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2538457156@qq.c

历代名人吟咏邛州杂诗辑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31 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筇竹颂》宋.黄庭坚
       考释:凡丁
       伟邛崃之美竹,初发迹于䍧牱。
       有山而不险,有水而无波。
       金声而玉节,故贯四时而不改其柯。
       郭子遗我,扶余涧阿。
       坐则倚胡床棐几,行则随青笠绿蓑。
       吾衰也久矣,视尔畏友。
       予琢予磨,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则涪皤不负筇竹。
       危而不扶,颠而不持,惟筇竹之负涪皤。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皤。今江西省修水县双水村人。
       黄庭坚五岁读《春秋》十日成诵,无一字遗漏。六岁作《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八岁作《送人赴举诗》:万里云程着祖鞭,送君归去玉阶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
       1063年,参加乡试,取乡试第一名。
       1067年,考中进士三甲榜首(第31名)。先后历任:河南汝州叶县县尉、国子监教授、泰和县长、秘书省校书郎,并由司马光推荐校订《资治通鉴》,继诏任为《神宗实录》检讨官,后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当《神宗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秘书丞,提点明道官,兼国史编修官。
       黄庭坚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一直师事苏轼,从而埋下禍根。
       1079年,苏轼因元祐党人文字狱“乌台诗案”下狱,先后贬谪黄州、惠州、海南儋州。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
       而黄庭坚修编的《神宗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被章敦、蔡卞(蔡京的弟弟,王安石的女婿)诬陷为不实之辞。
       1095年在文字狱“铁龙爪案”中被贬为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安置黔州(今重庆市彭水县)又移至戌州(今四川宜宾)。期间在彭水县修建“山谷草堂”办私塾,从事教学、写诗、作词、研习书法,还将所收集的杜甫巴蜀诗300余首书写成文,由眉州丹棱县人杨素刻成诗碑陈列于丹棱。
       1100年竣工之际,黄庭坚欣然题写《大雅堂》扁额,并作《刻杜子美巴蜀诗序》和《大雅堂记》叙其事,今成都杜甫草堂中《大雅堂》因此而来。
       1100年,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
       1102年六月,得任太平州(治所今安徽当涂)知州,上任九天即被罢免,主管玉龙观。
       1103年十一月,以“幸灾谤国”罪除名,羁管宜州(广西宜山县)。
       1105年九月病逝于宜州。
       同年十二月,废除元祐党人禁令,诏令黄庭坚官复原职,归葬修水黄氏祖茔。
       1131年,宋高宗追赠黄庭坚为龙图阁大学士。
       1265年,宋度宗追赠黄庭坚谥号:文节。

       其词追攀苏轼,著有《山谷集》、《山谷词》等。
       其诗为江西诗派开创者。以杜甫为宗,法度严谨,风格奇崛,讲究修辞造句,强调“无一字无来处”,还提出诗的“句中眼”,“置一字如关门之键”。即后人所说的“诗眼”,注重对关键字词的锤炼,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字,即是锤炼而来。
       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诗坛地位,推荐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书法擅长行书、草书,楷书自成一家。
       《苏轼持筇竹杖像》网络图片      《黄庭坚题跋像》网络图片
      
1698657037185.jpg                 1698708851187.jpg         
       《黄庭坚行书》网络图片
      
1698708928994.jpg

       词题
       黄庭坚《筇竹颂》作于1095~1100年贬谪涪州(今重庆涪陵)和戌州(今四川宜宾)期间。时有姓郭的儒生相赠筇竹杖,黄庭坚时时摩挲而赞颂之极。

       赞词
       伟邛崃之美竹,初发迹于䍧牱。有山而不险,有水而无波。金声而玉节,故贯四时而不改其柯: 奇特的筇竹,被张骞发现后移植到今贵州境内,此处山坡平缓,流水平静,所生长的筇竹,其声誉广为传播。
       伟邛崃之美竹:原产于邛崃地方的奇特筇竹。
       伟:《说文》“奇也。”
       初发迹于牂牁:张骞追溯长江源头时,在邛州甘泉寺一带发现筇竹,之后移植于今贵州境内的䍧牱地方。
       牂牁(音章科):在今贵州境内,为古蜀国属地。
      《蜀记》:“汉张骞奉使溯河源,得高节竹,植于邛山,堪为杖。”
       清.康熙《邛州志.物产》103p:“邛竹,张骞奉使溯河源,得高节竹,植于邛山,可作杖。”
       金声而玉节:比喻筇竹杖声誉广为传播。
       金声:敲击青铜器钟发出的声音。
       玉节:指石磬,集众音之大成。
       贯四时而不改其柯:一年四季形态都一样。
       柯:枝条。

       郭子遗我,扶余涧阿。坐则倚胡床棐几,行则随青笠绿蓑。吾衰也久矣,视尔畏友: 郭先生送我的筇竹杖,帮助我在崎岖的人生道路上行走。我两次遭受贬谪,荒僻之地将你视为敬重的朋友。外出时你形影不离地伴随着我“青箬笠、绿蓑衣”的身影,回贬所后我将你放在座椅或者案几边。
       郭子遗我:郭先生送我。
       子:古代尊称老师或有道德学问的人。
       遗,多义之赠送。
       扶余涧阿:帮助我在崎岖的道路上行走。
       涧阿:山涧弯曲处。
       坐则倚胡床棐几,行则随青笠绿蓑:比喻爱不忍释。
       胡床:可以折叠的绳椅。
       棐几:泛指几桌;
       棐(音非):一种木材。
       行则随青笠绿蓑:
       吾衰也久矣,视尔畏友:我两次遭受贬谪,荒僻之地我将你视为敬重的朋友。
       畏友:在道义、德行、学问上互相规劝砥砺,令人敬重的朋友。

       予琢予磨,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则涪皤不负筇竹。危而不扶,颠而不持,惟筇竹之负涪皤: 我不到四十岁便受到“乌台诗案”的牵连,接着遭受到数次贬谪,时时都在等待君王开恩,好让我重放人生光彩,就像我时时摩挲你使你闪光发亮一样。如果你在我危难时不扶持我的话,就是你筇杖辜负我了。
       予琢予磨:我时时摩挲使其光亮。
       琢磨:本指对玉器等进行加工打磨,借喻对心爱之物进行盘玩。
       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我许久就等待君王开恩,从四十岁便开始。
       百世:很长时期。
       俟:等待。
       圣人:多义之封建时代对君主的尊称。
       不惑:四十岁的别称。
       则涪皤不负筇竹。黄庭坚我定不辜负邛竹。
       涪皤(音湖鄱):黄庭坚贬谪涪州时自号:涪皤。意为涪陵地方的白发老人。
       皤:形容白色年老。
       危而不扶,颠而不持,惟筇竹之负涪皤:我在危境中如果你不扶持的话,就是你筇杖辜负我了。

     〔释者〕
       黄庭坚在今重庆市彭水县 或 四川省宜宾贬所时,借歌颂筇竹杖为名,抒发被贬黜流放的郁愤。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 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成都杨汇秀才惠邛州竹杖》宋.华镇
       考释:凡丁
       临邛石上老龙孙,雪抱霜封有旧痕。
       耸削已知非俗物,更堪来自草玄门。

       华镇:[1093年前后(宋哲宗元祐末)在世]字安仁,号云溪。今浙江绍兴人,神宗元丰二年(1079)进士。知漳州军事,官封朝奉大夫。
       博古好学,考前圣微言,研究古代书画资料,著述甚丰。《国史经籍志》载其《云溪居士集》100卷,《永乐大典》辑得其诗文30卷,题名《云溪居士集》。《两宋名贤小集》卷73中有其《藜斋小集》,另有《扬子法言训解》10卷,《书记》3卷,《会稽览古》诗1卷130首,词1卷,《会稽录》1卷,哀文1卷,共117卷237篇诗文,多有散佚。
       朝奉大夫:宋代文散官名,正五品,为宋前期文官二十九阶之第十一阶。
       文散官:隋、唐时授予不带职事的文官,以酬勤劳。宋代沿置,名称略有变化。

       诗题
       谢成都杨汇秀才惠邛州竹杖: 华镇在官封朝奉大夫进行研究古代书画期间,收到成都秀才—杨汇赠送的正宗邛州产的筇竹杖后题诗致谢。
       惠:赠送。
       杨汇:《历史词典解释》:“杨汇,宋成都人,字源辙。通贯朝廷故实、士大夫谱牒。杜门委巷之下,著书赋诗,鲜为人知。邵伯温为部使时,尝荐其学行,不报。及卒,学者谥:靖恭先生。”
       邵伯温:(1055~1134)字子文,洛阳人,宣和末年(1125)出知四川果州(今南充),由此全家入蜀,靖康初(1126)擢提点成都路刑狱(官署在嘉州),于是举家迁居嘉州犍为城东翠屏山。绍兴四年(1134)卒于利州路转运使任上,墓在犍为县南黄花冲。
       因元佑中(1090),邵伯温认为王安石变法“尽变更祖宗法度,天下纷乱。”有意疏远当时宰相章敦被忌讳,故《历史词典解释》说“邵伯温为部使时,尝荐其学行,不报。”
       所著《易辨惑》、《河南集》、《邵氏闻见录》、《皇极系述》、《皇极经世序》、《观物内外篇解》均见《宋史本传》并传世。

      
       临邛石上老龙孙,雪抱霜封有旧痕: 临邛山区岩石上生长的筇竹,由于环境恶劣,又长期经霜历雪,长成后形貌奇特似蛟龙,其品格高洁坚贞。
       宋.僧人赞宁《笋谱》:“邛竹,出蜀中临邛,故曰邛竹,其笋春生。”
       临邛石:筇竹生长环境的岩石。
       老龙孙:旧籍记载,认为筇竹是“蛇和雉”交配后所产的卵,在地下经过数百年时间生长出来的,所以筇竹形状貌似蛟龙。
       雉:野鸡。汉吕太后名雉,汉高祖刘邦改雉为野鸡。
       南朝.祖冲之《述异记》曰∶“江淮中有兽名能(音耐),乃此皆异类同情,造化之变易,不可臆测者也。”
       唐.陆禋《续水经》曰:“蛇雉遗卵于地,千年而为蛟龙之属,似蛇四足(指竹鞭),能害人。”
       明.鲁至刚《俊灵机要》曰∶“正月蛇与雉交生卵,遇雷入土数丈为蛇形,经二三百年成蛟飞腾。若卵不入土,仍为雉耳。”
       宋.洪咨夔《邛杖次韵》诗:“槎使携归饷老人,高棱疏节屈中伸。拨开豺虎凭陵气,摄取蛟龙变化身。”
      (详见该《诗》考释)
       雪抱霜封:形容筇竹在恶劣环境下生长,其品格高洁坚贞。另外,筇竹不需刻意加工,有的奇特外形极似龙身。(参看上一篇考释中的《苏轼持筇竹杖像》)
       《“临邛石”上生长的筇竹》拍摄:兰花村
      
