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2538457156@qq.c

历代名人吟咏邛州杂诗辑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7 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邛州东园晚兴》宋.文同
       考释:凡丁
       公休时得岸轻纱,门外谁知吏隐家。斗鸭整群翻荇叶,乳乌无数堕松花。
       携琴秀野弹流水,设席芳州咏落霞。向晚双亲共诸子,相将来此乐无涯。

       文同:(见前注)
       诗题
       邛州东园晚兴:根据诗意分析,“邛州东园”在今南河回澜塔与拦江堰地方,文同于公休假日—清明节,率家属到此游玩到傍晚。

      
       公休时得岸轻纱,门外谁知吏隐家。斗鸭整群翻荇叶,乳乌无数堕松花: 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为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源自早期人类的祖先信仰,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这一年的清明日,临邛大地春和景明,文同携带家人到郊外踏青春游,这儿是宋人规划的“邛州东园”风景区,在“大南河第一堰”的河面上“斗鸭整群翻荇叶”,河南岸的古城山上“乳乌无数堕松花”。近处的沙洲上有不晚于宋代便有的回澜塔……
       文同一家在一片芳草地上围起一座轻纱帐篷,外面的人不知道帐篷中这一家子是邛州通判的家属。
       公休:宋代官员的节假日。根据“斗鸭整群翻荇叶,乳乌无数堕松花”时令,应当是清明节。
       宋.庞元英《文昌杂录》记载北宋官员休假制度:“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天庆节、上元节;天圣节、夏至、先天节、中元节、下元节、降圣节各三日。立春、人日、中和节、春分、社、清明、上已、天祺节、立夏、端午……各一日……”
       轻纱:纱制帐幕。可张设于殿堂,郊外,以隔内外的围帐。
       吏隐家:文同一家人隐于轻纱帐幕之中。
       斗鸭:指人工豢养,专门供“斗鸭游戏”用的鸭。使鸭相斗的博戏起于汉初。根据“斗鸭整群翻荇叶”诗记,宋代时邛州流行“斗鸭博戏”。
      《西京杂记》卷二:“鲁恭王好鬭鸡、鸭、及鹅、雁。”
      《三国志.吴志.陆逊传》:“时建昌侯虑,于堂前作鬭鸭栏,颇施小巧。”
      《南史.王僧达传》:“﹝僧达﹞坐属疾而于扬列桥观鬭鸭,为有司所纠。”
       南唐.冯延巳《谒金门》词:“鬭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荇(音幸)叶:多年生水生草本,茎细长,节上生根,沉没水中。叶对生,漂浮水面。夏秋开黄花。嫩茎可食,全草入药。
       《荇》网络图片
        
1705405569502.jpg
       乳乌:还不会觅食,需要亲鸟喂养的小乌。
       松花:松树球花。大多数松树的球花于春末或初夏,由芽中出现。传粉时的雌球花近直立状。
       《松花》网络图片
        
1705448241762.jpg

       携琴秀野弹流水,设席芳州咏落霞。向晚双亲共诸子,相将来此乐无涯: 文同携带父母和孩子,在回澜塔前长满芳草的沙洲上设帐弹奏琴曲《流水》,此处“白云闲闲岛屿之间。”
       清.嘉庆《邛州志》289p:“云居寺旧名广福寺,始于元时,明.洪武乙丑(1385)僧永常重修,因白云闲闲岛屿之间,遂改今名。”
       文同一家,还观赏到西山的落霞,与南河上空鹭、鹜齐飞的美景,度过了愉快的清明嘉节。
       流水:即古琴名曲《高山流水》,亦泛指琴曲。
       落霞:晚霞。词出1、南朝.梁简文帝《登城》诗:“落霞乍续断,晚浪时回复。”2、唐.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芳州:芳草丛生的小洲。《说文》“州,水渚也。”《尔雅.释水》水中可居曰洲。又《释名》聚也。人及鸟、物所聚息之处也。
       此处“芳洲”今为:回澜塔公园。
       民国《邛崃县志.山水志》载:此处为“大南河第一堰—拦江堰。”
       同《志》:“昔李冰壅江作堋,开二渠以沃野。蜀人堰水灌田,即由此兴。”
       壅江:即拦江。
       堋(音朋):即坝。
       二渠:指都江堰的内江和外江。临邛“拦江堰”,也是李冰所筑,亦分内江和外江。
       同《志》87P:“南河从流溯源,其水路皆秦孝文王时,李冰为蜀守所通正开导。冰又识其水脉,盐泉伏利,皆冰所发。”又曰:“邛(水名白木江)、笮(水名火井江)导沫泄蒙,始于秦蜀守李冰。”

       邛崃文物局蔡友仁《回澜塔栏杆堰名称的由来》考证“栏杆堰”历史名称原本为:拦江堰。该文引证:“程敦书(1100~1167)字通守,眉山人,宋孝宗乾道间(1163~1164)守邛州。《程敦书墓志铭》文中称‘邛州拦江堰,久废。’从‘久废’二字,则可知‘拦江堰’并非宋代所建,年代久远,建于汉唐。”
       该文还说:“方议修塔,河清。乾隆时,州牧徐敏倡议复建回澜塔。贾秋漪宅、开元寺、娘娘庙发现回澜塔砖……开元寺在州东五十里……娘娘庙在里仁街文君井南面偏东处……重建就以回澜塔名称立项筹资,塔之易名,实始于此。”
       开元寺:查 河北正定开元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改名开元寺。
       清.张怀泗《回澜塔砖》诗
       旧传州东有塔,不知何处,方议修塔,适见贾秋漪书屋后,及开元寺后墙,娘娘庙后圃废砖,皆有“回澜塔”三字,朗朗可识,贾次裴有诗和韵。
       百里方州展席平,曾闻宝塔峙孤城。云嵌老佛诸天净,江卧长虹彻底清。
       一自沧桑经劫后,谁将金薤辨分明。残砖尊重回澜意,重修应须复此名。
       张怀泗:字环浦,号临川,晚称枣核老人,今广汉北外乡人。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举人,书法家。先后任怀来、顺义、宛平知县,因生性磊落,刚直不阿免官,主修嘉庆《汉州志》四十卷,著有《榴榆山馆诗钞》等集,卒年八十三岁。


 楼主| 发表于 2024-1-18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澜塔砖》清.张怀泗
       考释:凡丁
       旧传州东有塔,不知何处,方议修塔,适见贾秋漪书屋后,及开元寺后墙,娘娘庙后圃废砖,皆有“回澜塔”三字,朗朗可识,贾次裴有诗和韵。
      
       百里芳州展席平,曾闻宝塔峙孤城。云嵌老佛诸天净,江卧长虹彻底清。
       一自沧桑经劫后,谁将金薤辨分明。残砖尊重回澜意,重修应须复此名。

       张怀泗:字环浦,号临川,晚称枣核老人,今广汉北外乡人。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举人,书法家。先后任怀来、顺义、宛平知县,因生性磊落,刚直不阿免官,主修嘉庆《汉州志》四十卷,著有《榴榆山馆诗钞》等集,卒年八十三岁。

       序考
       旧传州东有塔,不知何处,方议修塔,适见贾秋漪书屋后,及开元寺后墙,娘娘庙后圃废砖,皆有“回澜塔”三字,朗朗可识,贾次裴有诗和韵: 张怀泗说,传说邛州东过去有一座塔已毁,但是不知年代。当清乾隆邛州太守徐敏倡议复建回澜塔时,恰巧调查到书生贾次裴(字秋漪)的书房后边围墙,还有开元寺的围墙,以及娘娘庙的后园围墙中,都发现了标记有“专属回澜塔”字样的砖,分析这些“回澜塔砖”是早年间当回澜塔垮掉以后,被民间和寺庙搬回去再利用的,书生贾次裴(秋漪)还因此写过一首诗。
       开元寺:全国首座开元寺在河北正定,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改名开元寺。唐建的邛州开元寺有两处,一处在今高埂镇;另一处在盘陀寺。
       娘娘庙:全国首座娘娘庙,始建于隋仁寿二年(602),祭祀“隋谯国夫人冼氏”。邛州娘庙在里仁街文君井南面偏东,民国时期被拱辰姚家山人—在东街加工镔铁皮制品的姚作章买建为:姚家大院。建国后为福利医院,今为临邛镇的宿舍。
       贾秋漪宅:书生贾次裴(字秋漪)的宅院,不知何处。

       诗考
       百里芳州展席平,曾闻宝塔峙孤城。云嵌老佛诸天净,江卧长虹彻底清: 临邛城东的平原上,古代有一座佛塔名:回澜塔。回澜塔下,明代建的大悲寺菩萨们嵌入云雾之中,拦江堰以上的南河有一道虹桥卧波。
       百里芳州:指邛崃粮食主产的东部坝区。
       1993版《邛崃县志.地貌》100p:“平坝,位于县之东部,大地形平坦、开阔,小地形略有起伏。其地貌成因属于浸蚀堆积的河漫滩、一级阶地和冰水堆积扇状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低矮,海拔高程460-530米。南河、䢺江、斜江纵横其间,面积311.36平方公里。”
       芳州:《说文》“州,水渚也。”《尔雅.释水》水中可居曰洲。又《释名》聚也。人及鸟、物所聚息之处也。
       曾闻宝塔峙孤城:曾经听说不知何年始建的回澜塔,早就耸立在邛州城外了。
       峙:耸立;屹立。
       释者
       早年间始建的回澜塔,不知在什么年代就已倒塌。明万历四十四年,州牧袁昭文复建后取名:镇江佛塔。
       1993版《邛崃县志.古建筑》752p:“回澜塔是清代在明代镇江塔基础上修建的……历三朝约170年建成。据〈重修回澜塔碑记〉说:‘洪武年间洪水为患,年不保岁……郡人王志雄倡建回澜塔。’”
       释者:但最终未完成复建。
       民国《邛崃县志.山水志》112p:“至万历四十四年,州牧袁昭文始建镇江佛塔,郡进士杨慎撰碑记,崇祯末年毁于流贼,其状未闻。
       清朝乾隆时,州牧徐时敏建而未成,仅遗塔基。
       同治年间,州牧胡兴倬依据塔基重新建造,半途被议,工又旋辍。
       光绪年间,州牧李玉宣成之,而易其名曰:回澜文风塔。”
       释者按
       清光绪八年的州牧李玉宣,或许不知道邛崃的文风塔已经有两座:一座是明初筑临邛城时,已经特意将古“南塔”更名为:文筆塔。与文脉堰一道象征临邛文风;一座是下坝大排山上始建于唐代的慈思寺塔,清乾隆时被改名为“文峰塔”,象征平乐坝的文风。
       又或者
       清末的李州长,压根就没弄清楚历代的古临邛人反反复复修建“回澜塔” 和 “镇江塔”之目的,是为了回避并镇压水患,以祈求农业丰收,与“文风”扯不上关系!
       云嵌老佛诸天净:指明代始建于回澜塔旁的“大悲寺”(今存)被白云缭绕,庙中的佛祖和护法众天神之间填镶着云雾。
       嵌:填镶在空隙里。
       诸天净:1、指护法众天神。2、指佛教净土。
       按,“塔子坝”的前后左右皆河水和拦江堰,为河心岛屿。“塔子坝”的古气相常常白云缭绕。
       清.嘉庆《邛州志》289p:“云居寺旧名广福寺,始于元时,明.洪武乙丑(1385)僧永常重修,因白云闲闲岛屿之间,遂改今名。”
       民国《邛崃县志.山水志》112p:“塔子坝有庙曰大悲庵,本僧庙,今则为尼庵。在城东南七里,肇始明朝洪武。”
       长虹:比喻长桥。根据诗意,清.乾隆时期或更早时,南河上便建有桥梁,历史上屡毁屡建。比如清.嘉庆《邛州志》352p载:“旧有石桥基址,在古渔唱庵右。”道光时又建。
       参考清.道光罗衡斋《川南第一桥图》(回澜塔旁标注有大悲庵)
        
1705536740245.jpg
   
       一自沧桑经劫后,谁将金薤辨分明。残砖尊重回澜意,重修应须复此名: 张怀泗说,自从经历改朝换代,特别是历代的战乱后,许多关乎邛州的史料佚失,谁能用确凿又优美的文字将其说清楚呢?
       他还建议州长徐时敏尊重历史,复建的塔,应当恢复其原名:回澜塔。
       沧桑:大海变成了种桑树的田地,种桑树的田,变成了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劫后:经历灾难或危险之后幸存下来。
       金薤:书法“倒薤书”的美称。比喻文字优美。
       残砖:指旧时回澜塔的砖。

      【概括】
       清.光绪八年(1882)重修竣工的回澜塔,通高75.48米,倒映在大南河第一堰—“拦江堰”的水面上,形成旧《临邛八景》之外又一道著名景观:回澜倒影。
       《回澜倒影》拍摄:乙筱  于2002年
        
