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风】共十一篇
武王伐纣,周得商朝天下,太师有指挥调度的大功,被武王封在齐地,也就是今天山东淄博,齐国至此封邦建国。第一代国君是姜尚,又名太公望,最为人熟知的名字是姜子牙。齐国虽只是侯爵,但在武王死后,成王就位周公旦摄政时,管、蔡、霍三监与武庚联合造反作乱,带动原来商朝东南方的很多小邦国叛周。在此危急存亡之时,齐国积极参加了周、召、康公领导的同盟军平叛战争,战争中齐国出力最多,功劳最大。战乱平定后,周成王便对姜太公说:“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国由此获得征伐诸侯的无尚权力,在政治上,齐国成了一等一的大国。齐国也是最后被秦始皇消灭的诸侯大国,齐国比周王朝还长二十几年,历经四十代近八百年,但从三十三代起,姜姓齐国便被田姓齐国取代。齐风只十篇,都是春秋时代的民歌。齐国虽是太师之后,但是外姓姜,便只排在第八。
《鸡鸣》1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 “公鸡已叫唤,早市已开栈。”
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不是公鸡叫,苍蝇嗡嗡闹。”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 “东方曚曚亮,早市闹嚷嚷。”
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不是东方亮,月亮散光芒。”
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别象虫子嗡,与你续好梦。”
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早市快散啦,恨你大懒虫。”
这篇诗歌岐义很多,大多是说官员赖床不想上朝。对吗,可能不对,因为这是齐风,齐国的民歌。齐国是春秋中前期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地方,有东市西市和街铺,天下客商都喜欢前来贸易,政府还补助食宿草料。做生意赚钱成了齐国民间的原始动力,看一看太史公的《货殖列传》和《管子》便知究景。老婆让老公要赶早入市,老公不想那么累,赖在床上不起来,还找出各种借口推诿,正是顺理成章的事。要是官员上朝,他敢不早起吗?不去万一别人进谗丢了官,那还是小事,丢了命就太不划算了。还有人说是赞美贤妃,劝君早起而临朝视事,那这宫庭也太小了点,人声脚步都听得见,君主怎么休息得好。中国很多学者就是这样,用微言提大义,拐几十个弯最终又会回到起点,勤政。用意很高尚,但选题不准确。
钱钟书《管锥编》在比较东西方文学特点时,说“莎士比亚戏剧中写情人欢会,女曰:‘天尚未明;此夜莺啼,非云雀鸣也。’男曰:‘云雀报曙,东方云开透日矣。’女曰:‘此非晨光,乃流星耳。”钱先生用的是文言文,要是用白话口语,可能更合莎翁原意。这当中也没有上朝入市,反而是女人留男人多睡会儿。
【易中天】译的更添油加醋:
亲爱的,鸡叫了,天亮了!
什么鸡叫,那是苍蝇。
真的天亮了,太阳都出来了!
什么太阳?那是月亮!
接下来男的说,别管那些虫子,让它们乱飞吧,我们再亲热一会。女的却说,不行不行,真的不行,我必须走了,你别恨我呵!
看来这个女人是别家夜奔来的。
我认为易先生是故意为证文而曲解的。好了,我认为我译解的是正确的,你们要是觉得不对,不看就是了。
《还》2
子之还兮, 遭我乎狃之间兮。 敏捷又矫健,相遇在狃山。
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 共追两头猪,揖让我身先。
子之茂兮, 遭我乎狃之道兮。 英俊又貌美,狃山道路险。
并驱从两牡兮,揖我谓我好兮。 共追两头鹿,好位让我占。
子之昌兮, 遭我乎狃之阳兮。 强壮又勇武,再逢狃山南。
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兮。 共追两只狼,夸我技高强。
借对方的口夸自己,用自己的眼赞对方,这是英雄所见略同,豪杰所见大概,圣贤所见无几。对比是诗歌中兴发的原点之一,但一般是高低优劣对照,以显己高于人见,其实最拙劣。聪明的技巧是日月同辉,这首诗就是傍样。
《著》3
俟我于著乎而, 等你等在屏风边(呼而嗨哟……
充耳以素乎而, 帽带洁白垂耳边(呼而嗨哟……
尚之以琼华乎而。珍珠玛瑙多明艳(呼而嗨哟……
俟我于庭乎而, 等你等在大庭院(呼而嗨哟……