1698743181497.jpg

       耸削已知非俗物,更堪来自草玄门: 华镇看到筇竹杖“上耸下削”的样子,知道不是常见的竹类,况且它来自道教发源地的古临邛。
       耸削:直立貌。形容筇竹杖“上耸下削”的样子,其盘曲、纠结、细劲,自然天成,不需要工匠刻意进行加工。(参见《苏轼持筇竹杖像》图)
       草玄门:中医起源于道教,常用草本植物为药。
       玄门:精辟、奥妙的境界。
      《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按〕
       今大邑鹤鸣山为道教发源地。相传,先秦时期的广成子 和 西汉时的周义山,皆在鹤鸣山中跨鹤飞升。东汉顺帝(126~144)时,今江苏丰县人张道陵于鹤鸣山创天师道,奉老子为教主,鹤鸣山成为中国道教发源地。
       需格外说明的是
       道教发源地的鹤鸣山,本为古临邛地域,随着人口增长,唐初从临邛县划出设置的大邑县,仍旧划属唐初设置的邛州管辖,所以宋人华镇诗题为《谢成都杨汇秀才惠邛州竹杖》。
       民国《邛崃县志.疆土志》42p:“秦始皇置临邛县时,县治即秦时蜀守张若(所筑)临邛城故地也。当时郡县未定,临邛疆土奄有(全部占有)今:崇(州)、新(津)、灌(县即今都江堰市)及大邑之地。”
       清.嘉庆《直隶邛州志》84p:“唐咸享二年(671)析置大邑县,属邛州。”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 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邛杖次韵》宋.洪咨夔
       考释:凡丁
       槎使携归饷老人,高棱疏节屈中伸。
       拨开豺虎凭陵气,摄取蛟龙变化身。
       方洗头盆还喜健,伴行脚笠未嫌贫。
       一般仙骨清如鹤,倚看沧溟解起尘。

       洪咨夔:(1176~1236)字舜俞,号平斋。南宋临安府(今浙江杭州)人,嘉泰二年(1202)进士。饶州教授,授如皋主簿,累官至刑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加 端明殿学士。卒谥:忠文。著有《春秋说》、《西汉诏令揽钞》等,存诗九百余首。

       诗题
       邛杖次韵:一位文友送给诗人一根邛竹杖,还写诗说明其产地和过程,诗人步韵和诗,表达对这根来自万里之遥的邛竹杖之珍爱程度。
       次韵:即和诗,也叫步韵。为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即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邛杖次韵》中的“邛杖”:即采用邛来山(今写作邛崃山)中生长的特异竹类制作的手杖。又写作筇竹杖 或 筇杖。
      《山海经》:“邛来山出邛竹杖。”
      《蜀记》:“汉张骞奉使溯河源,得高节竹,植于邛山,堪为杖。”
       由于先秦至汉代的古临邛地域宽广,所以,南宋《邛州志.图经序》云:“山曰邛来,浸曰邛水,渊曰邛池,毛曰邛竹,东接大城。”
       其中的“邛池”即今西昌,“大城”指成都。这一大片地方的“毛曰邛竹”,因系“张骞奉使溯河源”时,从今大邑县甘泉寺一带移植,后来在各地引种繁育过程中,由于生长环境中的土壤成分、光照、雨水、气候等条件各不相同,导致“邛竹”原种发生变异,从而衍生出一些新的品种如罗汉竹、高节竹等,皆泛称为:筇竹。
       所以,在古人诗词中,有的写成“邛竹”和“邛竹杖”,有的则写成“筇竹”和“筇竹杖”,皆无可厚非。不过写“邛竹”和“邛竹杖”者,似乎特别强调此“邛竹杖”为正宗产地的“邛竹”制品。比如本土的黑猪肉,价格明显高于引种的白猪肉一样!
       释者认为
       1、如果作为植物学命名,用“筇竹”带普遍性。所以,释者在考释时,常下意识写成:筇竹。使“邛竹”不致那么狭隘,反正都同源,像古人所说龙生九子,个个不同。
       2、并非所有“筇竹”或“邛竹”都可以当成珍品,而是其中自然天成,其盘曲、纠结的形状,不需要工匠刻意进行加工即可成为艺术品者;但是,如果作为手杖助行,除了艺术性外,最好考虑其是否细劲、轻便!
       (参见上篇《苏轼持筇竹杖像》

      
       槎使携归饷老人,高棱疏节屈中伸:洪咨夔说,一位友人出使西蜀时穿越千山万水,从邛州南河乘船,经南河、岷江、川江入长江,再转运河回到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后,馈赠与他一根“地道的”邛竹杖。其根部弯曲,枝干劲直,竹节稀而凸起。
       槎使:本指张骞乘木筏,奉命追溯长江源头。借指
乘客坐船或木筏。
       槎(音查):用竹木绑成的筏子。为过去运输木材的方法,亦可以载人搭货。
       木筏是一种古老的交通工具,由多个原木捆绑在一起制成;最早的竹筏是由多根竹竿捆扎而成的竹排,沿着江河顺流而下,也可以用桨、橹、篙来推进。
       明.区大相《于曲江逢高正甫奉使南还》:“相逢一杯酒,与子暂绸缪。以我北来信,付君南下舟。乡心沧海上,客泪曲江头。为问乘槎使,何时到广州。”
       诗中的曲江,在陕西西安东南,明代人高正甫从西安出使广州必经水道。
       饷老人:馈赠与年老的人,诗人自称老人。
       饷,多义之— 馈赠、酬报。
       高棱疏节屈中伸:形容邛竹根部弯曲,竹节稀而凸起。

       拨开豺虎凭陵气,摄取蛟龙变化身: 这根“邛竹”得天地之灵气,形状似蛟龙变化而成。
       拨开:向一边或两边推开。
       陵气:山陵之气。
       摄取:吸收,吸取
       蛟龙:古代神话中的神兽,有龙族血脉的一个物种。
      《说文》:“蛟似蛇四足,龙属。”

       方洗头盆还喜健,伴行脚笠未嫌贫。一般仙骨清如鹤,倚看沧溟解起尘: 我刚盥洗过,不准备外出,等我选个好日子,出行时穿芒鞋、戴斗笠,再手持一根蛟龙形的竹杖,尽显仙风道骨之气。
       方洗头盆还喜健:我才盥洗过,精神渙发。
       头盆:今称洗脸盆。
       宋.李处权《题钱德载双清堂》诗句:“服食方依炼丹井,跻攀莫近洗头盆。”
       跻攀:即攀登。
       伴行脚笠:出行时脚穿芒鞋,头戴箬笠,手持竹杖。
       一般仙骨清如鹤:仙风道骨之气。
       倚看沧溟解起尘:选择一个好天气出行,最好不要在有沙尘暴的季节。
       沧溟:苍天和大海。
       解起尘:出门前根据季节观察天色。古谚:“立夏不起尘,起尘活埋人。”

 楼主| 发表于 2023-11-3 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己师邛竹杖》宋.文同
       考释:凡丁
       己师邛竹杖,坐亦不去手。循摩莹且丽,瘦骨何蟉蚴。
       竹枝抱奇节,两两相对走。寻常出孤梢,上下分左右。
       如何此独异?天产固非偶。师初得之谁?此实世未有。
       不为师所用,亦共众植朽。愿师勿弃置,珍之比灵寿。

       文同:(1018~1079)字与可。与苏轼是表兄弟,北宋梓州(今四川盐亭)人,西汉文翁之后。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湖州(今浙江吴兴)等知州或知县。著名画家、诗人,深为文彦博、司马光赞许,尤受苏轼敬重。临邛白鹤驿中曾陈列过文同的竹石图。

       诗题
       己师邛竹杖:文同将邛竹杖高雅品格视为自己的老师。先为己师,而后方为人师。
       己师:凡人以贤人为师;贤人以圣人为师;圣人以自己为师。
       宋.金朋说《省斋吟》:“修己师曾子,为人谋必忠。信诚交以道,传习熟加工。”

      
       己师邛竹杖,坐亦不去手。循摩莹且丽,瘦骨何蟉蚴: 文同喜爱邛竹杖高节、纤细、正直、心实、瘦劲,自然天成的样子,时刻不离手地进行摩挲,使其发出莹丽的光泽。
       循摩:循序渐进,不断摩挲。
       莹丽:产生的光泽。
       瘦骨:指邛竹的特征—高节、纤细、正直、实心、瘦劲。
       蟉蚴(音留又):形容蛟龙屈折行动,树木盘曲纠结,书法灵动的样子。
       《筇竹制品杈杆子》
        
c28c8fd6e17a9511e3dfd3a078758eb.jpg

       竹枝抱奇节,两两相对走。寻常出孤梢,上下分左右: 文同观察邛竹的生长特点,一般情况下,每岁新生一竿,新竿与母体相对,不是在左边,就是在右边,新竿长成后老竿便死掉了。
       《山海经》“邛来山出邛竹杖。”
       清.嘉庆《邛州志.物产》447p:“邛竹,僧赞宁《笋谱》:‘邛竹笋,出蜀中临邛,故曰邛竹。其笋春生。’”
       赞宁:俗姓高,名德清。今浙江省人。五代后唐时在杭州祥符寺出家为僧,从事佛学、医药、地理、草木学等自然科学研究。宋初被宋太宗封为翰林院编修,编撰史书。其著作《笋谱》约万言,为以笋为主的博物学典籍,初入宮庭御膳房菜谱,后被收入《四库全书》中。
       清.乾隆时大邑县令宋载“大邑八景” 之《甘泉筇竹》诗〔原注〕:“旧传岁生枯竹一竿,新者解箨,则旧者无存。”
       新者解箨,则旧者无存:生长环境恶劣的地方,竹笋脱壳长成新竹后老竹便死去。为物种传代生存的自然法则。
       寻常出孤梢:通常情形下,一丛母株一年生长一根新株。但是,如果在水土、气候等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的地方,邛竹却成片地生长。
       寻常:平常;通常;一般。
       《蒲江西来明月村生长的邛竹》供图:建亭
        
bce2ddd6b3e71b37a9263804d0785bb.jpg

       如何此独异?天产固非偶。师初得之谁,此实世未有: 由于筇竹形貌独特,古人不解,认为筇竹是蛇和野鸡交配后所产的卵,在地下埋藏若干年才生长出来的,还记载在历代史籍中。比如南朝.祖冲之《述异记》说:“江淮中有兽名能(音耐),乃此皆异类同情,造化之变易,不可臆测者也。”
       唐.陆禋《续水经》更说:“蛇雉遗卵于地,千年而为蛟龙之属,似蛇四足(指竹鞭),能害人。”
       宋.洪咨夔《邛杖次韵》诗不假思索地引用,说邛竹这条“老龙孙”,“高棱疏节屈中伸,摄取蛟龙变化身。”
       但是
       邛州知州 文同经实地考查后认为,邛竹是竹类中一个天然品种,许多古籍的记载,其实在世间从未发生过!
       天产固非偶:绝非偶然的天然产物。
       天产:天然出产;天然产物。
       偶:副词。不经常的;不是必然的。
       师初得之谁,此实世未有:关于邛竹从哪里来的传说,其实从来没有发生过。

