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2538457156@qq.c

历代名人吟咏邛州杂诗辑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12-8 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雾中月池》清.宋载
       考释:凡丁
       水净无尘映碧空,遥从绝顶落高风。
       秋光夜散吞随雾,尽入清池照月中。

       宋载:见前注。

       诗题
       雾中月池:雾中山明月池,时发金色之光如月,故名。为大邑八景之一。
       月池:明月寺中的池塘。六角形,干旱不涸、降水不溢。
       明.杨慎《雾中开化寺碑记》:“相传西汉时,此景时有金色布地,玉砌天峦,景相无穷,庶甿惊罕……”
       杨慎《天国名山坊》联:天下无双地;雾中第一山。
       杨慎:号升庵。新都人。明正德辛未科(1511)状元
       明.范汝梓《游雾中山记》:“池不甚广……祷雨辄响应,水通西海阿褥达河。时时发金光若月,天晴辄现。”
       清《四川通志》亦载:“池,古迹也,源于西海阿褥达池。”
       清.宋载“晋原八景概括”诗句:“雾中山吐月”指此。
       西海:史籍当中的“西海”一直作为泛称使用。不同时期的“西海”所指不同,即便在同一时代的史书中,“西海”也可能所指各异,抑或代指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居住地。
       阿褥达池:意译为清凉池 或 无热恼池。据《大毗婆沙论.卷十五》与《俱舍论.卷十一》载:“此池在印度,位于大雪山之北,香醉山以南。周围凡八百里,以金、银、琉璃、颇梨等四宝装饰岸边,其池 金沙弥漫,清波皎镜,有龙王居之,池中能出清冷之水。”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序》作“阿那婆答多池”。
      【分析】
      《四川通志》所谓:该“池,古迹也,源于西海阿褥达池。”意思是 印度僧人在这处“池中出清冷之水,时时发金光若月”的地方选址兴建寺庙,因“池水时时发金光”故将寺庙取名为:大光明普照寺。原名的“雾中山”从而又名:大光明山。
       按
       大光明普照寺 于东汉永平十六年(公元73),由印度高僧—摩腾.竺法兰来至古临邛海拔1200米的雾中山选址创建,为洛阳白马寺之外第二座汉传佛教寺庙。并由汉明帝刘庄敕赐寺名:大光明普照寺。仅比中国第一座佛教寺庙—洛阳白马寺晚建六年,成为汉传佛教寺庙的祖庭。
       东晋时,雾中山曾改名:天诚山。普照寺更名:显应寺;唐高宗时又奉旨复还:雾中山普照寺原名;明宣宗时(1426~1435)更名为:开化寺。
       明.正统年间(1436-1449),明英宗朱祈镇敕令在雾中山建都纲院,敕封高僧圆曦 为都纲史官,管理寺庙一切事务,每岁征收二个州八个县的钱粮赋税供山上僧众之用。当时,雾中山佛寺规模宏大,香火鼎旺,民间盛传:“大和尚万万五,小和尚不可数。”
       明末清初,雾中山的二百二十多座庵、寺毁于兵燹。
       一九九二年八月,大邑县人民政府批准:将雾中山的开化寺、接王亭、莹华殿等佛教遗址开放作为佛教活动点,按照规划重修古庙。并由峨眉山高僧—普观大师 任住持;果章大师 任监院。
       民国《邛崃县志》总编宁缃考证:秦始皇建置临邛县时,“县治即秦时蜀守张若城(之)临邛城故地也。临邛者,南临邛崃大山也。当时郡县未定,临邛疆土奄有(即包括、覆盖)今崇、新、灌及大邑之地。”
       又
       雾中山在今大邑双河场(又名:两河口),1958年公社化时建为:邛崃县光明公社。1965年光明公社划归大邑县,1981年重命名为:雾山乡。
       《大邑县䢺江镇志》拍摄:陈善兵
        
1701947310137.jpg

      
       水净无尘映碧空,遥从绝顶落高风。秋光夜散吞随雾,尽入清池照月中: 《雾中月池》真是一处奇景!才刚池水洁净映月,忽然间高空来风将池中映月搅动,溢出的一道道金光,将整个雾中山之雾气驱散。
       秋光:秋季金色的阳光。
       《明月池》网络图片
        
1701989346521.jpg
       大邑县政协《文史资料.大邑名胜今昔》:“1968年农历10月初一的晚上,今大邑县雾山乡雾山村5组的村民,正在生产队里开会,忽见明月池方向火光冲天,与会人以为谁家失火,赶去相救,待至近前,才知是明月池里发出的金光。待金光消失后,此处及周围仍然伸手不见五指。当地村民讲:‘明月池金光为五彩光环,每当皓月当空,即可见到。’”


 楼主| 发表于 2023-12-9 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洞口烟霞》清.宋载
       考释:凡丁
       翠峦倒影吐清流,洞口风花香暗浮。
       水浸霞红烟带绿,诗囊添得宦中游。

       宋载:见前注

       诗题
       洞口烟霞:洞口漕中的烟霞。
       从大邑县青霞镇往东,至崇州怀远镇的河漕,为一条远古断裂裂谷走向。古名:洞口漕。造就了“洞口漕十里烟霞”的景观。
       漕:1、水道运粮。2、可供运输的河道。
       烟霞:烟雾和云霞;也指山水胜景。
       清.乾隆《大邑县志》:“洞口烟霞在县东,地名:洞口倒马坎。每日落霞飞,有石马鸣号,来往嘶风,人常见之。石上有蹄痕。”
       《洞口漕的烟霞》网络图片
        
1702023220868.jpg
       石上有蹄痕:沿于《洞口烟霞石马嘶》的传说。
       三国蜀汉时,赵子龙在谷内设过十里连营。有寺僧发现,庙前一尊石马蹄上常有泥水浆。一日,和尚将石马击倒后去潭中捉马,白马化成一道青烟,和尚只抓住了马鞍,见马鞍上镌刻有“汉顺平侯”字样,连忙将身上银子埋葬于溪岸,并以马鞍作碑,向神驹谢罪。
       汉顺平侯:三国蜀汉名将赵云(?~229年)寿终正寝后追谥号曰:顺平侯。

      
       翠峦倒影吐清流,洞口风花香暗浮。水浸霞红烟带绿,诗囊添得宦中游: 从鹤鸣山洞口至崇州怀远镇十里长的河床上,两岸峰峦滴翠,在朝阳映射下,水面升起阵阵烟霞,情不自禁的宋载添此首新诗。
       翠峦:一种自然景观。形容山峦上生长的树木等植被繁茂。
       峦:1、小而尖的山;2、连绵起伏的山峰。
       洞口:在鹤鸣山中。据说大邑鹤鸣山中有二十四洞,分别对应二十四节气,每到节气转换便开一洞,与天地相通。“洞口漕”之名由此产生。
       诗囊:典故名,指贮放诗稿的袋子。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0 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堂圣灯》清.宋载
       考释:凡丁
       不息传灯照未穷,高堂闪闪集因风。
       夜来取次凭虚望,多少烟山锁落红。

       宋载:见前注

       诗题
       高堂圣灯:高堂寺里的圣灯。为大邑县八景之一。
       圣灯:即寺里的佛灯。因佛灯光线通过云雾经衍射作用而产生光环,古人以为神异﹐谓之圣灯。
       高堂寺:在大邑县城西十五华里,寺庙所在的山峰绝对高程796米,近乎垂直,山顶平坦。从山底到山顶的蓥华正殿,计分三段共有四百级台阶。
       绝对高程:指某点沿铅垂线方向到绝对基面的距离。
       高堂寺东接十八道沟;南面李山顶;西接高山;北邻李岗。绵亘约五六华里。远望山头,俨如卧佛,遥望后山,状如罗汉朝佛。沿石阶而上,寺内古柏参天、桢楠滴翠。
       《高堂寺》匾额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赴朴初题写,沿石阶而上依次是接风殿、观音殿、韦驮亭、大雄宝殿、仙女殿、藏经楼等。
       十年文革动乱中,高堂寺被夷为平地。1978年后逐渐重建;1983年3月26日经四川省温江地区行政公署批准,高堂寺列为开放寺院。
       《高堂寺》网络图片
        
1702163286876.jpg
       寺庙始建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376-396),因庙宇建于山顶,离佛教称的第四层天—兜率 较近,宋代时名:兜率寺。
       宋.文同《题兜率寺》诗:
       簿领迷人喜暂闲,聊寻古寺陟孤峦。柏藏一径中间窄,云敛千峰四面宽。
       远目已将飞鸟过,寸心更乞老僧安。若为借得惮房宿,卧看龛灯一点残。
       文同:今四川盐亭人。西汉文翁之后,苏轼的表兄弟,著名画家、诗人,时任邛州知州领大邑县令。

      
       不息传灯照未穷,高堂闪闪集因风。夜来取次凭虚望,多少烟山锁落红: 由于高堂寺绝对高程较高,佛灯的光芒,夜晚凭借风力照射到很远的地方。凭空远眺,一道道山头的雾气将山花笼罩。
       过去,邛崃民间有一句歇后语:“高堂寺的菩萨—照远不照近。”
       因风:凭借着风。
       取次:随便、任意、草草、仓促、次序、一个挨一个。
       烟山:作为地名全国有许多处;作为诗词用语形容山中的雾气,如清.马班《烟山晚晴》诗:“雾敛朝天雨脚残,青山献出旧峰峦。”
       落红:落花或者山花。

      《大邑八景》结语
       宋载 主持修订的乾隆《大邑县志.后记》载:“志成,赋长句五十韵以殿之。”将《晋原八景》浓缩成诗,释者借以做结语:
       䢺河虎远扬,鲸柏集凤凰。雾中山吐月,鸣涧鹤昻藏。
       烟霞封洞口,晚渡竞斜江。筇竹携大宛,圣灯悬高堂。
       大宛:古代中亚国家名,产良马的地方;又泛指古希腊中亚地区。张騫出使西域时,在中亚地区发现经印度转口的蜀地土特产品—邛竹杖和蜀布(即麻布)等。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1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临邛风物部分】

       此部分古韵文含:古临邛及邛州军政地域的风光景物;民俗生活;民间传说;土地物产;灾异祥瑞;古地理信息及人物、古迹、战争等内容。



       《访临邛十二仙君画像》唐.袁弘泰
       考释:凡丁
       蜀地灵山绾蹙旧,邛疏橘仙隐其间。
       十二神君今何在,凤凰天令故作鸣。

       袁弘泰:唐代人,别无它考。

       诗题
      《访临邛十二仙君画像》:为袁弘泰在邛州天庆寺壁画《临邛十二仙君画像》旁的题诗。北宋初,被黄休复收录于《成都名画记》中保存下来。
      《临邛十二仙君画像》底本名《十二仙真画像》。其中有卖卜注释周易的临邛严君平、西汉河北广川哲学家董仲舒。其余多为传说人物如:为黄帝造历法的容成子、三国高道葛玄、晋代“赤松子”黄初平、传说中的仙人苏耽、传说中的道教人物窦真人(据说为四川江油人)、南极仙翁……
       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载:“五代前蜀道士张素卿于简州(今四川简阳)开元观画:容成子、董仲舒、严君平、李阿、马自然、葛玄、长寿仙、黄初平、葛永璜、窦子明、左慈、苏耽十二仙君像,各写当初卖卜、卖药、书符、导引时真。”
       张素卿:(844-927)今四川简阳人,青城山道士,自幼喜画, 其代表作有《十二仙真像》、《老子过流沙图》、《五岳朝真图》、《九皇图》、《二十四化真人像》等。北宋初被黄休复收录于《成都名画记》中。该《记》共三卷,上自唐.乾元初(758),下至北宋.乾德间(963-968),计在蜀画家五十八人。
       而《临邛十二仙君画像》是五代后蜀(934~966)道士—李寿仪根据简州开元观之《十二仙真像》绘于临邛天庆寺的模本。古临邛历代战乱频仍,《临邛十二仙君画像》未能保存。
       历史词典解释:“李寿仪,邛州依政县(今牟礼镇)人。住邛州有德观,斋醮之外,专精画业,人称李水墨。多画道门尊像,往来青城山丈人观,师张素卿笔法。曾于邛州天师观西院之壁,模写张素卿十二仙君,虽笔力因于张氏,而神采气韵或过之。”
       清.嘉庆《邛州志》920p:“道士李寿仪者,邛州依政人也,…人呼为李水墨……模写十二仙君画于天师观……”

