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2538457156@qq.c

历代名人吟咏邛州杂诗辑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8 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临邛和大邑八景部分】(序言)
考释:凡丁

       有人认为,“临邛八景”提法出现于清代,因为“诗题为‘临邛八景’”的诗,皆清代人作品。
       其实,“临邛八景”的提法出现在北宋,而“临邛八景”景观,在北宋以前早已存在。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江西赣州知县孔宗翰将赣州土城墙改筑成砖城墙时,把赣州自然山水归集为八个名胜景区绘于城楼,时贬谪江西的苏轼题《八境序》和《八境后序》并赋诗:
       八景见图画,郁孤如旧游。
       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
       孔宗翰首开“中国城市八大景观”先河,此后渝州(今重庆)、羊城(今广州)、燕京(今北京)邛州、眉州(宋代曾设“邛南郡”,2015年,眉州出土《邛南郡守之印》)等城市纷纷仿效。
       题目为“临邛八景”的诗,除见于清.同治熊维芳《雨化堂诗集》外,清.康熙时邛州知州戚延裔、郡人副榜贡生王价、朱孚佑和内江贡生张敏,都曾以临邛八景中的《万石农耕》和《南河渔唱》为题歌吟过。
       而
       唐.高骈《步虚词》即吟咏临邛八景中的《易洞秋风》景观:
       清溪道士人不识,上天下地鹤一只。
       洞门深锁碧窗寒,滴露研硃点周易。
       硃:矿物颜料朱砂。
       明.天启乙丒(1624)进士,吏部文选司主事—夹关人 杨伸 将《滴露研硃》四字题于“点易洞”前江边一座高耸的石笋上,石柱上有木屋,称为:露台。因此处独揽白鹤山之秋色和江上风光,成为一州览胜之处。
       1949年,已故张平轼老师(1930—2019)高中暑假到此游玩时,还见到过此座孤石峰上的《滴露研硃》题刻,1951年始修邛崃至高何的大窖之“邛高公路”时被炸毁。
       又
       北宋.郭印《鹤山揽胜》诗描写的便是《翠阁秋荫》景观:
       鹤山争揽胜,此地独超然。秀巘修屏立,枯崖半屋悬。
       团云绕翠竹,鸣玉落清泉。自得高人赏,佳名日益传。
       郭印:字 信可。晚号:亦乐居士。成都双流人,宋徽宗政和进士。累任铜梁、仁寿等县令。
       南宋.邛州知州张方的《调酹江月》词,其实描写的是《南河渔唱》景观:
       临邛南去,拂云影猗猗,万竿修竹。竹里招提幽径渺,门枕清沙江曲,隔岸疏林,远滩荒荻,掩映渔家屋。轻船个个,中流往来何速;
       日落收网归来,烹鱼煮酒,几缕烟凝绿。才掩禅关僧课晚,敲彻木鱼声续。数点鱼灯,一龛佛火,遥映如星簇。渔歌梵呗,两股音韵相逐。
       张方:字义立。四川资州资阳人,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与魏了翁同年进士。历知嘉定府及邛州郡守,提点利、夔、成都刑狱兼四川制置使等职。有《亨泉遗稿》一百卷。
       南宋.陆游《西岩翠屏阁》诗句:“把酒孤亭半日留,西崖独擅鹤山秋。”描写的仍是《翠阁秋荫》景观
       至于对《琴台夜月》、《书台桂影》、《翠阁秋荫》、《崃岭朝云》、《䢺水寒雁》景观的描写,早就出现在唐宋元明时期的许多诗词中了,不过不是以“临邛八景”为题罢了。
       所以
       明.曹学铨《蜀中名胜记.卷十三》载:“《翠阁秋阴》景观,最迟明万历年间犹存。”
      《蜀中名胜记》: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福建福清人林茂之 摘《蜀中广记》中的名胜内容刻于南京,钟惺为之序。
分为《川西道》、《上川南道》、《下川南道》、《上川东道》、《遵义道》、《下川东道》、《川北道》七道。叙述四川各府、州、县沿革、山水胜迹,并征引前人诗文以为佐证。
       曹学铨:(1571~1646)字能始,号:石仓。今福建闽候人,明万历进士。曾在四川任右参政及按察使多年,多有惠政。当清兵攻下汀州后,自缢于故乡书斋殉明,遗诗中有“生前一管笔,死后一条绳”的名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9 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万石农耕》清.王價
       考释:凡丁
       熊轩履亩视田畴,万石如何尽废丘?
       三十八年谁问及,君侯今独泪交流。

       王價:临邛人,明.崇祯时副榜贡生;清.康熙四年时为邛州衙门吏目。
       分析:明崇祯末年的副榜贡生王价,此时应当年届六旬。
       吏目:掌案牍和管辖吏员,负责处理官府内部具体公事。为州县官的属员,其官署一般设于州县治所内,任满可升为都目。
       副榜:科举考试的一种附加榜示。于乡试(举人)、会试(贡生)正式录取名额之外,另取部分成绩尚可者列为副榜,参照举人录用。经殿试合格后为进士。始于元.至正八年(1348)中书省奏:“会试例取十八人外,再取副榜二十人。”明、清沿袭。

       诗题
       万石农耕:清.康熙四年(1665),明崇祯末年的副榜贡生王价,随清初第一任邛州知州—萧恒 以及 邛州州判 温廷橒等一干人,到向有“万石农耕”誉称的万石坝去丈量田亩,王價根据亲眼所见当时的农村、农业、农民等民生情况,写此《万石农耕》留记。
       萧恒:字君常,号月菴。陜西三原人。顺治辛卯(1651)解元,壬辰科(1652)进士,康熙四年(1665)知邛州,多惠政。
       温廷橒:字若华,河南人,选贡生。于康熙四年出任邛州州判,随署州篆右文重士,甫一载,风俗文章焕然改观。
       州判:《历史词典解释》:“官名。清朝地方各州之副职,无定员,从七品。与州同分掌督粮、捕盗、海防、水利诸事。”
       (以上人事见《四川通志.卷七》及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

       诗
       熊轩履亩视田畴,万石如何尽废丘: 清.康熙四年(1665),初到任的第一任邛州知州 萧恒,领队到万石坝丈量田亩,看到经过明末战乱后的粮食主产区—万石坝,土地抛荒,无人耕种。
       熊轩:有“伏熊形横轼”的车。汉代时为公和列侯的出行车,后用以代指地方官。
       履亩:实地观察,丈量田亩。
       出处《公羊传.宣公十五年》:“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何休注:“履践案行,择其善亩,谷最好者税取之。”
       清.黄宗羲《瘦庵徐君墓志铭》:“甲辰,诏下履亩,自万历七年以后,丈量久废,民间无知其法者。”
       田畴:田地;田野。
       废丘:荒废的土丘。

       三十八年谁问及,君侯今独泪交流: 张献忠剿四川时,邛崃是重灾区,到清.康熙四年,整整三十八年无人过问,此情此景,令初到邛州任知州的萧恒泪流滿面。
       君侯:秦、汉时指列侯,汉以后用为对达官贵人的敬。此处指知州萧恒。
       成书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的《直隶邛州志.赋役志》86p:“康熙二年清丈□□户,一百六十六户,丁,一百四十七丁,该征丁银康六十二两七厘八毫一丝六微一尘七纤……
       康熙六年,户,二十六戸;丁二丁。该征粮一斗二升六勺三抄二撮;丁银八钱八分九厘八丝二忽二微六尘七纤。”
       丁:指成年男子。
       按
       以上统计为历经明末长期战乱后,临邛地方民不聊生的真实写照,也为当时清统治者如何振兴四川经济提出决策依据。
       比如
       戴𢎞(音弘)烈:字山明,江南桐城人。顺治辛卯领乡荐,康熙八年任成都令,招流亡,给牛、种。民有疾痛,亲制药剂疗之,又亲督夫役修都江堰,以通水利民,至今咸称颂之
       荆元实:江南丹阳人进士,康熙二十六年任蒲江令,禁革浮徭,力行实政。
       〔摘引〕
《蒲江县漕陈氏族谱人物故事》相关情节

作者:凡丁

       清史稿载:“顺治六年(1649),户部都察院传谕各抚,转行道府州县有司,凡各地逃亡人员,不论原籍别籍,必广加招徕,编入甲保,俾之安心乐业。查本地无主荒田,州县官给以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
       顺治十四年(1657)四月,批准‘督垦荒地,应定《劝惩则例》’;
       康熙七年(1668)户部题本:‘四川任此荒,逃亡人员无策,舍招集流移之外,别无可为裕国之方’;
       康熙二十七年(1689)准议:‘四川荒地多,流寓之人情愿在川居住垦荒者,将地亩永给为业。’”
      《劝惩则例》推行“跑马插标圈地法”,即:垦荒者根据自身条件和能力,任意扬鞭策马,所到之处以插树枝、竹竿为标记,经县官验收给以印信执照后,便承认为各家地产。
       但是,条约规定所圈田地应在规定时期内尽数耕种,逾期未耕种的土地,则由政府罚没收回。
      《劝惩则例》还规定,以贷款形式为流民提供耕牛、农具、种子等,待秋后一律还贷。而原先有田地耕种的“有粮民户”,则每天夜晚要到县城协助衙门“巡更歇衙”。
       当其时
       县漕陈氏四世祖陈于庭,原本在陈家营地方有田产家业可守,但因清朝开国甫定,社会治安秩序混乱,夜晚实行宵禁。而县城只有县官一员和吏目一员,政府便规定:“凡有粮民户,俱要在县巡更歇衙。”
       面对陈家营离城三十余里“艰于应役”的困难,以及《劝惩则例》鼓励报垦荒地的优惠政策,陈于庭选择二者兼顾,迎着困难继续发展。
       当初为了能立脚社会,互相照应帮衬,陈于庭与从湖广迁徙来蒲江的移民张应举、张应宗、张应秀三兄弟 和 赵俸明义结金兰为异姓兄弟,三姓人商议:共同报垦蒲江城南的大片荒地。
       如今长秋山下的白腊湾尚遗有历史地名:老张扁。五星镇内有:新张匾、上张营和下张营;戴家河之北称陈扁;戴家河之南叫赵坝。
       见
       光明乡石燕村张扁《张林墓碑序》记:“我太祖公张公讳应秀,由湖广而徙居西蜀,后迁广定(宋代改称蒲江县)而卜宅蒲南白腊湾,其后裔繁衍难以枚举,因人记地,以地传人……”
       并见
       1、双水井《赵添祚墓碑记》载:“赵氏远祖系甘肃天水世袭贵胄后裔,迁徙湖广麻城籍,清初始祖赵俸明奉旨填川,插业蒲南代王井大宝寺(今白云乡窑埂村赵坝),(三代祖)赵天祚持小铜佛来蒲南赵坝(今鹤山镇双水井村)落户。”
       2、《宋氏家谱.蒲江支序》
       尝思人生于天地之间,孰无省籍分派、亦无宗支根源?夫我(入川)始祖之籍,宋氏曰官贞,号名文启,同缘(妻)李氏,乃江南苏州府昆山县清石桥大佛岩生长人氏,在于大明万历贰年(1574)入川,直至川南直隶邛州蒲江县南门外约有二十余里,古地名:黄沙坝。
       始祖来此安籍之后,今将有三百年之数,兴发十余代矣,未有传著之人,则不知各代各房名氏分枝之脉派,至今追远木本水源,默想考妣踪迹。
       我(支)始祖宋奇才系是:宋文启之元孙,宋之汉之曾孙,宋三奇之孙,宋经汪氏之子,不料舍其黄沙坝祖业。
       闻前代传言,(宋奇才)寓在铜鼓山陈门,入赘不知多年,因其处境不遂,又舍陈门外业,才于大清康熙二十七年(1689)十一月初一,报垦产业于李家沙坝,有《报垦陈词》为凭:
      《报垦陈词》
       具原诉:开垦民宋奇才为〈恳恩批照〉以便开垦事情。
       原祖籍黄沙坝人氏,先年入赘陈门陈仁春家为婿,承顶差役至今,不意岳丈田地岁遭坑陷(地质塌陷),每岁耕种不足糊口,欲回祖籍亦同荒芜难耕,今有一荡地方—李家坎有荒芜田地一份,有本荡(邓姓)民议:“蚁(搬)至彼可以开垦耕输纳差应约。”俟(待)成熟之日报亩入册,照例应差,子孙沾恩。
       上诉
       批:
       宋奇才所垦之田仰乡约,与本荡 老成之民秉公看明果否荒芜,具实回报以凭开垦应差,又更地名曰:宋沙坝。乃于二十日与邓姓合同为凭。
       立约人:邓朝禄
       系本县粮民,因李家坝与祖籍田地连界,荒芜多年,今有宋奇才至此开耕,不论界址,因此(县)太爷台前蒙批,乡老地邻公同踏明:田地上至邓家屋基为界,下至水碾为界,碾坎湾田虽系邓姓暂耕之田,仍交宋姓耕管,后立碾之日方才交还,除此以外别无混杂。
       至于宋姓山场,邓姓永不得侵占,各照地界,不得争兢混乱。
       出约人:邓朝禄
       乡约:尹尚义
       经明仪行,毋得两生异论。
       地邻:李华、仲启伸、万仁杰、邓之臣
       批:照
       大清康熙二十七年(1689)十一月初一日
      【按】
       当时蒲江县令是:荆元实
       查《四川通志.卷七》:“荆元实:江南丹阳人进士,康熙二十六年任蒲江令,禁革浮徭,力行实政。循吏。”
       循吏:清官。
       又
     “梁永祚:字尧山康熙三十九年任蒲江令,是时岁屡俭,民多四散永祚,按籍招徕,计口授食,且给以牛种、履亩,劝耕复业者衆。循吏。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0 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万石农耕》清.朱孚佑
       考释:凡丁
       僻壤讹传万石田,闲看林莽亦怆然。
       君平若有麻桑宅,何必蓉城卖卜钱。

       朱孚佑:邛州人,副榜贡生。即 贡入国子监的生员,视同举人。
       清.康熙《邛州志》134p:“朱孚佑,康熙十一年(1672)壬子科副榜。”

       诗题
       万石农耕:在拱辰乡瓦山村,地名:万石坝。即汉代隐士严君平故里。此处太平时期的农耕景象叫“万石农耕”,为古临邛八景之一。而“万石坝”地名的出现,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以前。
       清.康熙《邛州志.古迹》42p:“万石农耕,在州治东七里,有平田一原,邛人生长山中,见平坦数亩,遂称万石,犹之  蚁行潦,路旁积水,惊见以为海也。”
       意为:一向生长在山中的邛人,见到一片平坦的土地上种满了庄稼,可产粮食万石,觉得很惊讶,好像蚂蚁看到路边一大滩水后,认为到了海边一样,为一种形象的比喻。
       数亩:田亩多得不可数。
       历史背景
       秦并巴蜀后,并未将古蜀王蚕丛的后裔们赶尽杀绝,而是在蚕丛的老根据地—距今4600年以前的今大邑县高山镇的古蜀国附近的山区划给一块地盘,即:邛都国。
       邛都国的城,在今蒲江县西来镇东南,历史地名:古城山。古城山下的南河古称:邛江和邛水。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山川》39p:“古城山,州治南七里。”即土地坡以东至蒲江城以西的山。明代称:五棉山。今称:五面山。
       清.嘉庆《直隶邛州志.山川》312p:“古城庵,在州东六十里(回龙镇内),明.天启七年,邑人傅儒林舍宅为庵。”
       清.嘉庆《邛州志.古迹》113p:“《元和志》梁益州刺史萧范于蒲水口立栅为城,以备生獠,名为:蒲口顿。武陵王于蒲口顿改置邛州,南接邛崃山,因以为名。后魏置依政县……”
       生獠:南朝人对未入州城定居的,来自东方的夷人的蔑称。
       夷人:《现代汉语词典》释义:“夷,我国古代称东方的民族。”1956年,毛泽东改夷族为:彝族。
      《尚书.禹贡》:“邛为古蜀国,禹贡梁州之域。商并梁(州)于雍(州),周职方(周代掌管地图与四方的职官)以梁入雍,其地为蜀国。慎靓王五年(前315),秦惠文王置蜀郡,地属之。”
       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时,将先秦时期所筑“张若城”更名为:临邛城。县曰:临邛县。
       汉武帝元鼎六年,将邛都国迁至今西昌后降为:邛都县。属趆巂(今写作:越西)郡。
      《汉志》:“越巂郡,武帝元鼎六年开,属益州。应劭曰:‘故邛都国也。有巂水。言越以此水障,休盛也。’”
       蒲江文博《临溪县城遗址》宣传:
     “临溪县城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西来镇白马村12组。南北朝时期西魏恭帝二年(555年)置临溪县。唐天宝末(756年)在此置“行嶲州”,大历四年(769年)正式设置嶲州,将邛州临溪、蒲江两县划属嶲州41年。
       贞元十三年(797年)唐军收复嶲州,嶲州迁回凉山州西昌市。太和三年(829年)南诏军队攻占嶲州,太和四年(830年)嶲州再度迁此,仍‘以蒲江、临溪隶嶲州’。太和六年(832)始移嶲州 于台登城(凉山州喜德县泸沽镇)。”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九月,由中华书局出版的《金文编》447p所收载青铜器铭文:邛君壶、邛江吊姬簋、邛季戈、孙吊师父壶、“蜀”字班簋,以及 2016年9月,蒲江县发现战国晚期高等级大型船棺墓葬群 和 11枚刻有 “巴蜀图语”的印章,皆能补证上述历史。
       (参见清.马维翰《登使院阁感怀用杜工部秋兴八首韵.之六》考释)

