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2538457156@qq.c

历代名人吟咏邛州杂诗辑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4-17 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题文君井》现代.郭沫若
        考注:凡丁
      【跋】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故事,实系千秋佳话,故井犹存,令人向往。
      【词】
       文君当垆时,相如涤器处,反抗封建是前驱,佳话传千古;
       会当一凭吊,酌取井中水,用以烹茶涤尘思,清逸谅无比。
                                                                                                                                 1957年国庆节

       郭沫若: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 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等职。

       文君井:1993版《邛崃县志》728p:“乃西汉时的遗井,井壁为粘泥拌和陶片及卵石砌成。井口直径0.5米,井深4.2米,井腹直径3.8米,井底直径1.5米。民国《邛崃县志.文君井条》云:“甃砌异常,井口径不过二尺,井腹渐宽,如胆瓶然。至井底,径几及丈,真古井也。
       文君井及园林建筑,早在唐代即有许多诗人为之讴歌。南宋以来,诗人题咏更多。到了清代已荒凉破败,康熙中期,知州郑燮诇《邛署偶成》诗曰:‘临邛自古称繁庶,乱后荒残亦可嗟。司马琴台藏蔓草,文君酒井覆苔花……’
       乾隆三十三年(1768),知州杨潮观对文君井进行维修,特建《吟风阁》,聚集艺人在此演出杂剧,盛极一时。此后园林又渐荒芜。同治末至光绪年间竟被军营所占,古井几成枯井。
       光绪二十七年(1901),知州陈嵩良主持维修,疏淘古井,培植园林。民国二年,知事戴庚唐又倡导维修,在井南侧筑文君妆楼。民国二十年,驻军及县人进行扩建,增筑假山茅亭。到解放前夕又沦为荒园。
       1956年12月,第二届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案,要求政府拨专款加以维修,并拟新辟文物陈列室,增设书场、茶园。计划从1957年动工,1959年竣工。
       1957年国庆节,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应邛崍县文化馆之请,为文君井题词:“文君当垆时,相如涤器处,反抗封建是前驱,佳话传千古,会当一凭吊,酌取井中水,用以烹茶涤尘思,清逸凉无比。”
       跋词:“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故事,实系千秋佳话,故井犹存,令人向往。”
       又
      《邛崃文史资料十四辑》魏朗著《略谈开发邛崃旅游的人文资源》:“1954年夏,著名考古学家张圣奘来邛,当时,文君井园林已经封闭多年,成为县委机关后院,但古迹尚存,绿树浓荫,修篁簇簇,古井犹存,琴台尚在,总面积约11000平方米。”

      【释者】
       1960年,郭沫若题词刻在清人王湘绮所题《文君井》之碑后,园林整修完毕正式开放,并于园内设茶肆,取文君井水烹茶,邛崃县曲艺队于园中演出,场场爆满。文革开始后,文君井园林被邛崃县广播站占用。
       1979年恢复文君井园林;1980年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文君井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魏朗:(1922-2001)字尚武,原籍宝林乡魏河扁,曾住临邛镇兴贤街。1943年考入四川省高等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旁听艺术系,学素描、色彩……画技日趋成熟。
       抗战期间,受聘参加爱国进步人士李欣奇开办的《友谊书社》工作,受其思想影响阅读进步书刊,利用工作之便,为在书社开会的地下党望风放哨。
       1949年春,担任中共邛崃地下党组织的“邛崃曙光合唱团”联络人。
       建国之初出任邛崃县文化馆馆长,全力推进邛崃文化事业的发展。如:办扫盲班;文化下乡;山区采风收集山歌、民谣、谚语;组织各乡镇高跷、龙灯、狮灯、牛灯等比赛,活跃民间文化;举办乡村文艺调演、机关学校歌咏比赛;配合中心工作办专栏、巨幅标语、宣传画;创办油印文艺从刊,发掘、培养文艺青年等。
       还餐风宿露下乡考查和收集各类文物和寺庙、古迹信息,并督促建立保护措施。
       上世纪六十年代担任北街小学教导主任期间,兼任美术老师,并且以校为家,事必亲躬,帮助改进教学方法。
       尤其给邛崃人民办好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即1957年9月8日,身为邛崃县文化馆长的魏朗,向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写了一封“特请郭老能拨冗写《文君井》三字”的信,距发信不到一个月的1957年10月5日,收到郭沫若填《卜算子》词的《题文君井》之回信,建议保留清人王湘绮所题的《文君井》三字。
     (引自邛崃文史资料三十一期162p吴明瑶:《魏郎先生二三事》)

       《魏朗给郭沫若的信》

       1681686977906.jpg


       郭老同志:
       我县是卓文君的故里,文君井是卓文君当垆,司马相如涤器处。此地因年久失修,荒芜不堪。群众要求应当加以整理,以供游人瞻仰凭吊。借以进行爱乡土、爱祖国教育。
       我县正筹备培修。但在有关纪念方面,除原有琴台上刻有王湘绮题《文君井》外(并且现已脱落不全)已空无一物。虽然我们已搜集一些郭老的剧本《卓文君》、《三个叛逆的女性》和有关卓文君的戏曲、话本、绘画等,亦嫌纪念物太少,故特请郭老能拨冗写“文君井”三字,准备石刻(每字长宽约2公尺左右)。另请诗或文一幅,内容、大小,均按郭老意图。
       特寄上文君井照片一张,送给郭老。
       敬礼!
                                                                                                                               邛崃县文化馆 魏朗
                                                                                                                               1957年9月8日


       《郭沫若回信》
        
1681552203997.jpg
       《郭沫若.题文君井》
        
1681614657803.jpg
       《清.王湘绮所题〈文君井〉碑后的〈郭沫若题词〉及魏朗先生》
        
4db7b0ca694042e6c854d6d4ddaa3a4.jpg

     【词考】
     《题文君井》为郭沫若先生填《卜算子》词。
       上阕
       文君当垆时,相如涤器处,反抗封建是前驱,佳话传千古:当年“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典故传为千古佳话,历代皆有文人歌颂,被视为追求自由婚姻的典范。
       民国.顾隽卿亦有《卓文君》诗给以热情赞颂:
       奋身能嫁长卿贫,锐眼乾坤有几人?若以私婚科近代,自由先占卓文君。

     (见民国《顾隽卿诗存》28p)
       下阕
       会当一凭吊,酌取井中水,用以烹茶涤尘思,清逸谅无比:推想面对千年古井,一边喝用文君井水所泡的文君茶场面,一定是一件赏心乐事。
       会当:应当、该当。
       凭吊:对着遗迹、感慨当年“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往事。
       酌取:挹取、舀取,斟酌采取。
       用以烹茶涤尘思,清逸谅无比:用文君井中的水泡文君茶喝,其清除俗念的功效,想来没有别的能够相比。
       按
       1960年春节起,至1966年文革开始前,文君井园林内设有文君茶社,挹取文君井内之水,泡天庆街国营邛崃茶厂生产的《文君牌》茉莉花茶,茶客们一边饮茶清谈,一边欣赏邛崃县曲艺队演出的曲艺节目,是一种高级享受,端的清逸无比。
     “当时,那眼小口大腹的井之台沿,架设有高约4米的门字形圆木柱撑架,架上的横梁中间有一道铁环,环上系一根细长的杉木撑竿,撑竿尾端穿有一块约20斤重的红砂石穿,另一端系一根约4米长的斑竹竿,竹竿的下部有方形鼻子眼,木头水桶提梁上的棕绳套便穿孔而过系在竹竿上。
       打水的人双腿跨在井口沿上,用双手下拉竹竿将水桶送入井中,水桶在水面侧翻时将水灌满,然后双手轻轻将竹竿向上一提,靠木架上撑竿后端石块的重力和惯性,将水桶轻松提出井口后,把水倒入旁边半人高的红砂石水缸中,再通过衔接在缸底的竹管流入茶房烧开水泡茶。
       我想,两千年前的司马相如,也是用这样的方式打水涤器的吧?
       那时候,文君公园内有一支十余人的“邛崃曲艺队”上演着曲艺节目,每日的中午和晚上各有一场。台下茶客满座,足有两百人上下,另外还有一、二百个不喝茶的站客,同时欣赏着小小舞台上上演的:四川清音、车灯、盘子、荷叶、相声、金钱板、四川道琴、当代歌舞、四川方言剧等,短小精干、活泼多样的曲目。”
       (引自凡丁《回忆录.老井》文片断)
       涤尘思:洗净、清除俗念。
       谅无比:推想没有别的能够相比。




 楼主| 发表于 2023-4-18 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举杯一饮文君酒》现代.启功
       考注:凡丁
       闻说临邛有酒垆,源源新酿到京都。
       举杯一饮文君酒,不数凌云马相如。

       诗题中的文君酒
       邛崃古称临邛,西汉冶铸家卓王孙之女文君新寡时,在临邛县令王吉的促成下与名士司马相如结为夫妻。之后在原“里仁街”售卖自酿的美酒,后世传袭,或称临邛酒、文君酒、烧春酒、瓮头春等酒名。
       例如
       五代.韦庄《河传》词句:“翠娥争劝临邛酒。”
       唐.罗隐:《成都寒食内宴》诗句:“数枝艳拂文君酒, 半里红欹宋玉墙。”
       清.宁缃《文君井赏夏》诗句:“买得文君酒,来寻司马琴。”
       清初,兴贤街始建于明.万历的“寇氏烧房” 转让与余氏经营后更名:大全烧房。所产的酒取名:䢺江大曲。
       清.光绪时,䢺江大曲更名为:邛崃茅苔。
       见1943年8月,朱自清《寿张志和四十九岁生日二首》之一诗:“斑衣娱母会宾侶,共醉䢺江水满瓢。”其注:“邛崃䢺江酒甚美。䢺江酒后更名:邛崃茅台。名闻遐尔。”
       1951年,兴贤街的余氏大全烧房 和 李氏集成烧房,以及东门兰氏的品成烧房 和 仁和烧房,合作成立:四川省邛崃县国营酒厂。
       1962年,邛崃县国营酒厂在厂长陈兴明带领下,改进配方和生产工艺,所产曲酒定名为:文君酒。
       1963年,文君酒评为:四川名酒。
       1966年,文革开始后文君酒改名为:临邛酒。
       1980年,复名:文君酒。
       1985年,文君酒荣获商务部金爵奖,邛崃县国营酒厂正式定名为:四川省文君酒厂。
       1988年,文君酒在巴黎第十三届国际食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1993年至1994年,先后在多个国家及地区荣获十一枚国际金奖。
       2001年,国营四川省文君酒厂改制,由蓝剑集团收购。

       启功《举杯一饮文君酒》诗背景
       在1985年的品鉴会上,全国评酒专家评价文君酒:“窖香浓郁,浓中带酱,酒体醇厚,绵香爽口,协调尾净,余香长,味丰满。”启功先生现场欣然命笔题写《举杯一饮文君酒》诗,成为“当代的文君酒”广告。

       启功:清.雍正皇帝第九代孙—爱新觉罗.启功(1912年7月26日-2005年6月30日)字:元白。(也作元伯)号:苑北居士。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主要作品有《红楼梦注释》《古代字体论稿》《诗文声律论稿》等。

     【诗考】
       闻说临邛有酒垆:听说在临邛的文君公园中,还复建保留着“文君当垆”时的酒台。
       酒垆:卖酒处安置酒瓮砌的台。亦借指酒肆、酒店。
       源源新酿到京都:双关语。
       1、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后,被汉武帝任命为:孝文园令。“掌守孝文帝陵园”,而孝文帝刘恒的陵墓在灞桥,卓文君是自立自强的女姓,她于是在长安的灞桥开店卖临邛酒,由于生意很好而“钱多自解数”,临邛地方出产的临邛美酒,便源源不断地运到京城长安。
       见明.高启《当垆曲》诗:
       光艳动春朝,妆成映洛桥。钱多自解数,筝涩未能调。
       花如秦苑好,酒比蜀都饶。深谢诸年少,来沽不待要。
     (见前面:明.高启《当垆曲》考注)
       2、指1985年,“文君酒”荣获商务部金爵奖后,在北京打开了销路,因此源源不断地运往北京。
       举杯一饮文君酒:指文君酒厂赴京人员送达品鉴会的样品文君酒。
       不数凌云马相如:往小处说,卓文君是一个成功的女商人,但卓文君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男人—司马相如;往大处说,《文君酒》品牌的做大做强,背后有无数的与司马相如一样有才干的科技攻关和营销策划者。
       不数:数不清;无数。 汉.王符《潜夫论.思贤》:“近古以来,亡代有三,秽国不数。” 彭铎 校正:“不数,即无数。”
       凌云:形容志向崇高或意气高超。汉武帝读了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后,认为“飘飘有凌云之气。”后代文人称其为:凌云赋。
       马相如:即司马相如。因受七言诗字数的限制而简化为:马相如。
      
《文君井》(网络图片)

       1681772975288.jpg      

 楼主| 发表于 2023-5-29 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临邛韵语考释前言

凡丁

       2021年6月,一次拜访骆德章老师时,他将其毕生创作的电子版底稿爽快地赠送予我,有一辑是他搜集的与古临邛历史有关的诗词,我在查阅清.康熙和嘉庆《直隶邛州志》、民国《邛崃县志》以及《平乐镇志》、《临邛镇志》和市政协《文史资料》等后,获得更多关乎邛州历史的诗词。
       此外,我还先后收到芦山县吕国宾和邛崃大同的张支富两位网友无私发来的有关古临邛历史的诗词各计数百首,加上少量笔者民间调查时的搜集,以及临时借用的资料,总计不少于千首。
       所搜集作品时代跨度自秦、汉、唐、宋、元、明、清、民国,乃至新中国时期。内容涵盖古临邛的地域、山川、地理、物产、掌故,民俗,以及人物和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等,串连起来算得上古临邛之诗史拾遗,若进行考释,可开拓一条研究古临邛历史的新路并且填补正史记载的不足,于是我从中遴选出诗、词、曲、赋、铭、联共320余首进行考释,初名:《历代名人吟咏邛州辑注》。
       但这对我的学历来说,无疑是一个系统的庞大工程,我于是根据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试着按原作中所引用字词和典故,像蚂蚁啃骨头一样,一点点进行引经据典式的考释。好在家中有部分藏书,更得力于“百度”等网络的搜索,加之我平常喜看历史类的书籍和电视节目,还有我十多年来所进行地名历史调查形成的百余万字作品,有些史料我便信手拈来,并分别注明出处,所以竟然有读者认为我学过“训诂学”。
       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这些古典作品所反映的内容,与我十数年来所进行的邛崃民间地名历史调查,正好分别对上号,并且互为印正和补充。于是我以《历代名人吟咏邛州杂诗辑注》https://bbs.mala.cn/thread-16307106-1-1.html
为总题,又以《司马相如与卓文君》https://bbs.mala.cn/thread-16305428-1-1.html、《严君平》https://bbs.mala.cn/thread-16305762-1-1.html、《邛竹与邛竹杖》https://bbs.mala.cn/thread-16305758-1-1.html等为子题,试着发于邛崃麻辣论坛,不意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和热情支持。迄今为止,总阅读量达30万人次以上。其中总题https://bbs.mala.cn/thread-16307106-1-1.html阅读量22.67万;计转发朋友圈1813人次。

