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2538457156@qq.c

民间调查: 邛崃地名历史集(连载) 作者(执笔)凡丁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8-16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邛崃地名历史之:
                                                                           两个不同的福康桥碑记

                                                                                                    凡 丁
       城西7公里处的天溪沟上,并排有四道修建于不同时期、风格迥异的桥,被笼统地称为松安桥。其中有一道人们按习惯称的松安桥——实名福康桥。
       福康桥整体粗犷、厚重、简约,双孔平面,全长7.8米。桥墩宽4.52米,高约1.35米;桥面宽2.84米。两孔各用三块长3.80至3.94米,宽0.77至0.87米,厚约0.53米的石条铺就。
       福康桥西头原有一道三通页面、高近3米的《新修福康桥并十里长途记》碑。
       全文如下:
       邛州之西原有松安桥年深日久,溪流冲蚀,桥危路险,行人艰涉,道光甲申(1824年)春,有义绅王三伦首倡,义举酒坊之力,捐钱八十千文新修斯桥,并修十里长途,上至马湖营,下至横山煸(土旁,现称环山子),皆用坚石垒成,道宽丈余,桥长二丈三尺,至此桥宽路稳,道途康庄,是名福康桥。兹以捐赀诸君姓氏一并记之。咸丰三年(1853)仲夏日之吉。郡人吴江撰
       桥碑两侧有楹联:
       一派幽清时对山花评画景;
       两间稳固闲听水鸟语天溪。
       由于此碑记系清名士吴江“擘窠”书写,“其高、宽、厚、立向及大小字、字数和字占面积皆符合鲁班尺寸要求”,动物雕刻生动传神,故十分庄重、大气、俊朗、古朴。因其石材、题字、镌刻俱佳成为珍贵文物。
       2011年某晚,此碑被盗,当地人报案后,由公安机关破案。如今此碑存放于“首倡者王三伦”后人王建强的“卧龙川谷酒厂”大门内,并加玻璃罩保护。

       但是,2008年第22辑《邛崃文史资料》收载的《修福康桥并十里长途记》却与《新修福康桥并十里长途记》内容不同,该《记》依《白鹤乡志》原始手本照录。现也照录如下,供同好研究:(见下节)




 楼主| 发表于 2018-8-16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年第22辑《邛崃文史资料》收载的《修福康桥并十里长途记》却与《新修福康桥并十里长途记》内容不同,该《记》依《白鹤乡志》原始手本照录。现也照录如下,供同好研究:
                                                                       修福康桥并十里长途记(注1)
                                                                                    吴江(注2)
       州西松安桥,幽清雅洁,余每偕友人游,有留恋之者。道光甲申春,应杨君天禄之请,为赋八诗口口口题壁,己记其概矣。杨君洵有心者,此桥危路险,经涉焉,拟新架舆桥,宏开鸟道。计桥长二丈三尺,路上至马湖营,下至横山子,皆凿山之斜而为之,凡碍游道舆,悉以坚石砌为一律,需费在千金之外。弟添发并丁德盛同时募化,城乡一时好善,数月积金适符其数。又不数月而大功告成。口余名曰:“福康桥”,乃“擘窠”书(注3)之。盖取福星荫远,履道康庄。有颂,盖当事者之有志,事成功德无量也。夫以蹊越崎岖不易行之境,一旦履险如夷焉。其所望于人能保护斯桥是路于弗替更,悠久无涯。日冠裳云集,”遐迩人临,相与聚观,无不欢忭。诚善事,欲以捐资姓字铭石,因并记之。郡人吴江撰  孙其诚书
       按:
       录于《邛崃文史资料》的《修福康桥并十里长途记》少了一个“新”字,应为先作,该《记》中“杨君天禄”是首倡者,并有“需费在千金之外,弟添发并丁德盛同时募化”字样;
       而刻于福康桥碑上的《新修福康桥并十里长途记》中,“义绅王三伦”为首倡者,并且“义举酒坊之力,捐钱八十千文”。
       虽然不知当时的“千金”和“八十千文”该怎样换算,可是从《新修福康桥并十里长途记》看,福康桥自道光甲申(1824年)春便开始筹建,到咸丰三年(1853)仲夏方才建成,耗时整30年,说明首倡者应当是杨天禄,并有吴江八首《题壁诗》为凭。
       但是,到桥和路建成为止,因为王天伦“义举酒坊之力”,所捐出的钱是众多捐款人中最多的,于是首倡者改为王天伦。
       总的来说,福康桥工程由于经费筹措很艰辛,完工日期大大超过预算的“不数月”而达30年,终于在众多捐款人同心同德、持之以恒的坚持下方才建成。
       通过研究两个《福康桥碑记》说明,古代的路桥建设,主要是靠民间好德者的善行,官府一般不会投资,但可能会发出倡导、动员,主持摊款、捐款,由“义工”们来完成,比如修建川南第一桥。如果修建的是道路,便称为官道。
       注:
       1、引用《文史资料》说明:“桥碑依在,然苔物丛生,字迹模糊不辨,故无法从新校对,仍依《白鹤乡志》原始手本照录。个别明显错字,稍作订正。”
       2、吴江:邛崃人,诗人、书法家。生于乾隆后期(约1785),卒于咸丰末年(约1860),终年75岁,墓在西外弯青冈。
       3、擘窠书:在碑面划方格后书写。