      
       僻壤讹传万石田,闲看林莽亦怆然: 在临邛城东偏僻的地方,有一处广有盛名的:万石坝。但是,经过明末数十年的战乱后,朱孚佑跑去一看,这里的景象却令他悲怆而大失所望。
       因为清.康熙二年(1663)清理在册(流民除外)的临邛县人口 和 尚在耕种的田地时,只有“一百六十六户,丁(成年男子),一百四十七丁;康熙六年,户,二十六戸;丁二丁。”
       见康熙三十四年(1695)的《直隶邛州志.赋役志》86p
       (详见上篇:清.王價《万石农耕》考释)
       僻壤:偏僻的地方。
       讹传:与事实不相符的传言。
       万石:石为量词,读音:担。汉代一石即1斛=20000毫升,可盛装粮食约27斤。万石约为27万斤,按古代水稻亩产300斤计算,约有千亩,应当不是夸张和讹传。
       怆然:悲伤的样子。

       君平若有麻桑宅,何必蓉城卖卜钱: 虽然江西籍的严君平隐居在临邛万石坝地方,但他在成都、彭县、广汉等地以卜筮为业,所以严君平不需要从事农业而购置田产。
       但是
       严君平墓在万石坝,(墓葬区现划属桑园镇)严君平的后代们一直在万石坝从事农业生产,子孙繁衍到明末,于战乱时离乡背井,战乱后有一支严氏后裔回到万石坝,他们的族谱排行,自严君平起为:“君宾银大友,文俊光永肇……” 现有君平后裔约30户150人,在“家”字排行中,一位叫严家意的为释者初中同学,现是金桂社区工作人员。
       麻桑宅:农家房舍。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卖卜钱:以卜筮为生。
       清.康熙《邛州志.古迹》41p:“万石坝 州东十五里,即庄君平故里。”
       清.嘉庆《邛州志.古迹》119p:“万石农耕,州东十五里万石坝,严君平故里也。”
       同《志》114p:“严君平故里,州东十五里。〈名胜志〉君平故里在万石坝,按 君平本庄姓,因避讳改姓严,有座右铭并宋祈〈庄尊画像赞〉,俱详艺文志。”
       民国《邛崃县志.文学志》:“严尊,本庄氏,避讳汉明帝名庄,因改庄君平为严君平。曰严,字君平。万石坝人,精于易数,卖卜成都,百钱闭肆,下帘而读《周易》,著《老子》,博览无不通。又依庄周(即庄子)之旨,著书十余万言,目录见于旧志者,有《周易骨髓》一卷,《道德旨规论》六卷。按汉书《地理志》称:‘严尊文章冠天下。’其著述当不只止,盖佚失。”
       1993版《邛崃县志》873p:“邛崃拱辰乡瓦山村万石坝,为西汉严君平故里。其墓地至今尚存。”
       (详见《严君平部分》考释)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1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万石农耕》清.张敏
       考释:凡丁
       群山环抱万丘田,绿树烟村别一天。如饷壶浆蓬鬓乱,农疑雨色草应偏。
       有年更庆无苛政,得酒相招不索钱。筇竹各扶衰老醉,龙钟分手石桥边。

       张敏:清同治内江贡生。

       考释内容见:〔生活资讯〕《万石坝和邛都国的高山古城遗址》文
       该文链接地址:https://bbs.mala.cn/thread-16556714-1-1.html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2 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万石农耕》清.熊维芳
       考释:凡丁
       春郊过雨有云封,万石田家早务农。宅住崃山人力聚,渠通䢺岸水光冲。
       十千岁取仓箱纳、亿秭年丰酒醴供。为服先畴都足食,太平世界乐熙雍。

       熊维芳:(1796~约1874)字春浦,今邛崃市平乐镇人。道光年间推为岁贡,清.同治元年(1862)举孝廉方正,同治七年(1867)《雨话堂诗集》刊行存世,《万石农耕》诗收载其中。

       诗题
       万石农耕:景象出现在李冰任蜀郡太守(公元前256~公元前251)之后。
       李冰为发展蜀地农业,除治理都江堰外,还通正了当时临邛县的文井江(在今崇州)、火井江、白木江、邛江(今称南河),䢺江、斜江,还在䢺江上开凿东河等,一系列水利工程。
       民国《邛崃县志.疆土志》42p:“秦始皇置临邛县时,县治即秦时蜀守张若(所筑)临邛城故地也。当时郡县未定,临邛疆土奄有(全部占有)今:崇(州)、新(津)、灌(今都江堰市古称灌口)及大邑之地。”
       万石坝与大邑高山镇连界,由于地势平坦,非常适合耕种水稻,为“万石田家早务农”的富庶之地。
       民国《邛崃县志》51p:“城东北高山镇,大邑、邛崃分属。”
       2015年,高山乡赵庵子的“古城埂”,以“高山古城遗址”立项进行考古,“通过采集高山古城遗址大量土样标本进行浮选,考古人员初步鉴定为水稻、粟、黍等植物种属,并确定当时高山古城遗址的先民,主要食用水稻和粟(小米)。”
       《高山古城遗址俯瞰》(网络图片)
        
1700608846380.jpg


      
       春郊过雨有云封,万石田家早务农。宅住崃山人力聚,渠通䢺岸水光冲: 每当正月立春、雨水节过后,万石坝地方的农家开始忙活起来。这儿人口聚集,渠水流过万石坝的一段,今称:周河扁(土旁 下同)。但见流水欢腾,波光嶙峋。
       清.佚名作者《竹枝词.万石坝》诗
       昼出挑土夜抛纱,万石农耕各当家。儿童不知耕与织,扫地浇水忙泼瓜。
       1973年“大战红五月”期间,释者参加邛崃县商业局组织的“支农工作队”,亲自经历过万石坝的抢收抢种场面。地方即:万石坝的周河扁。当时为:拱辰公社六大队二中队。
       宅聚崃山:万石坝周边被浅浅的山包环绕,因来自东方的邛人在今称的高山镇地方建立邛都国,这些山统属邛来山—清代写作:邛崃山。简称:崃山。
       古人将山之北称为:山阴;山之南称为:山阳。故土地坡以南为邛崃山之阳;高山镇为邛崃山之阴。符合古人坐北朝南选址造城,“南面称王”的营造法则。
       1993版《邛崃县志》871p:“南君平乡属平坝地区,海拔最高528米,最低500米。主产水稻、小麦等。”
       渠通䢺岸:清代时,䢺江上共有六道堰。其中第六堰 即凿于西汉时的司马堰。灌溉万石坝田畴后经五板桥合东河,再入南河。其中万石坝一段,清代称为:周河扁。
       水光冲:堰水咕咕流过万石坝时闪现的波光。

       十千岁取仓箱纳,亿秭年丰酒醴供。为服先畴都足食,太平世界乐熙雍: 因为粮食丰富,家家户户都各自酿酒。由于先人遗留下来的田地所出能丰衣足食,故而社会秩序安定祥和。
       十千:即万石。
       石(音担):量词。秦汉时期生产力低下,一石相当于今制27斤。明代及以前,粮食重量二百五十市斤为一石;清代时每石约三百三十斤;现代以公斤或者吨计算粮食亩产量。建国前水稻亩产约四、五百斤;改革开放前约五、六百斤;如今千斤以上。
       再加上小春作物的小麦亩产约四百斤,按1985年统计,万石坝共有耕地8301亩。万石坝年产粮食可达400万公斤。
       岁取:指每年稻谷和小麦的收成。
       仓箱:仓房、木柜等。
       亿秭:秭,古代指十万亿。亿秭,形容多。
       酒醴:白酒或醪酒。
       服:从事、致力、担任。
       先畴:先人遗留下来的田地。
       熙雍:和乐貌。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3 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河渔唱》清.戚延裔
       考释:凡丁
       江干缓步伴鸥行,一线风牵欸乃声。地以鸟林为故迹,庵因渔唱得其名。
       海中钓客纶非线,渭北蓑翁饵是璜。寄语孔张林逋辈,莫将烟水没高明。

       戚延裔:字伯贲,山东黄县人,附监生,历任浙江杭州严州县、建德县和广东雷州海康县知县。康熙三十年(1691)任邛州知州时重建鹤山书院;康熙三十四年(1695)修撰清.康熙《直隶邛州志》;康熙三十五年(1696)重修瓮亭、疏浚池塘并种莲池中,周植桃柳,之后更名为:大公亭;康熙三十五年(1696)重修“喻坎”处的邛州文昌宫等。
       附监生:经考试附国子监生员。

       诗题
       南河渔唱:古临邛八景之一的《南河渔唱》景观,与南河坎的“渔唱庵”是两回事。是先有北宋时期命名的《南河渔唱》景观,才有明末“平乐坝金钵寺”胡姓和尚将位于南河边“鸟林”地方的祖宅舍出建的庵庙,当初并没有庵名,到清.康熙元年(1662),邛州知州祖泽潜到此游览时,因“闻听南河渔歌乐甚,遂以‘渔唱’为庵名”的。
       但是
      《南河渔唱》的景象,可追溯到古蜀国第三代王—鱼凫时期(距今4300~5000年)。此时期的古蜀人,还以渔猎为主。而稍晚的高山镇古邛都国人(距今4600年以降),虽然已主食稻米和小米,但仍以捕鱼为副业。
       此期间的古蜀人以鱼鹰捕鱼为图腾,出现在各种青铜器及权杖上。比如三星堆出土的权杖,其上下段各一组两背相对的鱼鹰与鱼,在鸟的颈部和鱼的头部叠压着一支“箭状”物。
       《三星堆出土的黄金权杖复原图》(网络图片)
        
1700692397110.jpg
       《鱼鹰》(网络图片)
        
1700667943780.jpg
       按
       鱼凫王的国都在今温江永宁镇魚凫村。古名:鱼凫城。俗称:古城埂。距今4300~5000年。经国务院批准,该遗址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扬雄《蜀王本纪》:“蜀王之先,名 蚕丛、伯灌、鱼鳧、蒲泽、开明。”
       又
       邛崃南河(古称邛江)集三江之水而水势平缓,河床及岸边的岩石、鹅卵石,形成大大小小的石窟。河中水草、饵料丰富,千百年来,数十种鱼类和水生动物在这里生息繁衍。河中从前盛产娃娃鱼、黄辣丁、鳜鱼、鲤鱼、鲢鱼、鲫鱼、青波、土凤、鳖、乌龟、青鳝、小虾、蚌壳……
       南河坎一段的河中心由河水冲积形成的沙洲,恰是渔民们极好的天然良港,自然而然使南河成为一处渔业基地,也同时形成颇为驰名的“南河渔唱”景观。
       白天,河面上总有数十条宽约二尺、长达丈余、形如柳叶、仅容一人的渔船在河面穿梭般往来,渔人们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将篙杆在水中轻轻一点,船儿便像离弦之箭,掠过水面轻快无声。
       船舷两侧站着五、六至十余只黑羽如漆、长喙似鹰、眼疾胜鹞、脚蹼像鸭、大小若鸡的鱼鹰。但见它们纷纷潜入水底,直到它们的铁喙,又狠又准地啄住鱼儿后才肯浮出水面,有时会有几只鱼鹰,共同将一条大鱼抬出水面……
       南宋.嘉定十年(1217),“临邛郡守”张方作《调酹江月》词,早就描述《南河渔唱》景观。
       其词曰:
       临邛南去,拂云影猗猗,万竿修竹。竹里招提幽径渺,门枕清沙江曲,隔岸疏林,远滩荒荻,掩映渔家屋。轻船个个,中流往来何速;
       日落收网归来,烹鱼煮酒,几缕烟凝绿。才掩禅关僧课晚,敲彻木鱼声续。数点鱼灯,一龛佛火,遥映如星簇。渔歌梵呗,两股音韵相逐。

       张方:字义立。四川资州资阳人,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与魏了翁同年进士,嘉定中知邛州。嘉定十年题《竹溪》二字于小柏树沟内岩壁,有《亨泉遗稿》一百卷。

       诗
       江干缓步伴鸥行,一线风牵欸乃声。地以鸟林为故迹,庵因渔唱得其名: 康熙三十年(1691),戚延裔沿着风景绝佳的南河岸,伴随着鸥鷺缓慢行走。河风忽然传来渔歌之声,原来这儿有一片鸟林,林中有一座庙,走近一看,有植敏槐 题写的《渔唱庵》庙匾;庵内墙壁上还书写有南宋时临邛郡守—张方的《调酹江月》词。落款为:举人植敏怀书。
       植敏怀:字樨青,邛州人。顺治八年辛卯科(1651)举人。兵燹后,南蜀《礼记》一书只字无存,槐手辑《礼记存要》一部,邛之复传《礼记》始此。筑室白鹤山南,教授生徒二十余年,讲论不倦。邛属成名之士多出其门,号为:鹤山先生。
       (见清.康熙《直隶邛州志》151p)
       渔唱庵:始建于清.康熙壬子(1672)年。在今“川南第一桥碑”以东。当时,邛州知州祖泽潜到此游览,闻听南河渔歌乐甚,遂以“渔唱”为庵名。
       1950年,渔唱庵改作城关粮站的一处仓库,当土匪叛乱时发生哄抢粮食进行过一场激战;1957年改建为火柴厂;1962年工业调整后,成为国营邛崍酒厂的酒麯生产车间,现拆毁。
       祖泽潜:字永杰。镶黄旗人,康熙元年(1662)始任邛州知州。
       清.嘉庆《邛州志.祠寺》289p:“渔唱庵,州人胡海舟故宅也,因献贼之乱,其孙入金钵寺为僧,号振祥。贼平后以宅为庵。康熙壬子(1672),知州祖永杰暇游至此,闻渔歌之声,因以‘渔唱’名庵。其地雅,多松竹。知州张纯有联:晓来鸟语,碧竹森森绕上院;晚去渔歌,苍松劲劲砥中流。”
       张纯:正黄旗监生,康熙五十五年(1716)任邛州知州。
       江干:即江边、江岸。
       欸乃(音 矮乃)声:船桨、船篙击水之声和渔歌声。
       宋.陆游《南定楼遇急雨》诗句:“人语朱离逢峒獠,棹歌欸乃下吴舟。”
       鸟林:渔唱庵的老地名。
       故迹:明末,平乐坝金钵寺姓胡和尚法名:振祥。将位于南河边“鸟林”地方的祖宅舍出建为庵庙。
       2009版《平乐镇志》623-624p:“金钵寺,始建于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明末清初,曾有胡姓僧人入寺为僧,法号:振祥。乱平后,改州南两里的家宅作渔唱庵。”

       海中钓客纶非线,渭北蓑翁饵是璜。寄语孔张林逋辈,莫将烟水没高明: 张三丰自称大元遗老,明代隐仙。而商末的姜子牙“渭水钓鱼”目的,是为了引起周文王重视而建功立业。希望儒、释、道家和隐士们不要寄情于山水,埋没了个人的才干。
       海中钓客:指天师道始祖—汉.张道陵后裔张三丰,自言能轻松地从海中钓到龙生九子中的大鳌。
       张三丰:名通,字君实。不知何许人。元世祖中统年间(1260~1264)曾官至中山博陵令。入明后自称“大元遗老”,为武当山道士,世称“隐仙”,行踪莫测。历代皇帝敕封其“忠孝神仙”等若干名号。
       纶非线:古代的官帽用青丝带做成,俗称乌纱帽。传说张三丰所戴头冠是用铁线编的,表示高人隐居不愿为官。
       元.张三丰《题临邛元天观》诗:
       等闲钓罢海中鳌,一笑归来祖晋陶。花吐碧桃春正好,笋抽翠竹叶还高。
       心怀凤阙龙鳞会,身寓龟城马脚劳。何必终南论捷径,宦情于我似鸿毛。
       渭北蓑翁:典故。姜子牙(名尚)渭水钓鱼遇周文王而建功立业。《武王伐纣平话》卷下:“姜尚因命守时,立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
       璜:商周时期的礼器。《周礼》:“以玄璜礼北方”。亦是佩戴于胸颈部的装饰品,象征身份地位。
       孔张林逋辈: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 和 以张姓为代表的道家(相传玉皇大帝姓张),以及以林逋为代表的隐士们。
       林逋:(968─1028)字君复,今浙江杭州人。少孤力学,恬淡好古。后归隐杭州西湖孤山,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只与西湖诸寺高僧往还。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烟水:雾霭迷蒙的水面。
       没:淹没。
       高明:高尚明智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4 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河渔唱》清.熊维芳
       考释:凡丁
       西河舟楫转南河,庵结渔家晚唱多。谱去都成流水调,闻来不是采樵歌。
       数声笛韵弄风月,几点灯摇照笠蓑。知有金龟能钓得,一竿肯信老烟波。

