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2538457156@qq.c

民间调查: 邛崃地名历史集(连载) 作者(执笔)凡丁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5-23 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老地名故事之:
                                                                           筒车沟和“蛮碗窑”

                                                                                                 凡 丁
       筒车沟与“蛮碗窑”          “筒车沟”位于白鹤街西南河边,是清代以后当地人的称谓,因为落籍此处的华姓人为了开发这一片土地,在此河边架设了数座筒水车,利用水力将河水提灌岸上的农田,直至新中国初期,由于需要挖沟引流,称为筒车沟。
       然而筒车沟处及以下河岸,却分布有若干座烧造碗罐的窑址,清初落籍此处的华、胡、江姓人认为,那是原先居住此地的“蛮子”烧碗的地方,故称为“蛮碗窑”,还有人建房时在离现代地面约一丈许的地方挖到过窑址。
       从河边随处散落的窑砖、窑具和碗、盏、盘、罐的残器,以及泥土掩盖下隐隐绰绰的窑包看,“筒车沟”一带在清代以前应是一处生产日用陶瓷器的窑场。
       再从残器看:其大小精粗不一、厚薄不同、胎质有别、形制和釉彩多样,既与早期的邛窑器物有区别,更与民国以来的日用陶瓷存在很大差别,所拍摄图片(附后)根据邛窑器资深鉴赏家尚崇伟和金成梦的看法,认为其中有宋代特征的碗;所拾回的其它残片,金成梦认为其年代属于明末清初。
       自民国以来,中外陶瓷学专家通过对十方堂邛窑遗址的考古发掘得出结论,邛窑的烧造起于南北朝,断烧于宋代,原因可能是:1、战乱;2、水灾;3、泥料耗尽。
       由于专家认为邛窑烧造没有延续,其技艺未能成功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是笔者认为:“广义的邛窑”除了十方堂、大鱼村、西河尖山子、固驿瓦窑山而外,还应包括:宋至明清的白鹤河边“蛮碗窑”、清代黄鹤村内的张家窑、廖家窑,以及晚清至民国的金家窑遗址!
       又假如尚崇伟和金成梦二位收藏家的观点成立,其意义在于“广义的邛窑”烧造时间,可能从宋代延续至明清时期,直至民国和现代。


        关于成摞的完整碗具
       现年42岁的华耘说,孩提时,一次到筒车沟的河边玩耍,用手挖出一摞小底足、大口径的碗,釉色酱褐、莹润,共10余个,用手辦开后皆完整,但口略扁,小孩家图好玩,将其一个个放到河面顺水漂流而去,而其它小朋友玩的是灯盏。
       华耘还认为,河中散落的砖块与鹤林寺后山的宋塔所用砖块一致。
       另外:高架桥以东约100米的路南,原有一口大鱼塘,为民国至解放初时期挖取白墡泥(高岭土)所造成,数年前已填塞建成楼房。
       据说此处的白墡泥最为细腻洁白,其它地方还出土红色的“鸡血泥”,二者皆是制陶瓷器的必选配方原料。民国时期,华光明开碗厂时在此取土,后停产。因华瓦厂只需要黄泥巴和鸡血泥,1950年以后,此处开采出的白墡泥,曾用船运至彭山县江口,再转卖到乐山地区窑场。
       以上历史信息说明,筒车沟处古窑场有丰富的陶瓷原料——白墡泥(高岭土)和鸡血泥,以及便捷的水路运输条件。
       笔者后来又去过一趟筒车沟,发现照片中那几连成摞的碗具不见了!听“崃岭鹤影”说是金成梦取走的,金还让他转告我:“成摞的碗具很珍贵,谢谢凡丁告知地点。”
                                                                                                                                           2017年5月



 楼主| 发表于 2018-5-24 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24 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71021_121841[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5-24 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71021_121841[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5-24 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老地名故事之:
                                                                              封营花龙门子

                                                                                                凡 丁
       1660年前后,湖北麻城县孝感乡封陞远三个兄弟移民四川,其中老大封陞远落籍在现今的邛崃平乐封营;老二封有位落籍在现今的邛崃黄鹤村封营;老三则落籍在现今的天全县始阳镇封沟。
       落籍黄鹤村的封家,经过前三代人的艰辛创业后,从第四代始,设家馆教授子弟,培育出了对家族影响极其深远的人物—五代祖封曰伟。
       封曰伟生于乾隆二十七年(1763)冬。咸丰九(1860)年正月寿终。嘉庆年间在上封营建有一式相连的三座四合头,分别拾级而上,计有近两千平方米面积,因龙门子上有雕花纹饰和砖雕花墙,门庭种有五色茶花,称为封营花龙门子。
       清嘉庆至道光年间,封曰伟倡导修建石桥一座,取名:最(古读音:巨)乐桥。(俗称青石桥,今存);又倡导铺砌石路数百丈,经严坝至十方堂码头。
       封曰伟还“兴设(什方堂的)义渡以济往来”,并捐良田约四亩,作为艄公开销。“又于汪山脚下(的乾隆修路碑起)砌石路数百丈”,北过陈巷子处的玉带桥(建于乾隆年)到屈巷子,然后“直近南门。”
       以上善举,“州牧宣公(瑛)为之旌其门曰:‘樂于为善’。”
       其长孙封鑑为道光己酉(1849)恩科进士。
       曾孙封国权,因秉承仁善家风,被尊称为封八老师。有生之年在今南岳街之南岳庙中的“济民医馆”替穷人付药费,称为施药。还于每年腊月底“放飞纸米”帮助穷人过年。封国权去世后,善行由其妻李正果继续。
       飞纸米:盖有封国权委托人封洪兴签章的纸条,凡有穷人求助皆签署,持票人到黄鹤堂寺内领取标注量的大米,一般为5、6升,约20斤。
       封曰伟家训:
       创业维艰,守成不易,祖宗备尝辛苦,子孙宜戒奢华。非诵诗以读书,即耕田而凿井。且立敬立爱,孝悌勿懈于父兄;克宽克仁,忠厚尚存乎里党。弟兄则分多润寡,勿启(起)争端;亲戚则济急通财,无伤厚谊,敦一本之仁,联九族之谊。我能佑启后人,尔当恢宏先业。言须俗而近理,语则切而可箴。朝夕焚香,必仰思而俯听。春秋祭祀,当永念以无忘。

 楼主| 发表于 2018-5-25 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老地名故事之:
                                                                                    华瓦厂

                                                                                                 凡 丁
       华瓦厂在城西约2公里处的凤凰山麓坝子中,现今属临邛镇鹤鸣村1、2组。
       此地华姓人一世祖华祖梧原籍福建莆田,约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6)来邛经商安家于此,初来时只有江、胡二姓,后来华祖梧将家父(鼎献)和母亲接来养老,繁衍至今已第12代,加上历代迁出的华姓人共数百人。
       华姓先祖落籍的地方盛产陶土——黄泥;瓷土——白墡泥,即高岭土,以及更细腻、黏性更好的“鸡血泥”。(注:制砖不择土,制瓦需潻加白墡泥和“鸡血泥”,碗盏必须用白墡泥和“鸡血泥”。)而且顺南河道利于运输,故发现沿河岸有许多烧碗的土窑
遗址,被移民称为“蛮碗窑”,其生产年代可能在宋至清早期
       受其启发,华姓先祖初期从事商业贩运,约从第四、五代起,当积累一定资本后,于道光末年(1821-1851)转行经营砖瓦生产,民国时期还兼办过碗厂,相继用积蓄置田产,“亦工亦农式”生产砖瓦至1953年。
       华姓人生产砖瓦和碗的窑子,在民国时期有六孔,分属:华孝山(2孔)、华光明(砖和碗窑各1孔)华孝凡、华青云(各1孔),分布在路南的河边。
       1951年有砖瓦窑8孔,因修筑邛高公路(原道不足3尺宽)占道,砖瓦窑改建在在道路以北的田坝中间,如一字长蛇阵般排列。以上皆统称为:华瓦厂。
       由于华瓦厂生产规模较大,可按需烧制各种规格的青砖灰瓦,并且质量上乘,故“华瓦厂”在清末民初的民间极负盛名,1951年修建县政府、城关粮站和固驿粮站等,所需砖瓦便采购自华瓦厂。
       华瓦厂从练泥到制坯成型,直至装窑、烧窑、出窑均采用人工,产品运送亦主要靠肩挑、背背,或者马驮、船运,鸡公车推。另外烧窑需大量柴草,故华瓦厂的生产带动了火井江两岸经济发展,以及本土居民增收。以1953年币制改革时为例:当时出厂价瓦:1.8分/匹;砖:2分/匹。运费0.5分/匹砖。送进城内工地时,每人一趟挑砖30-40匹(
两种规格,每匹5斤和7.5斤),每天早上可挑两趟,这在当时来说是不错的收入。
       1953年合作化以后,华瓦厂生产经营归属集体,1981年撤社建乡以后仍属集体,因经营不景气,1990-1993年期间由“观火匠”出身、技术全面的华友洪实行承包经营,华友洪在经营承包的砖瓦厂同时,还兼任县内多家同行企业的技术顾问。
       1993年因村领导将窑场卖与外地人修建房屋,华瓦厂的最后一个传人宣告停产。