发表于 2018-8-16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吴江的《修福康桥并十里长途记》中的:“弟添发并丁德盛同时募化,城乡一时好善,数月积金适符其数。又不数月而大功告成。”这句话看来,福康桥并十里长途,应在当年或第二年就已建成。

发表于 2018-8-16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吴江题壁诗的全文是:“西行云峡得春多,一路花开映绿波。地是无尘风景好,耕山钓水住岩阿。径开山僻少人行,傍竹穿林逸趣生。听取丁丁相应处,岩峦送出凿山声。杯渡何人记昔游,雪花犹复溅芳州。浪游我却经三岛,无此溪水处处幽。两山尽合溶溶水,一径遥拖浩浩天。煮蚕香闻深谷里,采茶歌唱小溪边。迤逦途纡过小桥,草庵茅屋半渔樵。山泉试茗烹铜锤,疑是云傲奏碧霄。指点山居不数家,犁云锄雨种桑麻,此中曾有高人未,我欲乘风一泛槎。阴森古木自菜骚,无酒鸡豚宴俊髦。坐久廑淙应一浣,东风料峭吼松涛。水鸟山茑互唱酬,残碑古洞几回头。人间仙景应常在,一任桃花水自流。(此诗为张政德先生于1952年修邛高公路临毁前所抄录)。

发表于 2018-8-16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修福康桥并十里长途记》:邛州之西原有松安桥年深日久,行人艰涉,道光甲申(1824年)春,有义绅王三伦首倡,义举酒坊之力,捐钱八十千文新修斯桥,并修十里长途,上至马湖营,下至横山煸(土旁,现称环山子),皆用坚石垒成,道宽丈余,桥长二丈三尺,至此桥宽路稳,道途康庄,是名福康桥。兹以捐赀诸君姓氏一并记之。咸丰三(1853)年仲夏日之吉。”

 楼主| 发表于 2018-8-16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崃岭鹤影 发表于 2018-8-16 15:18
从吴江的《修福康桥并十里长途记》中的:“弟添发并丁德盛同时募化,城乡一时好善,数月积金适符其数。 ...

       我的看法:
      《修福康桥并十里长途记》是吴江在道光甲申(1824年)前后撰写的,当时还拟请书法名家孙其诚书写。由于杨天禄对所“需费在千金之外,(由)弟添发并丁德盛同时募化”资金的困难程度估计不足,故工期一拖再拖。
       后来,“义伸王三伦义举酒坊之力”,捐出总“需费在千金之外”中最大一笔款项——“捐钱八十千文”后,福康桥并十里长途得以最后完工而成为当时的首倡者。
       到咸丰三年(1853)仲夏工程竣工时,吴江重作《修福康桥并十里长途记》并亲自书写,成为集:鲁班尺寸设计、“擘窠”书写、镌刻皆优的“三绝碑”。
       还由此可知,吴江是一个长寿者。

 楼主| 发表于 2018-8-16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崃岭鹤影 发表于 2018-8-16 15:32
吴江题壁诗的全文是:“西行云峡得春多,一路花开映绿波。地是无尘风景好,耕山钓水住岩阿。径开山僻少人行 ...