       熊维芳:见前注

       西河舟楫转南河,庵结渔家晚唱多。谱去都成流水调,闻来不是采樵歌: 䢺江上的舟船来往频繁,到晚来,渔唱庵一带处处渔家晚唱,如同古琴曲里的《流水调》一般。
       西河:广义指䢺江,相对于东河与南河;狭义指桑园至黄坝大桥处的一段䢺江,在石灰包处汇合南河。
       南河:火井江和白木江在齐口汇聚后古称:邛江。今称南河。至彭山江口后,下称:岷江。总的来说,南河是岷江最大支流,下入长江。
       史载
       蜀郡太守李冰,在主持修建都江堰的同时,还通正了今崇州的文井江,邛崃的白沫江、火井江和南河水道,并凿烧开乐山乌尤、凌云二山,以及宜宾境内的岷江大滩礁岩……目的是顺江而下,一举吞并楚国。
       民国《邛崃县志》87-88p载:“今查,夹门关两山夹岸如门,一水中流,涯开小径,甚险,然则夹门关者,非限峦隔夷之关,乃李冰导沫泄蒙之口也。”
       又曰
     “邛笮导沫泄蒙,始于秦蜀守李冰。凡地志所称天台、相台、马崖、孤石、七盘、罗绳诸山,皆是蒙山脉络。”
       导沫泄蒙:导通白沫江、火井江,以泄蒙山之水。
       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秦惠文王更元七年(前318)意欲伐楚时,“司马错力主蜀有杰、纣之乱,其国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供兵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
       四川人为感念李冰治水的功绩,许多地方皆有川王庙或川主庙、川王宮。过去的邛崃城乡,也多处建有川主庙 或者 川王庙、川王宮祭祀李冰。牟礼镇还有一座清代复建的“堰主庙”。此外,十方堂之金牛庵、回澜塔第四层也供奉李冰。
       东河:桑园黑虎滩处的“王沱”为古代人工开挖的东河入水口。经拱辰、东安、前进、于固驿灌溪堰处合南河。
       古人开凿东河的目的有三:一是分流,因古代的䢺江流量很大;二是灌溉今称拱辰、东安、前进、宝林、固驿的一片田畴;三是作为水道,运输大邑天宮庙的煤炭、铁矿、木材等土产。故而上世纪七十年代,东河故道上曾出土木船、篙杆、桨等物。
       同理,西河亦用于通行舟船,但是主要用于载客。
       举例
       唐.唐逑《发邛州寄友人》诗
       茫茫驱一马,自叹又何之。出郭见山处,待船逢雨时
       晓鸡鸣野店,寒叶堕秋枝。寂寞前程去,闲吟欲共谁。
       按:诗中的“出郭”指公孙述城北门,此处因有行船的码头,故而“待船逢雨时”。
      《晓发》
       旅馆候天曙,整车驱远程。几处晓钟断,半桥残月明。
       沙上鸟犹在,渡头人未行。去去古时道,马嘶三两声。
       诗中的旅馆,位置在历史地名“戴店子”处,因为此处方能同时看到半桥、残月、沙上鸟、渡头人景象,而且能听见喻坎古道上的马嘶声。
       宋.陆游“临邛十日游”《自山中泛舟归郡城》诗句
       我呼小艇浮南津,落日乱山衔半轮。
       背船双鹭低掠水,下滩峭风冷逼人。
       宋.范镇《䢺江》诗
       䣢罂古渡水西头,东面一亭无限幽。
       火井江潮盘附郭,浮屠天际表吾州。
       䣢:邛崃方言音“䢺”,即䢺江。
       䣢罂古渡:约在省汽车65队以北的“戴店子”地方。
       按
       唐、宋时期的临邛郡城,为西汉公孙述所筑的“公孙述城”,位置在今啤酒厂以北。所以,熊维芳说:“西河舟楫转南河。”
       庵结渔家:指“川南第一桥碑”以东的渔唱庵。康熙元年(1662),邛州知州祖泽潜到此游览时,因“闻听南河渔歌乐甚,遂以‘渔唱’为庵名。”
       (参见清.戚延裔《南河渔唱》考释)
       渔家晚唱:南河流至石灰包处接纳䢺江来水,再纳蒲江河及大邑斜江,至新津县武阳镇入岷江,全长135公里统称:南河。
       建国后成立的“邛崃渔业生产合作社”和“邛崃木船社”,其办公地址选在南河坎的紫云宮(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建为玻璃厂)内,其中捕鱼作业范围上至白木江、火井江,下至斜江河、蒲江河,乃至新津、彭山、乐山等地江河,而木船社的业务则远达重庆港口。
       上述河道—特别是南河主干,渔业资源十分丰富,为古代的天然渔场,所发生的捕鱼场景,广义地说都叫“南河渔唱”。
       而南桥以西河心的沙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长近千米,沙洲上的云雀不时地一飞冲天,像直升飞机一般停在半空高亢地鸣唱,正引得路人仰头观望时,忽然又垂直降落地面没入草丛。
       云雀:百灵科 鸟类,著名鸣禽,鸣唱可以持续10-15分钟。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因其飞翔似直入云霄,故名。巢建在开阔地面,多以杂草种籽和昆虫为食,一般可活7年,现已列入保护范围。
       《云雀》(网络图片)
        
1700783384586.jpg
       上述景观,消失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当时,生产队将沙洲承包与个人,作为采沙场挖取砂石,叫停后残存今之所见。
       此前每当傍晚,沿河上下几十里远近的渔船,纷纷朝那座长满芳草的沙洲驶来,将小岛围得密密匝匝,鱼鹰一群又一堆地散布在渔民们各自搭盖的窝棚附近,轮番扑打着翅膀,叽咕之声,此起彼落,妇女忙着修补渔网或生火煮饭,男人们则忙着跟鱼贩子讨价还价,兴趣来时吹起竹笛。
       以上即上世纪以前,邛崃南河坎的《渔舟晚唱》景象。
       流水调:取材于渔人作业之时,船篙和浆入水所发出的欸乃声,以及为驱逐鱼群入网敲击船舷发出持续不断的声音,被古代的琴曲家谱为《渔歌》即:流水调。
       流水调:又名《渔歌》、《山水绿》、《欸乃歌》,收录于《杏庄太音补遗》、《西麓堂琴统》等四十余部曲谱中。其音韵优雅清越,每一句韵尾与下一句的起句间不断,如流水一般持续不绝,明显不同于樵歌。
       采樵歌:指南宋末年,由毛敏仲作的《樵歌》琴曲。

       数声笛韵弄风月,几点灯摇照笠蓑。知有金龟能钓得,一竿肯信老烟波: 到晚来,江上清风朗月,在几点渔火映照下,孤舟蓑笠翁吹响竹笛,其高兴的心情,表达此刻钓到了金龟。
       笠蓑:渔夫披戴的斗笠和蓑衣。
       金龟:金黄色的龟。学名:中华龟。杂食性,种群诸多,以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生长的为正宗,南河有产。
       烟波: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5 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䢺水寒雁》清.熊维芳
       考释:凡丁
       好将雁字写秋寒,水问源头䢺坝宽。几阵冲开红蓼草,一书催出白萍滩。
       喜随鸥渚寻沙卧,漫说鸿泥踏雪难。待到天达高渐远,暖风吹上紫云端。

       熊维芳:(1862~1874)平乐人。是唯一将《临邛八景》分别歌吟完全的诗人,并收载入《雨化堂诗集》中。
       熊维芳除“举孝廉方正,赐六品(知州级别)章服”外,他的另一个身份是“邛南恩剌史”,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曾在平乐大碑山杨湾的杨姓墓碑留下:“邛南恩刺史熊维芳拜题”字样。
       邛南恩刺史:推恩刺史。其“推恩制”始于汉武帝的“推恩令”,子孙世代传袭,当时目的是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北魏末年实行的“推恩刺史”为世袭刺史的官职制度。曾经封元天穆为世袭并州刺史,高欢为世袭定州刺史等,但因政局变动,实际上其子孙都未能继任刺史。熊维芳的“邛南恩剌史”亦无后人继任。
       熊维芳《雨化堂诗集》供图:熊仕文
      
1700868441041.jpg 1700868500846.jpg

       诗题
       䢺水寒雁:又名雁荡平沙。为亘古即有的自然景观,因为临邛位处南来北往的大雁迁徙之其中一条固定路线上。
       䢺:通䣢,水名。方言音:出。邛崃桑园以下的䢺水下游俗称:西河。
       䢺水:大邑县《䢺江镇志》引〈平云风.䢺水〉:“发源于邑西,上流有二,一名长河,由燕子岩、双柏岩起水,下流至九层岩,总汇大飞水、小飞水两处瀑布;一由打索厂起,名大河,俗称:飞水涧。至天车坡与小河子汇合至双河场(又名两河口),与长河合流,下又汇大、小龙溪,扬、李、黎沟诸水,至隆兴场(即䢺坝)遂名:䢺河。虎辟泉来汇,再十五里为三坝河,至清源市(今称新场)分为头、二、三、四、五堰等河灌溉邑西南田亩,下流或入斜江,或入临邛之南河,而总汇于岷江。”

       诗
       好将雁字写秋寒,水问源头䢺坝宽。几阵冲开红蓼草,一书催出白萍滩: 秋天一到,守信的大雁纷纷冲向䢺江下游的西河—长满一片蓼草和白萍的河滩。
       雁字:古人认为雁有五德即:雁群中老弱者会受到照顾,谓之仁;雌雄终身相守,谓之义;雁群飞行有领头之雁,并呈一字或人字排行,谓之礼;雁机警能躲过天敌,谓之智;大雁南来北往的迁徙路线和季节固定,谓之信。所以,《䢺水寒雁》景观受到邛崃文人歌咏。
       水问源头:《䢺水寒雁》景观水源来自䢺坝。
       䢺坝:指䢺坝河。在现今大邑县,古属临邛县。为古䢺国都城,秦始皇时期归顺于秦,自废为镇。清.乾隆时名:隆兴场。1918年设:䢺江镇。
       《䢺江乡志.建置沿革》拍摄:陈善兵
        
1700868788934.jpg
       同《志》又曰:
       天宫庙镇,在四川省大邑县西部。面积79平方千米。人口1.1万。镇人民政府驻天宫庙,人口800。
       1950年为邛崃光明乡,1958年与三坝乡合并为光明公社。
       1958年5月,邛崃发动工业“大跃进”,县成立“大跃进办公室”。确定天宫庙、新民、高何为炼铁基地。并在天宫庙 建立矿区指挥部,动工修公路,建高炉。9 月,从全县 34 个乡(镇)抽调 3 万多农民上山办钢铁。
       1965年2月19日,邛崃县安顺、三坝两个公社划归大邑县管辖。两社面积共112.2 平万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681亩;人口 6873 人。
       1965年3月5至13日,政协大邑县第二届委员会第五次(扩大)会议举行。
       同年3月8日,省人民委员会通知将邛崃县的安顺、三坝两个公社划归大邑县。
       红蓼草: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结瘦果,分数种。别名红草、狗尾巴花……多生水边,高1-2米,现作为池塘河道水质绿化景观植物。
《红寥》网络图片
       1700868960053.jpg
       古代的西河,河滩上长滿红色的蓼草,水中长满水草,是南迁大雁的乐园,形成《䢺水寒雁》自然景观。
       一书催出白萍滩:守信不误的大雁,纷纷准时飞到头一年的越冬场所—长满白苹的西河滩地。
       一书:书信。特指“雁寄锦书”成语。出自汉书《苏武传》:“苏武出使匈奴十九年不得归,后来汉匈通好,但匈奴却诡称苏武已死。汉使至匈奴,探知苏武牧羊于北海,于是往见单于,称天子射猎长安上林苑,得一雁,足系帛书,言武在某一泽中。单于闻言,惊视左右,向汉使谢罪。”
       正是聪明的汉使,利用大雁有固定季节、固定迁徙路线的特“信”,使于北海牧羊十九年的苏武归汉。
       白萍滩:长满白萍的河滩。
       白萍:《说文解字》:“苹也,水艸也。”
       苹:《尔雅.释草》:“苹,藾萧。”《注》“今藾蒿也。”《诗.小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笺》:“藾萧也,叶青白色,茎似箸而轻肥,始生香可生食,又可蒸食。”
       《大雁》(网络图片)
        
1700869146027.jpg

       喜随鸥渚寻沙卧,漫说鸿泥踏雪难。待到天达高渐远,暖风吹上紫云端: 大雁与鸥鸟在水中的小岛上栖息,由于邛崃地区冬无严寒,即便下雪,也很快消融,就别指望它们在地上留下雪泥鸿爪了。每当开春后,大雁又随着暖风飞到数千公里以外的北方。故曰:“䢺水寒雁”。
       鸥渚:同时生活多种鸥鸟的水中小块陆地。
       漫说:不要说。
       鸿泥踏雪:成语“雪泥鸿爪”比喻遗留下来的痕迹。
       天达:从天空到达。
       紫云端:紫云:紫色的云气,借喻春天。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6 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易洞秋风》清.熊维芳
       考释:凡丁
       飒飒风声占上头,洞中点易景清幽。象观随巽重申命,门锁乾坤两扇秋。
       蹑窟探幽天理妙,傲寒耐冷月光流。藏深直把爻辞饮,满腹生凉快此游。

       熊维芳:见前注

       诗题
       易洞秋风:其中的“易洞”,即胡安先生点校《周易》的洞窟。此处秋高气爽时的景色称为:“易洞秋风”。历代文人吟咏最多,但都不以《易洞秋风》为题。
       胡安:西汉临邛人,易学家。于白鹤山西岩开凿洞窟,潜心研究周易,并在旁边的石厂内授徒,司马相如是其学生之一。后人根据宋人“胡安得道升仙”的传说,将“点易洞”说成“仙人洞”。
释者2013年现场考查加随访归纳

被访人:彭沟 彭运钦 白鹤街 叶占文 琴台森林大酒店仓库保安

       “点易洞”内空间高约2.4米,有石门、石床、壁橱等生活设施。窟内原有面积约80平方米,1952年兴修邛高公路(今称:邛芦公路)时炸毁临河边部分,当时为了排除洞内阴湿有害气体,先将靠近山岩的石门砸毁。截止本世纪初,又因多次拓宽路基挖去部分洞窟,现残存洞窟面积约40平方米。
       点易洞前的河边原有一峰巨大的石笋,古诗中称为“枯岩”,常栖息白鹳等水禽,当地人称为“老鴰石”。上有胡安先生为收集露水研磨朱砂批注周《易》而建的露台,明.天启进士——夹关人杨伸于“枯岩”上书《滴露研硃》四字刻石,历代皆有名人吟咏。
       1949年,中学刚毕业的张平轼老师(已故)曾亲眼所见。
       1952年,始修邛高公路时,石笋首先被炸毁。
       好在胡安先生授徒的“石厂”幸存,现被“琴台森林酒店”作为汽车库使用!
       《点易泂和滴露研硃石笋》见清.嘉庆邛州志40p
      
1700886931997.jpg
       历代记载如下
       晋.陈寿《益都耆旧传》载:“胡安:临邛人,聚徒白鹤山,明《易》、洞达天文、历象、阴阳之术。”
       宋.郭印诗句:“秀巘修屏立,枯岩半屋悬。”
       宋.魏了翁《白鹤山营造记》:“……远有胡安先生授《易》之洞。”
       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引宋《方舆胜览》:“白鹤山在邛州城西八里……司马相如从胡安先生受《易》于此。
       明.万历五(1577)年,邛州州守鞠文谷在点易洞旁新建点易书院,修露亭、建梅竹轩,恢复翠屏阁。洞侧有明天启进士杨伸所书:《滴露研硃》四字摩岩。”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古迹》40p:“点易洞,州治西七里白鹤山,汉胡安先生授徒讲学点易于此。”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儒行》145p:“汉.胡安,临邛人,聚徒授教白鹤山,有点易洞,先生明天文历象,阴阳之数,司马相如从学焉,后乘鹤仙去。”

