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2538457156@qq.c

历代名人吟咏邛州杂诗辑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2-3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崃岭朝云》清.熊维芳
       考注:凡丁
       晓报鸡声曙色遥,云从崃岭出今朝。忠臣早叱天边驭,星使先催顶上轺。
       百丈高山通鸟道,九回陂折现虹桥。青旗面面晨光焕,捷步仙梯第一条。

       熊维芳:见前注
       诗题《崃岭朝云》:特指邛崃山脉中“四姑娘山”亘古不化的积雪和云气。
       清.高其倬《望雪山》诗句:“蜀山峍屼皆参天,雪山高压群山巅。到今尚存太始雪,盛夏早似初冬寒。”
       邛崃山脉方圆数千公里,其中的四姑娘山,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处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属岷山、邛崃山构造侵蚀高山区。分别由海拔6250米、5664米、 5454米、 5355米的四座山峰组成,其主峰幺妹峰,海拔6250米。四座山峰从北到南呈“一”字排开,长年冰雪覆盖,誉为:蜀山皇后。
       每年农历三至七月份,当太阳光直射到北回归线区域时,每于晴朗天空的晨曦晖映下,出现云蒸霞蔚的景象,称为:崃岭朝云。
       此独具特色的景观,即便在邛崃以外的地方可以观赏到,但是邛崃山脉、邛崃、崃岭、临邛,这些专属的地域及名称不可更改和移动,只有建城之初即称为临邛的邛崃,才有资格拥有!
       云从崃岭:从临邛城这点上来看,白鹤山隔南河以南的地方即邛崃山,但从宏观的地理位置看,邛崃山是北来之山,绕四川盆地西部边沿,至邛南五里的“土地坡”而尽,约呈L形。其与岷山之间的沟谷,为古代西北及其它地区部落的南迁通道,其中的“邛人部族”入蜀后,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创了古蜀国的历史,故名:邛来山。意为邛人所来之山,后写作:邛崃山。古邛人建立的“邛都国”,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从古临邛县迁至今西昌后降为:邛都县。
       班固《汉书.地理志》:“越巂郡,武帝元鼎六年开,属益州。应劭曰:‘故邛都国也。有巂水。言越以此水障,休盛也。’”
       按《现代汉语词典》注释“岭”为:“高大的山脉,如南岭、秦岭、大兴安岭。”
       所以“云从崃岭”的“崃岭”泛指邛崃西部群山。而“至临邛之南五里而尽”的土地坡,是邛崃山的山麓。《崃岭朝云》景观,则指的是邛崃地区随处能见的,海拔5355-6250米的“四姑娘山”的雪山和云气。唐.杜甫安史之乱在临邛避难两年,期间曾留下约十首史诗,有《绝句》一首: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其中“窗含西岭千秋雪”,即典型的《崃岭朝云》景观。
       民国《邛崃县志》87p载:“邛崃山自邛过笮,北来之山,至临邛之南五里而尽,地名土地坡者即邛崃山之麓。”是说土地坡为邛崃山余脉,而白鹤山属于大邑境内的雾中山(总属于岷山)余脉。
       明.成化人尹淳在《修复邛州记》中曰:“岷山大峨,纷奇贡秀,绵亘起伏,盤薄万状,白鹤、铜官(两山隔南河)拥峙。”
       清.
康熙《邛州志》39p“邛崃山,州治南八里。派自沉、黎之地(今汉源),(从北至南)直走千里,至州环抱为镇。”
       民国《邛崃县志》〈山水志〉:“邛崃山,北来之山,至临邛之南五里而尽。地名土地坡者,即是邛崃山之山麓。案:邛崃山乃邛崃大山,零高坡与邛崃山九折阪相距甚远。”
       忠臣早叱天边驭:邛崃山的九折坂,在荥经县县西南的大相岭,山道有七十四道拐,道路极艰险。秦汉时为临邛县地,属于西汉早期版图的边疆,故曰“天边”。
       忠臣:指山东琅邪籍的王尊,是朝庭派往益州(今成都)赴任的刺史,为了不辱使命,必须翻过七十四道拐的九折坂,所以命令随行的驭者:“冲上去!”被后人归入忠臣一类。
      《汉书.王尊传》:“先是琅邪王阳为益州刺史,行部至邛郲九折坂,叹曰: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后以病去;及(王)尊为刺史,至其坂,问吏曰:此非王阳所畏道耶!吏对曰是,尊叱其驭曰:‘驱之!’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
       其驭:跟随王尊驾驭马匹的人。
       刘昭注引《华阳国志》佚文:“邛崃山,本名邛来山,故邛人(今彝族人)、笮人界也。”又云:“邛人自蜀入,度此山,甚险难,南人毒之,故名邛来山。”
       星使先催顶上轺:本句亦指王尊乘座宫廷专车,翻过九折阪到益州(今成都)赴任刺史的典故。
       星使:帝王的使者。
       顶上:高处,指山巅。
       轺:音尧。本义指迎宾车、开道车。后指被国君召唤者所乘坐的宫廷专车。
       百丈高山通鸟道:从临邛往南,经:十里铺、大塘铺、甘溪铺、黑竹关、百丈关、金鸡关、雅安、西藏,乃至云南、印度。过百丈关后便是险峻难行的山路;从临邛往北,至大邑地界后亦是“难于上青天”的山道。
       百丈:关隘名,在今名山县百丈镇,地势险要。1935年,红四方面军与国民党川军之间发生过一场悲壮、惨烈的百丈关战役。
       鸟道:飞鸟才能通过的山道,比喻险峻难行。
       九回陂折现虹桥:从九折陂一路北上后,眼前忽然出现了一道气势宏伟的虹桥—即当时的:川南第一桥。
       青旗面面:指今五面山地区,广至名山县百丈关以北。【见前注】
       捷步仙梯第一条:经过建于清.道光辛卯至壬辰年间(1831-1832)的川南第一桥,至城南十里的驿站—五面铺(现今宝林乡政府駐地处)的“迎仙桥”路最捷近好走。
       清.康熙《邛州志.驿递》54p:“五面铺,州东南十里。”
       仙梯:川南第一桥如一道长虹,高五丈、一十五洞、长一里,上桥需蹬石梯,桥上建有三道亭阁,第一座亭阁柱上有清名士吴江的《题川南第一桥联》:
       好去迎仙,地绕青旗五面;
       快来题柱,天留文笔一枝。
      《川南第一桥图》清.罗衡斋绘
        
1675393957861.jpg
       清.佚名作者《竹枝词.南桥》诗:
       新修南桥十五洞,七洞流水八洞干。两端楼阁金字匾,八角凉亭在中间。
       上面盖的筒筒瓦,下边砌的石灰砖。桥头土地蹬两头,川南桥碑立河边。
      【欲详参见吴江《题川南第一桥联》考注】
       桥头土地:又称桥头观音 或 将军碑。即在方形石碑上,上层刻凿:观音像;中层刻凿杨泗将军;下层刻凿土地神。还有的在另一面刻:泰山石敢当。
       其中杨泗将军又称:镇江王爷庙。所谓镇江王爷,是一个像红孩儿一般年纪的儿童,手持一柄大斧,常被勒石或建庙在江河边上以镇水患,民间称为:将军碑。
       道教传说
       镇江王爷本名杨泗,是一名儿童,十分孝顺。一次杨泗家乡发生特大水患,灾后杨泗的奶奶生病想吃肉,杨家因水灾一贫如洗买不起肉,杨泗于是请求父亲将自己煮后给奶奶服食。
       同样也是孝子的父亲见老母体弱病危,于是在老母不知究里的情形下,忍痛将杨泗烹煮后给母亲食之。
       这种行为在旧社会是孝道,也是无奈之举,此事由灶神禀报到天庭,感动了玉皇大帝,便敕封杨泗为将军,并赐给板斧一柄镇守江河,以驱逐孽龙免除一方水患,故民间称杨泗为镇江王爷。
       参考《芦山县宝胜场寿相桥(铁索桥)头的将军碑》

         1675393910146.jpg

 楼主| 发表于 2023-2-4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易洞秋风》清.熊维芳
       考注:凡丁
       飒飒风声占上头,洞中点易景清幽。象观随巽重申命,门锁乾坤两扇秋。
       蹑窟探幽天理妙,傲寒耐冷月光流。藏深直把爻辞饮,满腹生凉快此游。

       熊维芳:见前注
      《易洞秋风》:《易》洞,即由西汉临邛人胡安先生开凿、用于点注周《易》的洞窟,古称:“点易洞”。在白鹤山的西岩山脚,西岩山横亘在邛江(今南河)边上。令后人称道的“点易洞”周边秋季景色,即北宋时列入《临邛八景》之一的:《易洞秋风》景观。
       点《易》洞内空间高约2.4米,有石门、石床、壁橱等生活设施。窟内原有面积约80平方米,1952年兴修邛高公路(今称:邛芦公路)时炸毁临河边部分,当时为了排除洞内阴湿有害气体,先将靠近山岩的石门砸毁。截止本世纪初,又因多次拓宽路基挖去部分洞窟,现残存洞窟面积约40平方米。
       点易洞前的河边原有一峰巨大的石笋,古诗中称为“枯岩”,常栖息白鹳等水禽,当地人称为“老鴰石”。上有传为胡安先生为收集露水研磨朱砂批注周《易》而建的露台,明.天启时,夹关进士杨伸于“枯岩”上书《滴露研硃》四字刻石,历代皆有名人吟咏。1951年,中学刚毕业的张平轼老师(已故)曾亲眼所见。1952年始修邛高公路时,石笋首先被炸毁。
       【该情节由彭沟人彭运钦(已故)讲述】
       《易洞秋风图》见清.嘉庆邛州志40p
      
1675475176566.jpg             

       宋.郭印诗句:“秀巘修屏立,枯岩半屋悬。”
       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引《方舆胜览》:“白鹤山在邛州城西八里……司马相如从胡安先生受《易》于此。”
       晋.陈寿《益都耆旧传》载:“胡安:临邛人,聚徒白鹤山,明《易》、洞达天文、历象、阴阳之术。”
       宋.魏了翁《白鹤山营造记》载:“……远有胡安先生授《易》之洞。”
       明.万历五(1577)年,邛州州守鞠文谷在点易洞旁新建点易书院,修露亭、建梅竹轩,恢复翠屏阁。洞侧有明天启进士杨伸所书:《滴露研硃》四字摩岩。

       飒飒风声占上头,洞中点易景清幽:秋风吹过山顶发出萧瑟的声音,使点《易》洞沉浸在一派秋色之中。
       飒飒风声:形容风吹动树木枝叶等的声音。
       洞中点易:史料记载,临邛人胡安是西汉早期研究周《易》的学者,从学者中代表人物是司馬相如。稍晚一点继续研究周《易》的著名学者是临邛人严君平,从学者中代表人物是扬雄。
       象观随巽重申命: 意为根据卦象进行判断。
       巽:音逊。八卦之一。符号是 ☴,代表东南风或西南风。
       申命:1、重申教命; 2、任命;3、发布命令。
       门锁乾坤两扇秋:点《易》洞有两扇石门,由石阶拾级而上,关上石门后,洞内、洞外各有天地。1952年始修邛高公路时,首先将石门砸毁排出一股煞气。2013年尚能看清红砂石门框和门扇枢纽的柱洞。
       乾坤:道教文化术语。一、指《易》的乾卦和坤卦;二、指天地;三、指日月;四、指阴阳;刚柔。五、指国家或天下;六、指局势,大局;七、指帝、后;八、指玄虚。
       蹑窟探幽天理妙:进入点易洞中探寻天道循环的自然法则。
       蹑窟:登上石窟—点易洞。
       天理:指自然法则。
       傲寒耐冷月光流:指胡安先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刻苦钻研周《易》终其一生的伟大精神品格。
       藏深直把爻辞饮,满腹生凉快此游:诗人熊维方探究点易洞后的心得是:“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藏深:成语深藏若虚,意为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也没有。比喻有真才实学的人不爱在人前卖弄、显露。
       出处《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爻辞:周《易》六十四卦各爻象的说明文辞。


 楼主| 发表于 2023-2-6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翠阁秋荫》清.熊维芳
       考注:凡丁
       树木荫荫翠欲流,几重高阁几重秋。笔题塞雁空中字,山抱金龟顶上楼。
       松柏盘青梁栋绕,芭蕉卷绿几窗幽。待它烟景阳春到,红日春光照岭头。

