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2538457156@qq.c

民间调查: 邛崃地名历史集(连载) 作者(执笔)凡丁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5-1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邛人一个 发表于 2018-5-1 11:03
在明末清初,有一部分大山中的山民幸免于难,当清军攻克成都后(顺治十六年,1659年),有一个短暂的休养期, ...

张献忠剿四川,一段沉痛而不可回避的历史!
珍贵史料,已复制,作研读。

 楼主| 发表于 2018-5-2 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老地名故事之:
                                                                            渔唱庵和南河渔唱
                                                                                       凡丁
     “渔唱庵”在南河坎“川南第一桥”碑东边约200米的河岸,距离临邛城约五里。“明万历时,邑民胡海舟故宅也,其孙振祥舍宅为庵,康熙年间,州牧祖泽潜至其地,闻渔歌,乐甚,遂以渔唱名庵,(有)郡孝廉植敏槐题‘古渔唱庵’四字”。(见清嘉庆《邛州志》卷一〈古迹〉载)
     “南河渔唱”景观的创意和提法,根据清初“前郡守”所作《渔唱庵》词对此处景致的描述:
                                                                         《渔唱庵》(调酹江月)
                                                                                     前郡守
       临邛南去,拂云影猗猗,万竿修竹。竹里招提幽径梦,门枕清沙江曲,隔岸疏林,远滩荒荻,掩映渔家屋。轻船个个,中流往来何速;
       日落收网归来,烹鱼煮酒,几缕烟凝绿。才掩禅关僧课晚,敲彻木鱼声续。

     “南河渔唱”的河段西起石灰包,东至回澜塔,
而以“渔唱庵”为中心命名的“渔唱管区”1950年前属于大通乡,1950年后直属邛崍县管,1958年后分属东安和宝林公社,2004年后统属临邛镇,俗称为南河坎。

       南河集三江之水而水势平缓,河床及岸边的岩石、鹅卵石,形成大大小小的石窟。河中水草、饵料丰富,千百年来,数十种鱼类和水生动物在这里生息繁衍。河中从前盛产娃娃鱼、黄辣丁、巨婆鱼、鲤鱼、鲢鱼、鲫鱼、青波、土凤、鳖、乌龟、青鳝、小虾、蚌壳……
       河中心由河水冲积形成的沙洲,恰是渔民们极好的天然良港,自然而然使南河成为一处渔业基地,也同时形成颇为驰名的“南河渔唱”景观:
       白天,河面上总有数十条宽约二尺、长达丈余、形如柳叶、仅容一人的渔船在河面穿梭般往来,渔人们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将篙杆在水中轻轻一点,船儿便像离弦之箭,掠过水面轻快无声。
       船舷两侧站着五、六至十余只:黑羽如漆、长喙似鹰、眼疾胜鹞、脚蹼像鸭、大小若鸡的鱼鹰。
       鱼鹰在渔人的指点下纷纷潜入水底,但见它们在水中两翅微张,头颈直伸,一双蹼足疾速划动,使整个身体成一纺锤形,其潜游速度之快,使生长水中的任何行动敏捷的鱼儿,都自叹弗如而显得张皇失措。鱼鹰则各自追逐一个目标,直到它们的铁喙,又狠又准地啄住鱼头后才肯浮出水面,有时会有几只鱼鹰,共同将一条大鱼抬出水面的情形。
       傍晚,沿河上下几十里远近的渔船,纷纷朝那座长满芳草的沙洲驶来,将小岛围得密密匝匝,鱼鹰一群又一群地散布在渔民们各自搭盖的窝棚附近,妇女和儿童帮着修补渔网,给鱼鹰喂食,男人们则忙着跟鱼贩子讨价还价。
       入夜,处处窝棚升起篝火做晚餐。此时岛上渔火处处,天上繁星点点,全都倒映在明晃晃的水面,并且交织成一片,使你分不清哪是灯光,哪是星光。滩头流水之声不绝于耳,千百只鱼鹰轮番扑打着翅膀,叽咕之声,此起彼落,偶尔还夹杂着渔人的歌声和小孩的欢呼声,一直到很晚。
       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南河坎有一家由三、四十个渔民组成的渔业生产合作社,渔民们常年在整条南河和火井江、白沫江、
、斜江、蒲江河上从事捕鱼作业,常见河面“轻船个个,往来如速”的场景。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火井江、白沫江和各支流,还有西河沿岸各乡、镇、县办的纸厂、崃山纸板厂,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河水受到严重污染后,某些河段鱼虾绝迹。加上当地社员在南河坎和塔子坝河段中,进行无序开采沙洲上的砂石,整条南河满目疮痍,南河渔业社无法生存而不得不解体。
     “渔唱庵”在1950年被改作城关粮站的一处仓库,土匪叛乱时发生哄抢进行过一场激战;1957年改建为火柴厂;1960年后成为国营邛崍酒厂的酒麯生产车间;如今无遗迹,淹没于此段河边公园中。
                                                                                                                                           2018/4/30

发表于 2018-5-2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邛崃文君酒厂的曲子车间好象就在现川南第一桥碑广场东边的墙内。原来渔唱庵在那里。

 楼主| 发表于 2018-5-2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崃岭鹤影 发表于 2018-5-2 08:29
原邛崃文君酒厂的曲子车间好象就在现川南第一桥碑广场东边的墙内。原来渔唱庵在那里。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楼主| 发表于 2018-5-3 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老地名故事之:
                                                                                     土地坡和崍岭朝云
                                                                                                 凡 丁
       土地坡:
       今人所称的“土地坡”在明清城南约八里,属于今人称的五绵山地区。
     “五绵山”顾名思义,即朝五个方向绵延的大片山区。西汉时五绵山地区有铜矿,铜为国家管控资源,故西汉时泛称此片山为铜官山,被汉文帝赐与邓通自行铸造铜钱。故唐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说:“临邛县南二里有铜官山。”因秦筑临邛城位置,城南离今称的五绵山边只有两里。
       古代的铜官山地区还盛产煤、铁矿石,后世又称之为古石山。
       铜官山或古石山麓,西汉时被卓王孙“买为陶铸之所”后,形成“基方十里”的“卓王孙宅”之产业园区,因为工商业人口超过农业人口,宋代时将“基方十里”的“卓王孙宅”称之为古城,还将今人所称的土地坡山岗称为古城山。
       清代改称古城山为邛崍山。
       1931至1934年修筑川康公路时,因此坡有一座土地庙,从此称为土地坡。

       崍岭朝云:
     “崍岭朝云”为临邛八大景观之一。清康熙《邛州志》卷一〈古迹〉载:“崃岭朝云,在州治南八里,即邛崃山,春夏常有云气。”
       清.嘉庆《邛州志》五卷〈方舆志〉记:“崃岭朝云,州南八里。”
       而卷首的《临邛八景图》标示的崃岭朝云景观位置,在临邛城西偏北。亦注明:崃岭朝云,州南八里。
       按:州南八里即今之土地坡一带。根据以上记述,可作三种理解:
      (一)州南八里的土地坡一带便是崃岭,早晨,土地坡上空的云,就是崃岭朝云。
       但是笔者认为,虽然清时将土地坡一带的浅山岗称为邛崃山,土地坡一带也是一条山岭,但是土地坡上空的朝云,却无特色可言;
      (二)指在州南八里的土地坡,是观赏崃岭朝云景观最佳的地方;
      (三)清人心目中的“邛崃山”,泛指一大片地区,即当今地图上标示的邛崍山脉。可理解为土地坡一带属于邛崃山脉,故称为邛崍山。又因土地坡在明清城南八里,故曰:“崃岭朝云,州南八里。”
       譬如:宋人心目中的白鹤山,不是仅指有“鹤林寺”的这座山头,而是包括有:幽居寺、花置寺、盘陀寺、凤巢寺等多处寺庙在内的一片山地,即原先的白鹤乡。
       又如:邛崍山脉的一部分又称为岷山,岷山泛指川西北地区的群山,所以,秦始皇灭赵后,要将赵国富户迁往他处时,卓王孙的先祖闻听“岷山脚下”的邛崍盛产煤铁,便选择到邛崍即山铸铁,但他麻痹押解差人的理由是:“岷山脚下”的邛崃生长一种芋头,可以用来充饥。(见《史记》)
       如此一来,第二和第三种观点就结合起来了:
       邛崃山脉方圆数千公里,其中白雪皑皑的夹金山,大约于每年的3至8月份,当地球环绕太阳自转,到太阳光直射到北回归线区域时,每于晴朗天空的晨曦晖映下,出现云蒸霞蔚的景象,称为崃岭朝云。
       此独具特色的景观,即便在邛崃以外的地方可以观赏到,但是邛崃山脉、邛崃、崃岭、临邛,这些专属的地域及名称不可更改和移动,只有建城之初即称为临邛的邛崃,才有资格拥为自有!
       此独具特色的景观,虽然在邛崃以外的地方观赏得到,但是所观赏到的,仍然是出现在崃岭之上的朝云。正如杜甫绝句之“窗含西岭千秋雪”,虽然能在成都看见,但描写的仍然是大邑县西岭之雪。
       此处崃岭朝云之景观,过去少有高大建筑物和电网线时,在城外随处可以观赏到,如今较为理想和方便的观赏地方,是南桥至黄坝大桥一段的南河岸边。土地坡、文笔山等山头,应是更佳的观赏之处。

 楼主| 发表于 2018-5-4 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老地名故事之:
                                                                       常安民读书台与书台桂影