      
       飒飒风声占上头,洞中点易景清幽。象观随巽重申命,门锁乾坤两扇秋:秋风吹过白鹤山西岩山顶发出萧瑟的声音,使点《易》洞沉浸在一派秋色之中。但见洞口有两扇石门,里面便是胡安点校《周易》的场所。
飒飒风声:形容风吹动树木枝叶等的声音。
       洞中点易:史料记载,临邛人胡安是西汉早期研究周《易》的学者,从学者中代表人物是司馬相如。稍晚一点继续研究周《易》的著名学者是临邛人严君平,从学者中代表人物是扬雄。
       象观随巽重申命:意为根据卦象进行判断。
       象:1、事物的外表形态;2、卦象。
       巽:音逊。八卦之一。符号是 ☴,代表东南风或西南风。
       举例
       《六十四卦中的乾卦、坤卦、屯卦》(网络图片)
        
1700875298905.jpg
       《乾卦》卦词:“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申命:1、重申教命; 2、任命;3、发布命令。
       门锁乾坤两扇秋:点《易》洞有两扇石门,由石阶拾级而上,关上石门后,洞内、洞外各有天地。2013年,释者尚能看清红砂石门框和门扇枢纽的柱洞。
       乾坤:道教文化术语。一、指《易》的乾卦和坤卦;二、指天地;三、指日月;四、指阴阳;刚柔。五、指国家或天下;六、指局势,大局;七、指帝、后;八、指玄虚。

       蹑窟探幽天理妙,傲寒耐冷月光流。藏深直把爻辞饮,满腹生凉快此游: 胡安进入点易洞中是为了探究天道循环的自然法则;熊维芳游览点易洞后感慨良多,他盛赞胡安:“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刻苦钻研周《易》终其一生的伟大精神。
       蹑窟:登上石窟—点易洞。
       探幽:探索深奥的事理。多用于表达人物的学识渊博,思虑深远。
       探:寻求,探测。
       幽:幽深玄妙。
       天理:指自然法则。
       藏深:成语深藏若虚,意为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也没有。
       出自《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深藏若虚:汉语成语。意思是把宝贵的东西藏起来,好像没有这东西一样。比喻人有真才实学,但不爱在人前卖弄。
       爻辞:周《易》六十四卦各爻象的卦词。
       爻:构成《易》卦的长、短横道。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7 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翠阁秋荫》清.熊维芳
       考释:凡丁
       树木荫荫翠欲流,几重高阁几重秋。笔题塞雁空中字,山抱金龟顶上楼。
       松柏盘青梁栋绕,芭蕉卷绿几窗幽。待它烟景阳春到,红日春光照岭头。

       熊维芳:(见前注)

       诗题
      《翠阁秋荫》:为西汉胡安所建“翠屏阁”生成的景观。原先在鹤林寺西边“西岩山”之“点易洞”旁边,与《易洞秋风》景观如同孪生兄妹,历史上极符盛名,该景观明末损毁于战乱。
       但是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5)端午日,时任邛州知州的戚延裔,为了延续传承《翠阁秋荫》这一不可多得的著名人文景观,疏浚瓮亭前的“唐之水池”,并种莲池中,周植桃柳。将“唐之水亭”处的“古瓮亭”权当“翠屏阁”,作为《翠阁秋荫》代景点。
       下图见清.嘉庆《直隶邛州志》42p
        
045a729919cbe561219a289bdee00c4.jpg
       清.嘉庆年间,“翠屏阁”和“点易书院”迁建到始建于唐.贞元十四年(799)的“金龟山凤朝寺”中,成为《翠阁秋荫》最后的代景点。同时又将“点易书院”更名为“翠屏书院”。
       清末,翰林院庶吉士曾光爔为母守孝期间,在“金龟山凤朝寺”的“翠屏书院”讲学,培养出数十位民国时期的川中军政要员如:张志和、段班级、杨听阶等。
       历史记载
       清.嘉庆《四川通志》卷五十六〈舆地〉载:“翠屏阁前,山势峭立,翠屏当前,为一州胜览。今据实地考,这段地段的东南面,为高耸横亘的木鱼岗,即上述诗文所指。”
       木鱼岗:鹤林寺山门前西南边的山岗,因形同木鱼,故名。
       木鱼:佛教和道教法器。相传鱼昼夜不合目,故刻木像鱼形,击之以警戒僧众应昼夜思道。形制有二:一为挺直鱼形,悬挂在寺院走廊上,用来粥饭或集众、警众。二为圆状鱼形,放在案上,诵经时所用。
       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十三》:“翠阁秋阴景观,最迟明万历年间犹存。”
       明.万历重修《大明一统志》:“明.万历五年(1577),州守鞠文谷在点易洞旁新建点易书院、修露亭、建梅竹轩、恢复翠屏阁。洞侧有明.天启进士杨伸,于万历时所书《滴露研硃》四字摩岩石刻。”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临邛八景》43p载:“翠阁秋荫,在州治西三十步。”
       州治:邛州治所。明代的邛州治所在南街(今市委处),明末战乱毁损后,清初迁到今“瓮亭公园”大门内北侧—原三步石街口的东边。
       清.康熙《邛州志.艺文志》281p戚延裔〈大公亭说〉:“是亭,昔以瓮名……况劫火后,亭废池渴……余以鹤山祠成,材木工役尚有……复引流浚池,以莳芙蕖,更环植海棠桃柳于池之四岸……政事之暇,时一游览……愿以此乐公之余人,俾都人士咸得歌于斯,笑于斯,醉饱于斯,以润色太平,乃更名曰:大公亭。”
       戚延裔:字伯贲,山东黄县人,附监生(经考试附国子监生员),康熙三十年(1691)任邛州知州,于清.康熙三十四年主持修订《直隶邛州志》。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署知州觉罗续林将“大公亭”更名为“观雨亭”,因“翠阁秋阴,今无有也,八景缺一,特将州左观雨亭以补之,此写景之意也。”
       清.嘉庆《直隶邛州志.八景附》清.嘉庆《直隶邛州志.八景附》120p载:“翠阁秋荫,在州治西三十步,今废。
       按,嘉庆《直隶邛州志》成书于嘉庆二十三年(1819)九月。
       然而
       清.嘉庆元年(1796)出生的熊维芳,所描写的《翠阁秋荫》景观,却在金龟山的凤朝寺中。
       民国《邛崃县志》116p载:“据《鹤山文集》记:文靖先庐枕山,与古白鹤岗属连。嘉定三年(1210)卜室贮书,得十万卷,鹤山书院落成。”
       推测
       一、西汉胡安始建的翠屏阁,在清.嘉庆年间便迁建于金龟山的风朝寺中去了。
       二、金龟山凤朝寺中的“点易书院”前身,为魏了翁建于白鹤山麓的“鹤山书院”。
       三、金龟山在宋代时叫:枕山。顾名思义山势平缓如枕头,在“积翠岩”下。“鹤山书院”到明.正德时(1506~1521),迁建于学道街北后废弃。
       见
       明.正德杨廷仪《鹤山书院碑记》:“邛(州)旧有了翁者,宋臣也。尝(曾)筑室白鹤山下,开门授徒……鹤山之垠(筑)室,则远而荒址荛薪。”
       因为
       唐.贞元十四岁(640)始建的凤朝寺,毁于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的“会昌法难”,当时临邛只保留下一座:龙兴寺。明代复建“凤朝寺”时,由于民间盛传山有《金龟》故事,故而取名:金龟凤巢寺。
       《盘陀寺重刊碑记》文
     “大唐贞元十四岁(640)戊寅朝议,即□太子左贤善大夫前殿中尉史从侄马宇撰,高平徐清书。宋元佑丁卯二月八日,住持僧古,重刊流览前记,此地肇选之原委者,□□□唐暨今千有余年,唯此寺载入《四川通志》,其地为积翠岩焉……
       既自明季燹,梁栋罄烬,御牍无存,唯石壁峭然,千古弗坠,虽空余佛像,瞻仰犹新。游览者……三叹不置焉。
       我朝定鼎以来,有下院凤朝寺僧德惠者,与徒孙真美于西岩左重修旧寺,并彩绘以及石龛,古迹炳遗至今,籍归凤朝寺管理为上院焉。”
       《盘陀寺重刊碑记》供图:董伟
        
1701038692558.jpg
       四、魏了翁在临邛白鹤山麓的“枕山”建鹤山书院原因
       1、“枕山”上唐初始建的“凤朝寺”,已毁于唐武宗时期;
       2、南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三月,了翁生父高孝璹(音熟)卒,了翁故而将生父高孝璹的墓葬在“枕山”的山头。
2017年11月,释者第四次踏访金龟山,获知:金龟山凤巢寺山门左侧的山脚,原有一座四道红砂石门的墓室,长宽各约10米,高约2.5米。四壁和顶部用长约4米、宽约0.7米、厚约0.2米的红砂石条构筑,上面夯筑黄土,清代在封土堆上建戏台。
       墓室内约呈“茴”字型结构,每道回廊都有石门,室内皆安放石桌、石凳。民国后期,戏台下出现盗洞。1950年“四大任务”(清匪、反霸、减租、退押)期间,扏勤的汪玉林、汪玉明、唐贵树等五十多名儿童团成员,曾分批次手捧蜡烛从盗洞深入到第七重门,见一具棺木用铁链悬于室顶,众皆大惊而退出。
       墓前有一块半圆形似香炉的土地,面积将近1分,史称:香炉田,过去凡来朝山的信众皆在此处烧香。香炉田边有一口古井,石墓之南数百米即:祭魂庄。
       引
       清.嘉庆《直隶邛州志.艺文志》吴省钦《书邛州白鹤山魏文靖祠壁》文:“了翁丁先父忧,筑室白鹤山下……虞集记(魏)公曾孙(魏)起之言曰:‘吾先世临邛之书院,灌莽莫治、其侨(建)诸靖州者,亦存无几。曾大父(曾祖父)实葬于吴……是史称鹤山书院者,固在邛不在蒲……’虞集雅与(魏)起(交)游,记必不误。”
       吴省钦:今上海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累充贵州、广西、湖北、浙江、江西乡试考官,任四川、湖北、顺天等省学政,迁都察院左都御史。
       重要受访人
       汪玉林:职业道士,1950年任儿童团长。唐在全:唐沟村民,2016年时80岁。王正才:退休职工。其弟王正环(已故)即挖掘出记录曾光燨在翠屏书院讲学的石碑者。

      
       树木荫荫翠欲流,几重高阁几重秋。笔题塞雁空中字,山抱金龟顶上楼: 秋天到了,南迁的鸿雁在空中排成人字或一字飞行,金龟山上的树叶一片金黄,正是欣赏《翠阁秋荫》羙景的时节。
       树木荫荫翠欲流,几重高阁几重秋:金龟山的“凤朝寺”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院。依山势坡度呈梯级而建,共分八个台层:
       第一台层为戏台(台下即茴字形石墓),面向寺前一道五开间的木头牌坊和石头桅杆,之间空坝约1000平米。空坝与正殿间一块巨石镌刻:《金龟凤朝寺》;
       第二层台为关羽殿和张飞殿,又称正殿。殿东有门通往翠屏书院;
       第三层台为城隍殿,俗称十殿,泥塑阴曹地府像;
       四层台为东岳殿,共三层楼式建筑,底层泥塑高一丈的东岳神像,二层供道士颂经,三层为凌霄殿、供奉道家鼻祖元始天尊(太上老君)木雕神像。东边为童子殿,泥塑送子观音像;
       第五层台为大雄宝殿,俗称罗汉堂,泥塑释迦牟尼和十八罗汉;
       第六层台为观音殿,泥塑观音、文殊、普贤菩萨像;
       第七台层为弥勒佛殿,共三层楼式建筑。底层泥塑大肚弥勒佛。二层供和尚颂经,三层为藏经楼;
       第八台层为:望乡台。为三层木结构的楼式建筑,第一层供奉木雕站像太阳神,头戴太阳冠,有背光,高约一丈,两旁是四大天王木雕像;第二层为经堂;第三层为阴间人望乡、思乡的地方,游人禁止进入。
       第二层台至第七层台的东边即:翠屏书院。
       望乡台之后,是古青冈树和松树混生林,1957年以前,林中时有老虎出没。林中据说有八百和尚、道士 和 五百尼姑、道姑的瓮棺葬。中心为开山祖师“海仲大法师”之墓葬。康熙十五年(1376)康熙皇帝曾敕建《海仲大法师墓碑》一通。
       2004版《临邛镇志》500p载:“金龟山庙,原名凤巢寺。始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据大殿中梁墨书,重建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庙宇规模较大……解放初期的四大任务时,庙里的建筑多拆去修看守所,公社化时再次遭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关羽殿和张飞殿尚存。”
       塞雁:从塞上南归的鸿雁。
       空中字:鸿雁在空中排成人字或者一字飞行。
       金龟:指金龟山。山上有始建于唐.贞元十四年(799)的凤朝寺,寺中有清中晚期从白鹤山点《易》洞旁迁来的翠屏阁,所形成的景观仍称:翠阁秋荫。
       顶上楼:指最高一层的 望乡楼。

       松柏盘青梁栋绕,芭蕉卷绿几窗幽: 金龟山及凤朝寺中的苍松翠柏和芭蕉,将古庙与书院掩映其中,使“翠屏书院”与禅房窗户显得十分幽静。
       按
       清末,曾光爔为母守孝期间,在“翠屏书院”讲学。培养了一批二十世纪初的川中军政要员如:张志和、段班级、张开阳,张代芳、杨家楨、罗泽洲,周进吾、杨听阶等。
       2000年前后,村民王正环建房,在“翠屏书院”处挖出一块石碑,上记曾光爔召集林贵庭等,共十余名文化名土在“翠屏书院”讲学的史实。
       曾光爔:字礼蕃,邛崃市西街人。清.光绪癸卯科(1903)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钦点刑部主事,清末至民国初期,历任湖南福安知县、武冈知州、四川盐源知县。成都尊经书院最后一位山长。

       待它烟景阳春到,红日春光照岭头: 原本属于白鹤群山中的金龟山,随着季节变換而景色更替,农历三月的阳春时候,在金龟山的凤朝寺内,即能看到“红日春光照岭头”的《崃岭朝云》景观。
       待它烟景阳春到,红日春光照岭头:此联诗不是重点描写《崃岭朝云》景观,而是说白鹤群山中的金龟山,随着季节变換而景色更替。
       烟景:春天的景色。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句:“烟花三月下扬州。”
阳春:温暖的春天。
       红日春光:阳春三月开始,太阳光直射到北回归线区域,每于晴朗天空的早晨,邛崃山中便出现云蒸霞蔚的《崃岭朝云》景象。
       岭头:山顶。 特指邛崃山脉中最高的山顶—四姑娘山。
       岭:《现代汉语词典》:“高大的山脉,如南岭、秦岭、大兴安岭。”
       (参见熊维芳《崃岭朝云》考释)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8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台桂影》清.熊维芳
       考释:凡丁
       桂是先生手自栽,几枝秋影射书台。香飘窗外随风舞,子曳阶前簸裂开。
       半面描成云色补,全神出现月光来。登临高处抬头望,招得翩翩白鹤回。

       熊维芳:见前注

       诗题
       书台桂影:北宋神宗时的谏议大夫—常安民青少年时期“读书之庵”处的读书台,南宋时的魏了翁,在常安民的读书台边栽了两株丹桂,所形成的人文景观称为:书台桂影。
       宋史《常安民传》:“常公,名安民,宋邛州人,北宋神宗熙宁六(1073)年进士。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被赠为 谏议大夫。”
       魏了翁《白鹤山营造记》曰:“近有常公谏议 读书之庵。”
       清.康熙《邛州志.古迹》42p:“书台桂影,在白鹤山,州治西七里。”
      《邛崃县文物志》:“常公谏议之读书台,在鹤林寺大雄宝殿后面的了翁祠。”
       今人所见鹤林寺中的“了翁祠”,为明.隆庆六年(1572)在邛州太守赵介石主张下,将原本“幽居寺的鹤山书台”和了翁祠、了翁塑像,一并复建于常安民的读书之庵。
       州判王圻《重修魏了翁读书台记》:“工始于壬申岁(1572),不一月而告成,或曰:‘神不两栖,迹必寻旧故台’,新台无作焉。是役也,主之者太守赵介石君也,同游于斯而相与赞成之者,赵君、胡培斋君、盛心所君;董其事者,僧正如常、有直也。
     (理由是)白鹤山乃邛西之胜景,而魏了翁读书台,又鹤山所重,传为胜事。骚人志士之履斯境也,以台故(即荒废)欲至其处……书台东、南、北三面,用石砌筑,为上下两层。书台中央原植丹桂二株。户外葱茏交敷,因有书台桂影之称。”
       大意
       将北宋常安民的读书台,当成南宋魏了翁的读书台进行明式打造,还说‘神不两栖,迹必寻旧故台’,是明代隆庆时的邛州知州—赵介石的理论和主意。当时,赵介石身边的人都附和,没人敢反对。
       但是,后来却有人将这段篡改历史的责任,一齐算到执行者——州判王圻的头上去了!