       熊维芳:见前注

       诗题中的《翠阁秋荫》:为临邛八景之一。与《易洞秋风》景观原先皆在鹤林寺西边的西岩山,明末倾圮,清嘉庆末至道光初年间,迁至始建于唐.贞元十四年(799)的金龟山凤朝寺中。
       正文
       树木荫荫翠欲流,几重高阁几重秋:金龟山的凤朝寺,依山势坡度呈梯级而建,共分八个台层,两侧有配殿,东边是翠屏书院,四周有围墙,春夏时寺的周边古松柏苍翠欲滴。
       笔题塞雁空中字,山抱金龟顶上楼:秋天到了,南迁的鸿雁在空中排成人字或者一字飞行,金龟山上的树叶一片金黄,正是欣赏《翠阁秋荫》羙景的时节。
       塞雁:从塞上南归的鸿雁。
       金龟:指金龟山。山顶有始建于唐.贞元十四年(799)的凤朝寺,寺中有清中晚期从白鹤山点《易》洞旁迁来的翠屏阁,所形成的景观仍称:翠阁秋荫。
       按
     “翠屏阁”原本在鹤林寺西边“西岩山”之点《易》洞旁,西汉时由胡安始建,所形成的《易洞秋风》和《翠阁秋荫》景观,如同孪生兄妹,历史上极符盛名。
       清.嘉庆《四川通志》卷五十六〈舆地〉载:“翠屏阁前,山势峭立,翠屏当前,为一州胜览。今据实地考,这段地段的东南面,为高耸横亘的木鱼岗,即上述诗文所指。”
       明.万历五年(1577),州守鞠文谷在点易洞旁新建点易书院、修露亭、建梅竹轩、恢复翠屏阁。洞侧有明.天启进士杨伸,于万历时所书《滴露研硃》四字摩岩石刻。
       【见明《一统志》】
      《蜀中名胜记》卷十三:“翠阁秋阴景观,最迟明万历年间犹存。”
       明末,点易书院、露亭、梅竹轩、翠屏阁,等建筑彻底毁损于战乱。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5)端午日,时任邛州知州的戚延裔,为了延续传承《翠阁秋荫》这一不可多得的著名人文景观,疏浚瓮亭前的“唐之水池”,并种莲池中,周植桃柳。将“唐之水亭”处的“古瓮亭”景观,权当《翠阁秋荫》的代景点。
       成书于清.康熙三十四年二月的清.康熙《邛州志.临邛八景》43p载:“翠阁秋荫,在州治三十步。”
      【释者:此记载佐证,明末原本在南街(今市委处)的邛州治所,因战乱毁损后,清初迁到今瓮亭公园大门内北侧—原三步石街口的东边。】
       清.康熙《邛州志.艺文志》281p戚延裔〈大公亭说〉:“是亭,昔以瓮名……况劫火后,亭废池渴……余以鹤山祠成,材木工役尚有……复引流浚池,以莳芙蕖,更环植海棠桃柳于池之四岸……政事之暇,时一游览……愿以此乐公之余人,俾都人士咸得歌于斯,笑于斯,醉饱于斯,以润色太平,乃更名曰:大公亭。”
       戚延裔:字伯贲,山东黄县人,附监生(经考试附国子监生员),康熙三十年(1691)任邛州知州。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署知州觉罗续林将“大公亭”更名为“观雨亭”,因“翠阁秋阴,今无有也,八景缺一,特将州左观雨亭以补之,此写景之意也。”
       【见清.嘉庆《邛州志》】
       按:
       熊维芳先生出生于清.嘉庆元年(1796),而成书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9)九月的清.嘉庆《邛州志.八景附》120p仍载:“翠阁秋荫,在州治西三十步。”
       然而,熊维芳此诗描写的《翠阁秋荫》景观,却在金龟山的凤朝寺中。推测西汉胡安始建的翠屏阁,在清.嘉庆末年至道光初年间,便已迁建于金龟山的风朝寺中去了!
       清末,曾光爔为母守孝期间,在“翠屏阁”处辟建:翠屏书院。培养了一批二十世纪初的川中军政要员如:张志和、段班级、张开阳,张代芳、杨家楨、罗泽洲,周进吾、杨听阶等。
       2000年前后,村民王正环建房,在“翠屏书院”处挖出一块石碑,上记曾光爔召集林贵庭等,共十余名文化名土在“翠屏阁”办学的史实。
       曾光爔:字礼蕃,邛崃市西街人。清.光绪癸卯科(1903)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钦点刑部主事,清末至民国初期,历任湖南福安知县、武冈知州、四川盐源知县。成都尊经书院最后一位山长。
       松柏盘青梁栋绕,芭蕉卷绿几窗幽:金龟山及凤朝寺中的苍松翠柏,将古庙掩映其中,使“翠屏阁”与禅房的窗户显得十分幽静。
       待它烟景阳春到,红日春光照岭头:农历三月的阳春时候,在金龟山上会看到《崃岭朝云》景观。
按,此联诗不是重点描写《崃岭朝云》景观,而是说白鹤群山中的金龟山,随着季节变換而景色更替。
       烟景:春天的景色。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句:“烟花三月下扬州。”
       阳春:温暖的春天。
       红日春光:阳春三月开始,太阳光直射到北回归线区域,每于晴朗天空的早晨,便出现云蒸霞蔚的景象即:崃岭朝云。
       岭头:山顶。 特指邛崃山脉中最高的山顶—四姑娘山。
       岭:《现代汉语词典》:“高大的山脉,如南岭、秦岭、大兴安岭。”
      【欲详参见熊维芳《崃岭朝云》考注】

 楼主| 发表于 2023-2-7 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琴台夜月》清.熊维芳
       考注:凡丁
       月明照到五更深,司马琴台鼓此琴。天下素娥须解意,囊中绿绮有知音。
       三生合谱团栾曲,一镜高悬赏识心。卷得晶帘光似水,圆来面面豁胸襟。

       熊维芳:见前注
       琴台夜月:西汉司马长卿抚琴处形成的著名景观,为《临邛八景》之一。
临邛的琴台在今东街粮食局位置,史称:司马长卿宅。宅中筑有琴台,二人常抚琴到天明,所以,唐人于此处复筑琴台,形成《琴台夜月》景观。
       清.嘉庆王培荀《听雨楼随笔.卷七〈相如故迹〉》:“人皆知道相如为成都人,实今之蓬州(现称蓬安)人,后迁居成都,又居临邛,(所以)三处皆有琴台。”
       清.康熙《邛州志.古迹》43p:“琴台夜月,在白鹤驿,州治南半里,文君井之畔。”
       又《大清一统志.古迹》和嘉庆《邛州志.古迹》皆载:“琴台在州治南,相传司马相如抚琴于此。”
       故司马琴台和卓文君井,从汉唐至清代一直存在,宋、元、明时期,统属白鹤驿。其范围包括今东街上段以南,建设路以北,南街上段以东,抚琴街和幸福路以西。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百货大楼挖地基时,曾发掘出古代园林中的“小桥流水”遗迹。
       “旧井”和琴台之间有一条巷子,此巷唐代名:文君巷;宋代名:里仁街:今名:文君街。南宋.陆游《文君井》诗注:“司马琴台与文君井确实两处,虽不远,亦不相连。里仁街旧名文君巷,井与台隔巷。”
       老照片:晚清时东街的《司马琴台》

         1675728412628.jpg
       1983版《邛崃县文物志.文君井篇》记载:“明代,文君井园林所属的范围甚广。”
       清.光绪二十七(1901)年,知州陈嵩良主持维修,疏淘古井,培植园林。将东街的司马琴台复建于文君井侧,成为写意之作!
       陈嵩良《重修琴台文君井古瓮亭》碑记:
     “邛州城南相传有长卿宅,距文君井不远,时久湮没。予(余)牧是邦之明年,民和岁丰,乃议修复故址。而其地向属汛防处,今千总张君履和,闻予(余)有是举,慨然以此相让。因庇(备)材鸠工,于文君井之右侧为亭,中筑琴台,凿三面为池,种以芙蕖,横石桥于其上,以通往来。由井而左,构船厅三楹,缭以曲榭……环匝栏楯。”
       老照片:陈嵩良写意之作中的文君井(中)、司马琴台(左)、亭子(右)
      
1675728481916.jpg       

       月明照到五更深,司马琴台鼓此琴: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结婚后,将居宅安在现今东街上段粮食局位置,宅中筑有琴台,二人常抚琴至深夜。
       天下素娥须解意,囊中绿绮有知音:天下美女须知,姻缘在于互相理解。
       素娥:嫦娥的别称,借指羙女。又指穿着白衣的卓文君,因当时文君新寡,身着孝服,显得格外动人。民谚:“男要俏,一身皂(穿黑色衣服);女要俏,一身孝(穿白色衣服)。”
       成语“文君新寡”出处: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
       绿绮:古琴名。梁王刘武羡慕司马相如才名,请为其写《如玉赋》,该赋词藻瑰丽,气韵非凡。梁王以收藏的传世名琴《绿绮》回赠。琴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
       刘武:(前184-前144年),汉文帝刘恒嫡次子,前161年封为:淮阳王;前168年改封为:梁王。
       三生合谱团栾曲,一镜高悬赏识心: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虽说三生有缘,但是离不开知县王吉对司马相如的赏识并且牵线搭桥。
       三生:意为缘在三生。佛家指:前生、今生、来生。
       团栾(音峦):1、指圆月。2、团聚。
       一镜高悬:成语明镜高县,传说秦始皇有一面镜子,能照人心胆。借指临邛知县王吉对司馬相如以及卓文君十分了解,从而暗中促成二人婚姻。
      《西京杂记》卷三:“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碍。”
       王吉:汉武帝时期任临邛县令,有惠政,后来入祠邛崃文庙的名宧祠。
       清.康熙《邛州志.宦迹》123p:“王吉,为临邛令,有惠政。与司马相如友善,相如至,待之甚恭。官至谏议,有谏章在史册。”
       清.王邦畿《寄平远》诗:
       词赋相如在客中,酒杯深夜烛花红。临邛自昔称贤令,莫使琴声惊断鸿。
       卷得晶帘光似水,圆来面面豁胸襟:司马相如受邀到卓府中做客时,抚《凤求凰》琴曲打动躲在珠帘后偷窥的卓文君。    是夜,文君私奔相如,二人从今南街与东街相交口处的白鹤驿馆起程“驰归成都”。后来,二人回到临邛,在现今文君井之处卖酒为生,使卓王孙感到羞愧。再后来,司马相如在同乡杨得意的推荐下,汉武帝拜相如为中郎将出使西南夷,卓王孙追悔当初没有正大光明地将文君嫁与相如。
       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天子以为然,乃拜相如为中郎将……至蜀,蜀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先驱,蜀人以为宠。于是卓王孙、临邛诸公皆因门下献牛酒以交欢。卓王孙喟然而叹,自以得使女尚司马长卿晚,而厚分与其女财,与男等同。”
       晶帘:水晶帘子。形容其华美透亮。
       豁胸襟:心胸开通、大度、豁达。
      【参见汉.司马相如《凤求凰》以及 宋.王铚《白头吟一首》考注】




 楼主| 发表于 2023-2-8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河渔唱》清.熊维芳
       考注:凡丁
       西河舟楫转南河,庵结渔家晚唱多。谱去都成流水调,闻来不是采樵歌。
       数声笛韵弄风月,几点灯摇照笠蓑。知有金龟能钓得,一竿肯信老烟波。

       熊维芳:见前注

       南河渔唱:火井江及白木江在齐口合流后古称:邛江。宋代始称:南河。流至石灰包处接纳䢺江来水,再纳蒲江河及大邑斜江,至新津县武阳镇入岷江,全长135公里统称:南河。
       上述河道—特别是南河主干,渔业资源十分丰富,为古代的天然渔场,所发生的捕鱼场景,广义地说都叫:南河渔唱。宋代起为《临邛八景》之一。

       西河舟楫转南河:邛崃桑园以下的䢺江下游称:西河。古代至近代,运送大邑天宮庙煤矿和铁矿等物资的船只,以及渔船、木筏往来不断,上世纪七十年代,䢺江支流—东河故道曾出土木船、篙杆、桨等物。
       庵结渔家晚唱多:南宋时,临邛郡守—张方即填《调酹江月》词描写过《南河渔唱》景观。清.康熙时,城南二里地方增添了一座庵庙,知州祖永杰将此庵命名为“渔唱庵”。从此,《南河渔唱》又多了一处渔歌梵呗。
       南宋.张方《调酹江月》词:
     “临邛南去,拂云影猗猗,万竿修竹。竹里招提幽径渺,门枕清沙江曲,隔岸疏林,远滩荒荻,掩映渔家屋。轻船个个,中流往来何速;
       日落收网归来,烹鱼煮酒,几缕烟凝绿。才掩禅关僧课晚,敲彻木鱼声续。数点鱼灯,一龛佛火,遥映如星簇。渔歌梵呗,两股音韵相逐。”
       张方:字义立。四川资阳人,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与魏了翁同年进士。历知嘉定府及邛州郡守,提点利、夔、成都刑狱兼四川制置使等职。嘉定十年题《竹溪》二字于小柏树沟内岩壁。有《亨泉遗稿》一百卷。
      【见清.嘉庆《邛州志.文秩、仕绩》466p与583p】
       庵结渔家:清.康熙时,平乐“金钵寺”和尚法号:振祥。舍南河坎的祖宅为庵,州牧祖永杰(字泽潜)至其地,闻渔歌乐甚,遂以“渔唱”名庵。由邛州举人植敏槐题写《古渔唱庵》匾额。同时将南宋张方的《调酹江月》词书写于墙壁,介绍《南河渔唱》景观出处。
       清.康熙《邛州志.古迹》42p:“南河渔唱,在州治南五里,举人植敏槐题有《古渔唱庵》四大字匾。”
       清.嘉庆《邛州志.祠寺》289p:“渔唱庵,州人胡海舟之宅,因献贼之乱,其孙入金钵寺为僧,号:振祥。贼平后以宅为庵。康熙壬子(1672),州牧祖永杰(字泽潜)游至此,闻渔歌之声,因以‘渔唱’名庵。其地雅,多松竹。知州张纯有:‘晓来鸟语,碧竹森森绕上院;晚去渔歌,苍松劲劲砥中流。’之联。”
       此渔唱庵,原在“川南第一桥碑”以东。1950年改作城关粮站的仓库,当土匪叛乱时发生哄抢进行过一场激战;1957年改建为火柴厂;1962年工业调整后成为国营邛崍酒厂的酒麯生产车间,2015年前后拆除。
       渔家晚唱:虽然广义的《南河渔唱》景观,泛指135公里长的整条南河。但是,其中心点在城南二里的南河坎。
       川南第一桥以北的沙洲,原先从桥墩以西直至十方堂渡口以下,恰是渔民们极好的天然良港。
       白天,河面上总有数十条宽近三尺、长达丈余、形如柳叶、仅容一人的渔船在河面穿梭般往来,渔人们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将篙杆在水中轻轻一点,船儿便像离弦之箭,掠过水面轻快无声。
       船舷两侧站着五、六至十余只:黑羽如漆、长喙似鹰、眼疾胜鹞、脚蹼像鸭、大小若鸡的鱼鹰。
       鱼鹰在渔人的指点下纷纷潜入水底,直到它们的铁喙,又狠又准地啄住鱼儿后才肯浮出水面,有时会有几只鱼鹰,共同将一条大鱼抬出水面……
       傍晚,沿河上下几十里远近的渔船,纷纷朝那座长满芳草的沙洲驶来,将小岛围得密密匝匝,鱼鹰一群又一群地散布在渔民们各自搭盖的窝棚附近,轮番扑打着翅膀,叽咕之声,此起彼落,妇女忙着修补渔网或生火煮饭,男人们则忙着跟鱼贩子讨价还价,兴趣来时吹起竹笛,沙洲上的云雀不时地一飞冲天,停在半空高声高亢地鸣唱……
       以上,即上世纪邛崃南河坎的《渔舟晚唱》景象。
       按
       建国后成立的“邛崃渔业生产合作社”和“邛崃木船社”,其办公地址选在南河坎的紫云宮,其中捕鱼作业范围上至白木江、火井江,下至斜江河、蒲江河,乃至新津、彭山、乐山等地江河,而木船社的业务则远达重庆港口。
       谱去都成流水调,闻来不是采樵歌:渔人作业时,船篙和浆入水时发出的欸乃声,和为驱逐鱼群入网敲击船舷发出的持续不断的声音,被古代的琴曲作者谱为《渔歌》即:流水调。显然,不同于樵歌。
       流水调:又名《渔歌》、《山水绿》、《欸乃歌》,收录于《杏庄太音补遗》、《西麓堂琴统》等四十余部曲谱中。其音韵优雅清越,每一句韵尾与下一句的起句间不断,如流水一般持续不绝。
       采樵歌:指南宋末年由毛敏仲所作的《樵歌》琴曲。
       数声笛韵弄风月,几点灯摇照笠蓑:描写南河沙洲《渔舟晚唱》的意境。
       笠蓑:渔夫披戴的斗笠和蓑衣。
       知有金龟能钓得,一竿肯信老烟波:由于古南河生态很好,河中各种水生植物和昆虫、蠕虫、小鱼、虾、螺、蚌、蟹等生物丰富,成为各种鱼类如:黄辣丁、鳜鱼、鲤鱼、鲢鱼、鲫鱼、青波、土凤,以及两栖类如龟、鳖、蛙、蛇、大鲵等的天然餌料,自古便是一处天然渔场。渔人们深信:“清早船儿去撒网,晚上归来渔满仓。”
       金龟:金色的龟。学名:中华龟。杂食性,种群诸多,以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生长的为正宗。
       烟波: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楼主| 发表于 2023-2-9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台桂影》清.熊维芳
       考注:凡丁
       桂是先生手自栽,几枝秋影射书台。香飘窗外随风舞,子曳阶前簸裂开。
       半面描成云色补,全神出现月光来。登临高处抬头望,招得翩翩白鹤回。