                                                                                                 凡 丁
       今人所见鹤林寺中“了翁祠”塑像,原先是北宋神宗时的谏议大夫常安民原型,而此处读书台亦是常安民的读书台,书台中央原先栽的丹桂二株,为魏了翁先生手植,并由此形成常安民读书台处的“书台桂影”景观。
       清.康熙《邛州志》卷一古迹载:“书台桂影在白鹤山,州治西七里。”
     《宋史.常安民传》载:“常公,名安民,宋邛州人,北宋神宗熙宁六(1073)年进士,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被赠为谏议大夫。”南宋人为纪念他,于鹤林寺后修建常公谏议读书台并
读书之庵,魏了翁先生还亲手栽植丹桂二株。
       明隆庆六(1572)年,州判王圻在《重修白鹤山旧读书台记》中载:“书台东、南、北三面用石砌筑,为上下两层。书台中央原植(的)丹桂二株。户外葱(茏)交敷,因有书台桂影之称。”
       清.嘉庆《邛州志》五卷〈方舆志〉以及卷首《临邛八景图》标记:“州西白鹤山,有桂二株,为华父(魏了翁,字华父)先生手植,古干婆娑,每经秋发,香闻数里。”
      《邛崃县文物志》亦载:“常公谏议之读书台,在鹤林寺大雄宝殿后面的了翁祠。”
       关于鹤林寺大雄宝殿后面所谓的了翁祠,清末民初学者宁缃(注)在《遇园随笔》中考述:“了翁祠中的魏了翁塑像,经与清宫所藏之历代名人画像对照,考证为常安民像,(而)非魏了翁像。”魏了翁自撰之《白鹤山营造记》中亦说:“……近有常公谏议读书之庵。”
       宁缃结论:此处读书台是常安民的读书台,并非魏了翁的读书台。而“魏了翁读书台乃在幽居寺”内所谓了翁祠,乃北宋
常公谏议读书之庵。
       按:
     “幽居寺”也在宋人心目中的白鹤山中,清代人不考,认为“白鹤山”仅指“鹤林寺”的山头,由此造成贻误。
       注:
       宁缃(1846-1921)临邛人,清光绪戊子(1888)科举人,任咸安宫教习,教授皇家贵族子弟,后任丰润县知县,代理祁州知州,诰授奉政大夫,官阶五品,主修民国卷《邛崃县志》并有诸多著作。


 楼主| 发表于 2018-5-5 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尘封历史之:        
                                                                 临邛八景之考证及临邛十景的提出

                                                                                           凡 丁  唐文栋
       临邛八景有新旧之说。
       根据清.康熙《邛州志》和清.嘉庆《邛州志》记载,及其卷首《临邛八景图》所标注,兹将清.康熙和嘉庆时期的临邛八景,分别考述于下:
       一、易洞秋风
      《蜀中广记》引《方舆胜览》记:“白鹤山在邛州城西八里……司马相如从胡安先生受《易》于此。”
       清康熙《邛州志》卷一古迹载:易洞秋风在白鹤山中,州治西七里。
      《邛崃县文物志》引清.嘉庆《邛州志》卷首之《临邛八景图》标注:“易洞秋风”在“州西白鹤山,(即)胡安点易洞。”
       魏了翁之《白鹤山营造记》载:“……远有胡安先生授《易》之洞。”
       胡安:
临邛人,聚徒白鹤山,明《易》、洞达天文、历象、阴阳之术。
       易洞:即点易洞,在白鹤山西岩,唐宋时有西岩寺,毗邻漏米洞。
       明万历五(1577)年,邛州州守鞠文谷在点易洞旁新建点易书院,修露亭,建梅竹轩,恢复翠屏阁。洞侧有明天启进士杨伸所书:滴露研朱(应加石旁)四字摩岩石刻。
       民国初年,县人席丰等,在漏米洞处建胡安祠三间。
       清.嘉庆《邛州志》卷首之《临邛八景图》标注的点易洞,在南河岸边。
       综合以上记载和记忆判断:今人所谓的仙人洞,即西汉胡安先生授《易》之洞,亦即胡安点校周易之点易洞。(详见《点易洞调查》)
       而现存的点易洞(仙人洞),因1952年起多次拓宽邛高公路,仅存约二分之一的洞窟面积,所幸主洞窟尚完好,但“滴露研朱”四字石刻在扩路时被炸毁。1950年以前,张平轼老师曾亲眼所见。
       二、翠阁秋阴
       清康熙《邛州志》古迹载:“翠屏阁(在)州西七里。”(与“点易洞”相邻。)
       又引《明一统志》载:“翠屏阁,在邛崃县白鹤山西岩寺左,汉胡安建。阁前山势峭立,如翠屏当前,为一州胜览,有宋陆游诗载艺文志。”
       清.嘉庆《邛州志》载:“翠屏阁,州城西七里,白鹤山西岩寺左,汉胡安先生创立。阁前山势峭壁,殊为胜览,宋陆务观(陆游)有‘把酒孤亭半日留,西岩独擅鹤山秋’之句。其阁久废,故址犹存。”
       宋代郭印亦有:“秀谳(山旁)修屏立,枯岩半屋悬”佳句。
       明万历五(1577)年,邛州州守鞠文谷根据陆游、郭印诗句描绘,在点易洞附近新建点易书院,修露亭,建梅竹轩,恢复翠屏阁,形成为秋日美景——翠阁秋阴。
      《邛崃县文物志》载:“翠屏阁与西岩寺同是唐宋胜迹。

      《蜀中名胜记》卷十三记载:“翠阁秋阴景观,最迟明万历年间犹存。

       清嘉庆《四川通志》卷五十六〈舆地〉载:“翠屏阁前,山势峭立,翠屏当前,为一州胜览。今据实地考,这段地段的东南面,为高耸横亘的木鱼岗,即上述诗文所指。

       按:
       仙人洞山在鹤林寺以西,仙人洞就开凿在临江的西岩之上,更重要的是,仙人洞之山与木鱼岗之间的空间和面积,足够建一座西岩寺,或者点易书院,同时还可以修露亭、翠屏阁、建梅竹轩,而且“这段地段的东南面,(正好)为高耸横亘的木鱼岗,即上述诗文所指。”也符合“如翠屏当前”的记载,仙人洞又在临江边上,“翠屏阁前”的山光水色,的确堪称“为一州胜览”。
       三、琴台夜月
       西汉时“都亭驿”站旁的“司马相如宅”,于唐代开辟为“司马琴台”景观,当时,文君井与琴台相隔。
       都亭驿在宋代改为白鹤馆,明初的白鹤馆范围,包括司马琴台和文君井园林。
       明成化十九(1483)年,临邛县升为直隶州(直属中央布政司)后,白鹤驿改建为土司分守台。
       清代,“司马琴台”景观称为“琴台夜月”。清.康熙《邛州志》卷一古迹载:“琴台夜月(原)在白鹤驿,治南半里,文君井之畔。”
       清乾隆二十三(1768)年,知州“杨潮观”对“文君井”进行修缮时,将“司马琴”与“文君井”整合到一起,于是“琴台夜月”景观出现在现今的文君井公园内。
       清嘉庆《邛州志》五卷〈古迹〉从此记载:“琴台夜月在州治南里仁街巷内,井侧有琴台。”
       琴台夜月是清代文君园林内的核心景观,琴台柱上有清末民初知名学者—邛崃人宁缃撰写的名联:“井上风疏竹有韵;台前月古琴无弦。”
       四、书台桂影
       清康熙《邛州志》卷一〈古迹〉载:“书台桂影在白鹤山,州治西七里。

      《宋史常安民传》载:“常公,名安民,宋邛州人,北宋神宗熙宁六(1073)年进士,南宋高宗建炎四年被赠为谏议大夫。”后人为纪念他,于鹤林寺后修建常公谏议读书台。
       明隆庆六(1572)年,州判王圻《重修白鹤山旧读书台记》载:“书台东、南、北三面用石砌筑,为上下两层。书台中央原植(有)丹桂二株。户外葱(茏)交敷,因有书台桂影之称。”
       清嘉庆《邛州志》五卷〈方舆志〉以及卷首《临邛八景图》标记:“州西白鹤山,有桂二株,为华父(魏了翁,字华父)先生手植,古干婆娑,每经秋发,香闻数里。”
      《邛崃县文物志》亦载:“常公谏议之读书台,在鹤林寺大雄宝殿后面的了翁祠。”
       关于鹤林寺大雄宝殿后面的现存了翁祠,清末民初学者宁缃在《遇园随笔》中考述:“了翁祠中的魏了翁塑像,经与清宫所藏之历代名人画像对照,考证为常安民像,(而)非魏了翁像。”此处读书台是常安民的读书台,并非魏了翁的读书台。而“魏了翁读书台乃在幽居寺”内,今了翁祠地址原为常安民的读书之庵。
       五、南河渔唱
       清康熙《邛州志》卷一古迹载:“南河渔唱,在州治南五里,举人植敏槐题有古渔唱庵。”
       清嘉庆《邛州志》卷首《临邛八景图》标记:南河渔唱(在)州南五里南河岸,右有佛庵,康熙时,州牧祖泽至其处,闻渔歌甚乐,遂又以渔唱名庵。
       清嘉庆《邛州志》五卷〈方舆志〉载:“渔唱庵,明万历时,邑民胡海舟故宅也,其孙振祥舍宅为庵,康熙年间,州牧祖泽潜至其地,闻渔歌,乐甚,遂以渔唱名庵,(有)郡孝廉植敏槐题‘古渔唱庵’四字。”
“南河渔唱”景观的创意和提出,根据“前郡守”的《酹江月》词所描述景致:
                                                                        《渔唱庵 调酹江月》
                                                                                   前郡守
       临邛南去,拂云影猗猗,万竿修竹。竹里招提幽径梦,门枕清沙江曲,隔岸疏林,远滩荒荻,掩映渔家屋。轻船个个,中流往来何速;
       日落收网归来,烹鱼煮酒,几缕烟凝绿。才掩禅关僧课晚,敲彻木鱼声续。
       六、䢺水寒雁(又曰:雁荡平沙)
       清康熙《邛州志》卷一〈古迹〉载:“䢺水寒雁(在)州西三里。每秋深多雁。