       不为师所用,亦共众植朽。愿师勿弃置,珍之比灵寿: 邛竹在民间俗称“拐棍竹”,关于你邛竹来历的离奇说法其实不存在,如果不砍伐,你也会像其它植物一样腐朽。尽管如此,也希望你不要自暴自弃,你完全可以与产自涪陵地方著名的灵寿木手杖相比美!
       植朽:1.腐烂。2.磨灭;消散。3.衰老。
       比灵寿:与产自涪陵地方的木手杖相比较。
       比:介词。用于引出比较的对象。
       灵寿:产自涪陵地方的木杖
       《涪陵藤雕龙头拐杖》(网络图片)
        
1698924563398.jpg
       《筇竹杖》(网络图片)
         1698924851236.jpg


 楼主| 发表于 2023-11-4 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邛杖》宋.刘克庄
       考释:凡丁
       珍重邛山鹤膝枝,十年南北惯携持。扶登石壁宁嫌峻,拄过溪桥肯避危。
       昔涉畏途挥不去,今行平地弃如遗。主人倘要防衰老,会有重拈入手时。

       刘克庄:(1187~1269)今福建莆田人,字潜夫,号:后村居士。为南宋爱国主义诗人和词人。
       南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荫补将仕郎,历任靖安主簿、建阳知县、潮州、吉州通判。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授枢密院编修官,兼权侍郎官。后出知漳州、袁州。淳祐三年(1243)补官右侍郎,不久免职。
       理宗六年(1246),以其“文名久著,史学尤精”赐同进士出身、秘书少监、兼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官。景定三年(1262)授权工部尚书,升 兼侍读。度宗咸淳四年(1268)特授龙图阁学士。谥号:文定。
       著有《后村长短句》及编选《千家诗》。
       补官:补授官职。
       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文臣曰‘上书可采’,武臣曰‘军前有劳’,並补官,仍许磨勘,封赠为官户。”
       磨勘:唐宋官员考绩升迁的制度。

      
       珍重邛山鹤膝枝,十年南北惯携持: 刘客庄说,这根产地临邛的邛竹杖,跟着他走南闯北十年了,他很喜欢其廋劲的样子像仙鹤的膝盖和脚杆。
       珍重:珍惜、看重。
       鹤膝枝:邛竹每一节两头大,中间细,像似鹤膝。
       《参看丹顶鹤的鹤膝》网络图片
      
1699052415063.jpg
       惯:习以为常。

       扶登石壁宁嫌峻,拄过溪桥肯避危: 刘客庄非常珍惜邛杖,走路时尽量避开陡峭的山道,过桥时则拄着保证安全。
       宁嫌:词出北宋理学家刘子翚《竹源之集奇仲不赴萧屯以诗嘲之再用原韵》:“平生老子兴,浑奇幽绝处。宁嫌一坡远,甘作十歇去。”

       昔涉畏途挥不去,今行平地弃如遗: 走过危险路段后,助行的拐杖用不住了。隐喻仕途险恶。
       畏途:比喻险恶可怕的仕途。
       出处《庄子.达生》:“夫畏途者,十杀一人,则父子兄弟相戒也。”
       弃如遗:出自唐.白居易《和答诗.答四皓庙》:“安车留不住,功成弃如遗。”
     〔分析〕
       此首诗作于淳祐三年(1243),由宋理宗补官给刘客庄的“右侍郎”被免职以后。
       引用历史典故进行解读
       老子《文子.上德》:“狡兔得而猎犬烹,高鸟尽而良弓藏,名成功遂身退,天道然也。”
       成语“兔死狗烹”比喻功成事定之后,出力大的人反而见弃,而作为当事人则应当见好就收,不要勉强。如果一味追名逐利,恐怕会适得其反。
       比如韩信功高盖主,因不识进退而被杀,还诛灭其家族,临刑时方醒悟说:“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今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主人倘要防衰老,会有重拈入手时: 刘客庄深谋远虑—如果要防止意外发生的话,最好还是一直拄着邛杖,说不定哪天会起到大作用。
       历史典故
       汉高祖死后,吕后大封诸吕为王,陈平被削夺实权,吕后死后,陈平与太尉周勃合谋平定“诸呂之乱”,迎立代王刘恒为文帝,从而开启了“文景之治”。
       倘要:假使要,如果要。
       重拈:重新拿起来。

       而事实说明,刘客庄处处小心结局是完美的。
       1246年,宋理宗以其“文名久著,史学尤精”赐同进士出身、秘书少监、兼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官;景定三年(1262)授权工部尚书,升 兼侍读。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特授龙图阁学士。1269年卒 谥号:文定。


 楼主| 发表于 2023-11-5 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朝中措》宋.朱敦儒
       考释:凡丁
       先生筇杖是生涯,挑月更担花。把住都无憎爱,放行总是烟霞;
       飘然携去,旗亭问酒,萧寺寻茶。恰似黄鹂无定,不知飞到谁家?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致仕后居今浙江嘉兴。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因站在主战派一边,词多忧时愤乱之作,其《相见欢》词曰:“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从而受主和派挤压,于绍兴十九年(1149)辞官。
       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著有《樵歌》词三卷,获“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宋史记载
     “朱敦儒,字希真,河南人。父勃,绍圣谏官。敦儒志行高洁,虽为布衣,而有朝野之望。靖康中,召至京师,将处以学官,敦儒辞曰:‘麋鹿之性,自乐闲旷,爵禄非所愿也。’固辞还山。
       绍兴二年,宣谕使明橐 言 敦儒深达治体,有经世才,廷臣亦多称其靖退。诏以为右迪功郎,敦儒不肯受诏。其故人劝之曰:‘今天子侧席幽士,翼宣中兴,谯定召于蜀,苏庠召于浙,张自牧召于长芦,莫不声流天京,风动郡国,君何为栖茅茹藿,白首岩谷乎!’
       敦儒 始幡然而起。既至,命对便殿,论议明畅。上悦,赐进士出身,为秘书省正字。俄 兼兵部郎官,迁两浙东路提点刑狱。
       会右谏议大夫汪勃 劾敦儒专立异论,与李光交通。高宗曰:‘爵禄所以厉世,如其可与,则文臣便至侍从,武臣便至节钺。如其不可,虽一命亦不容轻授。’敦儒遂罢,十九年(1149)上疏请归,许之。”

       词题
       朝中措:词牌名。双调,四十八字。上阕四句三平韵﹐下阕五句两平韵,有多种变体。

       词
       先生筇杖是生涯,挑月更担花。把住都无憎爱,放行总是烟霞: 河南人朱敦儒生活在南宋的浙江,因北方失地待收复,故而支持主战派,当受到主和派排挤后不免思想颓废,于是看破红尘,辞官携杖云游,以四海为家,夜赏月,日品花,无所谓热爱与憎恨。
       生涯:泛指生命、人生、生活、生机,以及生活用品、财产、生意、生计。
       挑月担花:朱敦儒将赏月品花说成挑月担花,表现词人的豪放。
       烟霞:烟雾和云霞。借指山水胜景。引申义为红尘世俗。

       飘然携去,旗亭问酒,萧寺寻茶。恰似黄鹂无定,不知飞到谁家: 辞官后的朱敦儒漂泊无定,一忽儿在寺庙品茶,一忽儿又去酒楼喝酒。
       旗亭:即酒楼,悬旗为酒招。
       萧寺:古称佛寺为萧寺。

       概括
       邛竹杖廋劲正直,自然天成,深受文人隐士喜爱,朱敦儒潇洒地将它用于“挑月担花”和寻茶问酒,一方面反映南宋人偏安的闲适生活,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朱敦儒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楼主| 发表于 2023-11-6 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冬日田园杂兴诗一》宋.范成大
       考释:凡丁
       斜日低山片月高,睡余行药绕江郊。霜风捣尽千林叶,闲倚筇枝数鹳巢。
       炙背檐前日似烘,暖醺醺后困蒙蒙。过门走马何官职,侧帽笼鞭战北风!

       范成大:(1126-1193)又叫范大成。字至能,早年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官礼部员外郎 兼 崇政殿说书。
       乾道三年(1167)出知处州。
       乾道六年(1170)出使金国,索求北宋诸帝陵寝之地,不辱使命而还。
       乾道七年(1171)出知 静江府。
       淳熙二年(1175),调任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
       淳熙五年(1178)升任参知政事,相继知明州、建康府,并加资政殿大学士。
       绍熙四年(1193)卒,累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
       制置使:唐大中五年设置,控制地方秩序。宋初不常置。南渡后,因与金作战设置渐多,多以安抚大使兼任。辖治数路军务,类似明清时的各省总督。

       斜日低山片月高,睡余行药绕江郊。霜风捣尽千林叶,闲倚筇枝数鹳巢: 冬日的朝阳刚从地平线升起,此时东边的半空尚挂着一片月亮。寒风吹过林梢,晨起散步的范成大情不自禁地数着空枝上密集的鸟巢。
       片月:指农历十一月出现的弦月,或称:霜晨月。分为上弦月和下弦月。
       上弦月:出现在上半月的上半夜的西边天空,月面朝西,日落黄昏后才出现。
       下弦月:出现在下半月的下半夜的东面天空,月面朝东,日出黎明前才出现。
       据此分析《冬日田园杂兴》诗,作于范成大任四川制置使(1175~1177)期间某年的农历冬月二十二或二十三日。
       行药:古代士大夫喜服一种烈性药以养生,服药后因身体发热,需漫步以散发药性,谓之“行药”。
       筇枝:指邛竹杖。出处1、唐.张祜《赠僧云栖》诗:“麈尾与筇枝,几年离石坛。”2、宋.陆游《游西村》诗:“药笈可赊山店酒,筇枝时打野僧门。”
       鹳巢:外形似白鹤,喜群栖的大形水鸟如白鹳、黑鹳的巢。

       炙背檐前日似烘,暖醺醺后困蒙蒙。过门走马何官职?侧帽笼鞭战北风: 正在屋前晒太阳的范臣大,忽然发现驿道上有一个官员骑马飞奔消失在北风中,隐指时局不稳。
       炙背檐前:在屋檐前晒太阳。
       暖醺:和悦貌。
       侧帽:北周美男子独孤信一日出城打猎,因实行宵禁(关闭城门),见天色已晚,便扬鞭策马赶回城中,以致头上的帽子被风吹歪。不明就里者便盲目模仿他歪戴帽子的样子,认为潇洒时尚,后引伸为风流自赏。
       笼鞭:用马鞭打马飞奔。
       马鞭:有一种马鞭,系采用竹子的根状茎编制而成。唐.顾况《露青竹杖歌》:“约束蜀儿采马鞭,蜀儿采鞭不敢眠。”说明当时战事紧张。
      【按】
       范成大《冬日田园杂兴诗》共六首,其中有“放船开看雪山晴”等句,清.嘉庆《直隶邛州志》181p还收载其《西湖》诗,序曰:“西湖在(邛来关)西关外。”据此分析《冬日田园杂兴诗》写于其四川制置使任内。他在假日“闲倚筇枝数鹳巢”的同时,仍然关注着蜀中 “侧帽笼鞭战北风”的战争局势。