1705536937034.jpg
       按
       回澜塔与元代始建的云居寺和呼月亭近在咫尺,是古人“公余乘兴频临眺,独坐疏林待晚风” 之山水佳处,过“大南河第一渡—季筢子”即到,历代有许多文人名士到此游览题吟。
       比如
       北宋.邛州通判文同《邛州东园晚兴》诗:
       公休时得岸轻纱,门外谁知吏隐家。斗鸭整群翻荇叶,乳乌无数堕松花。
       携琴秀野弹流水,设席芳州咏落霞。向晚双亲共诸子,相将来此乐无涯。
       清.康熙邛州知州戚延裔《云居寺》诗:
       古刹清幽一径通,云山四面锁长空。公馀乘兴频临眺,独坐疏林待晚风。

       关于拦江堰
       2015年第六期《邛崃经纬》刊登邛崃文物局蔡友仁《回澜塔与栏杆堰名称的由来》之考证:“拦江堰此堰,在前人文献和民间口语中亦有记载,前人文献则见于宋人晁公遡《嵩山集》卷三十八〈程邛州(敦书)墓志铭〉曰:‘邛州拦江堰,久废。公治之,民溉田增多。岁饷汉中诸军百万缗,实八十万。
       前为守者,尝先一岁取民输以充赋,民力竭不能输,公(程敦书)上其状,且失劾未报,则戚以悲,既闻有议复除,则喜过于其民之得复除也。其后卒除十万缗,而公以乾道三年(1168)正十六日卒,年六十七,民恨公不及见,叹息以泣。
       程敦书:字通守(1100~1167),眉山人,宋孝宗乾道间(1165-1167)守邛州。文中称‘邛州拦江堰,久废。’从‘久废’二字,则可知拦江堰并非宋代所建,年代久远,建于汉唐。”
      【大意】
       临邛拦江堰失修已经很久,灌区的农民,每年仍然要输送汉中各军队的军粮总值百万缗,而灌区的农民只有负担八十万缗军粮的能力。但是,邛州知州程敦书的前任已经拸用了其它库银以充数,老百姓无力填补这个亏空,新上任的程知州,一边治理拦江堰,一边向朝庭上奏,拖了很久后终于获准减免灌区农民的赋税十万缗。当农民们得到这个好消息时,程知州已经死了,老百姓为他叹息而哭泣。
       缗:一千文铜钱穿成一串为一缗。
       拦江堰灌区:大、小南河沿岸的宝林、前进、固驿、高埂、牟礼、回龙等。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邛州俯听三省堂》宋.文同
       考释:凡丁
       将欲言治人,必先由正身。身正人自治,此化行如神。
       总总群圣书,论说尤谆谆。后贤守为法,不敢忘逡巡。
       有欲著其迹,更假他物神。或取几杖明,或用盘盂陈。
       或则铭于座,或则书于绅。此皆贪道者,欲己日夕亲。
       涵泳既滋久,盛德光璘璘。鲁侯相门子,佩义而服仁。
       来乘别驾舆,齿发何青春。开口议政事,条件皆有伦。
       春露与秋霜,畏爱其吏民。尚惧有片缺,不使其质纯。
       乃于厅事侧,开轩承甲寅。题曰三省堂,大构高榜新。
       地古物象野,水竹清衣巾。公暇每居此,寂嘿如隐沦。
       冥心以自观,外揣复内循。一有所不逮,补绽无纤尘。
       既已自作诗,文理相彬彬。宛转示明戒,欲使风俗淳。
       愚重侯所存,再拜无辞频。待己固如此,贤哉君子邻。
       常愿此基构,永不罹荆榛。有坏则请修,使之名不泯。

       文同: 皇佑二年(1050)任邛州通判,职掌粮运、农田、水利和兵民诉讼,另外还负有考察、监督郡守对朝庭忠贞程度的责任。宋治平二年(1065)又以二品官职“权知邛州军州事”。

       诗题
       邛州俯听三省堂:文同于宋治平二年(1065)“权知邛州军州事”时,对“卒厅”军官的指示、训诫。
       俯听:屈尊下听。即监督、检查、指示、训戒。
       三省堂:清.嘉庆《邛州志》116p“三省堂在邛州卒厅。”
       三省:曾参语:“吾日三省吾身。”即一日反省三次。
       卒厅: 州郡副职官员办公处所,相当于今之武装部。
       卒,官名。周置,每个卒长掌管一百兵卒。《周礼.夏官.司马序官》:“百人为卒,卒长皆上士。”
      《旧唐书.职官志二》:“凡诸军镇,每五百人置押官一人,千人置子总管一人,五千人置总管一人。”
       按
       宋代的邛州城为西汉所筑公孙述城。宋代的“卒厅”应在秦筑“军事城堡”张若城内。
       张若城始建于公元前311年,位置在西河中心以西的“喻坎”,南城墙距西桥头约600米。今存北城墙基址,称为:黄泥巴墩墩。
      《华阳国志.蜀志》:“张若城周回六里,高五丈,造作下仓,上皆有屋,而置观楼、射栏。”由于临近邛都国,故名:临邛城。
       按
       张若城,仅是一座军事城堡,秦始皇时将移民安置在今称的“瓮亭公园”和“文君井”为中心一带,并将临邛县治所设于此,但是没有城墙,依托南河水利,逐渐形成集农业、冶铸、陶器生产和商品贸易的工商业和生活区。
      《现代汉语词典》对“城市”的释义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为主的地区,通常是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汉文帝时期,卓王孙以邓通名义铸造铜钱时,将“基方十里”的“铜官山麓”买为“陶铸之所”。其范围包括土地坡脚下至今临邛城一片,约等于张若城面积的50倍。
       陶铸:《现代汉语词典》释义:“制作陶范、陶器和铸造金属器物。”
       民国《邛崃县志》〈山水志〉:“邛来山,北来之山,至临邛(指明清临邛城)之南五里而尽。地名土地坡者,即是邛来山之山麓。”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所载:“临邛县南二里有铜官山。”是因为秦筑张若城和西汉筑公孙述城,两城的护城河,皆由西河和青石桥河与南河交汇形成,之间有演兵场和临时驻军营地“建昌营坝”。此段南河与黄坝大桥收费处一线的山正好二里。
       建昌营坝:民国《邛崃县志》131p〈马湖平安桥碑记〉(摘要):“郡人宁缃撰碑记,为述火井江源流,并马湖营名义……马湖者,古赿西郡之废县,元时与建昌(今西昌)同称路者也。有马湖水受台登之孙水,通僰道(宜宾古称)入(长)江。
       唐时西川节度使驻邛州阅兵,凡西南防边诸营,皆调集于邛州,故建昌(指梁机房以西的建昌营坝)、马湖,皆有营地……南宋以后,名称沿唐旧……

      
       将欲言治人,必先由正身。身正人自治,此化行如神。总总群圣书,论说尤谆谆。后贤守为法,不敢忘逡巡: 文同在邛州卒厅的三省堂内对卒长、押官、以及总管军队的军官们训话:“要规划自身,正人要先正已,做好士兵们的表率。”
       治人:统治别人。出处《孟子.文公上》:“故曰:劳心,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正身:指并非替身而确是本人验明正身。
       自治:1、行管理或处理。2、养自身的德性。3、安治。4、自营。5、国家对少数族裔进行一种行政自治管理模式。6、规划自身。
       化:改变、变易。教化、千变万化、潜移默化。
       总总:指众多的样子;聚集的样子;杂乱的样子。
       圣书:此处指儒家经典。孔子被尊为儒教圣主。
       谆谆:李贤注:“忠谨之貌也。”
       逡巡: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或退却。

       有欲著其迹,更假他物神。或取几杖明,或用盘盂陈。或则铭于座,或则书于绅。此皆贪道者,欲己日夕亲: 文同说,每一个军队干部都要制定适合自身的座右铭。内容是激励、提醒自己的格言或句子,成为上等之人。
       有欲:指人很想得到一些东西。人在没有欲望私心妄念的时候,才能了解宇宙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
       几杖明:坐几和手杖上的铭文。
       盘盂陈:圆盘与方盂上刻的自励文。
      《后汉书.崔駰传》:“远察近览,俯仰有则,铭诸几杖,刻诸盘盂。”
       铭于座:座右铭。用来激励、提醒自己的格言或句子。
       书于绅:书写在腰带上。中国古代服饰,深衣用大带束腰,垂下的带头部分叫绅。
       唐.罗衮《枕杖铭序》:“黄帝作巾几之法,孔甲有盘盂之诫,太公陈商镜之铭,所以昭成败而防溃阙也。
       贪道者:《法句经》“贪道者,览受正教。此近彼岸,脱死为上。”译文:确确实实热爱大道,认认真真接受端正之义的教诲;如此之人接近真如彼岸,直至超脱生死之苦,便为上等之人。
       欲己: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所欲,亦勿施于人。”意为自己不想要的和想要的,都不要强加到别人的头上。

       涵泳既滋久,盛德光璘璘。鲁侯相门子,佩义而服仁。来乘别驾舆,齿发何青春。开口议政事,条件皆有伦: 文同激励所有军队干部建功立业,即便为国尽忠后,其功劳和抚恤会记到家属身上。比如西汉开国功臣中有一位已经死亡的奚涓,汉太祖高皇帝刘邦,便将他的“鲁侯”封赐其母亲,成为一个自乘单车的“别驾”官,使人心悦诚服。
       涵泳:品味、内涵、内蕴的意思。
       滋久:愈久;渐久;长久。
       盛德:高尚的品德。
       璘璘:明亮闪烁貌。
       鲁侯相门子,佩义而服仁: 历史典故。鲁侯奚涓,西汉唯一在受封之前就已经死亡的人,只有一位老母亲,所以,汉太祖高皇帝刘邦便封赐其母为侯。使人心悦诚服。
       别驾:官名,全称别驾从事。为州刺史的佐官。因其地位较高,出巡时不与刺史同车,别乘一车,故名。
       舆:车子。
       条件:事物存在、发展的影响因素;所具备或处于的状况。
       有伦:有理;有序。

       春露与秋霜,畏爱其吏民。尚惧有片缺,不使其质纯。乃于厅事侧,开轩承甲寅。题曰三省堂,大构高榜新: 文同在对官兵训话过程中,将《三省堂》牌匾挂在高大的木质结构建筑物上。那一天是甲寅年的甲寅日,希望大家即日起虎虎生威。
       畏爱:意为敬佩爱戴。
       开轩承甲寅:
       开轩:开窗。
       轩:窗户。
       承:继承。
       甲寅:指甲寅年的甲寅日。宋治平二年(1065)应是甲寅年。
       甲寅日的日支是禄神,特点是表里如一。心里怎么想,手上就怎么做。
       甲寅又指生气、风气。甲和乙在十天干的五行性质特色中,显示携带着风气;寅时为早上三至五时,十二时辰中属虎,象征一天开始,虎虎生威。
       三省堂:每日三次行自我反省的地方。坚持做就成了不容易。
       大构:高大的木质结构建筑。
       高榜:高高悬掛。

       地古物象野,水竹清衣巾。公暇每居此,寂嘿如隐沦。冥心以自观,外揣复内循。一有所不逮,补绽无纤尘: 文同要求
邛州卒厅的军官们闲暇时到三省堂反省,希望大家都像“䣢罂古渡”中的水一样清彻透明,像䢺江边上的竹子一样高洁。
       地古物象野:指张若城和公孙述城在“䣢罂古渡”的两边。
       (参见宋.范镇《䣢罂古渡》考释)
       水竹清衣巾:指衣巾和行为,如䢺江的水和岸上的竹子一样高洁。
       公暇:公务之间闲暇的时刻。
       寂嘿:意为寂寞。
       隐沦:多义之沉沦,埋没。
       冥心:泯灭俗念,使心境宁静。
       外揣:从人体的外部揣测内部的情况。
       内循:内的供给和需求形成循环。
       不逮:不足之处、过错。
       补绽:修补;弥补。

       既已自作诗,文理相彬彬。宛转示明戒,欲使风俗淳。愚重侯所存,再拜无辞频。待己固如此,贤哉君子邻: 文同对大家说,既往不咎,放下包袱,从今天开始整肃风纪,要求武官也要学文化,文武全才。
       文理:释义为礼仪;有条理;文辞义理;文章条理等。
       彬彬:文质兼备貌,引申为文雅貌。
       宛转示明戒:句意:既往不咎,从今天开始整肃风气。
       宛转:1、辗转。 2、同婉转。温和而曲折地表达本意。
       明戒:亦作明诫。明训,明白告诫。
       风俗:指长期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
       淳:质朴;敦厚。
       愚重:愚以重愚,即“以愚重愚”。
       马一浮《题洪巢林遗诗》:“每听言愁始欲愁,不将后乐抵先忧。有心争似无心好,魔语还兼佛语收。大士悲深成怅惘,诗人愚重见温柔。一期药病思量误,衲被蒙头万事休。”
       侯:泛指达官贵人。