 楼主| 发表于 2018-5-26 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老地名故事之:
                                                                             华店子和夜市街

                                                                                                 凡 丁
       清早中期的华姓移民落户到城西凤凰山麓后,到清晚清时华姓人已有多房,其中有的务农,有的办砖瓦厂,还有一房人叫华信常,在今白鹤街“农商银行”西边开店子,经营餐饮、住宿、娱乐,称为华店子,用当时眼光看,算得上上等级的旅馆。
       由于现今白鹤街在丝绸之路的适中位置上,络绎不绝的马帮、背子、挑夫和行人,民国以前习惯从葫芦湾或马湖经现雷达站至长腰山、喻坎、桑园、临邛城等地方,故华店子常常人满为患,声誉也与华瓦厂一样地响当当。
       另外,白鹤街老场口下游有一座水码头,时有货船在此停靠。而所有从陆上、水上来的货物到晚来皆在今“鹤山加油站”(老地名:江店子)一段道路上点着油灯、火把进行自由交易,可谓商贾云集,形成名噪一时的著名夜市——时人称为“夜市街”。
       相传:吸引来此夜市街购物的有各色各样的人,其中还有持冥币的鬼混入人群前往购物,有一些商家发现,这些在晚间看与市面流通钱币毫无二致的钱币,到第二日天亮后就变成为钱纸(冥币),后来有经验的商家现场将货款投入水盆中进行鉴别:下沉的为真钱完成交易;上浮的为冥币拒绝成交。
       以上传说信不信由你,但这条在清末民初曾经存在过的“夜市街”名却是真实的,它与华瓦厂、华店子一样齐名,尽管在邛崍地图上找不到标记,但《邛崍地名录》上有其名,笔者开初以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形成的夜市街,在调查华瓦厂时偶然听到以上传说,虽然怪诞,但可以反映出:邛崍的一些市场和集镇,产生于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
                                                                                                                                      2017/10/25日

 楼主| 发表于 2018-5-27 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尘封历史之:
                                                           十方堂邛窑遗址周边的传说与思考(之一)

                                                                                                 凡 丁
       绪言:
       十方堂邛窑遗址位处史称的铜官山(曾称:汶山、古城山、邛崃山、崍岭、五面山,今名土地坡)山麓,山麓有一条集:白沫江、火井江、䢺江而形成的南河,至西向东流至彭山江口汇入岷江。
       先秦时期,秦惠文王在司马措力主的“蜀有杰、纣之乱,其国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供兵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而天下并矣”的战略思想指导下,由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同时通正了“岷江水系的邛崃白沫江、火井江……凿烧开乐山乌尤、凌云二山和宜宾境内的大滩礁岩。”此后形成为长江水上丝绸之路,上游码头溯源至邛崍,以及西部山区的夹关和火井两乡。
       南河坎历史上曾有水陆交通枢纽的码头约十座,著名的邛窑遗址便在南河南岸的十方堂码头之上。
       司马迁《史记》记载:“卓氏之先,赵人,秦破赵,卓氏夫妻推辇而行……遂家临邛,即山铸铁;
       又汉文帝当尝(回想)梦欲升天,有黄帽郎推之甚力,时邓通棹船为黄帽郎也,有相者曰:‘通当饿死’。帝曰:‘富贵在朕。’乃赐铜山,令自铸(铜钱),即此山也,后卓王孙买为陶铸之所。”按:即今称的五面山地区和土地坡山麓。
       由于邛崃紧邻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商贸和战略性地位十分重要,加上朝代更替,历史上的邛崃战乱频仍,至使许多史料散失而至语焉不详,笔者试图从民间的各种传说中发掘线索,推导还原出业已支离破碎的十方堂一带的历史原貌。
       本篇共分为九节:冠顶山的传说、竹叶寺与金牛庵的传说、将军碑的传说、桂花井的传说、卓王孙陶铸遗迹的传说、侍臣观的传说、民间发掘的传说、分析与思考、综合推论。

       冠顶山的传说
       在十方堂邛窑遗址南面的胡山碥(土旁,下同),有一座山头因形如头冠,故名冠顶山。山上原先有寺名冠山寺,与鹤林寺、竹叶寺、文笔山寺、云居寺呈一线排列。
       冠山寺大约毁于明末清初的战乱,寺内曾有砖塔一座,至今山顶还可见古青砖碎块随地散落,据说山脚下有人修房时还出土过刻花的大柱石墩。
       冠山寺前坝中有一带烂田,其中正对冠顶山的一块烂田,有人曾用脚探到过烂泥中有一段石梯,可能是登上冠山寺的石梯坎,并有可能是南河故道的一处码头。
       在有“石梯坎”烂田的以北三、四百米处,还有一个“龙凼子”的泉眼,旁边一块烂田名叫“泉水烂”,在此烂田中,据说有一扇水磨坊中的大磨石,此扇大石磨似乎在向现代人暗示:南河故道在此一线。

       严坝
时年84岁的杨本遇说:
     “冠顶山的出名是上了志书(县志)的。相传有一个风水师,从雅安按脉气撵到此处,留下七言诗八句:
       雅州一脉吊临邛,横有烂田二三丘,西河南河朝海水,鹤林文笔锁咽喉。
       中间铁牛九州镇,还用冠顶做枕头,如果哪个来葬到,保他代代出王侯。
       陈巷子
时年86岁的黄树明亦有相近内容的诗口耳相传:
       雅安一脉吊临邛,吊到烂泥二三丘。左有西河锁斗口,右有鹤林锁咽喉。
       上有冠顶做枕头,下有文笔作案头。谁人葬到这处地,儿子儿孙出王侯。
       土地坡时年83岁的邓大友又曰:
       雅安一脉吊邛州,吊在邛州烂泥沟。前有金牛对竹叶,后有黄鹤做枕头。
       右有文笔锁水口,左有鹤林镇九州。如若有人得此地,儿子儿孙做诸侯。
      (注:黄鹤,指下封营的寺庙黄鹤堂后山,即胡山。)
       但究竟此穴在何处?没有人能猜得透。有人曾问后来的风水先生:“怎么不寻找此穴?”先生言:“诗都说破了,没意思了。”
       笔者也无意宣传封建迷信,只是借用这个传说,来说明十方堂一带确实是一处风景风水宝地,挖掘这一带的历史、传说、景点、景观,能提升十方堂邛窑遗址公园的整体形象,带动杜山碥、徐山碥、胡山碥一方的旅游!


       竹叶寺与金牛庵的传说
       始建于魏晋时期的竹叶寺,系临邛地区最早的佛教寺庙之一。元复建,明又复建,明末毁于张献忠之乱。
       原竹叶寺有两道山门,头道山门在离电机厂山脚200米开外的坝中。要进入殿宇区需上第二道沙门后的石梯,石梯宽约5尺,两边有护坎。
       殿宇区右边有山形如王八,山顶有一池清泉,乃著名的王八穴,建电机厂时填平作为仓库。左边即所谓九格楼,乃是依山势而建的九座大殿,共有七十二个天井。上世纪六十年代国营前进农场在此开辟果园时,这些殿宇基础尚在,后划建为电机厂、家具厂、液化气公司、看守所等单位。
       竹叶寺鼎盛时期的僧人上千,在头道沙门后西边,有两块地为圆寂后的和尚墓,若耕地略深一些,即是密布的和尚瓮棺。
还有人说,竹叶寺的庙产广至十里桥。
       文革破四旧时,竹叶寺残存的菩萨被毁后推入一处山沟。
       现之竹叶寺为现代人在原庙前区所复建,复建庙虽然很小,却与十方堂邛窑遗址附近的遗名——“金牛”之传说典故有关。
       据清康熙《邛州志》(原版影印)〈临邛山川形胜篇〉“金牛”条记载:“州治南六里,铜官山麓,相传昔有人见一牛饮于池,其色如金,故名。”
       现代十方堂人说:“与十方堂邛窑遗址附近的‘铁牛’一路之隔处,还有一头‘金牛’,是处地名为:金牛坎、金银坎,老制药厂背后还有一座金牛庵。”