       为了帮助读者全面认识古临邛的历史脉络,所收集作品除包含今大邑和蒲江县而外,有一些还涉及现今的雅安地区(如汉源、荥经、芦山县)等地,我皆一并进行考释。
       原因之一是这些作品不能与古临邛历史进行分割或视而不见;二是秦汉时期的临邛县,原本就涵盖这些地方。直至清代,设在现今兴贤街都官巷内的“上川南道衙门”(不同时期又称:剑南道或西昌道)其军政也管辖到上述范围,明清时期的邛州学政亦然。
       由于这是新辟研究古临邛乃至国家历史的路径,难免有读者认为我的某些立论是标新立异,而对古临邛的地域认知范畴则是“错把他乡当故乡。”
       在此引用相关历史记载和学者研究考证,供读者甄别与判断!
       一、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卷一沿革》34p载:“邛为古蜀国,《禹贡》梁州之域,商并梁于雍。周职方以梁合雍,其地为蜀国。慎靓王五年,秦惠王置蜀郡,地属之。秦始皇二十六年置临邛县,取邛来山以为名。”
       二、
       民国《邛崃县志.卷首》18p:“三代时制,分州贡赋,郡县而后,州,乃军镇之名。邛州自唐以来,郡县与军镇并行。元人废郡县,专用军镇之名曰:邛州。明朝以州为升阶,不知临邛之义,清亦然。遂使古邛、巴邛、邛江—即贵州邛江县(和)临邛眜没,而独存邛州,又讹为:卬州……
      考赵人卓氏,秦时远迁临邛,以铁冶致富,未为卑贱,入汉以来,卓王孙假南安(今乐山市)邓通于严道(唐.武德时618-626改为荥经县)铜山,家僮(工匠)致八百,故《华阳国志》记之,附其名于邓通之后,不与临邛人齿敍,所谓良吏贱商也。方今商战之世,如有能致厚赀(通资)如卓氏者,亦可贵也!”
       三、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藏学研究所副所长—石硕《古蜀国的邛人及相关问题探讨》文
     【摘录】
     《华阳国志.蜀志》记:“蜀曰邛, 皆夷种也。”据此记载及其他相关史料, 原先的蜀国的确存在有邛人。
       邛人为汉代西南夷人群中的一支, 又称“邛都夷”。按《史记》、《汉书》和《后汉书》记载,“邛都夷”分布于越嶲郡境内,本文试就“蜀曰邛” 的记载及相关问题作探讨。
     “夷”为汉代西南夷中一个大的人群类别。《华阳国志.南中志》记:“夷人大种曰昆, 小种曰叟。”此记载既出自《南中志》,当系针对南中“夷人” 而言。但关于“夷”人,《华阳国志.蜀志》还有一段十分重要的记载:“筰, 笮夷也。汶山曰夷, 南中曰昆明, 汉嘉、越嶲曰筰, 蜀曰邛, 皆夷种也。”这是对分布于西南夷地区的“夷”系人群的一个总叙。
       此记载,按语意直译应为:汶山郡的夷人曰“夷”(指“冉駹夷”), 南中的夷人是“昆明”, 汉嘉、越嶲一带的夷人是“筰”,蜀地的夷人是“邛”,他们皆属“夷种”之人群。

      《史记.西南夷列传》在记叙西南夷最大的九个部落时提到有“邛都”,并明确记载:“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 邛都最大。”《汉书》的记载与《史记》同。《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邛都夷者, 武帝所开, 以为邛都县。无几而地陷为汙泽, 因名为邛池, 南人以为邛河。后复反叛。元鼎六年, 汉兵自越嶲水伐之, 以为越嶲郡。”
       汉代开邛都夷所设的邛都县即今四川西昌,为越嶲郡之郡治所在。所谓“邛池”即今西昌邛海,此地理标志异常明显,说明邛都夷恰好位于滇之北。故汉代邛都夷主要分布于以今西昌为中心的越嶲郡地域应无问题。
       但值得注意的是, 蒙文通先生却提出了另一个大胆的看法, 认为:“《常志》(指《华阳国志》)说‘临邛县, 本有邛民, 秦始皇徙上郡〔民〕实之。’《汉志》严道‘邛来山,邛水所出’, 这是邛民的区域……由《西南夷列传》看来, 邛是越嶲郡, 筰在沈黎郡(即汉嘉郡), 可能是临邛的邛民南徙越嶲去了。”
       有两个理由使我们难以作出“蜀曰邛”系误载的认定。
       第一、《华阳国志.蜀志》记:“临邛县, 本有邛民。”《汉书.地理志》记蜀严道有“邛来山, 邛水所出。”由蜀地“本有邛民”且有“临邛”、“邛来山”、“邛水” 等不少以“邛” 命名的地名、山名和水名来看, 蜀地本有邛人应无问题。
       第二, 就史料背景而言,“蜀曰邛”的记载非出自《史记》、《汉书》、《后汉书》等中原史家的著作, 而独出于常璩所撰的《华阳国志》一书。常璩为蜀人,其对蜀地之历史、掌故及传说的了解自然当在中原史家之上。以此言之,其对蜀地人群面貌的记述发生错误的概率显然较小。
       如果“蜀曰邛”的记载不谬, 那么此记载所反映的就可能是一种年代较早、较古老的情形。有一个背景需要考虑,《史记》所记邛都夷的分布位置是在汉武帝时代(以汉武帝设置越嶲郡的元鼎六年计为公元前111年), 而《华阳国志.蜀志》所记蜀地之临邛县“本有邛民” 的年代和语境,则显然是指公元前316年秦灭蜀之前后,两者在时间上相差了200余年。在这200余年中,邛人的分布发生改变,即如蒙文通先生所言“临邛的邛民南徙越嶲去了。”
       其实我们稍加留意, 不难发现许多显示“邛”与蜀有密切关联的史实线索,如《华阳国志.蜀志》“临邛”条记:“临邛县郡西南二百里,本有邛民。秦始皇徙上郡〔民〕实之。
       临邛县的“故城即今邛崃县治”,“辖今邛崃、蒲江、大邑三县地”, 其地紧邻蜀之成都, 由“本有邛民”一语, 可知临邛县在“秦始皇徙上郡〔民〕实之”以前的主要居民本为“邛民”,这是邛人曾分布于蜀地且紧邻成都的确凿证据。
     《华阳国志.蜀志》又记:“赧王五年, 仪与若城成都, 周回十二里, 高七丈。郫城, 周回七里, 高六丈。临邛城, 周回六里, 高五丈。”周赧王五年为公元前310年, 其时正值秦灭蜀后不久, 筑此三城显然是为了加强秦对蜀地的控制并防止原蜀国居民的反叛。
       从三城中包括临邛来看, 临邛在原蜀国疆域内显然处于较中心的位置,其重要性几与成都、郫城(今郫县)相当。既然临邛之地“本有邛民”即原为邛民所居,则蜀国中心区域有邛人当无疑义。
     《后汉书.郡国志五》注引《华阳国志》佚文云:“邛崃山本名邛筰, 故邛人、筰人界也。”又云:“旄, 地也, 在邛来山表。邛人自蜀入, 度此山甚险难,南人毒之, 故名邛来。”此处所言“邛来山”系指横亘于今汉源与荥经两县之间的大相岭。
     [编者:民国《邛崃县志.山水志.邛州迤南山川圻界考订》84p:“古临邛之南百里而遥,有三山,中为邛来大山,左为蔡山,右为蒙山。其北百里而遥有二山,左曰雪山,右曰雾山……其水则南有蒙水,北有濮干水。邛都县(指西昌)之邛水远在宁远,邛来山之邛水流入青衣(雅安河古称青衣江),此地之邛水,则以火井江为中干……”]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故”字, 它意味着邛来山“本名邛筰”且曾作为“邛人、筰人界”乃是“过去”即较久远之情形。  此记载很能说明邛人早先的分布。按临邛县在大相岭之北且“本有邛民”以及筰人的分布中心更靠近汉代汉嘉郡(编者:“汉嘉郡”古郡名。东汉灵帝时(168-189)改蜀郡属国置,治汉嘉县(今芦山县芦阳镇)。领4县,约当今芦山、宝兴、天全、名山、荥经、汉源、雅安等地。东晋永和三年(347年)废。)与越嶲郡交汇地区来看,则以邛来山为界的邛人、筰人的分布就应当是山之北为邛人分布区, 山之南为筰人分布区。这一点由“邛水”一名可得到印证。
     《汉书.地理志》记:“邛来山, 邛水所出, 东入青衣。”《旧唐书.地理志》亦记: “邛水, 出严道(汉县名, 唐武德时改为‘荥经县’)邛来山, 入青衣江。”邛水既发源于荥经(即汉之严道县)之邛来山, 可知“邛水”即指今发源于大相岭的荥经河, 荥经河发源于大相岭北麓, 自南向北汇入青衣江。“邛水”显然因邛人得名, 邛水既然是从邛来山北麓发源并向北汇入天泉河, 再流入青衣江, 此亦足证邛人的分布区域应在邛崃山(大相岭)以北。
       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于“严道”条记:“秦开邛来道, 置邮传, 属临邛。”邛来道经严道县(今荥经县)且所置邮传既然归临邛县管辖,亦证明邛人当分布在邛来山之北。正因为过去邛人、筰人是以邛崃山为界, 北“邛”南“筰”,毗邻而居, 故史籍记载中也常以“邛筰”并称。
     (编辑说明:文章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另外
       曾名的《历代名人吟咏邛州辑注》经校订后更名为:《古临邛韵语考释》。为了缩减引用相同资料的篇幅,一是拟将同类题材的作品不分作者,并尽可能按年代分门别类进行考释;二是坚持将昔日诗坛上影响深远的多产名家之不同作品归到一处进行考释。
       预计《古临邛韵语考释》于年内完成,总字数约四十万字左右。由于文件较大,完成之日,作为对一段时间以来众多读者的热情鼓励和关注的回报,如有对文档有需求者,无论你是谁,只须告知您的QQ邮箱号即刻网传与您,并请不吝指教。这对弘扬和宣传长江上游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邛崃市来说,意义尤为重大!
                                                                                                                                            2023/5/28

 楼主| 发表于 2023-5-31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临邛韵文考释》作者简介

  凡丁:1945年冬月生,四川省邛崃市临邛镇学道街人,企业退休职工。因喜欢传统历史文化,退休后自费调查、考证出一些有关家乡地名形成、历史传说等材料。所创作的《临邛韵文考释》留待您的批评;更希望对喜欢这座四川省西部最有历史感的城市—古临邛的现代人和后来人,在研究、审视时能提供参考。


 楼主| 发表于 2023-6-2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临邛韵文考释后记

       聂保华笔名:凡丁。
       作为2005年退休后无所事事的我,因偶然机缘,持续介入到邛崃民间地名历史的调查达十余年,形成包含《回忆录》、《蒲江县槽陈氏族谱人物故事》、《油榨乡堰平村志》(整理)、《民间调查.邛崃地名历史集》(上、中、下)和《古临邛韵文考释》等地方历史的探讨近二百万言。
       笔者在上述探索过程中,从所搜集的上千首与古临邛历史有关的历代诗、词、曲、铭及楹联的韵文里,意识到这是四川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邛崃流传至今的一笔宝贵文化财富,亦是研究宣传四川省西部最有历史感的城市—邛崃的一个重要入口。
       为了弘扬邛崃悠久历史文化,彰显古临邛的城市特质,共同擦亮邛崃历史文化名片,笔者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从2021年底开始,在朋友们的支持下,投入到对临邛古典韵文的考注,创作出《临邛韵文考释》来。
       本集旨在抛砖引玉,因无前人的考释作品参照,可能挂一漏万,某些推论亦只一家之言。如果篇中有失实的地方,诚请方家以史为据,还原历史真相!