       熊维芳:见前注

       书台桂影:为《临邛八景》之一。北宋神宗时的谏议大夫—常安民青少年时期“读书之庵”处的读书台,南宋时的魏了翁,在常安民的读书台边栽了两株丹桂,所形成的人文景观称为:书台桂影。
       宋史《常安民传》:“常公,名安民,宋邛州人,北宋神宗熙宁六(1073)年进士,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被赠为谏议大夫。”
       魏了翁《白鹤山营造记》曰:“近有常公谏议读书之庵。”
       清.康熙《邛州志.古迹》42p:“书台桂影,在白鹤山,州治西七里。”
      《邛崃县文物志》:“常公谏议之读书台,在鹤林寺大雄宝殿后面的了翁祠。”
       今人所见鹤林寺中的“了翁祠”,为明.隆庆六年(1572)在邛州太守赵介石主张下,将原本幽居寺的鹤山书台和了翁祠、了翁塑像,一并复建于常安民的读书之庵。
       州判王圻《重修魏了翁读书台记》:“工始于壬申岁(1572),不一月而告成,或曰:‘神不两栖,迹必寻旧故台’,新台无作焉。是役也,主之者太守赵介石君也,同游于斯而相与赞成之者,赵君、胡培斋君、盛心所君;董其事者,僧正如常、有直也……书台东、南、北三面用石砌筑,为上下两层。书台中央原植丹桂二株。户外葱茏交敷,因有书台桂影之称。”

       桂是先生手自栽,几枝秋影射书台:魏了翁亲手栽的两株丹桂,建国初期尚存,1960年前后枯死,现今两株丹桂为近年补种。
       清.嘉庆《邛州志.方舆志》120p:“州西白鹤山,有桂二株,为华父(魏了翁字华父)先生手植,古干婆娑,每经秋发,香闻数里。”
       子曳阶前簸裂开:指清.康熙壬申年(1692)春,邛州知州戚延裔带领两个儿子到白鹤山了翁祠,围成簸箕口形瞻仰并跪拜魏了翁像。
       簸箕:用藤条、竹篾编的铲状器具,邛崃人称为:撮箕。

       戚延裔:字伯贲,山东黄县人,清.康熙三十至三十五年(1691-1697)任邛州知州期间重建鹤山书院;疏浚瓮亭前“唐之水池”,并种莲池中,周植桃柳;重修文庙两庑廊,同时筑墙垣;重修文昌宫;重修云居寺内的呼月亭;主持编纂清.康熙《直隶邛州志》等,为延续繁荣邛州文化做出过巨大贡献。其诗词文雅,政事清和。

       魏了翁:南宋名臣、理学家,亦是著名的文物鉴赏家、收藏家。经其手鉴定并题跋的书、帖、拓片、字、画,列入清.嘉庆《邛州志》的计有四十四件,其中的《题谢道韫一犂春雨图》诗,鉴定《一犂春雨图》作者为东晋谢安侄女、王羲之儿子王凝之的妻子—谢道韫。
       难能可贵的是:其收蔵过的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真迹,为历代争议岳飞《满江红》词是否伪作划上了句号!
       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谢升孙《岳武穆〈满江红〉词真迹跋》:
     “余既得岳武穆《满江红》词真迹一纸,后有魏文靖《跋》,藏之二十余年矣。近于临安复得书稿二纸,详其语意,一似为江淮招讨副使时,孔彦舟、李成、张用诸寇悉平,张俊奏公功第一,而作此谢之者;一似金人废刘豫时,公欲乘机以图中原,而作此以请于朝贵者。一可见公居功之谦,一可见公为国之忠,观此而公之生平具见矣。并附词后而箧藏之。”落款:“元统甲戌秋九月谢升孙书于南牕”
      
       引用《蒲江文博图片》二幅
        
微信图片_20230208184542.jpg
      
微信图片_20230208183032.jpg

       附录
       清.戚延裔《壬辰春率子兆琳兆琅游鹤林寺拜文靖公像》诗:
       地以名贤著,山因理学开。斯文今盛矣,悟道昔隆哉。
       白鹤巢何去,青骢辔缓来。祠前勤虎拜,仰止共徘徊。
       【欲详参见清.戚延裔《壬辰春率子兆琳兆琅游鹤林寺拜文靖公像》诗考注】
       半面描成云色补,全神出现月光来:站在了翁祠前向东望,是西汉《易洞秋风》和《翠阁秋荫》残存的景观,但十五的圆月却是《书台桂影》的理想境界。
       全神:1、指天地全神。包括天神、地神、人神、鬼神,儒、释、道三教等民间诸神。2、指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
       登临高处抬头望,招得翩翩白鹤回:宋代民间传说:西汉时校注《周易》的胡安,后来跨鹤升天。
       见宋.陆游《次韵宇文使君山行》诗注:“仙人胡安学道西岩,跨鹤上升,山以此得名。”


 楼主| 发表于 2023-2-10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万石农耕》清.熊维芳
       春郊过雨有云封,万石田家早务农。宅住崃山人力聚,渠通䢺岸水光冲。
       十千岁取仓箱纳、亿秭年丰酒醴供。为服先畴都足食,太平世界乐熙雍。

       熊维芳:见前
       万石农耕:严君平故里处的农耕景象称为:万石农耕。为《临邛八景》之一。
       清.嘉庆《邛州志.方舆志》119p:“州东十五里万石坝,严君平故里也。”
       按
       严君平故里属于临邛,民国时期称为:君平乡。与邛崃市前进镇、大邑县高山镇互相连接。民国时期,高山镇为邛崃县和大邑县分属。
       民国《邛崃县志》51p:“城东北高山镇,大邑、邛崃分属。”
       2003年,高山乡赵庵子的“古城埂”,以“高山古城遗址”立项进行考古,“通过采集高山古城遗址大量土样标本进行浮选,考古人员初步鉴定为水稻、粟、黍等植物种属,并确定当时高山古城遗址的先民主要食用水稻和粟。”
       考古学家确认
     “高山古城遗址,是宝墩文化系列的八处古城遗址之一,虽然较前七处遗址发掘最晚,但年代最为久远,达4600多年。城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可以说,高山古城是古蜀文明之源,更是成都历史上的第一座城。
       高山古城遗址的惊人发现,对进一步探究成都平原宝墩文化未尽历史痕迹找到了答案,并向世人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先民生活画卷。
       高山古城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能直接地为进一步了解古蜀人的来历提供依据。通过考古发现,高山古城遗址遗物非常丰富,表明先民来源和组成的复杂性。”
       【“”符号内文字引自杨刚祥《蜀地印迹|高山古城:成都史上第一城》文】
       《高山古城遗址俯瞰》(网络图片)
      
1675998523611.jpg
       以上对“高山古城遗址”考古的重大发现,印証了以下一条历史记载
       清.康熙《邛州志.古迹》42p:“万石农耕,在州治东七里,有平田一原,邛人生长山中,见平坦数亩,遂称万石,犹之蚁行潦,路旁积水,惊见以为海也。”
       此记载记述
       原本生活于此并建立古蜀国的邛人,当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司马错“伐蜀灭巴”后,在巴蜀地方共筑起四座城池,统归蜀郡管辖。其中一座筑于公元前311年,取名为:临邛城。意为“临近邛都国”的秦国之城。将邛人的生产活动区域,局限于邛江(今南河)以南的“邛来山”山区,以便进行监视。
       晋.常璩《华阳国志》载:“临邛城周回六里,高五丈,造作下仓,上皆有屋,而置观楼、射栏。”不难想象这座城池当时的宏伟规模和特殊功能。
       按“临”字古通“监”,《说文解字》注:“监也。”
       故“临邛城”另一含义为“监邛城”。意为监视邛人活动的城。该城位置在西河边的“黄泥巴墩”处。因秦国忙于统一七国,此后一段时期,秦人与邛人各自相安无事。
       期间,蜀郡太守李冰为发展蜀地农业,除开彻底治理都江堰外,还通正了当时属于临邛县范围的今崇州文井江、邛崃火井江、白木江、南河,以及大邑县的䢺江、斜江,还有䢺江支流—东河,等水利工程。
       其中大邑的䢺江,到西汉时期已开凿了六道堰渠,其中的第六道堰,以司马相如之姓,命名为:司马堰。
       司马堰的开凿,将䢺江水引自严君平隐居的地方,该处海拔最高528米,最低500米,非常适合耕种水稻,成为“万石田家早务农”的富庶之地。
       1993版《邛崃县志》871p:“南君平乡属平坝地区,海拔最高528米,最低500米。主产水稻、小麦等。”
       汉武帝元鼎六年(110)之前,已退居邛江以南山区两个世纪的一队邛人,当有机会回到今“高山镇的故国”观光时,发现这儿的稻作农业先进程度今非昔比,感到又惊讶又羡慕,于是称此“平田一原”为:万石坝。
       清.康熙《邛州志》所引用的历史记载,将其比喻为少见多怪:“犹之蚁行潦,路旁积水,惊见以为海也。”意为:这一队邛人,好像潦潦草草行进中的蚂蚁,见到路旁有一滩积水,便惊奇地以为到了海边一样。
       释者猜测
       汉武帝刻意组织这队由邛都国人贵族组成的观光团,参观汉人先进发达的农耕文化,其政治目的:意在展示大汉国力基础雄厚,从而起到镇摄邛南山中的邛都国人不得轻举妄动的作用!
       果然,不久后的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0),汉武帝下令建都于今蒲江县西来镇“古城山”的邛都国人,整体搬迁至越巂郡(今西昌地区)降为:邛都县。史称:西南夷。

     《汉志》:“越巂郡,武帝元鼎六年开,属益州。应劭曰:‘故邛都国也。有巂水。言越以此水障,休盛也。’”
       许慎《说文解字》:“夷,平也,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
       释者:“邛来山”即邛人迁徙所经之山,为北来之山。今称:邛崃山脉。

       春郊过雨有云封,万石田家早务农:春天的“雨水”节过后,万石坝地方的农家开始忙活起来。
       清.佚名作者《竹枝词.万石坝》诗:
       昼出挑土夜抛纱,万石农耕各当家。儿童不知耕与织,扫地浇水忙泼瓜。
       1973年“大战红五月”期间,释者参加过邛崃县商业局组织的“支农工作队”,地方即:万石坝的周河(即第六堰的一段)边,当时为:拱辰公社六大队二中队,亲自经历过万石坝的抢收抢种场面。
       宅住崃山人力聚:万石坝周边环山,邛人过去生长其中。因位于邛崃山之北,古人称为邛崃山阴,土地坡以南称为邛崃山阳。邛崃山因有邛都国而名,简称:崃山。
       渠通䢺岸水光冲:特指䢺江第六堰—司马堰。灌溉万石坝田畴后经五板桥合东河,再入南河。
       十千岁取仓箱纳,亿秭年丰酒醴供:因为粮食丰富,家家户户酿造各种酒。
       十千:指万石。石为量词,古代粮食重量单位,二百五十市斤为一石;二十五市斤为一斗,二斤半为一升。
       亿秭:秭,古代指十万亿。亿秭,形容多。
       酒醴:指各种酒。
       为服先畴都足食,太平世界乐熙雍:致力于将先人遗留下来的田地所出满足食用,建设一个和谐社会。
       服:从事、致力、担任。
       先畴:意思为先人所遗的田地。
       熙雍:和乐貌。