       金牛庵 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庙,从该庙主要祭祀:古蜀时期的开明王(又称谷王)、先秦时期的川王李冰、三国时期的蛮王(彝人)孟获。以及附近有一座“侍臣观”来看,金牛庵是很有些年头和来头的。
       据清康熙《邛州志》(原卷影印)〈沿革篇〉载:“邛州为古蜀国;禹贡凉州之域;商併于雍;周职方以梁合雍,其地为蜀国。”
       陈巷子86岁的黄树明说,历史上的金牛庵和竹叶寺差不多联在一起。此早期祭祀“三王”的庙,后因“金牛”的传说而名:金牛庵。
       传说之一:(严坝
时年84岁的杨本遇口述)
       相传“铁牛”附近的“金牛”每天傍晚要到竹叶寺一带去吃竹叶,途中需过一条河,河上有码头,金牛便幻化成牛犊,每天傍晚自行上船后便眼巴巴地望着船老大,似乎在央告船老大撑船过河。
       初时船老大认为是附近谁家的牛,故乐意帮忙把牛送上对岸,上岸后牛犊便消失在夜色之中。日子一长,船老大心生烦意,一天傍晚,金牛刚一上船,船老大举起篙杆就赶,牛犊一惊,拉下一泡屎后跳入河中不见了。
       船老大见船甲板上一堆牛粪,便舀河水冲洗,冲着,冲着,船老大见月光下的船舱内金光闪闪,摸一把一看,竟然全是金块,方恍然大悟:原来是铁牛旁边的金牛所幻化的牛犊,悔不该一篙杆将它赶走,更失悔自己把那堆金子的大部份冲入了河中。不过船老大还是发了一笔小财,从此不再撑船,并回到蒲江西来原籍,还说船老大姓王。
       传说之二:(陈巷子
时年86岁的黄树明听同治年人的奶奶口诉)
       相传,有一个陕西籍的盗宝人闻听金牛幻化成牛犊的传说后,来到土地坡右边一处赵姓人开的旅店住下,之后于每日晚潜出,后店主生疑,便尾随盗宝人来至竹叶寺下,时见金牛现身,满天红光。回到店后不久,盗宝人亦回,交给店主一个精致的铁箱作食宿费抵押,言明一月后带现金来取,还千叮万嘱:“店在即铁箱在,切记千万不要开启箱子。”
       话分两头,盗宝人回陕西后,雇请人打造了一条铁链、一个三进的诱捕铁笼,还组织了一只马队来邛,意欲捉住金牛后运回原籍;
       在盗宝人离店期间,店主出于好奇,又担心盒内之物不足以抵偿欠费,于是打开铁盒查验,见是一柄灵芝,顿时红光满屋,店主急忙关好铁箱。
       一月后盗宝人如约而至,但查验铁盒时发现店主已经动过盒盖。原来盒中所藏灵芝,是盗宝人用以逗引金牛的,一旦金牛吃后即不需再吃竹叶,能够方便地运回原籍。由于开盒后灵芝受到凡气而失去灵性,盗宝人自知难以捕获到金牛,因此气得吐血而亡。
       据说:那头金牛后来跑到了成都金牛区。以上传说,信不信由你!

       然而,笔者认为金牛庵的祭祀,更可能与古蜀王开明尚令五丁开通古金牛道(又名石牛道),迎回秦惠王许诺的“会拉金子的石牛”,引来虎狼之师的秦军,招致蜀开明王朝灭亡的历史事件有关。
     《华阳国志•蜀志》载:“周显王之世,蜀王有褒、汉之地。因猎谷中,与秦惠王遇,惠王以金一笥遗蜀王。王报珍玩之物,物化为土。惠王怒。群臣贺曰:‘天承我矣,王将得蜀土地’。惠王喜。乃作石牛五头,(每)朝泻金其后,曰:‘牛便金’。有养卒百人。蜀人悦之,使使请石牛,惠王许之。乃遣五丁迎石牛。既不便金。怒遣还之。乃嘲秦人曰:‘东方牧犊儿’,秦人笑之,曰:‘吾虽牧犊,当得蜀也。’……周慎王五年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从石牛道伐蜀,蜀王自於葭萌拒之。败绩,王遯走至武阳,为秦军所害,其傅相及太子退至逢乡,死於白鹿山。开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
     《水经注》卷二七〈沔水上〉:来敏《本蜀论》云:"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路),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使张仪、司马错寻路灭蜀,因曰石牛道。"

 楼主| 发表于 2018-5-27 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注:杜山碥、徐山碥、胡山碥之“碥”应为土旁,下同,因电脑无此字。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8-5-27 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扁,碥,或者bian,其实是边的音讹。胡山碥,其实就是胡山边的意思。



发表于 2018-5-27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夹关那个周河扁,我估计也是边。

 楼主| 发表于 2018-5-28 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尘封历史之:
                                                           十方堂邛窑遗址周边的传说与思考(之二)

                                                                                                 凡 丁
       将军碑的传说
       十方堂邛窑遗址以南的徐山(东边)和胡山(西边),两山头相会之处有一处山口,山口的南面是汪山山头,三山头如品字形排列,中间是一个小坝,小坝与十方堂以北的平坝相连形如凸字。
       汪山头有明代邛州卫指挥使高君赞之墓,以及清道光“特授福建将军髙占魁”之墓,两个墓碑早年立在小坝边上,胡山头脚下即乾隆修路碑,三座碑之间,即从十方堂通往孔明、平乐的丝绸古道,三座碑一条线,南北相距仅十余米。
       邛崃民间习惯将路边或者桥头立碑——甚至川南第一桥碑,也被称为“将军碑”,并用作干儿子、干女儿
拜干大(指干父、干妈)的场所。唯独当地人将明成化“正三品邛州卫指挥使”高君赞,以及清道光“特授福建将军髙占魁”之墓碑称为:将军碑;而将乾隆修路碑称为:指路碑。三块碑原先同处小坝,各得其所,名实相符。
       春日的徐山、胡山、汪山满山滴翠,三山头相聚处风光无限,风水极佳,堪称: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相传高姓人正是看中了这块风水吉地,买下后作为入川始祖高君占及其家族墓地。可惜那两块知名度很高的将军碑,被毁于1958年的公社化时期,空留下“将军碑”的地名。
       将军碑以北大约五百米,有三处相对高的田地,余皆烂田与泉眼,86岁的黄树明怀疑:将军碑以北一片,即冠顶山传说中那个风水师留下诗迷:“横有烂田二三丘”的地方。自然,笔者的用意是说:这是一处好地方,值得旅游开发!

       桂花井的传说
       土地坡以西的杜山碥一带,由于过去有数人合抱的古桂花树,桂花湾便成为杜山碥的誉称。在桂花湾临近徐山碥的地方,有一口古井因桂花湾得名桂花井,位置在竹叶寺与将军碑两地之间的路南边。
       桂花井小口鼓腹,呈土坛子形,井口约2尺,井腹部约4尺,深约4尺,井壁用卵石砌成。以南有一约长6尺,宽4尺的长方形红砂石砌贮水池。
       此井水源据说来自相距80公里外的雅安,过去淘井人曾发现有洞窟,洞内涌出的砂粒性质为雅安所特有的暗红色。井内常有红鱼数尾,但欲捉时即潜入洞中,故无人捉住过。
       桂花井为公用水井,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徐山碥一带人户皆取用此井水。水质特佳,常年满盈,并溢进贮水池中任意取用。以东的小池系1980年前后,南河乡镇企业——麯酒一厂所砌,用于贮水供勾兑麯酒,因受水量所限,后取宝林阴山深井水而弃用。
       由于桂花井常年不干不竭,水质甘甜清冽,据说旧时周边地县干旱求雨时,知县都会专程来此取井水,用于求雨的祭祀仪式。
       改革开放以后,桂花湾人生活条件改善,各家各户皆打上了水井,此后因无人取用桂花井水,也无人进行淘井,俗话说井水不打不漫,桂花井的水位便渐渐下降,去年始,因打造十方堂邛窑遗址公园需挖沟修路,井水水位进一步降落,如今不足井深一半。
       尽管如此,桂花井仍然不失为文君井外保留完好、最具原貌的一口古井,由于桂花井的名气非常大,当地人亦颇具保护意识:用白铁皮盖将井口遮护、用水泥板将红砂石贮水池封闭。
       我相信:在老井成片消失的今天,若将此井加护井栏,并随时进行淘井的话,桂花井定会重现昔日景象而成为一处景观的。