       西河发源于大邑,经䢺坝,故称为䢺水。
       昔时西河的生态环境很好,邛崃又位处大雁迁徙的路线上,故年年吸引南飞的大雁在西河之滨落脚过冬,大雁在西河之滨嬉戏时形成的景观,谓之䢺水寒雁,或雁荡平沙。
       七、万石农耕
       清康熙《邛州志》卷一〈古迹〉载:“万石农耕,在州治东七里,有平田一原,邛人生长山中,见平坦数亩,遂称万石,犹之蚁行潦,路旁积水,惊见以为海也。”
       按:
       此段记载叙述清康熙时,有长期生长在西部大山中的邛人,偶然来到东部平坝地区,见到一片平坦的田原,又惊讶又羡慕,于是称此片田坝为“万石坝”。譬如潦草行进中的蚂蚁,见到路旁有一滩积水,便惊奇地以为到了海边。
       此本比喻住在深山中的邛人少见多怪,而“平田一原”的“万石坝”未必就只数亩,也未必此坝子就年产万石,但是此记载却明确地告诉今人:“万石农耕”景观的创意和提法,源自清初的邛人,而且说明清康熙时,还有“邛人”这个民族生活在邛崃地区。
       原先的拱辰公社六、七、八大队为连成一片的小平原,有良田约五、六千亩,史称的“万石坝”即此。过去的水稻品种单产400至600斤,以每石330斤计算,总产约万石,在当时来说,“万石坝”是邛崍水稻主产区。
       八、崃岭朝云
       清康熙《邛州志》卷一〈古迹〉载:“崃岭朝云,在州治南八里,即邛崃山,春夏常有云气。”
       清嘉庆《邛州志》五卷〈方舆志〉记:“崃岭朝云,州南八里。”
       卷首的《临邛八景图》标示的崃岭朝云景观位置,在临邛城西偏北,注明亦只有:崃岭朝云,州南八里。
       按:州南八里即土地坡一带。根据以上记述,可作三种理解:
      (一)州南八里的土地坡一带便是崃岭,早晨,土地坡上空的云,就是崃岭朝云。
       但是笔者认为,虽然土地坡一带的浅山岗,清时称为邛崃山,也是一条山岭,但是土地坡上空的朝云,却无特色可言;
      (二)指在州南八里的土地坡,是观赏崃岭朝云景观最佳的地方;
      (三)清人心目中的“邛崃山”泛指一大片地区,即当今地图上标示的邛崍山脉,可理解为土地坡一带属于邛崃山脉,故称为邛崍山。又因土地坡在州城南八里,故曰:“崃岭朝云,州南八里。”
       邛崃山脉方圆数千公里,其中白雪皑皑的夹金山,大约于每年的3至8月份,当地球环绕太阳自转,到太阳光直射到北回归线区域内时,每于晴朗天空的晨曦映照下,出现云蒸霞蔚的景象,称为崃岭朝云。
       此崃岭朝云之景观,过去在城外随处可以观赏到,如今较为理想和方便的观赏地方,是南桥至黄坝大桥一段的南河岸边。土地坡、文笔山等山头,应是更佳的观赏之处。

       关于新临邛八景的说法:
       以上临邛八景中的翠阁秋阴,虽经历代修葺维护,但是只存在到明万历年间,以后便“其阁久废,故址犹存”了。清.嘉庆《邛州志》也曾明确记载:“翠阁秋阴,今无有也,八景缺一,特将州左观雨亭以补之,此写景之意也。”
       另外:常安民的读书台,在清末时,便被本该在幽居寺中的魏了翁读书台占用,从而原临邛八景中的书台桂影便被迷失,故清末时,临邛八景实际上只存在六个实景。
       到清.道光辛卯(1821)年川南第一桥建成,以及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回澜塔建成以后,自然而然地产生出“弓桥箭塔”和“回澜倒影”的景观,因而民间有了新临邛八景的提法。
       新补的二景:
       弓桥箭塔
       原川南第一大桥和回澜塔分别建成以后,那道“为洞十五,长一里,高五丈,宽三丈”的廊桥,高拱在玉带一般的南河之上如张开的满弓,在天气晴朗时,回澜古塔倒映在南河碧波之中,形成如弯弓搭箭,引而不发的奇特景观。
       据说过去曾有弓桥箭塔景观的老照片,如今用现代电脑合成技术,应当可以重现此奇特景观。
       回澜倒影
       1908年建成的,全国第二高的雄伟砖塔——回澜古塔(75.48米)银灰色的塔身,直插蓝天白云,并倒映在南河碧波之中形成的壮丽景观。
       曾有外地游客所拍之回澜倒影图片在网上流传,拍摄效果非常之好。其最佳观赏和拍摄点在平原路一号——地名龚鱼箭的河边,最佳时期是在春光明媚的三至六月。
       以上“弓桥箭塔”和“回澜倒影”二景,加上翠阁秋阴和书台桂影消失后余下的六景,仍然是临邛八景,即所谓临邛新八景,但当时新八景是实景。

       关于临邛十景的提出
       由于川南第一大桥在光绪戊子(1888)年被特大洪水冲毁,“弓桥箭塔”景观随之消失,并永久不可恢复。
       考虑到消失已久的“翠阁秋阴”之实景,和由于在清代后期搞错了位置的“魏了翁之读书台”(应在幽居寺内)而迷失的——常安明“读书台”之“书台桂影”,有条件和有必要恢复,故笔者提出新的观点:补充“文笔擎天”和“回澜倒影”新景,共成临邛十景。
       文笔擎天
       民国《邛崃县志》载:文笔塔()建于清道光乙巳(1845)年,位于川南第一桥左侧的文笔山顶,全用青砖砌筑,通高25米。
       但是,“
文笔擎天”在清乾隆时便出现了。清嘉庆《邛州志》〈城池〉条:“知州王彩珍于乾隆二十九(1763)年(在小南门)竖楼一座,高三层,题曰:聚奎(楼)匾曰:文笔擎天”
       清代著名诗人潘元音有诗描述:
       文峰倒影满江霞,
       翠竹青青隔浦沙。
       欸乃一声人不见,
       渔舟归去夕阳斜。
       清代著名文人吴江,曾题写名联于原川南第一大桥廊柱之上,如今被入选全国百首名联之中:
       好去迎仙,地绕青旗五面;
       快来题柱,天留文笔一枝。
       现代亦有打工在外的火井青年农民陈志林写诗赞颂,今录部分:
       回澜古塔插蓝天,
       摇动清波倒影悬。
       虹桥拱架通岭北,
       丝路蜿蜒出夹关。
       文笔倚天城增秀,
       流水高峰天台山。
       玉带一般的南河南岸,文笔山郁郁葱葱,山顶上之文笔塔如擎天之柱,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既秀美,亦壮丽。
     “文笔擎天”景观依据以上资料提出,供讨论、评判,或在打造南河风景区时作参考和宣传。

       综述
       以上临邛十景的提出,没有拘泥和囿于古人的提法而厚古薄今,有以下依据和理由:
       从经过梳理后的清康熙和清嘉庆《邛州志》记载的临邛八景可以看出:八个景观出现的年代,分别从西汉至清康熙时期,时空跨度长达1800年左右。
       其中:“易洞秋风”以及“翠阁秋阴”景观的提出,大约在汉代或汉代以后,但至迟在唐代是比较肯定的;虽然“司马长卿宅”出现于西汉,“司马琴台”出现于唐代,但“琴台夜月”景观的提法出现在清初;“书台桂影”是在南宋时期出现,明隆庆六(1572)年,州判王圻重修重书台;“䢺水寒雁”的出现,应在东河改道形成西河后的清早期;“南河渔唱”则在清康熙时始被发现;“万石农耕”的出现,根据清.康熙《邛州志》卷一古迹载:“州治东七里,有平田一原,邛人生长山中,见平坦数亩,遂称万石。”可知“万石坝”为邛人提出,年代不晚于清康熙时期。
       也许,清康熙朝修撰《邛州志》时,远不只以上八处胜景。又也许,只有确切出现年代的那六个。但是古人认为“八”是吉数,叫“临邛八景”也顺口一些。所以在修志时,超过八个就只优选八个,不足八个,便找一处凑数。这从“翠阁秋阴,今无有也,八景缺一,特将州左观雨亭(瓮亭)以补之,此写景之意也”的记载看得出来。
       至于川南第一大桥和回澜塔建成以后,当民间发现的“弓桥箭塔”和“回澜倒影”景观,还来不及修入民国《邛崍县志》时,川南第一大桥便于1888年被特大洪水冲毁,而“弓桥箭塔”景观不可重现。如若加上“回澜倒影”后,不是七景,便是九景,皆不符合八景的提法,因而“回澜倒影”之景观,一直被边缘化到现在。
       如今时代不同了,景观的发掘和数量的提法,也应当与时俱进,再说“十”数也是十全十美和圆满的寓意,况且虽然“回澜倒影”和“文笔擎天”景观出现的时间,既未赶上修撰清嘉庆《邛州志》的年代,又与修《民国县志》失之毫厘擦肩而过。如今此二塔已经超过百年历史,其生成的“回澜倒影”和“文笔擎天”两处胜景,理应由现代邛崃人收入新的地方志中,并满足旅游开发的需要。
                                                                                                                                           2013-9-25
                                                                                                                                           2018/4/23重修


 楼主| 发表于 2018-5-6 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尘封历史之:
                                                                     胡安点《易》洞调查(之一)
                                                            —易洞秋风何处寻   仙人洞前景依稀

