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3-5-29 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临邛韵语考释前言
凡丁
2021年6月,一次拜访骆德章老师时,他将其毕生创作的电子版底稿爽快地赠送予我,有一辑是他搜集的与古临邛历史有关的诗词,我在查阅清.康熙和嘉庆《直隶邛州志》、民国《邛崃县志》以及《平乐镇志》、《临邛镇志》和市政协《文史资料》等后,获得更多关乎邛州历史的诗词。
此外,我还先后收到芦山县吕国宾和邛崃大同的张支富两位网友无私发来的有关古临邛历史的诗词各计数百首,加上少量笔者民间调查时的搜集,以及临时借用的资料,总计不少于千首。
所搜集作品时代跨度自秦、汉、唐、宋、元、明、清、民国,乃至新中国时期。内容涵盖古临邛的地域、山川、地理、物产、掌故,民俗,以及人物和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等,串连起来算得上古临邛之诗史拾遗,若进行考释,可开拓一条研究古临邛历史的新路并且填补正史记载的不足,于是我从中遴选出诗、词、曲、赋、铭、联共320余首进行考释,初名:《历代名人吟咏邛州辑注》。
但这对我的学历来说,无疑是一个系统的庞大工程,我于是根据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试着按原作中所引用字词和典故,像蚂蚁啃骨头一样,一点点进行引经据典式的考释。好在家中有部分藏书,更得力于“百度”等网络的搜索,加之我平常喜看历史类的书籍和电视节目,还有我十多年来所进行地名历史调查形成的百余万字作品,有些史料我便信手拈来,并分别注明出处,所以竟然有读者认为我学过“训诂学”。
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这些古典作品所反映的内容,与我十数年来所进行的邛崃民间地名历史调查,正好分别对上号,并且互为印正和补充。于是我以《历代名人吟咏邛州杂诗辑注》https://bbs.mala.cn/thread-16307106-1-1.html
为总题,又以《司马相如与卓文君》https://bbs.mala.cn/thread-16305428-1-1.html、《严君平》https://bbs.mala.cn/thread-16305762-1-1.html、《邛竹与邛竹杖》https://bbs.mala.cn/thread-16305758-1-1.html等为子题,试着发于邛崃麻辣论坛,不意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和热情支持。迄今为止,总阅读量达30万人次以上。其中总题https://bbs.mala.cn/thread-16307106-1-1.html阅读量22.67万;计转发朋友圈1813人次。
为了帮助读者全面认识古临邛的历史脉络,所收集作品除包含今大邑和蒲江县而外,有一些还涉及现今的雅安地区(如汉源、荥经、芦山县)等地,我皆一并进行考释。
原因之一是这些作品不能与古临邛历史进行分割或视而不见;二是秦汉时期的临邛县,原本就涵盖这些地方。直至清代,设在现今兴贤街都官巷内的“上川南道衙门”(不同时期又称:剑南道或西昌道)其军政也管辖到上述范围,明清时期的邛州学政亦然。
由于这是新辟研究古临邛乃至国家历史的路径,难免有读者认为我的某些立论是标新立异,而对古临邛的地域认知范畴则是“错把他乡当故乡。”
在此引用相关历史记载和学者研究考证,供读者甄别与判断!
一、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卷一沿革》34p载:“邛为古蜀国,《禹贡》梁州之域,商并梁于雍。周职方以梁合雍,其地为蜀国。慎靓王五年,秦惠王置蜀郡,地属之。秦始皇二十六年置临邛县,取邛来山以为名。”
二、
民国《邛崃县志.卷首》18p:“三代时制,分州贡赋,郡县而后,州,乃军镇之名。邛州自唐以来,郡县与军镇并行。元人废郡县,专用军镇之名曰:邛州。明朝以州为升阶,不知临邛之义,清亦然。遂使古邛、巴邛、邛江—即贵州邛江县(和)临邛眜没,而独存邛州,又讹为:卬州……
考赵人卓氏,秦时远迁临邛,以铁冶致富,未为卑贱,入汉以来,卓王孙假南安(今乐山市)邓通于严道(唐.武德时618-626改为荥经县)铜山,家僮(工匠)致八百,故《华阳国志》记之,附其名于邓通之后,不与临邛人齿敍,所谓良吏贱商也。方今商战之世,如有能致厚赀(通资)如卓氏者,亦可贵也!”