        卓王孙陶铸遗迹的记载和传说
        清康熙《邛州志》引载:“铜官山,州治(指公孙城)东南二里,《华阳国志》云,临邛县有石山,中有石矿,形如蒜子,火炼成铁,甚钢,因制铁官。《史记》卓氏之先,赵人,秦破赵,卓氏夫妻推辇而行……遂家临邛,即山铸铁;
        又汉文帝当尝(回想)梦欲升天,有黄帽郎推之甚力,时邓通棹船为黄帽郎也,有相者曰:‘通当饿死’。帝曰:‘富贵在朕。’乃赐铜山,令自铸(铜钱),即此山也。后卓王孙买为陶铸之所。今无矿。”
       按:“铜官山,(在)州治东南二里”的地方,而先秦时期“张若所筑临邛城”和西汉筑“公孙述城”之东南二里,即黄坝收费站东南的山。现今汪山上有一个“官仓子”的地名,查邛崃地图名:官山子。
       铜官山在汉以后又称为古城山。
       古城山的得名,应源于清初以前的史学家们早已将“基方十里”,人口稠密的“卓王孙宅”视为城市的缘故。
       因而包括现今的十方堂一带区域在内的、原“基方十里”的“卓王孙宅”,在清康熙以前的地方史志中便称之为:“古城”、“临邛旧县”、“州南旧县”。还把土地坡一带的西汉时称谓的“铜官山”改称为:古城山。
       原因是:西汉时既有铜矿,又有铁矿的“铜官山”虽然“今无矿”了,但原先的“铜官山麓”(包括十方堂一带和“基方十里”的“卓王孙宅”)由于人口稠密、工商业繁华,早已被古人认知为“古城”了。
       据清.康熙《邛州志》(原卷影印本)1-3卷载:“古城山,州治(指明清城)南七里。《方舆记》山有铁祖祠,铸铁之家皆祀之。”
        而无论是西汉时称谓的“铜官山”,还是清以前称谓的“古城山”,其范围并不局限于今之土地坡一带,而是泛指五面山区——即邛崃西部和南部、包括蒲江县在内的广袤山区。故在蒲江县复兴乡中,考古发掘出西汉时期六处大型冶铁遗址。
又:史载“铜官山麓后(被)卓王孙买为陶铸之所。”而《现代汉语词典》对“陶铸”的释义是:“烧制陶器和铸造金属器物。”以此分析以下传说和现象:
       1、在卓王孙曾“买为陶铸之所”的十方堂一带,据说在邛窑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过许多秦汉时期的砖。这些砖青灰色,制作精致,厚度约6厘米、两边长约27厘米、一头宽约26厘米、一头宽约20厘米,略呈钝角三角形。四边皆有棱线网格纹饰,网格大小如筷子头,可砌圆形、拼花、一反一正又可砌成直线。
       2、考古专家曾根据“铁牛”周边的火烧土和在火烧土中出土的汉砖判断:所谓“铁牛”原为冶铁熔炉,可能是遭遇突发事故后熔铁凝结留下的遗迹;
       3、相传与“铁牛”一路之隔处,还有一头“金牛”,并留下有:金牛、金牛坎、金银坎地名,老制药厂背后还有一座金牛庵。
       而所谓“金牛”极可能是卓王孙冶铜铸钱时,遭遇突发事故后熔铜凝结留下之遗迹,当南河改道时,将“金牛”冲走,留下:“金牛”、“金牛坎”遗名,民间更附会出金牛的传说来。
       4、从十方堂以南的“古城山……山有铁祖祠,铸铁之家皆祀之。”(见清.康熙《邛州志》原卷影印本)分析:在十方堂这一带区域内,当年临邛卓氏的先祖曾经在此即山铸铁,早年间,临邛卓氏后人在古城山(即铜官山)建造了家庙——铁祖祠,用以祭祀先祖,后来“铸铁之家皆祀之。”
       5、在老制药厂以西、严坝以东,之间一片土地上,过去农民们耕种时常见有冶铁残渣——即民间俗称的铁屎(屎亦作 矢 下同)。是除天庆街之铁屎坝外的又一处铁屎坝,而且区域跨过南河,而这两处(包括与“铁牛”相对应的南河北岸)铁屎坝上所出产的葫(蚕)豆与众不同,具有同一特点:又白、又大、又绵、又粑(火旁),而十方堂的豌豆煮粑(火旁)以后还不会脱壳。都说与土里那些铁屎有关,解放前即有城里人专程前往十方堂,购买嫩葫豆和豌豆作时令菜品;
       6、上世纪七十年代新开支农桥的渠时,从现今陈巷子处的邛窑遗址公园围墙尽头起,至现建之拱桥以西的南岸竹笼处,在总长约120米、宽度10米、深度约7米段内,分别挖出过大量的冶炼残渣——俗称的“铜屎和铁屎”。其中“铜屎”占三分之二以上,颜色如硫磺,砂粒状,比铁屎坚实。
       自从挖支农桥的沟后,沟北的田即不能贮水,经处理沟底后方能贮水,以此判断这些田下仍有铜屎石。
       据说此次修这段沟时,亦挖出有铜屎,如今已回填,但地点清楚。桥西的竹笼以上是黄白相间的黏土层,桥东有一段老沟现暂未动。

发表于 2018-5-28 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石 发表于 2018-5-27 07:56
扁,碥,或者bian,其实是边的音讹。胡山碥,其实就是胡山边的意思。

应当是边。

发表于 2018-5-28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pzj737618411 发表于 2018-5-27 19:44
夹关那个周河扁,我估计也是边。

边的变音和音变。

 楼主| 发表于 2018-5-29 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尘封历史之:
                                                           十方堂邛窑遗址周边的传说与思考(之三)

                                                                                                 凡 丁
       侍臣观的传说
       严坝84岁的杨本遇说:侍臣观始建年代不详,位置在花桥子沟(大通街背后的沟)与南河交汇处,为红砂石建筑,解放前即仅余二、三十平米的石柱、石壁残垣,以及十来尊红砂石雕像和红砂石柜子。
       从道观名为“侍臣观”顾名思义来分析,可能与金牛庵中早期供奉的:蜀
王、川王、蛮王有关。
       但是黄树明说:“我看到过的‘侍臣观’匾额为‘事城舘’”。
       按字面意思:“事”字可作:职业、侍奉、从事解读,“舘”乃官家之舍,“事城舘”当初可能是古城“州南旧县”的“官厅”(政府派出机构)所在地,后来改作道观。
       由于十方堂一带在秦汉时期即被视为城市,宋代自然被称为古城,继而将铜官山称为古城山。
       若以上推论成立,邛崃历史上在不同时期应共有四座城池,分别是:先秦时期所筑张若城、西汉末年所筑公孙述城、明代所筑临邛城,以及形成于秦汉时期“铜官山麓”的“州南旧县”之“古城”。为方便理解和叙述,笔者权且称为十方城。
       因为在十方堂一带,围绕卓王孙“陶铸”的工人(僮仆)应达数千累万,卓王孙给女儿卓文君的陪嫁中,方可能有僮仆八百。
       所以在秦汉时期,以十方堂为中心即已形成为城市,由此可解释清.康熙《邛州县志》引载的:“古城山”或“铜官山麓”之“古城”的历史含义,并且可解释“城东南五里”原有“临邛旧县”的记载,但又无发现城池遗迹之谜。
       还可由“大通街”名联想:古时候这一处地方十方来朝、人烟稠密的繁华景象,以至于这一带地方先后共有过十余座寺庙,其中有一座寺庙叫十方堂的缘由,并成为一处地理坐标。
       谁能肯定地说:十方堂寺庙不是宋以前便有,宋以后又重建(非始建)于早期的邛窑遗址之上的呢?