                                                                                                凡 丁
      “点易洞”即西汉胡安先生点校并教授《周易》之洞。
       晋代史学家陈寿《益都耆旧传》载:“胡安,临邛人,聚徒白鹤山,(司马)相如从之受(易)经。”点易洞与附近的翠屏阁,所形成的“易洞秋风”和“翠阁秋荫”景观,在唐宋元明时期极符盛名,清康熙时均被列入临邛八景之中。
       由于“易洞秋风”和“翠阁秋荫”两处景点如同孪生兄妹,不能不同时提及。又由于岁月流逝,当“翠阁秋荫”景观在明万历年间消失之后,“易洞秋风”景点中“点易洞”的位置,便淡出民间的记忆而模糊不清。
       尽管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旅游开发的需要,在白鹤山漏米洞的一个佛窟旁边镌刻有“点易洞”三个字,但这个“点易洞”却与下列历史记载不相符合。
      《蜀中广记》载:胡安,临邛人,聚徒白鹤山,明《易》、洞达天文、历象、阴阳之术。
       宋魏了翁《邛州鹤山营造记》载:“……自随唐及今,庵院凡十四所,远有胡安先生授《易》之洞……西岩翠屏,万竹之景,皆山中胜处。”
       宋陆游《次韵宇文使君山行》一诗注:“仙人胡安学道西岩,跨鹤升天,(白鹤)山以此得名。”
      《邛崃县文物志》载:“翠屏阁与西岩寺同是唐宋胜迹。

       宋郭印有
佳句:“秀谳(山字旁,下同)修屏立,枯岩半屋悬。”
       明万历五(1577)年,邛州州守鞠文谷在点易洞旁新建点易书院、修露亭、建梅竹轩、恢复翠屏阁,形成为秋日美景——翠阁秋阴。洞侧有明天启进士杨伸所书:滴露研朱(加石旁,下同)四字摩岩石刻。
      《蜀中名胜记》卷十三记载:“翠阁秋阴景观,最迟明万历年间犹存。”
       清康熙《邛州志》载:“翠屏阁,州西七里,白鹤山西岩寺左,汉胡安先生创立,阁前山势峭壁,殊为胜览,宋陆务观(陆游)有‘把酒孤亭半日留,西岩独擅鹤山秋’之句。其阁久废,故址犹存。”
       清嘉庆《邛州志》卷首之《临邛八景图》标示:“易洞秋风”在“州西白鹤山,(即)胡安点易洞。”而且在临江的边上。
       清嘉庆《四川通志》卷五十六〈舆地〉载:“翠屏阁前,山势峭立,翠屏当前,为一州胜览。今据实地考,这段地段的东南面,为高耸横亘的木鱼岗,即上述诗文所指。”
       清嘉庆《邛州志》载:“翠阁秋阴,今无有也,八景缺一,特将州左观雨亭以补之,此写景之意也。”
       民国《邛崃县志》载:“城隍庙前夹石路之池塘,其西,池心有八角亭,唐之水亭旧址也,一名古瓮亭,因卓氏钱瓮而名也;一名大公亭,州牧戚延裔所改也;一名观雨亭,州牧觉罗续林所改也。”
       民国初年,邛崃县的席丰等人,在紧挨漏米洞的一个小佛窟外面建“胡安祠”三间,窟内用砖砌成书案,上置石雕墨砚,窟前砖砌的门柱有一副对联:
       会心在河图洛书(注)上;托迹于山林泉石间。
       按:
       1、鹤林寺山门西边山岗旧名木鱼岗,因山顶有陈姓人居住,今名陈家山;
       2、观雨亭,即今古瓮亭。
       3、城隍庙的正门,原在三步石街口,南通瓮亭至西街新牌坊,侧门在原学道街城关粮站大门一带。

       综合以上史料分析:
       易洞即点易洞,点易洞在白鹤山西岩,毗邻漏米洞。但不是紧挨漏米洞。
       西岩在唐宋时建有西岩寺,明代在西岩寺遗址上建的是点易书院,点易洞与西岩寺或点易书院之间相隔不远。
       唐宋时期,西岩寺的左边建有翠屏阁,翠屏阁的对面是高耸横亘的木鱼岗,岗上有万杆修竹,恰如翠屏当前。根据点易洞侧有明天启进士杨伸所书“滴露研朱”四字摩岩石刻,在点易洞的附近,应当有一个露台。而梅竹轩,则可能在点易书院的背后。
       由于翠屏阁前山势峻峭,点易洞又在临江的江边,故在西岩山上的翠屏阁中,能够独擅白鹤山之秋色和江上的风光,因而此处堪称:“为一州胜览”。
       这样一处环境幽美的地方,根据清嘉庆时期的实地考证:“这段地段的东南面,为高耸横亘的木鱼岗。”
       笔者认为:只有完全具备以上的条件,才符合陆游:“把酒孤亭半日留,西岩独擅鹤山秋。”和郭印“秀谳修屏立,枯岩半屋悬。”的诗意。
       为了找寻到符合以上全部条件的“点易洞”位置,2013年国庆前后,笔者携带指南针,八次登上白鹤山,踏勘了“漏米洞”和现代人镌刻的“点易洞”佛窟;绕行后山翻过棋盘山,寻找神话故事中神仙下过棋的棋盘石;又顺“烂船溪”而下,多次钻进口口相传为胡安得道后跨鹤升天的地方——仙人洞。
       笔者还特意两次登门拜访棋盘山背后当年八十六岁高龄的彭运钦老人;采访过曾经在仙人洞旁建屋居住的叶占文;电话征询过彭运华老师;访问过包括寺院僧人在内的十余位白鹤山人;反复测量过“漏米洞”旁的“点易洞”,和鹤林寺以西“仙人洞”的具体方位;仔细比对并向多人了解以上两个地段周围的环境条件;数次探测、调查仙人洞周边,包括琴台森林大酒店仓库在内,人工开凿的共约十个岩洞,并且网络搜查有关点易洞的信息之后推测:
       今人所谓的仙人洞,其实就是西汉时胡安先生授《易》之洞,亦即胡安先生点校《周易》之点易洞。
       从而,笔者对迷失多年的“易洞秋风”与“翠阁秋荫”景点及其布局有了眉目,并推导出“易洞秋风”与“翠阁秋荫”两个景点是相邻的,而且彼中有此,此中有彼。
       现写成综合性的调查材料,与同好们进行商榷。

       须要说明的是,在广义的白鹤山中有两个仙人洞:
       一个“仙人洞”在棋盘山棋盘石以东的岩壁上,为人工开凿,洞圆形,宽1.8米,高1.8米,深4.5米。从棋盘山上汇流下的小溪即烂船溪,此洞经彭运清老师考证,为邛崃史载的仙人洞,并有一个传说:
       从前,有一个商人贩运一船大米,溯流南河而上至一条小溪口停泊,沿溪而上,见两人在山中石上下棋,石旁有桃树一株,其中一人从树上摘下桃子并分与米商一点,后来两人为走棋争执,便将棋子掀落地上,有5个棋子滚落至大邑境内后形成土堆,称为“五步棋”。
       米商下山后寻船,有人告诉他,听祖辈代代相传,确曾有人在此停泊过一船大米,但到船烂在溪边都未见船主来寻,此条小溪因此名叫烂船溪。米商恍然大悟,原来自己遇到了神仙。
       而船上的米,则每天从大佛旁的漏米洞口漏出,刚好够庙中的和尚吃,因和尚贪心,将洞口扩大后便不再有米漏出。
       此仙人洞因距离建有鹤林寺的白鹤山较远,为神话故事的发源地,故笔者将其排除,但此神话传说与胡安点《易》洞的迷失不无关联。

