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2538457156@qq.c

历代名人吟咏邛州杂诗辑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6-28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
       考释:凡丁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应是杜甫“漂泊公孙城”期间作于临邛的茅屋中。
       理由一
       公孙城西用白茅盖的屋子方称:茅屋。(见杜甫《咏大邑瓷器》中的相关考释)而成都的草堂之所以叫草堂,不仅较宽有厅堂,重要的是用麦草盖的。
       改革开放以前,一过新津,沿途所见民居多用麦草盖房,由于麦草经过梳理和修剪,小麦杆子既圆又直,房顶显得干净、整齐、美观、别致,结实。
       因邛崃是水稻和油菜籽产区,小麦种植较少,当时邛崃农村常见用稻草盖的草房,大多将整把稻草直接甩上屋顶后层层铺开,由于未经修剪梳理,稻草干后又瘪又乱,盖出的草房总是乱糟糟的,成为麻雀的乐园。
       杜甫初来乍到临邛,既无麦草也无稻草盖房,只能利用野生的白茅。而“茅屋”即“用白茅草盖的房屋。”词语出处《左传·桓公二年》:“清庙茅屋。”杜预注:“以茅饰屋,著俭也。”诗圣杜甫不会不知道“茅屋”和“草堂”的区别!
       理由二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和“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其实描写的是邛崃地方过去常见的天气现象—下黄沙。现代说法叫:沙尘暴。沙源一般来自北方干旱地区,临邛地方过去经常出现,尤其在春秋两季,至于是否会下雨,则要看天象。
       老一辈口口相传的邛崃民谚非常准确,而且符合科学道理。如“天黄有雨地黄晴”、“地黄有风,天黄有雨”、“望晴看天亮,望雨看天黄。”
       科学解释是:太阳落山时,天空如呈现黄色,是大气中灰尘和水汽凝结的现象,天空中有大量水滴凝结,便有产生暴雨或阴雨的可能。而“秋天漠漠向昏黑”,即将要下雨的征兆。因多年来全国各地实行封山育林,如今极少见下黄沙了。

       诗题中的“歌”:为一种旧诗的体裁,沿于汉代的乐府民歌。
       诗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一场暴风吹去了屋顶的很多茅草。
       三重:表示多。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大风将茅草吹到
江两岸,有的缠挂树枝上,有些漂浮在低地的水面。
       挂罥:缠挂。
       塘坳:池塘或低洼积水的地方。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吹到南边地面的茅卓,被不懂事的孩子们抱到竹林中隐藏,并以此为乐。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大风停后,乌云压顶,天空一片昏黄。邛崃民谚:天黄有雨地黄晴,暴雨将至。
       俄顷:片刻;一会儿。
       漠漠:多义词。寂静、密布、布满、迷蒙、广阔……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用葛布、麻布制成的被子使用多年后破损,孩子们胡乱挤成一团取暖。
       按
       杜甫而立之年(30岁)娶当朝司农寺少卿杨怡之女为妻,称为杨氏。杨氏比杜甫小十多岁,因敬慕杜甫才华而追随一生,当杜甫病逝在湘江的小船上后,杨氏将丈夫灵柩放在岳州,随后携带儿女们回到洛阳,不久后去世。
       杜甫《月夜》诗句描述杨氏:“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可知杨氏十分漂亮。
       原诗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与杨氏先后生育三子二女,长子早夭。安史之乱中杜甫举家六口逃难入蜀,其时杨氏三十多岁,四个儿女高低参差。
       布衾:指唐代人用葛布与麻布制成的被子。宋代以后方才出现棉被。
       恶卧:睡相不好。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形容屋漏严重,天上下大雨,屋内下小雨。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史之乱发生后,杜甫随着众多逃难人群,“茫茫如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很难睡一个安稳觉,如今“屋漏偏逢连夜雨!”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推己及人,想象某一天天下太平时,穷人都能够住进高大结实的房子!
       安得:何时能够得到。安,疑问代词。
       广厦:高大结实的房子。
       大庇:广大遮护。
       寒士:此处指所有贫穷的人。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啊,如果什么时候真的出现许多高大结实房子的话,就让更多的穷人去住吧,我即便冻死在茅屋中也甘心情愿!
       呜呼:感叹。
       突兀:突然出现的高大房屋。
       庐:田间棚舍或简陋的小屋。

 楼主| 发表于 2023-6-29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遇.之廿九》唐.陈子昂
       考释:凡丁
       丁亥岁云暮,西山事甲兵。赢粮匝邛道,荷戟争羌城。严冬阴风劲,穷岫泄云生。
       昏噎无昼夜,羽檄复相惊。拳局竞万仞,崩危走九冥。籍籍峰壑里,哀哀冰雪行。
       圣人御宇宙,闻道泰阶平。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

       陈子昂:(659-702)字伯玉,今四川梓州射洪人。唐睿宗文明元年(684)进士,以上书论政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垂拱元年(685)因反对武则天称帝下狱,之后两度从军边塞。圣历元年(698年),因为父老解免官职回乡,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罗织其罪名冤死狱中。
       陈子昂诗存一百余首,风骨峥嵘,代表作有《登幽州台歌》等记事诗。

       诗题感遇:陈子昂由于反对武则天称帝而下狱,垂拱元年(685),西山发生羌人叛乱后免罪从军边塞,以亲眼所见写成此首《感遇》诗抒发感慨。
       诗
       丁亥岁云暮,西山事甲兵:公元687年冬,陈子昴到西山边塞从军。
       丁亥岁:武后垂拱三年(687)。
       西山:即邛来山(今写作邛崃山),在四川西部,绵延千里。北起甘粛南部,南至四川雅安,为岷江和大渡河的分水岭。
       事甲兵:即从军。事,军事。甲兵,披坚执锐的士卒。
       赢粮匝邛道,荷戟争羌城:此场战役中临邛为后方,担负军粮和兵源的补给,民夫和官军充满临邛的所有道路,目的是争夺羌城。
       赢,担负。
       匝,环绕、遍、满。
       荷戟:背负长柄兵器。戟,古代长柄兵器。
       羌城:即今阿坝藏族自治州茂县凤仪镇。唐代时辖今阿坝藏族自治州 和 茂汶羌族自治县(1987年12月10日更名为茂县)。与北川羌族自治县、安州区、绵竹市、什邡市、彭州市、汶川县、理县、松潘县接壤。
       严冬阴风劲,穷岫泄云生:冬季的茂汶到处乱云丛生。
       穷岫:深山、荒山。
       泄云生:泄漏云气。
       昏噎无昼夜,羽檄复相惊:将士整天吃不好饭,因为军令一道接着一道。
       昏噎:食物塞住咽喉,气透不过来。
       羽檄:古代军事文书,插鸟羽以示紧急。
       拳局竞万仞,崩危走九冥:形容这场战争死伤惨重,战士如走深渊,如赴黄泉。
       拳局:屈曲不得舒展。
       竞:角逐,互相争胜。
       万仞:古代八尺为一仞,万仞,形容山险路危。
       崩危:山石崩落危险。
       九冥:即九泉、黄泉,人死后埋葬的地穴。
       籍籍峰壑里,哀哀冰雪行:山峰沟壑中,战士喧哗纷乱。
       籍籍:喧哗纷乱的样子。
       圣人御宇宙,闻道泰阶平:战况尽管不容乐观,但武则天听到的都是好消息!
       圣人:具备天德的人,指女皇武则天。
       御宇宙:统治天下。
       泰阶:指朝廷。《汉书.东方朔列传》:“古星座名。即三台:上台、中台、下台共六星,两两并排而斜上,如阶梯,故名。”
       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这场战争因谋划不周,战士死伤严重。陈子昂喝着粗劣的汤羹,想起牺牲的战士,不由得涕泪交流。
       肉食谋:指在位官吏昏庸无能。《左传.庄公十年》:“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战。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藜藿,粗劣的汤羹。缅,缅怀、缅念。纵横,眼泪纵横交流。

       【附录】
       陈子昂《谏讨雅州生羌书》
       垂拱四年(688)十二月,(武)后欲发梁、风、巴蜑,自雅州开山通道,出击生羌,因以袭吐蕃,子昂上书,以“七险”谏止之。
       内容:“雅州边羌,自国初以来未尝为盗。今一旦无罪戮之,其怨必甚;且惧诛灭。必蜂起为盗,则蜀之边邑不得不连兵备守,兵久不懈,臣愚以为西蜀之祸,自此结矣。
       臣闻吐蕃爱蜀富饶,欲盗之久矣,徒以山川阻绝,障隘不通,势不能动。
       今国家乃乱边羌,开隘通,使其收奔亡之种,为乡导以攻边,是借寇兵为贼除道,举全蜀以遗之也。蜀者国家之宝库,可以兼济中国。
       今执事者乃图侥幸之利以事西羌,得其地不足于稼穑,财不足于富国,徒为靡费,无益圣德,况成败未可知哉!
       夫蜀之所恃者险也,人之所安者无役也;今国家乃开其险,役其人,险开则便寇,人役则财伤,臣恐未见戎羌,已有奸盗在其中矣。且蜀人尫劣,不习兵战,山川阻旷,去中夏远,今无故生西羌、吐蕃之患,臣见其不及百年蜀为戎矣。”
       既而役果不兴。

 楼主| 发表于 2023-6-30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谨献司徒相公平蛮》唐.崔致远
       考释:凡丁
       邛崃关东蛮尘绝,平夷镇扼蛮地裂。
       又筑罗城变锦城,蛮兵永灭功不灭。

       崔致远:(856-?)字孤云,号海云,谥号文昌。朝鲜半岛新罗王京人。唐咸通九年(868)十二岁时西渡入唐求学。僖宗乾符元年(874年)进士及第,出任溧水县尉,877年期满时,被淮南节度使高骈聘为幕府都统巡官。唐僖宗中和四年(884),以“国信使”身份东归新罗。

       诗题《谨献司徒相公平蛮》:唐宣宗咸通七年(866),高骈在西川节度使任内收复南诏国,为保证成都绝对安全,又在成都城墙之外修筑大城墙—罗城。
       唐僖宗乾符四年(874年),当崔致远被高骈聘为幕府都统巡官后,以诗的形式为高骈歌功颂德而敬献高骈。
       平蛮:南昭在中国西南地区,西汉时称西南方的民族为:西南夷。唐代归入南蛮,故曰平蛮。
       按,古代将河南地区称为中原。以西的民族称为:西戎。以北的民族称为:北狄。以东的民族称为:东夷;以南的民族称为:南蛮。
       以上并非蔑称,都先后在历史长河中缔造中华文明并推动中国的统一。比如炎帝为湖南人,黄帝、大禹为四川人,秦始皇先祖陇西人,唐高祖李渊、元世祖忽必烈、清太祖爱新觉罗氏,皆属于北狄,古东夷人则顺长江迁入今四川地区后,创造出震惊世界的三星堆文明。
       南诏国:云南一带的古代少数民族政权,存在于公元738-902年。国境东接贵州;西抵伊洛瓦底江;南达西双版纳;北接大渡河;东南接赿南边境;西南接缅甸;西北接剑川;东北达宜宾。
       谨献:敬献。
       司徒相公:多义词,泛称官吏。此处指高骈。
       高骈:(821-887)字千里。幽州(今北京市)人。出生于禁军世家,历任右神策军都虞候、秦州刺史、安南都护等职;后历任天平、西川、荆南、镇海、淮南等五镇节度使。
       唐宣宗咸通七年(866),高骈在西川节度使任中收复南诏国全境,奠定了临国越南首都河内和缅甸等国边境线的基本格局;在出任静海军节度使的任内,修筑成都罗城。
       高骈曾多次重创黄巢起义军,被唐僖宗(873-888在位)加授诸道行营兵马都统兼江淮盐铁转运使。后拥兵自保,导致黄巢起义顺利渡江、两京失守,朝廷削其兵权和财权,晚年嗜好装神弄鬼,僖宗光启三年(887)为部将毕师铎所囚杀。《新唐书》将其列入《叛臣列传》。

       诗
       邛崃关东蛮尘绝,平夷镇扼蛮地裂:南昭平定后,其地域划属中原掌控,邛崃关以东的成都地方太平了。.
       邛崃关:包括邛州、汉源、雅安、名山、芦山等在内的各处关隘,如金鸡关、百丈关、黑竹关、灵关。一是以上地方秦汉时期属于临邛县管辖;二是这一片地方皆属邛崃山脉。
       清.康熙《邛州志.理乱志》161p:“天宝中,异牟寻悉众二十万入寇,与吐蕃并力,侵黎(汉源)、雅,叩邛崃关。”
       清.嘉庆《邛州志》90p“旧州志,前通沉黎(今汉源)越西之邦,后接秦塞笮都之境。屏蔽川蜀,扼控西番。邛崃灵关(今属芦山县)道资羽翼之势,清溪大渡遥为肩背之形,使任得其人,未使不可以靖西山峰火,战南昭之戈矛也。说者谓唐制定边军……”
       平夷镇扼:平定南昭,将其镇压扼制。

       又筑罗城变锦城,蛮兵永灭功不灭:唐宣宗咸通七年(866),南昭又入侵成都,高骈时任西川节度使,于是举兵一统南诏国版图,又在成都城外加筑高大的城墙,高骈此功,值得千秋歌颂!
       罗城:在城外加筑的大城。2018年,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在通锦桥附近发现罗城城墙遗迹。
       锦城:指成都城,以织蜀锦闻名。
       唐.杜甫《春夜喜雨》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楼主| 发表于 2023-7-2 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送崔五太守》唐.王维
       考释:凡丁
       长安厩吏来到门,朱文露网动行轩。黄花县西九折坂,玉树宫南五丈原。
       褒斜谷中不容幰,唯有白云当露冕。子午山里杜鹃啼,嘉陵水头行客船。
       剑门忽断蜀川开,万井双流满眼来。雾中远树刀州出,天际澄江巴字回。
       使君年纪三十余,少年白皙专城居。欲持画省郎官笔,回与临邛父老书。

       王维:(?-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开元十九年(731)状元。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