       民间发现发掘的传说
       1、村民黄树明说:1952年前后,在老地名土桥子处的程巷子,居民秦洪斌挖土筑墙时,在地面下约80公分深处挖出两个对口相扣的铜盆,盆内井然有序地排放:官印七颗、龙形笔架(一端为笔筒,另一端是笔架,两端龙形装饰)一个、犀牛望月形水盂一个、猪形墨盒一个、上下扣盖的长方形白瓷印色盒(长约13厘米,宽约8厘米)一个,盒内印泥还极其鲜润。
       其中方形印章四颗,印面长宽各约6厘米,扁平印钮,印髙约4厘米;圆形印章二颗,直径约4厘米,印髙约4厘米;;三角形印章一颗,边长约4.5厘米,印髙约4厘米。
       所有印章皆为篆体字,印面与钮座为镶嵌,印面镶嵌边
厚约1.5毫米,錾刻字槽深约8毫米。
       从字体精美程度看,黄树明认为是官印,用于盖戳文书、邮件、印花税等用途,还可能是因避战乱而就地掩埋。所有铜件包浆自然,无锈蚀。
       1954年前后,经乡政府介绍的几个文物收购人员,以5元钱价款全部收购;
       2、黄树明又说:民国时期,在同一地点东南约100米处,当地人陈玉山因挖坑,出土一个扁平方形金瓶一个,瓶身两面刻蘭草纹饰,内装有液体,瓶体净重旧称16市两,是处之前黄树明之母夜间曾见有红光闪耀。
       因这类浮财见者有份,陈玉山连夜找银匠,将一个金瓶按原瓶的大小和纹饰改作两个,第二天陈与两个工人分割了其中一个金瓶,各用于购田产、水碾或消费,另一个金瓶下落不明;
       3、1938年前后,黄树明之父在老制药厂处(老金牛庵庙址)耕地时,翻出铜筷子八双,铜汤勺八把。其中铜筷子:长约24厘米、方的一端边长约0.7厘米、圆的一端直径约0.5厘米;铜勺子:柄长约13厘米、勺凹窝部长约7厘米、宽约4厘米、略呈橢圆形,全勺厚度约2厘米。
       以上之铜箸、铜汤勺皆生满绿绣,黄树明认为其年代应在春秋战国时期,但解放前即分别送与亲友;
       4、改革开放中期,在同一地点东南约30米处(原大队酒厂),赵玉良自己对人说:挖坑掘得银锭一堆;
       5、黄树明还说:改革开放初期,大队办酒厂挖窖时,掘出卵石砌的古井一口,位置在官印出土处的近旁。而且这一带多古宅基地,由于历代基建的原因,翻出的泥土全都是五花土,黄树明的老宅下,还时有老鼠打洞刨出铜钱。
       在“铁牛”附近的河坎,出土过明代方砖:长35.5厘米、宽18.5厘米、厚5.1厘米;
       6、杨本遇说:“十方堂一带过去多‘蛮子坟’,现在有一些民居下面还有,我家院坝中就有一座。(已拆迁)特征是墓穴用红砂石条砌成,长7至8尺,宽约2尺,子母扣卷顶,覆土有深、有浅,有的深达一两丈。骸骨比当地人长,头部有陶盘,直径约30公分。脚部有陶罐,高近30厘米,釉色酱褐,表面堆塑2至4条龙,有的装纸灰,别无随葬品。”
       黄树明亦说:在出土过官印、金瓶地点的附近,如今还有一个红砂石砌的“深基”(当地人对古墓葬的称谓)无人动过,传说有人见一只白色母鸡带着数只小鸡,被人撵入墓洞中(据说是有财宝出现的兆头);
       7、黄树明还说:在新修大路以南,原有一座清人(自贡盐商家眷)墓葬——魏坟茔,毁于公社化时期,当时,那副整木棺中的女尸面容如生,丝绸衣服完整,金玉等首饰随葬品很多;
       8、新世纪初,在出土铜箸、铜匙的(老制药厂)旁边,居民赵家财维修房时,在一根柱下挖出邛窑器茶壶一把;
       9、另有人说:1980年前后,邛崃建筑公司杨某在竹叶寺山坡建房时,掘出古墓和随葬品,因工人认为不吉利被随手砸烂,其中一件疑似宋代青花器,而此类似现象过去有很多;
       10、还有人说:与
“事城馆”相对原先的木材公司仓库,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公司搞基建挖出大量碎窑器片,并有完整器—酱褐色的龙罐、陶盘等;
       11、在黄树明疑为“雅安一脉吊临邛,吊到烂泥二三丘”的“二三丘”处,过去有一汪长约七、八丈、宽约一丈的泉水凼(又称泉水井,正对将军碑,旁边即古道石板路),清泉汩汩涌流用于农田灌溉,泉水中常见有雅鱼(雅安细鱗鱼)游动,泉眼中涌出的沙粒,亦是雅安特有的暗红色质地。
       因泉眼在胡姓人地界,相邻的严姓人亦需用此泉水,晚清年间,两家为争泉水使用权而打官司,胡家后来拆毁猪圈一间,用木料将泉眼堵塞,之后仍有小股泉水溢出。
       公社化时期,黄树明召集社员将堵塞泉眼的木料取出,后又清泉涌动,此泉水凼如今堵塞荒芜,但周边的田泥仍很稀软,此泉眼若经淘洗后,可劈为一处景观;
       12、泉水井以北有一块地名叫“瓦子田”,比周边田地略高,因土中混杂许多残砖碎瓦和碎窑具,不能贮水,疑为一处窑包,或者古宅基地;
       13、我的关于南河故道在靠胡山、汪山、文笔山脚的地方的猜想,引发了84岁的杨本遇等人回应,他们说:“说得去!大跃进时期为找肥料,公社发动社员在靠胡山边的严坝挖泥炭,有的地方泥炭深达数丈,树叶、竹叶、树枝、大树干、污泥,层层叠叠,有些树叶、竹叶的叶脉还清晰可见,还有人挖出过手推石磨、確窝、以及切刀、锅铲,还有人在“棠子沟”那边,挖到过插发的簪子。”
       14、杨本遇还说:“南河边上的确有古井,井壁用废弃的窑具砌成,我因捉鱼,不小心蹅进去过,第二天特地拿了一根两丈多长的竹竿去透,结果没能透到底。”
       15、黄树明又说:泉水凼以东约300米有一块名叫“泉水烂”的烂田,有人在烂泥中踩到过一块水磨坊中用的大石磨!
       16、村民赵家忠说,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产队在制药厂门前开荒种红薯,在距地表深约40公分处挖得一个大陶罐,盘饰有八条龙,龙口含珠,珠能活动,下有八只青蛙张口对着龙嘴,造型极像东汉时期张衡发明的地动仪。罐内有八个不同造型的陶塑佛像,此罐被一社员独得,后出售。
       按:此应为佛教窖藏,推测东汉时此处便有金牛庵,其位置即原老制药厂。
       17、2017年3月21日,笔者游览南岸新修的栈道时,发现疑似古代冶炼用的熔炉一座,位置在原邛崃制药厂大门西侧约30米的河岸边。
       此熔炉圆锥体,高约2.5米,顶部直径约1.5米、基脚直径约1.9米。炉体结构基本完好,有近一半的体积裸露岸边,北侧(临河一面)部分炉壁向炉膛内塌陷,并人为填塞一大块经过人工凝结过的卵石团(此段河岸过去多见,坚固异常,疑为某项工程建筑),但显而易见其中的炉膛空腔。
       炉体周围是文化层堆积,厚约1.1米,其中裸露有宽约27厘米、厚约1.1厘米的古代青瓦、残砖,以及疑似的冶炼残渣,近处有黄泥堆积,凉亭下面的菜地中,还有耐火石粉堆积。
       熔炉通体烧结坚硬呈黄褐色,明显区别于周边以及下部的灰黑色土质,并突出于现代的地表,乍一看,如山岩孤峰兀立于河岸。笔者在观察过程中曾向一位老者请教,老者居然脱口而出地反问道:“那不是古代的窑炉吗?”(参见《邛崃十方堂惊现疑似卓王孙冶炼熔炉》)
       据村民黄树明讲,此处历来就高出地面,被视为一处土堆,由于土层稀薄而无人耕种。
       距离此处上游约70米,即专家考证过的汉代冶铁遗址——铁牛。再往上即邛窑遗址。
       史载铜官山——现称“土地坡”一带的山麓,曾被卓王孙“买为陶铸之所”进行过陶器的生产和冶铜、冶铁与钱币的铸造,所以留下诸如:铁屎坝、铁牛、金银坎、金牛坎、金牛、金牛庵等老地名和冶铜、冶铁残渣或遗迹。

 楼主| 发表于 2018-5-31 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尘封历史之:
                                                            十方堂邛窑遗址周边的传说与思考(之四)