       另一个仙人洞广为人知,即年年四月初八举办放生会河边的仙人洞。此洞在鹤林寺山门以西的西岩上,因今人对仙人洞的山无人知名,笔者为便于探讨,姑且将仙人洞的山,恢复其原名:西岩山。
       与西岩山相对的是现称的陈家山,如今山顶建有琴台森林大酒店的水塔一座。1957年前后,笔者上白鹤山打柴时,即听说此山本名木鱼岗,因山形如木鱼,又在鹤林寺旁故名。
       当时的木鱼岗上尚有成片的斑竹、箭竹,因上世纪末以前,山上住有几户陈姓之人,民间便将此山叫为陈家山,八十六岁的彭运钦老人亦如是说。笔者为便于探讨,姑且将陈家山恢复其原名:木鱼岗。
       陆游“把酒孤亭半日留,西岩独擅鹤山秋”景色的描写,应是在西岩山上的翠屏阁之中。又对其《次韵宇文使君山行》诗注:“仙人胡安学道西岩,跨鹤升天,(白鹤)山以此得名”的说法分析,仙人洞之西岩与白鹤山紧密相连而同属一山,地理位置上的相互关系非常吻合。
       西岩山南北走向,横亘在临江(旧时称齐口以下至石灰包一段南河为临江)的江边上,仙人洞即在西岩山临江的西岩上。
仙人洞东南约60米处,原有一块岩石突兀江边如孤峰独立,当地人称为“老哇(指白鹳)石”,此孤峰高约5、6米,仅有一些枯草,1952年修路时被炸掉,其处即今“鹤山鱼庄”河坎上,邛崃人民政府于1999年所立“水产资源自然繁殖区”石碑处。
       宋郭印:“秀谳修屏立,枯岩半屋悬。”其诗句中描写的“秀谳”应是形容木鱼岗秀色;“修屏”应是指建在西岩山上的翠屏阁;“枯岩”则是指木鱼岗山头那块孤峰;而建在孤峰上的半间小屋(吊脚楼),应是收集“滴露”用于“研朱”的露台;明天启进士杨伸所书的“滴露研朱”即在此孤石峰上。
       1949年以前,张平轼老师到此游玩,确曾见到过此孤石峰上之“滴露研朱”题字。
       据彭运钦大爷说,由于旧时仙人洞的西岩横卧在江边,因而原先仙人洞旁的路,是由单块红砂石连接铺的石板,总宽度只有3至4尺,只能单人独马成一线行走,在上游未修石河堰以前,如果涨大水,仙人洞旁的小路即被淹没而不能通行。
       1952年,由政府组织劳改队组成修路队,当次修路即将仙人洞的左侧支洞挖穿。因仙人洞口原有一通碑,洞内空气不流通,顿时冒出一股阴湿难闻的土气,故将洞口立的碑砸烂,至于碑上记着什么,无人在意,叶占文还说,祖辈相传,仙人洞前曾有过好几通石碑。
       现存仙人洞门口下的地面和梯形坎上,尚嵌有两块残碑座,能印证以上的说法。
       彭和其它人都说,1957年劳改队第二次修邛高公路时,继又挖掉部分仙人洞。1966年和十年文革后的七十、八十、九十年代又分别进行修扩道路,又虽然上世纪五十年代曾在仙人洞内取土熬硝,但主洞窟至今尚属完好,实在是劫后余生的奇迹。
       现存的所谓仙人洞,仅存不到二分之一的洞窟面积;悬有半屋、并刻有“滴露研珠”的孤岩,也因多次扩路被炸为平地。
       仙人洞长方形的洞门向东,宽约1.25米,高约1.35米,洞深约8米,洞内最宽处约3米,高1.7-1.8米。主洞窟内左侧有支洞窟相通成卧T字形,总面积接近40平方米。加上数次扩路(共约12米)毁掉的部份,原来的仙人洞窟总面积应有80平方米左右。曾经有人钻进仙人洞,还未摸索到尽头,因听到河中的流水声便胆寒而退出。
       仙人洞人工开凿的痕迹很明显,洞壁均以分布较均匀的点状圆形凹坑纹作装饰,现存部分有可供坐卧,或者存放东西的土台、土壁橱五处。
       另据曾在西岩山与木鱼岗之间——现森林大酒店仓库石墙处建房居住过的叶占文说,他在上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因挖耐火石粉出售(供铸造用)时,先后在两座山边挖出了被泥土掩埋的洞窟6个,最大的一个在西岩山对面的木鱼岗山脚,宽3.5米,高约3米,深4.5米,仙人洞与之相间不到40米。其余5个排列在仙人洞的右边,洞大小深浅不等,均为人工开凿,方形,有土台,其中一个深7米,能容人站立。
       当时被泥土掩埋的仙人洞支洞也是被叶占文挖开的,据叶说,这些洞中都有碗、壶、砖、瓦的残件、碎片。上世纪九十年代,邛崃市文管所闻讯,派人进洞考查后说:“古时候人类的居住条件不好,这些岩洞、岩室是由古人开凿用于居住生活的。”并从洞中取走一些土陶残件。
       上述那些洞室,如今俱在。
       西岩山尾与木鱼岗山尾相交呈倒“丫”字型,当地人称为老槽口,原先有斜缓坡路通往鹤林寺后门,如今两山之间是琴台森林大酒店的仓库,西岩山和木鱼岗,均是琴台森林大酒店用地范围。
       西岩山与木鱼岗之间原是四级台地:第一级台地从琴台森林大酒店入口处至仙人洞前,二、三、四级在两山之间。
       未修路以前,一至三级台地曾作过水田,面积约有5亩。第四级台地为旱地,即叶占文曾经建房的地方,如今用石条砌筑,面积500平米以上。不计算老槽口在内的长长坡地,仅在总共五、六亩的平坦土地上,亦足够同时修建点易书院、翠屏阁、露亭、梅竹轩等建筑。

 楼主| 发表于 2018-5-7 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尘封历史之:
                                                                     胡安点《易》洞调查(之二)

                                                                —易洞秋风何处寻  仙人洞前景依稀。
                                                                                                凡 丁
       笔者认为传说的仙人洞即胡安点易洞,还有如下理由:
       所谓的仙人洞内除了能够遮风避雨外,总共七、八十平米的洞窟,再加上其它的岩室,在西汉那个没有纸质书籍的时代来说,可供胡安先生贮藏足够多的木简或竹简进行点校,此外,木鱼岗山脚下那一间约宽3.5米,深4.5米,高3米的长方形石室高大、宽敞、明亮,可作胡安先生“聚徒授易”之用。
       在离仙人洞上下各约30至80米的地方,还有两个当地人所谓的蛮洞子,其中一个已毁,另一个就在路边,非常规整,算得上冬暖夏凉,胡安先生或可作生活起居之用。
       另据彭运钦等人说,西岩山、木鱼岗、漏米洞,包括更远的如:烂船溪、棋盘山等地名的山,当地人皆笼统称为白鹤山,故仙人洞属史载的“白鹤山中”,笔者以指南针测量,两山头相对,木鱼岗的方位,正好在仙人洞之东南。
       关于胡安之“点易洞”演化成为“仙人洞”的原因,极可能与陆游《次韵宇文使君山行》诗注:“仙人胡安学道西岩,跨鹤升天,(白鹤)山以此得名”的民间传说有关。而烂船溪、棋盘山、漏米洞的系列仙踪龙门阵,更加快了将“点易洞”演化为“仙人洞”的进程。
       根据搜集到的史志记载,有关胡安点易洞,只有:易洞、胡安先生授《易》之洞、易洞秋风,共三种说法。
       至于“易洞秋风” 在“州西白鹤山,(即)胡安点易洞。”只是对“易洞”的注解,并非说此洞名为点易洞。清嘉庆《临邛八景图》中亦只绘有洞,洞口周围并没有“易洞”的洞名,更没有“点易洞”三个字。
       究其原因:
       一、在西汉时候,胡安先生不可能将自己研究周易的洞镌刻上“易洞”或“点易洞”之名;
       二、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著名的理学大家程颐(注1)罢官,贬为涪州(今涪陵)编管后,在普净院内潜心注《易》,将生平钻研所得,写成《程子易传》一书,程颐贬官研究易经的洞,很快就被名家镌刻上“点易洞”三字,名正言顺地出现在当时的四川涪陵江边,因有黄庭坚、朱熹、陆游、王士祯等历代名人书法手迹80余幅,洞壁上有清代石彦恬所题之“伊洛渊源”四字,故而非常有名气;
       三、用现代的话来说,后起之秀的涪陵,抢先注了“点易洞”域名之册,由于冠名权的权属原因,在原四川范围内便不可能再有第二个点易洞;
       四、南宋时,陆游在《次韵宇文使君山行》诗注中,对“仙人胡安学道西岩,跨鹤升天,(白鹤)山以此得名”的耳闻,说明在宋代以前,邛崃民间便出于对胡安的尊崇而已将胡安神化,而陆游的诗注,却像催化剂一样,反过来又将胡安之点易洞,迅速异化为所谓的仙人洞,故原本在棋盘山上的仙人洞,便自然而然被移植到西岩之点《易》洞;
       五、鉴于以上原因,“最迟明万历年间犹存”的易洞旁的附属建筑——点易书院、翠屏阁、露亭、梅竹轩,由于国运衰微,战乱频仍的原因荒废以后,邛崃即放弃了对“点易洞”名的使用、包装、宣传,也放弃了易洞、及其附属建筑的重修和维护;
       六、经过明末清初的战乱,至清康熙时,仅有根据前朝的记载,而未对点易书院等古迹进行过修复,甚至因“翠阁秋阴,今无有也,八景缺一,特将州左观雨亭(现古瓮亭)以补之,此写景之意也。”以致民间对易洞、点易洞、易洞秋风,因其概念、位置和空间都感到陌生而渐趋淡忘;
       七、当那座以满足“写景之意”的“翠阁秋阴”之代景点——观雨亭,继而出现在清.嘉庆《邛州志》上时,原本相邻的两处景观便东西分离开八里,民间因之对胡安之点《易》洞的位置更加迷茫、错乱;
       八、由于以上主客观原因,民间遂阴差阳错地将位于西岩的、原本是胡安研读、点校、授《易》之洞,附会为胡安“得道成仙”之洞,从而使“仙人洞”名取代了点《易》洞之名,故而1952年以前,在被毁部份的仙人洞岩石上,镌刻有“仙人洞”三字,面积有两顶草帽宽,并且口耳相传至今。
       而“仙人洞”及其系列传说,却更容易、更广泛、更深入地被民间所接受,久之,“易洞秋风”景点的正确位置,便逐渐被仙人洞等民间传说所湮灭;
       九、民国时期,因捐资人“县人习丰”的个人行为,将三间屋的胡安祠,建到漏米洞旁边一个约4平方米之佛窟外面,给现代人造成一个错觉:毗邻漏米洞的一个小小佛窟就是胡安之点《易》洞。
       笔者认为:
       也许,胡安之点《易》洞被民间神话传说湮灭以后,民国时期,一个叫习丰的邛崃人根据“点易洞在白鹤山西岩,毗邻漏米漏”的记载,找到在民国五年新凿大佛后形成的所谓“西岩”,之后在漏米洞旁边建造了三间小屋的胡安祠。
       又也许,那只是“县人习丰”的写意之作,借以表达对胡安先生的尊崇和缅怀。因为清.嘉庆时邛州政府也这样搞过:由于“翠阁秋阴,今无有也,八景缺一,特将州左观雨亭以补之,此写景之意也。”
       也可以这样认为:“县人习丰”建胡安祠并没有错,错在现代人把胡安祠的附属设施理解成胡安的点易洞,因为:祭祀胡安的祠哪儿都可以建。
       据笔者了解,漏米洞旁有两个佛窟,稍大的一个面积约11平方米,窟前接有木屋,解放前供奉的是在石碑上刻的送子观音像,观音像背后刻的是:从川南第一大桥到茶园乡睹佛台之间,两岸景点示意图。此石刻观音像高近四尺,宽近三尺,红砂石质,此石刻在公共食堂解散时不知去向,如今窟内是由现代人供奉的一尊现代观音塑像;
       另一个4-5平方米的佛窟前,民国时期的邛崃人习丰曾建有胡安祠三间,还利用佛窟砌有石案,案上放有石雕墨盒,而且在胡安祠的砖柱上还撰写一副楹联:
       会心在河图络书上;托迹于山林泉石间。
       但是,习丰建的只是随处都可以建的胡安祠,习丰并没有说那个佛窟就是胡安之点《易》洞。况且“点易洞毗邻漏米漏”,并非紧挨漏米洞。至于佛窟和窟中的设施,不过是建胡安祠的需要。如今此窟右边岩壁上出现的“点易洞”三字,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旅游需要而镌刻上的。
       笔者还认为:
       一、此窟形状如四分之一个鸡蛋壳,根本算不上是一个洞,仅可供奉小尊的佛造像;
       二、此窟总面积不超过5平方米,可以避雨,但不能挡风,何况西汉时造纸术还没有发明,大量的竹简、木简无处堆放,而且胡安教授《周易》也没有讲学的地方;
       三、实地查考:以上两窟前不足100平方米的平地,在西汉时若建一座翠屏阁是可能的,但是在唐宋时期,要建一座西岩寺就不可能了。明代时虽无西岩寺,但是建有一处点易书院,同时还建有露亭、梅竹轩,又恢复了翠屏阁,此不足100平方米的平地,再加上大佛面前可利用之地,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修建出来;
       四、漏米洞一带虽说也在白鹤山以西,单说此处如果曾经建有翠屏阁,这段地带的东南“方”则是位于脚下而显得低矮的木鱼岗,但史志所记的是:“今考这段地带的东南‘面’为高耸横亘的木鱼岗。”而“方”与“面”在视觉上形成的远与近,低矮与高耸横亘,其反差皆相去甚远,因而同样是木鱼岗,却并非“如翠屏当前”;
       五、假如把弥勒佛旁边当地人称谓的“阴山”当成“木鱼岗”的话,那么此“木鱼岗”就不是翠屏当前,而是在翠屏阁的侧面。因为这座“阴山”在漏米洞的西南方,与史志记载:“这段地段的东南面是高耸横亘的木鱼岗”之方位正好相反。
       调查结论:
       今人所谓的仙人洞,即胡安先生点《易》之洞。此洞就开凿在白鹤山以西临江的西岩之上。西岩山与木鱼岗之间的空间和面积,足够建一座西岩寺,或者点易书院,同时还可以修露亭、翠屏阁、建梅竹轩,而且“这段地段的东南面,(正好)为高耸横亘的木鱼岗,即上述诗文所指。”也符合“如翠屏当前”的记载。
       因为胡安之点《易》洞和点易书院等建筑都在临江边上,旧时两岸山光云影,江上金风飒爽,帆船竟渡,故而形成“易洞秋风”和“翠阁秋荫”两道景观。如若站在“翠屏阁前”,四季风光尽收眼底,的确堪称“为一州胜览”。