       诗题《送崔五太守》:崔五赴任邛州司马前向王维告别,王维以诗告诉他去邛州的数条道路,以及邛州周边山川特征与典故。
       太守:唐代时期刺史或知府的别称。
       崔五:名崔隐甫,家中或家族中排名第五,王维与之交厚,昵称其为“崔五”。
       清.嘉庆《邛州志》465p“崔隐甫,武城(今山东德州)人,殿中侍卫使。浮屠惠范依太平公主(665-713)胁人子女,隐甫劾状,反为所挤,贬邛州司马。”
       邛州司马:掌管邛州地方的军政和军赋。
       浮屠惠范:即和尚惠范。
       惠范(?-713年7月29日)唐朝婆罗门僧人。武则天认为他是圣僧,因依附太平公主,开元初被唐玄宗斩杀。
       婆罗门:印度教中执行祈祷的祭官。
       诗
       长安厩吏来到门,朱文露网动行轩:崔五驾车去王维家告别,拿出盖有官印的凭证,说要到邛州赴任。
       厩吏:官名,掌养马。谐音:旧吏。崔五原为殿中侍卫使。
       朱文:盖有红色官印的任命凭书。
       露网:装配有纱窗的车辆,即露网车。
       黄花县西九折坂,玉树宫南五丈原:王维告诉崔五,邛州在黄花县以西,去邛州要经过五丈原,邛州有山道七十四盘的九折坂。
       黄花县:在今陕西凤县境内,唐.宝历元年(825)废。
       九折坂:亦名邛来坂,路极险。在今荥经县,县界有邛来山。
       玉树宫:汉代宮阙名,借指长安。唐.姚崇《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诗句:“周王久谢瑶池赏,汉主悬惭玉树宫。”
       五丈原:在今宝鸡市岐山县,南靠秦岭,北临渭水。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隔渭河对阵,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
       褒斜谷中不容幰,唯有白云当露冕:王维告诉崔五,到邛州的道路有多条,其中一条叫褒斜道,始建于战国范雎相秦时期,山陡路险,不宜驾车。
       幰:本指古代车上的帷幔,借指车。
       露冕:隐士戴的一种便帽。
       子午山里杜鹃啼,嘉陵水头行客船:子午谷中的汉中,与四川广元、巴中、达州相连,山谷中常闻杜鹃“布谷、布谷”的啼叫;而川北梓州涪城县的涪江,则可乘船东入长江。
       子午山:指子午山中的河谷。长六百六十里,北口曰子,南口曰午,南达汉中。从汉中到成都即金牛道
是长安城通往南方的交通要道。
       杜甫《玄都坛歌.寄元逸人》诗句:“故人今居子午谷,独向阴崖结茅屋。屋前太古玄都坛,青石漠漠长风寒。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
       嘉陵水头:指川北梓州涪城县的涪江,为嘉陵江右岸最大支流。杜甫送韦班到河南京县任县尉时即在涪江登船。
       剑门忽断蜀川开,万井双流满眼来:过广元的剑门关后即成都平原,会出现万井双流的景象。
       剑门关:在广元市剑阁县剑门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峰峦倚天似剑,是自然天成的关隘。
       杜甫《剑门》诗:
       唯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两崖崇墉倚,刻画城郭状。
       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珠玉走中原,岷峨气凄怆。三皇五帝前,鸡犬各相放。
       后王尚柔远,职贡道已丧。至今英雄人,高视见霸王。并吞与割据,极力不相让。
       吾将罪真宰,意欲铲叠嶂。恐此复偶然,临风默惆怅。
       万井:古代井田制,八家为一井,借指村庄,万井形容村庄众多。
       双流:晋左思《蜀都赋》:“带二江之双流。”《益州记》:“二江者郫江、流江也。”即今成都市双流地名来历。
另外
       汉.扬雄《蜀王本纪》:“天为蜀王生五丁力士,能献山,秦王献美女与蜀王,蜀王遣五丁迎女。”
       一说
       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路,于是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糞金,蜀王令五丁引之成道。即石牛道 或称 金牛道。石牛道自汉中越七盘岭入今四川境,经朝天驿过剑门关,称为:蜀之咽喉。
       秦惠王更元十一年(前315)秦国派张仪、司马错沿着石牛道灭掉巴蜀后,在巴蜀地方筑:成都、临邛、郫城(今成都郫都区)、江州(今重庆渝中区)四座城池。
       其中临邛城原为古蜀国,古蜀国疆域包含今甘粛南部和四川、云南、贵州全境。大禹时期划为九州之一的:梁州。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卷一沿革》34p载:“邛为古蜀国,《禹贡》梁州之域,商并梁于雍。周职方以梁合雍,其地为蜀国。慎靓王五年,秦惠王置蜀郡,地属之。秦始皇二十六年置临邛县,取邛来山以为名。”
       接下来
       蜀郡太守李冰彻底治理都江堰,后又通正临邛的白木江、火井江直至宜宾,还在什邡“凿瀑口,导洛水”入平原……此后,成都平原水旱从人,农业得到空前发展,从而出现“万井双流”的景象。
       民国《邛崃县志》〈山水志〉:“昔李冰壅江作堋(分水坝),开二渠(注)以沃野。蜀人堰水灌田,即由此兴。”
       同志87P:“南河从流溯源,其水路皆秦孝文王时,李冰为蜀守所通正开导。冰又识其水脉,盐泉伏利,皆冰所发。”又曰“邛笮导沫泄蒙,始于秦蜀守李冰。”
       同志88P:“查旧志天台山两山夹岸如门,一水中流,崖开小径,甚险。然则夹门关者,非限峦隔夷之关,乃导沫泄蒙之口也。”
       雾中远树刀州出,天际澄江巴字回:邛州归蜀郡管理,两晋及初唐时成都称为益州,益州管辖的临邛有著名的雾中山。而根据《云南澄江县历史沿革》所记,唐代时的邛州军政,管辖到今云南的澄江县!
       雾中远树:今大邑县雾中山,在唐高宗咸亨二年(671)以前属于临邛县,山有东汉永平十六年(73)由印度高僧摩腾、竺法兰创建的寺庙,汉明帝刘庄敕赐寺名:大光明普照寺。(明宣宗时更名为:开化寺。)为洛阳白马寺之后中国第二座汉传佛教寺庙。
       刀州:益州的别称。《晋书.王浚传》:“浚夜梦悬三刀于卧屋梁上,须臾又益一刀,浚惊觉,意甚恶之。主簿李毅再拜贺曰:‘三刀为州字,又益一者,明府其临益州乎。’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果迁浚为益州刺史。”
       澄江:今云南澄江县。历史上曾是路、府、郡、县治地。隋.开皇十年(590)改属南宁州。唐.武德七年(624年),改属西宁州。唐贞观八年(634年),改属黎州(四川汉源),上元元年(760年),改称河阳郡。(见《澄江县历史沿革》)
       巴字回:康熙字典《广韵》:“巴在蜀之东偏。《三巴记》:阆苑白水东南流,曲折三回如巴字,故名三巴。”
       使君年纪三十余,少年白皙专城居:王维夸赞崔五,三十多岁就成主宰一座城的太守。
       使君:汉代以后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专城居:太守别称。典出《乐府诗集.陌上桑》:罗敷说自己丈夫十五岁在太守府当小吏,二十岁做朝廷大夫,三十岁是朝廷侍中郎,四十岁时专居一城。
       欲持画省郎官笔,回与临邛父老书:王维对崔五说:快用“郎官笔”给临邛父老写信,告诉你到邛州的日期!
       画省:指尚书省。唐代的尚书省由皇帝以敕令任命,管理某一具体职事。
       郎官:唐代专指郎中、员外。崔五原先是殿中侍卫使。
       临邛父老:临邛地方的乡贤、乡亲。

 楼主| 发表于 2023-7-3 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送友人江行之芦山肄业》唐.唐求
       考释:凡丁
       蜀国初开棹,芦峰拟拾萤。兽皮裁褥暖,莲叶制衣馨。
       楚水秋来碧,巫山雨后青。莫教衔凤诏,三度到中庭。

       唐求:又作唐逑、唐俅。蜀州青城县味江镇(今崇州街子镇)人,晚唐时期诗人,生卒年不详。与姚合[(777-843)元和十一年(816)进士]、厉玄[唐文宗大和一年(827)进士]、顾非雄[唐文宗太和五年(831)进士]同时代。每有诗成,塞入葫芦投入味江,称“一瓢诗人”,现存诗35首半。

       诗题
      《送友人江行之芦山肄业》:唐求送朋友从临邛南河乘船,到当时火井县治管理的芦山地方拜师受业。
       江行:从南河到芦山。
       火井江发源于镇西山麓,水会十八溪,经油榨桃花滩码头、水口码头至齐口码头,合发源于蒙山与天台山的白沫江后史称:邛江。后称:南河。南河码头下通彭山江口、乐山、宜宾码头入长江。货船、木筏亦搭载乘客,建国前后,邛崃学子赴成都读书尚乘船或木筏。
      [见骆奇南(道佐人)刊于《邛崃经纬》文]
       之:多义之一,往。
       芦山:古蜀国地。历史名称青衣道、阳嘉、汉嘉、始阳、卢山、泸山、芦山。汉代属蜀郡;三国时期姜维筑城名:姜维城。宋代称:镇维城。今称:姜城。
       芦山秦置青衣道;蜀汉置阳嘉县;唐、宋、元时期属火井县。火井县境包括今宝兴县灵关、邛崃市高何、火井、油榨、夹关、道佐、平乐、水口……大邑县唐王坝、白杉岗等地……1951年设芦山县
有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以上参考《芦山县历史沿革》)
       芦山县城距邛州城古道约180里,今邛崃至芦山县界的镇西山邛芦新道58.206公里。
       1688284909406.jpg       
       肄(音意)业:今称在学校学习没有毕业 或 尚未毕业的为肄业。古文释义为:“修习课业。”
       古人书写所学之文字于方版谓之“业”。师授生曰:授业,生受之于师曰:受业。习之曰:肄业。
      《左传.文公四年》:“衞宁武子来聘,公与之宴,为赋《湛露》及《彤弓》。不辞,又不答赋。使行人私焉。对曰:‘臣以为肄业及之也。’”
      《陈书.吴兴王胤传》:“胤性聪敏,好学,执经肄业,终日不倦,博通大义,兼善属文。”
      《儒林外史》第十九回:“考过,宗师着实称赞,取在一等第一;又把他题了优行,贡入太学肄业。”

       诗考
       蜀国初开棹,芦峰拟拾萤:唐求对朋友说,蜀郡将要开始选拔人才了,朋友你到芦山发奋勤学,好比船才刚刚启行。
       按

       唐代实行由地方推举士子赴京科考制度,“举人”一词诞生于此时。
       唐代科举考试分进士科、明经科、制举科。每三年一次,由中央政府主持。每次考试的人数一般在一千人左右,考试地点在长安。进士科主要考试文化素养和政治观念,考试内容包括《五经》、《六艺》和《钦定唐律疏议》等;明经科主要考儒家经典知识;制举科主要考察候选人的才能、品德。
     (引自《百度文库》)
       蜀国:指唐代蜀郡地方。
       开棹:船启动。
       芦峰:指芦山县的灵鹫山,其主峰海拔1568米。
       拟拾萤:准备勤学。出自成语“囊萤映雪”中车胤囊萤典故。
       兽皮裁褥暖,莲叶制衣馨:冬天用兽皮做被褥,夏天用莲叶当衣裳,比喻学习刻苦。
       楚水秋来碧,巫山雨后青:如果将芦山山水与楚地山水比较的话不相上下。
       莫教衔凤诏,三度到中庭:唐求希望友人学成后赶快回来并且为国效力,不要像刘备三请诸葛亮出山那样。
       凤诏:比喻下詔求贤。
       晋.陆翽《邺中记》:“石季龙与皇后在观上,为诏书五色纸,著凤口中,凤既衔诏,侍人放数百丈绯绳,辘轤回转,  凤凰飞下,谓之凤诏。凤凰以木作之,五色漆画,脚皆用金。”
       唐.李商隐《梦令狐学士》诗:“右银台路雪三尺,凤诏裁成当直归。”
       元.陈樵《送李仲积北上》诗:“峩峩黄金臺,凤詔求贤材。”



 楼主| 发表于 2023-7-4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过邛州》后蜀.惠坚
       考释:凡丁
       三过临邛道,荒烟塞旅门。披襟消白昼,呼酒伴黄昏。
       雪岭千盘合,江声万壑奔。文君何处井,残月听啼猿。

       惠坚:五代后蜀时期(934-965)山水画家,人物荟萃,山水秀美,气势恢宏,甚得太平气象。广政中(938-965)为三学院僧,应成都大圣慈寺之邀,绘壁画《吴王宴姑苏台图》,

       诗题
       三过邛州:五代时的僧人画家惠坚,应成都大圣慈寺邀请绘《吴王宴姑苏台图》壁画蓝本,多次到邛州地方采风寻找灵感。因为邛州地方有许多古庙,如汉建的雾中山大光明普照寺、晋建鹤林寺、唐建大同灵山皇家寺庙等,这些寺庙中多有壁画和摩崖石刻。

       诗
       三过临邛道,荒烟塞旅门:惠坚多次经过临邛道的北道,此道有巍峨大山,常常云从脚下生。
       三过:多次过。三表示多。
       临邛道:古临邛地方的道路,四通八达,南通南方丝绸之路,北接北方丝绸之路,西至土蕃,东去成都。但根据诗意,惠坚走的临邛道,应是从成都至大邑后,沿着䢺江往西至芦山方向的北道。
       荒烟:弥漫的雾气。
       旅门:客栈、旅店之门。
       唐.陈子昂《晚次乐乡县》诗句:“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野戍:野外驻防之处。
       宋.欧阳修《祭石曼卿文》句:“荒烟野蔓,荆棘纵横,风凄露下,走磷飞萤。”
       披襟消白昼,呼酒伴黄昏:惠坚旅途中心情非常愉快,白天敞开衣襟到处观山望水,傍晚时分便寻一处酒家消遣。
       披襟:敞开衣襟。多喻心怀舒畅。
       雪岭千盘合,江声万壑奔:邛崃山脉重重叠叠,山峰积雪亘古未化,沟壑中的波涛如万马奔腾。
       盘合:山岭重重叠叠的样子。
       文君何处井?残月听啼猿:惠坚在旅店中的残月下听到猿啼声,疑惑地询问店主:著名的文君井在哪个方向啊?
       文君井:司马迁《史记》所载西汉时“文君当垆,相如涤器”处,早年名:文君巷。宋代时名:里仁街。今称:文君街。街北之东街原先有:司马长卿宅和司马琴台。
       历史上,文君街口建有旗亭,即酒楼。以酒旗飘扬招徕顾客。

       《西汉彩绘陶旗亭》(网络图片)
      
1688429905341.jpg
       何处:原意是在哪里?逐渐演变成询问地点或者位置的词语。
       残月:农历月末形状如钩的月亮。惠坚此行应是在夏季。
       又根据诗句所提供的信息,至迟在五代时期,邛州地方到处都生活着猿类。


 楼主| 发表于 2023-7-6 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元符二年二月七日按部过邛州火井县三友堂小酌》宋.顿起
       考释:凡丁
       序
       杨公天隐尝令此邑,令“此邑以山、水、竹为三友。”余益以风、月为五贤。
       云:
       七盘一何高,苍翠净寥廊。夜雨濯杉桧,春风散芝药。
       细云散岩色,细迳度危筰。邑改井已泥,空余汉城郭。
       土瘠漫生茶,人稀时走玃。苔藓囹圄空。尘埃簿书合。
       县圃何萧条,半樱半零落。偃蹇大夫松,委蛇君子鹤。
       试登三友堂,借问何人作。皆云杨先生,好诗心淡泊。
       乘兴山水间,此君供献酢。琅玕无俗韵,仁智有真乐。
       取友信可人,自待宜不薄。我来宴坐久,寂寥无唯诺。
       明月来徘徊,清风自萧索。因留风与月,相对成清酌。
       蟾光照金尊,馀辉射杯酒。轻飔入朱弦,彷佛奏箫勺。
       醺然造忘形,神交通博约。醉号五贤堂,醒来资一噱。

       顿起:哲宗元祐间(1086-1093)进士。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为教授(宋代学官),北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通判秦州(今甘肃天水),于二月七日经过邛州火井县时作此诗。

       诗题
       元符二年二月七日按部过邛州火井县三友堂小酌:1099年农历2月17日,顿起按照吏部规定的时间、路线、步骤等要求,经临邛道去甘肃秦州上任,途经旧火井县城时,在旧治所“三友堂”饮酒。
       临邛道,即岷山道,自古即为民族迁徙之道,也是连接北方和南方丝绸之路的纽带。
       按部:成语按部就班又作:按步就班。本义为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顺序。即:按老规矩办事。
       晋.陆机《文赋》:“然后选议按部,考辞就班。”
       考辞:古代考核官吏成绩的评语。
       三友堂:前县令以山、水、竹为三友所题《三友堂》匾额。
       小酌:随便的饮宴。

       序考
       杨公天隐尝令此邑,令“此邑以山、水、竹为三友。”余益以风、月为五贤:前火井县令杨天隐,以山、水、竹为三友建:三友堂。顿起认为应该加上风和月叫:五贤堂。
       杨公天隐:杨恬,字天隐。潼川(今四川三台)人,哲宗时曾提点梓州路刑狱。徽宗崇宁元年(1102)知合州。有《杨天隐诗》十卷,已佚。
       尝令此邑:杨天隐曾经担任火井县令。
       云:多义之一曰,即诗曰。