       诗
       蜀地灵山绾蹙旧,邛疏橘仙隐其间: 西蜀临邛的灵山中,有不少神仙和隐士传说。
       蜀地灵山:全国有多处灵山。古蜀地的灵山,横亘在今邛崃市与芦山县两地。因古代人口不多,比如汉初人口不到两千万,盛唐人口不过八千万,所以没现在这么多山名地名。
       唐.武则天下旨所凿的“灵山大佛”共计耗时116年,因在今称的“大同镇”境内,被现代人改称为“大同石刻”。现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而芦山县境内的“灵山”现称“灵鹫山”,今蒲江县境内亦有一道山叫“灵鹫山”。
       绾蹙旧:隋唐时,重新规划行政区划而设置火井县,古称的灵山,仅局限于今油榨、大同等地的山区,如同将原本长长的灵山,像绾发髻一样收缩在一起,但依旧称为:灵山。
       绾:音晚,盘绕打成结。
       蹙:音促,收缩。
       旧,依旧。
       邛疏:中国民间传说中“邛都国的仙人”之一。
      《列仙传》:“邛疏者,周封史也,能行气炼形,煮石髓而服之,谓之石钟乳。至数百年,往来入太室山(河南省登封县嵩山之东峰)中,有卧石牀枕焉。”又“八珍促寿,五石延生。邛疏得之,炼髓饵精。人以百年,行迈身轻。寝息中岳(即嵩山),游步仙庭。”
       周封史:武王伐纣后封的第一代蚕丛侯。此前叫“蚕丛氏”,“邛疏”为“蚕丛氏”的部落首领。
       大同“兰花村”搜集的民间传说和考证:
      “大禹的妻子涂山氏去河南少室山拜邛蔬而生启。”
       汉.扬雄《蜀王本纪》:“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
       学者考证,广柔县在今都江堰市和汶川一带。公元前3376年的六月初六,大禹出生在广柔县西70里。
       橘仙:川东和川西的神话传说。
      《太平广记》卷四十〈神仙四十.巴邛人〉:“有巴邛人,不知姓。家有橘园,因霜后诸橘尽收,余有二大橘,如三四斗盎(腹大口小的瓦盆)。巴人异之,即令攀摘,轻重亦如常橘。剖开,每橘有二老叟,须眉皤然,肌体红润,皆相对象戏(下棋),身仅尺余,谈笑自若……须臾风雨晦冥,不知所在。巴人相传云:‘百五十年已来如此,似在隋唐之间,但不知年号耳。’”
       巴邛人:古巴国和古邛都国的人—包括今重庆直辖市在内的原四川地区乃至云南、贵州等地人。
     “巴邛”即现代人所谓的“巴蜀”。现代人说的“古蜀国”区别于三国时期“魏蜀吴”的蜀国。
       晋.常璩《华阳国志》中并无“蜀国”之说,而是将“邛都国”按地理位置称为“华阳国”,意思是“华山之南”的国家,历史上“邛都国”的地域包含今陕西省南部!
       清.嘉庆《直隶邛州志.古迹》118p:“神话 橘园,在州境苕溪。《渔隐丛话.元怪录》云:巴邛人家有橘园,霜后橘尽收,余二橘大如斗,巴人异之,即令攀摘,轻重亦如常橘。剖开,每橘有二老人对奕,谈笑自若。一叟曰:‘橘中之乐,不减商山,但不得深根固蒂,为人摘耳。
       湛处度(张湛字处度,东晋学者)诗,大胜商山老,同居易水奴,殊不善用事。
       此 但言橘中之乐不减商山,乌得便谓之商山老?每橘有二老人亦乌得,便谓之同居也。
       苏东坡《洞庭春色赋》云:‘吾闻橘中之乐,不灭商山,岂霜餘之不食,而四老人者游戏于其间?’
       谢无逸(谢逸 字无逸1068~1112)《咏橘诗》:‘巴邛清霜后,独余两大橘。一朝剖而食,四老欣然出。乃知避世士,退藏务深密。’注云皆善用事,无疵病可指摘。”
       大意
       古人对产生于两晋时期的神话故事《橘园》持两种观点:否定神话传说的有东晋学者张湛 和 宋代文豪苏东坡;认可的有宋人谢逸,但谢逸只是说编造“避世士”神话的作者“善用事”,即能吸引读者眼球,供茶余饭后谈资可以,但不能信以为真。
      【按】
       清.嘉庆《直隶邛州志.古迹》118p:“神话 橘园,在州境苕溪。”意为神话“橘仙”的策源地在临邛叫“苕溪”的地方,但这处两晋时期的古地名无考,仅知“苕溪在浙江省内”!

       十二神君今何在,凤凰天令故作鸣: 不知道“西蜀临邛”的灵山中神仙和隐士究竟在哪里修炼,那里隐匿。但可以肯定的是:唐.乾符元年(874),十一岁的唐僖宗曾经遣使至青城山,封“丈人山”为“希夷真君”,同时还将紫袍一件赐给青城山道士张素卿。张素卿 (844~927)是四川简阳人,自幼喜画,曾在老家的简阳开元观作《十二仙君画像》壁画。
       五代后蜀时期(938~965),邛州依政县(今牟礼镇)人—道士李寿仪,将简州开元观的《十二仙君画像》壁画复绘于邛州天师观(即天庆寺)西院壁上,称为《临邛十二仙君画像》,其神采气韵超过原作。
       十二神君:即十二仙君。
       民国《邛崃县志》81p:“《十二仙君画像》孟蜀时邛州有德观道士李寿仪者,依政县(今牟礼镇)人也,工画。简州开元观道士张素卿有《十二仙君画像》唯妙惟肖,(后蜀)广政中(938~965),寿仪往彼焚香模写,归而画于邛州天师观西院壁上,笔力精粹,因于素卿,而神采气韵有过之也。今天庆寺亦无此画本。”
       天师观:即天庆寺,在天庆街。
       清.嘉庆《直隶邛州志》287p:“天庆寺,晋建,唐宋历有培修……天庆寺本唐天师观……明洪武间,僧心铭重建,规制宏敞。”
       民国时期,天庆寺改为:私立蜀才学校。建国后改为:西街小学。现为:邛崃三中校。
       凤凰:传说中的百鸟之王,比喻地位高贵或德才高尚的人。此处指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唐僖宗李儇(862~888),在位时间873~888年。也就是说,李儇当皇帝时还是一个十一岁的孩子。
       天令:意为皇帝唐僖宗的号令。
     “天令”为天地初始由鸿蒙之气生成的神器,古言“得天令者即得天下。”
       历史典故
       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十一岁的僖宗—李儇遣使至青城山,欲封“丈人山”为“希夷公”。青城山道长张素卿上表:“五岳既已封王,丈人居五岳之上,不可称公。”唐僖宗遂改封“丈人山”为“希夷真君”,并赐给张素卿紫袍。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2 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邛州水亭夜宴送顾非熊之官诗》唐.唐求
       考释:凡丁
       寂寞邛城夜,寒塘对庾楼。蜀闗蝉已噪,秦树叶应秋。
       道路连天逺,笙歌到晓愁。不堪分袂后,残月正如钩。

       唐求:(?~约906)或作唐俅、唐球。今崇州街子镇人,与邛州文人过从甚密,留下与邛州有关的诗共六首。
       唐求生逢乱世,晚年为表达他的无赖,成为全世界第一个使用“漂流瓶”的人。
       王建占据蜀时,召唐求为参谋而不就。人谓之唐隐、唐山人,又被称为“一瓢诗人”。每写成一诗,即搓成团,塞入葫芦中。晚年时将葫芦投于味江(下入崇州西河)任其漂流而去并许愿说:“兹瓢倘不沦没,得之者始知吾苦心耳。”
       葫芦漂至新津,有识都者曰:“此唐山人诗瓢也。”可惜诗稿多已浸润损坏,仅得诗三十五首半,全唐诗录为一卷。
       新津:都江堰的外江—崇州金马河是新津河主要水系。另有崇州的西河,以及邛崃的南河,在新津汇集后到彭山江口与从成都府河(即内江)汇合,之后在乐山与大渡河汇合进入长江。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十》载:“求,隐君也,成都人。值三灵改卜,绝念钟鼎,放旷疏逸,出处悠然,人多不识。方外物表,是所游心也。酷耽吟调,气韵清新,每动奇趣,工而不僻,皆达者之词。所行览不出二百里间,无秋毫世虑之想。有所得,即将捻稿为丸,投大瓢中; 或成联片语,不拘长短,数日后足成之。后卧病,投瓢于锦江,望而祝曰:‘兹瓢傥不沦没,得之者始知吾苦心尔。’瓢泛至新渠,有识都者见曰:“此唐山人诗瓢也。”扁舟接之,得诗数十篇。求 初未尝示人,至是方竞传,今行于世。后不知所终。”

       诗题
       邛州水亭夜宴 送顾非熊之官:公元845年,顾非熊 受到唐武宗关注,追令其为进士后到邛州做幕僚时,唐求 等人在邛州水亭设宴为其接风,之后又送他到任所。
       邛州水亭:在今“瓮亭公园”内的“瓮亭”处。邛州水亭原本西汉卓王孙宅址,唐代辟建为公共园林,有池塘和亭阁、楼台。
       清.嘉庆《邛州志》114p:“明时池中掘得二瓮。大可容五石,色如漆,小口,宏腹,脚有籀文,皆贮五铢钱,乃卓氏宅址,州人因建亭以藏之,名:瓮亭。年久亭圮(毁坏、倒塌),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知州戚延裔重修,更名曰:大公亭。乾隆四十五年(1780)更名叫:观雨亭。”
       因临邛八景之《翠阁秋荫》久圮,乾隆时作为《翠阁秋荫》代景点,之后将“翠屏阁”迁至金龟山凤朝寺内。1936年,民国政府以瓮亭为中心辟为:新公园。今名:瓮亭公园。
       顾非熊:(约796~854)今江苏吴县人,晚唐诗人。多次赴考不中,会昌五年(845)又应进士举,唐武宗久闻其诗名,亲自调阅试卷,追令及第,此后长期做幕僚。唐宣宗大中年间授为盱眙主簿,但他不乐为吏,弃官归隐于茅山。著录有《顾非熊诗》1卷。
       厉玄《送顾非熊及第归茅山》诗:
       故山登第去,不似旧归难。帆卷江初夜,梅生洞少寒。
       采薇留客饮,折竹扫仙坛。名在仪曹籍,何人肯挂冠。
       仪曹籍:泛指为官之人。
       仪曹:官名,礼部郎官的别称。
       挂冠:即辞官、归隐。
       厉玄:唐文宗大和一年(827)进士,官终侍御史。《全唐诗》存诗5首,《补遗》1首。
       贾岛(779年—843年)《寄顾非熊》诗:“知君归有处,山水亦难齐。犹去潇湘远,不闻猿狖啼。穴通茅岭下,潮满石头(南京)西。”
       之官:1、上任;2、前往任所。