                                                                                                凡 丁
       分析与思考
       笔者曾经耗时一个多月,若干次走拢十方堂,听到多人述说以上的传说。并从以上传说中,嗅到了古代十方堂一带的许多历史信息,其中不乏关于南河故道的历史信息——这段南河故道可能在现在的胡山碥、汪山碥、杜山碥、土地坡,到文笔山的脚下。
       因为:
       1、相同的传说中都说十方堂的“金牛”要渡河到南边的竹叶寺,而现今的南河在十方堂以北,与传说中的“金牛”渡河方位相背。
       2、据知:
       钱江凤凰城修建挖地基时,曾出土过窑址和大量陶器片;
     “由于历史上邛崃大南河曾有过大的改道,十方堂一段河岸也曾被河水严重冲刷崩塌,据笔者调查,在十方堂遗址河岸边到河心,曾发现有房屋建筑遗迹和水井遗迹。那么从宋代到十九世纪的七百多年时间中,十方堂究竟有多少窑包,又被洪水冲毁了多少已不得而知了。”(引自胡立嘉:《南方丝绸之路与‘邛窑’的传播》)
       据笔者所知:不久前疏浚南河河道时,施工队亦在河道淤泥中挖掘出石缸一口,可证实以上观点。
     “即便是原来的城关镇中,如西街机关幼儿园、文君街后厕所、原东街相馆也出土过窑址和陶器、陶片。”(引自胡立嘉:《南方丝绸之路与‘邛窑’的传播》)
       3、黄树明亦认为:南河故道在胡山碥、徐山碥、杜山碥一带的山脚以北,一是这一带多烂田、泉眼;二是与胡山碥相邻的严坝还出泥炭;三是“泉水烂”的烂田中,有一扇水磨坊中的大磨石,似在暗示:南河故道曾经在此一线。
       同时,黄在少小时,曾在现在的南河河心岛之上的河水中,看见过几棵根深柢固的大树桩,直径达两三尺,系古人用锯子锯掉树干后遗留下的。
       根据以上现象推测,现今的十方堂南河段原本是一片窑址和民居、树林,南河改道时冲毁了许多窑包,以致专家们没能够发现宋代以后的邛窑器。
       但是南河改道前,不排除此区域原本就有人工开凿的沟渠,以供“十方城”居民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之用,以至于明末清初的战乱致使南河堤失护,因而南河水顺势改道扩宽。
       4、古人常常会根据一些景物、现象的生成或者消失,附会出一些如《山海经》般的怪诞而有趣的传说。但是如果有心研究的话,会透过这些传说和现象还原已经消失、中断的历史。
       根据赛凤庵处的金姓入川始祖墓碑记,邛崃地方在明末清初因战乱长达66年无人烟。此期间由于河堤失护,至使东河壅塞改道形成为西河分析,南河与东河应在同时改道,乃至于与“铁牛”一路之隔的“金牛”被洪水卷走后,只留下孤悬在河边的“铁牛”,和“金银坎”与“金牛”的地名以及金牛庵。先后逃难回来的原住民,因不能理解沧桑巨变,由此而附会出“杨天官封东河、开西河”的传说,和“金牛与竹叶寺”的传说。
       5、反推之,假如南河故道即此,卓王孙当时不可能在大南河的岸坎边,烧制陶器和铸造金属器物以及铜、铁、锡材质的钱吧?但是不排除因冶铸和陶器的生产,以及居民生活的需要,在南河的拐弯处曾有人工开掘的沟渠工程,并在河堤失修的情形下造成南河主道改变的可能。
      (据参加过邛窑遗址发掘的杨本遇说,他亲自抱出的钱罐重达百余斤,其中有铜钱、铁钱和锡制的钱,而且铸造年代有早有迟。)
       6、再推之,所谓“金牛”与“金银坎”,应是卓王孙冶铜并为邓通铸钱的遗迹。不仅因为铜类金色,在西汉时,还将黄铁矿视作黄金并以斤计,司马相如一纸《长门赋》即得六百斤金的稿酬。
       所以那个被称作“金牛”的冶铜遗迹,在历史上是存在的。但是,南河改道时,不仅冲毁了大量的邛窑和古建、民居,还将那头“金牛”也冲走了。
       7、又推之,那头“金牛”还应在现今这段南河的淤泥中——地点在原老制药厂门前一带,因此处地名即金银坎,原制药厂背后即金牛庵!不知前段时间整修南河河道时,施工队是否发现过疑似物?
       8、有大塘一处地方的姓邓之人自称为土著民,在张献忠剿四川时,邓姓人为避难,将大粪与黄泥拌和,并用竹筒挤压成形摆放路边,张献忠部下见后,误认为此地人威猛高大,不敢轻举妄动,赶紧撤兵的传说。
       因为土地坡西南的官山子,即清.康熙《邛州志》所记的铜官山,而大塘有一处地方在宋代时还铸过铁钱,上述邓姓之人,是否邓通的后人呢?

       综合推论
       在十方堂周边约五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知有:铁祖祠、十方堂、金牛庵、侍臣观、文笔山寺、云居寺、竹叶寺、冠山寺、黄鹤堂、杨庙子、渔唱庵、镇江王庙、关羽庙、东岳庙等,庵、观、寺、庙、堂、馆、祠,总数不少于14座。在地名五谷仓的地方,还曾有一座红砂石砌的小庙,四角有地神,中间供奉五谷王爷……此处如此密集的寺庙实属罕见。
       此外还有:将军碑、“蛮子坟”、天官坟,等众多古墓葬。并有卓王孙陶铸之所的:铜官山、铁牛、金牛、铜屎、铁屎,冶炼熔炉等,冶炼遗迹和著名的邛窑十方堂遗址。史载:“卓王孙宅基方十里”,一点也没有夸大。
       十方堂还是邛崃陆上丝绸之路段和水上丝绸之路段的起点,因而在老地名土桥子的地方还出土过官印,说明明代以前曾经在此设置过官府机构。反映出十方堂在古代不仅是邛陶器的生产基地,同时也是繁华的商业区和服务中心。
       故十方堂一带早在秦汉时期,由于卓氏所经营的陶铸业和水上、陆上丝绸之路的商业发展结果,使十方堂一带成为《现代汉语词典》释义的:“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类型。并在秦汉以后被称为古城,还将西汉时的“铜官山”改称为“古城山”。
       为此临邛历史上共有过四座城池,笔者权且分别称为:张若城、公孙述城、十方城、明清城(为原十方城之部分)。
       其中“十方城”是古代“张若城”和“公孙城”的“别城”(不同于侨县,历史上的崇庆州也有一个别城——分州)类似于现代城市规划出的工、商业区。“别城”是一种城市类形,没有城廓。在清以前的一些史籍中被称为“古城”或“临邛旧县”、“州南旧县”。
       另外,所谓“临邛旧县”和“州南旧县”不是“临邛废县”!
      《大明一统志》所载的“临邛废县”是指被朱元璋“夷为平地”后的公孙城。公孙城被毁掉以后,又将原先的州建制降为县,故称为“临邛废县”,并将邛县附属嘉州(今乐山)地区,即史载的:“降县附嘉”。故邛崃在明初有38年无县城城廓,官府办事机构设在“临邛旧县”的原南街小学校址;
     “临邛旧县”:是指历史上“张若城”和“公孙城”的“别城”——“十方城”(工、商业区)。“临邛旧县”的提法,在清康熙《邛崃县志》(原卷影印本)有载。
        明初新筑临邛城时,将“十方城”中的:卓王孙宅处、文君井、现东街、南街、天庆街一带规划成明临邛城,明成化十九年(1483)临邛县升为直隶州后,其余的十方堂和黄坝一带,此时便被称为:“州南旧县”。
       而秦汉至元末,十方城的区域在铜官山麓——即现今土地坡一带的山麓以北,包括:十方堂一带、卓王孙宅处、文君井、现东街、南街、天庆街、黄坝等一大片地区。
       如此便和所有史载:“张若城”和“公孙城”的“城南五里”有“卓王孙宅”及“古城”;“明清城”的城南有“临邛旧县”、“州南旧县”,和“州治南七里”的“古城山”;还有南宋时陆游亲眼所见人们将“竹炭”车载马驮进“(十方)城”,用于炼铁的记载完全吻合了。
       从以上传说中的出土物判断,无论属于墓葬还是民间甚或官府所掩埋,反映出十方堂一带历史上的居民非富即贵,“十方城”的历史地位更是非比寻常,同时也反映出邛崃战乱频仍和沧桑巨变的历史背景;
       再从邛崃历史上出现过的著名景观:回澜倒影、弓桥塔箭、文笔擎天、南河渔唱、崃岭朝云、䢺水寒雁,以及文君夜奔亭,都集中在十方堂周边,此外还有神奇的桂花井、泉水井等来看,如今的十方堂一带,的确是一块风水风景宝地。故建议打造邛窑遗址的同时,全方位打造十方堂一带景区!