       诗考
       七盘一何高,苍翠净寥廊:七盘山好高啊,既苍翠又寂寥空阔。
       七盘:七盘山。在油榨马岩顶西边,翻过七盘山可以到甘岩寺。
       清.康熙《邛州志.山川》39p:“七盘山,州治西八十里,有石径自下至巅,委曲七折。”
       宋.文同《太博孙公游火井因寄》:“七盘云道与云浮,下见高林压县楼。”
       寥廊:寂寥空阔。
       夜雨濯杉桧,春风散芝药:夜雨将杉树和桧树的枝叶淋洗得干干净净,春风里散发着莲花、禾稻和芝草的香味。
       濯:清洗。
       杉桧(音贵):杉树和桧树。桧树属于柏科乔木,是名贵树种,有漂亮的纹路和香味。可用于雕刻、制作家具、船具等用品。据说如今仅产于中国台湾。
       芝药:芝草。邛州三瑞之一。词出《汉武帝本纪》:“复遣方士求神怪采芝药以千数。”
       汉.王充《论衡》:“临邛出瑞物,人食之长寿。”
       清嘉庆《邛州志.古迹》116p:“三瑞阁,(在)旧州圃,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有莲、禾、芝三瑞。”
       细云散岩色,细迳度危筰:薄雾散布在山岩上,小路连接着河上的笮桥。
       细迳:小路。
       危筰:筰通笮。用竹篾拧成的索桥。
       邑改井已泥,空余汉城郭:原本设于油榨场的火井县治所,因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天然气泄漏烧毁了主要街道,当时从县令肃琢之奏,将治所迁至今平乐镇的镇子场,至道三年(997)复旧治于油榨场。
       此期间,旧县治处的火井用泥土封堵,火井旧县治处成为一座空城。而平乐坝的镇子场,则按城市的标配,修建起一座城隍庙。
       按,古代县级以上城市的标配:1、城隍庙;2文庙;3、武庙。
       其中文庙包括文昌宮。南北朝后,北方祭祀孔子称为:孔庙。四川等地祭祀文昌帝君—赿西人张亚子,称为:文昌宮。武庙祭祀全国不统一,邛崃祭祀三国人物关羽。
       2009版《平乐镇志.沿革建制》61p:“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置火井县,平乐属火井县管辖……宋太祖开宝三年(970)至宋太宗至道三年(997)曾为火井县治地。”
       汉城郭:由汉族人建的城郭。
       此处原为羌族人居住地。油榨乡志载:“唐初,火井县令袁天罡登相台山以相县治。”
       袁天纲所修火井县治城墙:从天罡桥起,沿石羊岗山脚、肖墩子(上墩子)、梁岗以南,至下墩子(今大黄桷树处)的火井江边。再以黄盐溪与火井江的交汇环抱作为南半城的天堑,整座城池略呈椭圆形,周长6-8里。天罡堰穿城而过,如今仍在发挥作用。元代废火井县治建置后,火井县域并入临邛。
       土瘠漫生茶,人稀时走玃:唐宋时的火井县域已成为茶叶主产区,而此地的人类与猿类同时活动,互不相挠。
       地理关系上,火井县域属于蒙山脉络。而历史上,火井县域至迟在秦汉时期便开始种茶,司马相如便常喝火井茶!唐宋时期更是漫生(广种)茶树,火井茶早就是蒙山茶系列的著名品牌。
       按
       火井江两岸所产绿茶,曾经在涪陵地方由客商举办的比赛中,胜出所有品牌。而现代人宣传蒙山茶时,一般狭隘地认为“蒙山”即现今名山县境内的“蒙顶山”,殊不知秦汉时期的临邛县,涵盖现今整个雅安市!
       民国《邛崃县志.山水志》84p:“古临邛之南百里而遥有三山,中为邛崃大山、左为蔡山、右为蒙山。蒙山枝分名山县、邛崃县。”
       清.杨藩《火井茶》诗:“地接蒙山味且殊,火前火后亦同呼。相如应有清泉渴,会沦萌芽一试无。”
       清.章发《火井茶》诗:“三峡曾经住客州,携泉试茗向涪州。分明也向春前采,不及临溪绿一瓯。”
       走玃(音觉):指猿类活动。
      《辞海》:玃,大母猴。《辞源》:大猴。《广韵.药韵》:“玃,大猨(猿猴)也。”《吕氏春秋.察传》:“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
       苔藓囹圄空,尘埃簿书合:监狱内长满了青苔,尘埃布满合上的书籍表面。
       囹圄(音林雨):监狱。
       县圃何萧条,半樱半零落:县衙后院中仅剩下几株樱桃树。
       县圃:县衙后园。宋.刘克庄诗句:草生后圃深三尺,也道身为县令来。
       偃蹇大夫松,委蛇君子鹤:县衙周围高耸的松树上,栖息的白鹤气定神闲,雍容自得。
       偃蹇:多义之一高耸。
       大夫松:指高大的松树。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
       委蛇:多义之一,呆立不动。
       君子鹤:雍容自得的样子。
       试登三友堂,借问何人作?皆云杨先生,好诗心淡泊:东道主告诉顿起,县衙中的《三友堂》为前任县令杨天隐所题,还说杨先生心性淡泊。
       先生:年龄比自己大的人。
       淡泊:恬淡寡欲。
       乘兴山水间,此君供献酢:东道主陪同顿起漫游火井后为其设宴接风,此刻主宾相互敬酒。
       此君:指东道主。
       献酢(音作):主宾相互敬酒。
       琅玕无俗韵,仁智有真乐:顿起酒醉后见仁见智认为:《三友堂》题匾寓意虽然好,但还不够完美。
       琅玕(音郎干):神话传说中的仙树,其子实似珠。
       仁智:《孟子.公孙丑下》:“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
       取友信可人,自待宜不薄:顿起对东道主说,你是我值得信赖的人。
       君信可人:品德和行为值得相信的人。
       自待:看待自己。
       宜不薄:相宜、美善。
       我来宴坐久,寂寥无唯诺:顿起接着说,他在闲座时忽然产生以下的感悟和想法。
       宴坐:闲坐。
       寂寥:寂静冷清。
       明月来徘徊,清风自萧索。因留风与月,相对成清酌:用清酒祭祀明月和清风。
       清酌:古代祭祀所用的清酒。
       蟾光照金尊,馀辉射杯酒:月光照着酒杯。
       蟾光:月亮别称蟾宫。
       金尊:酒杯。
       轻飔入朱弦,彷佛奏箫勺:一阵清风拂过,发出古琴般的声响。
       轻飔(音思):轻清的凉风。
       朱弦:泛指琴瑟类弦乐器。
       箫勺:古乐名。
       醺然造忘形,神交通博约:顿起说,我可能醉后有点失态,但我的思想和观念与杨天隐先生高度重合。
       醺然:喝醉的样子。
       神交:精神上高度重合,思维方式有同样的理解。
       博约:内容广博,言简意明。
       醉号五贤堂,醒来资一噱:顿起说,杨天隐以山、水、竹题为《三友堂》。我顿起加上风和月更名为:《五贤堂》。就供大家笑谈吧!
       噱:大笑。

       按
       此诗着重描写了北宋元符二年(1099)火井地方的自然生态,所含历史信息极丰富,其中“土瘠漫生茶,人稀时走玃”和“夜雨濯杉桧,春风散芝药”尤为深刻。

 楼主| 发表于 2023-7-7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送宋寺丞通判邛州》宋.祖无择
       考释:凡丁
       半刺侯藩重,临邛驿路赊。将经灞陵树,先看洛阳花。
       土物张骞竹,民封卓氏家。为君伤远目,日日断褒斜。

       祖无择:字泽之,祖籍范阳(今北京地区),出生蔡州(今湖北枣阳)。北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进士第三名。历官通判齐州,知黄州、海州、陕州、郑州、杭州、开封府。迁太常博士、直集贤院广南东路转运使等职,两次出使契丹,修皇上起居注、知制诰,加封龙图阁直学士,所著《龙学文集》及《四库总目》传于世。

       诗题中的宋寺丞:为宋代邛州官署中姓宋的佐吏,从六品或正六品。查《邛州志》及《民国县忐》皆未载其名。

       诗考
       半刺侯藩重:宋寺丞虽为州郡长官下属的长史,但责任重大,如半个剌使或半个藩王。
       临邛驿路赊:相传临邛至长安驿站四十八个,每站三十里。
       赊:多义一,遥远、繁多。《类篇》一曰远也。
       将经灞陵树,先看洛阳花:宋寺丞到邛州上任,要按规定的路线和时间走马到任,称为“按部就班”。
       宋寺丞应该是河南洛阳人,上任前要从京城开封回家祭祖并拜别父母,之后从洛阳经长安东郊的灞陵(西汉文帝刘恒的陵墓)等驿路入蜀至临邛,他不能将赴任当成公费旅游而自选路线。(参见顿起《元符二年二月七日按部过邛州火井县三友堂小酌》诗中“按部”注)
       土物张骞竹:邛竹又称:张骞竹。为古临邛著名土特产,张骞早年出使西域时,便在印度看到用邛竹制作的手杖和蜀地特产—麻织品蜀布以及枸酱,曾向汉武帝汇报,后来,汉武帝派唐蒙修通了南方丝绸之路中的一段。
       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建元六年……唐蒙归至长安,问蜀贾人,贾人曰:‘独蜀出枸酱,多持窃出市夜郎……’
       蒙乃上书说上(汉武帝)曰:‘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馀万,浮船牂柯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诚以汉之强,巴蜀之饶,通夜郎道,为置吏,易甚。’
       上许之。乃拜蒙为郎中将,将千人,食重万馀人,从巴蜀筰关(今四川合江县)入,遂见夜郎侯多同,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今宜宾)指牂柯江。”
       张骞后来又奉汉武帝之命“找寻长江源头”时经过临邛,在今大邑三岔镇甘泉寺发现邛竹,因甘泉寺就在四千五百年前由邛人开创的古蜀国—高山古城附近,张骞名之:邛竹。并引种到其它地方,随后衍生出一些邛竹的变异品种。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卷一沿革》34p:“邛为古蜀国,《禹贡》梁州之域,商并梁于雍。周职方以梁合雍,其地为蜀国。慎靓王五年,秦惠王置蜀郡,地属之。秦始皇二十六年置临邛县,取邛来山以为名。”
       大邑八景之《甘泉筇竹》诗:“槭槭微风缕缕烟,幽篁次第溯甘泉。昔经汉使移栽后,曾说新枝与岁迁。”
       槭槭(音妻):风吹叶动声。
       清.嘉庆《邛州志.物产》435p:“邛杖,出邛崃山。《山海经》:‘邛崃山出邛竹杖。’《蜀记》:‘汉张骞奉使穷河源,得高节竹,植于邛山,堪为杖’。”
       同志447p:“邛竹,僧赞宁《笋谱》:‘邛竹笋,出蜀中临邛,故曰邛竹。其笋春生。’”
       按
       张骞奉汉武帝之命找寻长江源头时,限于当时的认知,错将发源于邛崃山东侧的岷江,当成长江的源头。岷江流经今崇州地方,所以今崇州古称:江源。
       明代徐霞客《江源考》指出:长江正源为发源于邛崃山以西的金沙江。目前三江源考察按照“河源唯远,水流顺直”的原则,认为金沙江的正源—沱沱河是长江的源头,但尚无定论。
       民封卓氏家:指西汉卓王孙府,即称:瓮亭公园。
       中国古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很低,不能从政做官。尽管卓王孙之父为子取名为“王孙”,抑或卓王孙自号为“王孙”,总之仍然属于“草根”,没有资格从政。
       按
     “王孙”本为复姓,出自姬姓,为周王之后。王符《潜夫论志.姓氏篇》:“王孙氏、公孙氏,国自有之。孙氏者,或王孙之班,或公孙之班也。”
       民封:分封制从周文王时开始,通过分封,扩展周人占有的土地以及扩张势力。《荀子》曰:“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周武王分封的诸侯有三种:一是先代圣王之后;二是功臣之后,即帮助伐纣的异姓贵族;三是同姓亲族为最多。
       为君伤远目,日日断褒斜:你走后,我会每天在京城开封,朝褒斜道方向瞭望。
       褒斜道:古代巴蜀通长安道路之一,始凿于公元前266年。《史记.货殖列传》:“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

 楼主| 发表于 2023-7-8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六疏.临邛》宋.王安石
       考释:凡丁
       火井标奇;珠泉纪胜;昔擅铜山之利;今夸盐井之饶。过灔滪百牢之闗,叱邛崃九折之坂,于今尤盛,黎州溪源。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熙宁二年(1069年)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谥号“文”,世称王文公,名列唐宋八大家。

     《四六疏.临邛》:见南宋.宇文绍奕《邛州志》。
       宇文绍奕:字卷臣,一作兖臣,南宋成都双流人。以承议郎通判剑州。民间乏食,宇文绍奕亲行山谷,随时措置,皆有条理。曾为吏部郎,晚年守临邛、汉州(今广汉),有能名,后以谤黜,卒于家。有《临邛志》二十卷、补遗十卷(《宋史.艺文志》卷三)及《原隶》等。
     (见《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题目《四六疏.临邛》:“疏”是臣下写给皇上的一种文体,或上朝时,以提纲形式择重点书于朝板逐条陈述。
       四六疏:句式整齐的四六字句短小韵文,多以四字、六字相间,常用于表章奏记。
       临邛:临邛建县于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张若始筑临邛城是更元十四年(前311),北宋时为邛州临邛郡,下辖隋代建火井县和现今蒲江县及大邑县。
       王安石上朝时以《四六疏》为提纲,向宋神宗逐条陈述临邛自古繁富的原因,是因为有火井、油井、盐井、铜矿等资源。
       其中“火井”指天然气井;“珠泉”指油井。

       疏体
      火井标奇:
      火井:既指当时邛州火井县治的建置,同时指火井地方的天然气井。
     《旧唐书》:“火井,汉临邛地,周置火井镇,隋改镇为县。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改火井镇为火井县,划属益州。”
       标奇:成语“标奇立异”表示与众不同。
       不同,即不一样。南朝梁.刘勰 《文心雕龙.定势》:“所习不同,所务各异,言势殊也。”
       西汉.杨雄《蜀王本纪》:“临邛火井深六十余丈”。
       晋.常璩《华阳国志》卷三:“临邛县有火井,夜时光映上昭,民欲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顷许,如雷声,火焰出,通耀数十里。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拽行终日不灭也。”
       珠泉纪胜:指位于油榨段火井河边的古石油井,被纪录到历代的典籍里,虽然该油井毁于1975年的一场特大洪水!
       参看陈善兵制作的:《杨明源说油井》视频
        
桌面
       珠泉:泉的美称,亦言珍贵。借指冒出石油的油井。
       纪胜:纪录到典籍里。
       西晋.刘逵《蜀都赋注》:“里人以竹筒中口口口引光入室,不设灯烛而彻夜明皎。”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亦将天然气井和油井加以区别,曰:“临邛井有二,一燥一水,水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拽行,终日不灭也。”
       唐.贾耽《十道要记》:“邛州火井有水,郡人以竹筒盛之将以照路,盖似今人秉烛。”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火井有水,郡人以竹筒盛之将以照路,水中自有焰耳,盖似今人秉烛。”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记要》:“临邛火井有二,一燥一水。”
       按,“燥”即天然气井;“水”即石油井。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七.盐山》:“予昔使蜀,曾闻其地有油井、火井。”
       清.熊维芳《火井》诗描述火井地方的油井:
       岂是仙家火种镰?却从井畔夜焚烟。霞原红色泉犹湿,金龟丹成水亦然。
       挹注宝瓶供烛照,汲操修绠觅薪传。煮盐到处通商贾,生活人人数百年。
       昔擅铜山之利:指西汉卓王孙假汉文帝宠臣邓通之名,以今荥经县铜官山之铜矿冶铸五铢钱并流通天下。
       昔擅:过去独一无二。
       司马迁《史记.佞臣列传》载:汉文帝赏赐邓通铜官山后,卓王孙将“铜官山麓(今十方堂一带)买为陶、铸之所。”
       晋.常璩《华阳国志》:“汉文帝以铁、铜赐侍郎邓通,通假卓王孙,岁取千疋,故王孙货巨万亿,则是卓之富,又借之于邓也。”
       铜山:指今雅安市荥经县境内的铜官山:现今邛崃土地坡以南泛称:铜官山。
       清.罗衡斋《川南第一桥图》将铜官山标注在左起第二塔旁
      
1688776639361.jpg            按
       荥经古称严道。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封樗里疾为 “严君”,隶于蜀国守……西汉前期沿袭秦时隶属……炀帝大业三年(607),合邛、雅、登三州,置临邛郡。唐武德三年(620)改置荥经县。(见《严道历史沿革》)
       今夸盐井之饶:指邛州火井县(含现今芦山和大邑部分)以及蒲江县范围的所有盐井。
       过灔滪百牢之闗:比喻北宋时期临邛地方很安全。
       临邛东有牢不可破的险关—重庆奉节南江滩上三国诸葛亮用巨石摆下的八阵图,据说陆逊火烧连营时困于此阵。
       灔滪:灔滪堆在奉节县白帝城西的长江中。冬月石出二十余丈,夏即没,世俗相传:“灔滪大如象,瞿唐不敢上,灔滪大如马,瞿唐不可下。”
       百牢之闗:牢不可破的险关。据传诸葛亮“八阵图垒”在奉节永安宫南江滩上。
       叱邛崃九折之坂:唐宣宗咸通七年(866),高骈在西川节度使任中收复南诏国全境,奠定了临国越南首都河内和缅甸等国境线的基本格局,况且还有难以翻赿的邛崃九折坂!
       叱:吆喝。
       参见唐.崔致远《谨献司徒相公平蛮》考释。其诗曰:
       邛崃关东蛮尘绝,平夷镇扼蛮地裂。又筑罗城变锦城,蛮兵永灭功不灭。
       九折坂:在荥经县,山道十八弯。《旧唐书.地理志荥经县》:“县界有邛来山、九折坂。”
       于今尤盛黎州溪源:如今的汉源更为繁盛。
       于今尤盛:成语。如今更加繁盛。
       黎州:古属临邛地。北周天和三年(公元568年)置州,隋废,治所在今汉源,雍正八年(1730年)改置清溪县。
       溪源:清.乾隆五言绝句《溪源》诗:“溪源一脉注,往往成大川。因之复白圭,慎兹纶綍宣。”
       白圭:古代著名商贾。
       纶綍(音伦胡):皇帝的诏令。
       诗意:乾隆诏告商贾:汉源虽繁盛,但临邛道山川险阻,慎之!