       州判:从七品官职。为外派直隶州知州的助手,分管督粮、捕盗、水利诸事。
       王圻:(1530~1615)字元翰,号洪洲,上海人。明代文献学家、藏书家。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授清江知县,调万安知县,升御史。以敢于直言,与宰相张居正相左,降为邛州判官。张居正去世后,任陕西提学使。
       以上误导,在民国《邛崃县志》中经主编宁缃先生纠正如下:
       民国《邛崃县志.古迹考》75p:“魏文靖公书台,在治西七里白鹤山幽居寺,明弘治丙辰年(1496),州牧汪中建。肖像木刻,须少无髯,铁脚纱帽,紫袍金带皂鞾。是为文靖为华文阁待制时冠服,台上有鹤山先生魏公刻像。《碑记》为成都徐商(示旁)撰文、郡人刘源书。石刻竖在台右;
       常谏议(安民读书)台,在州西白鹤山鹤林寺。肖像(为)泥塑,系是长髯,高山冠,与介导红袍而又盖玄端,手执如意,宋无此制。从前(安民)书台肖像系是台谏议服。
       而误为魏文靖者,由明隆庆壬申年(1572)州判王圻一诗一记也。……清初戚延裔修(邛州)志时,遂两归鹤山,而存疑也!”

      
       桂是先生手自栽,几枝秋影射书台。香飘窗外随风舞,子曳阶前簸裂开: 魏了翁亲手栽的两株丹桂,建国后尚存,1960年前后枯死,现今两株丹桂为近年补种。清.康熙壬申年(1692)春,邛州知州戚延裔曾经带领两个儿子到了翁祠中,围成“簸箕口形”瞻仰并跪拜魏了翁像。
       清.嘉庆《邛州志.方舆志》120p:“州西白鹤山,有桂二株,为华父(魏了翁字华父)先生手植,古干婆娑,每经秋发,香闻数里。”
       子曳阶前簸裂开:历史典故。
       清.康熙壬申年(1692)春,邛州知州戚延裔带领两个儿子到了翁祠,围成像指纹上的“簸箕纹”形,瞻仰并跪拜魏了翁像。
       《指纹上的斗纹和簸箕纹》网络图片
        
1701073471173.jpg
       清.戚延裔《壬辰春率子兆琳兆琅游鹤林寺拜文靖公像》诗:
       地以名贤著,山因理学开。斯文今盛矣,悟道昔隆哉。
       白鹤巢何去,青骢辔缓来。祠前勤虎拜,仰止共徘徊。
       虎拜:拜谒、拜谢的美称。周宣王时期,名字叫“虎”的召穆公,因平叛有功,周王赐予土地,召穆公磕头拜谢,称为:虎拜。
       戚延裔:字伯贲,山东黄县人,清.康熙三十至三十五年(1691-1697)任邛州知州期间重建鹤山书院;疏浚瓮亭前“唐之水池”,并种莲池中,周植桃柳;重修文庙两庑廊,同时筑墙垣;重修文昌宫;重修云居寺内的呼月亭;主持编纂清.康熙《直隶邛州志》等,为延续繁荣邛州文化做出过巨大贡献。
       魏了翁:南宋名臣、理学家,亦是著名的文物鉴赏家、收藏家。经其手鉴定并题跋的书、帖、拓片、字、画,列入清.嘉庆《邛州志》的计有四十四件,其中的《题谢道韫一犂春雨图》诗,鉴定《一犂春雨图》作者为东晋谢安侄女、王羲之儿子王凝之的妻子—谢道韫。
       难能可贵的是:其收蔵过的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真迹,为历代争议岳飞《满江红》词是否伪作划上了句号!
       谢升孙 《岳武穆〈满江红〉词真迹跋》图片:蒲江文博
      
1701074253757.jpg
       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谢升孙《岳武穆〈满江红〉词真迹跋》文
       余既得岳武穆《满江红》词真迹一纸,后有魏文靖《跋》,藏之二十余年矣。近于临安复得书稿二纸,详其语意,一似为江淮招讨副使时,孔彦舟、李成、张用诸寇悉平,张俊奏公功第一,而作此谢之者;一似金人废刘豫时,公欲乘机以图中原,而作此以请于朝贵者。一可见公居功之谦,一可见公为国之忠,观此而公之生平具见矣。并附词后而箧藏之。”
       落款:元统甲戌秋九月谢升孙书于南牕

       半面描成云色补,全神出现月光来。登临高处抬头望,招得翩翩白鹤回: 熊维芳站在“了翁祠”前边向东张望,看见《易洞秋风》和《翠阁秋荫》残存的景观,而十五的圆月才是《书台桂影》的理想境界。熊维芳随后又爬到鹤林寺后最高的山项—宋徽宗时始建的西塔处,欲招回传说中已经“跨鹤升仙”的胡安先生。
       西塔:鹤林寺的塔,相对于文笔山塔古称“南塔”而取名“西塔”,南塔和西塔皆复建于清代。清初复建西塔时,发现有“宋宣和”纪年砖,分析“西塔”始建于北宋。
       全神:1、指天地全神。包括天神、地神、人神、鬼神,儒、释、道三教等民间诸神;2、指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
       招得翩翩白鹤回:宋代民间传说—西汉时校注《周易》的胡安,后来跨鹤升天。
       见宋.陆游《次韵宇文使君山行》诗注:“仙人胡安学道西岩,跨鹤上升,山以此得名。”
      
       熊维芳此诗,妙在概括指出临邛八景中的《易洞秋风》、《翠阁秋荫》旧景 和 两个《书台桂影》景观同处一座白鹤山中,以及蕴藏的人文历史典故。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9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琴台夜月》清.熊维芳
       考释:凡丁
       月明照到五更深,司马琴台鼓此琴。天下素娥须解意,囊中绿绮有知音。
       三生合谱团栾曲,一镜高悬赏识心。卷得晶帘光似水,圆来面面豁胸襟。

       熊维芳:(1796~约1874)字春浦,今邛崃市平乐镇人。道光年间推为岁贡,清.同治元年(1862)举孝廉方正,《琴台夜月》诗收载于同治七年(1867)《雨话堂诗集》中。

       诗题
       琴台夜月:西汉司马相如于自家宅中抚琴处,后来成为古临邛八景之一著名景观。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古迹》43p:“《琴台夜月》在白鹤驿,治南半里,文君井之畔。”
      【按】清代的邛州治所,在西汉时的“卓王孙宅处”,今称:瓮亭公园。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62p:“白鹤馆,州城东,馆有文与可(即文同)《怪木竹石》真迹,号曰:墨林。明洪武中改为驿,今废。”
       白鹤驿:即西汉时的都亭驿,位置在现今南街口与东街口交结处。
       琴台:在“司马长卿宅”内,位置在今东街粮食局一带。唐人于此处挖掘池塘复建琴台,北宋时命名为临邛八景之《琴台夜月》景观;还将西汉的“都亭驿”更名为:白鹤驿。同时将“琴台”划进“白鹤驿”范围;明末“白鹤驿”毁于战乱;清代初将“白鹤驿处”改建为街房。
       清乾隆三十三(1768)年,知州杨潮观 将司马琴台和文君井合并到一处,又将雍正十二年果毅亲王书写的北宋田况《琴台》诗碑展示于文君井(今存)。遭到乾隆岁贡华方蓁的质疑。他的《卓文君 二首》诗:
       一、
       孤凰终与凤为群,燕侣莺俦品自分。黑白未明元御使,薛涛一例视文君。
       大意
北宋田况《琴台》诗:“西汉文章世所知,相如闳丽冠当时。游人不赏凌云赋,只说琴台是故基。”是指东街“司马长卿宅”的琴台,而清雍正时,果毅亲王题写宋人田况《琴台》诗碑,没有将“原先的琴台位置”加以说明,所以华方蓁批评杨潮观此举有误导游客之嫌!
       二、
       寂寞琴台没故基,纷纷轩轾尚存疑。品题借得元词句,才子佳人信有之。
       大意
       清.乾隆三十三(1768)年,知州杨潮观将司马琴台和文君井合并到一处进行修缮,然后将雍正十二年果毅亲王书写的北宋田况《琴台》诗碑展示于文君井。华方蓁认为此举偷換概念!
       华方蓁:原邛崃拱辰乡(今属临邛镇)华山人。乾隆岁贡,任为雅州府训导。
       岁贡:即贡生。科举时代由郡县府贡入国子监的生员。
       训导:学官名。明清府、州、县学皆置,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
       (见清.嘉庆《邛州志.30卷》544p)
       历代记录
       宋.陆游《文君井》诗注:“司马琴台与文君井确实两处,虽不远,亦不相连。里仁街旧名文君巷,井与台隔巷。”
       按,此巷唐代名:文君巷;宋代名:里仁街:今名:文君街。
       清.康熙《邛州志.古迹》43p:“琴台夜月,在白鹤驿,州治南半里,文君井之畔。”
       清.嘉庆王培荀《听雨楼随笔.卷七〈相如故迹〉》:“人皆知道相如为成都人,实今之蓬州(现称蓬安)人,后迁居成都,又居临邛,(所以)三处皆有琴台。”
      《大清一统志.古迹》和嘉庆《邛州志.古迹》皆载:“琴台在州治南,相传司马相如抚琴于此。”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知州陈嵩良重修琴台文君井时吸取教训,特在《重修琴台文君井古瓮亭》碑记说明:“邛州城南相传有长卿宅,距文君井不远,时久湮(没)。”
       《重修琴台文君井古瓮亭》碑记
      “邛州城南相传有长卿宅,距文君井不远,时久湮(没)。予(我)牧是邦之明年,民和岁丰,乃议修复故址。而其地向属汛防处,今千总张君履和闻予有是举,慨然以此相让。因庇(备)材鸠工,于文君井之右侧为亭,中筑琴台,凿三面为池,种以芙蕖,横石桥于其上,以通往来。由井而左,构船厅三楹,缭以曲榭……环匝栏楯。”
       为此
       清.光绪戊子科(1888)举人宁缃,亦写《文君井看竹》诗评论:
       纵言文君井,准题卓氏垆。去此正不远,抑盍往观乎。
       门随墙北开,不能容肩輿。侧身走曲径,篁篠夹中途。
       绿蔭深几许,隐约见门阁。篱落小轩敞,井畔一青梧。
       人游杂树中,只听说当垆。豈知金光草,古来曾有无?
       徒倚新琴台,旧井疑虚诬。
纳凉与消夏,聊以竹同居。
       金光草:古代传说花光鉴人的仙草,借喻非常驰名的司马琴台。
       大意
       文君井公园真是太小了,有的地方连走路都要侧身,靠在“新琴台”上,不由不让人产生怀疑:古时候真的有司马琴台吗?那口“文君井”是不是才挖出来的啊?
       宁缃后来主修民国《邛崃县志》时,在〈古迹〉篇中指出:“司马琴台,旧志相传,司马相如抚琴处,南距文君井延袤数百步,荒废已久。清之季年,州牧陈嵩良淘汰文君井,于井北十余步補筑琴台,地颇狭隘,存古而已。民国二年,县知事戴赓唐又于井南十余步起妆楼,亦是写意。”
       《清乾隆时东街的司马琴台》老照片
        
1701225536266.jpg
      
《清乾隆时移到文君井的司马琴台》老照片      
         1701225605210.jpg
       老照片中 文君井(中);司马琴台(左);亭子(右)。

      
       月明照到五更深,司马琴台鼓此琴。天下素娥须解意,囊中绿绮有知音: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结婚后,将居宅安在现今东街上段粮食局位置,史称:司马长卿宅。宅中筑有琴台,二人常抚琴至深夜。天下美女须知,姻缘在于互相理解。
       按
       出生于清.同治元年(1796)的熊维芳,看见和描写的是亁隆三十三(1768)年,从乐街迁建到文君井公园内的司马琴台。
       清.嘉庆王培荀《听雨楼随笔.卷七〈相如故迹〉》:“人皆知道相如为成都人,实今之蓬州(现称蓬安)人,后迁居成都,又居临邛,(所以)三处皆有琴台。
       素娥:嫦娥的别称,借指羙女。又指穿着白衣的卓文君,因当时文君新寡,身着孝服,显得格外动人。民谚:“男要俏,一身皂(穿黑色衣服);女要俏,一身孝(穿白色衣服)。”
       成语“文君新寡”出处: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  而以琴心挑之。……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
       绿绮:古琴名。梁王刘武羡慕司马相如的才名,请为其写《如玉赋》,该赋词藻瑰丽,气韵非凡。梁王将收藏的传世名琴《绿绮》回赠。琴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
       刘武:(前184-前144年),汉文帝刘恒嫡次子,汉武帝刘彻的兄弟。前161年封为:淮阳王;前168年改封为:梁王。

       三生合谱团栾曲,一镜高悬赏识心。卷得晶帘光似水,圆来面面豁胸襟: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虽说三生有缘,但二人的圆满婚姻,离不开知县王吉对司马相如的赏识并且为之牵线搭桥。
       司马相如受邀到卓府中做客时,抚《凤求凰》琴曲打动躲在珠帘后偷窥的卓文君。是夜,文君私奔相如,二人从今南街与东街相交口处的“都亭驿”(宋代称白鹤驿)起程“驰归成都”。后来,二人回到临邛,在今称“文君井”之处卖酒为生,使卓王孙感到羞愧。再后来,司马相如在同乡杨得意的推荐下,汉武帝拜相如为中郎将出使西南夷而建勋功,卓王孙追悔当初没有正大光明地将文君嫁与相如。
       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天子以为然,乃拜相如为中郎将……至蜀,蜀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先驱,蜀人以为宠。于是卓王孙、临邛诸公皆因门下献牛酒以交欢。卓王孙喟然而叹,自以得使女尚司马长卿晚,而厚分与其女财,与男等同。”
       三生:意为缘在三生。佛家指:前生、今生、来生。
       团栾(音峦):1、指圆月。2、团聚。
       一镜高悬:成语明镜高悬。
       传说秦始皇有一面镜子,能照人心胆。借指临邛知县王吉对司馬相如以及卓文君十分了解,从而暗中促成二人婚姻。
      《西京杂记.卷三》:“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碍。”
       王吉:汉武帝时期任临邛县令,有惠政,后来入祠邛崃文庙的名宧祠。
       清.康熙《邛州志.宦迹》123p:“王吉,为临邛令,有惠政。与司马相如友善,相如至,待之甚恭。官至谏议,有谏章在史册。”
       清.王邦畿《寄平远》诗:
       词赋相如在客中,酒杯深夜烛花红。临邛自昔称贤令,莫使琴声惊断鸿。
       晶帘:水晶帘子。形容其华美透亮。
       圆来:即圆满。说文解字:“圆,全也。圆者天体。圆而全、则上下四旁如一,是为浑圆之物。”
       豁胸襟:心胸开通、大度、豁达。



 楼主| 发表于 2023-11-30 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崃岭朝云》清.熊维芳
       考释:凡丁
       晓报鸡声曙色遥,云从崃岭出今朝。忠臣早叱天边驭,星使先催顶上轺。
       百丈高山通鸟道,九回陂折现虹桥。青旗面面晨光焕,捷步仙梯第一条。

       熊维芳:见前注

       诗题
       崃岭朝云:古临邛八景之一。特指邛崃山脉中“四姑娘山”亘古未化的积雪和云气。
       清.高其倬《望雪山》诗句:“蜀山峍屼皆参天,雪山高压群山巅。到今尚存太始雪,盛夏早似初冬寒。”
       高其倬:(1676~1738)字章之,辽宁铁岭人,汉军镶黄旗。康熙三十三年(1694)进士,迁内阁学士、广西巡抚,    康熙六十一年(1722)至雍正十年(1732)先后署云贵广西总督,任上鼓励垦荒通商,增设义学,增加科举考试取士名额。乾隆三年(1738年)擢工部尚书,旋调户部,十月卒。
       邛崃山脉方圆数千公里,其中的四姑娘山,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处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属岷山、邛崃山构造侵蚀高山区。分别由海拔6250米、5664米、5454米、5355米的四座山峰组成,主峰幺妹峰海拔6250米。四座山峰从北到南呈“一”字排开,长年冰雪覆盖,誉为:蜀山皇后。
       每年农历三至八月,当太阳光直射到北回归线区域时,每于晴朗天空的晨曦晖映下,邛崃西部山中出现雪山上云蒸霞蔚的景象,称为:崃岭朝云。
       南河古码头处的《崃岭朝云》景观  拍摄:叶时亮
      
1701300308927.jpg
       此独具特色的景观,即便在邛崃以外的地方亦随处观赏到。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无论写于临邛的邛江(今称南河)码头,还是写于成都浣花溪的草堂,其中“窗含西岭千秋雪”诗句,显然是指四川西部海拔最高的“到今尚存太始雪”之“四姑娘山”,而断非大邑县自己命名的所谓“西岭雪山”!
       况且
       大邑县宣传的“西岭雪山”特指“大雪塘雪山”,而海拔5353米的“大雪塘”,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雅安交界处,属于邛崃山脉。
       无论如何
       邛崃山脉、崃岭、临邛、邛州、邛崃,这些专属的地域名称,不可更改和移动,只有建城之初即称为“临邛”(包括唐代才从临邛划出的大邑县)的当今邛崃市,才绝对有资格使用!