谢谢提供吴江歌咏松安桥处的八首风景诗,供大家认识清代时的松安桥画卷。

 楼主| 发表于 2018-8-17 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邛崃地名历史之:
松安桥杨氏与新盛厂
凡 丁 陈善兵
明朝末年,松安桥杨氏便开始经营红砂石料,逐渐致富成为一方名人,于清道光时开办新盛厂,专营红砂石料器。道光甲申(1824年)春,杨天禄曾邀请临邛名士吴江,到此商议“拟新架舆桥,宏开鸟道”之事,吴江因之在松安桥西石壁上题诗八首。
其一:
径开山僻少人行,傍竹穿林逸趣生。听取叮叮相应处,岩峦送出凿山声。
其二:
两山近合溶溶水,一径遥拖浩浩天。煮茧香闻深谷里,采茶歌唱小溪边。
其三:
水鸟山莺互唱酬,残碑古洞几回头。人间仙境应常在,一任桃花水自流。
吴江的八首《题石壁诗》无疑是对松安桥兴盛厂的广告宣传。其中:“听取叮叮相应处,岩峦送出凿山声。”其描写惟妙惟肖。
松安桥一带的红砂石岩略发白色,质地细密坚硬,其耐水性和抗风化性都极好,是各式房屋和寺庙建筑的柱、壁,乃至牌坊、碑石、铺路石板、水缸、鱼缸、香炉、花盆、猪槽等器物的上乘原料,更是修建桥梁的首选用材。
因此松安桥“新盛厂”的红砂石制品,价格要高于同类其它地方产品一个挡次。尽管如此,兴盛厂料器还是供不应求,还用自家的船运至新津码头,然后销售到川西平原各处。
由于杨氏兴盛厂口碑,加上吴江的宣传,当清道光辛卯(1831)修建川南第一大桥、清光绪十四年(1888)修建南桥、清光绪十一年(1891)始建马湖平安桥、葫芦湾石桥时、均采用松安桥“新盛厂”之石料。
现在天溪沟边开凿过老南桥石料的岩壁下,2000年前后尚立有一块冠形石碑,碑面用石灰刷写“新修南桥”字句,后被开凿为石料贩卖;稍上一处的岩壁上亦有石灰刷写的“新修南桥”取石处并纪年,如今已被泥石掩埋。
如今松安桥处还有几户“新盛厂”的杨姓传人,时年86岁的杨婆婆说,松安桥杨姓一世祖约于明崇祯年间迁此,至今已有十好几代,她还讲述起一段传奇般的故事:
松安桥杨姓先祖原籍新津县杨庙子,杨公以从事丝绸之路的买卖为业,一次,杨公因二房与大房不睦,于是携长子从新津背着装有红糖、盐巴、生姜等货物的背子前往芦山贩卖,行至松安桥时天色向晚,便在河边一个洞窟内躺下歇息,准备次早再走。
夜间其子感觉地下似有空洞,并且发出叮叮咚咚声响,父子俩觉得奇怪,趁着夜色挖掘出一坛窖藏的银子。第二日早起观察,此处不知何时何人开凿过红砂石料,而且材质极好,于是用掘得的银子在此盖房屋,又从遂宁、安岳、简阳等处招聘石匠,转行进行石料开采。
当生意愈来愈好,业务越做越大后,便于清道光年间正式成立了一家石材厂,取名新盛厂,另外还开了一家饭店。
然而,杨家的致富却常招致棒客(邛崃人对强盗的称谓)抢劫,为防不测,杨家只得在百尺危岩上凿孔建造阁楼,将财物束之高阁。
如今在杨姓人居室后开凿过石料的百尺危岩上,除了建高阁留下的凿孔而外,尚有用石灰刷写的“新盛厂”三个大字,另有数行小字:“南桥工血流江河”依稀可辩,令人回想修建川南第一大桥时,此处采石场的艰难场面。
此外,石壁上还有杨姓人在不同时期刻记下的文字、纪年、以及类似族徽的图案、刀形图标、符号等,以及造反派用石灰刷写于文革时期的标语。若大的几堵岩壁,已然成为记载和研究松安桥地区历史的墙。

附:《吴江题壁诗》全八首
西行云峡得春多,一路花开映绿波。地是无尘风景好,耕山钓水住岩阿;
径开山僻少人行,傍竹穿林逸趣生。听取丁丁相应处,岩峦送出凿山声;
杯渡何人记昔游,雪花犹复溅芳州。浪游我却经三岛,无此溪水处处幽;
两山尽合溶溶水,一径遥拖浩浩天。煮蚕香闻深谷里,采茶歌唱小溪边;
迤逦途纡过小桥,草庵茅屋半渔樵。山泉试茗烹铜锤,疑是云傲奏碧霄;
指点山居不数家,犁云锄雨种桑麻,此中曾有高人未,我欲乘风一泛槎;
阴森古木自菜骚,无酒鸡豚宴俊髦。坐久廑淙应一浣,东风料峭吼松涛;
水鸟山茑互唱酬,残碑古洞几回头。人间仙景应常在,一任桃花水自流。
(以上八首吴江题壁诗,为张政德先生于1952年修邛高公路时,题壁诗将毁前抄录。)

 楼主| 发表于 2018-8-17 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邛崃地名历史之:
                                                                            松安桥杨氏与新盛厂