       常愿此基构,永不罹荆榛。有坏则请修,使之名不泯: 文同最后指示,这座“三省堂”的建筑,一旦发现坏了要及时修复,让“一日三省吾身”的风气永远传承。
       基构:1、建筑物的基础和结构。2、犹基业。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附会》:“若筑室之须基构,裁衣之待缝缉矣。”
       罹(音离):本意指遭受苦难或不幸,引申义忧患,苦难。
       荆榛:泛指丛生灌木,多用以形容荒芜情景。
       或谓没入荒野,指逝世。亦比喻艰危,困难。
       名不泯:名誉不丧失。

发表于 2024-1-24 0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凡丁老师辛苦了

 楼主| 发表于 2024-1-24 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墨_缘 发表于 2024-1-24 02:20
凡丁老师辛苦了

感谢墨缘老师

 楼主| 发表于 2024-1-24 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色芙蓉》宋.文同
       考释:凡丁
       蜀国芙蓉名二色,重阳前后始盈枝。画调粉笔分妆处,绣引红针间刺时。
       落晚自怜窥露沼,忍寒谁念倚霜篱。主人日有西院客,得尔方于劝酒宜。

       文同:不仅是官人,还是诗人,同时又是著名的画家。
       北宋《方舆胜览》:“白鹤馆中,有文与可(即文同)所作怪木竹石真迹,号墨林。”
       宋代的白鹤馆,秦汉时叫:都亭驿。
       手机翻拍自 李旭葵《邛崃通史》
        
f339340f8945fcedf5cd4ab42f5562a.jpg

       诗题
       二色芙蓉:此首诗收载于清.嘉庆《直隶邛州志.艺文志》1186p。说明“二色芙蓉”为邛州物产。“二色芙蓉”为木芙蓉中的一种,属落叶灌木,花色丰富,叶为消肿解毒的外敷药。
       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为取悦妃子花蕊夫人,于成都城内遍植,故成都别称:芙蓉城。简称:蓉城。
       又
       中华第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出自五代孟昶。

      
       蜀国芙蓉名二色,重阳前后始盈枝。画调粉笔分妆处,绣引红针间刺时:文同以画家独有的观赏视角,描写古临邛特产“二色芙蓉”的娇艳妩媚,如同一幅粉彩图画 或 锦绣。
       蜀国:此处的“蜀国”指古临邛县。
      《尚书.禹贡》:“邛为古蜀国,禹贡梁州之域。商并梁(州)于雍(州),周职方(周代掌管地图与四方的职官)以梁入雍,其地为蜀国。慎靓王五年(前315),秦惠文王置蜀郡,地属之。”
       清.嘉庆《直隶邛州志.物产》442p:“木芙蓉,岸生,红白二色;纯红者四向皆面,称八面芙蓉;白者一日三易色,由白而浅红、深红,号文冠花。”
       木芙蓉岸生:生长于陆地上的芙蓉花。区别于生长在水中的芙蓉花—荷花。
       《两色花开迥不同的二色芙蓉》(网络图片)
        
1706052758041.jpg
       《一日三变的白芙蓉》网络图片
      
1706052854378.jpg
       重阳: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在《易经》中为阳数,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又称重九。意为九九归真。

       落晚自怜窥露沼,忍寒谁念倚霜篱。主人日有西院客,得尔方于劝酒宜: 画家文同某年重阳节时,受邀到临邛县的朋友家做客,看见主人西院中盛开的二色芙蓉后,索性要求主人将酒席摆在西院中。
       落晚:向晚。
       露沼:农历九月八日为白露节气,早晨植物上出现露珠。
       霜篱:农历九月二十三日为霜降节气,霜的白色粉末附着在篱笆上。又比喻白色的木芙蓉花。
       宋.顾逢《二色芙蓉花》诗:“拒霜一树碧丛丛,两色花开迥不同。疑是酒边西子在,半醒半醉立西风。
       主人:文同做客的人家屋主。

       此外
       清.嘉庆《直隶邛州志.艺文志》1176p还收载唐.黄滔《木芙蓉》诗三首,亦说明木芙蓉原产地在临邛,后推广种植其它地方。
       《木芙蓉三首》唐.黄滔
       一、
       黄鸟啼烟二月朝,若教开即牡丹饶。天嫌青帝恩光盛,留与秋风雪寂寥。
       二、
       却假青腰女剪成,绿罗囊绽彩霞呈。谁怜不及黄花菊,只遇陶潜便得名。
       三、
       须到露寒方有态,为经霜裏稍无香。移根若在秦宮里,多少佳人泣晓妆。

       黄滔:(840~911)字文江,今福建省莆田市人,为晚唐著名诗人。唐乾宁二年(895)进士,官国子四门博士,因宦官乱政,愤然弃职回乡。王审知主闽时,奏授御史里行,充任威武军节度推官。
      《全唐诗》收录其诗作一百余首;其著作《黄御史集》收载于清代《四库全书》和《丛书集成》中。

       诗一
       黄鸟啼烟二月朝,若教开即牡丹饶。天嫌青帝恩光盛,留与秋风雪寂寥: 黄滔说,春天里黄莺鸣唱,牡丹花开得很艳丽,而木芙蓉花没有开放的原因,是百花之神—青帝有意将它的花期安排在秋天。
       黄鸟:指黃莺。
       啼:鸣叫。
       烟:像烟的东西。
       牡丹:花期3~5月份。
       青帝:为春之神及百花之神,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五方天帝之一,掌管天下的东方。
       寂寥:寂静冷清;空旷高远。

       诗二
       却假青腰女剪成,绿罗囊绽彩霞呈。谁怜不及黄花菊,只遇陶潜便得名: 哪个说木芙蓉不像菊花经得住秋霜啊?如果被陶渊明遇见,一定喜欢得不得了!
       假:凭借;利用。
       青腰:本意为荷花的梗,借指木芙蓉的枝干。
       绿罗:四季常青的藤本观叶植物,借喻木芙蓉花的树叶。
       囊绽:花瓣从像袋子一样的花苞中绽放出来。
       黄花菊:九月间开放的黄色菊花。
       陶潜:陶渊明别名陶潜,东晋名士,一生爱菊,常“种菊东篱下”。

       诗三
       须到露寒方有态,为经霜裏稍无香。移根若在秦宮里,多少佳人泣晓妆: 黄滔认为,临邛物产木芙蓉如果移植到秦宫汉苑的话,不知有多少妃嫔嫉妒它的美色而为之伤心。
       露寒:公历10月7~9日为寒露。
       秦宮:秦朝宫殿。泛指秦宫汉苑。


 楼主| 发表于 2024-1-25 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博孙公游火井因寄》宋.文同
       考释:凡丁
       七盘云道与云浮,下见高林压县楼。览景莫能陪后乘,临风空自忆前游。
       已闻去日谋诗席,更羡归时就钓舟。好句定知酬不得,尽将奇诡入冥收。

       文同:(1018~1079)北宋皇佑二年(1050)任邛州通判;宋治平二年(1065)又以二品官职“权知邛州军州事”;宋熙宁九年至元丰元年(1076-1078),文同任陕西洋州知州;元丰初年(1078)任命为湖州(今浙江吴兴)知州。赴任途中至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宛丘驿时,忽留不行,沐浴衣冠,正坐而卒。

       诗题
       太博孙公游火井因寄:1078年,姓孙的太学博士告诉文同,欲从开封去火井县旅游。曾任邛州通判的文同正在京城述职,于是写诗给孙太博,告诉他火井县的基本情况。
       太博:学官名。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六朝、唐人称太学博士为太博。”
       太学:我国古代设于京城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掌教授国子学生,隶国子祭酒,位次于国子博士、五经博士。以德行道艺训导学生,从八品。
       北宋前期未置太学,神宗元丰三年(1080)改国子监直讲置,也就是说,孙公元丰元年(1078)从“国子监直讲”升为“太愽”,筹建太学期间,文同正在京城开封述职。
       火井:指火井县,因县有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气的油井和火井(在油榨),故名。
       火井县治始建置于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建置之初划属益州(今成都)管理,唐.武德二年(619)起划属邛州。
范围包括现今天全、芦山的部分和邛崃市的火井镇、南宝山镇、水口镇、大同镇、平乐镇、夹关镇、以及临邛镇的白鹤乡、西河乡,还有今大邑县的天宫庙镇、双河场等地区。

       火井县城由唐初火井县令袁天罡规划,火井县衙门设在今南宝山镇的油榨场。西面和北面土城墙沿:天罡桥、石羊岗山脚,肖墩子(上墩子)、梁岗以南、下墩子(大黄桷树)的火井江边。土城墙走向如牛脖子上套的枷担。东面和南面无城墙,分别利用火井江和黄盐溪作为护城河天堑。整个火井城略呈椭圆形,周长约6里,天罡堰穿城而过,如今仍在使用。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84)撤销火井县治的建制时,因乡人云:火井江边“躬岩山下的河水深处有一石,形如油榨。”遂将原火井县治处更名为:油榨沱。简称:油榨。至此,火井县建县时间共达668年。
       民国《邛崃县志》载:“……躬岩山岩下的河水深处有一石,形如油榨,常年淹没水中……时冒水泡,状若油花。”
       《躬岩山下油榨沱中形如油榨的油榨石》
        
1706139229212.jpg
      《旧唐书》载:“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邛州为临邛郡;火井,汉临邛地,周置火井镇,隋改镇为县。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改火井镇为火井县,划属益州;唐武德二年(619)复置邛州,下辖临邛、依政、蒲江、火井、临溪、安仁、大邑七县。”

      
       七盘云道与云浮,下见高林压县楼。览景莫能陪后乘,临风空自忆前游: 文同说,马岩顶附近的七盘山很出名,云中的山道委曲七折,从平乐翻过七盘山后就可以看见火井县衙的县楼了,那儿的风景非常好,但我不能陪同你前往了。
       释者
       清代改火井县衙为僧寺—天罡庙,在大殿后天井中供塑袁天罡之石像,此像座高约2尺,人像等身,今天罡广场的袁天罡塑像参照旧式石像。
       1958年将天罡庙改作敬老院,今存五间前殿,面积约200平方米,前殿的前面在1988年前后修建为天池山茶厂,后殿被敬老院改建为住房,今空置。
       天罡祠后的石羊岗原为刑场,一直称为:衙上 或者 衙背后。
       按
       从夹关、道佐、平乐、下坝至火井县城共有六道垭口,七盘山只是其中的一道。从下坝经纸坊沟桃源桥,翻越马岩顶至油榨场是最近的一个垭口,马岩顶附近即七盘山。马岩顶有十二圆觉石刻和唐代守将韓朋庙等。
       从下坝经孔明乡的青杠墩、尖山子至十方堂。民国《邛崃县志》说:“此路为趁县要路。”
       纸坊沟《桃源桥碑记》又载:“此路上通西藏,下达北京。”

       北京:指临邛县以北的古都西安。从临邛经过火井、芦山、宝兴北上,是一条到达西京长安的古道。有学者称为:岷山道。亦即红军长征北上之路。
      【民间传说】
       唐玄宗安史之乱逃奔成都时,将玉玺失落河中,此河故名“玉玺河”,今称玉溪河。还在今大邑境内留下“唐王坝”、“逃亡坝”地名。此传说过去有人写过并发表于一期《邛崃经纬》中,释者未考证孰真孰假,仅供茶余饭后的谈资,读者不必较真。
       七盘:七盘山。在油榨马岩顶西边,山有甘岩寺。
       清.康熙《邛州志.山川》39p:“七盘山,州治西八十里,有石径自下至巅,委曲七折。”
       云道:云中的道路。
       县楼:指火井县衙的楼,在今油榨场,县衙傍近小山,即石羊岗。
       后乘:从臣的车马。亦泛指随从在后面的车马。

       已闻去日谋诗席,更羡归时就钓舟。好句定知酬不得,尽将奇诡入冥收: 文同说,我知道你闻名于诗坛,归来临邛时,你会经过一处叫“钓鱼台”的地方,传说姜太公在此钓过鱼。
        
bb7e7cb3486206789d717633749c484.jpg
       王安石曾在《四六疏.临邛》说:“火井标奇;珠泉纪胜。”你也把那些奇异、奇怪、难测的见闻写一下吧!但是我恐怕没有机会和你唱和了。
       (释者:文同于次年死于赴任浙江湖州知州途中的河南陈州。)
       谋:设法找到或取得。
       诗席:诗坛的席位。
       更羡归时就钓舟:指马湖段火井江边的:钓鱼台。
       奇诡:奇异、奇怪、难测。指火井县的天然气井和油井。宋.王安石《四六疏.临邛》有“火井标奇;珠泉(油井)纪胜。”
       (参见宋.王安石《四六疏.临邛》考释)
       入冥收:古人不能对天然气和石油形成进行科学认知,另外“姜太公渭水钓渔”还有不同版本,皆被收进各志异、小说、笔记、诗赋之中。文同希望孙太博也写一下他游览火井县的见闻。



 楼主| 发表于 2024-1-26 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题药师岩》宋.文同
       考释:凡丁
       此景又奇绝,半空生曲栏。蜀尘随眼断,蕃雪满襟寒。
       涧下雨声急,岩头云色乾。归鞍休报晚,吾待且盘桓。