【附录】
     《与部分读者的微信交流》
       宙斯:拜读了幺舅(此网友随晚辈称呼我为幺舅)的大作,甚为感慨:你学历不高,亦非专业人士,却能以史学家的水准严谨地,多视角地考证临邛古迹与历史及风土人情;细化、完善并创新了邛崃的史料;弥补了官方史学许多方面的缺失与空白。作了一件对邛崃,对故乡功德无量的大好事,确属难能可贵!
       今又拜读你的《与南河有关的古诗词考》后,更加感慨和敬重了!
       如此严谨,详尽的考证需要博览群书方可引经据典;而无史料记载的野史及风土人情,又需深入民间搜集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其间要耗费大量精力与劳顿,太难!没有执着的精神万不能成。
       你确为故乡,为临邛尽心竭力了!确实功德无量!
       我卿卿(退职教师):
       阅历坎坷过古稀,乡村调查十三年。
       欣见诗韵临邛史,选裁布帛做肚兜。
       2023/2/28
       罗友伦:(原《邛崃经纬》责任编辑)
       喜闻凡丁《临邛诗注》问世有感
       搜索故旧终成卷,串串珍珠耀眼前。
       临邛文化是瑰宝,集腋成裘谢保华。
       2022年11月27日晨
       又
       今日(5.14)早餐后,一人独步和风庭院旁的人造林中,独坐休闲椅上打开手机,一则《大公亭和瓮亭公园》立即跃入眼帘,其中:“闲情对此欢无限,涤尽尘嚣恍欲仙。”真的很应景。闲情逸趣陡然在胸中升起,于是深感避开喧嚣的尘世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使我顿然步伐轻快,享受无限。感谢凡丁,能从故纸堆中遴选出如此佳作亦算幸事一件。
       再
       真是光阴似箭啊,一转眼,居然有人称聂保华为老先生了,恍然大悟!人生苦短。我认为,聂保华对历史的挖掘和注释,应该是一种“责任”,一种传承历史文化的责任。因为这一“责任”,聂保华孜孜不倦地收集,探寻。无论严冬酷暑,天晴下雨,他总是不辞劳苦,如探宝人一般,搜巡世间“珍宝”。而且,这一“责任”不是谁交予的,而是他的一种“自觉”,自觉应该能承担这一“责任”,自觉要去完成这一“责任”。真是难能可贵。
       凡丁:如果邛崃历史全都记载清楚的话,我当然愿意乐享其成去引用。我认为对古诗词的注释,开拓了研究邛州地方历史的路径和视野,而注释的过程也让自身的素养达到一定的提高!
       兰花村(邛崃大同人):今天我们翻开中国诗词历史,能看到上千首诗词是写邛崃的。其中,中国历代名人到古临邛者甚多。从这些诗词里面,能看到邛崃历史中看不到的珍贵历史资料,可补遗漏之史实。
       如唐代诗人杜甫在《同元使君舂陵行》写到:“我多长卿病,日夕思朝廷。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西汉公孙述统治过古临邛,故名。)说明公元765-766年,杜甫住在临邛。
       杜甫著名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在那个时期写于邛崃。因为杜甫住在成都草堂是看不见西岭雪山的。只有住在邛崃,才每天清晨看见西岭雪山。历史需要我们去了解和挖掘,去寻找不为人知的一面。
       高老师(退休教师):太勤奋了,点一百个赞!
       考证以史为据,尽管史有错,也不是先生的错,而是先人的错。但其中的推论,能自圆其说最好。一旦公诸于众,引来七嘴八舌,不安逸!
       凡丁:只要网络读者认可就行了,另有十多位大学生乃至大学教授索要并收藏或研究我的作品。如果当代的某些人不认可,就给后代人留下研究线索吧。有些论证确实需要时间,而引用史料和考古报告证明立论观点是最好的办法,所以一首诗仅仅数十字,我的注释往往数倍乃至数十上百倍于诗的字数。
       丁(省志办):您注释多少篇了?
       凡丁:大约注释了一百四、五十篇,还有一百四、五十篇等着注释。这些与古临邛相关的诗词蕴藏大量的历史信息,与我过去进行的民间调查材料能互为佐证。然而长久以来被人忽略,我试图努力让这些诗词来述说历史,以供后人研究利用!
为了不致误导读者,并对后世人认识和传承古临邛地方历史负责任,有的诗词注释要花数天时间查阅文献和资料后进行梳理。所引皆注明出处,所表达的观点完全依据原用字词、典故的本义和内涵。
       丁:大工程,大好事!可行成单行本:《邛州古诗词集注》,地方政府经费中有这笔开支。
       老先生注释清晰!请教一下如何练就此功?
       凡丁:我哪里“练就此功”了啊?我不过为了不致误导读者,只能小心又细心,一遍又一遍地检查修改,有的诗词注释要好多天才能定稿。
       寒露秋分客(退休教师):久阅方知,其人如名。爱而扬之,确系保华。吉祥安康。皆拜读,受益。谢了。
       可人(某局退休干部):真学人也!
       少见的邛崃学人!聂保华应该为邛崃人畄记!大作完成后也传发给我,或收藏或设法出书。2022/6/
       聂保华:你过誉了。
       可人:邛崃做真学问的人是你。而有的颇富名声的文化人没能同你一样做事。
       聂保华:颇富名声的文化人己经功成名就,而我躭怕有人在鸡蛋里挑骨头,不得不十分细心,避免被抓辫子。
       可人:历史将作公证的赞誉!
       功利、政绩是台上人的追求。地方历史文化的珍视是乡贤、文士的使命!保华做下去!
       聂保华:谢谢你的鼓励!
                                                                                                                                      2023/5/30

 楼主| 发表于 2023-6-9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临邛县域及邛州军镇管辖地带部分】

       题要
       此部分搜集汉至民国间相关韵文44首,其内容除能证经补史外,所述历史事件发生地皆分别对应先秦至清代的临邛县域以及邛州、临邛郡的军镇管辖地带—即涵盖今都江堰市、崇州市,以及大邑、新津、蒲江,乃至今雅安市和西昌市地区。

       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沿革篇》34p:“邛为古蜀国。〈禹贡〉梁州之域。商并梁于雍,周职方(掌管地图与四方的职官)以粱合雍。慎靓王五年(前315),秦惠王置蜀郡,(古蜀国)地属之。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临邛县,取邛崃山以为名。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置益州,临邛县隶焉。光武(刘秀)建武十二年(36)置汉嘉(今芦山县)郡,县属之。昭烈(三国蜀汉)及晋皆因之。
     (南北朝时)宋齐不置郡,(临邛)县地总属益州。
       梁武帝天监十年(511),剌史萧范于蒲水口(今回龙镇)立栅(防)备獠(华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名:蒲口顿。孝元帝承圣元年(552),改蒲口顿置邛州。西魏废帝二年(553)置邛郡,领邛州。
       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改临邛郡为临邛县,属雅州。隋炀帝大业四年(608)复改为临邛郡,(合)并雅州来属。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为临邛县,隶于雅州。其年复置邛州,割雅州属县依政、临邛、蒲江、临溪(今西来镇)、火井以隶之。玄宗天宝元年(742),改邛州为临邛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复改为邛州。僖宗乾符元年(874)置永平军,复领五县属之。
     〔晚唐、五代时期〕
       唐昭宗天佑四年丁卯(907),王建据蜀称帝(史称前蜀),(临邛郡)地属之。唐.庄宗同光三年乙酉(925),(王)建子王衍降,地仍归唐。
       应顺元年癸巳(934),孟知祥据蜀称帝,(史称后蜀,临邛郡)地又属知祥。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后蜀主孟昶降宋后)复置邛州,领依政、临邛、蒲江、火井、临溪、大邑、安仁七县。
       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并依政、临邛、蒲江、临溪、火井五县入邛州;并安仁县入大邑县,属邛州,隶嘉定(今乐山市)。
       元末,伪夏明氏(红巾军首领明玉珍)据蜀(称帝,国号:陇蜀王,改元:天统。)其时邛州属嘉定府。
       明洪武四年(1371)平蜀,仍为邛州,领蒲江、大邑二县、隶嘉定府。洪武九年(1376)改邛州为邛县,隶嘉定州。成化十九年(1483)复改为邛州,直隶(四川)布政司,领蒲江、大邑二县。郡名:临邛。
       国朝(清代)因之。”
       民国《邛崃县志.卷首》18p:“(夏、商、周)三代时制,分州贡赋,郡县而后,州,乃军镇之名。邛州自唐以来,郡县与军镇并行……”

       提示:
       在对《古临邛韵文考释》的修订过程中,将重发修补内容较多的篇章,供读者对比。
                                                                                                                                      2023/6/9
     【古临邛疆域及邛州军镇管辖范围部分之目录】        16
     《先民谣》汉.岷江古碑词        16
     《送友人入蜀》唐.李白        18
     《送龙州樊使君》唐.许棠        19
     《览柏中允除官制词》唐.杜甫        20
     《西山.一》唐.杜甫        22
     《西山.二》唐.杜甫        24
     《西山.三》唐.杜甫        24
     《寄邛州崔录事》唐.杜甫        25
     《无题一》清.马维翰        25
     《感遇.之廿九》唐.陈子昂        26
     《谨献司徒相公平蛮》唐.崔致远        28
     《送崔五太守》唐.王维        28
     《送友人江行之芦山肄业》唐.唐逑        29
     《三过邛州》五代后蜀.惠坚        30
     《元符二年二月七日按部过邛州火井县三友堂小酌》北宋.顿起        30
     《送宋寺丞通判邛州》宋.祖无择        31
     《四六疏.临邛》宋.王安石        32
     《咏邛江》宋.荣咨道        33
     《送郑秘丞知邛州蒲江县》宋.刘攽        34
     《南宋邛州志.图经序》宋.宇文绍奕        35
     《贺李微之兼李工侍二首》宋.岳珂        38
     《再赴荥经即事》明.范钫        40
     《南中曲八首.其八》明.夏缁        42
     《试临邛诸生》明.郭庄        43
     《游绿云观》明.刘应宸        44
     《火井县》清.付燮诇        45
     《游齐口庵》清.付燮诇        46
     《望雪山》清.高其倬        47
     《登使院阁感怀用杜工部秋兴八首韵.之六》清.马维翰        50
     《登使院阁感怀用杜工部秋兴八首韵.之七》清.马维翰        52
     《登使院阁感怀用杜工部秋兴八首韵.之八》清.马维翰        53
     《南苑赐哈萨克布鲁特塔什罕回人等观烟火灯词 其一》清. 乾隆帝弘历        53
     《和杜凝台观察登雅州城楼之一》清.曹焜        55
     《和杜凝台观察登雅州城楼二》清.曹焜        57
     《和杜凝台观察登雅州城楼三》清.曹焜        59
     《邛州道中》清.吴省钦        60
     《邛州咏古一》清.吴省钦        60
     《邛州咏古二》清.吴省钦        61
     《发邛州宿百丈驿》清.吴省钦        62
     《三过邛州》清.王曰曾        65
     《临邛集事》清.潘元音        70
     《临邛道》清.徐黎献        74
     《邛来县》民国.宁缃        77
     《高阳台》民国.周岸登        81

 楼主| 发表于 2023-6-10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民谣》汉.岷江古碑词
       考注:凡丁
       岷阜之山,江出其腹。帝以会昌,神以建福。大饥不饥,蜀有蹲鸱。大旱不乱,蜀有广汉。

       汉岷江古碑词:汉代都江堰古碑所记之词。见清.康熙《直隶邛州志.古词》174p。

       岷阜之山,江出其腹:阜,山丘。引申为厚、大、多。岷江水系皆发源于岷山,邛崃火井江和白木江总属岷江水系,统统入长江。
       帝以会昌,神以建福:黄帝会当兴盛隆昌,是因为上古有盘古开劈天地。
       神:指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盘古氏。
       南朝《述异记》:“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然则生物始于盘古。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喜为晴,怒为阴。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余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秦宓传》:“蜀有汶阜之山,江出其腹,帝以会昌,神以建福,故能沃野千里。”
       晋.左思《蜀都赋》:“天帝运期而会昌,景福肹饗而兴作。”李逵 注:“昌,庆也。言天帝於此会庆建福也。”
       肹饗(音兮想):散布;弥漫。引申为联绵不绝。
       四川通江李善济宣统二年春月《游青城联》:
       上联(部分)
       溯禹迹奠岷阜以还,南接衡湘,北连秦陇,西通藏卫,东峙夔巫;葱葱郁郁,纵横八百里舆图。
       下联(部分)
       自轩坛拜宁封而后,汉标李意,晋著范贤,唐隐薛昌,宋征张愈;烈烈轰轰,上下四千年文物。
       相传宁封子居青城山修道,因帮助黄帝打败蚩尤而统一华夏,黄帝在青城山筑坛,拜为“五岳丈人”统领五岳,后世称青城山为:丈人峰。
       蜀有蹲鸱(音登蚩):蜀地所产的大芋头。因状如蹲伏的鸱(俗呼鹞子),故称。张守节释义:“蹲鴟,芋也。”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秦破赵,迁卓氏……诸迁虏……求近处,唯卓氏曰:‘吾闻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民工于市,易贾。’乃求远迁,致之临邛,大喜,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
       历史词典解释:“汶山,即今四川西北部之岷山。”
       大早不乱,蜀有广汉:汉高祖六年(前211)新增广汉郡。晋.常璩《华阳国志》:“分巴割蜀,以成健广。”为四川地区三郡(蜀郡、巴郡、广汉郡)之一。辖境相当今甘肃文县、陕西宁强以南,四川旺苍、剑阁、蓬溪以西,潼南、遂宁、新都以北,什邡、北川以东地区。
       先秦时期,李冰除主持修建都江堰外,还疏导岷江流域的其他水利工程。如“导洛通山,洛水或出瀑布,经什邡、郫,别江”;“穿石犀溪于江南”;“冰又通笮火井江经临邛,与蒙溪(发源太和天台山)分水白木江合”等,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按
       先秦时期的临邛县域,包括今都江堰市及崇州、大邑、新津乃至今雅安地区,故汉代的岷江古碑词收载于清.康熙《直隶邛州志》中。
       亦不奇怪,西汉末年,管理都江堰流域的“导江卒正”公孙述,要在先秦时期所筑“张若城”旁边新筑“公孙述城”,并于东汉建武元年(25)四月称帝,国号:成家。割据蜀郡共十二年。
       班固《汉书.卷九十九.王莽传》:“天凤元年(14),莽以周官、王制之文,置卒正、连率、大尹,职如太守。”
       民国《邛崃县志.疆土志》42p:“秦始皇置临邛县时,县治即秦时蜀守张若(所筑)临邛城故地也。当时郡县未定,临邛疆土奄有(全部占有)今:崇(州)、新(津)、灌(县即今都江堰市)及大邑之地。”
       清.嘉庆《邛州志》84p:“大邑县,汉蜀郡江源县(今崇州)地,唐.咸享二年(671)析置大邑县属邛州。宋属临邛郡,元明属邛州。”
       晋《华阳国志.蜀志》记:“临邛县, 本有邛民……‘蜀曰邛’,皆夷种也。”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石硕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藏学研究所副所长关于《古蜀国的邛人及相关问题探讨》文
      【摘引】
      《华阳国志.蜀志》记:“临邛县, 本有邛民。”“蜀曰邛, 皆夷种也。”据此记载及其他相关史料, 原先的蜀国的确存在有邛人。
     “夷”为汉代“西南夷”中一个大的人群类别。《华阳国志.蜀志》有一段十分重要的记载:“筰, 笮夷也。汶山曰夷, 南中曰昆明, 汉嘉、越嶲曰筰, 蜀曰邛, 皆夷种也。”这是对分布于西南地区的“夷”系人群的总叙……蜀地的夷人是“邛”,他们皆属“夷种”之人群。
       蒙文通先生认为:“《华阳国志》说‘临邛县本有邛民,秦始皇徙上郡(今河北省中部)民实之。’《汉志》严道‘邛来山,邛水所出’, 这是邛民的区域。”
       第一、《华阳国志.蜀志》记:“临邛县, 本有邛民。”《汉书.地理志》记,蜀严道(唐.武德时改称荥经县)有“邛来山, 邛水所出。”由蜀地“本有邛民”且有“临邛”、“邛来山”、“邛水” 等不少以“邛” 命名的地名、山名和水名来看, 蜀地本有邛人应无问题。
       第二、有一个背景需要考虑,《史记》所记邛都夷的分布位置是在汉武帝时代,而《华阳国志.蜀志》所记蜀地之临邛县“本有邛民”的年代和语境,则显然是指公元前316年秦灭蜀之前后,两者在时间上相差了200余年。”
       临邛县“故城即今邛崃县治”,“辖今邛崃、蒲江、大邑三县地”,其地紧邻蜀之成都,由“本有邛民”一语,可知临邛县在“秦始皇徙上郡〔民〕实之”以前的主要居民本为“邛民”,这是邛人曾分布于蜀地且紧邻成都的确凿证据。
     《华阳国志.蜀志》又记:“赧王五年, 仪与若城成都,周回十二里, 高七丈;郫城, 周回七里, 高六丈;临邛城, 周回六里, 高五丈。”周赧王五年为公元前310年, 其时正值秦灭蜀后不久, 筑此三城显然是为了加强秦对蜀地的控制并防止原先蜀国居民的反叛。
       从三城中包括临邛来看,临邛在原先蜀国疆域内显然处于较为中心的位置,其重要性几与成都、郫城(今郫县)相当。既然临邛之地“本有邛民”即原为邛民所居,则原先蜀国的中心区域有邛人当无疑义。
      《后汉书.郡国志五》注引《华阳国志》佚文云:“邛崃山本名邛筰, 故邛人、筰人界也。”又云:“旄, 地也, 在邛来山表。邛人自蜀入, 度此山甚险难,南人毒之, 故名邛来。”此处所言“邛来山”系指横亘于今汉源与荥经两县之间的大相岭。
       按临邛县在大相岭之北,且“本有邛民”以及筰人的分布中心更靠近汉代汉嘉郡〔古郡名。东汉灵帝时(168-189)改蜀郡属国置,治汉嘉县(今芦山县芦阳镇)。领4县,约当今芦山、宝兴、天全、名山、荥经、汉源、雅安等地。东晋永和三年(347)废。〕
       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严道”条:“秦开邛来道, 置邮传, 属临邛。”邛来道经严道县且所置邮传既然归临邛县管辖,亦证明邛人当分布在邛来山之北。
     (文章来源《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楼主| 发表于 2023-6-12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送友人入蜀》唐.李白
       考释:凡丁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李白:(701-762)字太白,学术界普遍采纳李白生于绵州昌隆县青莲乡(今四川江油市青莲镇)的说法。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卒于安徽当涂县。
      【按】
       李白又曾写过《庄君平》、《文君井》、《蜀道难》等诗,并都收载于清.嘉庆《直隶邛州志.艺文志》中,说明李白对古蜀国所在地的临邛历史非常熟悉。