 楼主| 发表于 2023-7-9 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送宋寺丞通判邛州》宋.祖无择
       考释:凡丁
       半刺侯藩重,临邛驿路赊。将经灞陵树,先看洛阳花。
       土物张骞竹,民封卓氏家。为君伤远目,日日断褒斜。

       祖无择:字泽之,祖籍范阳(今北京地区),出生蔡州(今湖北枣阳)。北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进士第三名。历官通判齐州,知黄州、海州、陕州、郑州、杭州、开封府。迁太常博士、直集贤院广南东路转运使等职,两次出使契丹,修皇上起居注、知制诰,加封龙图阁直学士,所著《龙学文集》及《四库总目》传于世。

       诗题中的宋寺丞:为宋代邛州官署中姓宋的佐吏,从六品或正六品。查《邛州志》及《民国县忐》皆未载其名。

       诗考
       半刺侯藩重:宋寺丞虽为州郡长官下属的长史,但责任重大,如半个剌使或半个藩王。
       临邛驿路赊:相传临邛至长安驿站四十八个,每站三十里。
       赊:多义一,遥远、繁多。《类篇》一曰远也。
       将经灞陵树,先看洛阳花:宋寺丞到邛州上任,要按规定的路线和时间走马到任,称为“按部就班”。
       宋寺丞应该是河南洛阳人,上任前要从京城开封回家祭祖并拜别父母,之后从洛阳经长安东郊的灞陵(西汉文帝刘恒的陵墓)等驿路入蜀至临邛,他不能将赴任当成公费旅游而自选路线。(参见顿起《元符二年二月七日按部过邛州火井县三友堂小酌》诗中“按部”注)
       土物张骞竹:邛竹又称:张骞竹。为古临邛著名土特产,张骞早年出使西域时,便在印度看到用邛竹制作的手杖和蜀地特产—麻织品蜀布以及枸酱,曾向汉武帝汇报,后来,汉武帝派唐蒙修通了南方丝绸之路中的一段。
       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建元六年……唐蒙归至长安,问蜀贾人,贾人曰:‘独蜀出枸酱,多持窃出市夜郎……’
       蒙乃上书说上(汉武帝)曰:‘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馀万,浮船牂柯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诚以汉之强,巴蜀之饶,通夜郎道,为置吏,易甚。’
       上许之。乃拜蒙为郎中将,将千人,食重万馀人,从巴蜀筰关(今四川合江县)入,遂见夜郎侯多同,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今宜宾)指牂柯江。”
       张骞后来奉汉武帝之命“找寻长江源头”时经过临邛,在今大邑三岔镇甘泉寺发现邛竹,因甘泉寺就在四千五百年前由邛人开创的古蜀国—高山古城附近,张骞名之:邛竹。并引种到其它地方,随后衍生出一些邛竹的变异品种。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卷一沿革》34p:“邛为古蜀国,《禹贡》梁州之域,商并梁于雍。周职方以梁合雍,其地为蜀国。慎靓王五年,秦惠王置蜀郡,地属之。秦始皇二十六年置临邛县,取邛来山以为名。”
       大邑八景之《甘泉邛竹》诗:“槭槭微风缕缕烟,幽篁次第溯甘泉。昔经汉使移栽后,曾说新枝与岁迁。”
       槭槭(音妻):风吹叶动声。
       清.嘉庆《邛州志.物产》435p:“邛杖,出邛崃山。《山海经》:‘邛崃山出邛竹杖。’《蜀记》:‘汉张骞奉使穷河源,得高节竹,植于邛山,堪为杖’。”
       同志447p:“邛竹,僧赞宁《笋谱》:‘邛竹笋,出蜀中临邛,故曰邛竹。其笋春生。’”
       按
       张骞奉汉武帝之命找寻长江源头时,限于当时的认知,错将发源于邛崃山脉东侧的岷江,当成长江的源头。岷江流经今崇州地方,所以今崇州古称:江源。
       明代徐霞客《江源考》指出:长江正源为发源于邛崃山以西的金沙江。目前三江源考察按照“河源唯远,水流顺直”的原则,认为金沙江的正源—沱沱河是长江的源头,但尚无定论。
       民封卓氏家:指西汉卓王孙府,即称:瓮亭公园。
       中国古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很低,不能从政做官。尽管卓王孙之父为子取名为“王孙”,抑或卓王孙自号为“王孙”,总之仍然属于“草根”,没有资格从政。
       按
     “王孙”本为复姓,出自姬姓,为周王之后。王符《潜夫论志.姓氏篇》:“王孙氏、公孙氏,国自有之。孙氏者,或王孙之班,或公孙之班也。”
       民封:分封制从周文王时开始,通过分封,扩展周人占有的土地以及扩张势力。《荀子》曰:“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周武王分封的诸侯有三种:一是先代圣王之后;二是功臣之后,即帮助伐纣的异姓贵族;三是同姓亲族为最多。
       为君伤远目,日日断褒斜:你走后,我会每天在京城开封,朝褒斜道方向瞭望。
       褒斜道:古代巴蜀通长安道路之一,始凿于公元前266年。《史记.货殖列传》:“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

 楼主| 发表于 2023-7-9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咏邛江》宋.荣咨道
       考释:凡丁
       平生林壑性,客宦久羁束。
       得麾邛江隈,虽远惬所欲。
       云水远重城,青山长在目。

       荣咨道:神宗元丰七年(1084)官太常寺协律郎,曾奉诏选玉造磬。哲宗元祐元年(1086)启用。事见《宋史》卷一二八《乐志》三。又据诗文,当曾知邛州。
       按
     “又据诗文,当曾知邛州。”为引用资料原句,但在邛崃地方志中未能查到支持该观点的史料。而根据诗意,荣咨道确曾领兵到过邛州,但不一定任邛州知州,比如北宋龙图阁直学士的范仲淹,便曾挂帅延州府(今延安)抵御西夏入侵。
       时代背景
       五代末,赵匡胤“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为防功臣仿效“皇袍加身”篡位,计设“杯酒释兵权”让所有武将回家养老,同时制定“重文抑武”国策,将军队的指挥权交与文官,故荣咨道得以“太常寺协律郎”职位,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启用到临邛地方指挥军队。

       平生林壑性,客宦久羁束:荣咨道说自己热爱大自然,但因是宦游之人,不能停下来欣赏大自然。
       林壑性:爱好大自然。
       林壑:树林和山谷。
       客宦:宦游之人。古代朝廷官员被差遣到边远地区,形成离乡远任的宦游现象。
       羁束:受约束。
       得麾邛江隈,虽远惬所欲:如今我得以指挥邛州的军队,邛州虽然离东京开封很远,但为邛州的环境优美而开心。
       得麾(音挥):得以指挥邛州的军队。
       按 宋代的邛州治所设在西汉公孙述城。而西汉时的工商业区即:基方十里的卓王孙宅。明初,朱元璋在将割据公孙城称帝的明玉珍灭亡的同时把公孙城夷为平地,之后将临邛城迁建于基方十里的卓王孙宅处,即现今的临邛镇。
       邛江隈:借指邛州城。邛江今称南河,邛州城在南河与西河汇流弯曲的地方。
       《江水弯曲处的现代临邛城》拍摄:大石

         1688889722893.jpg            
       隈:水流弯曲的地方。
       惬:满意,称心。
       云水远重城,青山长在目:自然山水远离邛州城,那儿青山常在。
       云水:风景清幽的地方。宋.陆游《长相思》词:“云千重,水千重,身在千重云水中。”
       重(音从)城:即双城。1、今喻坎以南的秦筑军事城堡:张若城;2、今啤酒厂以北由西汉“导江卒正”公孙述所筑:公孙述城。二城并列至明初,当朱元璋“将公孙述城夷其城堡”为止。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41p:“公孙述旧城……在今(指康熙时期的)城隍庙(在原善恶坝)右侧,高垠直下,路口土城是也。”
       民国《邛崃县志.古迹存亡考》:“公孙城……旧志:在今城之西。”
       按
       导江:西汉元封五年(前106),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州,置益州。王莽改益州为庸部,蜀郡为导江,治(所在)临邛。
       卒正:王莽新朝官职名,职务同太守。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四月,公孙述称帝,国号“成家”,到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公元36)止。
       (见《汉书.卷九十九.王莽传》)





 楼主| 发表于 2023-7-10 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送郑秘丞知邛州蒲江县》宋.刘攽
       考释:凡丁
       明府之官固有程,巴江缭绕趣君行。孤帆去远沧浪色,百丈牵迟滟滪声。
       火井煮盐收倍利,山田种芋劝深耕。旧来邛竹通西域,边吏还知犍令名。

       刘攽:(1023-1089)字贡夫,号公非,今江西樟树人,庆历进士,历任曹州、兖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书舍人。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汉史部分,著有《东汉刊误》等。

       诗题《送郑秘丞知邛州蒲江县》:中书舍人刘颁,送姓郑的秘承到邛州蒲江县任县令。
秘丞:宋代秘书监丞的省称,从七品,职掌参领图书、修史等。

       诗考
       明府之官固有程,巴江缭绕趣君行:古代官吏按照规定的路线赴任,姓郑的秘承到邛州蒲江任县令,要从湖北的汉水乘船,经四川南江县的巴江到川东北的梓州(今四川三台),再转成都到邛州的蒲江县,沿途有许多值得游览的风景。
     (参见北宋.顿起《元符二年二月七日按部过邛州火井县三友堂小酌》中“按部过邛州”考释)
       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之官:到任蒲江县令。
       巴江:即今四川南江县东之南江,为渠江上游支流。《舆地纪胜》:“巴江水屈曲如巴字,因名。”(见《历史词典解释》)
       孤帆去远沧浪色,百丈牵迟滟滪声:郑县令从湖北汉水乘船,经长江三峡入蜀,其中奉节瞿塘峡非常险要,与百丈关一样,关系到蜀中的安全。
       沧浪:指湖北汉水。
       百丈:古驿站和关隘。在古临邛县、名山县和蒲江县交界处,今属名山区百丈镇。1935年11月,红四方面军与国民党川军在此发生过著名的百丈关战役。
       牵迟:
牵制和滞留。
       滟滪,指奉节瞿塘峡。
       火井煮盐收倍利:用天然气煮盐收益是柴火煮盐的一倍以上。
       晋.常璩《华阳国志》卷三:“临邛县有火井,夜时光映上昭,民欲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顷许,如雷声,火焰出,通耀数十里……井有二,一燥(即天然气)一水(即盐井)。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盐;家火煮之,得无几也。”
山田种芋劝深耕:临邛特产芋头适宜深耕栽种。
       芋:即芋头。古称蹲鸱(音登痴),盛产于岷山脚下的临邛。
      《史记》:“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秦破赵,迁卓氏之蜀,夫妻推辇行。诸迁虏少有余财,急与吏,求近处,处葭萌。唯卓氏曰:‘此地狭薄。吾闻岷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民工作布,易贾。’乃求远迁。致之临邛,大憙,即铁山鼓铸,运筹算,贾滇、蜀民,富至童八百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蹲鸱,注云芋也。”
       清.康熙《邛州志》十三卷174p:“〈先民谣.岷山古碑〉民阜之山,江出其腹。帝以会昌,神以建福。大饥不饥,蜀有蹲鸱。大旱不旱,蜀有广汉。”
       按
       清.康熙《邛州志》34P:“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始置临邛县,以邛崃山以为名。”岷山属于邛崃山脉,蒲江为邛崃山余脉,亦产蹲鸱。另外,蒲江西来汉代冶铁遗址亦是卓王孙冶铸场所。
       清.杨子元《蒲江县乡土志》:“蒲江产铁之区,县北三十里铁溪河为最,县东北十五里铁溪沟次之,蒲北十二里铁溪沟、三十里铁溪河,相传为即汉设铁官处。”
       张华《博物志》:“太史公称临邛卓氏用冶铁富,皆统蒲江。”
       旧来邛竹通西域:临邛特产邛竹杖,早在张骞通西域前就出现在印度的市场。
       邛竹:见前注。
       边吏还知犍令名:邛州的官吏还知道犍为县令的名字!因为宋代的邛州临郡管辖眉州,眉州又下辖犍为县。
       边吏:边境地区的官吏。邛州在唐代时设临邛关,邛州的官吏称为:边吏。
      《管子.问》:“问于边吏曰:小利害信,小怒伤义。”
       清.康熙《邛州志.理乱志》161p:“天宝中,异牟寻悉众二十万入寇,与吐蕃并力,侵黎(汉源)、雅(安),叩邛崃关。”
       犍令:犍为县的县令。
       犍为向有“蜀西门户”之誉,古代亦为边关。宋代,犍为县隶属嘉州—即眉州。而宋代的邛州临郡管辖眉州。2016年眉山县出土的“邛南郡守印”(按即:临邛郡镇南军节度使之印)证实了这一史实。
       按
       嘉州,古代地名。原指四川省眉山市,今指四川省乐山地区。北周宣帝大成元年(579),眉山改名为嘉州。《元和郡县图志》载:“按州境近汉之汉嘉旧县,因名焉。”
       1993版《邛崃县志.建置沿革》78p:“北宋时,邛州改为邛州临邛郡,初归四川路管辖……仁宗嘉佑四年(1059)改益州府路为成都府路,邛州临邛郡归其管辖。”
       又
       民国《邛崃县志.幽居寺古碑》195p:“明嘉靖十八年(1539)增设上川南道,领三州:眉州、雅州、邛州,八县、六卫,二司,开府邛州,建衙于兴贤街,有杨慎碑文可证……范钫则驻:邛州之上川南道。”

 楼主| 发表于 2023-7-12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宋邛州志.图经序》宋.宇文绍奕
       考释:凡丁
       山曰邛来;浸曰邛水;渊曰邛池;毛曰邛竹。
       东接大城,南通沈黎。越嶲之邦,后接秦塞。筰都之表,土産盐井。

       宇文绍奕:字卷臣,一作兖臣,宋成都双流人。以承议郎通判剑州。民间乏食,宇文绍奕:“亲行山谷,随时措置,皆有条理。曾为吏部郎,晚守临邛、广汉(汉州),有能名,后以谤黜,卒于家。有《临邛志》二十卷、补遗十卷(《宋史.艺文志》卷三)及《原隶》等。   
       (见《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图经序:宇文绍奕纂修的《南宋邛州志.地理志》之〈序〉。图经,附有图画﹑地图的书籍或地理志。