三、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藏学研究所副所长—石硕《古蜀国的邛人及相关问题探讨》文
【摘录】
《华阳国志.蜀志》记:“蜀曰邛, 皆夷种也。”据此记载及其他相关史料, 原先的蜀国的确存在有邛人。
邛人为汉代西南夷人群中的一支, 又称“邛都夷”。按《史记》、《汉书》和《后汉书》记载,“邛都夷”分布于越嶲郡境内,本文试就“蜀曰邛” 的记载及相关问题作探讨。
“夷”为汉代西南夷中一个大的人群类别。《华阳国志.南中志》记:“夷人大种曰昆, 小种曰叟。”此记载既出自《南中志》,当系针对南中“夷人” 而言。但关于“夷”人,《华阳国志.蜀志》还有一段十分重要的记载:“筰, 笮夷也。汶山曰夷, 南中曰昆明, 汉嘉、越嶲曰筰, 蜀曰邛, 皆夷种也。”这是对分布于西南夷地区的“夷”系人群的一个总叙。
此记载,按语意直译应为:汶山郡的夷人曰“夷”(指“冉駹夷”), 南中的夷人是“昆明”, 汉嘉、越嶲一带的夷人是“筰”,蜀地的夷人是“邛”,他们皆属“夷种”之人群。
《史记.西南夷列传》在记叙西南夷最大的九个部落时提到有“邛都”,并明确记载:“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 邛都最大。”《汉书》的记载与《史记》同。《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邛都夷者, 武帝所开, 以为邛都县。无几而地陷为汙泽, 因名为邛池, 南人以为邛河。后复反叛。元鼎六年, 汉兵自越嶲水伐之, 以为越嶲郡。”
汉代开邛都夷所设的邛都县即今四川西昌,为越嶲郡之郡治所在。所谓“邛池”即今西昌邛海,此地理标志异常明显,说明邛都夷恰好位于滇之北。故汉代邛都夷主要分布于以今西昌为中心的越嶲郡地域应无问题。
但值得注意的是, 蒙文通先生却提出了另一个大胆的看法, 认为:“《常志》(指《华阳国志》)说‘临邛县, 本有邛民, 秦始皇徙上郡〔民〕实之。’《汉志》严道‘邛来山,邛水所出’, 这是邛民的区域……由《西南夷列传》看来, 邛是越嶲郡, 筰在沈黎郡(即汉嘉郡), 可能是临邛的邛民南徙越嶲去了。”
有两个理由使我们难以作出“蜀曰邛”系误载的认定。
第一、《华阳国志.蜀志》记:“临邛县, 本有邛民。”《汉书.地理志》记蜀严道有“邛来山, 邛水所出。”由蜀地“本有邛民”且有“临邛”、“邛来山”、“邛水” 等不少以“邛” 命名的地名、山名和水名来看, 蜀地本有邛人应无问题。
第二, 就史料背景而言,“蜀曰邛”的记载非出自《史记》、《汉书》、《后汉书》等中原史家的著作, 而独出于常璩所撰的《华阳国志》一书。常璩为蜀人,其对蜀地之历史、掌故及传说的了解自然当在中原史家之上。以此言之,其对蜀地人群面貌的记述发生错误的概率显然较小。
如果“蜀曰邛”的记载不谬, 那么此记载所反映的就可能是一种年代较早、较古老的情形。有一个背景需要考虑,《史记》所记邛都夷的分布位置是在汉武帝时代(以汉武帝设置越嶲郡的元鼎六年计为公元前111年), 而《华阳国志.蜀志》所记蜀地之临邛县“本有邛民” 的年代和语境,则显然是指公元前316年秦灭蜀之前后,两者在时间上相差了200余年。在这200余年中,邛人的分布发生改变,即如蒙文通先生所言“临邛的邛民南徙越嶲去了。”
其实我们稍加留意, 不难发现许多显示“邛”与蜀有密切关联的史实线索,如《华阳国志.蜀志》“临邛”条记:“临邛县郡西南二百里,本有邛民。秦始皇徙上郡〔民〕实之。”
临邛县的“故城即今邛崃县治”,“辖今邛崃、蒲江、大邑三县地”, 其地紧邻蜀之成都, 由“本有邛民”一语, 可知临邛县在“秦始皇徙上郡〔民〕实之”以前的主要居民本为“邛民”,这是邛人曾分布于蜀地且紧邻成都的确凿证据。