                                                                                              凡 丁 陈善兵
       明朝末年,松安桥杨氏便开始经营红砂石料,逐渐致富成为一方名人,于清道光时开办新盛厂,专营红砂石料器。道光甲申(1824年)春,杨天禄曾邀请临邛名士吴江,到此商议“拟新架舆桥,宏开鸟道”之事,吴江因之在松安桥西石壁上题诗八首。
       其一:
       径开山僻少人行,傍竹穿林逸趣生。听取叮叮相应处,岩峦送出凿山声。
       其二:
       两山近合溶溶水,一径遥拖浩浩天。煮茧香闻深谷里,采茶歌唱小溪边。
       其三:
       水鸟山莺互唱酬,残碑古洞几回头。人间仙境应常在,一任桃花水自流。
       吴江的八首《题石壁诗》无疑是对松安桥兴盛厂的广告宣传。其中:“听取叮叮相应处,岩峦送出凿山声。”其描写惟妙惟肖。
       松安桥一带的红砂石岩略发白色,质地细密坚硬,其耐水性和抗风化性都极好,是各式房屋和寺庙建筑的柱、壁,乃至牌坊、碑石、铺路石板、水缸、鱼缸、香炉、花盆、猪槽等器物的上乘原料,更是修建桥梁的首选用材。
       因此松安桥“新盛厂”的红砂石制品,价格要高于同类其它地方产品一个挡次。尽管如此,兴盛厂料器还是供不应求,还用自家的船运至新津码头,然后销售到川西平原各处。
       由于杨氏兴盛厂口碑,加上吴江的宣传,当清道光辛卯(1831)修建川南第一大桥、清光绪十四年(1888)修建南桥、清光绪十一年(1891)始建马湖平安桥、葫芦湾石桥时、均采用松安桥“新盛厂”之石料。
       现在天溪沟边开凿过老南桥石料的岩壁下,2000年前后尚立有一块冠形石碑,碑面用石灰刷写“新修南桥”字句,后被开凿为石料贩卖;稍上一处的岩壁上亦有石灰刷写的“新修南桥”取石处并纪年,如今已被泥石掩埋。
       如今松安桥处还有几户“新盛厂”的杨姓传人,时年86岁的杨婆婆说,松安桥杨姓一世祖约于明崇祯年间迁此,至今已有十好几代,她还讲述起一段传奇般的故事:
       松安桥杨姓先祖原籍新津县杨庙子,杨公以从事丝绸之路的买卖为业,一次,杨公因二房与大房不睦,于是携长子从新津背着装有红糖、盐巴、生姜等货物的背子前往芦山贩卖,行至松安桥时天色向晚,便在河边一个洞窟内躺下歇息,准备次早再走。
       夜间其子感觉地下似有空洞,并且发出叮叮咚咚声响,父子俩觉得奇怪,趁着夜色挖掘出一坛窖藏的银子。第二日早起观察,此处不知何时何人开凿过红砂石料,而且材质极好,于是用掘得的银子在此盖房屋,又从遂宁、安岳、简阳等处招聘石匠,转行进行石料开采。
       当生意愈来愈好,业务越做越大后,便于清道光年间正式成立了一家石材厂,取名新盛厂,另外还开了一家饭店。
       然而,杨家的致富却常招致棒客(邛崃人对强盗的称谓)抢劫,为防不测,杨家只得在百尺危岩上凿孔建造阁楼,将财物束之高阁。
       如今在杨姓人居室后开凿过石料的百尺危岩上,除了建高阁留下的凿孔而外,尚有用石灰刷写的“新盛厂”三个大字,另有数行小字:“南桥工血流江河”依稀可辩,令人回想修建川南第一大桥时,此处采石场的艰难场面。
       此外,石壁上还有杨姓人在不同时期刻记下的文字、纪年、以及类似族徽的图案、刀形图标、符号等,以及造反派用石灰刷写于文革时期的标语。若大的几堵岩壁,已然成为记载和研究松安桥地区历史的墙。

       附:《吴江题壁诗》全八首
       西行云峡得春多,一路花开映绿波。地是无尘风景好,耕山钓水住岩阿;
       径开山僻少人行,傍竹穿林逸趣生。听取丁丁相应处,岩峦送出凿山声;
       杯渡何人记昔游,雪花犹复溅芳州。浪游我却经三岛,无此溪水处处幽;
       两山尽合溶溶水,一径遥拖浩浩天。煮蚕香闻深谷里,采茶歌唱小溪边;
       迤逦途纡过小桥,草庵茅屋半渔樵。山泉试茗烹铜釜,疑是云傲奏碧霄;
       指点山居不数家,犁云锄雨种桑麻,此中曾有高人未,我欲乘风一泛槎;
       阴森古木自菜骚,无酒鸡豚宴俊髦。坐久廑淙应一浣,东风料峭吼松涛;
       水鸟山茑互唱酬,残碑古洞几回头。人间仙景应常在,一任桃花水自流。
      (以上八首吴江题壁诗,为张政德先生于1952年修邛高公路时,题壁诗将毁前抄录。)

 楼主| 发表于 2018-8-18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邛崃地名历史之:
                                                                                又见马湖平安桥