      
       寂寞邛城夜,寒塘对庾楼。蜀闗蝉已噪,秦树叶应秋。道路连天逺,笙歌到晓愁。不堪分袂后,残月正如钩: 顾非熊 于唐武宗会昌五年(845)进士及第后,到临邛做幕僚。时值初秋,一帮文友在水亭为其接风洗尘之后于月下送到任所。
       邛城:唐、宋、元时期的邛州城为西汉公孙述所筑的:公孙述城。而“卓王孙宅”在“秦筑张若城”之南五里,因“秦筑张若城”是军事城堡(在“喻坎”南今存遗迹),故居民和工商业区离城五里。明初,朱元璋将“公孙述城”夷为平地后,把新城迁建于“基方十里”的“卓王孙宅”处。
       寒塘:指水亭前的池塘。水源为文脉堰。
       庾楼:水亭旁唐代的楼台名。
       蜀闗:特指邛崃关。古临邛介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之间,唐代时称为:边关。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冠盗》161p:“天宝中(742~755),异牟寻悉众二十万入盗,与土番并力侵黎、雅,叩邛崃关。
       大历十四年(779)十月,南昭合土番三十万众,三路入寇。一路自黎、雅、邛崃关,陷诸郡邑……”
       蝉已噪:蝉的幼虫在地下生活数至十数年后,每每于夏末秋初爬出地面蜕壳为蝉,“蝉噪”为蝉求偶时的鸣声。
       秦树:生长在秦岭的树木。
       分袂(音妹):袂,衣袖。分袂即分手。
       残月:下半月像蛾眉形状的月。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3 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邛州寄友人》唐.唐求
       考释:凡丁
       茫茫驱一马,自叹又何之。出郭见山处,待船逢雨时。
       晓鸡鸣野店,寒叶堕秋枝。寂寞前程去,闲吟欲共谁?

       唐求:见前注

       诗题
       发邛州寄友人:唐求到邛州拜访友人后,骑马回去崇州老家,临别时写此诗给送行的邛州友人。

       诗
       茫茫驱一马,自叹又何之。出郭见山处,待船逢雨时。晓鸡鸣野店,寒叶堕秋枝。寂寞前程去,闲吟欲共谁: 唐求出公孙述城北行回崇州一路皆是平原,但左边即䢺江的下段—西河。渡口上有等待远航的船舶。此时旅店传来的鸡鸣声,似乎催促行人赶快出发,唐求与友人告别时流露出恋恋不舍的心情。
       唐代邛州城为西汉公孙述城,北城门约在今四川省汽车六十四队一带,古道直通桑园、大邑、崇州等地,沿途有林凤庵、赛风庵、普照寺、白马寺、高堂寺等若干古庙。
       茫茫:空旷,无边际。
       出郭见山处:一出城门即看见山。
       郭:围着城的墙。
       出城即能见到山的城,只有西汉公孙述所筑的“公孙述城”。其位置在今啤酒厂以北的西河边,河的西岸即由浅渐高的群山。
       公孙述城:张永春《邛崃建制沿革概略》:“西汉时期(公元9—23年),王莽新朝立,将临邛改为:监邛。归导江郡(泛指今称的长江中上游及其支流地区)管辖。天凤年间(14~19年)公孙述任导江卒正,治所设在临邛。(期间新筑临邛城,即史称的:西汉公孙述城。)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四月,公孙述称帝,国号‘成家’,割据蜀郡十二年,临邛归其统治,直至光武帝建武十二年(36年)公孙述败亡,蜀郡纳入东汉版图。”
       (以上见《邛崃文史资料》上卷1p)
       又《大明一统志》载:“公孙述城在邛县,即古邛州。西汉末,公孙述为导江卒正,驻临邛,即此城也。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41p:“公孙述旧城,即古邛州,西汉公孙述所筑,在今城隍庙(指明隆庆始建于善恶坝的城隍庙)右侧,高垠直下路口,土城是也。”
       清.嘉庆《直隶邛州志》216p:“城隍庙,在州治西,明隆庆三年(1569)建,康熙二十九年重建,乾隆二十六年增修。”
       民国《邛崃县志.古迹存亡考》:“公孙城,今邛崃县即前邛州。西汉末导江卒正公孙述旧居也,故名公孙城。旧志:在今城之西。”
       又
      《邛崃文史选集》16p胡承志〈邛崃的城墙〉文:“据史料载,元朝末年(1361),明玉珍(红巾军统军元帅)入川占据成都,号‘陇蜀王’,(1365年其子明昇继位)1376年(明洪武九年)被明将汤和灭亡,‘夷其城堡,降县附嘉。’(由邛州降为邛县后附属嘉州即今乐山市) 1414年(洪武九年),县官门仲昌为了御敌,‘率民(用竹木)立栅御之。’1481年(明成化十七年),县官姚恺(言旁)发动民工修筑土城墙(即前城关镇)。”
       清.嘉庆《邛州志》113p:“《明统志》临邛废县(指公孙城)在邛县(指明初朱元璋废邛州为‘邛县’并划属嘉州),汉置,唐宋为邛州治。县有公孙城,即古邛州城。西汉末,公孙述为导江卒正,治临邛,即此城也。
      【按】
      “导江卒正”职权,至少管辖今四川全境乃至大西南,相当于三国时蜀汉。公孙述于临邛称帝,国号:成家。
         参见清.光绪版《导江图》供图:董伟
        
1702385579016.jpg      

       待船逢雨时:西汉筑“公孙述城”的护城河,源于䢺江拐弯处的东河—老地名:王沱。明末,东河壅塞,䢺江水全部经西河入南河,从而将秦筑“张若城”的一半 和 西汉筑“公孙述城”之遗址范围冲刷成“大西河”。
       小西河的形成是:“民国二十三年(1934)农历八月三、四、八及十九日,先后四次大洪水,各河同时暴涨,几至全县成灾……䢺江的李染房冲成正流,同时冲成了小西河。
       东河与西河的演变是:邛崃县城之北,有䢺水至䢺坝流来,即《汉志》‘三仆干水’也,水源仆布……正流 南至邛崃王沱东拐,别为县之东河,明末清初,东河淤塞,此水遂由石灰包入南河,是为西河。”
       (见《邛崃文史选集.上卷》王文彬《邛崃境内河道的变迁及其防治》文39p)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山川》40p:“䢺水,州治西三里,源自大邑凤凰山来至州西,俗呼西河,南合邛水(今称南河),以发源地名䢺坝,故名。《考异》云:‘出字旧志皆䢺,无点水’。”(即没有加三点水的那个“耤”字!
       1947年6月,䢺江突发大水,在小西河东侧张公堰旁(今啤酒厂东北,离西北角城墙约300米)冲出了唐代龙兴寺石刻佛造像和其它珍贵文物共278件,其中大部分收藏于现四川大学博物馆。
       野店:城郊的旅店、饭店、茶馆。今四川省汽车六十四队以北的西河边有历史地名:戴店子。
       唐.牟融《送罗约》诗:
       雨晴江馆柳依依,握手那堪此别离。独鹤孤琴随远旆,红亭绿酒惜分岐。
       月明野店闻鸡早,花暗关城匹马迟。后夜定知相忆处,东风回首不胜悲。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4 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晓发》唐.唐求
       考释:凡丁
       旅馆候天曙,整车驱远程。几处晓钟断,半桥残月明。
       沙上鸟犹在,渡头人未行。去去古时道,马嘶三两声。

       唐求: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唐求》:“求,隐君也,成都人。值三灵改卜,绝念鼎钟,放旷疏逸,出处悠然,人多不识。方外物表,是所游心也。酷耽吟调,气韵清新,工而不僻,皆达者之词。所行览不出二百里间,无秋毫世虑之想。”
三灵:颜师古注“日、月、星 垂象之应也。”李善注:“天、地、人也。”
       改卜:重新占卜,另行选择。
       鼎钟:古代钟鼎上刻铭文,以旌有功者。
       酷耽:特别爱好。
       不僻:做到极致的人,悠游于世而不封闭自己,顺乎人情而不丧失自己的本性。

       诗题
       晓发:唐求 虽然选择隐居生活,“所行览不出二百里间”,但他与临邛文人过从甚密,在仅存的三十五首半诗中,即有六首有关邛州的地理和人事。这首诗称得上“气韵清新,工而不僻。”给现代人留下唐代邛州城—公孙述城 的地理位置等信息。

      
       旅馆候天曙,整车驱远程。几处晓钟断,半桥残月明: 天将拂晓时,旅馆传来邛州谯楼的钟声,商贾们忙着整理车马出发,此时西河的笮桥上还挂着弯弓形月亮。
       旅馆:今四川省汽车六十四队以北约2里,有历史地名:戴店子。对面即张若城北的:喻坎。从戴店子经:喻坎、长腰山、金龟山、唐沟、花置寺、王石磐、保胜场、黑水滩、大唐沟、水口、彭家营至芦山县大川镇是一条直路,之后可北上长安、甘粛,西入藏区,南下云南乃至印度。
       读书人赴长安赶考也多选择此条捷路,故早年的邛州文昌宮在喻坎。
       《临邛古道示意图.局部》制图:凡丁
        
1702435074433.jpg
       整车:整理车马出行。
       晓钟:邛州谯楼上发出的报晓钟声。公孙述城的谯楼很高有三层,南宋陆游有诗描述。
       陆游《登邛州谯门》诗序:“邛州谯门门三重,其西偏有神仙张四郎画像,张盖隐白鹤山中。” 诗曰:
       浮云在脚底,千里在眼边。攀跻忽至此,倚柱眩欲颠。
       车马细如蚁,纷纷衢路间。嗟汝何为者,驰驱穷岁年……
       半桥:缺少桥墩的桥—笮桥,即用竹索编织而成的架空吊桥。这种桥在古代的临邛地方很常见,北宋.顿起《元符二年二月七日按部过邛州火井县三友堂小酌》诗句:“细云散岩色,细迳度危筰。”其中“危笮”即笮桥。此外下坝的白木江上亦有笮桥,成都城东南锦江上,古代也有一座叫“夷里桥”的笮桥。
       参考《清代灌县夫妻桥》(网络图片)
        
1702508073461.jpg


       沙上鸟犹在,渡头人未行。去去古时道,马嘶三两声: 早春时节,越冬的候鸟还未全部离开西河沙滩。天刚明,古道上便传来马帮的马嘶和铜铃声。
       沙上鸟犹在:指早春时节,一年一度的《䢺水寒雁》景观还没有完全消失。
       按《䢺水寒雁》又称《雁荡平沙》,而在沙滩上生活的不仅仅大雁,也有天鹅、鸥鹭、野鸭、鸳鸯、翠鸟……还有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云雀,邛崃人称它为“叫天子”。还有一种善奔跑不善飞翔的长脚小鸟,邛崃人叫它“石鹅子”,常在卵石缝中筑巢。
       云雀:著名鸣禽。邛崃人俗呼:叫天子、小百灵。生活于河滩、沙洲、草地,雄鸟鸣声洪亮婉转动听。
       《云雀》网络图片
      