 楼主| 发表于 2023-11-6 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和颜长官百咏 其六 客路》宋.朱继芳
       考释:凡丁
       身如海燕傍谁门,别泪双垂不见亲。
       惟有一根邛竹杖,相随万里共艰辛。

       朱继芳:字季实,号静佳,今福建建瓯人。理宗绍定五年(1232)进士,历任福建龙浔(今德化县境内)、湖南桃源县知县,调广西宜州教授未赴。
       存《静佳龙寻稿》、《静佳乙稿》各一卷,见文渊阁《四车全书.两宋名贤小集》,清四库全书《永乐大典》辑录其《江湖后集》诗二十余首。

       诗题
      《和颜长官百咏 其六》:朱继芳 和 姓颜的长官之一组诗中的第六首。
       长官:旧指地位高的官吏,也泛指官吏。
       百咏:古代咏物诗中的组诗。

      
       身如海燕傍谁门,别泪双垂不见亲。惟有一根邛竹杖,相随万里共艰辛: 根据诗题中的“客路”和诗意分析,朱继芳到临邛旅游期间得到一根邛竹杖,相伴其孤单无依的旅途与艰辛。
       海燕:体长13~25厘米,体羽深褐色兼黑色或灰色及白色,栖息于全球各大洋。
       客路:1、外乡的路。2、人在旅途。


 楼主| 发表于 2023-11-7 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偶题三首 之三》宋.朱熹
       考释:凡丁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今江西徽州婺源县,出生于今福建省尤溪县。南宋淳佑九年(1149)进士,先后官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官拜 焕章阁侍制 兼侍讲。任中振举书院讲学,成为“程朱学派”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著述甚多,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卒赠太师、徽国公。谥号:文。被后世称为:朱文公。

       诗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理学家朱熹在寻找一条溪的源头时感到困惑,因为溪流是从无数深藏于岩石中的涓涓细流汇聚起来的,于是他倚着筇竹杖思考起人的本性来。
       比如
       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
       荀子又说:“人之初,性本恶,善者,伪也。”
       告子(孟子学生)却说:“性犹湍(急)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按照告子的说法—人之初的人性都是一样的,其善与不善,在于后天中父母、师长的教育引导和个人的修养。
       惘然:失意的样子。
       真源:本源。原指人的本性,借指源头。
       倚筇:倚靠筇竹杖。
       宋.陆游《松风》:“半岭松风破睡时,起看山月倚筇枝。”
     “倚筇”为宋诗中常见用词,说明邛竹杖深受文人、雅士、僧道和老人们的喜爱。
      〔举例〕
       宋.文同《静林诗僧已老》:倚筇秋岸远,围衲夜房深。
       黄庭坚《庚寅乙未犹泊大雷口》:倚筇蒹葭湾,垂杨欲生肘。
       汪元量《湘夫人祠》:行近祠南默惆怅,倚筇江上数青峰。
       朱敦儒《朝中措》词:先生筇杖是生涯,挑月更担花。
       陆游《倚邛》:我亦倚筇桑竹下,白髯萧飒满斜晖。
       释智愚《大义庵主》:老矣不能得殿手,倚筇凝目送寒烟。
       释智圆《浙江晚望》:景象依依满目前,倚筇闲望思凄然。
       连文凤《赠赵主簿不语不食》:倚筇看鹤语,分果饲猨饥。
       范成大《冬日田园杂兴》:霜风捣尽千林叶,闲倚筇枝数鹳巢。
       李昴英《鉴空阁》:镇日长闲输老衲,倚筇独坐古榕根。
       周密《夜归》诗:夜深归客倚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元.赵孟頫《筇竹杖赠天圣长老》:瘦节苍骨耸,腻肤黄玉温。
      
潺湲: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按】
       此诗虽非朱熹写于临邛,但宋人将邛杖、邛枝词汇,大量应用于诗词中,已然成为一种流行风尚。何况思想家、教育家朱熹,曾经依着邛竹杖思考人的本性!


 楼主| 发表于 2023-11-8 06:2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邛竹杖寿程孟孺母》明.朱多炡
       考释:凡丁
       龙飞葛陂渚,鸠刻汉王宫。未若山中竹,天然林下风。
       一枝供燕喜,万里自蚕丛。历尽峨嵋雪,深知节操同。

       朱多炡:(1541~1589)字贞吉,号瀑泉。明太祖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六世孙,占籍武昌,封奉国将军,卒于万历十七年(1589)。颖敏绝人,善诗歌,行草宗米芾,兼工山水写生,见古人墨迹,一经临摩,如出其手。好游,问俗吊古,或歌或泣,人莫测其故。门人子弟私谥曰:清敏先生。著有《五游编》、《勌游编》七卷。

       龙飞葛陂渚,鸠刻汉王宫。未若山中竹,天然林下风:朱多炡认为,神话传说中用龙竹制作成的手杖,以及东汉皇帝赏赐老人的铜斑鸠头木杆杖,皆比不上原生态的邛竹杖。
       龙飞葛陂渚:晋.葛洪《神仙传.壶公》:“房(费长房)忧不得到家,公(壶公)以一竹杖与之曰:‘但骑此得到家耳。’房骑竹杖辞去,忽如睡,已到家……所骑竹杖,弃葛陂中,视之乃青龙耳。”
       葛陂渚:古湖泊名。在今河南新蔡县西北七十里,周围三十里,今堵塞。
       唐.褚载《赠道士》:“闻说葛陂风浪恶,许骑青鹿从行无。”
       鸠杖:先秦至魏晋时期,装饰有铜质斑鸠鸟首形的木杆拐杖。
       汉王宫:《后汉书.礼仪志》载,东汉明帝时,曾主持一次古稀(七十岁)老人的宴会,与会者分别赠送酒、肉、谷米和一根鸠杖。
       《汉代铜鸠杖首》1968年出土于河北满城汉墓,现藏于河北博物院。
        
1699329353512.jpg
       未若:不如,比不上。
       山中竹:特指邛竹。
天然:原生态的。即生长在自然环境下,自然而然形成,不经过加工或者只经过少量加工的。
       龙飞:骑“龙竹”制作的竹杖飞到葛陂渚地方。
       龙竹:别称 龙鳞竹、龟甲竹。
       《龙竹》网络图片
        
1699328988870.jpg

       一枝供燕喜,万里自蚕丛。历尽峨嵋雪,深知节操同:朱多炡以一根珍贵的邛竹杖做寿礼,送给程孟孺的母亲程太夫人,赞扬她的气节操守如同邛竹一样。还说:“这根邛竹杖不远万里,从蜀地临邛乘船到达江西程府,而长江水中有峨眉山积雪的融水。”
       燕喜:长寿老人的喜庆之宴。
       燕:同“宴”。
       蚕丛:古蜀国的开国者。古蜀国都城在秦始皇时置的临邛县,国都在今大邑县高山镇古城埂,成都市文物考古队考古发掘证实据今4600年,为今成都地区历史上最早的一座城市。国土面积为大禹时期划分的九州(清.光绪版九州图
见前)。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沿革》34p:“邛(崃)为古蜀国,禹贡梁州之域……周职方(掌管地图与四方的职贡)以梁(州)合雍(州),其地为蜀国。”
       历尽峨眉雪:长江水中始终有峨眉山积雪的融水。
       按
       程孟孺:名 程福生,字孟孺。江西玉山人。万历初 官由内阁及中书省设置的:中书舍人。写章草、小楷、隶书清瘦绝伦。万历十一年(1583)尝书《道德经》卷。
       朱多炡送给程孟孺母亲做寿礼的邛竹杖,要从邛崃的南河码头下水,经过下游的乐山、涪陵、宜宾、宜昌、重庆、长江三峡、荆州、武昌、南京、江西玉山,甚或转运河至北京。
       峨眉:宋.乾德四年(966)废绥山、罗目入峨眉,属嘉定府,即今乐山市。
       唐.郑谷《峨眉山》诗句:万仞白云端,经春雪未残。夏消江峡满,晴照蜀楼寒。
       深知节操同:朱多炡了解程孟孺母亲的气节操守,如同邛竹一样,声誉广为传播。
北宋.黄庭坚《邛竹颂》:“金声而玉节,贯四时而不改其柯。”


 楼主| 发表于 2023-11-9 0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邛竹杖》清.章发
       考注:凡丁
       五色斑斓说到今,徒于汉史见芳名。不知君子多扶老,已向邛崃岭上生。
       贾人一见亦生怜,携我芳踪入市厘。万里何须愁落寞,异乡知己有张骞。

       章发:生平不详。根据清.嘉庆《邛州志.艺文》共收载其诗三首,并排列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知邛州的杨潮观《访黄崇嘏墓》诗之后分析,章发 可能是乾隆时期慕名到临邛的旅游者。

       诗题
       邛竹杖:用原产于邛都国中一种“高节、中实,为杖之极”的极品竹子制作而成、象征身份的手杖。
       晋.戴凯之《竹谱》:“筇竹高节实中,为杖之极。引《广志》云山南广邛都县。”
       清.康熙《邛州志.沿革》34p:“邛,为古蜀国……秦皇岛二十六年(前221)置临邛县,取邛来山以为名。”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邛都国迁往今西昌降为:邛都县。
      《汉志》:“越巂郡,武帝元鼎六年开,属益州。应劭曰:‘故邛都国也。有巂水。言越以此水障,休盛也。’”

      
       五色斑斓说到今,徒于汉史见芳名。不知君子多扶老,已向邛崃岭上生: 游客章发亲眼见到邛竹杖后说:“如此漂亮的邛竹杖,过去仅仅见于有关汉代历史的文献中。不知敬老尊老之人所送的邛竹杖,原来就产在这里的邛崃山中!”
       五色斑斓:汉语成语,表示颜色好看,色彩丰富,多种颜色错杂繁多耀眼。
       徒于汉史见芳名:仅仅见于有关汉代历史的文献。
       比如
       清.康熙《邛州志.山川》39p:“邛来山,州治南八里……《蜀志》云汉张骞奉使溯河源,得高节竹植于邛山,堪为杖;又考《史记》云:‘张骞奉使西域得邛竹杖。’又《山海经》云‘邛来出邛竹’,则邛竹或先有之!”
       君子扶老:品行好的人皆尊敬老人。
       君子: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亦指孝子。
       扶老:敬老、尊老。
       东晋.周抚(益州刺史)《周益州帖》:“送此邛竹杖,士尊长,或须(需),今送。”
       王羲之回周抚《邛竹杖帖》:“去岁得足下致邛竹杖,皆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令知足下远惠之至”。是说王羲之将周抚送到南京的一批邛竹杖,分别送给了其它的友人,告诉大家邛竹杖来自蜀中。
       已向邛崃岭上生:指《蜀记》:“汉张骞奉使穷河源,得高节竹,植于邛山,堪为杖。”
       按
       张骞奉使追溯的河源是今称的长江,当时张骞认为长江正源是今称的岷江。故现今的崇州市汉代称:江源县。而秦始皇始置的临邛县涵盖今崇州市,故张骞奉使穷河源时,将得到的临邛县之高节竹,移植到邛崃山的其它地方。
       民国《邛崃县志.疆土志》42p:“秦始皇置临邛县时,县治即秦时蜀守张若(所筑)临邛城故地也。当时郡县未定,临邛疆土奄有(全部占有)今:崇(州)、新(津)、灌(县即今都江堰市)及大邑之地。”