                                                                                               凡 丁 陈善斌
       2013年仲夏,凡丁的初中同学徐平年陪同凡丁踏访邛崃下坝码头和马流码头之后,又步行经石虎寺至马湖码头,留下两个深刻的印象:一是是日途遇倾盆大雨并雷电交加,淋得二人像两只落汤鸡;二是雨后初霁的火井江中那座两头高,中间低,长十五孔的马湖老石桥—平安桥在满河水位中的情景。
       2013年,邛崃曾经规划为成都市天府新区供水源地,据说当时将分别在天台、大同、马湖、白鹤、牟礼各建一个湖泊,既用于调蓄水量,又可打造火井、白沫两江和南河风光,开发南丝路邛崃水上走廊的旅游业
(注)
       为了保住葫芦湾码头和元兴村的尖山子古道,白鹤湖的选址由原计划的葫芦湾上移至石河堰。虽说是件好事,但笔者担心,石河堰上游那一道风格迥异、已有上百年历史的马湖石桥,会因为湖水水位抬升而淹没,并有可能影响到南丝路水上走廊的游船通行而遭拆毁。
       2014年元月4日,凡丁偶然与网友陈善斌谈及,陈亦有感于时代变迁,万事难料,想前去探寻并留下一点历史影像,于是一拍即合,立刻驱摩托车前往。
       是日天气晴明,但隆冬时节枯水期的火井江河床尽现,平安桥的海底红砂石条历历在目,缺少了仲夏时的恢弘气势而显得萧疏,部分缺失的桥面,更使这座古桥凭添沧桑感。
       正好,一位老丈柱着手杖颤巍巍走上桥来,陈善斌赶紧抓拍了几张。凡丁趁机与老丈闲聊起来。
       老丈尊姓刘,大名洪章,八十有二,本土人士,原在水口供销社常驻兰州负责商品信息采集工作,见多识广又健谈,从他口中大体了解到一些马湖桥的历史:
       马湖场镇依山旁水,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重视。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到此处,将马军驻扎于此,出于绘制军事地图的需要,取名为马湖营;又史载:唐时,西川节度使驻邛州阅兵时,将过境防御越西郡属县的马湖兵营调此戍守,久之渐成集市,称为马湖营,简称马湖。
       平安桥位于马湖老场南口,桥头即马湖码头,陆上丝绸之路可由平乐经下坝至马湖再到水口、芦山大川镇;或者从邛崃经马湖、油榨、火井至芦山太平场;水上丝绸之路可由火井经油榨、水口、马湖、葫芦湾、到南河码头以东,马湖马头因之成为茶叶、纸品、土布、竹子、木材、窑柴、火把柴、宝儿材、杠炭、煤炭、木制品、棕制品、蓝靛、药材、杂粮等商品的集散地和船泊停靠基地;
       由于旧时的马湖场商贾繁荣,解放前夕常遭土匪抢劫并焚烧,焚毁后建的茅屋又常引起火灾,还偶有水患威胁,这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老场,便于1957年由乡政府规划,整体般迁到如今的所在地而被废弃。
       但是平安桥很有特色,该桥采用红砂石材,设计风格匠心独运,具有较高的观赏性、适用性,还有桥梁设计上的研究性。
       建桥用的石材,全部采自本县松安桥处的优质红砂石,所有石料的加工皆异常精细,即使表面开凿的条形装饰纹路,也都按要求,以每寸3条的标准进行精细敲凿。
       桥面方柱形的石条每根长4.8-5米,宽约0.45米,厚约0.53米,重约3000斤。每孔各5根,共15孔。
       桥墩石料结合处严丝合缝,并嵌有X型的角铁,局部以石灰调糯米汁作粘结剂。桥墩皆两头尖呈梭形,利于分水。
       两头第一孔的桥墩长6.15米,宽1.4米,高3.45米,间距4.4米;
       两头第二孔的桥墩长6米,宽1.34米,高2.65米,间距4.3米;
       中间11孔桥墩长5.75米,宽1.3米,高2.15米,间距约4.3米。
       根据木材纤维“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管半年”的特性,桥墩下的海底深处密密铺垫直径1尺以上的杉树圆木,长年浸泡在水中的木头,由于与空气隔绝不会腐朽,还以此均匀分散桥身的重量。
       为了避免河水冲刷而淘空桥墩,桥墩之间和整座桥梁上下游约30米宽处,皆铺满红砂石条,石条之间还用子母扣互相衔接。
       开凿的桥面方柱形石条粗料,每根用一只木船载运至工地的河坝后,再经细致加工,之后40个人同时抬起一根石条,从捆扎好的木架抬上桥墩,并由站在石条上手举小旗的建桥师负责指挥装上桥墩。
       建成后的老石桥非常有特色,与一般桥面呈彩虹或龟背形不同的是,这道桥呈凹字形,15孔,桥面长约87米,加上两头引桥,总长约110米。
       因为平安桥的设计者考虑到桥梁的抗洪性,将河心的11孔桥面建成高2.15米的翻水桥,以利于汛期洪峰带下来的树木等漂浮物翻过桥面,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桥面的冲撞损毁。
       同时又考虑到不影响这段水路的航运,故将南北两岸的第一孔桥加宽并抬升,平水期时,满载5吨货物的木船可从两头的第一孔桥洞下穿过,而丰水期在洪水泛过桥面的情形下,木船和竹排、木筏又可从河中间的桥面通行。平时商旅马队、背子,则从两头各5级和3级的阶梯,上下穿行于桥面。
       刘洪章老丈还说,马湖石桥建桥耗时长达二十年,与平乐乐善桥同于1911年建成并开桥,因是年四川发生了“保路同志会运动”的事件,民间容易记住。
       该桥建成后,桥南头原本有一座三通页面的牌楼式建桥碑,镌刻有桥名、捐款人姓名、建桥过程、建桥人、落成日期等,但是大约在1930年前后,因马湖地区连续数日降雨,碑旁的河岸边一棵背篼大的丝栗子树根部泥土被雨水浸透而松软,倾倒后将建桥碑砸垮。
       由于该桥建筑的科学性和严密性,经过了上百年洪水的考验,依然承载着桥梁的功能,仅管在1996年和2011年,因少数桥面石条断裂而进行过修复,但仍然保持整体风貌。
       据黄鹤村原村长陈守勋说,葫芦湾原先的石桥与马湖平安桥差不多同年代,形制亦相仿,但葫芦湾石桥已于2000年前后被洪水冲毁,后在原址上新建了一道水泥桥。
       注:
       上百年历史的老桥在邛崃已不多见,笔者当初调查马湖老桥的原因,是耽心邛崃开发“南丝路水上走廊”时,或者拟建的“白鹤湖”建成后水位抬升,将桥损毁或淹没,但此文写成至今,因天府新区供水源地改在都江堰市,原规划搁置,此桥至今犹在。