 楼主| 发表于 2023-2-12 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万石农耕》清.张敏
       考注:凡丁
       群山环抱万丘田、绿树烟村别一天。如饷壶浆蓬鬓乱,农疑雨色草应偏。
       有年更庆无苛政,得酒相招不索钱。筇竹各扶衰老醉,龙钟分手石桥边。

       张敏:清代内江贡生。
       群山环抱万丘田,绿树烟村别一天:被浅山环抱的万石坝有许多水田,生态环境很好,别有洞天。
       万丘田:丘用作量词,指划分成块的水田。万丘田,形容很多田。
       如饷壶浆蓬鬓乱:万石坝的人民好客,纷纷手捧热汤热茶献与内江来客张敏,使得张敏原本整齐的鬓发略显蓬乱。
       成语“箪食壶浆”,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情欢迎的场面。
       蓬鬓乱:鬓发蓬乱。
       农疑雨色草应偏:张敏到访万石坝的时间在秋节,猜测秋雨即将到来,但此时水稻都已收割完毕,田间但见堆积很高的草垛子。
       疑:猜测。
       有年更庆无苛政,得酒相招不索钱:万石坝五谷丰登,没有苛捐杂税,家家户户有余粮酿美酒。从内江慕名到万石坝去旅游的读书人张敏,受到好客的万石坝人热情接待后不取分文。
       有年:丰收之年。古代 “人”通“仁”。如薏苡仁、杏仁、花生仁等,原本写作“人”字。禾熟结子实,一次为一年。若小米丰收叫:有年。所有五谷都丰收叫:大有年。
       无苛政:没有苛捐杂税和苛刻的法令,人民安居乐业。
       筇竹各扶衰老醉,龙钟分手石桥边:两个老人醉醺醺地拄着邛竹杖在一道石桥边道别。
       龙钟:形容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样子。
       筇竹:用大邑县甘泉寺周边出产的筇竹加工的手杖,历代许多文人赞不绝口。
       在特殊的地理环境、物竟天择下造化出两个神韵不同的竹类特殊品种即:甘泉筇竹 和 君平竹。原本不算稀奇,稀奇的是,君平乡乡政府在童桥场,距县城六公里;虽然大邑县的三岔乡政府在三岔街,但两乡地理连界,两场之间相隔仅数公里,唐代以前又皆属于临邛县!
       清.嘉庆《邛州志.方舆志》119p:“州东十五里万石坝,严君平故里也。”
       1993版《邛崃县志》874p:“童桥是明末清初始建的场镇,民国初曾改为:万兴场。民国二十九年(1939)实行新县治时,因该地为汉朝著名星相学家严君平的故里,故改名:君平乡。建国后沿用此名。
       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君平人民公社。1980年地名普查,为区别于‘彭县君平公社’,改名:南君平公社。(彭县君平公社为:北君平公社。)1981年撤社建乡,成立:南君平乡人民政府。”
       1985版《邛崃县地名录》37p:“南君平乡西南与拱辰公社连界,东与大邑县的高山、三岔公社交界,北与桑园、王泗接壤。”
       释者
       1958年公社化时,“万石坝等地方”划入拱辰公社,成为拱辰公社的: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大队。
       其中五大队原名:司马大队,以司马堰得名。(现称姚山,属金鹅村);六大队原名金鹅村,以驻地扑鹅山(应为:扑蛾山)得名。〔现名:金鹅村〕;七大队原名白莲大队,解放初名:泉水村。以境内白莲堰得名(应为以境内白莲寺得名。现属金鹅村);八大队原名公道大队,以解放初的公道村得名(现属金鹅村);九大队原名瓦山大队,以此地砖瓦窑得名(靠近高山镇);十大队原名东乡大队,以境内东乡坝得名(与高山镇接壤);十一大队原名关家大队,以解放初的关家村得名(靠近高山镇);十二大队原名九山大队,以当地有九个山墩得名(与高山镇接壤);十三大队原名八角大队,以八角庙得名(与高山镇接壤);十四大队原名万石大队,由六大队分出,以境内万石坝得名,(现属金鹅村)。
       【以上见1985版《邛崃县地名录.振辰公社》25-26p其中()内文字为释者所加】
       近年合乡并镇,南君平乡划入桑园镇;拱辰乡(包括万石坝)划入临邛镇。
       2003版《临邛镇志》606p:“1981年12月,改公社为乡建制,成立拱辰乡人民政府,1992年11月2日,拱辰乡撤消,所辖13个行政村并入临邛镇。”
       从1984年12月的《邛崃县地图》看出,无论是南君平乡,还是拱辰乡,其东边皆与大邑县的高山镇(今划属三岔镇)接壤!
       参见《1984年的邛崃县地图局部》(见《四川省邛崃县地名录》首页)
      
b80c917bc71d6d011dd58a12f852549.jpg
       简而言之
       严君平故里,包括原先的南君平公社和拱辰公社。而“万石坝”包括原先拱辰公社的五、六、七、八和十四大队。按1985年统计,共有耕地8301亩。
       总体来说
       1984年以前,拱辰乡和南君平乡的地界,与大邑县高山镇地界相连。
       換句话说
       拱辰乡和南君平乡,包括前进乡等地方,皆属于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315之间,高山镇的古蜀国遗址考古范围。而“万石坝”乃至拱辰、前进地方应是当时古蜀国的粮仓!
       又
       据成都市考古研究所专家陈剑说:“但凡地名含有古城、埂子、墩子等字样的,常常能发现先秦时期乃至史前的古城旧址。”
       而据释者所知,拱辰和前进地方便有:金鼓墩、银鼓墩、九墩子、虎墩子、将军坟,等历史地名。过去民间时有发现一些古墓葬,白莲寺附近建筑工地便出土过瓦棺。

       摘录杨刚祥《蜀地印迹|高山古城:成都史上第一城》供读者参考:
     “2003年春天,成都市考古研究所专家陈剑和同事,正在对宝墩文化第七城的盐店古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现场一名看热闹的邱姓村民不经意间说:他亲戚家附近也有两条像盐店古城这样的土埂子,地点就在离此不远的高山乡赵庵子。
       陈剑对这一消息感到震惊,他立即打开随身携带的专用地图查找这个地方,果然,地图上显示这里有一个古城村,村区域有一处地名叫古城埂。凭着在成都平原多年的考古经验,陈剑兴奋地说:“但凡地名含有古城、埂子、墩子等字样的,常常能发现先秦时期乃至史前的古城旧址……
       高山古城遗址,是宝墩文化系列的八处古城遗址之一,虽然较前七处遗址发掘最晚,但年代最为久远,达4600多年。城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可以说,高山古城是古蜀文明之源,更是成都历史上的第一座城。
       高山古城遗址的惊人发现,对进一步探究成都平原宝墩文化未尽历史痕迹找到了答案,并向世人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先民生活画卷。
       高山古城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能直接地为进一步了解古蜀人的来历提供依据。通过考古发现,高山古城遗址遗物非常丰富,表明先民来源和组成的复杂性。”
       参考图片
       《严君平墓边的君平竹》网络图片
        
1676159651972.jpg
       《大邑三叉镇甘泉村的筇竹》(网络图片)
        
1676159733976.jpg
       清.宋载《大邑八景.甘泉筇竹》诗:
       槭槭微风缕缕烟,幽篁次第溯甘泉。昔经汉使移栽后,曾说新枝与岁迁。
       【欲详参见《大邑八景.甘泉筇竹》考注】


 楼主| 发表于 2023-2-13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记时艰诗二首》清末. 何维棣
       考注:凡丁
       一、
       暑景江原道,邛崃瞥眼过。寒村童击剑,官阁吏横戈。
       到处鸿嗷野,何年虎渡河?荷塘青似海,瓮亭秋色多。
       二、
       桴鼓劳群吏,荆榛尚四郊。好官容世谤,危局重邦交。
       鸿已罗渔网,鸠方妒鹊巢。讼庭清话永,凉月下林稍。

       何维棣:字裳荪,湖南道州举人,在候补四川知县期间,从容自如地经江源(今崇州)、大邑到邛州,考查了解民风民情,以沿途所见做此二首诗。
       道县,古称道州,今属湖南永州市。
       民国《邛崃县志》183p:“清之季年,道州何维棣由大邑差次邛州,游衍于此,做诗二首以记时艰,备录于此。查维棣,字裳荪,湖南举人,四川候补知县。”
       候补知县:经过地方督抚考核,已在吏部注册,尚需经过试用的知县。

       暑景江原道,邛崃瞥眼过:何维棣经江源、大邑到邛州的时间,分析是1911年的农历六月。
       暑景:指农历六月。三国.繁钦《大暑赋》句:“署景未徂,时维六月。林钟纪度,祝融司节。大火飘光,炎气酷烈。沈阳腾射,滞暑散越。”
       江源:今称崇州,位于岷江的上游。汉初建县时,古人误以为岷江是长江的正源,因名。
       寒村童击剑,官阁吏横戈:偏僻的村庄中儿童在练习击剑,供人游憩的公共场所有官军荷枪实弹把守,说明当时邛州的社会局势动乱紧张。
       寒村:偏僻冷落的村庄。
       官阁:供人游憩的楼阁。
       到处鸿嗷野,何年虎渡河:何维棣沿途所见,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灾民,不知何时才能够天下太平!
       鸿嗷野:哀鸣的鸿雁。比喻啼饥号寒的灾民流离失所、呻吟呼号。
       虎渡河:借喻太平。虎渡河为湖北荆江南岸的分流河道之一,其分江口称为:太平口。古有虎渡河为长江主流故道之说。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载:南宋乾道四年(1168),荆江大水,湖北路安抚史方滋应使人“决虎渡堤以杀水势,由虎渡口向南泄水。”
       荷塘青似海,瓮亭秋色多:明初疏浚唐之水池时,出土了卓氏钱瓮两个,州人因建亭蔵之,名瓮亭。由于明末战乱,临邛八景之一的《翠阁秋荫》缺失,清初将“瓮亭秋色”权当《翠阁秋荫》的代景点。
       荷塘:指今瓮亭公园内的池塘,汉代时为卓王孙宅,唐代开凿水池,成为文人雅集,公众游憩之处。清.康熙时,知州戚延裔疏浚池塘种莲。
       清.康熙《邛州志》61p:“瓮亭在州西,明时州人于卓氏宅址掘得二瓮,皆贮五铢钱,因建亭以藏之,名瓮亭。久圮。康熙乙亥年(1695)知州戚延裔重修,浚池种荷,广植桃柳于四岸,与都人士咸游览焉,因名:大公亭。”
       桴鼓劳群吏,荆榛尚四郊:因时局动乱,百姓流离失所,四郊荒芜。
       桴鼓:鼓槌与鼓。指战鼓、警鼓,亦比喻响应迅速。
       荆榛:指丛生灌木。用以形容荒芜情景,比喻时局艰危,困难。
       好官容世谤,危局重邦交:指清晚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李鸿章一生功过,褒贬不一。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早年随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与捻军起义并受命组建淮军,擢升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累加至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肃毅伯。期间办理洋务,创办北洋水师。甲午战争失败后,作为特使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后被启用为两广总督。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参与“东南互保”并北上谈判,次年与庆亲王奕劻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丒条约》。不久病逝于北京,获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号:文忠。
       梁启超挽李鸿章联:
       太息斯人去,萧条徐泗空,莽莽长淮,起陆龙蛇安在也;
       回首山河非,只有夕阳好,哀哀浩劫,归辽神鹤竟何之。
       其著《李鸿章传》摘录:“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若以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一人不足惜,而彼执政误国之枢臣,反得有所诿以辞斧钺,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亦且不复自知其罪也。
       自李鸿章之名出现于世界以来,五洲万国人士,几于见有李鸿章,不见有中国。一言蔽之,则以李鸿章为中国独一无二之代表人也。”
       鸿已罗渔网,鸠方妒鹊巢:国祚衰微,侵略者虎视眈眈,八国联军侵华,中华民族开始了一段屈辱史。
       鸿已:唐·许浑《题四皓庙》诗句:“秦法欲兴鸿已去, 汉储将废凤还来。”
       成语鸠占鹊巢:斑鸠不去搭窝,却强占喜鹊的巢。比喻列强侵犯中国。
       讼庭清话永,凉月下林稍:何维棣看到清王朝的腐败—官场中的官员无所作为,只是说些无关紧要的话,预言清王朝的统治,很难度过这个冬天。果然,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讼庭:旧时审理诉讼案的场所。
       清话: 无关紧要的话,即:闲谈。 凉月:七月的异名,意思是秋月。
       分析
       何维棣此诗作于1911年农历七月。

 楼主| 发表于 2023-2-14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书赠伍崧生联》清.李鸿章
       考注:凡丁
       天下翰林皆后辈;
       蜀中佳士半门生。

       李鸿章:(1823-1901)字渐甫、号少荃,晚号仪叟。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世人尊称李中堂。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称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中兴四大名臣”。谥号:文忠。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书赠伍崧生联: 伍崧生与李鸿章为同榜进士,伍崧生掌教锦江书院期间,李鸿章为其题写此联,赞扬伍崧对弘扬中华文化所作的贡献和产生的巨大影响。