       程颐点易洞:是长江流域的文化胜地,也是著名的旅游景点。位于重庆市涪陵区长江北岸黄旗山北山坪南麓的北岩,是北宋理学家程颐注释《易经》的地方。据《舆地纪胜》和《涪州志》载,北宋绍圣二(1095)年,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程颐被贬涪陵,在北岩的石洞中点《易》立说,历时6载。写成理学代表作《易传》。
       河图洛书:“河图”和“洛书”是“易”数理的表达方式,是古人制作历法的两种工具,河图表五行相生,洛书表五行相克。

       古河图洛书刻于玉石、龟板之上,上古天子禅让要举行“河出图,洛出书”的交接仪式,其中“河出图、洛出书。”中的“河”与“洛”,指炎帝古都长沙之湘江两条支流——刘河和渌水,而非北方的黄河、洛水。因古代天文历法中心在湖南,故河图洛书诞生于长江流域。
      (见刘俊男:《河图洛书本义及原生地考》)
                                                                                                                                   2013-10-13
                                                                                                                                   2018/5/6修订


 楼主| 发表于 2018-5-7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2538457156@qq.c 发表于 2018-5-5 07:00
民间调查尘封历史之:        
                                                                 临邛 ...

说明:
关于万石农耕中:“原先的拱辰公社六、七、八大队为连成一片的小平原,有良田约五、六千亩,史称的“万石坝”即此。过去的水稻品种单产400至600斤,以每石330斤计算,总产约万石,在当时来说,“万石坝”是邛崍水稻主产区。”
按:石为量词。
1、[量]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斗为十升;
2、[量]古代粮食重量单位,二百五十市斤为一石;二十五市斤为一斗,二斤半为一升;(民国时期的邛崍,每升大米约3.3斤)
3、[量]地积单位,具体数量各地不一,有以十亩为一石的,也有以一亩为一石的。
根据第3解,“万石农耕”宜按地积单位理解,但只是“平田一原”并非万亩,如按第一解也说得去。

 楼主| 发表于 2018-5-7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2538457156@qq.c 发表于 2018-5-3 07:07
民间调查老地名故事之:
                                                                             ...

又:
关于《土地坡与崃岭朝云》中:“今人所称的‘土地坡’在明清城南约八里,属于今人称的‘五绵山’地区。”
按:“五绵山”为邛崍方言,历史上少有使用。正规的写法为“五面山”,意指山势如“五面青旗”。广义的五面山,包括邛崍西南部和蒲江县局部。

 楼主| 发表于 2018-5-8 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老地名故事之:
                                                                           杨伸花园及天官坟

                                                                                                凡 丁
       取自䢺江(桑园以下民间称为西河)水的文脉堰,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从临邛城西北角凿沟,穿过城墙连灌上、中、下三池。
       此“三池”据清嘉庆《邛州直隶州志》引《旧志》载,上池:即现今“瓮亭公园”内的红荷湖;中池:在城南明代末期的杨伸花园内,今不存;下池:即原文庙前边的月儿塘。此池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改作“灯光球场”,本世纪初又建为商品房,位置在今由文庙改建的邛崍市宾馆大门对面。
       明天启乙丒(1624)年,祖籍夹关的杨伸,中进士并任吏部文造司主事以后人称天官郎,于明弘治年间所掘的“中池”一带建造府邸,“中池”于是成为杨伸府邸中花园的池塘。
       天庆街口原先有杨伸所立的“父子天官”牌坊,彰显与叔父杨守敬同在吏部为官的荣耀。此牌坊民国时期尚存,并且经天主教神父高学海补书过“父子天官”四字,后倾倒。
       杨伸府邸在明末清初称为杨伸花园;杨伸花园在清乾隆年间成为孙世璋(邛州人,乾隆乙丑进士,做过乾隆皇帝的文学侍从官,民间称为孙翰林)的住宅,故又名孙花园;清末孙花园成为绅士牟海如的家宅,又称为牟花园,因牟花园内1954年前后养过老虎,别称为老虎圈,总体位置大约在今“翰林雅居”以南一带。
       清乾隆时期,从杨伸花园内的“中池”流出的文脉堰之两旁农田开始修建民居,所形成的巷道,由孙翰林题“文脉巷”石碑,立于南街巷口,碑高约3尺,园额,1954年修街时被毁。
       杨伸去世后并未归葬故里,传说当天四城门同时出殡,真墓在城西的“大(打)鱼村”内,民间称为天官坟。

发表于 2018-5-8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2538457156@qq.c 发表于 2018-5-8 07:17
民间调查老地名故事之:
                                                                            ...

据说杨伸晚年是在卢沟度过的,在卢沟也有个天官坟,不过没去看过。


另外:对于“1石”,宋代沈括《梦溪笔谈》的白话全译图解本是这样记述的:
重量单位:1石(shi=4钧=15kg*4=60kg
容量单位:1石(dan=1斛=10斗=100升,多用于计算粮食,其中1升米大约想当于2kg。


据旧【怀德县志·实业】记载:清光绪二十五年,经高令睻阳劝民积谷四千七百六十石,以备荒年。..........至宣统三年秋,阴云成灾。次年,......借放积谷四千石............至民国十三年..........经王知事清理,共得余存之谷七千一百五十七石七斗三升一合一勺.........“。从勺、合、升、斗、石都是十进制,由于本县粮食贸易活跃还有了各种粮食重量对照表:大豆1石=215公斤···小豆1石=210公斤...绿豆1石=220公斤...高粱1石=220公斤....小米=210公斤...大麦1石=135公斤...粳米1石=205公斤....芝麻1石=160公斤....苏子1石=135公斤...玉米1石=190公斤.....杂粮1石=195公斤。


这个“1石”,不同朝代还差别比较大,太麻烦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5-9 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老地名故事之:
                                                                                    梁机坊

                                                                                                 凡 丁
       梁机坊在西桥以西二里许,此处原本无地名,因清光绪至民国初年,此地有一家梁姓人开办的织布机坊,故名为梁机坊,今属西江村6组。
       梁坊拓业者梁洪顺,祖籍高埂乡与固驿乡交界处,老家从事织布业。清同治年(1862-1875)间,梁洪顺携家来到西桥以西二里许的地方落业,与另一户戴姓人家成为此地最早的两户居民。
       梁洪顺初到此处时经营棉花生意,积累一定财富后修建起一座占地约700米的大四合院,和一座约300平米的小四合院,计有大小房间数十间,继而将大四合院作为机坊,转行以织布为业。织布机头一度多达27台,雇佣机手、帮工50余人,实行工厂化生产棉布,成为清末邛崃地区生产规模最大的一家织布厂,时人称为梁机坊。
       梁机坊的老路在现在道路的东北拐弯处背后,东过西河至临邛城;北去喻坎、桑园等地;西至磐陀寺、石坡以远;南到葫芦湾、尖山子、下坝以南,故而梁坊房所产棉布,除销售邛崃本地外,还通过马帮销往川西北各地,所以梁机房不仅是厂名,也是品牌,更是形成于晚清时期的一处地名标志。
       梁机坊的生产红火时间大约有30年,随着洋纱洋布涌入中国市场后,梁机坊生产日渐萧条,加之梁家第二代祖染上大烟瘾,1949年以前梁洪顺创下的基业便全部败落,两房弟兄皆成为当地无土地的农民,土改时方分得土地。
       如今梁洪顺建于清同治、光绪年间的大四合院几经改建后外表已面目全非,但巷内的小四合院还基本上保留原貌,已经龟裂的石板地面给人以沧桑感。三四年以前,原门前石板道改成为水泥路。
       据说前些年有西昌的梁姓人回邛崍探寻过祖屋。

 楼主| 发表于 2018-5-9 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邛人一个 发表于 2018-5-8 08:52
据说杨伸晚年是在卢沟度过的,在卢沟也有个天官坟,不过没去看过。

虽说秦始皇早就统一了度量衡,但是后来同朝代、同地方、同使用人也存在差异性,例如民国时期的邛崃,以重量为单位的衡器—称,新称每市斤相当于16市两(500克),旧称则每市斤相当于18市两(约570克);以容量为单位的斗,有大斗和小斗,地主收租和商人买进用大斗。地主放贷和商人卖出用小斗,即所谓的:“大斗进,小斗出。”新中国才真正统一了度量衡。

 楼主| 发表于 2018-5-9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2538457156@qq.c 发表于 2018-4-27 06:39
民间调查邛崃鼓楼系列故事之:
                                                                       ...