       山曰邛来:邛来山为北来之山,历史上邛人迁徙所经之山,今称:邛崃山脉。(详见唐.杜甫《西山.一》考释)
       民国《邛崃县志.卷首》:“邛者,山名也,水名也,部(族)名也,从邑(部首)工声。‘邛是卬,崃当作来。两字皆误于元人。’”
       民国初改称临邛县为:邛崃县。“邛来山”遂写作:邛崃山。
       民国《邛崃县志.山水志》84p:“古临邛之南百里而遥有三山,中为邛崃大山。邛崃大山至于今邛崃县南五里而近。”
       邛崃山标注在《川南第一桥图》(上南下北)的土地坡上
      
1689124873518.jpg
       按
       部族名也:邛人为古蜀国的族群之一,曾独立建:邛都国。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邛都国人迁到今西昌降为:邛都县。
       又
       古代称东方民族为:东夷。邛人为东夷的一支,乃黄帝之孙颛顼的支庶,逐渐从黄河中上游经甘粛进入四川地区;东夷的另一支,则顺长江进入蜀地。两支东夷人共同在今大邑县高山镇建立古蜀国,距今约4600年。
     《华阳国志.蜀志》开篇:“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地称天府,原曰华阳……四渎(沟渠)则汶江出其徼。故上圣则大禹生其乡,媾姻则黄帝婚其族……
       有周之世,限以秦巴,虽奉王职,不得与春秋盟会,君长莫同书轨。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
       《金文蜀字》
      
1689125049578.jpg
       按
       公元前1046年前后,邛人等部族共同参加了周武王伐纣,当推翻殷商后,中原地方建立起周王朝;蜀地则蚕丛称帝,出现三星堆的璀璨文明,传至末代蜀王杜宇号:望帝。
       杜宇晚年时,三星堆的蜀国划分成两派,杜宇将政权让位于会治水的鳖灵,即顺长江入蜀的一支,号:开明王。并将国都迁徙到今成都金沙遗址一带,区域“与巴同囿”。
       末代开明王由于贪得秦国许诺的美女和据说能“糞金”的石牛,派五丁力士修筑金牛道后,秦军顺金牛道入蜀灭掉开明王,开明王的太子带领一支后裔逃往今赿南。
       从黄河中上游经甘肃入蜀的东夷邛人—即黄帝之孙高阳的支庶。分布于古临邛地区,将都城建于今蒲江县西来镇东南的古城山上,称为:邛都国。与大邑高山古城隔邛江相望。
       邛都国的区域,包括今四川西部,云南、贵州和陕西西部以及甘粛、青海的南部。大禹时期即划为九州之一的梁州。
       清.光绪版《九州总图》供图:董伟
        
1689125221892.jpg
       所以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卷一沿革》34p载:“邛为古蜀国,《禹贡》梁州之域,商并梁于雍。周职方以梁合雍,其地为蜀国。慎靓王五年,秦惠王置蜀郡,地属之。秦始皇二十六年置临邛县,取邛来山以为名。”
       因邛都国的邛人,系从中原地方辗转入属,与中原联系密切,不仅带来先进的青铜器铸造和祭祀文化,还有自己的文字,即学者称的:巴蜀图语。后发展成:彝文。
       学者刘志一教授认为:“古彝文有九千年以上的悠久历史,如果加上它的草创时期,可能有一万年以上。”并称古彝文是“世界文字的始祖。”而保留至今的彝文文献中,其“字母一千八百四十。”
       彝族学者朱琚元亦认为:“彝族传统文字,与约九千年前的贾湖刻符之间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
       因而现代考古中,二里头文化的陶器上符号,用彝文能释读其内容。而今称的包括彝族人在内的少数民族,至今仍然保留着古代的服饰和生活习惯。
       《二里头遗址出土陶器上刻划符号表》网络图片
        
1689125329500.jpg

       《文献中的彝文》网络图片
        
1689125425286.jpg

       《早期青铜器上的象形文“邛”字》:右起分别表示:农耕、庆祝、祭祀。
        
1689125499818.jpg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九月中华书局《金文编》447p邛都国的青铜器及铭文中的邛字写法:(见中行)“邛,国名。经典作:江吊姬簋、邛君壶、邛季戈、孙吊师父壶。”
        
1688973709588.jpg
       蒲江文博《临溪县城遗址》文
       2016年9月,蒲江县发现战国晚期高等级大型船棺墓葬群。
       2017年2月8日,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外公布了这一考古成果。据介绍,此次考古共发现60座墓葬。在已经发掘的43座墓室中,共出土了300多件铜器、漆木器、陶器等珍贵文物。
       专家推测,这批墓葬极可能是蜀地最高权力机构派驻蒲江控制盐矿的高级官员们的家族墓地或聚落公共墓地。出土的11枚刻有神秘图案符号的“巴蜀印章”,将为解答古代蜀国是否拥有文字提供研究实物。此外,出土的“蜻蜓眼”(古代玻璃制品)饰品,也再度证明四川早已对外展开经贸和文化交流。
       《蒲江出土的部分巴蜀图语印章》网络图片
        
1688974291661.jpg
       按
       公元前316年,秦灭掉金沙人建的开明王朝后,暂时保留下邛都国,可能基于考虑邛都国的邛人,为五帝之一的颛顼支庶原因!(参见《华阳国志.蜀志》开篇)
       但是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邛都国人被迫迁到今西昌地区,降为:邛都县。
       见《汉源县建置沿革》:“秦并蜀,于笮地设吏治理……汉元鼎六年(前111),汉兵杀邛、笮等部首领后,于笮都设沈黎郡。”
       汉唐时期,邛都县人被称为“西南夷”,其姓氏逐渐汉化。明洪武年间,朱元璋还赐彝族人水西宣慰使霭翠为“安”姓,宁州的土司为“禄”姓。
       所以,今彝族人即邛人,原本夷族。1956年,毛泽东改“夷族”为:彝族。
       参见《百度图片》
        
1689125963105.jpg

       浸曰邛水:浸,液体渗入或渗出。
       广义的邛水:泛指今称的宝兴河、芦山河(又称玉溪河)、天全河,下入青衣江(东汉时名:平羌江。后称:雅河。)    再下游是沫水。史称“皇帝之子昌意”生于沫水边。颛顼帝时期,古邛人即生活在这一带地区,故名:邛水。
       司马迁《史记》:“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即少昊),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边);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旁),昌意娶蜀山氏,生子颛顼。”
     《水经注》:“青衣水出青衣县西蒙山,东与沫水合也,至犍为南安县入于江。”
       青衣县:今宝兴县的古称,因古羌人曾于此建:青衣国。东汉时被灭国。
狭义的邛水:指邛崃境内的火井江、白沫江和发源于大邑县西的䢺江。其中火井江、白沫江在齐口交汇称为南河,又在石灰包纳䢺江之水,笼统称为:邛水。

       渊曰邛池:指今西昌的邛海。

      《后汉书.西南夷列传》:“邛都夷者,武帝所开,以为:邛都县。无几地陷于淤泽,因名为:邛池。”
       毛曰邛竹:邛竹产于邛都国。《山海经》:“山出邛竹杖。”《蜀记》:“汉张骞奉使寻河源,得高节竹植于邛山,堪为杖。(参见前注)
       毛:多义之一,指地表植物。如形容土地贫瘠为“不毛之地。”

       东接大城,南通沈黎:1、邛州东接成都,南达汉源;2、古邛都国的疆界,东边接近蜀开明王的金沙王国,南边与筰都国接壤。(见“筰都”条注)
       大城:指成都。广汉“三星堆”人东迁始建,留下金沙遗址。任乃强《成都》文:“望帝杜宇新营过这座都城,所以取名成都,是取成功、成就、完成的意义。”
       沉黎:或作沈黎,在今四川汉源县北清溪镇北。
       越嶲之邦,后接秦塞:是说古临邛以西的越嶲,为古邛都国人居住的地方,北边则与秦塞接壤。
       秦塞:秦代所建的四座要塞,四周有山川险阻,古称:四塞之地。
       越嶲:今写作赿西。指西昌地区。《汉志》载:“越巂郡,武帝元鼎六年开,属益州。应劭曰:‘故邛都国也。’”
       蒲江文博《临溪县城遗址》文:
     “临溪县城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西来镇白马村12组。南北朝时期西魏恭帝二年(555)置临溪县。唐天宝末(756)在此置‘行嶲州’,大历四年(769年)正式设置嶲州,将邛州的临溪、蒲江两县划属嶲州41年。
       贞元十三年(797)唐军收复嶲州,嶲州迁回凉山州西昌市。太和三年(829)南诏军队攻占嶲州,太和四年(830)嶲州再度迁到‘行嶲州’,仍以蒲江、临溪隶嶲州。太和六年(832)始移嶲州于台登城(今凉山州喜德县泸沽镇)。”

       筰都之表:邛州在今汉源县以东。东为阳,阳为表。
       筰都:指今汉源县。“筰都夷”为古部族名。分布于今雅安和凉山地区。秦并蜀,于笮地设吏治理。汉武帝时置定笮县(今盐源县)。汉元鼎六年(前111),汉兵杀邛、笮等部首领后,于笮都设沈黎郡。(见《汉源县建置沿革》)
       晋常璩《华阳国志》:“定筰县筰,笮夷也。汶山曰夷;南中曰昆明;汉嘉、越巂曰筰;蜀曰邛。皆夷种也……”

       土産盐井:泛指邛州地方(包括火井县和蒲江县)的盐井,皆采用西汉卓王孙“水鞲法”鼓风冶铁原理发明的、抽取地下盐水的“卓筒井”技术。
       卓王孙:卓文君之父。推算生于西汉高帝时期(约前200),卒于汉武帝元鼎年间(约前110)。
       因汉文帝初年(约前179)始赐邓通铜山,年青的卓王孙方有机会与邓通合作铸钱;而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的年代,在汉武帝元狩时期(前122-115),当时卓文君已27岁;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则在汉武帝元鼎时期(前116-110),此时,卓王孙尚在。
       司马迁《史记》不单记述司马相如追求卓文君的《风求凰》故事,同时在〈佞臣列传〉中记载:汉文帝初年(约前180)赏赐邓通铜官山后,卓王孙将“铜官山麓(今十方堂一带)买为陶、铸之所”,不仅烧制陶器,还与邓通合伙铸造钱币,并且流通天下。
       卓王孙在冶铸铜、铁材质的五铢钱时,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将夏商以来用于铸造青铜器的人力鼓风机,改进为以水动力代替人力的水排,即《后汉书》记载的:水鞲鞴(音勾背,活塞的旧称)法。
       东汉.班固《后汉书》载:“水鞲法,此法唯蜀中铁冶用之。大略似盐井取水筒。”
       卓王孙还将“水鞲鞴”即风箱中的活塞原理,应用于开采深井盐水,即后世称的:卓氏筒井。简称:卓筒井。(并非竹筒井!)
       其工作原理:当取水筒入盐水层时,底部的活塞被盐水顶开,上提取水筒时,筒中的盐水压力自动关闭底部活塞。如同风箱,拉风时活塞自动打开,送风时活塞自动关闭。
       唐.虞世南《北堂书钞.益州记》载:“益州(按唐初火井县划属益州)有卓王孙井,旧时常于此井煮盐。”
       卓王孙因发明“水鞲鞴法”冶炼技术,成为汉代冶金行业最先进的鼻祖。故而在汉晋时期,现今十方堂便出现了:铁祖祠。
       晋.常璩《华阳国志》载:“临邛有铁祖庙祠,铸铁之家皆祠之。汉文帝以铁、铜赐侍郎邓通,通假卓王孙,岁取千疋,故王孙货巨万亿,则是卓之富,又借之于邓也。”
       卓王孙发明的“惟蜀中独用”的“水鞲鞴法”,其原理被应用于近代工业革命时期发明的蒸气机上,并且推广到火车、汽车、轮船、飞机等的制造。

       关于土産:包括工艺和土特产。其中的“工艺”应理解为如当今的发明和专利,比如西汉时期卓王孙首创的:卓氏筒井。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通使》:“各官无论出洋久暂,务将所办各局,以及地方风土、人情、国政、工艺、土产,随笔登记,回国进呈。”
       北宋《东坡志林》:“蜀去海逺,取盐于井,惟邛州蒲江县乃祥符中民王鸾所开,利入至厚。自庆厯、皇佑(1041-1053)以来,蜀始创筒井,用圜刀凿山如盌(碗)大,深者数十丈,以巨竹去节,牝牡相衔为井,以隔横入淡水,则咸泉自上。
       又以竹之差小者出入井中为桶,无底而窍其上,悬熟皮数寸,出入水中,气自呼吸而啓闭之,一筒致水数斗,凡筒井皆用机械,利之所在,人无不知。〈后汉书〉有:‘水鞲法,此法惟蜀中铁冶用之,大略似盐井取水筒。’”
       张行成曰:“邛之为郡,昔有四利:曰茶、曰盐、曰酒、曰铁。为之四者,他郡或有其一,或有其二,而吾邛独全。”
       张行成:字子饶。邛州人,南宋绍兴进士,乾道间为兵部郎中成都府路钤辖司干办公事。
       按
       文同曾三仕邛州,后任陵州(今仁寿)知州时,将“卓筒井”推广到陵州(下辖井研等县),又在担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时,将“卓筒井”技术传到陕西。
       清.乾隆时,陕西商人又将“卓筒井”工艺带到自贡。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正德末年(1521),嘉州(今乐山地区)开盐井偶得油水,可以照夜,其光加倍。沃之以水,则焰弥甚,扑之以灰则灭。近复开出数井,官司主之;此亦‘石油’,但出于井尔。”
       自贡《盐业博物馆介绍》:“卓筒井是世界钻探深井的始祖和活化石,是世界上唯一现存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活着的恐龙。”

     【概括】
       南宋邛州志《图经序》记载的是古邛州地理位置、疆域和周边历史概况,以及邛州的重要物产—筇竹,还有卓王孙的发明“卓氏筒井。”
       而《后汉书》中:“水鞲法,此法惟蜀中铁冶用之,大略似盐井取水筒”的发明人—西汉卓王孙当之无愧是:世界石油钻井之父!