       伍崧生:(1829-1915年)名肇龄,字崧生,䢺坝(今属大邑)钱沟乡人。清.道光二十六年(1847)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人称:伍翰林。光绪帝曾钦赐楹联:“天子门生;门生天子。” 1987版大邑县《䢺江乡志》曰:“并得光绪皇帝亲赐黄马褂一件。”
       清咸丰十一年(1861),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因伍嵩生在翰林院任职时,曾是权臣肃顺的座上宾,故遭株连罢黜为民。
       回乡后先后掌教邛州鹤山书院、成都锦江书院、尊经书院。共讲学三十年,期间刊刻发行史籍甚多,成为清末著名教育家,近现代蜀学启蒙者,引起各界轰动。李鸿章曾专电成都总督关照:“老友嵩生,品高望重,齿暮家贫,诸冀垂青。”
       光绪二十九年(1903)复升为翰林院编修。1907年升为侍讲大学士。后因年迈申请回乡养老,批准后回到四川定居于成都。
       1911年,伍嵩生参加四川保路同志会,走在去制台衙门请愿队伍的前列。
       1915年,伍嵩生病逝于成都,终年86岁,安葬于成都凤凰山。由其门生—近代历史学家、教育家张森楷撰写墓志铭。
       如今,大邑䢺江镇钱沟村中,伍嵩生故居及桅杆尚存。

       1910年某日,伍崧生散步到唐代女诗人薛涛遗址吟诗楼旁,见断瓦残垣,荒草丛生,于是奏请朝廷修复望江楼名胜古迹。获准后由伍嵩生主持修复,楼成题《题崇丽阁(望江楼)》楹联:
       古井冷斜阳,问几树枇杷,何处是校书门巷?
       大江横曲栏,占一楼烟月,要平分工部草堂。
       其中
       古井:指薛涛井,旧传薛涛汲此井之水制诗笺。
       校书门巷:指薛涛生活过的地方。
       薛涛为军营歌姬,中唐时期四川边将韦皋(745~805)惜其才气,曾上书为她谋求秘书省校书郎一职。
       工部草堂:指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

       引证
       民国《邛崃县志》206p:“伍肇龄,道光丁未(1847)进士,庶常散馆(即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侍讲学士,卒后同乡官绅祠,祀于白鹤山鹤林寺。”
       民国《邛崃县志》236p:“伍肇龄,字崧生,侍讲学士,曾言述而不作。所著《石堂藏书》、《石堂诗抄》随年编刻,虽享大年(指长寿),皆无卷数。
       生平所刻行版籍经史外,以身心性命之学为宗。经类刻古文《尚书》用新城陈溥本;刻郭注《尔雅》用校勘记;刻《诗说》二卷。史类刻司马温公《通鉴》;刻《史记辑要》;刻俞正燮《少史论辨证》;刻陈广数《辑通鉴赵充国事》。词章刻《寒山抬得诗》;刻《懿叔先生诗稿》;刻《陈广数书牍》。
       而尤专意于宋儒之学,集钞《进思录》而刻之;衍陈广数《正蒙轨物口义》而刻之;采陈广数《性修论》而刻之;采《盱江丛稿》而刻之:又采陈广数《食事积微篇》而刻之,凡皆世道人心计也。
       又采节陆象山集而刻《涵泳篇》。其夫人孙氏慎仪能诗,著有《焦尾集》佚,老人(晚年的伍肇龄)为刻八十首诗传世。”
       侍讲学士:古代中央政府官职,清代为从四品。主要配置于内阁或翰林院,负责文史编修、分任讲读。
       述而不作:汉语成语。意思是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进行创作。
       刻行版籍:刻印的书本。即雕版印刷的方法印装、出版的书籍。亦称刊本、椠本、镌本。

 楼主| 发表于 2023-2-14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引自“琴书诗画皆好乐”《寻遗觅踪之:一代帝师伍崧生的故居》      
      1676341354808.jpg
       1676341411909.jpg



 楼主| 发表于 2023-2-17 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湘绮楼.情歌》清.王闿运
       考注:凡丁
       厮养娶才人,天孙嫁河鼓。一配匆匆终百年,粉泪蔫花不能语。
       君不见卓女未尚长卿时,容华绝代不自知。簪玉鸣金厌罗谷,平生分作商人妻。
       良吏贱商因重侠,笔底琴心春垒垒。一朝比翼上青宵,阙下争传双美合。
       使节归迎驷马高,始才知貌胜钱刀。古来智士亦如此,胶鬲迁殷援云嚣。
       卓郑从今识文理,有女先求天下士。锦水鸳鸯不独飞,春来江上霞如绮。
       得意才名不久居,五年倦士谢高车。华阳仕女论先达,惟有临邛一酒垆。

       王闿运:(1833—1916)字壬秋,又字壬父,号:湘绮。世称:湘绮先生。湖南湘潭人,晚清经学家、文学家。咸丰二年(1852)举人,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读衔。曾任肃顺家庭教师,后入曾国藩幕府。1880年入川主持成都尊经书院。后主讲于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南昌高等学堂。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著有《湘绮楼》含诗文、日记。

       诗题中的湘绮楼:此首〈情歌〉由宁缃选自王闿运的《湘绮楼》诗文集中。
       民国《邛崃县志》66p:“宁缃注:《湘绮楼》者,湖南湘潭王闿运诗文集之名也。”
       厮养娶才人,天孙嫁河鼓:曾为梁王刘武门客的司马相如娶卓文君,好比牛郎织女的传说。
       厮养:供使役的人。司马相如曾为梁王刘武门客。
       天孙:指卓王孙。汉代重农抑商,卓王孙老子希望儿子出人头地,为儿子取名“王孙”,但不犯忌,没人批评卓王孙或他的老子,还写进了《史记》,说明大汉是包容和开放的。
       河鼓:汉语词汇,星名。即牵牛星。昔传牵牛织女七月七日相见。
       一配匆匆终百年,粉泪蔫花不能语:假如相如真的抛弃文君,文君将长叹百年。
       南北朝.鲍照《拟行路难》诗原句:“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原始句意为:你一旦变心弃我而去,面对焚香许过愿的香炉,不由叫人长叹百年。
       簪玉鸣金厌罗谷,平生分作商人妻:文君出生于商贾之家,先前又嫁与商人,不愁吃穿,缺的是知音。
簪玉鸣金:指妇女头上的饰品—玉簪和金步摇。
       分作:分,通份。 整体里的一部分。史载“文君新寡”私奔时27岁,相如31岁。两人年貌相当,都是思想成熟的成年人。不是戏曲所编“文君新寡时”才十七岁!
       司马相如元狩五年(前118)病逝,享年61岁。三年后文君亦悲卒,享年60岁。
       良吏贱商因重侠,笔底琴心春垒垒:汉代看重贤能的官吏,商人没有政治地位,所以卓文君看上了会写文章的司马相如,认为他终究会飞黄腾达。
       民国《邛崃县志》416p:“《成都旧事》临邛令王吉夜梦一蟛蜞在都亭作人语曰:‘我翌日当舍此。’吉觉异之,使人于都亭候之,司马长卿至。吉曰:‘此人文章当横行一世。’”
       良吏:贤能的官吏。
       笔底:梦笔生花的笔。
       琴心:比喻柔情、儒雅。
       一朝比翼上青宵,阙下争传双美合:司马相如封为孝文园令后,将卓文君接到长安,共同生活如一双比翼鸟。卓文君还在霸陵经营一处酒店,因“酒比蜀都饶”而惊动长安城。
       见明.高启《当垆曲》诗:
       光艳动春朝,妆成映洛桥。钱多自解数,筝涩未能调。
       花如秦苑好,酒比蜀都饶。深谢诸年少,来沽不待要。
      【欲详参见该《诗》考注】
       比翼:《山海经.海外南经》:“比翼鸟在其东,其为鸟青、赤,两鸟比翼。”
       阙下:宫阙之下。借指宫廷、京城。
       使节归迎驷马高,始才知貌胜钱刀:司马相如拜为中郎将,驷马高车出使西南夷时,受到县令等人隆重接待,此时的卓王孙,才理解羙貌又不缺钱的女儿为什么私奔相如,毕竟文化比金钱重要。
       使节归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天子以为然,乃拜相如为中郎将……至蜀,蜀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先驱,蜀人以为宠。于是卓王孙、临邛诸公皆因门下献牛酒以交欢。卓王孙喟然而叹,自以得使女尚司马长卿晚,而厚分与其女财,与男等同。”
       钱刀:古代的刀形钱币,指金钱。
       古来智士亦如此,胶鬲迁殷援云嚣:王闿运将冶铁发家的卓王孙分给女儿的厚财,比着政治投资,好像商周时期的盐商—胶鬲资助周武王伐纣,成功建立西周王朝一样。
       胶鬲迁殷:胶鬲,商周之际人物。
       胶鬲原为纣王医生,遭商纣之乱,隐遁做盐和海产生意。后资助武王灭商在“嚣”这个地方,殁后供奉于山东泰州祭奠盐商袓宗的庙里。胶鬲墓在无锡安镇的胶山,胶山由此得名。
       云嚣:云,多义之一,据说;嚣,古代地名,在河南郑州西北,即郑州商城。
       卓郑从今识文理,有女先求天下士: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结合范例,改变了商人们的思想观念,所谓门当户对不是指财产,而是《论语》说的“学而优则仕。”
       卓郑:指临邛冶铁大户卓王孙和程郑。
       锦水鸳鸯不独飞,春来江上霞如绮:成都锦江风景如画,江上的鸳鸯成双成对,借喻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婚姻圆满。
       锦水鸳鸯:出自明.李本《孤雁》诗句:“ 锦水鸳鸯相并栖,画梁燕子双将雏。”
       得意才名不久居,五年倦士谢高车:司马相如拜为中郎将出使西南夷而建功立业,五年后,汉武帝给他安排了一个轻松又体面的官职:孝文园令。即掌守孝文帝陵园。于是相如将文君接到长安,夫妻团聚。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上。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天子大悦……
       武帝读《子虚赋》大为赞赏,遂召之作天子游猎之赋,得任为郎。数岁,拜中郎将。”
       孝文帝陵园:汉文帝刘恒谥号:孝文帝。陵名:孝文帝陵园。简称:孝文园。司马相如任文园令,“掌守孝文帝陵园,案行扫除,(薪俸)六百石。”
       华阳仕女论先达,惟有临邛一酒垆:由于卓文君的通达,冷静地处理遇到的婚姻危机,換来“锦水鸳鸯不独飞,春来江上霞如绮”的美好结局,而临邛文君井,即是最好见证。
       华阳仕女:指卓文君。
       华阳:古县名,与古成都县交界。商家歇后语:“成都到华阳—县(现)过县(现)。”暗示生意买卖用现金交易,不赊账。
       狭义的华阳,指包括临邛在内的成都地区;广义的华阳,指华山以南的西南数省,即古蜀国。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纪录了古蜀国的历史。现今的华阳指华阳街道,位于成都市区南部,属天府新区。
       论先达:指卓文君首先通达事物的道理,以《白头吟》冷静地处理好了婚姻危机。
       司马相如《报卓文君书》:
       五味虽甘,宁先稻黍。
       五色有灿,而不掩韦布。
       诵子嘉吟,而回予故步。
       当不令负丹青,感《白头》也。
      【详见《司马相如.报卓文君书》考注】

 楼主| 发表于 2023-2-18 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新津至临邛》清.杨燮
       考注:凡丁
       绿遍江乡红渐稀,鳜鱼苦笋正鲜肥。
       鹭鸶巢在远山树,日向水边多处飞。

       杨燮:字对山。清末民初成都人,有《竹枝词》描绘成都青羊宫举办花会鼎盛景象,此诗描绘南河沿江风光和物产。

       诗题“自新津至临邛”:1931年以前,尚未修建成都经邛崃至康定的川康公路,杨燮是清末民初人,从新津到临邛应走的是古道。古道一般顺河岸,这一段都叫南河。沿途有若干渡口,杨燮无论选择乘坐轿子、竹舆、鸡公车、骑马或乘船,都能够尽兴地观赏南河沿线的风光。

       绿遍江乡红渐稀,鳜鱼苦笋正鲜肥:每年三四月份,南河中桃花流水鳜鱼肥,正是享用苦笋红烧鳜鱼的最佳节令。
       江乡:江边的村庄。邛崃地方普遍生长慈竹,农家小院的四周尤多栽种,形成处处环境清幽的林盘。
       鳜(音桂)鱼:亦名桂鱼。肉食性鱼类,味鲜羙。邛崃人叫:巨婆鱼。清.嘉庆《邛州志.物产》455p载:“张志和诗:‘桃花流水鳜鱼肥。’一名罽(音几)、一名石柱、亦曰冰豚。”过去,南河中普遍生长。
       苦笋:慈竹笋。成竹用于加工竹编制品或做造纸原料,嫩笋味道略苦,用开水淖可去苦味。
        《鳜鱼》网络图片                  《苦笋》网络图片
      
1676606243140.jpg          1676606056793.jpg    
       鹭鸶巢在远山树,日向水边多处飞:白鹭鸟将巢筑在山林,每日飞到南河散落于水滨觅食。
       鹭鸶:鹭鸶的鸟类包括白鹭、苍鹭、绿鹭等。
       日向:朝阳的地方。

 楼主| 发表于 2023-2-19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幽居寺访鹤山书台拜文靖公遗像》清末民初.宁缃
       考注:凡丁
       山川无恙路蓁芜,古寺寻碑访大儒。八种遗书新理学,二旬开府旧签枢。
       云吟西蜀夹江窄,鹤去南塘一水枯。故国迢遥归未得,天涯何处是幽居?