       见说蚕丛路:告诉你金牛道的历史。

       蚕丛路:成语“蚕丛鸟道”指山路险恶。又特指蜀道。《蜀王本纪》:“蜀之先王名蚕丛,后代曰柏灌,又次者曰鱼凫。”李白《蜀道难》诗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见说:即告知。

       蚕丛及鱼凫:蚕丛为古邛人部族的首领,共传若干世代。商末周初的公元前1046年前后,当时的蚕丛氏因参与周武王伐纣,封为蜀侯。后称:蜀王。传位与后代的柏灌和鱼凫、杜宇各若干代。末代蜀王杜宇将蜀国禅让与楚人开明氏后隐居西山(今都江堰地区)。
       末代的开明王因贪得秦国所送“能糞金”的礼物—石牛,派五丁修凿“金牛道”,秦人于是顺道入蜀灭掉古蜀国,并降蜀国为侯国,史称:邛都国。
     (以上根据《华阳国志》等史料简述)
       山从人面起:形容古蜀国山势高峻,仰望不可见顶。
       云傍马头生:云雾好像从马头上生出来一样。
       芳树笼秦栈:各种山花树木笼罩在金牛道上。
       秦栈:指蜀地通往秦国的金牛道等古栈道。
       春流绕蜀城:春天的流水环绕古蜀国遗留下来的若干座城市(遗址),其中一座在今大邑县境内的高山镇古城埂,紧邻汉代隐士严君平故里的万石坝。考古测定其出土谷物的碳14年代为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最早距今约4600年。
       末代蜀候的邛都国城址,分析在今蒲江县西来镇的“古城山”,其年代下限应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当年汉武帝将邛都国迁至今西昌地方后称为:赿西郡邛都县。高山古城和古城山的邛都国两座城(遗址)之间即邛江,今称:邛崃南河。李白因此曰“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古蜀国由兴盛转至衰亡,早在严君平隐居临邛之前就已经发生,所以不必去问他!
       升沉:谓际遇的幸与不幸;又谓世事之盛衰得失。


 楼主| 发表于 2023-6-13 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送龙州樊使君》唐.许棠
       考注:凡丁
       曾见邛人说,龙州地未深。碧溪飞白鸟,红旆映青林。
       土产唯宜药,王租只贡金。政成开宴日,谁伴使君吟?

       许棠:(822-?)字文化,今安徽泾县人。咸通十二年(871)进士,时年五十任泾县尉,又尝官江宁县(南京旧称)丞。工诗,与张乔、郑谷等合称“成通十哲”。

       诗题
       送龙州樊使君:许棠送姓樊的友人到龙州(今四川江油)赴任使君(州郡长官)。根据首句“曾见邛人说”分析,许棠到过邛州地方。
       诗句
       曾见邛人说:邛人为三星堆人的一支,鱼凫之后,分布很广,曾建邛都国。汉武帝元鼎六年(111)迁往今西昌地方。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沿革》34p:“邛为古蜀国。〈禹贡〉梁州之域。周职方以梁(州)合雍(州),其地为蜀国。慎靓王五年(前315),秦惠王置蜀郡,地属之。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临邛县,取邛崃山以为名。”
       民国《邛崃县志.疆土志》42p:“秦始皇置临邛县时,县治即秦时蜀守张若(所筑)临邛城故地也。当时郡县未定,临邛疆土奄有(全部占有)今:崇(州)、新(津)、灌(县即今都江堰市)及大邑之地。”
      【按】
       2023年6月11日,央视一套《寻古中国》节目内容:大邑高山镇古城埂遗址最早距今4500年,DNA检测结果表明,古城埂有来自黄河上游的西北人,和从山东大汶口南迁至长江中游,最后溯江而上的族群。
       从目前在成都平原考古发现的“八大古城”中,大邑高山古城最早距今4500年;新津宝墩古城最早距今3900年。另外有都江堰古城、郫县古城、崇州双河古城、温江鱼凫村古城、崇州紫竹古城、大邑盐店古城。
       而上述“八大古城”中,大邑高山古城、大邑盐店古城、新津宝墩古城、都江堰古城、崇州双河古城、崇州紫竹古城,共六个皆在“秦汉时期的临邛县”境内。
       《古蜀记》图片
      
5c5ca1d1517910b6f9debbcd91f7b53.jpg
       民国二十七年(1938)中华书局出版的《金文编》447p所收载含“邛”字青铜器的铭文有:“邛,国名。经典作江吊姬簋、邛君壶、邛季戈、邛孙吊师父壶。”
       《金文编447p相关内容》图片
        
1686613898731.jpg
       《金文编》书面
      
76944295ce1c8abcff09d4d3c0c86aa.png

       龙州地未深:龙州离邛州不太远。
       龙州:西魏废帝二年(553)置,旧治所在今江油县(今四川平武县东南南坝镇)境内,辖境相当于今四川平武县及青川县、江油市部分地。历代时为州、郡、宣抚司、龙安府。
       江油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古属梁州,为古蜀国地。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于今江油的雁门坝设置德阳县。北魏宣武帝正始二年(505)于今平武县南坝设置江油郡和江油县,同时设置龙州于阴平县治地,建置屡经兴废变迁。
       碧溪飞白鸟,红旆映青林:龙州地方生态环境很好。
       碧溪:绿色的溪水。
       红旆(音沛):指累累的花蕊。
       土产唯宜药:龙州地方的土特产中有许多是动、植物药材。
       王租只贡金:国家赋税只收取金子。
       因为川西北地方金矿丰富,现代地质勘探亦表明:“四川省西北部是我国岩金矿床分布的重点地区之一,该区有刷经寺联合村、嘎拉、金木达等大中型与超大型金矿床,显示出金矿成矿的良好前景。”
       上世纪中的邛崃县也驻有黄金部队。说明三星堆出土的黄金权杖、金面具等金器原料皆为自产。
       此外,秦汉临邛县的铜官山(今属雅安市的荥经县)铜矿资源丰富,古蜀国的青铜器原料亦为自给。
       政成开宴日,谁伴使君吟:在龙州地方官为樊使君举办的接风宴上,不知有谁人与之唱和?
       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笔者】
      
不知许棠是在哪里送樊使君到龙州去的,但是诗人在邛州游览期间,对川西北地理环境、土产和富饶程度的认知,皆来自于“曾见邛人说”,特收录此篇。

 楼主| 发表于 2023-6-14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览柏中允除官制词》唐.杜甫
       考注:凡丁
       序
       览柏中丞兼子侄数人除官制词,因述父子兄弟四美载歌丝纶,忠臣乃柏贞节也。
       诗
       纷然丧乱际,见此忠孝门。蜀中寇亦甚,柏氏功弥存。深诚补王室,戮力自元昆。
       三止锦江沸,独清玉垒昏。高名入竹帛,新渥照乾坤。子弟先卒伍,芝兰叠玙璠。
       同心注师律,洒血在戎轩。丝纶实具载,绂冕已殊恩。奉公举骨肉,诛叛经寒温。
       金甲雪犹冻,朱旗尘不翻。每闻战场说,欻激懦气奔。圣主国多盗,贤臣官则尊。
       方当节钺用,必绝祲沴根。吾病日回首,云台谁再论。作歌挹盛事,推毂期孤鶱。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躲避战乱,停留邛州约两年期间留下:《柏中允除官制诗》、《西山.三首》、《琴台》、《绝句》、《寄邛州崔录事》以及《短歌行》、《同元使君春陵行》等至少九首诗,后一首写于湖北春陵,记述临邛生活窘况。

       诗题
       览柏中允除官制词:杜甫看到唐代宗任命邛州刺使柏茂林为邛南节度使的批词。
       柏中允:名柏茂林。《旧唐书代宗记》:“唐代宗(李豫)永泰二年(766)八月,以邛州刺使柏茂林为邛南节度使。”
       中允:为官称,正五品官职。
       除官:免去旧职,授以新职。
      
南宋《邛州志》:“旧注,柏耆之人以为柏,当是有功于蜀者方是。时段子璋、徐知道反于蜀,而柏为邛州刺史,数有功,则是正节无疑矣。皇朝杨继勋、司马君实日厯云:‘杨继勋以阎门祗侯知邛州,王均反,继勋伏兵于竹林歼之,乘胜逼成都,檄诸州皆会,贼由是不能犯他州。’”
       徐知道:(?-762年)安史之乱后官至剑南兵马使。宝应元年(762年) 七月(癸巳)十六日以兵守要害,抗拒西川节度使严武。
       段子璋:(?-761年)唐朝梓州刺史, 761年举兵反唐。
       除官制词:唐代宗提升柏茂林为邛南节度使的批词。
       序
       览柏中丞兼子侄数人除官制词,因述父子兄弟四美载歌丝纶,忠臣乃柏贞节也:杜甫又看到唐代宗称赞柏氏父子兄弟四人为忠臣并皆升官的诏旨。
       丝纶:帝王的诏旨。粗于丝者为纶。
       诗
       纷然丧乱际,见此忠孝门。蜀中寇亦甚,柏氏功弥存:安史之乱之际,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和梓州(今绵阳市三台县)刺史也趁机反唐。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八月,邛州刺使柏茂林临危受命为邛南节度使平叛立功,受到唐代宗褒奖。
       深诚补王室,戮力自元昆:柏茂林一门皆忠臣贞节之士,同心协力出征平叛。
       深诚:诚心正意、深仁厚泽。
       戮力:同心协力,通力合作。
       元昆:本义指长兄,引伸为同族子弟共计四人。
       三止锦江沸,独清玉垒昏:柏茂林首先出征的地方在今都江堰市,随后三次在成都的锦江流域,护卫了中心城市成都的安定。
       锦江:岷江流经成都的府河、南河,合称锦江。
玉垒:指玉垒山。《汉书.地理志》“绵虒县”注:“玉垒山湔水所出,东南至江阳入江。”
     《说文》“湔”字:“湔水出蜀郡绵虒玉垒山东南入江。”
       刘琳《华阳国志校注》:“玉垒山,即湔水发源地以北的九顶山。玉垒山逶迤而南直趋灌县(今都江堰市)西北。”
狭义玉垒山,指都江堰水利工程“宝瓶口”一侧山体;广义玉垒山,指岷江流域。
       高名入竹帛,新渥照乾坤:邛州刺使柏茂林三次平叛胜利的功勋被记入史册,受到唐代宗的表彰。
       竹帛:用竹和帛书写文字。引申指史书典籍。
       新渥:新的恩惠。
       乾坤:指国家、江山、天下。
       子弟先卒伍,芝兰叠玙璠:柏氏子弟身先士卒,品德高洁。
       芝兰:喻优秀子弟。
       玙璠(音鱼凡):品德高洁的人。
       同心注师律,洒血在戎轩:柏氏子弟军纪严明,不惜为国捐躯。
       师律:军队的纪律。
       戎轩:兵车。借指军队、军事。
       丝纶实具载,绂冕已殊恩:唐代宗授给柏茂林“邛州知州和邛南节度使”的诏书有实物,柏氏父子兄弟四人还都升了官。
       丝纶:多义之一,帝王诏书。
       绂(音胡)冕:古时系官印的丝带及大夫以上的礼冠,比喻高官。
       殊恩:蒙受帝王特殊的恩宠。
       奉公举骨肉,诛叛经寒温:国难当头之时,柏茂林动员柏氏子弟从军平叛共三次,寒署经年。
       金甲雪犹冻,朱旗尘不翻:形容战斗艰苦。铠甲被冰雪冻住,红色的战旗沾上泥土后不能飘扬。
       金甲:金饰的铠甲。
       每闻战场说,欻激懦气奔:柏茂林每场平叛战争取得胜利的喜讯,都让百姓群情激奋,奔走相告。
       欻激(音希机):奋激、激荡。
       懦气:软弱无能的样子。
       圣主国多盗,贤臣官则尊:国家多难时,贤臣显得特别重要。
       方当节钺用,必绝祲沴根:重用贤臣乃国家和人民之幸。
       方当:会当。
       节钺:符节与斧钺。古代授与官员或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
       祲沴(音禁利):邪恶之气。
       吾病日回首,云台谁再论:当此国家动乱之际,杜甫躭心自己多病,去世之后没人将此重大事件记载下来。还好,《旧唐书》和《南宋邛州志》等皆有记载,为杜甫这首诗史的考证提供了确凿的史料。
       云台:汉明帝时追念前世功臣,图画邓禹等二十八将于南宫的云台,后借指功臣名将纪念之所。
       作歌挹盛事,推毂期孤鶱:爱国主义诗人杜甫,以诗歌形式将邛州刺使柏茂林临危受命,提升为邛南节度使并因平叛有功,受到隆重礼遇的情节记载下来,并且期待国家从此欣欣向荣。而实际上,唐代宗(762-780)之后,唐朝又延续了约130年。
       挹:从有余的地方取出来,以补不足。
       推毂:指推车前进,古代帝王任命将帅时的隆重礼遇。
       孤鶱(音先):独自飞翔、高升、腾达。向上飞的样子。

 楼主| 发表于 2023-6-15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山.一》唐.杜甫
       考注:凡丁
       彝界荒山顶,蕃州积雪边。筑城依白帝,转粟上青天。
       蜀将分旗鼓,羌兵助井泉。西戎背和好,杀气日相缠。