       贾人一见亦生怜,携我芳踪入市厘。万里何须愁落寞,异乡知己有张骞: 由于邛竹杖珍稀,商周时期的商人从中发现商机,将其通过南方丝绸之路,跋山涉水贩运至古印度后再转口到大夏,由于路途遥远,售价昂贵—按其长度和重量换算价值,锱铢必较。
       同时被出使西域的张骞发现的还有蜀布—有学者或认为是细麻布;或说是丝绸。张骞回汉朝后,分别向汉武帝详细禀报,因而才有后来的司马相如通“西南夷”,以及唐蒙扩修宜宾至云南曲靖的官道—五尺道(寬度 约为今制1.2米)。
       贾(音古)人:商人。
       市厘:1、指市制长度单位,一市厘等于旧制千分之一市尺;2、市制重量单位,一市厘等于旧制一万六千分之一市斤。
       异乡知己有张骞:张骞出使西域时,在万里之外的古希腊地方见到古蜀国的特产邛竹杖和蜀布。
       知己:了解、理解、赏识、懂自己的人。
       张骞(前164~前114)今陕西城固人,西汉外交家、探险家。由他凿空西域,成为北方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当他于汉武帝建元二年(139)出使西域,在大夏国见到蜀地特产邛竹杖和蜀布后,从当地商人口中获知:邛竹杖和蜀布系从印度转口而来。
       元朔三年(前126),张骞回到长安,向汉武帝禀报在西域所见所闻,特别提到邛竹杖和蜀布。
       他说:“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古印度译音:丫度)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大与大夏同……’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汉西南。今身毒国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
       大夏:古国名。音译巴克特里亚(Bactria),也叫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我国汉代称之为大夏。
       按
       古希腊不是一个国家的概念,而是一个地区的称谓。古希腊位于欧洲的东南部、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和爱奥尼亚海上的群岛和岛屿、土耳其西南沿岸、意大利东部和西西里岛东部沿岸地区,公元前146年并入罗马版图。
       有人理解大夏为今阿富汗,但是不符合张骞的描述!
       因为现今称的阿富汗位于亚洲中西部,北邻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西接伊朗,南部和东部连巴基斯坦,东北部凸出的狭长地带与中国接壤。而古印度、古罗马都是古代的历史地名!
       而
       左思《三都赋》曰:“邛杖传节于大夏之邑,蒟酱流味于番禺之乡。”是说蜀地特产邛竹杖和蒟酱,通过南方丝绸之路分别销售到大夏和广东番禺地方。
       蒟(音举)酱:《唐本草》:“蒟酱生巴蜀。蔓生,叶似王瓜而厚大,味辛香,实似桑椹。”
       番禺:今广州的古称。

       【邛崃山、邛竹及邛竹杖部分】综合
       邛来山:古邛人所来之山,邛来山在元代和明代错误写作:卭(音昂)崃山。清代写作:邛崃山。秦灭蜀后所建临邛城,临近古邛人建立的邛都国都城并邛来山。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始设的临邛县地域宽广,并非现今邛崃市的概念,涵盖今雅安市并以南的荥经县的铜官山等。
南宋《邛州志.图经序》云:“山曰邛来,浸曰邛水,渊曰邛池,毛曰邛竹,东接大城。”
       其中“邛池”在今西昌,“大城”指成都。
       张骞奉汉武帝之命追溯长江源头时,将今大邑高山镇的邛竹,移植于其它地方,所产生的变异品种泛称:筇竹。
       邛都国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迁到今西昌,降为:邛都县。属越巂郡管辖,邛都国人后来融入当地的彝族。原有的彝族,为古蜀王分封出去的王室后裔。
       邛都国人迁到今西昌地方后,在今蒲江县西来镇东南留下“古城山”地名。
      《汉志》:“越巂郡,武帝元鼎六年开,属益州。应劭曰:‘故邛都国也。有巂水。言越以此水障,休盛也。’”
       清.嘉庆《邛州志.山川》97p:“古城山,州治南七里。”即土地坡以东至今蒲江县西来镇。
       另外
       1956年,邛崃竹藤工艺厂(原在文庙街口对面的南街,以制作各种竹器、藤编著名,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停产。)特选邛竹制成手杖作为寿礼,由县政府派人送与在北京的朱德(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总司令。
       1973年7月,成都军区派员到邛崃,县人武部派人陪同,前往高何山区,砍伐了二十多根“人面竹”送到国务院,周恩来总理作礼品赠送给驻华武官。
       (见《邛崃文史选集.中卷》691p:徐大雷〈邛竹与邛竹杖〉文)
      
《人面竹》(邛竹的别称)网络图片
         1699482735494.jpg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0 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火井油井和火井茶部分】



       火井地名出现年代在东汉明帝刘庄永平年间(58~75)。今大邑县《圆觉洞摩崖造像碑记》:“临邛火井石匠韩□□、□□□,永平□□年。” 比东晋常璩《华阳国志》中“火井江有火井”的记载,早近300年。
       历史上的火井县地域,包括今天全、芦山和大邑县的部分和古临邛县的西南部,含现今高何、火井、夹关、道佐、平乐、水口和白鹤乡的大部分。北周至唐初的火井县,曾经一度划属益州,成为成都的“飞地”,故西汉时期卓王孙的盐井“卓王孙井”出现在当时的益州;唐初火井县令袁天纲也顺理成章“被成为”成都人!
       原油榨乡(现更名为南宝山镇)境内不仅有盐井、火井,还有石油井,从汉唐至民国皆存在。
       西晋.刘逵《蜀都赋注》:“里人以竹筒中□□□引光入室,不设灯烛而彻夜明皎。”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临邛火井有二,一燥一水,水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拽行,终日不灭也。”
      《旧唐书》:“火井,汉临邛地,周置火井镇,隋改镇为县。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改火井镇为火井县,划属益州。”
       唐.贾耽《十道要记》:“邛州火井有水,郡人以竹筒盛之将以照路,盖似今人秉烛。”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火井有水,郡人以竹筒盛之将以照路,水中自有焰耳,盖似今人秉烛。”
       南宋.宇文绍奕《邛州志》收载北宋.王安石《四六疏.临邛》,记载王安石向宋神宗逐条陈述火井县的火井、油井、盐井、铜矿等资源。曰:“火井标奇;珠泉纪胜;昔擅铜山之利;今夸盐井之饶。过灔滪百牢之闗,叱邛崃九折之坂,于今尤盛,黎州溪源。”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41p:“火井旧县,州治西南八十里(秦制),隋大业年间置,元世祖并入邛州,今其地尤称火井,唐火井令袁天罡残碑尚在,曾有村民断其负重(即碑座)以作花盆者,立毙焉。”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记要》:“临邛火井有二,一燥一水。”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七.盐山》:“予昔使蜀,曾闻其地有油井、火井。”
       1993版《邛崃县志》667p:“《民国邛崃县志》载,油榨沱,濒河,唐时火井县旧治。曾名:清和场。据乡人云,油榨沱山岩下的河水深处有一石,形如油榨,常年淹没水中,晴时清晰可见,夏天气温高时,时冒水泡,状若油花,油榨沱之名由此而来。民国二十九年(1940),始建置油榨乡。”
       《躬岩山下油榨沱中的油榨石》手机拍摄:凡丁
      
1699572796076.jpg

       1975年,油榨沱上游“珠泉纪胜”的油井(在“躬岩山”下火井河边的“新碾子”处),毁于一场特大洪水!
       另外
       今雅安、名山、汉源等地,皆属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始置的蜀郡临邛县,今夹关、火井、大同、南宝、平乐等镇之山皆属“蒙山枝分”,所产茶叶都属于“蒙山茶系列”。
       民国《邛崃县志.山水志》84p:“古临邛之南百里而遥有三山,中为邛来大山,左为蔡山,右为蒙山……蒙山枝分名山县、邛崃县,叶布为天台、相台诸山……”
       相台山:在原油榨乡。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0 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观火井》清.冀应熊
       考释:凡丁
       自昔何由窥地利,凿来一窍喷幽光。然黎偏向重泉引,钻燧无需取水方。
       天用活民同菽粟,人将煮井代榆桑。寰中奇胜须经眼,不惮蒸炎走道徬。

       冀应熊:(1607—1690)字谓公,号华微,河南辉县人,清太宗(皇太极)崇德七年(1642)壬午科举人。首任湖北汉川知县,后升浙江嘉兴府海防同知,因缉捕盗寇有功,继升刑部湖广清吏司郎中。
       清.顺治末年(1661)任成都知府(诗作写为:成都郡侯),上任伊始即着手复建战乱后的成都,维修杜甫草堂、扬雄宅。好作擘窠大书,有薛涛井、万里桥、昭觉寺、大慈寺刻石和匾额。今《惠陵阙坊碑》落款:大清康熙七年(1668)春三月谷旦 成都知府冀应雄题
      《成都志》载其:“筑城浚池,招集开垦,竭蹶十载,百废俱兴。”因政绩卓著,钦赐帑帛(库藏丝织品)嘉奖。
告老还乡后,少事稼穑,终日以读书为乐。著有《平寇辑略》、《安澜吟》、《泰征录纪异》等。

       诗题
       观火井:冀应熊任成都知府时,听说临邛油榨乡人仍在使用天然气煮盐,还利用石油点灯照明,决心前往看个究竟。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记要》:“临邛火井有二,一燥一水。”其中“一燥”指天然气的火井;“一水”指石油井。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七.盐山》:“予昔使蜀,曾闻其地有油井、火井。”

      
       自昔何由窥地利,凿来一窍喷幽光。燃黎偏向重泉引,钻燧无需取水方: 不知什么时候起,古人就通过观察、认识,学会利用天然气熬盐,还用木制方形的盛水器,将从土壤深层油井中冒出的石油打上来,用于挑灯夜读!
       清.乾隆时成都知县郑王臣《火井》诗:“既不忧薪穷,亦不愁灰冷。注水如沃焦,成盐在俄顷。”
       清.乾隆时油榨乡兰家湾举人蓝玉《火井赋》句:“辉堪照读,处士免凿壁而偷;焰可爇飧,邻妇免青唇之吹。”
       自昔:往昔;从前。
       何由:1、从何处,从什么途径。2、怎能。3、因何。
       窥:暗中察看。
       地利:地理的优势;有利的环境。
       幽光:昏暗的光亮。
       燃黎:指夜读或勤学。
       晋.王嘉《拾遗记》:后汉“刘向於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着黄衣,植青藜杖,登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然,因以见向,説开闢已前。向 因受洪范五行之文,恐辞説繁广忘之,乃裂裳及绅,以记其言。”
       宋.刘克庄《灯夕》诗:“蓬窗亦有精勤士,何必燃藜向石渠。”
       燃:1、燃烧起火焰:2、自燃。
       重泉引:从土壤深层冒出来。
       重泉:1、深渊。2、指土壤的深层。
       钻燧:原始的取火法。
       管子《轻重戊》:“黄帝作钻鐩生火,以熟荤臊。”
       燧:取火的工具。
       水方:木制方形的盛水器。唐.陆羽《茶经.四之器》:“水方,以椆木,槐楸等合之,其里并外缝漆之,受一斗。”