       宁缃:(1846-1921)字:云若。一字:荣若。晚号:遇园老人。东岳庙(康熙三十年始建,今称前进镇)人。光绪戊子科(1888)举人,因丁父忧,未参加铨选,文散官。后任咸安宫教习,正五品。诰授:奉政大夫。历河北丰润(今河北唐山市丰润区)知县,直隶祁州(今保定)。
       民国八年(1919)任邛崃志书局局长兼总编纂,主修《民国邛崃县志》。著有《魏文靖公史传考略》、《蘦芗(音宁乡)诗存》、《蘦芗草堂文集》等。
       其《奉政大夫第》在文庙街文庙旁,现为邛崃市文物保护单位。
       铨选:由吏部按照规定选补官缺。
       民国《邛崃县志.清邛州举人》206p:“宁
,光绪戊子科举人,官直隶丰润县知县。”
       同《志》258p:“宁缃,教习知县,签分直隶试用,过候补班,代理祁州署丰润县,补丰润县。
       代理:代人担任职务,受委托代表当事人进行某种活动。
       在宁缃主编的民国《邛崃县志》中,留下他亲自对邛崃历史的诸多考证和记述,成为现代人研究古临邛历史的重要补充材料。
       《宁
像》及《奉政大夫第》
      
1676770508903.jpg     1676770548299.jpg    
       关于诗题《幽居寺访鹤山书台拜文靖公遗像》
       宁
游览幽居寺并拜谒了翁遗像后,再到鹤林寺中游览,发现此“魏了翁读书台”中的“了翁像”,其时代特征为明代,经他辨识、考证,纠正了有清一代邛崃人的错误认识—此南宋“魏了翁读书台”,应是:北宋“谏议大夫常安民读书台”。于是他在民国《邛崃县志》中纠正如下:
       民国《邛崃县志.古迹考》75p:“魏文靖公书台,在治西七里白鹤山幽居寺,明弘治丙辰年(1496),州牧汪中建。肖像木刻,须少无髯,铁脚纱帽,紫袍金带皂鞾。是为文靖为华文阁待制时冠服,台上有鹤山先生魏公刻像。《碑记》为成都徐商(示旁)撰文、郡人刘源书。石刻竖在台右;
       常谏议(安民读书)台,在州西白鹤山鹤林寺。(而此)肖像(为)泥塑,系是长髯,高山冠,与介导红袍而又盖玄端,手执如意,宋无此制。从前(安民)书台肖像系是台谏议服。
       而误为魏文靖者,由明隆庆壬申年(1572)州判王圻一诗一记也。按王圻字元翰,上海人……清初戚延裔修(邛州)志时,遂两归鹤山,而存疑也!”
       王圻《重修魏了翁读书台记》(摘要)
     “工始于壬申岁(1572),不一月而告成,或曰:‘神不两栖,迹必寻旧故台’,新台无作焉。是役也,主之者太守赵介石君也,同游于斯而相与赞成之者,赵君、胡培斋君、盛心所君;董其事者,僧正如常、有直也。(理由)白鹤山乃邛西之胜景,而魏了翁读书台,又鹤山所重,传为胜事。骚人志士之履斯境也,以台故(即荒废)欲至其处。”

       山川无恙路蓁芜,古寺寻碑访大儒:宁
寻访《幽居寺碑》时,由于很久无人朝拜,去该寺的道路草木杂乱丛生。
       蓁芜:即荒芜。指草木杂乱丛生。
       大儒:指魏了翁。(见前注)
       八种遗书新理学,二旬开府旧签枢:魏了翁二十一岁中进士时出任眉州知府,平生著作很多。
       八种遗书:八,表示多,非仅八数。指魏了翁的诸多著作,被后人翻刻印刷。
       二旬开府:魏了翁(1178—1237)为庆元五年(1199)进士第二名,历官眉州、泸州、潼川知府、福建转运使、端明殿学士、枢密院兵部侍郎等职。
       签枢:签书枢密院事的简称。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
       云吟西蜀夹江窄,鹤去南塘一水枯:宁湘伤感,象征广阔的“云吟山”从邛州搬到狭隘的夹江县去了,而原先魏了翁在白鹤桥边的洗墨池—西湖池枯竭以后,白鹤也从西湖飞到了南塘。
       魏了翁大书勒石的《云吟山》原迹,在邛州白鹤山—即由陆游命名的“玉宵峰”上,后又在鹤山书院手书《云吟山》于石碑。
       《现藏重庆市北碚图书馆的〈云吟山〉拓片》(网络图片)
       1676770456866.jpg
       跋文:魏了翁讲书鹤山书院手书此碑  书院久废碑无所归  万历七年三月吉日  知夹江县事  滇太和人杨可贤复移建于此以永其传
       按
     “云吟山”指临邛西部群山中的《崃岭朝云》景观,又即杜甫《绝句》中“窗含西岭千秋雪”壮景。
       《崃岭朝云》拍摄:叶时亮
        
1676770402949.jpg       
       由于了翁生父是夹江人,夹江人出于名人情结,将邛州鹤山书院前的《云吟山》石碑移到夹江,清康熙《夹江县志》还编说“魏了翁在夹江读书”。宁湘对此嗤之以鼻:“云吟西蜀夹江窄。”
       清.康熙《邛州志.遗翰》43p载:“云吟山,魏了翁大书勒石。”(在邛崃)
       而
       清.康熙《夹江县志》亦载:“云吟山,县西二里,云出岫时,肤寸而合,松涛一起俨如云吟。魏了翁读书其上,隶书《云吟山》三大字刻石,今存。”
       引清.嘉庆《邛州志》1225p《临邛杂诗八首》中二首驳之:
       宋.嘉定间(1208-1224),邛州知州事张方,瑞庵得古井甚甘,为再瓮之名集曰〈亨泉遗稿〉诗:
       其一
       云吟山顶暮烟碧,渔唱庵头新月黄。别院风清谁展帙?孤舟人静自鸣榔。
       其二
       天柱南湖影,云吟北寺钟。何心安别馆?随意数奇峰。
     “天柱南湖影”中的南湖,在旧城东南,今东华医院一带。
       故国迢遥归未得,天涯何处是幽居:魏了翁卒后因离故乡太过遥远,只好葬于苏州。而幽居寺中了翁兄弟青少年时期的读书台也搬了家,同时又丢失了另一位邛州历史人物:北宋谏议大夫—常安民的读书台!



 楼主| 发表于 2023-2-22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观过楼联》清.戴纶喆
       考注:凡丁
       三万卷书开眼界;
       八千年事注心头。

       戴纶喆:清末重庆綦江举人,邛州州学训导。

       宁缃:(1846-1921)东街人,祖籍固驿白马寺(今属前进镇)。晚号:遇园老人。
     “遇园”为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1056-1121)晚年知南京溧水县时所建居宅。推知始建“奉政大夫第”时,宁缃欲仿 “遇园”形式而建,后来仿北方四合院风格,结合川西四合院形制,融入南方园林元素,雕饰精致,形成别具一格的建筑风貌,虽然不叫“遇园”,但宁缃很满意,所以晚号:遇园老人。
       光绪三十年(1904),“奉政大夫第”建成。占地总面积两千余平方米,共九个院落,呈“日”字形布局,院落之间为花园。计房间98间,包括私塾、马房。其间池、石、花、树,楼、堂、馆、库以及消防设施等一应具有。
       宁缃《观过楼》诗概括全貌:
       重屋规古制,形体狭而修,藏书几多卷,名曰观过楼。
      【注】
      《观过楼》在宁宅的正门之上,“故”指所藏史书典籍。

       宁宅建成后,邛州州学训导戴纶喆撰题二联相贺:
       其一
       此地颇远尘囂;其人能辨雅俗。
       木刻悬之观过楼两楹。
       其二
       三万卷书开眼界;八千年事注心头。
       联意为:宁缃读万卷书而博古通今。木刻悬于观过楼的楼门。
       按
       辛亥(1911年)之秋时,驻邛巡防军邬字营书记周鸿勋率部起义后,在州牧文德龙眼镜盒内搜出宁缃回复文德龙欲将家属安顿在宁宅的函件,遂将宁缃拘禁于北街陕西馆中,三日后罚钱五百放还。
       期间地痞流氓闯入宁宅大肆抢劫,观过楼中的藏书和宁缃平生所著《遇园丛书》文稿,连同财物多被地痞抢劫,事发后,宁缃将残稿编成《蘦芗草堂文集》(含诗、文),于甲寅年(1914)石印存世。
       其中有《西园》诗描写宁宅秋季景致:
       丹桂花开八月初,吟香依竹性萧疏。夜来更有醺醺味,云是秋羅月似梳。
      【注】
       秋羅:质薄而轻﹐有条纹的丝织品。
       另外
       宁缃青年时期在北街陕西会馆内住读时,称其斗室为:琅玕小舍。其《琅玕小舍》诗描写其环境,后来宁宅的规划设计中,应含有陕西会馆建筑风格的元素,其诗曰:
       开轩对寒碧,独坐天方曙。红日生於东,晓风犹在树。幽篁迎朝晖,密叶垂青露。
       流光正洋洋,竹影摇窗户。粉壁舞虬龙,生动无定处。忙里惜光阴,适得闲中趣。
      【注】
       琅玕:指陕西会馆内的美石和珍稀花树。
       寒碧:清冷的碧色。
       幽篁:指会馆中的千竿翠竹。
       宁缃《绵绵室》诗记宁宅内的东风堂:
       春醉东风堂,庼秋收雁来稻粱。中有绵绵一室,停云伫月留香。
       庼:音顷。长而小的厅堂。
       绵绵:连续不断。
      《东风堂》前的《停云伫月留香》匾
      
1676946686242.jpg
       据宁缃后人说
      《停云伫月留香》牌匾,系用名贵酸枝木(即红木)加工而成,原为红底绿字,十分醒目,文革初期,为防红卫兵打砸,取下用毛刷沾洗衣粉擦洗隐藏,成为现今模样。
       建国之初,宁宅的部分建筑被邛崃建筑公司和居民占用,后被陆续拆迁。1987年,剩余部分被成都市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0年夏,宁缃孙宁稚武手抄《蘦芗草堂文集》复印。
       《蘦芗草堂文集》(蘦芗 音令乡)
        
8f95b8ab8e252275f9ee2b70e9ff0e1.jpg
       该文集含诗歌,是研究宁缃生平的珍贵史料,还涉及邛州地方乃至国家历史。

       再选诗三首考注
       1、《校书》
       观音阁前观过楼,拥书万卷不封侯。
       绿阴满座客来少,自检残篇自校雠。
       【注释】
       校书:校勘书籍。
       观音阁前观过楼,拥书万卷不封侯:观过楼东边有古庙:观音阁。观过楼藏书万卷,拥有知识财富胜过封侯。
       观音阁:明代以前建。
       民国《邛崃县志》179p:“吕真君(呂洞宾)庙在兴贤街观音阁前,北向,匾曰:《浮佑帝君》亦称:纯阳观。查观音阁地段是城内东南水汇之区……明末毁尽,不可考也,前清乾隆中年,州牧林守鹿重建观音阁,南向。道光初年,州牧德裕奉勒建修呂真君庙,卜于阁后,改作北向。故吕真君庙在前,观音阁在后,所有当街石坊,俱移两旁。”
       绿阴满座客来少,自检残篇自校雠:宁宅内花园绿树成荫,宁缃独自在楼中编校古籍。
       校雠:研究、整理中国古代文献。

       2、《泮池春水》
       堰水春流入泮池,斯文一脉自涟漪。紫荆花好西头见,绿浪风来东面吹。
       云养晴天明似镜,月临清沼半如规。年光转眼逢初夏,荷叶圆浮十亩陂。
       【注释】
       泮池;指文庙前的半月形水塘,亦在宁宅对面。俗称:月儿塘。泮池即泮宫之池,是官学的标志。
       堰水春流入泮池,斯文一脉自涟漪:泮池中种有荷花,水源为文脉堰。
       紫荆花好西头见,绿浪风来东面吹:白天,东风拂动下泮池中一片涟漪,还吹得泮池以西的紫荆花树不断颤动。
       云养晴天明似镜,月临清沼半如规:夜晚,皓月当空,照在好像用圆规划出来的半圆形池塘上。
       半如规:用圆规划出的半圆形。
       年光转眼逢初夏,荷叶圆浮十亩陂:初夏时节,约十亩面积的泮池水面上,浮着许多幼嫰的荷叶,有些小荷才露尖尖角。
       陂:池塘亦称陂塘、陂池。

       3、《蘦芗草堂》
       草堂林壑美,地本在成都。移帖钟山馆,遂名隐士庐。
       至今朝市改,捷径已荒芜。后若有来者,但见诗与书。
       【注释】
       草堂林壑美,地本在成都:宁缃将居宅定义为:草堂。他曾考虑定居成都,但因成都时局混乱,不适合生活。
       移帖钟山馆,遂名隐士庐:中华民国成立后,宁缃想隐居起来。
       移帖钟山馆:孙中山纪念馆在南京钟山的中山陵东侧。借指清朝灭亡后,中华民国政府设在南京。
       至今朝市改,捷径已荒芜:改朝换代以后,前清遗老彻底失去做官的途径。
       后若有来者,但见诗与书:如果后来有人要研究我的话,请看《蘦芗草堂》这本书。

       释者按
       由于宁缃博古通今,当新修民国《邛崃县志》时,被聘为邛崃县志书局局长。
       民国《邛崃县志》始修于1919年3月,1920年底修成,等待出刊期间宁缃病重,日日盼望该《志》出版。1921年暮春(农历三月),当家人将刚出版的《邛崃县志》报送至宁缃病榻前时,宁缃溘然而逝,葬于前进邓山扁。

       附录一
       新修邛崃县志书公牍
       邛崃县志事刘敻为照会事
       志乘之作,上古重之。其礼教政刑,上固有所承,而境有异宜,俗固不同,则所以率斯民者,岂能一概而悉臻乎?况当耄旧懿美,后进之仪范,曩(昔)时之治忽,将来之师资。苟令阙(缺)疑无考,后有作者,将奚(疑问代词“怎么样”)所本?……昔旧志存书逾百年矣……历年多则惧于忘轶,今而修之,维其时矣……