《华阳国志.蜀志》又记:“赧王五年, 仪与若城成都, 周回十二里, 高七丈。郫城, 周回七里, 高六丈。临邛城, 周回六里, 高五丈。”周赧王五年为公元前310年, 其时正值秦灭蜀后不久, 筑此三城显然是为了加强秦对蜀地的控制并防止原蜀国居民的反叛。
从三城中包括临邛来看, 临邛在原蜀国疆域内显然处于较中心的位置,其重要性几与成都、郫城(今郫县)相当。既然临邛之地“本有邛民”即原为邛民所居,则蜀国中心区域有邛人当无疑义。
《后汉书.郡国志五》注引《华阳国志》佚文云:“邛崃山本名邛筰, 故邛人、筰人界也。”又云:“旄, 地也, 在邛来山表。邛人自蜀入, 度此山甚险难,南人毒之, 故名邛来。”此处所言“邛来山”系指横亘于今汉源与荥经两县之间的大相岭。
[编者:民国《邛崃县志.山水志.邛州迤南山川圻界考订》84p:“古临邛之南百里而遥,有三山,中为邛来大山,左为蔡山,右为蒙山。其北百里而遥有二山,左曰雪山,右曰雾山……其水则南有蒙水,北有濮干水。邛都县(指西昌)之邛水远在宁远,邛来山之邛水流入青衣(雅安河古称青衣江),此地之邛水,则以火井江为中干……”]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故”字, 它意味着邛来山“本名邛筰”且曾作为“邛人、筰人界”乃是“过去”即较久远之情形。 此记载很能说明邛人早先的分布。按临邛县在大相岭之北且“本有邛民”以及筰人的分布中心更靠近汉代汉嘉郡(编者:“汉嘉郡”古郡名。东汉灵帝时(168-189)改蜀郡属国置,治汉嘉县(今芦山县芦阳镇)。领4县,约当今芦山、宝兴、天全、名山、荥经、汉源、雅安等地。东晋永和三年(347年)废。)与越嶲郡交汇地区来看,则以邛来山为界的邛人、筰人的分布就应当是山之北为邛人分布区, 山之南为筰人分布区。这一点由“邛水”一名可得到印证。
《汉书.地理志》记:“邛来山, 邛水所出, 东入青衣。”《旧唐书.地理志》亦记: “邛水, 出严道(汉县名, 唐武德时改为‘荥经县’)邛来山, 入青衣江。”邛水既发源于荥经(即汉之严道县)之邛来山, 可知“邛水”即指今发源于大相岭的荥经河, 荥经河发源于大相岭北麓, 自南向北汇入青衣江。“邛水”显然因邛人得名, 邛水既然是从邛来山北麓发源并向北汇入天泉河, 再流入青衣江, 此亦足证邛人的分布区域应在邛崃山(大相岭)以北。
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于“严道”条记:“秦开邛来道, 置邮传, 属临邛。”邛来道经严道县(今荥经县)且所置邮传既然归临邛县管辖,亦证明邛人当分布在邛来山之北。正因为过去邛人、筰人是以邛崃山为界, 北“邛”南“筰”,毗邻而居, 故史籍记载中也常以“邛筰”并称。
(编辑说明:文章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另外
曾名的《历代名人吟咏邛州辑注》经校订后更名为:《古临邛韵语考释》。为了缩减引用相同资料的篇幅,一是拟将同类题材的作品不分作者,并尽可能按年代分门别类进行考释;二是坚持将昔日诗坛上影响深远的多产名家之不同作品归到一处进行考释。
预计《古临邛韵语考释》于年内完成,总字数约四十万字左右。由于文件较大,完成之日,作为对一段时间以来众多读者的热情鼓励和关注的回报,如有对文档有需求者,无论你是谁,只须告知您的QQ邮箱号即刻网传与您,并请不吝指教。这对弘扬和宣传长江上游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邛崃市来说,意义尤为重大!
2023/5/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