       文同:宋皇佑四年(1052)春,文同通判邛州时兼任蒲江县令,后于夏秋之交改为兼任大邑县令。文同兼任大邑县令时,有机会到临邛县最边远的“三坝”游览药师岩。
       文同《重序九皋集》:“大邑缺令,余以郡从事摄知其治。”

       诗题
       题药师岩: 药师岩在今大邑县三坝乡的高坝村,距离大邑县21公里。药师佛像始刻于唐.开成二年(837),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眉阳( 今陕西省眉县)人 程绩 将《题药师岩》诗勒石,并写有题记,现保存完好。
      
v2-8e9a8258af1b9ae7809689a85161c990_r.jpg
      《大邑县建制沿革》
       秦汉时期,现今大邑县属临邛县地……隋代为晋原县地,县治在今晋原镇。唐.武德元年(618),晋原县地分出部分置唐隆县(治所在安仁),唐.咸亨二年(671)割晋原县西部(含新津县部分区域)置大邑县……1960年7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新津县并入大邑县。原新津县城关镇改为大邑县新津镇。1962年3月25日建制恢复,原新津县所辖仍归新津县管辖。10月20日,国务院补办批准手续。
      《大邑县出江镇建制沿革》
       1962年10月20日,原邛崃光明公社所辖的天宫庙、三坝乡划归大邑县。
      【释者】
       原因是公社化后,邛崃县委常组织农村三级(公社、大队、生产队的干部—包括会计、保管、记分员、民兵队长)干部会议,而距离邛崃县城最远的三坝乡和天宫庙之社队干部反应,当时没有公路和汽车,每次参加会议要提前步行二至三天,如果到大邑县城参加会议则只有21公里,后在四川省政府协调下划与大邑县。
       关于药师
       1、《大宝积经》卷一○八:“譬如大药师,善能医治一切诸病。自无有病,见诸病人而於其前自服苦药,诸病人见是药师服苦药已,然后效服,各得除病。”
       2、清.顾张思《土风录.药师》:“里有药师殿,相传以为扁鹊,亦称药王。”

       诗
       此景又奇绝,半空生曲栏。蜀尘随眼断,蕃雪满襟寒。涧下雨声急,岩头云色乾。归鞍休报晚,吾待且盘桓: 文同说,药师岩处的景色绝佳,顺着曲折的栏杆上去一望,古蜀国的一段边界与古䢺国交接。从青藏高原吹来的寒风直灌衣衫,涧下流水声哗哗,山头是彩色的云霞。文同吩咐随从:“不要催促我回大邑县衙,我还要仔细观赏一下!”
       曲栏:曲折的栏杆。
       蜀尘随眼断:古蜀国与古䢺国地界犬牙交错,临邛的三坝地界在大邑的䢺坝,用眼睛看得到的地就断了。
       按
       古䢺国国都在今䢺江镇,秦始皇时期自废为镇。后来,古羌人在今宝兴县建立青衣国,古称的邛水改称为:青衣江。东汉时平定青衣国,青衣江改称为:“平羌江”。
       (以上参考《雅安党史方志网》资料)
       释者
       青衣江在唐玄宗时称为“玉玺河”谐音“鱼戏河”。
      【民间传说】
       安史之乱中,唐玄宗逃难蜀中经此河时失落玉玺于河中,故名。
       又
       上世纪七十年代四川省政府规划修建水利工程时改称为:“玉溪河水利工程”。
         
江镇建置沿革》拍摄:陈善兵
         1706182414495.jpg       
       1706221711421.jpg
       今火井江和白木江,古代分别称为濮水、笮水。二水在齐口汇流后称为:邛江。
       蕃雪:蕃,即吐蕃。“蕃雪”即青藏高原的雪。大邑县西与雅安市芦山县、宝兴县相连,北与阿坝州汶川县接壤。唐.天宝年间,大邑县部分地区被吐蕃侵占,故文同在《题药师岩》诗中说:“蕃雪满襟寒。”
       清.康熙《邛州志.理乱志》161p:“天宝中,异牟寻悉众二十万入寇,与吐蕃并力,侵黎(汉源)、雅(安),叩邛崃关。”
       襟:衣服领口相交的部分。
       云色乾:彩色的云霞。
       乾(音前):八卦之一。符号是☰,代表天和太阳。
       归鞍:归骑。回家所乘的马。
       盘桓:因留恋而逗留在一个地方。回环反复地缠绕。





 楼主| 发表于 2024-1-28 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题雾中山碧玉潭》宋.文同
       考释:凡丁
       千崖角逐互吞吐,一峰拔出矜崔嵬。

       日光微漏见潭底,水气上薄云成堆。

       诗题
       题雾中山碧玉潭:文同游雾中山时,题《碧玉潭》字和诗。
       雾中山:秦汉时属临邛县地,唐属大邑县地。位于今大邑县雾山乡境内,方圆数十里,号称七十二峰,因常年被云雾覆盖,故名:雾中山。
       东汉永平十六年(公元73),印度高僧摩腾
·竺法兰来雾中山创建寺庙,汉明帝刘庄以佛光普照之意,敕赐寺名:《大光明普照寺》。为洛阳白马寺之后,中国第二座汉传佛教寺庙,故“雾中山”又名“大光明山”。
       明.宣宗(1426-1435)时,将“大光明普照寺”更名为:开化寺。
       明.正德辛未科(1511)状元—新都人杨慎所题《开化寺碑记》:“雾山一百八盘,僧腾兰之所卓锡也”。又在《天国名山》坊题联:天下无双地;雾中第一山。
       明.王圻《游雾山记》:“常有云雾上覆,故曰雾中”。又说 “山脉发源于昆仑,有一百八盘,七十二峰。以予度之,一百单八盘者,言其山梯屈曲也;七十二峰者,言其叠岫嶙峋也,而今不可指示者过半矣”。
       明末清初,张献忠的军队攻打开化寺遭到僧兵抵抗,雾中山的二百二十多座庵、寺毁于兵燹。
       一九九二年八月,大邑县人民政府为了弘扬祖国优秀文化,发展旅游事业,批准将雾中山开化寺、接王亭、莹华殿等佛教遗址开放,作为佛教活动点,由峨眉山高僧普观大师任住持,果章大师任监院,现正在按照规划重修古庙,恢复古迹。
  
(见《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2年09月04日第七版)
       《大邑县地图》
        
1706395790037.jpg
        
1706395848269.jpg
       1958年公社化时,以双河场(又名:两河口)为中心(包括三坝、天宮庙和大飞水)建立的“邛崃县光明人民公社”即 取“大光明山”的“光明”为名。
      
       1959年,邛崃县政府在天宮庙开办:天宮庙煤矿;在大飞水处修建:大飞水电厂。今存电厂废址。      
       1962年10月20日,原邛崃县光明人民公社划属大邑县。今称:天宮庙镇。(参见宋.文同《题药师岩》考释)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形胜》38p:“临邛东接蓉城,北联(互相交接)雾岭,西连番地,南控碉门(在今天全县)。出《方舆胜览》”
       民国《邛崃县志》总编宁缃考证:“秦始皇建置临邛县时,县治即秦时蜀守张若城(之)临邛城故地也。临邛者,南临邛崃大山也。当时郡县未定,临邛疆土奄有(即包括、覆盖)今崇、新、灌及大邑之地。”

      
       千崖角逐互吞吐,一峰拔出矜崔嵬。日光微漏见潭底,水气上薄云成堆: 文同说,大邑县的雾中山碧玉潭在七十二峰之一处,潭水清澈如碧玉,只要有微弱的光线就能见到潭底,潭边山峰上有团团云气。
       千崖角逐互吞吐,一峰拔出矜崔嵬: 南宋.陆游《山中得长句戏呈周辅并简朱县丞》诗:“鹤鸣山空无鹤来,青霞嶂深天壁开。千岩角逐互吞吐,一峰拔起矜崔嵬。日光微漏潭见底,水气上薄云成堆……”其中“千岩角逐互吞吐,一峰拔起矜崔嵬。”系南宋的陆游,原句引用北宋的文同《题雾中山碧玉潭》中的首联诗句。
       吞吐:吞进和吐出,比喻出纳、隐现、聚散等变化。
       一峰:指雾中山群峰中的一座。
       矜:矛的杆柄。形容山峰直立如长矛。
       崔嵬:形容高峻、高大、雄伟的有石头的山。
       潭底:指碧玉潭的潭底。
       南宋.陆游《山中得长句戏呈周辅并简朱县丞》诗序:“青霞嶂、碧玉潭皆雾中佳处。”
       碧玉潭:全国有若干处碧玉潭。
       《大邑雾中山碧玉潭》网络图片

       1706396257991.jpg







 楼主| 发表于 2024-1-28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更正】
       1958年11月,邛崃光明乡改为:光明人民公社。公社驻地:马桥。
       1964年,光明公社(含天宫庙、三坝、安顺、马桥)划属大邑县,之后更名为:䢺江镇。镇政府驻地:䢺坝场。
       【补充】
       清.嘉庆《邛州志.大邑县》84p:“大邑县秦属临邛县,汉属蜀郡江源县地。晋以后为晋原县地。唐.咸享二年(671)析置大邑县,《寰宇记》其域广大,遂以为名,属邛州。宋属临邛郡,元、明属邛州。”


       历史上的天宫庙
       煤、铁矿资源丰富,秦始皇时至西汉时期,卓王孙及其先祖在此炼铁。其煤炭历代皆通过水陆运输至雅安、临邛以及成都市供餐馆、茶馆和民用。宝林渡口即是煤炭重要集散地。
       1958年,温江地区在三坝开办:钢铁厂。同时在花水湾开办火电厂。
       1959年,邛崃县政府在天宮庙开办:天宮庙煤矿。
       又
       大飞水从山顶洞口中涌出,至地面垂直高度265米,水质极优,亘古未断,最大流量2.5立方/秒。据说地质学家尚未弄清楚水源来自地下何处。
       1963年,邛崃县动员干部、民工共计一千余人在此修建:大飞水水电站。发电量最大5000千瓦/小时。
       《大飞水》拍摄:陈善兵
        
1706410508988.jpg
       说明
       左边的李正清同学,为邛崃市水利局退休干部,参加过大飞水电厂的建设。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赠兰溪先生》宋.文同
       考释:凡丁
       南䣢黄夫子,平生气凛然。吟诗旧有癖,写字近方颠。
       可惜空山老,须为后世传。兰溪修口否,愿续永和年。

       文同:宋仁宗赵禎(1010~1063 )在位时间(1023~1063)共计四十一年,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宋皇祐二至五年(1050~1053)文同任邛州通判。皇祐五至六年(1060~1061)文同再任邛州通判。

       诗题
       赠兰溪先生:文同再任邛州通判期间(1060~1061)赠给黄森的诗。
       黄森:宋代邛州依政县(现牟礼镇)人。字君峤,号兰溪。人称:兰溪先生。“先生”为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南䣢黄夫子,平生气凛然。吟诗旧有癖,写字近方颠。可惜空山老,须为后世传。兰溪修口否,愿续永和年: 文同说,邛州依政县的黃森喜吟诗,其人品像他写的字一样方方正正,大家都尊称他为:兰溪先生。文同对黄森说,像你这样的人应当记下来让后人知晓。黄森谦逊地说,自己没那么好,我的所作所为只是希望国家能够长治久安。
       南䣢:䣢(音籍 或者 昨)为“䢺”字的旧写。即䢺水或䢺江,下段称西河,在石灰包与火井江及白沫江交汇的南河合流后,经牟礼镇、回龙镇东入岷江。而牟礼与回龙相交处,即古依政县治旧址。
       依政县:南朝梁 萧纪置,时为邛州治所。西魏废帝二年(553)为邛州和蒲阳郡治所[辖区含广都县(现属双流)],北周因之。隋.开皇三年(583)撤销 蒲阳郡,仍为邛州治所。隋.大业三年(607),改邛州为临邛郡,依政县属之……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撤销依政县并入邛州。
       (以上见清.嘉庆《直隶邛州志.沿革表》86p)
       凛然:严肃,严厉,可敬畏的样子。
       唐.刘禹锡《蜀先主庙》诗:“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明.方孝孺《贫乐窝记》:“戚然若蒙不洁而恐人之觉也,凛然若临百仞之渊而忧其坠也。”
       方颠:繁体的“顛”字字形方正、平稳。
       修口:修口德。就是话不乱讲,口是心之门户,把话说到点子上,说得恰到好处,不该说的话坚决不说。
       愿续永和年:虽然宋仁宗赵禎(1010~1063 )在位时间(1023~1063)共计四十一年,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但是
       文同再任邛州通判是皇祐五至六年(1060~1061),此时已是宋仁宗的晚年,宋仁宗不仅没有子嗣,而且身体健康情形每况愈下,引起朝野一片担忧。所以文同借用黄森之口,希望宋仁宗“再续永和年”,把话说得恰到好处。
       永和年:东汉顺帝刘保(125~144)的第三个年号为“永和”(136~141),在位时间增加了六年;西晋穆帝司马聃第一个年号“永和”(345~356),共计12年,称为“一纪”。