      
       晓报鸡声曙色遥,云从崃岭出今朝: “崃岭”泛指邛崃西部群山。而“至临邛之南五里而尽”的土地坡,是邛崃山的山麓。《崃岭朝云》景观,则指的是邛崃地区随处能见的,海拔5355-6250米的“四姑娘山”的雪山和云气。
       崃岭:从临邛城这点上来看,白鹤山隔南河以南的地方即邛崃山,但从宏观的地理位置看,邛崃山是北来之山,绕四川盆地西部边沿,至邛南五里的“土地坡”而尽,约呈“L”形。
       其与岷山之间的沟谷,为古代西北及其它地区部落的南迁通道,其中的“邛人部族”入蜀后,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创了古蜀国的历史,故名:邛来山。意为邛人所来之山,后写作:邛崃山。
       刘昭 注引《华阳国志》佚文:“邛崃山,本名邛来山,故邛人(今彝族人)、笮人界也。”又云:“邛人自蜀入,度此山,甚险难,南人毒之,故名邛来山。”
       古邛人建立的“邛都国”,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从古临邛县迁至今西昌后降为:邛都县。
       班固《汉书地理志》:“越巂郡,武帝元鼎六年开,属益州。应劭曰:‘故邛都国也。有巂水。言越以此水障,休盛也。’”
       岭:《现代汉语词典》释义:“高大的山脉,如南岭、秦岭、大兴安岭。”
       唐.杜甫安史之乱在临邛避难两年,期间曾留下约十首史诗,有《绝句》一首: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其中“窗含西岭千秋雪”,即典型的《崃岭朝云》景观。
       清.康熙《邛州志》39p:“邛崃山,州治(指公孙城)南八里。派自沉、黎之地(今汉源),(从北至南)直走千里,至州环抱为镇。”
       民国《邛崃县志.山水志》84~87p:“古临邛之南,百里而遥有三山,中为邛来大山,左为蔡山,右为蒙山;其北百里而遥有二山,左曰雪山,右曰雾山。邛来大山自邛至于今邛崃县(指明清临邛城)南五里而近……地名土地坡者即邛崃山之麓。”

       忠臣早叱天边驭,星使先催顶上轺: 邛崃山的九折坂,在荥经县西南的大相岭,山道有七十四道拐,道路极艰险。秦汉时为临邛县地,属于西汉早期版图的边疆,故曰“天边”。
       忠臣:指山东琅邪籍的王尊,是朝庭派往益州(今成都)赴任的刺史,为了不辱使命,必须翻过七十四道拐的九折坂,所以命令随行的驭者:“冲上去!”被后人归入忠臣一类。
      《汉书.王尊传》:“先是琅邪王阳为益州刺史,行部至邛郲九折坂,叹曰: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后以病去;及(王)尊为刺史,至其坂,问吏曰:此非王阳所畏道耶!吏对曰是,尊叱其驭曰:‘驱之!’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
       《大相岭示意图》见央视〈地理中国〉节目
        
1701300701830.jpg
       其驭:跟随王尊驾驭马匹的人。
       星使:帝王的使者。指王尊。
       顶上:高处,指山巅。
       轺:音尧。本义指迎宾车、开道车。后指被国君召唤者所乘坐的宫廷专车。

       百丈高山通鸟道,九回陂折现虹桥: 从临邛往南,经:十里铺、大塘铺、甘溪铺、黑竹关、百丈关、金鸡关、雅安、西藏,乃至云南、印度。过百丈关后便是险峻难行的山路;从临邛往北,至大邑地界后亦是“难于上青天”的山道。
       百丈:关隘名,在今名山县百丈镇,地势险要。1935年,红四方面军与国民党川军之间发生过一场悲壮、惨烈的百丈关战役。
       鸟道:飞鸟才能通过的山道,比喻险峻难行。
       九回陂折现虹桥:从九折陂一路北上后,眼前忽然出现了一道气势宏伟的虹桥—即道光十一年(1831)由知州宣瑛主持修建的:川南第一桥。为15孔石拱桥,宽3丈,高5丈,耗资白银3万余两。该桥之南(原南河乡政府)处,原为接待过往官员和西藏喇嘛的官厅。今为:十方村委会和老年活动中心。
       川南第一桥毁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六月。
       传说
      “川南第一桥”被洪水冲毁的当时,正巧有一行二、三十人的西藏喇嘛,朝觐光绪皇帝后返回西藏通过此桥,为首的喇嘛见洪峰中有一条兴风作浪的孽龙,连忙脱下袈裟朝河中挥舞,意欲阻止其通过桥下,谁知孽龙将尾巴一摆,掀起更大的洪涛将川南第一桥整体冲垮,桥上的喇嘛无一幸免于难。
       洪水中是否真的有龙不去讨论,但是,据说后来西藏喇嘛向清政府交涉灾害引起的赔偿问题时,清政府坚持说:“由于为首的喇嘛挥动袈裟惊吓了龙,责任在为首的喇嘛,否则川南第一桥不会垮。”反过来要向喇嘛问责,于是此案不了了之。

       青旗面面晨光焕,捷步仙梯第一条: 经过川南第一桥,至城南十里的驿站—五面铺(现今宝林乡政府駐地处)的“迎仙桥”之路最捷近好走。
       青旗面面:指今五面山地区,广至名山县百丈关以北。
       清.康熙《邛州志.驿递》54p:“五面铺,州东南十里。”
       捷步仙梯:川南第一桥如一道长虹,高五丈、一十五洞、长一里,上桥需要蹬石梯,桥上建有三道亭阁,第一座亭阁柱上有清名士吴江的《题川南第一桥联》:
       好去迎仙,地绕青旗五面;
       快来题柱,天留文笔一枝。
       《川南第一桥图》清.罗衡斋绘
        
1701301023875.jpg
       清.佚名《竹枝词.南桥》诗:
       新修南桥十五洞,七洞流水八洞干。两端楼阁金字匾,八角凉亭在中间。
       上面盖的筒筒瓦,下边砌的石灰砖。桥头土地蹬两头,川南桥碑立河边。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 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崃岭朝云》清末民初.宁缃
       考释:凡丁
      
      《崃岭朝云》邛州八景之一,当作《来山雲氣》。
       诗
       邛来何故作崃山?南北相蓬路幾千。
       又引朝云出巫峡,灵妃神女两茫然。

       宁缃:(1846-1921)祖籍邛崃固驿镇;出生地现划属前进镇;其“奉政大夫第”建在文庙街。
       清光绪戊子科(1888年)举人,因父丧未参加铨选,诰封:奉政大夫。任咸安宫教习,官直隶丰润县知县、直隶祁州(今保定)知州。晚年仕途与生活受到挫折,但凭着渊博的学识,在他生命的末班车中,这位前清遗老终于在中华民国八年(1919)三月十四号,被邛崃县知事刘敻聘请为:邛崃县志书局正局长。担纲主修民国《邛崃县志》,在“旧志之可因者不得其半”的情形下,“全赖新志加意网罗,速成令典。”实现了人生的目标和价值。

      
       邛来何故作崃山?南北相蓬路幾千: 是什么时候,什么人把“邛来山”写成“邛崃山”的呀?查“邛来山”南北相距直线千里,盘曲的山路有几千里。
       邛崃:临邛建县于公元前2315年的先秦时期,因筑城于“邛来山”临近“邛都国”的地方,故名:临邛县。而元代的蒙古人错将“邛州”写成“卬州”;又把“邛来山”写成“卬崃山”或“卭崃山”。
       以上天大的错误,除了延续整个明代外,直到1950年,四川省邛崃中学的校招,仍然写作:卭崃。
      【注】卬:古音昂;或者音仰;卭,为‘邛’字之讹。
       其原因是
       1279年,蒙古族人灭南宋建立元朝后,因不了解汉族地方历史文化根脉,故将“邛”字写作“卬”;“邛来山”写作“卬崃山”;邛州错作:卬州。
       由于是元统治者所为,当时的汉人只好将“卬”字当成“邛”的通假字发音和书写。明末,书法家王铎写出了与“卬”字相近的“卭”字书法作品。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5),邛州知州 杨潮观 主持新修清.康熙《直隶邛州志》时,方将“卬州”复名为:邛州。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8)出版的《康熙字典》指出:“‘卭’,为‘邛’字之讹。邛,从邑从工。俗作卬,非。卬即俯仰之仰。”
       民国《新字典》指出:“卬,昂贵之‘昂’。俯仰之‘仰’古亦作‘卬’。”
       民国《新字典.拾遗》又指出:“卭,(1)邛字之讹;(2)卬字之讹。”
       民国《邛崃县志.卷首》18p:“邛者,山名也,水名也,部(落)名也,从邑工声。(而)邛是卬,崃当作来,两字皆误于元人,明与清朝沿误……而独存邛州,又讹为‘卬州’。
       此地 秦名:临邛。不得谓之邛。亦犹临海,不得谓之海;临洮,不得谓之洮;临川,不得谓之川。”
      《汉语大字典》指出:“卭,‘邛’的讹字……一说‘卬’的讹字。”
      《新华字典》对“讹”字释义是:错误。
      《现代汉语词典》对“讹”字释义:1、错误,讹字,以讹传讹。2、动词,讹诈、论钱、讹人。组词:讹传、讹舛、讹夺、讹赖、讹谬、讹脱、讹误、讹诈。
       以上是古“邛”字成为错字“卭”产生的原因、影响,以及《康熙字典》和《汉语大字典》等,相继纠错的过程。
       崃山:古代称为“邛来山”,意为古邛人自北而南迁徙时所经之山,亦是各少数民族迁徙的通道。自青藏髙原以东往南直走千里,至临邛城南五里的“土地坡”而尽,约呈L形。清代起称为:邛崃山。简称:崃山 或 崃岭。
       岭:释义1、山道。2、山峰。3、高大的山脉。
       南朝梁代人刘昭 注引《华阳国志.佚文》:“邛崃山,本名邛来山,故邛人(今彝族人)、笮人界也。”又云:“邛人自蜀入,度此山,甚险难,南人毒之,故名邛来山。”
       清.康熙《邛州志》39p:“邛崃山,州治南八里。派自沉、黎之地(今汉源、荥经),(从北至南)直走千里,至州环抱为镇。”
       民国《邛崃县志》〈山水志〉:“邛崃山,北来之山,至临邛之南五里而尽。地名土地坡者,即是邛崃山之山麓。案:邛崃山乃邛崃大山,零高坡与邛崃山九折阪相距甚远。”
       民国《邛崃县志》87p载:“邛崃山自邛过笮,北来之山,至临邛之南五里而尽,地名土地坡者即邛崃山之麓。”

       又引朝云出巫峡,灵妃神女两茫然: 曾经闯北走南的宁缃认为:大气磅礴的《崃岭朝云》景观,堪与著称世界的《巫山云雨》齐名。
       但是
       假使湘水神和巫山神女看见了会感到不知所措的。从而应当将《崃岭朝云》改成《来山雲氣》才合适。
       当然
       这是宁缃写诗采用的对比法,并非宁缃对《崃岭朝云》景观不自信而是自豪!
       朝云:指《崃岭朝云》景观。
       邛崃山直走千里,气势磅礴。其中的四姑娘山在临邛城西偏北,分别由海拔6250米、5664米、5454米、 5355米的四座山峰组成,“至今始存太始雪”,被誉为:蜀山皇后。其云蒸霞蔚的云气称为《崃岭朝云》景观。而“大雪塘”雪山在临邛城西南,从“临邛城角度”看不见!
       太始雪:盘古开天辟地时即有的雪。
       太始:开天辟地前的原始宇宙状态。
       1、古代指天地开辟、万物开始形成的时代。
       2、引申为原始。
      《列子.天瑞》:“太始者,形之始也。”
       《崃岭朝云》拍摄:叶时亮
        
1701386754797.jpg
       巫峡:长江三峡之第二峡。全长46公里,以俊秀著称天下。层峦叠嶂,云腾雾绕。
       唐.元稹《离思》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灵妃:指湘水神。相传唐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同嫁虞舜为妃。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之野,二人前往至洞庭哭舜,泪染竹成斑,世称:湘妃竹。二人投湘江死后成:湘水神。
       神女:指天帝的小女儿—巫山神女。
       茫然:迷茫的神态或失意、不知所措。
       《巫山云雨》网络图片
       1701386936056.jpg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望雪山》清.高其倬
       考释:凡丁
       蜀山峍屼皆参天,雪山高压群山巅。剑岭巫峡总培塿,青城峨岫差随肩。
       禹迹不到失搜纪,遂使岳镇居崇班。五丁有力不敢凿,胚浑元气无雕镌。
       到今尚存太始雪,盛夏早似初冬寒。我来成都苦卑湿,每遇高爽心安便。
       入秋十日九阴雨,侧身西望空长叹。忽然金风扫霾翳,半空横转兜罗绵。
       素云一段落天外,白头卓立罗烟鬟。天门玉龙露寒鬣,海风吹水排银澜。
       数百里外一举首,爽气已到须眉间。竖指数峰插霄汉,如坐井底窥星躔。
       压覆常忧坤轴折,回旋怕触曦车翻。高鸟之翔不敢度,往来或似飞空仙。
       此外茫茫复何有,蜂屯蚁聚丛生番。乃知造物有深意,区界夷夏分中边。
       刀州刺史真好事,欲通天险招呼韩。橐驼载布马载粟,罗致火罽收冰蚕。
       去年行台留陆贾,今年绝塞归张骞。似闻西方诸部落,稽首请事天可汗。
       蜀人弱脆蛮顽奸,畏之不啻雀见鹯。况复此曹不耕织,毳衣肉食劳县官。
       安得天生巨灵手,擘山为塞邛郲关。

       高其倬(音桌):(1676-1738)字章之,号美沼、种筠,辽宁铁岭人,隶汉军镶黄旗。康熙三十三年(1695)三甲第八十九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迁内阁学士,授检讨。历任四川乡试正考官、右中允、山西学政、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及云贵总督、闽浙总督、两江总督、云贵广西总督、江苏巡抚等职。
       雍正元年(1722年)二月任云贵总督,雍正八年(1730年)八月,复任云贵广西总督。在云贵总督任上,主要贡献是推行“改土归流”。
       乾隆三年(1738年),擢工部尚书,旋调户部。十月卒,谥:文良。有奏疏及《味和堂诗集》存世。

       诗题
      《望雪山》诗,为高其倬于雍正八年(1730年)八月复任云贵广西总督后,经过邛州赴任时,望见高压群山的临邛八景之《崃岭朝云》景象有感而作的记实诗。
       高其倬身临其境观望的“雪山”,即唐.杜甫安史之乱中,在邛崃生活两年时间内于南河古码头所作《绝句》诗中:“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西岭雪山”!
       (参见唐.杜甫《绝句》诗考释)
       《高其倬和杜甫所望的雪山》拍摄地方:邛崃南桥  摄影:叶时亮
        
1701483041975.jpg
       临邛八景中的《崃岭朝云》:每年农历三至八月,当太阳光直射到北回归线区域时,每于晴朗天空的晨曦晖映下,邛崃西部山中出现雪山上云蒸霞蔚的景象,称为:崃岭朝云。

       诗考
       蜀山峍屼皆参天,雪山高压群山巅。剑岭巫峡总培塿,青城峨岫差随肩: 西蜀的山峰皆奇特高耸,其中今称的“四姑娘山”主峰海拔6250米,是邛崃山脉的最高峰,山顶终年积雪。如果拿剑门关和巫峡的巫山与之相比的话,只能算小土丘;而青城山和峨眉山的最高峰,都达不到四姑娘山的肩部。
       峍屼(音陆兀):意高耸,引申为奇特。
       剑岭:剑门关的山岭。剑门关隘口形成于白垩纪,是世界罕见的城墙式砾岩断崖丹霞景观,垂直高度近300米。
       巫峡:巫峡神女峰最高点海拔1800米。
       培塿:小土丘。
       青城:青城山最高峰老君阁海拔1260米。
       峨岫:峨眉山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
       岫:文言文中指山峰。
       差随肩:达不到四姑娘山的肩膀。