       杜甫:见前注
       此诗作于安史之乱后,当时关中兵荒马乱,杜甫随流离失所的百姓逃亡四川,经过临邛时,发现西蜀地方亦不太平。

       彝界荒山顶,蕃州积雪边:邛州周边是彝族和藏、羌等民族。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的四姑娘山,属青藏高原东沿的邛崃山脉,山顶积雪终年不化。
       彝界:汉唐至明清时期彝族人与汉族人分布的界线,为今都江堰市至天全县一线以西。
       清.嘉庆《直隶邛州志》90p:“邛州形势,东接蓉城,西连番地,南控碉门,北通雾岭。旧州志:前通沉黎(今汉源)、越西之帮,后接秦塞、笮都之境。”
       《邛崃山脉》网络图片
        
1686715297310.jpg
       邛崃山古名:邛来山。意为邛人所经之山。南北绵延千里,其山脉走向约呈L形,主峰四姑娘山最高海拔6250米。为岷江和大渡河的分水岭;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地理界线和农业界线。
       L形内的名山县以西为蒙山;以东为蔡山; L形末端向北延伸至邛南五里的土地坡。
       民国《邛崃县志.山水志》84p:“古临邛之南百里而遥有三山,中为邛崃大山、左为蔡山、右为蒙山。邛来大山至邛南五里而尽;蔡山枝分蒲江县、邛崃县;蒙山枝分名山县、邛崃县。”
       清.康熙《邛州志》39p:“邛崃山,州治南八里。派自沉、黎之地(今汉源、荥经),(从北至南)直走千里,至州环抱为镇。”
       民国《邛崃县志.山水志》:“邛崃山,北来之山,至临邛之南五里而尽。地名土地坡者,即是邛崃山之山麓。案:邛崃山乃邛崃大山,零高坡与邛崃山九折阪相距甚远。”
       所以,清.罗衡斋《川南第一图》(上南下北)中,将今荥经的铜官山和邛崃山皆标示在土地坡一线。
       《川南第一图》清.罗衡斋
      
1686793823170.jpg
       彝族人原为邛都国人,本东夷部族。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迁至今西昌地区,降邛都国为:邛都县。后来形成六个支,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原与丘陵之间,其中四川凉山、云南楚雄、红河,贵州毕节、六盘水和安顺地方较集中。被历代统治者称为“西南夷”而加以镇压,故常引发战争,每当战争发生,邛州即处于战争前沿地带。
       明代沐川《夷太平暨安人安氏墓志铭》:“夷之先,鱼凫支子,割封沐川。秦并蜀,绝弗通。以汉唐惟羁縻,以贵种自居其地……至讳德成者,析居夷都,慕管夷吾,因以夷为姓。”
       毛泽东1956年改夷族为:彝族。
       《百度图片》
      
1686736107721.jpg
       蕃州:唐置,为羁縻州。有多处,此处指唐都护府监察下的川西北河套(黄河曲)地方。
       唐.李益《塞下曲》诗: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唐朝的羁縻州被中央政权视为内属国,长官由中央政府册封部族首领后世袭,须象征性进贡,并要求提供军队等。如南诏、契丹等。
       羁縻(音机迷):系联、笼络、怀柔、束缚、控制。
       筑城依白帝:按照诗圣杜甫的说法,西汉公孙述所筑“公孙述城”(位于啤酒厂以北,省汽车64队以南。)在玄嚣(白帝)“降居的江水边”上。此条江水后来称:䢺江。发源于大邑西岭镇,流入邛崃后称:西河。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沿革篇》41p:“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置益州,临邛县隶焉。昭烈(三国蜀汉)及晋皆因之。”
       明《一统志》:“公孙述城在临邛县,即古邛州。西汉末,公孙述为导江卒正,驻临邛,即此城也。”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41p:“公孙述旧城……在今(明末清初)城隍庙(在善恶坝)右侧,高垠直下,路口土城是也。”
       白帝:古代以青、赤、黄、白、黑五色,分别代表东、南、中、西、北五方。
       司马迁《史记》并《山海经》载,中央黄帝轩辕氏又称天帝,掌管八方;东方青帝伏羲为春神;南方赤帝(又称炎帝、火帝)神农氏为夏神;西方白帝少昊为为秋神;北方黑帝颛顼为冬神。合称上古五帝。
       史记《帝王世纪》曰:西方白帝“少昊帝名挚,字青阳,姬姓也。母曰女节。黄帝时有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梦接意感,生少昊,是为玄嚣。”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四川盐亭)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长子)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次子)曰昌意,降居若水(乐山)。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玄嚣后来成为上古时期东夷(古称山东、江苏一带部族为东夷)首领,玄嚣因修太昊(伏羲)历法并掌管天文历法,故又称为少昊。姬姓,一说嬴姓。
       然而
       有人根据玄嚣后来成为上古时期东夷族的首领认为:作为母亲是西陵(四川盐亭)国之女的嫘祖,其长子玄嚣降居在“古代山东西部的一条大河”的“江水”边;而次子昌意却降居在今乐山的若水边。似乎不合情理而值得探讨!
       如果根据杜甫诗的说法,则不难理解先秦时期所筑的军事城堡“张若城”为什么选址于此段䢺江的西边;亦难怪西汉管理导江(都江堰灌区)的卒正(相当于太守)公孙述,也特意到此段䢺江的东边筑起一座:公孙述城。
       按
       先秦时期,此条江的流域有一个䢺国(国都在今大邑䢺江镇),此条江水方始称为:䢺江。此䢺国由羌人所建,秦始皇时期归附于秦。
       见《䢺江镇简介》图片
        
1686794605857.jpg
       又按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后,“导江卒正”公孙述自称辅汉将军兼领益州牧,崇尚白色,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四月在公孙述城内自称:白帝。国号:成家。年号:龙兴。直至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计割据蜀郡十二年。
       亦可理解:明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将称帝于公孙述城的原红军巾首领明玉珍父子灭亡后,还要将公孙述城“夷其城堡。” 并降邛州为邛县,划属嘉定州(今乐山)管理。
       还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汉时的工商业和居民区皆设在今临邛镇内,距离公孙述城五里(秦制,约合今制3.5里)。到明.永乐十四年(1416),县官门仲昌又“率民立栅御敌”。成化十七年(1481)冬,县官姚垲(言旁)方才将木栅栏改筑为土城墙。
       虽然
       今重庆市奉节县瞿塘峡子阳城,亦是公孙述所筑,也别称:白帝城。但只说明古代“西方白帝玄嚣”和自号“白帝”的公孙述所管辖的范围到此为止。
       解读杜甫《白帝城》诗:前四句仅写子阳城位置险要;后四句则是回顾战乱中成都平原的惨状。
       杜甫《白帝城》诗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其中“恸哭秋原何处村”中的“秋原”,指古代西方白帝少昊(秋神)所管辖的:成都平原。
       何处村:诗词常用词,非具体指哪处村落。
       《张若城遗迹》(在西河以西喻坎)供图:唐文栋
        
1686794870122.jpg
      
供图:董伟
       1686794956081.jpg   

       转粟上青天:军士上前线打仗,后勤保障转送军粮要翻赿高山。
       粟:小米,泛指军粮。
       上青天,形容蜀道难。李白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参考《油榨乡(唐火井县城)志.第五章.支援黑水平叛》记载:
       1950年,国民党残部以何本初为首,盘踞在芦花、黑水、茂县一带,号称小台湾。1952年4月至1952年11月止,历时210天平叛黑水。
       我乡先后由乡武装队长闵永泉、乡文书杨承恩、杨绍安、彭定钦等人带领民工,共计运粮三次,途经灌县、羊儿顶、汶川、威州、理县、马塘、芦花、黑水、茂县等地,计九桥十八险关。
       蜀将分旗鼓,羌兵助井泉:参与平乱的蜀中将士旗帜鲜明。羌兵则依仗唐火井县城的富庶和有利地形与官府抗衡。
       羌兵:羌族士兵。羌人的始祖为黄帝,部落众多,分布于今甘肃大部和陕西西部、山西南部及河南西北一带。《史记.五帝本纪》:“(黄帝)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韂。”羌人曾参加周武王推翻商纣王朝的联军。现今四川境内有白马羌、牦牛羌(越嶲羌)等。
       井泉:指火井和油井,借指唐代的邛州火井县。
       王安石《四六疏》:“火井标奇;珠泉纪胜;昔擅铜山之利;今夸盐井之饶。过灔滪百牢之闗,叱邛崃九折之坂,于今尤盛,黎州溪源。”
       四六疏:句式整齐的四六字句短小韵文,多以四字、六字相间,常用于表章奏记。
       其中“火井”指天然气井;“珠泉”指油井。
     (参见清.熊维芳《火井》诗考释)
      《四六疏》的后两句意为:北宋时,火井县城地理位置优越,受到东边长江瞿塘峡和南边邛崃九折坂两道险关的保护,西北边又与各民族和睦相处。
       西戎背和好:中唐时,火井县的周边发生叛乱。
       西戎,指西北方各民族,其中主要是羌族。
       杀气日相缠:不仅羌族人,还有夷族人等都参与了欲推翻唐王朝的战争。


 楼主| 发表于 2023-6-17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山.二》唐.杜甫
       考释:凡丁
       辛苦三城戍,长防万里秋。烟尘侵火井,雨雪闭松州。
       风动将军幕,天寒使者裘。漫山贼营垒,回首得无忧。

       杜甫:见前注。

       诗题中的西山:狭义指今都江堰市至芦山、天全一段以西地方;广义指南北绵延千里的邛崃山—即从甘肃省南部至今四川雅安市荥经县的大相岭,山中有古代西北各民族迁徙走出的通道。
       诗
       辛苦三城戍,长防万里秋:戍守邛州、松州和蕃州的军队战线拉得很长,战争多处进行,将士很艰苦。
       安史之乱(755-763)中,以上三个州的“西戎”亦趁机叛乱,蜀军曾与之发生过激烈的战斗。乾元二年(759),杜甫入川至临邛时沿途所见。
       三城,指唐代的邛州、蕃州、松州。
       蕃州:指唐都护府监察下的川西北河套(黄河曲)地方。(参见杜甫《西山.一》诗考释。)
       松州:位处四川、甘肃、青海三省交界处,为岷江发源地。历史上著名的边陲重镇,史籍载:松州“扼岷岭,控江源(今崇州),左邻河陇(甘肃),右达康藏。”
      《松潘历史沿革》:“周慎靓五年(前316)置湔氐道。唐.武德元年(618)置松州。元朝置松州和潘州。松州,因甘松岭为名,其山产甘松;潘州,因属吐蕃将潘罗支而名……民国二年(1913)改松潘直隶厅为松潘县,隶属川西道。”
       松州是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地方
       贞观十年(636年),吐蕃王松赞干布(617-650;在位期间629—650),派禄东赞去长安请婚。《新唐书》载,松赞干布遂亲率二十万大军长驱松州城下,称“公主不至,我且深入”。
       唐.贞观十四年(640),唐太宗将文成公主(约625-680)许嫁松赞干布,文成公主时年十六岁。
       文成公主入藏经松潘,在松潘北门外的川主寺半坡上有一块大岩石,石上有一双足印,相传就是文成公主留下的。当地人奉文成公主为菩萨,烧香朝拜,纪念这位伟大的女性。
     〔以上见2022-10-01《松赞干布旅游景点(松潘古城松赞干布)》文〕
       另一种说法:文成文主是从“唐蕃古道”至拉萨的
       按
       顾名思义,“唐蕃古道”之所以叫“唐蕃古道”,就是这条道在贞观十四年(640)唐蕃通婚以后才逐渐修通的。而从长安经川西道(史学界称为:岷山道。)之松潘、邛州至拉萨,路程较“唐蕃古道”近,而且“岷山道”在商周时期即已形成,后来成为南方丝绸之路连接北方丝绸之路的通道。
       因为
       从临邛往西经芦山、康定、昌都、拉萨、日喀则、尼泊尔、印度之路,是形成于商周时期古“蜀身毒(音丫毒,古印度驿音)道”的一条。还有一条是从康定经西昌、云南保山、缅甸,辗转达印度。
       无独有偶
       2018年8月17日,《今日邛崃报》刊载陈善兵田野调查笔记:《凉水井的传说》
       该文提到平乐镇与临济镇之间的点灯山燃灯寺之觉慧师父,她说:“燃灯寺前有一条古道,传说唐代文成公主下嫁土蕃松赞干布时路过凉水井,因水土不服,浑身长满小红点(热毒),随行人员便把文成公主安排在燃灯寺内,取凉水井井水熬中草药威灵仙、淡竹叶、马鞭稍等成七仙汤,把文成公主的热毒治愈,凉水村的凉水井遂由此出名。”
       罗居士婆婆还说:“这条古道北从平乐镇的爬海(螃蟹)沟而来,经临济镇的青华山、王山碥、点灯山、燃灯寺、向扁扁;道佐乡的大林岗、弯老上、石板盖墙、习林林、拴马林和夹关镇的王店、夹关。之后可到雅安、西藏。”
       居士罗婆婆讲的古道,正是古“蜀身毒道”的一段。
       唐.道宣《释迦方志.遗迹四》:“自汉至唐,往印度者,其道众多,……且依大唐往年使者,则有北、中、南三道。”

       烟尘侵火井,雨雪闭松州: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改火井镇为火井县时划属益州;唐武德时划属邛州。当时邛州的火井县战斗很激烈;松州地方因为天气恶劣,地势又险要,战斗很艰苦。
       风动将军幕,天寒使者裘:寒风吹动蕃州地方指挥战斗的将军幕帐,唐朝的使者穿着毛皮衣服传达唐代宗的旨意。
       幕:古代地方军政长官的府署,或出征将帅的幕帐。
       裘:毛皮衣。
       漫山贼营垒,回首得无忧:望西部山区,但见叛军营垒漫山遍野。而东方成都,社会秩序得以安宁。

 楼主| 发表于 2023-6-18 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山.三》唐.杜甫
       考释:凡丁
       子弟犹深入,关城未解围。蚕崖铁马瘦,灌口米船稀。
       辩士安边策,元戎决胜威。今朝乌鹊喜,欲报凯歌归。