充耳以青乎而, 丝带青青披在肩(呼而嗨哟……
尚之以琼莹乎而。琼玉晶莹真粲烂(呼而嗨哟……
俟我于堂乎而, 等你等在厅堂前(呼而嗨哟……
充耳以黄乎而, 黄带飘飘随风翻(呼而嗨哟……
尚之以琼英乎而。英华俊朗正翩跹(呼而嗨哟……
这是迎宾歌曲,从屋里的屏风前开始唱,唱到庭院,又唱到大门外的堂阶上,“乎尔”就是现在“呼而嗨哟”或“哟嗬嗬”类的助语词或帮唱腔。这里需要做点说明,有“充耳”的冠帽不止只有天子和诸侯有,陪臣大夫的高冠帽也有缨带,也叫充耳,充耳不是把耳朵塞起来,而是从耳边过,别往心里去。易中天讲《三国》说是把耳朵塞起来叫“充耳不闻”,他是把充作塞义讲,只怕有明白人不同意此说。这篇诗就是证明;“充耳以素、充耳以青、充耳以黄”,如果只是天子诸侯的冕旒冠上才垂有“充耳”,能要三色六带那么多吗?难道长了六只耳朵?是迎宾的人很多,各色充耳的飘带在风中抖动。
诗好歌好帮腔帮的好,由此证明《著》是迎宾歌曲名。这篇诗歌特点突出,全用赋体,每章前两句顺韵,“著素、庭青、堂黄”,六七言交错,顿挫感极强,有一种余音回还的韵味。
《东方之日》4
东方之日兮, 东方红彤彤——
彼姝者子,在我室兮。 美丽大姑娘,就在我房中。
在我室兮,履我即兮。 就在我房中,对我情意浓。
东方之月兮, 东方月儿白——
彼姝者子,在我闼兮。 美丽大姑娘,就在我家歇。
在我闼兮,履我发兮。 就在我家歇,对我情不竭。
两章诗的第一句明显是领唱, “日” 为色、“月”为貌,是一首幽会的情诗,炫耀中又满足的得瑟,那陶醉中的深情,连日月都不忍离去。这是稷下学宫里的学士或齐国士人商贾的感受,因为那时的齐国,有天下第一的女闾(国营妓院),“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皎若太阳升朝霞”。类似的写法多了,寻根找源正是此诗,后世更多,不胜枚举。顺便说一句,以前妓院供的祖师爷,正是首开女闾的管仲。
《东方未明》5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东方天未亮,衣裤反穿上。
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衣裤颠反穿,公家公事忙。
东方未晞,颠倒裳衣。 东方天未明,乱穿衣裤行。
颠之倒之,自公令之。 行走衣裤乱,忙把公事干。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 柳条扎篱笆,狂汉真橫霸。
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夜里睡不稳,早晚都挨骂。
这是小公务员的烦恼。用通俗易懂的常事,开门见山地写出慌忙兀乱的情形,既铿锵又富于变化的节奏,诙谐幽默的语言,使《东方未明》这首齐地民歌情感鲜明,气势贯通,语浅意深,读后有一种别样的感受。它不仅是一事一人的写照,也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所谓名篇,不止长言壮歌,小曲独令更是难忘。后人用“颠之倒之” 的句子也很不少,宋人词“容易抚之何草草,颠来倒去直至老”“颠颠倒倒,倒倒颠颠” 等。为什么《东方未明》这首小诗好,好在体现了高层管理者的驭人术,食俸禄者不可有闲,闲者嫌,闲了就会提意见建议,貌似忠心,其实是想偷懒躲奸耍滑。从古至今,小公务员总有无数的运动学习整顿等事勒嚼口,哪有闲着的时候。
名句: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南山》6
南山崔崔,雄狐绥绥。 南山高崔巍,雄狐步履绥
鲁道有荡,齐子由归。 鲁国大道宽,文姜由此归。
既曰归止,曷又怀止? 既然已嫁人,她又何所为?
葛屦五两,冠緌双止。 葛鞋配成双,帽带垂耳旁。
鲁道有荡,齐子庸止。 鲁国大道平,文姜嫁他郎。
既曰庸止,曷又从止? 既然嫁他郎,为何又同堂?
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 葛麻如何种?挖沟起畦垄。
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娶妻怎么办?父母有主见。
既曰告止,曷又鞫止? 既已禀告过,为啥任她变?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寻柴枝杈乱,无斧砍不断。
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怎么会娶她?媒人嘴巴甜。
既曰得止,曷又极止? 既然有归宿,为啥还乱转?