       禹迹不到失搜纪,遂使岳镇居崇班。五丁有力不敢凿,胚浑元气无雕镌: 东晋史学家干宝《搜神记》中没有大禹到过四姑娘山的记载。而我这个“内殿崇班”的武官,却在封为封疆大吏—云贵广西总督后经过四姑娘山下。传说中的五丁力士虽然开凿过金牛道,但是不敢开凿雪山,所以,邛崃山的西岭—四姑娘山仍然保留着盘古开天辟地时的模样。
       禹迹:夏禹治水的足迹。《孔传》:“以升禹治水之旧迹。”
       失搜纪:《搜神记》中没有记载。
       搜神记:东晋史学家干宝著录的笔记体志怪小说集。
       岳镇:多义之一,指封疆大吏。
       崇班:武官名。即内殿崇班,宋代武臣阶官。
       五丁:在蜀开明王朝时,负担劳役的人民被称为五丁或五丁力士。后传说五个力士开凿了金牛道。
       胚浑元气:传说中盘古开劈天地时的景象。
       胚浑: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的景象。《文选·郭璞》:“类肧浑之未凝,象太极之构天。”李善注:“言云气杳冥,似肧胎浑混,尚未凝结。”

       到今尚存太始雪,盛夏早似初冬寒。我来成都苦卑湿,每遇高爽心安便。入秋十日九阴雨,侧身西望空长叹。忽然金风扫霾翳,半空横转兜罗绵: 如今雪山上的雪还是上古时候留下的,夏天也像冬天一样寒冷。成都地区低洼而气候潮湿,入秋后阴雨连绵,高其倬为因看不见雪山而叹息。
       忽然有一天,秋风扫尽了阴霾,天空又出现了白色的云气,形成临邛八景之一的《崃岭朝云》景象,好像天空横着一幅兜罗绵。
       太始雪:盘古开天辟地时下的雪。
       太始:中国历史上曾用于年号,第一个使用太始年号的是汉武帝。
       卑湿:地势低洼而潮湿。
       金风:秋风。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一年四季,风各有名:春天为和风,夏天为薰风,秋天为金风,冬天为朔风。和、薰、金、朔四样风配着四时。”
       霾翳(音埋以):空气晦暝昏暗。
       兜罗绵:即夷桐布。产于云南。是夷人(今称彝族)用梧桐花细毛织成的。
夷桐布: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永昌郡》:“永昌郡,古哀牢国……有梧桐木,其华(通花)柔如丝,民绩以为布,幅广五尺,洁白不受污,俗名曰桐华布,以覆亡人,然后服之及卖与人。”

       素云一段落天外,白头卓立罗烟鬟。天门玉龙露寒鬣,海风吹水排银澜: 雪线以上的四姑娘山头银妆素裹,轻而薄的云雾缭绕峰峦。高其倬不由连想起,此时云南天门处的玉龙山,也应该露出像狮子颈上鬃毛状的真容,而西昌之邛海和泸沽湖面,也应该泛起银白色的水浪。
       素云一段:白色成段飘浮的云气。
       白头卓立:指雪线以上的姑娘山头银妆素裹。
       罗烟鬟:比喻云雾缭绕的峰峦。词出宋.楼钥《石时亨饱山阁》诗:“吾乡山苦远,可望不可攀。东楼快登眺,耸翠罗烟鬟。”
       罗:轻软而显眼纹的丝织品。
       天门:南天门。中国神话传说中天宫的门,即天帝所居住的宫门。
       玉龙:玉龙山。在云南省丽江市境内,是北半球最近赤道,终年积雪的山脉。
       寒鬣:指狮子等颈上的长毛以及鱼颔旁的小鳍。
       银澜:银色的波澜。指邛海和泸沽湖水域泛起银白色的水浪。

       数百里外一举首,爽气已到须眉间。竖指数峰插霄汉,如坐井底窥星躔: 虽然距离四姑娘山还约有数百里路,但已感受到了凉爽之气。抬眼一望,周围都是竖直的山峰,人在其中好像坐井观天。
       爽气:凉爽之气。
       竖指数峰:数座山峰直立,如竖直的手指。
       星躔(音蚕):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次。

       压覆常忧坤轴折,回旋怕触曦车翻。高鸟之翔不敢度,往来或似飞空仙: 高其倬担心,四姑娘山的山顶积雪越来越厚,会不会将地球的轴心压断,还担心山峰过高会将太阳碰倒。这种地方连雄鹰也不敢飞越,来往的只有西方的神仙。
       坤轴:古人想象中的地轴。
       曦车:羲和所驾之车。指太阳。
       高鸟:高飞的雄鹰。
       飞空仙:古老神话中的西方之神,道教指西方七宿星君,位于西方,属金,色白,总称飞仙。今芦山县有:飞仙关。为川藏文化走廊、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亦是大禹治水处之一。高其倬经过“飞仙关”至云贵广西。

       此外茫茫复何有,蜂屯蚁聚丛生番。乃知造物有深意,区界夷夏分中边: 高其倬看到广阔的川西部山区,沿途都有各少数民族分别蜂屯蚁聚般生活。作为封疆大吏—云贵广西总督的高其倬,此刻方才领悟到造物主的用意,深感临邛的地理位置原来如此重要!
       茫茫:广大而辽阔。
       蜂屯蚁聚:成语。成群的人聚集在一处。
       番:西方边境各少数民族。
       乃知:方知。
       造物:指创造万物的神力。
       深意:深微的用意。
       区界夷夏:古临邛介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之间,唐代时称为:边关。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冠盗》161p:“天宝中(742~755),异牟寻悉众二十万入盗,与土番并力侵黎、雅,叩邛崃关。
       大历十四年(779)十月,南昭合土番三十万众,三路入寇。一路自黎、雅、邛崃关,陷诸郡邑……”
       夷夏:夷,指少数民族地区;夏,指中原和内地。

       刀州刺史真好事,欲通天险招呼韩。橐驼载布马载粟,罗致火罽收冰蚕: 成都的监郡御史真是爱管闲事,吩咐将与西南少数民族修好的任务交给我这样的人去做。我于是将各种物资包括丝绸,车载马驮地运送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去支边。
       刀州刺史:即益州刺史,又称监郡御史,任监察之职。《晋书.王浚列传》:“浚夜梦悬三刀于卧屋梁上,须臾又益一刀,浚惊觉,意甚恶之。主簿李毅再拜贺曰:‘三刀为州字,又益一者,明府其临益州乎?’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果迁浚为益州刺史。”
       招呼:吩咐、通知。
       韩:指唐代文学家韩愈,借比文人。
       橐驼:指骆驼。橐,音驼。
       罗致:指搜罗、收购各种物资。
       火罽(音几):用毛做成的保暖物。
       冰蚕: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蚕,此处指丝绸。

       去年行台留陆贾,今年绝塞归张骞。似闻西方诸部落,稽首请事天可汗: 听说西南少数民族有归顺大清的意思,雍正八年,雍正皇帝又派高其倬为云贵广西总督,以推行“改土归流”的国策。临行前高其倬跪拜雍正皇帝,因此行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所以,高其倬自比出使南赿的陆贾和出使西域的张骞。
       行台:行御史台的简称。代表中央的地方政务机构,自成行政系统,执掌行政,军事及监察权。
       陆贾:(前240—前170)楚国人。西汉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刘邦和文帝时,两次出使南越,说服赵佗臣服汉朝。
绝塞:度越边塞或极远的边塞地区。
       张骞:汉代杰出的外交家、凿空西域的开拓者,借比大清使者的高其倬。
       稽首:臣子拜见和请示君主时的跪拜礼。
       天可汗:唐代西北各族君长对唐太宗的尊称。此处指雍正皇帝。

       蜀人弱脆蛮顽奸,畏之不啻雀见鹯。况复此曹不耕织,毳衣肉食劳县官。安得天生巨灵手,擘山为塞邛郲关: 过去,西南少数民族常攻打邛崃关,蜀人像麻雀见到老鹰般四散逃亡,故而应当出使修好。何况这些地方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落后,人们主要以打猎为生,因而管理该地的县官很费力。用什么方法才能把守好“邛郲关”呢?
       此时的高其倬在思考:如何推行“改土归流”的国策,既要疏导少数民族与汉族间的冲突、矛盾,又要展现“巨灵擘山”般强有力的手段!
       蜀人:泛指四川人民。
       蛮顽奸:高其倬眼中的西南少数民族既顽又奸。
       鹯(音沾):古书上说的一种猛禽,似鹞鹰。
       毳(音翠)衣:毛皮做的衣服。
       劳:本义是费力、劳苦。
       安得:怎么才能求得?
       巨灵擘山:神话传说。
       华山与首阳山原先相连,—次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上,南极仙翁—太白金星因孙大圣的玩笑话,笑倒了半盏玉浆,霎时间,一条大河自西向东而来,华山脚下顿时一片汪洋。
       主宰西土白帝的少昊请求玉帝派人治水,玉帝遂派巨灵神—秦洪海去治理水患。秦洪海腰阔十围,行如猿猱,他登上华山峰头察看好地形后,手托华山石壁,脚蹬首阳山的山根,大吼一声,两山开裂,洪水从两山之间奔腾东流,被淹没的田地重新露出水面。
       邛郲关:古人一般都写作:邛来关。近现代写作:邛崃关。而清初的北方人—高其倬此首诗,却将“来”写作“郲”,应当有他的考证依据。
       今查
       郲,音来。亦作莱。古国名。中国春秋时属郑,被齐所灭。在今河南省荥阳县的东厘城旧址。
       郲,又为古地名,在今山东省龙口市莱子城一带。可为今人对“东夷邛人”的迁徙和邛来山、邛郲关地名的演变,提供研究参考。


 楼主| 发表于 2023-12-3 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鹤鸣双涧》清.宋载
       考释:凡丁
       双涧风高幻影疏,数声元鹤彻寒渠。
       丹成自昔人仙去,几度烟霞寄碧虚。
      【原注】
       旧传石鹤鸣则神仙出,昔广成子、张道陵、张三丰俱修成于此。

       宋载:清.嘉庆《直隶邛州志》591p:“字大舟,号西瑜,浙江建德人。由廩生考補教习,三年期满,挑选来川,历署壁山,射洪、新都、东乡、长寿等县,乾隆十一年(1746)题补大邑。性耿介,不尚浮华,事上治民,一诚自矢。凡所施设,悉本实心。详定大邑书院义学规条,崇兴文教,作育人材,士民共戴之。金川之役,募夫挽粟,夙夜靡宁,嗣奉檄随营出师,遍历险巇,跋履山川,不辞况瘁(劳累)。后署眉州事,矢公矢慎,如在大邑时。”
       大意
       宋载 在担任大邑县令期间,自始至终发展地方经济,并且兴文重教,努力弘扬地方文化,还将大邑八景 以诗的形式进行宣传;在金川之役中不辞劳累,随民工一起将战略物资送往前线。
       金川之役:为乾隆朝平定四川大小金川叛乱,维护西南边疆稳定的两次大规模战役。历时五年、先后共投入近60万人力、7000万两库银,军士死伤逾万人。位列乾隆帝的“十全武功”之二。

       诗题
       鹤鸣双涧:为大邑八景之一。
       鹤鸣:指鹤鸣山。《益州记》和《旧唐书》载:“晋原县有鹤鸣山。”传说,如果听到石鹤鸣叫的话,鹤鸣山中一定要出神仙。
      《蜀中神仙记》与《后汉书》载:“鹤鸣(山)又名渠亭(山),在临邛县。”
       双涧:从雾中山之金刚山,分别发源出的两支水,流至鹤鸣山前汇合,称为:双涧。
       清.同治《大邑县志卷十二》:“鹤鸣双涧,在鹤鸣山天柱峰下,一名双龙润,太清官踞其巅,中有大穴,流水相通,东润水涨,则浊水透入,西润仍清;西润水涨亦如之,因号龙池。”
     “城市八景”的提法,兴起在北宋神宗时期。当时“大邑八景”叫“晋原八景”,清乾隆十一年,大邑县令宋载将“晋原八景”更名为“大邑八景”。
       因为
       大邑县地方先秦至汉初属临邛县域,汉高祖元年(前206)析置:江原县。治所在今崇州市江源镇;晋代置晋原县;唐.咸享二年(671)析置大邑县。
       宋《太平寰宇记》:“其域广大,遂以为名。”
       大邑县宋代属临邛郡;元、明、清时属邛州。
      《明史.地理志》:“崇庆州东南有江源县,明玉珍复置,洪武初省。”
       江源县建置沿革
       汉高祖元年(前206)置江原县;晋置江原郡,后改晋原郡。唐.武则天垂拱二年(686)设置蜀州,领晋原、唐隆、青城、新津四县;宋大观元年(1107),徽宗封其子赵构于蜀州,绍兴十年(1140)升为崇庆军节度。淳熙四年(1177)蜀州升为:崇庆府。

       诗注
       旧传石鹤鸣则神仙出,昔广成子、张道陵、张三丰俱修成于此: 传说,如果“双涧”处的石鹤鸣叫的话,鹤鸣山中就要出神仙,过去广成子、张道陵、张三丰修成神仙时,石鹤就鸣叫过。因为汉代以后鹤鸣山中没有出过神仙,所以没有人听到过 石鹤鸣叫,但是成为汉代即有的景观。
       石鹤:石头雕的,或形似鹤的岩石。
       广成子:传说中黄帝时期的仙人,黄帝曾向其请教修炼道术的要诀。
       宋《太平广记.神仙传》:“广成子者,古之仙人也。居崆峒之山石室之中,黄帝闻而造焉。曰:‘敢问至道之要。’……”
       张道陵:(34—156)今江苏丰县人,本太学生,博通五经,曾任江州令。汉顺帝时(126~144)进入鹤鸣山中修道。创立“五斗米道”道派,亦称:天师道。自号:天师。著有道书二十四篇,以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后裔继承道法,世居龙虎山,称:张天师。
       张三丰:(1248年-?)传说之一为陕西宝鸡人,自称张道陵后裔。名通,又名全一、君宝、三峰等;字君实、铉一、蹋仙等;号三丰子、玄玄子等。自称:大元遗老。人称:隐仙。中国道教武当派开山祖师。历代皇帝敕封其为:忠孝神仙、通微显化真人、清虚元妙真君等。

      
       双涧风高幻影疏,数声元鹤彻寒渠: 斜江河上游的“双涧”处,如果出现神仙幻影的话,这儿的石鹤一定鸣叫得使渠水更觉寒冷。
       双涧:由雾中山之金刚山发源后分流而来,流至鹤鸣山前汇合,成为斜江河的上游。
       清.同治《大邑县志卷十二》:“鹤鸣双涧,在鹤鸣山天柱峰下,一名双龙润,太清宮踞其巅,中有大穴,流水相通,东润水涨,则浊水透入,西润仍清;西润水涨亦如之,因号龙池。”
       相传,张道陵以此水为“符水”替人治病。
       元鹤:黑色的鹤。元通玄,即黑色。古人认为鹤的寿命很长,一千岁前羽毛白色,一千岁时变成灰白色,两千岁时变成黑色。是因古人将丹顶鹤、灰鹤与白鹤视为同一物种。

       丹成自昔人仙去,几度烟霞寄碧虚。 自从广成子在这儿修道炼丹成仙离开以后,这儿的烟雾和云霞,便时不时地升到碧空中,而且成为一处山水胜景。
       烟霞:烟雾和云霞,也指山水胜景。
       碧虚:即蓝天。

 楼主| 发表于 2023-12-4 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斜江晚渡》清.宋载
       考释:凡丁
       临津风絮夕阳天,残照随流半系舡。
       却向斜江见图画,一帆人渡绿杨湮。

       宋载:见前注

       诗题
      《斜江晚渡》为大邑八景之一,在古临邛的延贡镇地方,古称:延贡寨 或 延贡镇。为古代的一处津关。三国时魏延 曾在此设寨,五代前蜀时设为:延贡驿。宋代改称:斜江铺。清初设:延贡镇。
       延贡寨 在唐初划与安仁县,因明代所建寺庙取名:延贡寺。后改称延贡寨为:延贡寺。清末,延贡镇 复又划归邛崃县;1958年,延贡镇属于“冉义公社延贡大队。
       清.嘉庆《直隶邛州志》121p载:“安仁废县,唐置,《元和志》武德元年(618)割临邛、依政、唐兴等县置,贞观十七年(644)废;咸享元年(670)复置。《九域志》元初(1279)并入大邑县。”
       同《志》93p:“大邑县关隘—延贡寨,在(大邑)县东南三十里。”
       民国《邛崃县志》:“延贡寺,旧志明洪武时庙,今查在冉场,作延贡镇。供奉东岳神,据云孟蜀送迎之驿站。大邑县东有延贡寨,未祥是一、是二。”
       1981版《邛崃县地名录.冉义公社》56p:“延贡镇,系古驿站名。延贡大队驻地。”
       2019年12月23日,冉义镇撤销,古延贡寨属羊安街道管理。