 楼主| 发表于 2024-1-30 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安仁道中早行》宋.文同
       考释:凡丁
       行马江头未晓时,好风无限满轻衣。寒蝉噪月成番起,野鸭惊沙作队飞。
       揭揭酒旗当岸立,翩翩鱼艇隔湾归。此间物象皆新得,须信诗情不可违。

       文同:宋皇佑四年(1052)夏秋之交,以邛州通判兼任大邑县令。

       诗题
       安仁道中早行:文同于宋皇佑四年(1052)夏秋之交兼任大邑县令时,从临邛经安仁县至大邑县赴任途中作此诗,描绘安仁道中早行所见的景物。
       安仁:唐.武德三年(620)建制安仁县,贞观中(627-650)废,咸享初(671)恢复安仁县,属邛州;明.洪武十三年(1380)农历十一月“析置”为大邑县。
       析置:指将原有的行政区划分开,并同时设立或设置新的行政区划。作为一个整体,“析置”表示包含分离和建立双重动作的过程。
       宋《太平寰宇记》载:安仁县“取仁者安仁之意”而得名。
       宋《太平寰宇记》又载:“大邑县在鹤鸣山东,其邑广大,遂以为名。”
      【大邑县建制沿革】
       周慎靓王五年(前316),秦灭古蜀国。大邑县当时为临邛县地。汉高祖五年(前202)平定巴蜀,将临邛县地部分划属 江原县。
       南北朝时期:武陵王萧纪据蜀(552~553),临邛县改为依政县。梁承圣二年(553),西魏统治蜀地,依政县分出部分地区置临邛县。
       北周孝闵帝元年(557),江原县改为多融县,后又改为晋原县。
       隋代,今大邑县的区域为晋原、临邛、依政县地。
       唐武德三年(620)建置安仁县。宋《太平寰宇记》载:“取仁者安仁之意”而得名。
       唐.  咸享二年(671),从安仁县“析置”出大邑县,属邛州;安仁县仍存,属邛州。
       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撤销火井县的建制,其行政区域划归大邑县。
       明.洪武十年(1377)农历五月,大邑建制撤销,境域并入邛县。

       明.洪武十三年(1380)农历十一月复置大邑县,安仁县并入大邑县。
       (以上综合《大邑县建制沿革》及清.嘉庆《直隶邛州志.沿革表》86p)

      
       行马江头未晓时,好风无限满轻衣。寒蝉噪月成番起,野鸭惊沙作队飞。揭揭酒旗当岸立,翩翩鱼艇隔湾归。此间物象皆新得,须信诗情不可违: 文同夏秋之交赴任大邑县令时天气尚炎热,于是穿了一身夏装,天还未明便骑马出发,到安仁渡口时,耳闻“寒蝉噪月成番起”,但见“野鸭惊沙作队飞。揭揭酒旗当岸立,翩翩鱼艇隔湾归。” 于是写诗记录“此间物象皆新”的悦乐心情。
       行马江头:文同骑马到大邑县赴任时,经过安仁县的:斜江码头。
       斜江:长江支流岷江右岸支流南河的支流。发源于大邑县境内雄黄岩东麓,主流三岔河经大邑县城关晋源镇和苏家、安仁、唐场、邛崃市高埂、冉义、泉水、牟礼、羊安等乡镇,于羊安合江寺注入南河。干流河长78.4公里,流域面积821平方公里。
       轻衣:形容极薄的夏装。
       寒蝉噪月:夏末秋初时的蝉,在黎明时的月亮下嘈杂地鸣唱。
       成番起:翻了一番的喧哗、吵闹、嘈杂。
       揭揭酒旗:指酒旗高高飘扬。
       揭揭:长貌;高貌;动摇不定貌。
       酒旗:即酒帘,酒店的标帜。一是象形酒旗,以酒壶等实物图画为特征;二是标志酒旗,即旗幌、灯幌;三是文字酒旗,如“酒”、“太白遗风”等。(见 网络图片)
        
1706567653599.jpg
       翩翩:运动自如、轻疾的样子。
       鱼艇:轻便的渔鹰船。(见 网络图片)
        
1706567743751.jpg
       物象:景物,风景。
       诗情:诗人将人物或社会的情感等内心世界,表达在诗词中。


 楼主| 发表于 2024-1-31 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北禅龙井》宋.文同
       考释:凡丁
       城北神龙去几年,近日人言归旧止。澄潭沈沈不可近,百步之外毛骨起。
       今年兴元辄愆雨,众恳问龙求滴水。香烟才上云满空,一夜滂沱遍千里。

       文同:见前注


       诗题
       北禅龙井:作为南方丝绸之路与北方丝绸之路交会处的临邛县,盛唐时的北禅禅宗首先传入桑园镇(同时传入的还有今茶园乡之西禅寺),在一处澄澈明洁的潭水处建起一座:北禅寺。并且将水潭圈建为井,传说井中住有一条龙,天旱时求雨非常灵验,故将此井称为:龙井。成为“通泉殿”镇殿之宝,今存。北宋的邛州通判文同,写此《北禅龙井》诗描述所见所闻。
       北禅:佛教术语。又称北宗。禅宗五祖弘忍之门下大通神秀,以弘法于北方,故称北宗。
       其教说盛行于长安、洛阳等北地,武则天、中宗、睿宗之时,神秀被尊为国师;普寂 被称为三帝之国师。禅法传入日本,然至唐末“会昌法难”时断其传承。
       北宗的六祖惠能,则于广东韶州曹溪山说法教化,主张顿悟之思想而蔚成南宗禅。神会称本宗为南宗,为禅宗正统法系,从而使南宗隆盛。

      
       城北神龙去几年,近日人言归旧止。澄潭沈沈不可近,百步之外毛骨起: 文同说,公孙述城北十里北禅寺通泉殿中龙井内的神龙,跑了几年后又回来了,寺僧们赶快将井口用巨石封住不敢再开,香客们只能在香案前焚香礼拜,不准靠近龙井。文同专程前往参观,果然百步之外就感觉毛发竖起,脊背发凉。
       城北神龙:在距离桑园老场口约二里的地方,历史地名“通泉殿”中的古井—龙井内。
       按
       通泉殿 旧名:甘露寺。推测始建于东汉,盛唐复建时更名为:北禅寺。唐武宗“会昌法难”时毁,北宋时复建仍名:北禅寺。“宋蒙之战”时又毁。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僧宗珣同周万邦重建时更名为:通泉殿。清.乾隆五十四(1799)年,僧 方映 再次募修。
       清.嘉庆《直隶邛州志》298p:“通泉殿,在州北十里,旧名甘露寺,殿前有古井,泉脉相通,故名。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僧宗珣同周万邦创建。国朝乾隆五十四年(1799),僧方映募修。每逢旱年开井祈雨,輒应。”
       又
       明.万历三十九年(1612),僧宗珣同周万邦改“北禅寺”为“通泉殿”时,供奉的是三官:天、地、水 和 龙王,体现古人崇拜自然的思想。
       清.乾隆五十四年(1799),“僧方映募修”复建通泉殿时,兼容并蓄了儒、释、道三家思想,成为一座典型的三教合一寺院。
       通泉殿:由两个四合头式院落建筑连接,前有约四十米长的廊式甬道。前殿供奉三尊佛像(佛教);正殿供奉人身龙首的龙王(道教),旁有古井一口被巨石封堵;后殿敬祀孔夫子(儒教)。
       但是
       至今人们津津乐道的,仍是天旱求雨之效果,据说民国某年邛崃天旱,邛崃县知事去通泉殿内为民求雨,人还未回城,大雨便倾盆而至。
       1950年,通泉殿 划作桑园小学校,今为民居。
       (以上 释者根据2016年元月的民间调查材料梳理)
       澄潭:澄澈明洁的潭水。
       沈沈:深邃的样子。
       毛骨起:成语毛骨悚然。毛发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恐惧惊骇的样子。
       会昌法难
       唐武宗李炎(814~846)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在位六年。
       会昌二年(842),唐武宗下旨没收寺院财产;会昌三年下“杀沙门令”,京兆府在长安城中打死戴帽子的“裹头僧”三百余人;会昌四年敕令拆毀寺院、佛堂,勒令僧尼还俗;会昌五年,勒令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可以各留寺庙两所,每寺庙留僧30人;各节度使治所留寺一所,留僧人5~30个不等;其它寺庙全部拆毁,僧尼全部还俗。当时,邛州仅保留下公孙述城中的:龙兴寺。
       会昌灭佛,为唐王室收缴良田数千万顷,强迫还俗的僧尼达26万人,拆毁寺庙计4600所。会昌六年唐武宗逝世,唐宣宗即位后重新尊佛,灭佛就此结束。

       今年兴元辄愆雨,众恳向龙求滴水。香烟才上云满空,一夜滂沱遍千里: 文同说,临邛地方当年初至当时还没有下过一滴雨,于是大家诚恳地向井中的龙王求雨,才刚焚香,天空就出现了积雨云,是夜,临邛普降甘霖。
       兴元:当年为首的元月。
       辄:副词。意为即、就、往往、总是。
       愆雨:干旱缺雨。
       愆:阳气过盛。本谓冬天温和,有悖节令,后指天旱或酷热。
       众恳:敬语。大家诚恳地敬问。
       滂沱:形容雨下得很大。也形容水流盛大的样子。


 楼主| 发表于 2024-1-31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嘉庆《直隶邛州志.古迹》117p:“通泉殿古井,州北十里。相传井有二,一在东岳神像座下,不可开。一在殿檐下,石板掩盖,遇岁旱,乡人设醮祈雨,择日开淘,每有灵验。嘉庆元年大旱,州守徒行至殿前焚香掘淘,雨泽立至。”

 楼主| 发表于 2024-2-1 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寄上苏邛州兼呈八座》南宋.史尧弼
       考释:凡丁
       稽首仇池翁,归住小有天。葛公尚远孙,岣嵝丹山传。道骨亦有种,而今见婵嫣。
       大小茅山君,霞襜两联翩。弟兄对谭道,舌本风雷旋。嗟哉空山子,妄意身飞翾。
       忍饥啮草木,阅岁烹汞铅。岂知至妙门,端在玄中玄。知公夙领此,妙契遗蹄筌。
       神凝物无疵,合侍虚皇前。我亦山泽臞,会了区中缘。灭没望仙鞚,愿言执风鞭。
       相将丹丘上,一笑三千年。

       史尧弼:(1118-1157)字 唐英。世称:莲峰先生。四川眉州人。年十四解元第二名,太守命分韵赋诗,尧弼得建字,援笔立成云:“四岁尚少房玄龄,七步未饶曹子建。”张浚谓其大类东坡,绍兴二十七年(1157)登进士,尚未等到授官便卒。著有《莲峰集》三十卷。
       按
       张浚:(1097-1164)四川绵竹人,南宋中兴名将,母亲计氏,邛州人,计有功是张浚的从舅。

       诗题
       寄上苏邛州兼呈八座:按 1157年史尧弼“登进士未授官而卒”的当年,史尧弼曾写《贺苏邛州移鼎州兼呈八座四绝》诗,分析《寄上苏邛州兼呈八座》作于1153年前后。
       苏邛州:名苏籍,字季文。祖籍四川眉山,居毗陵(今江苏常州)为苏轼之孙,苏过之子。高宗绍兴初 官 右承事郎;十年(1140)为太常寺主簿;二十五年以右朝散郎任荆湖南路提点刑狱;绍兴年间(1153~1157)知邛州。
       (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八座:旧时对中央政府八种高级官员的称谓,历朝所指不同。隋唐以六尚书、左右仆射及令为“八座”,后世多以指称尚书之类高官。

       诗
       稽首仇池翁,归住小有天。葛公尚远孙,岣嵝丹山传。道骨亦有种,而今见婵嫣: 史尧弼说,苏籍的祖父苏轼于绍圣元年(1094)六月贬至广东惠州;绍圣四年(1097)又贬至海南岛儋州。元符三年(1100)四月,朝廷方才颁行大赦,北归途中于1101年8月24日在江苏常州逝世,享年六十六岁。被贬期间,一直跟随身边的只有小儿子苏过;而东晋时曾在“留山”炼丹的葛洪,他的徒子徒孙可多了,是因为他们是老子的传人并懂得升仙术。又说今年是兔年,不由想到月中仙子—嫦娥。
       稽首:古代跪拜礼的一种。
       仇(音求)池翁:苏轼众多名号之一。因苏轼曾为官陕西凤翔,该地属古代的仇池国,故名。
       葛公: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文学家葛洪的尊称。《至德县志》载:“晋朝丹阳人葛洪,尝炼丹于留山。”
       尚远孙:葛公久远的徒子徒孙。“尚远”出处—汉.王充《论衡·福虚》:“……尧舜不赐年,桀纣不夭死。尧、舜、桀、纣犹为尚远。”
       岣嵝:音够楼。多义词,此指《岣嵝神书》。又名升仙术、升仙神书。据《中国丛书广录》载:“岣嵝神书二卷,旧题九霞子撰。存中国科学院图节馆,收入清.吴翌凤编辑的《艺海汇编》本。又辽宁图书馆藏清光绪三年抄本,题南宫从撰。”
丹山:在泸州市叙永县,因丹霞地貌景观而名。
       道骨亦有种:指老子。为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
       婵嫣(音焉):卯年的别称,出自唐.柳宗元《祭从兄文》。