       天用活民同菽粟,人将煮井代榆桑。寰中奇胜须经眼,不惮蒸炎走道徬: 老百姓用钱买薪柴煮饭生活,而当地人将天然气代替柴火煮盐,这种天下奇闻不经过实地考察大家都不会相信,所以参观的人流络绎不绝,而且不怕闷热,靠得很近地反复观察。
       天用:指国家发行的货币。汉武帝曾将银锡制成龙形、马形、龟形的钱币。农村老话:“天用不如龙,地用不如马,人用不如龟。”
       菽粟:豆和小米,泛指粮食。
       榆桑:桑树与榆树。比喻薪柴。
       寰中:普天之下。
       不惮:不害怕、不畏惧。
       蒸炎:形容空气闷热。
       徬:徘徊、游荡。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1 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火井》清.王曰曾
       考释:凡丁
       岂是仙家留井灶,故叫生火不生泉。青衫扑去光潜地,黄草团来焰烛天。
       似雪海盐长有托,翻盆巫雨转能燃。楚人三月秦宫炬,蜀井炎烧不计年。

       王曰曾:(?~?)字省斋,江苏溧阳人。清康熙九年(1670)进士,1684年任廣西乡试的正考官。任礼、刑二部郎中时出任河北大名府分巡道,官至湖南布政使。
       历任建南巡宪、分巡建昌上川南道、四川按察使司佥事、川南道副使等职。驻节嘉州期间多次登峨眉山,题咏甚多。
       在任西川建南道期间踏勘大邑、雅安等处田亩,严禁盗采少数民族地区的铜、铅矿,境内安然,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主动缴出印章归顺朝廷。西川士民为其建生祠以颂赞,并入邛州文庙四川名宦祠祭祀。
       户部尚书张鹏翮曾上奏荐举,称其在天下道员中“清廉第一”。
       王曰曾 在担任分巡建南道时,曾为雅安周公庙撰写《重葺周公山殿宇石坊山门碑记》并口占《周公山》诗:  
       髙峰晴翠浮苍玉,古庙森阴倚碧空。
       侯自障狂齐大禹,我来何处梦周公。

       诗题中火井的概念:
       1、描述 “火井”中冒出天然气 和 利用“油井”中石油的年代,在西汉晚期。
       西汉.扬雄(前53-18)《蜀都赋》:“火井沉荧于幽泉,高焰飞煽于天垂,焰出通天,光辉数里。”
       其注:“欲出其光,先以家火投之,须臾,隆隆如雷声,焰出通天,光辉数里;里人以竹筒中□□□引光入室,不设灯烛而彻夜明皎。”
       显然
       扬雄《蜀都赋》及〈注〉描述的是两口井,一口是天然气井,而另一口则是油井。由于都能燃烧,古人笼统地称为:火井。
       2、作为“火井”地名出现的年代,在东汉.明帝刘庄永平年间,即公元58-76年。并且成为独有的地名文化符号。
       大邑县《圆觉洞摩崖造像碑记》:“临邛火井石匠韩口口、口口口,永平口口年。”
       3、作为天然气井 以及 油井出现的年代,约在公元320年前后。
       东晋.常璩(约291-361)《华阳国志》:“火井江有火井。” 并说:“井有二,一燥一水,水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拽行终日不灭也。”
       意思是:火井江边有天然气井和油井,将油井的“水”装入竹筒做火把照明,可拿着走很远的路程。
       4、关于火井县治。
      《旧唐书》载:“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邛州为临邛郡;火井,汉临邛地,周(南朝) 置火井镇,隋改镇为县。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改火井镇为火井县,划属益州;唐武德2年(619年),复置邛州,下辖临邛、依政、蒲江、火井、临溪、安仁、大邑七县。”

      
       岂是仙家留井灶,故叫生火不生泉。青衫扑去光潜地,黄草团来焰烛天: 这两口井难道不是仙人留下的吗?不然为啥这口井冒出的是火(天然气),另一口却冒泉水(石油)呢?如若用湿的破衣烂衫扑盖在火井口上的话,天然气火焰便会熄灭。使用时则投以点燃的草把子,井口便立刻烈焰冲天。
       青衫:本指黑色的衣服。诗人为与下句“黄草”对仗押韵而用“青衫”,特指利用湿的破衣烂衫。
       黄草团:干草把子。
       这是清康熙时期四川按察使王曰曾,以诗的形式记下火井人使用和控制天然气的方法。古火井人使用这种方法控制天然气,将中国人利用天然气追溯到两千年前。

       似雪海盐长有托,翻盆巫雨转能燃: 虽然沿海地方和原四川巴山地区的巫溪县也生产食盐,但“海盐”是利用太阳晒出来的;“巴盐”则是利用柴火加热盆釜中的盐水“转能”熬煮出来的。
       海盐:将海水引入盐田,经过日晒蒸发结晶而成的盐。
       巴盐:巴人将岩层中的盐水引入盐灶,用柴火熬出来的盐。
      《蜀中广记》载,明.洪武时,重庆巫山县宁厂盐场的盐巴“产量居四川产盐到20%之多,各省流民一两万在此砍柴,以供大宁盐井之用。” 清康熙四年至乾隆三十七年(1665~1772)间,此处有盐灶336个。
       翻盆巫雨:巫山盐场的煮盐方式为连排灶,需要不断地将前一口盆中浓缩过的盐水,往后一口盆中翻,最后一口盆中即析出盐的结晶。
       盆:古代煮盐用陶器,口大底小,古制十二斗八升为一盆。
       转能:现代释义为“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在转移和转化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楚人三月秦宫炬,蜀井炎烧不计年: 传说项羽火烧阿房宫才烧三个月,大家就觉得时间很长了。而临邛地方使用天然气和石油,至少从西汉时期就开始了,不知道究竟一共燃烧了好多年!
       楚人三月秦宫炬:历史典故。西楚霸王项羽杀戮咸阳,掳掠财宝,杀秦王子婴,焚烧秦宫室,大火三月不绝。
       蜀井炎烧不计年:古火井人利用天然气煮盐,虽然没有人具体统计生产了好多盐,但至迟到清代,火井人仍在利用天然气和石油生活着!
       蜀井:古蜀地临邛县的火井。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沿革》34p:“邛为古蜀国。”

      【释者按】
       清代火井人仍在利用天然气和石油生活的说法,除了康熙时期的成都知府冀应熊《观火井》诗 和 四川按察使王曰曾《火井》诗之外,还有乾隆皇帝—弘历,以及同治元年(1862)“举孝廉方正”的平乐人熊维芳,继续以诗的形式,分别记录当地人使用天然气及石油的见闻。
       另外,乾隆时油榨乡兰家湾举人蓝玉《火井赋》曰:“辉堪照读,处士免凿壁而偷;焰可爇飧,邻妇免青唇之吹。”
       爇(音若):《说文》烧也。
       其中
     “处士免凿壁而偷”是说,大家都用油井中的石油点灯照明,从而贫苦的读书人再也不用凿壁偷光;
     “邻妇免青唇之吹”是说,使用天然气煮饭的邻家女主人,因不用吹火筒来助燃柴火,故没有在嘴唇上留下黑圈。

       敬请读者关注后续考释!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2 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吟火井》清.乾隆帝弘历
       考释:凡丁
       羲之广异闻,火井欲俱示。未曾读汉书,郡国志原备。
       博物称投烛,赋注家火投。灿然照天地,一灭一云燃。
       定论终是谁?千秋记载家。孰能免耳食?其实自今存。
       所秉阴精气,火阳而根阴。离为见周易,口口口口口。     
       凿井如置产,但引供烹饲。亦可用煮盐,盐井则别易。
       蜀有争产者,事闻问以悉。评理因自强,究竟非奇事。

       乾隆:清朝第六位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号:乾隆。执政六十年,当太上皇三年,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政权时间最长和最长寿的皇帝,晚年自号:古稀天子、十全老人。

       诗题
       乾隆《吟火井》诗(见丁宝桢《四川盐法志》)
背景
       乾隆时期,邛州有民因争火井使用权酿成命案,刑部向乾隆呈报案件后,乾隆亲自询问知情者,当查阅《郡国志》和《博物志》等史籍资料后,感悟历史上对邛州火井和油井的使用记载语焉不详,有说火井“一灭一云燃”,而“其实自今存”。从而写成此诗,告诉世人凡事要经过调查研究,千万不要“捡到封皮就是信”。
       此诗反映和证实
       一、乾隆时期,政风清明,以人为本,命案由皇帝亲自过问进行终审。
       二、乾隆时期,火井人在继续将天然气“引供烹饲”即:做饭和煮饲料。

      
       羲之广异闻,火井欲俱示。未曾读汉书,郡国志原备: 博学的乾隆引用《盐井帖》说,东晋书法家、文学家王羲之曾写信问益州刺史—周抚:“彼盐井、火井皆有不?足下目见不?为欲广异闻,具示。”
       乾隆还说,班固《前汉书》中没有提到临邛火井,但是司马彪《后汉书.郡国志》中却有记载。
       周抚:(?~365年)字道和,今河南省汝南县人,东晋名将。咸和初年(326)得到王羲之的堂伯父王导起用,镇守蜀郡三十年,官至镇西将军、益州刺史、建成公。卒赠:征西将军。谥号:襄。

       博物称投烛,赋注家火投。灿然照天地,一灭一云燃: 西晋张华《博物志》说:“临邛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二三丈。昔时人以竹木投以取火,以盆盖井上,煮盐得盐。”
       晋.左思《蜀都赋》也说:“火井沉荧于幽泉,高焰飞煽于天垂。”刘逵注:“蜀郡有火井,在临邛县西南。火井,盐井也。欲出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须臾,隆隆如雷声,焰出通天,光辉数里。”
       但是,南朝.刘敬叔《异苑》却说,临邛火井在三国蜀汉.景耀元年(公元258年)就熄灭了。
       刘敬叔《异苑》:“临邛有火井,汉室至隆则赫炽,桓(东汉桓帝刘志)灵(东汉灵帝刘农)之际,火势渐微,诸葛孔明一窥而更甚。至(后主)景曜元年,人以烛投即灭,是年(263),蜀并于魏。