       诗
       临津风絮夕阳天,残照随流半系舡: 在东边临近斜江河,西边靠近逩江的最窄处水陆交通要冲之重要地方,古代设有一处长期检查货物运输,方便纳贡的津关,古称:延贡寨。
       清.乾隆时期,这处津关的堤岸上栽种有许多柳树。阳春三月的傍晚,夕照下尽是飘飞的柳絮。两岸的柳树干上,有一半系着等待查验放行的货船,其中不乏运送“邛窑系”大邑瓷器的船。
       临津:面临津关。
       津:渡口。设在水陆交通要冲的重要地方。汉.贾谊《过秦论》:“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修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
       津关:水陆冲要之处所设的关口。
       历史词典解释:“延贡寨在今四川大邑县东南。唐.中和二年(882),高仁厚(唐末名将)降阡能(唐末邛州农民起义军首领)之众于此。”
       延:说文解字“長行也。”
       贡:古代臣民或属国向帝王敬献物品,后来泛指进献或纳稅。
       寨 :防守用的栅栏、寨子。
       从大邑县来的逩江,奔流到下游高埂镇后汇入南河。
       逩江:又写作奔江。
       1981版《邛崃县地名录.高埂公社》95p:“高埂原名二江镇,因濒南河,又有奔江水来。
       二江镇:南江堰(应是“大南河第一堰”的“拦江堰”之谐音)的南江和逩江于此处汇入南河,故名。
       同版176p:“奔江,此河水流湍急,注入大南河,故名。”
       风絮:随风飘悠的絮花。多指柳絮。
       舡:音船,同船。
为什么说“延贡寨津关”不乏停靠运送大邑瓷器的船只

       2020年7月10日,大邑县网友“泽诚”同我网上聊天:“大邑八景中的《斜江晚渡》划给邛崃县后,大邑人本意是怀旧,到邛崃的延贡寺寻找《斜江晚渡》遗迹,却遇到2019年夏秋,延贡村的稻田养虾户用挖土机挖排水沟时,出露许多汉至唐宋地层中的陶瓷碗罐和空心砖以及筒瓦,完整器物被文物贩子收走,结果挖得一塌糊涂。大邑人觉得太可惜,又鞭长莫及,故建议我‘向省里报告,上报文化厅王毅厅长,请省里专搞唐宋时期研究的专家下来进行系统调查与发掘。’”
       从“泽诚”发给我的图片,结合我进行的民间调查,证实“延贡寺地方”确实是古代的津关遗址,我曾向当时的邛崃市文物局领导汇报过。同时以《延贡寨—古代的津关推论》及《延贡寺及周边地面遗物(图片部分)》为题发于邛崃麻辣论坛,现选发如下图片:
       《现今的逩江—当地人叫东河》        《汉代才会有的空心砖》供图:泽诚
      
1701645778617.jpg          1701645886591.jpg
      《唐代剔花瓷片》供图:泽诚               《唐宋白瓷片》供图:泽诚
      
1701646000592.jpg        1701646097245.jpg   
      《宋代的绿釉》供图:泽诚                《宋代的绿釉》供图:泽诚
      
1701602718579.jpg             1701646304624.jpg      
        《筒瓦》供图:泽诚                     《汉代方有的网格纹陶片》供图:泽诚
      
1701646425054.jpg           1701603153300.jpg    

       却向斜江见图画,一帆人渡绿杨湮: 冉义场的渡口,是载人和随身器物的码头,又是另一番景色,但见一只帆船起舵向下游驶去,消失在初春时节早晨的景致中。
       斜江河合南河后下入岷江、长江,可以“即从巴峡穿巫峡”……
       斜江:发源于大邑县境内雄黄岩东麓,主流三岔河经大邑县晋源镇和苏家、安仁、唐场、邛崃市高埂、羊安两街道,于羊安的合江寺注入南河,干流河长78.4公里。
       宋《寰宇记》“斜江河,在安仁县南五里,自大邑县鹤鸣山来,斜流过安仁县,又东流至新津县。”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山川》40p:“斜江,源出大邑鹤鸣山,委曲斜流,经旧依政县入邛水(即南河)。”
       人渡:用来载运旅客及其随身携带物品的渡口。
       绿杨湮:用以描绘初春时早晨的景致。词出宋.宋祁《玉楼春.春景》联: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楼主| 发表于 2023-12-5 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虎跳䢺河》清.宋载
       考释:凡丁
       跳波谁把迹空留,䢺水闲寻虎渡头。
       薄宦恰随吟兴远,因风直到暮烟秋。

       宋载:见前注

       诗题
      《虎跳䢺河》:为大邑八景之一。
       明清时期邛州多老虎。清.嘉庆《直隶邛州志》载:“蒲江县曾一日内捕获四虎。”所以,全国有若干“虎跳河”地名。
       据“金庙子”金姓先祖墓碑载:“明末清初因战乱,邛崃六十六年无人烟。”老虎便到城内和坝区活动,原前进乡尚有“老虎墩子”地名。
       又如邛崃桑园段的䢺江(俗称西河)曾经有人见一只黑虎趴在䢺江滩上饮水,之后跳跃而去,留下桑园镇内的“黑虎滩”地名。
       金龟凤朝寺后的和尚坟松柏树林中,亦是老虎栖息处。1958年,猎人还在金龟山后的包河扁(土旁)捕杀一只老虎……
另外,下坝人称石虎寺为“猫庙”,亦是出老虎的地方;文笔山有“猫坡”地名,手写创意字是三个虎字,上一下二。
       总体地说
       1958年以前,川西地方的生态环境很好。而大邑县的“虎跳河”之所以成为一道境观,是因为这儿山美水美!
       《虎跳䢺河处》(网络图片)
        
1701727900131.jpg

      
       跳波谁把迹空留,䢺水闲寻虎渡头。薄宦恰随吟兴远,因风直到暮烟秋: 县令宋载说,不知是谁在什么时候,看见老虎从这儿跳过波浪翻腾的䢺江,使之成为《虎跳䢺河》景观之地。如今来到这里实地考查,我的哦吟之声在秋季的山谷中回响。
跳波:翻腾的波浪。
       䢺水:大邑《䢺江镇志》引〈平云风.䢺水〉:“发源于邑西,上流有二:一名长河,由燕子岩、双柏岩起水,下流至九层岩,总汇大飞水、小飞水两处瀑布;一由打索厂起,名大河,俗称:飞水涧。至天车坡与小河子汇合至双河场(又名两河口),与长河合流,下又汇大、小龙溪,扬、李、黎沟诸水,至隆兴场(又名䢺坝)遂名䢺河,又称䢺江。”
䢺坝山环水绕,地势险要,羌族人于公元前1046于此处盆地建国,称为:䢺国。秦始皇时,识大体的䢺国君主主动称臣,归附于秦,免去生灵涂炭,如今河中尚有一块“䢺石”以兹纪念。
       《䢺江镇简介》网络图片
      
1701728048420.jpg
       《䢺江镇建置沿革》拍摄 陈善兵
      
1701686573534.jpg
       按
       羌族为古老的中国西部民族,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所建的“羌国”,是参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的八个部落联盟(即“牧誓八国”)之一,因尚黑色称为:青衣羌。
       古羌国王名:安阳。又称:蜀王子(生年不详)。因位于䢺水之畔而叫:䢺国。汉武帝时期“䢺国自废为镇”;东汉时,羌族人将国都迁到今宝兴县灵关镇称为:青衣国。
       领地包括雅安至乐山的青衣江流域。东汉年间,青衣羌民大起义长达两年之久。公元184年被镇压后,改青衣江为:平羌江。青衣羌人的一支迁到越南,另有一支迁到缅甸。
       留下的羌族人,现今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黑水等县,以及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其余散居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绵阳市的平武县,以及贵州省铜仁地区的江口县和石阡县。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当时的邛崃油榨乡政府接收安置了一批受灾的羌族人于“木梯栳”地方,应是回到羌族人的发源地

       (以上参考《雅安党史方志网》等资料综合汇总)
       牧誓八国:指追随周武王伐纣的八大诸侯盟国。分别是:庸国、蜀国、羌国、髳国、微国、卢国、彭国、濮国。
       所以说,三星堆的青铜器有商周风格又独具特色!
       薄宦:谦辞。卑微的官职。


 楼主| 发表于 2023-12-6 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甘泉筇竹》宋载.邑令
       考释:凡丁
      【原注】旧传岁生枯竹一竿,新者解箨,则旧者无存。
       槭槭微风缕缕烟,幽篁次第溯甘泉。
       昔经汉使移栽后,曾说新枝与岁迁。

       宋载:见前注

       诗题
       甘泉筇竹:甘泉寺中的邛竹。
       甘泉寺:在与邛崃君平乡接壤的大邑县三叉镇甘泉村,还有甘泉湖。
       《甘泉寺的筇竹》(网络图片)
      
1701818011659.jpg
       《大邑凤凰台处的邛竹》拍摄:兰花村
        
1701737211761.jpg
       君平乡严君平墓还生长一种独一无二的竹类品种—君平竹。特点是竹节之间有宽窄不等的金黄色条痕。
       《君平竹》网络图片
        
1701818192821.jpg

       原注
       旧传岁生枯竹一竿,新者解箨,则旧者无存: 新邛竹长出以后,老竹逐渐枯萎。
       解箨:竹笋脱壳:

      
       槭槭微风缕缕烟,幽篁次第溯甘泉: 春风吹拂下,甘泉寺旁的邛竹笋一棵接一棵地沿着甘美的泉水,在甘泉湖岸冒出来,长成茂密的竹林。
       槭槭:象声词,风吹叶动声。
       幽篁:幽深又茂密的竹林。
       次第:依照顺序,一个(根)接一个(根)地。
       溯:沿水逆流而上。
       甘泉:甘泉寺旁甘泉湖中甜美的泉水。

       昔经汉使移栽后,曾说新枝与岁迁: 宋载说,张骞奉使追溯长江源头时,途经甘泉寺一带,将发现的邛竹移植于邛崃山的其它地方,为现代人考证邛竹原产地留下宝贵而确凿的文字依据。
       清.嘉庆《邛州志.物产》435p:“邛杖,出邛崃山,《山海经》:‘邛崃山出邛竹杖。’《蜀记》:‘汉张骞奉使穷河源,得高节竹,植于邛山,堪为杖’。”
       同《志》447p:“邛竹,僧赞宁《笋谱》:‘邛竹笋,出蜀中临邛,故曰邛竹。其笋春生。’”
       赞宁:北宋高僧。法名:通慧。因宋太祖赏识,成为翰林馆编修,从而流传下《笋谱》。
       按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沿革篇》34p:“邛为古蜀国。〈禹贡〉梁州之域。商并梁于雍,周职方(掌管地图与四方的职官)以粱合雍。慎靓王五年(前315),秦惠王置蜀郡,(古蜀国)地属之。”
       邛为古蜀国:即古蜀国的主要族属为邛人,所建之国本名:邛都国。因在今陕西华山之南,被东晋史学家—崇州人常璩称为“华阳国”并作《华阳国志》记录古蜀国历史。
       古蜀国:即“邛都国”,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迁到西昌降为:邛都县。早年的“邛都国”在今大邑县高山镇“古城埂”。
       2015年,成都市文物考古队考古证实:“高山镇古城埂遗址距今4600年,是古蜀文明之源,更是成都历史上的第一座城。”

      《华阳国志.蜀志》:“赧王五年(公元前310), (张)仪与(张)若城成都,周回十二里, 高七丈;郫城, 周回七里, 高六丈;临邛城, 周回六里, 高五丈。”
       张若所筑的城在喻坎南的西河边,因临近邛都国故名:临邛城。邛都国的特产—高节竹叫:邛竹。用邛竹加工的手杖商品名:邛竹杖。亦分别写作:筇竹 和 筇竹杖。
       汉武帝时,张骞奉使通西域,在大夏(希腊的古称)发现经印度转口的邛竹杖和蜀布(即麻布)等蜀地土特产品,回国后向汉武帝报告,汉武帝因而派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不费一兵一卒即将邛、笮地方十余个县纳入西汉版图。同时将“古滇国”更名为“云南县”,划属益州—即今成都。
       《滇王之印》                                
              01c7808bdb866654f265847ed56f62c.jpg


       《益州太守封泥》
      
1701819046219.jpg                  
       《寻古中国考古现场》
        
812212e63d238e605c41264676730eb.jpg
      《史记.西南夷列传》:蜀人司马相如亦言西夷邛、笮可置郡。使相如以郎中将往喻,皆如南夷(指云南古滇国),为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
       当
       张骞后来又奉使追溯长江源头时,张骞认为长江正源是岷江,从而在今大邑三岔镇甘泉寺一带发现了邛竹的原产地,于是移植到邛来山的其它地方。
       由于移植地的土质、气候等条件不尽相同,有的地方邛竹品种发生变异,所以历代的名人雅士皆以得到一根正宗原产地—古临邛(包括大邑县和蒲江县)的邛竹杖为荣耀。
       比如
       晋.王羲之《与周益州(益州刺史周抚)书》:“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令知足下远惠。”
       王羲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南北朝.庾信《邛竹杖赋》句:“夫寄根江南(䢺江之南),渺渺幽潭,传节大夏,悠悠广野。岂比夫接君堂上之履,为君座右之铭,而得与绮绅瑶,出芳房于蕙庭。”
       庾信:北周文学家。
       唐.高骈《筇竹杖寄僧》诗:“坚轻邛竹杖,一枝有九节。寄与沃州僧,闲步青山月。”
       高骈:唐末名将。历任天平、西川、荆南、镇海、淮南五镇节度使。




7ff3c8b43ce01df321d23004b39d666.jpg

 楼主| 发表于 2023-12-7 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凤凰鲸柏》清.宋载
       考释:凡丁
       紫柏森森不计年,凤凰遥度暮山烟。
       公馀拾翠春相问,欲向骑鲸上九天。

       诗题
       凤凰鲸柏:为大邑八景之一。位于大邑县䢺江镇大鹏村,原有《太鹏寺》庙宇多重,气势恢宏。
       《凤凰鲸柏》网络图片
        
1701830603757.jpg
       宋.宇文绍奕《邛州志.古迹》:“凤凰鲸柏在大邑凤凰山。紫柏十围,根盘巨石之上,如凤凰骑鲸然。”
       清.乾隆版《大邑县志》:“凤凰鲸柏在凤凰山,紫柏十围,根盘巨石上,号骑鲸柏。”
       2007年3月,该树入选:成都市十大千年树王;2020年12月入选:四川十大树王。

      
       紫柏森森不计年,凤凰遥度暮山烟。公馀拾翠春相问,欲向骑鲸上九天: 宋载利用公休日,实地考查这棵不知生长了好多年的巨大 “紫柏”,这棵大树上曾经招来过凤凰,旁边还有一座古庙,看来,这是一处参禅悟道的仙境,我也想学学李白—骑上鲸鱼到天宮成为仙人。
       紫柏:现代植物学定义:“紫柏树是红豆杉科红豆杉属的常绿乔木类木本植物。”
       今查
       大邑县斜源镇大鹏村的“紫柏”为古人命名,与现代《植物学》命名有差异,经现代植物学家鉴定为:罗汉松。该树胸径2.3米,高18米,冠幅20米,树龄约2000年。
       罗汉松:为罗汉松科罗汉松属乔木,因红色种托似罗汉的袈裟,种子似罗汉的光脑袋,故名“罗汉松”。罗汉松既可作为观赏,也可做木材使用。
       森森:形容繁密。
       凤凰: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鸟类神兽组合,有雌雄之别,雄为凤,雌为凰,合称:凤凰。
       上古奇书《山海经》说,凤凰形状像似鸡,全身羽毛五彩斑斓。头部花纹“德”字形状,翅膀花纹“義”字形状,背部花纹“禮”字形状,胸部花纹“仁”字形状,腹部花纹“信”字形状。
       春秋.师旷《禽经》载:“凤雄凰雌。凤,鸿前,麟后,蛇首,鱼尾,龙纹,龟身,燕颔,鸡喙,骈翼。首载德,顶揭义,背负仁,心抱忠,翼夹信,足履正。小音钟,大音鼓。不啄生草,五彩备举。飞,则群鸟从。出,则王政平,国有道。亦曰:瑞鶠。”
       宋.契嵩《镡津文集》载:“羽嘉生应龙,应龙生凤凰。”
       公馀:公务之余暇。馀,为余的繁体字。
       拾翠:本义拾取翠鸟羽毛以为首饰,后指游春。
       骑鲸:比喻隐遁或游仙。为咏颂李白之典。
       汉.扬雄《羽猎赋》:“乘巨鳞,骑京鱼。”李善注:“京鱼,大鱼也,字或为鲸。鲸亦大鱼也。后因以比喻隐遁或游仙。”
       唐.杜甫《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诗:“几岁寄我空中书,南寻禹穴见李白。”
       清.仇兆鳌注:“南寻句,一作‘若逢李白骑鲸鱼’。按,“骑鲸鱼”出《羽猎赋》。俗传太白醉骑鲸鱼,溺死浔阳,皆缘此句而附会之耳。后用为咏李白之典。”
       宋.梅尧臣《采石月下赠功甫》:“采石月下闻谪仙,夜披锦袍坐钓船。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不应暴落饥蛟涎,便当骑鲸上青天。”
       明.东阳《李太白》诗:“人间未有飞腾地,老去骑鲸却上天。”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