 楼主| 发表于 2023-7-14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贺李微之兼李工侍二首》宋.岳珂
       考释:凡丁
       一、
       当时邛蜀起徵君,褒贬春秋赖洽闻。又见璧跗攽异数,要领金匮阐斯文。
       二、
       鱼凫西隔一隅地,龙马南来四世勋。陈古鉴今皆实迹,论思亟原张吾军。

       岳珂:(1183-1243) 字肃之,号亦斋,晚号倦翁。河南汤阴人,岳飞之孙,岳霖之子。南宋文学家,寓居今浙江嘉兴金佗坊。
       南宋宁宗时,岳珂以奉议郎 权发遣嘉兴军府兼管内劝农事,嘉泰末(1204)为承务郎 监镇江府户部大军仓。历光禄丞、司农寺主簿、军器监丞、司农寺丞。嘉定十年(1217)出知嘉兴。十二年,为承议郎、江南东路转运判官。十四年,除军器
监、淮东总领。宝庆三年(1227),为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兼制置使。
       岳珂所著甚多,大都翔实可信,可补史传之阙。其中书集《金佗粹编》为岳飞辩冤,是研究岳飞的重要资料。集有《棠湖诗稿》,收宫词100首,并于端平元年(1234)纂修《岳氏宗谱》。

       诗题考
       贺李微之兼李工侍:岳珂写诗祝贺 李微之以史学召,兼任工部侍郎。
       李秀岩,字微之。
       据南宋眉州人程公许(嘉定进士,历官著作郎、起居郎,后迁中书舍人,进礼部侍郎)的《送李微之以史學召》诗推知:李微之当时以史官兼工部侍郎。
       又据南宋.洪咨夔《送李微之粹成都》诗推知:李微之为成都人,西距古鱼凫城—即金沙遗址一隅之地。
       李微之粹成都:即李微之与其它文士在成都会聚。
       粹:同萃。齐全,集聚。

       诗考
       当时邛蜀起徵君:
       邛蜀:邛人建立的古蜀国,即邛都国。(参见《南宋邛州志.图经序》考释)
       徵君:汉语词汇。“征士”的尊称。
       一、通常指招募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国家。比如汉代被皇帝征召的士人称作:征君。
       二、召唤分布各地的君主重新掌控政权;
       三、出征的士兵。
       而岳珂引用的“徵君”典故,指公元前1046年前后,邛人、羌人、濮人等部族,共同参加了周武王伐纣,当推翻殷商后,中原地方建立起周王朝。蜀地则蚕丛称帝,出现邛都国和羌国、濮国等大小方国。
       据
       上古历史文献《尚书.牧誓》记载:“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与纣战于牧野,作《牧誓》。
       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以上参加武王伐纣战于牧野的八国中
       庸国:列于八国之首,建都上庸(今湖北省竹山县西南),公元前611年,为楚所灭。
       蜀国:位于四川盆地,东接庸国。公元前316年,被秦惠王派张仪、司马错所灭。
       羌国:位于甘肃东南部,南连蜀国,后纳入秦国领土。
       濮国:位于川东鄂西湘北交界处,战国末年(约前320年)发生楚濮之战,濮战败,退至川西南,即今川、黔、云交界处生息繁衍。
      【释者】
       退至四川西南的濮人,在今称的白沫江、火井江和䢺江上游定居,所以白沫江和火井江在古代称为:布濮水 或 濮布干水。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40p:“布濮水,州西八十里,自獠界发源,合火井江,会邛水,入岷江。”
       獠:即僚。泛指南方各少数民族。
       布:宣告;陈述。
       干:为象形字,始见于商代的甲骨文,通乾(音干)。自甲至癸为天干。《皇极经世》:十干,天也。十二支,地也。支干,配天地之用也。《皇极内篇》:十为干,十二为支。十干者。五行有阴阳也。十二支者,六气有刚柔也。
       根据夹关古镇向有“王殿”和“龙安”的地名,还有“白马太子庙”,南宋时还出土过瓦棺。分析濮国的国都可能在今夹关的王殿(民国时期改为:王店)。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临邛夹门镇山险处,得瓦棺长七尺,厚约二寸,与今木棺相同,但盖底相反,骨犹不坏。棺外置瓦器,皆极淳古,时靖康丙午岁(1126)也,李知几及见之。”
       宋.张方《临邛偶题》诗中“天台曲直卦文明”句,应是指濮人曾经在天台山卜筮复建濮国的卦象。
       按
       卜筮:用龟甲占卜叫卜;用蓍草占卜叫筮;合称卜筮。
        曲直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一,卦象意为坎为水,坤为地,水在地上流动,行动曲折而不直,寓意遇到困难时要“屈曲求伸”,不断前行。
       又
       民国《邛崃县志》135p:“王店白马太子庙……夷酋太子也,以寸土死难。”
       谭光前《临邛风物赋》:“人居王殿,俨如黄屋之尊。”其注:“王殿又名:龙安。今称王店。在夹关。”
       分析
       被楚国战败的濮人,之所以能在邛都国的地盘上立脚并复国,可能是濮人和邛人当初都共同参与了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后来又都得到武王赐与“君”的封号,两国关系不错,故前来投奔邛都国成为附属国。
       因为
       邛都国的国主在蚕丛时期,便僭赿君的封号自称为:蜀王。而濮国主一直称为:濮君。
       晋《华阳国志》载:“有周之世,限以秦巴,虽奉王职,不得与春秋盟会,君长莫同书轨。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者纵目,名:蚕丛。次曰:栢灌。次曰:鱼鳬……自开明而上至蚕丛,凡四千嵗。”
       王与君的区别:甲骨文“王”字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至尊至贵,普天之下皆为王土。
      《康熙字典》中的“君”字释义:“〈说文〉: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白虎通〉:君者,群也,群下归心也。〈书.大禹膜〉:又凡有地者皆曰君。”
       约二百年后的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当“汉兵杀邛、笮等部首领后”,濮人继而迁徙到现之四川、贵州、云南交界处,得以生息繁衍至今!
       见《汉源县建置沿革》:“秦并蜀,于笮地设吏治理……汉元鼎六年(前111),汉兵杀邛、笮等部首领后,于笮都设沈黎郡。”
      《华阳国志》:“越嶲郡会无(今四川会理县)为濮人居地,有濮人冢。”

       褒贬春秋赖洽闻:要评述历史,必须多闻博识。
       褒贬:评论好坏。
       春秋:《春秋》是我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包括《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所载古史语言极为简练,微言大义,暗含褒贬之意。
       洽闻:多闻博识。

       又见璧跗攽异数:南宋岳珂说,他见过宋代出土的“邛君”等不同材质的印章。
       璧跗:“璧跗琅钮”为印章的总称,“璧跗”为简称。大意为:在玉石的印座上镶嵌琉璃、珊瑚、青铜等材质的印钮,用以区别等级。
       其中
       壁,指玉石。
       跗,为印的座。有方形、圆形、三角锥形、山形、馒头形、虎形、羊形、兽形等。
       琅,指琉璃(古代玻璃)、珊瑚之類。
       钮,即印钮。
       攽异数:按照分封等级,颁发不同材质和形体的印信。
       颁,颁发。异数:等级程度不一的特殊礼遇。
       按
       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军推翻殷纣王的统治建立周王朝,周武王以“天子”名义,分别制作了一批玉石、青铜、珊瑚、玻璃材质的印章。按族群和功勋大小分成若干等级,分别颁发给各部族有功首领和王公贵戚,而且世代传袭。
       辅证材料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九月中华书局出版的《金文编》447p所收载青铜器铭文:“邛君壶、邛季戈、孙吊师父壶、江吊姬”,能补证上述历史。
       参见中华书局《金文编》447p中行
        
1689307030752.jpg
       其中
       邛君壶:应是始称王以前的蚕丛,为自己制作的青铜酒器。
       邛季戈:应是蚕丛的最小兄弟使用过的兵器。因古代以伯、仲、叔、季排行,季是同辈中年龄最小的。
       孙吊师父壶:应是第三代蜀国太子的老师死后制作的礼器。
       师父:即师傅。古代专指帝王之师,即太师和太傅的统称。
       江吊姬匮:为在邛江边追悼亡故的邛君之妻而制作的青铜匣。
       江:指邛江。今称:南河。
       吊:追悼死者。
       姬:1、指上古时期的一种姓氏。周人为姬姓。2、指天子或宗室之女。3、指君王之妻或妾。
       匮:《说文解字》:“匮,匣也,从匚,贵声。

       要领金匮阐斯文:宋代出土的,由周天子颁给邛君和濮君的印章,皆收藏在青铜盒中,足以阐释那段中国历史。
       要领:要点,关键。
       金匮:金属盒子。用于存放贵重的、或具有纪念意义的东西。
       阐斯文:阐,阐明、阐释。
       斯文:泛指文化。

       鱼凫西隔一隅地:鱼凫城西距李微之的家仅一隅之地。
       鱼凫城—指今成都金沙遗址。广汉三星堆人的一支—开明王东迁至此,公元前315年,张若在鱼凫城一带新筑成都城。
       任乃强《成都》文:“望帝杜宇新营过这座都城,所以取名成都,是取成功、成就、完成的意义。”
       位于成都市郫都区的:望丛祠。是纪念望帝杜宇和丛帝的陵冢。1991年,被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望丛祠》
        
1689307264585.jpg

       龙马南来四世勋:岳珂说,李微之祖上跟随康王赵构南渡,因建立南宋(是为宋高宗)有功,到李微之的时候已授勋四代。
       龙马南来:历史典故。
       辛弃疾《南渡录》:靖康之变后的1127年,“康王赵构质于金,与金太子同射。康王三矢俱中,金人以为此必拣选宗室之长于武艺者冒名为之,留之无益,遣还。康王得脱,奔窜疲困,假寐于崔府君庙中,梦神人曰:‘金人追及,速去之。已备马于门首。’康王惊觉,马已在侧,跃马南驰。既渡河而马不复动,下视之,则泥马也。”
       勋,特殊的功劳。

       陈古鉴今皆实迹,论思亟原张吾军:上述商周史和遗迹、遗物,汉朝和唐朝的皇帝与学士、臣子,早就大声讨论过!
陈古鉴今:陈列古史,以鉴当今。
       论思:特指皇帝与学士、臣子讨论学问。出处汉.班固《两都赋》序:“朝夕论思,日月献纳。”
       亟:金文表示说话和喊叫。
       原:最初的和开始的论思。
       张吾军:谓壮大自己的声势。
       出处《左传.桓公六年》:“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
       按
      《两都赋》指汉.班张的《两都赋》,唐文宗太和年间,唐皇室李庾的《西都赋》和《东都赋》直接继续班张,写长安与洛阳,都涉及商周史。
       又
       晋《华阳国志》载:“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喾。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地称天府,原曰:华阳。”
       华阳国:即古蜀国,因古蜀国的北界至今陕西省华山以南,故名。古人谓“山之南为阳;水之北为阴。”
       另外
       䢺水发源于今大邑县境内之凤凰山,其流域曾经孕育出一个羌人建的古䢺国,国都在今䢺坝。秦始皇时,自愿依附于秦,降国为镇,今称:䢺江镇。
       参见《网络图片》
         1689307502136.jpg


 楼主| 发表于 2023-7-15 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赴荥经即事》明.范钫
       考释:凡丁
       昨向金鸡驰驿路,又循铁水问泸津。
       口音纠葛应犹昩,魋结文翁尚未训。
       瓦屋四时云似幕,天全三伏雪如银。

       范钫:今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人。明代藏书楼藏“天—阁”主人范钦的侄儿,明万历二十三年乙未(1595)进士,万历三十七年(1609)任邛州佥事,分领建昌兵备道。
       邛州佥事:正四品。相当于建昌兵备道副指挥使。
       建昌:又称建昌卫,今称西昌市。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开邛都国而置越嶲郡,治所在邛都县—现今西昌东南。辖境相当今云南丽江及绥江两县间金沙江以东,和四川木里、石棉、甘洛、雷波以南地区。梁置巂州。隋唐时两度恢复越巂郡旧称。唐懿宗时改叫:建昌府、建昌郡。元朝设置建昌路。
       兵备道:明朝在边疆及各省要冲地区设置的整饬兵备的按察司分道。分理辖区军务,监督地方军队,管理地方兵马、钱粮和屯田,维持地方治安等。
       明代兵备道设在兴贤街的:都官祠。

       诗题
       再赴荥经即事:邛州佥事范钫,再一次去建昌兵备道管辖的荥经地方办事。
       即事:马上要办的事情。

       诗考
       昨向金鸡驰驿路,又循铁水问泸津:昨天经过雅安的金鸡驿路,顺着金沙江的支流—铁水,寻找诸葛亮当年五月渡泸的津渡—泸津。
       现代人研究,诸葛亮“五月渡泸”的“泸水”在今攀枝花市境内的泸津,说明范钫此行目的地是今攀枝花地区。
       金鸡驿:金鸡关以南至云南的驿道。
       金鸡关:在雅安雨城区东,护卫通往西藏、云南的交通要道,现今关城不复。
       铁水:攀枝花多铁矿,现代释义“铁水”为含铁离子较高的热矿泉水。
       泸津:《水经注.卷三十六.金沙江》:“又东北至犍为,朱提县西为泸江水,有泸津,东去县(堂琅县)八十里,水广六七百步,深十数丈,多瘴气,鲜有行者。”

       口音纠葛应犹昩,魋结文翁尚未训:攀枝花当地人是邛都国人的后裔,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范钫与之交流感到困难和纠结。对于邛人保留的古老服饰和生活习俗,范钫却认为是他们未曾受到过文翁的启蒙教育。
       文翁:(前156-前101),名党,字仲翁,今安徽舒城县人,西汉教育家。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时,兴教育、举贤能、修水利,政绩卓著。班固《汉书》:“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文翁在蜀郡首创的官学措施:1、派骨干到京师学习儒家经典和法律政令作为教材;2、免除入学者徭役;3、优秀者推举为郡县官吏。
       口音:地方语言特征的话音。
       纠葛:如藤蔓缠绕一般纠结。
       犹昩:还愚蠢而不明事理。
       魋结:又写作椎髻。“椎髻箕踞”为成语,范钫借以形容当时的邛人头上无冠,只绾一个锥形的发髻,两腿像八字形分开席地而坐。
       颜师古注:“结读曰髻,一撮之髻,其形如椎。”
       文翁尚未训:范钫认为当地的邛人先祖,未接受过西汉教育家—文翁的启蒙教育。
       然而
       范钫有所不知,唐代人称的“建昌夷”即古邛都国人。汉武帝元鼎六年(111)从临邛地方迁至后来称的建昌地方,当地民族即今称的彝族人。
       保留至今的彝文文献中其“字母一千八百四十。”学者刘志一教授认为:“古彝文有九千年以上的悠久历史,如果加上它的草创时期,可能有一万年以上。”并称古彝文是“世界文字的始祖。”
       彝族学者朱琚元亦认为:“彝族传统文字,与约九千年前的贾湖刻符之间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
     (参见《南宋邛州志.图经序》考释)

       瓦屋四时云似幕,天全三伏雪如银:范钫途中望见瓦屋山顶云遮雾绕,天全县的山岭夏季也白雪皑皑。
       瓦屋:指今眉山市洪雅县的瓦屋山。最高海拔2830米,为中国最高、最大的“方山”。有“人间天台”之说。
       天全:今雅安市天全县,东与芦山县和邛崃市的夹关、天台接壤,南连荥经县,西接泸定县、康定市,北邻宝兴县。

       释者:
       根据诗意,明代的建昌兵备管辖范围涵盖今称的:眉山市、雅安市、西昌市 以及 攀枝花市。

 楼主| 发表于 2023-7-16 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补释末联:
       荒尘到处增新怅,独有圆辉是故人:此行程虽然新添许多惆怅,但是月亮理解我的心。
       荒尘:旅程中的范钫自比为荒野一尘 。
       新怅:新的惆怅。
       圆辉:十五的月亮。
       全诗
       昨向金鸡驰驿路,又循铁水问泸津。
       口音纠葛应犹昩,魋结文翁尚未训。
       瓦屋四时云似幕,天全三伏雪如银。
       荒尘到处增新怅,独有圆辉是故人。

 楼主| 发表于 2023-7-16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中曲.其八》明.夏缁
       考释:凡丁
       蒟酱唐蒙亦漫传,邛西曾不到张骞。
       柔花渍白夷桐布,巨节刳青濮竹船。

       夏缁:字幼青,号雪子,浙江嘉善县人,天启间诸生(取得入国子监读书资格的学生),刻有《西泠集》、《维摩集》、《孤望集》和《滇景系诗》。

       诗题
       南中曲:夏缁描写南中地方景物的诗歌,共八首,此为之八。
       狭义的南中指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为三国蜀汉的一部分,因在巴、蜀之南,故名;广义的南中泛指南方地区。《魏书.李寿传》:“封建宁王,以南中十二郡为建宁国。”
       根据诗意,夏缁描写的是狭义南中的景物。

       诗考
       蒟酱唐蒙亦漫传,邛西曾不到张骞:张骞到过印度,唐蒙修过夜郎道,这些大家都知道,但是张骞没有到过临邛以西的地方,更稀奇的东西他没见过。
       按
       张骞在印度看见古蜀国的特产:蒟酱、邛竹杖和细麻布,是不争的事实,西汉唐蒙修筑夜郎道更是大众所知。又虽然张骞奉汉武帝之命追溯长江源头时,发现邛竹原产地在今大邑县的高山镇,但是他只到过临邛以东现大邑、崇州以及以北地方,而临邛以西地方更稀奇的东西他可没有见过!
       (参见《送宋寺丞通判邛州》相关考释)
       蒟(音举)酱:调味品。以蒌叶及其果实加工成,有辣味。
       唐蒙: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出使南粤时,获悉蜀地所产枸酱在夜郎地方出售,遂上疏议开通夜郎道,被武帝授为中郎将后置犍为郡,并发巴蜀卒修通“夜郎道”,成为“南方丝绸之路”之一条的开拓者。
       漫传:如大水漫流一般随处传说。
       邛西:古临邛 或 邛州以西的地方。
       曾不到:未曾到过。
       张骞:汉武帝时凿空西域的使者。当时他在今巴基斯坦和印度地方市场上,看到“匹值十千”的临邛土产细葛布,以及邛竹杖与蜀地产的蒟酱,说明南方丝绸之路早于北方丝绸之路。考古学家认为:南方丝绸之路在商周的古蜀时期便已开通。
       葛布:用苎麻纺织出的细麻布。无论古代还是现代,皆是高档服装面料。1958前,苎麻作为经济作物,曾在邛崃地方广种。