       大小茅山君,霞襜两联翩。弟兄对谭道,舌本风雷旋。嗟哉空山子,妄意身飞翾。忍饥啮草木,阅岁烹汞铅: 史尧弼在追述南宋邛州知州苏籍身世的同时,不忘记宣扬道家“忍饥啮草木,阅岁烹汞铅”的理念,随意说明自己热衷于炼丹术。
       大小茅山君:指苏轼和小儿子苏过。苏过 善书画,能文辞,风格类似苏轼,时人称为“小东坡”。

       茅山:中国道教名山,在江苏常州。苏过一直在苏轼身边,苏轼曾在茅山脚下买田修房,打算在那儿养老,那里人便称呼苏轼为“毗陵先生”。
       霞襜:音霞参。彩霞和围裙。
       联翩:鸟飞的样子;形容连续不断。
       谭道: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授学之地。词出徐鹿卿《满江红》:“斗大横江,旧曾著、周程夫子。谭道处,疏梅迎笑,双松延翠。百载高风勤景仰,数椽老屋重经始。更大书、留与后人看,公归矣。”
       嗟哉:感叹词。
       空山子:在深山进行修炼的人。
       妄意:随意。
       飞翾(音鲜):轻柔地飞。
       阅岁:历经年岁。
       忍饥啮草木,阅岁烹汞铅:炼汞烹铅。指以丹砂、硫磺等含汞和铅的矿物质炼丹。
       烹汞铅:炼汞烹铅。指道家炼丹。

       岂知至妙门,端在玄中玄。知公夙领此,妙契遗蹄筌。神凝物无疵,合侍虚皇前。我亦山泽臞,会了区中缘。灭没望仙鞚,愿言执风鞭。相将丹丘上,一笑三千年: 史尧弼自我总结由于“忍饥啮草木,阅岁烹汞铅。”迷恋炼丹术和服食丹药的结果,使自己成为徜徉山水间的瘦弱人,道出自己绍兴二十七年(1157)登进士后,由于身体不好,一直未能授官的实情。
       但是
       史尧弼这首《寄上苏邛州兼呈八座》诗,为邛州方志填补上所缺的记载即:南宋绍兴年间(1153~1157)的邛州知州是苏轼的孙子—苏籍。
       至妙门:进入道家的境界。
       老子《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中玄:星名。在太微垣。
       夙:旧有的;平素的。
       妙契:神妙的契合。
       蹄筌:指水产和野味。
       虚皇:道教神名。
       山泽臞:臞,音渠。瘦弱的样子。山泽臞,徜徉山水间的瘦弱人。
       区中缘:尘世的俗情。
       仙鞚:比喻天马。唐.杜甫〈丽人行〉:“黄门飞鞚不动尘……”
       风鞭:驾风鞭霆。出自宋.朱熹赞美邵雍的诗句:“天挺人豪,英迈盖世。驾风鞭霆,历览无际。手探月窟,足蹑天根。闲中今古,醉里乾坤。”
       丹丘: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出自《楚辞.远游》。
       按
       史尧弼自比“山泽臞”说:“嗟哉空山子,妄意身飞翾。忍饥啮草木,阅岁烹汞铅。”而史尧弼14岁中解元,39岁登进士,却未等到授官而卒,与服食丹药后的汞中毒有关。

 楼主| 发表于 2024-2-2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贺苏邛州移鼎州兼呈八座四绝》宋.史尧弼
       考释:凡丁
       一、
       州并重湖水入云,天边鸿雁影还分。
       政成鲁卫因循地,人是茅山大小君。
       二、
       白鹤山头留几时,白鹤池畔歌来迟。
       浮邱伯去无消息,老眼而今傥见之。
       三、
       何须万里寻岣嵝,更问君王觅鉴湖。
       箭镞玉床今在手,桃花流水去分符。
       四、
       云海相望定渺然,已惊别梦不成圆。
       他年胜处烦推毂,此道沧洲好待看。

       史尧弼:(见前注)

       诗题
       贺苏邛州移鼎州兼呈八座四绝: 邛州知州苏籍任满调任鼎州知州时,史尧弼写给他的祝贺诗。因史尧弼与苏籍理论上是同乡,宋代的临邛郡军政上又包含眉州。
       苏邛州:苏轼的孙子—苏籍。南宋绍兴年间(1153~1157)知邛州任满时调任鼎州知州。
       鼎州:今湖南常德、汉寿、沅江、桃源等市、县地方,治所在武陵县,以神鼎出于其地得名。南宋.乾道元年(1165)升为常德府。
       八座:旧时对中央政府八种高级官员的称谓。

       诗一
       州并重湖水入云,天边鸿雁影还分。政成鲁卫因循地,人是茅山大小君: 史尧弼说,邛州这个地方有东湖和西湖,䢺江的河滨又是临邛八景之一的《䢺水寒雁》著名景观。你我关系如兄弟一样,但毕竟你是“小东坡”的儿子,像“䢺水寒雁”一样飞黄腾达离开此地了。
       州并重湖:宋代时的邛州南湖和西湖。宋.张方瑞(邛州知事)《杂诗》句:“上寺云生连下寺,南湖萍涨入西湖。”
南湖:明代新筑临邛城后在城的东边,故改称:东湖池。在现代临邛城东一里地方(东华医院附近),上世纪六十年代尚存,今无。
       南湖为五代时孟昶所凿,因位于当时的州城—公孙述城南边,故名。西湖在白鹤山脚,开凿于唐代,为张远宵垂钓之处。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41~42p:“东湖池,州治东一里,五代时孟昶所凿;西湖池在白鹤山左,即张远宵垂钓之地。”
       天边鸿雁:邛崃位处鸿雁南迁路线上,䢺江滩涂遍生芦苇和蓼草,故吸引南迁的鸿雁落脚过冬,形成大雁在河中觅食嬉戏、在沙滩上漫步游荡、在空中雁字成行的临邛八景《䢺水寒雁》著名景观。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42p:“䢺水寒雁在州治西三里,每秋深多雁。”
       政成鲁卫:孔子语:“鲁、卫之政,兄弟也。”
       大小茅山君:指苏轼和小儿子苏过。苏过 善书画,能文辞,风格类似苏轼,时人称为“小东坡”。

       诗二
       白鹤山头留几时,白鹤池畔歌来迟。浮邱伯去无消息,老眼而今傥见之: 史尧弼此诗写于白鹤山的鹤林寺,他偶然发现苏籍仕途顺畅,而自己快要老了还没被重用,心情难免抑郁不畅。
       白鹤山:清.嘉庆《邛州志》分别记载:“白鹤山,州治西七里;《华阳国志》临邛名山曰四明、亦曰群羊,即此山也。北有孤石耸立,高百丈,常有鹤巢其上,因名。汉.胡安教授山中,有点易洞;宋.魏了翁云‘白鹤林麓苍翠,江流萦纡,蔚为是州之望’;山顶旧有塔,今废。”
       按
       1、北有孤石耸立,高百丈,常有鹤巢其上:位置在鹤林寺后山的彭沟。
       2、点易洞:1952年始修“邛高路”时挖毁部分,今称“仙人洞”。
       3、山顶旧有塔,今废:清代复建时,发现有北宋徽宗“宣和”年号的纪年砖。
       白鹤池:西湖又称白鹤池,因在公孙述城西二里的白鹤山下。
       浮邱伯:荀子的学生,生活于战国末期至汉初,从事教育事业。汉朝初年曾到长安,由于汉初推行“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未受重视而离开。
       傥见:偶然、意外地发现。

       诗三
       何须万里寻岣嵝,更问君王觅鉴湖。箭镞玉床今在手,桃花流水去分符: 史尧弼说,苏籍你不要忙着去寻找大禹功德碑,而应该在离开邛州前,再去游览一下公孙城边明镜一般的鉴湖。因为你上任的鼎州就在湖南,而《大禹功德碑》原刻就在湖南南岳衡山,如今你执掌鼎州的军权,想上衡山是很容易的。
       岣嵝:多义词,此处指岣嵝碑。禹王碑、大禹功德碑,原刻在湖南南岳衡山。
       更问君王:宋代邛州城为西汉公孙述所筑,公孙述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四月称帝,国号:成家。年号:龙兴。
       鉴湖:因水平如镜,故名。在公孙述城西二里,今无。
       清.嘉庆《直隶邛州志.古迹》:乾隆29年(1764)冬,由于“明末城楼毁于战火,城墙多处崩塌。邛州知州王采珍 主持修补城墙……西名:鉴湖楼。匾曰:《瑞蔼云吟》
       箭镞玉床:弓箭和用玉妆饰的剑。象征军权。因宋代崇文抑武,以文官二品官职“权知州军州事。”
       分符:帝王封官授爵,分与符节的一半作为信物。“去分符”指苏籍调任鼎州知州。

       诗四
       云海相望定渺然,已惊别梦不成圆。他年胜处烦推毂,此道沧洲好待看: 史尧弼说,你我分别之后只能在梦中相见了,如果他年我们还有机会遇见的话,我肯定仍然是一个隐士,希望我们互相尊重对方。
       推毂:多义词,此处指荐举;援引。
       沧洲:滨水的地方,古时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
       待看(古汉语音刊 方入韵):即待见。中国中部和北方方言。可以理解为起码的尊重,进而很好地招待,或给好脸色看。

 楼主| 发表于 2024-2-3 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题清江常宰道院》宋.王炎
       考释:凡丁
       古人牧民如赤子,今人临民用笞箠。孰知官府本无事,独恨庸人扰之耳。
       临邛有客腰铜章,三年为吏先慈祥。老农共说长官好,桑柘阴中民小康。
       公庭閒暇雁鹜散,燕坐胡床清昼长。拨烦何自文书省,治道由来贵清静。
       不须柱下五千言,洙泗六经无猛政。

       王炎(1137——1218)字晦叔,号双溪,今江西婺源人。乾道五年(1169)进士,历任明州司法参军,鄂州(今湖北武汉市汉阳区)崇阳主簿,江陵(今荆州)帅张栻幕府,潭州教授,知临湘县。为太学博士、秘书郎、著作佐郎、实录院检讨官、著作郎兼考功郎、礼部员外郎,后知饶州、湖州等。有“为天子臣,正天子法”之语,人多传诵。
       著述有:《读易笔记》、《尚书小传》、《礼记解》、《论语解》、《孝圣解》、《老子解》、《春秋衍义》、《象数稽疑》、《禹贡辨》等,存诗文《双溪集》二十七卷。
       主薄:主要职责是掌管文书工作,南宋中叶之后不再设立主簿职位。

       诗题
       题清江常宰道院:王炎在清江县(今湖北恩施市)的常宰道院题的诗。
       清江县:隋开皇五年(585)改沙渠县置清江县,治所即今湖北恩施市。唐.《元和志卷三十》:“清江县置在清江之西,因以为名。”北宋开庆元年(1259)徙治今恩施市东十五里倚子山。

       诗
       古人牧民如赤子,今人临民用笞箠。孰知官府本无事,独恨庸人扰之耳: 王炎说,古代管理民事的地方官爱民如子,而现在的官府,就像牧人用鞭子管理牛马一样来管理纳税人,是没有作为的庸官。
       牧民:治理人民,管理民事。
       赤子:赤子,多义之一 婴儿。
       临民:金文“临”字像人俯首下视。本义俯视,引申为监视。又引申为对百姓的统治、管理。
       笞箠(音蚩垂):用竹木之类的棍条抽打。
       庸人:见识浅陋、没有作为的人。

       临邛有客腰铜章,三年为吏先慈祥。老农共说长官好,桑柘阴中民小康: 时为鄂州崇阳主簿的王炎,极其称赞从临邛地方来的清江县令,在为政三年中爱民如子,政通人和,使当地百姓过上了小康生活,获得“老农共说长官好,桑柘阴中民小康”的政绩。表达出王炎“为天子臣,正天子法”的思想主张。
       临邛有客腰铜章:一个腰间系着
铜质“清江知县之印”官印的临邛人,其面相慈祥。可惜王炎未点名,故无考。
       慈祥:善良、和蔼、安详。
       桑柘:桑树与柘树,叶皆可养蚕。柘,音蔗。