       以上推论建立在十方堂一带的传说和一些史籍上,尚缺乏出土物作证据支撑,期盼收藏家和有关部部门提供实物照片或下落,共同搞清楚我们眼皮子底下的十方城!
       全文完
                                                                                                                                2016/5/28初稿
                                                                                                                                2016/7/14修改
                                                                                                                                2016/12/22订稿
                                                                                                                                2017/3/24增补重修


 楼主| 发表于 2018-6-1 0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尘封历史之:
                                                              邛崃十方堂惊现疑似卓王孙冶炼熔炉

                                                                                                 凡丁
       此熔炉的位置在南河南岸—原邛崃制药厂大门(在建的凉亭处)西侧,距离制药厂大门约30米。
       据村民黄树明讲,此处历来就高出地面,过去被当地人视为一处土堆,由于土层稀薄而无人耕种。离此处上游的岸边约70米处,即专家考证过的西汉卓王孙冶铁遗址——铁牛。再往上即著名的邛窑遗址。
       因史载铜官山——现称土地坡的一带山麓,曾被卓王孙“买为陶铸之所”,进行过陶器的生产和冶铜、冶铁与钱币的铸造,还留下诸如:铁屎坝、铁牛、金银坎、金牛坎、金牛、金牛庵等老地名和冶铜、冶铁残渣或遗迹,故笔者认为是卓王孙冶炼遗迹。
       此熔炉圆锥体,高约2.5米,顶部直径约1.5米、基脚直径约1.9米。炉体结构基本完好,有近一半的体积裸露岸边,北侧(临河一面)部分炉壁向炉膛内塌陷,并人为填塞一大块经过人工凝结过的卵石团(此段河岸过去多见,坚固异常,疑为某项工程建筑),但显而易见其中的炉膛空腔,旁边即新修的栈道。

       炉体周围是文化层堆积,厚约1.1米,其中裸露有宽约27厘米、厚约1.1厘米的古代青瓦、残砖,以及疑似的冶炼残渣,近处有黄泥堆积,凉亭下面的菜地中还有耐火石粉堆积。
       熔炉通体烧结坚硬呈黄褐色,明显区别于周边以及下部的灰黑色土质,并突出于现代的地表,乍一看,如山岩般孤峰兀立于河岸。笔者在观察过程中曾向一位老者请教,老者居然脱口而出地反问道:“那不是古代的窑炉吗?”
       要说“惊现”其实也不尽然。据村民赵家忠及黄树明等人说:此处突出物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出现在岸边了,由于过去当地炉窑众多,随时随地都有出土物和窖藏(注)出现,大家便都习以为常而见惯不惊了,况且原先河岸陡峭险峻,外人难瞻其容,故不为世人所识。
       虽然如今河岸栈道修成,游人络绎不绝,可是却都留心河道美景去了,故而对此珍贵遗存视而不见,不知笔者此番的发现和探索,能否引起本届邛崃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继而进行考古发掘,并加以保护、开发、宣传、利用?!
       以上为笔者的“疑似”发现和粗浅探索,因笔者的手机拍摄效果不佳,感兴趣者不妨亲自前往实地观察,得出你自己的结论!

       窖藏注:据村民赵家忠说: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产队开辟制药厂门前之空地种红薯时,在距地表深约40公分处挖得一个大陶罐,罐体盘饰有八条龙,龙口内含珠,珠能活动,龙口下方有八只张着口的青蛙,连同盖子,整个形状极像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地动仪。罐内还藏有八个不同造型的陶塑佛像,此罐被一社员独得,后出售。
       按:此为佛像窖藏,推测东汉时此处便有金牛庵,其位置即原老制药厂。
                                                                                                                               2017/3/23

 楼主| 发表于 2018-6-2 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尘封历史之:
                                                            从老制药厂搬迁原因联想卓王孙冶铸地

                                                                                                凡 丁
       笔者原为老制药厂职工,故知晓:现升和制药厂的前身是成都制药六厂,成都制药六厂的前身是邛崃医药公司制药厂,医药公司制药厂于1971年在大跃进时期始建的地方国营邛崃制药厂基础上恢复重建,厂址在邛崃南河南岸一处高地,地名:金银坎,又名金牛坎、金牛庵。
       1962至1970年,地方国营邛崃制药厂一半划与来川支援三线建设的辽宁车队使用,一半划与国营邛崃酒厂(后改为文君酒厂)建成一个麯酒车间。因辽宁车队在河边打了一口水井并建水塔一座,车队走后,医药公司制药厂便与麯酒车间共同取用该井水用于生产生活。

       时任医药公司制药厂的厂长罗天雄回忆
       1972年准备筹建针剂车间生产注射剂时,曾取水样送检,水样明显呈黄褐色,检验结论含铁量异常高。而据了解,相邻的古井——桂花井和邛崃电机厂新打在山脚下的井,皆水量充沛,而且水质优良。
       为了达到注射剂生产要求的水质,药厂科技人员采用石灰+高锰酸钾+磷酸的方法,取澄清水再经离子交换树脂器制备成离子交换水,方才用于注射剂的生产(后来采用蒸馏水)。
       由于水质不佳且水量有限的原因,药厂生产发展严重受限,1985年经有关部门批准,在西河坝购得一片河滩地新建厂房,于1987整体搬迁至新厂,挂牌:国营成都制药六厂,1996年9月企业改制,更名为成都升和制药厂。
       罗天雄还回忆:老制药厂在基建扩展过程中,从地下挖掘的所有卵石皆浸渍有一层黄褐色的附着物,如今恍然大悟,此附着物应是铜铁锈形成,当雨水和地下水渗透过程中溶入铜铁离子后进入井中,造成此井水铜铁离子异常高,而西河坝的地下水不仅充沛而且优质,不需要进行任何预处理便能直接使用。
       因史载卓王孙曾将铜官山(今名土地坡一带的山)山麓买为“陶铸之所”,除进行陶器生产外,还进行冶铜、冶铁、铸造钱币的活动。由此推断:制药厂这处高地曾因冶铸的原因,堆积过大量的铜铁矿石和冶炼残渣。故而留下:金银坎、金牛坎、金牛庵、铁牛的地名和冶炼熔炉遗迹,以及冶炼铜、铁的残渣,还致使此口井水富含铜铁离子。
       但是,可能因为此井水富含铜铁离子而有利于微生物生长发酵,故文君酒厂设在此处的麯酒车间所产麯酒格外优良,被专用作勾兑用的母酒。

       疑似熔炉体的成分和比重
       笔者曾经从熔炉下方拾得两块掉落并生有青苔的炉体残块,仔细观察如下:残块颜色和成分完全与炉体一致,由粗砂粒、细小石块、黄泥、耐火石粉组成,烧结坚硬,比重2.2以上(自测)。
       残块经过多人察看,其中几位从事过铸造的工作者认为:此系熔炉结构靠谱。还认为经过两千多年的风化水蚀后,仍然有如此大的比重,应是在冶炼过程中渗入有金属成分。
       绵阳某科研单位一高姓工程师观察、掂量后说:“有这么大的比重,说这是熔炉残块就对了。”
       家住在土地坡,从事翻砂的模具工邓大友说:现代邛崍的熔炉制作依然采用砂子、石头、耐火石粉、白膳泥(或称高岭土,十方堂一带盛产)此外还要加烧过的煤炭花,经烧结后与采到的样品形态质地相同。
       看来此工艺是自古传承下来的!

       家住老制药厂西侧的赵家忠说:
       上世纪80年代中,曲酒一厂为扩建新厂房,拆除了大跃进时期始建的片剂车间(曾划拨与文君酒厂,改革开放初期,为支援乡镇企业,文君酒厂又划拨给南河乡政府建成曲酒一厂。)在原先的车间旁空地挖掘出一排数座熔炉残基。因赵家紧邻老药厂的片剂车间,仅以车间墙壁替代围墙,故见。
       赵还说:
       1995年前后自家修猪圈时,挖出一块小碗大的金属块,黑色,很沉,能用锯子锯开,内部显白色,自认为像钓鱼用的材质——锡,或者铅。
       我说,锡或铅都说得去,都需要适量参入以改变铜的脆性,特别是铸造青铜器,离不了这两种金属。
       他又说,这一带地方过去常有东西出土,以后若有新发现时,我第一时间通知你哈?
       我说:好!
       同时我认为:这一带的熔炉遗迹远不止包括所谓“铁牛”在内这两处,另有几处残存不明显的烧结土,有的上边还长了树,公社时期的烧瓦窑旁边也有类似的烧结土。如果系统发掘,可能会有意外收获。
                                                                                                                                 2017/4/9

 楼主| 发表于 2018-6-4 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尘封历史之:
                                                                   全方位打造十方堂景区之我见

                                                                                                 凡 丁
       邛窑遗址在十方堂景区占中心地位,好比一朵奇葩,但是红花虽好,还须绿叶扶持。如果对邛窑遗址周边历史景点进行全方位打造的话,将使十方堂一片形成完整的景区,不仅会让邛窑遗址更显璀璨和历史文化底蕴的厚重,而且事半功倍地带动一方旅游业的发展。