       柔花渍白夷桐布:临邛以西地方有一种特产叫“夷桐布”,是夷人(今称彝族)用梧桐花细毛织成的;
       柔花:花柔似纱的一种植物,产于云南。
       渍白:用水浸泡变白。
       夷桐布: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永昌郡》:“永昌郡,古哀牢国……有梧桐木,其华(通花)柔如丝,民绩以为布,幅广五尺,洁白不受污,俗名曰桐华布,以覆亡人,然后服之及卖与人。”

       巨节刳青濮竹船:临邛以西地方还有濮人用竹片编的船。
       巨节:巨大的竹子。指竹类中的慈竹,适宜盖房、竹编和造纸等。
       刳青:剖开竹子取表层青篾片。
       刳(音枯):意为剖开。
       濮竹船,古濮人发明的渡河用具—剖开竹子取表层青篾片编成后涂以桐油,今越南湄公河上的渔民仍在使用。
       《现代越南渔民的濮竹船》(网络图片)
      
1689464721162.jpg
       按
       古濮人来自川东鄂西湘北交界处,被楚国战败后迁徙至古临邛以西地区复国,与邛、笮等民族合称“西南夷”。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因“汉兵杀邛、笮等部首领”,濮人继而迁徙到现之四川、贵州、云南交界处,得以生息繁衍至今!
       晋.常璩《华阳国志》:“定筰县(今汉源县)筰(通笮),笮夷也。汶山曰夷;南中曰昆明;汉嘉、越巂曰筰;蜀曰邛。皆夷种也……”
       (参见《贺李微之兼李工侍二首》考释)
       战国末期,邛崃以西地方还出现了用竹、藤编结的索桥:称为笮桥。应是濮人或笮人的发明。
       按
       笮桥古称:絙(音梗)桥。又称:竹索桥。常建于悬崖峡谷、急流险滩处。据考,在战国末期即已开始建造和运用,为中国首创。现西南地区仍可见到明、清所建的笮桥。
       从古诗中发现,在今邛崃的夹关、平乐、火井,还有城西喻坎的西河上,都曾经有过笮桥或竹桥的地名。
       清.马维翰《无题.一》诗句:“救灾驰急递,问俗过临邛。略徇浮江笮,疏篱种海棕。”
       宋.顿起《元符二年二月七日按部过邛州火井县三友堂小酌》诗句:“细云散岩色,细迳度危筰。”
       2007版《平乐镇志.古桥》640p载:“笮索桥,位于下坝马留村不远处的沙坪子,始建于清代,民国时期毁损。用篾青皮或籐条扭成粗大索,缚在溪河两岸的溜桩或树干上,索上穿以木筒,筒上系绳,过河时将绳捆在身上,扶筒溜索即可往来于两岸。
       而竹索桥则是河面设竹笼装石,成羊圈形桥墩,再用上好竹篾编绳,多绳绞结为拳头粗一束,再将若干束平行设置水面,上面舖设板条,两边悬以绳索充作栏杆即成索桥。
       此种建桥方式,在平乐深有渊源。镇人徐钟勋《下坝赋》中有‘瑞楸云溪笼胜景,索桥平直达茶畇’句,所指即是沙坪子的竹索桥。”
       《清.嘉庆八年(1803)建的灌县安澜笮桥(即夫妻桥)》(网络图片)
         1689417221788.jpg


 楼主| 发表于 2023-7-18 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望雪山》清.高其倬
       考释:凡丁
       蜀山峍屼皆参天,雪山高压群山巅。剑岭巫峡总培塿,青城峨岫差随肩。
       禹迹不到失搜纪,遂使岳镇居崇班。五丁有力不敢凿,胚浑元气无雕镌。
       到今尚存太始雪,盛夏早似初冬寒。我来成都苦卑湿,每遇高爽心安便。
       入秋十日九阴雨,侧身西望空长叹。忽然金风扫霾翳,半空横转兜罗绵。
       素云一段落天外,白头卓立罗烟鬟。天门玉龙露寒鬣,海风吹水排银澜。
       数百里外一举首,爽气已到须眉间。竖指数峰插霄汉,如坐井底窥星躔。
      压覆常忧坤轴折,回旋怕触曦车翻。高鸟之翔不敢度,往来或似飞空仙。
       此外茫茫复何有,蜂屯蚁聚丛生番。乃知造物有深意,区界夷夏分中边。
       刀州刺史真好事,欲通天险招呼韩。橐驼载布马载粟,罗致火罽收冰蚕。
       去年行台留陆贾,今年绝塞归张骞。似闻西方诸部落,稽首请事天可汗。
       蜀人弱脆蛮顽奸,畏之不啻雀见鹯。况复此曹不耕织,毳衣肉食劳县官。
       安得天生巨灵手,擘山为塞邛郲关。

       高其倬(音桌):(1676-1738)字章之,号美沼、种筠,辽宁铁岭人,隶汉军镶黄旗。在堂兄弟中排行十六,人称:高十六。康熙三十三年(1695)十九岁中三甲第八十九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迁内阁学士,授检讨。历任四川乡试正考官、右中允、山西学政、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历云贵总督、闽浙总督、两江总督、江苏巡抚等职,在云贵总督任上,主要贡献是推行“改土归流”。官至工部尚书,卒谥:文良。有奏疏及《味和堂诗集》存世。

       诗题
      《望雪山》诗,为高其倬封为封疆大吏—云贵总督后,经过邛州赴任时,望见高压群山的“西岭雪山”即:临邛八景之一的《崃岭朝云》景象有感而作。
       此“西岭雪山”,还曾纪录在唐.杜甫安史之乱后,在邛崃生活两年时间内所作的《绝句》诗中: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参见唐.杜甫《绝句》诗考释)
       《高其倬和杜甫所望的雪山(西岭雪山)》拍摄地方:邛崃南桥  摄影:叶时亮
        
1689632520801.jpg
       临邛八景中的《崃岭朝云》:每年农历三至八月,当太阳光直射到北回归线区域时,每于晴朗天空的晨曦晖映下,邛崃西部山中出现雪山上云蒸霞蔚的景象,称为:崃岭朝云。

       诗考
       蜀山峍屼皆参天,雪山高压群山巅:西蜀的山峰皆奇特高耸,其中今称的“四姑娘山”主峰海拔6250米,是邛崃山脉的最高峰,山顶终年积雪。
       峍屼(音陆兀):意高耸,引申为奇特。
       剑岭巫峡总培塿,青城峨岫差随肩:剑门关和巫峡的山与雪山相比只能算小土丘;而青城山和峨嵋山的最高峰,不到四姑娘山的肩部。
       培塿:小土丘。
       岫:文言文中指山峰。
       禹迹不到失搜纪,遂使岳镇居崇班:《搜神记》中没看到大禹到过雪山的记载。而我这个内殿崇班在封为封疆大吏—云贵总督后,却经过雪山。
       岳镇:多义之一,指封疆大吏。
       崇班:官名。即内殿崇班,宋代武臣阶官。
       五丁有力不敢凿,胚浑元气无雕镌:传说中的五丁力士虽然开凿过金牛道,但是不敢开凿雪山,所以,邛崃山的西岭    仍然保留着盘古开天辟地时的模样。
       五丁:在蜀开明王朝时,负担劳役的人民被称为五丁或五丁力士。后传说五个力士开凿了金牛道。
       胚浑元气:传说中盘古开天劈地时的景象。
       胚浑: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的景象。《文选·郭璞》:“类肧浑之未凝,象太极之构天。”李善注:“言云气杳冥,似肧胎浑混,尚未凝结。”
       到今尚存太始雪,盛夏早似初冬寒:如今雪山上的雪还是上古时候留下的,夏天也像冬天一样寒冷。
       太始雪:盘古开天辟地时下的雪。
       太始:中国历史上曾用于年号,第一个使用太始年号的是汉武帝。
       我来成都苦卑湿,每遇高爽心安便:成都地区低洼而气候潮湿,天晴时方才觉得舒适。
       卑湿:地势低洼而潮湿。
       入秋十日九阴雨,侧身西望空长叹:入秋后阴雨连绵,因看不见雪山而叹息。
       忽然金风扫霾翳,半空横转兜罗绵:天晴后天空又出现了白色的云团,形成临邛八景之一的《崃岭朝云》景象,好像天空横着一幅罗锦。
       金风:秋风。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一年四季,风各有名:春天为和风,夏天为薰风,秋天为金风,冬天为朔风。和、薰、金、朔四样风配着四时。”
       霾翳(音埋以):空气晦暝昏暗。
       兜罗锦:用“兜罗树”上絮状棉编织而成,即“夷桐布”。(参见《南中曲.其八》相关考释)
       素云一段落天外,白头卓立罗烟鬟:形容《崃岭朝云》景观,其中“白头卓立”指雪山。
       天门玉龙露寒鬣,海风吹水排银澜:天门山和玉龙山露出真像;邛海和泸沽湖等泛起银白色的水浪。
       鬣:指狮子等颈上的长毛以及鱼颔旁的小鳍。
       数百里外一举首,爽气已到须眉间:虽然距离雪山还有数百里路,但已感受到了凉爽之气。
       爽气:凉爽之气。
       竖指数峰插霄汉,如坐井底窥星躔:周围都是竖直的山峰,人在其中好像坐井观天。
       星躔(音蚕):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次。
       压覆常忧坤轴折,回旋怕触曦车翻:让人担心积雪越来越厚,会将地球的轴心压断。又担心山峰过高将太阳碰倒。
       坤轴:古人想象中的地轴。
       曦车:羲和所驾之车。指太阳。
       高鸟之翔不敢度,往来或似飞空仙:连雄鹰也不敢飞越雪山,只好在半空盘旋。
       此外茫茫复何有,蜂屯蚁聚丛生番:在广阔的川西地方,各少数民族分别聚居。
       茫茫:广大而辽阔。
       蜂屯蚁聚:成语,成群的人聚集在一处。
       番:西方边境各少数民族。
       乃知造物有深意,区界夷夏分中边:作为封疆大吏—云贵总督的高其倬,此刻方才领悟造物主的用意,原来临邛的地理位置如此重要!!!
       乃知:方知。
       深意:深微的用意。
       造物:指创造万物的神力。
       区界夷夏:古临邛介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之间,唐代时称为:边关(见前注)。
       夷夏:夷,指少数民族地区;夏,指中原和内地。
       刀州刺史真好事,欲通天险招呼韩:成都的监郡御史真是爱管闲事,吩咐将与西南少数民族修好的任务交给我这样的文人去做。
       刀州刺史:即益州刺史,又称监郡御史,任监察之职。《晋书.王浚列传》:“浚夜梦悬三刀于卧屋梁上,须臾又益一刀,浚惊觉,意甚恶之。主簿李毅再拜贺曰:‘三刀为州字,又益一者,明府其临益州乎?’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果迁浚为益州刺史。”
       招呼:吩咐、通知。
       韩:指唐代文学家韩愈,借比文人。
       橐驼载布马载粟,罗致火罽收冰蚕:将各种物资车载马驮地运送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去支边。
       橐驼:指骆驼。橐,音驼。
       罗致:指搜罗、收购各种物资。
       火罽(音几):用毛做成的保暖物。
       冰蚕: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蚕,此处指丝绸。
       去年行台留陆贾,今年绝塞归张骞:高其倬身为云贵总督,推行“改土归流”的国策责任重大,故自比出使的陆贾和张骞。
       行台:行御史台的简称。代表中央的地方政务机构,自成行政系统,执掌行政,军事及监察权。
       陆贾:(前240—前170)楚国人。西汉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刘邦和文帝时,两次出使南越,说服赵佗臣服汉朝。
       绝塞:度越边塞或极远的边塞地区。
       张骞:汉代杰出的外交家、凿空西域的开拓者。
       似闻西方诸部落,稽首请事天可汗:听说西南少数民族有归顺大清的意思。
       天可汗:唐代西北各族君长对唐太宗的尊称。此处指雍正皇帝。
       蜀人弱脆蛮顽奸,畏之不啻雀见鹯:过去,西南少数民族常攻打邛来关,蜀人像麻雀见到老鹰般四散逃亡,故而应当出使修好。
       蛮顽奸:高其倬眼中的西南少数民族。
       不啻(音嗤):不亚于:无异于。      

       鹯(音沾):古书上说的一种猛禽,似鹞鹰。
       况复此曹不耕织,毳衣肉食劳县官:何况这些地方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落后,人们主要以打猎为生,因而管理该地的县官很费力。
       毳(音翠)衣:毛皮做的衣服。
       劳:本义是费力、劳苦。
       安得天生巨灵手,擘山为塞邛郲关:用什么方法才能把守好“邛郲关”啊?此时的高其倬在思考如何推行“改土归流”的国策,疏导少数民族与汉族间的冲突。
       安得:怎么才能求得?
       巨灵擘山:神话传说。
       华山与首阳山原先相连,—次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上,南极仙翁—太白金星因孙大圣的玩笑话,笑倒了半盏玉浆,霎时间,一条大河自西向东而来,华山脚下顿时一片汪洋。
       主宰西土白帝的少昊请求玉帝派人治水,玉帝遂派巨灵神—秦洪海去治理水患。秦洪海腰阔十围,行如猿猱,他登上华山峰头察看好地形后,手托华山石壁,脚蹬首阳山的山根,大吼一声,两山开裂,洪水从两山之间奔腾东流,被淹没的田地重新露出水面。
      【按】
       邛郲关:古人一般都写作:邛来关。近现代写作:邛崃关。而北方人高其倬的诗,却将“来”写作“郲”,应当有他的考证依据。
       今查
       郲,音来。亦作莱。古国名。中国春秋时属郑,被齐所灭。在今河南省荥阳县的东厘城旧址。
       郲,又为古地名,在今山东省龙口市莱子城一带。可为今人对“东夷邛人”的迁徙和邛来山、邛崃山地名的演变,提供研究参考。


 楼主| 发表于 2023-7-19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登使院阁感怀用杜工部秋兴八首韵.之六》清.马维翰
       考释:凡丁
       直从楚尾忆吴头,文笔参差写素秋。蒲顿疆分夷汉域,盘陀还起古今愁。
       自趋画省厅间鹤,永诀晴湾海上鸥。风义平生依惆怅,几曾梦隐过刀州。
       自注:丕光、元文相继长逝,纬旅一集,好友略尽矣。

       马维翰:(1693-1740)字默临,又字墨麟,号侣仙,浙江海盐人。康熙六十年进士。雍正六年(1728)命赴四川清丈田亩,同行者四人,时年35岁的马维翰分赴建昌(今西昌)道属(含临邛),逾年事竣。期间计留诗22首,成为现代邛崃人认识和研究清初邛州地方历史的重要佐证。

       注考
       纬旅一集:马维翰出仕是“命赴四川清丈田亩”,他的家乡浙江海盐与四川邛州在地球同一纬度内。
纬旅:纬度旅游。
       一集:一个故事或者一段情节。