1702466904212.jpg
       以上“沙上鸟犹在”的景观,开始消失于上世纪五十年代。
       1951年,邛州城隍庙改建为城关粮站时,半城的无业居民都出动到西河坝捡卵石,背到城隍庙做新修粮仓的基石。接着用砂带石加石灰翻修城内各街道的土路面,然后用卵石垒砌一道小西河的长桥,再接下来是公路拓宽需要大量的碎石,乃至需要地富反坏右分子义务完成。跟着因工业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石灰,大小西河两岸一下子冒出来数百家石灰窑厂,从而引发半个邛崃城中居民出动到西河坝捡石灰石的热潮,每一担约100~120斤/八分钱。
       当地面上大的石灰石捡完后,青壮年便到河水中翻寻新的石灰石资源,又当河水中和地面上大大小小的石灰石都捡拾干净后,无论男女老少都不约而同地在已经光秃秃的河滩上挖坑打洞,向土拨鼠一般向地下搜寻越来越小的石灰石,直至经千万年洪水冲刷得表面圆润的天藍色石灰石绝迹。
       三线建设时期,四川省汽车六十四队硬生生地在小西河的河坝上碾压出一条道路,改革开放后,道路两侧厂房林立,成为邛崃县的工业区。
       以上
       笔者从1951年跟随家人到西河坝背石头到城隍庙开始,每当寒暑假都必然去西河坝捡石灰石。1962年制药厂因工业下马后,本人又到西河坝再就业,直至1964年参加粮食部门的“秋征”工作为止。
       上世九十年代,笔者供职的南河坎制药厂整体搬迁到西河坝,故全过程见证了西河“沙上鸟犹在”景观的消失。
上述经历,都写在我的回忆录:《把往事留住》之中。
       渡头:䢺水自北向南,而马帮行人则从东向西络绎不绝。渡口的船只还可溯流而上到大邑䢺坝,运送天宫庙的煤炭等土特产到宝林、固驿码头,而竹、木则扎成筏子顺流而下。
       去去:形容古道上行人如织。
       李白诗句:去去复去去,辞君还忆君。
      【概括】
       唐.唐求《晓发》诗,留下唐代南方丝绸之路邛崃段马帮繁荣的缩影,以及“沙上鸟犹在”的生态和
唐代公孙述城的环境写照。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5 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送友人归邛州》唐.唐求
       考释:凡丁
       鹤鸣山下去,满箧荷瑶琨。放马荒田草,看碑古寺门。
       渐寒沙上雨,欲暝水边村。莫忘分襟处,梅花扑酒罇。

       唐求:见前注

       诗题
       送友人归邛州:唐求 所送的邛州友人是谁不得而知,但此诗告诉我们,当年早春,唐求与到访的邛州友人一道,从崇州街子镇骑马到崇州东阁为其饯行,之后又并骑到大邑鹤鸣山下方才依依惜别。

       诗
       鹤鸣山下去,满箧荷瑶琨。放马荒田草,看碑古寺门。渐寒沙上雨,欲暝水边村。莫忘分襟处,梅花扑酒罇: 唐求在崇州东阁与邛州友人饯行后,又骑马陪友人沿途观山望景,察看庙碑古碣,邛州友人收获满满,到大邑鹤鸣山后二人方才依依不舍地道别。
       鹤鸣山:全国有多处鹤鸣山,诗中鹤鸣山在大邑县城西北12公里,山麓建有迎仙阁,为中国道教发源地。因山形似鹤,时闻鹤鸣而名。相传,西汉时今江苏丰县人张陵于鹤鸣山创天师道,被称为:道教祖庭。张陵因称张道陵,号:张天师。
汉至唐初,鹤鸣山属于临邛县地。唐.咸亨二年(671)建置大邑县后划属邛州。民国《邛崃县志》〈疆土志〉41p:“秦始         皇置临邛县时,县治即秦时蜀守张若(所筑之)临邛城故地也。当时郡县未定,临邛疆土奄有(包括)今崇(州)、新(津)、灌(县,今称都江堰市)及大邑之地。”
       满箧荷瑶琨:书箱里装满珍贵的文稿。
       箧:收藏东西的竹箱子,如书箧、箧笥。
       荷:多义之背、扛、负担。
       瑶琨(音尧坤):和田玉中的碧玉,借以形容文字资料珍贵。
       欲暝:日将暮时。
       暝:昏暗、日落、天黑。
       分襟:离别,分手。
       梅花扑酒罇:东阁的红梅花瓣掉落酒杯。
       梅花:特指晚唐崇州的《东亭红梅》之梅花。晚唐时崇州“东亭”成为文人吟咏和饯行之处。
       中唐.裴迪任蜀州刺史时,杜甫曾做客蜀州,二人于东亭吟诗唱和,当时叫:东阁官梅。
       杜甫《和裴迪蜀州东亭逢早梅相忆见寄》诗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至白头。
       东阁官梅:中唐时,东阁在官署内东边,故名。晚唐时“东阁”成为公众场所叫:高阁红梅。宋代成为崇州八景之一。
       清.乾隆时因已将“西湖夜月”取代了“东湖夜月”,故更名为“东阁红梅”,使之与“西湖夜月”对称。
       清.嘉庆《崇庆州志》:“东阁,(原先)在州署内迤东,前牧吴昌荫建,阁前红梅、古楠各一株,盖千岁物也。”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6 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边将》唐.唐求
       考释:凡丁
       三千护塞儿,独自滞边陲。老向二毛见,秋从一叶知。
       地寒乡思苦,天暮角声悲。却被交亲笑,封侯未有期。

       唐求: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唐求为青城县令。唐哀帝天佑末年(907),王建在成都拥兵称帝,欲聘唐求为参谋,他拒不受聘,毅然还乡,隐居于味江山中,人称“唐山人”。即 唐求至迟在唐哀帝天佑七年(907)仍然在世。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唐求》:“求,隐君也……所行览不出二百里间,无秋毫世虑之想。”
       意为唐求是隐士,活动半径不超过二百里,没有丝毫俗念。
       览:泛泛地看,一般地看。
       世虑:俗念。包括世间的事务纷扰、局势、社会压力、人际关系等。
       唐.裴铏 《传奇.陶尹二君》:“余本凡人,但能绝其世虑。”
       又
       晋.王康琚:“小隐隐陵薮(山林),大隐隐朝市。伯夷窜首阳,老聃(老子)伏柱史。”
       释义为:小的隐士隐藏于山林,大的隐士隐藏于市集朝中。伯夷在首阳山隐居,李耳在朝廷中做隐士。
       应该说
       唐求是一个大彻大悟的“爱国隐士”,他认同大一统的中央王朝,鄙视地方割剧势力,他毅然拒绝被唐昭宗封为蜀王的王建自立的“大蜀”皇帝招降,选择做“大隐隐于市”的隐士,又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这反映在唐求所遗共三十五首半诗中的“两首半”诗中:
       其《马嵬感事》借中唐安史之乱中“马嵬事件”,表达对晚唐残局的担忧;其《临池洗砚》之“半首”,表示对王建筹建“前蜀政权”的忧虑;其《题青城山范贤观》诗句:“钟声已断泉声在,风动茅花月满坛。”更是耐人寻味。
      《马嵬感事》诗:“冷气生深殿,狼星渡远关。九城鼙鼓内,千骑道途间。凤髻随秋草,鸾舆入暮山。恨多留不得,悲泪满龙颜。”
      《临池洗砚》半首:“恰似有龙深处卧,被人惊起黑云生。
      《题青城山范贤观》诗:“数里缘山不厌难,为寻真诀问黄冠。苔铺翠点仙桥滑,松织香梢古道寒。昼傍绿畦薅嫩玉,夜开红灶捻新丹。钟声已断泉声在,风动茅花月满坛。

       诗题
       边将: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唐求以青城县令的身份访问驻防“邛崃关”的西川节度使—高骈。
       边将:防守边疆的将帅。
       将帅:统率士兵的将领。
       边疆:唐朝时设邛崃关,属于边关;划大渡河为界属边疆。
       唐求有生之年,大约经过蜀中的三次战乱。
       太和三年(829):“蛮盗(指南昭国)复陷邛、巂(今西昌),逼成都,劫子女玉帛以去。”
       咸通十四年(873):“(南昭国)奠龙复寇蜀,造浮校济大渡河,陷黎州(今汉源),入邛州,至新津而还。”
       乾符元年(874):“(南昭国)劫掠巂雅间,破黎州,入邛崃关,掠成都。西川节度使高骈逐至大渡河,夺铠马,扏囚长五十,斩之,收邛崃关,南昭遁还。明年(875)始修邛崃关、大渡河诸城栅,内地稍戢。”
       南诏国:云南一带的古代少数民族政权,存在于公元738-902年。国境东接贵州;西抵伊洛瓦底江;南达西双版纳;北接大渡河;东南接赿南边境;西南接缅甸;西北接剑川;东北达宜宾。
       稍戢:稍为安定。戢,本义为收藏兵器,引申为止息。
       (以上见清.康熙《直隶邛州志.盗寇》161p)
       唐.崔致远亦曾在《谨献司徒相公平蛮》诗中记载此场战役,该诗曰:“邛崃关东蛮尘绝,平夷镇扼蛮地裂。又筑罗城变锦城,蛮兵永灭功不灭。”
       司徒相公:泛称官吏,指高骈。
       高骈:(821-887)字千里。今北京市人。出生于禁军世家,历任右神策军都虞候、秦州刺史、安南都护等职;后历任天平、西川、荆南、镇海、淮南等五镇节度使。
      《边将》诗中的“边将”,即西川节度使高骈。网络将《边将》诗列为唐求最有名的诗之一。

      
       三千护塞儿,独自滞边陲。老向二毛见,秋从一叶知。地寒乡思苦,天暮角声悲。却被交亲笑,封侯未有期: 时年53岁满头白发的将军高骈,带领三千铁甲戍守邛崃关。唐求关切地问高骈:“打过胜仗沒有?”高骈说:“战争才开始。”此时军中鼓角铮鸣。
       引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词: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燕然未勒:尚未取得最后胜利。
       成语“燕然勒石”典出《后汉书.窦融列传.窦宪》: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
       护塞儿:防守边塞的军士。
       边陲:边疆、边境。
       滞:停留
       老向二毛见:老了的青城县令唐求,见到老了的边将高骈。
       二毛:斑白的头发,用以指老年人。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宋襄公曰:“君子不受伤,不擒二毛。”杜预 注:“二毛,头白有二色。”
       释义:仁义的君子不会去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会去捉拿头发花白上年纪的人。
     “禽”是通假字,通“擒”,意思是俘虏、捉拿。
       秋从一叶知:成语“落叶知秋”出处《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角声:古代军中吹角以为昏明之节。
       唐.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交亲:指相互亲近、友好交往、亲戚朋友。