       杜甫:见前注。

       分析:杜甫此首《西山.三》诗,作于广德二年(764)七月。
       按
       杜甫在唐代宗宝应元年(762),严武第二次出任剑南节度使时,被严武收入幕下,参与策划扺御土蕃入侵的安边策。严武还因此上奏朝廷,举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故后人称杜甫为:杜工部。
       严武:(726-765)字:季鹰。今陕西华阴人,初以父荫调为太原府参军,累官殿中侍御史。安史之乱后,随唐玄宗入蜀,又应唐肃宗诏旨前往灵武,任给事中。上元二年(761),出任剑南节度使,抵御吐蕃。宝应元年(762)入为太子宾客兼御史大夫。不久再此出任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七月,数次击破吐蕃入侵,九月破吐蕃七万余众,拓地数百里。
       诗
       子弟犹深入,关城未解围:唐军将士深入土蕃地方奋战,因邛州这座关城还没有彻底解除敌军的包围。
       子弟:剑南节度使严武率领的唐军子弟兵。
       关城:设置在有利防守地形之处的城堡,能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根据诗句分析,此处的关城特指邛来关。包括雅安金鸡关、名山百丈关、黑竹关,还有芦山的青龙关、飞仙关等关口,以上皆是抵御吐蕃入侵成都和中原的重要关隘。
       按
       邛州城地理位置极重要,路控吐蕃和西南夷,是拱卫成都乃至中原的安全屏障,历代皆为军事重镇,唐代即称:邛崃关。民国时称:城关镇。上世纪末改称:临邛镇。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理乱志》161p:“唐天宝中(742-756),异牟寻悉众二十万入宼,与土蕃并力侵黎、雅,叩邛崃关。”
       其中的黎指黎州;雅指雅州。
       黎州:北周天和三年 (568) 置,治所在今汉源县东北,隋废……天宝元年 (742)改为洪源郡,乾元元年 (758) 复为黎州。辖境今四川汉源、石棉、甘洛等县及泸定、越西、峨边等县部分地。……明洪武八年 (1375) 改为黎州长官司。
       雅州:隋仁寿四年(604)置,以雅安山为名。治严道县(今雅安市)大业初改为:临邛郡。唐武德元年(618)复为雅州。天宝元年(742)改为卢山郡,乾元元年(758)复为雅州。辖境相当今四川名山、雅安、芦山、天全、荥经、宝兴等市、县地。
       开元中置都督府,都督羁縻会野、当马等十九州,后增至五十余州。宋属成都府路,元属吐蕃宣慰司,明清属四川省,明洪武四年(1371)以州治严道县省入。清雍正七年(1729)升为雅州府。
     〔以上引自《历史词典解释》〕
       蚕崖铁马瘦,灌口米船稀:灌县(今都江堰市)的蚕崖关,因独当羌人叛军的冲击,战马皆疲惫和瘦弱。而向来米商云集的都江堰之内江和外江上,也少见运粮的船只。要到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八月,邛州刺使柏茂林临危受命为邛南节度使时,经过“三止锦江沸,独清玉垒昏”之战,方才彻底平叛。
     (参见杜甫《览柏中允除官制词》考释)
       蚕崖:关名。在都江堰市西北。其处江山险绝,凿崖通道,有如蚕食,故名。
       灌口:指都江堰。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五》:“太守名冰,秦时人,尝守其地。有龙为孽,太守捕之,且凿崖中断,分江水一派入,永康,锁孽龙於离堆之下。”
       辩士安边策,元戎决胜威:战略需要谋士们的参与策划,而战争能否取胜,则要看国家的军事实力和主将的指挥能力。
       辩士:能言善辩的人。指军队中的谋士、参军、参谋。杜甫时任节度参谋,故能写出此首《西山.三》诗来。
       元戎:大的兵车、大军、主将,统帅、军器。
       今朝乌鹊喜,欲报凯歌归:作为乱离人的杜甫,根据喜鹊的报信,预测或者说希望在这场抵御土蕃的战争中,唐军取得最后胜利,从此天下太平!
       乌鹊:指喜鵲。古以鵲噪而行人至,因常以乌鵲预示遠人(包括征夫)将归。
       果然,严武于广德二年(764)七月西征。配合郭子仪在关中的主力部队,九月破吐蕃七万余众,拓地数百里,击退了吐蕃的大举入侵,以功加检校吏部尚书,封:郑国公。永泰元年(765),严武因病于成都逝世,获赠:尚书左仆射。
       郭子仪 :唐代中兴名将。广德元年(763),仆固怀恩(蒙古铁勒族)勾结吐蕃、回纥入侵,当长安失陷时,出任关内副元帅而收复长安。

 楼主| 发表于 2023-6-19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寄邛州崔录事》唐.杜甫
       考释:凡丁
       邛州崔录事,闻在果园坊。久待无消息,终朝有底忙。
       应愁江树远,怯见野亭荒。浩荡风尘外,谁知酒熟香。
       附言:慈惠适权篆果州,未值,因所见书邮壁,不必寄崔。

       杜甫:见前注。

       关于诗题
       杜甫此首《寄邛州崔录事》诗作于乾元二年(759)中,为杜甫初到邛州时在邛州驿站的题壁诗。
       附言大意:邛州刺使崔贵成刚接到新的任命—暂时兼任果州刺史而不在邛州。杜甫因而将求助诗写在驿站的邮壁上,希望崔贵成回邛州时能够看到。
       权篆:邛州崔刺使暂时兼管果州刺史的官印。
       驿站: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专使和为民间传送家书的邮差,以及来往于途中的官绅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食宿的地方,按等级分别配备一定数量的马匹和兵夫。
      《辞源.驿站》条:“宋代称邮递驿站为铺……明清因之。”清制:“厅州县设置铺司、邮亭,以兵夫传递公文。”
       邮壁:设在驿站墙壁上的留言牌。杜甫写在驿站墙壁上的留言诗归为:题壁诗。
       题壁诗:古代洛阳纸贵,每一个文人都携带纸筆出门也不太方便。而酒楼、驿站、寺院等场合,为了招引人流扩大知名度,于是特设一面粉墙,专供文人墨客题咏或者留言,“题壁”遂成为传播文人作品信息的一种重要形式。
       宋.沈括《梦溪笔谈.艺文一》:“欧阳文忠尝言曰:‘观人题壁,而可知其文章。’”
       清.康熙和嘉庆《邛州志.艺文志》中收载不少题壁诗,其中有的留下作者姓名,如唐.杜甫《寄邛州崔录事》;宋.陆游《书大邑寓舍壁二首》;明.杨伸《题西禅寺联》;清.吴江《净居寺题壁》和《松安桥题壁诗八首》等。还有一些匿名题壁诗,方志收载时归为“前人”或者佚名,释者对此类具有历史信息的诗亦进行考证。
       诗题中的崔录事
       查清.嘉庆《直隶邛州志.职官.刺使》465p:与杜甫同年代姓崔的刺史为:“崔贵成,灵昌(今河南滑县)人,光远族子。”
       崔贵成字:慈惠。时任邛州刺使,官称:崔录事。
       字:另取的别名。在古代,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
       录事:隋初以为郡官,相当于汉时州郡主簿。唐初改郡为州,改太守为刺史。唐玄宗时,复州为郡,称刺史为太守。唐肃宗时再复唐初旧制,郡官称为录事。
       诗
       邛州崔录事,闻在果园坊:杜甫避安史之乱携妻带子入川后首先到达临邛,安顿下来后以左拾遗的谏官身份,去拜谒邛州刺史崔贵成,希望得到其关照,也是杜甫入川首站选择临邛的原因。
       但令杜甫失望的是,听说崔录事到果州去了。因为不久前的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初,崔又兼署理果州(今南充市)刺使。
       果园坊:借喻果州。因南充别称果城。唐.武德四年(621)设置果州。宋《太平寰宇记》卷86:“以郡南八里果山为名。天宝元年(742)改为南充郡,乾元元年(758)复为果州。”
       久待无消息,终朝有底忙: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因身兼两州刺使的崔贵成公事繁忙,杜甫希望见到崔贵成的愿望渺茫。
       有底忙:底同“的”,助词,即有的忙。
       应愁江树远,怯见野亭荒:此时的杜甫满腹愁绪,对邛江(今南河)两岸的树木和楼台亭阁没有心情欣赏。
       浩荡风尘外,谁知酒熟香:杜甫想象,崔贵成此刻或许正在千里之外的果州饮酒作乐。他本该在驿站以书信形式投递到果州的,但是乱离人生活窘困缺乏昂贵的邮资,无奈之下,只好在驿站的墙壁上留下“寄邛州崔录事”的题壁诗。
       从诗末又附“不必寄崔”中,反映出杜甫当时的忐忑和窘态,“不必寄崔”,其实是希望驿站邮差帮他无偿转达,然而这可能吗?
       以上故事一直在临邛地方留传,直到清.雍正六年(1728),马维翰赴邛州清丈田亩期间闻听此事后,方才用诗的形式记载下杜甫《寄邛州崔录事》题壁诗的背景,经考证后皆能一一对应。
      〔参见下篇 清.马维翰《无题.一》诗考释〕

 楼主| 发表于 2023-6-20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无题.一》清.马维翰
       考释:凡丁
       序
       邛州崔牧,民间传:慈惠适权篆果州,未值,因所见书邮壁,不必寄崔。
       大意:唐.肃宗乾元二年(759),邛州知州崔贵成兼署理果州时,在安史之乱中逃难至临邛的杜甫求见崔贵成不得,于是在驿站的邮壁上题诗,末尾说“不必寄崔”,等他回邛州时看到就好了。
     (参见唐.杜甫《寄邛州崔录事》诗考释)
       诗
       救灾驰急递,问俗过临邛。樵牧东西出,泉刀市井重。时清休疟疠,城迥接芙蓉。
       略徇浮江笮,疏篱种海棕。竹竿千个直,石碓四邻舂。丙穴鱼名鳜,丁男铁在镕。
       蹲鸱天委积,抱犊雪弥缝。

       马维翰:(1693—1740)字默临,又字墨麟,号侣仙,浙江海盐人。康熙六十年进士。雍正六年(1728)赴邛州清丈田亩,期间以所听闻记录下杜甫《寄邛州崔录事》诗的故事。

       救灾驰急递,问俗过临邛:乾元二年(759年)杜甫避安史之乱到临邛,急忙向邛州知州崔贵成求助。
       救灾:杜甫是安史之乱产生的难民,有理由向所到地方政府报告并申请救助。
       问俗:《礼记.曲礼上》:“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郑观应《盛世危言.日报》:“太史采风,行人问俗,所以求通民隐、达民情者,如是其亟亟也。”
       樵牧东西出,泉刀市井重:崔贵成在果州和邛州之间东西奔走,当时市场货币流通。
       樵牧:樵夫与牧童。谐音乔牧。借指兼任邛州和果州州牧的崔贵成。清代称知州为:州牧。如清.道光时的《川南第一桥碑》落款即:州牧宣瑛题。
       泉刀:泛指钱币。
       市井重:成都平原城市和集镇很多。
       时清休疟疠,城迥接芙蓉:成都周边暂无战事,也没有瘟疫流行。邛州和果州虽然相隔较远,但是中间连着成都。
       迥:辽阔、遥远。
       芙蓉:指成都。五代后蜀孟昶于宫苑城上遍植木芙蓉,故成都别称:蓉城。
       略徇浮江笮,疏篱种海棕:杜甫将家安顿在西河岸边,位置大约是今称的:喻坎。当时此处的西河上有竹索桥。杜甫居处有一片棕树林,周边有竹木围起的篱栅,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略徇:指邛州西河。典故出自《新唐书.太宗本纪》:“太宗率兵略徇西河,将至霍邑,会天久雨,粗且尽,高祖谋欲还兵太原。”
       西河:发源于大邑的䢺江,下游入邛州后称为:西河。
       浮江笮:西河上有竹篾拧成的索桥。
       疏篱:用竹木围起的篱笆。宋.陆游《疏篱》诗:数掩围柴荆,王维画不成。尤怜月中影,特地起诗情。
       海棕:唐.杜甫《海棕行》诗句:“左绵公馆清江碧,海棕一株高入云。”
       海棕:椰木的一种。借指临邛地区过去常见的经济作物—棕树。又也许,临邛地方的棕树从南方传入,唐代时就叫海棕!
       竹竿千个直,石碓四邻舂:杜甫的邻居个个都像竹竿一样正直,大家和睦融洽,共同用一个石头碓窝舂米。
       竹竿千个直:叶形像“个”字的竹子根根挺立。扬州“寿芝园”多竹,复建时更名为:个园。
       丙穴鱼名鳜,丁男铁在镕:杜甫对新家的环境很滿意,认为此处是生长“嘉鱼良木”的地方,有利于后代成长,不需要“孟母三迁”了。
       丙穴:鱼名,泛指嘉鱼,单指邛江和䢺江生长的名贵鱼种—鳜鱼。比喻临邛是个好地方。晋.左思《蜀都赋》:“嘉鱼出於丙穴,良木攒于褒谷。”
       要不是上元二年(761),杜甫的朋友严武出任剑南节度使时将杜甫收入幕下,并上奏朝廷,举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从而到成都浣花溪起建草堂的话,杜甫一家子也许就定居在临邛西河边的“喻坎”了!
       按
       严武:(726-765)上元二年(761),出任剑南节度使;宝应元年(762)入为太子宾客兼御史大夫。不久再次出任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九月,破吐蕃七万余众,拓地数百里。广德三年(765)卒。
       据此分析,杜甫一家在临邛生活应有二至三年。
       丙穴:泛指嘉鱼。晋.左思《蜀都赋》:“嘉鱼出於丙穴,良木攒於褒谷。”
       丁男铁在镕:好男儿是锻炼出来的。
       镕:冶铸。董仲舒《贤良策》:“上之化下,下之从上,犹金之在鎔,惟冶者所为。”
       蹲鸱天委积,抱犊雪弥缝:临邛地方到处都生长能充饥的芋头,在此隐居或者大雪弥漫时不会挨饿。
       蹲鸱(音登蚩):即芋头。
       司马迁《史记》:“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秦破赵,迁卓氏之蜀,夫妻推辇行。诸迁虏少有余财,急与吏,求近处,处葭萌。惟卓氏曰:“此地狭薄。吾闻岷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民工作布易贾。乃求远迁,致之临邛大喜,即铁山鼓铸,运筹算,贾滇、蜀民,富至童八百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
       委积:充塞;充满。
       抱犊:比喻隐居。

       按
       清.康熙时,马维翰根据邛崃民间传说写就的此首诗,记述杜甫一家入川后首先选择居住临邛,有较高的可信度。笔者完全按照马维翰诗的用词、用典进行考释,未掺杂个人观点!
       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诗中亦记述过“漂泊公孙城”的困窘生活:
       我多长卿病,日夕思朝廷。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
       呼儿具纸笔,隐几临轩楹。作诗呻吟内,墨澹字欹倾。
       感彼危苦词,庶几知者听。
       公孙城:即唐代邛州城,见前注。
       又
       杜甫安顿下来后,一日终于拦路见到了邛州刺使崔贵成,并且得到其宽慰和帮助,一年后,崔贵成调任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县)录事时,杜甫特意乘船赶到邛江(今称南河)码头为之写诗送行。
       参见下篇:杜甫《短歌行》诗考释。

 楼主| 发表于 2023-6-21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短歌行》唐.杜甫
       考释:凡丁
       序
       送邛州录事归合州,因寄苏君。
       诗
       前者途中一相见,人事经年记君面。后生相劝何寂寥,君有长才不贫贱。
       君今起柁春江流,余亦沙边具小舟。幸为达书贤府主,江花未尽会江楼。