       诗考
       直从楚尾忆吴头,文笔参差写素秋:马维翰从回想吴楚春秋历史开始,探索起临邛县的来龙去脉,发现临邛历史记载不一致。
       吴头楚尾:指今江西省北部地区。处于吴地长江的上游,楚地长江的下游。春秋时是吴、楚两国交界的地方,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反复在此地争夺拉锯。
       文笔参差:文字记载不一致,不一样。
       清.康熙《邛州志.沿革》34p:“《尚书.禹贡》载,邛为古蜀国,《禹贡》梁州之域,商并梁于雍,周职方以梁合雍,其地为蜀国。慎靓王五年(前315),秦惠王置蜀郡,地属之。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临邛县,取邛崃山以为名。”
       宁缃(民国志书局局长兼总纂)在民国《邛崃县志.卷首》14p中问道:“邛州、邛都疆界边卫,谁考究哉?邛山、邛水,谁发明哉?”继而在《序例》18p中指出:“邛者,山名也,水名也,部名也,从邑(部首)工声。‘邛’是‘卬’字,‘崃’当作‘来’。两字皆误于元人,明与清朝沿误……元人废郡县,专用军镇之名,不知临邛之义,清亦然。遂使古邛、巴邛、邛江—即贵州邛江县与临邛埋没,而独存邛州,又讹为‘卬州’。”
       按
       卬,音昂。同“昂”。卬拼音:yǎng;邛拼音:qióng。
       由于元朝统治者为蒙古人,因不识汉文字又不懂汉文化,弄不清楚“邛人”和“邛来山”名的来历,错将“卬”字当成“邛字”,又想当然地把“来”字加上“山”旁,从而写成“卬崃”、“卬州”和“卬崃山”,整整误导了元、明两朝文化人将邛州错作“卬州”的典籍记载,从而谬种流传盛广。直到撰写清.康熙《直隶邛州志》时,方才将“卬州”还原成:邛州。
       又
       查贵州邛江县:北宋政和八年(1118)置,属思州。治所在今贵州三穗县西南。宣和四年(1122)废。南宋绍兴二年(1132)复置,元改定安县。后复名邛水县。明洪武五年(1372)改置邛水长官司。1913年复置邛水县,属贵州镇远道。1923年直属贵州省。1926年改名灵山县。1928年改名三穗县。
       再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所置的“临邛县”含义有三:1、临近古蜀人建的邛都国;2、临近邛来山;3、甲骨文的“临”字,通“监”字和篆书“盐”字。
       含义之一:秦惠王所设临邛县,临近邛来山 或者 邛都国。
       含义之二:为监视邛人活动所设。据记载,秦灭蜀后保留下一支王室并封为侯国—即邛都国。邛都国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方才迁到西昌降为:邛都县。
      《说文解字》:“临,监临也;从卧、品声。”
      《广韵》:“临,莅也;大也;监也。”
       含义之三:古临邛地方盛产盐,原先的火井县和蒲江盐井沟为集中产盐区,故“临邛”又可读作:盐邛。古代行成的运盐之道—临邛盐道(火井-夹关-名山-荥经),在西汉王莽时改称“严道”,意为:严治之道。
      【注】
       以上论点不是释者提出,上代邛崃文人早已著文发表于早期的《邛崃经纬》之中!
       附
       《金文“临”字(西周大盂鼎)》(网络图片)
      
1689725478394.jpg
       《甲骨文“临”字》(网络图片)
         
1689500764161.jpg
       【按】甲骨文和金文的“临”字,可理解为:盐工正在观察“煮盐盔形陶器”内盐水的结晶程度。故“临”字又通“盐”字。
        《商周煮盐盔形陶器》(网络图片)
        
1689583369659.jpg
       盔形器:口径18.5厘米,厚2厘米—2.5厘米,高25.5厘米,山东东营广饶南河崖遗址出土。
     “煮海为盐”是在神农时代。《说文解字》载:“盐,咸也。从卤,监声。古者宿沙,初作煮海盐,风盐(晒海水为盐)之属,皆从盐。”
       成书于先秦时期的《世本》记载:“夙沙氏始煮海为盐。夙沙,黄帝之臣。始以海水煎以成盐,其有青、黄、白、黑、紫五样,盐之作,自从始。”
       相传神农时期,山东渤海莱州湾南岸一带住着一个原始部落,首领名叫夙沙。有一天,夙沙打了半陶罐海水放到火上准备煮鱼吃。一头野猪突然从他面前飞奔而过,夙沙氏拔腿就追,等他扛着野猪回来的时候,罐里的水快熬干了,罐底留下一层白白的细末。他用手指沾了一点尝尝,味道又咸又鲜,于是用烤熟的猪肉沾着吃,感觉味道更加鲜美。
       从此,夙沙带领部落的人们用海水熬制盐,再用盐换取兽皮、猪羊等,夙沙因之被认为是煮海成盐的鼻祖。《中国盐政史》谓:“世界盐业莫先于中国,中国盐业发源,最古在昔神农时代夙沙初作煮海为盐,号称:盐宗。”
     (以上引自《刘志钧说瓷|从西周陶器“盔形器”了解“盐”来源的传说》)

       蒲顿疆分夷汉域:蒲江河汇入今邛崃市回龙镇南河段的河口,在南北朝梁武帝时期曾立栅为城,称为:蒲口顿。
       清.嘉庆《邛州志.古迹》113p:“《元和志》梁益州刺史萧范于蒲水口立栅为城,以备生獠,名为:蒲口顿。武陵王于蒲口顿改置邛州,南接邛崃山,因以为名。后魏置依政县……”
       生獠:南朝人对未入州城定居的夷人的蔑称。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夷,我国古代称东方的民族。”
       而古籍中将从东方迁徙自西南地方的夷人,称为:西南夷。或者:邛人。邛人迁徙所经之山称为:邛来山。
       清.康熙《邛州志.山川》39p载:“邛来山,州治南八里,派自沉、黎(汉源、荥经),直走千里,至州环抱为镇。”
       引用蒲江文博宣传
       1、《临溪县城遗址》
     “临溪县城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西来镇白马村12组。南北朝时期西魏恭帝二年(555年)置临溪县。唐天宝末(756年)在此置“行嶲州”,大历四年(769年)正式设置嶲州,将邛州临溪、蒲江两县划属嶲州41年。
       贞元十三年(797年)唐军收复嶲州,嶲州迁回凉山州西昌市。太和三年(829年)南诏军队攻占嶲州,太和四年(830年)嶲州再度迁此,仍“以蒲江、临溪隶嶲州”。太和六年(832年),始移嶲州于台登城(凉山州喜德县泸沽镇)。”
       2、《2016年9月蒲江县发现战国晚期高等级大型船棺墓葬群》
       2017年2月8日,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外公布了这一考古成果。据介绍,此次考古共发现60座墓葬。在已经发掘的43座墓室中,共出土了300多件铜器、漆木器、陶器等珍贵文物。
       专家推测,这批墓葬极可能是蜀地最高权力机构派驻蒲江控制盐矿的高级官员们的家族墓地或聚落公共墓地。出土的11枚刻有神秘图案符号的“巴蜀印章”,将为解答古代蜀国是否拥有文字提供研究实物。此外,出土的“蜻蜓眼”饰品,也再度证明四川早已对外展开经贸和文化交流。
       《蒲江出土的部分巴蜀图语印章》网络图片
      
1689725379808.jpg
       又
       据沐川《夷太平暨安人安氏墓志铭》载:“夷之先,鱼凫支子,割封沐川。秦并蜀,绝弗通。以汉唐,惟羁縻,以贵种自居其地。”
       再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山川》39p:“古城山,州治南七里……邛来山,州治南八里,派自沈、黎(汉源、荥经)之地,直走千里,至州环抱为镇。”
       清.嘉庆《直隶邛州志.山川》312p:“古城庵,在州东六十里(回龙镇内),明.天启七年,邑人傅儒林舍宅为庵。”
       依据以上史料推知:
     “夷之先,鱼凫支子”的一支“邛人”所建的“邛都国”,在邛江(今称南河)以南的蒲江县。

       盘陀还起古今愁:邛崃盘陀山的盘陀寺,始建于唐.贞元十四年(640),而金龟山的凤巢寺,始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当其时,“金龟山的凤朝寺属于盘陀寺的下院”;明末,盘陀寺毁于战乱;清初,凤朝寺的和尚德惠与徒孙真美重修盘陀寺后,盘陀寺又籍归凤朝寺,于是盘陀寺便成为凤朝寺的下院。
       盘陀:盘陀山中的盘陀石 和 唐建盘陀寺。
       清.嘉庆《邛州志.古迹》118p“盘陀石,州西十里。明.万历时郡进士杨伸于石上书《咏壑》二字,书法工妙。”
       《盘陀寺重刊碑记》
     “大唐贞元十四岁(640)戊寅朝议,即□太子左贤善大夫前殿中尉史从侄马宇撰,高平徐清书。宋元佑丁卯二月八日,住持僧古,重刊流览前记,此地肇选之原委者,□□□   唐暨今千有余年,唯此寺载入《四川通志》,其地为积翠岩焉……
既自明季燹,梁栋罄烬,御牍无存,唯石壁峭然,千古弗坠,虽空余佛像,瞻仰犹新。游览者……三叹不置焉。
       我朝定鼎以来,有下院凤朝寺僧德惠者,与徒孙真美于西岩左重修旧寺,并彩绘以及石龛,古迹炳遗至今,籍归凤朝寺管理为上院焉。”
       2004版《临邛镇志》载:“凤巢寺始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据大殿中梁墨书,重建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庙宇规模较大……解放初期的四大任务时,庙里的建筑多拆去修看守所,公社化时再次遭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关羽殿和张飞殿尚存。”
       《盘陀寺重刊碑记图片》:供图:董伟
      
1689727287988.jpg

       自趋画省厅间鹤,永诀晴湾海上鸥:马维翰看到邛州分司署大厅粉壁上的《松鹤图》后,联想到家乡浙江海盐常见的《晴湾海鸥》景象,从而勾起对几个发小相继去世的回忆。
       画省:政府机构。汉.尚书省以胡粉涂壁,紫素界之,画古烈士像,故别称:画省。
       厅间鹤:马维翰报到的邛州分司署大厅前粉壁上绘有《松鹤图》。
       邛州分司署:清初的邛州分司署在今书院街,清嘉庆年间裁撤后,将当时位于南街的鹤山书院(前南街小学处)迁此,现为邛崃一中教师宿舍。
       永诀:见其自注“丕光、元文相继长逝,纬旅一集,好友略尽矣。”(考释见上)
       晴湾海上鸥:马维翰家乡浙江海盐常见的景象。

       风义平生依惆怅,几曾梦隐过刀州:马维翰内心的失落表现在仪态上。他接下来将要去建昌(今西昌)清丈田亩,看来想留在成都的愿望是不可能了!
       风义:风度仪态。
       惆怅:失意,伤感。
       几曾:何曾,那曾。
       刀州:益州(成都)的别称。
      《晋书.王浚列传》:“浚夜梦悬三刀于卧屋梁上,须臾又益一刀,浚惊觉,意甚恶之。主簿李毅再拜贺曰:‘三刀为州字,又益一者,明府其临益州乎?’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果迁浚为益州刺史。”


 楼主| 发表于 2023-7-21 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登使院阁感怀用杜工部秋兴八首韵.之七》清.马维翰
       考释:凡丁
       䢺水环收灌溉工,野畦回抱水云中。蓉城东指分禾黍,雾岭西连易雨风。
       细草牛羊眠岸绿,夕阳鹅鸭浴红波。苍台自拂残碑读,佳传摩挲坦上翁。

       原注:院有《坦上翁传》碑,前明杨状元升庵为大司空刘公麟撰。词意颇工,书法逼赵文敏。
       释者:赵孟頫,元代书画家、诗人。谥号:文敏。

       马维翰:(见前注)

       䢺水环收灌溉工,野畦回抱水云中:发源于大邑县的䢺江,流入邛崃后称为:西河。西河主流在桑园王沱东拐称为:东河。西河的下游和东河皆“野畦回抱”灌溉临邛城周边田畴。其中的文脉堰为临邛城的护城河水源。
       䢺水:即䢺江。
       大邑县《䢺江镇志》引〈平云风.䢺水〉:“发源于邑西,上流有二,一名长河,由燕子岩、双柏岩起水,下流至九层岩,总汇大飞水、小飞水两处瀑布;一由打索厂起,名大河,俗称:飞水涧。至天车坡与小河子汇合至双河场(又名两河口),与长河合流,下又汇大、小龙溪,扬、李、黎沟诸水,至隆兴场(䢺坝)遂名:䢺河。下流或入斜江,或入临邛之南河,而总汇于岷江。”
       按
       䢺水入邛崃境内称为西河,由石灰包入南河。明末清初以前,䢺江正流至桑园王沱时东拐称为:东河。东河至固驿灌溪堰处再合南河。明末清初的战乱中,东河壅塞,靠河道中涌出的泉水灌溉下游田畴,清乾隆时改称:泉水河。
       东河灌溉君平、拱辰、东安、前进、固驿(部分)大片田地,应是先秦时期开凿的水利工程;西河上开凿的文脉堰、张公堰,灌溉城西、城区和城东南土地,故马维翰说临邛城被“野畦回抱水云中”。

       蓉城东指分禾黍,雾岭西连易雨风:清丈邛州田亩的马维翰说,清.康熙初期,临邛城东边以种植水稻为主,西边山地则普遍种植耐旱作物—黄米。因为今大邑县的雾中山岭连着邛崃大山,为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的过度地带,所以临邛西边山地干旱风大,东部平原则雨水充足,农作物种类也有区别。至于西部山区广种水稻,是康熙后期推广使用筒水车和兴修水利的结果,清乾隆时,进士孙世璋任山东日照知县时,还将筒水车技术推广到北方。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邛州举人王前驱《筒车》诗:
       本是长林竹几枝,河干成器自矜持。转身破浪非蛮力,举首为霖即雨施。
       吞吐不持一己溺,周旋总为万民饥。稿苗莫叹江河下,挽挹中流彼注滋。
       《筒车》(网络图片)
      
1689896267199.jpg
       禾:禾苗。特指水稻之苗。
       黍:一年生草本植物,耐旱。即黄米,性黏,可酿酒。现多在北方种植。
       雾岭西连:另一层含义—临邛城的西边连着印度。
       雾中山在今大邑县城西北,距县城25公里,山有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的著名佛教胜地—大光明普照寺。仅比中国第一座佛教寺庙—洛阳白马寺晚建六年,为中国第二座汉传佛教寺庙。
       东汉永平十六年(73),印度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寻访古临邛雾中创建佛寺,汉明帝刘庄以佛光普照之意敕赐:大光明普照寺。明英宗时(1436-1464)敕封为:开化寺。有杨慎所题《天国名山》坊联:天下无双地;雾中第一山。
       按
       秦汉临邛县地疆土涵盖今蒲江、大邑、崇州、新津、灌县等地。
       民国《邛崃县志.疆土志》42p:“秦始皇置临邛县时,县治即秦时蜀守张若(所筑)临邛城故地也。当时郡县未定,临邛疆土奄有(全部占有)今:崇(州)、新(津)、灌(县即今都江堰市)及大邑之地。”
       清.嘉庆《邛州志》84p:“大邑县,汉蜀郡江源县(今崇州)地,唐.咸享二年(671)析置大邑县属邛州。宋属临邛郡,元明属邛州。”
       《“雾岭西连”的南方丝绸之路示意图》(网络图片)
        
1689896627942.jpg
      (注:成都与芦山之间即临邛)

       细草牛羊眠岸绿,夕阳鹅鸭浴红波:描写南河及两岸景致。
       牛羊在绿草如茵的土地上自由放牧,天鹅和野鸭在夕阳映红的南河水面上嬉戏。

       苍台自拂残碑读,佳传摩挲坦上翁:拂去残碑尘土,研读杨慎手书的《坦上翁传》。
       清.康熙《邛州志.遗翰》43p:“《坦上翁传》杨慎草书,勒石鹤山祠。”
       按
       明.正德十三年(1519)时,因“鹤山书院违(离)州稍远,大夫士庶无所从游”,于是将已“荒址荛薪”的故鹤山书院,从白鹤山下迁建于善政街—即今学道街之北。
       安盤《重修鹤山书院碑记》:“嘉靖九年(1528)冬十月,邛州鹤山书院成。故有鹤山书院,为魏华甫(了翁字华甫)  先生所自筑,在州西(指公孙述城)五里。”
       鹤山祠:为鹤山书院配套建筑,主祀了翁先生,后因兵毁,于清.康熙九年(1670)重建。
       综合
       明.万历年间,知州牛大纬将鹤山书院迁到南街后,原址改为试馆,后毁于兵燹。清.乾隆年间改试馆为考棚。清末废除科举制后,民国初年将考棚改建为:邛州县立联合中学。又称:县立模范国民学校。1944年,刘文辉24军师长张代芳(又名:树方)将祖屋十分之九捐出,与考棚一齐建为:四川省立高中;后名:邛崃一中;现名:文昌中学。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