诗曰:如之何如之何?佛云:不可说不可说!这是民国年间的一副名联,也与婚姻有关,好像是徐志摩与陆小曼二人的事。这首讽刺齐襄公、鲁桓公和文姜的诗也是大大的有名。公元前694年,鲁桓公与夫人文姜(齐襄公的同父异母妹妹)同去齐国,原先就与文姜有关系的齐襄公趁机又与文姜私通,被鲁桓公发觉。鲁桓公谴责了文姜,文姜告诉了齐襄公,襄公便设酒宴请桓公陪罪,将桓公灌醉后,派公子彭生驾车送桓公回国,并在车里扼死了桓公。此事传开后,齐国上下引以为耻,便作了这首讽刺诗。这是上了史书的信史,赖不掉的,古今学者至今也无异议。作诗讥刺本国及鲁国的君主,不能不有所顾忌,只能用隐晦曲折的笔墨来表现。
用雄狐急切求偶来暗射齐襄公急切觊觎回娘家的文姜,用鞋子、帽带搭配成双来比喻世人都有正式的配偶,影射齐襄公乱伦的行为。用种麻必先整治田垄,砍柴必具刀斧,引出娶妻必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再进一层推及桓公既已明媒正娶了文姜,而又放任她回娘家胡作非为,嘲讽了他的庸弱无能。鲁国是周王室第一圣人周公的封国,当然的礼乐之邦,所以用“鲁道有荡” 来体现,周公的后人不能克绍其裘,还落这么个下场,真是“如之何” 呵。而太公的后人更混帐,以后田齐代姜齐,就是从此埋下的隐患。“如之何”三个字, 在使用文言文的时代, 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名句: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甫田》7
无田甫田,维莠骄骄。 田宽难耕种,野草势蓬蓬。
无思远人,劳心忉忉。 怀念远方人,忧心正忡忡。
无田甫田,维莠桀桀。 大田广难犂,野草密丛丛。
无思远人,劳心怛怛。 不见远行人,惆怅意慵慵。
婉兮娈兮,总角丱兮。 孩童逗人怜,发髻朝天冲。
未几见兮,突而弁兮。 几年不见面,加冠即成公。
郭沫若在《周代农事诗考中》曾译解过此诗,证明西周奴隶制社会的井田制和集体劳动的过程。甫田就是邻接公田的私田,也称辅田哺田,今天叫口粮田。丈夫去了远方,家中没有劳力,耕作粗放,本来长着绿油油庄稼的口粮田,如今全长着深深的野草,面对如此荒芜的田地,忧心忡忡,感慨万千!目有所见,心有所感,自伤自怜,自怨自艾,引出一腔怨气。想像他见到离家时还是扎着丫髻的儿子,忽然间已经长大成人了,设景自造的虚幻境界,既是对丈夫早日平安归来的渴望,又是对孩子快快长大的期盼。本诗应是诗经中较早的诗篇,直来直去,较少装饰语,质白无华是其最大的特色。无思就是有思的意义。
名句:无思远人,劳心忉忉。劳心怛怛。
《卢令》8
卢令令,其人美且仁。 颈上响丁当,猎手俊而良。
卢重环,其人美且鬈。 颈上套双环,猎手毛发卷。
卢重鋂,其人美且偲。 颈上连环铃,猎手有才能。
卢是头颅,“令令”、“重环”、“重鋂”,是写头颅下颈项上悬挂的东西, “重环”是两三个套环, 套的是铜铃“鋂”(读若梅),不仅描绘其貌,而且描摹其声“令令”,大有美女爱英雄的味道。后来六句诗是从这里来的吗? “美且仁” 是眼大瞳深,“美且鬈” 是天然卷发,“美且偲” 是络腮胡(有解为才能的),恐怕有胡人血统呵,华夏农耕民族,这种像貌的怕不多。有人把此诗译为写猎狗, 虽可通第一句, 但与第二句不好接, 因此,译为青年猎人更洽当些。我认为我的理解是对的,你们以为呢?