       此诗为杜甫《寄邛州崔录事》的续篇,写于唐.肃宗乾元三年(760)。

       序考
       送邛州录事归合州,因寄苏君:崔贵成调任合州(今重庆合川)录事,即将乘船离开邛州之际,杜甫乘船经西河赶去南河渡口送行。由于送行者很多,只见到崔贵成的幕僚—苏君。杜甫不愧为诗圣,迅速写下此首《短歌行》,请苏君转交崔贵成。
       按
       南河渡口:在今十方堂邛窑遗址。亦称:南河码头。
       南河水运形成于先秦时期,是秦欲统一六国时,为运送兵力和军需物资至楚地而通正的水道,初期下至宜宾,后来至长江中下游。邛崃山区物产便从白沫江、火井江、䢺江集运至南河渡口,然后东下成都、乐山、宜宾、荆楚、江浙地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当陆路运输兴起后,南河水运停止。
       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载:“秦惠文王更元七年(公元前318)意欲伐楚时,司马错力主‘蜀有杰、纣之乱,其国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供兵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而天下并矣。’”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渡口》55p:“南河渡,州南三里,通蒲江县道。”
       清.嘉庆《直隶邛州志》352p:“南河渡,州南二里许,为上通省城,下往沪藏要路。其水上通夹门关、镇西山,在州西齐口交合。又通䢺水,在州西三里许两河口(今黄坝大桥)交合,下达新津河。嘉庆八年知州胡廷章招募渡夫八名,……冬搭浮桥,……两岸勒碑,遂为义渡。”
       义渡:《清处士封曰伟墓志》载:“清.嘉庆八年(1803)知州胡廷章招募渡夫八名,封营封氏五代祖封曰伟,继下坝何天阳之后,续捐良田五亩,作为艄公开销。独立为之兴设义渡以济往来。又于汪山脚下砌石路数百丈,直近南门。清.道光时,州牧宣公为之旌其门曰:樂于为善。” 其善举持续到1950年。
       南河坎的义渡,仅为两岸往来提供服务。南岸为:程巷子;北岸为:屈巷子。最后一任艄公名叫:何学元。2016年笔者调查他时,年纪88岁。

       诗考
       前者途中一相见,人事经年记君面:双关语。一年前,杜甫在路上见到崔录事时,同时认识了崔录事的幕僚—苏君。还记得二人的模样。
       后生相劝何寂寥,君有长才不贫贱:一年前,杜甫见到比自己年轻的崔录事时,得到他帮助和空旷高远的宽慰,是因为崔是在职的高官,俸禄又高,自己则是乱离之人。
       后生:较后出生,比较年轻。杜甫(712-770)时年48岁,崔贵成稍后出生,杜甫以左拾遣官身份,称其为后生。
       寂寥:空旷高远。
       君今起柁春江流,余亦沙边具小舟:如今你将乘船到合州赴任去,我特意乘小船赶来与你送行。
       起柁:即起航。《玉篇》:“柁,正船木也。设于船尾,与舵同。”
       幸为达书贤府主,江花未尽会江楼:双关语。1、指杜甫的《寄邛州崔录事》诗,崔录事后来看到了; 2、请幕僚苏君将此首《短歌行》转达崔贵成。希望崔录事加深对自己的映相,因为说不定今后还会相见并且有求于这位后生。
       府主:州郡长官。
       江楼:唐代的江楼,宋代重修后更名为:南楼。
       南宋宇文绍奕《邛州志》:“南楼:滨大江。”
       清.康熙《直隶邛隶邛州志.楼院》60p:“南楼,(在唐宋时的)州治南五里,前临邛水(即南河)。宋淳熙间郡守张方建,后毁;明万历二十二年重建,后复毁于兵。”
       分析:位置在清晚期建的紫云宮地方,建国后,紫云宮改作南河木船社和渔业社,又曾改建为:邛崃玻璃厂。

       感叹
       杜甫大半生怀才不遇,天宝十四年(755)四十四岁时,方才抓住向唐玄宗“献赋”的机会,授以从八品的: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刚欲赴任时,又爆发了“安史之乱”。至德二年(757)五月,杜甫逃出长安到陕西凤翔(今宝鸡)投奔肃宗,方被授为:左拾遗。因受房琯案牵连,于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安史之乱中辗转入蜀后,穷困潦倒漂泊终生,却用他的才华,给后世留下一千四百余首宝贵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现代邛崃人“野溪钓者”《吟杜甫八首.一》评论这位伟大的诗人:      
       波澜墨海棹春秋,尘世烟云眼底收。壮志情怀临绝顶,危途衰国负沉忧。
       幸亏落木多方惜,得见华章亘古留。更惋千年风雨后,终无骚客越斯楼。

       按
       杜甫得到邛州知州崔贵成救助后,生活逐渐安定下来,不久后挥笔写下七言《绝句》一首,生动描述居处独有的自然景观,从而千古留传。
     (参见下篇:唐.杜甫《绝句》考释)

 楼主| 发表于 2023-6-22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句》唐.杜甫
       考释:凡丁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题绝句:为诗歌体裁之一,兴于南朝,流行唐代。分律绝和古绝,四句一首。又有五言、七言和六言绝句。其中律绝有严格的韵律要求。此首七言律绝,派对极工整,写实写景,读者如身临其境。
       有学者认为,杜甫此诗作于成都草堂。邛崃大同人兰花村(笔名)说:“历史,我们需要去了解,去挖掘,去寻找曾经不为人知的一面。”
       笔者认为:从杜甫入川的路线、时间点、经历事件、地理环境等相关史据看,杜甫此首绝句写于临邛。
       梳理杜甫入蜀的原因和时间节点供读者探讨!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759)中,杜甫举家六口入川躲避战乱,首站是四川西部的历史文化名城—临邛。于第一时间《寄邛州崔录事》诗,向邛州刺使崔贵成求助,将家安置在公孙述城(唐代的邛州城)旁的西河边,随后写下《西山三首》、《柏中允除官制诗》、《琴台》、《绝句》、以及《短歌行》诗后,又写《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及《咏大邑白瓷》诗,向大邑县令韦班讨要松树苗及白瓷碗。
       【待见:《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及《咏大邑白瓷》两诗考释】
       上元二年(761),当杜甫的世交朋友严武出任剑南节度使时,杜甫方才投奔严武,被举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因此到成都浣花溪起建草堂。宝应元年(762)严武入为太子宾客兼御史大夫离开成都期间,失去资助的杜甫回到临邛。广德二年(764年)春,严武再次出任剑南节度使时,杜甫又回草堂。
       永泰元年(765年)四月,严武病逝世后,杜甫离开成都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到达夔州(奉节),期间作《同元使君舂陵行》诗。
大历三年(768)出川,辗转江陵(荆州)、公安、岳阳、衡州。
       大历五年(770)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推算
       乾元二年(759)中至永泰元年(765年)四月,杜甫共计有六年时间轮流在临邛和成都两地生活,时间各约三年。
       附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摘录)
       舂陵:今湖北枣阳吴店镇。
       序
       览道州元使君〈舂陵行〉,兼〈贼退后示官吏〉作二首。志之曰:当天子分忧之地,效汉官良吏之目……感而有诗,增诸卷轴,简知我者,不必寄元。
       元使君:唐.诗人元结。唐代宗时(762-766)任道州刺史,后迁容州都督。
       大意:大历元年(766),杜甫在夔州读到元结《舂陵行》及《贼退示官吏》诗后,感怀而作《同元使君舂陵行》。
       摘句
       遭乱发尽白,转衰病相婴。沈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粲粲元道州,前圣畏后生。
       我多长卿病,日夕思朝廷。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呼儿具纸笔,隐几临轩楹。
       作诗呻吟内,墨澹字欹倾。感彼危苦词,庶几知者听。
       公孙城:即古邛州城。西汉末年由公孙述所筑并且称帝。城号:白帝。国号:成家。年号:龙兴。割据蜀郡共十二年。“公孙城”与秦筑军事城堡“张若城”相依,“张若城”之北,即杜甫居住过的:喻坎。
       诗考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河岸的柳荫间,两个黄鹂此起彼伏地愉快歌唱;忽然间,河滩上一行白鷺展趐升空远去。
       黄鹂:即黄莺。邛崃物产。清.嘉庆《邛州志.物产》452p:“黄鸟或谓黄伯劳、或谓黄莺,其音圆滑如织机声。”
       《黄莺》(网络图片)
      
1687404099760.jpg
       白鹭:白鹭属共有13种,其中大白鹭、中白鹭、小白鹭和雪鹭,四种皆是全白,另有一种黄头鹭,邛崃地方极常见。13种属的鹭鸟通称:白鹭。皆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黄头鹭》拍摄:觅影者(邛崃人)
      
212547x0szicmwviukkkuz.jpg
       窗含西岭千秋雪:
       邛崃山直走千里,气势磅礴。其中位于四川阿坝小金县西的“四姑娘山”,分别由海拔6250米、5664米、5454米、 5355米的四座山峰组成,而且“至今始存太史雪”。
       每年农历三至七月份,当太阳光直射到北回归线区域时,每于晴朗天空的晨曦晖映下,出现云蒸霞蔚的景象,从宋代起便命名为“崃岭朝云”,从而成为《临邛八景》之一的著名景观。
       此独具特色的景观,虽然在邛崃以东的平原上随处可以观赏,但是,邛崃山脉、邛崃、崃岭、临邛,这些专属的地域及名称不可更改和移动,只有建城之初即称为临邛城(特指张若城)的邛崃,才有资格拥有!
       清.高其倬《望雪山》诗句:“蜀山峍屼皆参天,雪山高压群山巅。到今尚存太始雪,盛夏早似初冬寒。”
       此景观过去在城内无楼房遮挡处可见,杜甫居处的喻坎四周空旷,“窗含西岭千秋雪” 是极自然的。
       《邛崃西岭千秋雪》拍摄:邛崃叶时亮
        
1687404382807.jpg
       而大邑县所宣传的“西岭雪山”为海拔5353米的:大雪塘。在“周围可数百里”的“属于阿坝州汶川县卧龙自然保护区内。”
       编辑播报曰:“《大邑西岭雪山历史沿革》据清.光绪元年(1875)《大邑县志》记载:‘雪山俗名大雪塘,在县境西北中山后,冬季积雪如银,周围可数百里。’三面皆壁立千仞,唯一面鸟道可宛延登绝顶,中有清水一池(九龙池)四时不溢不涸,登上若大声呼叫,冰雹立至……此处大雪塘,便为景区最高峰,也有成都第一峰之称。”
       笔者:以上宣传是利用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概念的模糊转换。而且“大雪塘”在汶川,属岷山山脉,位于邛崃和大邑的正北方,在邛崃境内“不容易”发现!
       参见《四川省地图》
        
1687391603436.jpg
       门泊东吴万里船:火井江、白沫江在齐口汇合后称为:南河。又于下游的石灰包纳发源于大邑的䢺江(下游称西河),绕临邛城后东流经新津、彭山江口汇入岷江,下经乐山……宜宾注入长江,下江陵(南京)、出上海。
       此水道由先秦李冰,分别将白木江和火井江“通正水道”至下游宜宾。初为秦欲灭楚而设计的军用水道,后发展为“南方水上丝绸之路”。临邛境内的十八处码头,任何一处都可以停泊到东吴的万里船。
       其中,南河码头最大,民国时由大小十余处码头组成。而杜甫《短歌行》中的客运码头—江楼码头。大约在现今南河岸边那棵“古菩萨树”附近。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当陆上运输逐渐取代水道运输后,邛崃南河方才停航。
       (参见杜甫《短歌行》考释)


 楼主| 发表于 2023-6-23 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答读者问

       上篇发出后有读者提问:杜甫是如何空降临邛的?
       凡丁答:
       杜甫一家六口,是一步一个脚印,顺着甘粛南部至四川雅安的邛崃山之民族迁徙大通道入蜀的,第一站即邛州火井县,又顺火井江到的临邛!
       有三点理由:
       一、大家都公认杜诗为诗史。杜甫将沿途所见蕃州、松州和邛州三城的彝族、藏族、羌族等“西戎背和好,杀气日相缠”的历史事件,清楚地记录在《西山.一》诗中;
       二、根据《西山.一》诗中出现的蕃州、松州和邛州火井县重要地名判断,杜甫是沿着邛崃山脉的“民族迁徙大通道”先到火井的!
       此通道商周时期即已形成,也有学者叫:岷山道 或者 茶马古道。此道并非独路一条,而是呈网格状分布,并且沿途地方皆属于“禹贡梁州之域”的古蜀国,而现代考古表明:古蜀国的中心位置就在邛崃!
       所以此道商代的人走过、商贾和平民走过;唐.文成公主走过、杜甫走过、李隆基逃难入蜀走过;宋.元符二年二月七日,按部过邛州火井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任通判的顿起,也按“朝庭规定”的路线走过。
       再如红四方面军从邛崃高何及芦山县北上延安,更为研究红色文化的人熟知。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便是对“岷山道”的最好铨释。
       如果你再问杜甫“举家六口逃难入蜀”根据的话,我答:是吉林师范大学教授侯海荣研究出来的。目前央视十频道“百家讲坛栏目”正在播放她讲述的《杜甫这辈子》,已经讲到上部第十节,你可以“回看”七天内的节目。
       三、笔者考释所选的杜诗,不是从《全唐诗》中选出,而是出自清.康熙和嘉庆《直隶邛州志》中
与临邛无关的不收载),此外还有清初人的研究诗!
       过去,有的学者对杜诗的研究有局限性,一般都将杜甫入蜀后所写的诗归到成都的草堂去了。对不能自圆其说的诗,不是语焉不详就是懒得考证。
       我在对以上原诗中用词、用典考释后,不能不重新审视杜甫“漂泊公孙城”这段重要史实,同时产生杜甫确曾在临邛生活二至三年的底气!

