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调查老地名故事之:
筒车沟和“蛮碗窑”
凡 丁
筒车沟与“蛮碗窑” “筒车沟”位于白鹤街西南河边,是清代以后当地人的称谓,因为落籍此处的华姓人为了开发这一片土地,在此河边架设了数座筒水车,利用水力将河水提灌岸上的农田,直至新中国初期,由于需要挖沟引流,称为筒车沟。
然而筒车沟处及以下河岸,却分布有若干座烧造碗罐的窑址,清初落籍此处的华、胡、江姓人认为,那是原先居住此地的“蛮子”烧碗的地方,故称为“蛮碗窑”,还有人建房时在离现代地面约一丈许的地方挖到过窑址。
从河边随处散落的窑砖、窑具和碗、盏、盘、罐的残器,以及泥土掩盖下隐隐绰绰的窑包看,“筒车沟”一带在清代以前应是一处生产日用陶瓷器的窑场。
再从残器看:其大小精粗不一、厚薄不同、胎质有别、形制和釉彩多样,既与早期的邛窑器物有区别,更与民国以来的日用陶瓷存在很大差别,所拍摄图片(附后)根据邛窑器资深鉴赏家尚崇伟和金成梦的看法,认为其中有宋代特征的碗;所拾回的其它残片,金成梦认为其年代属于明末清初。
自民国以来,中外陶瓷学专家通过对十方堂邛窑遗址的考古发掘得出结论,邛窑的烧造起于南北朝,断烧于宋代,原因可能是:1、战乱;2、水灾;3、泥料耗尽。
由于专家认为邛窑烧造没有延续,其技艺未能成功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是笔者认为:“广义的邛窑”除了十方堂、大鱼村、西河尖山子、固驿瓦窑山而外,还应包括:宋至明清的白鹤河边“蛮碗窑”、清代黄鹤村内的张家窑、廖家窑,以及晚清至民国的金家窑遗址!
又假如尚崇伟和金成梦二位收藏家的观点成立,其意义在于“广义的邛窑”烧造时间,可能从宋代延续至明清时期,直至民国和现代。
关于成摞的完整碗具
现年42岁的华耘说,孩提时,一次到筒车沟的河边玩耍,用手挖出一摞小底足、大口径的碗,釉色酱褐、莹润,共10余个,用手辦开后皆完整,但口略扁,小孩家图好玩,将其一个个放到河面顺水漂流而去,而其它小朋友玩的是灯盏。
华耘还认为,河中散落的砖块与鹤林寺后山的宋塔所用砖块一致。
另外:高架桥以东约100米的路南,原有一口大鱼塘,为民国至解放初时期挖取白墡泥(高岭土)所造成,数年前已填塞建成楼房。
据说此处的白墡泥最为细腻洁白,其它地方还出土红色的“鸡血泥”,二者皆是制陶瓷器的必选配方原料。民国时期,华光明开碗厂时在此取土,后停产。因华瓦厂只需要黄泥巴和鸡血泥,1950年以后,此处开采出的白墡泥,曾用船运至彭山县江口,再转卖到乐山地区窑场。
以上历史信息说明,筒车沟处古窑场有丰富的陶瓷原料——白墡泥(高岭土)和鸡血泥,以及便捷的水路运输条件。
笔者后来又去过一趟筒车沟,发现照片中那几连成摞的碗具不见了!听“崃岭鹤影”说是金成梦取走的,金还让他转告我:“成摞的碗具很珍贵,谢谢凡丁告知地点。”
2017年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