       公庭閒暇雁鹜散,燕坐胡床清昼长。拨烦何自文书省,治道由来贵清静。不须柱下五千言,洙泗六经无猛政: 王炎说,从临邛地方来的清江县令,由于爱民如子,无苛政,人民安居乐业,成为鄂州各县的榜样,王炎后来又推介到饶州、湖州等地。其力主“为天子臣,正天子法”之语,人多传诵。
       雁鹜:鹅和鸭。分别由大雁和野鸭训化。
       燕坐:燕,通宴。燕坐,安坐、闲坐。
       胡床:胡床,又称交床,可以折迭的坐具。
       柱下:柱下史 为周秦官名,即汉以后的御史,因其常侍立殿柱之下。
       拨烦:意思是处理繁忙的政务。
       文书省:宋朝的宰相制度为“二府三司制”,皇帝赋予“中书门下”这一机构十分大的权力。这种制度下宰相的财权与兵权都被剥夺,同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个官职多由中书、门下两省侍郎担任,没有确定的人员,这种简政放权的效果很好。
       五千言:《道德经》的代称,共五千字。
       宋.李石《示郡南二孙》诗:“虞初秘府六百本,老子柱下五千言。吾家道学天生种,端有斯文示子孙。”
       洙泗:山东曲阜地方的洙水和泗水。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
       无猛政:无苛政。即没有苛捐杂税。
      《礼记.檀弓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楼主| 发表于 2024-2-4 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临邛偶题.绍定辛卯三月》宋.张方
       考释:凡丁
       二水溪头车马行,灵龟背后玉龙横。涨泷往日矜河伯,砥柱千年要石兄。
       䣢水右旋江会合,天台曲直卦文明。吾心怵惕便施手,事所当为不问名。

       张方:字义立。四川资州资阳人,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与魏了翁同榜进士。历知嘉定府及邛州郡守,提点利州、夔州、成都刑狱兼四川制置使等职。嘉定十年(1217)题《竹溪》二字于小柏树沟内岩壁。有《亨泉遗稿》一百卷。
       后改帅汉中利州路兴元府(辖秦岭以南、长江以北地区)时,恢复天汉、武林、虎头之险以扺抗金兵入侵。还减免百姓赋税,划拨给抗金死者的家属田地或粮食作为抚恤。
       清.嘉庆《直隶邛州志.文秩》583p:“张方,字义立。资阳人,庆元进士。嘉定中守邛,敬以立体,宽以惠民。吏治之暇,怡情文墨。有《竹溪集》、《翠崖遗翰》。
       曾得古井,为再甃之,名为:亨泉。后提点利(州)、夔(州)、成都刑狱,兼四川制置使。嘉定辛未上疏《条(呈)急务六事》,皆明切劲直,无所顾忌,观者悚慄(恐惧战栗)。
       又改汉中,复天汉、武林、虎头之险;蠲民钱三十万缗;米二千余斛,给田以赡死者之家。种种懿绩,笔不胜书。又尝为文,戒后生好尚之偏、徇名失实、务高忘本之病。有《亨泉遗稿》一百卷。”
       民国《邛崃县志.官廨》163p:“宋时,临邛郡有郡守,著者张方、赵雍、何充。”

       诗题
       临邛偶题.绍定辛卯三月:  张方于南宋理宗绍定辛卯年(1231)三月到任邛州知州时,特意乘车出行,当了解到南宋邛州城—公孙城周边的地理环境后所写的诗。

      
       二水溪头车马行,灵龟背后玉龙横。涨泷往日矜河伯,砥柱千年要石兄: 张方从宋代的邛州城—公孙城乘车马,经金龟山、包河扁、花置寺、皂角庙沟 至齐口过程中,看见黛绿色群山之后横亘的雪山。又见江水“中流砥柱”,两岸奇峰怪石耸立,端的无限风光。
       二水溪头:指大柏树沟和小柏树沟源头处的花置寺。两沟下合称“竹溪”入南河。
       灵龟:指金龟山。灵龟即玄武,代表黑色。
       清.嘉庆《直隶邛州志.山川》99p:“金龟山,州治(明清临邛城)西十五里。”
       玉龙横:横亘的四姑娘雪山—即“临邛八景”的《崃岭朝云》景观。
       《崃岭朝云》拍摄:
邛崃叶时亮
        
1706998459458.jpg       
       玉龙:指雪山。唐.吕岩的诗以“玉龙”比喻雪山,北宋张元的诗亦以“玉龙”比拟飞雪,后人沿用为典。
       按
       唐.杜甫安史之乱入蜀之初,在公孙述城外“喻坎”建“茅屋”居住两年,后来方到成都建“草堂”。不完全统计,杜甫在公孙城写下包括《绝句》在内共十一首诗,其中的《绝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邛江(现称南河)两岸风景。
     “窗含西岭千秋雪”指:四姑娘雪山。该雪山四座山峰海拔分别为6250米、5664米、5454米、5355米,山顶积雪亘古未化!北宋时便被列为“临邛八景”之《崃岭朝云》著名景观。
       清.高其倬《望雪山》摘句:“蜀山峍屼皆参天,雪山高压群山巅。到今尚存太始雪,盛夏早似初冬寒。”
      (参见唐.杜甫《绝句》、《寄邛州崔录事》以及 清.高其倬《望雪山》
诗考释)
       涨泷:溪水急流。
       矜河伯:矜,多义字,此处意为自大、骄傲。河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河伯姓冯,名夷。因为渡河淹死,天帝封之为水神。《庄子.秋水》:“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砥柱:指露出邛江水中的岩石。成语“中流砥柱”的砥柱石,在黄河三门峡,比喻人才。宋.范祖禹诗:“禹开砥柱放河奔,浊浪轩轩日月昏。唯有三门君不见,惊波一起动乾坤。”
       石兄:指沿途的奇峰怪石。宋.米芾好奇石,至呼佳石为“石兄”。
       事见宋费兖《梁溪漫志.米元章拜石》:“米元章守濡须,闻有怪石在河壖,公命移至州治,为燕游之玩。石至而惊,遽命设席,拜于庭下,曰:‘吾欲见石兄二十年矣。’”

       䣢水右旋江会合,天台曲直卦文明。吾心怵惕便施手,事所当为不问名: 张方乘车马至齐口后,又沿南河经松安桥、白鹤后山,再沿竹溪,经盘陀寺,回到公孙城边(按 古官道必须如此走)时,再顺着西河北行过桥至桑园,当了解到䢺江在公孙城北的王沱右旋,流到固驿方向经“灌溪堰”注入南河后,张方经赛凤庵(今称金庙子)、戴店子、林凤庵(在现今汽车六十四队以北)古道返回公孙城,对公孙城周边地貌了熟于心,为今后规划决策,该出手时就出手,决不考虑个人得失。
       䣢(“方言音出”本写作:䢺)水右旋江汇合:䣢水即䢺江。
       民国《邛崃县志》85p:“䢺江正流,南至邛崃王沱东拐,为县之东河。明末清初,东河淤塞,此水遂由石灰包入南河,是为西河。”
       天台:指天台山,为白木江发源地之一。
       曲直:指孔明神卦第三卦—曲直卦。卦辞:“动用因风起,求谋可托人,若逢戊己土,事事可成全。”断曰:“谋事先难后成。”
       卦文明:卦,八卦。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一套符号。通过八卦相叠,从而推演《易经》所载:乾为天、坤为地、水雷屯、山水蒙 等六十四卦象。
       另外指
       发源于天台山的白沫江古称:布濮水。延续了古濮国的一段文明。
       古濮国:指公元前1046年,邛人、羌人、濮人等部族,共同参加了周武王伐纣,当推翻殷商后,中原地方建立起周王朝。蜀地则蚕丛称帝,出现邛都国 和 羌国、濮国等大小方国。
      《尚书.牧誓》记载:“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与纣战于牧野,作《牧誓》。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以上参加武王伐纣战于牧野的八国中
       庸国:列于八国之首,建都上庸(今湖北省竹山县西南),公元前611年为楚国所灭。蜀国:位于四川盆地,东接庸国。公元前316年,被秦惠王派张仪、司马错所灭。
       羌国:位于甘肃东南部,南连蜀国,后纳入秦国领土。
       濮国:位于川东鄂西与湘北交界处,战国末年(前320)发生“楚濮之战”时,濮国战败后退至川西南,即今四川、贵州、云南交界处生息繁衍,汉武帝时又南迁。所以“白木江”古称:布濮水。
       布濮水:意为濮人分布的水边。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山川》40p:“布濮水,州治西八十里,自僚界发源,合火井水、会邛水,入岷江。”
       民国《邛崃县志》135p:“夹关王店南山下,有白马太子庙,夷酋太子也,以(守卫)寸土死难,土人立庙祀之。”
       谭光前(现代)《临邛风物赋》:“人居王殿,俨如黄屋之尊。”其注:“王殿又名:龙安。今称‘王店’,在夹关。”
       (另详见南宋.岳珂《贺李微之兼李工侍二首》考释)
       怵惕:恐惧、警惕。
       施手:1、施行;2、施展;实施。


 楼主| 发表于 2024-2-5 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云居寺.调临江仙》清.傅燮诇
       考释:凡丁
       岭上松虬百尺,溪头梅雪千层,碧流回处石桥横。长林春语鸟,古寺午鸣鲸。
       启户烟岚侵衲,闭关风雨开经,朝朝暮暮白云生。自舒还自卷,相伴坐禅僧。
      【说明】
       已经依据傅燮詷《绳庵集》原作中“碧流回处小桥横”一句为:“碧流回处石桥横”;“闭门风雨开经”一句为:“闭关风雨开经”;“朝朝暮暮有云生”一句为:“朝朝暮暮白云生”进行更正。

       傅燮詷(1643-1706)字去异,号浣岚。河北灵寿人,康熙朝工部尚书傅维麟之子。 1654年以少保公 荫监官生(清代四品以上京官的直系、旁系子弟应乡试者),入国子监学习;1659年弃去举子业,始学捉笔;1670年充镶红、正蓝两旗教习;1676年任河南鲁山知县。
       康熙二十三年(1684)升四川邛州牧,政尚宽仁,革陋例,锄强梗,俱见实政。会清查地亩,他邑率以多报为能,公独谒抚军(巡抚)曰:“蜀罹兵燹已久,正赖休养,以渐清之可也。”抚军肯首曰:“牧诚留心民瘼(民众疾苦)者。”
       康熙四十五年(1689),傅燮诇升奉天府治中,入为工部都水司员外郎,又升刑部贵州司郎中,1693年,再升福建汀州府知府等职。1696年,因上司挟嫌报复,落职归里,终老一生。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傅燮诇,真定府灵寿县人。知邛州。诗词彬雅(儒雅),政事清和……康熙二十三年,知州傅燮诇修大堂三间,卷蓬三间,西书吏房四间,□门外修土地祠三间,鼓楼三间,迎宾馆三间,马神庙三间,马房三间,东射厅三间,含雪亭一座,八角亭一座,后门二间。”     
       著述有《绳庵诗稿》《抑庵诗稿》《循庵诗稿》《明书》等三十余部,所著《史异纂》入选《四库全书》。
       ——引自彭宗继《清代邛州知州傅燮诇生平简介与涉邛诗文》
       链接:https://www.mala.cn/thread-15723214-1-1.html

       诗题
       云居寺.调临江仙: 傅燮詷用《临江仙》词格律填写的作品,描写清初的云居寺环境。
       临江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字数多种。常见全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云居寺:清.嘉庆《直隶邛州志》289p载:“云居寺在州南六里,旧名广福寺,始建于元时。明洪武乙丑僧永常重修,因白云闲闲岛屿之间,遂改今名,有明.嘉靖进士王廷简《碑记》,外有《幽奇梵境》石坊,系嘉靖时杨泰然建。上有呼月亭,系国朝康熙丙子年(1696)知州戚延裔重修,左有凌溪石桥一座。”
       1950年云居寺尚存,殿中佛像及呼月亭被毁后仅存空殿。1958年云居寺庙产划属邛崃县南河制药厂作农场,开垦后用于种红苕和药材。1961年释者随众工友前往云居寺背红苕时,除了空殿外还有一座残塔,今存。
       云居寺下即:大南河第一堰—拦江堰。而“拦江堰”与“都江堰”如出一辙,邛崃市文物局蔡友仁《回澜塔 栏杆堰名称的由来》考证:“程敦书字通守(1100~1167),眉山人,宋孝宗乾道间守邛州。程敦书称:‘邛州拦江堰久废。’从‘久废’二字,则可知拦江堰并非宋代所建,年代久远,建于汉唐。”
       民国《邛崃县志》〈山水志〉96p:“拦江堰,县东南七里,俗所谓大南河第一堰也,在回澜塔下。”
       同志86-87p:“然则邛崃县水以䢺坝河、杨场河(今称斜江)为北条,以齐口水、蒲口水为南条,是火井江之南河为中干矣。从流溯源,其水路皆秦孝文王时李冰为蜀守所通正开导。冰又识水脉,盐泉伏利,皆冰所发。”
       同志145p:“大南河季筏子(民间叫季筢子)为第一渡,此渡通南山北坝。”
       回澜塔复建于清代,通高75.48米,其始建年代不晚于宋代,自古以来云居寺和拦江堰便是一处风景片区。
       (详见宋.文同《邛州东园晚兴》及 清.张怀泗《回澜塔砖》考释)
       《大南河第一堰及回澜塔》摄影 乙筱
      