发表于 2018-8-18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安桥
IMG_0690.JPG

IMG_069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8-19 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邛崃地名历史之:
                                                                      邛崃明清四名桥之城东天官桥

                                                                                                     凡丁
       明清至民国时期,临邛城周有四道桥被誉称为明清四明桥,分别指:城东天官桥;城南十里桥;城西白鹤桥;城北顺河桥。
       以上民间评议所产生的四道名桥,属于不同方位临邛城郊具有历史内涵和特色的桥梁,皆离城六至十里。兹分别简介如下:

       城东天官桥
       城东老“成新邛”公路约10里处,古时候有一个驿站,名为杨柳驿,明代改称为杨柳铺。驿站附近有一道桥名杨柳桥,桥西头南北两侧约250米处的地方各有一个封土堆,分别占地约300平方米。相传土堆下分别埋藏有金鼓和银鼓,路北的称为“金鼓墩”、路南的称为“银鼓墩”。
       明崇祯五年国祚衰微,同在朝廷吏部为官——民间称为“父子天官”的杨伸、杨守敬叔侄辞官回转邛崍原籍,经过此桥时“金鼓墩”中金鼓大响,民间认为吉祥,遂盛传:“天官上桥金鼓响。”那道原本名为杨柳桥的木桥,从此改称为天官桥。
       但过去有人考证认为,所谓“金鼓墩”和“银鼓墩”是驿站设施,古人用击鼓的方式传递情报、信息而得名。当天杨天官上桥后,驿站人员以鼓声通知在附近迎候的地方官员和社会贤达。
       从1931年开始修建川康公路时起,天官桥经由木桥到石桥、钢筋水泥桥,并从窄到宽的数次改扩建,至今仍称为天官桥。但是“金鼓墩”和“银鼓墩”在公社化时期被削为平地。不知两处封土堆下的“金鼓”和“银鼓”如今是否还在沉睡?

 楼主| 发表于 2018-8-19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董老师配图!

 楼主| 发表于 2018-8-20 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邛崃地名历史之:
                                                                    邛崃明清四名桥之城南十里桥

                                                                                                    凡丁
       十里桥在孔明乡东南。古时候此处有一个驿站,因离城十里,名叫十里驿,元明时期改称为十里铺。驿站附近的山中溪流上有三根柏树原木搭的便桥,称为“三柏洞桥”,也叫十里桥。
       十里桥曾衍生出“十里桥长三百洞”的典故和民间传说,与东河改道成西河的历史,以及一个著名人物——明天启进士杨伸(注)有关。
       相传:
       明崇祯末年,䢺江发生了一场特大洪水,导致东河从王沱处决口,不仅冲刷出一条西河,同时还冲毁田地房屋无数,广大灾民因之流离失所。
       救灾如救火,等不得逐级报告审批的繁琐程序,为了快速救济灾民,辞官回邛的杨天官给邛崃州官建议即刻打开府库赈灾,同时亲自向朝廷谎奏,说邛崃有一项“封东河,开西河”的浩大工程,需要修建一座三百桥洞的十里长桥,共计需要伍万人夫,所耗钱粮从地方府库中列支,于是好大喜功的崇祯准奏。
       上述先斩后奏式的弥天大谎,杨伸是有谋略和担当精神的。所谓“封东河、开西河”工程需要的“伍万人”夫,只是象征性地迁移姓伍、姓万、姓任的人家各一户,到决口处的王沱、新丼(方言音:凳儿)居住;
       而在所谓“十里桥长三百洞”的奏本中,有一个“柏”字的笔误,就像《包公智斩鲁齋郎》一剧,先上报“鱼齊即”的假名,待批复后添加笔画成“鲁齋郎”一样,日后如果钦差到来查验时,生米已经煮成熟饭,但是并未贪赃循私。
       好在杨伸为灾民着想,得到了邛崃人民的拥戴,而且崇祯皇帝当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接着在煤山上吊,当明王朝灭亡后,邛崃便进入战乱时期,故无人追究此事。
       如今,王沱处犹有伍姓和万姓人居住,由于伍姓人居多,王沱地方又多了一个“伍河坝”的地名;新丼处的任姓,亦成为一方大姓。
       以上从战乱后返回当地的原住民口中之传说,保留下了一段佳话和东河改道西河的可考时间段。
       同时“十里桥长三柏洞”的地名,亦如前进镇著名的“三柏一石土地”地名一样,乍一听,不知实情者误以为那里有三百一十座土地庙。其实是当地曾有一棵古柏树,因从主干根部发出两根侧干,远看似三棵,此柏树下恰有一座石头搭建的土地庙,故名“三柏一石土地”。试想,杨伸或许是受“三柏一石土地”地名的启发而为之的。
       1931至1934年修筑川康公路时,原先用三根柏木搭建的“十里桥”被改建为石桥,成为老川藏线上的重要桥梁。
       注:杨伸,祖籍夹关,明天启乙丒(1624)进士,任吏部文选司主事,人称天官郎。