 楼主| 发表于 2023-6-24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唐.杜甫
       考释:凡丁
       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梅。
       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

       杜甫:(见前注)

       诗题
       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杜甫写诗请求大邑县尉韦班,要一些松树苗栽于临邛新居的庭院之中。
       此首七言绝句无人考证写于何年,且都认为杜甫将要来的松树苗栽在成都草堂!
       根据乾元二年(759)中,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举家六口(妻杨氏和两子两女)入蜀暂居临邛。再根据杜甫上元二年﹙761﹚初《咏大邑瓷器》的序言:“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分析,此首《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诗,写于乾元三年(760)初春。
       动因是杜甫在临邛的新居,只有竹子和棕树(参见清.马维翰《无题.一》考释),春季正好是移栽松树的季节。
       凭韦少府班:依赖大邑县尉韦班。
       凭:《说文解字》“凭本义指倚靠,引申为依靠、依赖,听凭。”
       少府:原本为中国历代政府为皇室管理私财和生活事务的职能机构。唐代时县令称明府,县尉为县令之佐,称为少府。
       松树子:即松树苗,并非松树籽。
       韦班: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诗人韦应物(?-791)的侄子。

       诗考
       落落出群非榉柳:既歌颂松树超凡脱俗的品格;也暗喻自己背井离乡,如失群的孤鸿,处处悲鸣求靠。
       落落:大方潇洒,卓尔出群。
       出群:指离群的鸿雁。
       榉柳:落叶乔木,木材轻软,种子可榨油。
       青青不朽岂杨梅:松树顶风傲寒却四季长青的风骨,无法拿杨梅与之相比。
       杨梅:常绿乔木,树冠整齐,果实核果球形,枝干脆而易折。
       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杜甫设想,小松树多年之后树冠茂密,引来鹤类栖居而松鹤延年。
       诗意说明:杜甫当时打算在临邛定居!
       老盖:松树长寿,千年不老,其树冠浓密,枝干虬劲,是鹤类理想的栖息树。
       霜根:经冬不凋之树木的根苖。
       数寸:数棵。

       后人评论
       此诗不露一松字,却句句切松,较之他章,独有蕴藉。

 楼主| 发表于 2023-6-27 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咏大邑瓷器》唐.杜甫
       考释:凡丁
       序
       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
       诗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杜甫:(见前注)

       整首诗大意
       唐. 上元二年﹙761﹚春,尚在公孙城西居住的杜甫,收到韦班紧急送来的大邑瓷碗后非常高兴,于是写下《咏大邑瓷器》诗回复韦班。
       序考
       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上元二年﹙761﹚正月或头年腊月(赏梅的节令),杜甫从临邛到崇州治所的东阁观梅,转回临邛经过大邑时,拜会了已从县尉升为县令的韦班。因为韦班是诗人韦应物的侄子,与杜甫向有交情并诗书往来。韦班于是领杜甫参观了一座烧造白瓷的窑场,杜甫向韦班表示很喜欢大邑白瓷碗。
       韦处:指大邑县令韦班的官舍。
       因为唐.乾元三年(760)初春,杜甫已经向韦班要过松树苗栽于临邛新居,故序中曰:“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见《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考释)
       清.嘉庆《邛州志》804p:“大邑距崇庆州只一舍,少陵至崇州治东阁观梅时过大邑,晤邑令、访瓷窑,有‘大邑出瓷轻且坚’之句。”
       大邑距崇庆州一舍:大邑在临邛之北,相距30里;崇庆州在大邑以东,相距21里。
       一舍:秦制30里,今制约10.5公里。
       少陵至崇州治东阁观梅时过大邑:说明杜甫当时住在公孙城西的喻坎。
       少陵:杜甫字少陵。
       晤:见面、会谈。

       诗考
       大邑烧瓷轻且坚:清.蓝浦《景德镇陶录》:“唐时, 四川邛州之大邑所烧(瓷器)体薄而坚致,色白声清,为当时珍重。”
       民国邵蛰民、余戟门《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蜀窑,唐代置,在四川邛州大邑,所造器体簿坚实,声清而色白,亦名大邑瓷也。”
       蜀窑,唐代置:民国人将“四川邛州之大邑窑”称为“蜀窑”,现代人才叫:邛窑。
       按
       陶瓷学家将大邑及邛崃各处窑口称为:邛窑。远如名山、灌县、成都、乐山等者,属于:邛窑系。
       扣如哀玉锦城传:杜甫说,大邑白瓷碗的声誉,早在他入蜀以前就在成都地区传播开了!
       扣如哀玉:敲击瓷碗发出的玉一般凄清的音响。
       锦城:即成都。(见前注)
       君家白碗胜霜雪:杜甫夸赞韦班送来的白瓷碗比霜雪还白。
       君家:敬词。犹如贵府、您。
       按
       比霜雪还白的白瓷碗,不知是否有点夸张,但无论如何,在当时普遍烧造青瓷的窑炉来说弥足珍稀。因为南北朝以前,中国所产瓷器皆为青瓷,中唐时期河北省邢台地方的刑窑始烧造出“类银、类雪”的白瓷。而中唐时期的邛州大邑窑,居然烧造出了“色胜霜雪,扣如哀玉”的白瓷碗来!
       可惜中唐时期的蜀地战乱频仍,大邑白瓷当时只能在成都地方流传。更可惜广德二年(764)九月,当土蕃入侵邛州时,剑南节度使严武(726-765)在“破吐蕃七万余众,拓地数百里”的战争中,大邑白瓷窑停烧了,引起现代陶瓷学家们的扼腕叹息,虽经寻觅,大邑白瓷窑场究竟何处,目前尚无定论!
       值得庆幸的是
       2018年6月,释者调查十方堂“铸铁之家皆祀之的铁祖祠”时,世代居住十方堂的何绍清,向我讲起他年青时读到过一个手抄本,内容是说 江西景德镇的“窑王祖师李斯文”乃唐代邛窑的窑工。
       故事情节
       唐代十方堂的邛窑,有一个技艺全面的青年窑工名叫:李斯文。当土蕃入侵邛州时,李斯文乘船经南河至长江水道,逃到江西投靠其做官的姑父,提出欲建窑生产瓷器的想法。
       李斯文的姑父于是安排公差,帮侄儿找寻适合制陶瓷的胎土,最后在一道山岭的河边发现了优质胎土,因此山无名,遂名:高岭土(俗称白鳝泥)。于是建窑生产出了胎质洁白的瓷器。
       北宋真宗年间,因此处瓷器非常著名,于是以宋真宗赵桓的“景德”(1004—1007)年号,将此地名命为:景德镇。
景德镇的窑工们不忘李斯文从邛窑带去的先进烧造工艺,并因此催生出一座新的城市,于是尊李斯文为景德镇窑的“窑王祖师”设坛祭祀至今。
       以上传说,被邛窑传人—著名邛窑器收藏家尚崇伟先生所证实!
      【注】
       何绍清:祖籍十方堂。1936年生,建国后参军,退伍后历任十方大队干部至改革开放初期,2018年六月时82岁。
       《何绍清(左)与凡丁(右)》拍摄:董伟
      
1687776523500.jpg
       急送茅斋也可怜:韦班急送来的大邑瓷碗,杜甫非常喜欢。
       急送:通过驿站很快送达。
       可怜:令人喜欢,讨人喜欢。
       茅斋:用白茅盖的屋舍。
       白茅: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穗上密生白色絮状柔毛,故名。
      《医学百科.白茅》:“生于低山带平原河岸草地、沙质草甸、荒漠与海滨。又称茅,禾本科白茅属多年生草本,春季先开花,后生叶子,花穗上密生白毛。根茎可以吃,也可入药,叶子可以编蓑衣。”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邛崃的西河滩遍生白茅,当地人叫“梳茅草”。因为根茎有点甜,1958年,尚在北街小学读书的全班同学突发奇想,跑到西河坝去挖“梳茅草根根”熬糖!
       原来,杜甫选择居住公孙城边的重要原因:修盖茅斋的材料—白茅可以就地取材!
       今重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方知,此诗中的“茅屋”是用“白茅”盖的,而“成都的草堂”是用稻草盖的!
       顺理成章推知: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作于临邛的公孙城!

       《白茅》百度图片
        
1687776477731.jpg

       杜甫与韦班后话
       永泰元年(765)四月,严武去世后,杜甫举家迁到梓州,一年后离开梓州。
       见杜甫《去蜀》诗: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世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
       去蜀:离开蜀地,非特别指成都!
       潇湘:潇,指湖南省境内的潇水河;湘,指湘江。
       黄发:年老白发变黄。
       大意
       杜甫自述举家在“蜀郡和梓州”两地共生活六年后,想回原籍河南巩县,但是已经年迈,自忖再也翻不过艰险的蜀道,于是打主意顺长江下湖南、转湖北,再经江汉平原回河南。
       这或许是受韦班从涪江经嘉陵江、长江至湖北武汉,之后北上河南,然后到京县任县尉的启发!
       见韦应物《示从子河南尉班》诗序:“永泰中(765-766),韦班为河南尉。”
       然而
       要实现这个计划,对生活无着的杜甫一家,只能选择顺涪江、长江的城市走走停停,终于用四年时间,于大历四年(769)正月,杜甫一家方到湖南岳阳,当杜甫写下《登岳阳楼》诗后,于大历五年(770)到潭州(长沙),遇臧玠在潭州造反,杜甫又逃往衡州,他将家人作临时安置后,欲逆流而上二百多里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时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饿了五天后,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无奈之下顺流折回潭州。大历五年(770年)冬,一代诗圣杜甫在由潭州往荆楚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59岁。
       以上参照《杜甫生平》缩写
       又
       根据杜甫《涪江泛舟送韦班归京(得山字)》诗分析:杜甫“去蜀”的始发地在川东北的梓州(今四川三台),此处原为古蜀国酋长—郪王国的辖地。
       梓州:今四川三台。原为蜀国酋长郪王国辖地;汉.高祖六年(前201)置郪县,隶属广汉郡;唐天宝元年(742)改为梓潼郡,唐肃宗至德二年(757)置剑南东川节度,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改梓潼郡为梓州,同时为剑南东川节度使治所。
       见《梓州历史沿革》
       此前,韦班可能在梓州的涪城县任职,杜甫因之投靠到梓州。一年后当韦班调任河南京县县尉时,杜甫追到涪江边送韦班去河南赴任。
       该诗曰:
       追饯同舟日,伤春一水间。飘零为客久,衰老羡君还。
       花远重重树,云轻处处山。天涯故人少,更益鬓毛斑。
       追饯:追送饯行。
       更益:更加。
       按
       涪江:在川东北的梓州涪城县,为嘉陵江右岸最大支流。
       蜀郡: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之一。

       成都附近原为古蜀国所辖,秦灭古蜀国后修筑成都城,同时以成都为中心始置蜀郡。所辖范围,随时间而有不同。
       北周置益州总管府。隋.大业初(605)废府,隋炀帝复改益州为蜀郡。唐朝复为益州,武德初年(618年),置总管府(即成都府)。
       见《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

       学术界将杜甫入蜀的生活轨迹全部归为成都的原因探索
       一、成都古为蜀郡,时为益州,时称成都府。无论怎样的称谓,都下轄包括邛州等在内的周边郡县或州县(包括梓州)。即便当今,邛崃市的建置仍为:成都市邛崃市。所以,说任何邛崃人为成都人都没有错!特别是历史名人,大家都在争!
       比如
       严君平隐居邛崃,后代延续至今。但他在成都、郫县、彭县、绵竹、广汉等地生活过,于是以上地方争说严君平为当地人,不是有君平街,就是有君平墓(衣冠豖)或者严君平卜台……都拿得出手!
       清.康熙《邛州志.隐逸》148p:“汉.严遵,字君平,临邛人。本姓庄,因避汉帝讳,故改姓严。邃于易,卜筮成都市……今州东万石坝即其故里。”
       又如
       唐初火井县令袁天纲本邛州人,而《新唐书》却记:“袁天纲,益州人。”还将西汉卓王孙开凿于火井地方的“卓王孙盐井”算进了成都!
       究其原因,隋炀帝大业三年(607)至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共计十三年间,火井县曾经划属益州。
       即:隋末唐初的益州,有一块飞地叫:火井县。而之前此后,火井地方都属于临邛县或者邛州。
      《旧唐书》:“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邛州为临邛郡。火井,汉临邛地,周置火井镇,隋改镇为县。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改火井镇为火井县,划属益州;唐武德2年(619年),复置邛州,下辖临邛、依政、蒲江、火井、临溪、安仁、大邑七县。”
       而
       无论是益州的火井县,还是邛州的火井县,抑或临邛郡的火井县,其县域都在邛崃西河以西,南河以南。具体地说,古火井县治地包括邛崃西河以西,天全、芦山一线以东;卧龙、平乐、夹关一线以北,大邑雾中山岭以南。
       杜甫入蜀后首处暂居地—公孙城西的喻坎,就在火井县治的范畴,史学家忽略这段史实,笼统地将“唐初的益州火井县”误为“后来的蜀郡治地—成都的地盘”在所难免。
       就像民国时期的1939年1月1日,邛崃南河以南至雅安一片曾经划属西康省(1955年7月30日撤销)一样,当时“过南河就是西康省”,现在有几多人知晓?
       另如
       清.嘉庆《直隶邛州志》121p载:“安仁废县:唐置。《元和志》武德元年(618)割临邛、依政、唐兴等县置,贞观十七年(644)废,咸享元年(670)复置。”
       同《志》84p:“唐咸享二年(671)析置大邑县,属邛州。”而宋代大邑八景之一的《斜江晚照》景观,如今却在邛崃市的冉义河边。

       以上错综复杂的地方建置沿革变化,非本地人深入研究很难厘清,若干年之后恐怕没有人愿意淘神费力去厘清!
       而释者将杜甫与临邛相关的十余首诗进行铨释,不是为了争拉历史名人为邛崃人绷面子,而是让古诗句说话,让历史活起来!


       摘录:
刘文典《杜甫年谱》(依据仇兆鳌《杜工部年谱》)

(供读者对照)

       759 乾元二年春,自东都回华州。关辅饥。七月,弃官西去,度陇,客秦州,卜西枝村置草堂,未成。十月,往同谷,寓同谷不盈月。十二月,入蜀,至成都。
       760 上元元年,公在成都,卜居浣花溪。是年,营草堂。
       761 上元二年,公年五十,居成都草堂。间至蜀州之新津、青城。
       762 唐代宗宝应元年,代宗即位,改元。公居成都草堂。七月,送严武还朝,到绵州。未几,西川兵马使徐知道反,因入梓州。冬,复归成都,迎家至梓。十二月,往射洪南之通泉,皆梓属邑。
       763  广德元年,公在梓州。春,间往汉州。秋,往阆州。冬晚,复回梓州。是岁,召补京兆功曹,不赴。
       764  广德二年春,复自梓州往阆州。严武再镇蜀,春晚,遂归成都草堂。六月,武表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
       765 永泰元年正月,辞幕府归草堂。四月,严武卒。五月,遂离蜀南下,自戎州至渝州。六月,至忠州。秋,至云安,居之。
       766 大历元年春,自云安至夔州,居之,秋,寓西阁。
       767 大历二年,公在夔州。春,迁居赤甲。三月,迁瀼西。秋,迁东屯。未几,复自东屯归瀼西。
       768 大历三年正月,去夔出峡。三月,至江陵。秋,移居公安。冬晚,之岳州。
       769 大历四年正月,自岳州之潭州。未几,入衡州。夏,畏热,复回潭州。
       770 大历五年,公年五十九。春,在潭州。夏四月,避臧玠乱入衡州。欲如郴州依舅氏崔伟,因至耒阳,泊方田驿。秋,舟下荆楚,竟以寓卒,旅殡岳阳。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