1707090911806.jpg
       《云居寺塔》拍摄:陈善兵
        
1707090985025.jpg

      
       岭上松虬百尺,溪头梅雪千层,碧流回处石桥横。长林春语鸟,古寺午鸣鲸: 傅燮詷说,邛崃山中普遍生长松树,而云居寺中的古松枝干蟠曲,碧绿溪水两岸的红梅在雪中绽放,树林中黄莺的悦耳鸣唱,被午睡寺僧传来的沉闷鼾声打断。
       岭上:泛指南河以南的邛崃山脉,包括:五面山、古城山、荥经铜官山等。比如清.罗衡斋《川南第一桥图》中,便将“五面山坡”标示在“大悲庵”对面;“铜官山”标示在“云居寺塔”旁边;“邛崃山”标示在“土地坡”上。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山川》39p还载:“古城山在州治南七里,《方舆记》‘山有铁祖祀(在十方堂),铸铁之家皆祀之。’”
       《川南第一桥图》清.罗衡斋
        
1707091103364.jpg
       岭:1、山道。2、山峰。3、高大的山脉。
       松虬:指松树蟠曲的枝干。
       溪头梅雪千层:云居寺下山涧旁的红梅被春雪层层叠叠覆盖。
       碧流回处小桥横:碧绿的溪流上有一座小石桥(今存)。
       古寺午鸣鲸:比喻寺僧午觉时发出的鼾声,犹如鲸的鸣叫经海水阻隔显得低沉。

       启户烟岚侵衲,闭关风雨开经,朝朝暮暮有云生。自舒还自卷,相伴坐禅僧: 傅燮詷说,清初的云居寺,早晚都被南山中自舒自卷的云气环绕,寺僧们在这样的氛围中入定,对外面的世界漠不关心。
       烟岚:山林间蒸腾的雾气。
      
       衲:1、僧人穿的衣服。2、僧人自称或代称。
       闭关:佛教修行的一种方式。和尚在一定时期内将自己封闭在楼上室内,食物经孔洞从楼下提入,绝对不接触外界地专注于诵经、打坐、念佛、思考等,期满叫:开关。       开经:一经开端之文,谓之开经。
       自舒还自卷:出自 明.洪雁明《联》:
       宠辱不惊,望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抒。

       坐禅僧:入定僧人在头脑清醒情形下完全没有思维的状态。所谓老僧入定,甚至连现在是什么时代都已经不关心不知道了。






 楼主| 发表于 2024-2-6 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邛署偶成》清.傅燮诇
       考释:凡丁
       临邛自古称繁庶,乱后荒残亦可嗟。司马琴台藏蔓草,文君酒井覆苔花。
       溪分细浪穿城址,山送晴岚到郡衙。对此浑忘身是吏,朝来拄笏向烟霞。

       关于《邛署偶成》作者傅燮诇
       成书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的《邛州志》标注为:“前郡守”。而清.嘉庆《邛州志》又标注为:郑燮—即郑板桥。郑燮,字:克柔。号:板桥。
      (分别见清.康熙《邛州志》193p和 清.嘉庆《邛州志》1217p)
       但是
       郑板桥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戚延裔修《邛州志》时他才两岁,不可能写出《邛署偶成》诗来!
       查
       宋代以后,临邛或为州、或为县,并无“临邛郡”的建置,而成书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的《邛州志》编者,却将一些当时无考的诗词作者归入:“前人”、“郡人”或者“前郡守”之中。
       比如将唐.杜甫作于临邛的一些诗归入“前人”;将《邛署偶成》作者归入“前郡守”之中。而同一首《邛署偶成》诗,清.嘉庆《邛州志》又将“前郡守”更正为“郑燮”(即郑板桥)。
       按
       傅燮诇(音习雄):字去异,号绳庵。但是新版的清.嘉庆《邛州志》多数地方错写成:付燮诇 或者 付诇。
       凡此种种,给考释者造成极大困惑,比如初校《云居寺.调临江仙》时,释者将“前郡守”理解成史载之“宋代才应有的邛州郡守—张方”。
       又如
       已故彭宗继老师生前亦感到困惑,他经多方寻找,最终从傅燮诇后人处购得三本收集傅燮诇作品的线装本,再与邛州志的相关记载对比,整理成《清代邛州知州傅燮诇生平简介与涉邛诗文》。
       现以《邛崃经纬》2019年第2期 彭宗继《清代邛州知州傅燮诇生平简介与涉邛诗文》中内容为准,并一鼓作气将傅燮詷涉及邛州的诗词考释完毕!

       傅燮詷:(1643-1706)字去异,号浣岚。河北灵寿人,康熙朝工部尚书傅维麟之子。 1654年以少保公 荫监官生(清代四品以上京官的直系、旁系子弟应乡试者),入国子监学习;1659年弃去举子业,始学捉笔;1670年充镶红、正蓝两旗教习;1676年任河南鲁山知县。
       康熙二十三年(1684)升四川邛州牧,政尚宽仁,革陋例,锄强梗,俱见实政。会清查地亩,他邑率以多报为能,公独谒抚军(巡抚)曰:“蜀罹兵燹已久,正赖休养,以渐清之可也。”抚军肯首曰:“牧诚留心民瘼(民众疾苦)者。”

       诗题
      《邛署偶成》中的邛署:即邛州衙署,在今“瓮亭公园”—即西汉“卓王孙宅”处。明.成化十九年(1484)邛县复升为邛州后,邛州衙署在南街近北;临邛县衙在县府街北。明末战乱被毁之后,清初将邛州衙署复建于西汉卓王孙宅处。1936年,当民国政府规划修建“新公园”时,将大堂卖与刘俊卿与赵泽歧(二人为郎舅关系)合伙开办“大众食堂”至1950年。
清代《邛州志》多处记载:“邛州城隍庙在州治西。”“《翠阁秋荫》(代景点—大公亭即瓮亭)在州治前三十步。”

       而“临邛县衙”明清时期一直在原“县府街”(今鼓楼)之北,民国和建国后为:邛崃县政府。于本世纪初开发成:海宁房产。
       傅燮诇为邛州衙署撰题的楹联:
       邛州衙署大门联:
       同居井里,有甚深仇,小忿小嫌,相忘于杯酒,庶全亲戚之情,不进我门来也罢;
       一入公堂,无些好景,费心费力,或犯此科条,更切身家之虑,且归你屋去何如。
       邛州衙署二门联
       秋水为心,方无愧官居五马;
       春风煦野,始不负职守三城。
       五马:太守的代称。出自唐.岑参《赴嘉州过城固县 寻永安超禅师房》。
       三城:指张若城、公孙城、明清临邛城。
       邛州大堂联:
       遵宪法,率属员,用严用宽,须是一心有主,惟铁面无私,方可保眼前赤子;
       扶善良,抑豪横,准理准律,务期两造得平,即蒲鞭示辱,亦当看头上青天。
       大堂:官府办事或审理案件的厅堂。
       蒲鞭:以蒲草为鞭。常用以表示刑罚宽仁。
       头上青天:指大堂上方掛的《正大光明》匾额。
       邛州二堂联:
       心上但知遵国法;
       耳根不解听人言。
    二堂:大堂后面办公之处

      
       临邛自古称繁庶,乱后荒残亦可嗟。司马琴台藏蔓草,文君酒井覆苔花: 傅燮詷说,临邛自古便是繁荣富庶的地方,可惜明末“张献忠剿四川”时,邛崃成为重灾区。当他于康熙二十三年(1685)知邛州时,看到的是荒残的司马琴台 和 文君井。
       繁庶:清名士吴江名联:风月无边,长安北望三千里;江山如画,天府南来第一州。
       荒残:自然界和人类历史的一些场景和遗迹破败荒凉。
       嗟:感叹、叹息。
       司马琴台:指现今东街“邛崃市粮食局”位置的“司马长卿宅”。
       蔓草:蔓生植物的枝茎随意滋长延伸。
       文君酒井:指与“司马琴台隔巷”的“文君井”。
       宋.陆游《文君井》序:“司马琴台与文君井确实两处,虽不远,亦不相连。里仁街旧名文君巷,井与台隔巷。”
       苔花:生于山间岩石上或树上,体呈叶状的一种植物。
       关于司马琴台
       傅燮诇在《两琴台遗响自跋》中说:“量移临邛,取舆誌诸书,披图览之,而临邛亦有所谓琴台者,盖汉司马长卿之遗迹也。长卿以琴心挑文君事本非佳,然其文章自堪千古。迨莅邛地访琴台之存亡,则久没于荒乱蔓草之间。然数千稔来犹可得其地而指之,岂非文章之不可泯耶!
       ……
       抚心自问,未尝无则效之思,虽然司马之琴台,则没于荒烟蔓草,而元公之琴台及今犹新。二者相较,元公为不可及矣。予亦欲于千载之下想见其遗徽于影响焉尔。”
     〔原注〕元公:唐代元紫芝,执政在鲁山。三年政绩大,人称元神仙。
       量移:词出《资治通鉴》,为唐宋公文用语。当官员被贬谪远方而遇到恩赦时,可以酌情调整迁往距离京城较近的地方任职,后来泛指官员迁职。
       迨(音待):等到;趁着。
       莅(音立):走到近处察看,也指治理,统治,管理。
       遗徽:死者生前的美好德行。

       溪分细浪穿城址,山送晴岚到郡衙。对此浑忘身是吏,朝来拄笏向烟霞。傅燮詷说,他看到成化年间开凿的文脉堰,从城西北角穿城入沟,灌溉“州前三十步”瓮亭下的“日池”后,经城南的杨伸花园池 和 文庙前的“月池”,即俗所谓“一脉灌三池”,再由小南门出城排入南河的景象。
       同时,当他早晨走进邛州衙署上班时,透过窗户便能一眼望见临邛八景之一的《崃岭朝云》景观,此一刻,傅燮詷忘了自己邛州州官的身份。
       溪分细浪:指“文脉堰”从西河引水,从城西北角穿城入沟,咕咕流到“州前三十步”瓮亭下的“日池”。
       山送晴岚到郡衙:郡衙即州衙。清初临邛城内木构建筑低矮稀疏,春夏天气晴朗时,能在州衙中看到西山的云气和雪山。即便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临邛城内亦随处可见!
       晴岚:晴空中的云气,临邛八景之一《崃岭朝云》指此。南宋.魏了翁在邛州鹤山书院题有《云吟山》牌匾。
       事由
       南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魏了翁丁忧归故里时,筑室临邛的白鹤山授徒讲学,理宗皇帝于绍定五年(1232)书赠了翁《鹤山书院》题字后,了翁又以汉隶法书自书《云吟山》牌匾悬于临邛的鹤山书院。
       明.正德十三年(1519)起,白鹤山的鹤山书院历经多次迁移,最后于清.嘉庆时从南街迁建于今书院街,迁建时许兆罴将《云吟山》牌匾修复后题《云吟山跋》悬于书院二门。
       跋文:
     “先生文章品行,光烛(天地)两间,即汉隶法书亦堪千古。余以摄篆,假馆于斯,得瞻手翰。但为风雨飘摇,惜多剥落,窃虑年深磨灭,爰命江西从孙振基勾剔尽刊,制额悬祠,用垂不朽。”
     (见清.嘉庆《邛州志》1341P))
       邛崃鹤山书院的《云吟山》牌匾,长约3.3米,宽约2米,厚约20厘米,用两塊金丝楠木拼接而成,通体漆黑,字迹描金。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3),光绪帝颁布诏书:“废科举,兴学堂。”之后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8)将书院街之鹤山书院改建为邛崃、大邑、蒲江三县联办的:邛大蒲联合中学。
       1934年的抗战前夕,城隍庙旁之武庙(即关羽庙)被用作“成都陆军军官小学”学前培训。1937年又用作眉山专区出川抗战将士培训基地,并且将位于书院街的鹤山书院用于学员住宿区。
       当时邛崃文化名人张开阳、蔡月岩、顾俊卿等,为了保护了翁手书的《云吟山》牌匾,连夜将其移至学道街之考棚,藏于梁架之上。
       1944年,邛州考棚改建为:四川省立高中。上世纪六十年代更名为:邛崃一中。
       1984年,邛崃一中拆除“考棚”建教学楼时,《云吟山》牌匾重现。该校学生唐文栋飞报县文管所,所长魏朗和杨玉光先生到场抚之,不禁泪流满面,喟然叹道:“这是如今仅见的了翁先生遗物,它传承的是临邛文脉啊!”
       对此浑忘身是吏,朝来拄笏向烟霞:面对眼前的西山美景,身在衙中的付燮诇忘了自己正在办公,不知不觉地在案上拄着手板(即笏)观赏起来。
       拄笏:“拄笏看山”为成语,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王子猷作桓车骑参军,桓谓王曰: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视,以手板(即笏)拄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
       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