 楼主| 发表于 2018-8-21 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邛崃地名历史之:
                                                                      邛崃明清四名桥之城西白鹤桥

                                                                                                     凡丁
       在城西6里处的白鹤山脚下,有一座建于清代的白鹤桥,横跨于竹溪(即小柏树沟)之上,溪水合南河,石桥离河口约300米。此桥单孔、大跨度、卷洞,桥长约12米,宽4.5米,卷洞顶离水面高约5、6米,两侧有石栏杆,两边有石梯和引桥。
       白鹤街建在白鹤桥以东的山坡上,过去街道长且陡窄,从坡上眺望鹤林寺之山,但见两山相连之间隐现白塔尖顶,整个形状酷似白鹤展翅,故取名为白鹤街。
       顺白鹤街道而下,再拾级而上平畴中间的白鹤桥顶时,顿觉眼前忽然开朗,再上下顾南河景色、听白鹤山松涛,顿时令人心旷神怡。如此魅力,应是它成为明清四名桥之一的原因。
       由于白鹤桥位于邛崃通往芦山县的公路上,自1952年以来“邛芦路”经过多次改造扩建,原红砂石卷成的拱桥被加宽、抬高的路基和水泥桥覆盖,桥北仅现出一个石刻的螭龙头。
       白鹤桥之所以名白鹤桥,是因为该桥位于白鹤山脚下,而白鹤山之名,据宋.陆游《次韵宇文使君山行》诗注:“仙人胡安学道西岩,跨鹤升天,(白鹤)山以此得名。”
       还有一种取名白鹤桥的说法:
       以前,鹤林寺周围皆是高大茂密的松树林,有许多白鹤在松林中栖身。清晨鹤群飞过此桥往平原、谷地、河滩觅食,傍晚又经此桥飞回松林。有民谚趣味地将白鹤、西河、长腰山、大林口、石子坡五处地名串联一起,描绘出一幅过去白鹤山中的白鹤觅食路线图:“白鹤飞过西河长腰大林吃石(食)子。”
       注
       广义的白鹤山泛指白鹤、西河一带山区,宋魏了翁《邛州白鹤山营造记》载:白鹤山“自随唐及今,庵院凡十四所。”包括幽居院、花置寺、盘陀寺、凤巢寺等,故民国《邛崃县志》载:“今鹤林寺、金龟山与大柏树竹溪毗连,皆古白鹤山也。”
       1957年曾有猎户在这一片山区中捕获过一只金钱豹,于人民公园文化馆内的笼中展示。
       原先满山的古松在公社化后被砍伐成为荒山秃岭,如今白鹤山中以杂树为多,系1984年以后绿化荒山种下的。

 楼主| 发表于 2018-8-22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邛崃地名历史之:
                                                                    邛崃明清四名桥之城北顺河桥

                                                                                                    凡丁
       顺河桥建于清代,位置在城北约3.5公里新丼(方言音:凳儿)地方的原东河上,桥长约12米、宽约5米,为红砂石平桥。此处又名张牌坊、泉水凼,过桥约3.5公里即桑园场。
       䢺江水自北向南,从“王沱”地方往东拐弯后的河道称为东河,流经新丼至今五板桥,之后在“灌溪堰”处注入南河。明末清初,䢺江从王沱处改道向南至“石灰包”处入南河,民间称为西河。
       东河的淤塞有一个渐变过程,时年92岁的王友福老人说:“祖辈相传,早年‘张牌坊’处没有桥,只有渡口,南来北往行人皆要坐船。”
       事实上东河与西河并存到建国初期,1934年和1947年䢺江发大水时,西河、东河两岸同时受灾,而且东河低洼段的洪水淹至屋檐。
       东河有多条支流,其中一条从张牌坊经“泉水河”流至五板桥;有一条经万石坝流至天官桥。
       西河与东河故道之上段呈“人”字形,清早期时,人们在新丼处的渡口建起了一道石桥,由于两河加一桥近似一个“从”字形,故此桥与西河相顺,因而取名顺河桥。
       由于清代时这一带地方民居稀落,在两条河流相加呈“人”字形一奈的古东河上段,出现一道与西河顺平的桥,在当时来说确是一大奇观。
       顺河桥还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桥梁,过桥约3公里即桑园场,从桑园往西可至茶园、大同、芦山县大川镇;往北可至大邑、崇州、汶川等;往东则经三岔、安仁(唐代的大邑县城)、崇州至成都。
       根据以上两个因素,顺河桥在明清时期被列为邛崃四名桥之一。
       东河与西河并存到民国时期,1934年和1947年䢺江发大水时,西河、东河两岸同时受灾,而且东河低洼段的洪水淹至屋檐。
       1975年农业学大寨,为了改造东河故道上的“下湿田”,县委书记茹斌组织拱辰、桑园、前进、宝林、固驿等公社社员,采用人力和推土机将“王沱”至“泉水凼”的东河故道之上段填平,为后来的“成温邛”高等级公路的修建打下了基础。
       与此同时,“顺河桥”被整体掩埋于现代水泥公路的下面,随后,总面积两三亩的几个“泉水凼”逐渐干涸,东河下段的若干处水碾坊也名存实亡,但是东河故道上的个别泉眼仍不断冒出泉水,故原先的东河——今称的“泉水河”中还有涓涓细流。

