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调查老地名故事之:
渔唱庵和南河渔唱
凡丁
“渔唱庵”在南河坎“川南第一桥”碑东边约200米的河岸,距离临邛城约五里。“明万历时,邑民胡海舟故宅也,其孙振祥舍宅为庵,康熙年间,州牧祖泽潜至其地,闻渔歌,乐甚,遂以渔唱名庵,(有)郡孝廉植敏槐题‘古渔唱庵’四字”。(见清嘉庆《邛州志》卷一〈古迹〉载)
“南河渔唱”景观的创意和提法,根据清初“前郡守”所作《渔唱庵》词对此处景致的描述:
《渔唱庵》(调酹江月)
前郡守
临邛南去,拂云影猗猗,万竿修竹。竹里招提幽径梦,门枕清沙江曲,隔岸疏林,远滩荒荻,掩映渔家屋。轻船个个,中流往来何速;
日落收网归来,烹鱼煮酒,几缕烟凝绿。才掩禅关僧课晚,敲彻木鱼声续。
“南河渔唱”的河段西起石灰包,东至回澜塔,而以“渔唱庵”为中心命名的“渔唱管区”1950年前属于大通乡,1950年后直属邛崍县管,1958年后分属东安和宝林公社,2004年后统属临邛镇,俗称为南河坎。
南河集三江之水而水势平缓,河床及岸边的岩石、鹅卵石,形成大大小小的石窟。河中水草、饵料丰富,千百年来,数十种鱼类和水生动物在这里生息繁衍。河中从前盛产娃娃鱼、黄辣丁、巨婆鱼、鲤鱼、鲢鱼、鲫鱼、青波、土凤、鳖、乌龟、青鳝、小虾、蚌壳……
河中心由河水冲积形成的沙洲,恰是渔民们极好的天然良港,自然而然使南河成为一处渔业基地,也同时形成颇为驰名的“南河渔唱”景观:
白天,河面上总有数十条宽约二尺、长达丈余、形如柳叶、仅容一人的渔船在河面穿梭般往来,渔人们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将篙杆在水中轻轻一点,船儿便像离弦之箭,掠过水面轻快无声。
船舷两侧站着五、六至十余只:黑羽如漆、长喙似鹰、眼疾胜鹞、脚蹼像鸭、大小若鸡的鱼鹰。
鱼鹰在渔人的指点下纷纷潜入水底,但见它们在水中两翅微张,头颈直伸,一双蹼足疾速划动,使整个身体成一纺锤形,其潜游速度之快,使生长水中的任何行动敏捷的鱼儿,都自叹弗如而显得张皇失措。鱼鹰则各自追逐一个目标,直到它们的铁喙,又狠又准地啄住鱼头后才肯浮出水面,有时会有几只鱼鹰,共同将一条大鱼抬出水面的情形。
傍晚,沿河上下几十里远近的渔船,纷纷朝那座长满芳草的沙洲驶来,将小岛围得密密匝匝,鱼鹰一群又一群地散布在渔民们各自搭盖的窝棚附近,妇女和儿童帮着修补渔网,给鱼鹰喂食,男人们则忙着跟鱼贩子讨价还价。
入夜,处处窝棚升起篝火做晚餐。此时岛上渔火处处,天上繁星点点,全都倒映在明晃晃的水面,并且交织成一片,使你分不清哪是灯光,哪是星光。滩头流水之声不绝于耳,千百只鱼鹰轮番扑打着翅膀,叽咕之声,此起彼落,偶尔还夹杂着渔人的歌声和小孩的欢呼声,一直到很晚。
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南河坎有一家由三、四十个渔民组成的渔业生产合作社,渔民们常年在整条南河和火井江、白沫江、䢺江、斜江、蒲江河上从事捕鱼作业,常见河面“轻船个个,往来如速”的场景。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火井江、白沫江和各支流,还有西河沿岸各乡、镇、县办的纸厂、崃山纸板厂,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河水受到严重污染后,某些河段鱼虾绝迹。加上当地社员在南河坎和塔子坝河段中,进行无序开采沙洲上的砂石,整条南河满目疮痍,南河渔业社无法生存而不得不解体。
“渔唱庵”在1950年被改作城关粮站的一处仓库,土匪叛乱时发生哄抢进行过一场激战;1957年改建为火柴厂;1960年后成为国营邛崍酒厂的酒麯生产车间;如今无遗迹,淹没于此段河边公园中。
2018/4/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