       为此
       照会志书局正局长宁云若先生。
                                                                                                                          中华民国八年三月十四号

       附录二
       邛崃县志事刘敻为照会事
       查县志事宜早有成议,并经贵局长著手撰述,只以款末筹妥,开局无期。民国九年税银开征,议定按正粮每两加收一角,可收入银一千三百(银)元。除解省志费六百四十元外,尚余银六百六十余元,专作修志之需。
       款既有着,局应亟开,不日告成,端资硕望,并已照请曾君礼藩(曾光爔)、龚君秉衡、陶君松龄,悉充总纂;樊君锦云任总采访;另设纂修五员。应请贵局长因事选才,以资襄赞……剋期开局办理,实为公便。
       为此
       照会志书局局长宁云若(宁缃)先生
                                                                                                                      中华民国九年四月十六号

       附录三
       邛崃县知事公署公函
       重修四川通志局函开迳(直截了当)启者(宁缃)
       窃四川重修通志,经熊督军(熊克武)、杨省长(军阀杨森)会商设局,于五月二十三号成立。查各县县志曾由省长迭次催修……测计全川各县,悉当一律成功矣。惟通志开办,所资于县志孔急。成都存古书局,止存有各县旧志数十通……旧志之可因者,不得其半,全赖新志加意网罗速成令典。
       谨蕲(期)各贤令尹(县长)及耋儒硕学,先写副本见寄……至(于)有向无志书之县,尤望官绅及时刱举(特举),但期文献可征,言之有据,正不必以繁富为美观……请依是为征采,维通识裁览焉……
       此致
       邛崃县志书局
                                                                                                                     中华民国九年十月二十三号

       附录四
       邛崃县知事罗金元
       邛崃县知事公署公函
       迳启者:查县志修纂已久,脱稿无多,前经开会讨论进行之法,决定于本年十二月上旬修竣。即于是月停支舆薪各费,另行酌送酬金以资润笔。
       并查采访事务业已完毕……即将总采访及从前绘图员月薪停支以节经费,实为公便。
       此致
       修志局局长宁
                                                                                                                     中华民国九年十二月三号

       【注】
       本篇资料来源:1、民国《邛崃县志》;2、1993年版《邛崃县志》;3、对宁缃后人的调查。



 楼主| 发表于 2023-2-24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君井看竹》清.宁缃
       考注:凡丁
       纵言文君井,准题卓氏垆。去此正不远,抑盍往观乎。门随墙北开,不能容肩輿。
       侧身走曲径,篁篠夹中途。绿蔭深几许,隐约见门阁。篱落小轩敞,井畔一青梧。
       人游杂树中,只听说当垆。豈知金光草,古来曾有无?徒倚新琴台,旧井疑虚诬。
       纳凉与消夏,聊以竹同居。

       宁缃:见前注

       关于文君井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当垆涤器”之处,有一口西汉时期的古井,唐代称为“旧井”。据《大清一统志.疆土志.古迹》考:此井“甃砌异常,井口径不过二尺,井腹渐宽,如胆瓶然至井:底,径几及丈,真古井也。”
       甃砌:甃,音宙。以砖石等垒砌。
       唐人按司马迁《史记》所载《凤求凰》故事,在“旧井”处设酒肆,在“旧井”之北的“司马长卿宅”复建琴台,引来无数骚人墨客过寻凭吊,从此后人们将西汉时期的“旧井”称为:文君井。
       纵言文君井,准题卓氏垆:清末,文君井园林经过整修后开放,一时间,大家都在说“文君当垆”的故事。
       纵言:大家都在讲。
       垆:旧时酒店安放酒瓮的土台,也指酒店。
       去此正不远,抑盍往观乎:文君井距离宁宅不远,宁缃想何不去看一下呢。
       抑盍:抑,遏止。盍,何不也。
       门随墙北开,不能容肩輿:文君井园林当时很宽,在里仁街和现今建设路之间,门开在北边的里仁街,不能将轿子抬进去。
       侧身走曲径,篁篠夹中途。绿蔭深几许,隐约见门阁:七弯八拐之后,好不容易才发现右上角有一座小小的庭阁(见图片)。
       篱落小轩敞,井畔一青梧:篱栅围着文君井,井旁种有一株小的梧桐树。左上边即新建的司马琴台。而“司马琴台”原本在东街的“司马长卿宅”中。
       《文君井和新琴台》民国老照片
      
1677201777530.jpg
       人游杂树中,只听说当垆:园内没有珍奇花木,都是杂树,游人们无心观赏,只是在说文君当垆卖酒的久远传说。
       豈知金光草,古来曾有无:不知道古代有没有金光仙草。
       豈知:不知道。
       金光草:古代传说的仙草。唐.戴孚《广异记》:“谢元卿至东岳夫人所居,有异草,叶如芭蕉,花光可以鉴。曰:此金光草也。食之化形灵,元寿与天齐。”
       清.赵执信《弃妇词》:“愿得金光草,与君驻长年。”
       徒倚新琴台,旧井疑虚诬:宁缃不解为何要将司马琴台搬到这儿,是为了将东街的黄金地段腃出来修建街房吧?他靠着新建的琴台,不由产生怀疑:这口井真是汉代的吗?
       虚诬:虚诞、捏造。
       纳凉与消夏,聊以竹同居:不过,来这座园林中纳凉还是可以的,于是宁缃撰写《琴台联》一幅抒发感想。
       宁缃《琴台联》
       井上风疏竹有韵;台前月古琴无弦。
       上世纪八十年代,此联曾木刻挂于象征性的琴台柱上,台上有司马相如抚琴、卓文君听琴的塑像。

       宁缃后来又到过文君井,不过他是去“赏夏和纳凉”,但他认为“此间堪赏处”是见证“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旧井。
       附录
       一、宁缃《文君井赏夏》诗
       买得文君酒,来寻司马琴。碧烟曳篁径,金井座桐荫。
       曲沼莲花浅,夕阳芳草深。此间堪赏处,还是竹成林。
       【注】
       买得文君酒,来寻司马琴:从京城到临邛城安家不久的宁缃,特意买文君酒到文君井公园,边喝边打听历史上的司马琴台究竟在哪里。
       原来,南宋淳熙四(1177)年,陆游《文君井》诗:“落魄西川泥酒杯,酒酣几度上琴台。青鞋自笑无羁束,又向文君井畔来。”其诗注曰:“司马琴台与文君井确实两处,虽不远,亦不相连。里仁街旧名文君巷,井与台隔巷。”
       清.光绪二十七(1901)年,知州陈嵩良《重修琴台文君井古瓮亭》碑记
     “邛州城南相传有长卿宅,距文君井不远,时久湮(没)。予(余)牧是邦之明年,民和岁丰,乃议修复故址。而其地向属汛防处,今千总张君履和闻予(余)有是举,慨然以此相让。因庇(备)材鸠工,于文君井之右侧为亭,中筑琴台,凿三面为池,种以芙蕖,横石桥于其上,以通往来。由井而左,构船厅三楹,缭以曲榭……环匝栏楯。”
       宁缃后来主修民国《邛崃县志》时,便在〈古迹〉篇中指出:“司马琴台,旧志相传,司马相如抚琴处,南距文君井延袤数百步,荒废已久。清之季年,州牧陈嵩良淘汰文君井,于井北十余步補筑琴台,地颇狭隘,存古而已。民国二年,县知事戴赓唐又于井南十余步起妆楼,亦是写意。”
       【以上见民国《邛崃县志.古迹》】
       文君酒:汉代以来,《文君酒》一直是临邛酒的著名品牌。
       明.曹学佺《蜀中广记.诗话记》:“烧酒,酒名,其法始于卓文君。
      《全唐诗.卷四十三》收载唐.李百药《少年行》诗:“少年飞翠盖,上路勒金镳。始酌文君酒,新吹弄玉簘。”
       然而,作为诗词用语,“文君酒”亦泛指临邛地方出产的好酒。
       碧烟曳篁径,金井座桐荫:碧绿的竹林中小路迆延,梧桐树下是文君井,寓意:招凤求凰。
       曳:拖拉。
       金井:真实宝贵的旧井。
       篁径:竹林中的小路。
       此间堪赏处,还是竹成林:过去,文君井园林曾有君平竹、邛竹、慈竹、斑竹、黑竹等竹类品种,文君井畔种的是琴丝竹。

        二、宁缃《文君井纳凉》诗
       渴饮井中水,醉眠台上琴。巡簷观蟻陣,依树听蟬吟。
       竹径望三益,桐轩生半蔭。文君何处去,莲发曲池心。
      【注】
       渴饮井中水,醉眠台上琴:虽然差强人意,但文君井还是值得一观的,而新琴台上可以醉卧。
       巡簷观蟻陣,依树听蟬吟:无聊的消遣。
       蟻陣:两队蚂蚁战斗的阵势。
       《蚁阵》(网络图片)
        
1677202678159.jpg
       竹径望三益:在竹径中望琴台,感到真实和亲切。
       三益:友直、友谅、友多闻。语出《论语》。
       友直:1、关系密切、有交情的人;2、关系好,亲近的人;3、有亲近和睦关系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23-2-25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崃岭朝云》清末民初.宁缃
       考注:凡丁
      【序】
      《崃岭朝云》邛州八景之一,当作《来山雲氣》。
      【诗】
       邛来何故作崃山?南北相蓬路幾千。
       又引朝云出巫峡,灵妃神女两茫然。

       宁缃:见前注

       邛来何故作崃山?南北相蓬路幾千:是什么时候,什么人把“邛来山”写成“邛崃山”的?查邛来山南北相距直线千里,盘曲的山路有几千里。
       邛崃:临邛建县于公元前2315年的先秦时期,因筑城于临近邛都国的地方,故名:临邛县。而元代的蒙古人错将“邛州”写成“卬州”;又把“邛来山”写成“卬崃山”。
      【注】卬:古音昂;或者音仰。
       其原因是
       1279年,蒙古族人灭南宋建立元朝后,因不了解汉族地方历史文化根脉,故将“邛”字写作“卬”;“邛来山”写作“卬崃山”;邛州错作:卬州。
       由于是元人所为,当时的汉人只好将“卬”字当成“邛”的通假字发音和书写。明末,书法家王铎写出了与“卬”字相近的“卭”字书法作品。清.康熙三十三年(1695)新修《邛州志》时,方将“卬州”复名为:邛州。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8)年出版的《康熙字典》指出:“‘卭’,为‘邛’字之讹。邛,从邑从工。俗作卬,非。卬即俯仰之仰。”
       民国《新字典》指出:“卬,昂贵之‘昂’。俯仰之‘仰’古亦作‘卬’。”
       民国《新字典.拾遗》指出:“卭,(1)邛字之讹;(2)卬字之讹。”
       民国《邛崃县志.卷首》18p:“邛者,山名也,水名也,部(落)名也,从邑工声。(而)邛是卬,崃当作(当成)来,两字皆误于元人,明与清朝沿误……而独存邛州,又讹为‘卬州’
       此地秦名:临邛。不得谓之邛。亦犹临海,不得谓之海;临洮,不得谓之洮;临川,不得谓之川。”
      《汉语大字典》指出:“卭,‘邛’的讹字……一说‘卬’的讹字。”
      《新华字典》对“讹”字释义是:错误。
      《现代汉语词典》对“讹”字释义:1、错误,讹字,以讹传讹。2、动词,讹诈、论钱、讹人。组词:讹传、讹舛、讹夺、讹赖、讹谬、讹脱、讹误、讹诈。
       以上是古代“邛”字成为错字“卭”产生的原因,以及《康熙字典》、民国《邛崃县志》、《汉语大字典》等典籍,相继纠错的过程。
      【按】
       崃山:古代称为“邛来山”,意为古代的邛人部落,自北而南迁徙时所经之山,亦是各少数民族迁徙的通道。自青藏髙原以东往南直走千里,至临邛城南五里的“土地坡”而尽,约呈反J形。清代起称为:邛崃山。简称:崃山 或 崃岭。
       岭:释义1、山道。2、山峰。3、高大的山脉。
       清.康熙《邛州志》39p:“邛崃山,州治南八里。派自沉、黎之地(今汉源、荥经),(从北至南)直走千里,至州环抱为镇。”
       民国《邛崃县志》〈山水志〉:“邛崃山,北来之山,至临邛之南五里而尽。地名土地坡者,即是邛崃山之山麓。案:邛崃山乃邛崃大山,零高坡与邛崃山九折阪相距甚远。”
       民国《邛崃县志》87p载:“邛崃山自邛过笮,北来之山,至临邛之南五里而尽,地名土地坡者即邛崃山之麓。”

       又引朝云出巫峡,灵妃神女两茫然:曾经闯北走南的宁缃认为:大气磅礴的《崃岭朝云》景观堪与著称世界的《巫山云雨》齐名,即使湘水神和巫山神女见了也会迷茫,接下来赞不绝口,从而应当将《崃岭朝云》改成《来山雲氣》方才合适。
朝云:指《崃岭朝云》景观。
       邛崃山直走千里,气势磅礴。其中的四姑娘山,分别由海拔6250米、5664米、5454米、 5355米的四座山峰组成,“至今始存太史雪”,被誉为:蜀山皇后。其云蒸霞蔚的云气称为《崃岭朝云》景观。
       《崃岭朝云》拍摄:叶时亮
       1677285911483.jpg
       巫峡:长江三峡之第二峡。全长46公里,以俊秀著称天下。层峦叠嶂,云腾雾绕。
       唐.元稹《离思》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巫山云雨》网络图片
        