       说明:城北顺河桥章节,参考水利专家王文彬之《邛崃境内的河道变迁及其防治》文。

 楼主| 发表于 2018-8-23 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邛崃地名历史之:
                                                                                      马安桥

                                                                                                   凡 丁
       桑园镇境内除已经淤塞的东河外,还有从武童庙的䢺江段开引出的母猪堰、碉堡沟、新河、司马堰等水渠有六、七条之多,其中“五道堰”绕桑园场镇西南而去,过去桑园新场口有一座桥名马安桥,离桑园老场约半里路。
       马安桥建于清代,早年为木桥,后改建为双孔石平桥,长约8米,宽约5米,如今被水泥路面掩埋仅留桥名。
       马安桥的命名有两种说法。
       一说:
       马安桥落成后等待剪彩开桥,是日早晨,一队迎亲队伍到来,新郎姓安,家住桥北,新娘姓马,娘家在桥南。一行人急着过河,因桥的剪彩未到时候,故有人把守,等闲之人不许通过,而一只迎亲队伍在吉日良辰过此桥正好开桥,但守桥人表示若要过桥,新娘需用“四言八句”给新桥取名,既可一睹新娘姿容,又可考验新娘学识。
       于是新娘掀开轿帘大大方方地说:“吹吹打打到此桥,场前流水万年长。马家嫁到安家去,此桥便名马安桥。”说毕全场一片欢呼,众人簇拥迎亲队伍吹吹打打地开了桥。
       二说:
                                                                                                                                                                               此桥原是木桥、较窄、无名。一日,一只迎亲队伍过此桥,新郎骑的是马,新娘乘的是四人抬的花轿,由于木桥较窄,轿夫有些畏难,新郎担心新娘受惊吓,于是赶紧骑马回家,用另外的马匹驮来木板将桥加宽,一行人方才吹吹打打将新娘迎娶回家,之后此桥便名马安桥。
       以上第一个传说合理可信,且更有意义。如今马安桥之南北,仍然分别有姓马和姓安的人家聚居。


发表于 2018-8-23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致凡丁老师(古代美)

佳作大家分享,
不愿孤芳自赏。
因为赠人玫瑰,
所以手留余香。

 楼主| 发表于 2018-8-24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邛崃地名历史之:
                                                                                      反修桥

                                                                                                   凡 丁
       在城西约2公里处的石河子上,原本有一座踏水桥,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因修建去石坡、水口的公路,在离踏水桥上游约300米处新建成一座长约20米、宽约12米的公路桥梁,修建时期正好在中苏两党论战期间,中共中央批判苏共中央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欲行“修正主义”之实的言论。
       桥建成时,恰逢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受到当时全国政治气候的影响,故将新桥取名为“反修桥”,反映出一段公众熟知的时代背景和地名特色。
       为体现革命化,当时的人们“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立四新”(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除了毁坏寺庙、拆除古建以外,还对一些历史地名进行重命名,如将学道街更名为红专路,衙背后(善政街)更命为反修路,县府街更名为反帝路等,但文革后都恢复了原名,惟独“反修桥”名一直沿用至今。
       当今的当地人将“反修桥”更名为“返修桥”及“返休桥”,并用红漆刷写在桥头和指路牌上,虽然不代表官方观点,但反应出当地的当代人对这座历史桥名的反思,甚至是抵触。
       但无论是“返修”和“反休”,意思都欠妥当,如果一定要改,不如叫返庥(注),给过桥者一个思考空间。
      
       返:还矣、復矣。庥:保护。

 楼主| 发表于 2018-8-24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美 发表于 2018-8-23 12:25
致凡丁老师(古代美)
佳作大家分享,不愿孤芳自赏。因为赠人玫瑰,所以手留余香。

       深谢古代美老师鼓励                     养我家乡土地,所以爱得深沉。拙作承蒙雅鉴,老师鼓励厚情。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