      〔注〕
       唐求写有关临邛的诗六首,其中《送友人江行之庐山肄业》:“蜀国初开棹,庐峰拟拾萤。兽皮裁褥暖,莲叶制衣馨。楚水秋来碧,巫山雨后青。莫教衔凤诏,三度到中庭。”是 唐求 送朋友从临邛南河乘船,到当时火井县管理的芦山地方拜师受业,希望友人学成后为国效力。
       该诗已在【古临邛县域及邛州军镇管辖地带部分】进行考释。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7 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恨歌》唐.白居易
       考释:凡丁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唐代著名诗人。与元稹世称“元白”,又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诗题
       此诗歌艺术影响深远,被后世许多剧种改编成《长生殿》戏曲。情节虽然引人入胜,但《长恨歌》系白居易根据柳宗元《龙城录.明皇梦游广寒宫》的奇闻异事 ,于近百年后借题发挥的再创作,在文学艺术上研究价值很高,但所描述重要情节之时间与历史严重不符,故不能将《长恨歌》当成史料引用,也就没有对诗句进行考证的必要。
       按
       唐玄宗:公元685年9月8日生,公元762年5月3日卒。
       杨玉环:公元719~756年在世。
      《龙城录.明皇梦游广寒宫》:“玄宗开元六年(718),上皇与申天师、道士鸿都客,八月望日夜,因天师作术,三人同在云上游月中。”
       姑且不论《龙城录.明皇梦游广寒宫》中只说“道士鸿都客”,而并没有说“鸿都客”是“临邛道士”!
       单说
       唐玄宗这一年33岁,杨玉环还没有出生,所以并未发生过“七月七日长生殿”的情节。二十七年后的天宝四年(745),唐玄宗才把他的儿媳——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封为自己的贵妃。当时唐玄宗60岁,杨玉环26岁。
       另外
       安史之乱发生于755年12月,杨玉环被缢死马嵬坡,玄宗逃难到成都,时年70岁。唐肃宗李亨于755年12月在宁夏灵武即位时,曾“遥奉玄宗为太上皇”,次年,李隆基回长安后便禁闭于深宫,即使开元六年(718)时的“临邛道士杨通幽”还在,也没有办法为李隆基“上穷碧绿下黄泉。”
       又
       当763年9月安史之乱结束时,唐玄宗已去世九个半月。

       关于《长恨歌》中的“临邛道士鸿都客”
       清.康熙《邛州志》153p:“杨通幽,洪都人,唐天宝间修道临邛,安禄山犯阙,明皇幸蜀,贵妃死。厥后,克复长安,明皇使人命通幽招致贵妃亡魂。使臣见妃俨然如生。白乐天(白居易字乐天)《长恨歌》云:‘临邛道士洪都客,能以精神致魂魄。’道士即通幽也。”
       释者
       无论杨通幽是“鸿都人”还是“洪都人”,由于《明皇梦游广寒宫》之“奇闻异事”与历史严重不合,杨通幽是哪里人也就失去了考证的价值。
       但是
       杨通幽墓在白鹤山的鹤林寺后到是真的,释者一次游白鹤山,有人指那块茶圃原先就是杨通幽墓地,此墓在1960年前后被毁劈为茶圃,如今茶圃已无。
       有
       宋.陆游《同王无玷、罗用之访临邛道士墓》诗可证:
       乐天诗句本嘲诙,哪有人从碧海来?
       五百年间逢好事,披榛来访此崔嵬。

       嘲诙:1、戏谑。2、指戏谑之言。
       五百年间:唐天宝年间(742~756)至南宋陆游(1125-1210)时,约隔五百年时间。
       披榛:指砍去丛生之草木。比喻行进艰难。
       崔嵬:1、有岩石的土山;2、形容山高峻。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8 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别离》唐.孟郊
       考释:凡丁
       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
       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

       孟郊:(751-814)字东野,号贞曜先生,今浙江湖州武康人。四十六岁时中进士,曾任溧阳县尉。唐宪宗元和(806~820)九年(814),郑余庆招任其为兴元府参军,偕妻往赴至阌(音文)乡县(今河南灵宝)时暴疾而卒。
       兴元府,唐德宗兴元元年(784)改梁州置,治所在南郑县(今陕西汉中市东)。辖汉中、南郑、勉县、城固等地。
       孟郊诗作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存诗500余首,以五言古诗为多。
       孟郊与韓愈有深交,二人时刻关注蜀中战事,曾有《征蜀联句》(选录)
       孟郊:日王忿违慠,有命事诛拔。蜀险豁关防,秦师纵横猾。
       韩愈:风旗匝地扬,雷鼓轰天杀。笮兵彼皴脆,铁刃枪齿截。
       按
       日王,即日逐王,匈奴贵族封号。历史上匈奴的一支—南匈奴,居于今山西以南的陕西西部、甘肃南部和四川西北一带,笼统称为“西戎”,含匈奴、羌、笮等民族。
       日王忿违慠:西戎不服从朝庭管理。
       忿:愤恨。
       违慠:傲慢、不顺从。
       有命事诛拔:朝庭派军征讨西戎。
       诛拔:征伐讨灭。
       蜀险豁关防:西戎攻破了邛崃关等关口。
       秦师纵横猾:西戎兵强横刁猾。

       诗题
       古别离:古代乐府歌词名。
       朱庆余评:“孟郊古道热肠,乐用古乐府体,这是因为古乐府体的特征为语直、意挚。”
       孟郊 生活在中晚唐时期,此期间的临邛战乱濒发,孟郊借用《古别离》题目,写一位妻子对将要出行的丈夫关怀之情,妻子再三叮嘱丈夫:“临邛那个地方战乱太多不安全,千万莫向临邛去啊!”
       抑或
       孟郊(751-814)此诗即写自己与妻子的一次告别情形,其时间下限在元和九年(814)。

       据清.康熙《直隶邛州志.理乱志》记载:天宝中(742~755)、大历十四年(779)十月、元和间(806~820)、太和三年(829)、乾符元年(874)、咸通四年(876)、中和二年(881)邛州牙官阡能造反,接着黄巢反叛,唐僖宗逃难奔蜀,至邛州节度使王建攻拔成都建前蜀国为止。
       其中与《古别离》背景相吻合的记载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理乱志》162p:“大历十四年(779)十月,南昭(今云南)合上番(指西戎,含匈奴、羌、笮等民族)三十万众,三路入寇,一路自黎(汉源)、雅、邛崃关,陷诸郡邑。”
       孟郊时年28岁。
      【分析】
       孟郊这首《古别离》诗,写于大历十四年(779)十月。

       同《志》162p:“元和间(806~820),蛮盗寇边。剑南东川节度使路严力为拊循,置定远军于邛州,扼大渡河,由是西山八国来朝。”
       拊循:意为安抚、抚慰;护养;训练、调度。
       时为孟郊晚年。
       (以上见清.康熙《直隶邛州志.理乱志》161~165p)

       诗
       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 丈夫将要出行,妻子牵着丈夫的衣袖问:“你又要到哪里去啊?”丈夫说:“我要出一趟远门。”妻子叮嘱说:“我不恨你经常不在家,只是担心临邛那个地方不太平,你千万莫向临邛去啊!”
       郎:多义字之“旧时女子称情人或者丈夫。”

       然而
       网络上有人对“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作如下解析:
     “情郎就要上路,当此临别之际,牵住他的衣服。这一动作,既见出女子的依依不舍,同时也是为了提起情郎的留心,女子便好郑重地道出自己的一番肺腑之言。
       汉代司马相如游临邛(今四川邛崃县)时,卓文君新寡,相如以琴心挑之,文君便夜奔相如。
       临邛,此 借指男子寻求新欢之地。久离别,本来是热恋中人莫大的痛苦,可是女子说不恨你归来得迟,只要你别在外另寻新欢!
       此女子宁肯用所能忍受的莫大痛苦,来换取爱情应有之义的相互忠实,这便使这一爱情具有了几分悲剧意味。此诗哀感动人的根源,正在于此。”
       以上两种观点孰对孰错,读者自行评判!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9 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送姚舒下第游蜀》唐.方干
       考释:凡丁
       蜀路何迢递,怜君独去游。风烟连北虏,山水似东瓯。
       九折盘荒坂,重江绕汉州。临邛一壶酒,能遣长卿愁。

       方干:(836—888)字雄飞,号玄英。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淳)人。为人有礼,时人呼为“方三拜”。唐元和三年(808)进士,咸通中,隐居会稽镜湖。方干 才华出众,因朝廷腐败,不曾被起用,后人叹其:“身无一寸禄,名扬千万里。”门生谥号:玄英先生。遗诗370余篇,编成《方干诗集》传世。《全唐诗》收载方干的诗六卷348篇。
“蛮子城”应是“古邛都国”最后的都城遗址;“残城子”则是“行嶲州”。
       诗题
       送姚舒下第游蜀: 落第秀才姚舒想独自到蜀中临邛旅游散心,方干写诗告诉姚舒蜀中的情形,姚舒看诗后来没来过临邛不知道!
       姚舒:无考。
       下第:指殿试(举人考进士)或乡试(秀才考举人)没考中。
       按
       方干(836—888)生活于晚唐唐文宗开成元年(836)至 唐僖宗末年(888),在他的前半生中,邛州没发生过战乱,但到乾符元年(874)、咸通四年(876)、中和二年(881),邛州皆断断续续续在战乱中。
       (参见孟郊《古别离》相关考释)

      
       蜀路何迢递,怜君独去游。风烟连北虏,山水似东瓯: 蜀道难啊,蜀地很宽广,接连北方。临邛那个地方虽然山水像浙江一样秀丽,但是烽火连天,我担心你一个人去没人照顾你啊。
       迢递:多义词,此处指蜀道高峻、曲折、连绵不绝。
       怜:哀怜;同情。
       风烟:风卷烟尘。
       北虏:古代对北方匈奴等少数民族的蔑称。历史上匈奴的一支—南匈奴,居于今山西以南的陕西西部、甘肃南部和四川西北一带,笼统称为“西戎”,含匈奴、羌、笮等民族。
       东瓯:浙江省南部沿海地区别称“东瓯”。

       九折盘荒坂,重江绕汉州。临邛一壶酒,能遣长卿愁: 蜀中的邛州军镇,有险峻的九折坂和邛崃关隘;蜀中的汉州,有石亭江和鸭子河围绕。此外,临邛的“文君酒”很出名,也是司马相如立志立身之地。
       九折盘荒坂:即九折坂,亦名邛崃坂。在今荥经邛崃山,汉代属临邛县,以山高路陡,九曲盘绕闻名。
       坂:即山坡。
      《旧唐书.地理志.荥经县》:“县界有邛来山、九折坂。”
       重江:两条江。指沱江源头之一的十邡市之石亭江,以及沱江的另一支流—广汉市鸭子河,古称:马脚河、雁江、金雁河。
       汉州:唐置,辖今广汉、什邡、德阳、绵竹、金堂五县市,民国废。1988年撤县设市时建广汉市,古蜀国的“三星堆遗址”在广汉的鸭子河畔。
       临邛酒:隋唐时即称:文君酒。
      《全唐诗.卷四十三》唐.李百药《少年行》诗:“少年飞翠盖,上路勒金镳。始酌文君酒,新吹弄玉簘。”
       李百药:(564~648)今河北省安平县人。隋唐时期大臣、历史学家、诗人,初仕隋朝,拜太子通事舍人,辅佐太子杨勇。武德年间归顺唐朝,贞观二年(628)征为中书舍人,迁礼部侍郎、辅佐太子李承乾,册封安平县公。
       释者按
       此诗说明,唐人心目中的“蜀中”是临邛和汉州,而非成都!
       一、地理位置上,成都不在“古蜀国”的中心。
       二、成都的“金沙王”是“开明氏”鳖灵的后裔,而非“古蜀王”蚕丛的后裔。有学者考证:“开明氏的崇帝名:鳖灵。鳖灵既不是蜀地的土著,也不是巴人的一支,而是从‘中土’(今湖北)西迁的崇人。”更有学者认为,鳖灵是篡夺古蜀国王位的政变者。
       三、清.康熙《直隶邛州志.地理志及沿革》33~34P:“自禹平水土(大禹治水)则曰华阳黑水惟粱州,于是疆域始别,迨封建废而郡县兴,蜀之郡县载在各志者,大多制因代易,名以制殊,数千年来,不知经几番变更,几番称命,而欲区辨既棼(乱)之绪,亦已难矣。独邛州自秦汉以来,虽时升为郡,时降为邑,又复降,又复升,而邛之名则易世后相仍不改,直与华阳黑水称并永焉……
       邛为古蜀国。《禹贡》梁州之域,周职方(掌管地图与四方职贡)以梁(州)合雍(州),其地为蜀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111)置临邛县,取邛崃山以为名。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置益州(州治成都),临邛县隶焉……