       一、        关于十方堂码头
       十方堂码头是南方水上丝绸之路邛崃首城的起点,历史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长江中下游的城市如:重庆市和湖南沅陵、永顺、古丈、保靖、龙山五县,与江西九江市等,都在进行水上丝绸之路的复兴或者旅游开发。邛崃人也应当解放思想,进行十方堂码头历史作用和盛况的介绍、宣传。
       这其实很简单,只需在码头处立一座石碑进行介绍、宣传;

       二、        关于茶马古道碑和乾隆修路碑
       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碑确立在十方堂码头到胡山碥之间——新修大路以南的位置,南连胡山碥乾隆修路碑,西接下封营的青石桥(最乐桥)和石梯坎,之间用红砂石板相连接——此即当地人说的老路!
       在岔路口分别立碑铭刻:丝绸之路邛崃首段,南通平乐、夹关、芦山以南的古蜀身毒道;丝绸之路邛崃首段至芦山县太平镇以西,上达西藏;丝绸之路邛崃首段至芦山县大川镇以北,下达北京。
       如此则茶马古道(即丝绸之路)邛崃段有头有尾,而丝绸之路邛崃首段仍然是十方堂至:松岩山、尖山子、冷水沟、渡船滩码头一段。
       因从渡船滩码头往南,同样可至平乐、芦山以南,往西则可至马岩顶、油榨、(芦山)大川,及以西、以北等地。而且尖山子丝绸古道石板路在三年前还基本完整,民国《邛崃县志》曾经记载:“尖山子(古道)尤为赴县要路”;

       三、        关于卓王孙冶炼遗迹
       86岁的黄树明担任过大队长,上世纪六十年代中,他曾带队参加挖支农桥的渠,在陈巷子处的邛窑遗址公园围墙尽头起,至现建之拱桥以西的南岸竹笼一段内,发现过大量冶炼废渣:铜屎、铁屎,其中“铜屎”占三分之二以上。
       而当年修沟时,是按照沟宽10米,沟深约5、6米的规定开挖的,并未全部将冶炼废渣挖净!
       建议邛崃市文物局进行一次卓王孙冶铜遗迹的考古发掘,其意义在于填补卓王孙用铜官山之铜矿冶铜铸钱的确切地点的空白。同时还可证实由铜官山地名到官山子地名的演变。
       另外,据考古定论,现存南河岸边的所谓“铁牛”,系汉代冶铁遗迹,在冶炼过程中遭遇某种突发事故而凝固,现今孤悬在河边较为危险。
       建议以红砂石条从河岸下围一砌石墙后填土保护,并砌围栏和立碑说明,以供游览;

       四、        关于铜官山
       将土地坡和杜山碥(土旁、下同)、徐山碥、胡山碥一带山地恢复其历史地名——铜官山;

       五、        关于金牛、金牛庵和铁祖祠
       所谓金牛:一种可能是卓氏冶铜遗迹,在冶炼过程中遭遇某种突发事故而凝固,因铜类金色,形状似牛,故名金牛;另一种可能是:始建金牛庵时,庙中确有一头金质的牛,作为镇庙之宝,后来遗失。
       金牛庵是保留迄今的,具有极强地方特色的小庙。顾名思义是因纪念卓王孙冶铜铸钱遗名、遗地:金牛、金银坎、金牛坎而名。
       但庙中主要供奉的却是古蜀国时期的蜀王——开明氏、先秦时期的川王李冰、三国时期的蛮王孟获。
       所以无论金牛庵始建时,是否名为金牛庵或“三王庙”,就其中供奉的年代最晚的三国时期的蛮王孟获来说,如今看似不起眼的小庙却由来已久,而且历史上规模较大。
       因现之金牛庵,其位置在大跃进时期所办的老制药厂背后,而制药厂前即金牛所在地,以及金银坎,金牛坎老地名。
由此分析:老制药厂位处一处高地,西汉时期应是临邛卓氏冶铜铸钱之所,东汉以后始建为金牛庵,为纪念卓氏冶铜铸钱,同时供奉古蜀之三王。
       又据此处在1938前后出土过年代更早(黄树明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铜箸(八双)铜匙(八把)来看,西汉以前这儿已是冶铜之处。
       铁祖祠:本在“古城山(城西七里,应即铜官山,西汉时在“张若城和公孙城”城南二里)……铸铁之家皆祀之。”(见清.康熙《邛州志》原卷影印本)
       如今的老制药厂和周边酒厂早已破败凋敝,不如招引投资商或者大德高僧来此扩建金牛庵,或者金牛寺,并于其中建铁祖祠堂一间,以弘扬光大邛崃的冶铸历史文化;

       六、        关于桂花井
       桂花井在杜山碥之桂花湾,与徐山碥相邻。桂花井小口鼓腹,井壁用卵石砌成,是保留完好、最具原貌的一口古井。此井水源据说来自雅安,涌出的砂粒为雅安所特有的暗红色,井水常年不干不竭,甘甜清冽,旧时周边地县干旱求雨时,知县都会专程来此取井水,用于求雨的祭祀仪式。
       建议用红砂石条围砌井栏,并立碑记说明,使之成为一处景点;

       七、        关于泉水井和乾隆修路碑
       泉水井又名泉水凼,在十方堂码头至胡山碥乾隆修路碑之间,旁边即原丝绸古道的石板路,未壅塞之前长约8丈,宽约1丈,一次下网可打5、6斤鲫鱼、鲶鱼。神奇之处是该泉水中还偶见有雅鱼(无鳞、棒形)游动,泉眼中涌出的砂粒与桂花井一样,亦是雅安河中所特有。
       泉水井以东还有一个“龙凼子”的泉眼,旁边一块名“泉水烂”的烂田中,据说有一扇水磨坊中的大磨盘,似在向现代人暗示:南河故道在此一线。
       过去周边的田地就靠这些泉水灌溉,如今虽然壅塞,但周边田地中的土巴仍然软湿。
       建议疏浚此处的所有大小泉水凼和泉眼,并取表土堆假山成为景观,这比原计划从石河堰引水到此造湿地的设想要省事、省钱得多。
       所有泉凼疏浚后,可建红砂石围栏并立碑说明,并且恢复泉水井旁边的红砂石丝绸之路达乾隆修路碑。再在乾隆修路碑上建一亭进行遮盖保护,并另立碑记说明,使之成为一处景观;
       同时恢复邛窑遗址经过:严坝、青石桥(聚乐桥)、石梯坎、松岩山之陈大地一段红砂石路,以连接尖山子的红砂石古道,使能完整展现丝绸之路的邛崃首段。

       八、        关于“蛮子坟”
       十方堂一带古属凉、雍之域,三国以前为汉人与邛、羌、彝等少数民族杂居之地,民国时期尚以南河为界,南河以南属西康省。原土著民在这片土地上曾经留下许多生活遗迹,现代人称谓的“蛮子坟”和“蛮洞子”应是这些土著民族的遗迹。
     “蛮子坟”是当地人对一种特别葬式的古墓的称谓,又称为深基。以红砂石条砌成,子母扣卷顶,据说墓室内长约八尺,内宽不足二尺,葬制简单,仅头部有约30厘米直径的陶盘,脚部有高约30厘米的龙纹堆塑罐,人骨遗骨普遍较长、较粗,墓葬深浅不一,有的深达两三丈。
       这种古墓在过去的十方堂一带极多,老制药厂背后一片原先即被称为“深基坝”,后多被当地人取红砂石条作建材使用。如今从地表观察,保存完好的尚有两处掩于竹笼和石堆之下,据说无人动过。
       建议邛崃市文物局进行一次“蛮子坟”的考古发掘,检测遗骨以弄清楚“蛮子坟”主的来历和人种,是否与金牛庵中祭祀的蛮王传说有关。
       以上之我见,尚需可行性论证!
                                                                                                                                    2016/7/14修改

 楼主| 发表于 2018-6-4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注:古城山和铜官山系同一山名,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名称。故大明一统志记:铁祖祠在“古城山”,山在城西七里。系指明代所筑临邛城之西;清.康熙《邛州志》引《华阳国志》:“铜官山,州治东南二里。”是指秦筑“张若城”或西汉所筑的“公孙述城”,皆在今西河两岸。
       明成化人尹淳在《修复邛州记》中载:“岷山大峨,纷奇贡秀,绵亘起伏,盤薄万状,白鹤、铜官(两山头隔南河)拥峙。”而“铜官山”即今“五绵山”地区,区域直到蒲江县境内。
       用历史观看,以上记载都对!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