1677285945351.jpg

       灵妃:指湘水神。相传唐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同嫁虞舜为妃。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之野,二人前往至洞庭哭舜,泪染竹成斑,世称:湘妃竹。二人投湘江死后成:湘水神。
       神女:指天帝的小女儿—巫山神女。
       茫然:迷茫的神态或失意、不知所措。


 楼主| 发表于 2023-2-26 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竹溪行》清.宁缃
       考注:凡丁
       大柏树、小柏树,沟水春流溪壑注。前溪竹、后溪竹,竹溪深处有岩谷。
       岩前片石迥如楼,溪上连山阿似阁。阁道阿文曲而修,竹寒石瘦藤萝秋。
       隐隐隆隆见两字,扶桑叶大若木樛。日销月铄字埋没,剜若剔藓露圭角。
       苔封藓厚年更深,嘉定十年丁丒作。临邛郡守名张方,大书竹溪照人目。
       千载山阿长寂寥,溪水无心云相逐。我来正逢二月中,飞花滿路随春风。
       春风不到西岩寺,白鹤山前细雨东。东溪石响西溪水,水竹溪林隔半里。
       归云冉冉望山头,丹崖积翠散成绮。

       宁缃:参见前注

       大柏树、小柏树,沟水春流溪壑注:竹溪由大柏树沟和小柏树沟合流后形成,自西北往东南流至鹤林寺前入南河。
       大柏树、小柏树:为两条溪沟名。沟内各有一棵千年古柏,一棵巨大,一棵较小,故名。两条溪环绕花置寺后合流形成竹溪湖,公社化时期建为水库,因沟内多生长竹子,称为:竹溪。
       古代,从张若城和公孙述城往西经喻坎、金龟山、包河边、盐井坝可直至水口、油榨、火井、芦山县,之后可“上通西藏,下达北京(京城长安)。”所以在包河边之南边,有唐建的著名古庙—花置寺。加之竹溪沟谷幽静,宜人、宜居,自古便是一处风景名胜区。而沿竹溪岸的路,亦为早年的古道。
       根据全诗分析
       宁缃从明清临邛城出西门经梁机房、盘陀寺进入竹溪,之后从花置寺往南折返幽居寺、鹤林寺、西岩寺,全程考查了竹溪流域。如果继续从花置寺朝西走,则是去水口的古道。
       溪壑:溪谷。
       前溪竹、后溪竹,竹溪深处有岩谷:两条溪谷深处都生长竹子,故名:竹溪。
       岩前片石迥如楼,溪上连山阿似阁:眼前岩石高耸如楼,山曲处的岩石像亭阁。
       迥如:高耸挺拔好像。
       阿似:山凹曲处好像。
       阁道阿文曲而修,竹寒石瘦藤萝秋:通往山曲处像亭阁的岩石之路,如阿拉伯文字一样弯曲修长,但见竹荫处瘦石爬满藤萝。
       阿文:阿拉伯文字
      
1677318508346.jpg
       隐隐隆隆见两字,扶桑叶大若木樛:在一棵巨大的黄连木旁边的岩石上,隐隐约约有两个字,像枎桑树的叶子般大小。
       隐隐隆隆:若隐若现。
       扶桑:1、亦名朱槿。锦葵科植物。花冠大型,是著名的观赏植物;2、神话传说中的树名。《海内十洲记.扶桑》:“多生林木,叶如桑。又有椹,树长者二千丈,大二千余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也。”
       木樛: 樛音纠。木下垂曰樛。另外,黄连木在河北邯郸山区的老百姓称为:木樛树。其籽可炒食或榨油。
      
1677317879607.jpg

       日销月铄字埋没,剜若剔藓露圭角:经过近千年的岁月,字迹被青苔覆盖,用小刀剔除青苔后,露出全部字迹。
       圭角:圭的棱角,比喻锋芒,也比喻迹象。
       苔封藓厚年更深,嘉定十年丁丒作:苔藓虽然厚,但没有完全掩盖住字迹,题字的落款日期是:嘉定十年丁丒作。即1217年。
       临邛郡守名张方,大书竹溪照人目:临邛郡守张方大书的《竹溪》二字让人注目。
       临邛郡:西魏废帝二年(553)始置,治所在临邛。辖境相当今雅安、邛崃、蒲江、名山、芦山、天全、荥经、汉源等市县。
       张方:字义立,四川资州资阳人。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与魏了翁同年进士。有《亨泉遗稿》一百卷。
       清.嘉庆《邛州志.文秩》466p:“张方,嘉定中知邛州。”
       千载山阿长寂寥,溪水无心云相逐:此处山岳很寂静,但见溪水流云相逐。
       山阿: 山岳。
       我来正逢二月中,飞花滿路随春风:宁缃游竹溪的时间是仲春,此时山花盛开,沿途香风扑面。
       春风不到西岩寺,白鹤山前细雨东:宁缃游到鹤林寺时,下起蒙蒙春雨,但游到西岩寺时雨却住了。
       西岩寺:即胡安点《易》洞处,临邛八景的《易洞秋风》和《翠阁秋荫》皆在此处,可是毁于明末战乱。(详见之前相关诗的考注)
       东溪石响西溪水,水竹溪林隔半里:竹溪自西北往东南流入南河,而张方大书《竹溪》的岩石—离开溪边半里。
       归云冉冉望山头,丹崖积翠散成绮:归途中,宁缃回望西山,但见云雾冉冉地在红色的崖石上像细绫罗缓缓飘散—即宋.魏了翁手书《云吟山》的意境。
       归云:傍晚的行云。
       冉冉:意为渐进地、慢慢地、缓慢地。
       丹崖:红色的岩壁。
       绮:细绫。


 楼主| 发表于 2023-2-27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辛亥春分马湖营开桥归途闻蝉》民国.宁缃宁
       【序】
       邛州蝉早,清明闻声,不待五月七月。其腹育出土常在惊蜇,其蜕壳出翼常在春分。本年春分闻声亦又早也,此地风土之異,此其一端。
       【诗】
       山桥二月度群仙,风送归舁听早蝉。
       垂缕高饮春分露,一声声在清明前。

       宁缃:见前注

       【诗题】
       辛亥春分,马湖营开桥,归途闻蝉:清.宣统三年(1911)为农历辛亥年,春分那天,马湖平安桥建成后举行剪彩仪式,宁缃曾题写《马湖平安桥碑记》故应邀参加,仪式结朿后,宁缃乘座轿子回城,途中听到有蝉鸣声,有感而作此诗。
       《马湖平安桥》(拍摄:董伟)
      
1677460478072.jpg
       《马湖平安桥头》(拍摄:董伟)
        
1677460431623.jpg
       【按】
       民国以前,从明清临邛城出发到油榨、高何、芦山,主要选择经十方堂、葫芦湾上尖山子、下坝之马留、石虎寺、纸坊沟、马岩顶至油榨以远。是因清代前期,张若城之西的建昌营坝,为军屯之地,禁止老百姓通过。清中早期方始迁入移民耕种,故清末方才修建马湖平安桥。此后,一般选择从城西门直至马湖、马岩顶、油榨以远。
       至于从马湖到水口、油榨,是建国后始修邛高公路时才改道的。而过平安桥,经马岩顶至油榨是直线;从马湖到水口、油榨,要北上后再南下,绕一个大弯。
       马湖平安桥约呈“凹”字形,共15孔,桥面长约87米,加上两头引桥,总长约110米。
       平安桥的设计,考虑到桥梁的抗洪性,将河心的11孔桥面建成高2.15米可翻水的桥,以利于汛期洪峰带下来的树木等漂浮物翻过桥面,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桥面的冲撞损毁。
       同时又考虑到不影响船只通航,故将南北两岸的第一孔桥加宽并抬升,平水期时,满载5吨货物的木船可从两头的第一孔桥洞下穿过,而丰水期在洪水泛过桥面的情形下,木船和竹排、木筏又可从河中间的桥面通行。平时,商旅马队、背子,则从两头各5级和3级的阶梯,上下穿行于桥面。
       附录
       民国《邛崃县志》131p〈马湖平安桥碑记〉(摘要)


     “郡人宁缃撰碑记,为述火井江源流,并马湖营名义……马湖者,古赿西郡之废县,元时与建昌(今西昌)同称路者也。有马湖水受台登之孙水,通僰道(宜宾古称)入(长)江。
       唐时西川节度使驻邛州阅兵,凡西南防边诸营,皆调集于邛州,故建昌(指梁机房以西的建昌营坝)、马湖,皆有营地……南宋以后,名称沿唐旧……
       昔,司马相如桥孙水,以通西南大道,史册美而称之……至于马湖营之名称,及石桥之所以始,并其所以成,不可不记焉。建始庚戌(1910)、成于辛亥(1911)、记于癸丑(1913)。”
      【按】
       司马相如桥孙水以通西南大道:宁缃考証,此段火井江,西汉时叫:孙水。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时,曾经在这儿架桥。
       序考:
       邛州蝉早,清明闻声:往年的邛州地方,最早要清明(公历4月5日)时才听得到蝉鸣之声。
       其腹育出土常在惊蜇:蝉,即知了,邛崃人叫“懒虫子”,与其幼虫习性有关。据现代科学研究,其幼虫生活在树子根部的土层下,靠吸根部汁液生长长达十七年,成熟后爬上树干兑去外壳为成虫,此后用针刺口器吸取树汁生活。
       宁缃对事物的观察很敏锐,这—年邛崃气候异常,在春分(公历3月19-22日)时就有蝉鸣了。当年十月爆发了辛亥革命,留给现代人去研究这种反常的物候现象。
       腹育:蝉的幼虫在泥土中生长叫腹育。
       此其一端:多数反常现象中的一点或一个方面。
       山桥二月度群仙:邛崃人称“开桥仪式”叫:踩桥。当年春分吉时,马湖平安桥开桥,前往观瞻的人很多,当官员剪彩后,头面人物和群众紧随其后过桥,其盛况场面像唐.吴道子所绘《八十七神仙卷》一样。
       山桥:指马湖平安桥。
       群仙:指唐.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名画。
       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局部)百度图片
      
1677460397818.jpg       

       风送归舁听早蝉:宁缃乘轿子回城的途中,二月春风传来蝉鸣。
       舁:“舆”的异体字,即轿子。
       《清代的轿子》百度图片
      
1677460328708.jpg

       垂缕高饮春分露,一声声在清明前:蝉在树上吸饱汁液后声声地呼唤着春天。
       垂缕:蝉的头部下方吸吮树汁的口器,很像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
       唐.虞世南《蝉》诗:“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楼主| 发表于 2023-2-28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盐茶叹》民国.宁缃
       考注:凡丁
       官运官销久废商,商人犹自说盐商。就场领缴同归本,贩户憑谁见引张。
       引在官家商不知,盐茶无引即为私。新章旧例难分晓,竈户園丁枉怨思。

       宁缃:见前注      


       官运官销久废商,商人犹自说盐商:民国时期重又实行盐茶“官运官销”以后,从前的盐商和茶商们,还在回想过去的从商经历。
       官运官销:春秋时期,齐国《管子盐法》规定,百姓所生产的盐,由政府统购统销,不存在盐商中间环节。
       商运商销:宋.宝应元年(762),将“官运官销”改为:商运商销。即官府收买食盐之后加入盐税转售给商人,任其运销各处。
       官运商销:清.乾隆以后,以招商承办,代替官运官销。乾隆二十三年(1768年)以后,全部改为商办。
       晚清时,四川实行“官运商销”盐巴。
       民国时,四川又实行“官运官销”盐巴。
       就场领缴同归本,贩户憑谁见引张:民国时期实行盐茶官运官销后,辛苦从事运输销售的商人,成为有权有势的官绅服务者,或曰被剥削对象。
       比如
       唐炳文:(1911-1996)字洪炯。邛崃桑园正街人。1931年起,即从事南北丝绸之路上的经营活动,常年奔波在外,南达云南保山,北至甘肃兰州、青海西宁,西到川、青、藏三省区结合部的石渠。
       唐炳文少年时,因常在刘文彩、刘文辉庄园内走动,刘家将其视同侄儿,成为最为信任的家庭成员。二十岁起成为马帮领队,为刘文辉、唐绍虞(国民党将官)组织、押送、贩运包括军火、鸦片烟、茶叶、盐巴、丝绸、烧酒、布匹、黄糖等在内的各种物资,物资送达后,唐炳文所得仅为该趟应该得到的工钱。
       虽然刘文辉曾动员过唐炳文报考黄埔军校,但终因没有合适的人选来替代他这个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而未成行。
       (以上见《南北丝绸之路上的行者唐炳文》素材:唐文栋 代整理:凡丁)
       就场领缴:即就场征收。官府对原盐源泉的征税控制,在原盐出场 或者 公收单位调拨销售时,实行现场征收盐税。
       贩户:从事运输销售食盐的人或家庭。
       引张:指盐引和茶引。
       盐引: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
       茶引:旧时茶商纳税后由官厅发给的运销执照。上开运销数量及地点,准予按引上规定的数量从事贸易。
       引:量词,用于长度,十丈为一引。用于重量,以盐为例,民国时期一引盐为三百斤;以茶引为例,一引茶为100斤。
       引在官家商不知,盐茶无引即为私:表面看,官府对盐、茶实行官运官销,在打击走私者。实际上是利用职权官商勾结,以权蒙私,巧取豪夺。
       官家:官府、公家,泛称做官的人。
       新章旧例难分晓,竈户園丁枉怨思:新政策換汤不换药,底层的盐工和茶农,别指望想得到什么好处。
       新章旧例:明.薛蕙《寄何中舍》诗句:“新章标创始,旧例起湮沦。”此处作“新瓶装旧酒”理解。
       新章:新的篇章。指某一事物、某种关系等告一段落。
       旧例:以前的条例。
       竈户:即灶户。以煮盐为业的人户。
       園丁:指从事种茶的茶农。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