《敝笱》9
敝笱在梁,其鱼鲂鳏。 鱼篓拦石梁,鳊鲲心惊慌。
齐子归止,其从如云。 齐女回娘家,随从如云长。
敝笱在梁,其鱼鲂鱮。 鱼篓拦石梁,鳊鲢心凄惶。
齐子归止,其从如雨。 齐女回娘家,随从如雨滂。
敝笱在梁,其鱼唯唯。 鱼篓拦石梁,往来有模样。
齐子归止,其从如水。 齐女回娘家,随从如水淌。
三章内容基本相同,各章仅换了几个字眼,逐层意义便大有递进,这是典型的一唱三叹法。“敝笱在梁” 敝通篦,笱通苟,梁通凉,都是隐指,意味实在很深。明是说捕鱼需要有严密的渔具,用竹筢排在用卵石磊起的石梁上,可是篓筢是如此地敝烂,各种鱼都能轻松钻过,形同虚设的“敝笱”还有什么作用? “其从如云、其从如雨、其从如水”。这一比兴的运用,除了无能外,也揭示了礼制、法纪的敝坏,更是兼指“齐子”文姜的不守礼法。
名句:其从如云。
《载驱》10
载驱薄薄,簟笰朱鞹。 马蹄车声响,帘帷飘红妆。
鲁道有荡,齐子发夕。 鲁国道路宽,文姜夜奔忙。
四骊济济,垂辔濔濔。 四马黑又亮,绳辔上下晃。
鲁道有荡,齐子岂弟。 鲁国道路宽,文姜忙到亮。
汶水汤汤,行人彭彭。 汶水滔滔流,行人纷纷让。
鲁道有荡,齐子翱翔。 鲁国道路宽,文姜似翱翔。
汶水滔滔,行人儦儦, 汶水浪滔滔,行人侧身瞧。
鲁道有荡,齐子游敖。 鲁国道路宽,文姜去游遨。
一篇《载驰》,一篇《载驱》,载的都是两个名女人,一个叫许穆夫人,一个叫文姜。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齐襄公与文姜是堂兄妹,两人感情很好,并与之发生了乱伦的事惰,齐姜后来嫁给了鲁桓公。但齐襄公不知礼义,经常盛装游行,并借通都大道与文姜私会。据孔子鲁《春秋》记载,文姜在鲁庄公二年、四年、五年、七年都曾与齐襄公私会过。鲁桓公叫姬允,是鲁国的第十五代君主,也是靠阴谋诡计杀人后登上的君位。后来他的三个儿子三桓把持鲁国朝政一百多年,把孔夫子摒弃在外,老夫子会给他好文字吗。鲁桓公最后是被齐襄公找刺客,杀死在归国的车上的,他儿子庄公继位,庄公的亲妈就是文姜。这里有一点要说明,古代夫人要是没有得到允许,私会外人闺密或娘家兄弟是不行的,小议是淫,大议是乱。后来孔子流落到卫国,在没有得到卫君的允许下见了宠妃南子,也引起了淫色的议论,弄得老夫子在弟子们面前诅咒发誓,很没面子。
本诗的特点是联绵和形容词的运用,“薄薄”“济济”“濔濔”“汤汤”“滔滔”“彭彭”“儦儦”, 有极强的音乐效果和旋律节奏,有助于反覆吟咏,朗朗上口的作用。
“鲁道”二字还有深意,鲁国是周公的封国,天下公认的礼仪之邦,怎么还会出这种丧德失礼的事呢?这就是春秋笔法。
名句:鲁道有荡,齐子游敖。
《猗嗟》11
猗嗟昌兮,颀而长兮, 长得真是棒,身高体又壮,
抑若扬兮。美目扬兮, 眉毛浓又长,大眼明中亮。
巧趋跄兮,射则臧兮。 步履多笃实,射箭更擅长。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 长得真英俊,瞳仁多清纯,
仪既成兮。终日射侯, 仪式已成礼,整天射靶心。
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箭箭射得准,是我好外甥。
猗嗟娈兮,清扬婉兮。 长得真妖巧,目光荡秀汶。
舞则选兮,射则贯兮。 踏乐舞翩跹,羽雉穿靶心。
四矢反兮,以御乱兮。 四箭都射中,可以保安平。
就诗论诗,不过是赞美一位少年射手的诗作。诗分三章,每章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赞美形象之美,二是赞美技艺之高。
这首诗每章均以“猗嗟”发端。按“猗嗟”为赞叹嗟美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或“嗳呀”等语。用这种赞叹嗟美词语开头的诗句,具有一种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汉代梁鸿的“五噫”之歌,李白的“噫吁戏” 便是这样开篇,译过来就是“喂呀呀”“哟嗬嗬”, 是提醒读者注意诗人所要赞美的人或事。
而这首诗突出他身体强壮的特点,一开头就写道:“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昌”,粗壮结实;粗壮结实的少年又是一名优秀射手,还不引人吗。“美目扬兮”、“美目清兮”、“清扬婉兮”, “扬”“清”“婉”,都是刻画他目光明亮,炯炯有神。有人考证说此人是鲁庄公,齐姜的儿子,因为有个“甥”字,是不是,姑妄听之吧。
名句:猗嗟昌兮,颀而长兮,
抑若扬兮,美目扬兮。
巧趋跄兮,射则臧兮。
(下节、【魏风】共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