补注
       霸王鞭:一种民俗舞蹈用的管状道具。
       将一根双手臂伸直长,直径约2.5厘米的水竹或斑竹等,除保留竹节外,将每节的两边对称掏空,把4、5个铜钱穿于一节铜丝,然后固定于掏空的竹管内,两端各四节,中间一节不掏空。然后将竹管髹柒,两端饰以缨络,称为霸王鞭。
       舞者或男或女,或老或少,使用时配以小调、小曲,起句:“溜呀溜莲溜”,中间一或两句咏事,末句:“金钱梅花落,荷花落海棠、得儿落海棠。”反复咏唱,并边舞、边蹈、边跳。
       同时两手交替舞动霸王鞭,有规律地分别以两端击打于两肩、两手臂、两腿、胸、臀部和脚后跟,抽出另一只手随着歌舞节拍敲打霸王鞭,使其发出铜钱相互碰撞的“萨啦喇”节奏声响,喜庆的同时让人眼花缭乱。(目前邛崍有以短竹竿在两端绑铜铃代替霸王鞭的。)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8-5-9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凡丁老师帖子点击率过5000,感谢你对邛崃文化做出的奉献。

 楼主| 发表于 2018-5-10 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尘封历史之:
                                                               古临邛—南方水上丝绸之路首城(之一)

                                                                                            凡 丁 唐文栋
       概述
       古代丝绸之路有陆路和水路,陆路可分北方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水路可分河流水上丝绸之路(简称水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约从商周时期开始形成,先民们沿着多条长达数千公里的商贸通道,靠人背马驮,把蜀地的丝绸、蜀布(夏布、土布)食盐、铁器、茶叶、邛窑陶器等商品远销到东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各国,甚至辐射到非洲国家,充分体现出先民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和智慧。
       南方水上丝绸之路大约形成于秦早期,是秦欲统一六国时,为运送兵力和军需物资而通正的水道,后被民间利用作商贸通道,不仅连接北方
水上丝绸之路,还连接海上丝绸之路。

       北方水上丝绸之路起点及路线
       先秦时期从京都咸阳沿黄河经邗江漕运(隋以后则通过运河)到长江,再溯流至湖南岳阳,经洞庭湖入湘水,越灵渠,过漓江到梧州,再从梧州溯流浔江到藤州,入北流河(绣江)至玉林,过南流江达北海,再通南洋。
      [明《永乐大典》第二千三百四十三卷的《藤城记》记载:广右(西)之地,西接八番,南连交趾(越南),惟藤(州)最为冲要。]
       汉以后,大批的黄金、茶叶、丝绸和瓷器等,便是沿着这条水路抵达《汉书》记载的合浦港,再经海道至东南亚、西亚及非、欧国家;
       秦汉时亦可经漕运至江西鄱阳湖,入赣江南运,抵赣州入章水达大庾岭下,经驿道翻岭进行陆运,再沿浈水进北江而达番禺(广州)接海上丝绸之路;
      (注: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间最接近的地方仅相距9公里,2012年7月,江西九江启动沿江大开发,拟开凿赣粤运河,复兴水上丝绸之路。)
       隋唐及以后,则可通过运河至江苏南通和浙江杭州出海。
       上述三条起点在北方咸阳的水上丝绸之路,在隋唐以后同时并存。此外浙江的宁波和福建的泉州、福州也是出海口。唐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时,因受台风和季风影响,就先后七次从南通、杭州、宁波、泉州、福州出海。
       清代小说家李汝珍所著《镜花缘》虽说是一部志怪小说,但唐敖游历的海外诸国及所见种种奇花异草、珍禽异兽的记述,大多能在《山海经》、《博物志》、《酉阳杂俎》等古籍中找到原始记载。
       小说的时代背景是唐武则天时,文士唐敖科名蹭蹬,心灰意冷,随妻兄林之洋与舵工多九公出洋贸易。间接说明在唐武则天时期,水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已然成为民间的商贸通道,并且为商船水手驾轻就熟。李汝珍假如没有搜集到足够多的素材,绝对写不出海上航行和贸易的详细情节。

       南方水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路线
       先秦以来,邛崃物产便从岷江水系的白沫江、火井江上游之集镇古夹门关与古火井集运至邛崃,然后东下成都、乐山、宜宾、荆楚、江浙地区。
       水路至宜宾时,可转陆路经高县,南至云南曲靖、昆明达越南河内。或东至贵州毕节、安顺,达闽粤地区乃至出海,番禺(广州)为出海口;
       水路至湖南岳阳时,可经洞庭,入湘水,越灵渠,过漓江到梧州,再从梧州溯流浔江到藤州,进北流河(绣江)达玉林,过南流江到北海,再通南洋,北海为出海口;
       水路至江西九江时,可经鄱阳湖入赣江南运,抵赣州入章水达大庾岭下,经驿道翻大庾岭,再沿浈水进北江而达番禺(广州)接海上丝绸之路,番禺为出海口;
       唐宋时水路经运河至浙江杭州,杭州为出海口,可至东亚、(朝鲜、日本)东南亚、西亚,以及非、欧国家。
       南方水上丝绸之路四川段既有其独立性,又与南方陆上丝绸之路有互补性。而作为南方水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邛崃,无论是从处在长江支流岷江水系中的上游位置看,还是从邛崃船工向下游城市(包括成都)输送大宗物产所起到的作用、影响和历史意义来看,古临邛都理所当然属于首城。今就此议题分条目考述于下,以就教方家与同好。

       南方水上丝绸之路的诞生
       秦灭蜀以后于公元前311年筑临邛城,同时筑成都城。据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载:秦惠文王更元七年(公元前318年)意欲伐楚时,司马错力主“蜀有杰、纣之乱,其国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供兵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而天下并矣。”可见秦筑临邛城除了防守邛、笮等少数民族侵入以外,还有另一个重要目的——利用邛崃境内当时宽阔的水域,秘密训练水军准备伐楚。
       秦人于是利用邛崃丰富的木材造船训练水军,并把邛崃资源作为战略物资储备,为秦以后灭掉楚国统一天下提供了保障。
公元前256至公元前251年,李冰任蜀郡太守时大兴水利,“通正水道”,疏浚今成都的府河、南河、岷江水系的白沫江、火井江……并凿烧开乐山乌尤、凌云二山和宜宾境内的岷江大滩礁岩。秦人兴修水利,虽说是为统一六国运送战略物资做准备,但也新开劈出了一条贸易通道——南方水上丝绸之路。
       南方水上丝绸之路自诞生时起,古临邛先民们便利用这条天然水道,将邛崃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下游各城市,换回邛崃人所需物资和钱币的同时,刺激了地方乃至四川地区、荆楚、滇越经济的发展。这条水上丝绸之路邛崃段,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仍方兴未艾。
       须要说明的是,虽然陆上和水上丝绸之路皆各有独立的路网体系,马帮若从邛崃直到印度及西亚等国是可能的。但是,船队欲从邛崃直通海外,则显然不可能。
       因为包括海上丝绸之路在内的航道,既有相对浅滩湍流的小河,也有波涛汹涌的大江,乃致无垠的湖泊和望洋兴叹的海洋,亘古未曾有过适合各种水域条件下航行的船只出现,故只能由码头经纪人组织,用分段接力的方式,共同完成从起点至终点的贸易活动。而本调查材料,则主要反映旧时南方水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邛崃首段航运情形。

       关于南方水上丝绸之路邛崃段的调查
       笔者在调查临邛古城的变迁(见《临邛古城变迁探析》)时,为了寻找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的“临邛县(秦筑张若城)南二里”的“铜官山”, 曾四上邛名高速路黄坝大桥收费站之上的花果山和松岩山,在探访这一带山中是否有矿洞或者冶炼遗迹时,竟然意外地发现了十方堂码头至黄鹤村之“陈大地(一块土地名)”的南方陆上丝绸之路邛崃首段之路线和遗迹。(见系列调查之二《记探寻南方丝绸之路邛崃首段》)
       由于清代以前的“建昌营坝”属于军事禁区,从“陈大地”岔路下坡至葫芦湾码头时,与从临邛城北经喻坎(在秦筑张若城遗址“黄泥巴墩”北侧)、长腰山、白鹤山至葫芦湾码头的古路相接,继而发现:葫芦湾码头亦是古代陆路和水路交叉中转的重要码头。
       发源于天台山和境外天全县的两条支流,在夹关镇观音岩下汇合成为夹关河。夹关河又称白沫江,流至马湖齐口与西来的火井江汇合,形成邛崃人的母亲河——南河,之后又在石灰包纳䢺江之水向东奔涌入长江。
       由于历史上白沫江和火井江水量充沛,河道水位适合较大船体运输和放木排竹筏,包括南河在内,沿河设立有十八处码头。
       值得着重一提的是:白沫江沿河谷北上出齐口与西来的火井江合并东下的途中,又依一处三面怀抱的山脚,绕了一个4、5公里长的葫芦形状湾道,湾道内水深流缓,是天赐给邛崃人的一处良港,葫芦湾因之被古临邛先民打造成为一处码头,加上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南、东、北三条路线均向此处汇拢交叉,葫芦湾码头遂成为南河码头之外又一处重要的水陆中转站和物资集散地,历史上的葫芦湾因之异常热闹繁华。

