揖;跃腾为振振、啃食为绳绳、冬眠为蛰蛰, 人、物两宜的祝愿。
周人婚礼在秋冬,男二十女十五,据说是周公定的。
    名句:宜尔子孙,蛰蛰兮。
下节、桃夭

发表于 2015-1-6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郭散人 发表于 2015-1-3 09:14
《葛覃》2葛之覃兮,施于中谷,    葛藤多又旺,沟谷遍四方,维叶萋萋。              枝 ...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这是何等的凄楚寒冷而又充满期望的妇女形象。

发表于 2015-1-6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倾向于把螽斯译为蚱蜢要切贴些,给诜诜兮在词意上才较为相合。

 楼主| 发表于 2015-1-7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桃夭》6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枝发新芽,热烈绽红花。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姑娘正出嫁,姻缘最宜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桃树绿茸茸,桃子肥又大。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姑娘嫁了人,和顺人人夸。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桃树已成林,枝壮有浓荫。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嫁就合心意,幸福乐无涯。
    这首译得有点加料,但决没超出本诗的范畴。
    按字直译,就是祝贺新娘初嫁的诗。摩其意层层递进,则有婚姻匹配、子孙众多、家庭美满、生活幸福之意。诗题合篇首二字,用夭夭、灼灼、有蕡、蓁蓁为新嫁新家祝福。毛诗小序说“后妃之所致也,不妒忌,则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国无鳏民也”。这是嫁女不是纳妃,完全弄拧了。后世的诗歌中也没有将“桃夭”喻为纳妃的。但嫁娶欢快热闹的音乐倒可以通用,寓示美满幸福的未来。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以家为庭的宗法社会,家是最大的基本单位,血脉相同。夏禹时万国,其实就是万氏,合群氏为商周的邦国。现在中国人的姓氏,有一小半在夏商周三代是国姓,这个国是邦国。家的兴旺发达,标志就是人口多,人口多当然得配好姻缘才行。男以女为室,女以夫为家,所以“灼灼其华”是说新娘长的美丽,像盛开的桃花一样漂亮红艳,娇羞水灵;“有蕡其实。” 用今天大白话就是“早生贵子”, 现代婚礼上也少不了;“其叶蓁蓁”“宜其家人” 是说亲族繁茂,家庭和睦。庭是大家族聚族而居的大房子,或者是最主要的一处,叫堂屋。堂屋是全家共有的公产,是陈列祖先牌位和供案的地方,也是治理家政议事教子的地方,同堂便是五服之内同血缘的叔伯兄弟。今天意义上的家,在古代为室,所以太太又称内室之人,简称内人、内子、内嬖、内室等,还多,不引了。
    名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兔罝 》7
肃肃兔罝,椓之丁丁。   猎网结得紧,扎桩响叮叮。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武士雄赳赳,公侯好将军。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   兔网紧又密,缺口开中脊。
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赳赳气概雄,捍卫我公侯!

肃肃兔罝,施于中林。   布网得野兔,就在林深处。
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气概雄赳赳。公侯好心腹!
    “肃肃”是兔网排得多而密,“椓之丁丁” 是打桩架网,布网如排阵,能体现出战争狩猎的智慧。“赳赳武夫”是神来之笔,自豪中添了神采飞扬的夸耀,“雄赳赳,气昂昂”正是出于此四字。今天此词多少带点贬意,说是虽孔武有力而胸无韬略。“施于中逵” 有人解为大路中央,非矣,兔子不是人,未必爱平坦,围三厥一才是正解,就如“施于中林” 一样因势而布。诗歌中用一双女子的眼睛,看猎人们雄赳赳的气慨,如干城般的强壮。干城就是城墙,今天形容人民军队叫长城,意义差不多。古人写诗歌,惯用女性的柔弱,来对比男人的威武。
    名句: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下节、《芣苡》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