       参看清.光绪版《九州总图》中的“梁州和雍州”地域  供图:董伟
         1702943039774.jpg       
       梁武帝天监十年(511),刺史萧范于蒲水口(今回龙镇)立栅备獠(注)名:蒲口顿。孝元帝承圣元年(553),改蒲口顿置邛州……”
       注
       僚人:称谓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因秦汉王朝的镇压,迫使西南夷(包括邛都国、笮国、濮国人)迁到今广西、云南、贵州及四川南部地区,历代统治者禁止他们回迁。
      《华阳国志.蜀志开篇》:“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地称天府,原曰华阳……四渎(沟渠)则汶江出其徼。故上圣则大禹生其乡,媾姻则黄帝婚其族……
       有周之世,限以秦巴,虽奉王职,不得与春秋盟会,君长莫同书轨。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改临邛郡为临邛县……”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古蜀国的邛都国人被迫迁到今西昌地区,降为:邛都县。
      《汉源县建置沿革》:“秦并蜀,于笮地设吏治理……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汉兵杀邛、笮等部首领后,于笮都设沈黎郡。”
      《后汉书.西南夷列传》:“邛都夷者,武帝所开,以为:邛都县。无几地陷于淤泽,因名为:邛池。”
      《汉志》:“越巂郡,武帝元鼎六年开,属益州。应劭曰:‘故邛都国也。有巂水。言越以此水障,休盛也。’”
       四、关于越巂郡以及蒲江“蛮子城”和“残城子”
       蒲江文博《临溪县城遗址》宣传:“临溪县城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西来镇白马村12组。南北朝时期西魏恭帝二年(555)置临溪县。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在此置‘行嶲州’,大历四年(769年)正式设置嶲州,将邛州的临溪、蒲江两县划属嶲州41年。
       贞元十三年(797)唐军收复嶲州,嶲州迁回凉山州西昌市。太和三年(829)南诏军队攻占嶲州,太和四年(830)嶲州再度迁到‘行嶲州’,仍以蒲江、临溪隶嶲州。太和六年(832)始移嶲州于台登城(今凉山州喜德县泸沽镇)。”
       而
      
“蛮子城”应是“古邛都国”最后的都城遗址;“残城子”则是“行嶲州”。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山川》39p载:“古城山,州治南七里。”
       我侄儿—蒲江人陈心汝说:“古城山就在西来东南数里。”
       据成都市考古研究所专家陈剑说:“但凡地名含有古城、埂子、墩子等字样的,常常能发现先秦时期乃至史前的古城旧址。”
       五、大邑高山古城埂遗址(唐初前属临邛县)
       2015年经成都市文物考古队考古证实:“高山古城遗址,是宝墩文化系列的八处古城遗址之一,虽然较前七处遗址发掘最晚,但年代最为久远,达4600多年。城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可以说,高山古城是古蜀文明之源,更是成都历史上的第一座城。”
       六、广汉三星堆遗址
       学者过去认为是“商周遗址”,现在认为所处时代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200年。

       综上所述
       解释了历史上的临邛城,为什么要在梁武帝天监十年(511)迁到今称的回龙镇,而82年后的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又迁到原址的临邛城,唐代时战乱频发,乃至成为“边疆上的邛崃关”之原因!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0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七言记德诗三十首谨献司徒相公.西川》唐.崔致远
       考释:凡丁
       远持龙旆活龟城,威慑蒙王永罢兵。
       应笑栾巴噀杯酒,雨师风伯自归行。

       崔致远:(856-?)字海夫,号孤云,新罗国(朝鲜古称)湖南沃沟人。年十二,辞家从商舶入唐。十八岁时宾贡及第。曾游东都,寻授(接着任)宣州溧水县尉,任满而罢。乾符末(879),淮南节度使高骈辟置幕府,表状文翰皆出其手。
广明元年(880),骈为诸道行营都统,以致远为巡官,奏除殿中侍御史。中和末,致远充国信使,东返新罗。历翰林学士、兵部侍郎,出为武城太守。后携家隐于江朝郡之伽倻山以终。
      《艺文志》有崔致远《四六》一卷;又《桂苑笔耕》二十卷;诗一卷,计六十首。
       宾贡:古代地方向朝廷推举人才时,待以宾礼,贡于京师。

       诗题
       七言记德诗三十首谨献司徒相公.西川:为崔致远歌颂西川节度使高骈道德、品行、功绩的三十首七言诗之一。
       谨献:敬献。
       司徒相公:多义词,泛称官吏。此处指高骈。
       西川:唐代行政区划名。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将剑南节度使分为剑南东川节度使 和 剑南西川节度使,剑南东川简称“东川”,剑南西川简称“西川”。

      
       远持龙旆活龟城,威慑蒙王永罢兵。应笑栾巴噀杯酒,雨师风伯自归行: 西川节度使高骈奉旨远征南昭国,将其版图并入唐朝后,又筑成都罗城使固若金汤,从而威慑觊觎西川的北方匈奴。
       崔致远将高骈比作成都人的救世主,笑指 “奕巴救成都失火”的传说虚妄,与真的雨师风伯—高骈没得比。
       觊觎:希望得到而不应得到。
       南诏国:云南一带的古代少数民族政权,存在于公元738-902年。国境东接贵州;西抵伊洛瓦底江;南达西双版纳;北接大渡河;东南接赿南边境;西南接缅甸;西北接剑川;东北达宜宾。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盗寇》161p:“乾符元年(874):(南昭国)劫掠巂雅间,破黎州,入邛崃关,掠成都。西川节度使高骈逐至大渡河,夺铠马,扏囚长五十,斩之,收邛崃关,南昭遁还。明年(875)始修邛崃关、大渡河诸城栅,内地稍戢。”
       稍戢:稍安、停止。
       龙旆:垂挂的龙旗。唐.韩愈、张籍《会合联句》:“龙旆垂天衞,云韶凝禁甬。”李善注:“旆,旌旗之垂者。”
       活龟城:唐.宣宗咸通七年(866),云南的南昭入侵成都,时任西川节度使的高骈,举兵一统南诏国版图后,又在成都城外加筑高大的罗城,使成都成为非常安全的城市,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活:生存、生气、生计、活动、活泼。副词相当于“非常”。
       罗城:在城外加筑的大城。2018年,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在通锦桥附近发现罗城城墙遗迹。
       龟城:龟化城。指公元前316年筑的成都城,城周12里,高7丈,筑有下仓。
      《华阳国志》:“秦惠王十二年,张仪司马错破蜀,克之。仪因筑城,城终颓坏。后有一大龟从硎(音刑 石洞)而出,周行旋(一圈)走。乃依龟行所,筑之乃成。”
      《搜神记.卷十三》:“秦惠王二十七年,使张仪筑成都城,屡颓。忽有大龟浮于江,至东子城东南隅而毙。仪以问巫。巫曰:‘依龟筑之。’便就,故名龟化城。”
       蒙王:匈奴贵族封号。历史上匈奴的一支—南匈奴,居于今山西以南的陕西西部、甘肃南部和四川西北一带。
       栾巴:字叔元,魏郡内黄人(一说蜀郡成都人),东汉宦官、大臣,官居尚书。
      《后汉书.方术列传》:“郭宪从驾到南郊祭天,忽然回顾东北,含酒喷了三口。执法之士奏为不敬之举。光武帝诏问其故。郭宪答:‘齐国失火,所以用此压之。’后来齐国果上报有火灾,与郊祀之日期相同。”
       郭宪:(?~?)字子横,今安徽太和人。汉朝文学家、方术家。
       东晋葛洪《列仙传》将郭宪的故事改造嫁接到奕巴身上,变成了栾巴的故事,说是成都失火。
       噀:把含在嘴里的液体喷出来。
       雨师风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风神和雨神。

       说明
       唐.崔致远另一首《七言记德诗三十首谨献司徒相公.平蛮》诗,已在【古临邛县域及邛州军镇管辖地带部分】考释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1 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明登奉先城楼》唐.罗衮
       考释:凡丁
       年来年去只艰危,春半尧山草尚衰。四海清平耆旧见,五陵寒食小臣悲。
       烟销井邑隈楼槛,雪满山源泥酒卮,拭尽贾生无限泪,一行孤雁远参差。

       罗衮:(?~至迟911)晚唐邛州临邛人,字子制。唐昭宗大顺元年(890)进士,文学优赡,工诗善文,操尚甚高。初任左拾遗(谏官),哀帝天祐间(904~907)为起居郎。五代后梁后太祖开平间(907~911)任主客员外郎,官至礼部员外郎。与罗隐、黄滔友善。《新唐书.艺文志》收载所著诗集二卷。
   
       诗题
       清明登奉先城楼: 此诗作于晚唐哀帝天祐年间(904~907)。
       生于晚唐,忧国忧民的罗衮,是年清明节期间,罗衮拜祭过西汉五个皇帝陵墓 和 开元盛世时的唐睿宗李旦陵墓后,登上奉先城楼。当他看到“烟销井邑,雪满山源”的荒凉景象时,禁不住失声恸哭。他身心疲惫,希望有才德者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其思想表现在他的《杖铭》之中。
       杖铭:“身之疲,杖以扶之;国之危,贤以图之。”
       大意:罗衮亲历晚唐王朝的衰落后,心身疲惫地进入五代乱世时期,想到“存不忘亡,安不忘危”的警语,于是在筇竹杖上刻下“身之疲,杖以扶之;国之危,贤以图之。”此时坚硬挺直的筇竹杖,成为罗衮忧国忧民的寄托。
       奉先城:即今陕西蒲城县,有桥陵,是唐睿宗李旦之陵墓,位于蒲城县城西北15千米的丰山。
       唐睿宗李旦:(662~716)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则天幼子,唐朝第五位皇帝。景龙四年(710),中宗被毒死,李旦之子李隆基联合禁军将领发动政变,拥立李旦为帝。先天元年(712),李旦退位为太上皇,太子李隆基继皇帝位。开元四年(716年)李旦崩,年55岁,葬于桥陵。

      
       年来年去只艰危,春半尧山草尚衰。四海清平耆旧见,五陵寒食小臣悲: 几多风雨,几多愁绪,春天都过半了,尧山上草木还未萌发。四海清平的时代已成过往,清明时节,渭南大汉的五个皇帝陵园中,唐朝的臣子们在失声恸哭,借以表达对太平盛世过往的缅怀。
       尧山:有多处。诗中的尧山在陕西蒲城县,唐显宗—李淳的陵墓在尧山。
       李纯:(778~821)唐朝第十二个皇帝,在位期间采取一系列削藩举措,史称元和中兴,与太宗、玄宗齐名。
       耆旧:年高而有才德的人。
       见:同现。
       五陵:西汉五个皇帝陵墓:霸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的合称,在陕西渭南。汉元帝以前,每立陵墓,輒迁徙四方富豪及外戚于此居住,令供奉园陵,称为陵县。
       寒食: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相传,春秋时功臣介之推隐于绵山。文公烧山逼令出仕,介之推抱树焚死。人民相约于其忌日禁火冷食,以为悼念。