       定论终是谁?千秋记载家。孰能免耳食?其实自今存: 有些历史记载不靠谱,各家记载互说不一,究竟该相信哪个说法呢?如今方知邛州的火井还在燃烧,所以千万不要“捡到封皮就是信”!
       孰能:谁能够?谁担当?
       耳食:《现代汉语词曲》:“指听到传闻不加审察就信以为真。”
       词出《史记.六国年表序》:“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所秉阴精气,火阳而根阴。离为见周易,口口口口口: 五行学说认为: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又生木,皆以运动形式转化。而天然气和石油,都是“阴精气”与“阳精气”结合后能量转换散发出来的。
       阴精气:《易经》将天地之气分为阴精气 和 阳精气。地球蕴含的一切细微、精粹的物质为阴精气,与太阳的“阳精气”发生作用,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共同的原始物质。
      《论衡.自然》云:“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管子》曰:“精也者,气之精者也。”
       离:周易的离卦。《易经》六十四卦中,离卦是上离下离的卦名,卦象是火。互相照亮、竞争,看谁的火焰更光亮,看谁照射的时间更长。
       所缺
口口口口口五字,疑为说“水”状的石油。因与《盐法》无关,或者收录者不相信古火井人在利用天然气的同时,还在利用石油被故意省去!
       而
       晋.常璩《华阳国志.卷三》:“火井江有火井,夜时光映上昭。民欲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顷许如雷声,火焰出,通耀数十里,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拽行终日不灭也。井有二,一燥、一水。”
       唐.贾耽《十道要记》:“邛州火井有水,郡人以竹筒盛之将以照路,盖似今人秉烛。”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临邛郡火井有水,郡人以竹筒盛之将以照路,水中自有焰耳,盖似今人秉烛。”

       凿井如置产,但引供烹饲。亦可用煮盐,盐井则别易: 当地人争凿天然气井的目的是为了烹饲,不是熬盐。如果用来煮盐的话,另当别论!
       烹饲:烹饪,给人、畜吃喝。
       亦可用煮盐,盐井则别易:虽然“火井”也可用于熬盐,但是《盐法》规定禁止私营。

       蜀有争产者,事闻问以悉。评理因自强,究竟非奇事: 乾隆皇帝说,邛州火井地方因争夺天然气发生的命案,我已经问清楚了。要不是由我终审一干人犯,还不知道邛州人因争夺火井而闹出人命官司,这实在是一桩奇事。
       蜀有:特指临邛。清.康熙《直隶邛州志.沿革》34p:“邛,为古蜀国……”
       究竟:结果,原委。深入研究之意。
       奇事:不可思议或罕见的怪事。

       释者
       2020年3月21日,现今火井镇以北约3公里,地名“丝栗坝”处,村民山先密请马湖叶师傅打机水井至110米时,钻出天然气,火焰高约3米;
       同月29日,相距山家一里地名“土鸡沟”的农户张启福,也因打机水井至同样深度时冒出天然气,火焰高约3米。
       《火井镇丝栗坝打出的天然气》(拍摄:高义奎)
1699743356511.jpg


发表于 2023-11-12 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3 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火井》清.熊维芳
       考释:凡丁
       岂是仙家火种镰?却从井畔夜焚烟。霞原红色泉犹湿,金龟丹成水亦然。
       挹注宝瓶供烛照,汲操修绠觅薪传。煮盐到处通商贾,生活人人数百年。

       熊维芳:(1796~1874)字春浦,今邛崃市平乐镇人。道光年间推为岁贡,清.同治元年(1862)举孝廉方正,年愈七旬时(1866)赐与六品(知州级别)章服,因年事已高未赴任。同治七年(1867)《雨话堂诗集》刊行存世,《火井》诗收载其中。
       举孝廉方正:清.雍正元年(1723)特设的科举科目。取汉代孝廉、贤良方正科目之意而命名。后每遇皇帝即位,即荐举一次:诏 直省各府、州、县、卫,荐举孝廉方正之士,赐六品章、服,以备召用。
       《雨话堂诗集》目录页
      
1699832209604.jpg 1699832346342.jpg

       诗题
       诗题中的“火井”:包含“天然气井”和“油井”。而油井的出现,不迟于两晋时期!
       清同治时期,平乐人熊维芳以诗的形式记录 “邛崃火井江的火井和油井”,仍沿旧习称“火井”进行概括。
       列举
       晋.左思《蜀都赋》:“火井沉荧于幽泉,高焰飞煽于天垂。”刘逵注:“蜀郡有火井,在临邛县西南。火井,盐井也。欲出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须臾,隆隆如雷声,焰出通天,光辉数里。”
       又曰:“里人以竹筒中口口口引光入室,不设灯烛而彻夜明皎。”
       晋.常璩(约291~361)《华阳国志.卷三》将天然气井和油井加以区别曰:“火井江有火井,夜时光映上昭。民欲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顷许如雷声,火焰出,通耀数十里。井有二,一燥、一水。水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拽行终日不灭也。”
       唐.贾耽《十道要记》:“邛州火井有水,郡人以竹筒盛之将以照路,盖似今人秉烛。”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临邛郡火井有水,郡人以竹筒盛之将以照路,水中自有焰耳,盖似今人秉烛。”
       上述记载中的“水”皆指石油。
       北宋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帷幕皆黑。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明.正德末年(1521),嘉州(今乐山)开盐井偶得油水,可以照夜,其光加倍,沃之以水,则焰弥甚,扑之以灰则灭。近复开出数井,官司主之,此亦‘石油’,但出于盐井尔。”
       但是此“开盐井偶得的油水”,不是出自油井!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七.盐山糖树》明确记载:“予昔使蜀,曾闻其地有油井、火井。”
       王士禛使蜀所闻的“油井”,应指元代撤销火井县治后,改称火井为“油榨场”处的油井。
       王士祯:(1634-1711)字子真,今山东桓台县人。清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官至刑部尚书。
       清.同治丁宝桢(1820~1886)《四川盐法志》:“火井,……其泉皆油,热之燃,人取为灯烛。”

      
       岂是仙家火种镰?却从井畔夜焚烟。霞原红色泉犹湿,金龟丹成水亦然: 火井中的火,难道不是仙家炼丹用火种镰打燃的吗?所以火井旁边老是在冒烟,还映红了天空的彩霞,而金龟山的僧道,也从“泉犹湿”的油井中取石油回金龟山庙中炼丹。
       根据熊维芳所见情况,说明清同治年间,当时地名“火井林”处的火井,仍然烈焰冲天的白白燃烧,应是丁宝桢制定《四川盐法》后,严格禁止用于煮私盐的原因吧?!
       岂是:难道不是?
       火种镰:旧时取火器物,形状酷似镰刀,与火石撞击产生火星而得名火镰。现边远地方偶有老人使用。
       井畔:井的旁边。
       霞原红色泉犹湿:火井火光如霞,朝朝暮暮依旧,而油井中的石油也不断在冒。
       泉尤湿:躬岩下火井江的油井,当时还在冒石油。老年村民都说,1950年前后,到新碾子碾米的村民晚上回家时,都顺手从“剪刀堰”边的油井中取出石油装入竹筒,点燃后当火把照路。
       1975年的一场特大洪水后,仅留下新碾子、剪刀堰、油井地名。
       此外,“躬岩”以北地名“干坝王”处,还有“火井林”的历史地名。
       而“躬岩”下火井江边“油榨沱”中的“油榨石”仍在。
       金龟丹成水亦然:金龟山庙中的和尚、道士,也取油井中的石油用于炼丹药。
       金龟山庙:临邛白鹤山的金龟凤朝寺,清代时为儒、释、道三教寺院。
       凤朝寺:始建于大唐贞元十四岁(640),明末毁于战火,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复建时更名:金龟凤朝寺。复建《碑记》曰:“唯此寺载入《四川通志》,其地为积翠岩焉。”
       清.光绪翰林院庶吉士曾光爔,民国十七年(1929)为母丁忧期间,因祖墓在凤巢寺旁的石子岗,于是在清中期即迁建于凤朝寺中的翠屏书院讲学。书院供奉孔子,建有双字库。二十世纪川中军政要员多为其门生,如张志和、张开阳,张代芳、杨家楨、段班级、罗泽洲,周进吾、杨听阶等。
       水亦然:井中依然有石油。

       挹注宝瓶供烛照,汲操修绠觅薪传。煮盐到处通商贾,生活人人数百年: 将油井中的石油像井中打水一样提出,然后装进容器中当宝贝藏起来,慢慢供照明使用。而用天然气煮出的盐,则源源不断地经过盐道运销各地,这样的生活方式在火井地方持续了很多年。
       挹注宝瓶:即舀取石油,注入容器,当成宝贝贮藏。
       挹:《现代汉语字典》“挹,即舀取。”
       供烛照:将石油当蜡烛照明。
       汲操修绠:从油井中取石油,像井中打水一样,用绳子提上来。
       汲:打水或其它液体。
       操:抓在手里。
       修绠:长的绳子。
       觅薪传:将木柴浸泡石油后,作为火把照路夜行。
       煮盐到处通商贾:火井盐经商人组织,通过盐道运销到各处。
       盐道:古代运盐的道路。就四川来说,广义指连接川黔、川渝、川鄂、川湘以及川滇、川蔵的道路。
       狭义指从四川运往贵州、云南及藏区的古道,其中大部分都与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重合。
       到处:指各处、处处。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4 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火井茶》清.章发
       考释:凡丁
       三峡曾经住客州,携泉试茗向涪州。
       分明也向春前采,不及临溪绿一瓯。

       章发:生平不详。根据清.嘉庆《邛州志.艺文》收载其诗三首,皆排列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知邛州的杨潮观《访黄崇嘏墓》诗之后,分析章发可能是乾隆时期慕名到临邛的旅游者。

      
诗题
        火井茶:为古代蒙山茶系列的一种品牌,包括绿茶、黑茶等品类。

  
       诗
       三峡曾经住客州,携泉试茗向涪州: 长江流域的制茶师们,曾经分别带着自家生产的最好茶叶品牌和山泉水,参加在重庆涪陵地方举办的:茶叶品茗比赛大会
       三峡:三峡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南津关,全长193千米。
       涪州:唐.武德元年(618)置。清代的涪州范围:今涪陵区全境、武隆区全境、南川区东北部、长寿区东北部、垫江县南部。属四川重庆府,直隶四川省。

       分明也向春前采,不及临溪绿一瓯: 比赛结果公布:临邛火井江两岸春前采摘的“绿瓯”茶,胜出所有的参赛品牌,虽然所有参赛的茶叶都是清明前采摘的。
       春前采:清明之前开采的,品质最好的绿茶。
       绿一瓯:满碗茶水呈现绿色。
       瓯:古人品茶用的敞口小碗,今称茶碗。
       按
      《尔雅翼》:“蘋似槐叶,而连生浅水中,五月有华(花)白色,故谓之白蘋。”
      《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蘋。”
       古代品茶的《鹿鸣白蘋碗》
      
3064bfe4cb468469ee73cbcd99ff987.jpg    1699872170074.jpg    
       用“鹿鸣白蘋”碗,泡“绿一瓯”的茶,是否情趣盎然呢?
       临溪:指火井江两岸。火井地区属于蒙山脉络,自古为茶叶著名产区。
      