       旧时葫芦湾码头与商铺交易商品及其产地
       旧时葫芦湾多码头、商铺、客栈、茶坊、酒肆。无论马帮、商船、竹排、木筏、马夫、船工、背子、挑夫都在这儿云集。乡场和商铺、马帮、背子、挑夫之间交易的货物,既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商品,亦是水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品。
       有邛酒、茶叶、生丝、绸缎、洋布、土布、苎麻、麻绳、麻布、夏布、土布,蓝靛、生漆、陶器、粗纸(火草纸)、小耳纸(迷信纸原料)、迷信纸、煤炭、杠炭、木材、竹子、火把柴、窑柴、亮皮子、粽子叶和竹椅、烘笼、筲箕、刷把等竹制品;木床、桌子、木凳、木盆、木瓢、木甑等木制品与扁担、锄把、粪桶、粪瓢、晒垫,等生产资料;棕丝、棕绳、棕毯、蓑衣、斗笠、毛刷等棕制品;以及中药材、大米、杂粮、活禽、红萝卜与菜油、盐巴、黄糖、豆瓣酱、红豆腐、邛崃的锅盔、麻饼子等主、副食品;还有砂碓子、(青石杵臼,用于捣细盐巴及海椒)石料、石器、花炮、鸦片烟等。
       其中酒为大全烧房、积成烧房、兰烧房等所产曲酒和白酒,均用土坛包装,每坛约重25斤,放在马背两侧竹篓内,马背上再搭载其它货物,一匹马或骡子长途能驮载100公斤左右;
       茶叶叶茶用薄二簧篾片编的:底边7寸,长约五尺的筒形茶篓子包装。砖茶则采用长1尺8寸,宽8寸,高2尺2寸的方形茶篓子包装。
       解放前临邛茶厂的砖茶,系采用老茶枝叶晒干剁细,装入丝绵纸袋内用铁砣夯紧,经半月以上发酵,内长绿色朵朵黄霉,封口贴有五个红色连环圆圈,上印黑色官商合办的精致花纹商标,背面有临邛砖茶四字,正面有砖茶配料、制作,饮用方法及产地介绍。每片5-10斤,每包100斤。(解放后邛崃茶厂生产的每片为6斤,每包装16片)专供给康区、藏区和西北诸省及松潘等地,深受回族等少数民族欢迎和喜爱。
       而西藏嗄夏政府高层官员、活佛、上司、土司、贵族们,喝的则是清明前后嫩芽茶制作的砖茶、叶茶以及高档茉莉花茶,约占茶叶总量的2%。
       茶叶原料产地:白鹤、高何、火井、水口、油榨、下坝、平乐、茶园、石坡、大同、三坝等乡,此外还向名山、沐川、筠连、犍为等地收购,年收购量约11,000担;
       生丝来自桑园、潼桥(南君平)、拱辰、东岳(前进)、固驿、羊安、牟礼等坝区及平乐等地,供给成都用于织蜀锦;
绸缎、夏布(麻织品)来自成都,洋布(细纱布)来自重庆、武汉、上海;
       麻制品(麻丝、麻绳、麻布、夏布)来自郫县、崇庆、成都,本地亦有种植:
       棉花来自仁寿、简阳。本县亦普遍栽种,凡不适合种植水稻的旱地都在栽种,并形成:松花-搓条-纺纱-织布-染色的产业链,染房遍及各乡,仅宝林就有四、五家。由于操作工艺的区别,能染深黑、毛蓝、黄、红诸色,还能扎染、印染花鸟;
       土布来自城关与广大农村,旧时纺纱织布的农户很普遍,一般有一台机头(织布机)成规模经营的如西河梁机房有机头27台,宝林周烧房(地名)有机头20余台,石灰包的寇机房有机头约10台,皆雇用工人日夜织造。小北街以南的棉花街,过去从事棉条、棉絮生产;
       蓝靛(板蓝根制品,土布染料)来至石坡、大同、白鹤、道佐以及蒲江、眉山、丹棱、洪雅等县,畅销省内外,尤以石坡的蓝靛出名;
       生漆来自火井、水口、大同、道佐、平乐、夹关、天台、高何等广大山区,供给成都制作漆器,西汉前期,湖北、湖南的漆器大部分由成都供给;
       粗纸(火草纸)以及加工迷信纸的小耳纸为大宗产品,清朝末年造纸从业人员达7600人,年产火草纸1500吨、小耳纸600吨。主要来自平乐,还有道佐、夹关、太和、天台、马湖、油榨、水口、火井、大同、三和、下坝、孔明、白鹤等乡,现葫芦湾河边的黄鹤村即有两座纸作坊遗址;
       煤炭产自原邛崃县光明乡(1965年光明乡划归大邑后改为䢺江镇)用人背或牛马驮载或船运,经三坝(1965年划归大邑)大同至水口、油榨、葫芦湾码头后,再船运至新津、成都、乐山;或从葫芦湾经川南路之孔明、平落、夹关、上里至雅安销售:另外有小船由三坝河、西河集运到宝林码头,然后统一发运至成都、乐山;城内棉花街亦曾设煤炭市,故棉花街原名为:煤炭市街。
       杠炭是采用青冈段木做原料,在炭窑内密闭缺氧的条件下干馏生成,保留有木材原来的形状,作冬季取暖用,特点是无明火,不起烟。白沫江、火井江流域山区盛产;
       木材、竹子为火井、白沫两江流域山区主产,其中杉木和柏木为建房良材,每根1丈2尺,多扎木排、竹伐顺流放达成都、乐山。木排每12根为一逗,捆扎为扇形,用钉子连接成每排10逗,每排由一人撑放;
       陶瓷:宋以前为以十方堂窑炉为代表的邛窑器,以后为创烧于清初的黄鹤村廖家窑、张家窑、以及孔明金家窑烧制的坛、罐、缸、钵、碗、盏、油壶子(灯具)等,供应新津、成都、乐山等地区乃至国外。
       火把柴、窑柴、亮皮子、宝儿材,为大宗商品,白沫、火井两江流域山区与名山、蒲江地区盛产。其中:
     “亮皮子”为照明用品,长1至1.5尺,宽约1寸,厚约2毫米带松节的木片,尖头蘸有少许熬制过的硫磺,使易于引燃;
     “火把柴”为松树段划开捆扎的柴禾,长1.2尺左右,小捆20斤,大捆40斤,为成都市民生活必需品,直到上世纪蜂窝煤出现为止;
     “窑柴”主要为松木柴,长2.5尺左右,专供乐山地区的陶窑、砖瓦窑烧窑用;
     “宝儿材”为青冈圆木段,长约2尺,为车制家具配件、工具、用具、玩具如:算盘、钉锤、刀把、陀螺等用材。
       烘笼、筲箕、刷把、竹椅、晒垫,等竹编制品为平乐特产,尤受成都人以及成都地区农村欢迎;
       木床、木凳、木盆、木甑等木制品及锄把、扁担、粪桶、粪瓢等生产资料来自火井、水口、下坝、平落、夹关;
       木瓢选用轻质的特种树种水丝、刺秋、栖木剜出,以水丝木为佳。来自道佐、夹关、天台、高何、火井、水口等地;
       粽子叶、棕丝普遍野生,棕丝制品如棕绳、毛刷。蓑衣、斗笠来自火井、水口、平落、下坝等地;
       中药材来自邛崃西部山区,有天麻、杜仲、官桂、使君字、黄柏、厚朴、川楝子,淡竹叶、虎骨、熊胆、穿山甲,人工栽种的板蓝根、大青叶,以及从藏区换回的麝香、虫草、贝母、鹿茸、羚羊角等;
       大米、杂粮、活禽、红萝卜、菜油、豆瓣酱、红豆腐来自郫县、崇庆州、大邑县和本县,红萝卜在本县坝区沙地成规模种植。芦山、宝兴、天全、雅安、名山一带因缺蔬菜,故大批量销往;
       青石砂碓子、磨子来自崇庆州,红砂石料、石器来自本县松安桥;
       盐巴早期为火井盐及蒲江临溪盐,后期来自乐山、自贡以及沿海地区的海盐,除本县外还运销宝兴、芦山、天全及藏区;
麻饼子、锅盔等食品本是邛崃商贾随身携带的干粮,但藏族人很喜欢吃,故也作为交易商品;
       黄糖、白糖来自本地与内江,除本县外还销往宝兴、芦山、天全、名山、雅安等地。
       1958年前,从黄坝村至东安、宝林、高埂、固驿、回龙、牟礼等顺河一带基本上都种糖甘蔗(榨糖)和红甘蔗(即食),仅黄坝村到塔子坝,就有九座糖房生产黄糖,低标准时期经济作物被改种为粮食以后,黄、白糖均来自内江;
       花炮来自新津及邛崃东路,主销百丈、名山、雅安;
       鸦片烟来自邛崃西南山区以及天全、芦山、雅安等地。
       其中邛崃的酒和茶叶非常驰名,极受西藏、甘肃、青海,以及川西北地区的藏胞、回民、羌人欢迎。

发表于 2018-5-10 07:48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凡丁老师帖子点击率过5000,这是老师多年辛劳的结晶。

 楼主| 发表于 2018-5-10 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石 发表于 2018-5-9 22:35
祝贺凡丁老师帖子点击率过5000,感谢你对邛崃文化做出的奉献。

感谢版主的热诚鼓励!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