       烟销井邑隈楼槛,雪满山源泥酒卮,拭尽贾生无限泪,一行孤雁远参差: 战火烧毁了家园,河湾上停靠着楼船和兵舰,漫山遍野的积雪尚未消融。我这个没用的人,—边在奉先城楼上喝着闷酒,一边像贾谊一样自责而痛哭流涕。这时,天空一行大雁稀稀拉拉地朝北方飞去,像似逃难的人群。
       烟销:烧毁。
       井邑:城镇、乡村、市井、故里。
       隈:水流弯曲的地方。也指山、城等弯曲的地方。
       楼槛:楼的栏杆 或 楼船、兵舰。
       山源:山的深处。
       泥:多义词。比喻呆板无用的人。
       酒卮:盛酒的器皿。
       贾生:即贾谊(前200~前168),汉文帝时博士,迁太中大夫,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常痛哭流涕抑郁而亡。
       参差:音村蚩。不一致,不整齐。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2 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荊台道院》唐.梁震
       考释:凡丁
       桑田一变赋归来,爵禄焉能浼我哉!
       黄犢依然花竹外,清风万古凜荊台。

       梁震:邛州依政(今牟礼镇)人,唐昭宗乾宁年间(894~897)进士,官至工部侍郎。后梁取代唐王朝后,亡国的梁震不愿为后梁太祖朱温效力,于是回归家乡,当途经湖北荆州时,被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强行留下,拟任命为节度判官,梁震巧与周旋,推辞不受,以“前进士”终其一生于湖北荊州,三个儿子梁股、梁肱、梁肘亦留居湖北。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149p:“邛州依政人,举进士,唐末,高季兴处荆南,留震,欲官之,不屈,此称唐进士终生。”
       清.康熙 吴任臣《十国春秋》:“梁震,邛州依政人,初名蔼,会唐郎中刘象随禧宗入蜀,震以所业诗诣象。象曰‘君才思敏妙,定成大器,若不更名,将应小阻(灾难)……请易震字’……因改今名。
       未几登进士第,流寓京师,梁开平初归蜀,道过江陵(荆州),武信王(高季兴)喜其才识,留之不遣,欲奏为判官,震自以唐臣,耻为强藩(强大有力的藩镇)属吏,即亡(逃)去,又恐及祸(儿子),乃曰‘震素不慕荣宦,明公不以震为愚,必欲使参谋议,但以白衣(无官职的士人)侍樽俎(宴席间的坐客)可也。’王心重之,俾(使)以司空熏王保义同为宾客,而震独不受辟署(征聘委任),称‘前进士’,王亦时时称梁为先辈……有三子,梁股(梁宜)、梁肱、梁肘(梁原);孙梁迥。”

       诗题
       荊台道院:后梁取代唐后,梁震不愿为后梁太祖朱温效力,于是回归家乡,途经湖北荆州时,被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强行留下,拟任命他为节度判官。
       梁震极力推辞说:“震素不慕荣宦,明公不以震为愚,必欲使之参谋议,但以白衣侍樽俎可也,何必在幕府!”高季兴遂以梁震为宾客,称他为前辈。梁震自称 “前进士”。
       白衣:无功名或无官职的士人。
       高季兴去世后,其子高从诲继立,梁震曰:“先王待我如布衣交,以嗣王(你继承人)属(嘱托)我。今幸不坠(不失)先业,吾老矣,不复事人矣。固请退居监利。”高从诲为之筑室于土洲,梁震将其称为“荆台道院”,自号:荊台隐士。因作《荆台道院》诗明志。
       高季兴:(858~928),即武信王,今河南陕县硖石乡人,因屡立战功,被后唐庄宗(李存勖885~926)封为南平王。其子高从诲(891~948)嗣位。在任期间,休养生息、发展水利。
       监利:今湖北省荆州市辖县。

       诗:
       桑田一变赋归来,爵禄焉能浼我哉。黄犢依然花竹外,清风万古凜荊台: 改朝換代了,唐震告辞后梁朱温政权,带领三个儿子回归临邛故里,途中又婉拒地方割据势力—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封他为节度判官的诱惑。当高季兴死后固请其子高从诲同意他在监利地方隐居,高从诲为唐震筑室于一处高台,终于与儿子们过着田耕生活。
       释者
       梁震为了三个儿子而活着,用智慧与新势力成功周旋,不失亡国后的文人风骨。他的内心凛然不可侵犯—别想用官爵和名利玷污我这个前朝进士。
       桑田:比喻世事变迁。
       赋归:告归、辞官归里。
       爵禄:官爵和俸禄。
       浼:多义之玷污。
       黄犢:小牛。
       清风:比喻高洁的品格。
       凜:寒冷。组词:凛冽、凛凛、大义凛然、凛不可犯。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3 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河传.二首》唐.韦庄
       考释:凡丁
       1、《河传.春女》
       锦浦,春女。绣衣金缕,雾薄云轻。花深柳暗,时节正是清明,雨初晴。
       玉鞭魂断烟霞路,莺莺语,一望巫山雨。香尘隐映,遥望翠槛红楼,黛眉愁。

       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西安市南)人,晚唐诗人、词人。乾宁元年(894)进士,任校书郎。乾宁四年(897),奉诏随谏议大夫李询入蜀宣谕,得识王建。天复元年(901)韦庄又入蜀,应聘为西蜀掌书记,天祐四年(907)朱全忠灭唐,建后梁时,韦庄 劝王建(847~918)称帝,史称:前蜀。据《十国春秋.蜀国》载:“凡开国制度,号令,刑政,礼乐,皆由庄所定。”
      韦庄 后来官至吏部侍郎平章事,谥号:文靖。曾于浣花溪畔杜甫旧居重建草堂作为住所,词大部分作于此时期,有《浣花集》十卷,含《河传二首》词。

       词题
       河传:词牌名,双调五十三字。
       春女:词的题目。

       词意
       晚唐某年的清明时节,锦江畔花深柳暗,人流如织,美女如云,这一幕使青楼女子眉黛紧锁。韦庄貌似写清明节和青楼女,其实隐喻当时的成都山雨欲来,局势堪忧:“一望巫山雨。香尘隐映,遥望翠槛红楼,黛眉愁。”
       《巫山云雨》网络图片
        
1703283009577.jpg
       锦浦:锦江之濒。
       浦:《說文》瀕也。濒:紧靠水边。
       明.陆应阳《广輿記》:“成都府城南有锦江,一名汶江,织锦濯此则鲜丽,其地曰锦里,其城曰锦官城。”
       春女:怀春的女子,指青楼女。
       玉鞭:精致的马鞭。指嫖客。明.郑崐《寓意》诗:“玉鞭公子意翩翩,下马人争接玉鞭。昔日青娥今白发,强操檀板向歌筵。”
       烟霞:烟雾和云霞,也指山水胜景。引申为红尘俗世。
       莺莺语:指美女众多。
       唐.杜牧《为人题赠二首》(摘句):
       我乏青云称,君无买笑金。虚传南国貌,争奈五陵心。
       桂席尘瑶珮,琼炉烬水沉。凝魂空荐梦,低耳悔听琴。
       月落珠帘卷,春寒锦幕深。谁家楼上笛,何处月明砧。
       绿树莺莺语,平江燕燕飞。枕前闻雁去,楼上送春归。
       香尘:芳香之尘。多指女子之步履而起者。
       隐映:隐隐地显现出。
       翠槛红楼:指青楼女子。

       2、《河传.春晚》
       春晚,风暖,锦城花满,狂煞游人。玉鞭金勒,寻胜驰骤轻尘,惜良辰。
       翠娥争劝临邛酒,纤纤手,拂面垂丝柳。归时烟里,钟鼓正是黄昏,暗销魂。

       词意
       经历战乱的成都,似乎让春天都来得晚了,人们抓紧享受洽意的生活。韦庄 仍然貌似写“春女”,其实在描写蓉城人“暗销魂”生活侧面的同时希望人们“惜良辰”。
       锦城:成都的别称,因产蜀锦而名。后梁开平元年(907)朱温灭唐,进入五代时期,韦庄 建议西川节度使王建(847~918)割据四川,在成都称帝,史称:前蜀。在位十二年期间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实行“与民休息”政策,蜀中得以大治,是时成都繁华似锦。
      《成都记序》:“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曰扬、益(扬州和益州)。”
       嘉庆《扬州府志》卷六十三:“故有唐藩镇之盛,惟扬益二州,号天下繁侈。”
       玉鞭金勒:指坐骑有镶玉的马鞭和金饰带嚼口的马络头。
       翠娥:青楼女。
       临邛酒:泛指临邛地方出产的美酒,唐代有“文君酒”品牌。
       唐.李百药《少年行》诗:“少年飞翠盖,上路勒金镳。始酌文君酒,新吹弄玉簘。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4 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送人入蜀》五代.齐己
       考释:凡丁
       何必闲吟蜀道难,知君心出嶮巇间。寻常秋泛江陵去,容易春浮锦水还。
       两面碧悬神女峡,几重青出丈人山。文君酒肆逢初雪,满贯新沽洗旅颜。

       僧正齐己:(863~937)俗姓胡,名得生。出生于湖南长沙宁乡大沩山同庆寺的一个佃户家庭,六岁时用竹枝在牛背上写诗,被同庆寺和尚慧寂收为弟子,赐法名:齐己。成年后外出游学,自号:衡岳沙弥。 921年,齐己在去四川途中路过荆州时,被荆南节度使—武信王高季兴(858~928)挽留,安置在龙兴寺并任命为:僧正。圆寂于江陵,一生经历了晚唐及五代中的三个朝代,期间写诗多首,有《白莲集》传世。
       僧正:管理地方僧尼事务的僧官。

       诗题
       送人入蜀:诗人热情鼓励朋友到蜀中走一走,看一看,亲自体验和感受沿途山水以及西蜀的人文历史景观。

      
       何必闲吟蜀道难,知君心出嶮巇间。寻常秋泛江陵去,容易春浮锦水还: 齐己 告诉想出行到西蜀旅游的朋友,你没必要将入蜀的道路想象得那么艰难。其实出入西蜀的水路很方便,你可以选择秋季从江陵乘船上溯到蜀中,游玩过后于次年春天再乘船顺着锦江水漂浮归来。
       何必:不必。
       心出:根据自己的想象。
       嶮巇(音险希):路途艰险。指险峻崎岖的山地。
       寻常:平常、普通、经常、平时。
       秋泛:秋季泛舟。
       江陵:荆州古称江陵、郢都、南郡。位于湖北省中南部,西连宜昌,地势略呈西高东低。
       春浮:春天乘船顺水漂浮。
       明.郭之奇《三月三日龙门舟次》摘句:“三月三日春气足,春浮海外无拘束。千舻百苇载春流,春山春水为谁绿。自居涯角四经春, 满怀春事畴堪属。人生有情空自毒。春去春回那可赎。”
       锦水:岷江分支之一,在彭山江口汇合临邛南河后流经成都平原入长江。传说“蜀人织锦,濯其中则锦色鲜艳,濯于他水,则锦色暗淡,故称。”