       古代的蒙山,并非仅指当今名山县的“蒙顶山”,而是以“蒙顶山”命名的一片山,包括名山和邛崃境内西部的山区。
因为“秦汉时期的”临邛县地域,包括名山县等地。
       比如
       荥经:古称严道。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封 樗里疾为“严君”,隶于蜀国守……西汉前期沿袭秦时隶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合邛、雅、登三州,置临邛郡。唐武德三年(620)改置荥经县。(见《严道历史沿革》)
       黎州:古属蜀郡临邛地。北周天和三年(公元568年)置州,隋废,治所在今汉源,雍正八年(1730年)改置清溪县。(见《汉原历史沿革》)
       民国《邛崃县志.山水志》84p:“古临邛之南百里而遥有三山,中为邛来大山,左为蔡山,右为蒙山……邛来大山自邛至于邛崃县南五里而尽……蒙山枝分名山县、邛崃县,叶布为天台、相台诸山……其水则南有蒙水—分自蒙山之蒙溪……(蒲江县)蒲水者,水有二源,皆出名山,一由莲花峰经百丈东北至雷河合蒲江。蒲水即蒙水也,其入南河之口古名:蒲口顿。今名:回龙镇。”
       民国《邛崃县志.山水志》84p:“古临邛之南百里而遥有三山,中为邛崃大山、左为蔡山、右为蒙山。邛来大山至邛南五里而尽;蔡山枝分蒲江县、邛崃县;蒙山枝分名山县、邛崃县。”

       历代文人咏蒙山茶系列:
       唐.白居易:“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渌水:古琴曲名,包括歌词。
       宋.邛州知州文同:“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
       茶称圣:茶圣陆羽(733-804),今湖北天门市人,字鸿渐。号:茶山御史。蜀地的茶叶生产历史、源流、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皆收载在其专著《茶经》中。
       元代佚名茶联:扬子江边水;蒙山顶上茶。
       扬子江:隋唐时称扬州到镇江这一段的长江为:扬子江。说明蒙山绿茶系列,至迟元代时便远销至长江下游地区,乃至经过“海上丝绸、茶叶之路”远销到欧美国家。
       举例
       上世纪八十年代,瑞典考古人员在哥德堡港外打捞出一艘1745年9月12日(清.乾隆十年)发生的哥德堡号沉船,载有茶叶360吨,其中包装严密的尚有茶香味。现由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的两包茶叶中,一包由前副总理田纪云转赠,另一包由瑞典驻上海大使馆赠送。
       (见央视百家讲坛《乘风破浪五千年30集.海上丝绸之路》)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5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火井茶》清.杨藩
       考释:凡丁
       地接蒙山味且殊,火前火后亦同呼。
       相如应有清泉渴,会沦萌芽一试无。

       杨藩:(?~?)邛州人。乾隆三十五年(1770)举人,历任井研县教谕、崇庆州教谕、江西万年县知县、江西乡试同考官、直隶霸州知州,躬亲河务,卒于官。见《四川通志》、清.嘉庆《直隶邛州志》655p。

      
地接蒙山味且殊,火前火后亦同呼:临邛地方的山区与蒙顶山连成一片,无论清明前或清明后所采茶叶加工后都风味绝佳。
       地接蒙山:蒙山—属秦始皇始置的临邛县。西汉时期,吴理真(号甘露道人)在蒙山驯化栽种野生茶树,为文字记载最早的种茶人。宋.熙宁七年(1072)在蒙山建立“茶马司”今存机构遗址。
       蒙山郡:西魏废帝二年(553)置蒙山郡,下辖始阳(今天全县)、蒙山二县。隋.开皇十三年(593),因蒙山久负茶叶盛名而更名:名山县。属邛州。北周时辖境相当今雅安、名山、天全、卢山等市县地。
       隋.开皇三年 (583)废蒙山郡;仁寿四年(604)分置雅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罢州,合置为临邛郡,原先雅州来属。
       唐初(618)复置雅州,仍属临邛郡。
       玄宗开元三年(715),设雅州都督府;肃宗乾元元年(758),复设雅州,为散州,仍然隶属直隶州的邛州。
       直隶州: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下辖“散州”与县;而“府”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
       民国时期,名山县划属西康省;建国后属雅安市名山区,2019年废名山区,属雅安市。
       (以上参考《历史词典解释》及《名山区沿革》等史料整理)
       另外
       民国《邛崃县志.山水志》84p:“古临邛之南百里而遥有三山,中为邛来大山,左为蔡山,右为蒙山……蒙山枝分名山县、邛崃县,叶布为天台、相台诸山……”
       所以邛崃的火井、夹关 等地出产的茶,都是蒙山茶,共同享誉元代著名茶联:
       扬子江边水;蒙山顶上茶。
       但是
       自古以来,临邛人以“邛为古蜀国”的地域特色为荣:山曰邛山;浸曰邛水;竹曰邛竹;酒曰邛酒;茶曰邛茶……而“蒙顶山”只是“邛山”的一座山头!
       录:周丕冲先生《庶人浣花集.邛茶》诗:
       自古崃山出贡茶,丝绸之路漫天涯。花楸岭上春芽美,白沫江边綠树斜。
       翠竹清风扬果木,小溪碧水煮桑麻。临邛赤子衿怀广,迎奉八方游玩家。
       周丕冲:1955年生,邛崃市桑园镇人。四川省诗词协会会员;邛崃诗词楹联协会副会长等,自号:农民诗人。
       贡茶:指下坝花楸山所产“花楸茶”。刘氏族谱记载,邛州知府刘建国携花楸茶入朝进贡,康熙品茗后大赞,誉花楸茶园为:“天下第一圃”。
       清.浙江嘉兴画家吴秋农游览临邛山水时留诗二首:
       其序
       锅焙茶,产于邛崃火井漕,竹蒻裹囊封,远至西藏,味最浓冽,能荡涤腥膻厚味,珍为上品。
       一、
       临邛早春出锅焙,仿佛蒙山露芽翠。压膏入臼筑万杵,紫饼且团留古意。
       二、
       火井漕边万树丛,马驮车载千城空。性醇味厚解毒疬,此茶一出凡品空。
       火前、火后:分别指清明前 与 清明后所采之茶。

       相如应有清泉渴,会沦萌芽一试无: 汉.司马相如患糖尿病后,经医生会诊,建议常喝清明前采的萌芽茶,一试而病除。
       清泉渴:今称糖尿病。
       汉.刘歆《西京杂记》:“长卿素有消渴疾,及还成都悦文君之色,遂以发痼疾……”
       会沦:会同论议。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6 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火井茶.二首》清.吴谷祥
       考释:凡丁
       序
       锅焙茶产于邛州火井,箬裹囊封,远致西藏,味最浓烈,能荡涤腥膻厚味,喇嘛珍为上品。
       一、
       临邛早春出锅焙,仿佛蒙山露芽翠。压膏入臼筑万杵,紫饼自团留古意。
       二、
       火井漕边万树丛,马驮车载千城空。性醇味厚解毒疬,此茶一出凡品空。

       吴谷祥:字秋农,号秋圃。浙江嘉兴人,清中晚期画家,工山水,气韵生动,亦能画松,并擅人物、花卉。游京师声誉雀起,晚年客居上海,卖画亦有名。此诗应是吴谷祥到火井游览并写生山水时所见所闻而作。

       诗题
       火井茶:以火井域名自定义的茶叶品牌。

       诗序
       锅焙茶:细者称饼茶,紫色圆饼形;粗者称砖茶,方砖形,特供藏区。
       箬裹囊封:箬,俗称粽叶。用粽叶包裹后装在特制的竹篓子中,由马帮驮运到各地销售。唐、宋、元、明的某些时段,因国家战备需要,政府鼓励民间商贾用茶叶、盐、丝绸等物资,换购藏区和西北少数民族的马匹充作军用。故“南方丝绸之路”又称:茶马古道。
       換回的马匹交与“茶马司”属下的“惠民监”集中放养。由于古时候人口不多,南河两岸未开垦为农田,水草丰美,政府便在此处设置牧马场,集中管理放牧由商贾们換购回来的马匹,故而留下河南岸的“马厰坝”和河北岸的“马坝”地名,直到新中国建国前后,马廠坝人仍有养马的习惯。
       1993版《邛崃县志》78p:“北宋时,邛州改为邛州临邛郡……设惠民监……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撤销惠民监,绍兴三十一年(1161)二月又恢复……元朝改邛州临邛郡为邛州……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1)省县入州,下辖六县一监。”
       1981版《邛崃县地名录.历史沿革》2p:“一监,即惠民监,管理矿冶、铸钱、牧马和盐产。”

       诗一
       临邛早春出锅焙,仿佛蒙山露芽翠。压膏入臼筑万杵,紫饼自团留古意: 清明节前,火井江沿岸的茶农们便忙着开采“明前茶”了,用“明前茶”焙制出的茶,就像蒙顶山出产的“甘露茶”一样。烘制好的茶叶,需加上一种浓稠的物质,然后放在模具中压实定型成餅茶,方便包装和运输。
       锅焙:制茶的重要工艺,焙火轻,则茶味生涩,焙火重,则茶味过熟。
       仿佛:好像;似乎;类似;差不多。
       蒙山露芽翠:蒙山茶中 “蒙顶甘露茶”外形美观,叶整芽全,紧卷多毫,嫩绿色润。唐.文彦博《谢人惠寄蒙顶茶》诗句:“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腋胜醒醐。”
       压膏入臼:加入一种浓稠的物质后放入模具压实。
       臼:本义是指舂米用的捣缸,引申为形状像臼的模具 。
       膏:一种浓稠的糊状物。

       诗二
       火井漕边万树丛,马驮车载千城空。性醇味厚解毒疬,此茶一出凡品空: 清中期的吴秋农,看见火井江两岸都种的是茶树,所制成的“火井茶”一出来便成抢手货,各地的茶商纷至沓来抢购,以至千城空巷。
       火井漕:火井江两岸。
       漕:可供运输的河道。
       马驮车载:茶商组织的运输队伍—马驮子和鸡公车。
       相传 鸡公车是诸葛亮南征时在临邛的发明,适合山路,用于载人或货物,可负重两三百斤甚至更多。北伐曹魏时用于栈道上运输军粮,过去有人认为“鸡公车”即“木牛流马”中的一种。
     “鸡公车”后来跨江越淮,传到中原大地,名称也多有变化,如独轮车、架子车、小推车等,叫法不一。
       《外地的鸡公车》网络图片(形式与邛崃的鸡公车有别)
      
1700096190886.jpg
         1700040411986.jpg
       解毒疬:预防和解除疫病之毒气。
       疠:疫气。
       宋.文彦博《蒙山茶》诗:“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液胜醍醐。公家药笼虽多品,略采甘滋助道腴。”
       凡品:大路货;抢手货。




a5fe6b3f429e72a929e41b9172385f0.png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