       两面碧悬神女峡,几重青出丈人山。文君酒肆逢初雪,满贯新沽洗旅颜: 齐己又告诉朋友,你沿途可观赏三峡风光,到蜀中后青城山是必须要到访的,那是道教名山。而临邛才是你的目的地,因为杜甫描写过临邛南河码头,你住在那儿可见“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因入蜀的水路是逆水行舟,齐己 估计友人乘船到达临邛时大约在冬季,正好在文君酒肆沽酒慰劳自己。
       神女峡:长江三峡中的巫峡。
       丈人山:青城山古称丈人山,最高峰海拔2434米。
       历史典故
       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十一岁的僖宗—李儇遣使至青城山,欲封“丈人山”为“希夷公”。青城山道长张素卿 上表:“五岳既已封王,丈人居五岳之上,不可称公。”唐僖宗遂改封“丈人山”为“希夷真君”,并赐给张素卿紫袍。
       唐.杜甫《丈人山》诗:
       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
       丈人祠西佳气浓,缘云拟住最高峰。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时冰雪容。
       文君酒肆:指“文君当垆,相如涤器”处的文君井。
       唐.罗隐《桃花》诗句:“暖触衣襟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数枝艳拂文君酒,半里红依宋玉墙。
       满贯:指古时穿钱的绳索,一千个钱叫满贯。
       沽:借作“贾”,指买卖。引申为卖酒、买酒。
       唐.郑谷《蜀中三首.之一》诗句:“雪下文君沽酒肆,云藏李白读书山。”
       按
     “雪下”指四姑娘雪山之下,为临邛八景之著名《崃岭朝云》景观,端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雪下文君沽酒肆的雪山》拍摄地方:邛崃南河码头  摄影:叶时亮

         1703374933560.jpg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4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
“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古南河码头历史探源和功用

       清.熊维芳(同治元年(1862)举孝廉方正)《齐口庵.七律》摘句:“西峰高处种云根,齐口庵前别有痕。直把一湾穿火井,宛然三峡赴荆门。”
       齐口庵:在白木江与火井江汇流处的齐口。
       2009版《平乐镇志》251p:“齐口,距平乐市镇六公里,与水口镇域隔水相望。白木江与火井江汇合处名:齐口沱……古代官府曾征夫役,伐巨木,在齐口建造船泊,以及训练水军……
       民国《邛崃县志.山水志》87P:“南河从流溯源,其水路皆秦孝文王时,李冰为蜀守所通正开导。……邛笮导沫泄蒙,始于秦蜀守李冰。”
       导沫泄蒙:李冰疏导发源于蒙山脉络的白沫江(古称白木江)和 蔡山脉络的火井江、两江在齐口合流后古称:邛水。今称:南河。
       同志88P:“夹门关两山夹岸如门,一水中流,崖开小径,甚险。然则夹门关者,非限峦隔夷之关,乃导沫泄蒙之口也。邛笮导沫泄蒙,始于秦蜀守李冰。”
       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秦惠文王更元七年(公元前318年)意欲伐楚,司马错力主蜀有杰、纣之乱,其国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供兵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而天下并矣。”
意为秦得蜀地以后等待时机,一举吞并蜀国。
       公元前256年,秦昭王任命水利家李冰为蜀郡太守。其任务便是根治蜀地水患以发展川西平原农业,为秦国最后攻克楚国做好战略物资准备。
       李冰在主持修建都江堰的同时,还通正了今崇州的文井江,邛崃的白沫江、火井江和南河水道,并凿烧开乐山乌尤、凌云二山,以及宜宾境内的岷江大滩礁岩。
       公元前225~前223年,当秦灭楚国后,南河及以下水道改为船舶运输的水上商道,南河(邛江)码头成为长江上游的第一个人、货运输的码头群落,计有大小码头十余处,人货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乃至通往海上丝绸之路!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5 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邛州青霞障》北宋.张俞
       考释:凡丁
       雾山环合自云川,户有清溪种玉田。
       万木桃花不知处,几年会得问秦年。

       张俞:《宋史》作张愈,字少愚,又字才叔,号白云先生,生卒年不详,今成都郫都区人。隽伟有大志,游学四方,屡举不第。宋仁宗宝元初年(1039)西夏事起时,上书朝廷论边防事。因人推荐,经考试录用为秘书省校书郎后,张俞将官职让给父亲,自己在家隐居。
       时任益州知州的文彦博为其出资,买得青城山白云溪唐人杜光庭故居安置,自号:白云先生。后七诏不出,创办“少愚书院”亲自教授,年六十五岁而卒。明代改“少愚书院”为“子云书院”。
       所著《白云集》佚失。代表作《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东都事略.卷一一八》及《宋史.卷四五八》有载
       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号伊叟。北宋政治家、书法家。天圣五年(1027)进士,历任知县、通判、知秦州、益州。后由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又改河东转运使。

       诗题
       邛州青霞障:描写大邑县青霞镇至崇州怀远镇的十里河漕—洞口漕山水胜景。大邑县秦汉至隋时属临邛县,唐建大邑县属邛州。
       清.乾隆《大邑县志》:“洞口烟霞在县东,地名:洞口倒马坎。每日落霞飞,有石马鸣号,来往嘶风,人常见之。石上有蹄痕。”
       清.宋载《洞口烟霞》诗:
       翠峦倒影吐清流,洞口风花香暗浮。水浸霞红烟带绿,诗囊添得宦中游。

      
       雾山环合自云川,户有清溪种玉田。万木桃花不知处,几年会得问秦年: 雾中山非常广大,云气与天相连,青霞障更是一处风水宝地,我什么时候也到这里来隐居。
       雾山:即雾中山,又名大光明山。秦汉至唐初属临邛县,东汉永平十六年(73)印度高僧摩腾.竺法兰来雾中山创建寺庙,汉明帝刘庄赦赐:《大光明普照寺》为中国第二座汉传佛教寺庙,今属大邑县。
       云川:表示很广很大的意思,泛指银河。
       清溪:碧绿的溪水。唐.王维《清溪》诗的描写,适合各地的“清溪”景色:“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种玉田:比喻“青霞障”是一处风水宝地。
       晋.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公汲水作义浆于坂(山坡)头,行者皆饮之。三年,有一人就饮,以一斗石子与之,使至高平好地有石处种之,云:‘玉当生其中。’杨公未娶,又语云:‘汝后当得好妇。’语毕不见,乃种其石。数岁,时时往视,见玉子生石上,人莫知也。
       有徐氏者,右北平著姓,女甚有行,时人求,多不许。公乃试求徐氏。徐氏笑以为狂,因戏云:‘得白璧一双来,当听为婚。’公至所种玉田中得白璧五双以聘。徐氏大惊,遂以女妻公。”后称该种玉处为“玉田”。
       万木桃花:比喻“青霞障”如世外桃源,适合高人雅士隐居。
       秦年: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6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送李才元学士知邛州》宋.梅尧臣
       考释:凡丁
       太守车煌煌,莫如还故乡。昔登蜀郡籍,今得临邛章。
       过家礼耆旧,接境跪壶浆。寒径道路远,春入山川长。
       俗将乐其化,诏亦美其良。相如有遗迹,谁复酒垆傍。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今安徽宣城人,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为建德县令,年五十时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后任国子监直讲,迁尚书屯田都官员外郎,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和为《孙子兵法》作注,与苏舜卿同被誉为宋诗“开山祖师”。
       都官员外郎:官名。魏晋南北朝皆置,为尚书省都官曹长官通称,亦称都官郎中,职掌刑狱,佐督军事。

       诗题
       送李才元学士知邛州: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54岁的尚书省都官员外郎梅尧臣,在京城开封为46岁的下属—华阳人李才元,从广安知州迁官临邛郡守兼任邛州知州时,以诗相送。
       李才元:(1010—1086)名李大临,字才元,成都华阳(今属天府新区)人,登进士第。为绛州推官,累迁开封推官,出知汝州,徙梓州(今三台县)。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知邛州,回京为群牧判官、开封府推官。神宗熙宁(1068)初,擢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加集贤殿修撰,官终天章阁待制,甫七十,致仕七年而卒。
       学士:古代官职名。宋代置翰林学士、诸殿学士、诸阁学士、枢密直学士及侍读、侍讲学士。诸学士皆为侍从,备顾问应对。每月于本俸之外领取添支钱,并享受超迁官阶的优待。
       迁官:指晋升官职。
       知邛州:指李才元任临邛郡守 兼 邛州知州。1993版《邛崃县志.建制沿革》78p:“北宋时,邛州改为邛州临邛郡,初归西川路管辖。”

      
       太守车煌煌,莫如还故乡。昔登蜀郡籍,今得临邛章: 54岁的梅尧臣,以长官的身份和兄长的口吻,嘱咐46岁的李才元,从川东广安知州迁官川西临邛郡守的路程中,顺便回一趟老家华阳县探视亲人。
       因为梅尧臣知道李才元太过于清簾,连宋仁宗也知道李才元家贫亲老又廉洁,没条件将家人接到任所,因而将他安排到成都附近做州官,好得便照顾家人。
       清.乾隆《广安州志》:“李大临,字才元,华阳进士,天圣中(1023-1032)官秘书阁校理,家贫无仆隶,自秣马(喂马)。仁宗遗使觇(音占,暗中察看)之,选奏,叹曰:‘真廉士也。’以亲老知广安军事,上言青苗(法),不畏权要。历官集贤殿修撰,致仕。《宋史》有传。”
       太守:秦、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宋代称知州为太守。
       煌煌:明亮辉耀,光彩夺目。
       莫如:不如。用于对事物的不同处理方法的比较选择。
       蜀郡籍:李才元老家在蜀郡华阳县。
       临邛章:临邛郡守的印章。宋代时邛州曾设临邛郡,辖区邛州和眉州。2016年4月,眉山地方曾出土“邛南郡守之印”章。

       过家礼耆旧,接境跪壶浆。寒径道路远,春入山川长。俗将乐其化,诏亦美其良。相如有遗迹,谁复酒垆傍: 梅尧臣还透露,神宗皇帝说你很清廉而关照将你安排到离家近一点的地方。你经过成都时看望一下父老乡亲,另外你上任地方的道路漫长,希望你入乡随俗,不要太过拘泥。去吧,与华阳县相隣的临邛郡会有人前来迎接你,不知有谁会在文君酒肆中为你接风洗尘!
       过家礼耆旧:经过家门时,顺便看望一下年高望重者。
       接境:地界相连、交界。
       壶浆:茶水、酒浆。以壶盛之,故称。
       寒径:寒冬的路上。
       乐其化:乐其风土。
       诏:皇帝发布的命令。
       相如有遗迹:指“司马长卿宅”处的“司马琴台”和“文君当垆,相如涤器”处的“文君井”,历史上两处中间隔一条街。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重修琴台文君井古瓮亭》碑记:“邛州城南相传有长卿宅,距文君井不远,时久湮(没)。予(余)牧是邦之明年,民和岁丰,乃议修复故址。而其地向属汛防处,今千总张君履和闻予(余)有是举,慨然以此相让。因庇(备)材鸠工,于文君井之右侧为亭,中筑琴台,凿三面为池,种以芙蕖,横石桥于其上,以通往来。由井而左,构船厅三楹,缭以曲榭……环匝栏楯。”
      
       李才元到临邛赴任时,时年46岁的眉州人苏洵,带领一帮文士专程到临邛文君酒肆为其接风,印证了梅尧臣当初的预想。
       苏洵:(1009-1066)眉州人,自号老泉。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附录】
       苏洵《送李才元学士知邛州》诗:
       贫贱羞妻子,富贵乐乡关。不见李夫子,得意今西还。白马渡浐水,红旗照蜀山。
       归来未解带,故旧已满门。平生浪游处,何者哀王孙。壮士勿龌龊,千金报一餐。
       夫子: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
       浐水:源于陝西藍田县山谷,经长安县会灞水,注入渭河。
       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
       龌龊:拘于小节。

       全诗大意
       苏洵说,你李才元虽然家贫,但是人皆尽知你品德好,学问高,如今升任临邛郡守,管理邛州和眉州。而你从京城的河南开封,经陕西长安以西,毫不张扬地来到临邛上任,我带领所有故旧在文君酒肆为你设宴接风洗尘,希望你不要拘泥小节。
       座中应当还有尚未出仕的:苏轼(1037~1101)和 苏辙(1039~1112)两兄弟。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